上海市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规划设计导则.pdf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平急两用,规划设计导则,雨水调蓄设施,设计资料

上海市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 规划设计导则 上海市水务局 2023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目的意义….1 1.2概念界定……….. ……1 1.3设施功能………. …………….2 1.4适用范围……….2 1.5相关规定…2 第二章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类型…………3 2.1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分类……………3 2.2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型式…………….3 2.3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安装方式…………6 第三章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应用要点…..7 3.1应用原则….7 3.2应用场景…………. 3.3应用选型..8 第四章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设计要点…….14 4.1地上式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14 4.2地下式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27 4.3湖泊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45 第五章平急两用雨水调蓄设施运管建议….49 5.1建设与运维..49 5.2预报与预警…..50 5.3启用与恢复…51 …




高清!南网10kV~110kV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南方电网10kV~110kV系统继电保护运行整定的原则、方法和具体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南方电网10kV~110kV系统的线路、母线、降压变压器、并联电容器、并联电抗器、站用变压器和接地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运行整定。对于中低压接有并网小电源的变压器及变电站10千伏出线开关以外配电网络保护设备可参照执行。本标准以微机型继电保护为主要对象,对于非微机型装置可参照执行。本标准适用于南方电网企业、并网运行发电企业及用户负责继电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的单位。有关规划设计、研究制造、安装调试单位及部门亦应遵守本规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整定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整定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整定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整定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整定规程。
GB/T14285-2006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DL/T 584-20073 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DL/T 684-1999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DL/T 866-2004




2024.07.26-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DB23_T1073-2017(2024年版)

UDC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DB23/T 1073-2017 P 备案号:J 13964-2017 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waterproof projec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4 年版) 2017-08-22 发布 2017-11-01 实施 黑 龙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联合发布 黑 龙 江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waterproof projec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4 年版) DB23/T 1073-2017 备案号:J 13964-2017 主编部门: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黑 龙 江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施行日期: 2 0 1 7 年 1 1 月 0 1 日 2024 哈尔滨 修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DB23/T 1073-2017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此次修订工作是依据黑龙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 年工程建设标准复审审议意见》, 结合我省防水工程实际情况,为更符合严寒地区防水工程技术 特点,进行的全面修订。本次修订由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 全站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 本次修订工作,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标准编写规定 及国家有关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修订而成的,修订后本 标准共分 8 章和 3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 3 基本规定;4 材料;5 设计;6 施工;7 质量验收;8 运行 维护。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强制性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5030-2022 的相关规定。 2 将材料要求从原标准的设计章节分离出来,单独成立 章节,按严寒地区气候特点提高了材料耐候性要求;将原设计 的 4 个章节合并为 1 个章节。 3 增加了运行维护章节。 4 附录 A 增加了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的产品质量要求, 附录 B 增加了防水卷材接缝不透水性、防水卷材接缝剥离强度、 双面复合型合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灰分的复验项目及天然钠 基膨润土防水毯的现场抽样和复验项目。 5 增加了附录 C 卷材接缝剥离强度和搭接缝不透水性试 验方法的内容。 本次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 人: 1 主编单位: 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 参编单位: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 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哈尔滨兴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民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哈高科绥棱二塑有限公司 哈尔滨市工程质量咨询中心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 司 哈尔滨市建筑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哈尔滨市上和时代市政工程材料检测有限责 任公司 黑龙江鹏程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美利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质量咨询中心 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科建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七台河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信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伊春市检验检测中心 中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融创项目管理(黑龙江)有限公司 2 黑龙江天华拓基建设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 告 第 212 号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地方 标准《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的 公告 现批准《黑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为黑龙江省推 荐性地方标准,编号为 DB23/T 1073-2017,自 2017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原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建筑卷材防水工程技术规 程》DB23/T 1073-2008 同时废止。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7 年 8 月 22 日 5




2021.12.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 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与GB/T 18341-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删除了“地图复制”(见第3章,2001年版的第10章);
-修改了“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
量”“地图编制”“测绘资料的整理与验收”等内容(见第4章~第11章,2001年版的第3章~
第9章、第11章);
一-“平面控制测量”中删除了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技术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扩展为GNSS测量,并增加了实时动态测量(RTK)、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系统(CORS)、精密单
点定位(PPP)控制测量方法;“高程控制测量”中增加了GNSS高程测量(见5.3、6.5,2001年版
的 4.2.2、4.2.4.4.6.4.7.4.4.7.5.5.6.5.9.3);
-“地形测量”中删除了三角锁、角度交会等方法布设图根点测量,删除了平板仪测图,增加了
RTK平面和高程测量(见7.1、7.2、7.3,2001年版的6.1、6.2、6.3、6.4);
–“航空摄影测量”中删除了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和机助立体坐标测量仪测图方法,增加
了低空摄影测量,增加了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和正射影像图制作,修改了像片调绘的内
容(见8.7、8.8、8.9、8.10.2001年版的7.1~7.11);
一“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删除了平板仪测图和光学经纬仪的使用要求,增加了RTK地形简测
图的作业方法及要求(见9.2,2001年版的8.2);
一“地图编制”删除了原图清绘、计算机制图内容,保留了“地图编绘”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地理底图编绘、影像地理底图编绘,专题地图编绘内容(见10.1~10.5,2001年版的9.1~9.4);
-“测绘资料的整理与验收”中,针对规范技术方法的增删做了相应的变化,并增加了“数据提交
要求”(见11.3,11.4.2001年版的11.3)。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地质测绘院、云南省地矿测绘院、湖南省地质测绘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绘院、青海省地矿测绘院、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宝玉、杨润书、范存国,刘嘉、宋明春、王国文,于晖、马景金、殷兴青、傅文祥、王兴国、田京祥、张西恩、许传新、李国庭、刘同文、刘军、谢建春、张杏清、谢荣安、董景利、王德强、赵德良、谢晓峰、刘吴、李泺。
本文件于200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2024.06.27-湖南省《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43_T 2951-2024

ICS 91.060 P 32 DB43 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T 2951-2024 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Ultra High Performance Sprayed Concrete 2024-3-27-发布 2024-6-27-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湖 南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湖南省地方标准 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ultra high performance sprayed concrete DB43/T2951-2024 主编单位:湖南人健宝固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长沙理工大学 批准部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前 言 为了满足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应用的需要,在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工程 应用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规定等方面提供成套技术成果,结合湖南省工程实 际系统解决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为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 工程在设计、施工与验收规定等方面提供依据,编制本规程。 规程编制组在编制研究过程中,以国家、行业和湖南省现行有关标准为 依据,进行了必要的试验,总结了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应用工程中的实践经 验,借鉴了其它同类工程的经验和相关标准的条文,结合湖南省具体情况而 编制。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涉及专利管理办法》(建办标[2017]3 号)文件要求,主编单位声明:本标准不涉及任何专利情况,如在使用过程 中发现涉及到企业专利技术请及时与编制组联系。 规程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基本性能、设计、施工、质量 检验与验收,共分 7 章,对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工程应用中的材料性能、技 术要求、设计与施工及验收等作了相应较系统的具体规定。 本规程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规程的主编单位湖南人 健宝固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长沙理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 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建议及资料寄送至湖南 人健宝固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址: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街道新安寺; 邮编:410006;电子邮箱:mgbyrh@163.com)。 本规程主编单位:湖南人健宝固高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长沙理工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南大学 中铁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湖南人健混凝土有限公司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腾达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吉首大学 福州大学 长沙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长沙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长沙华悦混凝土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杨建宇 何建刚 杨伟军 李益进 陈 军 袁 航 彭 柱 常柱刚 李列列 郭 宁 范大力 易金华 魏 涛 宾志伟 俞 昊 彭东黎 丁 磊 胡鹏飞 肖时杰 文书川 钱 骅 杨涵淇 杨立新 戴建业 周玉亮 周 义 郑则群 刘泽琳 胡政硙 李光临 杨友田 伍思杰 本规程审定 专 家:周朝阳 江山红 陈大川 胡明文 吴超凡 陈维超 毛 芳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2 3 材料.4 3.1 胶凝材料.4 3.2 骨料.5 3.3 外加剂.6 3.4 水.7 3.5 纤维.7 3.6 配合比设计.8 3.7 预混料.9 4 基本性能.11 4.1 拌合物性能.11 4.2 力学性能 .11 4.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13 5 设计.15 5.1 一般规定 .15 5.2 隧道与地下工程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设计.15 5.3 边坡工程和基坑工程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设计.16 5.4 加固工程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设计.16 6 施工 .18 6.1 一般规定 .18 6.2 施工机具.18 6.3 喷射前的准备工作.18 6.4 材料储存与供应.20 6.5 喷射作业 .21 6.6 钢筋网超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施工.23 6.7 养护 .23 6.8 冬期施工 .24




2024.10.01-福建省《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标准》DBJ_T 13-454-2024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13-454-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 J17611-2024 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ConstructionMonitoringand ControlofSuspensionBridges 2024-06-12 发布 2024-10-01 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悬索桥施工监控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ConstructionMonitoringand ControlofSuspensionBridges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13-454-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 J17611-2024 主编单位: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024 年 10 月 1 日 2024年福州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行业 2022 年第五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科〔2022〕 3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施工控制计算;5.施工监测;6.数据分析与反馈控制;7.监控成果; 附录等。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 (地址:福州市北大路 242 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闽侯县上街镇高新大道58-1 号福 建建科院建筑设计生产基地,邮编:350108),以供今后修订时 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 公司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 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 3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福建创盛建设有限公司 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厦门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中心 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福州左海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玮徐旺兴朱飞黄学漾 张立业王涛黄灿陈学农 朱付辉陈宗燕王滨王兵见 代百华魏初材林东龙陈思远 林迪南张星诚程亮钟雅琪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吴庆雄林上顺陈亚亮陈伏立 黄文金陈鹏刘腾飞 4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5 4 施工控制计算.6 4.1 一般规定.6 4.2 施工控制计算内容.6 4.3 施工控制计算要点.7 4.4 施工控制计算模型.7 4.5 施工状态控制计算.8 5 施工监测.9 5.1 一般规定.9 5.2 施工监测内容.9 5.3 施工监测截面及测点.10 5.4 施工监测频度.12 5.5 施工监测仪器及元件.13 6 数据分析与反馈控制.15 6.1 一般规定.15 6.2 施工监测数据分析.15 6.3 误差及其影响分析.16 6.4 反馈控制.18 7 监控成果.19 附录 A 悬索桥施工监控常用记录表格.20 附录 B 悬索桥施工监测截面及测点布置 .26 5




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三版)

空写 1固节 i~it王朋 (第三版)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主编 中 liJtl 筑」ιAι 践民社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空气调节设计手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编. 3 版.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4 ISBN 978 7-112-20229-4 I. ①空… II. ①中… 田.①空气调节系统设 计-技术手册 N. ( TU831. 3-6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 2017)第 004272号 本版手册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节能的新技术,如低温送风系 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等。又如空调蓄冷技术及热 泵技术在第二版虽有提及,但不足以供设计计算使用,本版有了较详细的介 绍,又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也作了更深人的介绍。新技术方面 增加了吊顶辐射供冷系统、旋流风口送风、地板送风、置换通风、岗位空调、 高大空间分层空调技术、 CFD方法简介。加湿器新增加介绍了五种新型加温 器。制冷方面增加了润滑油及 i旋涡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消声增加了微穿 孔板消声器及复合消声器。隔振增加了冷却塔的隔振,去掉使用较少的软木和 空气弹簧隔振器。空气净化和洁净室则增加了设计步骤等内容。三甘醇除温机 由于已元产品,本版已取消。 本手册可供空调设计人员使用,亦可供空调教学、施工及管理人员参考。 责任编辑:吴文侯 责任校对:王宇枢关健 空气调节设计手册 (第三版)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主编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 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霸州市顺浩图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版 北京圣夫亚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铃 开本: 787×1092毫米 1/16 印张: 73 插页: 1 字数: 1772千字 2017年 6月第三版 2017年 6月第十八次印刷 定价: 168.00元 ISBN 978-7-112-20229-4 (2953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 100037) 主编:秦学礼 编写单位及编写人员: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秦学礼赵凤羽 肖红梅张利群陈霖新 白桂华钟景华俞渭雄贺继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李先庭马晓钧燕达邵晓亮刘晓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 曹阳邹月琴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董秀芳张海飞顾乃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徐春 西安工程大学 黄翔 三菱电机空调影像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3巳海燕 广东中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潘展华 3 L 一一口 前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工 业和民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中,对空气调节的需求越来越多,空气调节技术和工程 已成为基本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在 1970年曾编写出版《空气调节与制冷设计手册》, 1983年又出版了《空气调 节设计手册》,均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仅《空气调节设计手册》就印刷了四次,发行量超 过 5万册。 1995年出版了《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印刷了五次,发行量超过 6 万册。 随着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第二版手册中的一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 重新修订编写了本手册。 本手册对第二版《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的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根据阅读习惯和编制 内容,调整了手册的章节数量及名称,各章均根据技术发展作了很多修改和补充。第一章 中的室外气象参数选用《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的室外气象 参数请参考《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本于册未再单独列入,与国家标 准发展保持一致。重视环保节能思想,多个章节对节能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做了统计和分 析。应出版社要求,制冷站和新型空调冷热源技术内容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补充。 鉴于空气调节所用的产品门类规格很多,变化很快,本手册减少了产品的内容(仅有代表 性的举例)。湿空气焰湿图由于无变化,本次修订不再列入,以简化装订。 本手册所列的内容力求做到明确、简练、易于使用、数据和方法可靠,有实践依据为 原则。除可满足本行业设计人员使用外,也可供教学、施工人员参考,并适用于初学人员 使用。 本手册编写、审校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二节,第五章第八、九、十二节:李先庭、马晓钧、燕达、邵 晓亮编写,龙惟定、黄翔审校 第二章第三~六节:肖红梅、白桂华编写,龙惟定、黄翔审校 第三章第一节至第五节、第八节至第十节:秦学礼编写,王天富、马最良审校 第三章第六节:刘晓华编写,王天富、马最良审校 第三章第七节:黄翔编写,王天富、马最良审校 第兰章第十一节:钟景华编写,王天富、马最良审校 第四章:曹阳编写,王天富、马最良审校 第五章(除第八、九、十二节外):邹月琴编写,李向东、伍小亭审校 第六章:贺继行、肖红梅编写,刘朝贤、贾晶审校 第七章第七节:刘晓华编写,李向东、贾晶审校 第七章(除第七节外):董秀芳、张海飞、顾乃新编写,李向东、贾晶审校 4




