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施工企业不应忽视BIM碎片化应用

今天,技术作为业最新的革命性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复杂大体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对于我们中铁、中交、中铁建等从事综合工程施工的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选择地铁车站和房屋建筑工程等符合“平法”规则设计图纸的项目作为切入点,依托鲁班,广联达等主流BIM集成化的应用解决方案,BIM应用实现了面向建造阶段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深度应用,在进度演示与纠偏,技术交底,方案演示,工程数量精算,设计图优化,分包结算,业主计量,施组筹划,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二维码管理、现场安全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相对于地铁车站和房建工程,路桥企业还面临业态结构中占比较大的诸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等路桥项目,因为设计图纸大部分不符合平法规则,结构分散,多呈线状布局,设计标准化程度较低,分数不同行业主管部管理,构件规律性不强,钢筋建模与批处理难度较大,市场上尚没有成熟的面向建造过程的集成化BIM应用平台等现实困难,导致BIM技术相对于房建和地铁车站工程在应用广度和深度方面一直乏力,笔者认为,探索更进一步推进路桥项目在建造阶段面向项目管理全过程的BIM应用,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四点:

一、倡议主流BIM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介入

我们倡议鲁班和广联达等主流BIM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进军铁路、公路和市政等路桥施工领域的集成化应用平台研发。

 当前,以鲁班和广联达为代表的聚焦房建BIM集成化应用平台开发的主流BIM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出了类似广联达BIM5D、鲁班管理驾驶舱、鲁班浏览器、鲁班进度计划等集成化的应用平台,整合实现了诸多面向房建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应用点,为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项目管理工作量,方便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也呼吁鲁班,广联达以及斯维尔等企业,能够认真思考如何分享和切割路桥BIM这块市场大蛋糕,以及如何引领路桥BIM新进展,构建基于路桥BIM应用的新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做减法

笔者认为,路桥BIM与房建BIM应用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施工图纸在“平法”规则方面的差异,房建BIM基于平法规则实现了钢筋建模与处理的高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工作量,而路桥结构和钢筋建模则不能利用诸如鲁班土建这样基于Auto的建模平台来建立曲边曲面型的结构,而利用在处理大批量钢筋建模处理时也存在建模工作量相对较大,钢筋量较大时对机配置迎检要求较高,较难实现轻量化的问题,那能不能探索可能折中处理的一些做法呢?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路桥设计院目前还做不到向施工单位交付三维BIM模型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当前路桥设计院即便存在向施工单位直接交付BIM设计模型的意愿,但是迫于设计院也无法回避施工单位建立钢筋模型时面对的钢筋建模体量大处理困难这一敏感问题,充分考虑一般路桥工程的钻孔桩、承台、墩身、预制梁、现浇梁等结构在路桥设计院交付此类图纸时,均已经清晰绘制出了二维书面钢筋图纸,并精确计算了钢筋工程量,这相对于房建大体量钢筋来说难度较低,从应用的角度,相当于路桥设计院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所要考虑的聚焦点可以从钢筋模型轻量化处理这个难题中解脱出来,把钢筋问题作为减法减掉,这样做减法以后,非常有利于规划开发施工BIM集成化应用平台。

具体操作来讲,对于个具体的线状结构物中的一个(比如某一个墩位或者某联现浇梁)或者一个当中的一部分(比如某个墩位的某根桩或者承台、墩身,或者某联现浇梁的某号节段等),只需考虑采用Revit建模,然后在对象属性中增加除结构混凝土属性信息之外的钢筋相关工程量管理字段,一并对应录入,然后开发集成化的应用平台对模型及模型字段进行调用管理,完成工程进度跟踪与演示、施工计划、分区段的混凝土工程量计算、钢筋工程量提取、汇总,以及月度材料计划下达,月度分包商结算,辅助向甲方验工计价等工作,达到了类似广联达BIM5D等当前主流集成化平台的应用功能。

三、高度重视路桥项目中的BIM碎片化应用

笔者曾经也有忽视BIM碎片化应用的误解,把房建BIM集成化应用作为BIM应用的唯一道路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发现,如果不重视BIM的碎片化应用,BIM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助推企业实现管理提质升级就无从谈起,我们提倡BIM碎片化应用主要有如下几个考量:

1、通过BIM碎片化应用能够快速普及BIM建模平台,营造BIM建模的学习气氛,为企业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BIM推广应用提供可能。

当前业界广泛采取的Revit建模平台,对建模计算机配置较高,还有类似鲁班土建等基于AutoCAD的建模平台对建模平台要求较低,一般电脑即可,且免费提供,但后者处理少量曲边不规则结构的建模相对吃力,类似这些建模平台特点各异,均能够完成对不同类型的结构建模,当务之急是将其导入实际施工项目,为广大90后群体的新生力量逐步掌握,并逐步使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如果建模技能仅仅局限在少数人掌握的技能层面,那么BIM应用就只会严重受限,发挥的作用也就会非常有限,这当然不是我们努力推广BIM研究的方向。

2、通过BIM碎片化应用,能够解决诸多工程实际问题

广大路桥施工企业从事很多复杂结构,迫切需要应用BIM技术助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保障施工安全,消除质量隐患,消除长期以来的很多工程师面对复杂结构时的畏难情绪。笔者倡议可以考虑在路桥施工中从以下几个应用点切入:

(1)进行特殊复杂结构的方案演示

如果技术人员建立高精度模型有困难,或者也没有必要,通过尝试快速低成本投入建立相对低精度的模型,完成部分特殊结构的施工步骤演示,对于项目实施团队深刻理解施工顺序、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甚至分解编排施工计划非常有好处。我们常说的BIM“模型秀”就是指此类BIM的碎片化应用。

笔者所在的单位在深圳东宝河新安大桥建设中,采用此种思路较好地模拟了一种新型施工挂篮在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的应用工况,特别是针对波形钢腹板的吊装难题,通过BIM技术助力,最终设计出了合理适用的挂篮。

(2)碰撞检查

对部分诸如场地狭窄的互通式立交匝道桥钢箱梁吊装、大型跨线龙门吊拆除等场合,考虑到场地局限性大,动线冲突概率大,为保障安全,通过在建立bim待安装构件和吊装设备等模型,进行诸如场地待安装构件堆放位置规划,起吊行走路径等工作,可以较为简单地实现施工前的方案预演,采用模型进行表达,为防范人脑不易察觉的动线冲突等安全隐患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进行复杂结构的放样

对于路桥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部分结构怪异的曲边异型结构,采用在Revit中进行高精度建模,根据施工需要捕捉关键控制点的坐标,一方面可以校核手工计算坐标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BIM建模师背靠背的建模捕捉坐标的方式相互之间校核,避免复杂的数理公式计算,降低测量出错的风险。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BIM研究院下属的航空港BIM工作站针对复杂装饰拱的制造与安装,采用Revit建立模型,根据结构分段,与加工厂家约定控制点,在BIM模型中捕捉关键控制点的坐标,完成了拱肋的高精度制造、分段和安装,确保了结构线形。笔者曾经在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拱肋安装中采用了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进行复杂结构的模板设计

对于部分特殊结构的模板设计一直以来是令工程技术人员头疼的事情,比如市政上常见的花瓶式桥墩,底模流线型现浇梁,斜拉桥的曲边不规则塔身,甚至是一般现浇梁的端部内模等,采取BIM技术,将相关结构直接建模,分段后提取分段内的异型曲面,据此编制技术交底供加工厂家下料,就能比较简单地实现完全符合设计的异型结构模板制造。笔者曾经在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建设中采用AutoCAD三位建模,实现了现浇梁端部异型复杂内模的设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复杂结构或者钢筋的技术交底

我们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BIM研究院上海地铁BIM工作站,技术人员设计了一种非常简便易用的格构柱安装定位支架,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为了让现场操作工人熟练掌握该种支架的使用方法,对该支架BIM模型采用三维渲染后进行技术交底,直观浅显准确的表达让工人实现了“秒懂”。同时,该工作站还采用BIM辅助设计了一种综合灯柱,该灯柱与地铁车站施工围挡有机结合,集成了监控摄像头,探照灯,警示灯,广告宣传标语和抑制扬尘的雾化水喷头等功能,赢得了业主的好评。类似场合均可以考虑采用BIM技术进行交底或者辅助设计。

(6)场地布置

在公路铁路市政工程中,经常牵扯到对施工场地的合理布置问题,尤其是对地铁等市政工程,地处闹市区,施工可能占用的土地非常有限,有的地方是寸土寸金,必须精打细算才能顺利展开施工,这一点在近年的很多业主招标时也被作为加分项。对公路铁路项目,也存在合理布置项目驻地,合理利用场地规划预制梁场,拌合站等,类似场地布置的场合,均可以借助BIM技术,幸运的是目前广联达和鲁班两家主流BIM解决方案供应商均已经开发出了非常强大的场布,只需要2个小时的培训,一般建模师就可以快速利用此类场布软件布置除非常漂亮的驻地等,此类软件内置了诸如车库、活动板房、旗杆、场地围挡、钢筋加工棚等场布常见的丰富族库和模块,可以很方便的调用,采用搭积木的方式进行快速建模,并进行场地规划方案对比。

稍微有点遗憾的是,目前的场布软件均不支持施工场地围挡外的便道自定义功能,主要侧重对围挡内的场地进行布置,当前路桥施工企业在进行地铁车站等施工过程中,从施工主体,到施工出入口风亭等附属设施,均需要对场地进行多期围挡,有时占用道路不见得能够实现对地方交通的“占一还一”,可能是“占三还二”,在与地方交管对接的过程中,他们最关注围挡外的交通疏解方案,如果能够开发出兼顾围挡内场布和围挡外交通导改方案的场布系统,将会大大提高这一方面的工作效率。

(7)施工进度和计划演示

在路桥施工项目实施中,项目部经常要进行月度生产工作总结,按照下一个月的施工生产计划,为了提高会议头脑风暴的效率,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如果能够采用BIM模型的方式进行进度演示和计划安排演示,则一面了然,这在体量较大的地铁车站等相对更加重要,通过对结构进行分组或者分段,采用不同透明度和颜色进行已完工程、未完工程、计划完成工程等进行区分演示,就能够提高团队协同效率。

(8)工程量精算

部分结构造型复杂,计算工程量仅靠脑力难以胜任,让工程师痛苦不堪,如果能够事先建立BIM模型,然后直接提取工程量,则这项工作变得容易。即便不是复杂的特殊结构,工程量精算也能够伴生于其他BIM碎片化应用点而存在。或者如果BIM建模技术娴熟,通过建模方式计算工程量也会越来越具有可行性,比如桥台、涵洞八字墙、圆锥形护坡,模板重量估算等。

以上是8个方面的碎片化应用简单导引,类似的应用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诚然,我们认为BIM的碎片化应用主要是基于对当前BIM应用覆盖面要更加拓展、更加广泛的基本共识。同时,BIM的广域碎片化应用有赖于企业一把手对BIM应用工作的高度重视,需要适时的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合理设定发展规划,出台建模师考证激励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跟进。

3、BIM碎片化应用有助于为开发集成化的应用平台积累基础需求

开发集成化的BIM应用平台需要软件开发商梳理和整合应用需求,如果需求辨识不明,开发集成化的应用平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碎片化的BIM应用,积累海量的基础应用需求,再经主流BIM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辨识、凝练、整合和再造,打通部分应用点的内在关联,就可能诞生针对性、适用性和接地气的集成化应用平台,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四、更加深入推进路桥设计标准化建设

当前公路及市政工程领域设计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铁路系统几大设计院曾经或者正在采用的“标准图”或者“通用图”等,具有房建行业的标准化特征,标准化程度相对公路领域较高,但是随着我国近年高铁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标准化的也不少,涉铁各大设计院之间很多图集也不通用,设计风格迥异。笔者设想,如果能够在国家行业部位层面大力推进“路桥设计标准化工程”,则为将标准化图集转化为族库(比如预制梁、现浇连续梁等),并在各个企业建模时被广泛引用提供了可能,这就能为快速建立信息更加富集的BIM模型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路桥领域推广基于钻孔桩、承台、墩身、桥台、涵洞等通用结构的“路桥平法”的钢筋处理规则,则可以充分发挥房建集成化应用平台开发经验对开发路桥施工企业建造阶段BIM集成化平台开发的反哺,大大加快BIM技术在路桥施工领域的应用,我们更加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Inventor 2022好用吗?Inventor 2022功能更新介绍

近日,Autodesk官网更新了不少2022版本的产品内容。作为Autodesk旗下面向产品设计和工程的专业级三维 CAD 软件inventor也包含其中,本次更新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功能,我们帮大家进行了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与revit互操作性

今年inventor在互操作性层面有了重大更新,打通了与revit数据流的壁垒并使其融入工作流,其实2021版本就已经可以与revit进行链接实时更新,而2022版本更加彻底实现了互通。

可以看出inventor与revit之间的数据流已经很完善了,相信其与revit软件结合可以撞出新的火花。

模型状态

此版本中添加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新工作流,称为“模型状态”。模型状态表示在 inventor 中实现一些呼声高的功能,你可以在单个文档中创建零件或部件的多种表达。这一新工作流为设计的工程策划、管理和制造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由于变化存在于一个文件中,因此无需担心断开文件之间的关联。

使用模型状态来表示:制造阶段、简化级别、产品族、可调零件。每个模型状态都可以包含不同的尺寸、特征、零部件/BOM 表、iProperty参数,可以看出模型状态功能能够满足我们不同业务场景需求,显示不同状态的模型。

新“简化”命令

新“简化”命令取代了“包覆面提取”和“包覆面提取替换”命令。借助“简化”命令,可以从复杂部件中删除零部件和特征,使协作和下游使用更容易。

新“简化”命令功能的好处包括:

1)使用特性面板简化工作流,并消除了对话框选项卡式页面之间的切换;

2)提供了四个内置预设,你可以创建自己的预设。预设在特性面板中进一步向字段赋值。你可以替代任何值,这功能类似于之前的模型状态;

3)将部件另存为新零件、替换模型状态或 Revit 模型 (RVT);

4)“简化”命令已集成到“RVT 导出”命令中,这样就无需单独执行任务;

工具选项板

利用工具选项板会显示对正在使用的命令有用的选项。默认情况下,工具选项板会固定到特性面板。你可以将其从特性面板中拖出来,拖至画布中的一个方便位置。若要将其固定在特性面板上,请将其拖动到特性面板旁边。

警告通知

警告通知显示为红色菱形内带有一个感叹号。这些通知会提醒你注意阻塞条件,如冲突的输入、错误条件或妨碍成功创建特征的问题。如果问题在选择集中并且集显示处于收拢状态,则会将通知添加到集节点。

文本格式增强功能

某些“文本格式”对话框控件进行了合并,从而改进了工作流,并且有助于减少界面混乱,未改变任何行为。相对于旧版大家可以对照下新版看看页面是不是变简洁。

约束增强功能

约束增强新功能可快速识别欠约束的零部件。约束状态在部件浏览器中显示为三种状态之一:黑心圆表示完全约束、空心圆表示欠约束、虚线表示未知。

使用新的“显示首选项”菜单选项可以隐藏显示所有约束状态,约束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后续的参数、运动仿真都是基于约束状态来进行控制。

更新替换

以往版本需要打开替换零件,并使用关联菜单命令“检查更新”来使替换零件与源部件同步。在此版本中,替换零件不再显示唯一的浏览器图标。当替换零件过期时,会在源部件中显示熟悉的更新图标。你可以直接选择更新替换零件(如果需要),也可以打开零件并断开与源部件的关联以阻止更新,减少繁琐操作。

圆角特征

面圆角

在单个实体的两个非相邻面之间添加圆角特征。如果存在连续特征,则这些特征将被封口并填充以创建圆角。

全圆角

添加与选定面或面集相切的圆角特征。

圆角

编辑旧零部件时,在编辑圆角特征之前,圆角特征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编辑圆角之前,圆角浏览器节点会像过去一样显示。单击“确定”将更新浏览器节点。

特征尺寸

特征尺寸已更新为显示带有延长的指引线,让你能够清晰地查看特征以及它在创建期间和创建之后对模型的影响。在 inventor 中打开零件时,旧尺寸会更新。

此次共计更新了18个内容,本期主要讲述了比较大的功能,还有部分细小更新就不再一一展开,列举在下方供大家参考。

 · 实例特性

可实现为各个零部件实例指定特性,指定的特性存储在父部件中。

 · 三维布管增强功能

现在,将一个或多个管路保存为 ISOGEN .pcf 文件时,会导出角度属性。

 · 曲面模式

“拉伸”特性面板进行了更新,使“曲面模式”选项更加明显。默认的拉伸类型是实体。打开“曲面模式”可拉伸曲面,关闭“曲面模式”可拉伸实体。“曲面模式”设置作为预设的一部分进行保存。

 · 着色工程视图增强功能

着色工程视图已更新为使用模型中的光源样式。

 · 工程视图选项

为设计视图添加了用于提取照相机视图和三维标注的选项。

 · 尺寸增强功能

尺寸相交时,会打断带有延伸线的中心线和中心标记。此功能使得读取尺寸值更容易。

 · inventor 到 Fusion 360

在此版本中添加了一个新工作流,可让您轻松地与Fusion Team和Fusion 360共享inventor 零件文件。

 · 导出为 QIF

在此版本中添加了QIF 3.0支持。借助QIF导出选项,您可以导出包含PMI数据的质量信息框架文件.

 · 导出为 JT

在此版本中,向任务调度器添加了JT导出支持。借助JT导出选项,您可以导出包含PMI数据的中性三维CAD文件。

 · 特性面板导航

特性面板导航经过了优化以增强体验。

 · 性能增强

1)启动 – 启动 inventor 时的性能

2)在位编辑 – 在部件中执行在位编辑或上下文中的编辑时体验到的改进

3)图形显示区域

更改视图方向、平移和缩放时性能有所改进

边轮廓使用GPU进行渲染,从而改进了将视觉样式与边轮廓使用时的性能

改进了线框视觉样式渲染

改进了零件、部件和草图环境的在位编辑交互式图形性能

改进了对透明轮廓和边的处理

4)“文件”- “打开/关闭”- 改进了打开和关闭文件时的性能

5)拖动零部件 – 改进了拖动零部件时的性能

6)驱动约束 – 改进了使用“驱动约束”时的图形显示一致性和性能

7)部件零部件阵列 – 性能已改进

8)特征开始 – 改进了涉及复杂拓扑(如压印)的特征初始化响应

9)折弯特征 – 改进了编辑响应

10)转换 – 改进了Rhino文件导入

 · iLogic 增强功能

1)iLogic 对模型状态的支持

在模型状态文档的零部件引用中,现有的 ThisDoc.Document 特性会返回成员文档。

2)iLogic 对实例特性的支持

使用新的实例特性代码段读取和创建实例特性。

3)iLogic 对用户参数更改事件的支持

“事件触发器”对话框中有一个名为“任何用户参数更改”的新事件。当您更改用户参数的值时,会触发此事件。

4)iLogic 展开增强功能

您现在可以在“iLogic 配置”对话框中创建包含自定义设置的展开。

以上就是inventor2022版本的更新功能介绍,大家新版本已经可以从Autodesk官网下载。

文章来源:垒知科技集团




Revit是什么软件?90%的设计师,不知道Revit对比传统制图的优势是什么?

    说到BIM技术,大家就会想到REVIT、Navisworks、BentleyNavigator等一些建模软件,那么这些建模软件对比传统的制图软件,存在怎样的优势呢?

    今天就拿Revit举例,和大家聊一聊~

    1、不同图纸中的数据可以一键同步修改

    审图时一旦发现某张图中出现了一些小错误,连带的几十张图全都要跟着改?REVIT可以做到一键同步!

    2、可直接生成材料编号等标注

    进行材料标注时,系统会根据模型对应的信息直接生成对应的标注!

