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依法依规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19〕1098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依法依规加强

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的通知

发改投资规〔2019〕10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设施补短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提高PPP项目投资决策科学性,按照近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01号)等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深入开展PPP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审查

  (一)PPP项目涉及公共资源配置和公众利益保障,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事项应由政府研究认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PPP项目可行性论证,合理确定项目主要内容和投资规模”的要求,所有拟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均要开展可行性论证。通过可行性论证审查的项目,方可采用PPP模式建设实施。

  (二)PPP项目可行性论证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要求、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投融资方案、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也要从政府投资必要性、政府投资方式比选、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运营效率、风险管理以及是否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对项目是否适宜采用PPP模式进行分析和论证。

  (三)实行审批制管理的PPP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PPP实施方案审查、社会资本遴选等后续工作。实行核准制的PPP项目,应在核准的同时或单独开展可行性论证和审查。实行备案制的PPP项目,应单独开展可行性论证和审查。

  二、严格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决策程序

  (四)PPP项目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核准、备案程序。采取政府资本金注入方式的PPP项目,按照《政府投资条例》规定,实行审批制。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企业投资项目,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规定,实行核准制。对于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拟采用PPP模式的,要严格论证项目可行性和PPP模式必要性。

  (五)未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核准、备案及可行性论证和审查程序的PPP项目,为不规范项目,不得开工建设。不得以实施方案审查等任何形式规避或替代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可行性论证和审查程序。

  (六)实施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的主要内容应与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文件、备案信息保持一致。实施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或建设中出现以下情形的,应当报请原审批、核准、备案机关重新履行项目审核备程序:(1)项目建设地点发生变化;(2)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发生较大变化;(3)项目建设标准发生较大变化;(4)项目投资规模超过批复投资的10%。

  三、严格实施方案审核,依法依规遴选社会资本

  (七)加强对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核,通过实施方案审核的PPP项目,方可开展社会资本遴选。鼓励各地建立PPP项目实施方案联审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审查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否与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核准文件、备案信息相一致。对建设内容单一、投资规模较小、技术方案简单的PPP项目,可将实施方案纳入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并审核。

  (八)公开招标应作为遴选社会资本的主要方式。不得排斥、限制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消除隐性壁垒,确保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应与经批准的PPP项目实施方案保持一致。

  四、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各项规定

  (九)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投资项目资本金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投资者可按其出资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也可转让其出资,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必须满足国务院规定的最低比例要求,防止过度举债融资等问题。

  (十)PPP项目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来源应符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相关规定。不得通过约定回购投资本金、承诺保底收益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依法依规将所有PPP项目纳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统一管理

  (十一)严格执行《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除涉密项目外,所有PPP项目须使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生成的项目代码分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规避、替代PPP项目纳入在线平台统一管理。

  (十二)依托在线平台建立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加强PPP项目管理和信息监测。对于通过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以及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审查的PPP项目,要通过平台公开项目信息,实现全国PPP项目信息定期发布、动态监测、实时查询等功能,便于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更好参与PPP项目。

  (十三)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信息审核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上由项目实施主体所在地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项目单位填报的项目信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采取在线监测、现场核查等方式,加强对PPP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未录入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的项目为不规范项目。

  (十四)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国办发〔2017〕94号)等要求,依托在线平台,重点公开PPP项目的批准服务信息、批准结果信息、招标投标信息,以及施工、竣工等有关信息。

  六、加强PPP项目监管,坚决惩戒违规失信行为

  (十五)依照《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和本通知有关规定,加强PPP项目监管。政府应依法依规履行承诺,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约定的政府方责任和义务。根据PPP项目合同约定,加强对社会资本方履约能力全过程动态监管,防止因社会资本方超出自身能力过度投资、过度举债,或因公司股权、管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导致项目无法实施。依照规定将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通过“信用中国”网站等平台向社会公示,由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对其实施联合惩戒。

  (十六)指导监督PPP咨询机构严格执行《工程咨询行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7年第9号),通过在线平台履行法定备案义务、接受行业监督管理。指导监督PPP咨询机构资信评价工作,引导PPP咨询机构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管理,指导有关方面通过充分竞争、自主择优选取PPP咨询机构。严禁通过设置“短名单”、“机构库”等方式限制社会资本方、金融机构等自主选择PPP咨询机构。对PPP咨询机构不履行备案程序和违反合同服务、关联回避、质量追溯、反垄断等规定,以及违反《政府投资条例》决策程序规定、咨询或评估服务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影响项目决策实施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按照《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规定,并参照本通知要求,抓紧完善本地区PPP项目管理制度,确保与上位法保持一致。本通知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原有政策规定与本通知内容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9年6月21日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Synchro 4D 施工模拟软件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是一款成熟且功能强大的软件,具有更加成熟的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功能。可以为整个项目的各参与方(包括业主、建筑师、结构师、承包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提供实时共享的工程数据。工程人员可以利用Synchro 4D软件进行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高级风险管理、设计变更同步、供应链管理以及造价管理。目前的4D工程模拟大部分是针对大型复杂工程建设及其管理开发使用的,Synchro同样提供了整合其他工程数据的能力,提供丰富形象的4D工程模拟。
 
前段时间本公众号发布了原创文章:

【BIM建造】关于BIM-4D施工进度模拟的深入应用,你知道Synchro 4D吗?

很多同学很感兴趣,希望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本人就把本公号及知识星球上的资料做一汇总(含软件及案例及操作视频),供大家学习及工作之用。加入文章底部的知识星球后,以下资料可任意下载使用:
一、首先是软件下载: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二、Synchro-4D施工建造模拟解决方案: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三、Synchro完整学习视频: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四、Synchro软件Disney案例下载: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五、Synchro 4D施工进度计划模拟精讲:
 

【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1、厂商调研系列之Synchro(含视频教程,产品调研,产品分析等)

2、synchro 4D及2017版(安装完毕后,用synchro.exe 覆盖掉原有文件。)及教学文档

3、Synchro 4D 施工进度计划模拟精讲(原价199)

4、泰安高铁站SP文件及视频(synchro案例)

5、Synchro软件安装Disney案例 内含下载地址,正版Synchro及案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南省BIM中心):【BIM资料】BIM4D软件Synchro全部资料汇总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附模型下载

互联立方 isBIM

摘要: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具有高度的造型复杂性和内部空间复杂性,基于BIM软件的通用性以及便捷性,确保了在各个设计阶段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保持与各专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及反馈。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

2、项目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业务范围包括:城市规划、投资策划、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领域。BIAD自成立以来的60年中,始终致力于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设计服务,在行业中享有极高声誉,并逐渐形成了“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核心理念。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院”)作为业内著名的建筑设计企业,近年来在复杂形体和综合性建筑的专业协同、同步设计等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在凤凰卫视传媒中心、CBD-Z15-中国尊、深圳机场T3航站楼等项目中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了BIM技术作为工作手段,珠海歌剧院这一项目更是将BIM技术作为核心平台,旨在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3、相关软件应用:

Autodesk Revit

Autodesk Infraworks

Autodesk 3dsMax

Autodesk SimulationCFD

AutoCAD

4、BIM应用评价与反馈:

BIM技术的应用使工程建设行业传统上带有浓厚手工色彩的分散和割裂的生产方式向着集成化和工业化方向进步。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产业链上,有能力为业主方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的大型民用建筑设计企业最有可能成为集成项目交付的操作主体,从而走出原先被割裂的缺少全局话语权的设计环节,成为引导产业链集成化的核心。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小地

重视创意,强调整合,推崇理性科学的设计方法;借助高科技手段和工具进行整合与创新,契合BIM的精髓;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追求建筑设计达到更高的境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全胜

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琼斯认为设计发展史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原始时期的工艺演化阶段,一个是以图纸作为设计媒介的阶段。两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区别是设计工具的改变。BIM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工具的一次变革,运用好这个新的工具才能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胡越

BIM是推动当前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动力,对更好更有效率方法的执着是建筑师的一贯追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M研究室总工程师 陈宜

二、正文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杭州奥体中心鸟瞰图

项目概况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以下简称“体育游泳馆”)位于杭州奥体博览中心内北侧,北临钱塘江,西临七甲河,是一座集合了体育馆、游泳馆、商业设施和停车设施等复杂内容的庞大综合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建筑形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是一个形式低调的大平台,内部包含了以商业设施和地下停车为主的功能空间,平台上部放置了一个形态生动的巨大的非线性曲面,把体育馆、游泳馆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空间覆盖其中。这一非线性曲面通过长短轴连续变化的一系列剖面椭圆连缀放样而成,曲面内的支撑结构和曲面外表皮分块相互对应,保持了内外一致,分格体系呈菱形网格状分布,使曲面成为巨大的网壳体。由于这一形态从造型到构造用传统手段难以完成设计、优化和输出,因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方案阶段引入了参数化手段直至施工图设计结束。借助参数化手段,项目组应用了一系列逻辑强烈的数学方式,对网壳主体和各子体加以描述并确定其形态,对网壳结构和内外表面进行有效划分和组织,对空间构件进行定位,对围护结构构造和内外节点进行设计和控制,并且从实际加工角度对构件进行了逐次优化。同时,还在建筑内部进行了常规BIM设计,使上部网壳围护结构的构造、空间结构、内外幕墙、雨水、采光、通风系统等与下部功能对应的各系统等全部虚拟搭建起来,并进行了三维的校核和调整。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杭州体育游泳馆室外鸟瞰效果图

