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vit中如何三明治法装饰墙体?

在Revit中如何三明治法装饰墙体?当我们要做结构墙或RC墙的装饰时,由于它们本身是不带任何装饰做法的,而且在Revit里没有单独的工具用于装饰墙体,所以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比如通过墙体的本身来做,通过内建模型来制作或者幕墙工具也可以。

一. 建筑墙体

建筑墙→编辑类型→修改名称、厚度及材质→完成

定义好墙体后开始绘制装饰层

这样就为结构柱结构墙添加了一个装饰层。

墙体的顶部就使用我们的第二种方法“内建模型”

二:内建模型

拾取工作面→内建模型(墙)→拉伸→赋予材质,高度→完成




消防工程验收重点、方法及常见问题,拿走不谢!

01 消防验收重点及验收方法

消火栓给水系统验收的重点

1、水泵、室内外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及闸阀等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的资料和产品合格证书,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记录、管道通水冲洗记录、管道试压试验记录、水泵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试运转记录、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记录。

2、系统安装情况的一般性检查:主要检查消防水泵、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池取水口、室内外消火栓及闸阀等主要设备的安装与图纸是否相符,使用是否方便,有无正确的明显标志,有无外观损坏及明显缺陷;系统中各常开或常闭闸阀的启闭状态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

3、系统综合性功能试验:根据原设计的不同要求,对消防水泵分别进行自动、手动、远程和泵房内就地启泵的试验;消防水泵组的主泵与副泵互为备用功能的相互切换试验;系统压力试验和供水试验。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验收的重点

1、图纸、资料的审查:初始设计图纸、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及竣工图,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器、火灾显示盘、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等主要设备及线路的性能指标的资料和产品合格证书,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记录、报警系统检测报告等。

2、系统综合性功能试验:火灾探测器模拟报警试验及核实编码,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显示盘的自检等其他功能、电源转换、消音、复位操作、电源容量、电源电性能,联动控制设备的故障报警、自检、控制、火灾信号接收功能和电源容量、电性能检,核实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编码。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验的重点

1、图纸、资料的审查:初始设计图纸、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及竣工图,喷头、水流指示器、报警阀组、消防水泵、消防水泵接合器及闸阀等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的资料和产品合格证书,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记录、管道通水冲洗、打压试验记录、水泵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试运转记录,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记录。

2、系统安装情况的一般性检查:检查消防水泵、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池取水口、及闸阀等主要设备的安装与图纸是否相符,使用是否方便,有无正确的明显标志,有无外观损坏及明显缺陷。现场查看、测量喷头类型、布置间距、数量,管网的管材及管径、管网连接形式和质量、管道安装的位置及配水管设置的喷头数量,末端试水装置,管道减压措施,系统排水装置等。

3、系统综合性功能试验:根据原设计的不同要求,对消防水泵分别进行自动、手动、远程和泵房内就地启动的试验;消防水泵组的主泵与副泵互为备用功能的相互切换试验;根据有关要求进行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对报警控制装置功能进行检验(如:湿式、干式系统的喷头动作后,是否由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直接连锁控制并自动启动供水泵。消防控制室(盘)能否控制水泵、电磁阀、电动阀等的操作,并能显示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信号阀、水泵、消防水池及水箱水位、有压气体管道和电源等是否处于状态的反馈信号);报警阀功能试验(打开报警阀,查看测量报警动作状态,输出信号情况和消防水泵启动、联动、控制盘显示情况是否符合检验要求;打开放水试验阀,测量水的流量和压力应符合检验要求);系统联动试验(模拟火灾信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启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启动末端试水装置处放水)。

02 高层建筑消防验收常见问题总汇

高层建筑验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其实验收中的问题很多,从建筑防火、消防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三个方面汇总一些高层建筑中常见的些问题以供大家参考,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影响消防验收。

建筑防火

1、土建防火封堵不到位

(1)所有给水管道穿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2)所有电气管、桥架穿越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3)穿越平层及竖向的桥架内未采用防火封堵

(4)所有通风、空调、防排烟管道越楼板、墙体部位未封堵

(5)土建预留洞口后开孔未封堵

(6)土建风道未封堵

(7)玻璃幕墙与楼板隔墙处的缝隙未用不燃材料填充密实

(8)防火墙未到顶

(9)防火分区未形成

2、土建防火门

(1)防火门安装反向,未开向疏散方向

(2)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开设了非疏散门、洞

(3)防火门检测报告与实体不符,防火门身份标示未张贴

(4)闭门器、顺序器未安装

(5)应设置单向逃生部位处未设置相应的开启装置

(6)未按设计要求安装防火门

3、安全疏散

(1)由于装修装设栏杆造成楼梯疏散宽度不够

(2)由于装修、土建改动,疏散出口数量不够

(3)由于装修、土建改动,疏散出口距离超标

4、消防车道

(1)车道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消防扑救面未形成

(3)环形车道未形成或回车场未形成

(4)消防扑救面有高大树木或有障碍物

(5)防烟楼梯间无前室、或消防电梯合用前室未设计正压送风系统

5、防火卷帘

(1)导轨与墙体及柱体之间未封堵

(2)卷顶部未完全封堵

(3)双轨卷帘一侧未封堵到顶,形成单轨卷帘

(4)穿越卷帘包厢的管道及桥架未封堵

(5)疏散通道卷帘门两侧未设置手动控制按钮

(6)卷帘门手动拉链未设置拉链孔

6、建筑装修

(1)建筑装修材料选用不当,特别是吊顶及墙面材料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要求

(2)建筑装修饰面影响消防功能的正常实现

(3)消火栓箱门装修后无法打开

(4)正压送风口、排烟口装修后出现风口与装修面层内漏风及检修不便的现象

(5)格栅吊顶影响上喷喷水效果,灯槽内喷头影响喷水效果

(6)建筑装修开设的检查孔部位及大小不满足正常检修的需求

(7)大于60平方米的房间只设置1个门

(8)会议室、观众厅等场所的门未向外开启

7、排烟口

(1)设置位置过低,低于2米

(2)设置在顶部的排烟口、排烟阀未设置手动控制装置

(3)排烟口距离最远点水平距离超过了30米

(4)排烟口距离安全出口间距小于1.5米

8、排烟系统漏设

(1)无自然通风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

(2)超过60米长度的走道

(3)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区域未设置排烟系统

9、防火阀

(1)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防火分割处未设置防火阀

(2)防火阀安装距墙体超过200mm

(3)常开、常闭排烟防火阀设置错误

10、自然排烟区域开窗净面积不满足规范要求

11、正压送风系统

(01)部分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或前室未设置正压送风口

(02)风口数量偏少

(03)防排烟系统末端风口风量偏低,系统风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有:

风机风量不满足规范要求

土建风道封堵不严或未完全封闭

土建风道平层割断封堵平层风管有漏风现象

风机风压不足

系管道风阻过大

风机电源反相

(04)排烟风机出风口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垂直距离小于3米

(05)排烟风机出风口低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

(06)排烟风机出风口与加压风机的进风口在同一面上时间距小于10米

(07)排烟口与送风口距离小于5米

(08)风机控制箱未设置在风机就近位置

(09)正压送风口入口及机械排烟系统出口防雨百叶均未设置在室外与大气相通

(10)电机外置式离心式风机未设置风机房

消防水

1、喷头布置

(1)不受梁体影响的直立型喷头距离顶板过近(超过了75-150MM)

(2)受梁体影响的直立型喷头距离顶板不满足规范要求

(3)喷头距离边墙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

2、消火栓布置

(1)由于建筑装修变动,消火栓的保护超过面积超过了规范要求

(2)由于装饰原因,取消了消火栓门

(3)消防电梯前室漏设消火栓

(4)未按规范要求设置自救式消火栓箱

(5)室外消火栓距建筑外墙及路边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

(6)夹层及设备层漏设消火栓

3、水泵结合器

(1)未按系统分区设置水泵结合器

(2)水泵结合器数量不满足规范要求

(3)接合器设置在不易取用的部位

(4)水泵接合器充水试验不成功

4、室外取水口设置位置不合理,取水口吸水高度不应超过6米,距外墙距离超过规范要求

5、末段试水装置

(1)末端试水装置设置位置不合理,设置在了系统的最低处,而不是系统最不利点处

(2)末端试水装置未采用间接排水方式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存在漏设区域

(01)空调及风机房

(02)车库室内车道

(03)建筑面积大于5平方米的卫生间

(04)自动扶梯的底部

(05)楼梯及电梯前室

(06)净高小于等于12米的室内中空区域

(07)净高大于800mm且有可燃物吊顶内

(08)宽度大于1.2米的风管及排管下方

(09)一类高层的消防控制室

(10)弱电设备间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7、气体灭火系统

(1)防护区内风口、防火阀、风机未参与联动控制

(2)防护区未设置自动泄压口(泄压装置)

(3)防护区的维护结构不能达到0.5小时的耐火极限及1200Pa的耐压极限

(4)储油间未设置呼吸阀、通气管道

(5)气体灭火控制盘系统电源不能满足同时启动气体灭火装置的要求

(6)控制中心不能对气体灭火区域设备进行联动控制

(7)气体灭火防护区未设置手自动转换开关

(8)配电房未设置气体灭火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报警系统漏设区域

(1)超高层建筑的室内住户部分未设置探测器

(2)强弱电井设置探测器

(3)水泵房、消防控制中心,各类设备用房设置探测器

(4)公共部位未设置楼层显示器

(5)厨房内未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2、消防管线

(1)与消防有关的所有线路明配钢管未刷防火涂料或防火涂料涂刷不均匀

(2)与设备连接处的金属软管未到位

(3)明配及吊顶内线盒未上盖板

(4)吊顶内部分导线未穿管

3、联动控制及相关功能不齐全

(1)门禁系统未进行断电控制

(2)常开电动防火门未联动控制

(3)单向逃生锁未联动控制

4、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逻辑关系混乱

(1)相应区域探测器报警,对应区域的正压送风机未启动

(2)一台风机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时,防烟分区内探测器报警,所有风口都打开

(3)手动打开拍烟口,正压送风口,相应的风机未启动

(4)非消防断电及应急照明强投未编入联动关系

(5)中庭区域报警时,各层卷帘门未启动

(6)大空间探测装置如双波段、光截面及线形探测器报警时未联动相关常规火灾报警系统

(7)消防补风机未编入火灾时启动的联动关系

(8)排烟风机入口处排烟阀门未与排烟风机连锁

5、控制中心

(1)引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导线未绑扎成束,未标明编号

(2)控制设备接地支线小于4mm

(3)控制设备背后距墙操作距离小于1米

(4)CRT未完善,外部设备报警后CRT界面无反应

(5)消防控制主机存在屏蔽和故障点位

6、消防电话系统

(1)主机不能进行分机呼叫

(2)消防外线电话未设置

(3)电梯机房、重要与消防有关的未设备用房未设置电话分机

(4)消防电话分机安装不牢固,电话分机安装位置不合理

四、其它

(01)验收范围内的土建、装修工作未完;

(02)验收范围内的机电安装相关工作未完;

(03)市政供电,供水未到位;

(04)柴油发电机不能启动或自投功能未实现;

(05)消防电梯按钮及三方通话未完成;

(06)未按消防标识化相关要求制作标示标牌;

(07)PVC管穿越楼层部位未设置阻火圈;

(08)建筑灭火器、消防水带、水枪等未布置到位;

(09)未按相关要求设置逃生门锁;

(10)部分设备用房、电梯机房未设置应急照明,消防控制室及重要设备用房应急照明照度不够。

03 消防验收存在的问题

一、土建问题

一些建筑(特别是旧建筑)的改建、扩建工程在验收时主要有以下问题,无法通过消防验收:

1 没有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及登高面。

2 防火间距不足。

3 疏散楼梯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楼梯间的形式、楼梯宽度、楼梯间的防烟方式(高层建筑的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未设机械防烟设施;高层塔式住宅剪刀楼梯合用前室时楼梯间未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二、消防系统问题

1 没有按规范设计。

2 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

3 联动控制功能不齐全,不正常。

三、装修问题

1 装修后妨碍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的正常使用。

2 使用的装修材料不符合规范要求,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使用的吊顶耐火极限达不到0.25小时。

3 对装修材料的阻燃处理不规范,处理后没有检测。

消防系统验收常见问题

(一)消火栓给水系统

1、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有效容量偏小、无消防专用的技术措施,屋顶合用水箱的出水管上未设单向阀,水位信号没有反馈到消防控制室。

2、消防水泵:流量偏小、扬程偏大,一组消防水泵只有一根吸水管或只有一根出水管,吸水管采用同心变径,出水管上无压力表、无泄压阀,引水装置设置不正确,吸水管的管径偏小,以普通水泵代替消防水泵。

3、增压设施:增压泵的流量偏大。

4、水泵接合器:与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的取水口距离大于40m、数量偏少、未分区设置。

5、消火栓:屋顶未设检查用的试验消火栓。

6、消火栓管道:直径小,有的安装单位违章进行焊接。

7、最不利点动压、最不利点静压、最不利点充实水柱不符合规范要求。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探测器:选型与场所不符;安装不牢固、松动;安装位置、间距、倾角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探测器编码与竣工图标识、控制器显示不相对应,不能反映探测器的实际位置;报警功能不正常。

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报警功能不正常;报警按钮编码与竣工图标识、控制器显示不相对应,不能反映报警按钮的实际位置;安装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安装不牢固、松动、倾斜。

3、火灾报警控制器:未选用国家质量认证的产品,安装不符合要求,柜内配线不符合要求,火灾报警控制器电源与接地形式及隔离器的设置不符合要求,控制器13种基本功能(供电、火灾报警、二次报警、故障报警、消音复位、火灾优先、自检、显示与记录、面板检查、报警延时时间、电源自动切换、备用电源充电、电源电压稳定度和负载稳定度功能)不能全部实现,主、备电源容量、电源电性能试验不合格。

4、火灾显示盘:未选用国家检测中心检验合格的产品,安装不符合要求,电源与接地形式不符合要求。

5、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未选用国家质量认证的产品,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6、消防控制室未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柜的主电源采用插头连接;消防控制柜未设置手动直接启动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的装置。

(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水泵接合器、消防水箱(参见消火栓系统)。用气压罐代替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箱的出水管未与报警阀前的管道连接。

2、稳压系统:稳压泵的流量偏大,稳压泵的位置设置不符合要求(在高位水箱处设置稳压泵,就近接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立管顶部)。

3、湿式报警阀:设置的地点不适宜(水力警铃位置不规范),供水控制阀未设置。

4、水流指示器前未安装信号阀或与水流指示器间的距离小于300mm。

5、末端试验装置(试验阀、压力表、排水管),试验管径小于25mm。

6、系统联动试验时,末端试验阀打开,压力表读数小于0.049Mpa。

7、喷头:选型不符合要求,与大功率发热灯具和通风管风口距离近。

8、泄压阀:在水泵的出水管上未装设泄压阀。

9、湿式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没有安装,直接用水流指示器的信号启动喷淋泵。

10、随意扩大集热挡水盘的使用范围,挡水盘的平面面积过小,未设湾边的下沿。

(四)气体灭火系统

1、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和抗压强度不足,未设置泄压口。

2、火灾时,气体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不能做到关闭开口、停止风机等功能。

3、喷嘴的安装位置及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

(五)防火分隔系统

1、用于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两侧未设置手动控制按钮,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不能实现“两步”降。

2、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火灾探测器动作后,卷帘没有下降到底。

3、同一防火分区内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火灾探测器动作后,多樘卷帘没有群降。未按着火层和上、下层同时动作的要求进行调试。

4、防火卷帘动作及到底的反馈信号在消防控制室内不能显示。

5、普通防火卷帘没有设置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

6、防火门未安装膨胀密封条,住户的防火门都带有猫眼,防火门联动控制时,防火门不能自动关闭且不能向消防联动控制装置反馈动作信号。

7、常开式双扇防火门未装设闭门器和顺序器等。

8、防火卷帘的座板与地面间隙大于20mm。

(六)防排烟、空调通风系统

1、自然排烟时开窗面积不足,位置偏低,不能方便开启。

2、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偏小,机械防烟系统的正压送风量偏小。

3、设置机械排烟的地下室未设置送风量不小于排烟量50%的送风系统。

4、地下室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口与排风口不能联动切换。

5、排烟口、送风阀打开不能联动风机启动。

6、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穿越通风空调机房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未设防火阀。

7、厨房、浴室、厕所等垂直排风管道,未采取防火回流的措施,未在支管上设置防火阀。

8、防排烟风机远程不能停止,并未设手动直接控制,原有的大部分工程防排烟风机远程控制均能启动,但远程停止不能实现。

9、同一楼层的几个送风阀(排烟口)的反馈信号并接而未串接。

10、排烟风机入口处和在排烟支管上未设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未与排烟风机联锁,平时不能自动关闭。

11、送风口设置位置偏高,排烟口设置位置偏低。

12、正压送风系统的新风入口设置位置不当。

13、防排烟风机设计安装位置不当。

1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吸入口未设置止回阀或与风机联锁的电动阀。

15、控制室不能显示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防火阀的工作状态,且不能关闭联动的防火阀。

16、排烟机与排烟管道连接的软接头采用普通帆布。

17、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未设置独立支架和作防火处理。

18、任一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不能自动启动;

19、砖砌的竖井有漏洞,且内表面未采用砂浆抹平,竖井底部未封。

20、地下室的排烟系统设置未能与人防协调好,排出的烟被人防门挡回等,影响排烟效果。

(七)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和火灾事故广播

1、火灾应急照明的配电线路没有按消防设备用电线路敷设,用普通灯具应急灯具,在火灾时继续工作的场所应急照明时间不够,且照度低,疏散指示数量少、照度不足、安装位置不当。

2、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火灾时不能在消防控制室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强制转入火灾事故广播状态,应急广播未按着火层和上、下层同时动作的要求进行调试。

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不能监控用于火灾事故广播时的扩音机的工作状态,且不具有遥控开启扩音机和采用使扬声器播音的功能。

(八)消防电梯

1、井道未按规范要求独立设置。

2、消防电梯机房与其他电梯机房之间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有效防火分隔。

3、井底未设排水设施或排水井容量小于2.0m3或排水泵的排水量小于10升/秒。

4、首层未设供消防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5、有的电梯迫降后,不能继续投入运行。

(九)消防供电

1、一类高层建筑自备发电,应设有自动启动装置,并能在30s内供电。

2、消防控制室无法监视重要消防设施的供电电源。

3、水泵、防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设备,其供电线路未选用耐火型电缆。

4、楼梯间集中供电的应急照明灯,在火灾时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5、有的系统不能满足二路供电的要求,有的虽配备了发电机,但容量偏小,不能满足负荷要求。

6、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消防电梯机房、正压送风机房、排烟风机房的供电,未在最末端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

 0   缘来

去年跟着领导接触了一个复杂的三连体建筑,几经波折,终于快完成最终施工图。超高层连体建筑的受力相对常规超高层结构更加复杂,借此机会参考院里课题《连体结构连接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将超高层连体建筑的分类、受力特点、工程案例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其中主要资料均来自相关文献、院里课题及工程项目。

高层连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复杂高层建筑类型,拥有优美的建筑外观,其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所需的土地面积,塔楼之间的连接体位置(如高空连廊)能提供开阔的观光视野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因而其建筑形式得到广泛应用。

1   连体的分类

(1)按塔楼数量分类

按照塔楼数量可以分为双塔连体、三塔连体和多塔连体。

实际工程中,最常见的是双塔连体,如新央视大楼,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丽泽SOHO,苏州东方之门,大阪梅田大厦等。

三塔连体数量则相对较少,如新加坡的金沙酒店,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宝安公关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温州中心等。

多塔连体,如重庆的来福士广场(4塔),北京当代MOMA(6塔),杭州市民中心(9塔)。

(2)按塔楼的位置分类

按塔楼的位置可以分为对称连体和非对称连体。非对称连体结构的平扭耦联效应明显,受力复杂。如新央视大楼,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大部分连体结构会至少关于一个轴对称,如吉隆坡的双子塔,上海凯旋门大厦等。

(2)按连接强弱分类

按照塔楼与连接体的连接强弱可以分为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柔性连接是指连接体可以通过隔震支座等于塔楼相连,连接体对塔楼的结构动力特性几乎不产生影响。如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当代MOMA。

刚性连接是指连接体于主塔楼有可靠连接,可以协调塔楼间的变形差异,其中又分为弱连接和强连接。弱连接指连接体刚度相对塔楼较小,使整体结构产生一定的整体弯曲作用,如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

强连接是指连接体刚度相对刚度较大,使塔楼间产生显著的抗弯作用,如新央视大楼,南京金鹰天地广场以及苏州东方之门等。

 2   受力特点

相对于一般超高层单塔于多塔结构,超高层连体结构体型复杂,连体的存在使得各塔楼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

(1)塔楼的数量和结构形式;(2)结构的对称性;(3)连体的数量,刚度,位置;(4)塔楼的间距;(5)塔楼与连体的连接强弱等等。

1.动力特性复杂

下图是东方之门和南京金鹰的几个典型模态。可以看到塔楼相连之后,整体刚度增大,但刚度不同的塔楼被连体协调变形后的模态特性难以预知,振动模态复杂。

2.扭转效应显著

与其他体型的结构相比,超高层连体结构扭转变形大,平扭耦合效应明显,结构平动模态中扭转分量也有明显增加。扭转效应随着塔楼不对称性程度的增加而加剧。

3.连体受力复杂

对于刚性连接的连体来说,连体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往往处于拉、压、弯、剪、扭等多种应力状态下,受力复杂。

