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和变电所二次系统培训教材!

第二节 二次回路图的阅读及绘制图纸是工程的语言
二次回路图是用来详细表示二次设备及其连接的原理性电路图。它的用途是详细理解二次电路和设备的作用原理:为测试和寻找故障提供信息:用作编制二次接线图的依据
是发电厂及变电站的重要技术资料。为了便于利用和管理,按用途和绘制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原理图、布置图、安装图和解释性图四类。原理图是二次接线的原始图纸,用以表达二次回路的构成和相互动作顺序和工作原理。在我国习惯上把原理图分为归总式和展开式两种形式。归总式原理图是一种将二次回路与有关一次设备画在一起,以整体图形符号表示二次设备,按电路实际连接关系绘制的图纸:展开式原理图是将二次设备的线圈与触点分别用图形符号表示,按回路性质的不同分为几部分(如交流电流回路、交流电压回路、直流回路、信号回路等) 绘制的图纸。布置图和安装图将在后面讲述。解释性图是除了原理图、布置图和安装图以外,根据实际需要绘制的图。




高清无水印 18J632 擦窗机图集(GJBT-1501).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擦窗机
图集号:18J632
主编单位: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统一编号:GJBT-1501
出版日期:二〇一八年九月一日d6fc4f23f3e4936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编制的。
1.2本图集依据下列标准规范:
《擦窗机》GB/T19154-2017
《擦窗机规划设计和使用安全规程》JB/T13482-2018
《擦窗机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JGJ/T150-201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3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适用于需要采用擦窗机对外窗和外墙进行清洗和维修作业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2.2适用环境温度为-10℃~+55℃。
2.3电源电压偏离额定值士5%。
3概述
3.1擦窗机是用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外窗和外墙清洗、维修等作业的常设悬挂接近设备,按安装方式分为屋面轨道式、轮载式、悬挂轨道式、插杆式和滑梯式五种型式。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立面形式及楼顶结构、承载设备行走的有效空间等条件选用不同型式的擦窗机。
3.2擦窗机是室外(室内)高空载人设备,一般由悬挂装置和吊船组成。其中悬挂装置由配备有起升机构在轨道上或适宜运行的表面(如混凝土通道)上行走的台车组成。
3.3安装有爬轨器的悬挂单轨或其他固定在建筑物上的专用装置(如插杆)都是擦窗机的组成部分,通常与吊船连接。
3.4擦窗机的主要参数为额定载重量,一般为120kg~1000kg。
擦窗机的选型是按额定载重量选用的,但设计荷载应包括整机自重、额定载重量和风荷载。
3.5擦窗机必须根据具体建筑的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造。
在土建设计阶段专业生产厂家与设计师应密切配合。
4擦窗机的分类
擦窗机的分类、代号与特点见表1。
5擦窗机技术性能
5.1擦窗机的主要参数为额定载重量,它是由专业生产厂家设计的吊船能够承受的由操作者、工具和物料组成的最大工作荷载。主要参数系列见表2。
表2主要参数系列
5.2擦窗机各机构工作速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擦窗机各机构工作速度指标
6擦窗机选用要点
6.1一般要求
6.1.1擦窗机主要是高层建筑外墙立面和采光屋面清洗、维修等作业的常设专用设备。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屋面平面和立面设计、楼顶结构设计、承载设备行走的有效空间等选用不同型式的擦窗机。
6.1.2设计中选用的擦窗机设备、轨道系统及其附属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现行国家标准《擦窗机》GB/T19154的相关规定,并应有合格证明。
6.1.3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对所选用的擦窗机系统进行规划和风险评估,规划与评估的内容包括擦窗机的型式、数量、工作范围、工作性能、轨道系统、锚固、约束系统、建筑荷载、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供电供水等,以减少擦窗机在安装使用和维护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6.1.4擦窗机不适用腐蚀性环境、强磁场环境和易爆燃等特殊环境。擦窗机不能兼做搬运重型设备使用,不能兼做地下作业、井道作业设备使用等,具体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擦窗机》GB/T19154的相关规定。
6.2擦窗机选用的信息交流要求
6.2.1擦窗机是整体重量较大,特殊要求较多,需要专业生产厂家进行二次设计的特殊设备。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与专业生产厂家必须相互提供信息。
6.2.2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应向专业生产厂家提供如下信息:
a)提供选用擦窗机的建筑平、立、剖面图;
b)擦窗机的用途,吊船需要达到建筑物维护位置的要求;
c)建筑设计风荷载及其他环境因素;
d)建筑物屋面上所有设备和突出物的位置和特殊建筑的构造和特殊的危险因素;
e)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当地政府的规划设计要求.
6.2.3专业生产厂家向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提供如下信息:
a)适合建设工程需要的擦窗机的类型、额定载重量和设备数量;
b)擦窗机设备的尺寸和操作所需要的空间;
c)吊船与建筑表面之间允许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及吊船防风摇摆安全装置的配置与布置;
d)设备停放方式与检查维修所需要的空间;
e)设备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最大静荷载和最大动荷载;
f)在建筑物上锚固擦窗机系统的要求;
g)立面上其他附着点的要求;
h)电源、水源的供应位置。
6.3专业生产厂家配合协调工作的要求
6.3.1擦窗机专业生产厂家应提供设备运行轨道的埋件或图纸,配合土建进行运行轨道深化设计和施工.
6.3.2擦窗机的基础预埋件或钢结构布置图必须通过建筑设计单位的审批。
6.3.3将擦窗机吊船约束系统布置图交由幕墙或相关单位,并做配合设计。
6.4安全设计要求
6.4.1建筑设计应确保工作人员进入吊船和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离开的路线和方式。屋面轨道式和轮载式擦窗机应从屋面进出吊船;悬挂轨道式和插杆式擦窗机应从地面进出吊船。
6.4.2当擦窗机水平轨道或附墙轨道安装在高于屋面2m的高架梁上时,应沿轨道铺设经有效防腐处理的钢板网工作平合台或行走马道。
6.4.3在设计阶段应对锚固件进行风险评估,所有与擦窗机相关的隐蔽埋件应确保安全。
6.4.4安装擦窗机用的预埋螺栓公称直径应不小于16mm。
6.4.5在建筑物的适当位置应设置供擦窗机使用的三相五线制电源的防雨插座。紧急情况下能分段切断电源。
6.4.6擦窗机控制箱上的按钮和开关操作元件应坚固可靠,操作盘上的按钮应防止雨水进入,
6.4.7应保证擦窗机轨道系统与建筑避雷系统间的有效连接。
6.5轨道系统要求
6.5.1轨道是安装在建筑上用于支撑并引导台车(或爬轨器)行走的装置。轨道设计应考虑擦窗机各部的重量及擦窗机在运行引起的侧向力,动荷载及风荷载引起的作用力。建筑物结构应能承受擦窗机工作是对结构施加的最大作用力。
6.5.2轨道支撑和枕梁的强度应能承受轨道系统的受力和满足设备稳定性的要求。
6.5.3沿轨道系统,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擦窗机安装、检查和维护。
6.5.4沿轨道系统的两侧空间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固定和移动设备之间人有足够的站立空间;
b)悬挂装置有足够的转弯空间;
c)为紧急逃生路线设置清晰、明确的标记。
6.5.5轨道接缝处平面高差值不大于2mm,伸缩缝的间隙应不大于4咖。在极端温差条件下安装的轨道系统,需通过计算确定伸缩缝的间距和间隙。轨道不宜跨越建筑变形缝。
6.5.6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应安装机械式端部止挡。
6.5.7擦窗机应配备作用于轨道或导轨上的防脱轨装置。
6.5.8轨道系统与建筑避雷系统之间应做有效连接。
6.5.9轨道系统和导轨及相关紧固件应做好防腐处理。
6.6吊船和钢丝绳要求
6.6.1擦窗机的吊船是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四周装有围板或网板的,用于搭载操作者、工具和物料的工作装置。它有单吊点吊船、双吊点吊船和多吊点吊船等多种形式。
6.6.2吊船内部宽度应不小于500mm;吊船的护栏高度不小于1000mm;吊船四周应完全封闭;吊船内应设置储存电缆的电缆筐;吊船上不应有可能引起伤害的锐边、尖角或凸出物。
6.6.3吊船底部应设置防撞杆和靠墙轮。吊船出入门应为平移门或内开门。
6.6.4吊船内应设置超载保护装置,当工作荷载超过额定载重量25%时能制止吊船上升运动。
6.6.5悬挂吊船的钢丝绳应采用镀锌或其他类似的防腐措施。
最小直径为6mm。安全绳的直径应不小于工作钢丝绳。
6.6.6吊船内应配备相应的人员防坠落系统,设置独立的防坠落安全绳。防坠落安全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坠落防护安全绳》GB24543的规定。
6.6.7吊船和钢丝绳应符合《擦窗机》GB19154-2017的规定。
6.7其他要求
6.7.1设计载荷与作用力应满足《擦窗机》GB19154-2017的要求。
6.7.2擦窗机工作范围应满足清洁维护工作面无死角的要求。
6.7.3位于吊船内操作人员一米距离范围内的设备系统的噪声应<80分贝。
6.8安装与验收要求
6.8.1擦窗机供应商应派出专业安装人员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并对使用单位做必要的技术交底。
6.8.2安装验收必须严格执行《擦窗机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JGJ/T150-2018和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
7擦窗机选用编号说明
7.1擦窗机编号索引方法。
7.2屋面水平轨道式擦窗机和屋面固定式擦窗机的立柱有多种型式,如单立柱、升降柱和俯仰变幅式立柱等。屋面水平轨道式擦窗机和固定式擦窗机的吊臂也有多种形式,如单吊臂和双吊臂。单吊臂还有固定吊臂、伸缩吊臂、多级伸缩变幅吊臂等。专业生产厂家可根据具体工程项目对立柱高度和吊臂长度要求在二次设计时确定。在本图集擦窗机选用编号中不体现。
7.3屋面轨道式和轮载式擦窗机吊臂臂头的形式有多种,常用的有燕尾式、扁担式、直挑伸出式等,可在专业生产厂家生产时由建设方选择。在本图集擦窗机选用编号中不体现。
7.4滑梯式擦窗机是根据具体工程需要设计选用的。按安装位置可分为室内用和室外用的;按形式可分为弧面、水平、垂直三种。因为这些擦窗机是根据实际工程定制的,所以在本图集对滑梯式擦窗机仅做示意,选用编号中不体现。
8详图索引方法889c27a052097d7内容索引:目录 1
总说明 2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说明 8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应用实例平面图 11
单立柱伸缩臂水平轨道式擦窗机示意图 13
俯仰伸缩臂水平轨道式擦窗机示意图 14
升降柱伸缩臂水平轨道式擦窗机示意图 15
水平轨道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16
附墙轨道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17
轮载式擦窗机
轮载式擦窗机说明 18
轮载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19
悬挂轨道式擦窗机
悬挂轨道式擦窗机说明 20
悬挂轨道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21
插杆式擦窗机
插杆式擦窗机说明 23
屋面插杆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25
附墙插杆式擦窗机安装详图 28
滑梯式擦窗机
滑梯式擦窗机说明 30
滑梯式擦窗机示意图 31
双坡水平滑梯式擦窗机安装图 32
通用详图
轨道构造详图 33
防风销座详图 34
应用实例
擦窗机工程应用实例照片 35




PDF版可打印 15J939-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剪力墙结构)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完整无水印可打印版15J939-1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15年3月1日,统一编号:GJBT-1327,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文号:建质函[2015]47号。15J939-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示例(剪力墙结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专项编制项目,本图集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其他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民用建筑设计可参考。ff569b6fad592eb15J939-1图集以三套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造的工程设计实例和一套装配式内装住宅设计实例为蓝本,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加以调整,重点突出本图集的“示范”作用。分别编制了方案阶段与施工图阶段的设计示例,体现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的特点、方法及要求。其中:示例一为方案阶段的设计示例,主要表现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平面设计原理,以及多样化的立面设计手法,使广大设计人员了解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思路及设计表达形式。示例二为装配式内装方案阶段的设计示例,采用室内装修、设备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的方式,可保证主体结构的完整性,更加适合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建造。示例二重点编制了装配式内装技术的应用, 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建筑装修一体化的实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示例三为施工图阶段设计示例,选取了南方某地区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使设计人员对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应用类型的适用性和多样性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居住建筑施工图绘制的深度要求。示例四与结构专业图集15G107-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墙结构)》共同选取同一工程项目进行编制,方便专业之间相互配套使用及参考。该示例选取北方某地区商品房住宅项目,重点表达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项目建筑专业施工图在设计说明内容、图纸设计深度及专业协同等方面的特点及要求。图集内容:




高清无水印 19CJ20 19CG12 钢骨架轻型板参考图集(替代09CJ20、 09CG12).pdf

资源简介/截图: 高清无水印完整版19CJ20、19CG12图集(替代09CJ20、09CG12),pdf格式,实行日期:2019年12月1日,统一编号:GJCT-210,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天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af74c9061054851.编制依据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2014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2010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内容
本图集钢骨架轻型板包括钢骨架轻型屋面板(含通用屋面板、大型屋面板、网架板、天沟板、屋面基板等)、钢骨架轻型楼板(含通用楼板、膨石轻型楼板、栈桥楼板、疏散平台步板等)及钢骨架轻型外墙板的构件做法、连接节点及建筑构造。本图集为修订版,根据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和工程实践及科学实验,对钢骨架轻型板的芯材密度等级、主肋和端肋外观及尺寸、承载能力及板缝做法进行了局部修订,并增加了屋面板允许风吸力标准值。
3.适用范围
3.1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0.20g)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3.2钢骨架轻型屋面板、楼板、外墙板的使用环境按二b类、无侵蚀性介质的环境条件考虑。
3.3板表面温度不大于100℃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3.4钢骨架轻型楼板适用于仅考虑承受竖向荷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楼板及栈桥楼板。
3.5钢骨架轻型外墙板适用于高度不超过30m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是装配在主体结构上的非承重外墙围护挂板。
3.6供建筑工程设计选用、制作安装和检验使用。
4.材料及性能
4.1钢材
主肋、端肋: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或热轧槽钢;
副肋、加强肋:采用热轧角钢或槽钢;
连接件:采用普通热轧钢板或角钢。
冷弯薄壁型钢应符合《通用冷弯开口型钢》GB/T6723的要求;
热轧角钢和槽钢应符合《热轧型钢》GB/T706的要求。
所选用钢材牌号为Q235钢,其质量应分别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冷弯薄壁型钢的抗弯强度设计值为f=205N/mm2,热轧型钢的抗弯强度设计值为f=215N/mm2。
4.2钢筋
板受力筋、分布筋:采用CDW550级冷拔低碳钢丝焊接网片。
钢丝的质量和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的要求。冷拔低碳钢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y=320N/mm2.
4.3焊条:当为手工电弧焊时,采用E43型焊条,焊条质量应符合《非合金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的规定;当为自动焊或半自动焊时,所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保证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母材的性能。
4.4芯材采用水泥基轻质复合材料,其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表1水泥基轻质芯材技术性能指标1c00d965bd87a8f4.5钢骨架轻型板100mm厚芯材的耐火极限为2.0h,60mm厚芯材的耐火极限为1.5h;防火墙板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另行设计。
4.6钢骨架轻型屋面板、墙板芯材厚度不小于100mm时的空气声隔声量为35~40dB;楼板芯材厚度为60mm~80mm时的空气声隔声量为38dB~40dB
4.7钢骨架轻型外墙板芯材厚度可根据节能要求参照表2选用。
表2钢骨架轻型外墙板墙身的热工性能指标d2ca7819ae53cf8注:1.:δ1为聚苯板厚,其密度不大于32kg/m3,导热系数为0.032W/(m·K).
2.表内构造仅供进行热工计算时参考使用,具体做法详见工程设计。
4.8钢骨架轻型屋面板芯材厚度可根据节能要求参照表3选用。
5.设计原则
5.1构件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γ=1.0。
表3钢骨架轻型屋面板屋面的热工性能指标36b0ff3e4c219a8注:1.找平层的轻骨料混凝土密度不大于1400级,:导热系数为0.70W/(m·K)
2.51为聚苯板厚,其密度不大于32kg/m3,导热系数为0.032W/(m·K)。
3.表内构造仅供进行热工计算时参考使用,具体做法详见工程设计。
5.2设计准则及计算假定:
5.2.1板主(边)肋按简支梁计算,端肋、加强肋按构造设置。
5.2.2由于钢骨架轻型板的钢骨架与芯材整体浇筑,主(边)肋仅计算受弯时的强度,不验算其整体稳定性。芯材与板肋应有可靠的构造连接,同时具有传力性能,但不考虑芯材的协同工作。
5.2.3墙板按建筑非结构构件考虑。楼板设计时仅考虑承载建筑的竖向荷载。
5.3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选用表中的各种板型均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值进行设计。
5.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及裂缝控制:
屋面板、网架板、天沟板、墙板及各种楼板主肋的容许最大挠度:当lo<7m时为lo/200,当7m≤lo≤9m时为lo/250;疏散平台步板的容许最大挠度为l/150(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芯板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板底最大裂缝宽度≤0.2mm。
5.5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选用表中的各种板型均按照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进行承载能力设计。
5.6钢骨架轻型屋面板、网架板及标准楼板的荷载等级见表4。
表4钢骨架轻型屋面板、网架板及标准楼板荷载等级4434751eaa991a05.7钢骨架轻型外墙板荷载等级见表5。
表5钢骨架轻型外墙板荷载等级d7f04382e435280注:钢骨架轻型外墙板荷载等级是以风荷载标准值的大小作为确定标志,供设计技术人员在选用构件时使用,
5.8在进行构件吊装验算时,板自重标准值可按选用表中值的1.3倍采用,动力系数取1.5,计算跨度取吊点之间的距离。
5.9在进行构件施工验算时,板自重放大系数取1.2,施工集中荷载值取1.0kN(作用在最不利处),计算跨度取板长度。
6.钢骨架轻型板编号、选用及节点索引
6.1构件编号5f576e112ed90316.2当钢骨架轻型板上只有均布荷载作用时,根据板的几何尺寸、支承条件和荷载大小,可直接按选用表中所列出构件进行选用。
6.3工程设计中按板型选用表选取构件时,外加荷载标准值、设计值及风吸力标准值,均应满足选用表中的相应要求。
6.4选用表中板的外形几何尺寸,或允许外加荷载值,或环境条件不满足具体工程要求时,可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另行设计。
6.5当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时,可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另行设计。
6.6钢骨架轻型板可通过调整钢骨架截面尺寸、芯材厚度和配筋数量等,满足板型选用表范围外的非常规板的承载能力要求。非常规板应由设计单位在设计图纸中注明并提出使用条件和要求,由生产厂家负责设计制作。
6.7采用钢骨架轻型板屋面的屋架、管桁架和门式刚架等屋盖结构,可按照有檩体系屋盖的要求设置屋面支撑系统。
6.8钢骨架轻型外墙板,应与压型钢板面板或幕墙体系配套使用。
6.9屋面宜采用结构找坡,坡度不应小于3%;屋面防水宜采用卷材防水,卷材可直接铺设在钢骨架轻型板上(不需要另做找平层)。
6.10天沟板内可采用轻质材料找坡(表观密度不大于1200kg/m3),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宜大于120mm,落水口直径及间距应按工程设计。标准天沟板最大允许负水深为200mm,否则应设置溢水口。
6.11北方地区的天沟板和屋面板在容易结冰和积雪区域,设计时应考虑结冰和积雪荷载,必要时应采取除雪和融冰措施。
6.12板上开洞做法
6.12.1当洞口尺寸不大于200mm时(边长或直径),可在板安装后采用开孔机具现场开洞,开洞时应避免损伤开孔区域以外的板面。
6.12.2当洞口尺寸大于200mm时(边长或直径),设计图纸上应标明洞口尺寸和位置,在工厂制板时进行预留。特殊情况需现场开洞时,应由厂家配合完成。
6.13对于有泄爆要求的钢骨架轻型屋面板和墙板,其芯材厚度不应大于80mm,以保证板泄压部分的单位质量不大于0.60kN/m2。
6.14选用方法示例
[例1]某工厂车间,拟采用6.0m×2.0m规格的大型屋面板,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y=1.0;屋面构造为: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上部为2层3mm厚SBS卷材防水。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0.5kN/m2,屋面雪荷载标准值为0.45kN/m2,最大风吸力标准值1.45kN/m2,要求屋面传热系数≤1.10W/(m2,K)。试选用板型号。
解:外加永久荷载:防水层0.20kN/m2,找平层0.40kN/m2;
外加永久荷载标准值:0.20+0.40=0.60kN/m2;
外加可变荷载标准值:取活荷载与雪荷载大者,即0.50kN/m2
外加均布荷载标准组合设计值:
Qx=0.6+0.5=1.1kN/m2
外加均布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Q=1.3×0.6+1.5×0.5=1.53kN/m2
屋面最大风吸力标准值为1.45kN/m2,
查表11,可选用DWB6020-2,[Qk]=1.4kN/m2、[Q]=1.95kN/m2
[w]=2.30kN/m2,所选板型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
再查表3,板厚100mm时,[Km]=0.93W/(m2.K)<1.10,屋面传热系数也满足要求。
[例2]某工程为封闭式矩形平面钢框架结构房屋,双坡屋面,总跨度为30m,柱距6m,檐口高度为15m,不设女儿墙,屋面坡i=1/10(a=5.71°);屋面板、墙板均拟采用钢骨架轻型板,檩条和墙梁均采用高频焊接H薄壁型钢,檩条间距为3m,墙梁最大间距为2.6m,基本风压为0.45kN/m2,基本雪压为0.60kN/m2,场地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类。
屋面荷载标准值如下:
SBS卷材防水层
0.20kN/m2
20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
0.40kN/m2
屋面活荷载
1.00kN/m2
墙面荷载标准值如下:
彩色压型钢板面板
0.05kN/m2
砂浆粘贴40厚聚苯板保温层
0.25kN/m2
要求按上述条件选用屋面板、墙板规格型号。
解:1、屋面板选用:
计算区域: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表8.3.3项次2中的Ra区。
外加永久荷载组合标准值:0.2+0.4=0.6kN/m2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屋面坡度a=5.71°<25°,=1.0;
雪荷载作用标准值:Sk=urxS0=1.0×0.6=0.6kN/m㎡2;
可变荷载标准值(取活荷载和雪载中的较大值):1.0kN/m2
外加荷载标准组合设计值:Qx=0.6+1.0=1.6kN/m2;
外加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Q=1.3×0.6+1.5×1.0=2.28kN/m2;
屋面风荷载作用标准值:Wk=Bgz ust uz wo
已知檐口高度15m,地面粗糙类别为B类,封闭式矩形屋面,屋面坡度a=5.71°,H/D=0.556,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得:阵风系数:Bgz=1.66;
风荷局部载体型系数,双向内插法求得:外部为μs1=-1.79,
内部为s12=-0.2,us1=-1.79-0.2=-1.99;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1.13;
Wk1=1.66×(-1.99)×1.13×0.45=-1.68kN/m2(风吸力);
查表8,屋面板选用GWB3020-3即可满足要求。
2、墙板选用:
计算区域: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表8.3.3项次1中的Sa区。
外加永久荷载组合标准值:0.05+0.25=0.3kN/m2
墙面风荷载作用标准值:wk=βgz usl uz Wo
根据已知条件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得:
阵风系数:Bgx=1.66;
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侧面-1.4,内部为0.2,us=-1.4-0.2=-1.6;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1.13;
wk2=1.66×(-1.6)×1.13×0.45=-1.35kN/m(风吸力)查表10,墙板选用GQB2620-1即可满足要求。
[例3]某住宅夹层工程采用3.0m×1.0m规格的楼板,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Y=1.0,楼面均布荷载标准值如下:
楼面铺装层荷载2.0kN/m2,吊顶荷载0.35kN/m㎡2,楼面均布活荷载2.5kN/m2。试选用楼板规格。
解:外加均布荷载标准组合设计值:
Qk=2.0+0.35+2.5=4.85kN/m2:
外加均布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Q=1.3×(2.0+0.35)+1.5×2.5=6.80kN/m2;
查表9,可选用GLB3010-2,[Q]=5.0kN/m2、[Q]=7.3kN/m2,可满足要求。
7.制作、运输、堆放、安装、维护
7.1钢骨架制作可采用焊接、栓接或铆接,采用焊接时焊缝质量等级为三级,焊脚尺寸h取较薄焊件的厚度t,且不应小于2.5mm。
7.2板内配筋宜采用5与°3的焊接钢丝网片,其中受力筋直径不应小于5mm,伸入支座长度不小于50mm;构造分布筋直径不宜小于3mm,伸入支座长度不小于30m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支座内焊接通长钢筋或与钢边框焊接等附加锚固措施。
7.3芯材分层浇筑时应在下层初凝前浇筑上层。
7.4受力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15mm。
7.5钢骨架边框防腐可采用镀锌或防锈漆处理,防腐性能应满足具体工程的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7.6当芯材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时方可进行运输、吊装。装车运输时,车内应设垫木,轻型板应码放平整,捆绑牢固。装车时板的悬挑长度不得超过板长的1/6。
7.7钢骨架轻型板在二次搬运及吊装时,应采用专用机具作业,单块吊装。
7.8钢骨架轻型板的堆放场地要平整坚实。每垛码放高度不得超过10块板,垫木高度要求一致,每垛板宜上下对齐。
7.9屋面板、楼板搁置式安装时,板搁置在支座上的长度不得小于50mm;就位后,板主肋应与支座(或梁上预埋件)焊牢,其焊缝长度不应小于40mm,焊脚尺寸为3mm,并应保证三点焊接。嵌入式安装时支承长度不得小于30mm,并应与支座点焊。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屋面板、楼板应按图集整体连接节点做法进行加强。
7.10钢骨架轻型板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防止碰撞,对因摩擦、碰撞导致的油漆脱落或板局部损伤,安装完毕后应按要求及时补刷油漆,并对板局部损伤进行修复。
7.11钢骨架轻型板不能直接作为土建施工作业面。若在板上堆放及运输施工材料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板上堆重及施工荷载不得超过板允许外加均布荷载标准值,且不得集中堆放。
7.12安装施工前应对铺板范围的主体结构进行测量复尺,主体结构的最大偏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7.13对已有预埋件或新增埋件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测量复尺,要求预埋件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于10mm。
7.14钢骨架轻型外墙板施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连接件、配套材料应备齐,放出水平和高度控制线。外墙板应对号居中就位,并要注意安装顺序;外墙板找正就位后,先做好临时固定后方可脱吊钩,然后按图集规定的连接做法固定。
7.15钢骨架轻型板的外露钢骨架维护,应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相关规定执行。
7.16屋面、天沟应具有良好的防、排水功能,防水层应能有效阻止水向屋面板和天沟板内渗透。若使用中出现屋面渗漏应及时修复,否则会降低屋面的保温隔热能力;长期渗漏或浸泡可能会对屋面板造成损伤,影响其强度和使用寿命。
7.17天沟板安装时,两侧沟沿顶部应按选用表或工程设计要求设置侧向支承点,侧向支承点宜按板长等间距布置。
8.质量检验
8.1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要求分别见表6、表7。
表6尺寸偏差要求e0b79154d4060d1表7外观质量要求5f3e7fecbfa8d6b8.2结构性能检验
8.2.1检验内容:批量生产的钢骨架轻型板,在批量生产之前宜进行首件检验;对批量生产的构件,应按规定的检验批抽样进行出厂检验,即对构件做结构性能检验(裂缝、挠度和承载力)。
8.2.2检验数量:对成批生产的构件每20000m2为一检验批,在每批中随机抽取1个构件为试件进行检验,且每项工程不少于1块。
8.2.3检验方法:要满足构件试验条件,支承方式、荷载布置、加载方法、加载分级、测试仪表布置均按检验规定方法执行,采用短期静力均布加载方式进行检验。
8.2.4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式检验:
(Q+G)/([Q]+1.3G)>[γu]
式中Q一构件检验荷载值;
[Q]一允许外加均布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
G一构件自重。
[γu]一构件的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取1.5
8.2.5挠度检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挠度按允许外加荷载标准值检验,挠度检验值v不应大于lo/200(1/250),括弧内数字用于计算跨度lo>7m的构件。
8.2.6裂缝宽度检验:芯板在检验荷载达到设计荷载标准值时,不允许出现宽度超过0.15mm的裂缝。
8.2.7钢骨架轻型板破坏的标志为:钢骨架轻型板的最大挠度达到板跨度的1/50,芯板的最大裂缝达到1.5mm
8.2.8钢骨架轻型板破坏时不能出现以下现象:冷拔低碳钢丝严重扭曲变形、芯板发生斜压破坏以及钢骨架主肋发生脆性破坏。
9.其他
9.1本图集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
9.2钢骨架轻型板应在明显部位标识加工单位、项目编号、板的规格型号和质量检验标志。
9.3详图索引方法:0bdae243f1cef09