体育游泳馆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是城市跨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奥体博览城的重要组成之一。所处地域水体众多,地形复杂,造型采用独特的流线造型,结合双层全覆盖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形式,形成“化蝶”的杭州文化主题,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馆连接体非线性造型。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3体育游泳馆效果图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建筑造型特点来自于功能的清晰分布,曲面造型下涵盖了一座18000座体育馆,一座6000座游泳馆,两馆之间由一个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连接为一体。平台下部为商业和停车设施。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4功能分布示意图依次为体育馆、游泳馆、商业和停车设施

在两馆中间的半室外运动广场,将为市民提供前所未有的休闲空间,可以在这里举办多种正式或非正式活动。兼顾了空间设计、交通组织、赛后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这里可以看到钢结构与外立面之间一一对应,协调一致的逻辑关系。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5两馆中部连接体内部空间效果图

公司把设计重点放在如何衬托体育比赛本身的魅力上,因而并不打算对室内做过多的装饰、装修,在体育馆和游泳馆的比赛大厅中都裸露着曲线形态的钢结构,流线曲面和钢结构与外立面一一对应,给观众非凡的心理体验。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6两馆比赛大厅室内效果图

项目难点

如何适应复杂环境——周边城市环境十分丰富,建筑既要与奥体博览城的体育场与博览中心相互呼应,又要形成轴线与钱塘江对岸的城市中心相呼应,形态必须在各朝向都巧妙适应环境;场地地形复杂,既有宏大的钱塘江,又有河流及地下暗河等,需要仔细分析,提出安全完善的地形策略。

如何参数化自动生成复杂曲面造型——建筑无法用传统投影法设计建造,必须编写参数化脚本将抽象数学逻辑转化为曲面空间形体,对从整体造型到子系统到细部全程加以数学描述并予以定位。

如何使复杂的钢结构与建筑紧密一致——室内空间裸露钢结构,钢结构空间分布体现了结构的力学美感,两馆中间连接体还有大量的室内外连通区域,钢结构与外幕墙直接对接,二者需要逻辑一致性。

如何在超复杂空间下整合机电——网壳中的机电管线全部沿曲面设置,需要用BIM来整合机电与钢结构及其他相关专业,共同解决室内空气组织、保温隔声、检修、灯光、室外的雨水和排水沟系统等设计挑战。

设计团队的协同作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型综合体项目设计团队众多,应用软件众多,如何协作高效?需要建立有效的BIM协作平台。

设计周期和流程

设计周期:

2009年初——奥体中心总图规划——确定体育游泳馆采用两馆连接方式;

2009年6月——体育游泳馆方案设计——确定两馆的规模和功能,初步确定了形态和生成逻辑;

2009年6月~2010年3月——体育游泳馆初步设计——建立逻辑造型与钢结构、机电顾问团队初步建立BIM模型;

2010年9月~2011年5月——体育游泳馆施工图设计——完善协作平台/建立完整的BIM模型/协调各团队工作/设计输出。

设计流程:

这里用图示表示了施工图设计的整体设计流程。在这里,设计院内各专业之间,以及顾问团队之间,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状的分工合作模式,围绕钢结构网壳和平台下建筑两个大的分部进行综合BIM设计,其中参数化设计作为网壳设计的核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7施工图设计流程

BIM在方案草创阶段的应用——基础分析和造型

在设计草创阶段,面对复杂周边环境,项目组将建筑确定为流线体量。这个流线体的基本容量应满足两座场馆规模的需要,并在此之上确定一个可以用数学规律实现的计算体量关系的逻辑,这就需要设定一系列决定体量的参数。在这个阶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体量大小与座位规模的关系做了参数化的基础研究,并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建筑的形态随着场馆座位数的规模,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变化,这样,建筑的形态和功能便建立了对应关系,使形态以及形态的变化找到了逻辑基础。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8方案基础参数推敲

同时,由于场地临钱塘江和内河,并且内部有若干层平台,标高十分复杂,因此项目团队使用了Autodesk Infraworks软件对场地做了三维模拟并反复修改标高。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9场地地形推敲

由于该项目的最复杂点在于造型的完整性,其基本形态是有钢结构塑造成型的。同时,钢结构在大部分空间中是暴露在空间视线中的,建筑因此减少了大部分内装饰部件,体现了体育建筑简洁有力的性格。在此钢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方案早期,项目组就与钢结构专业就钢结构布置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组织和多次反复计算,两者经过了匹配研究,钢结构的基本逻辑在方案早期即已经被确定。钢结构基准面和钢结构呈交互关系,并反复调试钢结构的尺度。钢结构反馈给建筑的基本要求——结构形式、分格数、分格大小、网架高度等也成为造型的参数之一,在下一步中成为造型的决定因素之一。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0造型和钢结构的基础配合

方案早期阶段的最后,项目组还根据该项目特殊造型集中在网壳上,其他部分只复杂在二维平面内的特点,将工程大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复杂造型采取以参数化逻辑关系为主的BIM手段,下部采取常规BIM手段进行设计,项目的数字小组把攻关的重点放在网壳设计上。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1BIM区域竖向分区

参数化自动生成

参数化设计是该项目造型完成的关键步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初始设想的造型是由三个部分连缀起来的平滑空间曲面,体育馆、游泳馆两个主空间的巨大屋盖位于两端,他们由位于中间的连接体平滑联系成一体。

造型时先平面后剖面产生了满足场馆功能尺度的基础曲面,接下来加入了檐廊入口、南北入口、中部斗形体等特殊造型,完成了可满足建筑的全部功能需求的基础造型。以上步骤全部由参数化通过逻辑编程达成。

接下来的参数化设计内容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为建筑外表皮幕墙设计,其二为内部结构和防水布置等建造和构造问题的设计。外表皮和内部结构的布置借助参数化达到了逻辑上的内外统一,这两个深化方向都分别包括了面向构思的“实现设计”和面向建造的“优化设计”两个过程,完成这两个方向后,参数化设计即接近完成。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2参数化分部示意图

首先项目团队通过平面逻辑和确定、水平分点和连线、定义脊线、定义剖面椭圆、完成基础曲面等步骤建立起基准面模型,作为整个设计的基础造型,同时在基础造型上进行了逻辑上的网格划分,建立了一整套从平面出发到造型的逻辑关系,修改其中任何一个参数,都会对造型进行控制和修改。

完成这些步骤之后,项目团队得到了外幕墙基准面,并在基准面上做了网格划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参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参数可以影响外幕墙基准面的形态,主要有椭圆方程式、参考脊线点坐标,这些参数可称为体型参数,它们会决定曲面覆盖的容积;第二类参数影响网格的密度,包括基准线上的分点数目、椭圆线上的分点数目。在实际建造中,密度参数影响了单元面板的大小,并且由于外幕墙曲面的网格与钢网壳结构的网格存在联动关系,因此密度参数也决定了钢网壳结构网格的划分。

紧接着项目团队将在这些基础曲面上,通过一致的逻辑和不同的参数进行逻辑上的钢结构设计,完成钢结构上下弦曲线中心线的建模,从而使钢结构和外幕墙曲面以及分格达到一一对应的状态。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3参数化完成钢结构中心线设计

前面步骤通过逻辑生成的造型虽然很流畅,但过于完整了,也不适应功能的需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又根据功能需要加入了一些特殊部位,对完整的形态产生了一些修剪,增加些有趣的变化,使得造型更加生动。这些部位包括中部斗形连接体、两端檐廊、四个入口以及直立锁边排水层,这些特殊部位都具有各自独立的逻辑,并附着在基础曲面之上,但并不对基础曲面的逻辑造成系统破坏。其层级关系,使基础曲面调整时,特殊部位跟随变化,但特殊部位调整时,对其他部位不造成影响。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4特殊部位——中部斗形连接体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5特殊部位——两端檐廊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6特殊部位——南北入口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7特殊部位——直立锁边排水屋面

