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084-2022 公路波纹钢管涵洞通道施工技术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692217
iC93.080.01 CCS P 28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084—2022 公路波纹钢管涵洞通道施工技术规程 2022-12-30发布 2023-03-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084—2022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构件及材料 5.1一般规定 5.2构件要求 5.3材料要求 6涵洞通道施工 6.1施工工艺流程 6.2施工准备 6.3地基、基础及垫层施工 6.4波纹钢管安装 6.5外壁防渗及防腐施工 6.6结构性回填 6.7内壁防腐及防磨蚀施工 6.8洞口构筑物及附属工程施 6.9现场恢复 7工程交工 …




DB63T-1904-2021青海省 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 feabd721ae869ef611d8e2fc8083b71c

1总 则
1.0.1 为了规范青海省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 7、8 度,地面以上层数不大于3 层、檐口高度不大于 12m 的低层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应合理选用材料、结构型式和构造措施,应保证结构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符合防火、防腐要求
1.0.4 农牧区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地区有关标准的规定1.0.5 农牧区自建房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
2.1.1 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
装配式轻钢结构住宅是指由小截面的热轧H型钢、高频焊接 H型钢、普通焊接 H型钢或异形截面型钢、冷轧或热轧成型的钢管等构件构成的低层框架或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2.1.2 框架 – 支撑结构
由框架及支撑共同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2.1.3 集成化住宅建筑
在标准化、模数化和系列化的原则下,构件、设备由工厂化配套生产,在建造现场组装的住宅建筑。2.1.4 卡件
在轻钢龙骨墙体中,布置在龙骨顶部或底部的为龙骨定位的槽形钢构件。
2.1.5 热桥
围护结构中保温隔热能力较弱的部位,这些部位热阻较小,热传导较快。
2.1.6 受弯承载力安全系数试件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与承载力状态荷载设计值的比值。
2.1.7 连接承载力安全系数
试件连接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与连接承载力状态荷载设计值的比值。
2.1.8 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上现浇混凝土组成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共同承受载荷的楼板。
2.1.9 长细比
构件计算长度与构件截面回转半径的比值2.1.10 支撑框架
斜支撑与框架梁柱汇交于一点的框架。2.1.11 水泥基
水泥基复合材料指以水泥与水发生水化、硬化后形成的硬化水泥浆体作为基体与其他各种无机、金属、有机材料组合而得到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1.12 箱形截面
横截面形状和通常的箱子截面一样,一般由钢板焊接而成
2.1.13方(矩)形钢管横截面为矩形、方形的中空钢管,一般为一次加工成型的钢
2.1.14 蒙皮
具有的抵抗自身平面内剪切变形的能力与支承构件可靠连接的结构面板体系。




DB63/T 1978-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涵洞设计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28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78—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涵洞设计规范
2021 – 12 – 01 发布 2022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aee6a3451d08246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与定义 ……………………………………………………………… 14 符号与缩略语 ……………………………………………………………. 25 总体要求 ……………………………………………………………….. 36 工程勘察 ……………………………………………………………….. 37 材料要求 ……………………………………………………………….. 38 结构设计 ……………………………………………………………….. 49 构造设计 ……………………………………………………………….. 7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预制装配式涵洞的术语与定义、符号与缩略语、总体要求、工程勘察、材料要
求、结构设计、构造设计。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预制装配式涵洞(通道)的勘察与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173.3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3部分:遇水膨胀橡胶
GB/T 21873 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
GB/T 23457 预铺防水卷材
GB/T 50942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T 3365-02 公路涵洞设计规范
JTG B 02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 C 10 公路勘察规范
JTG C 20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T D 31-06 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 D 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预制装配式涵洞
采用工厂制造和现场拼装施工方式建造的公路钢筋混凝土构造物。
3.2纵向节段
沿涵洞纵向按一定长度划分的具有完整截面形状的结构单元。
3.3平接缝
涵洞节段间或节段各预制构件间垂直于洞身方向的接缝。
3.4铰接缝
涵洞节段各预制构件间平行于洞身方向的接缝。
3.5顶板
设置于涵洞截面顶部的板式构件。
3.6侧墙
设置于涵洞截面两侧的墙体构件。
3.7底板
设置于涵洞截面底部连接两侧的板式构件。




DB63/T 1857-2020 高海拔高寒地区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设计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
CCS P 28
备案号: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857—2020
高海拔高寒地区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设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steel-concretecomposite beamin high altitude and cold regions
2020 – 12 – 09 发布 2021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7392d29a110a03e内容摘抄: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局、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季德钧、王克锦、王永亮、晁刚、赵新瑞、房建宏、杨洪福、薛兆锋、彭元诚、朱玉、黄古剑、陈楚龙、刘新华、赵鹏磊、张金保、范建闻、叶生春、张长福、张超、张志为、李彦君、马元元、迟娟、江明晖、李秀兰、陈干、胡俊亮、李立坤。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海拔高寒地区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的术语和定义、材料、作用、总体设计、构造设计、结构分析、施工及监控、可养护检修设计以及健康监测。
本文件适用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的结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3007 耐火材料含水量试验方法
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 15532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GB/T 18365 斜拉桥用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
GB/T 21073 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GB/T 25823 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
GB/T 30826 斜拉桥钢绞线拉索技术条件
GB/T 32963 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缆索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917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
GB 50982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CJ/T 297 桥梁缆索用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T/T 737 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
JT/T 1037 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JTG/T 33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T 3360-01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T B02-01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 B05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
JTG/T D31-06 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4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JTG/T D64-01 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5-01 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T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YB/T 152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海拔高寒地区
海拔高程超过1500 m,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10 ℃的地区。
3.2
钢-混凝土组合梁
由混凝土板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合而成能整体受力的梁。
3.3
抗剪连接件
将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连接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构件。
3.4
组合梁斜拉桥
主梁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斜拉桥。
3.5
斜拉索覆冰风振
由于斜拉索覆冰改变了气动外形,在一定风速下引起的斜拉索驰振。
3.6
飘浮体系
塔处主梁不设竖向支承,纵向可以是不约束或者弹性约束的结构体系。
3.7
半漂浮体系
塔墩固结,主梁在塔墩上设置竖向支座,纵向可以是不约束或者弹性约束的结构体系。
3.8
塔梁固结体系
塔梁固结,墩处设支座的结构体系。
3.9
刚构体系
塔、梁、墩均固结的结构体系。
3.10
限位装置
为防止主梁水平位移过大而采用限制纵、横向水平位移的装置。
3.11
斜拉索减振装置
为减小斜拉索风振或风雨振的措施或装置。
3.12
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
主梁边跨的一部分或全部采用混凝土梁,其余梁段采用钢梁或组合梁的斜拉桥。
4 材料
4.1 混凝土
4.1.1 用于斜拉桥各部分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和耐久性设计要求等,应按 JTG 3362、JGJ 55、
JTG/T D31-06、JTG/T 3310 的规定采用。(略)内容索引: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材料 …………………………………………………………………… 3
4.1 混凝土 ……………………………………………………………… 3
4.2 钢材 ……………………………………………………………….. 3
4.3 斜拉索 ……………………………………………………………… 3
5 作用 …………………………………………………………………… 4
5.1 一般规定 ……………………………………………………………. 4
5.2 各类作用 ……………………………………………………………. 4
5.3 作用组合 ……………………………………………………………. 5
6 总体设计 ……………………………………………………………….. 6
6.1 一般规定 ……………………………………………………………. 6
6.2 结构体系与形式 ………………………………………………………. 6
7 构造设计 ……………………………………………………………….. 7
7.1 一般规定 ……………………………………………………………. 7
7.2 主梁 ……………………………………………………………….. 7
7.3 索塔 ………………………………………………………………. 11
7.4 斜拉索 …………………………………………………………….. 11
7.5 锚固系统 …………………………………………………………… 12
7.6 气动稳定结构 ……………………………………………………….. 16
7.7 附属工程 …………………………………………………………… 17
8 结构分析 ………………………………………………………………. 17
8.1 一般规定 …………………………………………………………… 17
8.2 静力计算 …………………………………………………………… 17
8.3 动力计算 …………………………………………………………… 18
8.4 抗剪连接件计算 ……………………………………………………… 19
8.5 抗风稳定计算 ……………………………………………………….. 19
8.6 施工阶段分析 ……………………………………………………….. 19
9 施工及监控 …………………………………………………………….. 20
9.1 一般规定 …………………………………………………………… 20
9.2 基本要求 …………………………………………………………… 209.3 施工过程控制精度 ……………………………………………………. 20
10 可养护检修设计 ………………………………………………………… 21
10.1 一般规定 ………………………………………………………….. 21
10.2 养护条件设计 ………………………………………………………. 21
10.3 构件更换条件 ………………………………………………………. 21
11 健康监测 ……………………………………………………………… 21
11.1 一般规定 ………………………………………………………….. 21
11.2 监测内容 ………………………………………………………….. 22
11.3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 22
11.4 系统集成及软件实施 …………………………………………………. 22
11.5 系统验收 ………………………………………………………….. 22
11.6 系统维护及技术服务 …………………………………………………. 22




DB63/T 1983-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评定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20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83—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评定规范
2021 – 12 – 01 发布 2022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4e8be6b9ccedfde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一般规定、材料要求、构件制作、构件安装、排水及防冻胀、
墙背填料、竣(交)工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中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质量检验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TG/T 33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土建工程)
DB63/T 198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设计规范
DB63/T 1982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一般规定
4.1 质量检验应结合 JTG F80/1 规定,归属单位工程为路基工程,分部工程为组合挡土墙工程,分项
工程分别为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重力式挡土墙工程。
4.2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施工控制要点等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定,并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外
观质量无限制缺陷且保证资料真实齐全时,方可进行质量检验。
4.3 预制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安装作业应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4.4 预制构件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预埋件、预留孔洞、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
对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强度、钢筋配置等进行现场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应符合本文件规定,检测结果
应符合设计要求和 DB63/T 1981 规定。
4.5 工程质量检验、材料及构件(半成品、成品)检验评定、检查项目合格率计算、实测项目和外观
质量的合格判定、隐蔽工程在隐蔽前的检验、完工后的质量检验等,均应符合 JTG F80/1 的相关规定。
4.6 工程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质量和质量保证资料等。
4.7 预制装配式挡土墙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还应符合 JTG F80/1 和 DB 63/T 1982 的规定。
4.8 地基及基础、墙顶护栏和栏杆的质量检验应符合 JTG F80/1 规定。




XJJ 121-2020 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pdf(附条文说明)

资源简介/截图: e88dcfa7d8bea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2020年第85号
关于批准发布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为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XJJ121-2020,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自治区建设标准服务中心组织出版发行。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0年7月10日内容摘抄:1总则
1.0.1为促进新疆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合理应用和发展,使轻型钢结构住宅建设符合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术先进、绿色环保,质量合格,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以下轻型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新建的低层、多层轻型钢结构住宅工程:
2以轻型钢框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并配套有满足功能要求的轻质墙体的建筑系统:
3层数不超过6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轻型钢结构住宅。符合本规程适用范围的轻型钢结构住宅,按层数和高度可划分如下:
1)低层住宅:13层(高度不超过12米);
2)多层住宅:4~6层(高度不超过24米)。
1.0.3设计轻型钢结构住宅时,应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用建筑方案、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和构造措施,满足结构构件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符合防火、防腐蚀等要求。
1.0.4轻型钢结构住宅宜优先采用通用化和标准化的结构和构件,应在充分体现标准化、模块化、多样化及通用化的原则上做到体系合理、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1.0.5轻型钢结构住宅应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轻型钢结构住宅应满足绿色建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相关要求。
1.0.6轻型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轻型钢框架1 ight steel frame
轻型钢框架是指由小截面的热轧H型钢、高频焊接H型钢、普通焊接H型钢或异形截面型钢、冷轧或热轧成型的钢管(含矩形钢管)等构件构成的纯框架或框架-支撑结构,具有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
2.1.2轻型钢结构体系light steel structure system
由轻型钢框架或轻型钢框架-支撑组成的具有抗剪和抗弯能力的结构体系。
2.1.3轻型钢结构住宅light steel structure residential building
主要承重结构为轻型钢结构的住宅建筑。
2.1.4住宅建筑体系housing architecture system
以住宅为对象,将设计、加工、施工材料供应、管理、经营与服务等环节作为整体来研究,予以定型进而实施,各环节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建筑产品及其工作体系。
2.1.5集成化住宅建筑integra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在标准化、模数化和系列化的原则下,构件、设备由工化配套生产,在建造现场组装的住宅建筑。3材料
3.1结构材料
3.1.1结构钢材的选用应遵循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工作环境、钢材厚度和价格等因素,选用合适的钢材牌号和材性保证项目。
3.1.2轻型钢结构住宅中承重钢结构所用钢材牌号与质量等级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钢材可选用符合《碳素结构钢》GB/个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Q235钢和Q355钢。当有依据时,也可选用强度等级更高的钢材;
2按8度抗震设防的住宅钢结构要求采用较高性能等级的钢板时,宜采用符合《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钢板:3.2围护材料
3.2.1轻型钢结构住宅的轻质围护材料宜采用水泥基的复合型多功能轻质材料,也可以采用水泥加气发泡类材料、轻质混凝土空心材料等。
3.2.23轻质围护材料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并应符合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3.3保温材料
3.3.1用于轻型钢结构住宅的保温隔热材料应具有满足设计要求的热工性能指标、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能指标。
3.3.2轻型钢结构住宅的保温隔热材料可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EPS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非可燃气体发泡XPS板)、硬质聚氨酯板(PU板)、改性酚醛板、岩棉、发泡聚氨酯板(PUR)、玻璃棉等。保温隔热材料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现行地方消防相关规定。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应以集成化住宅建筑为目标,应按模数协调的原则实现构配件标准化、设备产品定型化。
4.1.2轻型钢结构住宅应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一体化设计原则,并应按配套的建筑体系和产品为基础进行综合设计。
4.1.3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套型结构可适应套型改变:
2非承重部件可更换:
3材料可回收利用。
4.1.4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应满足下列使用要求:
1基本居住空间的合理性要求;
2室内环境(保温、隔热、采光、通风、防水、照明、隔声和楼板防颤等)要求;
3安全(防火、防入侵、紧急撤澈离、防滑、栏杆防护等)要求;
4环境艺术效果。
4.1.5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应满足下列耐久性要求:
1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的规定,一般居住建筑为50年;
2承重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其相应安全等级的可靠度应符合《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4.2模数协调
4.2.1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应符合《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规定;专用体系住宅建筑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模数协调方法。
4.2.2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构、配件的模数化和标准化,应以通用化的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模数协调,同时应在优选设计模数的基础上以模数网格线定位。
4.2.3模数网格
1结构网格应以模数网格线定位。模数网格线应为基本设计模数的倍数,宜采用优先参数为6M(1M=100mm)的模数系列:
2装修网格应由内部部件的重复量和大小决定,宜采用优先参数为3M。管道设备可采用M/2、M/5和M/10。厨房、卫生间等设备多样、装修复杂的房间应注重模数协调的作用。4.3节能及室内环境
4.3.1轻型钢结构住宅的热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热工性能较好的围护结构并选择先进、适用的供热、供冷系统和运行方法,以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节能设计采用规定性指标或性能化方法应符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严寒(C)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T0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T07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的要求;4.4平面设计
4.4.1轻型钢结构住宅设计宜根据下列条件进行套型设计并选择结构体系:
1套型设计与结构体系的一致性:
2标准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3抗风、抗震等承重使用要求;
4钢构件供应、加工、运输及安装条件:
5现行国家标准及本规程中关于结构体系适用范围的规定。
4.4.2轻型钢结构住宅可采用模块单元组合的设计方法:
1每一模块单元含有一处竖向交通和一组完整的套型组合;
2模块单元具有结构独立性、结构体系同一性、可组性、可互换、组合后具备结构整体性。
4.4.3平面设计应在优先尺寸的基础上运用模数协调实现尺寸的配合,优先尺寸宜根据住宅设计参数与所选通用性强的成品建筑部件或组合件的尺寸确定,平面设计应以单元或套型进行模块化设计。4.5竖向设计
4.5.1含装修在内的楼盖技术层厚度为h,普通轻型钢结构住宅当h,<250mm时,层高宜为2.8m;当250mm<h,<350mm时,
层高宜为2.9m;当h>350mm时层高宜为3.0m,层高不宜超过3.30m并应为基本模数1M的倍数。卫生间、洗衣间的楼板标高宜降低,以便设置防水层、找坡或管道层(同层排水时)。
4.5.2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地下室设置和基础埋深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h,<350mm时,4.6墙体与屋面设计
4.6.1屋面
1屋顶应满足承重、抗震、保温、隔热、防水、排水、防火、防雷、安全防范和装饰美观等基本功能要求;有特殊需要时还应满足隔声(轻型屋面)、通风、采光(斜屋顶下空间利用时)、上人、安装太阳能设施、雨水收集和绿化等功能要求:
2当钢结构住宅的屋盖结构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时,屋顶做法与其他结构类型住宅屋顶要求一致,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7设备及电气
4.7.1一般规定
1建筑设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地区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建筑设备管线设计应相对集中、布置紧凑合理占用空间;
3管道与管线穿过钢梁、钢柱时,应与梁柱上的预留孔留有空隙,或空隙采用柔性材料填充;当穿越防火板或楼板时应设置不燃型的套管,管道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应采用不燃柔性材料填充,墙体内现场敷管时,不应损坏墙体构件;当管道穿过钢梁时应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第6.5条的要求及相关图示执行;(略)