通风工程(第2版)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 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噩旯二老 第 2 版 主编王汉青 副主编姬长发李向阳 参编刘荣华王洪义李小华付睁崠 主审汤广发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继承了第 1 版的优点,在第 1 版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新标准、 新规范和通风工程领域的新发展以及教学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对相关内 容进行了修订。 书中介绍了工业有害物种类及其来源和危害,系统讲述了消除工业和 民用建筑空气中所含有害物的各种通风方法,内容包括自然通风、全面通 风、局部通风、隧道通风、防烟排烟通风、空气净化原理与设备、通风管 道设计计算、测量调试等。新增了室外空气污染物包括雾霾的形成、扩 散、危害及通风防治方法,多元通风的相关内容,通风工程气流流动的数 值模拟方法等。 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注重对学生工程设计 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全面、翔实,反映了通风工程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研 究成果。各章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相对独立,便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 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专 业的本科生教学用书,也可供暖通空调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通风工程/王汉青主编.一 2版.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3 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十三五“国 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ISBN 978-7-111-58857-3 I.CD通. II. 心王… 匪.CD房屋建筑设备-通风设备-建筑安装- 高等学校-教材 N. (DTU834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 (2018)第 041504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 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刘涛责任编辑:刘涛臧程程 责任校对:张征封面设计:路恩中 责任印制:孙炸 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8年 5月第 2版第 1 次印刷 184mm x260mm• 22. 5 印张 ·588千字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1-58857-3 定价:59.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网络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 010 -88379833 机工官网: www. cmpbook. com 读者购书热线: 010 -88379649 机工官博: weibo. com/cmpl952 教育服务网: www. cmpedu. 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金书网: www. golden – book. com 序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2012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在 1998年 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供 应”专业进行调整、拓宽而组建的新专业。专业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变化,而是学科科研 与技术发展,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了这个专业新的内涵和新的元 素,创造健康、舒适、安全、方便的人居环境是 21 世纪本专业的重要任务。同时,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是这个专业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们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 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科科研与技术发展总是密切相关,不可忽视。 新专业的组建及其内涵的定位,首先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也是和社会经济状况及科学技 术的发展水平相关的。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人才, 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 径、富有创新能力",符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多规格的专业 人才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着为教学服务,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培养工程 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做贡献的愿望,积极探索本专业调整和过渡期的教材建设,组织有关 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 业系列教材。 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以”概念准确、基础扎实、突出应用、淡化过程”为基本原则,突出 特点是既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保证学生有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又重视工程教育,加强工程 实践的训练环节,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 和素质的培养,以满足 21世纪我国建设事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深信,这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将对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会为我国建设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陈在康 第 2版前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通风工程》第 1 版自 2007年出版以来,受到了 全国相关高等学校的普遍欢迎,截至修订前巳印刷 10余次,发行近 5 万册。该教材不但巳成为 国内不少普通高等学校“通风工程”课程的主选教材,同时也成为许多工程运营人员和设计院 所工程师的参考工具书。许多读者来信来函对本书表示积极肯定,也有些读者提出了一些宝贵 的意见。近十年来,随着暖通空调领域不断发展,特别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和室内外空气环境 保护的要求,通风工程领域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使得相关规范、标 准做了比较多的更新。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 第 2 版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第 2 版继承了第 1 版的优点,聚焦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继续强化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重点关注通风工程领域一些新的趋势,诸如相关规范修编,以及雾霾 对通风的要求和应用日益广泛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 (ComputationalFluid Dynamics, CFD) 等。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 纠正了一些编写和印刷错误,并根据近几年相关规范的修订情况,对全书相关规范涉及 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改。 2. 在第 1 章、第 3 章增加了室外空气污染物包括雾霍的形成、扩散、危害及通风防治方法 的内容。 3. 在第 3 章增加了多元通风的相关内容,对多元通风、大阳能烟肉等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4. 在第 4 章的修改中,出于开拓学生思维的考虑,增加了用于计算吹吸式排风罩的流量比 法的概念。 5. 第 5 章对隧道通风,第 6 章对粉尘性质、除尘器类型和除尘器选择,第 8 章对风机的选 择计算等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6. 针对目前 CFD作为一个基本分析工具在通风工程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的情况,根据编者长 期对 CFD在暖通空调领域方面应用的研究,增加了第 10章“通风工程气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方 法”,由王汉青编写,该章简要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用自然通风、三维非定常室内自然对流、 机械通风(单、双侧排风罩)、旋风除尘器等典型案例算例,对 CFD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进行 了介绍。本章可以作为扩充学生知识面的选讲内容或自学内容,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 外项目。 第 2 版由主编王汉青具体制定修订意见,并征求编者意见后统一完成。博士研究生朱辉、 李钺俊,硕士研究生周振宇、李坤相和汪婷婷做了许多资料收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 者知识和经验有限,难免会有差错,诚请各位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24.08.11-广东省《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导则》DB44_T 2515-2024

ICS 93.160 CCS P 55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15—2024 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导则 Guidelines for water culture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2024 – 05 – 11 发布 2024 – 08 – 11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15—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1 4 总体要求 . . . 2 5 资料收集 . . . 2 6 水工建筑物水文化设计 . . 3 7 景观水文化设计 . . . 4 8 水文化科普设计 . . . 5 9 水文化遗产保护设计 . . . 6 10 水文化信息化设计 . . . 6 11 水文化建设投资 . . . 6 附录 A(资料性) 《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专题(专章)报告》编制提纲 . 8 I DB44/T 251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水利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 13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锦林、钟鸣辉、叶合欣、罗日洪、张忠良、蔡晓冬、黄蔚、张新和、胡雁、 赖穗斌、刘乐吟、徐小飞、涂强、袁世娟、练慧雅、马克俊、余心韵、邓飞、徐丹丽、杨静敏。 II DB44/T 2515—2024 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的总体要求、资料收集、水工建筑物水文化设计、景观水文化设 计、水文化科普设计、水文化遗产保护设计、水文化信息化设计、水文化建设投资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加固、改建和扩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建筑风貌、风景园林、科 普教育、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水文化设计,小型工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2934 水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南 GB 55014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5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 CJJ 4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JGJ/T 163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NB/T 10346 水电工程景观规划设计规范 SL 471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 DB44/T 2283 水利工程生态设计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水文化 water culture 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由人类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的文化现象总称。 3.2 湿地生态景观 wetland landscape 具有湿地功能的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 滨水生态景观 waterfront ecological landscape 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 陆域生态景观 garden ecological landscape 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之外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 1




2024.08.08-广东省《自助加油站建设及管理规范》DB44_T 2508-2024

ICS 13.100 CCS C 66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08—2024 自助加油站建设及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etting up and management of self -service oil fuelling station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08—2024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总体要求………………………………………………………………………………………………………2 5 设置要求………………………………………………………………………………………………………2 6 安全管理………………………………………………………………………………………………………7 附录A(资料性) 自助加油站(区)内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10 附录B(资料 性) 自助加油客户操作指南 ………………………………………………………………… 12 参考文献……………………………………………………………………………………………………… 14 I DB44/T 250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 8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广州市标准 化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林、黄子斌、陈晨、张长银、吴志强、徐华、郑辉、陈淑宜、魏希刚、周桂 存、江浩聪、程俊儒、胡军、闫宏图、何睿、梁栋。 II DB44/T 2508—2024 自助加油站建设及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助加油站建设及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设置要求和安全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自助加油站的设计、施工和自助加油站的运营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893.1 图形符号 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第1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记的设计原则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9081 机动车燃油加油机 GB 12158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 13348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 GB 20952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22380.1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1部分:燃油加油机防爆安全技术要求 GB/T 22380.2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2部分: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 GB/T 22380.3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3部分:剪切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30871 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GB/T 34661 油气回收系统防爆技术要求 GB/T 35579 油气回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6—2021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T 50526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GB 5025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280—19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AQ 3010 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 AQ 3047 化学品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规范 AQ/T 3050 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AQ/T 9007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GA 1551.3 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成品油和天然气销售企业 JT/T 1033 交通分隔栏 SH/T 309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Y/T 6319 防止静电、雷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 1




2024.08.08-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技术规范》DB44_T 2501-2024

ICS 07. 060 CCS A 45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01—2024 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lculation of sea area use fee collection standard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01—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测算数据收集与整理…………………………………………………………………………………………2 6 测算方法………………………………………………………………………………………………………3 7 成果编制……………………………………………………………………………………………………11 附录A(资料性) 代表性样点调查信息表…………………………………………………………………12 附录 B(资料性) 海洋生态损害修正系数………………………………………………… …………… …13 附录 C(资料性) 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技术报告大纲………………… ………………………… …14 附录 D(资料 性) 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表…………………………………… ………………………… …15 参考文献………………………………………………………………………… …………… …………… …16 I DB44/T 2501—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后磊、张翠萍、苏文、田松、李珊、涂植凤、徐婉明、赵科、张楠、倪锦锋。 II DB44/T 2501—2024 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广东省管辖海域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的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管辖海域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测算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025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HY/T 123 海域使用分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域使用金 sea area use fee 国家以海域所有者身份依法出让海域使用权,向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的权利金。 海域价格 price of sea area 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一定年期的海域使用权价格。 [来源:HY/T 0288—2020,2.1]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 人类从海洋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包括海洋供给服务、海洋调节服务和海洋文化服务。 [来源:GB/T 28058—2011,2.3,有修改]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一定时期内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 [来源:GB/T 28058—2011,2.7,有修改] 海洋生态损害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人类活动直接、间接改变海域自然条件或者向海域排入污染物质、能量,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 非生物因子造成的有害影响。 [来源:GB/T 34536.1—2017,3.1] 海域还原利率 sea area capitalization rate 1




2024.08.08-广东省《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技术规范》DB44_T 1889-2024