    3、可自动生成目录、材料表等

    图纸绘制完成,系统会根据已设置好的明细表自动生成目录、材料表、索引等。一旦改变目录或者模型,图纸名称或工程等也都会跟着改变。

    4、参数化设计+三维表达,更贴近施工情况

    如下图龙骨模型。通过设置,我们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制作常用构件。可以大大降低按图无法施工的概率。

    5、复杂造型可通过三维分解表达,通俗易懂

    “平立剖”不能很好表现出来的复杂造型,通过三维分解可以做到通俗易懂。并可将分解图放在图纸中,用全新的方式展示图纸,专业度直线上升!

    6、可整合其他各专业图纸,并能及时发现错误

    做工装的小伙伴们应该经常接触消防、暖通等图纸吧?REVIT可以通过碰撞测试,整合这些图纸,发现并解决管道之间的冲突问题(如下图)。

    7、三维模型可以任意剖切,直接获得里面剖面

    可以随时调出节点的任何角度三维模型,每一个剖切面都是一个大样,更直观的施工交底和模拟。同时,还能发现一些普通二维图纸发现不了的细节问题。

    8、出图迅速,模型绘制完成即代表全套施工图完成

    在得到三维模型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可做到与CAD完美衔接。这样的好处是:模型与所有图纸联动,一处修改,处处修改。

    这也是REVIT与SU等建模软件的最大不同之处。

    上面列举的这几点,可能无法把BIM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相信很多使用过REVIT的小伙伴还可以讲出更多。

    目前由于BIM正向设计偏多,缺乏大量族库及项目样板类型,导致很多设计院在做设计时并不能完全做到BIM出图,甚至刚开始效率会偏低。但能肯定的是,BIM完全可以胜任绘施工图的角色。只要坚持推行BIM设计,它就能给你的工作效率带来质的提高!




Revit管道标注常用技巧(6)标注剖立面图

【原文来源:Naivemep 管综易】

由于图纸大多都是二维的表达方式,当管线比较密集特别是在上下叠加的时候,剖立面图就变得必不可少了。但在Revit中往往到达不了我们CAD中的效果,包括标注、图元的显示、线型等等,还有标高表头的颜色无论怎么改都是蓝色的,估计超过90%以上的人为了这个问题都抓狂过,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技巧。

1.创建剖面

使用视图面板或者快速工具栏下的剖面功能创建剖面

在平面图中绘制剖面标记,并调整剖切框的大小

双击或右键“转到视图”,打开我们需要标记的剖面视图

2.隐藏链接文件的注释

如果使用的链接结构模型的话,常常会发现有许多轴网和标高的标注重叠

这时可以在“视图可见性”>“Revit链接”下修改链接文件的显示样式

点击链接文件名称后的“显示设置”,选择“自定义”样式

注释类别选择“自定义”,取消勾选显示注释类别

这样轴网和标高的标注就较为简洁了

3.管道参数和间距标注:

使用对齐标注功能,进行间距标准

依次对管线和构筑物边界沿纵向和横向间距进行标注

一般我们按中心线标注的话比较简单,按Tab键进行捕捉就可以了

但随着我们深化设计要求的逐渐提高以及更便于指导施工,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对管线顶底和侧边进行标注了

不过我们发现即使是使用“tab”键不停切换也无法捕捉到管线的边界,特别是圆形管道和桥架

其实这是因为管线的截面被升降符号遮挡了,只要在可见性设置中将对应类别的风管、管道、桥架、线管的升降符号取消显示就可以捕捉了

后期需要出图时,待标注完成以后再显示出来

此外不仅这个办法可以用于标注,也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调整管道间距

只要选中管道以后,间距标注就变为可编辑的了

不过我们还会发现标高标头的颜色是蓝色的,而且无论如何设置都是不会改变的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Revit的设计师为了表示标高已经关联了平面视图而做了高亮处理,但是却忽略了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甚至连一些提示信息或者选项也没有。

我们需要使用“标高”功能,取消勾选“创建平面视图”,再重新绘制一个标高,然后把原标高在剖立面图中隐藏就可以了

最后再根据我们之前的教程,加上管线的尺寸、标高、系统等标注剖面图就可以了

Revit中这样不专业和非人性化的问题很多,这也是一些大型软件公司容易忽视的问题,软件研发人员要做好一款产品并不容易,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多去使用、体验软件才行,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需要秉持行业的专业性和深度,把每一个功能都做到能够落地应用。




Revit怎么导出CAD?Revit如何导出带剖面线的CAD图纸

    1、点击Revit的图标导出—CAD格式—DWG。

    2、在DWG导出属性栏中点击“…”按钮

    3、将选项栏中的√全部取消。

    4、保存为CAD图纸dwg格式,点击确定。

    5、打开所保存的CAD图纸,就可以看到剖面线了。

   

    

    免费Revit教学视频

  

  

  




Revit建模总结与心得体会:Revit建模时提高运算速率的小技巧

    BIM的五大好处

        降低纠纷

        工作中区域的跨越

        建筑信息整合一致

        信息自动更新

        解决交代不清晰的盲区

    模型的最简单化

    1.用最简单的族取代复杂的族文件,只有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才使用复杂的族,例如在3维视图的房间中,应将没有必要的在所有的房间都使用复杂的构件族。

    2.删除不必要的或者导入文档,如果你要导入一个大的DWG文件,先在AutoCAD中简化内容。删除所不需要的图原。

    3.为了防止构件被移动,应用编辑——锁定对象,锁住构件,而不是尺寸或对齐锁住的构件。锁住的尺寸或者命令应对齐,并不能防止构件被移动,这样是为了控制于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因为一个移动时,另一个也会移动。

    4.将渲染的图片导出成磁盘文档,取代在项目文档中的捕获渲染,在另个单独的文档中,在进行渲染或者漫游。

    5.保存文档前,选用一个显示部分模型的简单视图,这样下次重开此文件时,所耗费的时间就比较短。

    6.为了避免使用线作辅助线,使用参照平面更快或者在特定的视图中使用详图作规划布置。

    视图最简单化

    1.对于你觉得不需要的构件,可以用对象类别或工作集,关闭其可见性。

    2.在平面或者立面视图中,应关闭3维视图的构件,或者复杂的3维族文件显示,用最简化的2维图形在平面中的表示。

    3.减少开启的视图窗口,特别是透视图,因为透视图需要的系统资源较多。

    操作最有效性

    1.移动大量构件时,应使用移动指令,莫不要用鼠标拖移与置放。

    2.尽可能使用从左至右“内含”的框选方式,取代从右至左“交替”型框选。

    3.移动构件时,使用临时尺寸或是对齐,万不可用鼠标拖动构件的方式。

    4.CTRL+拖移的方式复制构件的速度比CTRL+C,CTRL+V复制粘贴要快。

   

    

    

  培训网校课程目录

  零基础培训教程

  项目实战训练营




Revit捕捉不到点怎么做?Revit捕捉设置小技巧!

    在绘制SymbolicLine时,有时会发生无法准确捕捉到期望捕捉的点的情况。

    如图,这是一扇窗的立面,因为几何形体、参照平面都比较多且密,造成SymbolicLine的端点无法准确捕捉到期望的点(如同红框所示的点)。

    此时有两种办法可以去调整捕捉设置。

    首先在Manage面板打开捕捉Tab

    如图所示,红色框1号是切换捕捉功能是否打开。

    红色框2号里是一些预设的尺寸间距值和角度间距值。

    因为在使用中常希望参照平面、参照线、SymbolicLine等等对于相对整数或者一些常用尺寸、角度更为敏感,形成自动捕捉定位的效果,所以Revit预设了这些间距值。可以通过修改间距值来调整捕捉的精度或客制一些常用的间距值。

    红色框3号和AutoCAD调整捕捉功能的选项很类似,就是可以通过勾选,选择捕捉端点、中点、垂足、圆心等等几何形体的特殊点。一般默认会把这些选项全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都要回到捕捉Tab去调整,实在不够便捷,于是Revit把重定义捕捉设计在了右键功能菜单中。例如在绘制任何线段(包括模型线、参照线、参照平面、SymbolicLine等等)时,在绘制中单击右键,选择SnapOverrides,就可以选择当前你需要捕捉的特殊点的类型了。这种Override的模式仅限于当前操作,不会修改掉SnapTab的默认设置。在本例中,只要选择交点或端点,就可以实现准确的捕捉啦!

    END

    内容来源:BIM补给站

   

    

    

  培训网校课程目录

  零基础培训教程

  项目实战训练营




Revit设计建模基坑支护步骤教程:基坑工程的BIM应用

    为保证下穿铁路顶进框构基坑施工、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和周围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围护结构、降水和土方开挖与回填,称为基坑工程。

    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涉及到大量下穿铁路,因此,基坑工程是我国地基基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BIM在基坑工程的应用目标

    通过创建基坑BIM模型,打破基坑设计、施工和监测间的隔阂,直观体现项目全貌,实现多方无障碍信息共享,让不同团队在同一环境下工作。通过三维可视化沟通,全面评估基坑工程,使管理更科学、措施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投资。

    BIM在基坑工程的应用内容

        地下基坑支护结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项目所在环境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基坑开挖各工况施工顺序的模拟;

        自动统计支护结构各部分的工程数量;

        三维模型转二维的自动成图;

        基于BIM的基坑信息化施工与检测。

    应用业务流程

    (1)收集项目相关岩土工程地勘报告和设计资料,获取地形、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数据模型。

        所谓三维地质建模,是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地质构造形态、构造关系及地质体内部属性变化规律的数字化模型。

    (2)获取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设施的数据,建立施工场地布置模型。

    (3)导入地形数据模型及施工场地模型数据,进行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模型建立。

    (4)土方开挖施工方案设计及施工模拟。

    (5)根据土方开挖设计数据及地形数据进行土方算量。

    (6)导入基坑变形监测数据。

        该数据存放在Excel中,通过读取数据生成基坑边形形状,可查看临界区域和超限危险点,还可将某时间点的变形模型与初始模型叠合并进行误差检验。

    (7)基坑监测人员及管理人员确定危险点后调取基坑监测报表,确认危险点是否属实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基坑工程BIM应用流程

    应用软件方案

    基坑工程BIM应用软件有多种选择,常用的有Civil3D、Revit、Navisworks、Ansys等。

    基坑工程BIM应用软件方案

    基于Autodesk软件

    利用AutoCADCivil3D建立地质模型,AutodeskRevit建立支护结构模型及施工场地模型,三者在Revit中整合形成基坑工程模型。

    在Revit进行基坑工程施工流水段划分及土方算量,Navisworks进行土方开挖及支护结构施工模拟。Ansys获取基坑变形监测数据,该数据存放在Excel表格中,Revit通过读取该数据生成基坑变形形状。

    其他软件

    对于特殊基坑工程,如崖壁类基坑,软件难以建模,可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通过点云数据处理逆向建模,然后在Revit中进行模型整合及相关应用。

    建模方法

    地形模型建模法

    常规地形建模方法,可通过勘察获取的高程点或等高线为基础数据,导入BIM软件自动生成三维地形模型。

       对模型精度要求高,现场环境比较复杂的地形,可以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方式,获取现场点云数据形成三维BIM模型,实现逆向建模。

    地质模型建模法

    利用Civil3D、Revit等将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并与其他专业进行协同工作,是将BIM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一条途径。

    三维地质模型

    支护结构建模法

    基坑支护结构、支撑体系或锚固体系模型,可直接用BIM软件(如Revit)建模,并与地质模型在同一软件平台进行整合。

    基坑支护模型

    施工场地建模法

    施工环境及场地布置模型,可直接用现有的BIM软件(如AutodeskRevit)对施工现场进行规划布置并建模,并与基坑模型在同一软件平台进行整合。

    应用成果

    三维可视化BIM模型

    基坑施工BIM模型包括:地质结构模型、支护结构模型和施工场地模型。

    基坑工程模型

    以地勘报告为初始数据,将二维地勘资料转换成三维地勘模型,在Revit中与基坑结构模型合并,可实时、任意视角查看地下室结构构件与不同深度土层之间的关系,快速查看土层属性信息,指导设计、施工。

    施工模拟

    在输入相关信息后,可直观地看到土方开挖和支护施工过程、周边环境变化、建成后的运营效果等。同时可以科学指导方案优化和现场施工,方便业主和监理及时了解工程进展状况,让更多非专业领域人员参与进来。

    基坑工程施工BIM模型

    工程算量

    根据支护结构各构件定义对应的属性、名称,在视图区可自动生成工程明细表,明细表中可根据需求查看任意命名构件的工程数量。

    基坑工程BIM算量

    信息化施工

    利用信息模型,有效地避开地下管线,协同各施工作业安全施工。

    将地勘模型集成到Revit中,并赋予土层属性,使监理、设计、施工人员能在平台上进行设计、校核工作。

    信息化监测

    将BIM技术引入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以解决以往在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过程中不能直观表现其变形情况和变形趋势的缺点。

    基于BIM基坑监测

    通过BIM技术将基坑的形状、围护结构、周边环境以及各类监测点建立模型,在模型中导入每天的监测数据并采用4D技术+变形色谱云图的表现方式方便工程师、管理人员、业主、施工人员等查看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要实现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系统应用,关键一步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BIM软件平台具有深基坑建模和模型计算功能。这需要广大工作者长期不懈探索,完善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何建军,等.《基坑工程BIM应用》.

   

    

    

  

  

  




revit中空调百叶的画法:Revit空调机位建模方法

    文章来源:BISDC饭堂

    利用幕墙建模空调机位!

    Q:为什么用幕墙搭建空调机位?

    这次在我们的小型公建项目中,通过与合作幕墙公司沟通,明确了商铺外立面的店铺玻璃外墙、店门上方的空调机位、以及柱饰面外包的铝板,都是通过幕墙系统来施工。

    所以这次利用幕墙来建模空调机位,可以较为准确的表达饰面构件与土建构件的对位关系。

    ①放置空调机位悬挑板

    Step 1

    在Revit族库文件夹中找到

    结构>框架>混凝土>

    双击打开“砼梁-中梁-下挑”

    Step 2

    对照CAD图纸的尺寸

    更改梁的尺寸

    Step 3

    注意预览框展开

    可以选择三维视图预览,

    方便直观对应尺寸修改

    Step 4

    按创建梁的方式

    放置空调机位板

    注意标高位置

    ②放置空调机位百叶幕墙

        /放置“墙”的方式放置空调百叶幕墙族

        /将幕墙嵌板修改为“窗嵌板-百叶窗“

        /利用Tab键选取并编辑幕墙嵌板,修改嵌板的偏移量

        /将幕墙下边竖挺(横向)改为铝板外包饰面

    Q:为什么要修改嵌板的偏移量?

    幕墙专业定位的基准一般按面材外饰面进行确定。但利用Revit软件绘制幕墙,默认的幕墙是以中心进行定位的,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调整。

    Step 1

    >利用Tab键选取幕墙嵌板。

    >点击上方”编辑族“进入嵌板族界面。

    Step 2

    >将嵌板族对齐到参照平面外边线;

    >再载入回项目中覆盖原嵌板族。

    >再次将百叶幕墙对齐到飘板外边缘

    幕墙定位线已调整到外边缘

        空调百叶嵌板安置好了,

        以为完事了?

        NO!

        事实上,空调飘板可不能混凝土裸露。

        是的,那100厚的飘板也需要饰面外包!

        厚度尺寸不准,怎么算方案立面深化呢

    修改空调百叶水平竖挺

    ↑以上是我们想要的最终效果↑

    Step1

    >左上文件【新建】→族,

    >基于“公制轮廓-竖梃”族样板新建轮廓族。

    Step2

    画面是否似曾相识?

    是的!你在学以致用了!

    >根据与幕墙公司沟通,此处铝板挂件完成面距离空调飘板结构面厚度50,铝板厚度20。

    >根据数学常识推算各边尺寸,绘制出合适的竖挺轮廓。

    >另存为一个族文件,命名为”竖挺轮廓-空调机位水平竖挺”(前期制定好命名规则,便于项目中查找和管理)

    >载入到项目中。

    Step3

    >项目浏览器中找到”幕墙竖挺”

    >从矩形竖挺族中复制一个类型,命名修改。

    Step4

    >竖挺的类型属性框中”轮廓”下拉;

    >找到刚载入的轮廓族。

    >应用确定。

    Step5

    >选中空调百叶幕墙,打开类型属性;

    >”水平竖挺”行边界1类型下拉菜单找到刚才设置的竖挺类型;

    >应用确定。

    Step6

    >可以看到水平竖挺已经更改

    >调整一下幕墙的底部偏移值。

    >让水平竖挺的下边缘距离结构飘板底部厚度50

    DONE!

    >最后利用”DD“快捷键测距一下检查各边到边的厚度关系是否准确。

    看似说的很复杂

    其实就是三层套娃关系:

    竖挺轮廓    ==>    幕墙竖挺    ==>    幕墙族

    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噢!

   

    

    

  

  

  




如何在Revit中来修改导入CAD图纸名称?

      
在建模过程中,有时为了方便都会导入CAD图纸进行建模,这也是一种快捷的方式,但目前使用的更多的是Revit,那么如何直接在Revit中修改已经导入的图纸名称呢?下面进行简单讲解。

1、单击菜单栏上“视图”按钮,如图所示。

2、在弹出的下拉列表中勾选“属性”,如图所示。

3、在弹出的属性列表中,单击可见性/图形替换后面的“编辑”按钮,如图所示。

4、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工具栏上“导入的类别”,如图所示。

5、在新的对话框中单击“对象样式”,如图所示。

6、在弹出的对象样式对话框中,选择需要修改名字的CAD图纸,如图所示。

7、选中图纸后单击右下角的“重命名”按钮,如图所示。

8、在弹出的“重命名”对话框中,修改新名称,如图所示。

9、修改完后,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的三个对话框中都要单击确定按钮),如图所示。




Revit导出CAD图纸如何批量修改字体?

Revit导出CAD图纸如何批量修改字体?下面就来重点分析一下。

1、点击Revit左上角设置按钮,如图所示。

2、在弹出的下拉菜单栏中点击“导出”按钮,再在弹出的菜单栏中选择“CAD格式”点击后,弹出另外一个子菜单栏中点击“DWG”按钮,如图所示。

3、再弹出的“DWG导出”对话框中,点击任务中的导出设置旁“修改导出设置”按钮,如图所示。

4、在弹出的导出设置对话框中,点击“新建导出设置”按钮,如图所示。

5、在弹出的新的导出设置对话框中“名称”设置成“字体”(可以随意设置自己易记住的名称)后,点击“确定”按钮,如图所示。

6、回到原来的导出设置对话框中,点击”文字和字体“按钮,如图所示。

7、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按下拉列表按钮,在Revit中的文字字体中找到“微软雅黑”对话框,如图所示。

8、在对应的“DWG中的文字字体”中的“自动映射字体”点击下拉列表按钮。在列表中点击“微软雅黑”按钮,如图所示。

9、选择完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综上所述,可以把Revit所有字体改成“微软雅黑”)。




Revit有哪些应用?Revit应用DWF标记功能

Revit应用DWF标记功能。通过DWF标记功能,我们可以快速的校对、审核项目图纸信息,传递CAD与REVIT之间的交互沟通。那我们如何来使用呢?

在“导入/链接 DWF 文件”对话框中,定位到 DWF 标记文件并选择它,然后单击“打开”。将打开“将标记页链接到 Revit 图纸”对话框。在对话框的“DWF 视图”列下,将显示在 DWF 文件中被标记的图纸视图的名称。“Revit 视图”列将显示相应的 Revit 图纸视图。如果 DWF 文件中的图纸名称与 Revit 文件中的图纸名称相同,则 Revit 图纸名称将自动填充到“Revit 视图”列中。

如果 Revit 图纸视图名称在导出为 DWF 后发生改变,则“Revit 视图”列将在 DWF 图纸视图旁显示“

如果“Revit 视图”值为“

如果在 Revit 文件中存在另外几个图纸视图,并且需要将标记应用于其中某一个图纸视图,同样可以这样操作。仅当其他图纸标题栏与原始标题栏的大小一样时,此操作才能起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DWF 标记将作为导入符号放置在图纸视图上。标记将被锁定,这意味着,除非标记是在 Autodesk Design Review 中创建的,您将无法修改这些标记的位置,且不能对其进行复制、旋转、镜像、删除或成组。




Revit老版本中这6个功能,都用过肯定是高手!