4.风环境复杂

由于多塔相对位置复杂,如塔楼距离、连体形状、相对角度等,对风荷载影响较大。

5.竖向地震影响明显

由于一般连体跨度加大,荷载较重,对竖向地震较为敏感。

6.施工顺序对结构性能影响大

不同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对连体结构的受力会产生巨大影响。如连体在何时连接,对结构的内力及变形产生很大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到,考虑施工顺序后,Y像位移增大了约14.2%。

3   连体连接强弱的判别

连体作用的强弱,我们可以用筒体轴力形成的整体倾覆力矩与整个结构在水平作用下的倾覆力矩的比值来判断。简化如下所示。

下图是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倾覆弯矩的比值,可以看到连体对结构整体倾覆力矩的贡献很小,只有5%和15%,因此这里的连体为刚性连接中弱连接。

 4   工程案例

新央视大楼

建筑设计:OMA

结构设计:ARUP & 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我们致力于创造一座富有标志性的建筑,公平的展现当今中国最美的一面。我们希望央视大楼在城市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地标,而更是积极活跃的参与者”。

—雷姆.库哈斯

位于北京东部CBD的央视大楼,由两座向内倾斜的塔楼连接构成,从不同角度看上去造型各异,像一道门,像两个紧挨着的字母“Z”,也像一座被折叠的摩天楼。这样横向的建筑造型被中国网民戏称为“大裤衩”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自从方案公布以来, 引发了中国建筑史上空前的关注与争议在长达10 年多的时间甲谣传! 非议! 直至今日大楼已经完工人们对它或惊喜!或扣忧! 或批评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它似乎一直没有完全得到中国建筑界及普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然而. 大多数关注和争议都止步于其独特的外型,对其实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也缺乏全面的了解。

(1)建筑方案演变

央视大楼的三维环状造型来自于对最简单的立方柱体的几何切割。以160mx160mx234m的方柱体为原始几何体, 在其四个侧面向内切除,形成一个侧面向内呈6度 倾斜的对称梯形台,沿着梯形台的一个外角切除一个10mx100mx161m的、与外侧面平行的小梯形台。最后在顶部以一个与水平面呈8度的平面做顶部切除,做减法剩下的几何形体便是央视大楼主楼的最终造型。将这个方柱体的接地轮廓向南、向西各拓展40 m,形成一个200mx200mx6m 的基座,如下图所示。

(2)结构方案演变

央视大楼的主结构分布在建筑形体外层, 是由梁、柱和斜撑共同组成的连续空间网筒结构。大楼特殊的几何造型导致外筒杆件受力不匀, 故设计将斜向交叉的钢构件- 斜交格构- 在受力较大或较小的区域增加或减小密度,如下图所示。

大楼的幕墙支撑结构为菱形板块。该结构与建筑外筒主结构的斜撑体系完全平行标准菱形板块高度跨越4 层楼。随着结构受力的增强或减弱板块尺寸也相应变小或变大最终大楼外表皮呈现出不规则的菱形图案。网格约密,颜色越深,表示受力越大,如下入所示。

(3)结构特点

由于其特殊的倾斜连体造型,其抗震设计及工程施工所面临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悬臂部分最大长度75m,5万吨重量需要由悬臂结构承担并传递至塔楼。主楼的两个塔楼倾斜而在顶部连接并相互支承,主体结构以带斜撑的巨型外筒提供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斜撑立面布置反映力学特征,在高应力的区域,支撑布置比较密,在低应力区域,支撑布置比较稀。

由于中间的连体部分对两个筒体起到连接、相互支撑的作用,因此施工过程对结构内力分布影响非常明显。合理的施工次序和加载顺序可以调整倾斜塔楼以及连体结构的内力分布。新央视大楼最终的施工方案是塔楼、裙楼独立施工,悬臂结构外伸合拢。

丽泽SOHO

建筑设计: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结构设计:B+G & CABR & BIAD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丽泽SOHO是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收官之作,项目DNA双螺旋结构复杂,幕墙板块有1700多种,200m高的中庭属世界之最。

(1)建筑方案演变

设计灵感源于DNA双螺旋,楼体线条反对称曲面流畅远观如巨龙盘旋,夜晚近看楼体通透晶莹宛若一颗璀璨的“夜空之眼”,让人感觉像置身于科幻大片之中。

网上有很多资料详细解释了建筑形体的由来,在这里小编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2)结构方案

结构高度191.5m,由两个反对称的单塔建筑组成。可以看出,单塔结构各层呈现螺旋形上升,从底部到顶部旋转了45度,并且在上部存在大悬挑。由于该结构的旋转造型,导致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即产生水平的扭转作用。因此,单塔结构自身难以成立,必须在双塔之间设置桁架以保证双塔共同工作。

在方案阶段,结构工程师针对建筑的形体特征,对比了不同的结构方案。

方案1: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一层高的桁架连接,挑空区的幕墙面不设支撑上部结构的立柱或斜撑。

方案2: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联系楼板,挑空区的幕墙面按幕墙的龙骨造型设置支撑,支撑刚度较弱。

方案3-1: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联系楼板,挑空区的幕墙面设立柱支撑上部结构;

方案3-2: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在方案3-1的基础上,在两个单塔的周圈斜柱上打一道斜撑,斜撑数量较少,在幕墙内和幕墙外的立面,每一个楼层仅出现一根斜撑;

方案3-3: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在方案3-1的基础上,将立柱换为斜柱。

方案4-1至4-3为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将方案3-1至3-3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替换为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核心筒。

方案5,在方案4-1的基础上,去掉支撑立柱,加大两单塔之间的连梁,考察立柱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各对比方案模型如图5所示。

可以看到,方案2的连接刚度太弱,在竖向荷载下的扭转位移太大,因此是不成立的,结合建筑功能及造型,最终的确定了方案一。

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结构工程师还分析了不同部位连桥方案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初步确定了丽泽SOHO的结构体系。

最终的结构主要由筒体-单侧弧形框架的两个单塔与椭圆形腰桁架组成,双塔之间在第13、24、35层每个设备层及顶层处各设置一道连桥及腰桁架。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构件组成:圆钢管混凝土斜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腰桁架、塔楼之间的连桥等。

从下图中的施工照片更能清楚的看到腰桁架以及双塔之间的连桥结构。

可以发现,丽泽SOHO中的连体结构是一种“强连接”,单个塔体在结构上是不成立的,必须通过连体的作用来保证两个塔体共同工作。

重庆来福士广场

建筑设计:Moshe Safdie

结构设计:ARUP

连体形式:柔性连接

最近,网红建筑重庆来福士广场上250m高300m长的水晶连廊正式向游客开放了。

八座微倾的摩天塔楼犹如江面上强劲的风帆,其中两座更高达350米。长400米的水晶廊桥在250米的高空连接起四座酒店、商场和休闲设施。

(1)建筑方案演变

在重庆来福士的设计中建筑师汲取重庆传统航运文化将渝中半岛想象成为行驶的帆船。

老爷子的另一个代表作便是新加坡的加沙酒店,可见老爷子对这一设计手法是情有独钟。

(2)连桥的结构设计

顶部250m高300m长的水晶连桥是重庆来福士广场的标志性特点。

在250m高空连接4座塔楼,对结构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ARUP的工程师在初期,针对连桥的连接方式提出了五种连接方式:

1)整体连接;2)独立连接( 设置防震缝) ;3)动态连接( 单设抗震支座);4) 动态连接( 抗震支座与阻尼器的组合) ;5)部分塔楼固定连接与部分塔楼动态连接。

最终从位移需求、剪力需求、用钢量以及塔楼和连桥间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确定了动态连接(抗震支座与阻尼器组合)方式作为最终连桥支座方案,是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

该连接方案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如风、温度)将天桥和塔楼固定在一起,而在发生剧烈地震时允许一定的晃动空间,耗散地震产生的巨大能量。而隔震支座和阻尼器一起又可以提供自我复位的能力。

连桥安放于4 个塔楼上,每个塔楼上均安装6个隔震支座。两组阻尼器于左右两侧控制东西和南北方向变形。在塔楼顶部5m,设有转换结构,支座安装在3m 宽、5m 深的转换梁上。

连桥的主桁架为3 组东西向连续桁架并跨越4个塔楼,垂直于主桁架方向大约每4.5m 安装一梯形次桁架连接3 组主桁架。

连桥构件主要于反弯点(塔楼两侧)断开,设置连接点方便施工后期连接中间段。两组从连桥主结构悬挑出的小连桥作为连桥与北塔楼之间的建筑通道,但结构上小连桥与北塔楼之间设置抗震缝。

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体量大且结构复杂,对于结构工程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结构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结构形式,敢于创新,使得结构安全合理,并最大程度体现了建筑效果。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

建筑设计:法国何斐德建筑设计公司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金鹰天地广场项目由三栋高度均超过300m 的超高层建筑在高空连体而形成,是目前全世界在建的、高度最高的、连体跨度最大的非对称三塔连体结构。

三栋塔楼均采用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通过5 层高的连接体将三个塔楼在191.5~232m处将三个塔楼连接在一起 。连接体采用5层高的钢桁架,连接体的钢桁架贯通相互连接的两栋塔楼,将三个塔楼强有力的连接在了一起,并在连接体底部设置了双向交叉桁架,是一个典型的刚性强连接体。

刚性强连接体的连体方案,有效实现了三栋塔楼的共同作用,极大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达到了1+1+1>3效果。因此,在三栋300m以上高度的塔楼,仅设置一道伸臂桁架就能达到结构的刚度需求。

刚性连接体虽然增加了连体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但刚度不同的塔楼被连接体协调变形后,也带来一系列的设计难点。比如强连接体的平扭耦合效应明显,结构易发生整体扭转现象。由于刚性连接体的存在,连接体与相邻楼层容易出现刚度突变等。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

建筑设计:ECADI & CAAU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弱连接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由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三个筒体组成,整个建筑是支撑在三个筒体上,而三个筒体在不同高度处通过连体两两相连。

建筑的高度为99.6m,建筑体量不大,但是整个建筑只有三个筒体落地,其他部分均是悬挑或者连体实现的。最大的悬挑长度达到了43.5m。

从结构的剖面图可以更清晰的看到,除了落地的筒体部分,其他大部分均是超大悬挑,设计中采用了斜拉杆+框架、桁架以及空腹桁架几种结构形式。

落地筒体之间在不同的标高处,由低到高按顺时针的方向通过连体两两相连。筒体M与筒体A,在12.6~39.0m的高度通过连体C1相连;

筒体A与筒体G,在12.6~80.0m的高度通过连体C2相连;筒体G与筒体M,在80.7~92.25m的高度通过连体C3相连。

文章开始,我们以宝安为例,分析了倾覆弯矩的比值,宝安的连体为刚性连接中弱连接。

苏州东方之门

建筑设计:RMJM & ECADI

结构设计: 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苏州东方之门,总高度为281.1m,相当于法国凯旋门的6倍,被誉为“世界第一门”,两栋塔楼虽然看上去是对称的,其实是不对称的,分别为66层和60层,双塔在顶部230m高空相连,连体部高度约52m。

(1)造型的由来

东方之门的主要投资与控股人杨休钟爱苏州园林的古朴写意之风,他不拘泥于那些已有的商业开发设计理念,而希望在项目中体现他个人的抱负。

英国RMJM事务所的建筑方案创意在意向上源自中国传统的花瓶门及月洞门,将它们的曲线进行提取和整合,既表达独特的中式神韵,又体现现代的科技语言。正是这一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概念打动了业主。

(2)连体设计

“东方之门”两塔楼在约230m 高度处连成一体,连体以上共有9 层,总高约52m。这里的连体的连接与新央视大楼一样,是刚性连接。

连接体部分的结构布置采用沿第4 加强层处纵向( X 向) 设置了5 榀空间桁架,外围4 榀边桁架与该层带状桁架相连,由于连体以上的柱网布置与下部柱网不一致,沿X 向的5 榀桁架同时作为转换桁架用于

承托连体以上结构重量。

温州中心

建筑设计:ECADI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柔性连接+刚性连接

温州中心是由三栋超高层塔楼在128~163.m的高空相连。塔楼A1和塔楼A2之间的连体为一层,其中一端与塔楼A1固定刚接,另一端通过隔震支座搁置在塔楼A2的大屋面上。塔楼A2和塔楼A3之间的连体是三层高,与两座塔楼均是通过固定铰支座相邻。

塔楼A1和A2之间的连体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塔楼A2和A3之间的连体属于刚性连接。

还有很多有名的超高层连体结构,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详细介绍每个超高层连体的具体设计。

空中桥梁建在第41和42层,距离地面170米处,长58.4米。用于连接和稳固两栋大楼,开放所有观光客参观。

新加坡金沙酒店,三栋塔楼支撑着一个巨大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的游泳池长150m,是世界上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游泳池。

两栋塔楼建筑高度分别为约 130m 和 100m,并在标高87.250m~95.750m 之间设置连体,连体跨度为59.85m,宽度32m,高度8.5m,连体屋面为屋顶花园。

杭州绿地城市之门是由东西对称的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塔楼底部由约高22m的钢结构拱连桥相连。

上海交银金融大厦属于不对称双塔连体,北塔楼高230.35m,在第13、26、39层分别用一层高、净跨12.4m的两个空间钢桁架将两个塔楼相连。

连体分别在3~6层( 标高11.5~29m,连 接体跨度 48m) 、21~26 层( 标高 97~120m,连接体跨度45m) 、34~38 层( 标高155~175m,连接体跨度47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04

两栋塔楼高度分别是207.25m和153.85m,在标高93.4m处设空中连廊,连接体共两层,连接体高度13.15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08

主塔高219m,主、副楼在层16~20(共5层)通过钢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连接体跨度为42.5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38

北京新保利大厦是由三栋非对称不等刚度的混凝土剪力墙和两种类型的钢结构连体组成。东北立面连体跨度约为60m,钢结构连体为巨型桁架体系,南立面连体跨度为45m,连体为11层高的空腹桁架。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42

大阪梅田大厦,高度173m,40层,连体位于39~40层,连体跨度54m,为刚性连接。

杭州市民中心,塔楼高度约102m,6个塔楼通过6个连体相连。6个连体的跨度分为34.05和57.28m两种,高度为两层高,位于23~24层,离地面高度为84m。连体底部四个角点与塔楼采用摩擦摆式支座相连,其中两个支座双向可动,一个支座环向可动,径向固定,一个支座双向固定。连体形式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

上海证券大厦,高120m,连体位于10~18层,跨度63m,连体为两拼支撑在塔楼筒体上的钢框架。

MOMA包含7个连廊跨度分别长24.8~54.5m,距离地面高35.~58.5m。连廊支撑处使用摩擦摆式支座作隔震处理。

上海凯旋门,高度99.9m,连体支撑体系为位于27层的两根深梁,26层是由27层深梁下的吊柱支撑。

巴黎德方斯大门由两座110m高的办公楼连接而成,连体净跨约为60m,高约20m,连体为3层高预应力混凝土箱型大梁+双井式巨型空腹桁架。

5   小结

对于复杂连体结构,连接体不仅将彼此独立的建筑单体融合起来,成为更有气势的大型连体建筑结构,同时还将各单体的结构性能耦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结构的静力、动力性能以及抗震性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独立工作的单体开始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耦合起来的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呈现复杂的受力现象。

参考资料:  

[1] 连体结构连接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 姚东梅. 媒体之城-从“”到“”解读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 

[3]汪大绥,姜文伟,包联进,张富林,王建,孙战金,童骏,黄永强,刘志斌.CCTV新台址主楼结构设计与思考[J].建筑结构学报,2008(03):1-9.

[4]汪大绥,姜文伟,包联进,王建.CCTV新台址主楼施工模拟分析及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03):104-110.

[5]肖从真,杜义欣,康志宏,赵鹏飞,赵爽,孔慧.丽泽SOHO双塔复杂连体超限高层结构体系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37(02):11-18.

[6]赵爽,肖从真,杜义欣,程卫红.丽泽SOHO超限高层结构方案研究[J].工程质量,2015,33(07):52-55.

[7]朱立刚,涂望龙.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结构设计简介[J].重庆建筑,2017,16(11):18-21.

[8]刘志刚,侯悦琪,朱立刚,梁金桐,王隽.重庆来福士广场空中连桥减隔震设计[J].建筑结构,2015,45(24):9-15.

[9]严敏,李立树,芮明倬,汪大绥,黄健,洪小永.苏州东方之门刚性连体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2,42(05):34-37+18.

[10]刘明国,姜文伟,于琦.南京金鹰天地广场超高层三塔连体结构分析与设计[J].建筑结构,2019,49(07):15-21.




revit幕墙怎么删除竖梃?关于幕墙竖梃的一些小技巧。

    文章来源:BimFun

    幕墙的网格划分好以后,我们给幕墙添加幕墙竖梃。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些小技巧。

    1.我们可以选中幕墙,在类型属性里面选择幕墙竖梃,跟网格一样分为水平竖梃和垂直竖梃,可以统一的根据划分好的网格布置好竖梃。

    2.删除单独的某一处竖梃。点击一根竖梃,然后将它解锁,就可以将它删除了。

    删除后,可以通过菜单栏中的竖梃功能单独绘制竖梃。

    3.竖梃的水平垂直连接顺序。可以点击竖梃,然后点击出现的类似十字准心按钮,就可以切换连接顺序了。

    也可以在类型属性里面统一设置水平垂直竖梃的连接顺序。

    4.竖梃的尺寸设置。选中竖梃后,在类型属性里面可以设置它的尺寸以及轮廓。

    5.竖梃轮廓的设置和创建。可以载入自带的竖梃轮廓族

    创建轮廓族,跟一般的轮廓创建方法是一样的。

   

    

    

  

  

  




施工图消防设计审查的13大技术要点

 1.1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单层建筑面积等要素,审查建筑物的分类和设计依据是否准确。

1.1.1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数量或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可燃物数量等审查工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是否准确。

1.1.2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层数、单层建筑面积等审查民用建筑的分类是否准确。

1.1.3是否满足其他专门防火规范和专业设计规范的防火要求:如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天然气工程、石油库、发电厂与变电站、钢铁冶金企业、纺织工程、酒厂、烟花爆竹工厂、加油加气站、冷库、电子洁净厂房、办公建筑、展览建筑、体育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老年人建筑、疗养院建筑、旅馆建筑、商店建筑、饮食建筑、宿舍建筑、特殊教育学院建筑、中小学建筑、托儿所和幼儿园建筑、汽车库和修车库、住宅、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医院、文化馆、电影院、剧场、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车站、地铁车站、殡仪馆、城市交通隧道等。

2建筑耐火等级和建筑构件耐火极限

2.1审查建筑耐火等级确定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1.1根据建筑的分类,审查建筑的耐火等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民用建筑内特殊场所与使用性质、耐火等级相对应的楼层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1.2是否满足其他专门防火规范和专业设计规范的防火要求。

2.2审查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2.1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是否达到建筑耐火等级的要求。

2.2.2当建筑物的建筑构件采用木结构、钢结构时,采用的防火措施是否与建筑物耐火等级匹配,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2.3建筑构、配件的选用以及防火涂料、防火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用是否符合相关材料(产品)技术标准。

3总平面布局

3.1审查工程选址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和城乡消防规划的要求。

3.1.1火灾危险性大的石油化工企业、烟花爆竹工厂、石油天然气工程、石油库、钢铁企业、发电厂与变电站、酒厂、加油加气站等选址是否其他专门防火规范和专业设计规范的防火要求。

3.1.2建设工程用地红线是否与规划部门审批一致。

3.2审查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2.1根据建筑类别审查防火间距。防火间距不足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其他措施。同时应审查民用建筑附近是否有易燃易爆场所。

3.2.2不同类别的建筑之间,U型或山型建筑的两翼之间,成组布置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2.3加油加气站、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天然气工程、石油库、酒厂等建设工程与周围居住区、相邻厂矿企业、设施以及建设工程内部建、构筑物、设施之间的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平面布置和防火分区

4.1根据建筑类别审查建筑平面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1.1工业建筑内的高火灾危险性部位、中间仓库以及总控制室、员工宿舍、办公室、休息室等场所的布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汽车库、修车库的平面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1.2建筑内柴油发电机房、锅炉房、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老年人活动场所、儿童活动场所等的布置位置、厅室建筑面积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2审查建筑允许建筑层数和防火分区的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2.1根据火灾危险性等级、耐火极限确定工业建筑最大允许建筑层数和相应的防火分区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4.2.2民用建筑内设有观众厅、电影院、汽车库、商场、展厅、餐厅、宴会厅等功能区时,防火分区划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专门要求。

4.2.3竖向防火分区划分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建筑物内设置自动扶梯、中庭、开敞式楼梯或开敞式楼梯间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是否采用符合规范的防火分隔措施。

4.3审查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的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4审查是否满足其他专门防火规范和专业设计规范的防火要求。