外幕墙表皮是建筑外墙上微观单元的组合,如何在宏观曲面上定位他们,并用可实际建造的方式实施他们是一个有趣的挑战。最初的设想是让表皮呈现出生物的鳞片状的形态,参数化设计会使形态设计与更为细小的构造单元设计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着。在操作层面,项目团队将为上一阶段划分的每个菱形网格赋予一个立体造型单元。菱形网格的划分是对曲面的细分,而每个网格上的单元形态的设计将最终积分成为对整体形态的重构,将宏观曲面划分与微观单元形态联系起来的是二者定位信息的相互关联,每一个单元形态会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形,以适应其所在的曲面环境。这样的建筑表皮就好像生物鳞片一样具有有机的渐变形态。

经过最初的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了以外幕墙单元周长大小为参数,在两个方向对增加外幕墙变化的方案。变化其一为每个单元片一端翘起,其二为在单元上开与所在单元周长呈反比的透光孔洞,这样周长越小的单元片开孔越大。由于最小的单元片位于中部连接体上空,这里开孔将最大,这与项目团队希望中部连接体有较大开放性的初衷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在深化阶段,项目团队还将幕墙构件的细节——从角码卡件到螺栓——全部建立可视化模型,进行了一次虚拟安装建造,避免可能发生的构件相互碰撞等不匹配情况出现。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8外幕墙单元从逻辑到构件建模示意图

钢结构BIM设计

前一步参数化设计为项目的造型奠定了基础,但参数化形成的一整套逻辑体系和计算关系更多存在于虚拟世界中,而钢结构BIM的步骤则通过钢结构的构件化,将虚拟世界中的中心线和曲面等抽象的要素物质化起来。BIM强大的可视化模型最终使工程设计从虚拟走向实际的加工和生产,使项目团队直观的看到了完成后实际情况。

在钢结构深化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分析每一榀空间杆件的曲率,发现杆件越是靠近下部支撑端,其曲率越大,相应的结构计算也证明,其相应的弯扭程度和内部应力也越大;而杆件越靠近顶端,其曲率和弯扭程度越小。因此项目团队将最下两段杆件设计为弯扭杆件,而上部为直杆件。这样,既符合了受力情况,又节省了造价,同时与观众更多更直观的接触网壳下部也是吻合的。类似的推敲也解决了复杂结构在空间中出现的各种难点和节点,包括空中节点和落地节点等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钢结构的设计。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19钢结构布置形态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0钢结构从逻辑到杆件化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1钢结构受力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2钢结构杆件难点和节点设计设计

机电整合和节能设计

机电整合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节能设计,是该项目BIM设计的又一个重点。由于建筑造型复杂,可以想象将大大增加附着在复杂造型的机电管线的设计复杂性。在这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仍然通过BIM模型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将所有构件进行建模推敲,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是否碰撞进行检查检测,排除了二维图中难以发现的诸多问题。这些系统包括管线综合、空间管线以及雨水系统等。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在设计之初就开始对建筑自身的复杂造型对节能的影响进行评估,在施工图阶段,运用了相应的软件对节能系统提出的设想进行了复核和检验。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3双层网架内部管线系统布置和检查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4游泳馆顶部空间风管布置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5游泳馆顶部空间风管布置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6空间雨水系统布置和检查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7室内风环境模拟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8室外风环境模拟

施工准备、构件组织和工程量统计

BIM应用的另一大优势是在复杂造型条件下,实际建造开始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以达到对构件相互关系的组织、构件数量的统计以及工程用量的统计,使设计方和施工方都能心中有数。可以想象,该项目在实施之前,各方面都会希望设计方提供相应的统计参考数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自身也希望通过数据统计掌握对造型和建造可调可控的内在规律。因此项目团队设计了一整套数据支撑体系,在设计完成前,提出一整套数据,未来可对建造进行必要的指导。

首先在全可视化模型中进行了全面的碰撞检查,其次分别对钢结构和外幕墙面板两个大的系统进行坐标定位和数量统计等。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29碰撞检查和数据统计

团队协作和设计输出

BIM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工作者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建筑建造时,提出最有效率最具可行性的设计建造方法,使一切工作最终达到井然有序的状态。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平台体系是BIM中不露峥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团队协作并不与软件相对应,因此团队协作更多的是一种协调机制而非单纯依赖软件的通用性,反之,软件的通用性却可以大大促进团队协作间的通顺性。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在跨越多种软件平台的同时,通过对文件系统命名,文件系统组织,在文件夹之间解决软件通用性的问题,达到各团队之间最有效协作。在这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议各项目根据自身规模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协作平台等级,协作平台宜成为一个“必要复杂程度下最大程度简化”的系统。

三维向二维输出也是目前的一个BIM热点问题,对于该项目这样复杂的造型设计,项目团队相信三维直接输出将是最终解决方案,但在目前的行业现实中,仍然以二维输出为最终保存的媒介,因此整个团队也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将三维模型组织为二维输出,并为此建立了一套出图体系,在输出环节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感到软件的巨大推动作用,希望以欧特克公司为代表的软件供应商可以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的输出在传统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输出和BIM模型两个环节,在现阶段最大程度满足了各方各面的需求。其中的数据输出将供施工方直接引用和参考,而BIM模型对后期建造以及建成后维护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30输出的二维设计图纸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31输出的幕墙面板数据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中的BIM应用

图32输出的BIM模型

总结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项目具有高度的造型复杂性和内部空间复杂性,包含了幕墙、钢结构系统,比赛大厅、观众休息大厅,内部支撑结构、管线综合等各个方面。基于BIM软件的通用性以及便捷性,确保了在各个设计阶段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保持与各专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及反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希望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全生命周期里运用BIM技术为各专业提供精准的可视化模型,在逐步深化使用BIM系统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感受:

BIM是推动当前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动力,对更好更有效率方法的执着是建筑师的一贯追求。对类似本项目的特殊造型工程,BIM应用不可或缺,也是解决空间曲面建筑的有效途径。

数学领域在建筑上应用的前景广阔,利用参数化平台,未来设计中更可能引入更多其他科学领域的理论模型,这将大大拓宽建筑设计的方法,并将推动新的建筑评价和审美体系的建立。同时,建筑师需要在传统图形思考的同时,学习适应数学和逻辑的思考方法。

通过BIM和协作平台的应用,让设计人员从小作坊工作形态下解脱出来,形成更细致更紧密更有利于配合的专业分工,有利于大幅提高大型建筑的设计工作效率。

BIM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应软件,软件平台的成熟性、便捷性能更好的对应建筑设计。




GB50222-20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原文PDF文章右上角下载

1 总则

  1.0.1 为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内部装修防火设计,不适用于古建筑和木结构建筑的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1.0.3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内部装修 in terior decoration of buildings

  为满足功能需求,对建筑内部空间所进行的修饰、保护及固定设施安装等活动。

  2.0.2 装饰织物 decorative fabric

  满足建筑内部功能需求,由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及其他合成纤维制作的纺织品,如窗帘、帷幕等。

  2.0.3 隔断 partition

  建筑内部固定的、不到顶的垂直分隔物。

  2.0.4 固定家具 fixed furniture

  与建筑结构固定在一起或不易改变位置的家具。如建筑内部的壁橱、壁柜、陈列台、大型货架等。

3 装修材料的分类和分级

  3.0.1 装修材料按其使用部位和功能,可划分为顶棚装修材料、墙面装修材料、地面装修材料、隔断装修材料、固定家具、装饰织物、其他装修装饰材料七类。

  注:其他装修装饰材料系指楼梯扶手、挂镜线、踢脚板、窗帘盒、暖气罩等。

  3.0.2 装修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应划分为四级,并应符合本规范表3.0.2的规定。

表3.0.2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

  3.0.3 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的有关规定,经检测确定。

  3.0.4 安装在金属龙骨上燃烧性能达到B1级的纸面石膏板、矿棉吸声板,可作为A级装修材料使用。

  3.0.5 单位面积质量小于300g/㎡的纸质、布质壁纸,当直接粘贴在A级基材上时,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使用。

  3.0.6 施涂于A级基材上的无机装修涂料,可作为A级装修材料使用;施涂于A级基材上,湿涂覆比小于1.5kg/㎡,且涂层干膜厚度不大于1.0mm的有机装修涂料,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使用。

  3.0.7 当使用多层装修材料时,各层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均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复合型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进行整体检测确定。

  4 特别场所

  4.0.1 建筑内部装修不应擅自减少、改动、拆除、遮挡消防设施、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疏散出口、疏散走道和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等。

  4.0.2 建筑内部消火栓箱门不应被装饰物遮掩,消火栓箱门四周的装修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箱门的颜色有明显区别或在消火栓箱门表面设置发光标志。

  4.0.3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顶棚、墙面不应采用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镜面反光材料。