随着Revit 2022版本的推出,有的小伙伴第一时间就更新到了最新版本,也有的小伙伴依旧坚守2016 or 2018版本。那么对于这些老版本,还有哪些好用的功能值得我们去深挖呢?

Revit处理导入的CAD图纸

BIM工程师工作电脑基本都是2个显示器,一个屏幕打开Revit绘图软件,另一个屏幕打开CAD图纸,Revit中链接的CAD图纸看起来吃力,这样以便及时查看原CAD图纸。但有时难免单屏绘图,这样一个屏幕绘图时,不停切换CAD和Revit会降低绘图效率,我们希望减少切换,在Revit软件中有一些查询CAD图元的基本功能。其实在Revit中是有一些功能可以查询链接CAD的基本信息,这些功能可以查询图元图层名称或是删除图层等基本操作。

选中链接的CAD图纸,在命令栏中便会显示一组命令,“删除图层,分解,查询”,这组命令便是用来处理CAD的,点击“查询”命令后,选择图纸中任一图元,此时弹出的对话框中会显示图元的图层等基本信息。

在绘制风管或水管时,系统比较多,有时难以区分具体系统,需要查看CAD图层,便可以利用此命令查询,不用再切换到原CAD中,另外,对选中的图元图层可以进行删除或是隐藏操作,十分方便。

选中链接的CAD图纸后,点击“删除图层”,弹出此链接CAD中所有的图层,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图层批量删除。

选择过滤器的创建和使用

在创建Revit模型过程当中,为了区别系统或是控制管线的显示,经常需要创建过滤器,但是常规过滤器创建比较繁琐的,有较多设置。

这里介绍一种创建过滤器的极快方法,就是创建“选择过滤器”,创建“选择过滤器”前,要介绍一组命令,它和过滤器命令位于同一层次,就是“保存,载入,编辑”。

选中需要设置选择过滤器的构件,会自动显示这三个命令,点击“保存”按钮,提示对选择过滤器进行命名。命名后点击“VV”可见性,进入过滤器面板,点击添加,即可找到刚创建的选择过滤器,设置颜色等即可改变颜色,也可以控制显示,和正常过滤器的使用方法一样。

创建3根弱电桥架,分别为安防桥架、综合布线、火灾报警。来演示一下“选择过滤器”的应用。

还可以对“选择过滤器”进行编辑,对过滤器里面的图元进行添加或是移出。

启动视图应用

Revit打开文件时默认的是最后保存的视图,有时这个视图比较乱,显得不正式,不专业。Revit有一个启动视图功能,可以把某一特定视图设置成默认打开视图。

如果你把模型发给甲方,你可以做一个含项目介绍,公司Logo等比较正规的启动视图,给人一种专业的印象,如果你做汇报时要打开模型,你提前把要汇报的重要视图设置成启动视图,打开即可汇报,提高效率。

修剪(TR)在平面和三维中使用不同

TR命令在建模时应用很广泛。可以快速连接管道,两个管道在同一标高下,用tr命令可以一键相连,但是如果两个不同标高的管道要实现连接,在三维视图中用TR命令是没办法直接连接的,但在平面图中虽然标高不同,依然可以用TR连接,这个点是不是藏的很深?

选择框应用

“选择框”命令是一个可以快速生成局部三维视图的工具,比剖面框好用。因为剖面框拉伸比较慢,楼层面积大时,用剖面框很难快速找到具体的地方,如果我们只需要看局部三维,可在平面图中找到局部三维构件,选中后点击“选择框”命令,快速切换的局部三维,后可对局部三维区域进行调整。

匹配类型属性应用

创建Revit模型时,有时候同样的操作需要重复多次,可以考虑使用“匹配类型属性”命令,这个命令有点类似于格式刷匹配属性。

如下图风管管尺寸,1处800×500,3处2000×500,如何快速把3处2000×500改成800×500,达到这个效果有很多种方法,这里选择使用“匹配类型属性”,点击“匹配类型属性”命令,选择800×500风管后,出现刷子图标,然后再分别点击3根2000×500的风管,瞬间就可以改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功能应用很广,不仅用在机电专业中,也用在土建专业中,但也有局限性,如可以更改管道的尺寸信息,但是标高和系统信息不会随之改变。

本文来源:牛侃BIM




Revit与Dynamo两款BIM软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

Revit与Dynamo可以程序编程创建出更为智能与灵活的模型,并运用于建筑信息模型。而建筑业也一直倾向于使用Dynamo这种可视化编程工具。其不需特别学习编撰传统程序语言,却也拥有强大且灵活的功能。而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时,则需要运用程序语言,如Python。Dynamo是作为一外挂于Revit的工具,其中被提供给客户端使用交互的元素被称为“节点”(node)。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端口”,这使得沿“连接器”的节点之间能够进行串接,端口只能连接到其输出端口、类型匹配端口的输入类型、或者匹配端口的输入类型。而节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节点的名称。

2.主体。在此处可显示整个节点级别选项。

3.连接线的入口和出口,也就是端口。

4.数据预览,其中可以预览从节点执行的主要结果。

5.图标,指示为匹配列表指定的选项。

客户端可藉由API编撰Dynamo的node。Dynamo旨在通过建立原本不存在的关系,增强Revit的参数化建模功能。Revit中的参数对象,也就是组件,称为“族”(family),其中参数又分为实体参数(instance)与类型参数(type),使用者可以将参数汇入到组合组件和概念量体。Node被分为与Revit有关联性(transactional)与非关联性(non-transactional)。有关联的节点在建构过程会产生相链接的数据库,并直接传输连接至Revit本身数据库,相较之下非关联的节点较为独立,例如在Dynamo内部数据处理与Revit较无关联性的参数。而Dynamo之特色在于可用自定义节点(CustomNode),其功能在于利用节点编程建立新的节点。

Dynamo导入于建筑项目应用上,简化了重复性的作业方式,并增加交互检讨可行性,创建以往无法达到的事情,增加项目统整的能力与速度,且提高了可调整性。属于可视化编程语言的Dynamo,可以在图形化的接口下创建程序,通过掌握一定的编程逻辑知识,便可自行设计一套流程演算,进而做到模型自动化。

Dynamo与Revit,就如同Grasshopper与CAD(Rhino),都提供了一个构建平台,Dynamo能够像传统CAD软件那样处理纯几何造型,但同时也注重对建筑构件和建筑系统的操纵。尽管Revit也可以像CAD软件那样通过拉伸操作来生成墙和屋顶,更合适的工作方式其实是使用定位线和草图模式来创建这些建筑构件,因为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建筑系统。Dynamo和Grasshopper即同一领域的软件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更加直观地创建和修改一个抽象系统,而不必去写API程序代码。




收藏学习!海榆东线综合管廊BIM应用

技术应用于市政综合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1、项目背景

海棠湾海榆东线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合同内容包括海棠湾海榆东线市政道路(藤桥西河段至海岸大道路口段,K0+000~K9+425.2)范围内道路、(涵)、交通、给排水、照明、绿化、综合管廊(综合管廊、控制中心楼、消防泵房、、消防及监控设施设备等),青田水厂原水输水管改造工程(原水输水管、加压泵站、变配电间、综合楼、电气、给排水、消防及设施设备等)。项目采取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模式,项目总12.35亿元,合同工期910天。

市政化改造道路长度9.42km,宽42m,主干路,沥青混合料路面;

青田水厂原水输水管线于一级加压泵站处,沿规划道路敷设两根DN1400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至海榆东线K0+180后,再沿海榆东线敷设至青田水厂配水井,管道敷设线路长度为19.5Km,设计输送原水规模为27.5万m3/d。

在海榆东线本次改造范围内道路左侧深约2m 处建设混合型综合管廊1 条,长约7.7 km,宽5.45m,高5m(净宽4.55m,净高4.0m),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监控中心的位置,综合管廊在K6+024处预留支线管廊与控制中心连接;综合管廊内设置有:给水管(DN400),中水管(DN400),水厂连通管(DN800)、电力(24回l0KV, 12回110KV)、通信(24孔)。管廊配置:1.防火及通风口,2.投料口,3.管线接出口,4.预埋件,5.排水,6.管道及电缆支吊架,7.标识,8.电气,9.监控与报警,10.消防。

项目中标后再次踏勘时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施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原有基础资料不能完全适用;在道路改造范围内,施工前的管线刨验显示地下管线较物探图更为繁多;项目背山临海,地质条件复杂······

项目采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辅助项目推进,BIM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且在各均有所应用,以购买Bentley为例,马头岗污水处理厂二期泥区处理工程进行了工程实践(ABD+ OpenPlant + MicroStation),建模及出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临汾市快速交通专项规划充分体现了PowerCivil的实用性;ABD在多个综合管廊项目的节点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市政综合项目,并未推进到施工配合阶段,仍以图纸校审为主,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从工程实际角度出发,构建项目的BIM,如果仅是给专家或业主“展示”的三维模型,模型构建完成后未再作修改或调整,这样的模型是“死”模型,模型构建完成也就完成了自身的使命;我们更多的是要一个“活”模型,既能反映设计状况,又能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模型调整,通过专业之间配合,在模型的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一直到竣工。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推进BIM,对于大部分工作,机硬件已经不再是瓶颈,除了模型的构建,依托模型对工程设计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完成渲染以及动画部分的工作;根据相关资料,越是管线复杂的项目,应用BIM的价值越大。

基于“是重要的,图纸是影子”的原则,选择BIM辅助工程推进,并不是说BIM可以主导一切或能解决一切问题,主导因素仍然是设计人;借助BIM,可以更好的传递和表达设计意图,将精力集中到设计阶段和解决工程问题阶段;通过一个项目进行BIM的工程实践,反思设计优化空间,完善工作流程,是设计与施工的双赢。

由于本工程属于EPC项目,设计单位牵头主导,考虑到BIM建模与传统在工作效率和方式上存在差异,目前施工图期间直接采用BIM设计及出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课题基于绘制完成的施工图,进行面向施工的建模,也就是“翻模”;随着施工推进,模型会进一步完善及改进,目的在于辅助施工组织与管理。

2、课题意义

2.1 管线综合

市政综合项目尤其改造项目涉及专业广泛,包括道桥水暖涵,雨污讯电燃等,各专业相互独立同时又需要密切配合。施工图的绘制,未采用协同平台的情况下,各专业除了内部校审还需要相互会签以保证图纸及设计的严谨性,各专业将自身设计交付到管线综合人员,管综结果反馈给各设计师,各专业根据管综调整设计并进行“返图”(将其他专业管线反馈到本图纸)。而不论是否采用协同平台,由于二维图纸中常采用标高表述管线之间或管线与构筑物之间相互关系,不能体现管道壁厚,无法直接准确度量相互之间净距,导致管综成为进度控制因素,而设计变更时管线综合显得更为重要。管综工程师存在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的特点。一旦管综人员不再跟进该项目,接手人员需要较长时间熟悉项目,处理项目上的问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亟需能准确表达、直观表现、能与设计互动的工作流程,同时,要体现“设计的生命周期”。

2.2 专业配合

另一方面,以本项目为例,桥涵专业的雨水箱涵属于构筑物,工艺的综合管廊也属于构筑物,考虑到覆土厚度和避让原则,常有管廊在箱涵下方的情况出现,属于单独设计并相互配合,但属于“弱结合”,管廊的埋深增加会导致基坑加深、土方量增大,支护体系及降排水措施调整、管廊坡度变化等,进一步加大投资;实际上可以加大专业之间的配合深度,进行设计优化,实现“强结合”,把该节点管廊与箱涵作为整体进行设计,再考虑沉降缝与防水措施,可以避免前述问题,管廊高程可以提高1m以上,对于管廊后期的运营维护都有很大的好处。实现“强结合”,除了设计师的配合,还需要实现可视化,一方面将直观表现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设计的优缺点,另外快速表达设计意图,加快校审进度。

2.3 设计变更

有别于水厂及泵站项目,市政项目管线权属单位多,新建与切改影响范围广,施工面呈条带状,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变化较快,该因素导致物探图及地形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由于基础资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设计变更较多,雨污水管道作为重力流管线在高程调整时较为复杂,管线综合的工作量较大,针对复杂节点,二维图纸较难表述。市政工程施工常有分段分专业施工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未探明的管线及构筑物,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现场配合人员未必是该专业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如何向总部准确的描述该状况或提出的解决方案被认可也不容易实现。

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管线方面,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线权属单位不一定完全掌握地下管线情况;物探仪器针对深度超过3m的管线难以准确判断深度与位置;部分管线及构筑物施工完成后并未在城建部分存档,上述因素均可能导致变更。

另外变更源自设计本身,设计时考虑了建成后路面与原始地形的高差,某处设置挡墙,而忽略附近居民车辆驶入建成道路的方式;雨水接入现状箱涵就近引入河道,但原箱涵设计之初主要排除道路外地面水,未考虑路面水,同时箱涵流量加大后,周边泄水渠负荷不够,可能导致雨水溢流淹没附近居民的房屋基础;原始地形图高程点采集数量不够,未能完全体现地形地貌和建构筑物的关系,某处房屋高出地面2m,管道挖深较大,支护体系施工及拆除风险较大。

规避上述问题,除了加密高程点数量,设计人员还可以在现场踏勘时尽可能保证多的影像记录,当设计人不再跟进项目或者现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可能需要新设计人前往现场再次踏勘,外阜项目会因此产生较高的费用。如果采用倾斜摄影技术,通过航拍构建实景模型,设计人及校审人员可以通过或云在短时间内了解现场情况,提出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对于EPC项目,既提高了处理效率,又能节省大额差旅费用,降低成本。

2.4 施工组织与管理

市政工程项目隐蔽工程多,反复开挖容易导致压实度质量波动,回填不均;在施工前如果图纸梳理程度不够,施工先后顺序颠倒,易造成浅管先埋下,深管再挖开;专业分包队伍多,存在交叉施工,一旦出现错漏碰缺,易导致窝工费及工期延宕,提升项目成本;施工计划内的工程量需要计量,包括管道长度、混凝土方量、土方开挖及倒运数量,该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采用无人机进行实景建模,进行工程概览;航拍图片可以处理成点云,进一步构建地模,借助CIVIL板块进行工程土方分析;对各构筑物进行分拆(例如:底板+侧壁+顶板)并构建模型,进行工程量统计;将各专业模型拼装后形成总装BIM,轻松梳理各处相互关系,预见性的进行;借助总装BIM进行碰撞检测,降低错漏碰缺的几率。

小结

结合上述分析,针对市政综合项目,尤其EPC项目,在工期紧、任务重、配专业多的背景下,既想保证工程设计安全可靠,又要多快好省的进行施工,保证收益的最大化(控制成本的同时进行精益管理),BIM可以作为工程建设辅助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从软件使用角度分析,可以采用Bentley软件,在拥有通用平台的基础上,一方面各专业有相应的配套建模软件,另一方面将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应用具有实际工程意义。依托海棠湾海榆东线市政道路(藤桥西河至海岸大道路口段)改造工程施工设计总承包(EPC)项目,探索分析Bentley软件一站式解决市政综合项目的可能性与应用程度,为院内类似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3、目标

本次建模针对道路工程、原水工程、综合管廊工程、廊内管线出线(电力、通讯、中水、给水、廊内集水池)、桥涵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针对综合管廊的节点进行建模(廊内管线、预留预埋、消防、支吊架、支墩、廊内排水),建模范围K1+774~K9+424.4。

3.1 模型构建方面

1、构建“准”模型,准确、实用;

2、针对影响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重要专业进行模型的构建

3.2 模型实际应用方面

1、借助建模的结果更好的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充分了解隐蔽工程先后施工次序,避免工序反复造成损失;

2、结合模型进行设计的优化,避开二维设计盲区,针对复杂节点进行充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优化设计流程,形成BIM与设计的互动,延续模型的生命周期

4、解决错漏碰缺(管线与管线、管线与结构、结构与结构)

3.3 BIM在项目各阶段的应用价值与切入时间分析

结合本次建模,探讨各设计阶段BIM应用的可能性,应用的方式与切入的时间节点,BIM构建模型的深度。

3.4 市政综合项目BIM建模的标准化

结合该工程,摸索各专业的建模流程,分析专业之间配合方式,将BIM建模流程标准化,提高建模效率与实用性。

4、软件平台选择、基础资料

本次建模着重综合管廊、原水管道,市政给排水管道与道路工程的相互关系(K1+774~K9+425.2),便于施工组织并在施工之前解决错漏碰缺问题,施工过程中针对复杂节点进一步优化设计,避免窝工与索赔。

本次建模软件全部采用Bentley公司软件,目的在于减少不同软件间的转换,尽量“一站式”解决建模问题,其中MicroStation为通用技术平台。

4.1 建模软件

航拍及点云处理:Acute 3D,Point Tools;

道路建模:Power Civil China

综合管廊节点建模:

主体结构:MicroStation

桥架、给排水、出线管道阀门:OpenPlant

管廊平纵:Power Civil China

市政给排水、原水管道建模:Power Civil 下E板块

水锤模拟及分析:HAMMER v8i

节点渲染:LumenRT

关键帧及路径动画:MicroStation

Bentley软件更新较快,对于软件版本的选择,英文版的更稳定,不一定全部采用最新版,可以根据自身熟悉程度甄别性选择。

4.2 参考及资料

1) 《MicroStation工程设计应用(表现篇)》

2) 《MicroStation工程设计应用教程(制图篇)》

3) 《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协同设计管理指南》

4) 《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使用指南指南?设计篇》

5) 《Bentley BIM解决方案应用流程》

5、建模进度计划与模型标准

(1)模型准备阶段(2016年11月18日~2016年11月30日)

建模人员分析梳理施工图纸,保留必备资料,剔除冗余部分,多与设计人员沟通;熟悉建模软件,研习软件教程,建模流程,避免重复工作;如果条件具备,设计人对自身设计图纸建模更佳。

专业内考虑模型文件等级,图层控制、材质赋予及贴图;专业间设定文件保存版本,文件参考深度控制,尽量风格一致,便于管理与使用。

(2)确定建模流程阶段(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31日)

建模基于“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粗及细”的原则

各专业建模切入点从标准段或较易处理节点开始,构建小范围的模型,摸索实现不同专业之间模型拼装,该阶段模型要求各专业模型“像”,对模型的精细程度及材质和显示方式等要求不高,起到“四梁八柱”的骨架作用。试拼装成功后,各专业模型深化构建,仍以小范围为主,模型构建的LOD加深,构配件尺寸及材质细化,重复前述拼装工作,对拼装后的模型进行“分合”分析,结合需求的表现形式,控制模型各专业的显示样式;根据展示内容控制参考文件的嵌套深度,反向控制文件等级;根据操作模型的速度及效率提出模型“轻量化”措施,使模型占容小(文件大小尽可能小),信息量大(保证模型足够信息量),实现灵活操作。

该阶段较为重要,需要反复进行尝试,确定合适的工作方式和建模流程,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3)模型构建及组合阶段(2017年2月1日~2017年3月31日)

选择合适的模型拼装框架,如图5.1~5.3所示,展示的是不同的拼装方式。结合自身建模经验,不推荐A方式,该方式在后续模型控制及渲染导入阶段存在较大的问题。

拼装方式B与C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各有利弊。分析A与BC,明显的区别在于模型细分。

结合第二阶段的试验结果,将各专业的建模范围扩大。

节点比标准段耗费的精力要多,选择代表性节点建模,模型构建拼装完成后,与设计人员对接,一方面完善模型,另一方面设计人可以通过汇总各专业信息的模型研究设计是否有优化空间,建模与设计形成良性互动。

结合第二阶段的建模流程,根据选定的模型框架,各专业完成本专业的模型。模型构建过程中,与设计人员同步推进,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对各专业模型进行总装,根据电脑处理能力选择合适的拼装范围或文件参考深度。同时需要考虑台式机处理能力与笔记本运行速度的差异,防止“台式机上跑得快,笔记本上转不动”的现象。