高清带书签PDF版 15S909《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图示(依据GB50974-2014编制)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图示
按《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编制
图集号:15S909
统一编号:GJBT-1346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5]185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五年八月一日ead03c6fce9a9041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3]86号“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设计依据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3编制目的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是新编规范,专门针对消防给水和消火栓系统编制,涵盖了基本参数、消防水源、供水设施、给水形式、消火栓系统、管网、消防排水、水力计算、控制与操作、施工、系统调试与验收、维护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其中许多内容是以往的规范没有涉及到或没有规定的,还有些内容是对以往的规定做了更改。在规范执行过程中,也会像以往的规范一样,存在理解偏差、不能正确合理把握、具体措施不当等问题,广大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者等相关技术人员,特别是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规范的规定。本图集旨在系统地、直观地、权威地对规范予以解析,将会给技术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证工作质量。
4适用范围
本图集供从事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工业建筑、市政工程可参考使用。
5编制原则
5.1以规范的条文为依据,正确、形象地解释规范的条文。
5.2尽量采用图示解释规范的条文,不便图示的辅以文字说明。
5.3本图集选取需要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条文、执行中容易产生分歧的条文及关联到其他相关规范的条文。
5.4图示中着重强调条文的含义、执行方法、适用条件以及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5.5图示只是对规范条文的解释与示意,不按工程设计中图纸绘制深度要求编制。本图集的图示不能代替施工图或初步设计图纸。
6编制方式
6.1图中蓝底部分为《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的原文。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宋体字为普通条文。编号为规范的条、款、项的原有编号。
6.2白底部分为与规范相对应的图示内容,是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和解释。
6.3本图集基本上按照规范条文的顺序排列。当规范条文的图示内容较多,一页图纸交代不完时,采用连续多页解释。
6.4部分图示给出了“提示”或“注”,“提示”的内容是对规范条文的进一步说明或者应引起图集使用人员充分注意的事项,“注”的内容是对图示内容的说明。be503c53209d9bdPDF书签目录:目录 6
编制说明 9
术语 11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11
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12
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13
基本参数 14
民用建筑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的确定 14
单座建筑界定原则示意 15
建筑物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 16
地下建筑界定原则示意 18
多层综合楼消防水量计算 19
建筑物室内消火栓折减流量 20
消防给水用水量的计算 21
消防水源 22
消防水源保障措施 22
两路消防供水市政管网要求 23
消防水池有效容积计算 24
消防水池有效容积要求 25
消防水池连续补水要求 26
独立使用的两座 格 消防水池设置要求 27
消防水池取水口 28
生产消防合用水池吸水设计要求 30
消防水池设计要求 31
消防水池通气管设置要求 33
高位消防水池示意图 34
供水设施 35
消防水泵性能要求 35
消防水泵安装形式 36
多台水泵并联后对压力影响 37
轴流深井泵安装要求 38
消防水泵流量和压力测试装置 39
消防水泵吸水要求 40
消防水泵吸水管、出水管设置 41
消防水泵直接吸水 43
消防水泵吸水管设置过滤器 44
防止消防水泵低流量空转过热措施 45
高位水箱有效容积的确定 46
水箱设置位置 47
水箱间或水温不低于5℃的措施 48
高位水箱最低水位设置 49
稳压泵设计压力的确定 50
气压罐有效容积要求 52
多栋建筑水泵接合器设置 53
高层建筑水泵接合器设置 54
水泵接合器安装要求 55
水泵接合器永久性标志铭牌样式 56
消防水泵房净高要求 57
消防水泵房降噪减震措施 58
消防水泵房设置要求 59
消防水泵房防水淹没技术措施 60
给水形式 61
室内外消火栓合用给水系统 61
室外临时高压消防系统稳压措施 62
可不设高位消防水箱系统 63
消防供水系统保护的最大范围 64
超高层及顶部临时高压系统 65
消防系统分区供水条件 66
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系统 67
消防水泵直接串联系统 68
减压阀分区系统 69
减压水箱分区系统 70
消火栓系统 71
干式消防竖管 71
干式消火栓系统 72
室外消火栓设置 73
消防软管卷盘、轻便消防水龙 74
设备层及管道层消火栓设置 75
停机坪出入口消火栓设置 76
防火分区共用消火栓 77
可采用一支消防水枪的场所 78
楼梯间、休息平台消火栓设置 79
试验消火栓室内布置 80
室内消火栓布置距离 81
消火栓直线距离布置图示 82
栓口动压说明 83
管网 84
两种及以上水灭火系统环状给水管网 84
消防给水系统的系统工作压力 85
水锤消除措施设置 88
减压阀流量检测装置 89
消防排水 90
消防电梯井排水设施设置要求 90
专用排水设施设置 91
水力计算 92
管道压力计算 92
控制与操作 93
自动启泵状态与手动启泵状态 93
不应自动停泵 94
消防水泵的自动启动控制 95
高压给水系统高位水池供水泵自动启泵 96
转输泵的启动次序 97
机械应急启泵装置 98
消火栓按钮 99
施工 100
进场检验清单及检验要求 100
消火栓箱安装要求 101
架空管道的固定支架与防晃支架 102
架空管道防晃技术要求 103
室内管道抗震保护技术要求 104
试验压力中的系统工作压力 105




高清完整、带书签 19S910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图集号:19S910
统一编号:GJBT-1518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谁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二〇一九年二月一日3560302bae160b4fcc640bbaa394751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3]86号“关于印发《2013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设计依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1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1部分:洒水喷头》GB5135.1-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2部分:湿式报警阀、延迟器、水力警铃》GB5135.2-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4部分:干式报警阀》GB5135.4-200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5部分:雨淋报警阀》GB5135.5-201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7部分:水流指示器》GB5135.7-201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9部分:早期抑制快速响应(ESFR)喷头》GB5135.9-201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12部分:扩大覆盖面积洒水喷头》GB5135.12-20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15部分:家用喷头》GB5135.15-200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19部分:塑料管道及管件》GB/T5135.19-2010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CPVC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34-2008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
3编制目的
本图集旨在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主要技术要点进行归纳、标准化。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的技术要点、需要注意的关键性要求,采用简明图示或表格的形式进行直观地表达。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喷规》)具有一定的图示功能,同时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4适用范围
本图集与《喷规》配套使用。适用于从事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施工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图集不适用于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工厂、核电站及飞机库等特殊功能建筑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
5编制原则
5,1以规范的条文为依据,力求表达准确、直观。
5.2尽量采用图示表达形式,不便图示的辅以文字说明。
5.3选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需重点关注或容易产生分歧的技术要点予以图示表达。引用《喷范》原文的以【规范条文】标识。
5.4图示仅为对主要技术要点的表达,不按工程设计中图纸绘制深度要求编制。本图集图示不能代替施工图或初步设计图纸。
6其他
6.1本图集中洒水喷头均简称为“喷头”。
6.2本图集中各系统控制原理图均未绘制消防控制室(盘)内容。(略)19S910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5
总说明 8
设计说明 9
图例 25
系统类型及控制 26
湿式系统组件示意图 临时高压/有增压稳压设施 26
湿式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部件表 临时高压/有增压稳压设施 27
湿式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 临时高压/有增压稳压设施 28
湿式系统组件示意图 临时高压/无增压稳压设施 29
湿式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部件表 临时高压/无增压稳压设施 30
湿式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 临时高压/无增压稳压设施 31
湿式系统组件示意图 超高层高位消防水池为低区重力供水系统 32
湿式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部件表 超高层高位消防水池为低区重力供水系统 33
湿式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 超高层高位消防水池为低区重力供水系统 34
湿式系统组件示意图及部件表 高压重力供水系统 35
湿式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 高压重力供水系统 36
干式系统组件示意图 37
干式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部件表 38
干式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 39
预作用系统组件示意图 充气双联锁 40
预作用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预作用装置自动控制示意图 充气双联锁 41
预作用系统控制原理图及部件表 充气双联锁 42
预作用系统操作与控制 充气双联锁 43
预作用系统组件示意图 不充气单联锁 44
预作用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预作用装置自动控制示意图 不充气单联锁 45
预作用系统控制原理图及部件表 不充气单联锁 46
预作用系统操作与控制 不充气单联锁 47
雨淋系统组件示意图 传动管启动 48
雨淋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部件表 传动管启动 49
雨淋系统控制原理图及操作与控制求 传动管启动 50
雨淋系统组件示意图 电动启动 51
雨淋系统直接自动启泵示意图及雨淋阀自动控制示意图 电动启动 52
雨淋系统控制原理图及部件表 电动启动 53
雨淋系统操作与控制 电动启动 54
消防控制室显示信号要求 55
供水系统 56
消防水泵吸水管、出水管设置示意图 56
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设置示意图 57
高位消防水箱有效容积 58
增压稳压设施设置示意图 59
水泵接合器增压示意图 60
与消火栓系统合用供水系统示意图 61
系统组件 62
报警阀并联示意图 62
报警阀串联示意图 63
报警阀室布置示意图报警阀组供水最大高程差示意图 64
水流指示器设置示意图 65
末端试水流程示意图 末端试水装置安装示意图 66
喷头布置 67
直立型、下垂型标准覆盖面积洒水喷头布置间距 67
边墙型标准覆盖面积洒水喷头布置间距 68
直立型、下垂型扩大覆盖面积洒水喷头布置间距 69
边墙型扩大覆盖面积洒水喷头布置间距 70
边墙型扩大覆盖面积洒水喷头喷水曲线示意图 71
喷头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 72
堆物较高场所通道上方洒水喷头安装示意图 73
货架类型示意图 74
储物方式判定示意图货架层间隔板选型示意图 75
仓库洒水喷头交错布置示意图 76
挡水板安装示意图 77
闷顶和技术夹层内洒水喷头布置示意图局部应用场所门窗部位洒水喷头布置示意图 78
通透性吊顶场所洒水喷头布置示意图 79
斜面顶板喷头、边墙型洒水喷头布置示意图 80
邻梁、间断障碍物、管道喷头布置示意图 81
通风道、成排管道下方喷头布置示意图邻不到顶隔墙喷头布置示意图 82
邻靠墙障碍物喷头布置示意图 83
边墙型洒水喷头邻正前方障碍物布置示意图 84
边墙型洒水喷头邻沿墙障碍物布置示意图 85
管道及水力计算 8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名称示意图 86
配水支管控制喷头数示意图不充水系统最大允许管道容积计算 87
一只洒水喷头保护面积示意图作用面积示意图 88
减压孔板结构示意图 节流管结构示意图 89
减压孔板水头损失计算 90
减压阀安装示意图 91
防火分隔 防护冷却系统 92
防火分隔水幕喷头布置示意图 92
防护冷却系统洒水喷头布置平面图 93
防护冷却系统喷头布置剖面图 94
防护冷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示意图 保护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95
防护冷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示意图 保护场所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96
局部应用系统 97
局部应用系统开放洒水喷头数量示意图 97
局部应用系统合用供水示意图 98
局部应用系统市政供水示意图 99
附录 100
自动末端试水流程示意图 100
自动末端试水装置安装示意图 101
PVC-C管道设计说明 102
相关技术资料 104




高清无水印、带书签 18K802 暖通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水系统分册.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暖通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水系统分册
图集号:18X802
统一编号:GJBT-1494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二〇一八年七月一日3dfba8cea4eaa7f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T334-2014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与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造和扩建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冷/热水系统。可供从事工程设计的暖通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使用,同时也可供建设、施工、监理及验收人员参考,配合规范使用。当其他建筑中暖通空调水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与本图集一致时,可参考本图集的有关内容。
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包含:目录,编制说明,通用监控要求,自控原理以及附录等内容。
3.2“通用监控要求”部分给出了检测与监控的设置原则和应具备的功能,并提供了冷/热水及冷却水系统的监测、安全保护、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的设计要求。
3.3“自控原理”部分给出了冷/热水和冷却水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控制要求,并提供了常见设备及系统的监控原理图和自控调节策略说明。
3.4“附录”提供了相关专业配合说明、控制器箱与配电箱接口示意图和与电气、暖通专业的分工示意图,仅供参考。
4图集使用注意事项
4.1图集的定位是指导暖通工程师能根据系统设计提出不同的监控要求,同时使电气工程师可通过本图集内容更好地了解系统功能需求,便于后续设计及软件编程工作的开展。
4.2本系列图集包含三册:《冷热源系统分册》、《水系统分册》和《通风空调系统分册》,可根据设计对象选用。暖通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通常由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也称楼控系统,简称BAS)实现,本系列图集的设计内容以此方式为主,对现场检测和手动控制内容只在“通用监控要求”中涉及,未在图纸中表示。本分册不含“仪表选用与安装,调试和运行”,该部分内容详见《冷热源系统分册》。
4.3水系统是连接冷热源主机设备和通风空调末端设备的中间环节,输配水泵的启停通常与冷热源主机连锁,其运行台数和频率需要根据末端需求调节,同时又受到冷热源主机是否可变流量运行和可变流量范围的限制,因此实际项目中水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通常与冷热源由一套BS实现。由于设备安装位置等原因,二级泵或多级泵系统的用户侧水泵可能与通风空调系统在一套BS中,此时要求两部分通过网络连接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综合监控。该部分内容属于BS设计范畴,本系列图集不包含。
4.4“自控原理”部分的设计说明给出了常见水系统形式的控制要求,具体的自控策略与水系统组成与形式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按照本图集中第16页、第17页“自控原理索引表”进行选用。水泵、补水定压装置和冷却塔给出了相对独立的自控环节基本要求,可作为系统中的基本组成单元,而冷却水系统和冷热水系统部分则给出了各设备台数和频率调节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电动调节阀、水力平衡阀和变频泵等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被控设备和参数目标值以提出自控调节策略要求,尽量避免出现多种调节手段同时保证同一个控制目标的情况。自控调节策略说明可作为楼控工程师的编程依据,但其编程时还需综合考虑控制方式和安全保护等其他要求,且需设置PID或其他调节算法的系数、程序执行的时间周期和参数的上下波动死区范围等,该部分内容不包含在本图集中。
4.5“自控原理”部分的电气控制原理图给出了水泵(或风机)的电机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与BS的接口条件,供专业配合时参考。变频电机控制回路和变频器控制信号可根据不同厂商的产品设置,本图集仅供参考。18K802图集PDF书签目录:




13SR425 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pdf

资源简介/截图: 13SR425 《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为新编图集,适用于环境类别为二b类、非抗震设防区及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8度、地下水无侵蚀性的一般砂性土、粘性土地区,及III级以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业及民用工程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的设计、施工和安装。检查井设计覆土深度:非车行道下0<h<2.0m,车行道下0.7m<h<2.0m;管径范围:直埋敷设热水管道DN50~DN500,地沟敷设热力管道DN50~DN600 ;供热介质及参数:蒸汽P≤1.6MPa、t≤250℃,热水P≤1.6MPa、t≤150℃;管道补偿方式为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和套筒补偿器,补偿器均安装在检查井内。e80c14220f571a3
本图集主要内容包括动力和结构两部分。动力部分有热力管道在检查井内的布管示例,补偿器在检查井内的布置示例,地沟多管道布置横断面工程实例,专用排水井示例;结构部分为与动力部分检查井对应的土建结构设计图纸及固定支架图。
本图集给出了多种检查井不同的布管形式及对应的结构模板、配筋、支架和预埋件详图。动力、结构两部分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内容索引:动力部分目录 1
结构部分目录 4
动力总说明 1-1
计算数据一览表 1-4
检查井尺寸一览表 1-7
单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400 1-13
单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400 1-14
单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250~DN450 、通行地沟DN500~DN600 1-15
单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250~DN450 、通行地沟DN500~DN600 1-16
双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300 1-17
双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100~DN300 1-18
双管三通通行地沟DN350~DN600 1-19
双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300 1-20
双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100~DN300 1-21
双管四通通行地沟DN350~DN600 1-22
三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50~DN200 1-23
三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50~DN200 1-25
三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50~DN200 1-27
三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50~DN200 1-29
四管三通通行地沟DN250~DN600 1-31
四管四通通行地沟DN250~DN600 1-33
六管三通通行地沟DN150~DN600 1-35
六管四通通行地沟DN150~DN600 1-37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500 1-39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500 1-41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500 1-43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500 1-45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47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49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51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 1-52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53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4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5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6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7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8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9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0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1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2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3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4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5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6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7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8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69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70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71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2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3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4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75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77
直埋热水管道旁置式放水井DN50~DN500 1-79
地沟中间排水井 1-80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一) 1-81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二) 1-82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三) 1-83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四) 1-84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五) 1-85
检查井选用示例 1-86
固定支座Ⅰ、Ⅱ、Ⅲ、Ⅳ型 1-87
固定支座材料表 1-88
结构总说明 2-1
三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6
三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7
四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9
四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10
直埋管道检查井模板详图 2-12
直埋管道检查井配筋详图 2-13
直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14
直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15
伸缩缝构造 2-16
检查井尺寸一览表 2-17
无地下水检查井钢筋配筋表 2-23
有地下水检查井钢筋配筋表 2-40
检查井防水做法 2-57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58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59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0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1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2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3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4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5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固定支架图 2-66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7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68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69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70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固定支架图 2-71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2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3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4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固定支架图 2-75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固定支架图 2-76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固定支架图 2-77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固定支架图 2-78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固定支架图 2-79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80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82
钢支架连接大样图 2-84
预埋件详图 2-85
预埋件处检查井侧壁局部加强图 2-86
支架立柱锚固图 2-87