ICS 03.060 CCS A 11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1889—2024 代替 DB44/T 1889 —2016 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aluation on the use of uninhabited islands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1889—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评估原则………………………………………………………………………………………………………1 5 评估程序………………………………………………………………………………………………………2 6 主要评估方法…………………………………………………………………………………………………4 7 市场化出让评估………………………………………………………………………………………………7 8 评估结果……………………………………………………………………………………………………15 附录A(规范性) 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报告格式……………………………………………………16 附录 B(资料性) 实地查勘记录表………………………………… ……………………………………… 21 附录 C(资料性) 最低价系数修正法修正因素及修正系数……………………………………………… 22 附录 D(资料性) 市场比较法的比较因素及说明表……………………………………………………… 24 附录 E(资料性) 基准价格系数修正法的比较因素及说明表…………………………………………… 27 参考文献……………………………………………………………………………………………………… 28 I DB44/T 1889—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44/T 1889-2016《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规范》,与DB44/T 1889-2016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无居民海岛”的定义,删除了“无居民海岛还原利率”的定 义(见3.1,2016版的 3)。 b) 更改了“评估原则”,增加了“生态优先原则”,更改“最有效利用原则”为“合理有效利用 原则”(见 4.1 、4.2 ,2016 版的 3)。 c) 增加了“评估程序”(见 4)。 d) 更改了评估方法,删除 了最低价补偿修正法(见 6,2016 版的 5.1 );增加了最低价系数修正 法(见 6.1 );调整了市场比较法的修正系数、比较实例数量要求和时间限制(见 6.2 ,2016 版的 5.2 );增加了收益还原法基本公式并补充了另外两种情形下的评估公式(见 6.3 ,2016 版的 5.3 );明确了基准价格系数修正法其他修正系数的计算关系(见 6.4 ,2016 版的 5.4 ); 增加了成本逼近法和剩余法(见 6.5 )。 e) 将“不同用途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价值评估”所有部分更改为“不同评估目的无居民海岛使用价 格评估”(见 7,2016 版的 6)。 f) 更改了“无居 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报告格式”(见附录 A,2016 版的附录 B)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金香、逯玲燕、罗珮珍、曲林静、叶素素、吕逸波、吕晓莹、张群珧、周颖、 赵志强、曾子敏、陈厚。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16 年首次发布为 DB44/T 1889 -2016 。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44/T 1889—2024 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的有关术语和定义、评估原则、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不同 评估目的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格式。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HY/T 119 全国海岛名称与代码 HY/T 250 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测量规范 HY/T 254—2018 海滩质量评价与分级 TD/T 1061—2021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无居民海岛 uninhabited island 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 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 price of uninhabited island use right 一定年期无居民海岛的使用价格,包括在公开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客观合理价格和在特定市场条件 下形成的市场关联各方可接受的价格。 无居民海岛使用价格评估 valuation on uninhabited island use right 评估专业人员根据评估目的和待估无居民海岛的状况,按照一定的评估原则和程序,在全面调查和 分析价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评估方法,对待估无居民海岛在估价期日的价格进行估算和判 定的活动。 [来源: HY/T 0326 —2022,3.1] 4 评估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1




2024.08.08-广东省《海域定级技术规范》DB44_T 2500-2024

ICS 07.060 CCS A 45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00 —2024 海域定级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on Sea Area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00—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定级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3 6 海域定级方法…………………………………………………………………………………………………5 7 成果编制与管理………………………………………………………………………………………………7 附录A(资料性) 海域定级指标体系………………………………………………………………………9 附录B(资料性) 评价因子分值量化方法…………………………………………………………………14 附录 C(资料性) 海域定级技术报告大纲格式与内容 …………………………………………………… 20 附录 D(规范性) 海域定级图件编绘图例图示及样式 …………………………………………………… 22 附录 E(规范 性) 海域定级矢量数据属性结构 …………………………………………………………… 24 参考文献 ……………………………………………………………………………………………………… 25 I DB44/T 250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后磊、田松、涂植凤、李珊、张翠萍、苏文。 II DB44/T 2500—2024 海域定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广东省管辖海域的基本原则、定级单元确定、级别划分方法和图件制作等。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管辖海域的海级别划分工作,沿海地市管辖海域的级别划分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025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HY/T 123 海域使用分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域评价单元 sea area unit for assessment 将沿海行政区所辖海域按照规定大小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 海域定级单元 sea area unit for classification 将质量相近、空间上彼此相邻的若干海域评价单元圈围形成的空间区域。 注: 海域定级单元与行政区划没有关联,但单元内资源质量和经济属性具有相对均一性。 海域分等 gradation on sea area 根据影响海域效益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海域使用价值的地域差异,运用定 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全国海域的综合质量水平等别化。 [来源:GB/T 30745—2014,3.1] 海域定级 classification on sea area 在沿海县级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海域资源利用程度、用海适宜 条件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进行评定划定级别的过程。 注: 未制定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沿海县级行政区,逐级参照上一级已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海域级别的顺序在全县 (市、区)范围内统一排序。 [来源:GB/T 30745—2014,3.2,有修改] 1




2024.08.08-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网络化服务标准》DB44_T 2502-2024

ICS 01.080.99 CCS A 12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02—2024 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网络化服务标准 Network service standard for data sharing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02—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数据网络环境与范围………………………………………………………………………………………1 5 数据共享流程与方式…… …………………………………………………………… ………………… …2 6 数据安全保障 ……………………………………………………………………………… ……………… 4 7 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对接方式 …………………………………………………… 5 附录 A(规范 性)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内容 …………………………………………………… 6 附录 B(规范 性) 数据服务接口请求参数及响应结果 …………………………………………………… 8 附录 C(资料性) 广东省用地用海规划用途分类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土地用途分类对接 …………………………………………………………………… 28 附录 D(资料 性)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地理坐标对接 …………………………………… 30 参考文献……………………………………………………………………………………………………… 34 I DB44/T 250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深圳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国土 资源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宏明、刘翠霞、李奇、韩赓、陈颖彪、曹凤丽、程迎轩、刘敏、余雪飞、韩 晨晓、叶玉瑶、徐晓绵、周艺霖、石志伟、谢宇、陈玲、廖琪、陈鑫祥、涂伟、莫登海、谭春婵、陈哲 华、王长建、王晨辉、梁家华、黄冠平。 II DB44/T 2502—2024 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网络化服务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的共享网络环境与范围、数据共享流程与方式、数据安全保障及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对接方式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网络共享的管理与利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1063.4—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 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GB/T 22239 —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5058 —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 31722 —2015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GB/T 33453 —201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39477 —2020 信息安全技术 政务信息共享 数据安全技术要求 GB/T 39972 —2021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国土空间规划数据 spatial planning data 表达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的信息,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空间矢量数据、元数据以及相关评 估评价数据。此处提及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特指适宜网络共享的数据。 瓦片地图服务 tiled map service 服务器端预先按照规定格式生成瓦片,客户端通过指定参数获取指定位置的地图瓦片。 网络地图服务 web map service 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一种在线地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或移动设备等终端访问动态地图数据。 动态地图服务 dynamic map service 服务器端按照客户端请求的参数,动态生成地图图片并返回给客户端。 4 数据网络环境与范围 1




2024.08.08-广东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南》DB44_T 2503-2024

ICS 01.120 CCS A 00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2503—2024 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南 Guidelines for upgr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2024 – 05 – 08 发布 2024 – 08 – 08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03—2024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2 5 改造类型及模式………………………………………………………………………………………………2 6 项目实施………………………………………………………………………………………………………3 7 工作保障………………………………………………………………………………………………………5 附录A(资料性) 常见改造模式……………………………………………………………………………7 附录B(资料 性) 项目实施工作流程图 …………………………………………………… ……………… 10 参考文献…… ………………………………………………………………………………… …………… …11 I DB44/T 250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佛山市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佛山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 作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顺德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天宇、李健、何月、卢炳合、蔡立玞、李海燕、梁雄飞、何继红、张兆有、 万雨龙、臧兴杰、杨柳慧、李春、侯军霞、王芳、谭玺、朱苑芸、辛彩红、梁艳玲、黄钜枝、李彦德、 胡瑞恩、郑岚。 II DB44/T 2503—2024 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的基本原则、改造类型及模式、项目实施和工作保障方 面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以下简称 “村改”)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CJJ 8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GJ 147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23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村镇工业集聚区 ru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成片村镇工业园区或工业用地连片区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经过改革、改造、改组形成的,包括经济联合总社、经济联合 社、经济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总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股份合作经济社等的合作经济组织。 工改工 industrial to industrial land reuse 现状为工业用地,改造后地块规划主导用途为工业的方式。 工改商 industrial to commercial land reuse 现状为工业用地,改造后地块规划主导用途为商服的方式。 工改居 industrial to residential land reuse 现状为工业用地,改造后地块规划主导用途为居住的方式。 1




2024.07.25-青海省《经营性公路财务评价技术指南》DB63_T 2293-2024

ICS 93.080 CCS R 02 DB 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2293—2024 经营性公路财务评价技术指南 2024 – 06 – 19 发布 2024 – 07 – 25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63/T 2293—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符号及缩略语 . 3 5 总则 . 4 6 评价方法及流程 . 4 资料收集 . 4 评价方法 . 4 评价流程 . 4 7 财务评价 . 6 评价参数 . 6 资金来源及筹措 . 8 项目费用 . 9 项目收入 . 10 税费 . 12 财务分析 . 12 不确定性分析 . 12 结论 . 13 8 报告编制 . 13 内容 . 14 附件 . 14 附录 A(规范性) 客货车收费标准 . 15 附录 B(资料性) 财务评价报告附表 . 16 参考文献 . 29 I DB 63/T 229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陕西交通职 业技术学院、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殷俊明、吴甦、薛海方、李凌云、曲晨、熊锐、张海玲、陈钊、陈永霞、沈睿 曌、王璐、纪洪萍、龚晓琴、张一鸣、赵宏宝、马建忠、韩承轩、王佳琳、余瑶、张磊、谢达承、马光 青。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II DB 63/T 2293—2024 经营性公路财务评价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及缩略语,确立了总则,提供了评 价方法及流程、财务评价和报告编制等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T/T 489 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经营性公路 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按公路法规定受让政府还债(贷)收费权的公路。 财务评价 从财务角度计算项目范围内的财务费用和效益,分析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债务清偿能力和财务可持 续性,判断项目的财务可接受性。 收费期限 收回贷款本息或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所需的收费年限。 4 符号及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SCR——偿债备付率,%; 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 FNVP——财务净现值,万元; Ic —— 财务基准收益率,%; IPCR ——利息备付率,%; Pt ——财务投资回收期,Y; RBC ——财务效益费用比,%; 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ROI ——总投资收益率,%; 3




2024.07.25-青海省《公路应急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指南》DB63_T 2294-2024

ICS 93.080.99 CCS R 18 DB 6 3 青海 省 地方标 准 DB 63/T 2294—2024 公路应急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指南 2024 – 6 – 19 发布 2024 – 7 – 25 实施 青海 省 市场 监督 管理局 发 布 DB63/T 229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公路局公路养护应急保障中心、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有限公司、青海省交 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高速公路养护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炳林、杨智、陈允明、叶伟、顾甫林、索南才吉、王鹏、谢晟德、薛永康、 杨雯婧、任奎兴、史文兴、昝文锦、杨志兴。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I DB63/T 2294—2024 公路应急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公路应急养护工程预算编制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总则,提供了预算编制、费用标准、 计算程序及计算方式的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应急养护工程预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TG/T 3812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数据标准 JTG 3830-2018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JTG/T 3832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 JTG/T 3833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JTG 5110 公路养护技术标准 JTG 5610-2020 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导则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DB63/T 2011-2022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指南 DB63/T 2013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 DB63/T 2014 公路养护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应急养护工程 因突发事件造成公路损毁、中断、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等情况时,为较快恢复公路安全通行而实施的 应急性抢通、抢修及保通。 4 总则 4.1 造价文件遵循“结合实际、经济合理、提交及时、不重不漏、计算正确、字迹清晰、装订完整” 原则。 4.2 预算编制前全面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施工条件、收集各项基础资料。 4.3 预算编制宜符合 JTG 5610-2020、JTG 5110、JTG H30、JTG/T 3812 规定。 1 DB63/T 2294—2024 4.4 预算编制宜符合 JTG 5610-2020、JTG/T 3812、DB63/T 2011-2022 规定。 4.5 结合 JTG/T 3832、DB63/T 2013 给出的各工程项目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分析确定工程 所在地的人工工日单价、材料预算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计算出各工程项目的工、料、机费用,并按取 费标准计算各项费用。 4.6 材料、机械台班单价及各项费用计算采用 JTG 5610-2020 中 A.4。 4.7 非公路专业的应急工程执行相关行业的编制办法。 5 预算编制 5.1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 a) 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及计价依据; b) 应急养护工程方案、设计文件等有关资料; c) 应急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d) 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技术、经济性等资料; e) 工程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及设备的价格等; f) 有关合同、协议等其他有关资料。 5.2 文件组成 5.2.1 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编制说明及全部预算表组成。 5.2.2 封面式样采用 DB63/T 2011-2022 中表 A.1 和表 A.2。 5.2.3 文件目录采用 JTG 5610-2020 中 A.4.1 和 A.4.2。 5.2.4 编制说明包括但不限于: a) 概况:项目名称、工程范围、工程所在地、工程基本情况、建设条件、交通量、路面结构类型、 主要工程规模、管理单位、最近一次养护工程完成时间或建成通车时间、应急事件类型及响应 等级等; b) 设计资料的依据及有关文号、检测评定情况、设计概况、批复情况等; c) 采用的定额、费用标准,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单价的依据或来源,采用的公路工程造价 软件名称及版本号; d) 采用的补充定额及编制依据等详细说明,并将补充定额作为附件; e) 与预算有关的委托书、协议书、会议纪要等; f) 预算总金额,人工、钢材、水泥、木料、沥青的总消耗量情况; g) 其他有关费用计算项及计价依据的说明; h) 造价控制措施及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等。 5.2.5 预算表采用 JTG 5610-2020 中 A.4 和附录 B,并包括但不限于: a) 预算文件因不同需求分为甲组和乙组文件,甲组文件为各项费用计算表,乙组文件为应急养护 工程建筑安装工程费各项基础数据计算表; b) 甲、乙组文件内容采用 JTG 5610-2020 中 5.1.8; c) 各种表格的计算顺序和相互关系采用JTG 5610-2020 中 5.1.9; d) 实际工程和费用项目与项目表的内容不相符时:  第一、二、三、四部分和“项”的序号、内容保留不变,项目表中“项”以下的分项在引 用时保持序号、内容不变, 2