Figure 5.1 模型拼装方式A

Figure 5.2 模型拼装方式B

Figure 5.3 模型拼装方式C

(4)碰撞检测及设计调整阶段(2017年4月1日~2017年4月30日)

该阶段为BIM与设计的互动阶段,也是本课题的重要内容。

模型按区块分专业拼装完成后,分析碰撞检测的相关专业,为提高运行速度,控制参考文件的深度,卸载无关部分。

碰撞检测内容:管道与管道,管道与管廊结构、管廊与给排水附属设施(检查井、阀门井、箱涵等)、管廊节点与道路结构层等,根据碰撞检测结果调整工程设计。

对于设计的调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BIM中直接调整,最后反馈到蓝图;另一种是在CAD中调整后,将数据导入BIM模型,重新进行碰撞检测。如果建模人员为设计师,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给排水专业可以充分发挥SUE的优势,更为直观和便捷,同时高效实用。

结合点云,分析道路放坡或者修建挡土墙后与周边的环境的关系,结合实际需求调整设计,充分发挥实景建模的作用。

(5)渲染与动画制作阶段(2017年5月1日~2017年5月10日)

前述各阶段完成后,进行施工动画的制作及模型的渲染。

渲染内容包括综合管廊各类型节点(内部、外部、剖面、局部大样)、管廊与地下管网(给排水管网、管廊出线)、地下设施与道路(管廊、给排水管网与道路关系)。

动画部分设定包括8部分:

1) 包括航拍与点云相互转化,

2) 综合管廊标准段建造,

3) 管廊标志性节点内部漫游,

4) 综合管廊与原水相对关系

5) 综合管廊及出线与地下管网相对关系

6) 管廊及出线、地下管网与周边环境相对关系

7) 拟建道路与环境关系

8) 各节点渲染图展示

6、建模流程

经整理,模型构建逻辑如图6.1所示,分析专业之间依托关系有助于分清建模工作的主次轻重,梳理模型的独立与关联性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

Figure 6.1 模型搭建逻辑

以下操作中,DGN文件中参考CAD文件时,CAD文件均采用1:1比例,采用绝对坐标。

6.1现状地膜的创建

现状地模的构建需要地形图,选择软件可以采用Geopak Site,也可以采用PC。种子文件选择2D,将地形图以文件参考的方式加载。通过控制参考文件图层的方式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视图内保留DGX、GCD、首曲线和计曲线等带有高程信息的图层。将上述图层拷贝到主文件,采用如下操作:选中元素,任务栏→3→1,随意选取基准点,点击enter锁定坐标轴,下方坐标系内输入距离0,完成复制。

地模创建:任务栏→地形模型→按图形过滤器创建地形模型,弹出对话框,打开“地形过滤器管理器”,按相应提示进行操作,对地模命名并选择特征定义,完成地模的创建,进一步导出地模为DTM,用于后续其他模型的使用。

地模创建成后,应进行反复检查,可能局部坐标点存在问题,可以找到相应坐标点,对比文字标注与实际高程,进行调整。

另外一种创建地模的方式是利用点云数据,点云数据的生成可以借助航拍影响,使用之前应对数据进行处理,控制相应的图层与属性。由于点云数据量极其庞大,直接导入PC会导致宕机,提取部分数据即可完成模型的构建,在MS中加载点云,在点云对话窗口中调整点云密度并将文件另存为.xyz格式,点云密度为原来的万分之一即可,不同的项目类型可以通过反复控制来达到需要的精度。

在PC中导入前述.xyz格式文件,创建地模,导出为DTM格式,为后续模型使用。

相比较点云和测绘CAD图纸,随着设备及测绘技术的提升,未来采用倾斜技术创建实景模型会更多的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点云随着精度的提高其应用更加广泛。

6.2 道路工程模型构建

PC中选择合适的工作环境,种子选取2D,找到道路工程CAD图纸中“道路平面线位图”,该图包含道路平面的基本信息(交点编号、前后缓和曲线参数、桩号、半径及坐标等),将图纸参考到PC中。“平面几何”中建议采用“积木法”构建道路中心线,逐段道路构建时,连接直线段时建议采用“插入回旋线”。各线段构建完成,“积木法则创建路线”对话框中一定要定义线路名称并选择“特征定义”。

纵剖面建议采用“按竖曲线单元创建纵断面”。纵剖面构建同样需要指定特征定义和线路名称,并将最终的纵剖线路赋予平面。

平纵方案完成后,需要创建廊道。在Power InRoads (08.11.07.615)版本中可以直接将绘制好的横断面转换成模版。

任务→廊道模型→创建廊道,弹出对话框,选择好前述廊道基线,对廊道名称命名并选择设计阶段,弹出对话框“根据横断面模板创建三维路面”,确定起终点,选择模版,创建廊道。此处应注意“设计阶段的选择”,阶段越初级,创建速度越快,建议刚开始采用低等级创建,检查有无问题,后期可以在属性框调整设计阶段。

路廊是可以在没有现状地模的前提下创建的,但道路存在放坡以及挡土墙等,仍需要将地模导入。路廊创建完成后,将路廊导出为地模(DTM格式),用于雨水及污水的模型创建。

前面提到的路廊采用了统一的横断面,实际上道路存在掉头及局部拓宽、公交站台以及平交路口,建议按照5.3中确定的拼装方式进行廊道创建与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分区块分类型创建,然后整合为一。

6.3 雨水管网模型构建

工作环境选取:种子文件2D,用户选择SUE,项目选择Bentley-Utilities-Metric,界面选择Bentley-Civil。

首先将6.2中的未来建成道路DTM文件导入并激活,雨水CAD图纸通过文件参考的形式导入主文件,平面图纸仅保留雨水口、雨水支管、雨水井以及雨水主干管图层。

考虑到SUE内“资料库”并不完全与国内一致,需要自行定义雨水口(雨水口及篦子)、雨水井。具体定义方式参见7.2。

将雨水支管及干管(仅需要这两种管道)复制到主文件中,将复制的管线转换为设计的管道。

关闭CAD文件参照,利用SUE的组件中“从图形中提取公共设施”功能,进行管道偏移高程、管材等因子的参数设定。

打开文件参照,借助CAD底图选择主文件雨水口井,属性中调整井的类型为自定义的雨水口,选择干管上的井子,属性调整为自定义的井类;现阶段鸿业的雨水口布置更为快速便捷,且符合道路设定,因而SUE内雨水口选取的是支管的端点,很可能偏离道路边线,所以需要逐个调整SUE内雨水口的位置。

选择井类及雨水口,根据底图调整井名称及编号;平面图选择管道,打开纵剖面图,根据雨水剖面CAD底图调整各管段的高程、管径以及管材。

6.4 污水模型管网构建

污水模型的操作类似6.3,仍建议将达模型拆分按区块建模。

6.5 综合管廊模型构建

由于综合管廊在平面上线形按照道路中心线进行偏移,为方便施工与计量,平面位置基本依托道路工程的桩号,所以构建综合管廊前需要有道路桩号,并将桩号(包括雨污水、原水、管廊内部中水给水及管廊节点)进行换算。

首先PC内构建综合管廊的平纵方案,导出ALG,并在PC中创建各标准段;其次在MS内构建管廊节点主体框架,其次将管廊节点参考到管廊分装文件,按照桩号及高程进行定位;最后单独创建衔接标准段与节点的模型。

主体拼装完成后,进行管廊节点内部构建,建议将模型按内容拆分,后续通过文件参考装配。

在标准段,各管线的布置位置相对于管廊基线是固定的,可以在PC中通过平纵alg的偏移及调整,确定各管道中心高程,之后根据桩号转换文件和管线平面CAD,在OpenPlant中完成各管道出线。

6.6 原水工程模型构建

原水管道基于道路中心线偏移一定距离,导入道路ALG,根据鸿业市政管线绘制剖面及管综结果构建原水管道高程,建议按照5.3中确定的架构进行建模,并非依据原水井类分段。

原水管道建模的前提是CAD管网综合已经完成,数据导入HAMMER v8i进行水锤分析已经符合规范要求。

构建出原水管道高程后,在SUE内直接转换为水管,由于软件设定的原因,管线放样可能为管内底、管中或管内顶,是需要进行设定。

快速打开设定文件的底目录:

菜单栏→元素→元素模版→文件→C:ProgramDataBentleyPowerCivil V8i (SELECTseries 4)WorkSpacesExamplesBentley-Civil-MetricdgnlibSampleDrainageFeatureDefsMetric.dgnlib,PC会打开相应的文件。

文件内打开项目浏览器→Civil标准→特征定义→Conduits,找到相应的管道,右键属性,在 “形状方向”选择管线衔接方式。

6.7 航拍及点云处理

由测绘分院进行处理,点云格式.las或.pod。

6.8 箱涵模型构建

箱涵模型主要在MS内完成,以CAD图纸为底图,结合7.3部分提示,在总装文件时控制平面位置和高程。

6.9 模型组装

各专业模型构建完成后,进行模型总装。

模型总装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深度的装配,例如,根据5.5中的动画要求,节点部分需要有较为详细的展示;当展示管廊与地下管网时,管廊文件参考深度到管廊框架主体即可。这样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更快速的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需求做分门别类的组装,并通过参考设定各文件的视图样式。

7、建模细节

7.1 SUE内的特征定义

由于诸多原因,SUE内井的类型及及他附属设施可能与设计人的构想有差异,可以通过自定义的方式创建新的类型,在后续模型操作中可以直接使用,同软件自带的其他井类一样便捷。

首先找到或设计图纸,以某一个雨水口为例,雨水口在SUE中的对比为“CB#12”,打开6.6中的库文件,项目浏览器→Civil标准→特征定义→Drainage Nodes→CB#12,右键属性,弹出属性对话框,可以看出如下对应关系:

Figure 7.1 映射关系

点击文件→元素→元素模板→Storm Sewer Nodes/Conduits Drainage,可以查看相应模版对应的激活单元,激活单元存储位置位于:C:ProgramDataBentleyPowerCivil V8i (SELECTseries 4)WorkSpaceProjectsExamplesBentley-Civil-MetriccellSample Drainage FeatureDefs.cell

意味着如果修改最后面的文件,前端就会反映相应的调整。

打开前述cell,较为快捷的修改方式如下:制作上述三个激活单元以及CB#12文件副本,并进行相应的重命名,参照图集或者CAD图纸绘制井类,重新建立图7.1中的链接,完成雨水口的自定义。

7.2 模版创建及导入

Power InRoads (08.11.07.615)中,完成横断面的绘制。考虑到廊道是将横断面模版沿着中心线放样,有“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的结果,绘制横断面时注意,如果现实中是实体,该部分断面应为多边形,如果是面,可以采用线。可以在InRoads中直接绘制横断面,也可以在CAD中按1:1比例绘制好后,以文件参考的形式合并到主文件中。

选中横断面,以放样点为基准点,将断面移动到坐标原点(0,0),此时In Roads种子文件采用2D较为合适。

选中横断面,以坐标原点为基准点进行缩放,比例控制为1mm替代1m。保持横断面选中,菜单栏→Applications→InRoads Group→Modeler→Create Template,弹出“Create Template”对话框,File→Import Template,弹出“Import Template from Graphics”对话框,对话框底部“Minimum Chord Length Of Curves Elements”中填入0.001或者更小的数值,这样可以加密点的数量,降低横断面失真率,其他选项可以默认。导入完成后,对模版进行命名,保存,然后将模版另存为:File→Save As ,模版文件会以itl的文件格式另存。

在Power Civil China SS4版本中(08.11.09.845)中将模版导入,模型制作期间发现,如果要使用Inroads中创建的模板,最好将模版导入到创建廊道的软件模板库中使用。

PC中导入模板:任务栏→廊道模型→创建横断面模版;弹出“创建横断面模版”对话框,→模板库管理器,弹出对话框,右侧导入itl文件,选择InRoads中创建的模版,拖拽到左侧模板库中,保存。

完成导入工作后,在“创建横断面模版”中双击模板,进行横断面的各部分特征定义及名称修改,便于后续使用。

7.3 模型比例、坐标系及拼装

由于道路并非正南或正北,各专业模型构建完成后需要内部的拼装和总装,存在两种拼装方式:按照绝对坐标建模,直接拼装或者按照自定义方式建模,拼装时通过调整坐标和比例等参数完成拼装。

以本工程为例,建议模型构建之初就采用1:1比例构建模型,该方式便于统一管理模型,对于部分不易表述或细节较多部位,采用保存视图的方式。

结合6.1部分,除与道路alg相关部分采用绝对坐标系外,独立模型构建的坐标系采用自定义坐标系,自定义坐标系的使用原则是“高效实用,符合实际需求”,既要满足本模型的构建,又能满足拼装模型的快速接入。独立模型在建模时如果采用绝对坐标,由于该模型可能既存在平面角度又有纵向的倾斜,跟此相关的其他文件拼装时有较高的操作难度,精度及效率大打折扣。

模型拼装阶段,以综合管廊节点为例,内部涉及因素较多(管道、支吊架、支墩、预留预埋、出线、管廊主体等),虽然节点类型多,但内部构成的多处存在一致性,根据需求,将支吊架、支墩、预埋件等单独做model,不同的节点根据工程设计进行拼装,文件参考时一定要勾选“保存相对路径”;由于部分模型采用的是自定义坐标系,在拼装时统一采用绝对坐标系,会出现参考文件“跑偏”的特点,需要进行平面位置及高程的调整,首先,激活锁选项勾选“ACS平面锁”及“ACS捕捉锁”,先调整平面位置,再进行高程的调整。

高程的查询可以在软件中设定,菜单栏→设置→精确绘图→显示→勾选“显示坐标”,设定完成后,注意释放ACS平面锁及ACS捕捉锁,通过绘图工具从原点引出线,光标点会实时显示XYZ坐标。

7.4 建模的化零为整与化整为零

根据自身建模经验及在该项目中的尝试,强烈建议模型细分,将模型分专业按区块做到“化整为零”。软件的很多操作涉及到运算,单一模型涉及的范围越广、因素越多,计算需要耗费的资源越多,随之带来效率降低、资源占用的问题,模型的分拆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尤其对于PC中采用土木单元处理平交路口,SUE板块下调整给排水井的类型等,分拆并不会导致逻辑上的错误,MS平台的文件参考功能可以重新做到“化零为整”。

模型如果不分拆处理还有另外的问题:文件损坏的风险。文件损坏可能导致大量数据无法再利用,分拆模型相当于均摊风险。

7.5 PC中的操作

由于PC中的平面方案可以采用平面线参数化或方案导入的方式,节省较多的时间,但是对于较长的线路,纵断面创建时存在工作量相对较大(手动输入参数较多),并且绘制的方案不能进行位移。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较为高效的方式:将CAD中的道路纵剖面合并到主文件,也就是平面,并创建成线串,选中元素,ctrl+c实现复制,打开平面方案的纵剖面,右键粘贴,即可以进行位移,通过捕捉等操作,将线串确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纵面几何”中选择“创建土木规则特征”,即可快速完成纵剖面的方案导入。

MS的部分功能也可以在纵剖面上得到体现,如果希望在纵剖面上加减点,任务→7→8(插入顶点)/9(删除顶点)。

7.6 方案的导入与导出

PC中绘制完成平纵方案后,应及时将方案导出(alg),该举具有重要意义,方案是文件的核心,如同横断面模板的itl文件、地模的DTM一样,只要alg、itl及dtm等文件在,模型文件损坏对工作进程带来的损失能降低很多。

前述文件还有占容小内涵丰富安全稳定的特点,其次,alg文件可以完成多个方案的对比以及拼接,对于长距离的方案可以先分拆导出alg,后续再整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7.7 PC中的精确绘图

Power Civil China中除了MS内置的精确绘图以外,还存在有土木精确绘图,而这两种方式是不能同时使用的,即便关闭土木精确绘图,仍然无法恢复锁轴等功能。

恢复MS精确绘图,首先关闭土木精确绘图,其次点击“开关精确绘图”按钮(实心方框十字叉)两次,在绘图栏随意选取绘图命令进行绘制,尝试是否能够锁轴,如果不能,再点击一次“开关精确绘图”按钮,多尝试几次即可。

7.8 动画

设定路径时,应充分考虑总帧数与播放的关系,当总帧数及每秒帧数确定后,路径应尽可能平滑,镜头转换过度平缓。

在MS中模拟建造过程,主要依靠关键帧,在使用不够娴熟的情况下,每设定一次关键帧,应从头视察一遍相应的效果,及时处理意料之外的状况,另外,关键帧中如果元素较多,容易造成机器卡顿。

7.9 SUE内管道纵剖面查看

SUE内如果希望看到多根管道的纵剖面,需要提前设定:菜单栏→工具→项目浏览器,弹出“项目浏览器设置”对话窗,将“公共设施模型”选项调整为“打开”。

菜单栏→工具→项目→链接→项目浏览器,在弹出窗口中找到“地下公共设施”选项,右键“剖面图选项”,选择相应的管道,进行命名及查看。

SUE的纵剖面可能存在这样的缺点,只能逐根管道调整高程,不能再多根管道的纵剖面内直接调整某根管道的高程。

7.10 模型渲染

渲染可以采用MS或者LumenRT,渲染的前提是模型已经完成碰撞检测,为“准确”的模型。模型体量过大的情况下导入LumenRT容易成为“黑匣子”,因而需要控制拼装模型的体量。

在渲染阶段,如果用CE版本展示V8i版本的模型,需要将V8i版本的材质拷贝到CE版本中,不然会丢材质;在模型导入LunmeRT时,CE版本比V8i版本具有更好的处理能力;LunmeRT可以做路径动画,但不能做关键帧动画,采用图层开关控制的方式会使模型展示阶段略显突兀,建议采用MS内的关键帧动画;当某一物体添加光源后,希望看到灯光显示效果,可以在MS内选择“视图显示样式”—“光滑 建模”,但应注意不要勾选“调整试图亮度”内的“默认光照”,另外MS内的灯光是无法导入到LunmeRT内的,但LunmeRT内可以自己添加光源,当模型内有较多光源时需要注意该问题;LunmeRT用于渲染,有着“傻瓜式”操作,非常便捷,但是MS内置的Luxology渲染更为强大,但操作也更为复杂,本次建模未对Luxology渲染进一步尝试。

考虑到市政道路项目基本为隐蔽工程,在对渲染质量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在MicroStation内可以快速渲染模型,将模型赋予材质并控制灯光后,包括视角及剖切位置。

菜单栏→实用工具→图像→保存,调整图像分辨率等设定点击确定即可完成图像保存。

7.11 部分渲染图像展示

Figure 7.2综合管廊出线与给排水管网相互关系

Figure 7.3综合管廊特殊B型出线口K8+207

Figure 7.4投料口A通行平台

Figure 7.5投料口A剖面视图

Figure 7.6管廊标准段面渲染

Figure 7.7管廊标准段面实际建成

8、建模结果

1、完成K1+774~K9+424.4范围内除桥梁外各专业完整的三维模型,并实现了总装。模型采用绝对坐标,模型比例1:1,可以逐类、逐段、逐层浏览,数据准确,信息可靠;

2、模型较为清晰的反映各专业设计方案之间的关系,道路横纵断面准确,地下管线齐全,管廊节点与道路各结构层距离可准确计量;

3、通过管线碰撞,进一步解决了专业会签后疏忽的小部分问题;

4、根据总装模型,预判施工先后顺序,在施工组织与管理中进行了实际应用,起到工程辅助优化的作用;

5、通过模型构建对各专业软件的功能进行表达,基本确定了建模流程,体验了不同的组装架构模型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6、建模人员水平有所提升,软件应用范围得到扩大;

7、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建模还是设计,协同是避免“设计盲区”和“错漏碰缺”的重要手段;

8、经渲染后的模型,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水平,在渲染的基础上完成动画制作,详见附件“渲染成果”及“海榆东线综合管廊正式成果20170717”。

9、创新与展望

9.1 创新点

1、借助海榆东线工程,在完全采用Bentley软件的前提下,完成建模工作,并提供动画素材及部分。Bentley软件应用于市政综合项目BIM建模可行,一站式服务可以提供复杂项目的解决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可以更多的应用到厂站及管网综合项目中;

2、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BIM针对复杂状况较快的提出解决方案,实现BIM与设计的互动,,同时对施工组织及管理起到了辅助作用;




PKPM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最困惑的系列问题及其解决办法(12)

1、  连梁的抗震等级怎么确定?