DB63/T 2031-2022 青海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63/T2031-2022
青海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
2022-04-12发布2022-08-01实施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439fa947552a9c51总则
1.0.1为了规范青海省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青海省信息通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青海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包括用地红线内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通信系统配套设施改造建设。
1.0.3本规范所述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及其它与公用移动通信相关的通信基础设施。
1.0.4建筑物建设单位应参照本规范开放并预留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源。
1.0.5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设计必须执行国家和青海省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等有关规定。
1.0.6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满足多家运营商平等接入的要求,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制定建设方案。
1.0.7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应与主体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1.0.8通信基础设施的抗震、消防、节能等功能的设计,本规范未做特殊要求时,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1.0.9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机房所产生的电场、磁场、电磁场的场量限值应符合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制》GB8702的相关规定。
1.0.10本规范涉及的产品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未经法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测合格的设备及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11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青海省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1.0.12公共交通类重点场所(机场、车站、隧道等)、大型场馆(体育馆、展览中心、图书馆等)、商住楼和商务楼宇、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建筑物,根据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需求应建设室内分布系统基础设施。
1.0.13绿地、路灯杆等公共设施,应根据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放使用。
1.0.14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站址选择应符合《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5003中对局、站址选择要求的相关规定。2术语
2.0.1移动通信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基础设施和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基础设施两部分。主要包括机房、屋面设施、分布系统、供电系统、管线、防雷接地系统、防火系统等。
2.0.2移动通信基站
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连接移动通信交换中心、并与移动终端之间收发无线信号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通常情况下,一个移动通信基站由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空调及天线、馈线等组成。
2.0.3室内分布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是针对室内用户群,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一种解决方案。室内分布系统将移动基站的信号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各个区域,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无线信号覆盖。
2.0.4基站机房
用于安装移动通信基站所需设备的房间。
2.0.5室分机房
用于安装室分布系统所需信号源设备、多系统合路平台(简称POI)设备以及配套设备的房间,包括室分中心机房和室分设备间。2.0.6通信管道
通信线缆的一种地下敷设通道,由管道、人(手)孔,室外引上管和建筑引入管等组成。
2.0.7配线区
根据建筑的分类、用户密度,以单体或若干个建筑组成的配线区域。
2.0.8配线管网
建筑内竖井、管槽等组成的管网。
2.0.9桥架
梯架、托盘及槽盒的统称。
2.0.10馈线
把电磁波以尽量小的损耗从发射机传到天线或从天线传到接收机所用的连接线。
2.0.11馈线洞
通信机房墙面上具有一定尺寸要求的孔洞,是通信机房内各种线缆进出的通道。
2.0.12屋面通信基础设施
在建筑屋面,为安装屋面抱杆、屋面美化天线罩、屋面自立塔、附墙美化天线罩、附墙抱杆、室外机柜等通信设施而设置的结构构件。
2.0.13地面通信基础设施
地面上用于安装移动通信基站的通信基础设施,包含各类杆塔、机房、管道等。2.0.14抱杆
建筑屋面、女儿墙、外墙或通信塔桅上用于支撑、固定天线的钢制构件。
2.0.15桅杆
桅杆是指承载各种移动天线、通过拉线固定、高度较高的钢制构件。
2.0.16塔桅
塔桅是指承载各种移动天线的塔架、桅杆,包括自立式四边形塔架、独立管塔、桅杆、美化塔、楼上抱杆和车塔。
2.0.17宏站
移动通信基站的一种形式,由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空调、天线及馈线等组成。一般通信设备发射功率大于10W,覆盖半径为200m一2000m。
2.0.18微站
移动通信基站的一种形式,相比宏站其通信设备发射功率较低,一般为500mW~10W,覆盖半径50m100m,天线挂高一般低于12m。
2.0.19公共杆塔
建筑物红线内路灯杆、监控杆、电力杆等各类杆塔。
2.0.20天线
无线电收发系统中,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2.0.21线缆
移动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中光缆、电缆的统称,包括射频同轴电缆、光缆、超五类线、超六类线等。3基本规定
3.0.1新建建筑物应充分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新建建筑物在规划报建、方案设计时,建筑建设单位应及时与相关审批单位沟通,共同完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布点方案,在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满足多家运营商的接入需求。
3.0.2在选取建筑物作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载体时,应结合纳入各市州、县(市、行委)详细规划以及村庄的拟建通信站址需求。
3.0.3要建设移动通信基站的新建建筑物,建设单位应在建筑物顶部设置屋面通信基础设施,且应提供电力引入、管道接入、防雷接地条件。
3.0.4中低层建筑群应预留地面通信基站建设位置,地面通信基站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地面积大于25000m的中低层建筑群,每25000m应预留一处室外宏站建设用地,不足25000m的部分按照25000m计。站址位置应靠近所覆盖区域中心位置。
2建筑物红线内的路灯杆、电力杆、监控杆等公共杆塔资源应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开放,作为微站站址资源使用。
3.地面通信基站宜设置在建筑群绿化带、道路旁等。应远离加油站、变电站、强电磁干扰区域。应避开有燃气、供水、电力等管线的区域。宏站站址占地面积不应小于50m,净宽度不应小于6m。
4.除公共杆塔外的地面通信基础设施站址应预留独立回路的直供电力线路,并预埋通信管道与内部通信基础设施管线互通。4通信机房
4.1一般规定
4.1.1通信机房主要包括基站机房、室分机房等,以上机房可根据通信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合并建设。
4.1.2建设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新建建筑物,建设单位应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布局设置通信机房,通信机房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及《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5003的规定,通信机房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10kN/m2。
4.1.3通信机房墙体应满足壁挂设备的承载力要求。
4.1.4通信机房屋面及外墙外保温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青海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3/T1627、《青海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3/T1626的相关规定。
4.1.5通信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设置在高温、粉尘、油烟、有害气体、腐蚀性气体、易燃易爆及重污染等环境中。
2通信机房不宜贴近强电磁源及振动源。不宜设置在配电室相邻的房间,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3通信机房内严禁穿越给排水、暖通空调等有水管道,且不应与中央空调机组设置在同一空间。
4.通信机房不应设置在厕所、浴室或其他潮湿、易积水区域的正下方或相邻房间。
5.当建筑物有地下室时,通信机房不宜设置在地下室最底层,不应与消防水池、生活水池设置在同一层。
6通信机房内不应设吊项和窗。
7通信机房接地应满足第8章接地要求。
8.通信机房内应预留馈线孔洞,孔洞尺寸不应小于300mm×200mm。
9.通信机房应预留至首层开阔场地的应急发电电缆。
10.机房内不应设置变形缝。
4.2基站机房
4.2.1基站机房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与主体建筑的结构安全等级相同。
4.2.2基站机房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外墙装修及外保温应满足国家有关防火方面的规定。
4.2.3基站机房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房宜与屋面设施、弱电井就近设置。
2.既有建筑物内及屋面无法设置机房或室外机柜基础时,宜选择小区内合适位置建设地面机房或室外机柜基础。
4.2.4基站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站机房室内面积不应小于12.0m。机房净宽度不应小于3.0m,梁下净高不应低于2.6m,其平面布置可参考图4.2.4。




DB63/T 1340-2021 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63/T1340-2021 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21-03-12发布 2021-07-01实施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fcbcf027982f463目 录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5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6
4.1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6
4.2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7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9
5.1 一般规定………………………………9
5.2 场地要求……………………………..11
5.3 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12
5.4 场地规划设计与室外环境…………………13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17
6.1 一般规定……………………………..17
6.2 建筑空间布局………………………….18
6.3 日照和天然采光设计…………………….20
6.4 自然通风设计………………………….22
6.5 围护结构设计………………………….23
6.6 建筑安全防护与耐久设计…………………24
6.7 隔声降噪设计………………………….25
6.8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28
6.9 装饰装修设计………………………….29
7 结构设计与建筑材料………………………….31
7.1 一般规定……………………………..31
7.2 结构设计……………………………..31
7.3 建筑材料、部品与构件…………………..338 暖通空调设计……………………………….35
8.1 一般规定……………………………..35
8.2 能源利用……………………………..36
8.3 暖通空调水系统………………………..37
8.4 空调通风系统………………………….38
8.5 系统运行控制………………………….39
9 给排水设计与水资源利用………………………40
9.1 一般规定……………………………..40
9.2 非传统水源利用………………………..40
9.3 给排水系统设计………………………..42
9.4 节水措施……………………………..44
10 电气设计………………………………….46
10.1 一般规定…………………………….46
10.2 供配电系统设计……………………….46
10.3 照明设计…………………………….47
10.4 电气设备选用与节能……………………48
10.5 电气计量与智能化……………………..48
11 景观环境设计………………………………50
11.1 一般规定…………………………….50
11.2 植物………………………………..50
11.3 场地………………………………..52
11.4 水景………………………………..53
11.5 照明………………………………..54
附录 A 青海省常用城镇绿化植物表 ……………….56
附录 B 绿色设计汇总表 ………………………..57
附录 C 绿色设计检查表 ………………………..67
本标准用词说明……………………………….77
引用标准名录…………………………………78




DB63/T 1841-2020 青海省农牧民住房抗震技术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 fe1b8dd45e465f62b16b796d6e7646db

1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农牧民住房安全韧性水平,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青海省抗震设防烈度为 7、8 度地区农牧民住房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本规程中农牧民住房指层数为一至二层的农牧民自建的居住用房。对于农牧区三层及以上的房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进行设计。
1.0.3 按本规程进行抗震设防的农牧民住房,其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围护结构不发生大面积倒塌。
青海省城镇 II 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按本规程附录 A 采用。
1.0.4 农牧民住房的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2.1术 语
2.1.1 抗震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注:本规程中为避免重复,“抗震设防烈度 7、8 度”,一般简写为“7度、8度……”,而省略“抗震设防烈度”字样。2.1.2 地震作用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3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4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1.5 场地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其范围大体相当于自然村或不小于 1km’的平面面积。2.1.6 砌体结构房屋
由砖或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房屋。砖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等,砌块指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主要包括实心砖墙、多孔砖




DB63/T 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63/T2032-2022
青海省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M)应用标准
2022-04-12发布2022-08-01实施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07540c59ef97505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实施,提高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质量,规范和提升青海省建设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应用和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共享和管理。
1.0.3应根据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深化和扩展建筑信息模型及大数据应用。
1.0.4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共享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遵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缩略语
2.1术语
2.1.1建筑信息模型(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1.2全生命期
建筑工程项目从策划到运营所经历各阶段的总称,主要包括策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运营、改造拆除等阶段。
2.1.3建筑信息模型元素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
2.1.4模型细度(L0D)
模型包含的模型元素内容以及每一个模型元素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信息详细程度。简称LOD。
2.1.5几何信息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尺寸、定位以及相互关系的信息。
2.1.6非几何信息
除几何信息以外的所有信息。
2.1.7工程对象
构成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系统、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的集合。
2.1.8建筑信息模型软件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使用、管理的软件。简称BIM软件。
2.1.9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通过对红(R)、绿(G)、蓝(B)三种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叠加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RGB即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简称RGB。
2.1.10建筑信息模型(BIM)协同平台
在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能够支持模型及数据共享、协同工作与操作的平台系统、硬件环境。
2.1.11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1.12工作分解结构(WBS)
项目工作按阶段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
2.2缩略语
2.2.1 EXPRESS一种表达产品数据的标准化数据建模语言。
2.2.2XL可扩展标记语言。
2.2.3API接口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3基本规定
3.0.1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应以相应任务的承担方为实施主体。
3.0.2模型应用应能实现建设工程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在各阶段、各项任务、各相关方之间的递和共享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0.3模型应用宜贯穿建设工程全生命期,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某一阶段或环节内应用。
3.0.4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各方应建立相应的应用机制,并对应用范围和深度实施策划。
3.0.5模型中需要共享的数据应能在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各个阶段、各项任务和各相关方之间交换和应用。
3.0.6各阶段的模型应有统一的命名规则、编码及交付格式,模型信息应准确、关联和协调。
3.0.7模型可根据专业分为建筑模型、结构模型、暖通模型、给水排水模型、电气模型和其他模型。
3.0.8模型宜在策划阶段创建,设计模型宜在策划模型的基础上创建,施工模型宜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创建,运维模型宜在竣工模型的基础上创建。
3.0.9应用单位应对模型进行妥善、安全的储存,必要时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
3.0.10模型在创建、应用、管理和存储过程中,应保证信息安全,且应符合《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护基本要求》GB/T22239的规定。
3.0.11模型的应用和成果应按本标准及实施方合约规定执行或交付。4模型命名规则
4.1一般规定
4.1.1模型及其交付物的命名应根据项目、工程对象特征命名,并在同一项目中,表达相同工程对象的模型单元应具有一致性,且简明易于辨识。
4.1.2模型中,构件的命名应体现构件的基本信息,可随模型深度逐步扩展。
4.2专业名称命名规则
4.2.1专业名称命名规则宜以专业首字母为缩写,部分通用专业名称缩写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DB63/T 1799-2020 青海省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和验收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9746aac2eac2b26a99f9705547398c8c