  4.0.4 地上建筑的水平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地下民用建筑的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4.0.5 疏散楼梯间和前室的顶棚、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4.0.6 建筑物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中庭、走马廊、开敞楼梯、自动扶梯时,其连通部位的顶棚、墙面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0.7 建筑内部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两侧基层的表面装修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0.8 无窗房间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除A级外,应在表5.1.1、表5.2.1、表5.3.1、表6.0.1、表6.0.5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一级。

  4.0.9 消防水泵房、机械加压送风排烟机房、固定灭火系统钢瓶间、配电室、变压器室、发电机房、储油间、通风和空调机房等,其内部所有装修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4.0.10 消防控制室等重要房间,其顶棚和墙面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地面及其他装修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0.11 建筑物内的厨房,其顶棚、墙面、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4.0.12 经常使用明火器具的餐厅、科研试验室,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除A级外,应在表5.1.1、表5.2.1、表5.3.1、表6.0.1、表6.0.5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一级。

  4.0.13 民用建筑内的库房或贮藏间,其内部所有装修除应符合相应场所规定外,且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0.14 展览性场所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展台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2 在展厅设置电加热设备的餐饮操作区内,与电加热设备贴邻的墙面、操作台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3 展台与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贴邻部位的材料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4.0.15 住宅建筑装修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改动住宅内部烟道、风道。

  2 厨房内的固定橱柜宜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3 卫生间顶棚宜采用A级装修材料。

  4 阳台装修宜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0.16 照明灯具及电气设备、线路的高温部位,当靠近非A级装修材料或构件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与窗帘、帷幕、幕布、软包等装修材料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灯饰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材料。

  4.0.17 建筑内部的配电箱、控制面板、接线盒、开关、插座等不应直接安装在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上;用于顶棚和墙面装修的木质类板材,当内部含有电器、电线等物体时,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材料。

  4.0.18 当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和隔断装修材料内部安装电加热供暖系统时,室内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当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和隔断装修材料内部安装水暖(或蒸汽)供暖系统时,其顶棚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其他部位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且尚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场所的规定。

  4.0.19 建筑内部不宜设置采用B3级装饰材料制成的壁挂、布艺等,当需要设置时,不应靠近电气线路、火源或热源,或采取隔离措施。

  4.0.20 本规范未明确规定的场所,其内部装修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类比执行。

5 民用建筑

5.1 单层、多层民用建筑

  5.1.1 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本规范表5.1.1的规定。

表5.1.1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表5.1.1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5.1.2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1.1中序号为11~13规定的部位外,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面积小于100㎡的房间,当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窗与其他部位分隔时,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1.1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5.1.3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1.1中序号为11~13规定的部位外,当单层、多层民用建筑需做内部装修的空间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时,除顶棚外,其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1.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当同时装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1.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5.2高层民用建筑

  5.2.1 高层民用建筑內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本规范表5.2.1的规定。

表5.2.1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表5.2.1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表5.2.1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5.2.2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2.1中序号为10~12规定的部位外,高层民用建筑的裙房内面积小于500m²的房间,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并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窗与其他部位分隔时,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2.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5.2.3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2.1中序号为10~12规定的部位外,以及大于400㎡的观众厅、会议厅和100m以上的高层民用建筑外,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时,除顶棚外,其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2.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5.2.4 电视塔等特殊高层建筑的内部装修,装饰织物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材料,其他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5.3 地下民用建筑

  5.3.1 地下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級,不应低于本规范表5.3.1的规定。

表5.3.1地下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注:地下民用建筑系指单层、多层、高层民用建筑的地下部分,单独建造在地下的民用建筑以及平战结合的地下人防工程。

  5.3.2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3.1中序号为6~8规定的部位外,单独建造的地下民用建筑的地上部分,其门厅、休息室、办公室等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3.1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6 厂房仓库

  6.0.1 厂房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本规范表6.0.1的规定。

表6.0.1厂房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6.0.2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部位外,当单层、多层丙、丁、戊类厂房内同时设有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时,除顶棚外,其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6.0.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6.0.3 当厂房的地面为架空地板时,其地面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6.0.4 附设在工业建筑内的办公、研发、餐厅等辅助用房,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防火分隔和疏散设施时,其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按民用建筑的规定执行。

  6.0.5 仓库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本规范表6.0.5的规定。

表6.0.5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

  注:本文红色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澳门国际机场客运大楼南面扩建设计及建造工程 BIM技术汇报+项目BIM模型

├── 1项目模型

│   ├── 建筑

│   │   ├── JCNKJ_外立面.rvt

│   │   ├── JCNKJ_AR_RF.rvt

│   │   ├── JCNKJ_AR_2F.rvt

│   │   ├── JCNKJ_AR_1F.rvt

│   │   ├── JCNKJ_AR_GF.rvt

│   │   ├── JCNKJ_AR_GF_吊机层.rvt

│   │   ├── JCNKJ_登机桥.rvt

│   ├── 机电

│   │   ├── JCNKJ_JD_GF~夹层.rvt

│   │   ├── JCNKJ_JD-2F~RF.rvt

│   │   ├── JCNKJ_JD_1F.rvt

│   ├── 结构

│   │   ├── JCNKJ_ST_GF.rvt

│   │   ├── JCNKJ_ST_1F.rvt

│   │   ├── JCNKJ_ST_RF.rvt

│   │   ├── JCNKJ_ST_2F.rvt

│   │   ├── JCNKJ_ST_JC.rvt

│   ├── 澳门国际机场客运大楼南面扩建设计及建造工程轻量化模型.nwc

├── 2详情PPT

│   ├── 澳门国际机场客运大楼南面扩建设计及建造工程BIM运用介绍.pptx




中央财经大学亚泰图书馆工程BIM模型及族文件下载

 

日前,从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传来喜讯,由北京城建亚泰集团承担施工的图书馆等2项(中央财经大学新建一期(2)图书馆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喜讯】又一大奖!中央财经大学新建图书馆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该项目位于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内,建筑面积30501平方米,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主持设计,北京城建亚泰集团承建。工程于2013年3月16日正式开工,2015年9月28日竣工,2016年3月投入使用。工程先后荣获北京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北京市结构、建筑“长城杯”金奖,北京市绿色安全工地,中国建筑业协会第三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第十九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金质奖,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全国QC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并获得由中国图学学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龙图杯”BIM大赛二等奖

【喜讯】又一大奖!中央财经大学新建图书馆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开工伊始,该项目就确立了以“绿色、科技、节能、环保”为宗旨,誓夺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质量创优目标,建立了以总包单位为主体,纳入业主、设计、监理等参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创优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坚持样板引路,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升产品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该工程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了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24子项,自主创新技术9项,分别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升了建筑产品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得到中央财经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中央财经大学校委会给予“非常满意”的最高评价。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附全专业模型下载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是一个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建筑高度428米,位列全球在建及建成的高楼中第45位,全国在建及建成的高楼中第26位,海南省在建及建成的高楼中第1位。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4198㎡,总建筑面积38.8万㎡。业态为超5A甲级写字楼+高档SOHO+超五星级瑞吉酒店+高档商业配套+高空观光。建筑主体地上94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428米,建成后是海南省最高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不但是万众瞩目的标志性建筑,更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的最高水平。

 

建筑造型灵动多变,结构设计难度位列世界前三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的设计理念是“莲花”,暗合佛家真理,与海南主流的佛教文化相呼应。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是世界结构设计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仅次于迪拜塔和台北101大楼。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建筑形体演变过程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建筑意向图

建筑师从塔楼最经济、最高效的尺度出发,决定塔楼底层边长约66米,再用环绕平面的8根巨柱及巨型斜撑保证塔身稳定。这8根巨型钢柱环绕内部空间,相互靠拢,形成连续的巨型三角形稳定结构。这个结构的形状具有一种安静和谐的美感,同时又拥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步的生长。在每一个三角形稳定结构的内部,工程师再次用巨型带状桁架连接两条长边,这些桁架在避难层与8根巨柱相连确保了整个塔身的基本结构的整体刚度。

项目所在地海口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0g),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抗震设防等级最高的城市之一,再加上海南省强台风发生频繁,是抗震设防高烈度和强台风重点双控地区,为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带来巨大挑战。项目经过四次抗震设防超限审查会议论证,最终明确结构体系采用核心筒结构+外围巨型框架+伸臂桁架结构体系,即在68层以上的酒店区域进行结构转换,核心筒区域取消楼板,形成一个贯通117米的大中庭,形成独特的室内开敞空间。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建筑立面高效节能,层层有变化,四面各不同

塔楼立面采用单元式幕墙,立面凸凹关系兼顾节能设计。幕墙单元最大的特点是对每个位置日光情况的具体反映。在对塔身进行光照分析之后,可以精确地预测出立面上每个位置的光照条件。