2024.07.25-青海省《公路热棒施工质量检测技术规程》DB63_T 2311-2024

ICS 93.080.30 CCS P 66 DB 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2311—2024 公路热棒施工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2024 – 06 – 19 发布 2024 – 07 – 25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63/T 2311—2024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总体要求 . 4 5 倾斜度检测 . 5 方法及设备 . 5 数据处理 . 5 6 埋设长度检测 . 6 方法及设备 . 6 数据处理 . 6 7 回填密实度检测 . 7 方法及设备 . 7 数据处理 . 8 8 性能检测 . 9 一般规定 . 9 方法及设备 . 9 数据处理 . 9 附录A (资料性) I 型热棒结构示意图 . 11 参考文献 . 12 I DB 63/T 2311—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圣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 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控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闻华、郭宏新、高腾、马少卿、孙田、油川洲、武康森、辛洋洋、郭娜、程 军勤、詹越、袁永顺、于昕然、汪宇华、周天宝、朱东宁、雷雨田、李永晓、白花蕾、薛峰、马忠武、 马丽萍、马金祥、王欢、张思琪、马燕、霍永甲。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II DB 63/T 2311—2024 公路热棒施工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热棒施工质量检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和倾斜度、埋设长度、回填密实 度检测及性能检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工程的 I 型热棒施工质量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7880 热棒 JGJ 118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TG/T 3331-04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63/T 1489 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788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热棒 用于寒区工程,工作温度介于 200 K ~ 333 K(-73.15 ℃ ~ 59.85 ℃),蒸发段在下方、冷凝段在上 方、管内凝结液依靠重力回流的传热管。 [来源:GB/T 27880—2011,3.1,有修改] 工质 热棒内用于传递热量的介质。 [来源:GB/T 27880—2011,3.3] 蒸发段 热棒工质受热汽化段。 [来源:GB/T 27880—2011,3.4,有修改] 冷凝段 热棒工质放热凝结段。 3




2024.06.05-福建省厦门市《农村住宅通用图集》DB3502_T 122-2024

ICS 91.040.30 CCS P30/39 3 5 0 2 福 建 省 厦 门 市 地 方 标 准 DB3502/T 122—2024 农村住宅通用图集 2024 – 06 – 05 发布 2024 – 06 – 05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前 言 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编审名单 编制组负责人: 编 制 组 成 员 : 审 查 组 长 : 审 查 组 成 员 : 评 审 组 长 : 评 审 组 成 员 : 项 目 负 责 人 : 项目技术负责人 : 本工程参照标准图集/规范简明目录 编 制 说 明 一 编 编 1、图集编制背景: 制 制 说 说 明 5、适用范围及选址: 明 总 2、 相关政府文件: 总 目 目 录 录 6、选址遵循原则 建 建 筑 筑 3、本图集概况: 施 施 工 工 图 4、编制参考依据: 图 结 结 构 构 施 施 工 工 图 7、总平规划原则 图 给 给 排 排 水 水 施 施 工 工 图 图 电 电 气 气 施 施 8、选型原则: 工 工 图 图




2024.06.05-福建省厦门市《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DB3502_T 124-2024

ICS 13.020 CCS Z 06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 124—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Community 2024 – 06 – 05 发布 2024 – 06 – 05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02/T 124—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价要求 . 1 5 等级划分 . 2 6 评价指标 . 2 7 指标计算方法 . 5 附录A(资料性) 低碳社区调查问卷范本 . 10 参考文献 . 12 I DB3502/T 12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铭泰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能源发展中心、厦门理 工学院、厦门蝌蚪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心怡、庄马展、傅海燕、叶财发、宋榕荣、黄厔、刘艳英、陈森阳、许杰龙、 吴艳聪、高攀峰、刘尹、张燕茹、苏脂仁、李小富。 II DB3502/T 124—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碳社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评价要求、等级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或具有明确物理边界且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社区的低碳示范区评 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低碳示范区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在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建设、低碳管理、低碳运营、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处于领先地 位的区域。 社区 community 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在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归属感的地 域生活共同体。 [来源:GB/T 31490.1—2015,2.1] 城市社区 urban community 城市内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和社区功能分区,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的社区。 农村社区 rural community 属于行政建制村域,且未纳入城区规划范围的社区。 低碳社区 low-carbon community 以配套基础设施、社区生活方式、社区管理运行低碳化为目标,紧密结合区域内生态环境特征,积 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交通、提倡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区。 4 评价要求 参评社区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 社区管理主体明确; —— 社区具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管道天然气、污水管网等市政管网; 1




2024.06.05-福建省厦门市《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景区》DB3502_T 125-2024

ICS 13.020 CCS Z 06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 125—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景区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Scenic district 2024 – 06 – 05 发布 2024 – 06 – 05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02/T 125—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价要求 . 1 5 等级划分 . 2 6 评价指标 . 2 参考文献 . 8 I DB3502/T 12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蝌蚪生态环保科技有 限公司、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艳英、许杰龙、黄厔、陈森阳、庄马展、何月云、杨心怡、宋榕荣、张燕茹、 林剑艺、任引、黄云凤、林建清、郑渊茂、吴义诚、刘昕、高莉洁、左舒翟、苏脂仁、王昕怡。 II DB3502/T 125—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景区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碳景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评价要求、等级划分及评价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低碳景区示范区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1084 绿色饭店 CJ/T 16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DB35/ 322 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低碳示范区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在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建设、低碳管理、低碳运营、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处于领先地 位的区域。 纯自然景观型旅游景区 pure natural landscape typ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景区内无常住居民,且以纯自然资源为主要风景资源和构景要素,满足旅游者出游目的为主要功能 的旅游景区。 低碳景区 low-carbon scenic spot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综合利用低碳技术、低碳管理及增加碳汇等方式方法,实现在相同行业 中具有较低或更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景区。 近零碳景区 near zero carbon scenic spot 在评价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逐步趋近于零的低碳景区。 4 评价要求 景区应有效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绿色、循环和低碳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近三年 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重大生态环境违法事件。 景区应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1




2024.06.05-福建省厦门市《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DB3502_T 123-2024

ICS 13.020 CCS Z 06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 123—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Industrial park 2024 – 06 – 05 发布 2024 – 06 – 05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02/T 123—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价要求 . 1 5 等级划分 . 2 6 评价指标 . 2 参考文献 . 9 I DB3502/T 12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侨大学、厦门蝌蚪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烟草 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厔、许杰龙、陈森阳、刘艳英、吴艳聪、庄马展、杨心怡、龚春明、洪俊明、 张倩、宋榕荣、张燕茹、洪志伟、苏脂仁、李小富、林剑艺、曾静、叶校圳、王永全。 II DB3502/T 123—2024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碳工业园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评价要求、等级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计算方 法。 本文件适用于以产品制造为主要功能的低碳工业园区示范区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工业园区 industrial park 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使之成为适 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 低碳示范区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area 在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建设、低碳 管理、低碳运营、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处于领先地 位的区域。 低碳工业园区 low-carbon industrial park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产业优化、制度管理、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措施,减少碳源, 形成符合本文件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审查的工业园区。 4 评价要求 工业园区应以制造业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 理机构的区域或其中可独立统计的区块。 1




SJG 185-2024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感知工程技术规程-建筑标准 – 地方其他

资源简介/截图:
SJG 185-2024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感知工程技术规程资源截图

1
SJG
SJG 185 – 2024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2 0 2 4 – 1 2 – 2 7 发布2 0 2 5 – 0 5 – 0 1 实施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感知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Light Pole Perception
Engineering in Urban Management Scenarios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深圳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联合发布
2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感知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Light Pole Perception Engineering
in Urban Management Scenarios
SJG 185 – 2024
2024 深圳
3
前言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2 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第一
批)的通知》(深建设〔2022〕12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缩略语;3.基本规定;4.工程设计;5.施工要求;6.
验收要求;7.运行维护。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城市
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
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地址:深圳市福田区莲花支
路1004 号,邮编:518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千百辉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城管宣教和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新视达视讯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照明学会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深圳市粤大明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吴春海吴贵才戴文涛韩梅张少夫
蔡晓坚朱其猛孙慧萍任恺赵诚
刘月英朱华君王桦刘日烈黄湘平
方维祥张嘉辉金红刘榜庞杰
沈永健吴悦玲高亚海彭威杨成敏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陈永海许彪傅勇平罗光建蒋昆
何伟张宏鹏
4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和缩略语……………………………………………………………………………………………………………………………..2
2.1 术语……………………………………………………………………………………………………………………………………2
2.2 缩略语………………………………………………………………………………………………………………………………..3
3 基本规定……………………………………………………………………………………………………………………………………. 4
3.1 一般规定…………………………………………………………………………………………………………………………….. 4
3.2 城管场景…………………………………………………………………………………………………………………………….. 4
4 工程设计……………………………………………………………………………………………………………………………………. 7
4.1 一般规定…………………………………………………………………………………………………………………………….. 7
4.2 杆体…………………………………………………………………………………………………………………………………….7
4.3 功能照明…………………………………………………………………………………………………………………………….. 8
4.4 挂载设备…………………………………………………………………………………………………………………………….. 9
4.5 网络传输…………………………………………………………………………………………………………………………… 11
4.6 供配电……………………………………………………………………………………………………………………………….12
4.7 管线…………………………………………………………………………………………………………………………………..13
4.8 防雷与接地…………………………………………………………………………………………………………………………14
4.9 平台…………………………………………………………………………………………………………………………………..15
5 施工要求………………………………………………………………………………………………………………………………….. 16
5.1 一般规定…………………………………………………………………………………………………………………………… 16
5.2 土建施工…………………………………………………………………………………………………………………………… 16
5.3 设备安装…………………………………………………………………………………………………………………………… 16
5.4 平台实施…………………………………………………………………………………………………………………………… 17
6 验收要求………………………………………………………………………………………………………………………………….. 18
6.1 一般规定…………………………………………………………………………………………………………………………… 18
6.2 土建验收…………………………………………………………………………………………………………………………… 18
6.3 设备验收…………………………………………………………………………………………………………………………… 18
6.4 平台验收…………………………………………………………………………………………………………………………… 19
7 运行维护………………………………………………………………………………………………………………………………….. 21
7.1 一般规定…………………………………………………………………………………………………………………………… 21
7.2 维护工作内容…………………………………………………………………………………………………………………….. 21
7.3 维护作业管理…………………………………………………………………………………………………………………….. 21
本标准用词说明……………………………………………………………………………………………………………………………..23
引用标准名录………………………………………………………………………………………………………………………………… 24
附:条文说明………………………………………………………………………………………………………………………………… 26
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Abbreviation………………………………………………………………………………………………………………. 2
2.1 Terms………………………………………………………………………………………………………………………………….2
2.2 Abbreviation……………………………………………………………………………………………………………………….. 3
3 Basic Requirements…………………………………………………………………………………………………………………….. 4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4
3.2 Urban Management Scenarios…………………………………………………………………………………………………… 4
4 Engineering Design…………………………………………………………………………………………………………………….. 7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7
4.2 Pole Body……………………………………………………………………………………………………………………………..7
4.3 Functional Lighting…………………………………………………………………………………………………………………8
4.4 Mounted Device……………………………………………………………………………………………………………………. 9
4.5 Network Transmission………………………………………………………………………………………………………….. 11
4.6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12
4.7 Pipeline………………………………………………………………………………………………………………………………13
4.8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arthing……………………………………………………………………………………………. 14
4.9 Software Platform…………………………………………………………………………………………………………………15
5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16
5.1 General Requirements……………………………………………………………………………………………………………16
5.2 Civil Construction……………………………………………………………………………………………………………….. 16
5.3 Device Installation………………………………………………………………………………………………………………..16
5.4 Software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17
6 Acceptance Requirements…………………………………………………………………………………………………………. 18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8
6.2 Civil Engineering Acceptance…………………………………………………………………………………………………..18
6.3 Device Acceptance………………………………………………………………………………………………………………..18
6.4 Software Platform Acceptance………………………………………………………………………………………………….19
7 Operating Maintenance………………………………………………………………………………………………………………21
7.1 General Requirements……………………………………………………………………………………………………………21
7.2 Maintenance Work Content…………………………………………………………………………………………………….. 21
7.3 Maintenance Task Management……………………………………………………………………………………………….. 2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2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4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26