1总则
1.0.1 为规范和加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预制构件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预制构件质量和生产工艺,促进预制构件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青海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工程预制构件的制作和质量检查验收。
1.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和质量检查验收除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青海省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预制混凝土构件
在工厂通过机械化设备及模具预先生产制作的钢筋混凝+构件。主要包括预制柱、梁、剪力墙、内墙板、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简称预制构件。2.0.2预制混凝土叠合构件
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主要包括叠合梁、叠合楼板等,简称叠合构件。2.0.3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内外两层混凝土板采用拉结件可靠连接,中间夹有保温材料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外墙板2.0.4夹心保温拉结件
在夹心外墙板中设置的用于连接保温层和两侧预制混凝土层的连接件。有非金属连接件,金属连接件等。2.0.5 连接套简
在预制构件中预埋的用于连接受力钢筋的套筒。主要有潜浆连接套筒,机械连接套筒等。2.0.6 预制混凝土粗糙面
预制构件混凝土结合面上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粗糙面。
2.0.7槽
预制构件混凝土表面规则且连续的凹凸构造,可实现预制构件和后浇筑混凝土的共同受力作用。2.0.8一般缺陷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DB63/T 1884-2020 青海省住宅全装修设计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0c5c24bd729a233d77d871cd35592123

1 总则
1.0.1为了促进青海省住宅全装修产业化发展,与建筑设计协调同步,降低因后期装修造成的能耗,物耗,提高城市和城镇住宅的品质
1.0.2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新建住宅的室内全装修设计。1.0.3本标准应满足青海省城镇住宅功能的基本标准
1.0.4住宅全装修设计应遵循安全卫生、舒适健康、经济美观
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原则。
1.0.5住宅全装修设计除应符合本技术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本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住宅全装修设计
住宅套内和公共区的空间,对地面、墙面、顶棚、门窗、楼梯等部位,全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使所有设备机电管线铺设到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和粉刷,再到厨具、洁具和开关插座布置,全部完成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到位。2.0.2装修
房屋主体结构完成后的内部设施安装及地面、墙面和顶面作业;房屋在使用前装璜美化。
2.0.3室内
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包括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与室外对应的概念。
2.0.4室内装修
以建筑物结构体为载体对室内进行美化,合理地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艺术处理。2.0.5
住宅建筑内部除去公共区域,居住使用空间除去墙体的实际使用面积的范围。
2.0.6套内装修
在住宅居住空间除去墙体的实际使用面积的范围内进一步美化艺术处理。
2.0.7装修产业化
室内装修从用材,构件和部品上采用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化和智能化的建造模式。
2.0.8建筑装修一体化
建筑和装修设计同步进行,以建筑为主导,各专业协同配合设计,施工时将设备机电管线一步落实到位,建筑施工和装修也




DB63/T 1979-2021 预制装配式涵洞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28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79—2021
预制装配式涵洞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2021 – 12 – 01 发布 2022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6140dc5227de6d3目次前 言 …………………………………………………………………… II
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与定义 ……………………………………………………………… 14 一般规定 ……………………………………………………………….. 15 预制构件制作 ……………………………………………………………. 26 吊装与运输 ……………………………………………………………… 87 安装施工 ……………………………………………………………….. 88 安全与环保 …………………………………………………………….. 12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预制装配式涵洞的一般规定、预制构件制作、吊装与运输、安装施工、安全与环保等
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及改扩建工程预制装配式涵洞(通道)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50214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JGJ/T 10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TG/T 3365-02 公路涵洞设计规范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F 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DB 63/T 1978 公路预制装配式涵洞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一般规定
4.1 开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全面核查设计文件与现场实际的相符性,
核对预制构件的关键构造尺寸,并应及时上报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2 施工前应绘制定位详图,再进行放样施工。
4.3 施工方应校核预制构件设计图,并对预制构件施工预埋件进行技术交底。
4.4 施工方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规定,进行结构施工复核及验算,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
计。
4.5 装配式涵洞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并制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文明施工的实施方案。
4.6 涵洞进出水口与沟谷应顺直,与上下游导流、排水设施的连接应平顺、稳固,并应保证流水顺畅。
4.7 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及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应符合 JTG/T 3650 规定。
4.8 施工方应对施工作业过程实施全面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工程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
上,按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
4.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有完整的质量控制及验收资料。
4.10 装配式涵洞施工与质量管理宜采用信息化系统。




DB63/T 1981-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设计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20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81—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设计规范
2021 – 12 – 01 发布 2022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b726f9d4dafd657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体要求 ……………………………………………………………… 25 材料要求 ……………………………………………………………… 36 作用(或荷载) ………………………………………………………… 47 基础设计和稳定性验算 …………………………………………………… 78 悬臂式挡土墙 ………………………………………………………….. 89 扶壁式挡土墙 …………………………………………………………. 10
10 重力式挡土墙 ………………………………………………………… 17
11 连接结构设计与计算 …………………………………………………… 18
附录 A(规范性) 土压力计算………………………………………………… 22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材料要求、作用(或荷载)、基础
设计和稳定性验算、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重力挡土墙以及连接结构设计与计算。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 8077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T 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G/T 398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简
JG/T 408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1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256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
JTG 2120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JTG/T 33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343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B 02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 D 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 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 61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 64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JTG D 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预制装配式挡土墙
在工厂或现场分段(分节)预先制作,在施工现场装配组成的挡土墙。
3.2装配单元
在工厂或现场预制的混凝土构件。
3.3全预制
所有部件均采用预制施工。
3.4部分预制
部分部件采用预制施工,其他部件采用现场浇筑施工。
3.5焊接连接
部件间通过预埋钢筋焊接形成的连接。
3.6螺栓角钢连接
部件间通过预埋螺栓和角钢紧固形成的连接。
3.7锚栓连接
部件间通过预埋螺栓和预留键槽紧固形成的连接。




DB63/T 2083-2022 公路波纹钢管涵洞通道设计规范.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692216
i93.080.01 CCS P 28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083—2022 公路波纹钢管涵洞通道设计规范 2022-12-30发布 2023-03-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20832022 目 次 前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基本要求 5.1适用条件 5.2布设要求 5.3孔径与净空 6构件及材料 6.1一般规定 6.2构件要求 6.3材料要求 7地基及垫层设计 7.1一般规定 7.2地基设计 7.3垫层设计 8构造设计 8.1一般规定 8.2波纹钢管构造 8.3连接构造 8.4加劲肋板构造 8.5结构性回填 8.6减载板构造 8.7洞口构造 9主体结构设计 9.1一般规定 9.2设计计算 10防渗及防腐设计 10.1一般规定 10.2防渗设计 10.3防腐设计 11附属工程设计 11.1一般规定 18 11.2洞内工程 18 …




DB63/T 1851-2020 公路波纹钢板挡土墙施工技术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3d51d6d50b0bcbf6ede04494eb0ebf90

公路波纹钢板挡土墙施工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波纹钢板挡土墙工程施工准备、材料及构件、波纹钢板挡土墙施工(地基处理基础、面板和筋带安装、防腐喷涂、排水及防冻、加筋体填筑)、冬期雨期施工、安全环保施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各等级公路的波纹钢板挡土墙工程施工,其他工程的波纹钢板挡土墙工程施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0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
GB/T 6725 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
GB/T 26528防水用弹性体(SBS)性沥青
GB/T 27806环氧沥青防腐涂料
GB/T 34567冷弯波纹钢管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JT/T 514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 有纺土工织物
JT/T 667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 无纺土工织物
JT/T 722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
JTG 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IG/T 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波纹钢板挡土墙由填料、在填料中布置筋带和筋带连接于波纹钢面板三部分组成的加筋土体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3.2
波纹钢板采用符合规定要求厚度和性能的热轧钢板为板材,按照规定的尺寸和波形参数轧制及冷弯成型、增加其结构刚度的一种波纹板状材料。
3.3
波纹钢面板
立置于基础或地基之上一面靠加筋体外侧并与筋带(拉筋) 连接、一面外露挡住加筋士体的的波纹钢板。
3.4
波距
波纹钢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3.5
波高或波深
波纹钢板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
3.6
波形 (波纹参数)
波纹钢板的波距、波高或波深及波峰和波谷处的圆弧半径。
37
壁厚
波纹钢板的厚度不大于12 mm(不含镀锌层等防腐层)。
3.8
筋带或拉筋带
连接于波纹钢面板平铺于压实土层中具有抗拉性能并发挥补强作用的钢塑复合带状材料或扁钢带状材料。
3.9
螺栓连接副
用于波纹钢面板搭接连接和筋带与波纹钢面板连接的螺栓组合件(通常为高强度螺栓的标准套装件.一套螺栓连接副包含一个螺栓、一个螺母及两个垫圈)
3.10
不等边槽钢
截面为凹槽形、边宽为长边和短边的长条钢材。
3.11
加筋体




DB63/T 1982-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施工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20
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82—202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施工技术规范
2021 – 12 – 01 发布 2022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e5c1c7c2c65c013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施工准备、材料要求、工厂预制、吊装与运输、现场施工、
安全与环保。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中预制装配式挡土墙的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6067.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JGJ 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 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TG/T 36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B 0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D 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F 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F 90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DB63/T 1981 公路预制装配式挡土墙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施工准备
4.1 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参加设计交底。
4.2 施工前应进行全面施工调查,根据设计要求、预制安装精度要求、合同条件及现场情况等编制施
工组织设计。
4.3 预制构件出厂前应在表面明显位置进行编码标识,包括工程名称、施工方名称、监理方名称、构
件编号、生产日期等。
4.4 预制构件验收合格后方能出厂。
4.5 施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和环保管理体系。




DB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93.080
CCS P 66
DB 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2021-06-21发布
2021-07-2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0f1cf84f7dd821a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错下有效预应力及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的基本规定、设备性能要求、检测
方法、质量评定与验收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预应力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及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检测评定、验收。其他预应力
结构锚下有效预应力和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评定可参照本文件。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1437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其和连接器
GB/T20065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
JGJ/T 182错杆错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JGJ/T411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JJG990声波检测仪检定规程
JTG/T F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
JTG 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冲击弹性波impact elasticity waves
通过人工锤击、电磁激振等物理方式激发的弹性波
3.2
冲击弹性波定性检测法qualitative testing method of impact elasticity waves
利用外露的预应力钢束两端分别进行激振和接收信号,通过分析信号传播过程中波速及频率等参
数的变化,定性判定预应力孔道整体压浆密实质量的方法。
3.3
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法location detection method of shock elasticity waves
沿预应力孔道方向,以扫描形式逐点进行激振和接收信号,通过分析信号传播过程中预应力孔道及
构件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变化,判定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质量的方法。
3.4
内窥镜法endoscopic method
借助光学仪器内窥镜对预应力孔道各位置处压浆密实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3.5
压浆密实度the duct grouting compactness
孔道体积中,固化压浆料所占比例。
3.6
压浆密实度指数compactness index
压浆密实度定位检测法中,依据测试的点数以及测点的压浆状态进行算术平均的综合结果。
3.7
综合压浆指数integrated filling index
压浆密实度定性检测过程中,根据波速、频率等参数的线性分布指数进行几何平均的综合结果。
3.8
冲击弹性波速度法shock-wave velocity 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定性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压浆孔道中的传播速度变化判断孔道是
否存在缺陷。
3.9
冲击弹性波频率法shock-frequency 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定性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压浆孔道中的传播频率变化判断孔道是
否存在缺陷。
3.10
反拉法reverse stretch method
压浆前钢束未裁剪的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对预应力筋反向张拉并测量预应力筋锚下有效
预应力的方法。
3.11
张拉控制力tensioning control stress on constructed
张拉施工时施加的张拉力。
3.12
锚下有效预应力effective pre-stress under anchorage
预应力张拉锚固后,张拉控制应力扣除回缩损失、锚口损失、弹性回缩损失等力值后,变现在锚头
上的预应力值。
3.13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unevenness of effective pre-stresses in a tendon
同一束中单根预应力筋下有效预应力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与实测值的平均值之比。




DB62/T 4346-2021 公路空心板桥梁铰缝维修加固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93.080.10
CCS P 66
DB 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346—2021
公路空心板桥梁铰缝维修加固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nge joints maintenance and reinforcement of highway hollow slab bridges2021-06-21发布
2021-07-2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acefddf6a9ea908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空心板桥铰缝注胶加固的技术要求,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和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空心板桥梁的预防养护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34.2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GB/T2567树脂浇注体性能试验方法
GB/T6329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的测定
GB/T7123.1多组分胶粘剂可操作时间的测定
GB/T7124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的测定
GBT50082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728-2011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JC/T907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JG/T336-2011凝土结构修复用聚合物水泥砂浆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7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GJ/T325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TG/T J22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GT/T325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B/T3275-2018铁路混凝土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桥梁预防养护工程bridg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桥梁整体性能良好但有轻微病害,为延缓性能过快衰减、延长使用寿命而预先采取的主动防护工程。
3.2
压力注胶法pressure injecting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裂缝中,进行裂缝封堵和修复、混凝土结构补强的加固维修方法。
3.3
封闭胶sealing adhesive
用于填充桥梁板间缝隙、起密封作用,具有一定粘结性、不易流淌的胶粘剂。
3.4
压注型结构胶structure adhesive for pressure injection grouting
用于桥梁结构构件胶接,能长期承受设计应力和环境作用,具有较好流动性,适用于压力注胶法施
工的结构胶黏剂。




DB62/T 3203-20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03-2021
角聚号:J15891-20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Acceptance Rules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Equipped Steel Building
2021-06-04发布2021-09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34344de8f8064841 总 则1.0.1 为规范甘肃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统一甘肃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9度、房屋高度不超过100m、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钢框架-支撑、钢框架-延性墙板、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等结构形式的低层、多层、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1.0.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我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assembled steel housing
以钢结构作为主要结构系统,配套的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品部(构)件采用集成方法设计、建造的住宅建筑。2.0.2 钢框架结构 steel frame structure
以钢梁和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刚接连接,由梁、柱承受竖向、水平荷载的框架结构。2.0.3 钢框架-延性墙板结构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re⁃fined ductility shear wall
由钢框架和延性墙板构件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延性墙板有带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等。2.0.4 钢框架-支撑结构 steel braced frame 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支撑构件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钢支撑分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等。2.0.5 外围护系统 building envelope system
由建筑外墙、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合而成,用于分隔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部品部件的整体。2.0.6 混凝土叠合楼板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
预制混凝土底板吊装后,在其顶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而共同组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2.0.7 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 composite slabs with steel bar struss deck
钢筋桁架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
2.0.8 现浇泡沫混凝土轻钢龙骨复合墙体 composite wall of cast-in-place foamed concrete with light board keel
以轻钢龙骨为支撑,以固定在轻钢龙骨上的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外墙用非承重纤维增强水泥板或纤维增强硅酸钙板为面板,中间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复合墙体。2.0.9 部(构)件 component(elem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制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它构件的统称。2.0.10 部品 part
由工厂生产,构成外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统称。2.0.11 设备与管线系统 facility and pipeline system
由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组合而成,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整体。2.0.12 内装系统 interior decoration system
由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和卫生间组合而成,满足建筑空间使用要求的整体。2.0.13 干式工法 non-wet construction
现场采用干作业施工工艺的建造方法。2.0.14 集成式卫生间 integrated bathroom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墙面(板)、吊顶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2.0.15 集成式厨房 integrated kitchen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2.0.16 协同设计 collaborative design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装修、运营维护等要求的一体化设计。
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应做到设计标准化、部品部(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3.0.2 承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加工、施工的企业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及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项目宜采用总承包模式,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统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实现全过程的协同。3.0.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用BIM技术按照集成设计原则,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燃气和装修等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3.0.4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宜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结构构件、建筑部品和设备管线等进行虚拟建造,对安全、质量、技 术、施工进度等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协同管理。3.0.5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及部品部件生产、监理等单位对施工图进行图纸会审;应有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必要时进行专家论证。3.0.6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应满足防火、防腐、防水和隔声等建筑整体性能和品质的要求。3.0.7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的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按表3.0.7的要求进行划分,表中未列项目均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附录B相同。4 主体结构
4.1 钢构件进场
Ⅰ 一般规定
4.1.1 所有进场待安装或待组装的钢构件及材料进场后应进行检查和验收。零部件加工、组装及预拼装、焊接、防腐涂料涂装、防火涂 料涂装都应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的要求。4.1.2 钢结构应根据设计图和其它有关技术文件进行深化设计,其内容包括设计说明、构件清单、布置图、加工详图、安装节点详图等。深化设计图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施工。4.1.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钢构件进场验收的检验批应与各分项工程检验批一致。4.1.4 钢结构主要构件进场时还应对外观质量、构件编号、外形几何尺寸和垂直度、平整度、扭曲情况进行验收。4.1.5 钢构件进场时,生产企业应提供下列资料:1 钢构件出厂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2 钢材、高强螺栓的出厂检验报告和复验报告;3 焊接探伤检测报告;4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清单;5 深化设计图。