5安全疏散与避难设施

5.1审查各楼层或各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位置、宽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1.1每个防火分区以及同一防火分区的不同楼层的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两个安全出口之间距离不应小于5m,当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5.1.2疏散人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数据是否准确、可靠。

5.1.3安全出口的最小疏散净宽度,除符合消防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其他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5.1.4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净宽度是否与疏散走道、疏散楼梯梯段的净宽度相匹配。

5.1.5建筑内是否存在要求独立或分开设置安全出口的特殊场所。

5.2审查疏散楼梯和疏散门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2.1疏散楼梯的设置形式和数量、位置、宽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疏散楼梯在首层是否按规范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当不能直通室外时,疏散方式和疏散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开敞式楼梯不应为疏散楼梯。

5.2.2疏散楼梯的防排烟条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疏散楼梯的围护结构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是否符合要求,不得以防火卷帘代替;防烟楼梯间前室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商业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疏散楼梯间不应采用剪刀式楼梯。

5.2.3疏散楼梯在建筑的地上、地下部分应分隔,在避难层应错位或断开,其他楼层应上、下位置一致。

5.2.4疏散门的设置位置、数量、宽度和开启方向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3根据建筑的疏散方式和单、双面布房等审查疏散距离和疏散走道宽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4审查避难走道、避难层和避难间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4.1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审查该建筑是否需要设置避难层(间)。

5.4.2避难层(间)的设置楼层、平面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4.3避难层(间)的防火、防烟等消防设施、有效避难面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4.4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建筑构造

6.1审查防火墙、防火隔墙、防火挑檐等建筑构件的防火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1.1防火墙、防火隔墙、防火挑檐的设置部位、形式、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1.2建筑内设有厨房、设备房、儿童活动场所、影剧院等特殊部位时的防火分隔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1.3冷库和仓库、厂房内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房间时的特殊建筑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1.4防火分隔是否完整、有效,防火分隔所采用的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防火玻璃等建筑构件、消防产品的耐火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材料(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

6.1.5防火墙、防火隔墙开有门、窗、洞口时是否采取了符合规范要求的替代防火分隔措施。

6.1.6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的设置,严禁穿过防火墙。防火墙内不应设置排气道。

6.2审查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井道的防火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2.1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道、排烟道、垃圾道等竖向井道是否独立设置,井壁、检查门、排气口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2.2电缆井、管道井每层楼板处和与走道、其他房间连通处的防火封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3审查屋顶、闷顶和建筑缝隙的防火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3.1屋顶、闷顶材料的燃烧性能、耐火极限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3.2闷顶内的防火分隔和入口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3.3变形缝构造基层材料燃烧性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电缆、可燃气体管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穿过变形缝时是否按规范要求采取措施。

6.4审查建筑外墙和屋面保温、建筑幕墙的防火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4.1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4.2电气线路穿越或敷设在B1或B2级保温材料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6.4.3当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防护层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4.4审查中庭等各种形式的上下连通开口部位及建筑幕墙上下、水平方向的防火分隔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5审查建筑外墙装修及户外广告牌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6审查天桥、栈桥和管沟的防火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消防车道、作业场地和救援设施

7.1审查消防车道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1.1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高度、沿街长度、规模等,审查消防车道设置是否符合规范和各地消防装备实际使用要求。

7.1.2消防车道的形式(环形车道还是沿长边布置,是否需要设置穿越建筑物的车道)、宽度、坡度、承载力、转弯半径、回车场、净空高度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1.3区分消防车道和消防车作业场地之间的不同要求。

7.1.4消防车道设置在红线外时,应能取得权属单位同意的相关文件资料,确保正常使用。

7.2 审查消防车作业场地和入口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2.1根据建筑高度、规模、使用性质和重要性,审查建筑是否设置需要设置消防车登高面和消防车作业场地。

7.2.2消防车作业场地的设置部位、设置长度、宽度、坡度,消防车登高面上各楼层消防救援口的设置位置、大小、标识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消防车登高面是否有影响登高的裙房、树木、架空管线等,首层是否设置楼梯出口、立面是否设置窗口等;

7.2.3消防车作业场地范围内的外墙是否设置供消防救援的入口,开口的大小、位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标识是否明显。

7.3 审查消防电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3.1根据建筑的性质、高度和楼层的建筑面积或防火分区情况,审查建筑是否需要设置消防电梯。

7.3.2消防电梯的设置位置和数量,每台电梯的服务面积,消防电梯前室及合用前室的面积,消防电梯运行的技术要求,如防水、排水、电源、电梯井壁的耐火性能和防火构造、通讯设备、轿厢内装修材料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3.3利用建筑内的货梯或客梯作为消防电梯时,所采取的措施要满足消防电梯的运行要求。

7.4 审查直升机停机坪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4.1屋项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设施的设置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直升机停机坪与周边突出物的距离,出口数量和宽度,四周航空障碍灯,应急照明,消火栓的设置情况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7.4.2直升机停机坪的设置除要符合消防救援的要求外,尚应符合航空飞行安全的要求。

8灭火设施

8.1审查消防水源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1.1根据建筑物的规模、使用性质及其重要性、火灾危险性、火灾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审查消防给水的设计。

8.1.2消防水源的形式,消防总用水量、天然水源的保证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建筑的消防用水总量应按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计算确定。

8.1.3利用天然水源的,天然水源的水量、水质、消防车取水高度、取水设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1.4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的,市政给水管网向室外消防给水管网供水(引入)管数量、供水管径(供水能力)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1.5设置消防水池的,消防水池的设置位置、容量、取水口、取水高度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消防水池总容量超过500m3时,是否分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合用消防水池是否采取了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术措施。

8.1.6设置消防水箱(包括高位消防水箱、分区水箱和转输水箱等)的,消防水箱的设置位置、容量、补水措施、水位显示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静压要求时,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增压设施。重力消防给水系统的高位水箱不能满足消防给水系统压力的区域,该区域是否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相应措施,合用消防水箱是否采取了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术措施。

8.2 审查室外消火栓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2.1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重要性、火灾危险性、火灾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审查室外消火栓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2.2根据居住区、建筑物的一次灭火用水量和火灾延续时间,审查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2.3室外消防给水管网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与室外消防管网或消防水泵连接的进水管的数量、连接方式、管径计算、管材选用等的设计。

8.2.4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水压计算、阀门设置、管道布置等的设计。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8.2.5室外消火栓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室外消火栓数量、布置、间距和保护半径。其中地下式消火栓应设置明显标志。

8.3 审查室内消火栓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3.1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及其重要性、火灾危险性、火灾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审查室内消火栓系统和消防软管卷盘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3.2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出的建筑物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和火灾延续时间,审查室内消火栓用水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3.3室内消防给水管网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引入管的数量、管径和选材,管网和竖管的布置形式(环状、枝状),竖管的间距和管径,阀门的设置和启闭要求、水泵接合器等的设计。

8.3.4室内消火栓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室内消火栓的设置形式(含试验和检查用消火栓)、布置、保护半径、间距计算等的设计。

8.3.5水力计算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系统设计流量、消火栓栓口所需水压、充实水柱计算、管网水力计算(沿途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最不利点确定、流量和流速确定)、消防水箱设置高度计算、消防水泵扬程计算、剩余水压计算、减压孔板计算和减压阀的选用(减压孔板孔径计算、减压孔板水头损失计算、减压阀的选用)。

8.3.6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3.7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消火栓口的出水压力大于0.50MPa时,是否操起合适的减压措施。

8.4审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1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及其重要性、火灾危险性、火灾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审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和选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2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设计流量和设计总用水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主要是根据系统设置部位的火灾危险等级、净空高度等因素,审查喷水强度、作用面积、喷头最大间距、喷头工作压力、持续喷水时间。

8.4.3系统组件的选型与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喷头的选用和布置,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末端试水装置等的设置和供水管道的选材和布置。审查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和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4系统水力计算、供水设施、减压措施,以及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5特殊部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公共建筑中的餐饮场所的排油烟罩及烹饪部位设置的自动灭火装置,Ⅰ类地下停车库设置的泡沫喷淋灭火系统,相关规范规定可以采用的自动喷水灭火局部应用系统等。

8.4.6系统配水管道的工作压力、配水管入口压力、配水支管控制的标准喷头数、每个报警阀组供水的最高与最低位置喷头的高程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7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的系统是否设有高位消防水箱,其有效容积和设置高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水箱高度不满足要求时是否采取正确的增压措施。不设高位消防水池的建筑,系统是否按规范要求设置气压供水设备。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与报警阀连接、各危险等级场所的最小出水管径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4.8民用建筑中非仓库类高大净空场所的净空高度超过规范规定时,是否按相关规范正确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

8.4.9按规范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净高等原因无法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场所,是否按相关规范正确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

8.5审查消防水泵和消防水泵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5.1消防工作水泵、消防转输水泵、消防增压水泵的设计流量和扬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消防泵的流量扬程曲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备用泵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5.2消防水泵是否采用自灌式吸水;消防水泵或泵组的吸水管和出水管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吸水管是否设有控制阀和过滤器,变径连接时是否采用偏心异径管件;出水管上是否安装有止回阀、控制阀和压力表,是否设置有试验和检查用压力表和放水阀。

8.5.3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是否分开设置,消防泵是否独立设置,当合用消防泵时,供水管路是否在报警阀前分开。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是否有防超压措施。

8.5.4消防水泵房是否有排水设施。

8.5.5消防给水系统水压强度试验和水压严密性试验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6 审查气体灭火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6.1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等审查系统的设置场所和类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8.6.2系统防护区的设置、划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防护区的数量限制、保护容积的限制,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泄压设施。

8.6.3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灭火设计用量、灭火设计浓度、墯化设计浓度、灭火设计密度、设计喷放时间、喷头工作压力等。

8.6.4系统的操作与控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系统的电源、气源等,管网灭火系统的启动方式,明确延迟喷射或无延迟喷射的启动方式。

8.6.5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防护区的疏散设计、通风、设置的预制灭火的充压压力、有人防护区的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浓度等安全要求,储瓶间、管网的安全要求。

9防排烟设施

9.1审查防烟设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1建筑内需要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2设置防烟系统的部位对和机械防烟的形式选择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3楼梯间、防烟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疏散走道、中庭等采用自然通风口的面积、开启方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避难层采用自然通风时是否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开窗面积是否符合自然通风开窗面积要求。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9.1.4机械防烟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4.1送风机的选型和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4.2送风机的进风口设置是否按规范要求不受烟气影响。

9.1.4.3送风口的设置位置、启闭方式控制、送风口的风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4.4风管的制作材料、耐火性能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且不同材料风道风速是否满足规范规定,风管上防火阀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1.4.5防烟系统风量计算,其余压值、加压送风量控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承担32层以上送风系统是否分段设计;封闭避难层的独立送风系统机械加压送风量是否按避难区净面积确定。

9.2审查排烟设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2.1建筑内需要设置排烟设施部位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同一个防烟分区是否采取同一种排烟方式。

9.2.2防烟分区的划分、面积、挡烟设施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规定,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敞开楼梯、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或防火卷帘。

9.2.3自然排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2.4排烟口或排烟窗的设置位置、高度、面积、开启控制方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2.5机械排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2.5.1排烟风机的选型和风机设置位置。排烟风机选型是否符合排烟系统要求,是否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风机入口是否设置排烟防火阀并能连锁关闭排烟风机;排烟风量是否按规范要求计算。

9.2.5.2排烟风管的制作材料,耐火极限、风管与可燃物的距离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且不同材料风道风速应满足规范规定,管道相应位置应设置排烟防火阀。

9.2.5.3排烟口及排烟窗距排烟区域最远的距离,排烟窗安装位置、安装高度应符合规范规定;排烟口的安装位置、开启方式、风口风速及其与安全出口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9.2.5.4排烟系统是否按规范要求设置补风系统,补风系统的设置风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1审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机房的设置位置,建筑防火分隔措施,内部设施管道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2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规模,审查场所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形式选择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2.1甲、乙类厂房及丙类厂房内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纤维的空气是否按照规范要求不循环使用;民用建筑内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是否设置自然通风或独立的机械通风设施且其空气不循环使用。

10.2.2甲、乙类厂房和甲、乙类仓库内是否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采暖;不应采用循环使用热风采暖的场所是否采用循环热风采暖。

10.3审查通风系统的风机、除尘器、过滤器、导除静电等设备的选择和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3.1不同类型场所送排风系统的风机选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3.2含有燃烧和爆炸危险粉尘等场所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除尘器、过滤器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4审查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管道的设置形式,设置位置、管道材料与可燃物之间的距离、绝热材料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0.5审查防火阀的动作温度选择、防火阀的设置位置,设置要求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

10.6审查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排风系统,燃油或燃气锅炉房的通风系统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电气

11.1审查消防用电负荷等级,保护对象的消防用电负荷等级的确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2审查消防电源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2.1消防电源设计是否与《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规定的相应用电负荷等级要求一致。

11.2.2一、二级负荷消防电源采用自备发电机时,发电机的规格、型号、功率、设置位置、燃料及启动方式、供电时间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2.3备用消防电源的供电时间和容量,是否符合该建筑火灾延续时间内各消防用电设备的要求,不同类别场所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

11.3审查消防配电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3.1消防用电设备是否采用专用供电回路,保证当建筑内生产、生活用电被切断时,仍能保证消防用电。

11.3.2按一、二级负荷供电的消防设备,其配电箱是否独立设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和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的供电,是否在其配电线路的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11.3.3消防配电线路的敷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4审查用电系统防火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4.1供电线路。架空线路与保护对象的间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电力电缆及用电线路是否按相关规范要求敷设。

11.4.2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是否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措施;可燃材料仓库灯具的选型是否符合要求,灯具的发热部件是否采取隔热等防火措施,配电箱及开关的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11.4.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

11.4.4部分火灾危险性较大场所是否按规范要求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5审查消防应急疏散照明及指示标志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5.1应急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部位应符合规范要求。

11.5.2不同场所的应急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的照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11.5.3应急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的安装符合规范要求,特殊场所应设置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或蓄光疏散指示标志。

11.5.4灯具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规定。

11.6审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6.1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因素,审查系统的保护对象分级,设置部位,系统形式的选择,火灾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

11.6.2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审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选择及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规定。主要审查火灾报警控制器容量和每一总线回路所容纳的地址编码总数。

11.6.3火灾探测器、火灾手动报警按钮、火灾应急广播、火灾警报装置、消防专用电话、系统接地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6.4系统的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重点审查系统导线的选择,系统传输线路的敷设方式;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系统的接地等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1.6.5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功能不同,审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重点审查系统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和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电梯回降装置、防火门及卷帘系统、消防应急照明系统、消防通讯系统等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设计。

12建筑防爆

12.1审查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1.1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是否独立设置,是否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承重结构是否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

12.2审查有爆炸危险的厂房或厂房内有爆炸危险的部位、有爆炸危险的仓库或仓库内有爆炸危险的部位、有粉尘爆炸危险的筒仓、燃气锅炉房是否采取防爆措施、设置泄压设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2.1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审查泄压口位置是否影响室内、外的安全条件,是否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

12.2.2泄压面积是否充足、泄压形式是否适当。

12.2.3泄压设施是否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是否采用安全玻璃等在爆炸时不产生尖锐碎片的材料。屋顶上的泄压设施是否采取防冰雪积聚措施。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和墙体的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3审查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设备、总控制室、分控制室的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3.1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是否布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的泄压设施或多层厂房顶层靠外墙的泄压设施附近。

12.3.2有爆炸危险的设备是否避开厂房的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布置。

12.3.3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总控制室是否独立设置。

12.3.4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分控制室宜独立设置,当贴邻外墙设置时,是否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

12.4审查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是否采用轻质屋面板作为泄压面积。顶棚是否平整、无死角,厂房上部空间是否通风良好。

12.5审查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和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是否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

12.5.1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是否采取防静电措施。

12.5.2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其内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易于清扫。

12.5.3厂房内不宜设置地沟,必须设置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2.6审查使用和生产甲、乙、丙类液体厂房,其管、沟是否与相邻厂房的管、沟相通,其下水道是否设置隔油设施。

12.7审查甲、乙、丙类液体仓库是否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遇湿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仓库是否采取防止水浸渍的措施。

12.8审查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的办公室、休息室,必须贴邻本厂房时,是否设置防爆墙与厂房分隔。有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楼梯间、室外楼梯或与相邻区域连通处是否设置门斗等防护措施。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12.9审查安装在有爆炸危险的房间的电气设备、通风装置是否具有防爆性能。

13建筑装修

13.1审查设计说明及相关图纸,明确装修工程所在建筑的建筑类别、装修范围、装修面积。装修范围应明确所在楼层,若不是整层装修则应明确局部装修范围的轴线。

13.2审查装修工程的使用性质是否与通过审批的建筑使用性质相一致。装修工程的使用性质如果与原设计不一致,则应判断是否引起整栋建筑的性质变化,是否需要重新申报土建调整。

13.3审查装修工程的平面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3.1装修工程的平面布置是否满足疏散要求,由点——楼梯、线——走道、面——防火分区组成的立体疏散体系是否完整和畅通,楼梯间应核对楼梯间形式、宽度、数量;走道应核对疏散距离、疏散宽度;防火分区是否改变,核对面积大小、防火墙和防火卷帘的设置、分区的界线是否清晰。

13.4 审查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4.1装修范围内是否存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需要提高或者满足一定条件可以降低的房间和部位。

13.5审查各类消防设施的设计和点位是否与原建筑设计一致,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6审查照明灯具及配电箱的防火隔热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6.1配电箱的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6.2照明灯具的高温部位,当靠近非A级装修材料时,是否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

13.6.3灯饰的材料燃烧性能等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3.7审查建筑内部装修是否遮挡消防设施,是否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走道的正常使用。




Revit零件功能有哪些?Revit零件部件三维排砖技术应用

    目前利用软件进行三维排砖屡见不鲜,技术也较为成熟。在AutodeskRevit软件中,多利用公制常规模型、体量幕墙嵌板、窗族等方法进行排布。但是这几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复杂节点建模难,操作量大,族文件创建复杂,成果文件较大,成果汇集不够集中简洁,与项目上成果交互效果不佳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的是一种新的方法,主要是利用AutodeskRevit中结合零件和部件的两种构造建模方法进行砌体三维排砖。该方法无需导入大量外部族文件,在项目中利用零件和部件结合的方法,做到成果集中输出,解决复杂节点建模难度大,修改方便,减小文件容量。

    以某项目为例,利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排砖,在建模出图、效果展示、成果汇总、操作难度上的分析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01.AutodeskRevit零件和部件技术简介

    AutodeskRevit中的零件图元是通过将设计意图模型中的某些图元分成较小的零件来支持构造建模过程。可以利用零件来进行更复杂的AutodeskRevit图元的交付和安装。这些零件及其衍生的任何较小的零件可以单独列入明细表、标记、过滤和导出。

    利用AutodeskRevit图元的部件类别,可以在模型中识别、分类、量化和记录唯一图元组合,以便支持构造工作流。可以将多个建筑图元合并到单个部件中,以便单独列入明细表、标记和过滤,通过放置实例并快速生成部件视图。

    02.模型的创建

    1)建筑结构模型的创建

    (1)根据结构设计图纸确定结构标高和细部节点做法,依据《中天三建施工图深化设计指导手册》进行构造柱,下挂梁,反坎和小墙垛等深化,这里可以利用品茗HIBIM,红瓦建模大师等BIM插件进行快速深化。

    (2)根据设计图纸,结合深化后的结构模型,使用“墙”工具在结构模型中创建建筑墙体。设置外观材质,便于后期渲染灰缝效果,设置截面填充图案,便于标准出图时的需要。

    2)零件的创建

    (1)在三维视口中,选择要通过其创建零件的图元,点击“创建零件”按钮,进入零件编辑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2)在零件编辑状态下,选择分割零件命令,进入修改分区状态,如图3所示。

    图3

    (3)选择设置工作平面命令,定义一个工作平面,如图4所示。即可开始利用草图进行三维排砖,如图5所示。

    图4

    图5

    4)在绘制完草图后即可生成排砖效果,设置反坎,预制混凝土块材质,加以区分。注意:此时不需要设置几何图形的间隙数值,如图6、图7所示。

    图6

    图7

    3)部件的创建

    在利用零件对墙体进行切割后,形成排砖效果,并能集成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如果采用传统的成果汇集,会导致在项目浏览器中成果比较混乱,不够集中。此时利用AutodeskRevit图元的部件类别,将每一堵墙的零件组合成一个部件,可以集中创建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

    (1)选择创建好的零件图元,并与零件相接触的剪力墙、梁、楼板、构造柱、反坎和小墙垛等。如图8所示

    图8

    (2)点击创建部件命令,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标准出图的需要创建部件视图,设置出图比例,选择图框类型,这里使用的图框是中天三建深化设计标准出图图框,如图9所示。

    图9

    (3)部件视图生成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即可形成命名部件的集成立面视图、三维视图、明细表、图纸等成果,如图10所示。

    图10

    4)三维成果的输出

    (1)根据部件集合成的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依据《中天三建施工图深化设计指导手册》中的出图标准进行出图标注和设置。这里可以利用注释中的区域填充和详图线等综合出图。