1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范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感知工程建设,保障智慧灯杆安
全可靠、维护方便、经济合理、共建共享,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深圳市智慧灯杆的新建、改建工程。
1.0.3 智慧灯杆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
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2
2 术语和缩略语
2.1 术语
2.1.1 智慧灯杆smart light pole
以灯杆为载体,在满足功能照明需求基础上,挂载各类设备和配套设施,提供通信、控制、
监测、信息交互等功能,可通过平台实现智能化远程监测、控制、管理、校时、信息发布等的灯
杆。
2.1.2 城管场景urban management scenario
与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相关联的城市照明、市容管理、公园管理、市政绿地管理、垃圾分类管
理、环境卫生管理、城中村管理、绿道管理等应用场景。
2.1.3 公园管理park management
对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场所内设施、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活动,以实现科
学化管理、提供便民服务。
2.1.4 市容管理urban appearance management
对城市的建构筑物容貌、景观灯光、户外广告设置、市政绿地、城市家具等进行整洁、规范
的管理活动。
2.1.5 市政绿地municipal green space
在市政道路红线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
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2.1.6 城市家具urban furniture
设置于城市道路、公园、绿道等城市公共空间中,为公众户外生活和出行提供服务的公共设
施。
2.1.7 单灯控制single lamp control
采用通信技术实现对单盏灯的智能控制与检测、个性化设置以及能耗、运行状态等数据采集
功能的技术。
2.1.8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s
沟通移动用户与固定点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2.1.9 智能照明intelligent lighting
对路灯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管控,实现远程开灯、关灯、调光,并根据经纬度、时区等设置
定时任务以实现所有路灯或指定路灯的控制、接收故障告警等功能。
2.1.10 气象监测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通过传感器对温湿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等气象参数进行测量。
2.1.11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传感器对噪音、PM2.5、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测量。
2.1.12 视频监控video surveillance
通过挂载监控设备,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施显示、记录现场图像,实现现
场情况远程监管,借助存储视频数据供事后回溯。
2.1.13 一键呼叫one button call
通过挂载按钮式通话设备,可进行用户与管理人员间的双向通话,实现事件信息快速上报。
3
2.1.14 智能网关intelligent gateway
实现系统信息的采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联动控制,并具有感知
网络接入、通信能力的智能化设备。
2.1.15 智能电源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是一种能对智慧灯杆上的设备进行供电及管控,实现各设备电力参数精确测量、电能计量、
漏电监测、故障告警、停供电管理等功能,并根据照明、通信、监控等设备的需求提供对应电压
等级的输出电源。
2.2 缩略语
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无线访问接入点(Access Point)
VGA:视频图形阵列(Video Graphics Array)
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NEMA: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PM2.5: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WM: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C/DC:交流/直流(Alternating Current / Direct Current)
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4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城管场景应包括城市照明、市容管理、公园管理、市政绿地管理、垃圾分类管理、环境
卫生管理、城中村管理、绿道管理等。
3.1.2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应结合业务需求建设,承载城管场景业务所需设备,通过平台统一管
理;宜具备智能照明、视频监控、移动通信、气象监测、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公共无线网络、
一键呼叫、公共广播等功能。
3.1.3 灯杆上挂载除灯具、单灯控制器以外的其他智能化设备时,应按照智慧灯杆标准设计。
3.1.4 智慧灯杆工程实施应考虑各类杆体、机箱、电力和网络设施功能的集约化设置、整合,
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3.1.5 智慧灯杆建设应与城管场景相关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应保
证智慧灯杆与城市景观和谐统一。
3.1.6 智慧灯杆工程设计过程中,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可靠
性及安装、运行维护的便捷性。
3.1.7 数据应通过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共享,应保证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
和可用性。
3.1.8 智慧灯杆运维应包括日常巡检、杆体维护、设备维护、平台维护等内容。维护单位应建
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应对杆体、挂载设备、管道、基础进行检查、维修、
更换等。
3.2 城管场景
3.2.1 城市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城市道路、公园、城中村、绿道等场景应按相关标准布设照明;
2 应根据使用需求,设置不同的照明模式;
3 交通量较少或通行规律性较强的路段照明,宜基于自动感应环境照度和交通量等环境参数
自动控制灯具启闭;
4 可对智慧灯杆供电线路的接线井盖状态实现智慧感知功能,可提供井盖倾斜监测、井盖位
移监测、井盖丢失及异常报警等功能;
5 应对片区内低洼点、易涝区域的智慧灯杆的杆体、配电箱、专用箱变等设施设备实现积水
水位监测和异常报警的功能,可具备联动断电功能。
3.2.2 市容管理宜具备户外广告监管、市容管理违规行为监管、城市家具监管等功能,各项功
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户外广告监管应具备户外广告占用公共设施设置事件监测抓拍和联动告警功能;
2 市容管理违规行为监管应具备检测公共场地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游摊小贩、乱堆放、
垃圾箱满溢、暴露垃圾、沿街晾挂等事件行为的功能;
3 城市家具监管应具备违规使用、破坏、占用、偷盗城市家具等行为监控抓拍和联动报警功
能。
3.2.3 公园管理宜具备视频监控、信息发布、一键呼叫、气象环境监测、无线网络等功能,各
5
项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视频监控应具备人流量、人流密度、人员流向等监测预警功能;
2 信息发布应具备为公园游客提供服务信息的功能;
3 一键呼叫应具备为游客提供在突发情况下向公园管理单位求助呼叫的功能,宜支持紧急呼
叫、定位、高清可视对讲、通话应答、音视频录制等;
4 气象环境监测宜具备公园气象、空气质量、积水等监测功能;
5 无线网络应具备为公园游客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的功能;
6 可配置辅助充电业务场景,宜具备为公园游客提供手机等终端充电服务的功能。
3.2.4 市政绿地管理宜具备行道树监管、侵占绿地检测、绿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等功能,
各项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行道树监管应具备行道树砍伐、修剪识别检测和提醒功能;
2 侵占绿地检测应具备检测绿地内未经许可占用绿地的车辆或物体、识别绿地内垃圾杂物、
砖石渣土废料等功能;
3 智慧灯杆宜为病虫害数据采集、病虫害处置、智能灌溉数据采集、灌溉控制等设备提供设
备挂载、网络连接等条件。
3.2.5 垃圾分类管理宜具备垃圾分类宣传、违规投放垃圾行为识别、收运过程监控等功能,各
项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垃圾分类宣传应具备分类知识普及功能,宜具备垃圾分类投放引导功能;
2 违规投放垃圾行为识别应具备投放点暴露垃圾事件检测和提醒功能,宜具备投放人是否破
袋投放厨余垃圾、投放人是否错误投放垃圾等行为检测和提醒功能;
3 收运过程监控应具备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运行过程和收运不及时事件行为检测的功能。
3.2.6 环境卫生管理宜具备环卫作业安全管理、环卫设施监管等功能,各项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环卫作业安全管理应具备识别环卫作业违规行为并联动预警的功能;
2 环卫设施监管应具备垃圾收集点、垃圾桶、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置中心等环卫设施的监控
以及环卫车辆清洁度检测等功能;
3 可配置无人清扫车监管业务场景,宜具备无人清扫车行驶路径监测、通信服务等功能。
3.2.7 城中村管理宜具备视频监控、信息发布、无线网络、设施监测、气象环境监测等功能,
各项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视频监控应具备路口、出入口、人流密集地等重点场所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监管的功能;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 5034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和《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GB 37300 的有关规定;
2 信息发布应具备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公益宣传、生活信息服务等功能;
3 无线网络应具备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的功能;
4 设施监测应具备城中村智慧灯杆、窨井盖等设施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5 气象环境监测宜具备气象、空气质量、积水等社区环境数据采集功能;
6 可配置辅助充电业务场景,宜具备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手机等终端充电服务的功能。
3.2.8 绿道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公园和市政绿地区域的绿道,应分别按本规程第3.2.3 条和第3.2.4 条的有关规定执
行;
2 应在重要节点、人流密集地等重点场所配置视频监控业务场景,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
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 5034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 和《公共安全
6
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GB 37300 的有关规定。
7
4 工程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智慧灯杆设计应包括杆体、功能照明、挂载设备、供配电及网络传输设备、管线及平台
等内容。
4.1.2 应根据城管场景业务需求合理设置智慧灯杆,在满足城市照明的基础上,以道路交汇处
为锚点确定灯杆位置,同时应满足城管场景各类应用设备挂载需求。
4.1.3 应根据城管场景业务需求确定挂载设备,并应充分考虑各挂载设备的有效覆盖范围,确
定设备的安装位置。
4.1.4 其他挂载设备在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宜与智慧灯杆合杆设置。
4.1.5 智慧灯杆挂载设备、管道的设计应遵循集约化、共建共享设计原则。
4.1.6 平台的设计应确保平台自身及其数据信息的安全。
4.2 杆体
4.2.1 杆体结构可由主杆、悬臂、设备舱、基础等组成。杆体宜按图4.2.1 进行分层设计,高度
宜根据实际城管场景及路宽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层(底部)应包括一键呼叫、检修门、配套设备、设备舱等设施,高度范围宜为0.5m~
2.5m;
2 第二层(中部)应包括视频采集、公共广播、信息屏等设备,高度范围宜为2.5m~5.5m;
3 第三层(上部)应包括交通监控、公共WLAN 等设施,高度范围宜为5.5m~8m;
4 第四层(顶部)应包括气象监测、环境监测、通信基站、智能照明、物联网基站等设施。
图4.2.1 灯杆结构示意图
8
4.2.2 设备安装接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挂载方式可分为滑槽式、固定式、机架式、抱箍式,宜采用滑槽式;各种挂载方式接
口应考虑结构承载力要求;
2 杆体设计应充分考虑可拓展性,预留后期功能扩展接口,杆体上应预留设备安装空间,内
部预留穿线空间;
3 设备安装接口应考虑安全性、可靠性,所有载体接口应有紧固防护措施;
4 杆内强弱电电缆应分开敷设或采取物理隔离措施。
4.2.3 设备舱宜采用分舱布置,不同舱室宜设置独立的舱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舱开门方向应结合检修维护安全性、便捷性确定;
2 设备舱内镀锌板分隔宜符合强、弱电线缆布设和维护要求;
3 金属设备舱以及相关金属构件应可靠接地;
4 设备舱设计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5。
4.2.4 杆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杆体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的有关规定,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中规定的二级标准有关规定;
2 杆体结构设计应采用50 年一遇平均风速,深圳城区设计风速不应超过35.2m/s,深汕特别
合作区设计风速不应超过51.2m/s,特殊路段应根据安装位置、挂载设备验算迎风面积;
3 杆体在设计风速下最高点的位移挠度值不应大于杆体总高度的1/40;
4 杆体底部尺寸应满足设备安装需求。
4.2.5 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高耸结构设计标
准》GB 50135、现行行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DL/T 521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 的有关规定。
4.3 功能照明
4.3.1 照明方式及灯具配置方式应根据具体城管场景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
4.3.2 照明设施应避免光照对周围环境、生态等造成不良影响,无法避免的应采取措施。
4.3.3 道路功能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现行深圳市标
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程》SJG 22 的有关规定;公园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
设计规范》GB 51192 的有关规定;绿道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
CJJ/T 304 的有关规定。
4.3.4 居住区及其附近道路的照明应合理选择智慧灯杆位置、光源及照明方式,在居住建筑窗
口外表面产生的垂直照度和灯具朝居室方向的发光强度最大允许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
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的有关规定。
4.3.5 绿道照明在满足功能照明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具备根据行人流量和环境自动调节照明照度的功能;
2 宜在人群密集地等重点区域或路段加强照度。
4.3.6 挂载安装在智慧灯杆上的视频采集、信息屏、气象监测、环境监测等挂载设备应在确保
功能照明的前提下,与功能照明设备有机协调组合。
4.3.7 新建道路种植树木不应影响功能照明,道路、城市绿地、公园及绿道等功能照明周边树
木宜定期修剪,不得影响功能照明效果。
9
4.4 挂载设备
4.4.1 智慧灯杆挂载设备的布设应充分考虑业务需求,兼顾经济适用性及美观性,并应根据设
备的有效覆盖范围和照明要求确定安装位置。
4.4.2 挂载设备布局应避免设备之间产生相互干扰,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应满足数据采集、
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4.3 宜通过设备功能复用或选用复合功能型设备等措施,在满足功能需求条件下减少设备挂
载数量。
4.4.4 城管场景智慧灯杆挂载设备配置及设置宜符合表4.4.4 要求。
表4.4.4 城管场景设备配置及设置要求
场景名称功能名称设备配置设置要求
城市照明
智能照明
单灯控制设备逐灯控制
行人感应设备按需设置
窨井盖监测井盖智能传感器按需设置
市容管理
户外广告监管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临街商铺区域设置,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
100m,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市容管理违规行为监