DB62/T-4130-2020 公路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技术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 ca47c8a9c7bd1d34f452ec9b4a35c561

公路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路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的方案和有关技术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内的公路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施工,其它地区的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施工亦可参考该技术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赐暗闭电哎剥懊哎暗懊概姑榜稗拔氨捌爱半捌爱梯熬报啊跋唉昌爱隘
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018
DB62/T 25-3070-2013 兰州地区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混凝土构件 concrete member
组成的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单元,如梁、墩、柱等。
3.2
预制混凝土构件 precastconcrete member
采用专用模具在预制场 (厂) 预先制作完成的混凝构件。
33混凝土蒸汽养护 concrete steam curing又称混凝土常压湿热养护。是指以温度不超过100C,相对湿度90%以上的蒸汽为热介质使混凝土加速硬化的养护方法。3.4
环境温度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制作或安装时现场的温度。
3.5
初期结构强度 initialstrength ofstructure
使混凝土构件在升温和恒温阶段抵抗蒸汽热胀作用并减少养护后残余变形的一种能力.
36
预养阶段 pre-curing stage
混凝土构件浇筑成型之后(有时也指从拌合好凝土之后)到供汽升温之前的静置时间,是保证混凝土具有初期结构强度所采取的养护措施。
3.7升温阶段 heatingstage混凝土构件从预养阶段进入到恒温阶段的过程,称为升温阶段(或混凝土构件养护温度从预养阶段的温度升高到规定恒温温度的阶段,称为升温阶段)。38
恒温阶段 constant temperature stage
以恒定的温度进行湿热养护的过程。恒温养护期的两个重要参数是恒温温度和恒温时间
3.9
降温阶段 cooling stage
恒温阶段结束后,养护棚内温度降至环境温度的阶段,称为降温阶段。
3.10
温升峰值 the peak value ofrising temperature
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最高升温值。
3.11
升温速率 theascending speed oftemperature
混凝土构件养护温度上升到温升峰值前,单位时间内温度上升的值(或升温阶段,单位时间养护温度的上升值)。
3.12
降温速率 thedescending speed oftemperature
降温阶段养护棚内温度单位时间内下降的值。
3.13
混饱和蒸汽wet saturated steam
经水沸腾产生的蒸汽内分布着大量的悬浮着的微细水滴,表观形态为白雾状




DB62/T 3206-2021 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应用技术 程

资源简介/截图: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06—2021
备案号:J16025一2021
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eel bone reinforced
microporous concrete composite precast floorslab
2021-09-14发布2021-12-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5372b36c05b0410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生产建造方式转型的技术政策,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规范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的设计、制作、安装与质量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下、房屋高度不超过40m(12层以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其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适用于屋面和楼面板。
1.0.3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运营维护等环节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M),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1.0.4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甘肃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装配式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1.2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assembly steel
bone-enhanced microporous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
装配式钢骨增强微孔混凝土复合楼板是采用轻钢骨架边框、轻质高强微孔混凝土、高效保温芯材(岩棉或聚苯板等),轻钢骨架边框与芯板两侧铺设的钢筋网片焊接形成增强钢骨架,通过浇筑微孔混凝土浆体与保温板结合为一体预制而成的复合楼板。上下钢筋网片之间通过钢筋三角桁架连接,形成钢骨及钢筋网片增强的微孔混凝土双层夹芯结构。是集承载、保温、隔声、防渗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装配式建筑楼板。以下简称装配式复合楼板。
2.1.3微孔混凝土(结构用)microporous concerete
是以快硬低收缩水泥为胶凝材料,以轻骨料为集料,以短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压缩空气制泡工艺在基体水泥石中形成直径小于1m微小封闭气孔而制成的一种结构用纤维增强轻质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LC25,适用于构成复合制品的内外结构层。
2.1.4保温芯板insulation board
保温芯板包括有机类保温板和无机类保温板。由有机材料制成的保温板称为有机类保温板,如聚苯乙烯、硬泡聚氨酯板和酚醛泡沫板等。由无机材料制成的保温板称为无机类保温板,如岩棉保温板和泡沫玻璃板等。
2.1.5专用连接件connector
用于连接装配式复合楼板与主体结构,使楼板与主体可靠连接形成整体的连接器。连接件材料宜采用结构用钢板、栓钉和钢筋。
2.1.6防水密封胶water proofing sealant
用于封闭装配式复合楼板间接缝的密封材料。
2.1.7止水条waterproof strip
设置在装配式复合楼板侧边四周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2.1.8千式法non-wet construction
采用干作业施工的建造方式。
2.1.9支座support
用于支承装配式复合楼板重量并使其固定连接于建筑结构部位的构件。3基本规定
3.0.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面及屋面工程应优先设计使用装配式复合楼板系统。
3.0.2装配式复合楼板系统包括装配式复合楼板、专用连接件、支座、板缝专用处理材料等,应使用专用配套材料,宜由产品制造商配套提供。
3.0.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楼板、屋面板与主体结构宜采用焊接安装方式,并通过专用连接件以焊接方式与主体结构连接成为整体。
3.0.4装配式复合楼板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应能承受自重和使用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具有一定的刚度、稳定性和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在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内,楼板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能有效传递水平荷载,不应出现开裂、变形等肢坏现象或从主体结构上脱离。
3.0.5装配式复合楼板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渗透性,所有组成材料应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并应彼此相容紧密复合为一体。
3.0.6装配式复合楼板系统热阻应满足建筑对其热工性能设计要求。
3.0.7装配式复合楼板的防火性能应按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要求评价其耐火极限指标,耐火极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4材料
4.1微孔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性能指标
4.1.1微孔混凝土(结构用)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符合现行标准《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T12、《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VT240的规定。装配式复合楼板的微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LC25:泊松比可取0.2:温度线膨张系数可取7×10-/℃~10×10-“/℃。低密度等级者可取下限值,高密度等级者可取上限值。
4.1.2装配式复合楼板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制作。吊装用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
4.1.3装配式复合楼板的组合结构钢骨架采用冷弯薄壁型钢,加强肋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或普通热轧角钢、槽钢,预埋件采用普通热轧钢板。冷弯薄壁型钢应符合《通用冷弯开口型钢》GB/T6723的要求,钢材材质满足《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
4.1.4钢骨架采用镀锌钢板压制而成时,钢板性能应符合《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GB/T6725、《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险方法》GB/T13912、《连续热镀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GB/T14978、《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GB/T2518的规定。
4.1.5钢骨架表面涂装材料应符合耐腐蚀和耐久性的规定,不得有结皮、结块、凝结现象,其防腐涂料和防火涂料应具有相容性,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护涂装通用技术条件GB/T28699的规定。
4.1.6装配式复合楼板采用的钢材宜选用Q235或Q355级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钢材的物理性能见表4.1.6。




DB62/T 3216-2021 建筑工程组合铝合金模板搭设工艺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16-2021
备案号:J16151-2022
建筑工程组合铝合金模板搭设
工艺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rection of Combined Aluminum
Alloy Formwork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2021-12-10发布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899f9a756b5cd3a1总则
1.0.1为了促进甘肃省房屋建筑工程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的专业化、标准化,保证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组合铝合金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施工和管理。
1.0.3铝合金模板工程的设计、制作、施工和管理除应符合本工艺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与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组合铝合金模板体系combined aluminum alloy formwork system
由组合铝合金模板、早拆装置、支撑系统及构配件组成的模板体系。
2.1.2组合铝合金模板combined aluminum alloy formwork
以铝合金板材或型材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适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模板。
2.1.3支撑support
用于支撑铝合金模板、加强模板整体刚度、调整模板垂直度、承受模板传递的荷载的部件,包括可调钢支撑、斜撑、背楞、柱箍等。
2.1.4平面模板flat formwork
混凝土结构平面部位所使用的模板,主要有墙柱模板、梁板模板、承接模板、平面通用配套模板等。
2.1.5转角模板corner formwork
混凝土结构转角部位所使用的模板,主要有楼板阴角模板、梁侧阴角模板、梁底阴角模板、阳角模板、墙柱阴角模板和底角模板等。
2.1.6承接模板kicker formwork
用于承接上层外墙、柱或电梯井道模板的平面模板。
2.1.7早拆模板支撑系统early stripping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在可调独立钢支撑或其他模板支撑系统的顶端,利用早拆头的特殊构造,可实现部分梁、板底模早期拆除的一种模板支撑系统。
2.1.8配件accessory
用于组合铝合金模板构件之间的拼接或连接、两竖向侧模板及背楞拉结的部件,包括销钉、销片、对拉螺栓、对拉螺栓垫片等。
2.1.9早拆装置early stripping accessories
由早拆头、早拆承梁、早拆连接管等组成,实现部分梁、板底模板先行拆除而设计的装置。
2.1.10墙柱斜支撑wall column diagonal support
两端分别支撑在楼板与墙柱模板上,用来调整模板垂直度及增加模板整体侧向刚度的斜向受力构件。
2.1.11可调独立钢支撑adjustable independent steel support
承受模板竖向荷载的支撑杆件,以单根形式独立存在,可通过上下套管调节杆件高度。
2.1.12背楞waling
用以承受模板传递荷载的水平构件。
2.1.13肋rail
模板中通过一体挤压或焊接与面板相交,对模板面板进行固定和加固的构件。主要包括端肋、边肋、次肋。3基本规定
3.0.1铝合金模板体系单立杆支撑的最大允许高度为3.3m。对于层高超过3.3m或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应由施工单位组织专家论证,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确保其整体稳定性后,方可使用
3.0.2组合铝合金模板应采用模数制设计,通用模板的长度、宽度模数以50mm进级,其模数应与现行的相关建筑模数国家标准相协调,并可根据工程的特点,增加其他专用尺寸的组合铝合金模板。
3.0.3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做专门的模板设计及支撑设计。要对模板选用、尺寸组合、连接、支撑系统等进行专项设计和优化,并对组合铝合金模板体系的各个构件、配件进行承载力、刚度及整体稳定性计算,提供配模图、节点大样图、主要模板图、深化设计方案以及设计说明书等。
3.0.4组合铝合金模板成品的设计与制作应满足模板成品拼缝严密、装拆灵活、搬运方便的条件。
3.0.5组合铝合金模板出厂前应进行模板预拼装。即按照设计文件和模板系统条件图,确定模板部件的拼装位置,记录该模板部件标识编号和相邻部件的标识编号,记录非标准模板几何尺寸和位置,记录转角模板数量和位置,检查锁扣孔数量和位置配对,检查早拆头位置等,并形成拼装定稿图,供现场施工和检查。
3.0.6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核、审批,并在方案实施前做好方案技术交底及安全技术交底工作。4.1铝合金材料
4.1.1铝合金挤压型材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GB/T6892中的AL6061-T6或AL6082-T6。
4.1.2铝合金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的规定,物理性能和强度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铝合金材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4.1.2-1的规定。2铝合金材料的强度设计值应符合表4.1.2-2的规定。4.1.3对拉螺栓规格及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DB62/T 3215-202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15-2021
备案号:J16150一202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fabr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precast members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s2021-12-10发布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20f723942f260771总则
1.0.1为规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储运和验收要求,促进构件生产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信息化,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质量验收、储运和成品保护。
1.0.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质量验收、储运和成品保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甘肃省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O.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
2.0.2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通过机械化设备及模具预先生产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预制构件通常在工厂进行预制,便于规模化生产、质量控制和检测,对于特殊构件或大型构件,由于道路、场地、运输受到限制,也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施工现场进行预制。
2.0.3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4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中间夹有保温材料,并通过拉结件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芯外墙板。
2.0.5连接套筒joint sleeve
在预制构件中预埋的用于连接受力钢筋的套筒,主要包括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套筒等。
2.0.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rebar splicing by grout-filled coupling sleev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连接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2.0.7浆锚搭接连接lapping in grout-filled hol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人需搭接的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2.0.8严重缺陷serious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0.9一般缺陷common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0.10质量证明文件quality certificate document
随同进厂材料、构配件、器具及半成品等一同提供用于证明其质量状况的有效文件。
2.0.11结构性能检验inspec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针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挠度、裂缝控制性能等各项指标所进行的检验。
2.0.12结构实体检验entitative inspection of structure
在结构实体上抽取试样,在现场进行检验或送至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的检验。
2.0.13吊架drop-hanger frame
在预制构件起吊过程中保持构件平衡和稳定所使用的专用吊架。3基本规定
3.0.1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建立全面完善的生产质量、安全、环境保证体系和试验检测手段,设置产品标识,提高生产精度,保障产品质量。
3.0.2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应符合构件生产的质量保证要求,应具备原材料、半成品试验检验能力,宜具备成品试验检验能力。
3.0.3预制构件生产前,应由有深化设计能力的设计单位或预制构件专业生产企业进行深化设计,形成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经原设计单位、委托方确认后方可实施。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如需变更,仍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3.0.4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环节的综合要求。
3.0.5预制构件生产前,应根据工程要求制订相应的生产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
3.0.6预制构件生产应建立首件验收制度,同类型首个构件应由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生产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0.7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岗位培训。
3.0.8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进行标识,并应对检验合格的预制构件出具合格证明文件。标识系统应满足唯一性、追溯性要求。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预制构件用原材料和配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其他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预制构件用原材料和配件应进行进厂检查和复检。检查项目包括品种、规格、数量、外观质量、包装方式、生产厂家和质量证明文件等。复检项目、批次和其他要求应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2混凝土
4.2.1预制构件所用混凝土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构件用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等的规定
4.2.2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4.2.3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或42.5R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代号、同一强度等级、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厂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1为一批,每批次抽样数量不应少于一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2细骨料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3~3.2的中粗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3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碎石或卵石,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的规定,粉煤灰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中的I级或Ⅱ级各项技术性能及质量指标:
5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GJ63的规定;
6外加剂品种应通过试验室进行试配后确定,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预制混凝土用外加剂》JC/T2477等规定;
7拌制混凝土的其他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62/T 3213-2021 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62/T 3213-2021
甘肃省地方标准
备案号:J16152-2022
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
Standard for depth of design documentation for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ngineering2021-12-10发布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6c13ca7a6b1d7bf1总 则1.0.1 为加强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管理,保 证各阶段装配式建筑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新建、改建、扩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建筑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1.0.3 本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 版)》(建质函〔2016〕247号)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编制,是甘肃省 装配式建筑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本标准的基础 上,设计深度尚应符合各类专项审查的相关要求。1.0.4 建筑工程(包括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一般应分为方 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 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且合同中没有做初步设计 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人施工图设计。1.0.5 装配式建筑工程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 进行 :1 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方案设计审批的需要。2 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 需要,应满足 初步设计审批的需要。3 施工图设计文件 应满足编制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设 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将项目分别发包 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 深度应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1.0.6 在设计中应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 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所选用图集的名
称。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 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1.0.7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 同时满足本标准和设计合同的要求。1.0.8 本标准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 体的工程项 目设计,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按本标准的相 关条款执行。1.0.9 本标准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当多个专业由一 人完成时,应分专业出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标准要求。1.0.10 当建设单位另行委托相关单位承担项目专项设计(包括 二次设计)时,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提出专项设计的技术要求并对 主体结构和整体安全负责。专项设计单位应依据本标准相关章节 的要求以及主体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并对 设计内容负责。1.0.1 1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中宜在方案阶段进行“技术策划”, 其深度应符合本标准相关章节的要求。预制构件生产之前应进行 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包括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详图设计。主体 建筑设计单位应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进行会签,确保其荷载、连接 以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均符合主体结构设计的要求。
2 方案设计2.1 一般要求2.1.1 方案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 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对 于涉及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人防、超限高层建筑等设计的专 业,其设计说明应有相应的专门内容。2 总平面图以及相关建筑设计图 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 域燃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的设计图纸,具体见2.3.3条)。3 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 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封面:写明项 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 责人、项目总负 责人及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
2.1.3 装配式建筑如有技术策划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技术策划报告 ,包括技术策划依据和要求 、标准 化设计要 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围护系统、建筑内装体系、设备管线等内容。
2 技术配置表,装配式结构技术选用及技术要点。3 经济性评估,包括项目规模、成本、质量、效率等 内容。4 预制构件生产策划,包括构件厂选择、构件制作及运 输方 案、工程所在地吊装水平及运输能力、构件生产能力,经济性评估等。3 初步设计3.1 一般要求3.1.1 初步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 专业设计说明、对于涉及 建筑节能、环保、消防、人防、绿建、装配式建筑等 ,其设计说明应 有相应的专项内容;说明应包括对于装配式建筑应有的相应的专 项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标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 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 术应用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设计说 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等。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3 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4 工程概算书。5 有关专业计算 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 ,但 应按本标准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3.1.2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封面: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2 扉页: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 责人、项 目总负责人 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 目录。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可单 独成册)。6 概算书(应单独成册)。
3.2 设计总说明3.2.1 工程设计依据应包含下列内容:1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文,如该 项 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立项报告、方案设计文件等审批文件的文号和名称。2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 标准的 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 、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 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5 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 、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 据资料。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3.2.2 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应包含下列内容:1 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 分期建设的情况。3 承担的设计范围与 分工。3.2.3 总指标应包含下列内容:1 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 和反映建筑功能规模的技术指标。
2 其他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3.2.4 设计要点综述应包含下列内容:1 简述各专业的设计特点和系统组 成。2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 的情况。3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简述采用的 装配式建筑 技术要点。3.2.5 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包含下列内容: 1 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或高温水、燃料及
充电桩等供应的协作问题。2 总建筑面积、总概算 (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4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 的因素。5 明 确需要进行专项研究的内容,若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 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4 施工图设计4.1 一般要求4.1.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合同要求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设计 图纸以及图纸总封面; 对于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应有建筑节能设计的 专项内容;装配式建筑应有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说明,包括各专业 相关主要内容,还应包含以下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标 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 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说明;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 设计说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预制构件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预制构件验收措施;主要的装配式应用情况平 面示意简图。2合同要求的工程预算书。 各专业计算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 ,但应 按本标准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并归档保存。4.1.2 总封面标识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 项 目名称。2 设计单位名 称。3 项 目的设计编号 。
4 设计阶段。5 编制单位法 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和项 目总负责人的姓 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6 设计文件交付日期 。
4.2 总平面4.2.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 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吊装场地机位平面布置 图,装配式应用情况平面示意图)、计算书等。4.2.2 图纸 目录应先列新绘制的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和重复 利用图。4.2.3 设计说明应包含以下内容:1 一般工程分别写在有关的图 纸上。2 如重复利用某工程的施工图图纸及 其说明时,应详细注明 其编制单位、工程名称、设计编号和编制 日期;列出主要技术经济 指标表,说明地形图、初步设计批复文件等设计依据、基础资料。 4.2.4 总平面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1 保留的地形和地物。2 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3 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 (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 线、用地红线等的位置。4 场地四邻原有及 规划的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主要坐标 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地下建筑物等的位置、 名称、层数。5 建筑 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 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6 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等)、围墙 、 无障碍设施 、排水沟、挡土墙 、护坡等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 寸)。如有消防车道和扑救场地,需注明。
7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8 建筑物、构筑物使用 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 编号表”。