中建一局《精品工程细部做法图册 屋面、装饰装修工程分 (2019 版)》

资源简介/截图: 中建一局,建筑,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装修,装饰装修,工程技术
精品工程细部做法图册 屋面、装饰装修工程分册 (2019版) AWARD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2019年6月 中建一局集团 《精品工程细部做法图册》编审委员会 编审委主任 罗世威 编审委常务副主任 张晓葵 编审委副主任 薛刚左强 主 编 曹光 编写人员 魏刚魏满春王维杨超杜建永李伟刘学良 薛建龙刘元元 刘文希 霍永君张贵洪卢颖 编 审 人 员 李金秀李胜松李金元梅晓丽 冯世伟刘嘉茵季文君 韩秀林韩弋戈周泽恩 说 明 1.编制目的 (2)屋面工程创优重点部位:屋面保护层、屋面机房、细部构造等。 为深入贯彻局“品牌兴企”战略,扎实推进大品牌建设,落实精细化管理要 (3)装饰装修工程创优重点部位:大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电气管井、 求,统一和规范全局精品工程细部做法,实现提质增效,特编制本图册。 设备管井、设备机房、地下车库等。 2.编制依据 5.管理要求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1)精品策划 (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 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前,项目部必须组织对各专业工程的设计图纸、 (3)《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JGJ/T304) 深化图纸以及BM效果图进行预控审核,统筹规划工程做法、施工工艺和细部 (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 节点做法,经相关单位确认后,严格执行。 (5)《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 坚持样板引路制度。装饰装修施工前应做样板间(层),经建设单位、监理、 (6)《内装修-墙面装修》(13J502-1) 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7)《木门窗》(GB/T29498) (2)过程控制 (8)《建筑构造通用图集》(12BJ1-1) 运用局“五个百分之百”和“五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制”严格进行过程 3.适用范围 质量控制,确保一次成优,降低成本。 (1)本图册适用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的所有建筑工程项目。 (3)持续改进 (2)本图册是局《精品工程实施手册》的姊妹篇,前者关注点在过程,本图册重 点在效果,是局创建精品工程的执行标准,凡列入局创优滚动计划的项目应严格 精品工程的持续改进是本图册不断积累、改进和完善的基础,局将根据专业 执行本图册。 成熟度适时更新本图册和开发其它分册。 4.主要内容 6.其他 (1)木图册主要内容: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创优重点部位细部做法。 (1)本图册有关节点详图标准尺寸单位除特别注明外,均为(mm)。 (2)局科技质量部负责本图册的解释工作。 …




彩色高清 12D401-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图 (替代94D401-3).pdf

资源简介/截图:
3ccbd8bada9d4f74e85ae908adfd2ea8f68840a7ce0bed8bd86c59bcfdd9高清无水印完整版12D401-3,PDF格式,代替旧版94D401-3图集。12D401-3图集《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根据修订后的国家标准GB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对94D401-3图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进行修编。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2D401-3图集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爆炸危险环境各种密封、隔离密封和防火封堵的做法、动力和照明配电线路的安装、照明灯具的安装和部分弱电设备的安装。1编制依据
1.1根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1]82号文件《2011年国家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修编和编制.
1.2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GB3836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报批稿,以下简称《爆炸设计规范》)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
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爆炸设计规范》的修订、防爆产品的更新.促使对94D401 —3《爆炸和火臾危险环境下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进行修编.修编后的图集能体现《爆炸设计规范》的内容,具体给出了市场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爆炸危险环境电气产品的安装要求.促进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为爆炸危险环境的安全性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3修编说明
3.1修编内容:对原图集所有保留的图纸均按《爆炸设计规范》和工程需要进行了核对和更新.
3.2新增内容:孔洞封堵与隔离密封的安装要求说明;各种形式的电缆及接头密封、弹性密封胶封堵、速固型封’堵、模块封堵、防爆及抗爆封堵等;动力设备和照明灯具的电缆布线安装图;多种防爆灯具(包括LED灯)的各种安装方式.防爆扩音对讲机、扬声器和摄像机的安装等. ‘
3.3取消内容:电缆支架、耐火隔板安装;防爆操作柱进线口隔离密封及安装;防爆灯具进线□隔离密封等内容在实际工程中已很少使用,将其取消.
4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本图集可供设计、施工等单位的专业设计人员在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时使用.
5主要内容
本图集是根据《爆炸设计规范》对94D401 —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下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进行修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目录及编制说明
电缆穿墙及楼板的速固密封剂封堵…..2-14
目录….M 电缆穿墙的密封胶封堵… 2-15
编制说明…1-4 电缆穿楼板的密封胶封堵… 2-16
二、隔离密封和封堵 电缆穿墙的模块封堵或密封.. 2-17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示意图(电缆布线)…. 2-1
电缆穿楼板的模块封堵或密封…… 2-18
电缆梯架穿墙柔性有机堵料封堵 ….. 2-19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示意图(钢管布线) ….. 2-2 电缆梯柒穿墙眼型防火密封胶封堵…2-20
电气线路的隔离密封安装要求….. 2-3 电缆穿管引入室内电缆沟.. 2-21
孔洞封堵与隔离密封的安装要求….2-5 充砂电缆沟穿墙密封.. 2-22
电气设备电缆布线隔离密封…. 2-7
电气设备钢管布线隔离密封…. 2-10
三、动力设备及配线
爆炸危险环境钢管布线隔离密封位置…..2-11 自地坪引上及梯架或托盘引下至电动机(电缆布线).. 3-11
钢管布线穿墙及楼板隔离密封的安装…..2-12 自地坪引上及梯架或托盘引下至中压电动机(电缆布线)..3-2
电缆穿墙及楼板的柔性有机堵料封堵…..2-13 自电缆梯架或托盘引至电动机(钢管布线).. 3-3
自楼板下电缆梯架弓I下至电动机(电缆布线)…..3-4
四、照明灯具及配线
防爆配电箱在钢柱上安装(电缆布线)….3-5 防爆灯吸顶式安装(钢结构下电缆布线) ..4-1
防爆配电箱在钢柱上安装(钢管布线)….3-6 防爆灯吸顶式安装(钢结构下钢管布线) ..4-2
防爆配电箱在墙上安装(电缆布线) …..3-7 防爆灯吸顶式安装(混凝土下电缆布线) ..4-3
防爆配电箱在墙上安装(钢管布线) ….3-8 防爆灯吊链式安装..4-4
防爆配电箱在支架上安装(电缆布线) ….3-9 防爆灯吊杆式安装..4-5
防爆配电箱在支柒上安装(钢管布线)….3-10 防爆灯壁式安装(钢柱上电缆布线)..4-6
防爆断路器在墙上安装….3-11 防爆灯壁式安装(混凝土上钢管布线)..4-7
防爆操作柱立柱式安装….3-12 防爆灯护栏式安装(电缆布线)..4-8
防展操作柱在钢柱上安装(电缆布线)….3-13 防爆灯法兰式安装..4-9
防爆操作柱在钢柱上安装(钢管布线) ….3-14 防爆灯吊杆式安装(折板屋面下) ..4-10
防爆操作柱在墙上安装….3-15 防爆灯吊链式安装(折板屋面下) ..4-11
防爆操作柱集中安装(上进线)…..3-16 防爆灯吸顶式安装(网架结构下) ..4-12
防爆操作柱集中安装(下进线)….3-17 防爆荧光灯吸顶式安装(电缆布线)..4-13
防爆操作箱的安装(上进线)….3-18 防爆荧光灯吸顶式安装(钢管布线)..4-14
防爆操作箱的安装(下进线)….3-19 防爆荧光灯吊杆式安装(混凝土下电缆布线)..4-15
防爆插座在钢柱上安装 ….3-20 防爆全塑荧光灯吊链式安装(钢结构下钢管布线)..4-16
防爆插座在铁栏杆上安装….3-21 防爆荧光灯线槽下光带安装(金属线槽下电缆布线)..4-17
防爆插座支架上安装….3-22 防爆荧光灯壁式安装..4-18
电机主电缆端子接线….3-23 防爆荧光灯护栏式安装..4-19
电机控制电缆的端接 ….3-24 防爆荧光灯法兰式安装..4-20
防爆标志灯壁式、吸顶式安装….4-21
五、弱电设备及配线
防瀑标志灯吊杆式安装….4-22 扩音对讲机立柱式安装..5-1
防爆投光灯壁式安装(混凝土上电缆布线)….4-23 防爆扬声器混凝土壁上安装..5-2
防爆投光灯壁式安装(钢柱上钢管布线)…. 4-24 防爆云台及摄像机混凝土壁上安装..5-3
防爆投光灯法兰式安装(杆上) ….4-25 防爆云台摄像一体机混凝土壁上安装 ..5-4
防爆路灯安装….4-26
防爆路灯安装(投光灯式) ….4-27
六、相关技术资料
防爆航空障碍灯法兰式安装 ….4-28 防爆配电柜..6-1
防爆航空障碍灯壁式安装….4-29 全塑防爆防腐照明(动力)配电箱..6-2
防爆支架灯壁式、吸顶式安装….4-30 铝合金防爆照明(动力)配电箱..6-3
昉爆支架灯法兰式安装….4-31 全型防爆防腐操作柱..6-4
LED防爆泛光灯立柱式安装….4-32 全塑防爆插接装置.. 6-5
LED防爆泛光灯混凝土平台上安装….4-33 防爆陶瓷金卤灯..6-6
L叩防爆泛光灯吸顶式安装 ….4-34 防爆无极灯..6-7
LED防爆泛光灯壁式安装….4-35 防爆LED灯..6-8
照明开关盒的安装…. 4-36 三通接线盒和灯具接线盒的接线.. 4-37




彩色高清、带书签 16D707-1 建筑电气设施抗震安装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电气设施抗震安装
图集号:16D707-1
统一编号:GJBT-1413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优力可科技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168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六年九月一日c1b1276f81e07d5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
《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工业企业电气设备抗震设计规范》GB50556-2010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
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电气工程设施经抗震设防后,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破坏,防止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使《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程中去,使相关人员有效把握电气设施抗震措施的应用。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及一般工业建筑(房屋建筑部分)新建、扩建和政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不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
4使用对象及用途
本图集供相关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在进行电气设施抗震设防设计与施工时使用,也可作为建设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的参考资料。
5主要内容
5.1总说明:
5.1.1主要针对建筑内电气设施抗震安装的相关环节需要注意和关注的内容做了说明,并对抗震计算中所涉及到的抗震术语进行了解释。
5.1.2对抗震支吊架的安装部位和方案进行了说明。
5.2电气装置安装:
5.2.1包括柴油发电机、变压器、配电柜、配电箱、灯具、通信机柜和共用天线等的抗震安装。
5.2.2柴油发电机基础安装做法、排烟管道的连接、消声器与结构构件的连接方案给出了安装图示。
5.2.了变压器基础安装做法、低压配出母线的软连接转换做法给出了具体的安装图示。
5.2.4配电柜(箱)按靠墙式、非靠墙式两种不同的安装方案,分别给出了具体的安装图示。
5.2.5电梯采取的抗震措施给出了地震检测传感器设置位置及相互间连锁控制关系图。
5.2.6在吊项龙骨上、下安装的灯具:通信机柜、屋顶卫星天线及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设备给出了抗震安装做法。
5.3典型场所线路敷设:
主要针对线路在穿越抗震缝、隔震层、室内外引入引出、与电动机连接等过程中的连接做法给出了图示。
5.4抗震支吊架:
电缆桥架(包括梯架、托盘和槽盒)、母线槽在混凝士底板下、钢梁下、C型檩条下的单侧向、双侧向、单侧双向、双侧双向安装图。对水、暖、电综合支吊架给出了混凝土底板下、钢梁下的双侧双向的安装图。对根部与结构构件连接部分给出了成品大样图。
6使用要求
6.1本图集所采用的机械螺栓和螺钉等,应为符合抗震标准的通用标准件。
6,2本图集所有抗震支吊架及连接件均为符合抗震要求的标准件。
7注意事项
7.1电气设施抗震要与所属的建筑抗震要求一致,并在图纸上注明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7.2电气设计人员在进行电气设施抗震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工程项目特点,充分了解功能使用性质,有针对性对有保障性要求的负荷和地震后可能引发二次次生灾害需要运行的电气系统实施抗震措施。
7了电气专业抗震设计需与结构专业密切配合,电气设计人员要区分自身的工作范畴和与结构专业相互之间配合的工作内容。
7.4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配合的内容:
7.4.1建筑物是否设置了地震缝、伸缩缝,要了解设置的位置。
7.4.2要向结构专业了解建筑物中结构抗震的薄弱部位。
7.4.3结构专业需复核电气配电装置与混凝土后锚固连接方案的可行性。
7.4.4结构专业应对电气装置与结构连接的锚栓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7.5对抗震设防专业公司的要求:
7.5.1根据工程设计提供的施工图,确定限位器和消音器的侧向和纵向支吊架的规格尺寸及材质。
7.5.2根据工程设计提供的施工图,逐点复核设计图纸中抗震支吊架的位置和类型的可行性。
7.5.了逐点计算并确定各抗震支吊架的规格尺寸及材质。
7.5.4验算斜撑及抗震连接构件的强度、吊杆的强度、斜撑及吊杆的长细比、各锚固体的强度,包括斜撑锚栓、吊杆锚栓等。
7.6本图集中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略)16D707-1图集PDF书签目录:目录 5
编制说明 7
电气抗震设施实施要点 9
电气设备抗震 13
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做法示意图 13
干式变压器基础安装做法 14
铜排软连接示意图及选型表 15
配电柜非靠墙式固定安装图 16
配电柜、配电箱靠墙式固定安装图 17
电动机进线做法 18
应急疏导标志灯安装示意图 19
灯具吊顶安装做法示意图 20
通信机柜抗震底座安装图 21
电梯地震监测系统安装示意图 22
卫星天线安装示意图 23
水平操作面上设备防止滑动措施 24
管线穿越抗震缝做法 25
管线在隔震层明敷做法 26
管线引入、引出建筑物做法 27
抗震支吊架 28
桥架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28
密集封闭母线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29
单侧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30
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32
单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34
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36
单侧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38
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40
单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42
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44
单侧向抗震支吊架在C型檩条下安装图 46
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在C型檩条下安装图 48
单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C型檩条下安装图 50
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C型檩条下安装图 52
连接构件 54
抗震连接构件节点大样图 54
综合抗震支吊架 57
综合管线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57
综合管线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混凝土底板下安装图 58
综合管线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59
综合管线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在钢梁下安装图 60
抗震计算 61
抗震计算 61
相关技术资料 65




05MR101~09MR603城市道路设计深度图样及交通标志和标线(2010 合订本)

资源简介/截图: 6c180544dab521211773bffad9350dbb

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建设部建质[2004]46号“关于印发《二四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设计依据
2.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
2.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23建设部颁布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16号
3编制目的
遵照现行标准、规范中有关制图标准的要求,采取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内容、深度及绘制方法等作了示例,以利于做好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和便于全国同行间的交流
4适用范围
4.1 本册图集提供的图纸内容、表示深度和绘制方法适用于我国城市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干路、次于路、支路施工图设计。居住区道路可参照本图集使用。4.2本图集所选工程实例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不得作为其他工程的依据
5图集内容
5.1在依据《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绘制说明,给出其图面绘制的示例,并以此进行本图册的施工图图样设计。




彩色带书签 17T301 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计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计
图集号:17T301
统一编号:GJBT-1446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7]228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七年九月一日e9ab1a943da0b7f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二。一四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16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
《安全帽》GB2811-2007
《安全带》GB6095-2009
《安全网》GB5725-2009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15-2003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参照使用。
3主要内容
3.1本图集分8个部分:场地布置、临时用电、消防安全、安全防护、模架支撑、起重吊装吊具、绿色施工、信息化施工。
3.2场地布置:满足轨道交通工程办公、生活、施工作业条件,规范了办公区、生活区配备的基本要求。
3.3临时用电:汇集了箱式变电站、配电室及移动式发电机组防护,TN-S接零保护系统和防雷保护,配电线路防护,配电箱与开关箱防护,建筑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防护,照明支架安装防护,暗挖临时用电防护及外电线路防护的常用做法。
3.4消防安全:包括了办公区、生活区消防设施布置,明、暗挖施工区消防设施布置的做法,消防烟感报警系统及灭火器标识管理的做法。
3.5安全防护:包括洞口防护,临边防护,竖井钢梯及通道设置标准,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人工挖孔安全防护,暗挖施工安全防护,明挖基坑冠梁及围檩作业安全防护,盾构人行通道设置标准等做法。
3.6模架支撑:包括车站出入口斜坡段脚手架搭设,平直段双排落地式脚手架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搭设,暗挖标准断面工作台架搭设,移动作业平合台架搭设等细部做法。
3.7起重吊装吊具:包括散件吊装料斗和暗挖竖井渣土吊装料斗的做法。
3.8绿色施工:包括隔油池,油烟分离器,化粪池,车站装修阶段临时厕所,渣土冲洗沉淀池,场地硬化,封闭竖井及喷淋等除尘措施,竖井通道内风道安装等做法。
3.9信息化施工:包括视频监控、人员录入、动态信息管理等。
4其他
4.1本图集绿色施工、临时用电、模架支撑、安全防护、起重吊装部分图纸达到施工图深度,可供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直接选用并照图施工;部分洞口防护、信息化施工、场地布置、消防工程为做法示意图,仅供参考。
4.2本图集各种做法的选用应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用材料、方案和构造措施,宜优先选用定型化、工具式、标准化的构件或设备。
4.3施工现场选用本图集做法时,应结合各地相应管理要求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4.4未注明单位的尺寸以毫米(mm)计。(略)f42b759d51c38ed17T301图集PDF书签目录:封面 1
目录 6
总 说 明 9
场地布置说明 10
项目部总体布置示意图 13
项目部大门示意图 14
项目部围墙示意图 15
项目部宿舍布置示意图 16
项目部厨房、餐厅布置示意图 17
项目部厨房设施布置示意图 18
项目部食堂布置示意图 19
项目部卫生间示意图 20
工人生活区总体布置示意图 21
工人宿舍布置示意图 22
工地食堂平面布置示意图 24
工人生活区卫生间示意图 25
业校布置示意图 26
充电间、视频监控室示意图 27
浴室布置示意图 28
盥洗室/洗衣房布置示意图 29
“五板一图”宣传栏 30
标识牌 31
透视围挡 32
煤气穿墙导管 33
油烟分离器 34
隔油池构造图 35
化粪池 36
网格化化粪池构造图 37
三格化化粪池构造图 38
箱式变电站防护栏 39
发电机防护棚 40
配电箱防护棚 41
发电机TN-S系统做法 42
人工接地装置做法 43
配电箱与开关箱 44
隧道电瓶车充电箱 45
隧道用电线路架设 46
盾构施工隧道内高压电缆接线盒 47
盾构施工隧道内电缆敷设 48
生活区消防布置 49
生活区消防通道布置 50
宿舍消防烟感报警系统 51
暗挖车站竖井、横通道施工消防布置 52
地下车站消防布置 53
明挖基坑消火栓布置 54
消防井 55
地下消火栓设置图 56
地下消火栓保温图 57
易燃物品库房 58
易燃物品库房 59
临时氧气乙炔库 60
氧气乙炔车 61
灭火器标识 64
场地硬化图 65
明挖基坑周边场地硬化图 66
洗车台 67
施工现场洗车台布置 68
三级沉淀池 69
竖井平面布置图 70
竖井喷淋系统布置 72
竖井配套降压除尘设备 73
竖井配套降压除尘设备 74
暗挖车站通风设施布置 75
暗挖区间隧道通风设施布置 76
竖井及横通道硬质风管构造图 77
可移动式喷淋台简图 78
可移动式喷淋台节点大样图 79
可移动式喷淋台节点大样图 80
建筑工地临时厕所布置图 81
建筑工地临时厕所布置图 82
洞口防护 83
电梯井防护 86
临边防护 87
窗口防护 89
楼梯防护 90
竖井钢梯及通道设置标准 91
竖井基坑爬梯示意图 92
独立柱、承台移动式操作平台 93
人工挖孔安全防护 94
暗挖通道爬梯及通道顶部安全防护 95
暗挖通道爬梯示意图 97
移动式操作平台示意图 98
盾构人行通道设置标准 100
明挖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101
模架支撑说明 101
双排落地式脚手架 103
出入口斜坡段模板支撑脚手架 104
墩柱脚手架 105
斜坡段双排落地脚手架 106
装土吊具图 107
散料吊具图 108
监控系统说明 110
暗挖中控室设置要求 111
明挖中控室设置要求 112
竖井自动刷卡型通道系统 113
竖井自动刷卡型通道系统 114
暗挖竖井及横通道视频监控系统 115
暗挖导洞视频监控系统 116
明挖基坑视频监控系统 117
有线调度电话及应急广播系统 118
暗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19
暗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20
明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21