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地铁出入口、学校路段、医院路段等市容管理违规行为多发
区域设置,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可复用其
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城市家具监管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早餐车、报刊亭等区域设置,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
大于100m,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公园管理
视频监控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公园出入口、分叉口、核心景点、客流密集地、保护文物等
重点场所设置,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
信息发布
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
宜在公园出入口、分叉口、核心景点、客流密集地、危险区域、
保护文物等重点场所设置
公共广播设备宜在重点场所设置,可与公园背景音乐设备合并设置
一键呼叫一键呼叫设备
人流密集区域布设间距不宜大于100m,偏远区域布设间距不宜
大于200m,有地形、水体、建筑等遮挡时宜加密布设
气象环境监测
气象监测设备
区域设置,监测点距离宜间隔300m~500m,10m 范围内不应有
影响源
环境监测设备
区域设置,监测点距离宜间隔1000m,50m 范围内不应有明显固
定污染源
积水监测设备应在区域内低洼点及易涝区域设置
公园管理
无线网络无线AP 应在人员集中区域全覆盖设置
辅助充电充电设备宜在游客休憩区域设置
10
续表4.4.4
场景名称功能名称设备配置设置要求
市政绿地
管理
行道树监管视频采集设备
宜覆盖行道树范围,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
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侵占绿地视频采集设备
宜覆盖绿地范围,需连续设置时,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可
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垃圾分类
管理
垃圾分类宣传
视频采集设备应在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设置
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宜在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设置
垃圾分类
管理
违规行为识别视频采集设备、公共广播设备
应在住宅区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设置,可在公共场所生活垃
圾集中分类投放点设置
收运过程监控视频采集设备应在垃圾中转站车辆出入口设置
环境卫生
管理
环卫作业安全管理视频采集设备应在环卫作业区域设置,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环卫设施监管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垃圾收集点、垃圾桶、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置中心等区域设
置,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无人清扫车监管
智能网联设备宜在路口、出入口等区域设置
视频采集设备宜覆盖行驶路径范围,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城中村管