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055-2020
备案号:J11982-2021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2020-12-29发布2021-05-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d51430b13f5a4b21总则
1.0.1为适应我省高烈度地漫区多、活动断裂分布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大厚度黄土分布广、危险地段及不利地段多以及黄土分布区地震地质灾害频繁、中小型工程多等地区特点,更好地贯彻执行国标建筑抗提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行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2010(以下简称《高规》)的原则精神,结合我省场地特点、工程实践、设计经验及近年科学研究成果,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7度(0.10g、0.15g)、8度(020g、030g)、9度(0.40g)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等跨度钢屋盖结构、门式刚架钢结构、多低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
注:本规程“6度、7度、8度、9度”即“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的简称。
1.0.3我省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抗规》《高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砼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以下简称黄土规)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本规程条文系国家抗规》、《高规有关抗震条文的补充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全新世断裂(Q4)Holocene fault
距今1.0万年以来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活动断裂(舍隐伏活动断裂)。在本规程中等同于《抗规》中的“发震断裂”。
2.1.2晚更新世断裂(Q3)Late Pleistocene fault
距今1万年~12万年期间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断错的晚更新世地层或地质、地貌单元的活动断裂。
2.1.3第四纪早中期断裂(Q1~2)Early and middle Quatemary fault
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或地质、地貌单元,但被全新统至上更新统覆盖的断裂。
2.1.4隐伏活动断裂buried active fault
平原或盆地区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在地表没有醒目迹线的活动断裂。
2.1.5活动断裂避让带unsafe zone along active fault
指避开能够直接产生地表破裂的未来同震错动面或滑动面。确定避让带宽度的原则是有效避开活断裂同震错动对地面建筑物的直接破坏,诚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
2.1.6黄土地震滑坡seismic loess landslide
由于地震作用直接诱发的黄土滑坡。
2.1.7新黄土震陷seismic subsidence of new loess
在地震作用下新黄土(Q3,Q4黄土)结构遭受破坏而突然产生的附加残余变形。在宏观上表现为场地沉降、破碎、裂缝或者斜坡
的台阶式沉降。
2.1.8饱和新黄土地震液化seismic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new loess
饱和新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动孔隙水压力因消散缓慢而上升,从而使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减小甚至丧失,最后饱和新黄土土层发生显著残余变形,在缓斜坡或者斜坡地区可能引发液化层上覆土体的侧向流滑或泥流。
2.1.9抗震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以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基准的结构抗震设计。
2.1.10一*级class1*
抗震构造措施满足特一级要求,其他抗震措施均同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抗震等级。
2.1.11少墙框架结构few wall frame structure
在框架结构的纵横向布置少量剪力墙、剪力墙间距不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剪力墙在罕遇地震下先行破坏,只在多遇地震下给结构提供一定刚度,满足多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变形限值要求者为少墙框架结构。该结构只用于丙类建筑。
2.1.12宽扁梁框架结构wide-flat beam frame structure
当框架结构中梁截面宽度大于梁高且大于垂直于梁轴方向的柱宽时,称为宽扁梁框架结构。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及抗震设防目标
3.1.1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D50223-2008第3.0.1条的原则及各项规定确定。
3.1.2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中专、技校)的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3.1.3城乡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和乡镇卫生院诊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养老建筑中的老人用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和儿童福利院房屋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3.1.4体育场馆(含高等院校、中小学风雨操场)、展览中心等可作为地震避险场所的公共建筑,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3.1.5建筑面积超过5000m2或3层及以上商业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当商业建筑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分别判断,并区别确定其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3.1.6县及县级以上城市防灾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3.1.7城镇长途电信和移动通信枢纽楼的主机房和天线支承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重点设防类(乙类)。4场地、地基和基础
4.1场地
4.1.1建设场地应根据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性质及地形地貌等地震灾害影响因素,参考表4.1.1划分为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选择建设场地时,应根据工程的需要,优先选择有利地段,其次选择一般地段,避开危险地段;当场地位于不利地段时,应根据场地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应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
兰州市区、天水市区和庆阳市区黄土地震滑坡、新黄土震陷和饱和新黄土液化的评价参考图4.1.1-1~4.1.1-18(见附录E)。相应的场地划分,可根据设计考虑的超越概率下场地的地震灾害来划分。在设计考虑的超越概率下,斜坡稳定、具有轻微新黄土震陷或饱和新黄土液化时,场地为一般地段;斜坡较稳定、具有中等新黄土震陷或饱和新黄土液化时,场地为不利地段;斜坡不稳定、具有严重的新黄土震陷或饱和新黄土液化时,场地为危险地段。




DB62/T 3178-2020 保温装饰一体板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甘肃地

资源简介/截图: 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甘建标[2017]194号)的要求,甘肃建投钢结构有限公司会同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有关单位,依据甘肃省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生产及施工现状,结合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总结施工经验,并在试验验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8个章节,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5.施工;6.保养与维修;7.质量控制;8.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1总则
1.0.1为规范保温装饰一体板在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中的应用,确保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施工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一般工业建筑和既有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改造项目的外墙外保温装饰工程,以及基层墙体为钢筋混凝土墙、实心砌体墙、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墙、蒸压加气混凝土墙和加气混凝土条板的保温装饰一体板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保温装饰一体板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采用工厂预制成型的板状制品,由装饰面板、保温材料、胶粘剂等复合而成,具有保温隔热与装饰功能。
2.0.2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system of 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由保温装饰一体板、粘结砂浆、错固件、嵌缝材料和密封胶等组成。采用粘锚结合的方式将一体板固定在建筑物外墙外侧,实现保温装饰一体化的功能。
2.0.3粘错结合法adhibiting mechanical fixings method
采用金属锚固件和建筑粘结砂浆将保温装饰一体板固定在建筑外墙上的一种施工方法。
3基本规定
3.1设计要点
3.1.1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应牢固、安全、可靠,能够承受自重、风荷载和室外气候长期反复作用而不产生超过规范允许的变形或破坏,在正常使用中或规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下不得脱落。
3.1.2保温装饰一体板保温材料的厚度由设计人员按建筑工程需要及国家和本地区建筑节能标准选用。
3.1.3本标准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中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判定。
3.1.4保温装饰一体板按装饰面板的单位面积质量分类如下:
1I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小于20kg/m2;
2Ⅱ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为20kg/m2~30kg/m2。
3.1.5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与基层的固定应采取粘锚结合法固定,强度应达到本标准规定要求,有效粘结面积工型不应低于50%,Ⅱ型不应低于60%。
3.2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性能
3.2.1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性能指标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配套材料、配件应与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性能相容,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4.1.2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温层内表面温度应高于0℃,且不应低于室内空气在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
2门窗框外侧洞口四周、女儿墙、封闭阳台以及挑出构件等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
4.1.3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应做好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部位应有详图。水平或倾斜的出挑部位以及延伸至地面以下的部位应做防水处理。在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上安装的设备或管道应固定于基层上,并应采取密封和防水措施。
4.1.4当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保温材料时,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防火隔离带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且应与基墙满粘;同时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的有关规定。
4.1.5保温装饰一体板外墙外保温工程中采用的保温材料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4.1.6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可应用于高度不超过100m的建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标准内容索引: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3.1设计要点3
3.2保温装饰一体板系统性能3
3.3材料要求4
3.4包装、储存与运输11
4设计……12
4.1一般规定12
4.2一体板系统构造及技术要求13
5施工20
5.1一般规定20
5.2施工条件20
5.3施工工艺21
6保养与维修24
6.1一般规定24
6.2保养与维修24
7质量控制25
7.1一般规定25
7.2主控项目26
7.3一般项目28
8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29
8.1一般规定29
8.2安全措施29
8.3环境保护31
本标准用词说明32
引用标准名录33
附:条文说明35




DB62/T-4132-2020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pdf

资源简介/截图: 89410d818f2af8808b0ed832f3b18120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
范围1
本规范规定了公路滑坡勘察、防治工程设计及监测、检测等技术要求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及既有公路滑坡的勘察和防治工程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21-2001 岩上工程勘察规范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
GB/T 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JGJ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TG B0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JTG 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 331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滑坡 landslide斜坡上的部分士体或岩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沿一定部位的软弱面(带)或结构面向下和向前滑动的现象。3.2
滑坡体 landslide mass
与稳定坡体脱离而滑动的土体或岩体。
3.3
滑动面(带) landslide zone (plane)
滑坡体滑动时与稳定坡体间形成并沿其下滑的软弱面(带)或结构面
34
软弱结构面weak structural plane
岩体中存在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
35
滑床 landslide bed
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土体或岩体
36
老滑坡 ancientlandslide
历史上形成的,保留部分滑动特征的滑坡
3.
抗滑桩 ant-slide pile
部分桩体插入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地层中,以平衡滑坡推力、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
3.8
锚索抗滑桩stabilizing pilewith anchor cable
桩身设置预应力锚索的抗滑桩。
39
微型桩 micro-piles
直径小于30cm的钻孔灌注桩,通过桩一土接触面提供的锚固力及结构本身的抗力稳定滑坡的抗滑
结构。
3.10
预应力锚杆(索) prestressed anchor bolt (cable)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并施加一定的预拉应力时称为预应力锚索
3.11
反力结构counter-forcestructure
设置于坡面,为预应力锚杆(索)提供反力的结构,结构形式分为框架、地梁、锚墩
3.12
抗滑挡土墙anti-slidingretaining wall
依靠自身重力与地基的摩阻力抵抗滑坡推力的支护结构。
符号4
下列术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C_滑动面(带)岩土的粘聚力
L–滑面长度
R–抗滑力
下滑力T
w滑体的重力
滑坡稳定系数
Es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e塑性指数
液性指数