    (2)导出图纸和打印成PDF。最终的成果要利用二维平面图纸、PDF和三维模型来配合使用,在AutodeskRevit中可以将成果完全输出,不需要再借助AutodeskCAD修改。

    (3)三维模型和二维码的输出。可以利用二维码和三维模型的结合,辅助现场使用,导出单个墙体模型,制作成带有Logo的二维码,供施工现场方便使用。

    03.与其他排砖方法对比分析

    1)与体量幕墙嵌板排砖对比

    体量幕墙嵌板排砖利用新建体量,通过载入赋予参数的公制幕墙嵌板填充图案来实现排砖的外立面效果和材料量的统计。在实际中“丁字砌”、“十字砌”等交接处与所建模型有差别,在门窗洞口位置不易处理,需要重新搭建模型,而不是在原有模型上深化,只能应用于简单墙体的建模或者是仅要体现外在效果的排砖,如图11所示。

    图11

    零部件结合排砖只需要在项目上直接排砖,无需新建和导入砖块的族文件,且在“丁字砌”、“十字砌”和门窗洞口位置处理较好,模型与现场实际做法一样,如图12所示。

    图12

    2)与公制常规模型排砖对比

    (1)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利用公制常规模型进行三维排砖,在排砖过程中操作麻烦,族文件制作不方便,需要设置共享参数和各种砖块类型的族,且导入项目中,大量族文件的堆积,容易造成电脑卡顿,对于后续的操作造成困扰。

    (2)利用常规出图方法需要复制视图和隐藏对象较多,这部分的工作量较大,操作不方便。明细表的生成较为麻烦和混乱,容易造成项目浏览器较多文件的堆积,如图13所示。

    图13

    零部件结合排砖能够充分的将成果汇集到项目浏览器中的部件文件夹里,而不是散乱的分布在项目浏览器中,对于出图和交互使用都是极为方便的,如图14所示。

    图14

    3)窗族砌体排砖

    利用窗族进行排砖与利用公制常规模型进行排砖有相同之处,都是需要将建好的族文件导入到项目中,然后将每块砌体砖单独放置在墙体上,在修改与创建都是比较困难的。

    04.归纳总结

    通过和体量幕墙嵌板排砖、窗族排砖、公制常规模型排砖的实际操作比较,可以得出以前几个结论。

    (1)利用AutodeskRevit中的零件、部件进行三维排砖,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排砖的效率和保证出图成果的完整性。

    (2)由于只是在项目中进行零件的切割和部件的归类,无需导入任何外部族文件,只是占有楼层结构本身的文件大小,可以有效的减少文件的大小,避免因卡顿造成操作失误。

    (3)能够真实的反映模型和现场的关系,解决在复杂节点处的建模困难的问题。

    供稿:中天三建




REVIT弧形幕墙怎么绘制?Revit弧形幕墙创建教程

    幕墙是我们在REVIT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工具,在做一些项目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弧形的幕墙,就有些小伙伴来诉苦说自己绘制的幕墙一直都是直的,怎么也画不出弧形幕墙,今天小编就带你来看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并不REVIT软件不能绘制弧形幕墙,只是需要我们在绘制时对幕墙的垂直方向添加分段数,添加的分段数越多绘制出来的幕墙就越趋向与弧形。

    接下来各位小伙伴就跟着我来一起看看吧!

    我们直接使用幕墙命令绘制出来的幕墙就是下面这样的。

    一般一些心急的小伙伴这时就会想到说我们去建一个族吧,建族确实可以解决,但是过于麻烦,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来建立一个单独的族吧。

    其实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操作就可以了,我们选中幕墙,在【编辑类型】中将【垂直网格】添加上就可以了,绘制幕墙时它默认选择的‘无’,在这里小编将它修改为【固定数量】(如下图所示)。

    在将垂直网格修改为【固定距离】后我们就可以在【属性】栏中对【编号】数量进行修改,数量越多越趋于弧形。以下就是我们完成后的模型了。

   

    

    

  

  

  




在Revit中如何将一面幕墙嵌入到另一面幕墙中

可以将墙嵌入到另一面墙中、将墙嵌入到幕墙或将幕墙嵌入到墙中。

  1. 在绘图区域内,绘制任意类型的主体墙。 主体墙可以是直墙或弧形墙。

  2. 注: 通过拾取椭圆墙,即可将一面墙嵌入该椭圆墙。但是,必须使用内嵌墙手动剪切主体墙。

  3. 绘制将嵌入主体墙的墙。

    绘制墙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 如果主体墙是弧形墙,则内嵌墙必须为同心弧形。

    • 请确保内嵌墙的长度和高度均小于主体墙。

    • 如果内嵌墙位于主体墙的边界内,Revit 将发出一条警告,并建议您使用“剪切几何图形”工具。

  4. 单击“修改 | 放置墙”选项卡 “几何图形”面板 “剪切”。

    使用“剪切几何图形”工具时,不要首先选择较短的内嵌墙,然后才选择较长的主体墙。

  5. 选择主体墙。

  6. 选择要嵌入主体墙的墙。

    此时,此墙成为内嵌墙。 如有必要,选择内嵌墙并使用拖曳控制柄来调整其尺寸。




Revit幕墙制作应该如何来完成?关于Revit幕墙概述和制作

Revit幕墙是一种外墙,附着到建筑结构,而且不承担建筑的楼板或屋顶荷载。 在一般应用中,幕墙常常定义为薄的、通常带铝框的墙,包含填充的玻璃、金属嵌板或薄石。 绘制幕墙时,单个嵌板可延伸墙的长度。 如果所创建的幕墙具有自动幕墙网格,则该墙将被再分为几个嵌板。

在幕墙中,网格线定义放置竖梃的位置。 竖梃是分割相邻窗单元的结构图元。 可通过选择幕墙并单击鼠标右键访问关联菜单,来修改该幕墙。 在关联菜单上有几个用于操作幕墙的选项,例如选择嵌板和竖梃。

幕墙类型:“幕墙 1”、“外部玻璃”、“店面”

幕墙样例

幕墙网格样例

  1. 1.打开楼层平面视图或三维视图。

  2. (墙:建筑)。

    在哪里?

    • (墙:建筑)

    • (墙:建筑)

  3. 3.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幕墙类型。

  4. 4.要创建具有自动水平和垂直幕墙网格的墙,请指定墙类型的“垂直布局”和“水平布局”属性。

    重要信息无法在绘制墙之后移动自动幕墙网格,除非使这些网格“不相关”。要执行此操作,请选择一个幕墙网格,然后在“属性”选项板中的“其他”下,选择“不相关”作为“类型关联”。此外,也可以选择网格,然后单击显示的锁形标志。如果自动网格是不相关的,则当您使用幕墙的类型属性调整墙的尺寸或修改网格布局时,其位置保持固定。使用此参数,可以在创建等网格间距之后调整某些网格的位置。如果已将网格放置在幕墙上,则它将不参加网格布局计算。

  5. 5.使用以下方法之一创建墙:

    Revit绘制

    当绘制墙时,可以利用关联尺寸标注功能,通过在键盘上输入值来快速设置其长度。

    如果要围绕定位线翻转墙的方向,请在绘制墙时按空格键。此操作适用于所有墙体绘制工具,例如矩形、圆和三点弧。

  6. ):选择现有的线。线可以是模型线或图元(例如屋顶、幕墙嵌板和其他墙)的边缘。

  7. ):选择体量面或常规模型面。可以将常规模型创建为内建模型或基于族文件的模型。

    提示要高亮显示体量或常规模型上的所有垂直面,请按 Tab 键。单击以同时在每个高亮显示的面上放置墙。

  8. 6.要修改嵌板类型,请执行下列操作:

    1. 打开可以看到幕墙嵌板的立面或视图。

    2. 选择一个嵌板。

      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合适的幕墙类型。

  9. 7.如果您绘制了不带自动网格的幕墙(类型从动幕墙图元布局),则可以手动添加网格

  10. 8.根据设计的需要,为网格添加竖梃。

    完成后的幕墙

要创建非矩形幕墙,请绘制一个直幕墙,然后编辑其立面轮廓,或者将直幕墙连接到任何屋顶。

  1. 1.打开楼层平面视图或三维视图。

  2. (墙:建筑)。

    在哪里?

    • (墙:建筑)

    • (墙:建筑)

  3. 3.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幕墙类型。

  4. 4.使用以下方法之一创建墙:

    • Revit绘制

      当绘制墙时,可以利用关联尺寸标注功能,通过在键盘上输入值来快速设置其长度。

      如果要围绕定位线翻转墙的方向,请在绘制墙时按空格键。此操作适用于所有墙体绘制工具,例如矩形、圆和三点弧。

    • ):选择现有的线。线可以是模型线或图元(例如屋顶、幕墙嵌板和其他墙)的边缘。

    • ):选择体量面或常规模型面。可以将常规模型创建为内建模型或基于族文件的模型。

    • 提示要高亮显示体量或常规模型上的所有垂直面,请按 Tab 键。单击以同时在每个高亮显示的面上放置墙。

  5. 5.选择墙并编辑其立面轮廓,或将其与屋顶相连接。

  6. 6.如果需要,添加幕墙网格和竖梃。




Revit教程:在Revit中如何将普通墙与曲面墙的内壁进行连接?

【技术要点】如何在Revit中将普通墙与曲面墙的内壁连接?

问题:创建异形建筑时,为了达到如(图-1)所示的效果,该如何操作?

图-1

我们可以使用体量建模的方式来创建该类建筑,要点在于如何将幕墙与曲面墙的内壁连接。具体方法如下:

一、创建曲面墙:

(1)新建概念体量,选择公制体量作为族样板文件打开。如(图-2)所示:

图-2

(2)搭建一个半径为30M的实心球体,并单击透视命令。如(图-3)所示:

图-3

(3)搭建一个半径为25M的空心球体,与上面的实心球体同心。如(图-4)所示:

注意:曲面墙的半径即为25M

图-4

(4)再利用空心形状命令,将球体剪切成曲面墙的形状,如(图-5)所示:

图-5

至此,曲面墙的绘制结束。可载入项目中,拾取内壁做为曲面墙模型。

二、将普通墙与曲面墙内壁连接:

(1)创建直线的实心形状,并将其移动至适当位置,调节高度,如(图-6)所示:

图-6

(2)用该实心形状剪切曲面墙模型,完成普通墙与曲面墙的连接。如(图-7)所示:

图-7

(3)将体量载入项目,分别拾取实心球体内壁作为曲面墙,拾取长方形面作为幕墙,隐藏其他图元,如(图-8)所示:

至此,普通墙与球面墙的连接完成。

图-8

三、利用此方法搭建项目的其他部分即可。

四、总结:

为什么要创建2个球体?因为实心球体的内部是无法剪切的,必须通过空心形状才能让幕墙与曲面墙剪切!




revit玻璃幕墙教程:Revit中制作符合生产实际情况的幕墙玻璃

    前言

    在实际施工工作中,用于加工生产的幕墙玻璃对尺寸的精准度要求很高,这一节我们通过简单的案例,和大家分享如何在Revit中提出准确的玻璃尺寸,用于生产。对于比较复杂的幕墙表皮,建议大家使用Rhino等软件。

    在Revit中简单绘制一个幕墙,竖梃均不设置,简单设置一下分格。

    这时候可以看到,玻璃的大小和实际分格的大小是一致的。

    但是玻璃的大小实际不是这样的,玻璃的大小实际的除去安装型材或者胶缝的宽度后的尺寸。比如真实的玻璃安装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总之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安装方式,需要在计算玻璃的实际尺寸的时候剪掉它的安装孔间宽度。那么我们在Revit中绘制的时候应该怎样减掉这部分的尺寸呢?这里我们假设幕墙的安装方式都是按照第二张图的安装方式,这里可以看到,在两块玻璃之间的距离是36mm,其实我们只需要将横梃和竖梃的宽度设置成36mm即可。

    在Revit中,横梃和竖梃需要先做好轮廓族,载入到项目中才可以生成对应的横梃和竖梃,这个过程不会的小伙伴可以看之前的教程:Revit幕墙嵌板族的制作。我们做好这样的轮廓。我把这个横梃的距离设置成了36mm,如图。

    看下整体的模型。

    这里我把横竖都设置成一样的轮廓了,当然了,可以根据自己的玻璃实际情况设置型材的轮廓,周围的边界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来看下现在玻璃的尺寸。

    可以看到现在是玻璃尺寸已经是减掉36mm的尺寸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数据做成清单导出去。通过明细表也可以生成清单,是这样的。

    不过较为复杂分幕墙项目还是建议大家使用Rhino等软件来制作。

   

    

    

  

  

  




Revit百叶窗创建方法:关于通过幕墙创建百叶窗的方法

    来源丨EaBIM论坛

    关于通过幕墙创建百叶窗的方法

    本次百叶窗的创建:是通过将轮廓族在幕墙竖挺中嵌入使用所创建的。

    在将轮廓载入项目以后,对于幕墙属性的定义,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将直接影响我们所创建百叶窗的外形和可使用价值。

    该模型创建步骤详解及“自动嵌入”命令的分析:

    1.打开公制轮廓族,并绘制100mm*20mm的轮廓,作为帘片.并添加宽度与长度参数。

    2.载入到项目中去之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右击矩形竖挺下的50*150mm类型,并复制创建百叶窗,双击后,将轮廓更改为我们所创建的轮廓族

    3.绘制幕墙,并将其参数,按照如图示更改参数(注意:这里面的空嵌板需要自己载入)

    4.单击确定完成百叶窗的创建

    选择使用“自动嵌入”的作用

    若勾选在幕墙类型属性中勾选了自动嵌入,则幕墙会自动嵌入墙中。否则不会自动嵌入墙中。

    顺便科普一张百叶窗构造图




Revit官方教程丨Revit中如何添加幕墙网格

如果您绘制了不带自动网格的幕墙,可以手动添加网格。

打开三维视图或立面视图。

  1. 单击“结构”选项卡“构建”面板 (幕墙网格)。

  2. 单击“修改 | 放置幕墙网格”选项卡 “放置”面板,然后选择放置类型。

  3. 沿着墙体边缘放置光标,会出现一条临时网格线。

  4. 单击以放置网格线。

    网格的每个部分(设计单元)将以所选类型的一个幕墙嵌板分别填充。

  5. 完成后单击 Esc 键。

  6. 添加其他网格线(如有必要),或单击“修改”以退出该工具。

幕墙网格捕捉

放置幕墙网格时,幕墙网格按相等间隔捕捉到幕墙。 例如,将光标拖曳到嵌板上时,光标将捕捉到嵌板的中点或 1/3 标记处。

将幕墙网格放置在墙、玻璃斜窗和幕墙系统上时,幕墙网格将捕捉到可见的标高、网格和参照平面。另外,在选择公共角边缘时,幕墙网格将捕捉到其他幕墙网格。 例如,如果将光标放在两个幕墙之间的连接边上,则新幕墙网格将捕捉到现有的幕墙网格。




Revit怎么做节点?Revit装饰自定义节点怎么做?

    做室内设计,一般来讲,总是等方案定下来,才会去考虑节点,施工图的事情。那么在revit里面,我也试图去按这样的流程工作。

    第一步,用我们插件的详图功能,画造型。

    第二步,等确定方案后,把龙骨适配到造型上去。

    现在龙骨功能增强了,可以先有幕墙,然后让龙骨去适配已有的幕墙。另外基层厚度可以自动调整,角钢型号等也可自调节了。

    先有造型,后附加节点,好处显而易见,符合人的操作习惯,而且后期修改效率要高很多。

    另外,我们的插件生成的骨架,全部是单个模型,可以自由修改,也方便统计,不存在复杂的嵌套族关系。这是你用族的阵列去做达不到的。而且复杂的嵌套族,也不便于统计。

    如果结合之前的造型功能,可以实现一些更复杂的效果.

    当然,按我测试的结果,即使模型做到这个精度,剖面施工图仍然很粗糙。

    需要借助一些详图构件。比如膨胀螺栓,钉子一类的。




revit幕墙网格怎么修剪?revit如何添加倾斜的幕墙网格?

    我们在绘制幕墙网格时,是否在为只能绘制横平竖直的幕墙网格而不满呢?

    有没有想过,Revit难道就不能绘制倾斜的网格吗?不能使我绘制的网格更加多样化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敢想,Revit就能帮我们实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ART 01

    首先我们绘制一段幕墙。选中幕墙,点击幕墙中间的“配置轴网布局”命令,就会进入幕墙网格编辑界面。

    PART 02

    设置“将对正(垂直网格)设置为中心”位置,如图:

    PART 03

    输入需要调整的角度,这里我们都设置为45度。

    PART 04

    然后点击幕墙网格命令,这样就能绘制倾斜的网格线了。

    PART 05

    最后我们的添加竖梃步骤就完成了。

    今天的小技能大家学到了吗?

   

    

    

  

  

  




Dynamo自动生成异型建筑幕墙

今天先开个小头儿,要弄的,就是下面这么个模型,我们先要把这个形体用Dynamo创建出来,之后我们再来一点点研究幕墙的事。

第一步,先思考下基本流程。

我们之前讲过类似的教程,都是先通过创建不同高度的轮廓,然后利用loft创建表皮,然后通过点放置幕墙嵌板族,就能达到基本要求。

第二步,开始创建各层断面。

(1)创建五个圆形,用滑块控制半径。

(2)利用Geometry.Translate调整圆形的高度。

(3)这里我们想让不同高度的圆,通过一个参数控制。

首先创建两个滑块,作为楼层数和层高。只需要几个数学运算,我们就能够得到关联的关系。

然后将楼层数和层高相乘,我们就得到了最顶部圆所在位置,和第一个圆一起输入给Geometry.Translate,就得到了顶层圆形轮廓。

相同的,中间楼层,我们只要顶层的一半,就可以了,所以还是相同的,继续添加数学计算式,并用得到的结果,移动中间的圆形到指定位置。

同样的原理,我们对中间和顶部两个数求和,在取一半,就得到上半部分的中间高度,对中间高度取一半,得到下半部分的中建高度,如下图: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系列的圆。

第三步,创建内接多边形

将各层的圆形分别接入Polygon.RegularPolygon节点,默认五边形即可。

然后用List Creat将多边形放到一个列表里。

第四部,创建圆滑的五边形

现在我们得到的五边形,都是有棱有角的,我们希望得到的五边形是有圆角的,如下图:

(1)接下来我们利用Curve.PointAtParameter节点,将五边形等分,为了能够使五边形的端点变圆滑,我们等分的时候,利用列表,跳过五个角点。

这里要求输入的列表是0~1之间的列表,需要自己思考下,需要等分多少段,然后去掉起点“0”和终点“1”

(2)然后我们将列表转置,重新串联成竖向的曲线

(3)按照前面的方法,我们把新生成得曲线,重新等分,得到一系列的点

(4)接下来我们再将列表转置回去,重新串联成线

第五步:最后就可以利用loft来生成表面或者实体了

之后可以调整之前的参数,测试模型的变化了,可以摆出各种妖娆的造型哦:

来源微信公众号:BIM的乐趣




来自老前辈的38条结构设计“忠告”!