解释:连梁是剪力墙的组成部分,无论连梁跨高比是否小于5,其抗震等级均与其相连的剪力墙相同。当连梁跨高比大于5时,宜按框架梁设计,箍筋不必全长加密。

2、连梁的输入方式?

解释:连梁是剪力墙设计中的关键。连梁跨高比对结构整体刚度和结构抗震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连梁跨高比宜控制在2.5~5.0。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应按梁输入计算分析,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宜按剪力墙开洞输入计算分析,跨高比在2.5~5.0的连梁应根据工程情况判断采用合适方式输入计算。

3、剪力墙结构平均重度的经验数据?

解释:工程设计中最常见的高层剪力墙住宅项目(采用轻质隔墙材料),其平均重度规律一般如下:

(1)6度设防地区:20层为13.0KN/㎡;30层为14.0KN/㎡;40层为15.0KN/㎡;

(2)7度设防地区:20层为14.0KN/㎡;30层为15.0KN/㎡;40层为16.0KN/㎡;

(3)8度设防地区:20层为15.0KN/㎡;30层为16.0KN/㎡;40层为17.0KN/㎡;

户型较小,隔墙较多时平均重度将偏大;户型较大,隔墙较少时平均重度将偏小。

若SATWE计算结果中平均重度与上述规律相差超过10%时,应到PMCAD“②平面荷载显示校核”仔细校核荷载输入是否正确。当计算结果中平均重度偏大时,一般可能是荷载输入偏大或重复输入线荷载;当计算结果中平均重度偏小时,一般可能是荷载输入遗漏。

4、高层住宅框剪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值层间位移角X方向1/2900,Y方向1/1900是否满足要求?

解释:从位移角数值看,说明X、Y向的刚度不等且差别较大,宜按照规范控制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一般控制到两个方向相差20%以内。宜进行结构布置调整。


(来源:微信公众号“PKPM构力科技”,善意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在Revit中做净空分析报告?

目前,Revit作为目前国内外重要的BIM软件之一,为广大的建筑企业单位打造的一款优良的工具。Revit可以面向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设计师乃至后期运维管理都可以应用,其在项目应用范围以及深度已经远远超越了CAD,而且Revit可以摆脱2D平面的束缚创建包含真实信息的统一模型,建立更符合项目的真实模型,并进行冲突检测,联动变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满足净空标高的地方,就会做一个分析报告与业主或设计院对接来解决问题。本练习以某项目的机电管线为例,最低净空标高要求满足2200。在Revit中先把此区域的净高分析图做出来;再截取此区域的三维模型图,最后整合根据项目需要生成所需的文档,本练习生成PPT文档,做分析报告。步骤如下:

1、在不满足的净空标高的区域做一个剖面,如下图所示:

2、 以上图第三张为基础,进行添加参数分析此区域的净空标高。在注释菜单栏中会用以下命令(对齐、高程点、详图线、文字)进行编辑分析图。如下图所示:

3、最终的净高分析图。如下图所示。

3、 做好净高分析图之后,截取Revit三维模型图以表示此区域,最后进行整和,生成PPT格式报告,以便于问题交接。

  截取的Revit三维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4、 最后整合生成的PPT文档,如下图所示:




记笔记啦!结构设计及校审要点详细解说

 记笔记啦!结构设计及校审要点详细解说

【设计原则】

※      能按建筑设计意图将结构骨架搭建起来

※      在搭建过程中注意不与建筑、设备发生冲突,做到不错不漏,不碰不缺

※      注意结构自身合理性,不合理的要与建筑协商解决

※      将设计意图表示完全,表达清楚

※      一套图的设计参数是否统一

【设计步骤】

设计配合――电算――模板图――配筋――说明及大样

存在问题:

1.工期安排不合理,效率低,设计人员占用了所有的工期,留给校审的时间很少或几乎没有。

2.没有按照公司统一措施的要求,电算数据没有校审就绘制施工图,导致返工。

【设计配合】

○墙体材料、外墙做法:面砖、涂料或局部面砖局部涂料

○厨房、卫生间、门厅及阳台板面标高降多少

○阳台梁高,阳台线脚位置:阳台梁面、阳台梁底(影响绘图)

○空调板位置:梁面还是梁底

○凸窗大样类型

○建筑外圈梁高

○基础埋深(承台、基础梁面标高)

○屋面找坡:结构找坡或建筑找坡

○板面高差线应在建筑图准确表达,特别是高差线不在门边时

○墙、柱、梁偏位及尺寸

○楼梯是否设梁,梁高多少

○电梯基坑的标高,电梯基坑有无下地下室

○地下室顶板标高,消防车道位置,覆土厚度

○梁宽、板厚与电专业配合是否需要局部加宽加厚

【电算】

(1)基本原则及计算参数(总信息)

○混凝土容重:统一按 框架 25, 框剪、剪力墙结构:26;

○地面粗糙度:城市中心区可取C类;市郊取 B类;

○结构基本周期:按WZQ.OUT中 T1

○风荷载信息中各段最高层号与计算层数是否相符

○场地土类别及是否与特征周期矛盾: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2类场地对应的特征周期应为0.35,3类场地对应的特征周期应为0.45。

○周期折减系数是否正确

○斜交抗侧力构件交角大于15°时是否已输入相应附加地震数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大于15°时是否已将总信息中水平力的夹角改为相应的角度

○框剪结构0.2Q0调整的起止层号

○层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及保护层厚度是否正确(板容易忽略导致返工),屋面小塔楼及坡屋面的层高,同一工程所遵循的原则应一致。

○屋面小塔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情况下取 1.0

○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不宜同时计算,二者选一,否则配筋会增大较多。

○模拟施工2适用于筒体结构,其计算仅对基础起作用,一般的框剪结构按模拟施工1计算。

○层间梁和错层板不能用来做错层。

○异形柱应用双向偏压计算。

○SATWE第3步构件配筋设计与验算中的十二层以下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只能计算规则的框架(不能包含异形柱与斜撑)。

○错层高度小于梁高时按平层输入;(Satwe计算错层结构时,其计算出的刚度比不对,导致薄弱层的位置不对,建议采用TAT进行复核)。

○较大洞口周边的楼板,不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电算时应定义为弹性板。

○“刚性板” 适用大多数民用建筑,我们通常做的设计中一般均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弹性板6” :面内刚度真实计算,面外刚度真实计算;采用该假定部分楼面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传递给竖向构件,从而使得梁的配筋减少了,偏于危险,因此,弹性楼板6的假定适合于板柱结构(无梁楼盖);

“弹性板3” :面内刚度无限大,面外刚度真实计算,适用于厚板转换结构。

“弹性膜” :面内刚度真实计算,面外刚度为零;适用于框支层、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场、楼板局部开大洞结构、楼板平面较长、或者有较大凹入一级平面弱连接结构等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的结构。

○多塔结构应进行多塔定义,多个楼梯间突出屋面时,应对楼梯间进行多塔定义。

○地下室顶板一般不作为嵌固端考虑,地下室与上部结构一同计算。

○板筋计算配筋时边界条件应统一:边支座、高差>50mm的统一按简支,剪力墙处按固端;简支边的梁截面尺寸较大时,配筋适当放大;

○活荷载折减应注意其适用范围,SATWE程序默认的折减系数适用于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4.1.1条的第1(1)项,对其他类别的建筑应相应修改,工业建筑不考虑活荷载折减。

○有凸出屋面的小塔楼时,应注意将SATWE中的活荷载折减系数降一格后进行计算。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如需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类型判断其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区范围内的柱倾覆弯矩百分比均应小于50%。

(2)荷载

○板恒荷载是否与板厚相对应

○阳台、楼梯、商店、电梯机房、露台、屋顶花园、储藏间、等特殊位置的活载是否正确

○楼梯斜梯段荷载导荷方向是否正确

○板上的墙荷载是否已考虑

○屋面为建筑找坡时,找坡层的荷载应充分考虑,并应根据板跨所在位置进行计算。

○电梯吊钩、基座及基坑的荷载注意不要遗漏

○悬挑雨披、空调板、栏杆以及建筑装饰构件的荷载注意不要漏输;

○出屋面的墙体荷载应注意按建筑立面实际高度计算输入(特别是悬挑梁上的荷载)。

○屋面的阳台盖板一般下沉板,此时应将活荷载标准值与积水荷载(水深×10/1.4)进行比较,取大值输入。

○梁上墙体荷载是否遗漏、墙体高度的确定是否正确,特别是屋面女儿墙、构架等

(3)构件尺寸

○电算时应尽量减少柱断面的类型;每个楼层柱断面类型控制在4~5种以内

○个别大柱子(400X600)的长向尺寸是否可改小,尽量避免短柱(造价高、受力性能差)。

○正常情况下梁高不宜大于600以免形成短柱。

○设备穿管较多的梁是否已适当加宽、加高;设备穿管层数较多的板是否已适当加厚;

○梁截面尺寸与柱截面尺寸的比例是否恰当(强柱弱梁)

○当梁上立有较大的柱时,梁应比柱宽50,便与插筋。

○建筑周圈梁高应与建筑门窗高度相配合。

○与预应力管桩单桩承台或两桩承台长边交接的基础梁的线刚度应大于该承台上框架柱的线刚度。

○抗震墙轴压比是否满足。

(4)输出结果

○计算书应完整,特别注意:

①框剪结构中框架柱倾覆弯距比:WV02Q.OUT;

②框架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验算结果SAT-K.OUT;

③较大跨度结构构件缺挠度、裂缝验算资料;

④抗震墙轴压比。

○计算结果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层刚比、刚重比、周期比、剪重比、轴压比、位移比,弹性位移、框架结构薄弱层弹塑性位移等。

○有无超限信息,配筋率控制是否经济合理。

○计算结果有无异常。

(5)手算补充

○单桩承载力计算书、承台计算书。

○多桩承台应有布桩计算过程。

○需作沉降验算的桩基,计算的沉降量是否满足要求。

○桩端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下卧层验算。

○地梁配筋应有计算书,与单桩承台或两桩承台短向相连的地梁应考虑柱底弯距的影响。

○存在上浮可能时,地下结构的抗浮验算及抗浮桩裂缝宽度验算是否满足要求(自重分项系数取0.9)。

○通过试桩确定单桩承载力时,单桩承载力取值要扣除试桩加长部分的侧摩阻力;有液化土层时还要考虑液化层侧摩阻力折减;有大面积回填土时应考虑桩周土沉降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

○剪力墙厚度不满足规范的最小厚度要求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预埋件、吊环的材料、计算与构造是否合理、安全。

【图面】

○是否有异常文字和标注(文字为?号,大小不统一,文字太大或太小,标注与实际长度不符或非整数,钢筋符号、钢筋数值明显错误。);

○是否有多余文字、尺寸线和多余轴线,无关的轴线、轴线号可以统统删除;

○轴线、梁线等线型是否正确,线宽是否合适,钢筋线应为粗线;

○文字是否被重叠,被覆盖;

○墙、柱、后浇带等是否有漏、多余填充或错误填充;不同类型是否用了相同的填充式样;

○出图比例是否异常,所注比例是否正确;

○图签中图名、图号、工程名称、出图时间及图纸目录是否正确。

○文字表达是否通顺

【平面模板图】

①轴线

○轴号、尺寸是否有误、是否与建筑图对应

○总尺寸是不是分尺寸之和

○角度是否够精度,斜交轴网以长轴两端定位,避免以起点和角度定轴线

○有没有未定位的轴线,有没有多余轴号

○圆弧轴线有没有注明半径,圆心有没有定位

②轮廓与标高    

○结构轮廓与建筑是否一致

○结构平面各部分的标高是否标明,是否与建筑相应位置符合,注意建筑覆土范围、各层卫生间、室外露台,屋顶花园,台阶位置、电梯底坑、水池的吸水槽、公共厨房等需垫高的场所

○结构变标高位置及反梁是否为实线,有没有实线与虚线相交的地方

○屋面、地下室平面是否为结构找坡,若建筑找坡是否考虑了找坡荷载

○与邻接区域的梁、板连接关系与分缝是否正确。

○建筑、设备在板上开的洞有没有遗漏

③柱、墙位      

○下层墙柱有没有用虚粗线表示,是否画了不该升上的墙柱,是否画了梁上柱

○墙柱是否与建筑一致,在位置和尺寸上是否有影响建筑使用

○建筑、设备在混凝土墙上开的洞有没有漏

○注意墙、柱顶标高是否满足建筑标高,是否满足梁板的搭接要求

④梁                        

○房屋周圈梁是否等高,注意其与建筑周圈墙的关系

○逐条检查梁的定位、编号、尺寸和跨数以及梁顶标高与板面标高关系是否正确

○梁高宽是否异常。如悬挑梁高小于跨度的1/6,一般梁高小于跨度的1/15,梁尺寸过大影响建筑开门窗或楼梯间等。

○有没有高梁搭在矮梁上

○有没有梁位置不妥,如跨过厅房等。梁布置是否影响了建筑美观

○梁平齐的优先顺序:厅、主房、客房、楼梯通道、厨厕、储物间等。

⑤楼电梯                  

○有没有注上编号

○电梯底坑标高有无遗漏,机房部位是否封板,机房顶部是否加吊钩

○楼梯柱是否已表示且定位

○楼梯起步位置有没有表示

⑥开洞与井沟            

○风井,水电井、烟道是否遗漏

○洞的定位、大小与洞边加强处理(洞边长大于12倍板厚的需加梁)

○集水井、沟、天面排水沟是否遗漏,定位与大小是否与建筑一致

⑦大样、构造柱            

○外飘窗台,女儿墙,立面要求的构造柱、墙,雨蓬等是否与主体结构有效连接(以主体结构为支座)在平面上的投影是否正确。

○其定位、尺寸是否完整

○大样详图在平面上是否有表示,是否与编号对应,标高、定位轴线与平面是否对应

⑧大样引出号            

注意剖切方向和索引图号。索引位置是否正确。相应大样是否存在。

⑨后浇带            

后浇带间距是否大于55米,是否定位,是否穿过框架梁等重要结构及受力较大部位。地下室平面与侧墙后浇带定位是否一致

⑩模板图说明            

○楼层基本标高是否明确,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            

○特殊楼板厚有没有说明

【板配筋图】

○正常情况下板式楼梯的的最大板厚限制(超过宜按梁式楼梯考虑)

○屋面层开洞较大或层高较高时,加强层宜下移一层。

○大悬挑板负筋内伸长度宜≥1.5倍悬挑长度

○屋面板砼强度等级一般为 C25,板厚一般为 100,未注明的板筋一般为 8@180。

○板面标高、板厚有无缺漏

○用PMCAD生成板钢筋施工图时,建议用它的“板计算配筋图”对照结果,特别是采用II级钢时

○板配筋时建议以板底筋作为分块标记,沿梁从左到右从上倒下布置负筋;在连续的板跨上,相同的支座负筋只要画一次,不要每块板都画出来;

○标高表达:一个连续的区域内各板标高相同时只要标注一个,用高差线来区分不同的标高,而不是用每块板都标注来区分

○板厚取值是否有误(按公司统一措施),注意高层建筑首层板厚、转换层板厚、薄弱部位是否有加强。(薄弱部位指楼板宽度较小及大开洞部位)

○洞口、变标高处板筋需断开。

○受力板筋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max(0.2%,0.45ft/fy),挑板钢筋够否,锚固长度够否。

○大板角部加密符号是否遗漏,阳角挑板放射筋是否表示

○屋面、露台的温度钢筋是否遗漏(建议:在总说明画出大样,单体中再交代,这样不会遗漏)

○短向跨度大于4500的板应有裂缝、挠度验算计算书

○板荷载取值是否合理、统一

○各级钢筋底筋符号表示是否正确

○与雨披、挑檐相连的边支座配筋不应简单按构造配,应与外挑部分的配筋相协调

○板厚较大时受力钢筋直径偏小,不符合构造要求;

○说明有没有与平面图矛盾的地方

【梁配筋图】

○归并层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绘图前与专业负责人及审核人员沟通)

○梁面通长筋的选择应合理,整张梁配筋图的梁面通长筋应相互协调,不应出现跨度较大、截面尺寸较大、支座配筋较大的梁的梁面通长筋反而较小的情况。

○计算数值相差较多(超过20%)时不应归并为同一根梁

○一端与剪力墙相连而另一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应根矩跨高比(是否小于5)判断是否按连梁(LL)施工。

○对电算结果一般不予放大,对于跨度(6米以上)以及悬臂梁可以适当放大。

○梁标注是否齐全,有无遗漏配筋。注意悬挑梁、短跨梁底筋、连续梁支座面筋

○通长面筋与支座面筋是否有矛盾

○钢筋是否排得下

○配筋率有没有超过2.5%或小于构造配筋率max(0.2%,0.45ft/fy)

○配筋率超过2.0%时是否已将最小箍筋直径增大一级

○同一支座两侧配筋相差较多时应分别配筋,特别是当配筋率超过2.0%的情况

○非框架梁箍筋用了梁端加密,或框架梁未梁端加密

○箍筋肢数是否正确,一般小于350用2肢,350-600用4肢,650-800用6肢等

○梁筋支座锚入长度(特别是水平锚固长度)是否足够

○梁底筋面积是否小于梁面筋的0.5倍(一级框架)或0.3倍(二、三级框架)

○所有梁配筋需查对计算书,特别注意框支梁、悬挑梁、大跨梁

○集中标注时检查大跨段、悬挑段配筋是否足够

○变标高处面筋不能连通,是否有大样表示

○吊筋、吊箍是否足够

○抗扭筋有没有表示,是否足够,带挑板(悬挑长度较长时)的梁要考虑扭矩,加腰筋,

带挑板的独立梁也应验算抗扭配筋。

○跨度较大的屋面梁配筋是否满足梁面裂缝宽度小于0.2的要求

简单处理方法: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取1.0,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取1.2或1.3,重新计算后根据新的计算结果配筋。

【墙柱图】

○逐个检查柱、暗柱是否有编号,编号是否重复或遗漏,大样是否重复或遗漏。

○逐个检查柱墙是否定位,特别是墙的长度。

○墙柱是否有漏、有多余,是否与建筑平面、结构平面符合。

○大样是否标注完全(主筋或箍筋),主筋根数是否与大样相符。

○需在某特殊位置收柱的墙柱顶标高有没有表示

○尺寸与平面是否对应

○所有墙柱配筋均须查对计算书

○配筋是否遗漏,纵筋箍筋是否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截面高度较大的的柱、框支柱箍筋是否全高加密

○柱宽大于200的柱端纵筋间距是否小于200

○墙分布筋是否合适(即刚好满足最小配筋率)

○墙拉筋间距是否是分布筋间距的倍数

○底部加强层、框支墙的水平、竖向钢筋是否有加强。

○注意短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体积配箍率是否足够(rsv/1.2%),箍筋是否全高加密:

·与楼梯半平台梁交接的框架柱一般为短柱

·电梯井道范围内的框架柱由于与井道圈梁相连应为短柱

·与底层店面广告牌位置的梁交接的框架柱一般为短柱

·坡屋面起坡位置处的框架柱一般为短柱

○靠窗边的框架柱当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时,箍筋应全高加密(体积配箍率可小于1.2%)。

○约束边缘构件:轴压比/0.3时,应满足规范最小配箍率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轴压比<0.3时,仅配箍率可放松要求。

○整个结构中仅存在少量短肢剪力墙时,可不必满足全部满足高规 7.1.2条的要求,只要满足轴压比和配筋率就可。短肢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中的端柱应按框架柱的要求设计,注意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是否提出沉降观测要求及布置观测点。