DB62/T 3234-20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20012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34-2023 备案号:J16832-20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etailed design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2023-02-27发布 2023-06-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告 甘建公告〔2023]48号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技术标准》等 5项甘肃省地方标准的公告 经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 织专家审查,现批准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技术标准》 《承插型轮扣式模板支架施工技术标准》《干混砂浆应用技术标 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等5项 标准(见附件)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附件: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信息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2月27日 3 附件 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信息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主编单位 实施日期 装配式混凝土 甘肃天水绿色装配式 DB62/T 入 建筑深化设计 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 2023-06-01 3234-2023 技术标准 司、甘肃省建设设计 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承插型轮扣式 DB62/T 模板支架施工 甘肃建投建设有限 2 2023-06-01 3235-2023 公司 技术标准 甘肃建投绿色建材产 DB62/T 干混砂浆应用 3 业发展集团有限公 2023-06-01 3236-2023 技术标准 司、甘肃建投矿业有 限公司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 DB62/T 建筑钢结构防 力学学院、甘肃省交 4 2023-06-01 3237-2023 火技术标准 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 份有限公司 甘肃建投科技研发有 DB62/T 5 建筑信息模型 限公司、甘肃一安建 2023-06-01 3238-2023 交付标准 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4 …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 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甘建标[2021]18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预制构件加工图;5.生产、运输及堆放深化设计:6.现场施工装配及安装深化设计;7.信息一体化管理深化设计。
本标准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甘肃天水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请寄送甘肃天水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建设路161 号八建大厦8楼,邮编:741000)
主编单位:甘肃天水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集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DB62/T 3198-202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标准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198-2024 备案号:J15886-2024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assess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浏览专用 甘肃省住建 2024-01-12发布 2024-03-3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告 甘建公告[2024]22号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发布《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等 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的公告 经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 织专家审查,现批准发布《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标准》《绿色装配式临时边坡防护技 术标准》《海绵型公路服务区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等6项标准 (见附件)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附件:甘肃省地方标准发布信息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月12日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1 总 则
1.0.1 为促进甘肃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规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甘肃省新建民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装配化程度。
1.0.3 本标准主要采用装配率评价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装配化程度。
1.0.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甘肃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装配式建筑 prefabricat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1.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prefabricated concrete building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混凝土部件(预制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1.3 装配率 prefabrication ratio
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
2.1.4 全装修 decorated
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
2.1.5 干式工法 non-wet construction
采用干作业施工的建造方法,在现场对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实现安装。
2.1.6 集成厨房 integrated kitchen
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2.1.7 集成卫生间 integrated bathroom
地面、吊顶、墙面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
2.1.8 管线分离 pipe and wire detached form structure system
将设备管线设置在结构系统之外的方式。
2.1.9 免拆模板 without demolitiont template
按规定形状、尺寸在工厂预制成型,现场无需二次找平抹灰且免拆除的模板制品。
2.1.10 高精度模板 high-precision building formwork
由工厂生产,具有高平整度、免抹灰、组装便捷、可多次周转使用等特点,且回收利用率高的模板。
2.1.11 装配化装修 assembled decoration
主要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2.1.12 部品 part
由工厂生产,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总称。
2.1.13 部件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总称。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率计算和等级评价应以单体建筑作为计算和评价单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体建筑应按项目规划批准文件的建筑编号确认;
2 建筑由主楼和裙房组成时,主楼和裙房可按不同的单体建筑进行计算和评价;
3 单体建筑的层数不大于3层,且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500㎡时,可由多个类型相同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组团作为计算和评价单元。
3.0.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阶段宜进行预评价,并应按设计文件计算装配率;
2 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按竣工验收资料计算装配率,进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认定和等级评价。
3.0.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1 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
2 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
3 采用全装修;
4 装配率不低于50%。
3.0.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装配化装修。
3.0.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实施宜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
3.0.6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4 装配率计算
4.1 计算公式与评分表
4.1.1 装配率应根据表4.1.1中评价项分值按下式计算:
P = æèç öø÷ Q1 + Q2 + Q3
100 – Q4 + Q5
100 ×100% (4.1.1)
式中:P ——装配率,计算结果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整数;
Q1 ——主体结构指标实际得分值;
Q2 ——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
Q3 ——装修和设备管线指标实际得分值;
Q4 ——评价项目中缺少的评价项分值总和;
Q5 ——加分项实际得分值,其评价要求及评分细则详见表
4.1.1 与 4.5 节相关条文,Q5 最终总得分值应满足
Q5 ≤ 100 – Q1 – Q2 – Q3 – Q4 ,且不大于8分。