 1、优化设计并非是把别人的设计拿过来,按照原设计思路死扣用钢量(俗称*蚊子腿上剔精肉”),因为这样通常大幅度降低了原设计的安全度,“荷载优化”是选取适当的荷载,应当兼顾业主对结构小幅改动的可能性,比如吊挂灯具、功能分区重新布局。把恒载取得很小,用钢量没有减小太多,功能限制则限制太死。优化首先考虑变化方案,简化结构传力模式和传力途径,做到大处节省,具体到杆件节点则要放宽。如果原结构各部件安全储备相差严重时,可以选择一一个合适的安全储备标准来调整各构件型号,该加大的加大,该减小的减小。结构安全是整体安全,个别杆件强大没啥用。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5.0.6条:检测单位鉴定达不到要求时,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为满足安全时可以验收。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中讲:检测单位鉴定达不到要求时,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为满足安全时可以验收。对未达要求的行为承担“违约责任”。

3、网架焊接球如果采用压制钢板制作,钢板厚度公差接近+2.5mm,《强规》规定偏差不大于13%和1.5mm。怎么办呢?制作时可以把钢板加厚1mm就可以避质检找麻烦了。

4、设置20吨以上的吊车的厂房在国内不允许按《门式刚架规程》设计,主要在于国内吊车梁安装偏差和吊车轨道安装偏差造成卡规,使水平力增加4-5倍,导致厂房剧烈晃动,没法正常使用。总之,任何先进的设计方法都无法超越实际施工水平来实现,要求符合国情(或者“公司加工实力”)。比如对20吨驾操吊车的门架按美国规范控制柱头位移为H/240(国内H/400), 晃动得没人愿意驾操,省那- -点点钢材和厂房适用性相比就显“设计扣到家”有多么可笑了。

5、什么样的维护系统需要考虑阵风系数? (1)、 对脆性材料。如玻璃幕墙,必须采用阵风系数。(2)、 对阵风作用下,对荷载临时提高能够承受的钢材等,不需要考虑阵风系数。(3)、 不该考虑阵风系数的维护系统考虑了阵风系数,安全度比主结构高出一-倍,不利于主体安全。

6、挠度有三种: (1)、与安全有关的控制标准。(2)、 反映安装质量的控制标准。(3)、外形美观的控制标准。比如,单层网壳仅仅计算稳定性缺陷考虑1/300,挠度大了影响结构安全。但对双层网壳仅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7、《网架规程》中:“温度应力计算”仅限于四边支撑网架。

8、生物界的工程原则就是我们追求的工程设计原则: (1)、节省。用最少消耗达到最大效果。(2)、安全。做可以超载性生物体(建筑物),即使部分损坏也不危及整体生存。(3)、简单快捷。网架、网壳计算风载不大时,永久荷载占总荷载50%以内时,不需要按“1.35*恒载”考虑。

10、网架活载取值不要小于0.5KNM2.。

11、如果附加荷载超过25Kg/M2,应当考虑檩条上是否有集中荷载按集中荷载计算。

12、中国的《荷载规范》对风载的规定和美国规范比较:美国规范,向上的风吸力大些,两端水平风力大,中间风力小。《门式钢架规程》侧移近似计算方法只适合初步估算, 正式的侧移计算应用弹性整体计算方法。

13、门式钢架风载取值,对风载《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定: L/H<4时应该用《荷载规程》; L/H>4 时应该按门式钢架规程。开敞式:指的是开口面积>80%的墙面面积。部分封闭式: A、开口集中在一-墙面上。B、该墙面洞口面积大于其他墙面洞口面积之和。C、开口面大于本墙面5%。D、不均匀的大开口,内部风压加大为+0.6、-0.3 (不再是40.2)。

15、“端区宽度”<“柱距”时,以- – 半为界,檩条墙梁哪边多就按哪边算。

16、《门式刚架规程》中风压组合规定以“a<100″为前提。此时墙面风压降低10%。所以,如果“a>100”时, 计算墙面风压应该按门规规定的再加10%。

17、迎 风面墙体门窗突然打开情况下的“刚性模型”气弹性模型”风洞实验表明:屋面内表面风压为平均风压的5倍,位移为平均的5-10倍。所以不稀奇某外资公司好几座还来不及装门窗的厂房屋面板放了风筝。

18、风振系数: (1)、 H/B>1.5 的高层房屋需要考虑风振系数(有计算方法)。(2)、T>0.25S的大跨度屋盖结构(没有计算方法)。(3)、比较柔性的看台挑棚结构,最大风振系数1.9。 (4)、一般大跨度网架网壳或者钢结构,最大风振系数取1.5。 不是“阵风系数”啊,伙计。

19、屋面雪载和地面雪载不同: (1)、 屋面雪容重比地面大。因为雪融后被吸收入积雪海绵体再重新冻结。(2)、 屋面积雪通常比地面雪薄。因为屋面积雪被风吹走一部分。《荷载规范》规定:积雪分布系数,其中: Sk为屋面雪压; S0 为地面雪压。

20、采暖系数:中国规范不区分采暖分区与非采暖分区;美国规范区分,非采暖分区雪载加大为1.2 倍。用美国软件计算是不是要小心些呢!

21、ASTM A653 Grade33(37 ,40,50)相当于中国的Q235(Q255/Q275/Q340),多用来做彩板和薄壁型钢系列,CFS计算时对照着看吧。1KSI=69N/mm2 是个不小的单位。

22、冷弯薄壁型钢的弯曲半径可以按Rmaxs smin(t,2.38mm)计算。所以,当t<1.2mm时,Rmax≤2t; t21.2 时,R=2.4mm。可以用来计算异形薄壁型钢或者彩板的展开宽度。CFS建模也用到弯曲半径,用它比自己瞎晕–一个值强!

23、薄壁型钢防腐金属镀层,恶劣环境≥G90,一般环境条件≥G40 或者G60。薄壁型钢腹板开孔不大于38*102mm,应居中,否则补强。补强方法:孔边向外25.4mm,#8螺钉@25.4mm连接。Hh<0.5H, LhSmax(00.5H,102mm)。 来自《 住宅钢结构设计与施工》

24、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用螺钉应不小于#8,应穿过钢构件最少3个螺纹。

25、门式刚架和普通框架的风载比较:见《门式刚架规程》《荷载规范》故有结论:对柱,《GB50009-2001》 是《CECS102:2002》 的1.63倍,前者偏于安全。对梁,《CECS102:2002》是《GB50009-2001》 的1.5 倍,前者安全。轻型结构计算适用于门式刚架,但未必是门式刚架;按《门式刚架规程》取用风荷载的结构可以是普通钢结构,只要是低矮房屋,L/H<4 都可以使用。

26、当轻型结构屋顶高度>18m时,风载体形系数须按《荷载规范》取值,构造措施可以按《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规定采用。 对柱脚铰接,LH>2.3 以及柱脚刚接,L/H>3.0时按《门刚规程》风载取值,如果按《荷载规范》取值,结构偏于安全。

27、门式刚架的抗震设计原则: (1)、 采用底部剪力法。因为门架属于低矮型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刚度分布均匀,两个振型周期相差太大,以第一振型为主, 所以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2)、 7度及其以下不需要地震计算(8 度及其以上才计算地震)。但不是说就可以不采取抗震措施。(3)、门架抗震措施主要是加强节点: A、构件之间尽量采用螺栓连接; B、梁柱节点,在梁下翼加掖板; C、梁柱连接点处宽厚比适当减小; D、柱间支撑与构件连接处节点按1.2 倍杆件承载力设计; E、柱间支撑和柱连接处的柱脚锚栓要做抗拔验算,并防止锚栓抗剪,设置抗剪键。

28、砌体维护部分和钢柱的连接需要有一定柔性, 需要一一个适 当的间隙,间隙应大于侧移值。

29、降雪频繁的地区不适合采用采光板。

30、屋面板材料和涂层:热镀锌基板牌号宜用StE280-2Z和StE345-2Z。涂层: (1)、不锈钢板、铝镁合金板宜用于高层建筑。(2)、 镀铝锌原色板、镀层165g/ m2宜用于使用年限较久的建筑。(3)、 镀锌板镀层275g/ m2,宜用于较高建筑。(4)、镀锌板镀层180g/ m2,宜用非重要建筑。(5)、 彩色涂层板,涂层采用聚偏氯乙烯,宜用于较高建筑。(6)、 涂层采用硅改性钢板或者高耐用性聚酯,用于- -般建筑。

31、一 般端板的厚度不小于“理论计算”所得的连接螺栓直径的1.0倍,且不小于16厚。特别是承压性高强螺栓。并不是“厚度不小于螺栓直径”啊!柱底板厚度除计算满足外,还要不小于16厚,不小于柱翼缘厚度的1.5倍。另外,跨度(单跨)大于30米时,锚栓不得小于M30。

33、门式刚架的阻尼比可取0.05,多层钢结构则根据具体情况。

34、焊接栓钉 (剪力钉)是,应该用耐热稳弧焊接磁环;当采用弯起钢筋时,一般采用Q235钢,采用槽钢时,一般采用4#槽钢。

35、组 合梁:不许直接承受动力荷载。计算内力用弹性方法,截面强度和连接件强度按塑性方法计算。挠度裂缝按弹性方法。施工阶段需要验算强度、稳定性、挠度。混凝土强度增强到75%以前,施工活荷载可以取1.0, 当下部设置支撑时(而且支撑距离≤3m),可以不验算。be=b0+min(6he1, )+min(6he2, ),其中he1和he2指“板总厚度-压型钢板波高”。

36、对 于仅承受静荷载且集中力不大,跨度s20米的等截面组合梁,可以采用部分抗剪连接组合梁。按弹性方法计算组合梁内力时,考虑塑性发展的内力调整系数≤15%。

37、组合梁负弯矩段,下翼缘受压,次梁可以为侧向支撑点,如果次梁和主梁高差太大时,采用隅撑支撑下翼缘,支撑点间距≤16Bs(梁受压翼缘的宽度)。宽厚比:≤9(Q235)和7.4(Q345)。

38、组合梁的挠度限制:施工阶段sL/200。使用阶段:
(1)、Ls7M时,挠度<min(200,L/250);
(2)、7M L≤9M时,挠度smin(250,L/300);
(3)、L>9M时,挠度smin(300,L/400);




revit怎么给墙贴瓷砖?Revit中如何绘制墙面砖

    这一篇我们将利用Revit自带的“幕墙”功能来绘制面砖!

    前提:小编采用的面砖规格为800mm×300mm×25mm

    步骤一:首先,新建一道墙,把墙的材质设定为面砖的材质,注意修改厚度噢(详见图1)!

    (图1)

    步骤二:按以下步骤操作:“项目游览器窗口——族——幕墙竖梃——右键——新建类型——重命名”(详见图2),打开竖梃窗口修改属性,将材质、厚度修改成“实际灰缝材质、厚度”,尺寸标注按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小编选择的砖缝为8mm,所以边2和边1上的宽度都为4mm(详见图3)。

    (图2)

    (图3)

    步骤三:新建“幕墙”(建筑——墙——属性列表往下拉,即可找到),修改属性:①幕墙嵌板——替换成第一步新建的装饰墙②垂直网格——“布局”修改成固定距离,间距=瓷砖长度+砖缝宽度(小编选用的是800mm宽的大理石瓷砖+8mm的砖缝)③水平网格(同垂直网格步骤噢)④垂直竖梃——“内部类型”修改成第二步的制定材质⑤水平竖梃(同垂直竖梃步骤噢),详见图4。

    (图4)

    步骤四:开始绘制啦!因为我们的幕墙绘制的时候,定位线只能是“墙中心线”,在绘制幕墙的时候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我们要先绘制一条参照线噢,然后根据参照线来绘制我们的幕墙,参照线距离墙内边线的距离为12.5mm(面砖厚度/2),绘制的时候会发现幕墙会偏离我们之前选定的参照线,没有关系我们只需正常绘制即可(详见图5)。

    (图5)

    第二种方法:绘制幕墙的时候,如果顺时针绘制,偏移量为-12.5mm(面砖厚度/2);如果是逆时针绘制,偏移量为12.5mm(详见图6)。

    (图6)

    步骤五:三维状态下就能看到我们绘制好的墙砖啦,如果对间距不满意的话,可以进行调整修改,步骤如下:①将鼠标移至需要修改的缝处——②按TAB键直到出现蓝色虚线——③按鼠标左键——④解锁(左键点击小图钉)——⑤解锁成功,修改尺寸。详见下图:

    步骤②:出现蓝色虚线

    步骤④:点击小图钉解锁

    步骤⑤:解锁成功,修改尺寸

    利用这个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在Revit中建立构件明细表!大家试试吧。

    (技术中心陈琳)

   

    

    

  

  

  




revit弧形幕墙怎么画?弧形幕墙的绘制方法

    文章来源:科度BIM   图/文:丹丹

    弧形幕墙的绘制

    在Revit建模中,我们所使用到的幕墙,其嵌板是一块平直的,很难绘制出弧形幕墙,并且绘制出来的弧形幕墙,效果极差,不尽人意。如图1所示:

    (图1)

    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首先,新建一个常规墙体类型,将其结构厚度改为“6mm”,其材质更改为“玻璃”,如图2所示:

    (图2)

    然后,选中幕墙,点击“编辑类型”,将其“幕墙嵌板”更改替换为我们刚刚所做好的常规墙体,如图3所示:

    (图3)

    按以上操作,设置完成后。我们的弧形幕墙就制作完成,如图4所示:

    (图4)

   

    

    免费Revit教学视频

  

  

  




GB50352-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 规范/图集名称:《GB50352-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 实施日期:2019年10月1日
  • 被替标准号:GB50352-2005


本站相关规范、图集及软件均存于百度网盘,如下载链接失效,可于本文留言或方发 邮件 至admin@xycost.net 联系博主,谢谢!!

内容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增加了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方面的要求。

2、修改和增加了部分术语。

3、将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的方式修改为按高度分类的方式,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增加标识系统要求。增加建筑模数和防灾避难方面的要求,删除建筑无障碍设施和停车空间等内容要求。

4、将“城市规划对建筑的限定”改为“规划控制”,并突出规划控制的主要技术内容,并增加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连接体两个小节,将原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并入建筑基地小街。

5、建筑布局增加关于文物古迹和古树民木的内容,增加了停车场设计规定,对原竖向设计进行适当修正调整,增加了地下建筑顶板的绿化工程的要求;对室外管线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调整。

6、对建筑物的使用人数的确定原则作出规定,补充对地下室的相关要求,对设备层和避难层避难区外布置设备用房增加了相关要求。增加了对室内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要求。明确楼梯净宽度概念。增加踏步防滑系数要求。增加了墙身隔声、防渗要求;增加了外墙外窗台防排水构造要求。增加了门窗、幕墙、防滑楼地面、吊顶的设计要求。新增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的环保要求。增加了对既有建筑的改造要求。

7、增加了居住建筑卧室和起居室、医疗建筑,教育建筑的采光要求;增加了照明的数量和质量指标要求,对人工照明环境也提出了要求,增加了防潮的内容,新增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被动节能技术和相关要求,增加了声学设计方面的要求。

8、调整了给排水专业的技术内容,进一步明确集中供暖的要求,增加既有建筑加装暖通空调设备的要求,对电气相关专业条款进行了完善调整,增加的明敷接闪器的要求,补充了对燃气的有关要求。

规范目录




Revit官方教程丨关于幕墙竖梃的连接编辑

控制连接处的竖梃打断

将竖梃放置到幕墙网格上之后,可以控制其在交点的连接方式。

  1. 在绘图区域中,选择竖梃。

  2. 单击“修改 | 幕墙竖梃”选项卡 “竖梃”面板 “结合”或“打断”。

    • 使用“结合”可在连接处延伸竖梃的端点,以便使竖梃显示为一个连续的竖梃。

    • 使用“打断”可在连接处修剪竖梃的端点,以便将竖梃显示为单独的竖梃。

清理竖梃连接

仅当 4 个或更少的竖梃相交于连接处,且各竖梃都是直的并平行于网格线,连接处的竖梃才可清理。

若要切换竖梃连接的状态(清理或未清理),可以选择竖梃并单击显示的切换控制柄。




Revit复杂屋顶的绘制方法:一分钟学会Revit拉伸屋顶的创建

    文章来源:一起学BIM

    屋顶的创建基础知识

屋顶的创建一般分为两类最为常用,包括:拉伸屋顶和迹线屋顶。

    迹线屋顶

屋顶周界的二维闭合环草图

在平面视图中选择墙或绘制线时创建

在绘制它的视图标高处创建

高度由“基准高度偏移”属性控制

洞口由其他闭合环定义

坡度是在向绘制线应用坡度参数时定义的

    拉伸屋顶

屋顶轮廓的开放环草图

在立面视图中使用线和弧绘制轮廓时创建

高度由草图在立面视图中的位置来控制

深度由Revit基于草图的大小计算(除非您指定了起点和终点)

绘制拉伸屋顶的轮廓时,使用参照平面很有帮助。例如,绘制三个相互平行的垂直参照平面,然后绘制一个与三个垂直平面都相交的水平参照平面。

    通过“拉伸屋顶”工具,可以创建具有简单坡度的屋顶。

要创建具有复杂坡度的屋顶,可以使用体量。

创建拉伸屋顶后,可以变更屋顶主体,或编辑屋顶的工作平面。

    玻璃斜窗

可以使用迹线方法或拉伸方法创建玻璃斜窗。玻璃斜窗具有一条或多条坡度定义线,并能连接到幕墙和基本墙类型。

    操作说明

1、显示楼层平面视图或天花板投影平面视图;

2、单击“建筑”>“构建”>“屋顶”下拉选项>(迹线屋顶)。注意如果试图在最低标高上添加屋顶,则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提示您将屋顶移动到更高的标高上。如果选择不将屋顶移动到其他标高上,revit会随后提示您屋顶是否过低;

3、在“绘制”面板上选择某一绘制或拾取工具,若要在绘制之前编辑屋顶属性,请使用“属性”选项版。提示使用“拾取墙”命令可在绘制屋顶之前指定悬挑。在选项栏上,如果希望从墙核心处测量悬挑,请选择“延伸到墙中(至核心层)”,然后为“悬挑”指定一个值;

4、为屋顶绘制或拾取一个闭合环;

5、指定坡度定义线。选择要修改的线,在“属性”选项板上单击“定义屋顶坡度”,修改坡度值;

6、单击完成,查看三维视图。

    拉伸屋顶

1、屋顶轮廓的开放环草图。绘制拉伸屋顶的轮廓时,使用参照平面很有帮助。例如,绘制三个相互平行的垂直参照平面,然后绘制一个与三个垂直平面都相交的水平参照平面。

2、在立面视图中使用线和弧绘制轮廓时创建。通过“拉伸屋顶”工具,可以创建具有简单坡度的屋顶。

3、高度由草图在立面视图中的位置来控制。要创建具有复杂坡度的屋顶,可以使用体量。

4、深度由Revit基于草图的大小计算(除非您指定了起点和终点)。创建拉伸屋顶后,可以变更屋顶主体,或编辑屋顶的工作平面。

    操作步骤

拉伸屋顶可处理从平面上不能创建的屋顶,而从立面上创建的屋顶。拉伸屋顶可以通过点击“建筑”选项卡下“构建”面板中的“屋顶”命令下三角,在下拉选项中选择“拉伸屋顶”,弹出“工作平面”的设定,点击“拾取一个平面”,选择任意一条轴线或参照平面(最常用的辅助线型平面,可在其平面上创建图元或作为辅助线使用,单无法在三维视图中创建,无法弯曲绘制,快捷键为RP),弹出转到视图窗口,选择其中一个立面视图,如图4-5-10~4-5-12所示

    2.转到立面视图后,弹出“设定屋顶参照标高和偏移”,进行设定即可(实际拉伸屋顶高度是由在里面中绘制的高度确定的)。点击确定后,在立面视图下进入草图绘制模式,可以选择不同的绘制方式,也可以在此视图下创建参照平面辅助轮廓的绘制。下面简单绘制一个轮廓作为举例(轮廓不应断开、相交,轮廓线即为屋顶线位置),选择直线绘制方式,如图所示:

    3.绘制完成后,点击绿色对勾确认,切换到三维视图,可以查看拉伸屋顶效果(屋顶的厚度及材质设置与板设置方式相同,该屋瓦效果修改视图控制栏中“视觉样式”为“真实”即可,该命令位于视图控制栏左数第三个),如图:

   

    




Revit雨棚怎么画?BIM考题精讲:钢结构雨棚

    文章来源:BIM學習營

    众观BIM圈,似乎一直对BIM建模都是嗤之以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重新对BIM建模有着浓浓的兴趣,不定期更新直播建模教程,让更多的人对BIM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

    虽然不要求所有学BIM的人都能很溜的建模技术,但是起码我们对BIM的认识不再只是局限BIM就是建模这种肤浅的认识。

    我们一直强调的一种观点就是:BIM模型质量是核心,几何信息准确,能多维度的应用的模型。

    可能我们真正做项目的过程,墙柱梁板的建模没有我们平时联系那么复杂,但是繁琐重复的工作量早已把我们对BIM的激情消磨殆尽了。

    无论是考证还是做工程,BIM的思路很重要。有清晰的应用思路,管理思路着实可以让我们推行BIM的过程少走很多弯路。

    那么,对于考证的建模学员来说:我们更多的是拆分建模的思路,任何一个复杂模型都是有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实现的。

    话不多说了,直接上教程吧!

    就那Revit建模来说吧!首先,我们都知道Revit这款软件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建模。

    第一步:打开Revit软件,新建项目文件-选择建筑样板

    基本步骤:绘制轴网-绘制构件-内建模型

    接下来就是玻璃幕墙绘制,细节的地方看后面的视频教程。划分玻璃幕墙网格,Tab键切换选中系统嵌板玻璃,更改玻璃幕墙门。

    最后,绘制玻璃幕墙的铝制品竖挺

    好了,今天的考证教程分享到这了,感兴趣的朋友点个好看!

   

    

  培训网校课程目录

  零基础培训教程

  项目实战训练营




如何在Revit中制作爆炸图?

Revit作目前建筑工程领域中的热门BIM软件,已经有绝大部分的企业单位所认可了,那么,如何在Revit中制作爆炸图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具体操作流程。

在方案阶段中,Revit可以制作模型的构件爆炸图,用于方案文本的分析图等使用,如图所示。

  在Revit中可以使用位移集这个命令,来制作爆炸图。

  关于爆炸图的制作及位移集的使用方法如下:

  对于位移集:

  1.可进行构建添加

  2.可对构建进行重新设置

  重设完成

  例如在分别选择、添加好幕墙、屋顶、和墙位移集后,将其进行移位,可得下图所示结果

  .