视频监控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路口、出入口、人流密集地等重点场所设置,需连续设置时,
布置间距不宜大于100m
信息发布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宜在路口、出入口、人流密集地等重点场所设置
无线网络无线AP 应在人员集中区域全覆盖设置
设施监测
视频采集设备应在重要公用设施处设置,可复用其他场景或功能的设备
井盖智能传感器按需设置
气象环境监测
气象监测设备
区域设置,监测点距离宜间隔300m~500m,10m 范围内不应有
影响源
环境监测设备
区域设置,监测点距离宜间隔1000m,50m 范围内不应有明显固
定污染源
积水监测设备应在区域内低洼点及易涝区域设置
辅助充电充电设备宜在城中村居民休憩区域设置
绿道管理视频监控视频采集设备
应在重要节点、人流密集地等重点场所设置,需连续设置时,间
距不宜大于100m
4.4.5 挂载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挂载设备应采用工业级设备;
2 单灯控制设备宜具备灯具信息上报、开关灯、功率调节、异常告警、电量计量、网络异常
状态下任务自运行等功能;应满足照明控制装置相关技术要求;
3 井盖智能传感器设备功能及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井盖》GB/T 41401 的有关规
定;
11
4 视频采集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 部分:安全
要求》GB 4943.1、《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 20815 的有关规定,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
应能力,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宜支持通过AI 分析实现各类城管场景的智能感知需求;
5 信息屏设备应具备远程发布、集中发布、实时发布视频、图片、文字等文件的功能;应具
备与业务主管部门信息接口互通,通过业务主管部门发布信息的功能;应支持系统权限认证、数
据通道加密、多级权限管理、节目审核后发布;应支持播放内容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及时反馈;
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6 公共广播设备应具备实时发布语音和人工干预功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
工程技术标准》GB/T 50526、《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 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
的有关规定;可具备定向广播功能;
7 一键呼叫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
术要求》GB/T 28181 的有关规定,宜内置不低于200 万像素低照度高清红外摄像头支持视频采集
功能,宜支持双向语音对讲、公网传输;
8 气象监测设备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GB/T 35221、《地面
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GB/T 35237 和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建设规范》
DB4403/T 294 的有关规定,设备宜采用RS485、RS232 或RJ45 接口;
9 环境监测设备宜采用RS485、RS232 或RJ45 接口;
10 无线AP 应满足Wi-Fi 6 协议标准,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音
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 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 的有关规定;
11 手机终端充电设备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移动通信终端电源适配器及充电/数据接口
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32638 和现行行业标准《移动通信终端快速充电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 3815 的有关规定。
4.5 网络传输
4.5.1 有线传输可采用光纤传输或电信号传输的方式,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光缆传输方式时,预留的光纤芯数应满足智慧灯杆远期功能扩展的需要;
2 采用电信号传输时,应满足电信号传输距离限制要求,网线类别等级不宜低于超五类网线,
传输距离不应超过100m;
3 网络传输应结合所处行政区域智慧灯杆现状网络架构及可利用外部网络资源设计;
4 汇聚箱应设置在易操作维护区域;箱体外观宜与道路整体景观一致;箱体内部宜根据使用
需求分仓布置。
4.5.2 无线传输宜采用授权频谱通过公共或专用网络。应对各设备的无线传输使用频率进行合
理规划。
4.5.3 杆体应预留标准光纤线缆接口,同类功能设备宜统一接口,主要挂载设备的通信传输接
口类型及传输方式可符合表4.5.3 要求。
表4.5.3 主要挂载设备的接口类型及传输方式
设备名称接口类型(参考) 传输方式(参考)
智能照明
RS485、NEMA 标准接口
0~10V、PWM 输出接口
无线或有线
12
续表4.5.3
设备名称接口类型(参考) 传输方式(参考)
视频采集设备网口或光口有线
基站设备光口有线
公共WLAN 网口有线
公共广播网口有线
环境监测网口或串口无线或有线
气象监测网口或串口无线或有线
一键呼叫网口有线
信息屏网口或VGA/HDMI 视频接口有线
辅助充电USB、无线充电面板无线或有线
4.5.4 通信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智慧灯杆信息安全等级和建设要求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网络安全等级
保护规范》DB4403/T 455 的有关规定;
2 涉及个人敏感信息及基础设施重要数据在传输及存储过程中应加密处理,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GB/T 41479、《信息安全技术传输层密码协议
(TLCP)》GB/T 38636 的有关规定;
3 信息屏、广播等特殊的信息传播设备,应采用断网离线式操作;
4 应在汇聚层和信息屏、广播等信息传播设备接入层的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
问控制功能;
5 应对挂载设备实行身份认证和绑定,确保操作安全。
4.5.5 当存在挂载设备接入及数据计算需求时,应在智慧灯杆设备舱内或就近设置智能网关,
智能网关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智能网关宜通过光纤上联到上一级业务汇聚设备接入平台,与平台间可通过有线或无线传
输;
2 智能网关应具备边缘计算能力;
3 智能网关应支持不同接口类型挂载设备接入,应符合工程实际设备接入要求,宜具备不少
于2 路光接口、4 路RJ45 网口、2 路RS485/RS232 接口等;
4 智能网关应具有良好的协议兼容性。
4.6 供配电
4.6.1 智慧灯杆用电宜为三级负荷,城市中的重要道路、交通枢纽或人流集中区段的照明用电
等负荷可为二级负荷;平台的用电负荷等级应根据数据中心的等级确定。
4.6.2 不同等级负荷的供配电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 的有关规定。
4.6.3 智慧灯杆宜采用专用变压器配电,其长期工作负载率不宜大于85%。
4.6.4 智慧灯杆的交流配电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3
1 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
85%;
2 LED 灯具端电压应为其标称值的85%~105%;当回路上支接有非LED 灯具时,端电压应
为其标称值的90%~105%;其他用电设备当无特殊规定时,端电压应为其标称值的95%~105%;
3 当回路接有交通信号灯、挂载设备等其他负荷时,其回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0;
4 变压器低压配电屏宜预留备用回路;
5 城市道路照明交流回路采用架空线路时,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且应满足流经不
平衡电流和谐波电流的要求。
4.6.5 智慧灯杆交流配电线路应设置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过负荷保护电器额定电流或过负荷长延时整定电流不应大于线路允许持续载流量,且不应
小于回路负荷计算电流;
2 当短路保护电器为断路器时,被保护线路末端的短路电流不应小于断路器瞬时或短延时过
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3 倍;
3 交流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应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4.6.6 智慧灯杆配电线路保护电器与灯具保护电器之间宜具有上、下级的动作选择性。
4.6.7 当AC/DC 变流柜直流输出端电压高于安全特低电压且采用IT 接地方式时,输出端直流正
负母线应具备绝缘监测报警功能。
4.6.8 对照明、感知与监测设备等用电,应分别设置计量装置。
4.6.9 当无法就近取得市政电源时,可采用风能、光能及其组合方式供电。
4.6.10 智慧灯杆宜采用智能电源为各类不同挂载设备供电。
4.6.11 智慧灯杆采用直流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AC/DC 变流柜输入宜为三相交流电源,输出直流额定电压允许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中低压直流配电电压导则》GB/T 35727 的有关规定;
2 输出侧可采用单极性或双极性结构,其电源回线应采用配电线缆芯线;
3 可为集中远程供电方式。
4.6.12 智慧灯杆单个挂载设备参考功率宜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
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规定。
4.7 管线
4.7.1 智慧灯杆系统的电力、通信线缆宜埋地敷设,敷设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
电缆设计标准》GB 50217、《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标准》GB 50373、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
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规定。
4.7.2 管道设计应符合道路地下管线规划要求,在河道或海堤范围内的设置的管道应满足河道
相关条例及技术规范要求。管道宜建在人行道下,当在人行道下无法建设时,可建在同侧非机动
车道或绿化带下。
4.7.3 管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供配电线路、光纤通信线路需求,强弱电缆应分别单独穿管敷设,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干路、次干路强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2 孔φ75 管道、弱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4 孔φ110
管道;
2 支路强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2 孔φ75 管道、弱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2 孔φ110 管道;
14
3 公园、绿道强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2 孔φ50 管道、弱电管孔数量不应少于2 孔φ50 管道;
4 环路口强电管孔数量不宜少于4 孔φ75 管道、弱电管孔数量不宜少于6 孔φ110 管道;
5 新建管孔宜区分不同用途;
6 存在其他需求时,应同步考虑管道建设设计。
4.7.4 配电线路应采用电力电缆,截面选择应满足允许电压降、机械强度等要求。
4.7.5 配电和通信线路宜采用穿保护管埋地敷设,在偏僻路段可采用铠装线缆直埋敷设。
4.7.6 配电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穿管敷设时,最小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7m;
2 直埋敷设时,机动车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0m,非机动车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应小于
0.7m。
4.7.7 低压配电线路和通信线路不应在额定电压10kV 及以上的电力电缆沟内穿行。
4.7.8 电缆保护管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含有酸、碱强腐蚀或电化学腐蚀严重影响的地段,电缆应穿非金属保护管;
2 机动车道下埋设电缆保护管应有备用管道。
4.7.9 桥梁敷设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在桥梁人行道下或防撞墙内设电缆通道;
2 在桥梁两端和伸缩缝处应留有裕量并采取可伸缩的套管保护;
3 电缆敷设宜消隐设计。
4.7.10 强、弱电管道之间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智慧灯杆技术规范》DBJ/T 15-164 的
有关规定。
4.7.11 智慧灯杆体旁应设置接线井,电缆分支接线应在接线井内实施完成。接线井的设计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井深不应小于1m;井底应设渗水孔;
2 井中进出管道总数量少于4 个时,井宽宜为500mm;管道数量为4~8 个时,井宽宜为700mm;
管道数量大于8 个时,井宽应按实际需求施工;
3 接线井应避开盲道;
4 窨井盖应有防盗措施。
4.8 防雷与接地
4.8.1 智慧灯杆宜根据周边地理环境进行雷电风险评估,直击雷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有关规定。
4.8.2 智慧灯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通
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 50689、《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
测方法》GB/Z 41299、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 的有关规定。
4.8.3 智慧灯杆低压配电柜母线上和智慧灯杆处进线电源前端宜设置浪涌保护器。
4.8.4 智慧灯杆交流配电系统可采用TN-S 或TT 接地型式,直流配电系统可采用TN、TT 或IT
接地型式。
4.8.5 智慧灯杆交流配电接地系统采用TN-S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电器宜具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2 变压器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应共用接地极;
3 当采用配电箱配电时,应进行重复接地,其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Ω。
15
4.8.6 智慧灯杆交流配电接地系统接地形式采用TT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电器应具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2 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电器的额定动作电流(A)与相应保护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Ω)
的乘积,不应大于50V;
3 智慧灯杆处接地故障保护电器应具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且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大于
30mA。
4.9 平台
4.9.1 平台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
关规定。
4.9.2 平台应综合考虑预留与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应用业务系统对接接口。
4.9.3 平台宜具备系统管理、资产管理、告警监控、统计分析、移动端APP 管理等功能,宜符
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管理宜具备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备份与日志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
2 资产管理宜具备智慧灯杆及挂载设备等资产管理,支持位置信息采集和录入,具备精准定
位、远程集中管理控制、查询、资产统计、资产数据管理等功能;
3 告警监控宜具备智慧灯杆及挂载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控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功能,可实时
监听记录保存告警信息、支持策略配置,可对不同的告警及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义,可实现
告警及事件和设备之间的智能联动控制;
4 统计分析宜具备多种报表、分析图表的显示,支撑各类信息资源的可视化表达和分析等功
能;
5 移动端APP 管理宜具备设备查询、控制、故障定位导航、系统报警、工单处理等功能。
4.9.4 平台宜建立智慧灯杆及挂载设备的识别编码。
4.9.5 平台设施设备数据地图展示时宜采用城市现有数据底图。
4.9.6 机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通信局站共建共享
技术规范》GB/T 51125、现行行业标准《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 5003 的有关规定;机房环
境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通信局(站)机房环境条件要求与检测方法》YD/T 1821 的有关规
定;机房与架空电力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
的有关规定。
4.9.7 机房平台设备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业务需求,平台设备应预留足够的接口资源且应具备
良好的可扩展性。
16
5 施工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施工单位应建立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档案管理
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检验制度,满足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5.1.2 施工单位宜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设备选型、系统连接、平台等内容进
行深化设计。
5.1.3 施工单位应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变更设计时应按相应程序报审,并经相关单位批准
后实施。
5.1.4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进场验收、检验、调试、试运行和变更设计等相
关记录。
5.1.5 施工单位在工程移交前,应做好成品保护。
5.1.6 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 50168、《电
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 50348、《混
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 89 的有关规定。
5.2 土建施工
5.2.1 新建工程的智慧灯杆基础和电缆保护管安装位置及敷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 保护管设备材料内壁应光滑无毛刺;保护管连接应牢固,密封良好。
5.2.3 电缆保护管宜伸出接线井壁30mm~50mm,有多根电缆管时,管口应排列整齐,不应有
上翘下坠现象。
5.2.4 接线井进出线孔应进行密封处理,应采用阻燃材料封堵;应设置良好的排水措施,避免
井内长时间积水。
5.2.5 智慧灯杆基础宜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制作,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5.3 设备安装
5.3.1 杆体安装前应提供进场报验等资料,应依据设计文件检查外观缺陷、尺寸、设备性能等。
5.3.2 杆体起重吊装施工前应对管理人员及工人技术交底。
5.3.3 杆体安装完后,必须按规定进行校正,安装完成后杆体应稳固无异常,垂直度偏差值应
小于半个杆梢。
5.3.4 挂载设备及安装固定件应连接好防止脱落或倾倒的安全防护装置。
5.3.5 挂载设备安装完成后,杆体及挂载设备应稳固无异常。
5.3.6 设备舱内接地装置和杆顶端的防雷装置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施,防雷装置、引下线、
接地装置应形成有效的电气通路,测试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要求。
5.3.7 杆体安装完成后应对地脚螺栓进行防腐处理及混凝土包封。
5.3.8 设备舱内所有线缆应设置标识牌,标识应清晰正确。
5.3.9 电缆敷设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
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 的有关规定。
17
5.3.10 电缆敷设前应对敷设线路进行规划,合理布设接线相序,三相负荷应符合设计要求。
5.3.11 电缆、光缆在保护管中不应有接头,接头盘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 50168、《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GB 51171 的有关规定,保护管
外的电缆连接应在智慧灯杆设备舱内进行。
5.3.12 应在线缆终端、接线井内线缆设置标识牌。
5.4 平台实施
5.4.1 平台应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单位需求,对平台架构及功能进行深化和开发。
5.4.2 应对平台进行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等集成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
5.4.3 应将平台安装部署到用户的生产环境并形成安装部署文档及用户使用手册,并应对用户
进行操作培训。
5.4.4 机房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GB 50462 的有关要
求。
18
6 验收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检,经自检合格后方可按相关规定申请预
验收、专项验收、初步验收、竣工验收及工程移交。
6.1.2 杆体及各挂载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的要求。
6.1.3 工程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完整的施工过程记录资料及技术资料,应包括下列文件:
1 系统竣工报告及竣工图;
2 系统设备清单及主要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3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 现场安装调试报告;
5 分部工程预验收记录;
6 试运行记录。
6.1.4 土建基础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 55003 的有关规
定。
6.2 土建验收
6.2.1 基础钢筋焊接接头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的有关规定。
6.2.2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的有
关规定。
6.2.3 管沟验收应重点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及资料。
6.2.4 杆体及设备防雷措施应满足设计要求及本规程第4.8 节的有关规定;配电系统浪涌保护器
设置及挂载设备的雷电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 的有关规定。
6.3 设备验收
6.3.1 杆体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杆体性能参数应符合本规程第4.2 节的有关规定;应查验智慧灯杆杆体的材质、焊缝质量、
防腐涂层质量、接地电阻值的检测报告;
2 杆体高度、载荷要求、设备挂载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
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规定;
3 杆体的材料、规格、防腐、焊接及其他技术条件与验收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道路照
明灯杆技术条件》CJ/T 527、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规定;杆体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程》CJJ 89 的有关规定;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剩余
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T 13955 的有关规定;设备舱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
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 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
收规程》CJJ 89 的有关规定。
6.3.2 挂载设备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9
1 挂载设备宜统一采用标准专用电源供电,电源设备应做电流、低压、功率、过载及短路保
护、漏电流、绝缘电阻、持续性等性能测试;电源、信号接口及设备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设计要
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GB/T 4208 的有关规定;
2 智能照明应包括照明设备与智能管理,应具备远程集中管理、控制和照明运行状态监测、
照明用电监测等功能;
3 视频采集设备应进行分辨率、画质、夜视功能、对焦速度及准确性、稳定性等性能测试,
监控系统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视频采集设备应同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
图像信息采集规范》GB 37300 中规定的数据采集要求及信息质量要求的有关规定;
4 无线AP 设备应进行信号强度测试、传输性能测试、安全功能设置测试,并应符合设计要
求和现行国家标准《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 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 的有关
规定;
5 信息发布系统应进行系统权限、实时性、一致性检测,信息屏设备应做光学、电气、电磁
兼容、光辐射安全、光色电综合性能分析、色彩还原性等性能测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行业
标准《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通用规范》SJ/T 11141 的有关规定;
6 公共广播设备的性能及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GB/T 50526 的有关规定;公共广播系统应做紧急广播、业务广播和背景广播的功能测试;广播设
备应做声压级、频率响应、失真度、灵敏度、瞬态响应、指向性、阻抗测试以及主观听觉等性能
测试。
6.2.3 管线敷设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57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缆型号、间距、弯曲半径、线缆接头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2 线管连接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3 管线敷设施工记录、隐蔽验收记录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
6.4 平台验收
6.4.1 平台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系统功能需求文件的要求,平台验收时应对平台各功能的完
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及网络连通性等予以验证。
6.4.2 平台软件验收应包括功能性测试、业务流程测试、容错测试、安全性测试、性能测试、
易用性测试、适应性测试、文档测试等内容。
6.4.3 平台安全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
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 20282、《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 的有关
规定。
6.4.4 平台设备验收应检查平台设备的型号、功能、性能、数量等,应与设计文件、工程合同、
设备清单相符合。
6.4.5 有新建机房时,机房环境、安全检查、安装工艺检查、通电测试前的检查、节点测试、
全网测试、工程验收等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数据中心基
础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GB 50462 和现行行业标准《通信局(站)机房环境条件要求与检测方法》
YD/T 1821、《通信机房防火封堵安全技术要求》YD/T 2199 的有关要求。
6.4.6 平台验收应依据本规程第4.9 节各功能开展测试及验收工作;数据信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类分级规则》GB/T 4369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
20
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 的有关规定。
6.4.7 平台验收时应检验下列技术文件:
1 平台控制系统图、会审记录及设计变更文件;
2 平台软件的测试报告;
3 平台所用的设备清单、说明书、合格证和检测报告等文件;
4 平台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运行记录;
5 平台开放数据库访问接口和说明;
6 地址映射表;
7 完整用户使用手册。
21
7 运行维护
7.1 一般规定
7.1.1 智慧灯杆的运行运维应建立各项维护流程与设施设备维护、维护管理、档案管理、安全
管理等制度。
7.1.2 维护单位应建立联动机制,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况应上报,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应接
受监督与考核。
7.2 维护工作内容
7.2.1 维护单位应制定管理制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制定智慧灯杆的巡检管理制度,应巡检,应检查智慧灯杆杆体破损、挂载设备损坏、管
道及窨井盖塌陷、电缆光缆破损等内容,并应如实填写巡检记录与巡检报告;
2 应制定智慧灯杆的维修管理制度,对巡检和多渠道报障应快速响应、处理、恢复;
3 应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情况应按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有效措施。
7.2.2 维护单位对智慧灯杆运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收集整合维护区域内现有或新增的智慧灯杆信息,建立信息台账;
2 应建立不同场景下的故障分级诊断与处理机制,根据管理单位和场景业务需求确定各类设
备完好率、在线率;
3 应储备必要种类备品备件,设置专人的7×24 小时电话接报服务,收到各类的报障,应在
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处置、恢复;
4 维护过程中产生的维修过程资料,应做好记录与留存,上传至平台。
7.2.3 维护单位对平台运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包括硬件设备和平台软件运维;
2 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规
定,日志保存历史记录不应少于6 个月;
3 应核发用户权限和定期更换系统密码;应备份与检查重要配置文件、数据;应对系统软件
实时更新漏洞或补丁;
4 应加强平台软件配置文件的管理,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检查,系统故障或错误应清除;
5 应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应呈报相关设备的运行状
态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提出对策解决。
7.3 维护作业管理
7.3.1 依据智慧灯杆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当遇到维护需求时,应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维护工
作。具体级别说明宜符合表7.3.1 要求。
表7.3.1 运维场景管理表
场景应用设备说明设备运维内容
城市照明智能照明、窨井盖监测、供配电设施监管
杆体;灯具、单灯控制设备、行人感应设备、井盖智能传感器、运维
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22
续表7.3.1
场景应用设备说明设备运维内容
市容管理
户外广告监管、市容管理违规行为监管、城
市家具监管
视频采集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公园管理
视频监控、信息发布、一键呼叫、气象环境
监测、无线网络、辅助充电等
视频采集设备;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公共广播设备、一键呼叫设
备、充电设备、无线AP;环境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运维设施
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市政绿地
管理
行道树监管、侵占绿地视频采集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垃圾分类
管理
垃圾分类宣传、违规行为识别、收运过程监

视频采集设备;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

环境卫生
管理
环卫作业安全管理、环卫基础设施监管、无
人清扫车监管
视频采集设备;智能网联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城中村管

视频监控、信息发布、无线网络、辅助充电、
设施监测、气象环境监测
视频采集设备;信息屏、信息交互设备、充电设备、无线AP;环境
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绿道管理视频监控视频采集设备、运维设施专用配电线缆及管道
7.3.2 维护作业应急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维护单位应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应由专人管理,应
保证完好和随时可用;
2 应根据不同业务场景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发生地点、故障严重程度、对挂载设备业务运
行的影响程度等编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3 应急情况出现时,对事件的发现、响应、处置、恢复应根据应急预案快速处理,对各种事
件和处理结果应详细记载并资料归档。
7.3.3 维护作业安全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维护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 维护单位应配备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设备;
3 应对智慧灯杆进行定期、不定期安全巡检、安全风险评估,对巡检、评估产生的风险应采
取措施管控。
7.3.4 维护单位应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应留存必要的原始记录。档案资料宜包括下列内
容:
1 签订的合同或协议;
2 各类维护制度、报表、报告;
3 资产材料,含维护、迁移、改造和报废的记录与资料;
4 巡检、维修的过程和统计资料;
5 安全排查、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等安全档案;
6 系统设计、施工、竣工、维护等相关技术资料;
7 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清单、使用手册、维护手册;
8 上述资料的变