JD14-057-2021 医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编制技术导则.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01225
JD JD14-057-2021 医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编制技术导则 2021-09-26发布 2021-11-01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推动医院建筑信息模型(BIM)从设计、施工、装修阶段向建筑运维、物 业管理延伸,规范相关环节模型和数据内容、格式、责任,编制规范、准确的医 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为建设智慧物业、智慧医院提供支撑,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医院建筑BIM 版物业运维指南基本内容;5、医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数据要求;6、医院 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功能核验;7、医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数据责任; 8、附表. 本导则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山东省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小纬四路二号,邮编:250001). 本导则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金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德泰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润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银丰智慧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三箭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李磊刘亚军黄峰李艳艳陈飞谭子龙王宝峰 杨曙光李晓东栾林白正茂刘欣 本导则审查人员:侯朝晖丁鑫刘金波 目录 1总则. .1 1.1基本原则 .1 1.2流程定位…… 2 2术语. 3 3基本规定 4 3.1一般规定… 4 3.2医院建筑竣工BIM模型要求. .4 3.3医院建筑BIM版物业运维指南基本要求…… ..5 4BM版物业运维指南内容 .6 4.1内容界定… 6 4.2建筑基本信息. …6 4.3图纸文档资料 ….7 4.4建筑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7 5BIM版运维指南数据技术要求…… .10 5.1一般规定 .10 5.2数据格式…… 5.3数据命名… …11 5.4数据分类与编码 …11 5.5数据交付… 5.6运维模型使用说明…… ..11 5.7数据集成管理…. .12 6医院建筑BIM版运维指南功能核验 ……14 6.1设备运行管理…… …..14 6.2安全管理…… 14 6.3能耗管理… ….14 6.4环境管理… ……..15 6.5医疗辅助管理…15 6.6建筑检修… 15 6.7优化医疗流程… 7BIM版物业运维指南数据责任. ….16 7.1一般规定… …..16 7.2医院(运行方) ….16 7.3物业服务方(含专业分包单位) ……..17 7.4其他相关单位… 附表1交付文件的分专业建模范围与精度要求. …18 附表2交付文件中的管道、风管、桥架系统类型命名…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010.30
P07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177-2019
备案号J XXXX-XXXX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M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2019-09-30发布2019-10-30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d6679247a9cd9621总则
1.0.1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和规范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提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效率和管理能力,提高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BM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1.0.3装配式建筑工程B1M技术的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2.02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 formation modeling(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3建筑信息模型元素BIM 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
2.0.4几何信息geometric information(Gl)
建筑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达。
2.0.5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 information(NGl)
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模型信息的集合。
2.0.6建筑信息模型软件B1M5ofae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使用、管理的软件。简称BM软件。
2.0.7BIM构件BIM component
构成BIM模型的基本对象或组件。BIM构件是组成建模软件中BIM模型的基础元素,也是承载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最基础元素,在建模软件中构件可以是单个建筑逻辑的构件或多个建筑构件的集合。
2.0.8BIM构件资源库BIM component library
在M实施过程中开发、积累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构件集合。
2.0.9BIM协同平台BIM collaboration platform
针对项目建立的多专业、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具备工作成果的归档、共享、发布、上传、交付及审核功能。
2.0.10交付物deliverables
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各参与方应用M技术并按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经过审核或批准的设计交付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M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工程表格,以及综合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
2.0.11模型细度level of development(LOD)
模型中信息的详细程度,包括几何信息深度和非几何信息深度。3基本规定
3.0.1BM技术应用应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与交换,可支持对工程质量、安全、能耗、成本、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可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优化提供依据,为建设行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3.0.2BM技术应用宜涵盖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以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应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建立符合相应深度的可传递的建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及时修正和深化。
3.0.3BM在创建、应用和管理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保证信息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并宜采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对相关过程模型应用成果进行保护。
3.0.4装配式建筑B1M技术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对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各参与方项目承包范围和承包任务一致。
3.0.5BIM软件类型和版本以及不同专业软件的传递数据接口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并应对BIM交付成果文件(数据)格式、软件版本作统一规定。
3.0.6各阶段B1M及相关成果的维护应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且应做好各阶段模型数据的衔接和传递,同时按规定节点更新,以确保二者的一致性。
3.0.7关于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模型细度的要求详见本规范附录A。4资源配置要求
4.1BIM软件
4.1.1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应根据自身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及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选择符合工程特点、规模的一种或多种BIM软件。
4.1.2BM软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易用性、适用性以及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4.1.3BM软件应具有协同设计、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报表生成和定制开发等功能。
4.1.4B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规定。
4.2BIM协同工作平台
4.2.1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应建立BM协同工作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应符合实施单位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
4.2.2BM协同工作平台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4.2.3BM协同工作平台应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更新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等功能。
4.3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4.3.1装配式建筑构件细度应与BM模型细度等级相对应,且宜具有可打扩展性。
4.3.2装配式建筑构件库应对构件的内容、细度、命名原则、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
4.3.3装配式建筑构件和构件资源库是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的重要信息资产,实施单位应对实现构件创建、收集、存储、使用、废除等有效管理,形成可扩展的构件资源库管理机制。
4.4模型信息管理
4.4.1为方便项目协同、快速查阅和保存文件,应制定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及构件命名规则,并在各阶段中保持协调统一。
4.4.2BM资源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国家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3(GB/Γ51269-2017)的相关规定。
4.4.3建筑信息模型细度应遵循“适度”原则,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对BIM模型细度、模型信息含量和模型构件范围等进行精简。




彩色无水印 16DX012-1 BIM建筑电气常用构件参数.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图集号:16DX012-1
图集名称:BIM建筑电气常用构件参数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168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GJBT-1414
实行日期:二0一六年九月一日
e33b3e6e0e23775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而编制。
1.2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信息技术软件维护》GB/T20157-2006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配置管理》GB/T20158-2006
《工业基础类平台规范》GB/T25507-2010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
《建筑对象数字化定义》JG/T198-2007
《建筑产品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规范》JGJ/T236-201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BIM是完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类工作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BIM的核心是数据信息、信息化、信息传递、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BIM硬件技术应用将很快解决,BIM软件距离BM技术广泛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缺乏BIM建筑电气设计深度的标准和要求,BIM应用参差不齐,并没有真正的形成生产力。
BIM模型建立目的是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使用要求,形成满足各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BIM设计提交的成果可以是模型和由模型导出的图纸两种设计文件。BIM模型包含几何(尺寸)参数和属性(信息)参数。属性(信息)参数,主要为BIM电气设计计算、模拟和分析等的基本需求,是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的关键。当BIM电气模型的几何参数和属性参数达到一定深度,并具备健全的参数标准化,BIM电气模型的效能才能发挥一定作用,模型的信息传递才有意义。BIM全信息模型,将为营造未来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本图集编制目的创建全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族库),BIM基础数据库(族库)在建模过程中可以直接导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数据库(族库)可以根据需要更新和修改。
2.1执行相关标准,规范BM建筑电气设计,统一模型表达信息参数标准;
2.2提高模型承载信息的完整性,确定设备构件参数在B1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竣工图设计和运维的信息内容
2.3实现BM编码标准与设计交付标准的实际关联和实施应用;
2.4给出BM模型出图样式,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案例,便于引用和扩充;
2.5为BM在施工、运维和其他增值阶段提供基础性信息。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及一般工业建筑中B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工业建筑B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可参考使用。
4编制原则
图集编制依据国家BM建筑设计标准,也参照其他国家BM建筑设计标准,同时考虑到国内现阶段BM建筑标准并不完善,图集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超前的做法和要求,需要在BIM建筑应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图集编制原则上参照传统标准设计框架,力求简练。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图例):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构件的几何参数、属性参数、3D图片、2D图形符号;BI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输出文件图纸表达示意等。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根据《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送审稿),通过筛选、整理和汇总。目的是规范建筑工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实现建筑工程信息的交换、共享,是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的基础。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主要采用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中的图形符号,但由于B1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设计的特殊性,为方便BIM设计并提高其效率,在二维图中使用的图形符号均采用有外框边界的图例。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构件几何参数、属性参数等是本图集的核心。
BIM建筑电气设计几何参数主要包括:电气构件的外形尺寸(近似)。属性参数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全专业需求的专业间关联信息:构件、设备、管线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构件、设备、管线有关的系统关联关系参数;系统计算、模拟、分析需要的参数;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在设计、安装、质量和成本等中的施工信息。通过信息传递,BM竣工模型转换成BM运营维护模型,将为营造未来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创造基础信息条件等。3D(维)图片:电气构件的三维外形;2D(维)图形符号2D(维)图纸上的符号。
BI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输出文件的图纸表达示意,是BIM电气设计提交成果由模型导出的图纸设计文件,要求完全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虽然三维模型设计文件表达的清晰度和建筑全信息是二维图纸设计文件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何以三维模型设计文件表达代替二维图纸设计文件,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图集内容索引:目录 1
编制说明 3
建筑电气设计信息模型常用设备编码 5
建筑电气设计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 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高压成套中置柜 1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低压成套柜 1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照明配电箱 1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成套用电设备 1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控制箱(柜) 1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变压器 1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低压柴油发电机组 1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机类 2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用电预留类 2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光源 22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照明灯具 2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翘板式开关 2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源插座 2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 2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线 2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配电线路类 2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光纤 2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双绞线 3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信息面板 3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通信线路类 32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点型感烟探测器 3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点型感温探测器 3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报警控制器 3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摄像机 3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DDC箱类 3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梯架 3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托盘 3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槽盒 4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防火电缆槽盒 4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线、电缆配线管材 42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消防报警控制器 43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点型感烟探测器 44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点型感温探测器 45
点型感烟探测器构件参数交付标准示例 46
BIM电气设计图纸实例
BIM电气照明平面图 47
BIM电气电力平面图 48
BIM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平面图 49
BIM信息系统平面图 50
BIM安全防范系统平面 51




中建新疆建工《关于项目总工的定位与培养》.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32954
关于项目总工的定位与培养 一建- 务实创新开拓 1、定位:是项目的参谋长、智囊、军师;解决项目管理的战术问题,绝对的二把手,是实施项目经理 管理战略的第一推动着和执行者. 2、职责: 项目总工的定位职责及素质能力要求 科技技术质量管理基本职责:是基础管理中的基础,这是业务能力,这是解决我们会不会干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项目的管理能力提升和能不能干好的问题,例如工期,成本、安全等. 科技技术质量管理三大作用:保安全、促履约、创效益,人人离不开你. 3、能力及素质要求: 基础管理方面:懂规范、能识图,会方案,善管理;能识别工程关键工序和质量管控要点,对项目厘 清重难点,明确主次矛盾,有的放矢的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优化创效方面:打破设计常规,突破图纸,善于和设计方博弈,借助业主,分包分供、政府监管等外 力激活双优化的工作思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找到解决问题切入点,通过技术手段已外在提高效 率,降低成本、促进履约、提高品质等方面实现内在经济创效. 科技总结和创新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并用心总结过程管理和技术要点,学习相关方的知识,以内外 虚实有机整合提高科技进步创新工作;反复学习、反复咨询、反复总结. 实体质量及创优方面:抓源头、重管控、强实操;加强质量的策划先行,把控好各工序的材料关、工 艺关、验收关,协助项目经理做好人、材、机价格和效率对质量干预的因素. 一、一建- 务实创新开拓 职位晋升:必须在专业工程师序列扎实历练,明确职位晋升通道. 如何快速培养一个项目总工 专业工程师(技术工程师要有管理现场的经验)一项目总工(生产经理必须做过项目总工,总工 尽量兼职生产经理)→项目经理 抓实平时工作、重在日常积累,尤其是基础管理的业务方面,学习与应用并重,让工程师不但要 参与技术管理,而且还要重点参与,大范围参与,让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反复验证图纸或方案等在现场 的应用效果,加强预判能力和出现问题后的解决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能解决问题的应用型总工,而 不是理论型技术人员. …




彩色高清 苏TZJ01-2022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pdf

资源简介/截图: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则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
图集号:苏TZJ01一2022
编者: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
批准部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22年3月15日fd512e74bc2812b1总说明
1.1为了完善既有多层住宅的使用功能,提升居住品质和城市风貌,规范和指导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建设,根据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制定本图则。
1.2编制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
《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
《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既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390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
《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
《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T/ASC03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时,应按新版标准对本图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1.3适用范围
本图则适用于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供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4编制原则
遵循通用化、标准化和装配化的原则,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1,5本图则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说明、电梯选用表、立面效果图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整体集成化电梯。
1.6本图则列出了常见的三种加装电梯平面位置类型,见表1.6.1,设计人员可根据既有多层住宅具体平面形式选用。
表1.6.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组合选用表76ab91a74f68dc6-11.7本图则包含半层停靠和平层停靠两种加装电梯停靠类型
1.7.1半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楼梯休息平合处,从电梯停靠处步行上或下半层到达入户门。
1.7.2平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各层楼面,从电梯停靠处可以平层到达入户门。
1.8本图则加装电梯建造类型采用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和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两种。
1.8.1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指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组合完成的建造类型,模块指完成某或某些子功能的标准结构单元。如图1.8.1所示。
1.8.2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指将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及设备与管线系统由工厂集成生产为标准单元节,在现场整体吊装完成的建造类型。如图1.8.2所示。7046b6dd4a64d1f1.9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实施的前置条件:
1.9.1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项目条件应符合相关主管部门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要求。
1.9.2设计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对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外围环境(绿化及消防车道)、建筑基础、室外管线等进行勘察。
1.9.3其他条件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
2总平面图
2.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超出原用地红线范围。
2.2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按照相关规定控制建筑间距,并符合国家、江苏省现行标准对日照的规定。
2.3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结合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减少加装电梯对周边现状住户的通风、采光、噪声、视线及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2.4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影响消防车道的通行。加装电梯的井道、电梯厅及连廊等与原周边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2.5加装电梯的首层紧邻小区车行道时不应设置贯通门,否则应设置护栏、绿化带等安全防护设施。
3建筑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加装电梯可与既有多层住宅的楼梯间、外廊等部位连接。
3.1.2加装电梯的门窗、连廊等部位,其安全防护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和《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的相关规定。
3.1.3加装电梯不应紧邻卧室布置。当受条件限制,电梯紧邻兼起居的卧室布置时,应采取隔声、减振的构造措施。
3.1.4加装电梯应选择无机房电梯。
3.2井道、轿厢与电梯参数:
3.2.1井道及轿厢尺寸必须符合《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第1部分:Ⅰ、Ⅱ、Ⅲ、V类电梯》GB/T7025.1中第Ⅰ、Ⅱ类电梯的要求,并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规定。
3.2.2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小于1.0咖/s,载重量不宜小于450kg。当有适老化改造需求时,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大于1.5m/s。
3.2.3电梯的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0m×1.1m,当为无障碍电梯时,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4m×1.1m。
3.2.4电梯门净宽不应小于0.8m。
3.2.5轿厢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侧壁宜设置0.85m~0.9m高的扶手。
3.3电梯厅及室外入口设计:
3.3.1电梯厅净深不应小于1.5m。当电梯厅和楼梯共用平台时,平台净深不应小于2.1m,且电梯厅宽度应与电梯井同宽。通向楼梯的洞口宽度应大于1.2m,且不应小于梯段净宽。
3.3.2寒冷地区电梯厅应封闭设置,并具备通风、采光条件。
3.3.3加装电梯若选用平层停靠形式,宜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3.3.4室外入口应设雨棚,室外台阶、坡道、连廊及电梯厅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
3.4消防设计:
3.4.1加装电梯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3.4.2加装电梯应保证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畅通,以便相关人员无阻碍地抵达实施紧急操作的位置和层站等处。
3.4.3加装电梯与楼梯间外墙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降低原楼梯间的疏散条件,电梯井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相关规定。
2楼梯间的防排烟标准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的规定。
3楼梯间、电梯厅、连廊的外窗或开口与住宅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3.4.4加装电梯单元外门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2m。
3.4.5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围护结构墙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
3.4.6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井道的室内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相关规定。
3.4.7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并应符合《电梯层门耐火试验完整性、隔
热性和热通量测定法》GB/T27903规定的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3.4.8钢结构金属构件应采用防火涂料涂覆,耐火性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3.5防水设计:
3.5.1加装电梯井道及连廊屋面应采取有组织排水,电梯井道底坑、电梯井道首层与地面交接处及散开连廊应有排水措施。
3.5.2加装电梯与既有多层住宅屋面、楼面设缝处应做防水处理。
3.5.3电梯外墙选用的轻质板材应设置防水措施。
3.5.4为防止雨水浸入对电梯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应选择具备遇水自动切断电源和自动平层安全停运功能的电梯。
3.6外立面装饰设计:
3.6.1本图则立面风格分为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及类型四供参考选用,详见本图则第13~16页立面效果图示。
3.6.2风格控制:加装电梯应结合原小区住宅立面风格,参照本图则相应的立面风格类型设计。
3.6.3色彩控制:加装电梯的外立面色彩应与原小区住宅协调统一。
3.6.4立面材料:加装电梯外立面结合原住宅风格,可选用玻璃、铝板或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外墙涂料等饰面材料,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本图则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立面材料以铝板为例,类型四立面材料以玻璃幕墙为例。当立面采用其他材料时,立面及构造设计可参考选用。
3.6.5电梯外墙应选用轻质板材,当井道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时,应采用钢化夹胶中空玻璃,保证电梯机械设备的环境温度及安全防护要求,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0.30.
4结构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加装电梯的结构形式宜选用质量轻、施工便捷的钢结构形式。
4.1,2加装电梯结构宜与既有建筑相连,连接方式宜采用弱连接,并采取措施减少加装电梯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对既有建筑进行安全性评估,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应采取加固措施。若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加装电梯结构应能独立承担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缝宽不应小于150mm,
4.13加装电梯结构的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4.1.4电梯结构设计、制作、安装、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
4.1.5电梯自身正常使用安全和抗震安全应由电梯生产厂家负责,其使用年限不宜少于15年
4.1.6加装电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应低于乙级,并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地基基础沉降变形验算。
4.1.7加装电梯设计前应进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收集既有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
2调查既有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程度、施工质量、维护和安全状况以及地基变形情况,从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地基变形三个方面分析加装电梯的可行性。
3既有建筑中与加建电梯相关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检测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和加固应符合《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和《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的相关规定。
4.1.8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且既有建筑为砌体结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加装电梯前,应对既有建筑进行鉴定和加固:
1早期建造,未进行抗震设计,也无抗震措施。
2承重墙体拆改情况较严重,也未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3承重墙最小尺寸、圈梁和构造柱设置等主要抗震措施不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
或虽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20和砌体结构砂浆强度低于2.5MPa。
4地基变形造成房屋整体倾斜率超过规范允许值、承重墙体开裂或沉降尚未稳定。
4.1.9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要求。加装电梯钢结构耐火等级为二级,柱、支撑的耐火极限为2.5h,梁的耐火极限为1.5h。柱、支撑的防火涂料采用厚涂型,涂料厚度为7mm~50m;当梁的防火涂料采用薄涂型(或超薄型)时,涂料厚度不应大于7mm(或3mm)。
选用的防火涂料应与防腐底、面漆相容,并有良好的结合能力。
4.1.10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保护层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钢结构构件制作完毕应进行表面除锈处理,应采用抛丸除锈处理,除锈等级不低于S2以,现场补漆应用风动或电动工具除锈,除锈等级不低于St3,表面粗糙度Rz为40μm~70μm。防腐蚀面涂料宜选用氯化橡胶、脂肪族聚氨酯、聚氯乙烯含氟萤丹、氯磺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乙烯、丙烯酸聚氨酯、丙烯酸环氧等涂料,对涂层的耐磨、耐久和抗渗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选用树脂玻璃鳞片涂料。防腐蚀底涂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锌、铝和含锌、铝金属层的钢材,其表面应采用环氧底涂料封闭,底涂料的颜料应采用锌黄类。在有机富锌或无机富锌底涂料上,宜采用环氧云铁或环氧铁红的涂料。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的相关规定,且不小于280μm。
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所处环境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和维修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采用防腐蚀方案。除采用防腐蚀涂料外,各种工艺形成的锌、铝等金属保护层、阴极保护措施、耐候钢等各项措施均应符合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4.1.11加建电梯钢结构应由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建造时制定全寿命周期内的结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使用后按照该维护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主要检查结构材料锈蚀、焊缝开裂与螺栓松脱情况、构件变形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维护。
4.2基础设计:
4.2.1加装电梯基础应根据地勘报告进行设计。应查明既有建筑基础形式、埋深、尺寸、土层分布和沉降以及室外管线情况,不得对既有建筑造成不利影响,且应避开地下管网。
应结合场地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确定基础形式。在加装电梯的基础设计与施工中,未采取措施时不应损伤既有建筑基础。
4.2.2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结构相连时,应考虑加装电梯和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差,采取措施避免差异沉降对既有建筑的影响。
4.2.3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建筑脱开时,应控制加装电梯的最终沉降量,避免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并在设计中考虑新旧建筑间的沉降差。
4.2.4电梯基坑施工前应摸清加装电梯位置地下管网现状,与管线产权单位联系,制定详细的管网保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4.2.5加装电梯结构应严格控制地基变形量,其基础计算沉降量不宜大于50m,整体倾斜率不应大于0.002。
4.2.6加装电梯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埋置深度从基坑周边室外较低点地坪起算,
天然地基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5,桩基础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8;若由于场地条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抗倾覆计算,且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4.2.7加装电梯基础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无法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截面较小的树根桩、锚杆静压桩(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等加固地基,或采用旋喷桩、压密注浆等措施加固地基。确定地基加固方案时,应分析评价施工可行性以及施工工艺对既有建筑附加变形的影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应符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8加装电梯的基础宜与既有建筑基础脱开。当受客观条件限制,加装电梯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需要相连时,设计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基础承载力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老基础的连接可靠和变形协调。
4.3结构设计:
4.3.1加装电梯结构应根据电梯额定载荷、层数,项目所在地区风荷载、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作用等进行设计;电梯及连廊恒载应根据实际建筑要求取值,走廊活荷载取值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相关规定。
4.32计算加装电梯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风荷载体型系数4取值不应小于1.4。加装电梯结构应考虑由脉动风引起的风振影响,当电梯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0.25s时,可不考虑风振影响。增设电梯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项点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不应大于0.20m/s2。
4.3.3在风荷载、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加装电梯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400。
4.3.4加装电梯结构及构件应按照使用年限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使其耐久性达到现行标准的要求。
4.3.5加装电梯结构体系及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加装电梯结构应采用钢框架或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抗震等级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2沿井道四角应布置钢框柱。当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时,跨度超过2m的廊道宜在廊道处增设钢框柱,钢框柱通高至顶层结构;当新旧结构间沉降差很小时,廊道处钢梁应采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与既有建筑相连
3沿井道四周按廊道标高应布置钢框梁。
4沿电梯井道周边、电梯门洞顶、顶部动力设备作用位置、井道顶部应布置层间、屋顶钢梁,其布置、标高及截面形式满足电梯产品技术条件要求。
5走廊平台楼面应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屋面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
6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时,应采取措施加强钢梁与既有建筑连接节点的水平刚度。
4.3.6加装电梯钢结构,其结构、构件、节点、连接等设计均应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及《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的相关规定执行。
4.3.7钢柱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柱应采用刚接柱脚,柱脚通过底板锚栓固定于混凝土柱墩上,混凝土柱墩应能承受钢柱脚传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2按柱脚轴力和弯矩计算所需锚栓面积,锚栓面积不宜小于钢柱下端截面积的20%,锚栓公称直径d不应小于20mm,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d.
3钢柱底部的剪力可由底板与混凝土之间摩擦力传递,摩擦系数取0.4;当剪力大于底板下的摩擦力时,应设置抗剪键,由抗剪键承受全部剪力。
4.3.8加装电梯井道底层应在电梯基坑出地面以上设置高度不低于1.2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墙厚不宜小于200mm。
4.3.9加装电梯结构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宜模数化、标准化、简单化。
4.4新旧结构连接:
4.4.1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连接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件。
3锚固件、连接件、连接螺栓、连接焊缝均应满足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要求。
4.4.2既有建筑上后置埋件的锚栓基层应为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倍锚栓有效锚固深度,且不小于100m。
4.4.3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后扩底锚栓,或采用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锚栓直径不应小于12mm,有效锚固深度应按锚栓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有效锚固深度采用,且对承受拉力的锚栓不得小于8d,(d为锚栓公称直径),对承受剪力的锚栓不得小于6.5d。锚栓设计及抗拔承载力的检验,应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相关规定执行。
4.4.4当在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锚栓时,应采用后扩底锚栓或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且仅允许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场地类别为I、Ⅱ类的建筑物。
4.4.5钻孔前应探明构件钢筋位置,避开受力钢筋,不得损伤原构件钢筋。
4,4.6加装电梯钢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应采用弱连接,连接形式可根据两者沉降差异采用不同形式。沉降差异较小(不超过20mm)时,宜采用普通螺栓通过节点板连接,节点板上可设竖向长圆孔;对于跨度较大的连廊,端部宜设置橡胶垫。沉降差异较大(超过20m)时,需待加装电梯主体施工完成且沉降稳定后采用以上形式连接。
4.5既有建筑局部加固措施:
4.5.1加装电梯需要对既有建筑墙体做局部开洞处理时,应对原结构做局部承载力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4.5.2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与原窗洞宽度相同时,宜采用外包型钢框补强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角钢最小尺寸为40mm×4mm,缀板最小尺寸为40mm×4mm,通过M10锚栓锚于墙体内,角钢及其缀板间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5的聚合物砂浆填塞,以保证其与砌体墙紧贴。
4.5.3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大于原窗洞宽度时,宜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抱框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抱框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12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抱框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m。
4.5.4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截断原楼层圈梁时,宜通过门边增设构造柱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构造柱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2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构造柱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原截断圈梁处钢筋应锚入新增构造柱内,门洞顶新增过梁,过梁高度不小于120mm。
4.5.5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后两侧墙体受压和受剪承载力不足时,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等措施进行补强,补强设计应满足《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相关要求。
4.6材料及构造要求:
4.6.1加装电梯钢结构,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所用钢材牌号应采用Q235B、C、D级碳素结构钢。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疏、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还应具有碳含量、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材性能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规定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截面形式有热轧型钢、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均应按《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应规定采用,热轧H型钢应符合《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11263的规定,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应符合《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焊接质量:对0235钢应采用43型焊条。所用的焊缝金属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
由焊接材料及焊接工序所形成的焊缝,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原构件的等级。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或《热强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焊丝或焊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S293、《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12470、《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811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3螺栓:加装电梯走廊与既有建筑相连处节点应采用普通螺栓,其余节点可采用高强度螺栓或普通螺栓。连接节点处的高强度螺栓宜采用10.9级,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的规定,普通螺栓宜采用C级4.6级,螺栓、螺母和垫圈尺寸及技术条件应符合《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1型六角螺母C级》GB/T41和《平垫圈C级》GB/T95的规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均应符合《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清除油污及浮锈并进行喷砂(丸)处理。锚栓应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CB/T700规定的Q235B钢材制成。
4.6.2加固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加固所用材料(砌体、水泥、钢材等)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砌体结构加固所用浇筑材料和粘结材料,应考虑新旧两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宜采用粘结力强、收缩性小、微膨胀的混凝土和砂浆。
3砌体结构外加面层用的水泥砂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普通水泥砂浆或强度等级不低于M5.0的水泥复合砂浆。
4砌体结构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砌筑砂浆。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5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所掺的粉煤灰应是I级灰,烧失量不应大于5%;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5。
6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采用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抗震设防区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
7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板、型钢、扁钢和钢管,宜采用Q235级钢。
8结构加固用的型钢、钢板、钢僦之间的焊缝规格尺寸应由计算确定,焊缝的构造工艺要求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外露钢件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防腐和防火处理。
9当砌体结构锚固件和拉结件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植筋的设计、施工、检验等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相关规定。当植筋需后焊时,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相关要求进行施焊保护。
当锚固件为钢螺杆时,应采用全螺纹的螺杆,不得采用锚入部位无螺纹的螺杆,螺杆的钢材等级宜为Q235级。
4.6.3加装电梯钢结构,其受力构件及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1钢框柱、钢框梁宜采用方钢管,或采用H型钢,方钢管截面不宜小于150m×150mm×6mm。
2钢框柱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宜为一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其余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角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三级,焊缝端部应采用引弧板施焊,材质与焊件相同,板厚8mm,引出长度不小于25mm,
3采用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主要区域如下:
1)柱与底板连接焊缝:均采用坡口对接焊缝;
2)H型钢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翼缘采用对接焊缝,腹板采用角焊缝;
3)矩形钢管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采用对接焊缝;
4)钢梁、钢柱拼接对接焊缝为坡口全熔透焊缝。
4对于钢框柱的拼接,宜使拼接点高于框架梁顶面以上1.3m或柱净高的一半,取两者的较小值。梁柱节点宜由工厂焊接完成。
5钢柱柱脚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0mm,柱脚加劲肋厚度不宜小于16mm,
6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少于150mm。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小于100mm。
5机电设计
5.1加装电梯的负荷等级及供配电方式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等江苏省现行标准的规定。
5.2电梯配电箱应安装在靠近电梯附近的公共区域,配电箱处应加门锁确保其用电安全可靠性,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3×,并应考虑安装单独的计量表计(供电部门提供)。
5.3电梯的动力电源应设独立的隔离电器。轿厢、电梯机房、井道照明、通风、维修插座、报警装置等,其用电可从电梯动力电源隔离电器前取得,并应装设隔离电器和短路保护电器。应配置电梯自动应急平层装置,有储能装置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可以运行到就近楼层,并打开电梯轿厢门。
5.4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室内外各种电气线路应避免对原建筑室内、室外的给水、排水、雨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电管网,通信网终等系统产生影响。若无法避免,应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间距要求进行敷设,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处理。
5.5电梯轿厢内应设置紧急报警、应急呼叫和视频监控装置;电梯轿厢内宜设置对讲设备或专用电话,电梯前室宜设置视频监控摄像机;以上设备的线缆应一起接至小区的安保控制中心或小区物业管理室(值班室),新增管线宜使用原有弱电共同管沟排布。
5.6对于附设在建筑物外侧的电梯,电梯顶部应设置接闪器,并与该楼顶部的防雷装置连接。
5.7采用TN-C-S系统形式的电梯电源线路,在进户处应做重复接地,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重复接地后应独立接入户内供配电设备。
5.8应尽量利用电梯基坑内的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独立的接地系统电阻值实测不应大于100,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实测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D,否则应补打人工接地装置。人工连接体及连接线敷设深度应大于0.8m及以上,以降低跨步电压;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与原楼的接地装置连通。
5.9当加装电梯采用钢结构形式时,应利用钢柱等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
6整体集成化电梯
6.1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应进行集成设计,各体系应具有系统性、适应性与多样性,部件部品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
6.21钢结构系统由钢结构电梯井道、电梯导轨及导轨支架、层门、机电设备支架等四部分组成。各部件与钢结构井道的安装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相关规定。
6.2.2围护系统包括井道窗、井道外墙、并道屋面等,其安全防护、防水、保温隔热等性能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6.2.3设备与管线系统应与主体井道同步埋设,应选用装配化集成部品。
6.3整体集成化电梯除结构搭接处预留现场施工的预制墙板及预制饰面板外,各单元节均应在出厂前组装到位,搭接处预留的墙板、饰面板及门窗待现场整体集成化井道组装到位后进行安装。
6.4整体集成化电梯可根据运输条件、吊装能力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一个单元节,单元节现场组装。
6.5整体集成化电梯施工要求:
6.5.1整体集成化电梯在吊装过程中,应实时进行垂直度的校核,确保井道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H/1000(H为钢结构井道的高度)。
6.5.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运输应采取加设支撑、设置柔性材料隔垫、棱角等措施防止装配式一体化电梯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振动,出现挤压、碰撞等损坏。
6.5.3整体集成化电梯的吊点应经计算确定,给出吊点位置和构造设计,吊点数量不少于4个。整体集成化电梯吊运应避开人员高峰时段,吊索吊具与构件要拧固结实,起吊速度应当控制,避免大幅度摆动。
6.5.4紧固件包括螺钉、普通钉子、射钉、螺栓、拉铆钉和扣合件等。其材料性能、种类、形式以及表面处理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粘结密封所用的粘胶、胶带、硅胶等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提供质保书或试验论证资料。
7验收
7.1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多层住宅加固必须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S0210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7.2加装电梯必须按照《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电梯试验方法》GB/T10059、《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等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8其他
8.1本图则所注尺寸除注明外,均以毫米()为单位。
8.2本图则未尽事直,应按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执行。苏TZJ01-2022图集内容:目录1
编制说明2~12
电梯选用表13
立面效果图示1417
平面选型表18~20
加装电梯平面图21~25
加装电梯立面图26~37
加装电梯剖面图38~39
部品部件40~41
工程做法选用表42~45
节点构造详图46~52
基础平面示意图53~56
钢框架平面示意图57~58
钢结构节点详图59~64
既有建筑墙体开洞加固措施65~67
无圈梁构造柱的外墙加构造柱和圈梁68
配电系统图及材料表69
配电平面图.70
防雷、接地平面图71
整体集成化电梯示意图72~75