【基础平面】

○轴线与【平面模板图校对】同。

○逐个检查承台定位、编号、标高、桩长、持力层、桩型号和桩尖类型等

○吸水槽、集水井、集水沟是否与承台、地梁冲突,电梯底坑标高与承台面标高的关系

○建筑台阶、坡道等处对承台标高的影响

○承台有无出建筑红线,承台间桩距有没有小于3d(预制)或2.5d(钻孔,挖孔)情况

○柱子形心是否落在承台形心上,柱边离承台边是否过近(不宜小于150)

○注意抗浮引起的抗拔桩够否,抗浮措施是否合理。

○对照勘察报告,注意天然基础底能否落在持力层上,桩长是否合适(应对持力层深度变化分区段注明)。当设计选用了地质报告未推荐的持力层时,应要求勘察单位补充该层的承载力参数。

○建筑地面有高差的地方注意挡土要求

○地梁高度:有底板时约为L/8,无底板时约为L/15且≥400,地梁与承台会不会碰水管

○需验算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也应计算承载力

○受较大扭矩作用的承台应考虑按梁配筋

○防震缝处常设两道基础梁,遇单桩承台时,应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基础梁与承台无法全截面连接的状况。

○斜基础梁的轴线一般应为柱中心点或轴线交点的连线。

○布桩时底层墙体、地下水池等荷载应考虑

○场地条件是否影响某种桩机的施工。设计桩位与暂时无法拆除的建筑或围墙的距离过近则无法满足体型较大的桩机正常施工;场地土较为软弱则无法满足配重较大的桩机正常施工;

○地梁高度/450时,应加腰筋,说明不能遗漏

○桩基动测和静载试验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两桩承台、条形承台的配筋率应满足rmin 的要求

○跨度较大的基础梁配筋推荐选用平法表示,梁底梁面通长筋至少3根,钢筋直径不小于18

【地下室】

○地下水计算按水土分算。水压力可考虑适当折减(0.8),但应提前与校审或审查人员沟通。

○底板水压力标准按恒载输入时,已考虑分项系数1.35,验算裂缝时应考虑弯矩标准值。

○顶板、底板等效静载可按活载输入,但应先除1.4,计算时不考虑活荷不利布置。

○应注意室内外覆土厚度不同时,顶板等效静载有可能不同。

○地下室车道入口顶板梁一般为反梁,画图时应注意。

○战时封堵的尺寸应先确定,以确定梁高。封堵两侧的柱边及顶板、底板梁边应平齐。

○顶板、底板各部分标高及风井、采光井位置应先明确(影响梁高及梁系布置)。

○人防口部选用的防护密闭门及悬板活门应先选定,这样门框墙尺寸才可确定。

○战时主要出入口的顶板等效静载应考虑(特别注意:车道顶板;室外出入口楼梯首层至二层楼梯踏步与休息平台)。

○主楼框架柱与室外顶板梁交接时,通常应将该框架柱断面加大,至少为500×500。

○人防荷载作用下,地下室顶板、侧墙均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一般情况下地下室人防梯恒载可取12.5,非人防梯恒载可取10.5

○梁支座弯矩调幅取 0.8可减少支座配筋,梁底配筋较多时第二排钢筋可不伸入支座,有利柱头砼浇捣。

○人防板计算按塑性理论,异形板无法按塑性理论计算可考虑折减系数,支座0.6,跨中0.8

○一般情况下顶板梁配筋宜考虑:

①非人防设计时室外顶板梁梁面筋按计算结果乘1.2~1.3采用,梁底筋按实际计算结果采用,基本可满足裂缝宽度的要求(室外顶板梁梁面、梁底裂缝宽度分别按0.2mm、0.3mm控制)。室内顶板梁配筋按实际计算结果采用。

②按人防设计时顶板梁配筋按实际计算结果采用(无裂缝挠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底板梁配筋宜考虑:

①按水压力设计时,考虑到水压力在计算时已乘了分项系数 1.35,基础梁钢筋按计算结果采用,基本可满足裂缝宽度要求(基础梁梁底、梁面裂缝宽度分别按0.2mm、0.3mm控制)。

②按人防设计时基础梁钢筋按计算结果采用(无裂缝挠度限制)。

○顶板错层高度大于梁高时,梁应加腋以增强高差处传递水平力与弯距的能力,使实际情况与计算模型相符。

【承台大样与承台表】

○承台长宽高等尺寸是否与平面图一致

○承台上部结构表示是否正确

○承台抗弯钢筋是否足够(受力与规范构造要求),方向有无弄错,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0.15%

○承台标高是否与桩顶标高吻合,基础标高与地梁标高是否配套

○抗拔桩钢筋够不够,锚固长度够否

○条形双柱联合承台在承台面应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或按梁设计)

○承台套用图集(闽2004G107)时应判断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最大桩反力是否大于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当最大桩反力设计值不大于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时,可按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直接套用;当最大桩反力设计值大于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时,应按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乘以系数1.2后套用。

【楼梯大样与楼梯表】

○楼梯轴线位置与建筑、平面是否相符

○楼梯板、梁、柱是否定位编号

○楼梯平、剖面不应留非结构构件,剖面与剖视位置是否对应

○注意梯板宽度包含扶手

○检查楼梯标高是否有误,净高是否满足,有没有碰头现象,特别是三跑与四跑楼梯。

○梯板、梯梁有没有墙、柱等支承(查平面、墙柱定位图)

○梯板、梯梁、梯柱有没有影响建筑使用

○梯板、梯梁编号、跨度是否与平面一致,梯柱顶标高有无表示

○梯板厚度一般取L/30且不小于100,板式楼梯梯板跨度一般不宜大于4500。

○挠度是否>1/200

○梯板配筋计算一般按ql2/10验算大跨梯板。

○悬挑楼梯、螺旋楼梯需查对计算书

○注意休息平台标高与楼层标高的关系,楼层处是否为楼板钢筋的延伸

○梯段板、平台板、大样中的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否满足,特别是楼层混凝土较高    时

○平台板配筋是否遗漏,跨度较大时应按计算配筋。

○楼梯梯梁与框架柱相连时,按框架梁设计,并注意箍筋间距S<hb/4

【立面结构大样】

○是否与建筑大样相符

○检查大样标高尺寸是否与立、剖面相符

○归并大样是否综合了所代表的所有情况

○结构大样与主体结构关系是否清楚,是否有可靠连接

○自重大的大样需验算支承的主体结构是否满足

○大样配筋原则:不能在阴角弯折、在可能受拉边布置钢筋、受力钢筋应可靠锚固在主体结构中。

○索引位置是否明确

【地下室结构大样】

○地下室结构大样一般包括:侧墙、车道、集水井、集水沟、电梯底坑、水池侧壁、水池检修孔、吸水槽。检查有无遗漏。

○各段侧墙顶标高是否明确

○侧墙外土、水高度是多少,侧墙抗弯配筋够否,抗渗够否

○侧墙是否开洞,有何防水措施。

○车道平、剖面是否与建筑符合。车道上净空是否满足行车要求。

○车道侧梁、侧墙、支柱与主体关系如何,会不会影响建筑使用。

○车道板厚度与配筋验算。

○车道底段与楼、底板连接合理否,是否考虑车道梁与楼层梁结合

○井坑壁厚是否与底板相符

○井坑大样是否考虑了部分井壁为承台、梁、墙的情况

○吸水槽、集水沟有没有穿梁和承台

○水池侧壁抗弯够否,检修孔上是否有梁通过。

○所有大样标高、尺寸是否正确

○人防大样套用图集时尽量选用国标

【其他】

○建筑物总长超过GB50010-2002第9.1.1条规定的结构伸缩缝最大间矩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度变化和砼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现浇挑檐、雨披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架空层等净高较小(2000mm)的位置,地面面层的厚度应充分考虑,按通常做法降20mm可能不够。

○当套用已有的文字说明时,应逐条确认是否与该图的实际情况相符

○屋面水箱套用图集(闽97G111)时应注意对其进行修改(图集中最小配筋率和保护层厚度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总说明对各种功能的使用活荷载要描述齐全,地下室顶板的覆土厚度及活荷载要明确




Revit官方教程:Revit导入和链接文件时的注意事项

设计模型时要谨慎使用已链接或导入的文件。

将文件链接或导入至设计时,请考虑以下最佳做法:

  • 请卸载不使用的所有类型的链接。 临时卸载视图中不需要的链接,并根据需要重新载入。 此策略会限制打开文件所必需的内存资源。

  • 在网络上导入而不是链接文件,可能会改善性能。

  • 包含 RVT 文件链接的主体文件在版本升级时占用的内存更多。升级主体文件之前请先升级各个链接。如有必要,请在升级主体文件之前卸载所有的 RVT 链接。

  • 以下操作对大项目很有利:将一个模型分为多个不同的项目文件、将这些项目文件指定给工作集以及将它们链接到单个中心文件。部分用于分割的潜在剖面包括以下内容:

    • 单独的建筑

    • 建筑核心

    • 建筑外壳

    • 内部

    • 伸缩接头

    • 各个塔

    • 停车场结构

  • 导入 DWG 文件时:

    • 最大程度减少模型中链接的或导入的 DWG 文件数量。

    • 避免导入不必要的数据,如影线或 AutoCAD 特定的线处理(如构造线)。 删除 AutoCAD 中 DWG 文件的不必要部分和图层,仅导入较小的文件。

    • 避免分解已导入的几何图形,否则会将 DWG 从单个受管理图元变为成百上千个其他图元(具体取决于文件中的项目数量)。增加图元数量会影响重新生成、操纵和视图刷新时间。

    • 仅将基本的 DWG 文件链接到视图。 取消链接不必要的文件。

    • 关闭垂直视图中二维 AutoCAD DWG 的可见性。 链接到平面视图的二维 AutoCAD 文件在立面中将显示为共线线段,从而导致性能降低。

  • 光栅图像:

    • 删除不需要的光栅图像和渲染,因为它们会消耗性能并增加文件大小。

    • 按照每像素 1 位的格式(而不是 JPG 或 TIF)保存黑白光栅图像。 微软画图工具将此格式称为“单色位图”。

    • 大的光栅图像(例如为适合标题栏而降低比例的徽标)将仍保持原始文件大小。 为导入 Revit,请考虑创建小型的简化图像。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

 0   缘来

去年跟着领导接触了一个复杂的三连体建筑,几经波折,终于快完成最终施工图。超高层连体建筑的受力相对常规超高层结构更加复杂,借此机会参考院里课题《连体结构连接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将超高层连体建筑的分类、受力特点、工程案例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其中主要资料均来自相关文献、院里课题及工程项目。

高层连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复杂高层建筑类型,拥有优美的建筑外观,其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所需的土地面积,塔楼之间的连接体位置(如高空连廊)能提供开阔的观光视野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因而其建筑形式得到广泛应用。

1   连体的分类

(1)按塔楼数量分类

按照塔楼数量可以分为双塔连体、三塔连体和多塔连体。

实际工程中,最常见的是双塔连体,如新央视大楼,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丽泽SOHO,苏州东方之门,大阪梅田大厦等。

三塔连体数量则相对较少,如新加坡的金沙酒店,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宝安公关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温州中心等。

多塔连体,如重庆的来福士广场(4塔),北京当代MOMA(6塔),杭州市民中心(9塔)。

(2)按塔楼的位置分类

按塔楼的位置可以分为对称连体和非对称连体。非对称连体结构的平扭耦联效应明显,受力复杂。如新央视大楼,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大部分连体结构会至少关于一个轴对称,如吉隆坡的双子塔,上海凯旋门大厦等。

(2)按连接强弱分类

按照塔楼与连接体的连接强弱可以分为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

柔性连接是指连接体可以通过隔震支座等于塔楼相连,连接体对塔楼的结构动力特性几乎不产生影响。如吉隆坡的双子塔,北京当代MOMA。

刚性连接是指连接体于主塔楼有可靠连接,可以协调塔楼间的变形差异,其中又分为弱连接和强连接。弱连接指连接体刚度相对塔楼较小,使整体结构产生一定的整体弯曲作用,如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

强连接是指连接体刚度相对刚度较大,使塔楼间产生显著的抗弯作用,如新央视大楼,南京金鹰天地广场以及苏州东方之门等。

 2   受力特点

相对于一般超高层单塔于多塔结构,超高层连体结构体型复杂,连体的存在使得各塔楼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

(1)塔楼的数量和结构形式;(2)结构的对称性;(3)连体的数量,刚度,位置;(4)塔楼的间距;(5)塔楼与连体的连接强弱等等。

1.动力特性复杂

下图是东方之门和南京金鹰的几个典型模态。可以看到塔楼相连之后,整体刚度增大,但刚度不同的塔楼被连体协调变形后的模态特性难以预知,振动模态复杂。

2.扭转效应显著

与其他体型的结构相比,超高层连体结构扭转变形大,平扭耦合效应明显,结构平动模态中扭转分量也有明显增加。扭转效应随着塔楼不对称性程度的增加而加剧。

3.连体受力复杂

对于刚性连接的连体来说,连体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往往处于拉、压、弯、剪、扭等多种应力状态下,受力复杂。

4.风环境复杂

由于多塔相对位置复杂,如塔楼距离、连体形状、相对角度等,对风荷载影响较大。

5.竖向地震影响明显

由于一般连体跨度加大,荷载较重,对竖向地震较为敏感。

6.施工顺序对结构性能影响大

不同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对连体结构的受力会产生巨大影响。如连体在何时连接,对结构的内力及变形产生很大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到,考虑施工顺序后,Y像位移增大了约14.2%。

3   连体连接强弱的判别

连体作用的强弱,我们可以用筒体轴力形成的整体倾覆力矩与整个结构在水平作用下的倾覆力矩的比值来判断。简化如下所示。

下图是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倾覆弯矩的比值,可以看到连体对结构整体倾覆力矩的贡献很小,只有5%和15%,因此这里的连体为刚性连接中弱连接。

 4   工程案例

新央视大楼

建筑设计:OMA

结构设计:ARUP & 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我们致力于创造一座富有标志性的建筑,公平的展现当今中国最美的一面。我们希望央视大楼在城市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地标,而更是积极活跃的参与者”。

—雷姆.库哈斯

位于北京东部CBD的央视大楼,由两座向内倾斜的塔楼连接构成,从不同角度看上去造型各异,像一道门,像两个紧挨着的字母“Z”,也像一座被折叠的摩天楼。这样横向的建筑造型被中国网民戏称为“大裤衩”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自从方案公布以来, 引发了中国建筑史上空前的关注与争议在长达10 年多的时间甲谣传! 非议! 直至今日大楼已经完工人们对它或惊喜!或扣忧! 或批评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它似乎一直没有完全得到中国建筑界及普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然而. 大多数关注和争议都止步于其独特的外型,对其实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也缺乏全面的了解。

(1)建筑方案演变

央视大楼的三维环状造型来自于对最简单的立方柱体的几何切割。以160mx160mx234m的方柱体为原始几何体, 在其四个侧面向内切除,形成一个侧面向内呈6度 倾斜的对称梯形台,沿着梯形台的一个外角切除一个10mx100mx161m的、与外侧面平行的小梯形台。最后在顶部以一个与水平面呈8度的平面做顶部切除,做减法剩下的几何形体便是央视大楼主楼的最终造型。将这个方柱体的接地轮廓向南、向西各拓展40 m,形成一个200mx200mx6m 的基座,如下图所示。

(2)结构方案演变

央视大楼的主结构分布在建筑形体外层, 是由梁、柱和斜撑共同组成的连续空间网筒结构。大楼特殊的几何造型导致外筒杆件受力不匀, 故设计将斜向交叉的钢构件- 斜交格构- 在受力较大或较小的区域增加或减小密度,如下图所示。

大楼的幕墙支撑结构为菱形板块。该结构与建筑外筒主结构的斜撑体系完全平行标准菱形板块高度跨越4 层楼。随着结构受力的增强或减弱板块尺寸也相应变小或变大最终大楼外表皮呈现出不规则的菱形图案。网格约密,颜色越深,表示受力越大,如下入所示。

(3)结构特点

由于其特殊的倾斜连体造型,其抗震设计及工程施工所面临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悬臂部分最大长度75m,5万吨重量需要由悬臂结构承担并传递至塔楼。主楼的两个塔楼倾斜而在顶部连接并相互支承,主体结构以带斜撑的巨型外筒提供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斜撑立面布置反映力学特征,在高应力的区域,支撑布置比较密,在低应力区域,支撑布置比较稀。

由于中间的连体部分对两个筒体起到连接、相互支撑的作用,因此施工过程对结构内力分布影响非常明显。合理的施工次序和加载顺序可以调整倾斜塔楼以及连体结构的内力分布。新央视大楼最终的施工方案是塔楼、裙楼独立施工,悬臂结构外伸合拢。

丽泽SOHO

建筑设计: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结构设计:B+G & CABR & BIAD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丽泽SOHO是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收官之作,项目DNA双螺旋结构复杂,幕墙板块有1700多种,200m高的中庭属世界之最。

(1)建筑方案演变

设计灵感源于DNA双螺旋,楼体线条反对称曲面流畅远观如巨龙盘旋,夜晚近看楼体通透晶莹宛若一颗璀璨的“夜空之眼”,让人感觉像置身于科幻大片之中。

网上有很多资料详细解释了建筑形体的由来,在这里小编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2)结构方案

结构高度191.5m,由两个反对称的单塔建筑组成。可以看出,单塔结构各层呈现螺旋形上升,从底部到顶部旋转了45度,并且在上部存在大悬挑。由于该结构的旋转造型,导致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即产生水平的扭转作用。因此,单塔结构自身难以成立,必须在双塔之间设置桁架以保证双塔共同工作。

在方案阶段,结构工程师针对建筑的形体特征,对比了不同的结构方案。

方案1: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一层高的桁架连接,挑空区的幕墙面不设支撑上部结构的立柱或斜撑。

方案2: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联系楼板,挑空区的幕墙面按幕墙的龙骨造型设置支撑,支撑刚度较弱。

方案3-1: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双塔之间每隔5层设一道联系楼板,挑空区的幕墙面设立柱支撑上部结构;

方案3-2: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在方案3-1的基础上,在两个单塔的周圈斜柱上打一道斜撑,斜撑数量较少,在幕墙内和幕墙外的立面,每一个楼层仅出现一根斜撑;

方案3-3:圆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在方案3-1的基础上,将立柱换为斜柱。

方案4-1至4-3为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将方案3-1至3-3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替换为圆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核心筒。

方案5,在方案4-1的基础上,去掉支撑立柱,加大两单塔之间的连梁,考察立柱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各对比方案模型如图5所示。

可以看到,方案2的连接刚度太弱,在竖向荷载下的扭转位移太大,因此是不成立的,结合建筑功能及造型,最终的确定了方案一。

在方案一的基础上,结构工程师还分析了不同部位连桥方案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初步确定了丽泽SOHO的结构体系。

最终的结构主要由筒体-单侧弧形框架的两个单塔与椭圆形腰桁架组成,双塔之间在第13、24、35层每个设备层及顶层处各设置一道连桥及腰桁架。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构件组成:圆钢管混凝土斜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腰桁架、塔楼之间的连桥等。

从下图中的施工照片更能清楚的看到腰桁架以及双塔之间的连桥结构。

可以发现,丽泽SOHO中的连体结构是一种“强连接”,单个塔体在结构上是不成立的,必须通过连体的作用来保证两个塔体共同工作。

重庆来福士广场

建筑设计:Moshe Safdie

结构设计:ARUP

连体形式:柔性连接

最近,网红建筑重庆来福士广场上250m高300m长的水晶连廊正式向游客开放了。

八座微倾的摩天塔楼犹如江面上强劲的风帆,其中两座更高达350米。长400米的水晶廊桥在250米的高空连接起四座酒店、商场和休闲设施。

(1)建筑方案演变

在重庆来福士的设计中建筑师汲取重庆传统航运文化将渝中半岛想象成为行驶的帆船。

老爷子的另一个代表作便是新加坡的加沙酒店,可见老爷子对这一设计手法是情有独钟。

(2)连桥的结构设计

顶部250m高300m长的水晶连桥是重庆来福士广场的标志性特点。

在250m高空连接4座塔楼,对结构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ARUP的工程师在初期,针对连桥的连接方式提出了五种连接方式:

