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截图:
资源简介/截图:
65.020.99 B 6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3861—2023 河岸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2023-10-30发布 2023-11-30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1/T 3861—2023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调查设计 . 2 5 植物选择与配置 . 2 6 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 4 7 培育管护、监测评估 . 4 附录 A (资料性) 河岸带植物综合评价指标与权重值 .5 附录 B (资料性) 河岸带植被恢复与重建主要植物种类 .6 DB21/T 386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本文件起草人:于帅、陈玮、苗纯萍、黄彦青、张粤、苏道岩、徐胜、程彦博、常婧、林晓坤。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 024-23448927。 文件起草单位通讯地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联 系电话:024-83970349。 DB21/T 3861—2023 河岸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岸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有关的术语和定义、调查设计、植物选择、恢复与重建、培育 管护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的河岸带植被恢复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 50707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河岸带 riparian zone 从水陆交界处至河水影响消失的地带。 3.2 河岸带植被 riparian vegetation 河岸带内,为保持河道生态环境健康由树木(乔、灌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范围且 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等所携带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 染物进入河道的功能区域的植被。 3.3 植被恢复与重建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1 DB21/T 3861—2023 为逐步修复退化的河岸带植被的结构与功能,最终达到内部稳定和自我维持的植物群落状态,而采 用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手段。 4 调查设计 4.1 资源环境现状 4.1.1 植物资源现状调查 包括植物种类、分布、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等,明确乡土植物的分布特点,以及 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 4.1.2 环境现状调查 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质、水文、动物、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污染物等现状分析,判 断植被退化因素,确定植被修复所用植物种类。 4.2 实施方案设计与编制 包括修复与重建地点、面积、目标、途径、植物种类、配置、栽植密度、种植方式、管护措施等, 设计参考GB 50707。 5 植物选择与配置 5.1 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 (1)生态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控制径流和吸滞污染物的能力。 (2)以乡土植物为主,因地制宜,外来种引入需经过充分论证。 (3)注重多样性和协调性,乔灌草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系统稳定要求。 (4)兼顾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综合考虑成本、维护、实施、美观等要求。 具体的植物评价标准参见附录A,植物选择参见附录B。 5.2 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5.2.1 模式 1:小流域土壤肥厚河岸带 本模式选择耐寒,喜肥沃湿润土壤,生长快,抗风力强,且耐水湿的乔木为主要建群种,乔灌草有 机搭配,适合于河道上游土壤条件较好的河段。 主要植被:水曲柳、枫杨、核桃楸-东北山梅花、金银忍冬、珍珠梅-粗茎鳞毛蕨、猴腿蹄盖蕨、大 叶芹、玉竹、蚊子草、苔草、芦苇、菖蒲、玉簪、千屈菜、木贼等。 5.2.2 模式 2:小流域(河谷)土壤干旱瘠薄河岸带 该模式主要以灌木为主,采用灌草搭配,多为北方寒冷地区的乡土种,植物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 耐旱耐贫瘠,根系粗壮,萌蘖能力强,抗风抗涝,对氮磷污染去除具有较好的效果。 主要植被:旱柳、柽柳、暴马丁香-紫穗槐(陡坡)、珍珠梅-艾蒿、茵陈蒿、石竹、蒲公英、马蔺 等。 5.2.3 模式 3:河岸(河谷)土壤潮湿瘠薄河岸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