DBJ/T 15-191-2020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鉴定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广东省标准
GD
DBJ/T15-191-2020
备案号J15227-2020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oundations of existing buildings
2020-07-04发布2020-10-01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6d960df621cc2b61总则
1.0.1为了在广东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鉴定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评价正确、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检测、监测和鉴定。
1.0.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类型、地基基础现状、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综合确定。
1.0.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监测和鉴定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found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已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筑地基基础。
2.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foundation inspec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对己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筑地基基础进行检测。
2.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监测foundation monitoring of existing buildings
对己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筑地基基础进行监测。
2.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identification of foundations of existing buildings
对己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筑地基基础安全性进行鉴定。
2.1.2旁孔透射法parallel seismic method
在基桩顶部或与基桩相连的刚性结构上激振产生应力波,利用在被测桩旁平行被测桩的钻孔内放置的检波器,接收从钻孔底向上以一定距离经由桩身或桩底以下土层传播的应力波,通过分析应力波在激发点和接收点间传播时间的变化,判定桩长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2.1.3低应变法low-strain integrity testing
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在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同时,实测桩顶部的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的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4磁测井法magnetic logging method
通过在桩中或桩外侧成孔,采用专业仪器测量井壁及其周围介质的磁性参数来分析和判断桩的钢筋笼长度的检测方法。
2.1.5扩大基础法extended foundation method
通过加大基础底面积、加深基础或抬墙梁等方法提高基础整体刚度和承载力的加固方法。
2.1.6微型桩micro-pile
直径不大于300mm的树根桩、预制混凝土桩或钢管桩。
2.1.7注浆加固grouting reinforcement
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使土体强度提高、变形减少、渗透性降低的地基处理方法。3基本规定
3.0.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监测可分为地基检测、浅基础检测、基桩检测和加固基础检测。
3.0.13既有建筑需安全性鉴定时,若上部结构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和安全隐患,或使用功能改变和增层改造,可能与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相关时,应对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进行检测、监测和安全性鉴定。
3.0.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检测和监测:
1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倾斜、开裂、扭曲等损伤或破坏;
2荷载或使用功能发生改变;
3建筑物发生较大移位;
4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
5建筑物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需继续使用;
6质量事故分析或为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提供依据。
3.0.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前应明确检测目的、要求,进行现场调查,确定检测实施的可行性,并取得下列资料:
1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图纸、地基基础施工资料、检测和验收资料;
2建筑物现状调查报告、变形监测报告;
3临近既有建筑物的场地环境、施工情况、地下工程和管线分布情况;
4与检测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料等。
3.0.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检测鉴定工作可按图3.0.4的程序进行。3.0.5检测监测鉴定方案应根据调查情况、检测监测鉴定目的和要求确定,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物概况及现状调查情况;
2检测鉴定目的及依据;
3检测内容、检测数量及抽样方案;
4所需的仪器设备、人员及进度计划;
5试验点开挖、加固、处理措施;
6现场检测及恢复措施;
7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
8需委托方配合的条件及要求。
3.0.6检测点位置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荷载分布、地基基础型式、场地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下列位置应设置检测点:
1结构损坏部位;
2荷载突变部位;
3加固改造影响部位;
4场地地质条件复杂部位;
5环境影响异常部位。
3.0.7加固基础检测应在满足龄期要求及地基施工后周围土体达到休止稳定后进行。
3.0.8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或校准周期的有效期内。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
3.0.10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因检测所形成的场地局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
3.0.11当既有建筑进行鉴定,应进行变形监测,当变形加快、或因周边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可能或者已经引起变形的既有建筑,应进行变形加密监测和周边环境检测与监测。
3.0.12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密监测或调整监测方案:
1建筑物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或超出预警值;
2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滑移、侧向变形较大且不收敛时;3既有建筑物裂缝、倾斜、扭曲及地表出现裂缝、较大沉降及塌陷等异常。
3.0.13检测监测鉴定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报告编号,委托单位;
2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地基基础类型、结构类型,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内容、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3建筑物及基础使用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
4场地主要岩土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指标;
5检测点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
6检测点的标高、场地标高及地基设计标高;
7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及检测过程叙述;
8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9相关图件或试验报告;
10检测鉴定结论。4勘察
4.1一般规定
4.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鉴定前应调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设计图纸,宜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专项勘察。
4.1.2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相关规定。
4.1.3既有建筑岩土工程专项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搜集建筑物的荷载、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完好程度及设计图纸资料,基础类型、埋深、平面布置,基底压力和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调阅建筑物建设过程中检测及监测报告:查找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开采历史,水位降深、降速,地面沉降、变形,地面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资料;
2通过专项勘察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3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4提出地基基础加固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5对建筑物损害或影响正常使用与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6使用功能发生改变时,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4.2勘探与测试
4.2.1钻探设备可根据钻探位置、岩土类别、可钻性、取样要求和施工环境选择。在地下室内钻探时,应考虑地下室层高是否满足钻机操作高度要求,钻穿底板后,应评估地下水涌水是否会造成建筑物新的附加沉降。
4.2.2勘探点宜紧靠基础外侧布置,有条件时可在基础中心线布置:有针对性布置勘察地点,勘探点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重点部位或中等及以上复杂地基的勘探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5m,建筑物损坏区域应加密布置;
2建筑物非重点位置或简单地层的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发生工程事故的单体既有建筑,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当既有建筑物较小时或检测单元较小时,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3个,且均应为控制性勘探点。
2移位新址,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应少于2个。3发生工程事故的既有建筑,勘探点均应为采取土试样勘探点或原位测试勘探点。
4.2.4勘探点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增层、增载的既有建筑勘探点深度应按增加后的总荷载和变形计算深度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
2接建、紧邻新建、邻近大面积堆载的既有建筑,勘探点深度应根据新建建筑荷载或邻近大面积堆载确定,并不小于根据既有建筑荷载确定的勘探深度,确定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
3邻近基坑开挖、邻近地下工程施工、附近抽降地下水的既有建筑,勘探点深度应根据邻近施工和地下水抽降的影响深度确定,并不小于既有建筑设计时的详细勘探深度。
4顶升既有建筑物、移位轨道的勘探点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既有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时,不应小于3倍基础宽度:当既有建筑基础为独立基础时,不应小于1.5倍基础宽度:且均不小于5m或设计要求的深度。
5移位新址的勘探点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对新建建筑的规定。
4.2.5勘探点采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宜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3GB50021对新建建筑详细勘察的有关规定:采取土试样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3GT87的有关规定:原位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4.2.6发生工程事故的既有建筑,除应进行常规土工试验外,尚应根据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工试验或原位试验。
4.3勘察成果报告
4.3.1专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4.3.2专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既有建筑及拟改(扩)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或工程事故原因分析:结合原有勘察报告时,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4.3.3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件: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柱状图;
3工程地质剖面图;
4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5室内试验成果图表,等。