  1.通过路径工具,可创建位移路径(显示的虚线表示该位移集图元与其原始模型位置之间的连接)

  选择位移路径,可对其线样式进行更改

  提示:

  1.创建位移集时,先位移一个图元,然后使用“编辑”和“添加到位移”来添加其他图元。 相比使用 Tab 键来找到并将图元添加到位移集,此方法更为简单可用。

  若要从子集的图元中创建位移集,按 Tab 键直到要复制的图元处于选中状态,然后单击以选择它。 然后,单击(位移图元)工具。

  2. 路径样式可以为“直线”(默认)或“折弯”。 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以更改其颜色、线宽和线样式。

  以上就是关于在Revit中制作爆炸图的相关教程,大家可以试着操作一下,如果还有其他相关问题,可直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幕墙承受荷载计算公式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k=βgzμzμsw0……7.1.1-2[GB50009-2001]

上式中:

wk: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100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gz=0.92×(1+2μf) 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βgz=0.85×(1+2μf) 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C类地区,100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5×(1+2×(0.734(Z/10)-0.22))=1.6019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z=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区,100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0.616×(Z/10)0.44=1.6966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根据计算点体型位置取1.2;

w0:基本风压值(MPa),根据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附表D.4(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中数值采用,按重现期50年,北京地区取0.00045MPa;

wk=βgzμzμsw0

=1.6019×1.6966×1.2×0.00045

=0.001468MPa




Revit做幕墙怎么样?Revit幕墙怎么放门和窗?

    Revit如何放置幕墙门窗?

    01

    打开revit并绘制一面幕墙,切换为三维视图

    02

    1.点击幕墙上的竖挺会出现一个锁定标记,点击箭头上方功能区的解锁按钮将其竖挺删除

    2.删除完竖挺后还要将其幕墙网格删除,点击幕墙网格后功能区上方出现“添加|删除线段”点击选项,再次点击幕墙上的幕墙网格便能将其中一段网格删除,以此类推删除掉剩下的网格。

    03

    1.点击右下角的图标。

    2.将鼠标移动到删除完竖挺与网格的幕墙内再按键盘上的Tab键,当删除完竖挺与网格的幕墙四边有蓝色线条框住后单击。

    3.单击后点击属性栏中的编辑类型点击右上角的载入找到名为建筑的文件夹,打开文件夹后点击名为幕墙的文件夹,点击门窗嵌板随便选中一个门嵌板双击,最后幕墙门就做好了。

    4.同样的,幕墙窗的放置于幕墙门的放置方法相同,在最后的载入中选择窗嵌板后双击。

    Tab键选中合适的系统嵌板后,点击编辑→载入→建筑→幕墙

    里面有系统自带的幕墙门、窗,双击选择符合要求的即可

    Revit中幕墙放置门、窗

    你们都学会了吗?




Revit怎么创建参数化的族? 基于BIM的建筑参数化设计初探

    文章来源:柏慕联创BIM服务

    作者:

    欧阳松,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杨飞,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关键词:Revit;参数化;自适应;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Design)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设计的全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函数,或者说改变算法,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当前,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作为BIM平台下最具代表性的设计软件之一,其参数化、构建关联性设计、参数驱动形体设计和协同设计也逐渐为当下建筑设计研究的重点课题[1]。本文将通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的自适应族和体量族来创建一个参数化体量并基于此体量创建参数化的幕墙表皮。

    软件介绍

    Revit系列软件是专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Revit助力建筑信息模型AutodeskRevit作为一种应用程序提供,它结合了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AutodeskRevitMEP和AutodeskRevitStructure软件的功能。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全面创新的概念设计功能带来易用工具,能帮助您进行自由形状建模和参数化设计。

    1、参数结构设置

    本文将主要创建的参数化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用于创建主体体量的自适应族;另一个是用于表皮生成的自适应族。笔者将通过设置一些主要的参数以驱动构件的形制与尺寸[1],其具体参数设置见表1和表2。

    表1创建主体族的参数结构

    表2表皮族的参数结构

    2、参数化建模过程

    2.1主体族的参数化建模

    对于创建任何族选择最合理的族样板都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决定了该族的使用方式。在本文中用于创建主体的族中,通过选择“自适应公制常规模型”族样板文件进行绘制。目的是在创建主体体量时能使轮廓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使用[模型:点]命令在绘图区域中添加任意两个点,并框选中所绘制的点,单击“使自适应”命令,将模型点转换为自适应点。然后标注两点之间的距离,并添加报告参数L。

    使用[模型:点]命令在“自适应点2”处放置一个模型点,框选“自适应点2”和“模型点”,使用[过滤器]命令,选择“模型点”,并向上拖动Z轴,然后选择“属性”面板下“偏移量”后面的添加高度参数h,同时将“显示参照平面”更改为“始终”。同时单击“属性”面板中的“旋转角度”后的为“模型点”添加旋转角度参数“d”。

    使用[设置]命令,并配合使用Tab键选择“模型点”的水平参考平面,在水平参考平面上面绘制一个椭圆,单击选中椭圆,在“属性”面板中勾选“中心标记可见”,使用[对齐]命令将椭圆的长短轴分别与“模型点”的两个竖向参考平面对齐并标注长短轴,分别添加长短轴的参数a和b。

    打开族类型对话框,添加长度参数l和c以及数值参数N,然后分别为参数添加如下公式:

    d=if(L<l+30m,2.6°*N,if(L<l+90,2.5°*N,2.4°*N));

    l=15.00;

    h=1m;

    c=1m;

    a=if(L<l+80m,(48m-(L-l)*0.12)/2,(48m-(160m+l-L)*0.12)/2);

    b=if(L<l+80m,(36m-(L-l)*0.20)/2,(36m-(160m+l-L)*0.20)/2);

    N=(L-l)/c+1

    创建完成后的参数化族如图1所示。

    图1生成体量的族

    图2放置一个主体族

    2.2体量模型的生成

    为了将前面创建的族生成一个扭曲的体量,现在新建一个“概念体量”族样板文件。

    使用[设置]命令,将绘图区域中的任一竖向参考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模型:线]命令,在两竖向参考平面交点处向上绘制一条160m的线段,并使用[分割路径]命令,将线段分割为80等分,没等分为2m。使用[模型点]命令,在刚绘制的线段的向下延长线15m出添加一个模型点。

    将上文创建的主体族载入到概念体量族中,并放置在分割点上一个族,如图2所示。选择已放置的族,单击“修改”面板中的(重复)命令,完成体量的创建。如图3所示。

    选择所有放置的轮廓线,然后单击[创建实心形状]命令,创建体量。配合Tab键选择已创建体量的一个侧面,使用[分割表面]命令,分别设置UV分割线的旋转角度和编号。U网格为45°和60,V网格为15°和60。完成后的效果如图4所示。

    图3加载轮廓

    图4UV分割表面

    2.3表皮族的参数化建模

    同2.1一样,在表皮族的创建中依然选择“自适应公制常规模型”族样板文件。

    使用[设置]命令将水平参考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模型:点]命令在工作平面上添加四个点(大致呈菱形),并将四个点转换为自适应点。调整自适应点的顺序。使用[参照:线]命令,并勾选“三维捕捉”,将四个自适应点连接,并检验参照线是否随着点的移动而移动。

    使用[设置]命令,分别将自适应点12和自适应点14之间的参照线的水平参考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并分别使用[模型:点]命令在其中点处添加模型点。在属性面板中单击“规格化曲线参数”后的分别添加实例参数l1和l2。在族类型对话框中调整l1和l2的数值,观察绘图区域中的点是否随之变化。

    使用[设置]命令,将任一模型点的水平参考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参照:线]命令连接两个模型点。使用[设置]命令将参照线水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模型:点]命令,在参照线的中点处放置一模型点,将模型点的水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在模型点处再次放置一个参照点,弹出“警告”对话框如图5所示,单击确定。选择参照点,拖动Z轴方向的箭头向上移动。为“属性”面板中的“偏移量”添加参数H,并检验是否关联。使用[参照:通过点的样条曲线]命令,依次连接自适应点2、模型点和自适应点4。

    使用[设置]命令,将自适应点34间的参照线的任一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模型:点]命令,在参照线上任一位置处放置一个模型点。使用[设置]命令,将模型点的竖向参考平面设置为工作平面。使用[模型:圆形]命令,以模型点为圆心绘制圆,为圆的半径添加参数r。在族类型中调整半径,检验参数是否关联。

    使用Ctrl键选择圆和自适应点12和自适应点23之间的参考线,点击[创建实心形状],完成圆管的创建。使用Ctrl键和Tab键选择自适应点23和自适应点34间的参照线以及自适应点24间的空间曲线,单击[创建实心形状]命令,生成曲面。效果如图6所示。

    图5“警告”对话框图

    图6表皮族

    2.4表皮的生成

    将2.3中建立的族载入到概念体量族中,并按自适应点的顺便依次在UV分割线所创立的菱形网格中放置点自适应点1234,生成一个模块。选择此模块,单击“修改”面板中的(重复)命令,生成表皮。如图7所示。

    图7生成表皮

    结束语

    本文基于Revit2014族的功能上创建了参数化体量和参数化表皮的生成还只是对其强大功能的初期浅尝,相对来讲都属于基础功能。因此基于Revit平台而开发的专业软件和插件以及RevitAPI等更具有实用性,在参数化方面也具有更高的优势,建筑师和相关建模人员可以通过深入学习来提高建模效率和完善参数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罗翔,吉国化.基于RevitArchitecture族模型的古建参数化建模初探[J].中外建筑,2009(8):42-44.




结构设计,还是看看万科怎么做的吧!

第一部分结构形式与材料限额标准

第一节.住宅

以上备注:
A. 住宅层高为2.9米,无地暖。
B. 钢筋含量的调整:抗震等级6°时,钢筋含量降低3~5kg;抗震等级8°时,钢筋含量提高5~7kg。
C. 结构限额设计变更指标:别墅、多层为已完工作量1.1%;小高层为1.0%;高层为0.8%。
D. 地上指标列入设计合同条款,若低于限额指标,则按比例奖励设计人员;若超过限额指标的5~7%,则根据实情对设计单位及项目公司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条款在签定合同时确定。
E. 表中地下指标为参考指标,具体工程应根据地勘报告和设计管理中心审定的基础形式加以调整,调整后的数额列入设计合同补充条款。

第二节.会所

第三节.商业步行街

第四节.酒店式公寓

第五节.独立地下车库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总则

第一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
1.必须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不得有任何违反。
2.结构形式一般采用钢筋砼结构。
3.结构方案应合理,应兼顾安全与成本,即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成本最优原则。
4.构件尺寸及配筋若不是计算和概念设计需要,应取规范中较低值。

第二节.各业态活载取值要求:
除严格执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外:
1. 商业步行街中独立商铺楼面使用荷载取4.0KN/平方米。
2. 会所中健身房、舞厅使用荷载取4.0KN/平方米,其余取2.0KN/平方米。
3. 独立地下车库顶板荷载应根据景观布置图或文字说明分块计算,并满足《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取值标准。顶板活载取值:绿地取1.5KN/平方米;小型广场取4.0KN/平方米;机动车道一般兼做消防车道,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相关条文取用。
4. 公共建筑的种植屋面填土厚度为500mm,活载取值:绿地取1.5KN/平方米,观光处取3.0 KN/平方米;住宅的入户花园及露台有填土要求时,填土厚度为200mm,活载取2.0KN/平方米。

第三节.梁、柱断面及配筋率取值范围:
1. 主梁断面高度一般取跨度的1/10~1/14,合理的计算配筋率一般在0.8%~1.6%之间。
2. 次梁断面高度一般取跨度的1/14~1/18,合理的计算配筋率一般在0.4%~1.4%之间。
3. 除砖混结构外,结构外围梁的高度还应满足建筑要求,一般梁底至洞顶小于150时梁高做到窗顶。
4. 大跨度(大于10米)和大悬挑(大于2.5米)的梁应专门验算绕度和裂缝。
5. 梁配筋的归并系数取0.15,并严格按计算结果配置,不应随意放大。
6. 当梁腹板高度小于450时,不配置构造腰筋。(如计算结果需要配置抗扭腰筋则属例外)7. 悬挑梁箍筋全长加密。
8. 主次梁相交处以加密箍筋为优先,吊筋设置与否应根据计算结果文件中剪力包络图为依据,如不需要,不应随意设置,以减少施工麻烦。
9.管道穿梁应加套管,直径大于30的圆洞(30X30方洞)应配置洞口加强筋。
10. 屋面、露台板跨中一般不设反梁,若设反梁,应根据排水情况在反梁上预留过水洞,标出洞的位置、大小,并做疏水处理,保证洞口排水通畅。
11. 柱断面可根据层数、层高、轴压比等要求来确定,尽量使柱轴压比接近规范限值。
12. 沿竖向柱计算配筋变化大于15%时,应分层配置;同一层柱配筋归并系数取0.15,并严格按计算结果配置,不应随意放大。
13. 柱断面配筋中拉筋应钩住主箍筋并参与体积配箍率计算。

第四节.板厚及配筋要求:
1.楼板荷载应满足装饰要求。
2. 楼板厚度一般取跨度的1/30~1/35,合理的计算配筋率一般在0.20%~0.6%之间。
3.楼板负筋不应大面积拉通,但小板块如卫生间、暗埋管线较多处、建筑平面薄弱处、温度应力较大处则属例外。
4. 楼板配筋应满足地方标准的有关要求。
5.同样跨度,同样支承条件,同样荷载的板板厚及配筋各单元必须完全一致。
6.异形板设计应进行有限元分析,搜建筑微信 对跨度较大的异形板应验算弹塑性下挠度和裂缝。
7.设备专业与结构专业应密切配合,楼板中穿线管不应出现大量集中及相互交叉超过2层的情况,否则应予以处理,防止砼开裂。
8. 窗台板转角处应设置放射筋。窗台侧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9. 所有屋面板采用细石砼;板厚≥120mm,裂缝宽度 [W] ≤0.2mm;钢筋C8@150双层双向拉通,大板块配筋不足者,额外配筋补足。

第五节,地下室外墙,顶板有关要求:
1.地下室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超长结构不设温度变形缝。设计上采用后浇带(加强带)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2.地下室顶板、外墙应进行强度计算及变形验算。
3.地下室采用的水泥品种应为抗水性好、泌水性小、水化热低且有一定的抗侵蚀性,水泥标号要求不低于425号。混凝土标号宜小于或等于C35。
4.砼外墙板的最小厚度应满足防水要求,外墙中的施工缝应有止水(钢板止水)构造措施。
5.地下室管道如需穿梁,位置应选在梁受力最小处,并配置洞口加强筋。
6.外墙留洞均应有防水套管,套管周圈应满焊止水钢板。
7.在建筑范围内的地下挡土墙均应与主体结构连成一体,避免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8.有防水需要的地下挡土墙均做砼墙。
9.在进行挡土墙设计时,应与建筑、园林专业进行沟通,使挡土墙形式与建筑、园林专业要求的外观、质感相致。
10.砼抗渗等级应满足防水要求,一般采用S6。(特殊部位另定)

第六节.基础方案的比较原则:
1.基础形式应安全、经济、可行,根据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情况,一般的工程设计院出两个方案报设计管理中心审批,重要的工程在基础论证会上确定。
2.独立基础:
A. 为保证施工质量,独立基础采用阶梯式。
B.一级框架及特殊情况下的独立基础才设置拉梁,其余不设拉梁。(兼作底层填充墙基础属例外)拉梁梁高按平均跨度的1/10取值,配筋率一般为0.4%~0.6%,兼作底层填充墙基础的拉梁按实际受力情况计算。
3.桩基础:
A. 同一单元可采用两种不同直径的桩。当采用预应力管桩,如桩径为400或500时,尽可能用大直径少数量的桩替代小直径多数量的桩。当采用灌注桩,如桩径为800或1000时,尽可能用小直径桩替代大直径桩。
B.单体工程桩数超过300根或相同地块有后续工程时,建议提前打三根静载试桩,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后再进行基础设计。
4. 江南软土地区基础选型:(参考表)

5. 北方粘(粉)土或基岩埋深较浅地区基础选型:(参考表)


6. 高层剪力墙住宅尽量在轴线下布桩,基础底板应采用承台梁加防水底板。

第七节.超长结构后浇带(加强带)问题:
1.超长结构应在合理位置设置后浇带(加强带),后浇带(加强带)间距为35~40米;
2. 地下室底板,外墙,顶板后浇带(加强带)尽量闭合设置;
3. 后浇带(加强带)左右800内钢筋不得搭接,且需另设附加钢筋;两侧施工缝用钢板止水;后浇带(加强带)迎水面做防水附加层,后浇带(加强带)用高一各标号砼加一定比例的膨胀剂浇筑。
4. 后浇带(加强带)大样见附录1~2.

第八节.计算资料:
1.设计院应提供PK.PM电子模型送设计管理中心审核后方可出图。
2. 计算书应完整,没有进行电算的部分要提供手算资料,如楼屋面荷载取值计算、楼梯梁板配筋计算、天然地基承载力的修正、单桩承载力计算、承台冲剪弯计算、桩顶筏板厚度及配筋计算、地下室外墙强度计算及变形验算等。
3.计算宏观指标如轴压比、周期、位移、剪重比、刚重比等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既符合规范的要求,同时也不要有太多富余。

第九节.出图要求:
1. 结构分区应与建筑分区相同
2. 结构一定要紧跟建筑的调整变化,保持与建筑的一致性。
3. 立面及节点尽量采用混凝土结构处理,如有必要采用钢结构处理,应绘制节点施工图。
4.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若存在附属钢结构,计算时应充分考虑钢结构传来的荷载,并绘制钢结构预埋件布置图。有幕墙处要考虑幕墙自重且在施工之前有预埋件布置图。
5. 所有采用预应力结构、钢结构的部分应在整套施工图出图时一并出施工图,不留二次设计出图。
6.楼层标高中应注明出结构标高。
7.墙、梁、柱上的设备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应出定位图。
8.外围填充墙构造柱的具体位置必须在结构平面模板图中表示出来。
9.有地下室的工程应单独绘制地下室外墙模板图,并标出穿墙套管的位置及大小。
10.有地下室的工程应单独绘制底板模板图,并标出排水沟、集水井、水池沉砂槽等的位置及大小,绘制具体结构大样图。
11.天然基础平面布置图中应说明持力层在几号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是多少,修正后fa是多少,对施工有何要求;桩布置图中应说明桩型、桩径、桩长、选用图集号、桩端持力层土层号、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试桩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
12.后浇带应在现浇板模板图中标出具体位置,注明是温度后浇带还是沉降后浇带,绘制后浇带大样,并对施工要求加以说明。
13.应在合适位置标注沉降观测点。
14.各工程子项的技术标准及绘图标准必须统一。
15.图纸绘制应采用国家标准平法图集《03G101-1》《04G101-3》表示。

第三部分:材料选用范围

第一节.墙体
1. 承重墙采用MU7.5~MU10粘土砖或承重多孔粘土砖,M5~M10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
2. 填充墙外墙采用MU5非承重多孔粘土砖,M5水泥混合砂浆。
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M5水泥混合砂浆。
3. 厨房、卫生间填充墙底部200高为C20素混凝土或MU5非承重多孔粘土砖, M5水泥砂浆.
4. 地下室填充墙采用MU5水泥灰砂砖或MU5非承重多孔粘土砖,M5水泥混合砂浆。
5. 框架、框-剪、剪力墙、框中筒结构中女儿墙泛水高度以下为钢筋混凝土反梁或C20素混凝土,以上采用MU5非承重多孔粘土砖,M5水泥混合砂浆。
6. 加气混凝土砌体及材料要求
(1)干体积密度为≤7 KN/M3
(2)砌体密度(容重)8~9 KN/M3(一般取9
KN/M3)
(3)内墙砌块强度MU5(A5.0),外墙砌块强度MU5(A5.0);
(4)内墙100厚砌筑砂浆M5(H≤2.4 M),200厚砌筑砂浆M5(H≤4.4 M);
(5)砌块墙体拉结:砌块墙体应与钢筋混凝土柱或剪力墙拉结。拉结方式可采用沿柱或剪力墙的高度方向每隔600mm后植热轧钢筋,直径Φ6。钢筋伸入砌体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后植钢筋的锚固为100mm。

第二节.砼
1. 基础:C25~C35
2. 主体:砖混为C20;其余不低于C25;多层、小高层的墙柱一般以C25~C30为主;高层的墙柱一般以C30~C35为主。

第三节.钢筋
1. 梁、板纵向钢筋首选HRB400(III)级钢。
2. 基础受力筋、墙柱纵向钢筋首选HRB400(III)级钢筋;当计算结果基本为构造要求时可采用II级钢筋。
3. 梁、柱箍筋根据计算结果选用I级钢筋或HRB400(III)级钢筋。
4. 结构做的装饰线条及构造钢筋采用I级钢筋,当钢筋直径大于12mm时可采用II级或III级钢筋。
5. 不得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第四部分各类建筑的具体要求

第一节.住宅
1. 计算模型及电算、手算资料
提供PK.PM电子模型;
楼屋面荷载取值计算;
楼梯梁、板配筋计算;
地下室外墙强度计算及变形验算;
基础计算。
2.技术要求
A. 梁:
所有房间天棚不应有梁;
客厅和餐厅相接无墙处不应有梁;
楼板跨度不大,配筋为构造配筋时,隔墙下可不设梁;
梁下无墙处净高不小于2.4米;
应避免梁偏向降板房间一边而使地面出台;
露台、阳台、卫生间等楼面做结构降板时,搜建筑微信 板中间的梁面应作降低处理,避免梁面凸出降板面;
结构外围梁的高度详见下表:


B. 板:
厅、房、室内过道等结构面比建筑面低50;
公共楼梯间、电梯厅结构面与厅房结构面平;
厨房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降30;
卫生间小降板为: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降30;卫生间大降板为: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降300,若卫生层为同户的卧室时,应减小至250;
与厅房相连的阳台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结构降50;
与厨房相连的阳台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结构降100;
入户花园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结构降150;
露台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结构降250;
商业部分的屋面降板:结构面比厅房结构面结构降200~250,防止出现屋面降板不够,导致室外找坡困难。
C. 剪力墙:见剪力墙边缘构件图集
D. 隐伏设计:
考虑预留加建空间处由于加建而产生的荷载,并在加建空间周围结构构件侧面预埋100*8(宽*厚)的钢板,其上边缘标高同加建层的顶面标高;
假复式二楼夹层按钢结构夹层计算。
E. 防渗漏措施:
和建筑物相连的室外楼梯一侧应做300高(相对于结构面)混凝土反梁或反坎;
空调板100厚现浇,根部做150高(相对于结构面)混凝土反坎;
一般阳台边缘做150高(相对于阳台结构面)混凝土反梁或反坎;
有覆土要求的露台边缘做500高(相对于结构面)混凝土反梁或反坎;
有覆土要求的入户花园边缘做500高(相对于结构面)混凝土反梁或反坎;
反梁、反坎宜和主体一起浇注;
大降板卫生间在紧贴板底的位置上,预留Ф50的侧排地漏。

第二节.独立地下车库
1. 计算模型及电算、手算资料:
A. 提供PK.PM电子模型;
B. 顶板荷载取值计算;
C. 地下室外墙强度计算及变形验算;
D. 基础及抗浮计算;(抗浮计算用甲方认定的抗浮设计水位)
E. 人防计算资料:顶板、底板、临空墙、口部等。
2. 技术要求
A. 柱网:一般为5.1~5.4米X8.0~8.2米,柱断面500X500;<2000平方米的车库柱网可为5.1~5.4米x5.4~5.7米,柱断面400X400;兼人防工程的车库宜用较小柱网。
B. 顶板形式:非人防车库采用井字梁结构,主梁1/10,次梁1/16;自动喷淋管尽贴次梁底穿主梁,位置尽量在1/3梁跨处;小柱网的非人防车库受层高限制时可采用无梁楼盖;兼人防工程的车库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井字梁结构或无梁楼盖。
C. 顶板覆土:一般覆土厚度控制在0.6~0.9米,局部可堆高至1.5~2.1米,堆高点选在柱上并向四周放坡,每2500平方米一个堆高点,顶板荷载应按景观要求分块计算。
D. 顶板消防车道覆土厚度为零,车道两边为坡地景观,消防车道兼做机动车道,消防车道位置由建筑专业确定,荷载按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相关条文取用。
E. 外墙厚度取300。
F. 基础形式:非人防车库fak大于等于120KN/平方米时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fak<120KN/平方米时采用梁板式筏板或平板式筏板。兼人防工程的车库fak大于等于120KN/平方米时采用梁板式筏板或平板式筏板,fak<120KN/平方米时应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加固地基或采用桩基础。
G. 尽量采用建筑自重及覆土自重抵抗浮力,不够时可在底板上做回填层。
H. 有条件时应配合下沉式广场,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J. 砼采用C30.