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 工程有限公司.pdf

资源简介/截图: 2659页完整版《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编著: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编 CIP号:第266835号,ISBN:978-7-122-30906-8 ,责任编辑:周国庆 辛田,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978-7-122-30906-8,9787122309068,ISBN 9787122309068,上册,中石化,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工设计手册,第五版,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五版)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含6篇53章。上 册包括工厂设计、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化工单元工艺设计3篇;下册包括化工 系统设计、配管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3篇。《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第五版)在保持原有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在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的系统性、完 整性上实现了跃升,以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工艺设计、工艺系统设计的三 大基本程序为核心,形成了化工企业工艺设计内容的完整序列。本次修订反映 了第四版出版以来化工工艺设计技术和方法上的新进展,除新增化工工艺流程 设计一篇外,其他各篇在专业内容和设计现代化方面都进行了充实,内容更为 翔实和丰富。 本手册可供化工、石油化工、医药、轻工等行业从事工艺设计的工程技术 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行业和有关院校的师生参考。《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由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原上海医药工业设计 院)倾力打造,凝结了公司几代资深技术专家和设计大师们几十年从事化工、 石油化工、医药工程等领域技术开发、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 程管理的智慧结晶和技术积淀,自1986年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化工工艺设计人 员欢迎,已成为化工工艺设计人员的必备手册,成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 化工工艺设计工具书。手册第四版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 等奖”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类)一等奖”。 本次修订主要反映第四版出版以来化工工艺设计技术和方法上的新进展, 并以持续提升、精益求精的理念对第四版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延续手 册“精品图书”的一贯风格,努力把手册推向新的高度。值得欣喜的是,手册第 五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成为手册一个新的起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公司面临市 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和环保绿色高附加值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创新开发提升工 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以往更为重要,尤为迫切。为此,本次修订增设了化工 工艺流程设计一篇,从过程工程着手,阐明化工工艺设计主要程序和内容,并 具体说明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及化 工装置工艺节能技术和综合能耗的计算。 本次修订在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实现了跃升,形成了工厂设计、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化工单元工艺设计、化工系统设计、配管设计、 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六大篇,并以工艺设计的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工 艺设计、工艺系统设计的三大基本程序为核心,形成了化工企业工艺设计内容 的完整序列。 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工程业务成果 和丰富实践经验,除新增化工工艺流程设计一篇外,其他各篇在专业内容和设 计现代化方面都进行了充实,从原来的37章增加至现在的53章,内容更为翔实 和丰富。第1篇 工厂设计 第1章 典型的化工企业构成 1 化工企业的常规构成 1.1 化工企业的组织机构 1.2 化工企业的基本工程组成 2 化工企业建设的园区化 2.1 化工园区的基本构成条件 2.2 化工园区的主要优势 2.3 生态工业园 第2章 化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1 化工设计主要过程概述 2 项目前期阶段 2.1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2.1.1 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2.1.2 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1.3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 2.2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2.3 技术采购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 技术开发阶段 3.1 技术路线选择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1.1 技术路线比对 3.1.2 技术路线的选择 3.2 研究开发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2.1 研究开发的分类 3.2.2 几项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3.3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3.1 工艺专业需完成的工作 3.3.2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工艺专业需提出的条件 4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 4.1 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 4.1.1 设计基础 4.1.2 工艺说明 4.1.3 物料平衡 4.1.4 消耗量 4.1.5 界区条件表 4.1.6 卫生、安全、环保说明 4.1.7 分析化验项目表 4.1.8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 4.1.9 建议的设备布置图及说明 4.1.10 工艺设备一览表 4.1.11 工艺设备 4.1.12 自控仪表4.1.13 特殊管道 4.1.14 主要安全泄放设施数据表 4.1.15 有关专利文件目录 4.2 工艺手册 4.2.1 工艺说明 4.2.2 正常操作程序 4.2.3 开车准备工作程序 4.2.4 开车程序 4.2.5 正常停车程序 4.2.6 事故处理原则 4.2.7 催化剂装卸 4.2.8 采样 4.2.9 工艺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4.2.10 环境保护 4.2.11 设备检查与维护 4.3 分析化验手册 5 总体设计阶段 5.1 总体设计原则及总的工作内容 5.1.1 总体设计原则与目的 5.1.2 总体设计的工作内容 5.2 总体院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5.2.1 建设规模的确定 5.2.2 产品方案的确定 5.2.3 全厂工艺总流程及公用系统平衡简述 5.2.4 原料、燃料和辅助物料供应 5.2.5 主项表、设计分工的确定 5.2.6 全厂管理体制和总定员 5.2.7 中心化验室 5.3 装置院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5.3.1 装置概况说明 5.3.2 装置组成说明 5.3.3 工艺流程简述 5.3.4 产品、副产品、原料、催化剂、化学品、 公用物料的技术规格 5.3.5 消耗(或产出)定额和消耗(或产出)量 5.3.6 界区条件 5.4 总体设计阶段总体院与装置院的条件关系表 6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 6.1 基础工程设计开工条件与文件深度 6.2 基础工程设计文件中工艺专业设计文件 6.2.1 工艺部分 6.2.2 分析化验 6.3 基础工程设计文件中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6.3.1 工艺部分 6.3.2 分析化验 7 工厂基础工程设计7.1 工厂基础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2 工艺专业相关设计工作 7.2.1 全工厂性设计 7.2.2 各工艺装置基础工程设计 7.2.3 中心化验室基础工程设计 8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 8.1 详细工程设计文件的组成 8.1.1 工艺部分 8.1.2 分析化验 8.2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工艺专业的工作 8.2.1 工艺部分 8.2.2 分析化验 9 设计条件和图纸会签 9.1 设计条件的交接 9.1.1 公司外部条件 9.1.2 公司内部条件的交接 9.2 设计图纸会签 9.2.1 基础工程设计(初步设计)图纸会签 9.2.2 详细工程设计(施工图)图纸会签 10 常用工具 10.1 工艺设计中常用的手册和指南 10.2 工艺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10.2.1 Aspen ONE Engineering 10.2.2 SimSci PRO/Ⅱ 10.2.3 HTRI 10.2.4 FRI Device Rating Program 10.2.5 CFD软件 10.2.6 Smart Plant P&ID 10.2.7 CRANE 第3章 工厂和装置的物料、能量和公用工程平衡 1 工厂的物料、燃料和公用工程平衡 1.1 物料平衡 1.2 燃料平衡 1.3 公用工程平衡 1.3.1 蒸汽及凝水系统平衡 1.3.2 水平衡 1.3.3 风平衡 2 装置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第4章 厂址选择和工厂布置 1 厂址选择 1.1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2 工业企业厂址的基本条件 1.2.1 场地条件 1.2.2 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2.3 供排水条件 1.2.4 供电条件1.2.5 交通运输条件 1.3 厂址选择的工作阶段 1.3.1 准备阶段 1.3.2 现场工作阶段 1.3.3 编制报告阶段 2 工厂布置 2.1 工厂布置的基本任务 2.2 工厂总平面布置 2.2.1 工厂总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 2.2.2 总平面布置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3 竖向布置 2.3.1 竖向布置的基本任务 2.3.2 竖向布置的技术要求 2.3.3 竖向布置方式 2.3.4 土石方工程计算 2.4 管线综合布置 2.4.1 管线综合布置的工作内容 2.4.2 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3 工厂运输设计 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3.2 水路运输的基本技术条件 3.3 准轨铁路运输的主要技术条件 3.3.1 铁路设计的基本技术条件 3.3.2 工业企业站场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3.3.3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3.4 公路运输的主要技术条件 3.4.1 工厂道路分类 3.4.2 厂外道路 3.4.3 厂内道路 4 工厂绿化 4.1 一般要求 4.2 绿化布置 5 常用参考资料 5.1 新建厂设计基础资料收集提纲(表4-24) 5.2 改扩建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收集提纲(表4-25) 5.3 常用规范 第5章 工程经济 1 概述 2 投资估算 2.1 国内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2 引进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3 中外合资企业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2.3.1 投资估算的特点和要求 2.3.2 估算文件的组成和内容 2.3.3 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 2.3.4 投资估算表2.4 工艺装置的投资估算 2.4.1 概算法 2.4.2 指数法 3 资金筹措 4 产品成本估算 5 财务评价 5.1 报表形式 5.1.1 基本报表 5.1.2 辅助报表 5.2 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 5.3 不确定性分析 5.3.1 盈亏平衡分析 5.3.2 敏感性分析 5.3.3 概率分析 5.4 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 5.5 中外合资企业项目的经济评价 6 国民经济评价 6.1 报表形式 6.1.1 基本报表 6.1.2 辅助报表 6.2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 7 设计概算 7.1 设计概算的编制要求 7.2 总概算 7.2.1 编制方法和要求 7.2.2 总概算项目设置内容 7.3 综合概算 7.4 单位工程概算 7.4.1 建筑工程 7.4.2 设备工程 7.4.3 安装工程 7.5 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7.6 引进项目投资编制办法 7.6.1 引进项目价格计算基础 7.6.2 引进项目费用内容 7.6.3 引进项目费用支付 7.6.4 引进项目的合同价款计算方法 7.6.5 单机设备引进和材料引进费用的计算 7.6.6 国内运杂费 7.6.7 引进项目及引进设备、材料安装费 7.6.8 引进项目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7.6.9 引进设备、材料费用有关名词解释 8 化工建设设备材料划分 8.1 工艺及辅助生产设备与材料 8.1.1 设备范围 8.1.2 材料范围8.2 工业炉设备与材料 8.2.1 设备范围 8.2.2 材料范围 8.3 自控设备与材料 8.3.1 设备范围 8.3.2 材料范围 8.4 电气设备与材料 8.4.1 设备范围 8.4.2 材料范围 8.5 电信设备与材料 8.5.1 设备范围 8.5.2 材料范围 8.6 给排水、污水处理设备与材料 8.6.1 设备范围 8.6.2 材料范围 8.7 采暖通风设备与材料 8.7.1 设备范围 8.7.2 材料范围 8.8 劳动安全卫生设备与材料 8.8.1 设备范围 8.8.2 材料范围 8.9 消防设备与材料 8.9.1 设备范围 8.9.2 材料范围 8.10 环境监测设备与材料 8.10.1 设备范围 8.10.2 材料范围 8.11 分析化验设备与材料 8.11.1 设备范围 8.11.2 材料范围 8.12 橡胶设备与材料 8.12.1 设备范围 8.12.2 材料范围 8.13 医药设备与材料 8.13.1 设备范围 8.13.2 材料范围 9 费用控制 9.1 费用控制实施步骤 9.2 项目设计阶段费用控制 9.3 采购阶段费用控制 9.4 施工阶段费用控制 10 工程结算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保护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和文件 2 环保标准2.1 有关环境质量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常用标准 2.3 常用设计规范和规定 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处理参数 4 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4.1 工艺技术选择 4.2 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 4.3 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 4.4 固体废物排放控制 4.5 噪声控制 4.6 水体污染紧急防控措施 4.6.2 事故排水储存计算 5 废气处理技术 5.1 大气污染物来源与分类 5.2 石化、化工及制药企业主要大气污染源 5.3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 5.3.1 除尘方法 5.3.2 吸收法 5.3.3 吸附法 5.3.4 燃烧法 5.3.5 催化净化 5.3.6 冷凝法 5.3.7 生物处理法 6 废水处理技术 6.1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6.2 废水处理基本原则 6.3 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6.3.1 中和 6.3.2 隔油 6.3.3 气浮 6.3.4 萃取、吹脱和汽提 6.3.5 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 6.3.6 化学沉淀 6.3.7 有机废水生化处理 6.4 节水减排与污水再生利用 6.4.1 节水减排途径 6.4.2 污水再生利用 7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7.1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7.2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部分固体废物的基本参数 7.2.1 液态废物及其基本参数 7.2.2 固态废物参数 7.3 固体废物治理基本方法 7.3.1 固体废物管理基本原则 7.3.2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7.3.3 固化/稳定化7.3.4 热处理 7.3.5 填埋法 8 噪声控制 8.1 噪声的分类和来源 8.2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 8.2.1 吸声法 8.2.2 隔声法 8.2.3 消声法 8.3 噪声源防护距离估算 9 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第7章 劳动安全卫生 1 概述 2 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1 法律、法规与标准综述 2.2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3 建设项目中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分析 3.1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3.2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3.3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分类 3.4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 3.5 建设项目涉及危险、有害因素和有害程度辨析手段 3.6 重大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3.7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8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作业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4 劳动安全卫生的对策措施 4.1 基本要求和原则 4.2 劳动安全对策措施 4.3 劳动卫生对策措施 4.4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对策措施 5 健康、安全和环保 5.1 几种安全性研究方法 5.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6 危险性分析与可操作性HAZOP研究 6.1 HAZOP研究的概况 6.2 工程项目HAZOP的研究 6.3 HAZOP研究的应用实例 7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分析 7.1 SIL分析的概述 7.2 工程项目的SIL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工程设计项目专篇编制规定 1 消防设计专篇编制规定 1.1 项目前期 1.2 项目设计阶段 1.2.5 省市消防专篇编制规定2 环境保护专篇编制规定 2.1 项目前期 2.2 项目设计阶段 3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规定 4 职业安全卫生设计专篇编制规范 4.1 项目前期 4.2 项目设计阶段 4.2.1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 5 节能专篇编制规定 5.1 项目前期 5.2 项目设计阶段 6 抗震设防专篇编制规定 6.1 石油化工工厂基础工程设计内容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PMP-STD- EM2004—2016) 6.2 石油化工装置基础工程设计内容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PMD-STD- EM2003—2016) 参考文献 第9章 工程设计常用安全卫生标准规范和有关资料 1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 1.1 火灾危险性分类 1.1.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1.2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2 爆炸危险环境划分 1.2.1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 1.2.2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 2 防火防爆与防雷防静电设计规定 2.1 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 2.2 厂房和仓库的层数、面积防火限制 2.3 防火间距 2.3.1 厂际防火间距 2.3.2 厂房的防火间距 2.3.3 仓库的防火间距 2.3.4 储罐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 2.3.5 防火间距起止点的计算规定 2.4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与抗爆 2.4.1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 2.4.2 建筑物的抗爆设计 2.5 厂房和仓库的安全疏散 2.5.1 厂房的安全疏散 2.5.2 仓库的安全疏散 2.5.3 消防和疏散通道 2.5.4 消防电梯 2.5.5 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 2.5.6 防烟和排烟设施 2.6 防雷规定 2.6.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2.6.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7 防静电规定 2.7.2 石油化工粉体料仓防静电燃爆设计规范(GB 50813—2012) 2.7.3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 20675—90) 2.7.4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 3097) 2.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2.9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2.9.1 灭火器的配置 2.9.2 灭火器 3 工厂安全卫生防护设计 3.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3.2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2.1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2.2 车间的防尘、防毒设计 3.2.3 化工车间的通风换气 3.3 工作场所物理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3.1 噪声 3.3.2 振动 3.3.3 高温作业 3.4 车间卫生设计 3.4.1 防噪声设计 3.4.2 防振设计 3.4.3 防高温作业设计 3.4.4 车间卫生设施设计 3.5 工厂与周边居民区的卫生防护距离 4 洁净厂房设计 4.1 洁净度分级 4.1.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13) 4.2 医药工业生产洁净厂房设计要求 5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5.1 环境质量标准 5.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5.1.2 水质标准 5.1.3 噪声 5.2 排放标准 5.2.1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5.2.2 噪声污染排放标准 6.3 助燃性气体 6.4 遇水燃烧物质 6.5 遇空气自燃物质 6.6 各种粉尘的爆炸下限 6.7 各种物质的电阻率 6.8 液体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6.9 固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阻率 7 建设工程常用规范 7.1 工程设计常用规范7.2 工程施工、验收常用规范 参考文献 第2篇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第10章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1 过程工程 1.1 过程工业 1.2 过程工程 1.2.1 从化学工程到过程工程 1.2.2 过程工程 1.3 精细化学品及产品工程 1.3.1 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兴起 1.3.2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特点 1.3.3 产品工程 1.3.4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的关系 2 过程工程的分析和综合 2.1 过程系统 2.2 过程系统模拟和分析 2.3 过程系统综合和集成 2.4 过程系统优化 3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3.1 过程工程研究对象的多尺度和多阶段特性 3.2 实现过程工程综合的方法 3.3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参考文献 第11章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 1.