高清无水印 湘2017G901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 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图集号:湘2017G901,主编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东楚建设有限公司。f404f2dd439acd51编制背景与意义
《中国地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并且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抗震设防水准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内的抗震区域大幅度增加,这部分区域的既有民用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老旧重点保护性建筑等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都将面临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本图巢对混漿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杭理和总结,并加以示例的方式,拟对湖南省内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
2主要设计依据
2.1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混漿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混凝士结构加围设计规范》GB50367-201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337-2015《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JGJ/T279-2012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
2.2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图集主要有: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13G311-1
《房屋魏筑抗震加固》(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09SG619-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二)(医疗建筑抗震加固)12G619-2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四)((砌体结构住宅抗震加面)11SG619-4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13SG619-5
3本图集主要内容
本图集包括混凝土抗晨加固总说明,介绍的加固方法有:增设钢薇混凝土套、增设铜构套、增设剪力墙、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增设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粘贴朝板或碳纤维布、加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体外预应力加固、绕丝法加围、增设支点加固和抗震墙培体加固,
4适用范围
本图巢适用于湖南省内抗震设防烈度6、7度地区,经抗震鉴定后爵要进行扰震加固的既有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既有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抗震墙增结构。建筑类型主要以中小学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礼堂、及医疗建筑为主,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本图集列举出较为典型的加固方法及构造措龙,具体的工程设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及构造做法。加固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单位和设计单位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确定.
抗震验算时,乙类、丙类建筑应按不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对于重点设防类房屋(乙类),其抗晨措施应按高于本地区抗晨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
6建筑后续使用年限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第1.0.4条规定,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爵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6.1在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时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
6.2在20世纪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6.3在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6.4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筒称A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7加固工作程序
7.1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围工作必须遵循以下程序:
现场检测·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加固方案选定一加固初步设计一初步设计审查+加固龙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脸收7.2现场检测
主要是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测定主要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及配筋。
7.3建筑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7.3.1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变更洽商、竣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实测。
7.3.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程度、施工质量与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和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并对现有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抗震加围时一并处理。
7.3.3鉴定时应根据其设防烈度重点检测下列薄弱部位:6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楼梯间非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
7度时,除应按6度区的要求检查外,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框架跨数以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
7.3.4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现状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采用相应逐级鉴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A类多((高)层铜筋混凝土房屋,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级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中的各项规定时,应允许不进行抗震验算而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屈服晋度系数和综合抗農能力指数的方法做出判断。
B类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所属的抗震等级进行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并应通过内力调整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或按照类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计入构造影响对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7.3.5对现有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能应作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并提出鉴定报告;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并授出鉴定报告·抗震鉴定报告应明确现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加固方案以及对加固设计的相关要求
7.4加固设计
7.4.1一般规定
(1)抗震加国时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案,分别采用主要用以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主要用以增强结构(构件)变形能力、用以改变结构体系,用以增强现有抗侧力体系及用以加强构造措施的加固方案。
(2)加围后的框架应避免形成短柱、短梁、或羅梁爵柱。
(3)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加固后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计算和取值·
7.4.2加固设计原则
(1)加图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围或构件加固,如强房屋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围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本层刚度超出相邻下一层30%时即可视为结构刚度突变。本层受剪承载力超出相邻下一层20%时,可视为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当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时,相邻下一层也需要加固。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笔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项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带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对其进行加周。
(6)当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或填充墙布置不合理,对结构墓体和度不利时,可测整填充塘布置,或通过拆除填充墙、改用轻质墙体以达到减小荷载的目的。
(7)当结构的加固费用占同类新建工程费用的70%以上时,宜拆除重迷。
7.4.3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
(1)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
(2)对抗震薄弱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位,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此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加围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4)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5)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及使用功能的影响。
7.4.4加固方法的选择
铜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图方法:
(1)单向框架应加固,或改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
(2)单跨框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在不大于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最大间距且不大于24m的间距内增设抗震墙、翼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或将对应轴线的单跨框架改为多跨框架。
(3)框架梁柱配筋不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4)框架柱轴压比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浇钢筋混景士套等加固.
(5)房屋刚度较弱、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也可设置支撑加固,
(6)当框架梁柱实际受膏承载力的关系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等加固框架柱;也可通过罕遘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确定对策。
(7)铜筋混凝土抗震墙配筋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加厚原有墙体或增设端柱、墙体等,
(8)当楼梯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粘贴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灌注水泥基灌浆料等补强。
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增设拉筋连接;填充墙体与椹架梁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在墙项增设铜夹套等与梁拉结;楼梯间的填充墙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房屋中等易倒塌部位,如窗间培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泥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当隔墙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无拉结女儿墙等超过规定的高度时,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用减小悬挑长度的措施。
7.4.5加固验算
(1)现有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时应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当抗晨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构件裁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2)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其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
(3)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应允许不计入地晨作用变化的影响。
(4)结构构件的计算裁面尺寸,应采用实际有效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5)原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采用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且取值一般不高于原设计强度等级,
(6)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根据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进行验算,
(7)抗加固验算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采用加围后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作为衡量抗震能力的指标:第二种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方法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抗震验算。当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固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并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農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
6年版)的方法验算时,应防止加图后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8)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时,宜计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对各类建筑所规定的结构经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C类建筑结构,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结构,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A、B类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下列“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些系数”替代:
1)A类建筑,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晨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抗農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值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原有构件对待。
2)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
(9)构件承载力应根据加围后的情况按《建筑抗震加围技术规程》JGJ116-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规定的方法计算。A类建筑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对于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结构构件地震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材料性能指标是不同的,应与鉴定时所采用的参数一致,不能相混。
7.5地基基础
7.5.1抗震加固方案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图工程量,多采用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及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当建筑位于不利场地是,还应计入不利场地的影响,
7.5.2抗農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值应按加围后的情况进行计算,面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7.5.3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做下列处理: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及以上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等措施。扩大基础原底面积时,应考虑新加部分与原基础间应力应变滞后的影响,且新增加的荟础底面积宜此计算值提高10%或采取可靠措施消除或减少应力应变滞后的影响。基础加固应尽量在进行上部结构加固改造之前完成。
(3)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对乙类和丙类设防的建筑,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时,对乙类设防的B类建筑,宜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7.5.4本图巢未给出基础加固做法,基础加围参见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地基基础及结构整体加固改造)》08SG311-2.
7.6加固施工
7.6.1加固施工应采取播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龙工。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所有穿楼板铜筋,钻孔时均不得切断和损伤原楼板钢筋。
7.6.2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原混凝土构件表面应凿毛、清洗干净并充分润湿,必要时刷界面剂。8材料及相关要求
8.1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级.
配制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8.1.1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的碎石和卵石。其最大粒径:现场拌和混凝土不宜大于20mm;喷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短纤维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7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肉成的粗骨料。
8.1.2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喷射混凝土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1.3结构加周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煤灰应为I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8.1.4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短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铝粉作为混凝土的膨胀剂
8.1.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高一级时,可直接按原羅度等级计算,否则也应折减其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
8.2钢筋:
8.2.1新增构件的钢筋宜采用非光圆钢筋,其强度应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8.2.2宜选用RB335级或HPB300级普通铜筋;当有工程经验时,可使用ⅢB400级铜筋;对体外预应力加固,宜使用UPS15.2-1860低松驰无粘结钢绞线。
8.2.3钢舫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助钢筋》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舫》GB13014-20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国家标准未注明钢薇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2.4钢筋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2.5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识或未经检验的钢筋以及再生钢筋。
8.3钢材的焊接连接应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未注明的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4当结构加图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圆钢筋,其锚固深度L应按新型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确定。等代连接筋等钢筋植筋前应先测定梁柱等构件钢筋位置,植筋时避开原有钢筋,以避免伤害原有结构。植筋用的钢篱,其质量应符合本说明第8.2条的规定,8.5锚筋、锚栓在铜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锚同深度h:值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图技术规程》JGJ145-2013选用.
8.6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的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篾效应的加长型后扩底锚检,且仅允许用于I、Ⅱ类场地的建筑物;也可采用适应开裂混凝土性能的定型化学锚栓,但不得用于设防烈度高于7度的建筑物。在者虑地震作用的结构中,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作为承重构件的连接件。
8.7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8结构加目用胶粘剂宜按其基本性能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级胶,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按用途分别适用于纤维复合材、钢板或型钢和锚固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9采用其他加围材料,应结合原结构整体状况,充分者虑加固区域混凝土强度、龄期、浇筑质量、体量大小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加固材料,并确保加固材料具有合理的适用寿命。
8.10设计应明确结构加围后的用途。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9加固示例主要计算公式
9.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可采用平面结构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第二级鉴定,B类铜筋混凝土房屋,当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内容索引:目录01
总说明04
A增设钢筋混凝土套
增设钢筋混凝土套抗震加固说明.…A-01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套平面示意图.…A-03
框架柱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04
框架柱新增受力钢筋在楼盖及屋盖处的锚固…A-10
框架柱基础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1
原抗震墙墙体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2
框架梁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5
B增设钢构套
增设钢构套抗震加固说明…B-01框架结构增设钢构套平面示意图.…B-02
框架柱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3
框架柱基础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6
框架梁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7
C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C-01
框架结构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C04
框架柱粘贴纤维布加固.…C-05
简支梁粘贴纤维布加固…C-06
框架梁粘贴纤维布加固…C-07
简支梁粘钢加固…C-15
简支梁综合法加固…C-16中框架梁正截面粘钢加固,…C-17
原抗震墙墙体粘钢加固…C-23
D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抗震加固说明…D-01
框架结构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D-02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柱D-03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梁…D-05
E填充墙抗震加固
填充墙抗震加固说明…B-01
框架结构填充墙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B-03
连接节点大样B-04
F绕丝及增设支点
绕丝加固法说明…F-01
增设支点加固法说明…。…F-02
框架柱绕丝加固、框架梁增设支点加固平面示意图…F-03
框架柱绕丝加固……F-04
框架梁斜向支撑加固……F-05
G外加预应力
体外预应力加固说明…G-01
框架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平面示意图…G-03横向张拉双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G-04
横向张拉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G-06
预制梁体外预应力拉杆加固…G-08
框架梁体外预应力加固…G-11
梁端部锚固块构造G-15
穿楼板锚固块构造0-16
H增设钢筋混凝土柱
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说明……H-01
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平面示意图…H-02
新增钢筋混凝土边柱与原梁连接节点…H-03
新增钢筋混凝土角柱与原梁连接节点…H-04
!增设剪力墙
增设剪力墙抗震加固说明…I-01
框架结构增设剪力墙平面示意图.……I-02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与梁柱连接节点详图I-03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边缘构件遇梁做法…I-09
J新增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
新增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抗震加固说明…J-01
框架结构增设钢支撑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03
单斜杆钢支撑布置图…J-04
人字形钢支撑布置图……J-05新增钢支撑连接节点详图…J-06
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屈曲约束支撑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09
防屈曲支撑人字形布置图…J-l0
屈曲约束支撑单斜撑布置图…J-11
屈曲约束支撑X形布置图…J-12
屈曲约束支撑连接节点详图…J-13
外贴混凝土框架梁柱与原框架连接节点J-19
框架结构增设钢柱+屈曲约束支撑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20屈曲约束支撑支撑单斜撑布置图…J-21
屈曲约束支撑人字形、X形布置图…J-22
屈曲约束支撑与钢梁、钢柱节点连接…J-23
屈曲约束支撑与钢梁节点连接….J-24
新增钢柱与混凝士柱连接节点……J-25
示例
某教学楼抗震加固示例…K-01




高清无水印 湘2017G902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砌体结构(湖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图集号:湘2017G902,主编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东楚建设有限公司.77ded809cf581371编制背景与意义
《中国地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并且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抗震设防水准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内的抗震区城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区城的既有民用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老旧重点保护性建筑等抗震设齿要求较高的建筑都将面临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本图巢对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加以示例的方式,拟对湖南省内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
2主要设计依据
2.1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颈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颈体结构如固设计规范》GB50702-2011
《混凝土结构加周设计规范》GB50367-201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周技术规程》JGJ337-2015
2.2本图樂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图集主要有
《砖混结构加围与修复》15G611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13G311-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09SG619-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二)(医疗建筑抗震加固)12G619-2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四)(动体结构住宅抗震加固)11SG619-4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13SG619-5
3本图集主要内容
本图集包括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外加圈梁一钢;混凝土柱加固、新增抗農墙加固、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围和钢板一的体组合结构加固方法。
4适用范围
本图巢适用于湖南省内抗震设防烈度6、7度地区,经抗震鉴定后爵要进行扰震加面的既有的体房屋结构。建筑类型以既有民用建筑为主,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本图集以典型工程为例,介绍经抗震鉴定后的加围设计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加固构造示意,具体的工程设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及构造做法。加固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单位和设计单位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并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農设防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确定.
抗震验算时,乙类、丙类建筑应按不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本图巢对于重点设防类房屋(乙类),其抗震措施已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使用时不需要再提高一度查本图集的相关规定。
6建筑后续使用年限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第1.0.4条规定,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6.1在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厨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
6.2在20世纪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6.3在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6.4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筒称A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7加固工作程序
7.1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工作必须遵循以下程序:
现场检测一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一加固方案选定一加固初步设计一初步设计审查+加固龙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7.2现场检测
主要是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测定主要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及配筋。
7.3建筑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7.3.1现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和抗農鉴定,应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变更治商、竣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实测,
7.3.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程度、施工质量与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和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并对现有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抗震加围时一并处理,
7.3.3现有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培体实际达到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的筑质量、培体交接处的连接以及女儿墙、楼梯问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应重点检查;7~8度时,尚应检查墙体布置的规则性,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检查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等。
7.3.4现有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应按房屋高度和层数、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墙体材料的实际强度、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的可性、局部易损易倒部位构件自身及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的可靠性以及墙体抗震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对整栋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当砌体房屋层数超过规定时,应评定为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仅有出入口和人流通道处的女儿墙、出屋面烟囱等不符合规定时,应评为局部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7.3.5A类多层斑体房屋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级鉴定:在第一级鉴定中,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应根据纵、横墙间距进行简化验算,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应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计入构造影响作出判断。
B类多层约体房屋,在整体性连接构造的检查中尚应包括构造柱的设置情况,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底部剪力法等方法进行验算,并可按照A类砌体建筑计入构造影响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
7.3.6对现有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能应作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并提出鉴定报告,抗震鉴定报告应明确现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加围方案以及对加固设计的相关要求。
7.4上部结构加固设计
7.4.1一般规定
(1)加固后建筑抗震承载力应沿楼层竖向比较均匀,防止相邻楼层间抗農承载力相差较大而出现薄弱层;同一楼层中,自承重培体加国后的抗震能力不应超过承重培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2)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及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进行计算;当选用区段加固的方案时,应对楼梯间的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3)A类、B类多层砌体建筑总层数、总高度应符合表12~表17的限制:C类多层颈体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确定其总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7.4.2加固设计原则
(1)加围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构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房屋整体性、改善构件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围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本层刚度大于相邻下一层30%时即可视为结构刚度突变。本层受剪承载力大于相邻下一层20%时,可祝为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闷受剪承载力突变),当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时,相邻下一层也箭要加固,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的基础。
(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项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加图。
(6)当结构的加固费用占同类新建工程费用的70%以上时,宜拆除重建。
7.4.3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
(1)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围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
(2)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加固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4)加围方業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5)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7.4.4一般抗震加固方法
(1)当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建筑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设抗震墙,或在原墙面增加面层;也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
(2)对于材料强度严重不足的墙体,可采取拆除重砌的方法,重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下部结构与基础的影响。
(3)对一般抗震承载能力不足的砌体结构,可采用增设砂浆面层或板墙加固的方法;要求面层加固的厚度不宜过大时,可采用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方法。
(4)当培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增设现浇铜筋混凝土框形闭合。
(5)当纵横墙交接处无拉结筋或拉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采用钢拉杆、长锚杆、外加柱、外加圆梁或纵横墙面均增加面层等加周方法。
(6)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等措施:对腐蚀变质的构件应更换:对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应增设下弦拉杆。
(7)当构造柱或芯柱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设置外加柱;当培体采用双面铜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培加固,且在培体交接处设置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构造柱。当层高较高时,对纵墙承重体系的外纵墙,无构造柱的承重窗间墙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组合柱,(8)当圈梁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设置圈梁;外塘图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内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铜筋混凝土板墙加如围,且在楼层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置梁。
(9)教学楼、医疗办公楼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闷,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7.4.5易倒塌部位的加固
(1)窗间培寬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等加固。
(2)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晨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加固,跨度不小于6的大梁,不应由独立砖柱支承。
(3)支承悬挑构件的培体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宜在悬挑构件端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钢柱或砌体组合柱加固,并对悬挑构件进行复核。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取减少悬挑长度的措施。
(4)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筋或铜拉杆加围:当隔培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铜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5)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面层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有可靠连接,下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围措施相连,
(6)出屋面的烟囱、无拉结女儿墙、门脸等超过规范规定的高度时,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7.4.6高度、层数超限时的加固
(1)当砌体总高度及层数均超过规定限值时,应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案,如板墙加固、新增抗震墙等。
(2)当层数满足规定限值,总高度超过规定限值的1.2倍及以上时,宜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围方案。
(3)当层数满足规定限值,总高度没有超过规定限值的1.2倍时,可不改变结构体系,但应采取高于一殷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效措施。
(4)当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改变结构体系或减少层数;乙类设防的房屋,也可以改变用途按丙类设防使用,并符合丙类设防的层数限制。
7.4.7楼梯闵、电梯阀的加固
(1)在砌体两端的楼梯间,楼梯间山墙宜采用双面板墙或双面铜网砂浆面层加固,另一侧楼梯间横墙可采用单面板墙、双面板墙或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2)在砌体中部的楼梯间,可在楼梯间外侧采用单面板培,或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楼梯闷墙体,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双面板墙加固。
(3)在砌体建筑中的电梯间,可在电梯间外侧采用单面板墙加目电梯间墙体。没有设置构造柱的电梯间四角,可采用在电梯间四角设置构造柱并在楼层对应处设置圈梁枷固.
7.4.8加固验算
(1)应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晨验算。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载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2)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其加周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对局部抗震加固的结构,当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雪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可不计入其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3)结构构件的计算裁面尺寸,应采用实际有效的裁面尺寸,
(4)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采用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5)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计入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带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6)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围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并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
采用《建筑抗度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方法验算时,应防止加周后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7)采用现行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方法验算时,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A类建筑,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加固后的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仍按“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值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原有构件对待。2)B类建筑,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加围后的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
3)C类建筑,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有关规定执行
(8)构件承载力应根据加固后的情况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规定的方法计算。A类建筑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
对于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结构构件地震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材料性能指标是不同的,应与鉴定时所采用的参数一致,不能相混。
7.5地基基础加固设计
7.5.1抗震加固方案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用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及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当建筑位于不利场地时,还应计入不利场地的影响。
7.5.2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地面压力值应按加固后的情况进行计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
7.5.3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做下列处理: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糟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及以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扩大基础原底面积时,应考虑新旧基础问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新增加的基础底面积应不小于计算值的1.15倍。
(3)当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宜采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摩能力的措施。
7.6加固施工
加固施工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所有穿楼板钢筋,钻孔时均不得切断和损伤原楼板铜筋。
8材料及相关要求
8.1颈体结构加固用的块体(块材),应采用与原构件同品种块体;块体质量不应低于一等品,其强度等级应按原设计的块体等级确定,且不应低于MU10.
8.2的体结构外加面层的水泥砂浆,若设计为普通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若设计为水泥复合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8.3颈体结构加固用的预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但对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预筑砂浆。加围用的砌筑砂浆,其抗压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使用的砂浆抗压强度等级提
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8.4颈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级·配制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的碎石和卵石,其最大粒径:现场拌和混凝土不宜20mm;喷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m;短纤维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7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4.2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喷射混凝土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4.3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茱灰应为I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8.4.4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徽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短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铝粉作为混凝土的膨胀剂。
8.5钢筋:
8.5.1新增构件的钢筋宜采用非光圆钢筋,其强度应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
8.5.2宜选用HRB335级热轧带肋钢筋或PB300级热轧钢筋,当有工程经验时,可使用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8.5.3钢筋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铜筋》GB1498.2-2007、《钢筋混漿土用余热处理铜筋》GB13014-20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国家标准未注明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5.4钢筋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5.5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识或未经检验的钢筋以及再生钢筋。
8.6钢材的焊接连接应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舷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未注明的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7当结构加围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圆钢筋,其锚围深度L。应按新型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确定,等代连接筋等铜筋植筋前应先测定梁柱等构件钢筋位置,植筋时避开原有钢筋,以避免伤喜原有结构。植筋用的钢筋,其质量应符合本说明第8.5条的规定,
8.8锚筋、锚栓在铜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锚固深度h值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选用。
8.9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的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加长型后扩底锚栓,且仅允许用于I、Ⅱ类场地的建筑物:也可采用适应开裂混景土性能的定型化学锚栓,但不得用于设防烈度高于7度的建筑物。在考虑地震作用的结构中,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作为承重构件的连接件,
8.10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11结构加固用胶粘剂宜按其基本性能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敏胶,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按用途分别适用于纤维复合材、钢板或型钢和锚固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12采用其他加固材料,应结合屎结构整体状况,充分考虑加图区域混凝土强度、龄期、浇筑质量、体量大小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加固材料,并确保加固材料具有合理的适用寿命,
8.13设计应明确结构加固后的用途。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内容索引:目录…01
总说明…03
A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说明…A-01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设计示例…A-03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平面示意…A-11
①节点、外加圈梁构造柱处节点详图…A-12
转角处节点、纲筋网片拉结筋示意图…A-13
楼面处和顶部节点详图…A-14
基础及女儿墙节点详图…A-15
门窗洞口做法A-16
楼(屋)面板支承长度不够时及女儿墙的加固4-17
楼板整体加固平面图……A-18预制板侧边与外墙连接详图.…A-19
楼梯加固示意图……A-20
B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说明…B-01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设计示例.…B-03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平面示意…B-10
①②节点及外加圈梁构造柱处节点详图…B-11
转角处节点详图……B-12
节点制面、钢筋网片及拉结筋示意图…B-13
楼面处和女儿墙节点详图B-14
基础及项部做法……B-15
门窗洞口做法…B-16C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说明…C-01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设计示例..C-05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平面示意…C-10
新增构造柱①节点详图C-11
新增构造柱②节点详图…C-12
加钢筋混凝土柱基础做法…C-13
阁梁与墙体的连接详图…,C-14
横墙钢拉杆平面示意…C-15
钢筋混景士圈梁中钢拉杆端头做法C-16
D新增抗震墙加固D-01
新满抗受草充区视开不科D-02
新增抗震墙加固平面示意……D-08
“拉结螺栓十混凝土带”方案详图……D-09
“拉结螺栓+钢筋网片”方案详图…D-10
“钢筋网片+钢筋混凝土内柱”方案详图…D-11
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详图…D-12E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说明说明…B-01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设计示意…B-03
①②③④⑤节点详图…B-04
钢绞线网布置示意图、钢绞线锚固节点详图…B-05
F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
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说明…F-01
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设计示意…F-02
①②③④节点详图.……F-03
加固钢板柱楼面处和项部节点详图…F-04
圈梁加固节点及基础详图……F-05




GB/T50680-2012 城镇燃气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设计规范.pdf

资源简介/截图: 07a9c6573b72ad28e546bf60343eba5e

1 总则
1.0.1为统一城镇燃气工程的基本术语及其释义,实现专业术语的标准化,便于国内外技术交流,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规定了燃气工程技术的基本术语,适用于城镇燃气工程及相关领域。
1.0.3燃气工程的文件、图纸、科技文献使用的术语,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本标准未纳入的术语,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术语标准的规定。

2一般术语
2.1燃气的分类
2.1.1 城镇燃气city gas
符合城镇燃气质量要求,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建筑采暖制冷、工业企业生产以及燃气汽车的气体燃料。2.12城镇燃气工程 city gas engineering
城镇燃气的生产、储存、输配和应用等工程的总称。包括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
2.1.3 天然气 natural gas
蕴藏在地层中的可燃气体,组分以甲烷为主。按开采方式及蕴藏位置的不同,分为纯气田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田气及煤层气。
2.1.4 压缩天然气 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经加压,使压力介于10MPa~25MPa 的气态天然气。2.15 液化天然气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天然气经加压、降温得到的液态产物,组分以甲烷为主。2.1.6 人工煤气 manufactured gas
以煤或液体燃料为原料经热加工制得的可燃气体,简称煤气。包括煤制气、油制气。
2.1.7 煤制气 coal gas
以煤为原料制得的可燃气体,包括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和水煤气。
2.1.8 油制气 oil gas
以重油、柴油或石脑油等为原料制得的可燃气体2.1.9 液化石油气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常温、常压下的石油系烃类气体,经加压、或降温得到的液




DB43/T 1499-2018 锅炉设计文件鉴定通用要求

资源简介/截图: ICS23.020.30
J74 DB4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1499-2018
锅炉设计文件鉴定通用要求
Boiler Design Documents Appraisal General Requirements
2018-11-12发布2019-02-12实施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里局发布DB43/T 1499,DB43/T 1499-2018,鉴定通用要求,锅炉设计文件,DB43/T 1499-2018 锅炉设计文件鉴定通用要求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锅护设计文件鉴定工作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锅护设计文件鉴定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T709热轧板和闲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1576工业锅护水质
GB/T2900.48电工名词术语锡护
GB4053.3一2009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G/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11943锅炉制图
G/T1214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GB13271祸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T16507一2013水管锅炉
G/T16508一-2013锅壳锅炉
GB/T22395锅护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126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J/T6734锅炉角焊缝强度计算方法
JB/T6735锅护吊杆强度计算方法
NB/T47018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T47043锅炉钢结构造技术规范
TSGG0001一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G0002一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
TSGG1001一2004锅炉设计文件鉴定管理规则
TSG ZB001燃油(气)燃烧器安全技术规则
3术语和定义
3.1
新设计文件
未经过鉴定的锅护设计文件,或者制造单位接受锅护使用单位的委托,对引进的全套图纸或部件重新进行设计转换的设计文件。
3.2
修改设计文件对已经通过鉴定的锅炉受压元件、主要支承以及吊挂结构的设计图样进行修改的设计文件和根据规程或标准要求重新进行强度计算的设计文件。
3.3
改造设计文件
锅护受压部件发生结构变化或者燃烧方式发生变化的改造设计文件。
3.4
备案文件
引进的己经通过鉴定,且制造单位不再进行设计转换的文件。
4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
4.1鉴定机构应当加强对鉴定人员的管理,定期对鉴定人员进行培训并检查鉴定工作情祝,防止并且及时纠正鉴定失职行为,对鉴定结果负责。
4.2鉴定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从事鉴定工作。
4.2.1保证鉴定人员技术力量苑足,能够满足鉴定工作需要。
4.2.2严格按本标准要求对锅炉设计文件进行鉴定。
4.2.3保证鉴定质量,鉴定通过的锅炉设计文件应当满足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要求。
4.2.4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
4.3鉴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行业工作经验,在鉴定工作中必须履行职责,严守纪律,做好鉴定的各项记录,确保工作质量,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鉴定意见。对锅炉制造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等应当妥善保管,予以保密。