2024.07.14-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规程》DB15_T 3494-2024

ICS 91.020 CCS P 50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3494—2024 开发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规程 Guideline for detailed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zone 2024-06-14 发布 2024-07-14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3494—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2 4 总则 . . . 3 规划定位 . . . 3 编制主体 . . . 3 规划范围 . . . 3 规划层级及任务 . . . 3 其他规定 . . . 4 5 规划程序 . . . 4 基础研究 . . . 4 规划方案编制 . . . 4 规划意见征询与成果论证 . . 4 规划公示 . . . 5 规划报批 . . . 5 规划公布 . . . 5 动态维护 . . . 5 6 规划编制内容 . . . 5 单元层面规划 . . . 5 实施层面规划 . . . 8 7 规划成果 . . . 9 规划文本 . . . 9 规划图件 . . . 9 规划说明 . . . 11 规划数据库 . . . 11 规划表格 . . . 11 附件材料 . . . 12 附录 A(资料性) 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 . 13 附录 B(资料性) 规划文本参考框架 . . 15 附录 C(资料性) 图件编制要求 . . 17 附录 D(规范性) 规划 表格 . . 19 I




2024.07.14-内蒙古自治区《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规程》DB15_T 3495-2024

ICS 91.020 CCS P 50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3495—2024 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规程 Guideline for detailed planning of town 2024-06-14 发布 2024-07-14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3495—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2 4 总则 . . . 2 规划定位 . . . 2 编制主体 . . . 3 规划范围 . . . 3 规划层级及任务 . . . 3 其他规定 . . . 3 5 规划程序 . . . 3 基础研究 . . . 3 规划方案编制 . . . 4 规划意见征询与成果论证 . . 4 规划公示 . . . 4 规划报批 . . . 4 规划公布 . . . 4 动态维护 . . . 4 6 规划编制内容 . . . 5 单元层面规划 . . . 5 实施层面规划 . . . 7 7 成果要求 . . . 8 规划文本 . . . 8 规划图件 . . . 8 规划说明 . . . 9 规划数据库 . . . 9 规划表格 . . . 9 附件材料 . . . 10 附录 A(资料性) 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 . 11 附录 B(资料性) 规划文本参考框架 . . 13 附录 C(资料性) 图件编制要求 . . 15 附录 D(规范性) 规划表格 . . 17 I




火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2023年版)

总说明
根据我国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在2022年水平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基础上,依据2023年度火电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资料,采用国家能源局2019年11月发布的《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2018年版)以及2023年设备、材料(北京地区)价格,编制了2023年水平常规燃煤火力发电厂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及2022~2023年结算性造价指数、400MW等级及600MW等
级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参考造价和垃圾电站、光伏、风电工程的工程案例,它反映了2023年火电工程基本建设的造价水平及2022~2023年造价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2022年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的基础上对部分技术条件做了调整,并对参考造价做了调整。
其主要作用是:
(1)作为动态管理的依据;
(2)作为设计部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及进行对比分析的参考;
(3)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核准项目投资的参考;
(4)作为各发电公司编制宏观规划的参考资料;
(5)作为项目法人控制工程投资的参考。
本参考造价指标适用于300MW级、600MW级、




2024.01.01-《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Z_T 0444-2023

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范围1
本文件规定了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技术要点、成果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58 区地质图图例
GB/T6390 地质图用色标准比例尺1:500000~1:1000000
GB/T12343.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1:1000000地形图编绘
规范
GB/T17695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
GB/T20257.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2500001:5000001:1000000地形图图式
DZ/T0159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0226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
DZ/T 0350矿产资源规划图示图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战略性矿产strategic mineral
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列人国家战略性矿产目录的矿产
3.2
能源资源富集地区 area of rich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相对富集,为国家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的主要区域
3.3
能源资源基地energy and mineralresources base
以战略性矿产为主,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供应的重要战略核心区域




DB22 T 5158—2024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 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Urban underground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database DB22/T 5158-2024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4 年 6 月 12 日 2024·长 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 告 第 651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风险管控与 隐患治理标准》等5 项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 通告 现批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标 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技术标准》《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 施数据库建设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桩基础技术标准》《 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节能 72%)》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 为:DB22/T 5156-2024,DB22/T 5157-2024,DB22/T 5158-2024, DB22/T 5159-2024, DB22/T 5160-2024,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4 年 6 月 12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3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吉建设〔2023〕2 号)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国际和国内相关先进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并广泛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数据 库结构;5 数据库建设;6 数据库更新;7 数据共享和应用;8 安 全与维护。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 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长春市 贵阳街287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电子邮箱: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建筑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市测绘院 中铁隧道局集团吉林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金海永亮(吉林)地下管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会权 刘慧明 关文英 李 明 徐征宇 李 宾 林 楠 刘永吉 王仲峰 杜艳韬 赵万慧 李彪铭 张旭晴 刘江碧 范文军 刘建国 王 峥 王树胜 田 宇 穆怀刚 辛伟锁 孙 亮 刘 石 马永军 王建宇 尹 勇 李 卓 朱伟刚 崔 利 孔令令 孙雪娇 刘茹飞 邢 茹 王天昊 孙 欣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 毅 陶乐然 许 超 张靖波 马栋和 马 辉 陈 利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4 3.1 一般规定 ···························································· 4 3.2 普查单元编号······················································ 5 3.3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编码 ··································· 5 3.4 管线编号 ···························································· 6 3.5 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 ······································ 6 4 数据库结构 ································································ 9 5 数据库建设 ······························································· 10 6 数据库更新 ······························································· 12 7 数据共享和应用 ························································· 13 7.1 系统功能设计····················································· 13 7.2 数据共享和应用·················································· 14 8 安全与维护 ······························································· 15 附录 A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分类代码 ···························· 16 附录 B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分层 ·································· 28 附录 C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 ········································ 29 附录 D 设施类别代码及颜色 ··········································· 72 附录 E 普查区域级元数据 ·············································· 74 附录 F 地区编码 ··························································· 75 附录 G 道路级别编码 ···················································· 76 本标准用词说明 ····························································· 77 引用标准名录 ································································ 78 附:条文说明 ································································ 79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森林(试行)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森林(试行)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damage:Forest (trial)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 年 7 月 目 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工作程序.2 5 工作方案制定.4 6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调查与确认.4 7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分析.8 8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8 9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10 10 鉴定评估报告编制.12 11 森林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 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森林动植物资源调查表.1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评估方法.19 附录 D(资料性附录)古树名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 30 附录 E(资料性附录)生态环境损害简易调查评估表.33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森林相关术语.34 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障公众 健康,规范涉及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制定本技术文件。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文件的附录 A~附录 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技术文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制定。 本技术文件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技术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技术文件实施之前发生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继续参照 现有标准和技术文件开展,损害持续至本技术文件实施之后的除外。 本技术文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解释。 ii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森林(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涉及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文件适用于因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行为导致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本技术文件不适用于核与辐射事故导致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不适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T 3858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 3859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GB/T 39791.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 GB/T 39791.2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 GB/T 39792.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 1 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GB/T 50885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97 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85 防风固沙林工程设计规范 GA/T 1686 法庭科学 现场伐根测量方法 HJ 710.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HJ 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 HJ 710.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大中型土壤动物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LY/T 2011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 224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LY/T 2242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LY/T 2407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DB11 T478 古树名木评价标准 1




吉林省城市智慧道路建设技术导则

吉林省城市智慧道路建设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jilin province urban smart road construction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24年 6 月 18 日 2024·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通 告 第 652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 《吉林省城市智慧道路建设技术导则》的通告 为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进程,指导城市智慧道 路建设工作,统一城市智慧道路建设的技术要求,现发布《吉林 省城市智慧道路建设技术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4 年 6 月 18 日 前 言 依据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纲要》 以及《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基础 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促进我省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 转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技术内容: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 4 道路及附属设施;5 感知设施;6 管理及服务设施;7 边缘计算 系统;8 通信设施;9 云控平台。 本导则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长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 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 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贵阳街287 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邮箱: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主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联通(吉林)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 限公司 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刘福生 陈宏坡 刘缤璘 马文欣 郭建华 李 洁 关文英 杜艳韬 李敬成 王汝鑫 刘 松 杨 柳 马禹婷 池依桐 韩 明 汪 亮 闻海燕 王晓伟 李 尤 王志慧 金锐光 文 柳 谭福庆 路 宏 潘兴博 崔玉磊 王 扬 黄 俊 柴婷婷 原良晓 李 强 赵桥驿 杨 雷 张有昌 高增满 庄立坚 周业利 修科鼎 焦明伟 段龙梅 张亚南 袁 野 李洪君 吴晓博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林 涛 陶乐然 方彦明 王兴东 李志慧 张文君 刘江碧 目 次 1 总则 . . 1 2 术语和符号 . . 2 2.1 术语 . . 2 2.2 符号 . . 3 3 基本规定 . . 5 3.1 建设目标 . . 5 3.2 建设原则 . . 5 3.3 智慧道路分级 . 6 3.4 总体框架 . . 8 4 道路及附属设施 . . 10 4.1 一般规定 . . 10 4.2 路线设计 . . 10 4.3 路基路面 . . 11 4.4 平面交叉口 . . 11 4.5 行人和非机动设施 . 11 4.6 无障碍设施 . . 12 4.7 市政管线设施 . 12 4.8 交通标志标线 . 13 4.9 照明设施 . . 13 4.10 供电设施 . . 14 4.11 定位设施 . . 14 5 感知设施 . . 16 5.1 一般规定 . . 16 5.2 基础设施状态感知设备 . 16 5.3 车辆行人及交通事件感知设备 . 20




2024.06.18-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规划(2024-2035年)

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规划 (2024 —2035 年) 广东省林业局 2024 年 6 月 前 言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既是维护生态 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确保 国家生物安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野生植物保 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全方位、全 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发展形 势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 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 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 家植物园相继揭牌,标志着我国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正式运 行,为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二十大指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为新 时期、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 布局方案》,进一步明确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方向,加强与国家 公园体系的统筹协同,共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拥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极为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土野生高等植物达6 658种,约占全国的 1/6。然而,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地区植物 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标准推进 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建设范 例的要求,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植物保护高质 量发展,广东省林业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研究编制 了《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 称《规划》)。《规划》吸收借鉴国内外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广东省各植物迁地保护机构的工作成 果和创新实践经验,结合相关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研究提 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保护策略、目标任务、整体布局和建设规模,提出了保障 《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规划》是推进我省植物多样性保护 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及规范和引导全省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开展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提出建立“一核引领、三区联动、全域统筹”的空 间布局,建设提升一批植物园、树木园、种质园和示范园等迁地 保护机构,构建国家、区域、乡土植物园三级体系,充分发挥三 级联动效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助推植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创 新;聚焦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 园艺等五大核心功能,搭建智慧平台和科研平台,推进创新活植 物收集迁地保藏体系和迁地保护关键物种栽培繁育体系,凸显以 树木园等迁地保护机构作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纽带的综合保护 新特色;以“五大任务,八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迁地保 护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绿色产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自然教 育体系”综合发展,统筹打造科学化规划、精品化设计、标准化 建设、智慧化管理的新时代岭南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广 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与就地保护体系有机互补,保护广东生 物多样性,助力百千万工程和县镇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绿美广 东生态建设新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 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为我国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广东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建设背景 . 1 一、植物迁地保护发展趋势 . 1 二、植物迁地保护资源状况与分析 . 4 三、植物迁地保护成效 . 7 四、机遇挑战 . 14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18 一、指导思想 . 18 二、基本原则 . 18 三、基本策略 . 20 四、规划依据 . 24 五、规划范围与期限 . 27 六、发展目标 . 27 第三章 整体布局 . 29 一、珠三角城市群 . 31 二、粤东地区 . 33 三、粤西地区 . 34 四、粤北地区 . 35 第四章 主要任务 . 37 一、构建智慧高效的迁地保护体系 . 37 二、建设创新驱动的科学研究体系 . 37 三、培育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 38




 2023年12月最新电气专业主要规范、标准、图集及手册v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主席令[2011]46号主席令[2019]29号修正
主席令[2008]74号主席令[2019]29号修正
主席令[2008]6号
主席令[2019]29号修正主席令[2021]81号修正
主席令[1979]第30号
主席令[2020]第66号修正(11)
主席令[2002]第70号
主席令[2021]第88号修正(2)
主席令[2020]45号
主席令[1988]11号主席令[2017]78号
2011.7.12019.4.23
2007.10.282019.4.23
2009.5.12019.4.232021.4.29
1979.7.12021.3 1
2021.9.1
2021.1.1
1989.4.12018.1.1
第五十六条
第一百三十四条
第二百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建设安设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
第十八章建设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