第五部分构造柱、圈梁、过梁的布置原则及配筋要求

第一节.构造柱
1. 构造柱设置位置:
A. 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
B. 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
C. 当墙体长度超过5米时,应在墙体中间设置构造柱。
D. 外墙的阳角、悬挑结构的端部均应设置构造柱。
E. 支承在悬臂梁和悬臂板上的墙体,应按图1.1a和图1.1b所示设置钢筋混凝土抗裂柱。尺寸及配筋同构造柱。

2. 构造柱配筋:
A.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为墙厚×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B.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配置4Φ10;箍筋采用Φ6@200。
C. 构造柱上下两端应与楼层梁或基础梁锚固连接。
D.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的砌体宜砌平,沿墙高度每隔60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700mm及墙长的1/5。
E. 必须先砌墙,后浇构造柱。

第二节.圈梁
1. 圈梁布置:
A. 自由端的墙体顶面。
B. 高度超过4m的墙体、有门窗洞口的100厚墙高度超过2.4米时中间应设一道。
2. 圈梁配筋:
A. 圈梁宜连续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H(H为圈梁与附加圈梁的垂直距离),且不应小于1m。
B. 可用配筋带代替圈梁。
C. 圈梁或配筋带的截面宽度应与墙厚相同;圈梁的截面高度为200mm,配筋带的截面高度为100mm;圈梁的纵向配筋为4Φ10,箍筋为Φ6@200,配筋带的纵向配筋为3Φ10,横向配筋为Φ6@2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第三节.过梁
1.过梁的设置及构造要求
断面及配筋表

 

2. 当过梁预留高度小于150mm时,采用梁下挂板或将梁高度增加。

第四节.窗间墙、门垛:
1. 窗间墙、门垛宜为300mm的倍数,并不应小于600mm。当窗间墙的宽度小于600mm而其后面又无横墙时,应设置成混凝土窗间墙或粘土砖墙。位于防火墙两侧的窗间墙,其宽度和厚度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2. 外墙门窗洞口两侧:预埋C20细石混凝土块(每侧不少于3块)或现浇C20细石砼构造柱。
3. 内墙门窗洞口两侧:当墙厚≥200时,预埋C20细石混凝土块(每侧不少于3块)或现浇C20细石砼构造柱;当墙厚为100时加构造柱。
4. 当构造柱设置完毕,剩余墙体长度不足400mm时,可全部采用粘土砖,同时取消构造柱。
5. 一些尺寸较小的填充墙垛(尺寸小于200时),可采用现场浇注。
6. 楼梯间处综合管线集中处墙体,如入户门侧墙等预埋线管较多,容易裂缝,管网安装完毕后,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成一体。




超详细的地面、吊顶、墙面工程三维节点做法施工工艺

 地面

1篮球专用运动地板

 

篮球专用运动地板三维示意图

1、设计时应考虑地板下通风,并在施工图中绘出地板通风箅子和龙骨骨通风阵位置及大样;

2、粘结用胶需选用运动用木地板专用胶粘剂

3、详细技术参数见厂家资料

 

网络地板安装

静电地板安装三维示意图

1、原钢筋混凝土楼板   

2、1:3水泥砂浆找平

3、1:3水泥砂浆抹面压实赶光,干后卧铜条分格(铜条打眼穿22号镀锌低碳钢丝卧牢,每米4眼)

4、可调节支架系统  

5、静电地板

 

自流平做法

 

自流平做法三维示意图

1、原建筑钢筋混凝土楼板   

2、50厚C10细石混凝土垫层,Φ6钢筋@150

3、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4、1.5厚JS或聚氨酯涂膜防水层  

5、10厚1:3水泥砂浆保护层

6、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7、自流平界面剂  

8、水泥基自流平砂浆层  

9、底涂层

10、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薄涂层)

地沟做法

地沟做法三维示意图

1、最低处增加暗藏地漏且有暗沟防止第二层防水渗满  

2、原建筑钢筋混凝土楼板  

3、∮50 水管,丝扣固定  

4、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5、1.5厚JS或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一次防水)

6、10厚1:3水泥砂浆防水保护层(一次防水)  

7、灰砖砌筑水沟一次防水完成后做防水保护(厚度依现场实际)  

8、3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9、1.5厚JS或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二次防水)

10、30厚1:3水泥砂浆粘结层  

11、10厚素水泥膏  

12、防滑砖  

13、1.5厚不锈钢 

14、20厚不锈钢防滑格栅  

15、10厚1:3水泥砂浆防水保护层  

16、20厚1:3水泥沙浆粘结层

17、地砖(8~12厚,干水泥擦缝)(找坡)

 

铝型材轨道槛制作

铝型材轨道门槛制作三维示意图

1、原建筑钢筋混凝土楼板  

2、1:3水泥沙浆找平层  

3、改性沥青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保护层

4、1:3干硬性水泥沙浆结合层  

5、10厚素水泥膏(黑/白水泥膏)  

6、铝型材移门下轨道预埋

7、石材(六面防护) 

木地板+门槛石+地砖工艺

 

木地板+门槛石+地砖工艺三维示意图

 

吊顶

2风口与金属板相接

风口与金属板相接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根据图纸确认风口的大小和位置

2、根据开好的风口与吊顶的高度确认帆布的大小长短

3、安装空调系统风管

4、龙骨的安装

5、风口的安装

 

玻璃隔断与铝板相接

 

玻璃隔断与铝板相接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在顶棚和地面弹出玻璃隔断的位置线

2、安装固定下部的锚固件

3、再完成隔断上部的安装

4、中间填满橡皮垫或填充剂

5、最后用密封胶密封

 

窗帘盒与玻璃幕墙相接

窗帘盒与玻璃幕墙收口节点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龙骨吊件与钢架转换层焊接固定,连接处满焊,刷防锈漆三遍

2、50主龙间距900mm,50副龙间距300mm,副龙横称间距600mm

3、18mm细木工板刷防火涂料三度,与吸顶吊件采用35mm自攻螺丝固定

4、9.5mm厚纸面石膏板,用自攻螺丝与龙骨固定

5、满批耐水腻子三度

6、乳胶漆涂料饰面

暗藏灯带窗帘盒

暗藏灯带窗帘盒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龙骨吊件与钢架转换层焊接固定,连接处满焊,刷防锈漆三遍

2、50主龙间距900mm,50副龙间距300mm,副龙横称间距600mm

3、18mm细木工板刷防火涂料三度,与吸顶吊件采用35mm自攻螺丝固定

4、9.5mm厚纸面石膏板,用自攻螺丝与龙骨固定

5、满批耐水腻子三度

6、乳胶漆涂料饰面

木饰面与钢结构圆柱相接

木饰面与钢结构圆柱相接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龙骨吸顶吊件用膨胀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板固定; 

2.50主龙间距900mm,50副龙间距300mm,副龙横称间距600mm; 

3.9mm厚多层板刷防火涂料三度,用自攻螺丝与龙骨固定; 

4.木饰面采用挂条固定;

5.加工定制内经300mm,外径350mm成品木饰面线条,与木饰面固定 

 

纸面石膏板与钢结构圆柱相接

 

纸面石膏板与钢结构圆柱相接三维图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龙骨吸顶吊件用膨胀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板固定; 

2.50主龙间距900mm,50副龙间距300mm,副龙横称间距600mm; 

3.加工定制成品石膏线条,内经300mm,外径450mm,预留20*10的凹槽;

4.9.5mm厚纸面石膏板与成品石膏线条用自攻螺丝与龙骨固定; 

5.满批耐水腻子三度; 

6.乳胶漆涂料饰面;

注意:留20*10的凹槽

 

 

 

墙面

3

石材与混凝土墙相接

 

石材与混凝土墙相接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墙面做JS防水层;

2.选用石材18mm,均经过六面防护、晶面处理;

3.塑造石材造型,上下口做3mm倒角;

4.石材安装前进行打眼,方便铜丝固定(上下共4个眼);

5.钢筋与石材固定;

6.土建墙体固定膨胀螺栓;

7.钢筋于螺栓固定,钢筋成网状;

8.铜丝栓绑与钢筋网;

9.石材与墙体之间填充水泥砂浆,即灌浆。

 

陶瓷马赛克隔墙工艺做法

 

陶瓷马赛克隔墙工艺做法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选用马赛克,表面平整、尺寸正确、边棱整齐。

2.上下固定75天地龙骨,上38穿心龙骨完成基层施工。

3.固定水泥板,上双层钢丝网。

4.水泥砂浆抹灰找平处理,一定保证平整度。

5.刮毛处理,保证粘结层的附着力。

6.铺贴马赛克,完成施工。

7.揭纸、调缝、擦缝。

 

 

玻璃窗户与墙面相接

 

玻璃窗户与墙面相接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玻璃物料选样,无划痕,无损伤。

2.钢架基层预埋。

3.U型槽的焊接安装。

4.弹性胶垫填充。

5.安装玻璃,透明胶条填充。

6.收口处3mm打胶处理。

7.清理,保护。

 

加气块墙石材干挂

 

加气块墙石材干挂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选用石材18mm,均经过六面防护、晶面处理。

2.塑造石材造型,上下口做3mm倒角。

3.加气块墙体固定镀锌钢板,一般用8#穿墙螺栓固定。

4.在干挂件无法满足造型的需求下,采用满焊5#角钢转接件,以调整完

成面与墙体的间距。

5.满焊8#镀锌槽钢竖向。

6.满焊5#镀锌角钢横向龙骨。

7.固定不锈钢干挂件。

8.固定不锈钢干挂件,AB胶固定石材,完成安装。

9.近色云石胶补缝,水抛晶面。

 

艺术玻璃与墙面相接做法

 

艺术玻璃与墙面相接做法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玻璃物料选样,无划痕,无损伤。

2.钢架基层预埋。

3.钢架基层焊接。

4.使用结构胶安装艺术玻璃。

6.安装完成,清理,保护。

 

木龙骨干挂木饰面墙面做法

 

木龙骨干挂木饰面墙面做法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30*40mm木龙骨中距300mm,刷防火涂料三度,用钢钉与木桢固定,

木桢固定在混凝土墙体内。

2.12mm厚多层板基层找平处理,用钢钉与木龙骨固定,刷防火涂料三度。

3.木挂条中距300mm,用枪钉与多层板固定,木挂条背面刷胶,且刷防火

涂料三度。

4.木挂条背面刷胶与木饰面用枪钉固定。

5.木饰面卡件安装,木饰面平整度调整。

 

混凝土隔墙乳胶漆类做法

 

混凝土隔墙乳胶漆类做法三维示意图

 

工艺说明:

1.混凝土隔墙表面清除干净,墙面滚涂界面剂一遍,素水泥浆一道内掺水重

3%~5%的108胶。

2.10厚1:0.3:3水泥石灰膏砂浆打底扫毛

3.6厚1:0.3:2.5水泥石灰膏砂浆找平层

4.满刮三遍腻子(内掺水重3%~5%的108胶)

5.封闭底涂料一道,待干燥后找平、修补、打磨

6.第三遍涂料滚刷要均匀,滚涂要循序渐进,最好采用喷涂。

 

 




钢筋工程施工方法和各项要求

一、钢筋材料技术指标

钢筋技术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要求,其强度标准值应具有≥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

注意:(1) A6、A8 主要用于构造钢筋、梁箍筋、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箍筋等。(ABC为钢筋等级代号,这里显示问题)

(2) 抗震等级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楼梯的梯段),纵向受力钢筋钢筋应采用抗震钢筋(带 E 标识的钢筋),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HPB300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限值不应小于 10.0%。

(3) 热轧光圆钢筋应符合 GB1499.1 标准的规定,热轧带肋钢筋应符合 GB1499.2 标准的规定。钢筋的化学成分(碳、硫、磷等含量)、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 以及冷弯试验须满足该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带肋钢筋

钢材:钢板 Q235-B、Q345-B,热轧普通型钢 Q235-B、Q345-B。

焊条:E43 系列用于焊接 HPB300 钢筋、Q235-B 钢板型钢;E50 系列用于焊接 HRB335 钢筋、Q345-B 钢板型钢;E55 系列用于焊接 HRB400 热轧钢筋。不同材质时,焊条应与低强度等级材质匹配。

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且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混凝土构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下表要求: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时,表中各项保护层厚度增加 5mm。

注意:(1)当上部墙柱伸入地下与土体接触、或其中一段墙柱临水时,无论其外表面是否设置了建筑防水层,墙柱迎水面、接触土体面的钢筋保护层应按上部结构的保护层厚度增加 S=35(墙)、

30(柱),总保护层厚度不大于 50mm,见下图。

墙(柱)纵筋保护层加厚图

(2)当梁、柱、墙中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 50 时,采取以下措施:

在保护层中配置钢筋网片!4@150×150,其保护层不小于 25;并采取有效的定位措施,避免钢筋网片与梁柱墙的纵筋、箍筋接触。

三、钢筋连接形式

根据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工程采用钢筋的连接形式为:

下挂柱、吊挂夹层的竖向构件、桁架和拱的拉杆等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构件,纵向钢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d≥20的纵筋应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应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

A(竖向构件):直径d≥25纵筋、底部加强区及以下楼层竖向构件中d≥22纵筋、框支柱纵筋应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

B(横向构件):直径d≥25纵筋、框支梁纵筋应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时,框支柱、框支梁、底部加强区及以下竖向构件采用不低于Ⅱ级的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其它构件采用Ⅱ级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

除上述要求外,钢筋直径14<d<25采用焊接连接(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钢筋直径d≤14mm采用绑扎搭接。

即:

○1 柱、剪力墙:d≤14mm时采用绑扎搭接;14<d≤25时采用电渣压力焊;d≥25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加强区及以下部分竖向构件中d≥22即采用直螺纹);

○2 梁板钢筋:d≤14mm采用绑扎搭接;14<d<25采用焊接连接;d≥25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

电渣压力焊

○3 下挂柱、吊挂夹层的竖向构件、桁架和拱的拉杆等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构件钢筋:d<20时焊接;d≥20时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

○4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钢筋:应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

钢筋接头要满足以下要求:

(1) 梁、柱筋、剪力墙竖向及水平筋、板筋当采用绑扎接头时搭接长度为 =1.4la(la 为非抗震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接头间距≥35d(且≥500mm)。

(2) 柱、墙、梁及板的受力钢筋接头应错开搭接,同一截面钢筋的接头数不应多于总根数的50%。

(3)焊接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超过0.1d,且不大于2mm。接头处弯折不得大于4度。

四.钢筋连接要求

4.1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要求

(1) 下挂柱、吊挂夹层的竖向构件、桁架和拱的拉杆等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的构件,纵向钢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d≥20的纵筋应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应采用直螺纹套筒接头。

(2) 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受力钢筋上宜少设接头。在结构的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如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不宜设置连接接头,梁柱节点核心区不得设置接头。无法避开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应采用Ⅰ级直螺纹套筒接头。

(3) 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百分率:

1)搭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接头位置应符合标准图集等相关条文要求;

2)直螺纹套筒接头面积百分率,避开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Ⅱ级接头不应大于50%,Ⅲ级接头不应大于25%,Ⅰ级接头可不受接头百分率限制;位于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的Ⅰ级直螺纹套筒接头,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机械接头,应满足疲劳性能要求,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4) 在搭接区段范围内箍筋必须加密,间距取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和100mm两者之中的较小值;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道箍筋。

(5)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部位要求:

1)楼层梁纵筋和楼板钢筋:上部纵筋一般在跨中1/3范围内连接;下部纵筋尽量锚固在支座内,或在跨中1/3范围之外弯矩较小处连接。

2)地下室底板按筏板或防水板设计时,底板和基础梁上部纵筋在跨中1/3范围之外连接或锚固在支座内,下部纵筋在跨中1/3范围之内连接。

(6) 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方式、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需按照16G101-1执行。

(7) 钢筋混凝土墙、柱纵向钢筋伸入承台或基础内时,除满足16G101-3第64~66页要求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基础高度h<1400时,钢筋应全部伸至基础底面,且角部钢筋水平弯折(≥150);

基础高度h≥1400时,柱、剪力墙暗柱(端柱、短肢剪力墙)的角部钢筋、圆形柱1/4 纵筋(且不少于4根)伸至基础底面且水平弯折≥150;当墙、柱的角筋间距大于1.0m时应增加伸至基础底面的纵筋根数,使伸至基础底面的纵筋间距不大于1.0m。

1) 地下室外墙的外侧钢筋,应全部伸到基础底部,且水平弯折≥150;

2) 筏板基础时,四周边的剪力墙、柱的外侧纵筋应全部伸至基础底面,且向内侧水平弯折≥15d;

3)抗拔桩上承台对应的墙柱,承台范围内的墙柱钢筋应全部伸至承台底面且弯折≥150。

柱、暗柱在承台或基础内设置三道纵筋的稳定箍筋,仅设外围箍,箍筋直径取与该构件底层外箍相同直径。

4.2 楼板钢筋连接要求

(含楼梯板等)

(1) 板上部筋均按“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考虑,板底部钢筋,短跨方向筋放在下层。除注明外,支座面筋的分布钢筋为A6@200/A6@150/A8@200(板厚140/180/250mm)。

(2) 楼板(楼梯板)钢筋基本构造要求按16G101-1、-2,其连接锚固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在端支座位置,支座面筋应伸到支座对边再向下弯折15d;当支座截面较宽、支座内直段长度大于0.6lab时,支座内直段长度取0.6lab、支座内直段长度不大于0.6lab时取0.4lab且伸过支座中心线再向下弯折15d;悬挑板面筋尚应满足la的锚固要求。

2) 当板支座为剪力墙、框架柱时(除墙顶、柱顶所在位置外),板面筋直段满足la 长度后,可直锚不再弯折。

3) 对于建筑物长度超过45m的结构楼(屋)面板,该层板底筋伸入支座内长度不小于15d,且伸过支座中心线。

4) 转换层、加强层楼板与剪力墙、框架柱(框支柱)交界处,板面筋、底筋的锚固尚应满足lae长度。

(3) 支座两侧的楼板面标高相差Dh≤30时,板上部钢筋可弯折不断开。Dh>30时,钢筋作分离处理。

相邻板的面筋互锚在支座而未拉通时,两侧纵筋均须伸过支座中心线≥5d,往下弯折长度≥15d,且支座内水平段长度应≥0.6lab、总长度≥la。当支座两侧的板面标高不同时,按下图处理。