1)整体连接;2)独立连接( 设置防震缝) ;3)动态连接( 单设抗震支座);4) 动态连接( 抗震支座与阻尼器的组合) ;5)部分塔楼固定连接与部分塔楼动态连接。

最终从位移需求、剪力需求、用钢量以及塔楼和连桥间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确定了动态连接(抗震支座与阻尼器组合)方式作为最终连桥支座方案,是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

该连接方案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如风、温度)将天桥和塔楼固定在一起,而在发生剧烈地震时允许一定的晃动空间,耗散地震产生的巨大能量。而隔震支座和阻尼器一起又可以提供自我复位的能力。

连桥安放于4 个塔楼上,每个塔楼上均安装6个隔震支座。两组阻尼器于左右两侧控制东西和南北方向变形。在塔楼顶部5m,设有转换结构,支座安装在3m 宽、5m 深的转换梁上。

连桥的主桁架为3 组东西向连续桁架并跨越4个塔楼,垂直于主桁架方向大约每4.5m 安装一梯形次桁架连接3 组主桁架。

连桥构件主要于反弯点(塔楼两侧)断开,设置连接点方便施工后期连接中间段。两组从连桥主结构悬挑出的小连桥作为连桥与北塔楼之间的建筑通道,但结构上小连桥与北塔楼之间设置抗震缝。

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体量大且结构复杂,对于结构工程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结构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结构形式,敢于创新,使得结构安全合理,并最大程度体现了建筑效果。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

建筑设计:法国何斐德建筑设计公司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金鹰天地广场项目由三栋高度均超过300m 的超高层建筑在高空连体而形成,是目前全世界在建的、高度最高的、连体跨度最大的非对称三塔连体结构。

三栋塔楼均采用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通过5 层高的连接体将三个塔楼在191.5~232m处将三个塔楼连接在一起 。连接体采用5层高的钢桁架,连接体的钢桁架贯通相互连接的两栋塔楼,将三个塔楼强有力的连接在了一起,并在连接体底部设置了双向交叉桁架,是一个典型的刚性强连接体。

刚性强连接体的连体方案,有效实现了三栋塔楼的共同作用,极大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达到了1+1+1>3效果。因此,在三栋300m以上高度的塔楼,仅设置一道伸臂桁架就能达到结构的刚度需求。

刚性连接体虽然增加了连体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但刚度不同的塔楼被连接体协调变形后,也带来一系列的设计难点。比如强连接体的平扭耦合效应明显,结构易发生整体扭转现象。由于刚性连接体的存在,连接体与相邻楼层容易出现刚度突变等。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

建筑设计:ECADI & CAAU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弱连接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由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三个筒体组成,整个建筑是支撑在三个筒体上,而三个筒体在不同高度处通过连体两两相连。

建筑的高度为99.6m,建筑体量不大,但是整个建筑只有三个筒体落地,其他部分均是悬挑或者连体实现的。最大的悬挑长度达到了43.5m。

从结构的剖面图可以更清晰的看到,除了落地的筒体部分,其他大部分均是超大悬挑,设计中采用了斜拉杆+框架、桁架以及空腹桁架几种结构形式。

落地筒体之间在不同的标高处,由低到高按顺时针的方向通过连体两两相连。筒体M与筒体A,在12.6~39.0m的高度通过连体C1相连;

筒体A与筒体G,在12.6~80.0m的高度通过连体C2相连;筒体G与筒体M,在80.7~92.25m的高度通过连体C3相连。

文章开始,我们以宝安为例,分析了倾覆弯矩的比值,宝安的连体为刚性连接中弱连接。

苏州东方之门

建筑设计:RMJM & ECADI

结构设计: ECADI

连体形式:刚性强连接

苏州东方之门,总高度为281.1m,相当于法国凯旋门的6倍,被誉为“世界第一门”,两栋塔楼虽然看上去是对称的,其实是不对称的,分别为66层和60层,双塔在顶部230m高空相连,连体部高度约52m。

(1)造型的由来

东方之门的主要投资与控股人杨休钟爱苏州园林的古朴写意之风,他不拘泥于那些已有的商业开发设计理念,而希望在项目中体现他个人的抱负。

英国RMJM事务所的建筑方案创意在意向上源自中国传统的花瓶门及月洞门,将它们的曲线进行提取和整合,既表达独特的中式神韵,又体现现代的科技语言。正是这一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概念打动了业主。

(2)连体设计

“东方之门”两塔楼在约230m 高度处连成一体,连体以上共有9 层,总高约52m。这里的连体的连接与新央视大楼一样,是刚性连接。

连接体部分的结构布置采用沿第4 加强层处纵向( X 向) 设置了5 榀空间桁架,外围4 榀边桁架与该层带状桁架相连,由于连体以上的柱网布置与下部柱网不一致,沿X 向的5 榀桁架同时作为转换桁架用于

承托连体以上结构重量。

温州中心

建筑设计:ECADI

结构设计:ECADI

连体形式:柔性连接+刚性连接

温州中心是由三栋超高层塔楼在128~163.m的高空相连。塔楼A1和塔楼A2之间的连体为一层,其中一端与塔楼A1固定刚接,另一端通过隔震支座搁置在塔楼A2的大屋面上。塔楼A2和塔楼A3之间的连体是三层高,与两座塔楼均是通过固定铰支座相邻。

塔楼A1和A2之间的连体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塔楼A2和A3之间的连体属于刚性连接。

还有很多有名的超高层连体结构,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详细介绍每个超高层连体的具体设计。

空中桥梁建在第41和42层,距离地面170米处,长58.4米。用于连接和稳固两栋大楼,开放所有观光客参观。

新加坡金沙酒店,三栋塔楼支撑着一个巨大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的游泳池长150m,是世界上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游泳池。

两栋塔楼建筑高度分别为约 130m 和 100m,并在标高87.250m~95.750m 之间设置连体,连体跨度为59.85m,宽度32m,高度8.5m,连体屋面为屋顶花园。

杭州绿地城市之门是由东西对称的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塔楼底部由约高22m的钢结构拱连桥相连。

上海交银金融大厦属于不对称双塔连体,北塔楼高230.35m,在第13、26、39层分别用一层高、净跨12.4m的两个空间钢桁架将两个塔楼相连。

连体分别在3~6层( 标高11.5~29m,连 接体跨度 48m) 、21~26 层( 标高 97~120m,连接体跨度45m) 、34~38 层( 标高155~175m,连接体跨度47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04

两栋塔楼高度分别是207.25m和153.85m,在标高93.4m处设空中连廊,连接体共两层,连接体高度13.15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08

主塔高219m,主、副楼在层16~20(共5层)通过钢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连接体跨度为42.5m。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38

北京新保利大厦是由三栋非对称不等刚度的混凝土剪力墙和两种类型的钢结构连体组成。东北立面连体跨度约为60m,钢结构连体为巨型桁架体系,南立面连体跨度为45m,连体为11层高的空腹桁架。

超高层建筑的纽带—连体结构-微信图片_20200628201742

大阪梅田大厦,高度173m,40层,连体位于39~40层,连体跨度54m,为刚性连接。

杭州市民中心,塔楼高度约102m,6个塔楼通过6个连体相连。6个连体的跨度分为34.05和57.28m两种,高度为两层高,位于23~24层,离地面高度为84m。连体底部四个角点与塔楼采用摩擦摆式支座相连,其中两个支座双向可动,一个支座环向可动,径向固定,一个支座双向固定。连体形式属于典型的柔性连接。

上海证券大厦,高120m,连体位于10~18层,跨度63m,连体为两拼支撑在塔楼筒体上的钢框架。

MOMA包含7个连廊跨度分别长24.8~54.5m,距离地面高35.~58.5m。连廊支撑处使用摩擦摆式支座作隔震处理。

上海凯旋门,高度99.9m,连体支撑体系为位于27层的两根深梁,26层是由27层深梁下的吊柱支撑。

巴黎德方斯大门由两座110m高的办公楼连接而成,连体净跨约为60m,高约20m,连体为3层高预应力混凝土箱型大梁+双井式巨型空腹桁架。

5   小结

对于复杂连体结构,连接体不仅将彼此独立的建筑单体融合起来,成为更有气势的大型连体建筑结构,同时还将各单体的结构性能耦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结构的静力、动力性能以及抗震性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独立工作的单体开始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耦合起来的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呈现复杂的受力现象。

参考资料:  

[1] 连体结构连接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 姚东梅. 媒体之城-从“”到“”解读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 

[3]汪大绥,姜文伟,包联进,张富林,王建,孙战金,童骏,黄永强,刘志斌.CCTV新台址主楼结构设计与思考[J].建筑结构学报,2008(03):1-9.

[4]汪大绥,姜文伟,包联进,王建.CCTV新台址主楼施工模拟分析及应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03):104-110.

[5]肖从真,杜义欣,康志宏,赵鹏飞,赵爽,孔慧.丽泽SOHO双塔复杂连体超限高层结构体系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37(02):11-18.

[6]赵爽,肖从真,杜义欣,程卫红.丽泽SOHO超限高层结构方案研究[J].工程质量,2015,33(07):52-55.

[7]朱立刚,涂望龙.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结构设计简介[J].重庆建筑,2017,16(11):18-21.

[8]刘志刚,侯悦琪,朱立刚,梁金桐,王隽.重庆来福士广场空中连桥减隔震设计[J].建筑结构,2015,45(24):9-15.

[9]严敏,李立树,芮明倬,汪大绥,黄健,洪小永.苏州东方之门刚性连体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2,42(05):34-37+18.

[10]刘明国,姜文伟,于琦.南京金鹰天地广场超高层三塔连体结构分析与设计[J].建筑结构,2019,49(07):15-21.




如何将图片转换成CAD图再导入Revit中建模的方法?

工程项目中,有时候需要给业主制作logo,并在模型中展现出来,如果业主只给一张图片,该如何把图片转换成最终三维模型呢?简单的图案可以描图,遇到复杂的曲线图案,可以采用位图转矢量图的方法,本篇案例没有涉及曲线图案,只是介绍方法,异曲同工。

01

在ps中打开素材图片,右下角图层上按住Alt键不放,双击加锁的图层,即可解锁图层,解锁后图片变为可编辑,如图所示。

02

在菜单栏中找到-选择-色彩范围,鼠标移到图片蓝色区域单击,即可取样到蓝色部分,颜色容差200(可调),确定,如图所示。

03

选择好的蓝色区域会出现虚线,再配合Shift Ctrl I反选蓝色以外的区域,按下键盘Del键删 除蓝色以外的区域(保持纯色,水印之类的都要处理掉),如图所示。

04

Ctrl Shift Alt进入存储为Web所用格式对话框,预设为PNG-24(支持透明通道),点击存储,选择保存路径,如图所示。

05

下载Vector Magic软件(位图转矢量图),打开软件,拖入上一步中制作好的图片,然后点击Fully Automatic(全自动),也可以使用高级功能,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里选择全自动就可以。软件计算完成后,可以看到左侧,黄色块从Bitmap(位图)上转移到了Vector(矢量),说明图片已经转换成了矢量图,Detail Level(细分级别)可以自行调整,这里选择low(低),如图所示。

06

点击Next(下一步),到达保存结果界面,在Quick Save(快存)选项卡中设置保存路径,名称以及保存格式,这里选择dxf格式,点击Save保存,如图所示。

07

在CAD中打开上一步保存的DXF文件,根据需求缩放图像,这里缩放到1m*1m,如图所示。

08

打开Revit,新建常规族,插入-导入CAD,选择上一步保存好的dwg文件,创建拉伸,拾取线,可以拾取到导入的dwg文件图案,适当修剪一下,设置拉伸终点,logo图案模型制作完成,如图所示。




Revit零件功能有哪些?Revit零件部件三维排砖技术应用

    目前利用软件进行三维排砖屡见不鲜,技术也较为成熟。在AutodeskRevit软件中,多利用公制常规模型、体量幕墙嵌板、窗族等方法进行排布。但是这几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复杂节点建模难,操作量大,族文件创建复杂,成果文件较大,成果汇集不够集中简洁,与项目上成果交互效果不佳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的是一种新的方法,主要是利用AutodeskRevit中结合零件和部件的两种构造建模方法进行砌体三维排砖。该方法无需导入大量外部族文件,在项目中利用零件和部件结合的方法,做到成果集中输出,解决复杂节点建模难度大,修改方便,减小文件容量。

    以某项目为例,利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排砖,在建模出图、效果展示、成果汇总、操作难度上的分析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01.AutodeskRevit零件和部件技术简介

    AutodeskRevit中的零件图元是通过将设计意图模型中的某些图元分成较小的零件来支持构造建模过程。可以利用零件来进行更复杂的AutodeskRevit图元的交付和安装。这些零件及其衍生的任何较小的零件可以单独列入明细表、标记、过滤和导出。

    利用AutodeskRevit图元的部件类别,可以在模型中识别、分类、量化和记录唯一图元组合,以便支持构造工作流。可以将多个建筑图元合并到单个部件中,以便单独列入明细表、标记和过滤,通过放置实例并快速生成部件视图。

    02.模型的创建

    1)建筑结构模型的创建

    (1)根据结构设计图纸确定结构标高和细部节点做法,依据《中天三建施工图深化设计指导手册》进行构造柱,下挂梁,反坎和小墙垛等深化,这里可以利用品茗HIBIM,红瓦建模大师等BIM插件进行快速深化。

    (2)根据设计图纸,结合深化后的结构模型,使用“墙”工具在结构模型中创建建筑墙体。设置外观材质,便于后期渲染灰缝效果,设置截面填充图案,便于标准出图时的需要。

    2)零件的创建

    (1)在三维视口中,选择要通过其创建零件的图元,点击“创建零件”按钮,进入零件编辑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2)在零件编辑状态下,选择分割零件命令,进入修改分区状态,如图3所示。

    图3

    (3)选择设置工作平面命令,定义一个工作平面,如图4所示。即可开始利用草图进行三维排砖,如图5所示。

    图4

    图5

    4)在绘制完草图后即可生成排砖效果,设置反坎,预制混凝土块材质,加以区分。注意:此时不需要设置几何图形的间隙数值,如图6、图7所示。

    图6

    图7

    3)部件的创建

    在利用零件对墙体进行切割后,形成排砖效果,并能集成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如果采用传统的成果汇集,会导致在项目浏览器中成果比较混乱,不够集中。此时利用AutodeskRevit图元的部件类别,将每一堵墙的零件组合成一个部件,可以集中创建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

    (1)选择创建好的零件图元,并与零件相接触的剪力墙、梁、楼板、构造柱、反坎和小墙垛等。如图8所示

    图8

    (2)点击创建部件命令,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标准出图的需要创建部件视图,设置出图比例,选择图框类型,这里使用的图框是中天三建深化设计标准出图图框,如图9所示。

    图9

    (3)部件视图生成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即可形成命名部件的集成立面视图、三维视图、明细表、图纸等成果,如图10所示。

    图10

    4)三维成果的输出

    (1)根据部件集合成的视图、明细表、材质提取和图纸,依据《中天三建施工图深化设计指导手册》中的出图标准进行出图标注和设置。这里可以利用注释中的区域填充和详图线等综合出图。

    (2)导出图纸和打印成PDF。最终的成果要利用二维平面图纸、PDF和三维模型来配合使用,在AutodeskRevit中可以将成果完全输出,不需要再借助AutodeskCAD修改。

    (3)三维模型和二维码的输出。可以利用二维码和三维模型的结合,辅助现场使用,导出单个墙体模型,制作成带有Logo的二维码,供施工现场方便使用。

    03.与其他排砖方法对比分析

    1)与体量幕墙嵌板排砖对比

    体量幕墙嵌板排砖利用新建体量,通过载入赋予参数的公制幕墙嵌板填充图案来实现排砖的外立面效果和材料量的统计。在实际中“丁字砌”、“十字砌”等交接处与所建模型有差别,在门窗洞口位置不易处理,需要重新搭建模型,而不是在原有模型上深化,只能应用于简单墙体的建模或者是仅要体现外在效果的排砖,如图11所示。

    图11

    零部件结合排砖只需要在项目上直接排砖,无需新建和导入砖块的族文件,且在“丁字砌”、“十字砌”和门窗洞口位置处理较好,模型与现场实际做法一样,如图12所示。

    图12

    2)与公制常规模型排砖对比

    (1)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利用公制常规模型进行三维排砖,在排砖过程中操作麻烦,族文件制作不方便,需要设置共享参数和各种砖块类型的族,且导入项目中,大量族文件的堆积,容易造成电脑卡顿,对于后续的操作造成困扰。

    (2)利用常规出图方法需要复制视图和隐藏对象较多,这部分的工作量较大,操作不方便。明细表的生成较为麻烦和混乱,容易造成项目浏览器较多文件的堆积,如图13所示。

    图13

    零部件结合排砖能够充分的将成果汇集到项目浏览器中的部件文件夹里,而不是散乱的分布在项目浏览器中,对于出图和交互使用都是极为方便的,如图14所示。

    图14

    3)窗族砌体排砖

    利用窗族进行排砖与利用公制常规模型进行排砖有相同之处,都是需要将建好的族文件导入到项目中,然后将每块砌体砖单独放置在墙体上,在修改与创建都是比较困难的。

    04.归纳总结

    通过和体量幕墙嵌板排砖、窗族排砖、公制常规模型排砖的实际操作比较,可以得出以前几个结论。

    (1)利用AutodeskRevit中的零件、部件进行三维排砖,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排砖的效率和保证出图成果的完整性。

    (2)由于只是在项目中进行零件的切割和部件的归类,无需导入任何外部族文件,只是占有楼层结构本身的文件大小,可以有效的减少文件的大小,避免因卡顿造成操作失误。

    (3)能够真实的反映模型和现场的关系,解决在复杂节点处的建模困难的问题。

    供稿:中天三建




revit椭圆墙怎么创建?关于Revit中如何绘制椭圆形墙体

    来源丨益埃毕教育

    在学习和项目实践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椭圆形的楼板和墙体。

    在Revit的墙体绘制面板中没有椭圆,而楼板中有,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的方法得到椭圆形墙体。

    我们尝试过拾取CAD底图的方式,拾取参照线的形式,遗憾的是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墙体中的拾取线无法拾取CAD跟参照线中的椭圆.