每个幕墙单元都被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透明的玻璃,上部分为背面附有隔热板的不透明玻璃。根据光照条件,设计为相应的倾斜角度,形成折板的形式。随着日照角度的变化,立面每个单元的划分从北立面平直状态的单元可以平滑过渡到南立面最大的30°角,形成流畅连续的曲面变化。同时幕墙单元之间增加了竖向金属遮阳板,提高幕墙节能性能。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折板遮阳示意图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竖向金属遮阳示意图

 

海口双子塔·南塔的幕墙体系层层有变化,每一层的四个方向折板倾斜角度也不同,板块有理化程度低,给幕墙设计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物业类型丰富,机电系统复杂

海口双子塔·南塔融合了众多的功能,各功能分区明确,并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物业类型涵盖超5A甲级写字楼、高档SOHO、超五星级瑞吉酒店、高档商业配套、高级会所餐厅、高空观光等业态。

建筑形态不规则,结构非常规扭转,外立面变化多,业态丰富,机电系统复杂等等制约因素,使用常规设计手段完成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几乎不可能。因此BIM技术的应用成为必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BIM技术有效解决了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使得建筑各类功能空间、各业态完美协调布置,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协同,可以说海口双子塔·南塔人建筑设计成果是高科技新技术的集成。

设计阶段BIM应用的方案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自2010年建筑方案阶段起就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应用BIM技术的超高层项目。BIM使用思路如下: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方案阶段使用Rhino、Autodesk等系列软件完成建筑初步模拟和分析,应用模型的可传递性导入Revit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利用Revit方案参数化模型进行量化深化,并整合各扩展软件结果,实现设计方案的全面深化。同时延伸到ETABS、Autodesk Simulation CFD等软件进行结构、节能计算,为方案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设计更加合理化。

1、方案设计阶段通过Rhino进行非线性形体及细节的模型创建,并成功转入Revit,形成完整的幕墙模型,。

2、基于Revit模型拓展运用了Ecotect分件,对塔楼各个方向的日照能量分布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外表皮幕墙的节能设计。根据节能计算结果,将塔楼各方向外幕墙遮阳板的斜率进行线性变化,以适应不同的遮阳效果。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3、通过Autodesk Simulation CFD,对塔楼酒店空中大堂及观光层观景平台等主要高大空间进行温度及风速模拟,用于指导机电设计。通过CFD软件的模拟,对于超高层大空间的温度气流以及舒适度都会有直观的了解。

通过BIM技术,实现了建筑、结构、机电、幕墙、室内空间各设计单位的全面协同。

                    设计阶段BIM应用成效

通过BIM技术,可有效解决海口双子塔·南塔外立面变化多、建筑功能复杂等特点带来的普通二维图纸无法精确完整地表达每一个标准层信息的问题。设计阶段解决了空间协调、管线碰撞等问题,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亿元。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利用Revit强大的三维管线综合能力,及时发现以往二维设计难以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设备层,由于腰桁架、伸臂桁架等加强结构的影响,设备布置及管线汇总难度极大,利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将浪费很多时间及精力,而Revit使这一切变得清晰而简单。

2、通过Revit实现管线布置的精细化设计,进一步节约设备管线空间,及时发现解决设备管线与建筑结构的细节问题。通过精缺的碰撞分析,提前解决碰撞点,杜绝错误发生的可能。

3、非线性形态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难度,通过BIM技术的多软件配合进行结构精确分析,为非线性结构的模型搭建、结构计算、以及模拟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例如8根巨型柱在立面上是双向倾斜的,绕建筑中心点逐层旋转,位置也随着各层建筑平面的变化而变化。利用BIM技术可完成构件精确定位及计算分析,实现结构建筑的互相校核。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BIM技术运用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都取得大奖:

1、2014年9月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荣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二等奖,该奖项肯定了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在BIM技术设计应用的不断开拓和努力。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2、2017年11月21日,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在第三届国际BIM大奖赛上荣获“最佳超高层项目BIM应用奖”(Super Highrise Project Award),主办方高度肯定了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中在创新BIM 应用、快速决策、项目管理、以及促进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杰出贡献和倡议,并充分肯定了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对推动中国超高层项目BIM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海口双子塔·南塔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结硕果

BIM技术的延伸性、协同性、一致性、组织性和准备性五大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超高层项目的各类问题。海建工程作为有远大追求的EPC承包商,已将BIM运用作为必备的技术手段和业务要求,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建筑发展大趋势,我们时刻关注BIM技术的新动态、新发展,不断创新,在各建设项目中积极应用BIM平台进行技术管理,努力走在行业前列。

全专业模型下载,详见右上角。




【BIM应用】双线铁路独塔斜拉桥-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全套BIM应用资料下载(含模型、动画、PPT、族库等)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铁路桥梁设计具有地质情况复杂、与线路自适应较差及二维CAD出图量大等特点,使BIM技术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推广很是艰难。以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根据不同结构设计的不同侧重点,采用达索平台多种设计软件分项建立、交互整合全桥BIM模型,将BIM技术因地制宜地应用在铁路桥梁的正向设计中。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1

 工程概况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左岸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南庚村,桥址右岸位于小冈镇龙蟠里村,主梁为(31.85+57+130+256+63.9)m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全长540.55m。主桥平面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4m,主桥处纵断面为平坡。是目前最大跨度的双线铁路独塔斜拉桥.

基于桥梁工点设计的特殊性,潭江桥引桥部分为常规简支梁、中小跨度连续梁,采用Catia软件设计,应用知识工程生成桥墩、梁部等主体结构,并在线路变动情况下自适应调整,实现桥梁的自动化正向设计。潭江桥主桥部分则采用(32+57+130+256+64)m独塔混合梁斜拉桥,边跨为混凝土箱梁,中跨采用钢箱梁。主跨256m为潭江通航孔,钢-混结合面设置于10#墩顶处。考虑主桥部分构件繁多且均为非常规构件,以及构件间的空间逻辑关系复杂等特点,选用善于精细化表达的Solidworks软件进行主桥正向设计。

2

 Catia设计引桥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针对潭江特大桥自身结构特点,搭建参数化的构件模板库,利用知识工程将几何变形、逻辑关系和外部输入条件封装在模板中,引进先进的骨架式建模思想,搭建全桥模型骨架,通过模板实例化现实构件在三维空间的精准定位和自适应变形设计,并利用知识工程的黑盒功能对模板进行封装,有效保护了设计人员的知识产权。三维参数化建模成果见图1。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Catia设计常规结构引桥成功解决了桥梁对线路适应性差、工作量繁重等设计技术难题。

 

3

 Solidworks设计主桥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1
正向设计的参数化建模

Solidworks参数化建模功能,即通过修改预设待变参数值,由骨架式草图驱动整体模型,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多个比选方案模型,再在BIM模型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优方案,大大减少传统设计过程中由于比选方案的改动造成模型整体重建及图纸大量变更所产生的重复性劳动,真正达到解放设计思想的目的。

骨架式草图中参数设置应综合考虑桥梁结构形式、设计特点、施工过程及预设变量等因素。潭江特大桥为独塔混合梁斜拉桥,钢结构构造复杂,钢-混结合段方案不稳定,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多方案比选,参数化建模保障了潭江特大桥BIM设计的高效性。该模型设置了桥梁净空、桥面横坡、钢梁板厚、拉索方向、施工流程等可变参数组,通过改变草图中的参数驱动三维BIM模型变动,实现了设计方案的快速变更。

2
结构仿真分析

三维BIM模型导入ANSYS、FEA等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省去在计算软件中建模的繁琐工作,并完全考虑加劲肋、过焊孔、拉索锚管开孔等细部构造,真实反应实际情况。

采用BIM三维模型直接对接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完成桥塔锚固区应力分析、混凝土梁段应力分析、钢箱梁细部构造应力及方案优化研究等,体现了应用BIM平台正向设计铁路桥梁的优势。潭江桥钢箱梁模型导入FEA计算应力示意见图2。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3
碰撞检查

由于三维模型中的构件形状、位置均与施工现场中的真实构件一一对应,可通过BIM三维模型发现项目在施工现场中可能出现的错、漏、碰、缺等设计错误。大规模的自动化碰撞检查可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实际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达到降低项目成本的目的。

在潭江特大桥中应用软件的碰撞检查功能(见图3),检查钢混结构段中钢板剪力钉冲突及附属结构爬梯嵌入桥塔实体情况。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4
施工图出图

铁路工程设计通常以交付二维图纸来展示桥梁结构的空间布置及构件大样(见图4)。由BIM模型直接生成的图纸则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三维布置图、预拼装图能精准无误地表示各细部结构的空间位置,二维剖面图及大样图是由三维模型经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投影、剖切得到,比由人脑加工转换得到的二维图纸更加高效、精准,更便于其他人员再次复核。维模型关联工程图纸的方式,在改善了出图效能的同时也将工程师的工作重心真正意义地转移到设计上面。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5
材料信息赋予及工程数量统计