高清无水印 湘2017J907 民用建筑节能65%围护结构构造(湖南 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图集号:湘2017J907,主编单位: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5%围护结构构造,民用建筑,民用建筑节能,湘2017J907,高清无水印 湘2017J907 民用建筑节能65%围护结构构造(湖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建筑节能设计。
2、编制内容
湖南省居住瘥筑节能65%围护结构构造图集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应根据项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1、外门窗节能构造,
2、外遮阳节能构造
3、屋面节能构造,
4、外培节能构造
5、楼面节能构造
6、内培节能构造。
3、编制依据
《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B50176-2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50411-2007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CB/T8484-2008
《铝合金门窗》GB/T8478-2008
《建筑用塑料门》GB/T28886-2012
《建筑用塑料窗》GB/T28887-2012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214-2010《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103-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窗》JG/T186-200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门》J0/T185-2006
《建筑用节能门窗第1部分铝木复合门窗》GB/T29734,1-2013
《建筑用节能门窗第2部分铝塑复合门窗》GB/T29734.2-2013
《钢门窗》GB/T20909-2007
《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237-2011
《建筑遮阳通用要求》JG/T274-2010
《茱成型铝合金门窗》JG/T173-2005
《内置遮阳中空玻璃制品》JG/T255-2009
《建筑遮阳硬卷帘》JG/T443-2014
《建筑用遮阳金属百叶帘》JG/T251-2009
《建筑用遮阳软卷帘》JG/T254-201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屋面工程质量登收规范》GB50207-2012
《倒置式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230-2010
《坡屋面工程技术规》GB50693-2011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155-2013
《陶粒混凝土屋面与楼地面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J43/T321-2017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51-2002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JG144-2004
《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规程》JG/T350-2015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43/T302-2014
《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T261-2011
《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
《现浇混凝土保温免拆模板复合体系应用技术规程》DBJ43/T315-20164、索引方法65%围护结构构造,民用建筑,民用建筑节能,湘2017J907,高清无水印 湘2017J907 民用建筑节能65%围护结构构造(湖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5、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指标
根据《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的规定,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不应大于表0.1和表0.2规定的限值。6、验收要点
6.1湖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工程验收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和《建筑装怖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的规定
6.2建筑节能工程验收时应对下列资料核查,并纳入竣工技术档案:
(1)设计文件、图纸会审记录、设计更改和洽商
(2)主要材料、设备和构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检验记录、进场核查记录进场复验报告、见证试验报告,
(3)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相关图像资料:
(4)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必要时应核查检验批验收记录
(5)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记录
(6)外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报告,
(7)系统节能性能检验报告
(8)其他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重要技术资料。
7、其它
7.1除特别标明外,图集中单位均为Tm。
7.2选用本图集时,应注意本图集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技术法规文件的时效和地区性,若已有新的版本,选用者应根据有效版本,对有关做法进行核查、调整,以使所选用做法符合相关规范有效版本的要求。
7.3本图集未尽事宜,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技术法规文件严格执行,具体选用时应注意满足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法规、标准要求。内容索引:编制说明
外门窗节能连
1外门窗节能构造设计说明一1-1
1.1铝合金节能门窗技术要求1-21
1.2塑料节能门窗技术要求一1-23
1.3玻璃铜节能门窗技术要求1-26
1.4铝木复合节能门窗技术要求…1-28
1.5铝塑复合节能门窗技术要求一1-30
1.6彩色涂层钢板节能门窗技术要求1-32外遮阳节能构造
2外遮阳节能构造设计说明一2-1
2.1卷帘外遮阳技术要求一2-6
2.2外窗与遮阳一体化枝术要求一2-11
2.3织物卷帘遮阳技术要求2-21
2.4百叶帘遮阳技术要求一2-32屋面节能构造
3.1平屋面节能构造技术要求一3-3
3.2摸屋面节能构造技术要求一3-23
3.3种植模块屋面节能构造技术要求一3-43
外墙节能构造
4.1外墙外保温构造技术要求4-4
4.2外墙内保温构造技术要求4-34
楼面节能构造
5.18热工计算选用表…5-6内墙节能构造
6内墙节能构造设计说明一6-1




DBJ43/T521-2021 湖南省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发 稿)

资源简介/截图: UDC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 DBJ 43/T XXX-2021 P备案号 J XXXXX-2021湖南省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reliability appraisal of existing building curtain wall in Hunan province2021-××-×× 发布 2021-××-×× 实施DBJ43/T521-2021,DBJ43/T521-2021规范,发布稿,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建筑幕墙,既有建筑幕墙,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湖南省,DBJ43/T521-2021 湖南省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技术标准(发布稿)依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湘建科函〔2019〕49 号文件要求,由湖南湘 建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湖大土木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为主编单位,会 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本标准。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专题科研、试验研究和广泛的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了我省近年来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其他省 市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的相关标准,并在省内外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经 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本标准共分 10 章、2 个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及引用标准名录。其主要技 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资料调查、材料检测、结构和构造检 测、结构承载力验算、安全性鉴定评级、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可靠性鉴定评级、 鉴定报告、建筑幕墙的适修性评估。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涉及专 利管理办法》(建办标[2017]3 号)文件要求,主编单位声明:本标准不涉及任 何专利情况,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涉及到专利技术请及时与编制组联系。本标准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湖南湘建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33 基本规定……………………………………………………………………………………………………..53.1 一般规定……………………………………………………………………………………………53.2 鉴定程序及工作内容………………………………………………………………………….63.3 评定方法……………………………………………………………………………………………63.4 鉴定评级标准…………………………………………………………………………………….83.5 检测抽样方案…………………………………………………………………………………..104 资料调查…………………………………………………………………………………………………… 114.1 一般规定…………………………………………………………………………………………. 114.2 图纸资料…………………………………………………………………………………………. 114.3 工程质量保证资料……………………………………………………………………………124.4 使用资料………………………………………………………………………………………….135 材料检测……………………………………………………………………………………………………155.1 一般规定………………………………………………………………………………………….155.2 支承材料………………………………………………………………………………………….155.3 面板材料………………………………………………………………………………………….165.4 硅酮胶及石材胶……………………………………………………………………………….185.5 五金件及其他配件……………………………………………………………………………186 结构和构造检测…………………………………………………………………………………………206.1 一般规定………………………………………………………………………………………….206.2 外观质量检测…………………………………………………………………………………..206.3 幕墙结构和构造检测………………………………………………………………………..207 结构承载力验算…………………………………………………………………………………………227.1 一般规定………………………………………………………………………………………….227.2 面板及连接验算……………………………………………………………………………….227.3 支承结构构件及连接验算…………………………………………………………………238 安全性鉴定评级…………………………………………………………………………………………258.1 基本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258.2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278.3 幕墙安全性鉴定评级………………………………………………………………………..289 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299.1 基本单元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299.2 子单元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319.3 幕墙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3210 可靠性鉴定评级……………………………………………………………………………………….33附录 A 鉴定报告………………………………………………………………………………………….. 34附录 B 建筑幕墙的适修性评估…………………………………………………………………….. 35本标准用词说明…………………………………………………………………………………………….37引用标准名录………………………………………………………………………………………………..38附:条文说明………………………………………………………………………………………………..31 总则1.0.1 为规范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的检测、评定方法,正确鉴定既有建筑幕 墙可靠性,为维护和改造提供技术依据,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范围内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1.0.3 既有建筑幕墙的可靠性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 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建筑幕墙 curtain wall for building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支承装置与支承结构)组成的、可相对于主体结构 有一定的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 护墙。2.1.2 既有建筑幕墙 existing building curtain wall已投入使用的建筑幕墙。2.1.3 安全性鉴定 appraisal of safety对既有建筑幕墙的结构承载力和构造等安全问题所进行的调查、检测、验算、 分析和评定等一系列动。2.1.4 正常使用性鉴定 appraisal of serviceability对既有建筑幕墙使用功能的适用性和耐久性等正常使用问题所进行的调查、 检测、验算、分析和评定等一系列活动。2.1.5 可靠性鉴定 appraisal of reliability对既有建筑幕墙的安全性、正常使用性所进行的调查、检测、分析、验算和 评定等一系列活动。2.1.6 调查 investigation通过查阅档案、文件、现场勘察和询问等手段进行的信息收集活动。2.1.7 检测 testing对既有建筑幕墙的状况或性能所进行的检查、现场测量和取样试验等工作。2.1.8 鉴定单元 appraisal unit根据被鉴定建筑幕墙的形式、构造特点和分布情况,而将建筑幕墙划分成一 个或若干个可以独立进行鉴定的区段(幅),每一区段(幅)为一鉴定单元。2.1.9 子单元 sub element鉴定单元中细分的单元,一般可按每种构件、每种构造和每种使用功能划分 为若干个子单元。
2.1.10 基本单元 basic element unit子单元中可以进一步细分的基本鉴定单元,它可以是单个构件(含连接)或 单个的构造部位。2.1.11 构件 member它可以是单件、组合件或一个部件,是建筑幕墙的基本组成部分。2.1.12 主要构件 dominant member其自身失效将导致其他构件失效,并危及建筑幕墙承重系统安全的构件。2.1.13 一般构件 common member其自身失效为孤立事件,不会导致其他构件失效的构件。2.1.14 构造 construction幕墙结构中为达到某种功能要求而采取的构件连接、组合等细部结构形式。2.1.15 连接 connection构件间或杆件间以某种方式的结合及幕墙与结构主体之间的连接。2.1.16 构件(构造)检查项目 inspection items of members or construction针对影响构件(构造)可靠性的因素所确定的调查、检测或验算项目。2.1.17 既有建筑幕墙适修性 restore-suitability for structure of curtain wall残损的或承载能力不足的既有建筑幕墙适于采取修复措施所应具备的技术 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的总称。 2.1.18 目标使用年限 target working life既有建筑幕墙可靠性鉴定时所期望后续能继续使用的年限。2.1.19 主体支承结构 main bracing structure既有建筑幕墙所依附的主体结构。




DBJ43/T 529-202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与运行评价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TXXX-2021
备案号XXXXX-202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与运行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assessment o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municipal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2020-XX-XX发布2021-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43/T 529,DBJ43/T 529-2021,卫生填埋场,建设与运行,生活垃圾,评价标准,DBJ43/T 529-202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与运行评价标准1总则
1.0.1为规范湖南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的建设与运行,提高我省填埋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运行一年及以上的填埋场。
1.0.3填埋场的考核评价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评价内容
2.0.1坑里场的考核和评价内容包括工程建设水平评价和运行管理水平评价。
2.0.2填埋场工程建设水平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填埋场选址;
2垃圾进场计量设施;
3防渗系统,包括填里库区防渗系统设置、渗沥液调节池防渗、防渗层施工质量控制、防渗层破损检测等;
4渗沥液导非及处理设施,包括渗沥液导排系统、渗沥液储存调节和渗沥液处理工艺和设施等;
5地表水与地下水导排设施,包括地下水导排设施、填埋区外地表水径流导排设施、坑理区雨污分流系统等;
6垃圾坝;
7填埋气体导排收集处理及利用设施;
8环境监测设施,包括地下水监测井、检测化验设备及在线监测设施;
9填埋作业设备配置,包括垃圾雄铺压实设备和作业而消杀除臭设备;
10建设手续,包括竣工验收和环保验收。
2.0.3填埋场运行管理水平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垃圾进场计量与坑埋物控制,包括垃圾计量统计和坑埋物控制;
2填埋作业,包括坑埋作业规划、分区分单元坑埋、覆盖及雨污分流管理、垃圾推铺压实、作业面控制和防渗膜保护等;
3场区消杀除臭及飘扬物控制,包括消杀除臭作业和现场效果;
4堆体边坡;
5渗沥液导排与处理设施运行,包括渗沥液导排和渗沥液处理设施运行;
6坑埋气体导排收集及处理利用系统运行;
7环境监测,包括场内地下水监测频次与结果和政府部门监督性监测结果;
8运行人员配备,包括技术人员和操作工配备;
9管理,包括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坑埋工艺设施设备维护与运行记录资料科等;
10填埋场总体环境;
11监管体系;
12经费保障;
13信息上报。3评价方法
3.1一般规定
3.1.1坑理场评价应采用资料科查阅和现场考察核实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1.2坑埋场评价应在对工程建设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将工程建设水平得分(总分20分)和运行管理水平得分(总分80分)之和作为填理场综合评价得分,最终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及关键项得分确定评价等级。
3.2工程建设水平评价
3.2.1当进行填埋场工程建设水平评价时,被评价的填埋场至少应提供下列材料:
1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
2环境彩南评价报告及其批复;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详细幼察报告,重点提供地下水水位及分布、地基承我力、土(岩)层分布、地下裂隙分布等资料;
4设计文件、图纸及设计变更资料,重点提供地下水导排、场底地基处理、填埋库区防渗、渗沥液导排、垃圾坝、渗沥液调节池防渗、渗沥液处理、坑埋气体导排处理及利用等工程的设计计算书、说明及图纸;
5施工记录及竣工验收资料,重点提供本条第4款所述工程的资料;
6环保验收相关资科;
7防渗层破损检测和修补记录资料;
8其他能反映填埋场建设水平的资料;
9被评价坑理场工程建设信息数据统计,其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2.2坑埋场工程建设水平评价应按表322执行。3.2.3当按表3.22评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评分时所依据的资料信息或数据应经过核实,真实可靠;
2除加分项外,各评价子项的实际得分不得高于表中所列的满分分值;
3对于未达到满分水平而又无给分和扣分说明的子项,可根据评价子项的实际水平由评价人员确定扣分;
4若提供的资料或现场考察无法判断某项的水平,可将该子项分值给予0分。
3.3运行管理水平评价
3.3.1当进行坑埋场运行管理水平评价时,被评价的坑埋场至少应提供下列管理文件和资料:
1运行管理资料,重点提供填理作业规划(计划)、垃圾进场计量、设备运行记录、设备维修保养记录、消杀记录、渗沥液处理记录、坑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记录、耗材消耗量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安全事故及应急演练记录、管理制度文件等;
2当有运行过程监管资料时,应重点提供监管报告、监管间题整改单等;
3环境监测资料,包括场内自测、委托监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性监测报告;
4当坑埋场是特许经营或委托管理时,应提供特许经营协议或委托经营合同;
5则务资料,重点提供垃圾费拨付、耗材采购、成本核算等资料科;
6其他能反映填理场运行管理水平的资料;
7被评价填埋场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统计,其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3.2坑埋场运行管理水平评价应按表33.2执行。4综合评价与等级设置
4.0.1项里场综合评价得分计算拉符合下列规定:
1每位专家的评定总分计算公式为:综合评价得分M=工程建设水平评价得分(总分20分)+运行管理水平评价得分(总分80分);
2参加等级评价和复核工作的专家组不少于3人,由运营维护、工艺技术和结构工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应当具备高级以上职称或10年以上填埋场运营管理经验;
3填理场最终得分为专家个人评价总分的算术平均值;
4.0.2填埋场等级分为五个级别,即AAA级、AA级、A级、B级、C级,对应的无害化水平分别为:
1AAA级:建设和运行水平高,全而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2AA级:建设和运行水平较高,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3A级:建设和运行情况良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4B级:建设和运行情况一般,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5C级:建设和运行情况差,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注:等级评定为B级及以上的填埋场,其垃圾处理规模和处理量方可计入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和无害化处理量。
4.0.3填里场评价等级确定应同时依据综合评价得分和关键项评价得分,应符合表4.0.3的规定。若综合评价得分达到下表的要求,但其中任何关键项分数未达到该级别要求分值的,则按该关键项分值达到的级别评定。4.0.4坑里场无害化等级实行动态管理,A级及以上坑埋场等级评价结果有效期为2年,B级及以下坑埋场等级评价结果有效期为1年。
4.0.5其他评分要求如下:
1评价期或复核期内受到攻府处罚的填理场,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AA级。
2由于建设及运行管理不当导致地下水或地表水水质超标的填埋场,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A级。
3对于评价期或复核期内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的坑埋场,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B级。
4对于评价期或复核期内由于运行管理不当导致出现重大负而舆情、群体性事件的坑埋场,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B级。
5在一个评价期或复核期内,如被评价的坑埋场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受到省级及以上通报、约谈或作为问题交办等处理的,予以降级处理,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B级;
6渗沥液实际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最高评价等级不超过B级。




DBJ43/T 206-2021 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3/TXXX-2021
备案号JXXXXX-2021
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Standards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ngineering in Hunan Province
2021年X月X日发布202X年X月X日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43/T 206,DBJ43/T 206-2021,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湖南省,DBJ43/T 206-2021 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标准1总则
1.0.1为加强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验收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包括士建工程验收、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联合式运转验收和峻工验收。
1.0.3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湖南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
2.0.1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污水、污泥进行净化、处理的场所,又称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厂。
2.0.2检验inspection
对标准所列项目进行量测、检查、试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2.0.3脸收acceptance
在施工单位自检工程质量合格的基础上,由工程质量脸收责任方组织,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参加,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及其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对技术文件进行审核,并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标准作出确认。
2.0.4主控项目dominant item
对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对检验批的基本质量起决定性影响。
2.0.5一般项目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0.6检验批inspection lot
按相同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抽样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2.0.7缺陷defect
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质量中不符合设计及技术标准要求的检脸项目或检验点,按其程度可分为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
2.0.8严重缺陷serious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0.9功能性试验functional test
对污水处理厂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进行测试检验的过程。
2.0.10单机试运转single trial operation
具有独立使用功能的设备安装完毕后进行的运转试验过程。
2.0.11联合试运转combined trial operation
为验证系统安全可靠,系统处理设施、设备带负荷联动试车的运转试验过程。
2.0.12竣工脸收completion acceptance
污水处理厂联合试运转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进行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应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与相关管理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2.0.13返修repair
对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的部位采取的整修等措施。
2.0.14返工rework
对施工质量、设备质量、性能要求不符合标准规定、设计要求的部位采取的更换、重新制作、重新施工等措施。
2.0.15格栅设备bar screen
拦截污水中较大尺寸漂浮物或其他杂物的设备。2.0.16曝气设备aeration facility
将空气中的氧气转移到曝气池的液体中,以供给好氧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量,同时对池内水体进行混合的设备。
2.0.17排泥设备sludge discharging facil ity
用机械吸泥或刮泥的方法排除净水构筑物内沉淀污泥的设备。
2.0.18一体化设备integrated equipment
将污水处理中的多个工艺环节、主要工艺设备、控制系统集成的具有一定处理功能或提升功能的成套装备。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勘察、监理、
运营等单位参加。
3.1.2建设单位应组织制订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计划,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验收的组织形式;
2验收依据的标准、文件;
3验收的步骤和程序;
4验收的时间、进度、计划;
5验收合格的标准。
3.3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检测工具等应经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在合格使用期限内。
3.1.4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检验方法应包括观察检查、检查各类记录、检查试(检)验报告和实测实量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察检查应采取观看、触碰、扳动、涂抹发泡液等方法对工程的外观、气味、状态、方位、严密性等属性进行查验;
2检查各类记录应包括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施工过程资料、监理检验记录、开箱检测、进场验收、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应核对监理检验记录、验收记录等记录中的时间、地点、具体项目内容、验收部位、参加的人员及分工,记录应为书面记录,附有完整的参与人员签名,应有完整、明确的检查结果、工作安排和要求;
3检查试(检)验报告应包括检查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出具的试验、实验、检测等报告,应核对工程建设过程的时间、对象和项目内容等,试验、实验、检测等报告应有明确的结论;
4实测实量应包括通过各种工具、仪器等对工程的外形尺寸、结构性能及设备的安装精度等进行的量测,应记录环境状况、设备仪器状况、检查项目内容、检查时间与地点、实测实量的方法、人员及结果等内容。形成书面记录,经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签字确认。
3.1.5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过程中填写的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T185的有关规定。
3.1.6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工程建设文件、勘察设计文件、设备技术文件要求。
3.17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
1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书;
2地质勘察资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和设计变更;
3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4施工记录、材料及设备进场验收记录、试验记录、检测记录、监理检验记录、污水处理厂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项目质量检验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工程会议记录;
5新技术应用的检验和验收材料,包括专项方案及专家论证文件等;
6施工单位自检工程质量报告书;
7需验证的其他文件材料。3.2工程险收规定
3.2.1工程质量验收应分为构(建)筑物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验收:安装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验收:厂区配套工程验收:联合试运转验收及竣工验收。
3.22工程质量脸收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工程应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应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或能单独作为成本核算,对于规模较大的单位工程,可将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部分划分为一个子单位工程;
2分部工程应按专业性质或工程部位等划分,当分部工程较大时,可按材料种类、施工特点、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将分部工程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3分项工程应按主要工种、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划分;
4检脸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进行划分。
3.2.3污水处理厂工程宜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进行验收划分,并应由监理单位审核。本规范附录A中未包括的部分,可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协商确定。
3.2.4污水处理厂构筑物工程的验收记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格式填写:安装工程的验收记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52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格式填写:设备安装工程单机试运转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格式填写:联合式运转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格式填写。
3.2.5建构筑物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脸批的质量脸收合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的有关规定。
3.2.6安装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52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工及脸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
3.2.7厂区配套工程的质量脸收合格应符合本规范第12章的有关规定。
3.2.8联合试运转的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本规范第13章的有关规定。
3.2.9当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经返工或返修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2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脸收;
3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铭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4经返修、返工处理的分项、分部工程,满足安全及使用功能要求时,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的要求予以验收;
5经返修、返工处理的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3.2.10竣工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应全部合格;
2联合试运转验收应合格;
3质量验收记录应齐全、完整;
4有关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项目应验收合格。3.3验收程序与组织
3.3.1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验批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施工专业工长等进行验收。
2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3分部(子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验收: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主体结构、主要机电设备安装等分部工程的验收。
4单位(子单位)工程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监理、施工、设计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验收。
5节能、环保分部工程验收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参与验收。
6污水处理厂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设计、施工、勘察、监理、运营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联合试运转,并应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综合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7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综合竣工申请报告后,应组织验收委员会或脸收小组进行工程竣工脸收。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应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与相关管理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8项目己完工且具备各项竣工脸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应向主管部门申请竣工联合验收。
3.3.2污水处理厂工程竣工脸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建设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文件、验收文件等归档并备案。4工程测量
4.1一般规定
4.1.1污水处理厂工程测量脸收应包括厂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测量验收,构(建)筑物、管道、设备安装及附属配套工程的施工测量验收,工程沉降观测验收,污水处理厂进、出水高程及位置的测量验收。
4.1.2工程测量验收应检查下列文件:
1工程测量验收报验材料;
2测量交桩记录;
3厂区原地形地貌的勘记录;
4施工测量记录;
5监理夏测记录;
6沉降观测记录;
7测量仪器、量具检定报告;
8其他有关文件。
4.1.3工程控制测量验收应实测厂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4.1.4污水处理厂工程控制轴线可选择构(建)筑物设计图纸上的轴线位置,且控制轴线应闭合到控制网。
4.1.5厂区的控制坐标、主轴线及方格网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设置的栓桩应定期检查、校核、复测。
4.1.6工程施工测量应实行组内复测制、复核制、监理复测制,并应填写记录。
4.1.7设备安装测量验收应实测设备安装基准线、高程基准点、标高、平面位置等。
4.1.8厂区地下各种管线开槽的测设应控制抽线、标高、断面。
4.2平面测量
4.2.1厂区总平面控制网采用导线网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中三级及以上精度要求,采用其他平面控制网时应符合二级及以上精度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测量交桩记录、施工测量记录、监理复测记录。
4.2.2厂区总平面的测量控制应进行测角、量距、平差调整。做标记线和轴线的丈量回数、测距仪测回数、方向角观测回数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测量记录、监理复测记录。
4.2.3对勘察设计提供的坐标、基线应进行复测,并应按设计的坐标、基线,对围墙及相关构筑物进行坐标系统测量。
检验方法:检查厂区原地形地貌的勘察记录、施工测量记录、监理复测记录。
4.2.4厂区平面控制网主抽线应进行复测,包括轴线交点在内的主轴线测量设置点不应小于3个。
检验方法:实测轴线距离及观测角度,检查施工测量记录、监理复测记录。
4.2.5控制轴线可在轴线上加点,形成整体或局部次级方格控制网。
检验方法:实测一个方格网边长及角度闭合,检查施工测量记录、监理复测记录。




