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截图:
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
目录
1总则与基本规定,
1.1编制目的1.2适用范围, 1.3术语…1.4基本规定
2有限空间识别与方案
2.1场景判定..2.3警示标识, 2.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2.4施工方案
3.1通用要求. 3.2个体防护装备3.3通风装备3.4检测装备..3.5其他作业装备
4.1作业原则 104.2教育培训 104.3作业审批. 104.5通风… 4.4隔离、清理与加固. 114.6检测… 12 134.7作业 144.8监护. 154.9监管. 4.10结束, 15 15
5应急管理. 17
5.1应急救援装备 175.3应急响应与救援… 5.2应急预案与演练. 17附录1房屋市政工程可能存在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景示例 19 17附录2部分有毒有害气体的报警值. 21附录3有限空间作业台账示例, 22附录4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因素告知牌示例 附录5有限空间作业培训合格标识示例 23 24附录6有限空间作业票示例… 25附录7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记录表示例. 26附录8有限空间作业检查表示例.. 27附录9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装备配备选用清单 参考标准规范和文件. . 29 28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指导地方应对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预防和减少有限空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涉及领域广,危险有害因素多,中毒、室息、爆炸、火灾、淹溺、塌、触电等事故风险高,风险识别和现场管控尤为重要.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研究,总结各地应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的经验和措施,并广泛征求了各地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参建单位的意见,形成指南.本指南包含了总则与基本规定、有限空间识别与方案、安全装备、现场安全管理要求、应急管理等主要内容,为精准识别、快速判定、防范化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提供指导依据.
主编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北京科尔康安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杨海英赵磊姜华赵军闵红平杨碧华史文杰倪秋鸿黄红兵张巍马岩辉蒋亚星周大伟郭陆蔡济刘萌杨宋博张庆张功嗣杜承伟危帅王书全任超
1总则与基本规定
1.1编制目的
1.1.1为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保障施工作业的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考《工用技术要求》等标准规范和文件,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1.2.2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除应执行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1.3术语
1.3.1有限空间
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人员可以进入或探入,但进出或活动受限,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气含量不足的空间.
1.3.2有限空间作业
人员进入或探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1.3.3危险有害因素!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1.3.4作业人员
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作业的人员.
1.3.5监护人员
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安全监护的专职班组人员.
1.3.6监督人员
对有限空间作业和监护的规范性进行现场监督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3.7气体检测报警仪
用于检测和报警工作场所空气中氧气、可燃气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或含量的仪器,由探测器和报警控制器组成,当气体含量达到仪器设置的条件时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常用的有泵吸式和扩散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1.4基本规定
1.4.1建设单位应提供有限空间作业周边环境调查及水文地质相关资料,并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每周至少组织1次安全生产检查.
1.4.4施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景进行辨识和标识,编制施工方案,配置安全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履行作业审批,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原则,组织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演练.
1.4.5监理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开展巡视,及时制止违章行为,发现隐患应当要求立即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1.4.6鼓励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可采用以下措施:
1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装门禁、电子围栏、电子锁等设施,实现封闭式管理.2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装声光报警和语音提醒装置.3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监控作业人员和作业面.4在高频作业的有限空间场所安装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自动通风、一键求救报警等装置.5运用数字李生、VR等前沿应用,模拟作业流程与应急救援场景,为安全生产培训与实战演练提供支持.1.4.7鼓励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策略,优先采用功能性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替代人工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搜索与救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