潭江特大桥BIM模型不仅包含几何实体信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材料属性、拼装序号等相关信息,达索平台系列软件的数据继承性可将模型所有信息传递给下游专业,也能作为交付内容提供给施工单位指导施工。潭江特大桥桥面板横梁腹板属性界面包含了几何信息、材料信息、设计人员信息等(见图5)。

在正向设计过程中,工程数量汇总作为串行设计流程的最后一道环节,由于其专业下游性,前面方案选定、结构计算等环节稍有变动都会造成工程数量的改变。

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院自主研发的Solidworks规格计算插件能智能测量构件几何信息,在预定义三维模型构件材料属性的前提下,能一次性计算并存储所有构件规格信息,自动生成工程数量总表,解决了人为算量的劳动力重复性、错误主观性等问题。

6
指导施工工序

桥梁三维BIM模型除了能直观展示各构件空间位置及组装形式,还可以引入时间因子,将BIM模型拓展为4D模型,即按现场实际施工工序模拟桥梁桩基、墩台、梁部及桥面附属等结构的逐步施工过程。在潭江特大桥BIM设计中,应用Solidworks软件的爆炸功能模块清晰直观展示了钢混结合段、钢梁段中各钢板构件的拼装、焊接及混凝土浇筑顺序,在模拟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序方面体现出显著优势。潭江特大桥某钢箱梁节段爆炸状态见图6,动态回溯可演示该梁段的完整拼装流程,且拼装视频能用于指导工人施工操作、安全培训等。

【BIM应用】BIM技术应用于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

结束语

BIM设计不是单纯的3D建模,虽然直观空间模型可以表达出二维图纸不善描述的构造细节,也能优化设计细节,通过干涉碰撞检查发现设计中的错、漏、碰、缺。但BIM设计最突出的贡献应为信息交互,比如直接用于仿真设计计算、交付数据用于后期指导施工等,这些特点在潭江特大桥中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来源:铁路BIM联盟专属期刊《铁路技术创新》作者:傅萌萌 等

工程简介主桥(32+57+130+256+64)m为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主桥长540.5m,主跨256m为通航孔,是目前最大跨度的双线铁路独塔斜拉桥,桥式布置如下图:

工程简介主桥(32+57+130+256+64)m为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主桥长540.5m,主跨256m为通航孔,是目前最大跨度的双线铁路独塔斜拉桥,桥式布置如下图:

11#墩为主塔,水中墩施工根据地质情况、水文特点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方式,11#墩承台尺寸为33.2×20.2×6m,承台底标高-12.096m,顶标高-6.096m。




琼价费管[2013]504号-海南省物价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的通知

各市县物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洋浦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土地局,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为加强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行为,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海南省定价目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及检测成本价格认证结果,经研究,现就制定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工作质量检测服务收费属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检测收费项目和基准收费标准见附件,附件表列的收费标准为统一上限标准,经双方协商可下浮10%。本通知中未列的检测项目,实际工作中又确实需要的,由检测单位参照相近项目收费标准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服务是指依法取得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涉及建筑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

    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服务应本着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省有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规定、技术标准和规则。检测机构按有关规定与委托单位签订检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利用职权强制服务,强行收费。

    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对其提供的检测结果负经济、法律责任。

    五、收费单位应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收费场所醒目位置公布。收费时使用国家规定的税票,按章纳税,主动接受价格、建设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六、各级价格、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服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审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和资格。凡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不得从事检测服务并收费。

    七、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试行2年。

     附件:海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海南省物价局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7月30日

具体附件见右上角下载。




琼价审批[2013]320号海南省物价局关于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收费标准的批复

/*! elementor - v3.6.8 - 27-07-2022 */
.elementor-heading-title{padding:0;margin:0;line-height:1}.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class*=elementor-size-]>a{color:inherit;font-size:inherit;line-height:inherit}.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elementor-size-small{font-size:15px}.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elementor-size-medium{font-size:19px}.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elementor-size-large{font-size:29px}.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elementor-size-xl{font-size:39px}.elementor-widget-heading .elementor-heading-title.elementor-size-xxl{font-size:59px}

海南省物价局关于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收费标准的批复

海南志成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报来《关于调整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收费标准的申请》(琼志检〔2012〕025号)收悉。你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海南经济特区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服务,按照原国家计委《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海南省定价目录》等有关规定,2010年,省物价局《关于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收费标准的批复》(琼价审批〔2010〕530号),核定检测服务收费标准,现试行期届满,结合你公司试行期收支情况实际,经研究,现就检测服务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项目收费标准见附件。  二、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服务收费属经营服务性收费,你公司提供服务并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公正、自愿和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  三、你公司接受有关单位委托进行检测,应与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合同书,合同应载明检测的内容及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切实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四、你公司收费应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在服务场所显著位置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自觉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本收费标准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海南省物价局《关于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收费标准的批复》(琼价审批〔2010〕530号)同时废止。   附件:电气设施设备检测项目收费标准表  附件电气设施设备安全检测项目收费标准表

产品∕产品类别 项目∕参数 使用仪器设备 检测单位 收费标准(元)  
序号 名 称  
1 变压器 1 套管、接线点、油箱壳温度 红外热像仪 54  
2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52  
  小   计   106  
2 柴油发电机 1 定子绕组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101  
2 外壳、接线点温度 红外热像仪 54  
3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52  
  小   计   207  
3 低压电器 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51  
2 动作特性 接触调压器 22  
3 交流耐压 耐压测试仪 25  
  小   计   98  
4 电动机 1 定子绕组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92  
2 外壳、接线点温度 红外热像仪 54  
3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52  
  小   计   198  
5 电线、电缆 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101  
2 交流耐压 耐压测试仪 51  
3 接点温度 红外热像仪 54  
     小    计   206  
6 低压电容器 1 温度 红外热像仪 54  
2 交流耐压 耐压测试仪 51  
3 电容容量 数字多用表 50  
4 结构检查 检查 22  
     小    计   177  
7 灯具 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25  
2 交流耐压 耐压测试仪 25  
3 灯具镇流器温度 红外测温仪 54  
4 泄露电流 泄漏电流测试仪 25  
5 结构检查 检查 22  
  小    计   151  
8 开关、插座 1 营业面积为200平方米的歌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   平方米 1  
2 宾馆、酒店、商场、市场、影剧院、会堂、公共聚聚场所等   0.7  
3 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库房、油库、气站的油气泵房、装卸站台等易燃易爆场所   0.7  
4 住宅楼、综合楼、厂房、仓库等其他场所   0.7  
9 电力设备接地装置及避雷器 1 避雷器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51  
2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52  
3 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电阻 人工开挖检查 94  
  小   计   197  
10 变配电系统(一般性低压配电箱) 1 温度 红外测温仪 54  
2 操作通道距离 激光测距仪 47  
3 配电柜(箱)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测试仪 51  
4 配电柜(箱)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52  
5 配电柜(箱)最小电气安全净距 卡尺 45  
  小   计   249  
11 防雷系统 1 接闪器尺寸 卷尺、游标卡尺 24  
2 引下线尺寸 游标卡尺 24  
3 接地装置电阻值 接地电阻测试仪 94  
  小   计   142  
12 变配电系统(防爆要求) 1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 94  
2 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表面温度测定 红外测温仪 49  
3 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 检查 45  
  小   计   188  
13 电气线路系统(一般规定) 1 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路径 米尺 回路 22  
2 爆炸危险环境内采用的低压电缆和绝缘导线 检查 22  
3 电气线路使用的接线盒、分线盒、活接头、隔离密封件等连接件的检查 检查 22  
4 导线或电缆的连接 检查 22  
5 爆炸危险环境除本质安全电路外,采用的电缆或绝缘导线 千分尺、测距仪 22  
6 配电线路的过负荷保护 卡尺 22  
  小   计   132  
14 电气线路系统(危险场所的电缆线路) 1 电缆线路在危险场所连接 检查 回路 22  
2 电缆线路穿过不同危险区域或界壁时的密封 检查 22  
3 防爆电气设备、接线盒的进线口,引入电缆后的密封 检查 45  
4 电缆配线引入防爆电动机需挠性连接 检查 22  
5 在室外和易进水的地方,与设备引入装置相连接的管口封堵 检查 22  
  小   计   133  
15 电气线路系统(危险场所内的钢管配线) 1 钢管与钢管、钢管与电气设备、钢管与钢管附件之间的连接 检查 回路 45  
2 在爆炸性气体1区、2区和爆炸性粉尘环境10区的钢管配线、隔离密封 检查 22  
3 钢管配线装设防爆挠性连接管位置 检查 22  
4 防爆挠性连接管安装 检查 22  
5 电气设备、接线盒和端子箱上多余孔封堵 卡尺 23  
  小   计   134  
16 电气线路系统(在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确认) 1 在用防爆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确认 检查 22  
2 在用防爆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的确认 检查 22  
  小   计   44  
17 电气线路系统(保护接地) 1 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包括移动设备)带金属部分安装、接地 检查 回路 22  
2 1区、10区内所有电气设备、电器及在2区、11区内除照明灯具外的其他电气设备、电器的接地 检查 22  
3 爆炸危险场所中接地干线(网)与接地体连接 检查 45  
4 爆炸危险环境中的接地干线通过与其他环境共用的隔墙或楼板的隔离 检查 23  
5 电气设备及灯具的专用接地或接零保护线应单独的与接地干线(网)相连接 检查 45  
6 电气设备与接地线连接 千分尺 22  
7 铠装电缆引入电气设备的接地 检查 22  
8 爆炸性环境内接地或接零线螺栓安装 检查 22  
  小   计   223  
18 电气线路系统(接地电阻检测) 1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测试仪(防爆型)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 94  
  小   计   94  
1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点型感温探测器的检查 多功能火灾探测试验器  1.火灾探测器(500点以下)每个点  10  
2 点型感烟探测器的检查  
3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的检查  
4 在用火灾探测器的确认 2.火灾探测器(500点以上)每个点 9  
5 手动报警按钮的检查  
6 火灾报警装置的检查  
20 消火栓系统 1 室内、外消火栓栓口水压 消火栓试验装置 1.室内、外消火栓(50只以下)每只 25  
2 消防水泵启动时间 2.室内、外消火栓(50只以上)每只 18  
2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湿式系统的检查 水喷淋试验装置 1.自动喷头(800点下)每只 3  
2 湿式报警阀水力警铃响声的检查  
3 湿式报警阀启动水泵时间的检查  
4 湿式报警阀完整性及安装的检查 2.自动喷头(800点上)每只 2  
5 湿式报警阀组性能的检查  
6 水流指示器的检查  
7 喷头的检查  
22 防火分隔设施 1 防火卷帘的检查 多功能火灾探测试验器 防火门(单扇)每樘 9  
防火门(双扇)每樘 18  
2 防火门的检查 每平方米 6  
23 防排烟系统 1 系统功能的检查 数字风速计  1.送风口、排烟口(30只以下)每只 18  
2 风机的检查 2.送风口、排烟口(30只以上)每只 15  
3 送风阀的检查  
24 应急广播及通讯系统 1 扬声器音量的检查 声级计 事故广播系统每个系统 360  
2 应急广播系统的检查  
消防通讯系统每个系统 230  
3 系统功能的检查  
25 应急照明 1 应急照明的检查 照度计 每个系统 230  
2 疏散指示标志的检查  
26 气体灭火系统 1 气体灭火控制器的检查 多功能火灾探测试验器 每个分区 230  
2 瓶组与贮罐的检查  
3 系统功能的检查  
27 泡沫灭火系统 1 泡沫消防泵启动时间 (泡沫泵、泡沫液、泡沫液贮罐)秒表 每公斤 1  
2 泡沫产生器的检查  
3 泡沫喷头的检查  
4 泡沫液贮罐的检查  
5 系统功能的检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批环节,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附件1)。