DBJ43/T513-2020 湖南省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标准(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UDC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T ××-2020
备案号:J×-202×湖南省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标准
Standard for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safety appraisal of buildings in hunan province
2020-XX-XX 发布 2020-XX-XX 实施湖 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布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2
2.2 符号…………………………………………………………………………………….4
3 基本规定……………………………………………………………………. 6
3.1 一般规定 ……………………………………………………………………………..6
3.2 检测鉴定程序及分类…………………………………………………………….7
3.4 房屋结构安全性鉴定…………………………………………………………..15
3.5 房屋抗震鉴定 …………………………………………………………………….22
3.6 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29
4 调查与检测………………………………………………………………. 31
4.1 一般规定 ……………………………………………………………………………31
4.2 使用条件和环境的调查与检测…………………………………………….33
4.3 房屋现状检查与检测…………………………………………………………..36
5 场地、地基和基础……………………………………………………. 40
5.1 一般规定 ……………………………………………………………………………40
5.2 场地…………………………………………………………………………………..40
5.3 地基和基础调查与检测……………………………………………………….41
5.4 地基和基础的安全性鉴定……………………………………………………43
5.5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鉴定……………………………………………………….46
6 混凝土结构房屋……………………………………………………….. 49
6.1 一般规定 ……………………………………………………………………………49
6.2 混凝土结构检查与检测……………………………………………………….50
6.3 混凝土结构安全性鉴定……………………………………………………….54
6.4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鉴定……………………………………………………59
7 钢结构房屋………………………………………………………………. 69
7.1 一般规定 ……………………………………………………………………………69
7.2 钢结构检查与检测 ……………………………………………………………..70
7.3 钢结构安全性鉴定 ……………………………………………………………..73
7.4 钢结构抗震鉴定 …………………………………………………………………79
8 砌体结构房屋…………………………………………………………… 95
8.1 一般规定 ……………………………………………………………………………95
8.2 砌体结构检查与检测…………………………………………………………..96
8.3 砌体结构安全性鉴定…………………………………………………………..99
8.4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102
9 砖木结构房屋…………………………………………………………..116
9.1 一般规定 ………………………………………………………………………….116
9.2 砖木结构检查与检测…………………………………………………………116
9.3 砖木结构安全性鉴定…………………………………………………………120
9.4 砖木结构房屋抗震鉴定……………………………………………………..124
10 底层框架砖房和内框架房屋………………………………….. 127
10.1 一般规定 ………………………………………………………………………..127
10.2 底层框架砖房和内框架房屋检查与检测…………………………..128
10.3 底层框架砖房和内框架房屋结构安全性鉴定……………………130
10.4 底层框架砖房和内框架房屋抗震鉴定………………………………131
11 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评级……………………………………… 140
12 农村房屋结构安全性鉴定……………………………………… 142
12.1 一般规定 ………………………………………………………………………..142
12.2 检查内容 ………………………………………………………………………..142
12.3 安全性鉴定定性评级……………………………………………………….143
13 洪泛区和蓄滞洪区房屋结构安全性鉴定………………… 152
13.1 一般规定 ………………………………………………………………………..152
13.2 地基和基础安全性鉴定……………………………………………………152
13.3 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153
14 近代保护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 157
14.1 一般规定 ………………………………………………………………………..157
14.2 调查与检测 …………………………………………………………………….158
14.3 第一级鉴定内容 ……………………………………………………………..158
14.4 第二级鉴定内容 ……………………………………………………………..165
14.5 安全性整体评级 ……………………………………………………………..167
附录 A 房屋建筑状况检查汇总表 …………………………….. 170
附录 B 内浇混凝土墙与外砌砖墙房屋抗震鉴定 ……….. 171
B.1 一般规定………………………………………………………………………..171
B.2 抗震宏观控制评级………………………………………………………….173
B.3 构件抗震构造措施鉴定…………………………………………………….173
B.4 抗震承载力鉴定……………………………………………………………..179
附录 C 预制装配式墙板房屋抗震鉴定 ………………………. 184
C.1 一般规定………………………………………………………………………….184
C.2 抗震宏观鉴定…………………………………………………………………..186
C.3 抗震构造鉴定…………………………………………………………………..191
C.4 抗震承载力鉴定……………………………………………………………….195
附录 D 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的建筑安全性鉴定…………. 207
附录 E 施工验收资料缺失的房屋鉴定………………………… 212
E.1 一般规定………………………………………………………………………..212
E.2 施工验收资料缺失的结构实体检测 …………………………………212
E.3 施工验收资料缺失的房屋安全与抗震鉴定……………………….213
附录 F 结构形式鉴定……………………………………………….. 2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216
引用标准名录…………………………………………………………….. 217
附:条文说明…………………………………………………………….. 244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湖南省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工作,统一技术要求,保证鉴定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内房屋安全性和抗震能力的综合安全性鉴定。
1.0.3 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房屋,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1.0.4 湖南省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湖南省有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综合安全性鉴定 comprehensive safety appraisal
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结构安全性与建筑抗震能力分析和评级后,对房屋结构安全性与建筑抗震能力做出综合评定,包括结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2.1.2 结构安全性鉴定 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
对房屋建筑的结构承载力和结构整体稳定性所进行的调查、检测、验算、分析和评定等一系列活动。
2.1.3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通过检查和检测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4 专项鉴定 special appraisal
针对房屋建筑某特定问题或某特定要求所进行的调查、检测、验算、分析和评定等一系列活动。
2.1.5 综合抗震能力 comprehensive seismic capability
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抗震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6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7 重要结构 important structure
其破坏可能产生很严重后果的结构;在可靠度设计中指安全等级为一级的房屋建筑的结构。
2.1.8 一般结构 general structure
其破坏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结构;在可靠度设计中指安全等级为二级的房屋建筑的结构。
2.1.9 次要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其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严重的结构;在可靠度设计中指安全等级为三级的房屋建筑的结构。
2.1.10 构件集 member assemblaye
同种构件的集合,有主要构件集和一般构件集之分。
2.1.11 主要构件 dominant member
其自身失效将导致其他构件失效,并危及承重结构系统安全工作的构件。
2.1.12 一般构件 common member
其自身失效为孤立事件,不会导致其他构件失效的构件。
2.1.13 后续使用年限 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
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14 有效建设资料 effective construction date
被检测鉴定房屋建筑的正式的、合法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符合房屋建筑实际的竣工图纸等资料的总称。
2.1.15 调查 investigation
通过查阅档案、文件,现场勘查和询问等手段进行的信息收集活动。
2.1.16 检测 inspection
对结构的状况或性能所进行的现场测量和取样试验等工作。
2.1.17 典型楼层 Typical floor
具有代表性的楼层,一般包括 层数的标准层(m 为m 4鉴定单元房屋的层数;当 为非整数时,多取一层)、底层、顶层以及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和避难层。




DBJ43/T 011-2020 湖南省 BIM审查系统-模型交付标准.pdf

d1eeb8ac7e1e92ff2f436f5e045a81a9
资源简介/截图:前言
为提高湖南省建设工程项目报建审批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基于 BIM 技术对现有工程项目报建审批管理平台进行了技术升级,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建厅”)组织开展了本标准编制工作。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模型成果交付要求:5图纸成果交付要求;6 设计说明文档交付要求;7 计算文档交付要求;8 模型使用说明交付要求:9 其他文件成果交付要求: 10 附录。
本标准由省住建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积累资料,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三十号 C 座 15 层,邮编:100013),以供参考和吸纳。
本标准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中机国际(湖南)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三嘉建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清华大学
湖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创新战略联盟友谊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高清无水印 03J201-2 平屋面建筑构造(二)国家建筑设计标 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平屋面建筑构造(二)
图集号:03J201-2
统一编号:GJBT-63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3]143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实行日期:二〇〇三年九月一日b41529605c4d8541设计依据
1.1建设部建设[1992]560号《1992年全国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
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1.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1.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1.6《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38-92
2图集内容
本图集包括三种类型的屋面
2.1刚性防水屋面(含刚性防水层下铺设卷材防水层或涂膜防水层的二道防水设防屋面)
2.2种植屋面
2.3蓄水屋面
3适用范围
3.1刚性防水屋面适用于全国各地区屋面防水等级为Ⅱ、Ⅲ级的民用及工业建筑,可满足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等要求。屋面坡度为2%(结构找坡时可为3%)。不适用于受较大農动或冲击的建筑屋面。
3.2种植屋面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和部分寒冷地区的建筑屋面,可满足夏季隔热、冬季保温和改善环境的要求。
屋面坡度为1%~3%。(夏热冬暖地区节能设计标准尚未颁布实施前可参照选用)
考虑到种植屋面防水工程翻修困难,本图集种植屋面构造均按Ⅱ级防水等级的要求设防。除适用于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的建筑外,屋面防水等级为Ⅲ级的建筑如需采用种植屋面时,也应按Ⅱ级屋面防水等级设防。
3.3蓄水屋面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和部分夏热冬冷地区(极端最低温度高于-5°C的地区)屋面防水等级为Ⅲ级的建筑.(为提高防水质量,也可选用二道防水设防的Ⅱ级防水构造)蓄水屋面主要用作夏季隔热,屋面坡度为0.5%。
3.4屋面结构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4屋面构造组成(各条内容除专门注明用于某一种屋面外,其余均适用于全部三种屋面)
4.1防水层
本图集三种类型屋面中,一道防水设防时(Ⅲ级),均采用刚性防水层,二道防水设防时(Ⅱ级),其第一道防水层采用刚性防水层,第二道防水层采用卷材或涂膜防水层。
4.1.1刚性防水层
4.1.1.1刚性防水层采用细石混凝土现场整体浇筑包括:
a.普通防水混凝土;(掺减水剂)
b.补偿收缩混凝土;(掺塑化膨胀剂)
c.合成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掺合成纤维和塑化膨胀剂)
d.钢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掺钢纤维和塑化膨胀剂)
e.滲透结晶型混凝土。(摻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合成纤维和减水剂)
除钢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不配筋外,其余各种混凝土均配双向中6@150X150钢筋网片(分格缝处应断开)。
钢筋网片在混凝土中应偏上放置,钢筋保护层≥10mm。
4.1.1.2刚性防水层可根据防水要求、工程特点、地区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从上述五种材料中选用。
种植屋面的刚性防水层和蓄水屋面的刚性防水层(蓄水池),应优先采用渗透结晶型混凝土,不宜采用普通防水混凝土和钢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
4.1.1.3刚性防水屋面和种植屋面的刚性防水层以及钢纤维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均应设置分格缝,设缝要求和分格缝的构造见G19页和Z10页。
4.1.1.4蓄水屋面的刚性防水层(蓄水池)施工要求见S14页。
4.1.2卷材和涂膜防水层
4.1.2.1卷材和涂膜防水层材料,可从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涂料、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卷材(即水泥基柔性防水卷材)和涂料中遵选,选用方法详见G1页~G3页、Z1页~Z3页和S1页。
个体工程设计在选定这些材料后,尚需从表6:1.2中指明所选用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的具体品名,并在设计图纸中注明。
4.1.2.2当选用Ⅱ级防水等级即二道防水设防时,其第二道防水设防的卷材防水层如个体工程设计未提出满铺要求,可优先采用空铺法、点粘法、条粘法施工,但屋面周边800mm范围内应满粘。
4.1.2.3卷材胶粘剂由卷材生产厂配套供应和提出技术要求。
4.1.2.4涂膜防水层是否铺设胎体增强材料,由个体工程设计根据涂料品种、性能和需要确定。用于易开裂渗水部位(天沟、檐沟、泛水、水落口)的涂膜附加层均应增设一层或一层以上的胎体增强材料。胎体增强材料可采用聚酯无纺布或化纤无纺布。
4.1.2.5所有外露的卷材和涂膜表面(檐沟、泛水、刚性防水层分格缝等部位)均涂刷材性相容、粘接力强、耐风化的浅色涂料作保护层(自带保护层的卷材除外)。
4.2隔离层
刚性防水层下,设≤10mm厚白灰砂浆作隔离层,也可干铺一层卷材,以使刚性防水层与基层完全分离。
4.3找平层
4.3.1找平层的水泥砂浆中应掺入聚丙烯或尼龙-6纤维,每立方米水泥砂浆的掺量为750~900g。
4.3.2找平层应设分格缝,设缝要求和分格缝构造:
刚性防水屋面和种植屋面见Z10页,蓄水屋面见S4S5页。
4.4找坡层
4.4.1找坡层材料采用1:8水泥陶粒或其它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3MPa)。
4.4.2檐沟及内天沟的纵向坡度不小于1%,沟底水落差不超过200mm。
4.4.3屋面由结构找坡时,则取消找坡层。
4.5保温隔热层
4.5.1各种屋面均采用板状保温隔热材料,材料性能要求见G29页。
4.5.2根据有关节能设计标准以及满足屋面冬季保温最小传热阻和夏季隔热的要求,对各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屋面的保温隔热层计算所得厚度列表于每种屋面的最后部分供选用。夏热冬暖地区节能设计标准尚未颁布实施前,可参照夏热冬冷地区的相应厚度选用。
4.6隔汽层
4.6.1经常处于高湿状态下的房间(如公共浴室、主食厨房的蒸煮间等)屋面应设置隔汽层。
4.6.2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一般潮湿房间(室温13°C~24℃、相对湿度61%~75%和室温大于24°C、相对湿度51%一60%)的屋面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第六章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是否需设隔汽层以及选定隔汽层材料和厚度。
4.6.3上述地区正常温湿度房间的屋面一般不设隔汽层。
5种植屋面和蓄水屋面
5.1种植屋面
5.1.1种植介质的选用和种植物的选配,宜由个体工程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其它实际情况并商请有经验的园艺狮共同确定。本图集种植屋面系按种植浅根植物考虑,种植介质厚度为100300mm。
5.1.2根据使用经验,图集中列入了三种种植介质下的排水层做法,供设计人选用。
a.塑料板或橡胶板排水层,采用成品专用塑料排水板或橡胶排水板。(图中按塑料排水板绘制,板支点高度为10~18mm)
b.混凝土架空板排水层;
c.陶粒或卵石排水层(尽量采用陶粒),陶粒粒径20~30mm,避免颗粒大小级配不利于排水。
5.1.3排水层上均铺设200~300g/m2的聚酯针刺土工布一层作过滤层用,土工布接缝应严密,防止种植介质流失。
5.1.4采用自动徽喷或滴灌方法,满足种植物的灌溉需求,由个体工程设计的供排水专业进行微喷或滴灌系统的设计。
5.2蓄水屋面
5.2.1蓄水屋面的蓄水池以人工补水为主,蓄水池的最小蓄水深度为150mm。
5.2.2蓄水池内的走道板为非固定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
5.2.3蓄水池的供水系统由供排水专业设计,供水采用人工控制或自动控制由个体工程设计决定,水池应常年蓄水,不得排空或干涸。
6材料和施工
6.1材料
6.1.1所有材料如水泥、粗细骨料、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塑化膨胀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合成纤维、钢纤维、卷材、胶粘剂、涂料、胎体增强材料、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等,除应符合该材料产品现行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外,还必须符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本图集的要求。
(略)03J201-2图集内容索引:目录1-2
说明3-9
刚性防水屋面
刚性防水屋面构造(一)(Ⅲ级防水)G1
刚性防水屋面构造(二)(Ⅱ级防水)G2
刚性防水屋面构造(三)(有隔汽层)G3
索引详图G4
檐口和檐沟(一)(Ⅲ级防水)G5
檐口和檐沟(二)(Ⅱ级防水)G6
檐沟详图G7
女儿墙泛水(一)(Ⅲ级防水)G8
女儿墙泛水(二)(Ⅱ级防水)G9
女儿墙泛水收头G10
泛水详图(一)(Ⅲ级防水)G11
泛水洋图(二)(Ⅱ级防水)G12
女儿墙压顶板及避雷带支架座G13
檐沟水落口G14
女儿墙内天沟水落口G15
内天沟穿女儿墙水落口G16
水落管、落水斗G17
架空隔热层构造G18
刚性防水层和保护层分格缝构造G19
变形缝(一)G20
变形缝(二)G21
变形缝(三)G22
屋面出入口G23
屋面人孔G24
管道穿屋面G25
烟肉穿屋面G26
拉索座G27
砖动排气道、设备基座…G28
保温隔热层选用要则、常用保温隔热材料选用表…G29
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一)G30
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二)G31
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三)G32
种植屋面
种植屋面构造(一)Z1
种植屋面构造(二)Z2
种植屋面构造(三)Z3
索引详图Z4
女儿培泛水Z5
种植介质挡培构造Z6
女儿墙内天沟水落口Z7
内天沟穿女儿墙水落口Z8
走道板、排水板和铸铁算子Z9
分格缝构造Z10
变形缝(一)Z11
变形缝(二)Z12
屋面出入口及避雷带支架座Z13
管道穿屋面Z14
砖砌排气道、设备基座Z15
保温隔热层选用要则、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一)Z16
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二)Z17
蓄水屋面
蓄水屋面构造S1
索引详图S2
檐沟S3
女儿墙泛水(一)S4
女儿墙泛水(二)S5
垂直水落口S6
穿女儿墙水落口S7
走道板S8
变形缝和水池伸缩缝S9
金属盖板变形缝·…S10
屋面出入口S11
管道穿屋面S12
砖砌排气道S13
蓄水池配筋和模板图S14
保温隔热层选用要则、保温隔热层厚度选用表·S15




高清无水印 07MS101 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图集(07MS101 1~5册完整版).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图集号:07MS101
统一编号:GJBT-1039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7]243号
实行日期: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一日07MS101-1、07MS101-2、07MS101-3、07MS101-4、07MS101-5合订本,高清无水印PDF完整版、带大目录书签。f2e1ff4fadbdf0a1.编制依据
本图集依据建设部建质函[2006]71号“关于印发《2006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编制目的
为了在市政给水工程中贯彻现行国家有关规范(程)以及推广成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特编制此图集。
3.适用范围
3.1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室外给水工程。
3.2本图集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永久性冻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以上地区、其他特殊性地区时,应根据有关规范(程)的规定或专门研究另做处理。
4.图集内容
本图集按技术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均摘自现行给水排水国家标准设计图集。
4.1“室外消火栓安装”部分为室外地上、地下消火栓及相关设备的布置、安装及其井室的设置施工详图。
4.2“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部分为砖砌圆形立式闸阀井、砖砌圆形立式蝶阀井、砖砌圆形卧式蝶阀井、砖砌水表井、砖砌圆形排气阀井、砖砌排泥阀(湿)井、钢筋混凝土矩形立式闸阀井、钢筋混凝土矩形立式蝶阀井、钢筋混凝土矩形卧式蝶阀井、钢筋混凝土矩形水表井、钢筋混凝土矩形排气阀井的施工详图。
4.3“自承式平直形架空钢管”部分为管径DN300~1800mm、工作压力≤1.0MPa的室外给水排水自承式平直形架空钢管的设计和施(加)工详图。
4.4“自承式圆弧形架空钢管”部分为管径DN300~1500mm、工作压力≤1.5MPo的室外自承式圆弧形架空钢管的设计和施工详图。
4.5“防水套管”部分为管径DN50~1000mm柔性防水套管和DN50~450mm刚性防水套管、DN25~350mm刚性防水翼环做法。
5.编制方式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1本图集按五个部分分段编制。每部分有各自的图纸目录、总说明和施(加)工详图。
5.2选用时应阅读各部分的总说明,了解设计和施工技术要点;确定设计条件是否适用于实际工程情况。
5.3本图集已进行了复审,并做了相应修改。如今后规范(程)有新的版本时,选用者应按有效版本对图集进行检查和修改。
5.4如本图集内容不足时,可以选用其他现行标准设计图集或自行设计。
6.本图集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市自来水设计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内容索引:总目录及编制说明…1
编制说明2
07MS101-1室外消火栓安装3
07MS101-2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31
07MS101-3自承式平直形架空钢管.……209
07MS101-4自承式圆弧形架空钢管……275
07MS101-5防水套管.…327




高清带书签 12DX011《建筑电气制图标准》图示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图示
图集号:12DX011
统一编号:GJBT-1218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强电专业专家委员会、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弱电专业专家委员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12〕134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19eb132e6c89760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2]131号文“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而编制。
1.2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200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基于新制定的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一2012(以下简称《标准》),本图集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和文字说明的方法对《标准》中的条文进行详实地解释,以便设计人员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标准》。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与一般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文件、竣工图、通用设计图、标准设计图。
4编制原则
4.1以《标准》的条文为依据,正确、形象地解释条文。
4.2采用实用的示例图解《标准》的条文,不便图示的辅以文字说明。
4.3图示中着重强调条文的解释和使用,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必要时介绍了条文的编制依据。
4.4为满足电气专业人员的设计需要,图示中对各类图样编制了制图规则说明。
4.5《标准》中已表达清楚的条文,本图集未列入。12DX011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5
编制说明 7
制图一般规则 10
基本规定 11
图线 11
参照代号 15
标注 18
常用符号 21
图形符号 21
图形符号(线型符号) 26
图形符号(设备标注) 27
文字符号 29
图样画法 30
一般规定 30
图号和图纸编排 31
图样布置 32
系统图 33
电路图 42
接线图(表) 47
电气平面图 48
电气总平面图 53
变配电所 55
说明 55
供配电系统图 56
35kV配电系统图 57
10kV供配电系统图 58
10/0.4kV变配电所S23低压配电系统图 60
动力配电箱系统图 62
照明配电箱系统图 64
照明平面图 65
弱电平面图 66
S23变配电所平面布置图 67
S23变配电所电缆路由图 68
S23变配电所A-A剖面图 69
S23变配电所B-B剖面图 70
S23变配电所接地平面图 71
输送泵房 72
说明 72
动力配电箱系统图 73
卸料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 75
输送泵控制电路图 79
泵房电缆图 81
泵房动力平面图 82
附录 83
部分常用图形符号新旧对比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