    1.新建内检体量并命名。

    2.利用拾取线拾取CAD底图中的椭圆,选中椭圆轮廓,创建实心形状,完成体量创建。如下图所示。

    3.此时利用拾取面墙工具下的面墙,拾取体量外侧面,创建出椭圆形墙体。如下图所示。

    4.删除体量,完成椭圆墙体绘制。

    -END-

   

    

    

  

  

  




Revit圆弧管怎么画?REVIT中弧形管道建模方法初探

    文章来源:老刘聊BIM

    现代建筑中主体结构设计成弧形的越来越多,安装专业设计的管道为配合建筑主体外形也要设计成弧形,管道三维模型也就要求为弧形。弧形管道无论是现场施工、三维模型创建都是一个技术难题,老刘今天就来探索一下弧形管道的施工工艺及Revit软件中弧形管道的建模方法。

    图1弧形管道现场图片

    目前弧形管道常规的施工工艺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弧形管道的曲率对管材进行煨弯,然后组装,安装完毕后,管线整体为圆弧形,老刘称其为“机械煨弯弧形管道”施工法;另一种是沿弧形管廊用直管段加小曲率管道配件进行拼装施工,老刘称其为“小曲率配件弧形管道”施工法。

    1、“机械煨弯弧形管道”施工法

    ●图纸深化:根据原设计图纸进行管线综合深化,尽量将各专业管线弧度统一,同时确定管道标高及分支管位置,进行管线综合布置,确定弧形管道的弯曲半径,这一步骤可视为弧形管道施工的起始点,为后期各道工序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决定着整个弧形管道施工的其它技术数据,因此最为重要,故要求必须确保其精确度和与其它管线的空间合理分配,这样既增加观感效果又方便操作,另外,在图纸深化过程中,将管道按照规格型号进行编号,形成流水生产线,可提高施工质量及进度。

    ●管道定位:在土建结构浇筑完成后,对现场尺寸进行复核,并在CAD图纸上对管道进行精确定位,确定支架的具体坐标位置及样式,作为统筹排料的依据。

    ●统筹排料:根据管道精确的定位位置在CAD图纸上进行精确弧段划分,并将各分段管段进行编号记录其管径、长度、弯曲半径等加工所需参数提供给工人进行下料加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可能将同部位的各专业管线综合为同一曲率半径,确保管线安装完成后的美观度。

    ●管道试弯:首先在弯管机限位处安装标尺,进行管道试弯,计算管道实际偏移量m与标尺显示数据n之差,即可得出管道偏移量的标尺数据M,“管道试弯”是为了确定管道偏移量的标尺数据M,此数据应在弯管机使用过程中多次校验并修正,避免因更换模具及设备磨损等出现累计误差,确定弯管机或自制弯管器的限位。

    ●管道弯制、弧度校验:管道初步试弯后,进行弧度检查,校核各顶弯点是否满足尺寸要求,如不满足,重新调整限位,弯制时将设备中心线与管道中心线对齐,调整限位至相应的标尺数据M,启动设备倒顺开关向前,在管道即将滑出模具前停止,然后将开关调至相反方向,来回2-3遍,即可进行弧度校验。相同弯曲半径或相同规格的管道尽量成批弯制,避免反复调整限位或更换模具,管道弯制完成后必须进行校验,若出现误差须调整限位进行二次弯制,并更新实际偏移量的标尺数据M。

    ●现场组装

    弧形管道现场组装与传统直管段组装类似,不在赘述。

    2、煨弯弧形管道的BIM模型创建

    熟悉Revit@MEP软件的BIMer一定知道软件是无法直接采用系统族来创建“煨弯弧形管道”的模型的,这个主要是因为软件的底层架构问题,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要创建“煨弯弧形管道”的三维模型,我们只有通过变通的方法,下面逐个介绍。

    方法一:采用“软管替代弧形管道”法

    众所周知,软管几乎是可以随便弯曲的,采用软管替代刚性煨弯弧形管,可以做到与建筑主体弧度完全一致的弧形管道模型,建模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软管是无法自动设置三通、四通等管道配件的,当管道有支路管线时,必须一段一段的创建弧形管道,并插入所需要的三通、四通等管道配件,以便支管模型的创建;

    2)软管无法添加阀门等水管附件,遇到阀门位置时,软管也要正常的一小段直管段替代,便于后面管路阀门的添加。

    以某工程一层空调水系统(图2所示)为例,采用软管代替刚性煨弯弧形管道的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

    图2某项目一层空调水局部平面布置图

    图3某工程一层空调水系统局部三维模型

    方法二:“自适应族替代弧形管道”法

    看了方法一,肯定有熟悉Revit软件的BIMer一定会想到用自适应族来做弧形管道。笔者不可否认,采用自适应参数化族来替代弧形管道,建筑的模型外观也很符合要求,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自适应族来代替弧形管道,同样存在方法一中所存在的所有问题。

    2)自适应的族无法添加管道连接件,不同管段只能是假连接,一个系统模型上可以做到看似一个整体,而本质上是分裂的,整个管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

    方法三:“常规弧形管道族替代弧形管道”法

    了解了方法二,很多BIMer也许会联想到用常规模型族可以解决管道连接件的问题。常规模型是可以添加管道连接件,老刘也做了一个这样的参数化的族,主要步骤如下:

    →新建族文件,选择“公制常规模型”族样板。

    →切换至前立面视图,绘制一条参照平面,添加尺寸标注,并添加参数H。

    图4参照平面

    →设置工作平面,选择“拾取一个平面”,拾取绘制好的参照平面,弹出“转到视图”对话框,选择楼层平面:参照标高视图。

    图5拾取工作平面

    →创建模型线,选择“起点终点半径弧”的绘制方式,绘制一段弧线,然后选择“直线”的绘制方式,捕捉弧的中点,绘制一条切线。选择两条模型线,在属性栏中取消勾选可见性。

    图6创建模型线

    →绘制三条参照平面,并且与模型线锁定。注:弧线的端点与模型线锁定。

    图7锁定端点

    →添加尺寸标注及参数。

    图8添加标准及参数

    →创建放样,并添加管径参数、弧长参数及曲率半径参数。

    图9放样

    →根据族的需求,更改族的插入点及变化方向。

    族的插入点:选择垂直或平行原参照平面的两条参照平面。

    图10锁定族插入点

    变化方向:删除“EQ”约束,根据需求锁定对应是参照平面即可。

    图11锁定参照平面

    实际模型创建时,需要一段一段去计算、调整弧形的长度,工作相当繁琐,老刘认为此方法不可取,试验也以失败告终。

    方法四:采用“Dynamo识别弧形线转化”法

    采用Dynamo进行可视化编程,拾取CAD底图中的管道中心线(弧形),并将每段弧线转化成公制常规模型,程序如图12所示。

    图12Dynamo拾取线转常规模型程序

    然后将公制常规模型两端添加管段连接件,逐段连接,形成管路系统。Dynamo转化后的每段弧形管道公制常规模型族如图13所示。

    图13弧形管段公制常规模型

    最后将每段弧形管道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弧形管路系统。

    因为老刘水平问题,目前只想到并尝试了上述四种方法来创建煨弯弧形管道的三维模型,而且认为只有方法一及方法四是比较方便及靠谱的,读者们若有更好的方法,恳请与老刘分享,万分感谢!

    3“小曲率弯头弧形管道”建模法

    这种弧形管道的施工与传统的直管段施工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难点是在进行深化设计时如何尽量统一各专业管线的曲率半径,水系统管道主要是小曲率管道配件选择的问题,而风系统、电气桥架等的小曲率配件的制作要根据水系统弯头配件的曲率半径来加工制作,同样不在赘述。




Revit软件具有哪些功能?

Revit软件作为一款学习或应用的必要工具,是学习BIM软件中的主流,那么Revit软件具有哪些功能?

Revit 建筑信息模型平台是一套设计与文件管理系统,提供建筑项目所需的设计、图面和明细表等。而我国工程界在 BIM 技术应用上,使用 Revit 的比例较高,若要学习 BIM 技术,尝试了解 Revit 组构 BIM 模型组件的原理确有其必要。 Revit 是以「参数化」的概念来架构整个模型,而参数化建模是 BIM 技术的重要基础。其产出成果内容为参数化组件所建构的 3D 模型,同时具有建筑或其他专业的数据,这些数据提供程序或系统充分的运算与处理依据,使这些程序能依据构件的数据,自动计算出所需要的准确信息。

类是定义组件的身份和行为的最高阶类别。品类是用来为建筑设计建立模型或归档的组件群组。从「组件可见性与图形显示」的管控可将品类分为:

1. 模型品类 (Model Categories):例如墙、梁、柱等。

2. 批注品类 (Annotation Categories):例如卷标、文字注释等。

3. 解析模型品类 (Analytical Model Categories):例如量体分析、能源分析等。

4. 汇入的品类 (Imported Categories):例如由 CAD 汇入的 DWG 平面参考图。

族群是将组件类型做一个逻辑性分类的层级,族群内不同组件的属性可能会有不同的值,但属性集(名称和意义)是相同的。族群有三种类别如下表 2-5:

1. 系统族群 (System families):用于创建基本的建筑组件,系统设定(会影响项目环境并包含图层、网格、图纸和视埠等类型)也是属于系统族群。

2. 可载入族群 (Loadable families):可加载族群是指用来建立建筑组件和某些批注组件的族群。

3. 内建族群 (In-place families):内建族群系在一件工程项目的实作环境下所建立的客制化族群组件。

由于预期内建组件在项目中会做有限的使用,因此每个内建族群大都只包含单一类型。我们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建立多个内建族群,并且可以在项目中放置同一内建组件的多个复本。有别于系统族群和可加载族群,却无法复制内建族群类型以建置为多种类型。

Revit 的「类型」 (Type) 与「实作模型组件」 (Instance) 可说是 BIM 技术展现模型信息 (“I” – Information) 最重要的元素。一件工程项目模型中的所有类型与实作组件,都有唯一的 ID 关键值, Revit 系统靠这些 ID 关键值串联起整个模型各个组件间的关系。当 Revit 模型透过 ODBC 转成数据库档案时,其主要的数据表 (Tables) 也以品类(就是实作模型组件 Instance 的数据表)和类型为主。为使 Revit 的作业顺利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做为后盾,以图面制作为例,多样性的家具族群组件及室内构件占最大多数,再来是材料表现与表面、切割样式,图面上的关键注记说明也是建置完整数据库的重点之一。

Revit 参数式设变引擎会自动协调任何在 3D 模型、 2D 图纸、明细表、剖面和平面视图所做的变更。参数化协调的优势,不仅模型参数化,视图及视图与施工图之间的关系也是参数化,其优势为自动管理所有的图面变更及参照、项目中的变更在所有数据上同步实时更正、减少人为错误及缩减施工图及文件管理的时间、设计资源集中在设计本身。

建筑模型空间相关组件信息能智能式互动调整,几何组件所系结的属性数据,背后也都有独立的数据库处理引擎,管理庞杂的模型信息,用户透过参数化的机制于模型中修改组件或组件之间的参数数值或特性会自动变更整个项目模型。




板的绘制过程是什么?关于Revit中板的绘制

板的绘制过程是什么?

步骤:

技术要点:

2、选择拾取线进行绘制(或其他方式),然后使用TR命令进行修剪,最后进行标高的调整(使用EL进行查看标高是否符合要求),进行绘制是要一块一块地进行绘制。

3、如何绘制斜楼板:

2)勾选定义固定高度,再勾选“定义坡度”,最后在尺寸标注栏的“坡度”中输入坡度值(可在CAD图中查找或自己计算)。然后点击“完成绘制”按钮即可完成斜板的绘制。

4、如何在楼板上开洞:常常使用竖井功能创建洞口

1)在需要的位置绘制洞口形状,并选择完成按钮,完成竖井洞口的创建

2)点选中绘制的竖井,在左侧属性窗口选择修改竖井的底部约束条件和顶部约束。

3)或者可直接在三维视图中,勾选剖面框(方便看图和移动),拖拽竖井的端点进行移动,将端点移动到需要的位置




Revit坡屋顶怎么画?Revit中坡屋顶檐沟做法

    修改BIM模型,给模型加檐沟。如下图CAD所示。因屋顶檐槽命令在做内檐沟时无法切开屋面,可以用檐槽命令做出来。先来看一张檐沟CAD,如下:

    1、拾取屋顶边线放置檐沟,向内偏移800(视情况而定)

    2、原地复制屋顶,修改原放置檐沟的屋顶(为了保持原有的封檐带),向内偏移400(视情况而定),如下:

    3、修改复制的屋顶,向内偏移800(视情况而定),即完成。更为简便的方法:上述2步骤的屋面取消,直接用檐沟族做,一次成型。此处所言的檐沟都是结构的沟槽。

    小诀窍:使用拾取线命令可以快速的偏移出轮廓,而不改变屋顶的标高,但记得改坡度值。

    小伙伴们,你们学会了嘛?




GQI2021可以导入布局图纸么?

GQI2021是在新平台上研发的,布局可以直接导入。直接选择需要导入的CAD图纸,布局也会自动导入,显示在图纸管理列表里面。




Revit实用小技能汇总!设计院师傅都在用

众所周知,Revit是我国BIM体系中使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那么今天笔者就通过一位从业6年的BIMer来跟大家说一说这几个Revit实用小技能吧~

Revit处理链接的CAD图纸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CAD底图作为参照,进行建模,这就难免会遇到处理图纸处理不完整的问题。通常我们需要打开链接的CAD图纸,在CAD软件中进行处理底图,然后再重新载入到Revit中,耗时费力。

再者我们在建模型的过程中,暂时不需要某一图层的显示。那么又如何在Revit中实现CAD图层的显隐呢?如果你知道Revit中可以查询图元图层名称或删除图层的操作,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啦

①选中链接的图纸,Revit工具栏中会出现“删除图层、分解、查询”命令栏。(这组命令是用来处理CAD的)

②点击“查询”命令后,选择图纸中任一线型,此时弹出的对话框中会显示类型、图层、块名称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将不需要的线条删除或者在视图中隐藏,十分方便。

Revit启动视图

在Revit中打开文件默认的是最后保存的视图,有时这个视图比乱,不正式,不专业,表达的信息也不完整。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Revit的“启动视图”功能,可将某一特定视图设为默认打开视图。如果需要将RVT模型外发给甲方或施工方,就可以将启动视图做成一个含有项目概况、基本信息、三维模型等比较正规的启动视图,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

Revit选择过滤器

在建模/检查模型中,为了临时区分模型中的构件,方便建模或检查模型,例如机电各专业的管线为了区别系统或筛选管线,经常会需要设置过滤器,常规的过滤器创建步骤较为繁琐,设置条件多。再例如我们如何把一些特定区域的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将其过滤掉。在这介绍一个比较好用的过滤器设置方法——“选择过滤器”。

①选中需要设置选择过滤器的构件,在工具栏中会出现“保存”“载入”“编辑”这三个命令,点击“保存”按钮,给选择过滤器进行命名;

②点击“可见性/图形”即VV,进入过滤器面板,点击“添加”,找到刚刚命名的选择过滤器,最后点击确定,选择过滤器添加完成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设置颜色,控制其可见性,与常规过滤器使用方法一致。




如何利用Revit创建混凝土现浇箱梁?箱梁的建模用什么软件

    一、用CAD设置好现浇箱梁轮廓和和桥梁路线设计线。如何利用Revit创建混凝土现浇箱梁?箱梁的建模用什么软件

    二、打开Revit新建族,选择公制结构基础族样板,并将设置好的箱梁轮廓和桥梁路线设计线CAD图导入到Revit中。

    三、切换到参照标高平面视图中,将导入的箱梁横断面图复制到9#墩与10#墩之间的桥梁路线设计线两端,并通过旋转使其与桥梁路线设计线垂直。

    四、切换到左立面视图中,使用移动命令设置两箱梁轮廓相对高差,以实现箱梁纵坡;使用旋转命令,设置箱梁横坡。

    五、切换到参照标高平面视图中,选择放样融合命令,拾取9#与10#墩之间的桥梁路线设计线为绘制路径。

    六、拾取轮廓1和轮廓2,点击确定即完成混凝土箱梁结构模型。

    七、可根据同样的思路,选择空心放样融合命令为箱梁创建箱室;

    八、为箱梁添加材质、类型名称等其他参数并保存。

    九、同样的操作,可创建其他桥墩间的现浇箱梁(根据图纸设计的不同,设置相关的横坡、高程差等参数)。




关于Revit出建筑施工图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Revit里生成二维图纸基本有三种方式。第一,完全基于模型文件生成的图纸。这类图纸是从模型里直接切出并和模型文件相互关联的。即:模型修改的同时,图纸相应修改并关联。第二,基于模型文件切出主体轮廓,后期用2D线样式,填充样式,文字注释等加以说明。这类图纸,如果模型修改,主体轮廓会相应改变,但是后期的2D制作需要手动调整以保证和模型一致。第三,与模型文件毫无关联的图纸。其一用REVIT里面自带的绘图工具绘制二维图纸,如2D线,填充样式,文字说明等。其二从外部导入DWG文件,可以直接套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后期加工。

以下详细说明和列举出哪些图纸是有此三种方式生成的。

一﹑完全与模型文件关联的图纸(注明:下面所列举的视图不包含文字说明的关联。)

A、平面系统:包括各楼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

B、立面系统:包括室外立面图、 各个房间室内立面图

C、剖面系统:包括各个方向的剖面图、墙身剖面

D、局部放大图:包括卫生间详图、楼梯间

E、详图:特殊需要表达的节点详图

F、明细表:包括面积表、门窗表、柜子明细表、室内材料明细表

G、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包括整体三维透视图、整体轴测图、局部透视图、局部轴测图

二、部分基于模型文件关联的图纸

包括:墙体类型、墙身大样、局部剖面、屋面檐口节点、门大样详图、窗户大样详图

三、完全与模型文件不关联的图纸(2D制作图纸)

◆总平面图(基本从外部导入DWG文件)

◆项目区域位置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从外部导入DWG文件)

◆详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从外部导入DWG文件)

以上的内容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Revit出图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模型直接生成图纸,一般是一些平面图或立面图等,这些和模型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有关;另一种是直接在Revit中用二维的线条来绘图,这和CAD类似,这种方式是用来补充我们没有办法做详细的模型,比如一些泛水或者一些详细的构造做法;第三种是直接导入已有的CAD图,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原理很简单,思路也不难,但是revit出图确实是一件很费事费力的事,如果有现成的CAD图,我们搭建完模型后,按照图纸出图还稍微简单点;如果一开始就用Revit做设计并出图,那才是考验人的时候,当然这才是我们BIM的核心,从设计开始应用BIM。

接下来我将以平面图为例,来详细说一下Revit出图的步骤以及一些应注意的事项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不同的设计单位对出图都有的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线的颜色,线宽,及字体。在这里我们也不做具体的要求,如果单位有具体的规定从单位的规定,如果没有具体的规定,可参考下列数据:

线宽可采用0.5、0.35、0.18三种规格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线的颜色参考CAD图的颜色。

文字可采用“textb”“hztxtb”字体。

文字高度,标注文字采用3.5号文字,说明文字采用4号文字,轴线数字采用6-8号字,标题文字采用10-12号字。文字宽度系数(宽高比)0.7。

以下标注设置供参考:“标记字符串类型”为“连续”;“记号”为“对角线3mm”;设置“线宽”代号为1,即细线;设置“记号线宽”为3,即尺寸标注中记号显示为粗线;确认“尺寸界线控制点”为“固定尺寸标注线”;设置“尺寸界线长度”为8mm;“尺寸界线延伸”长度为2mm,即尺寸界线长度为固定的8mm,延伸2mm;设置“颜色”为“绿色”;确认“尺寸标注线捕捉距离”为8mm;设置“文字大小”为3.5mm,该值为打印后图纸上标注尺寸文字高度;设置“文字偏移”为0.5mm,即文字距离尺寸标注线为0.5mm;设置“文字字体”为“仿宋”,“文字背景”为“透明”;确认“单位格式”参数为“1235【mm】(默认)”,即使用与项目单位相同的标注单位显示尺寸长度值;取消勾选“显示洞口高度”选项;确认“宽度系数”值为0.7。

这里需要注意,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保存成“样板文件”,方便以后应用,如果没有,现做也不麻烦。

到此一直完整的图纸基本就出完了,其他图纸可参照此图的出图步骤及做法,涉及一些细节的问题可自行解决。




如何自学Revit软件?需要有这三种方法

如何自学Revit软件?

1.根据个人合理安排时间

自学Revit的话需要花费个人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因为没有一个固定时间学习,自学人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再加之BIM软件学习属于熟能生巧,想要学好就得花时间、花心思。这个对于没有工作压力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合适,但是工作人员白天忙于工作,再挤出时间来学习Revit的话,一般效果不会太理想。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之后,往往求助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一旦网络上解决不了或者方法不得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是把问题变严重。这点就远差于面授的效果。

2.必要时需配合面授

在面授的过程中,学员可以通过对老师的讲解及分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来学习,并且可以通过课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寻找与自身专业或工作的切入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解决或者借用讲师的丰富经验进行探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自学对学习人员的学习毅力与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自学还是劣与面授。

3.Revit软件实操

在操作方面,因为是同一个公司的,在操作上多少会有些联系,例如操作界面以及一些快捷键的指令。这样对于有一定CAD基础的学员在掌握起来会更容易。而且对于Revit软件本身来说,也是一款易学难精的软件。上手很快,即便是没有任何基础,甚至是非建筑专业的人员来学,少则三五天,多则十余天都会掌握基本操作,但是像非常熟练的建立模型,运用参数化的概念建模还是需要花费一定的心思与苦工。所以说,想自学的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的视频或者自行购买些书籍进行学习,但是只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学到的只是些皮毛,相比面授与老师的交流学习方式来说,相差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