    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2—3名专家。

    评估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估单位资质升降级的重要依据。

    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通过专家组审查后,评估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组审查意见》和《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附件2)的文字报告(报表)和电子文档各一式两份。

    一级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应在收到备案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登记表一式一份转报国土资源部备查。

    二级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查。

    三级评估报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查。

    备案情况,作为评估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管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七、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同时废止。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 为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工 作 程 序 框 图

接受评估委托

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

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

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提交报告或说明书

    5.评估范围与级别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胜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5.2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

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5.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下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5.6 壑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5.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下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7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5.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5-1

          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性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  级

三  级

三  级


5.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5—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5—2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5.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5—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5—3

项 目 类 型

项 目 类 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5.9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6.技术要求

    6.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6.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作出概略评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7.1.1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

    7.1.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

    7.1.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

    7.1.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重点。

    7.1.5对线装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7.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

    7.2.1崩塌调查

    一、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二、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三、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四、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五、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六、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7.2.2滑坡调查

    一、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二、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三、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五、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象。

    六、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7.2.3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

    一、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三、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四、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五、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六、堆积区的堆积扇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八、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九、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7.2.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

    岩溶塌陷:

    一、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二、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三、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五、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

    一、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二、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三、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四、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五、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六、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7.2.5地裂缝调查

   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一、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三、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四、发展趋势预测。

    五、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7.2.6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一、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二、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三、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队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

    一、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二、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三、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四、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一、各种类型的崩滑体;

    二、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三、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四、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五、斜坡向卸荷裂缝发育的高陡斜坡;

    六、岸边裂缝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七、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八、位于库岸边或河岸边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九、其他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发初步断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7.2.8其他灾种

    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7.3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7.3.1.1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一、岩土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二、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三、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四、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五、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

    六、地表植被:种类、复盖率、退化状况等;

    七、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规模。

    7.3.1.2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7.3.1.3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7.3.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7.3.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7.3.4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

8.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见表面8—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表8—1

          确定要素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

危害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

危害中等

危险性小

弱发育

危害小

    

8.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8.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8.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

    一、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二、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三、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8.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8—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

                                                   表8—2

级 别

分 级 说 明

适宜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

基本适宜

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适宜性差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

四、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


    9.成果提交

    9.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9.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9.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9.4地质灾害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如下: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对潜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四、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9.5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

    9.5.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是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

    一、平面图内容

    (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二)按GB1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三)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

    (四)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

    二、镶图与剖面图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同时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

    三、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

    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9.5.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

    一、平面图内容

    (一)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地理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

    (二)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

    (三)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

    (四)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及,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般防治点(段);

    (五)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

    二、综合分区(段)说明表

    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

    9.5.3应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



附件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编号:

建设项目或规  划  区

名      称


评估级别


用地范围及

面      积


地理位置

东经


北纬


名称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人


项目

名称


电话


用地

性质


传真


名称


法人代表


地址


联系人


评估

资质

等级:

电话


编号:

传真


报告

名称


报告

主编


电话


审查时间


专家组长




评估单位对评估结论负责的承    诺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建设或规划单位按评估结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承诺








                                  (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对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意见




              



(备案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  评估  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2004年3月26日印制




JG/T 546-2019 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pdf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220 P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JG/T546—2019
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
安全防护平台
Safety protection platform for adhering type lifting operation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2019-03-27发布
2019-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JG/T 546-2019,JGT546,安全防护平台,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附着式升降作业,JG/T 546-2019 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pdf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工安全专业委员会、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市特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架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固华脚 手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云山模架工程有限公司、广州达蒙安防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钢星建筑工程有限 公司、广西中科附着升降脚手架有限公司、宁波洪杰建筑有限公司、江苏天任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国兴模 板脚手架有限公司、兴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 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山 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安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乾日安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鹏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康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建工脚手架有限公司、北京万兴建筑集团有 限公司、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 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远东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北京路鹏达 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常州市东大建筑装备有限公司、重庆方华建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蔚蓝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天立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 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衡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包头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成都市建设工程施 工安全监督站、武汉竹安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星河人施工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重庆市协升建筑有限公司、重庆天鼎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创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奇 正模架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总站、陕西省建筑业协会、山西龙城建筑科技有限 公司、陕西开友实业有限公司、陕西百斯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骏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京 承顺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公司、湖南慧盛模板脚手架工程有限公 司、陕西秦天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河北亿安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亚飞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恒大建筑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山东新港模板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滨海永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 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湖北仁泰恒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蒲新建设劳务有限公司、河北宇雕起重装 备科技有限公司、南阳市领驭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丰利达安防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检验研究院无锡分院、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同益建筑工程设备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哈尔滨大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现代建筑安全研究院、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鄂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安徽城建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汉安龙兴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永安附着式脚 手架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东辰建筑机 械工程安装有限公司、蚌埠传感器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春芳、廖永、吴克祥、马千里、罗贵波、钟建都、陈世教、徐源、王克平、何卫东、 程光星、唐继忠、谭占 峰、黄 寿 法、孙 文、范 国 耀、王 剑 辉、裘 国 荣、边 疆、童 晓 刚、李 奇、刘 承 桓、王 峰、 郭玉增、刘贺明、王春琢、孟宪达、杜金山、孟蔡、亓玉政、张东宁、孙丽玢、李文、王连明、韩建成、宗兆民、 姚圣龙、李友华、刘鑫、解江涛、张乃国、牛力、徐仁贵、王邦国、徐建陇、张英明、郑大昌、王华成、张志峰、 张俊、高空亮、童成章、朱兵、王志坚、宋连海、郭建平、岳韵流、周桥、洪寿涛、刘建国、王跃、周东、邓正新、 魏明、宫守河、王俊川、赵宏伟、黄开友、刘帮力、刘龙飞、平京辉、丁水根、鲁成胜、陈西锋、杨林、吴国政、徐洋、张亚飞、戴 良 飞、顾 进 军、史 宗 涛、李 碧 玉、王 小 磊、姜 德 华、赵 守 申、郭 新 民、寇 建 惠、杨 喜 京、 郭娇龙、王松雷、王润玲、苏茂兵、张晓刚、扈其强、康宸、敖海军、王宏宇、杨自统、李东、彭朝仁、姚俊、 潘静、熊朝阳、解金箭、杨军、邓阁、贺昌义、张炜。