板面标高不同处钢筋连接图

(4) 楼板内的设备预埋管上方无板面钢筋时,沿预埋管走向设置板面附加钢筋网带,钢筋网带取A6@150×150,钢筋网带边缘至最外排预埋管中心水平距离200。见下图。

(5) 未注明楼板支座面筋长度标注尺寸界线时,板面筋下方的标注数值为面筋自梁(墙、柱)边起算的直线长度,见下图(左)。当支座面筋长度仅在一侧标注时,表示两侧伸出长度相同。当梁边与矩形柱边水平距离a、b(同一板块的角部柱外凸尺寸)均不小于300,且楼板在该角部未设支座加强筋、也未设置双向通长面面筋时,该角部双方向支座面筋应作加长处理,见下图(右)。

(6) 楼面板、屋面板开洞处(包括后封堵的水井电井等),当洞口长边b(直径%%C)小于或等于300时,钢筋可绕过不截断,钢筋构造见16G101-1第110页;当300<b(%%C)≤1000 时,洞边补强措施按16G101-1第111页。短跨方向的洞边补强筋应伸入支座。单向板长跨方向补强筋锚入板内1.4la;双向板洞口边长(直径)大于500、或者洞口距支座边缘的距离≤1.5m时,该方向该侧的补强筋应伸入支座,否则补强筋锚入板内1.4la。后封堵的水井电井等设备管井,板内钢筋不截断,管道安装完毕后用高一等级补偿收缩混凝土封闭。

(7) 楼板 暗梁纵筋锚固要求同次梁L。

暗梁钢筋与楼板钢筋正交

暗梁钢筋与楼板钢筋斜交

(8)悬挑板阳角顶面放射筋构造

悬挑板阳角顶面放射筋构造

1) 放射筋”的直径:取板顶面筋 d1 和 d2 的直径较大者。

2) 放射筋”的间距 a=a1 和 a2 的较小者、且≤150(含与贴支座第一根板顶面筋 d1 和 d2 的距离)。

4.3 剪力墙钢筋连接要求

(包括地下室墙体、水池水箱等钢筋混凝土墙)

除注明外,墙体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墙体钢筋网之间设置拉筋,矩形布置。拉筋直径A6,底部加强部位间距450,非底部加强部位间距600,并分别取墙体水平和竖向分布筋间距的整数倍。

当连梁跨高比L/h>2.5且连梁两端(或一端)的剪力墙有墙身水平分布筋时,墙身水平分布筋在连梁高度范围内拉通兼做连梁腰筋;当连梁连梁跨高比L/h<2.5或两端的剪力墙均无墙身水平分布筋时,连梁的腰筋设置见下表。

套管穿墙和墙体开洞处,洞口补强做法按16G101-1第83页。

当洞口尺寸≤300mm时,不设洞口补强钢筋,墙钢筋绕过洞口,不得截断;

当 300<洞口尺寸≤800mm 时,设洞口补强钢筋,每侧 2C14/3C14/3C16(墙厚250/350/500mm),圆形洞口时还需设置环形加强钢筋,规格同洞口每侧补强钢筋。

当洞口尺寸>800mm时,洞口周边加强做法见单体设计图。

穿墙套管应采用钢套管,钢套管壁厚≥3.5mm。

4.4砌体填充墙钢筋连接要求

砌体填充墙应沿柱(剪力墙)高每隔500~600配置2A6墙体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设防烈度6度高层建筑及7、8、9度建筑,拉筋应沿墙全长贯通;6度非高层建筑楼梯间和疏散通道的填充墙拉筋沿墙全长贯通,其它墙体拉筋为墙长的1/5与

1000较大值;地下一层及以下的填充墙拉筋为墙长的1/5与1000较大值。

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板)应有拉结,见下图。

墙顶与梁板拉结立面示意图

墙高度超过4m(厚度小于等于120的墙高度超过3m)时,墙体半高处(一般结合门窗洞口上方过梁位置)应设置与柱(剪力墙)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圈梁),梁截面为墙厚bx150,纵筋4C10箍筋!6@200。施工时预埋4C10与水平系梁纵筋连接。水平系梁遇过梁时,分别按截面、配筋较大者设置。

除注明者外,通用构造柱GZ截面取墙厚x200,纵筋4C10,箍筋A6@200;施工时先砌墙后浇构造柱,在上下楼层梁相应位置预留纵筋与构造柱纵筋连接。填充墙与构造柱交接处,应设墙体拉筋,见下图;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要求同上。

墙体拉筋与构造柱

楼梯间和疏散通道的填充墙,应采用镀锌电焊网砂浆面层加强。钢丝网规格为 DHW1.8×50.8×50.8双面设置。梅花形设置S形A6钢筋穿墙对拉,间距@900。砂浆强度等级≥M5,厚度≥25。钢丝网需连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少于200。钢网外表保护层厚度10~15mm。

非抗震、抗震措施6度的砌体洞口跨度≤600、且洞顶砌体高度≥270时,设置钢筋砖(砌块)过梁;混凝土砌块墙体宜采用专用过梁砌块;钢筋砖(砌块)过梁采用水泥砂浆30厚,砂浆强度等级与砌体相同,内配3!8钢筋伸入砌体内240。其它情况,洞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或下挂板,见下图。

过梁面距离梁(板)底不小于 150 时,采用过梁;小于 150 时,改为下挂板型式,下挂板应后浇。当洞侧与柱、抗震墙距离小于过梁支承长度 a 时,柱、墙应在相应位置预留连接钢筋。

过梁表

对于 lo>3500 的洞口,过梁按以下要求设置:

当 ho 不大于 600 时,采用后浇下挂板,配筋见上表。

当 ho>600 时,采用下挂过梁的做法,见下图。下挂柱(XGZ)间距 l1≤3.0m, XGZ 对应洞顶楼层

层梁位置设置,若确有困难无法设置在洞顶梁位置时,可设置在板底;此时楼板在 XGZ 位置设双向附加底筋各 2C16,本附加底筋伸入支座的锚固方式同板底钢筋。

楼层(梁)之间设置三边圈梁(除电梯门所在的墙面外),墙厚 x300,纵筋 4C12,箍筋!6@200。

电梯门洞上方过梁应与相邻框架柱、剪力墙或构造柱拉结,过梁截面取墙厚 x300,纵筋为 4C12,箍筋为A6@200(2)。

4.5 后浇带钢筋连接要求

后浇带中梁板底筋、梁腰筋不断开,梁板面筋隔一断一(梁角筋不断开);墙体水平筋全部断开。

楼层(及屋面)后浇带钢筋加强构造见下图。

梁后浇带楼板后浇带

梁后浇带宽度范围内,箍筋作加密处理:该位置原设计箍筋间距大于150时,加密为@150;不大于150时,加密为100且不大于原设计间距。

当楼板在后浇带处未设板面钢筋时,增设附加面筋$8@200×200(垂直后浇带走向的钢筋参照图8.6-2断开,锚入两侧混凝土内各la,且不少于300)。

后浇带中梁底筋、腰筋不断开,面筋隔一断一(角筋不断开);板底筋隔一断一,面筋全部断开。

后浇带两侧应设置快易收口网,其厚度不小于0.3mm,必要时设置钢筋进行加强处理。

4.6 其他要求

(1) 在钢筋混凝土墙、梁上水平预埋设备套管或预留洞时,除注明者外,套管(孔洞) 净距不小于套管(孔洞)直径与150之中的较大值。当现场出现套管(孔洞)的设置与本要求不符时,施工应及时通知设计处理。

(2) 女儿墙和外露的水平挑板直段长度超过12m时,按下设置温度缝。除详图中文字注明者外,女儿墙的水平筋应布置在竖向钢筋的外侧。

(3) 对跨度不小于4m(及悬挑长度不小于2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含楼梯板)模板应起拱。除注明外,非悬挑板起拱高度为跨度(短跨)的1/600,悬挑板起拱高度为悬挑长度的1/300,非悬挑梁起拱高度为跨度的1/600,悬挑梁起拱高度为悬挑长度的1/300。

(4) 板面高于梁面<板厚时的构造,见下图

边支座

中间支座

(5) 板面高于梁面≥板厚时的构造,见下图

6)梁腰筋及拉筋构造,见下图

注:1. 梁腹板高度 h≥485 时,均应设置梁腰筋,两侧均无楼板时,h 应计算至梁顶。

2. 梁腰筋锚固及连接要求见《16G101-1》第 90 页注 3。

3. 普通梁拉筋要求见《16G101-1》第 90 页注 4,框支梁拉筋要求见《16G101-1》第 96 页 1-1。

(7)梁腹板预留孔洞构造,见下图

预留圆形孔洞构造

预留矩形孔洞构造

注:1. 孔洞应尽可能设置在梁跨中 1/3 跨度范围内。若不可避免的要在梁端 1/3 跨度范围内留设孔洞时, 孔洞边至梁端支座边的净距不得小于 1.5 倍梁高。

2. 当同一跨梁上需要留设两个以上的孔洞时,相邻孔洞边的净距矩形时不得小于 2.5 倍梁高,圆形时不小于 3D。

3. 梁腹板预留圆形孔洞应预埋钢套管,钢套管壁厚U+00D4≥3.5mm。当钢套管外径 D≤h/10 且≤100 时,各加强钢筋可取消。

五、施工工艺流程

5.1 钢筋绑扎施工

1)底板钢筋施工

基础底板及顶板施工顺序:定位放线→基础轴线、标高检查→下层横向钢筋→下层纵向钢筋→标准塑料垫块固定→绑扎成网→柱子定位筋→马凳钢筋→上层纵向钢筋→上层横向钢筋→柱子、剪力墙插筋。为了有效控制底板钢筋保护层厚度,采用C30砼垫块50mm*50mm*40mm大小,间距1.0m×1.0m梅花状布置。

地下室面筋需要通过马蹬钢筋来控制。马凳钢筋制作成“几”字型,塔楼和纯地下室底板及顶板马凳钢筋均采用Ф18的钢筋,纵横间距1000。

地下室承台、塔楼筏板及深度≥1000m厚板的马蹬筋采用Ф25筋,并在马镫两侧加焊两根Ф25支腿钢筋,纵横间距1500。同时需在马镫筋上部增加通长布置的面筋支架横梁(Ф25)。

地下室底板、顶部等板面筋用“几”字型Ф18马镫筋

(2) 剪力墙钢筋施工

施工顺序:暗柱主筋→暗柱箍筋→剪力墙竖向钢筋→定位筋→剪力墙水平筋→拉结筋→ 塑料(或混凝土)垫块固定。

保护层:剪力墙钢筋安装塑料(或混凝土)垫块(@1000)确保保护层厚度为20mm(在外墙方向为50)。

(3) 柱钢筋绑扎施工

施工顺序:立柱筋→套箍筋→连接柱筋→画箍筋间距→放定位筋→绑扎钢筋→塑料垫块。

施工方法:用粉笔划好箍筋间距,箍筋面与主筋垂直绑扎,并保证箍筋弯钩在柱上四角相间布置。为防止柱筋在浇筑混凝土时偏位,在柱筋根部以及上、中、下部增设钢筋定位卡。钢筋接头按照 50%错开相应距离;箍筋绑扎时开口方向间隔错开。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均充分考虑填充墙与结构的拉结问题,严格按建筑说明中所指定的标准图集进行预留预埋施工。

保护层:外侧钢筋安装塑料(或混凝土)垫块(@1000)确保保护层厚度,地下室外墙的墙保护层厚度为外 50 内 15,柱的保护层厚度为外 50 内 20.

墙柱保护层做法

(4) 梁钢筋施工

施工顺序:主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次梁主筋→放梁定位箍→梁箍筋→垫块固定。

施工方法:梁采用封闭箍。先在梁四角主筋上画箍筋分隔线,对接头进行连接,将四角主筋穿上箍筋,按分隔线绑扎牢固,然后绑扎其它钢筋。钢筋的绑扎顺序均按规范进行。

保护层:底板及承台的梁底和两侧放置砼垫块(@1000)确保保护层厚度为50mm,顶板梁底采用砼或塑料垫块(@1000)确保保护层厚度为25mm,如下图所示。

板、次梁、主梁钢筋交叉处节点图

(5) 预留预埋

在结构开始施工之前,即着手进行预留预埋的统计工作,并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施工。为了防止施工时幕墙、填充墙铁件、机电预埋管、线盒等偏位,采用在其四周增设附加钢筋。右图为线盒定位示意图。

(6) 控制要点

1) 作为电气接地引下线的竖向钢筋必须标识清楚,焊接不但要满足导电要求,更要符合钢筋焊接质量要求。

2) 在对所有竖向钢筋接头按规范检验合格并做好标识后方可开始绑扎,绑扎时要求所有受力筋与箍筋或水平筋绑牢,柱子角部主筋与角部箍筋绑牢。楼板负弯矩筋弯钩必须向下,不得平躺或朝上方向。

3) 保证拉结筋埋设数量及位置准确,以满足围护结构抗震设防要求。

4) 必须按照结构设计总说明中所规定的布筋原则及规范进行钢筋施工,确保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工程的结构安全奠定基础。

5.2 电渣压力焊

施工流程:检查设备、电源→-钢筋端头制备→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安装焊剂罐、填装焊剂→施焊→回收焊剂→卸下夹具→质量检查

施工方法:夹具下钳口夹紧下钢筋端部的适当位置,确保焊接处焊剂有足够淹埋深度,上钢筋放入夹具钳口后,调准动夹头的起始点,使上下钢筋的焊接部位位于同轴状态,并夹紧钢筋。通过操纵开关,在钢筋端面之间引燃电弧,借助操纵杆使上下钢筋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进行电弧过程的延时,使焊剂不断熔化而形成必要深度的渣池。随后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电弧熄灭,进入电渣过程的延时,使钢筋全断面加速熔化。电渣过程结束后,迅速下送上钢筋,使其端面与下钢筋端面相互接触,趁热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属,同时切断焊接电源。

5.3 直螺纹套筒连接

直螺纹连接速度快,机械性能好,工艺简单,无明火作业,节约钢材和能源,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施工流程:下料→套丝→检查丝头质量→套塑料保护帽→连接→检查验收。

施工方法:钢筋下料尺寸按施工图纸要求下料,采用钢筋切断机切断,严禁使用气割下料;为确保钢筋连接质量,必须持证上岗作业,在施工过程中逐个检查丝头的加工质量,用水溶性切消冷却润滑液套丝;达到质量要求的丝头,拧上塑料保护帽,做好记录。连接前先回收钢筋连接端的塑料保护帽,检-查丝扣牙形是否完好无损、清洁、钢筋规格与被连接规格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把拧上连接套的一头钢筋拧在被连接钢筋上,并用管钳拧紧,连接好钢筋接头丝扣。

钢筋丝头加工流程

(1)钢筋丝头操作要点:

1) 钢筋端面平头。平头的目的是让钢筋端面与母材轴线方向垂直,宜采用砂轮切割机或其他专用切断设备,严禁气割。

2) 剥肋竣压螺纹。使用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机将待连接钢筋的端头加工成螺纹。丝头质量检验。操作者对加工的丝头进行的质量检验。

3) 带帽保护。用专用的钢筋丝头保护帽或连接套筒将钢筋丝头进行保护,防止螺纹被磕多或被污物污染。

4) 丝头质量抽检。对自检合格的丝头进行的抽样检验。

5)存放待用。按规格型号及类型进行分类码放。

(2) 钢筋连接流程

(3) 钢筋连接操作要点:

1)钢筋就位。将丝头检验合格的钢筋搬运至待连接处。

2)接头拧紧。使用扳手或管钳等工具将连接接头拧紧。

3) 作标记。对已经拧紧的接头作标记,与未拧紧的接头区分开。

4) 施工检验。对施工完的接头进行的质量检验。




Revit钢结构怎么画?Revit绘制钢结构之初步探索

相信随着大家逐步对BIM的了解,我们会发现BIM是一个概念而不是指单一的哪个软件,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比较常见的建模软件就是——Revit ,伴随着我们逐步的了解这款软件我们会发现,这款软件也有着很多的不便捷甚至虐心的地方。比如:异形结构的玻璃幕墙、比如异形结构的配筋、再比如绘制钢结构。其实这几个模型的建立用Revit是很难得。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包括研制这款软件的桌子公司也没有放弃,随着2014-2018版本的更新,能看得到的这些问题一直再优化。但是虽然桌子公司出了单独绘制钢结构的功能“SteelConnections for Revit”效果不是很理想,包括现在出的SSbim都还有点儿差强人意。

随着我换了工作,工作的性质是为一汽大众做厂房BIM模型,大家都知道厂房大部分都是门钢和框架钢结构,作为一个不会tekla的人用reivt去做钢结构真的是很虐心,还好我revit基本功扎实,硬着头皮最后也把模型建造出来了,因为以后的工作与钢结构分不开了,让我下定决心去学习tekla。在tekla的学习过程中给我的感受,第一:操作完全和Revit不一样,作为习惯了revit的我来说很不习惯。第二:看到tekla中钢结构建模有参数化节点这个便于建模的功能,而revit有参数化族制作呀两者这点很相似。这样就让我萌生了用revit做参数化钢结构节点的想法,这样Revit绘制钢结构也就不那么麻烦,也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那么闲话先说这么多进入正题,大家都知道想画好钢结构,型钢库是必须要建立的,也就是各种截面的型钢,这是最基础的。所以,我准备先从打造型钢库开始。因为手头的项目接触了板拼H型钢和热轧工字钢,板拼H型钢没什么难度,而热轧工字钢难度却很大,因为它有很多圆倒角及坡度。本着难得解决了才能解决问题的探索态度,我尝试了热轧工字钢的模型建立。

这是国标工字钢的截面参数特性及部分参数表,那么我们就以这个为依据进行模型建立,大致思路是先建立轮廓族通过放样,形成型钢。

经过多次尝试我做出来了参数化工字钢轮廓族

完全按照国标参数打造。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我们建立模型是未了做什么?是为了看着高大上还是看着像呢?我想都不是,我们做模型乃至做BIM是为了能够落地为施工、为设计、为管理等提供便捷和提前预知问题避免问题的发生。因为我在施工单位,所以当我BIM模型建立完成后,大家首先问出的问题是:计划成本部问:“”这个模型建完能出量么?” 项目经理也问:这个模型做完能出量么?”。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关心成本这个问题,如果模型建立完成工程量也随着出来,是不是可以对加大都有益处?所以,我们建立的模型要能精准出量。如果想精准出量,那么大前提就是要精细化建模。我们都知道钢结构是有一些型钢、钢板拼凑焊接而成,阿么我们这些板、型钢的重量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模型建立出的量也就是正确的。大家也都看到了上面的表格参数中也有各种型号工字钢每米的重量,那么我们就来验证我们建立的模型是否能经的起精准出量的考验。

Revit是直接出不了重量的,只能出体积。体积乘以钢的密度就是重量,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了型钢每米的重量参数,那么我们就在Revit中绘制一米长的10#工字钢来验证下。

为了达到精准,我们将体积单位设置成立方厘米,将体积的精度保留小数点后12位(这也是Revit的极限)如下图所示

紧接着我们看看一米10号工字钢的体积是多少 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1米10#工字钢的体积是1429.899860890494立方厘米,Q345B钢的密度为:7.85立方厘米/g

1429.899860890494×7.85=11224.7139g=11.2247139kg≈11.2kg,完全可以跟国标型钢重量对上。那么我们建立的模型就没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以后建立钢结构模型出量也没问题了。以后每建立一个型钢都要与理论重量对照,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出量。

我们的第一步迈出去了,这样我想用自己打造型钢族库及参数化钢结构节点族库来做钢结构看来还是有可行性的。下次我会带来用Revit建立钢参数化牛腿钢柱节点族的效果展示,敬请期待。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会不定时不太监的更新,以后也许会考虑出一个教程。这就是下次要展示的东西,参数化带牛腿钢柱节点

文章来源:翔哥BIM大讲堂




在Revit中如何实现转角幕墙的完美连接?

如图所示,在三维和平面中幕墙转角处都不能完美连接。

图 6

那么,要如何才能处理这转角玻璃的完美连接呢?

注:先更改再画转角幕墙。

步骤:

(1)选中转角幕墙嵌板,将其嵌板类型替换成墙属性。如图:

图 7

观察上图,显然发现,墙体嵌板在连接的时候并不存在连接上的问题,连接很完美。

编辑替换的墙体嵌板,将其属性调整为玻璃,同时厚度调整为与其他嵌板玻璃一样,点击确定(如图)。

图 8

替换完成后查看效果(如图)。

平面图

三维图

图 9

替换完成后,幕墙嵌板转角就完美融合了。而横竖挺本身由于就带有转角功能,所以不需要处理(如图)。

图 10

思考:此例,主要是利用了墙体在转角连接过程中的连接优势,同时还能使用墙连接命令改变墙体的连接方式(如图)。

斜接

图 11

同样在不是垂直幕墙的连接上,此方法仍然管用(如图)。

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