JG/T 546-2019,JGT546,安全防护平台,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附着式升降作业,JG/T 546-2019 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pdf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以下简称“防护平台”)符号、分类和标记、材料、设计构造、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附着在建筑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实现提升和下降的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产品的设计、制造、组装、拆除、维修、保养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700碳素结构钢
GB/T706热轧型钢
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309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GB/T5117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
GB/T5118热强钢焊条
GB/T5237.1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
GB/T5780六角头螺栓C级
GB/T5782六角头螺栓
GB/T6728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
GB/T8110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GB/T9846普通胶合板
GB/T11352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GB/T13793直缝电焊钢管
GB15831钢管脚手架扣件
GB/T20946起重用短环链验收总则
GB/T20947起重用短环链T级(T、DAT和DT型)高精度葫芦链
GB50005木结构设计标准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1210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T128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JGJ13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23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305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
3术语和定义、符号
下列术语和定义、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1术语和定义
3.1.1建筑施工用附着式升降作业安全防护平台safety protection platform for adhering type lifting op-
eration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建筑结构上的架体,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建筑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安全防护、防倾、防坠和同步升降功能的施工作业平台。由平台结构、升降机构、动力设备、防倾装置、防坠装置及升降同步控制系统组成。
3.1.2平台结构platform structure
由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结构及平台构架组成的架体。
3.1.3竖向主框架vertical main frame
垂直于建筑结构外立面,并与导轨连接,主要承受和传递平台的竖向和水平荷载的竖向框架式结构件,由钢管或型钢制作,分为平面布架、空间行架、刚架三种结构形式。
3.1.4水平支承结构horizontal supporting structure
设置在竖向主框架的底部,与建筑结构外立面平行,与竖向主框架相连接,主要承受平台竖向荷载,并将竖向荷载传递至竖向主框架的水平支承构件。由钢管或型钢制作,为空间行架结构或型钢梁结构。
3.1.5平台构架platform frame
安装于相邻两竖向主框架之间,并支承在水平支承结构上的架体,由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门式钢管脚手架或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组成,或由型钢构件搭设。
3.1.6防护平台单元protection platform unit
由每相邻两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结构及平台构架、升降机构、防倾和防坠装置及同步升降控制系统组成的单元结构。
注:也称平台单元,
3.1.7升降机构lifting mechanism
由附着支座、上吊点和下吊点、导轨组成,辅助平台升降运行的设施。
3.1.8附着支座attached bearing
防护平台与建筑结构相连接的构件,承受并将平台上的荷载传递至建筑结构,承担升降动力,对防倾、防坠功能起支承作用。由附着板、悬吊结构、穿墙螺栓等结构件构成。
3.1.9悬吊结构cantilever structure
附着支座的主要结构件,其一端焊接在附着支座的附着板上,另一端悬挑,悬挑端承受平台荷载,并支承防倾、防坠装置,由槽钢、工字钢或钢板制作。
3.1.10导轨guide rail
设置在附着支座上或竖向主框架上,引导平台上升和下降的轨道。
3.1.11上吊点hanging point
升降动力设备连接在附着支座上的悬挂点。
3.1.12下吊点lower lifting point
升降动力设备连接在平台上的起吊点。
3.1.13平台高度platform height
平台最底层杆件轴线至平台最上层横杆(护栏)轴线间的距离。
3.1.14平台宽度platform width
平台竖向主框架内、外排立杆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3.1.15平台支承跨度platform support span
两相邻竖向主框架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也是两个机位之间的距离。
3.1.16悬臂高度cantilever height
平台的最上部具有防倾功能的有效附着支座以上的平台高度。
3.1.17悬挑长度overhang length
平台竖向主框架中心轴线至平台端部立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3.1.18防倾装置anti overturning device
防止平台在升降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倾覆的装置。
3.1.19防坠装置falling proof device
可在平台升降或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坠落时的制动装置。
3.1.20同步控制装置synchronous control device
在平台升降中,控制各升降点、各机位的升降速度,将各升降点间的荷载、高度差值控制在设计容许范围内的装置。
3.1.21停层装置stopping device
设置在附着支座上,当平台停在某一楼层上时,将平台的全部荷载传递到附着支座上的承力装置。
3.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略)




高清无水印 20K307空气过滤器选用与安装.pdf

资源简介/截图:
高清无水印完整版20K307图集,pdf格式,可打印,实行日期:2020年9月1日,统一编号GJBT-1559,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建质函〔2014]119号)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空气过滤器》GB/T14295-2019
《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2008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34012-2017
《空气净化器》GB/T18801-201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GB21551.3-2010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JGJ/T461-2019
《空气过滤器分级与标识》T/CRAA430一2017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的选用及安装。
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中的空气过滤器是指去除空气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图集中列入五种常用的空气过滤器:板式过滤器、袋式过滤器、静电过滤器、光催化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
3.3本图集主要内容包括:设计选用说明、五种常用的空气过滤器的性能参数和初阻力一风速曲线、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的选用与安装示意图、几种典型场所空调(新风)系统设计案例以及附录
4相关名词定义
4.1空气污染物:空气中对人体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包括颗粒物、气态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等。
4.2颗粒物:又称尘。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当前引起人们重视的颗粒物分为两类: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和细颗粒物(即PM2.5)。
PM10: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
4.3气态污染物:是在常态、常压下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包括气体和蒸汽。环境空气中常见的气态污染物有: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023、CO、SO2、NOx、NB3、H2S等。
4.4微生物:环境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及病毒等。
4.5空气过滤器:采用过滤、黏附或荷电捕集等方法去除空气中污染物的设备。
注: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GB/T14295-2019中空气过滤器的定义是采用过滤、黏附或荷电捕集等方法去除空气中颗粒物的设备。本图集对空气过滤器的定义进行了扩展,不仅去除颗粒物,还去除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
4.6空气净化器:对空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微生物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具有一定去除能力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

1空气过滤器分类
1.1按处理空气污染物分类:颗粒物型过滤器、气态污染物型过滤器和微生物型过滤器。
1.2按效率级别分为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中效过滤器、亚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和超高效过滤器。
1.3按结构类型分类:平板式、袋式、折褶式、卷绕式、筒式、极板式和蜂巢式过滤器。
1.4包括静电式过滤器在内的颗粒物型过滤器,同时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滤除或杀灭作用;光催化过滤器既是气态污染物型过滤器,也是微生物型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是气态污染物型过滤器。
2过滤器性能分级标准
2.1国内标准。
2.1.1国家标准。
1)国家标准《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3554-2008规定:
①按《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与阻力》GB/T6165规定的钠焰法检测的过滤器过滤效率和阻力性能,高效空气过滤器分为A、B、C三类。
②按《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与阻力》GB/T6165规定的计数法检测过滤器过滤效率和阻力性能,超高效空气过滤器分为D、E、F三类。具体分级见本图集第6页表1
2)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GB/T14295-2019中规定,按效率级别将过滤器分为粗效、中效、高中效和亚高效4组。具体分级见本图集第6页表2.
2.1.2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标准《空气过滤器分级与标识》T/CRAA430-2017将过滤器按其过滤效率分为下列6组:
G组:粗效过滤器,分4级;
M组:中效过滤器,分2级;
F组:高中效过滤器,分3级;
Y组:亚高效过滤器,分4级;
H组:高效过滤器,分3级;
U组:超高效过滤器,分6级;
具体分级见本图集第7页表3。
2.1.3工程中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通常沿用欧洲标准化协会标准分级,而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缩略语:CRAA)标准与欧洲标准化协会标准EN779:2012和EN1882-1:2009基本相对应(注:EN779和EN1882-1已作废),只是将亚高效过滤器的符号由“H”改为了“Y”。
2.1.4本图集中颗粒物型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均以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标准《空气过滤器分级与标识》T/CRAA430-2017表示,例如:中效/M5、M6;高中效/F7、F8、F9。具体分级见本图集第7页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