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 1.1.1 概述 1.1.2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企业建设项目各主要程序及相互关系 1.2 机会研究 1.2.1 研究课题的产生 1.2.2 选择开发课题应遵循的原则 1.2.3 研究课题的种类 1.2.4 信息研究 1.2.5 探索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1.3 工艺开发(基础研究) 1.3.1 工艺开发试验(小试) 1.3.2 工艺开发的主要内容 1.4 工程开发(过程研究) 1.4.1 工程开发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2 模型试验 1.4.3 中间试验(中试) 1.4.4 化工中试装置工艺设计的特点 1.4.5 工艺设计包(工艺包) 1.5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评价和全过程 1.5.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评价1.5.2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全过程 1.5.3 概念设计 1.6 工程公司在化工过程开发中的地位作用 2 工艺开发放大的方法 2.1 逐级经验放大法 2.2 数学模拟法 2.2.1 数学模型 2.2.2 数学模拟法的应用 2.3 部分解析法 2.4 相似放大法 2.4.1 冷模试验的理论基础 2.4.2 相似现象 2.4.3 相似理论 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3.1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工艺基础 3.1.1 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模式 3.1.2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3.1.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1.4 化工单元操作和节能 3.1.5 化工过程系统能量集成和节能 3.2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3.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举例 3.3.1 10万吨/年异丁烯装置分离和产品精制工 艺设计基础条件 3.3.2 工艺基础分析 3.3.3 工艺方框流程图 3.3.4 工艺流程草图 3.3.5 工艺模拟流程图 3.3.6 工艺流程图 3.4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第12章 化工装置工艺节能技术和综合能耗计算 1 化学工业节能的三个方面 1.1 结构节能 1.1.1 产业结构 1.1.2 产品结构 1.1.3 企业结构 1.1.4 地区结构 1.2 管理节能 1.3 技术节能 1.3.1 工艺节能 1.3.2 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节能 1.3.3 化工过程系统节能和能量集成 1.3.4 控制节能 2 化工单元操作工艺节能典型举例——蒸馏过程的工艺节能技术 2.1 蒸馏操作过程和操作工艺的最优化2.1.1 采用最佳回流比 2.1.2 选择最佳进料位置 2.1.3 选择最佳进料状态 2.2 多股进料 2.3 侧线出料 2.4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2.4.1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原理 2.4.2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流程 2.4.3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设置 2.4.4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应用范围 2.4.5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工业应用 2.5 热泵精馏 2.5.1 热泵精馏的原理 2.5.2 闭式热泵精馏 2.5.3 开式热泵精馏 2.5.4 分割式热泵精馏 2.5.5 蒸汽喷射式热泵精馏 2.5.6 蒸汽吸收式热泵精馏 2.6 多效精馏 2.6.1 多效精馏的原理 2.6.2 多效精馏的流程 2.6.3 多效精馏的节能效果和效数 2.6.4 多效精馏的应用准则 2.6.5 多效精馏的应用实例——甲醇-水分离 2.7 热耦精馏 2.7.1 热耦精馏的基本概念 2.7.2 热耦精馏的应用 2.7.3 热耦精馏流程的适用范围 2.7.4 差压热耦合蒸馏技术 2.8 附加回流及蒸发精馏节能技术 2.8.1 SRV精馏原理 2.8.2 SRV精馏的应用 3 化工装置能耗的计算 3.1 化工装置能耗的构成 3.1.1 化工装置总能耗的构成 3.1.2 乙烯装置能耗构成的剖析 3.2 化工装置能耗统计的计算方法 3.2.1 化工装置能耗的计算公式 3.2.2 燃料、电和耗能工质及蒸汽的能源折算值 3.2.3 化工装置能耗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3.3 蒸汽能源折算值的计算方法 3.3.1 蒸汽能源折算值的几种取值方法 3.4 数据表 3.4.1 蒸汽有效能数据表 3.4.2 蒸汽能源折算值数据表 参考文献第13章 物化数据 1 常见气体的物性参数 1.1 几种气体的物性参数(表13-1) 1.2 气体的黏度 1.2.1 一般气体在常压下的黏度(图13-1) 1.2.3 烃蒸气在常压下的黏度(图13-3) 1.2.5 二原子气体的黏度(图13-5) 1.3 气体及蒸气的比热容 1.3.1 气体的比热容(图13-6) 1.3.2 烷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7) 1.3.3 烯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8) 1.3.4 二烯烃、炔烃、二氯乙烷和乙腈蒸气的比热容(图13-9) 1.3.5 环戊烷系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0) 1.3.6 环己烷系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1) 1.3.7 芳香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2) 1.3.8 气体cp-cV(图13-13) 1.3.9 烃类蒸气的绝热系数cp/cV(图13-14) 1.3.10 有机化合物的摩尔热容(表13-2) 1.4 气体的扩散系数 1.4.1 一些物质在几种气体中的扩散系数(表13-3) 1.4.2 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表13-4) 1.5 气体的热导率 1.5.1 二烯烃、炔烃和醇类气体的热导率(图13-15) 1.5.2 芳香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16) 1.5.3 常用气体的热导率(图13-17) 1.5.4 高压下有机化合物气体的热导率(图13-18) 1.5.5 氢的热导率(图13-19) 1.5.6 二原子气体的热导率(图13-20) 1.5.7 氨的热导率(图13-21) 1.5.8 二氧化碳的热导率(图13-22) 1.5.9 氯气的热导率(表13-5) 1.5.10 制冷剂蒸气的热导率(图13-23) 1.5.11 正烷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24) 1.5.12 异烷烃和烯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25) 2 水的物性参数 2.1 饱和水的物性参数(表13-6) 2.2 饱和水蒸气的物性参数(表13-7) 2.3 饱和水蒸气的蒸汽压(-20~100℃)(表13-8) 2.4 过热水蒸气的密度、比热容、热导率和黏度(图13-26~图13-29) 2.5 水蒸气焓熵图(图13-30) 2.6 水蒸气温熵图(图13-31) 3 空气的物性参数 3.1 干空气的物性参数(表13-9) 3.2 干空气密度和饱和水蒸气含量(表13-10) 3.3 空气湿焓图(图13-32) 4 常见液体的物性参数4.1 某些盐类水溶液的沸点(表13-11) 4.2 液体的相对密度和密度 4.2.1 部分油品的相对密度(表13-12) 4.2.2 部分液体的相对密度(表13-13) 4.2.3 醇类的相对密度(图13-33) 4.2.4 常见无机物水溶液的相对密度(表13-14) 4.2.5 烷烃的相对密度(图13-34) 4.2.6 烯烃和二烯烃的相对密度(图13-35) 4.2.7 芳香烃的相对密度(图13-36) 4.2.8 常用溶剂的相对密度(图13-37) 4.2.9 有机液体的相对密度(图13-38) 4.2.10 乙腈和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39) 4.2.11 浓硫酸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0) 4.2.12 稀硫酸、硝酸和盐酸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1) 4.2.13 氯化钙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2) 4.2.14 氨水溶液的密度(表13-15) 4.2.15 液氨(及蒸气)的密度(表13-16) 4.3 液体的比热容 4.3.1 一般液体的比热容(图13-43) 4.3.2 烷烃、烯烃、二烯烃液体的比热容(图13-44) 4.3.3 芳香烃液体的比热容(图13-45) 4.3.4 溶剂和醇类液体的比热容(图13-46) 4.3.5 氨水的比热容(表13-17) 4.3.6 常用酸、碱水溶液的比热容(图13-47) 4.3.7 制冷剂液体的比热容(图13-48) 4.3.8 氯化钙水溶液的比热容(图13-49) 4.3.9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比热容(表13-18) 4.4 液体和水溶液的体积膨胀系数(表13-19) 4.5 液体的黏度 4.5.1 黏度换算(图13-50) 4.5.2 一般液体的黏度(图13-51) 4.5.3 烷烃液体的黏度(图13-52) 4.5.4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液体的黏度(图13-53) 4.5.5 芳香烃和环己烷液体的黏度 4.5.6 有机化合物液体的黏度(图13-55) 4.5.7 液体烃的黏度(常压及中压)(图13-56) 4.5.8 硫酸水溶液的黏度(图13-57) 4.5.9 氯化钙水溶液的黏度(图13-58) 4.5.10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黏度(图13-59) 4.5.11 盐类水溶液的相对黏度(图13-60) 4.5.12 盐酸和氨水溶液的黏度(图13-61和图13-62) 4.5.13 液氯的黏度(表13-20) 4.5.14 硝酸的相对黏度(表13-21) 4.6 液体的扩散系数 4.6.1 某些无机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表13-22) 4.6.2 某些液体的自扩散系数(表13-23)4.6.3 某些液体二组分扩散系数(表13-24) 4.7 液体的表面张力 4.7.1 某些无机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表13-25) 4.7.2 烷烃的表面张力(图13-63) 4.7.3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的表面张力(图13-64) 4.7.4 芳香烃的表面张力(图13-65) 4.7.5 醇类、二甘醇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图13-66) 4.7.6 一般液体的表面张力(图13-67) 4.7.7 烃类混合物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68) 4.7.8 烷烃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69) 4.7.9 烯烃等物质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70) 4.7.10 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20℃)(表13-26) 4.8 标准电极电位(表13-27) 4.9 液体的热导率 4.9.1 烷烃液体的热导率(图13-71) 4.9.2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液体热导率(图13-72) 4.9.3 芳香烃液体的热导率(图13-73) 4.9.4 醇类液体的热导率(图13-74) 4.9.5 部分液体的热导率(图13-75) 4.9.6 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钾溶液的热导率(表13-28) 4.9.7 液体制冷剂的热导率(饱和状态)(图13-76) 4.9.8 氨水溶液的热导率(图13-77) 4.10 溶解度 4.10.1 无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表13-29) 4.10.2 一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表13-30) 4.10.3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78) 4.10.4 氢氧化钠和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79) 4.10.5 碳酸氢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80) 4.10.6 硫化氢在一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一)(图13-81) 4.10.7 硫化氢在一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二)(图13-82) 4.10.8 硫化氢在二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图13-83) 4.10.9 几种常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表13-31) 5 汽液平衡蒸气压力 5.1 醇、醛、酮和醚类的蒸气压(图13-84) 5.2 烷基酸和胺类的蒸气压(图13-85) 5.3 芳香烃、酚类的蒸气压(图13-86) 5.4 芳香烃、卤素和氮化合物的蒸气压(图13-87) 5.5 卤代烃的蒸气压(图13-88) 5.6 烷烃、烯烃和二烯烃的蒸气压(图13-89) 5.7 硝酸水溶液的蒸气压(表13-32) 5.8 发烟硫酸液面上SO3的蒸气压(表13-33) 5.9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水蒸气的分压(表13-34) 5.10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SO3的分压(表13-35) 5.11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H2SO4的分压(表13-36) 5.12 硫酸水溶液的总蒸气压(表13-37) 5.13 盐酸水溶液的蒸气压(表13-38)5.14 盐酸水溶液中HCL的蒸气压(表13-39) 5.15 几种化学品的蒸气压(图13-90) 6 一些化合物的热力学常数 6.1 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 6.1.1 无机物的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101325Pa,25℃) 6.1.2 有机物的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101325Pa,25℃)(表13-41) 6.2 燃烧热 6.2.1 有机物燃烧热 6.2.2 几种无机物的燃烧热(101325Pa,18℃)(表13-43) 6.3 溶解热及水溶液生成热 6.3.1 常用无机物溶于水的溶解热(18℃)(表13-44) 6.3.2 某些常用物质的水溶液生成热(表13-45) 6.4 蒸发潜热 6.4.1 某些液体的蒸发潜热(表13-46) 6.4.2 烷烃的蒸发潜热(图13-91) 6.4.3 烯烃和二烯烃的蒸发潜热(图13-92) 6.4.4 芳香烃的蒸发潜热(图13-93) 6.4.5 溶剂的蒸发潜热(图13-94) 6.4.6 正构烷烃的蒸发潜热与温度、压力关系(图13-95) 6.4.7 正构烷烃在减压时的蒸发潜热(图13-96) 6.5 熔融热和酸碱中和热 6.5.1 元素和无机物的熔融热(101325Pa)(表13-47) 6.5.2 有机物的熔融热(101325Pa)(表13-48) 6.5.3 酸碱中和热(表13-49) 6.6 升华热和吸附热 6.6.1 某些物质的升华热(表13-50) 6.6.2 活性炭和硅胶的积分吸附热(表13-51) 6.6.3 不同类型活性炭上CO2的积分吸附热(表13-52) 7 固体物料的物性参数 7.1 某些固体物料的密度、热导率、比热容和热扩散率(表13-53) 7.2 某些材料的辐射黑度(表13-54) 8 常用有机化合物的物化数据(表13-55和表13-56) 9 高温载热体 9.1 有机高温载热体 9.1.1 道生油物性数据(表13-57) 9.1.2 YD系列导热油 9.1.3 三一牌系列导热油物性数据 9.1.4 X6D系列导热油 9.1.5 氢化三联苯导热油 9.1.6 Therminol系列导热油 9.1.7 NeoSK-Oil系列导热油 9.2 无机高温载热体 9.2.1 熔融金属物性参数(表13-77) 9.2.2 熔盐物性参数(表13-78和表13-79) 9.2.3 烟道气物性参数(表13-80) 10 物化数据计算10.1 纯组分特性 10.1.1 临界温度 10.1.2 临界压力(Lyderson法) 10.1.3 临界体积 10.1.4 临界压缩系数 10.1.5 偏心因子 10.1.6 Riedel常数 10.1.7 势能常数 10.1.8 沸点 10.2 蒸气压 10.2.1 纯液体的蒸气压 10.2.2 与不凝性气体共存时的蒸气压 10.3 气体和液体的p-V-T关系 10.3.1 Pitzer-Curl法 10.3.2 液体密度 10.3.3 液体的体膨胀系数和压缩系数 10.4 流体相平衡 10.4.1 气液平衡系统 10.4.2 液液平衡系统 10.4.3 液相活度系统 10.5 热容和热焓 10.5.1 气体的比热容 10.5.2 液体的比热容 10.5.3 固体在常温下的比热容 10.5.4 理想气体的焓及熵 10.5.5 气体和液体的比焓 10.6 蒸发潜热、生成热及燃烧热 10.6.1 蒸发潜热 10.6.2 正常沸点下的蒸发潜热 10.6.3 蒸发潜热与温度的关系 10.6.4 熔融热 10.6.5 升华热 10.6.6 溶解热 10.6.7 理想气体的生成热 10.6.8 燃烧热 10.7 表面张力 10.7.1 纯物质的表面张力 10.7.2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10.7.3 非水溶液混合物的表面张力 10.7.4 含水溶液表面张力 10.8 黏度 10.8.1 气体黏度 10.8.2 液体黏度 10.9 热导率 10.9.1 气体的热导率 10.9.2 液体热导率10.9.3 液-固悬浮体的热导率 10.9.4 金属热导率 10.10 扩散系数 10.10.1 气体的扩散系数 10.10.2 液体的扩散系数 10.11 纯物质特性常数表(表13-119) 11 模拟系统数据库和数据估算系统 11.1 数据库 11.1.1 纯组分数据库 11.1.2 其他数据库 11.2 热力学性质模型和物理参数估算 11.2.1 热力学性质模型 11.2.2 物理性质参数估算(表13-121) 12 常用单位换算(表13-122~表13-142)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化工单元工艺设计 第14章 反 应 器 1 概述 1.1 反应器设计和化学反应工程 1.2 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1.3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1.4 反应器设计数学模型的组成 2 化学反应动力学 2.1 本征反应动力学 2.1.1 反应速率 2.1.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2.1.3 单一反应 2.1.4 复杂反应 2.2 表观动力学(宏观动力学) 2.2.1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2.2.2 气-液反应动力学 3 停留时间分布和流体流动模式 3.1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 3.2 返混 3.3 流动模型 3.3.1 平推流和全混流模型 3.3.2 多釜串联模型 3.3.3 轴向分散模型 4 均相反应器 4.1 间歇釜式反应器 4.2 平推流反应器 4.3 全混釜式反应器 4.4 循环反应器 4.5 组合反应器 4.6 非等温情况的能量衡算 4.6.1 间歇釜式反应器4.6.2 平推流反应器 4.6.3 全混釜式反应器及其热稳定性 5 固定床反应器 5.1 粒子几何特性和床层空隙率 5.2 床层压力降 5.3 床层的传质 5.4 床层的传热 5.4.1 粒子和流体间传热 5.4.2 固定床的有效热导率 5.4.3 固定床和器壁间的传热膜系数 5.5 薄层催化剂反应器的计算 5.6 等温床的计算 5.7 绝热床的计算 5.8 拟均相二维模型和非均相模型 6 流化床反应器 6.1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行为 6.1.1 几个重要参数 6.1.2 床层的膨胀 6.1.3 气体分布器 6.1.4 气泡 6.1.5 粒子捕集 6.2 流化床的传热 6.3 流化床的传质 6.4 流化床的数学模型 7 气液反应器 7.1 气液反应器的选择原则 7.2 反应器的组合 7.3 汽液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7.3.1 鼓泡流型 7.3.2 分布器开孔率 7.3.3 气泡尺寸 7.3.4 气含率 7.3.5 比表面积 7.3.6 传质系数的计算 7.3.7 扩散系数DAL和DBL 7.3.8 气体溶解度 7.3.9 气液鼓泡层的传热 7.4 气液鼓泡反应器设计计算 7.4.1 设计计算步骤 7.4.2 经验处理原则 8 计算举例 参 考 文 献 第15章 发酵 1 发酵罐的设计 1.1 好氧发酵罐的结构型式 1.1.1 机械搅拌自吸式发酵罐1.1.2 空气带升环流式发酵罐 1.1.3 高位塔式发酵罐 1.2 厌氧发酵罐的结构型式 1.3 标准式发酵罐 1.3.1 罐的几何尺寸 1.3.2 通气和搅拌 1.3.3 搅拌器几何尺寸和搅拌功率的计算 1.3.4 传热 1.3.5 变速搅拌 1.4 发酵罐的能量消耗和节能 1.4.1 概述 1.4.2 通气和搅拌 1.4.3 无菌压缩空气的制备 1.4.4 发酵液的冷却 1.4.5 发酵车间供电电压 2 发酵罐及其系统 2.1 发酵空气处理系统 2.1.1 预空气过滤器的选型设计 2.1.2 空气压缩机选型 2.1.3 压缩空气的冷却和分水装置设计 2.1.4 总空气过滤器 2.1.5 空气终端过滤器 2.1.6 空压站的管道设计 2.1.7 发酵车间的管道系统设计 2.2 培养基的灭菌 2.2.1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2.2.2 培养基的连续灭菌 2.2.3 培养基灭菌形式比较 2.3 管道和阀门 2.3.1 配料 2.3.2 接种 2.3.3 抗生素专用阀门 2.4 测量仪表和控制 3 设计实例 3.1 范围和用途 3.2 生化反应罐 3.3 抗生素发酵罐 3.3.1 红霉素发酵罐 3.3.2 赤霉素发酵罐 3.3.3 泰乐菌素发酵罐 参 考 文 献 第16章 液体搅拌 1 液体搅拌机理 1.1 均相液液混合 1.2 固液悬浮搅拌 1.3 非均相液液分散1.4 气液分散和混合 1.5 高黏度流体搅拌 2 搅拌器的结构类型 2.1 推进式搅拌器 2.2 开启涡轮式搅拌器 2.3 圆盘涡轮式搅拌器 2.4 桨式搅拌器 2.5 锚式和框式搅拌器 2.6 螺带式搅拌器 2.7 螺杆式搅拌器 2.8 三叶后掠式搅拌器 2.9 新型轴流式搅拌器 2.10 新型径流式搅拌器 2.11 大型结晶罐用组合搅拌器 3 搅拌容器的内部构件 3.1 挡板 3.2 导流筒 4 搅拌器选型和转速计算 4.1 均相液液混合 4.2 固液悬浮搅拌 4.3 非均相液液分散 4.4 气液分散 4.5 搅拌转速的确定 5 搅拌功率计算 5.1 搅拌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5.2 高速桨叶的功率特征数 5.3 无挡板或低速桨叶的功率特征数 5.4 电机功率的选择 5.5 计算举例 6 搅拌操作的传热计算 6.1 传热介质侧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1.1 盘管中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1.2 夹套中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2 搅拌容器内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7 搅拌工艺设计的放大技术 8 非牛顿型流体搅拌 9 搅拌节能 参 考 文 献 第17章 蒸馏和吸收 1 蒸馏过程 1.1 汽液平衡关系的表达 1.2 汽液平衡的热力学关系式 1.2.1 理想系统 1.2.2 非理想系统 1.3 活度系数的计算 1.3.1 Van Larr和Margules方程1.3.2 Scatchard-Hildebrand方程 1.3.3 Wilson方程 1.3.4 NRTL方程 1.3.5 UNIF AC方程 1.3.6 含有缔合组分的汽液平衡计算 1.4 汽液平衡关系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参 考 文 献 2 蒸馏过程的计算 2.1 简捷法 2.1.1 MT图解法 2.1.2 简捷计算法 2.2 严格法 2.2.1 设计数据的规定和最终计算结果 2.2.2 三对角矩阵法的数学模型 2.2.3 三对角矩阵法的计算步骤和框图 2.2.4 有关说明 参 考 文 献 3 蒸馏过程的传质速率 3.1 板式塔板效率的推算[15,19~21] 3.1.1 塔板效率的定义 3.1.2 塔板效率的经验关联式 3.2 填料塔等板高度的计算 3.2.1 幕赫法[22] 3.2.2 格兰维尔法[23] 参 考 文 献 4 气体吸收 4.1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 4.2 吸收过程的计算 4.2.1 吸收剂用量 4.2.2 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4.3 板式塔吸收、解吸过程的计算 4.3.1 理论板数 4.3.2 板效率 4.4 变温吸收过程 4.4.1 吸收热效应 4.4.2 热效应影响的处理方法 4.4.3 操作变量的影响 4.4.4 设备结构上的考虑 4.5 多组分吸收 4.5.1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图解法 4.5.2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Kremser-Brown法 4.6 化学吸收 参 考 文 献 5 塔设备设计 5.1 填料塔设计 5.1.1 填料类型和特性参数5.1.2 流体力学计算 5.1.3 塔内构件的设计 5.2 板式塔设计 5.2.1 塔径估算 5.2.2 塔板布置、降液管及溢流堰设计 5.2.3 筛板设计和流体力学计算 5.2.4 浮阀塔板设计和流体力学计算 参 考 文 献 6 计算应用软件 6.1 蒸馏和吸收过程模拟计算软件 6.2 塔器水力学计算软件 6.2.1 FRI DRP软件 6.2.2 KG-TOWER软件 第18章 液液萃取 1 概述 2 液液相平衡及相图 2.1 液液相平衡关系 2.3 萃取剂的选择 3 液液萃取过程计算 3.1 单级萃取[1,2] 3.2 多级错流萃取[1,2] 3.3 多级逆流萃取[1,2] 3.4 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 3.5 其他萃取方法 3.6 软件计算 4 液液萃取设备 4.1 萃取设备分类 4.2 常用萃取设备 4.2.1 混合澄清槽 4.2.2 塔设备 4.2.3 离心萃取器 4.3 萃取设备比较及选型 5 填料萃取塔设计计算 5.1 设计概述 5.1.1 设计特点 5.1.2 设计计算步骤 5.2 塔径设计计算 5.3 塔高设计计算 5.4 计算举例 6 转盘萃取塔设计计算 6.1 结构和操作原理 6.2 数学模型 6.2.1 水力学模型 6.2.2 传质特性 6.3 塔高设计计算举例 6.4 设计和运行中的问题分析6.5 新型转盘萃取塔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 7 萃取技术新进展 7.1 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 工艺及设备 7.1.3 特点及应用 7.2 膜萃取 7.2.1 基本理论 7.2.2 设备 7.2.3 特点及应用 7.3 双水相萃取 7.3.1 基本理论 7.3.2 过程及设备 7.3.3 特点及应用 7.4 外场强化萃取过程 7.5 萃取新型设备 7.5.1 MSPI 7.5.2 塔式混合澄清萃取器 7.5.3 ECR转盘萃取塔 符 号 说 明 参 考 文 献 第19章 吸附及变压吸附 1 吸附的基本原理 1.1 吸附现象 1.2 吸附平衡 1.3 吸附速率 1.4 吸附等温线 2 吸附剂 2.1 常用吸附剂种类 2.2 天然吸附剂 2.3 合成吸附剂 2.4 吸附剂的物性 3 吸附工艺及装置 3.1 吸附分离工艺 3.2 固定床吸附器 3.3 固定床吸附器内的吸附传递过程 3.4 吸附负荷曲线和穿透曲线 4 变压吸附 4.1 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 4.2 循环吸附工艺 4.2.1 变温循环工艺 4.2.2 变压循环工艺 4.2.3 惰性气吹扫循环工艺 4.2.4 其他循环工艺 4.3 变压吸附操作原理 4.4 变压吸附的循环流程4.5 吸附分离的应用 4.6 吸附剂的选择 4.7 变压吸附装置的工艺设计 参 考 文 献 第20章 膜分离设备 1 概述 1.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性 1.3 膜材料 1.3.1 膜的分类和应用 1.3.2 膜材料 1.4 膜组件 1.4.1 板框式膜组件 1.4.2 圆管式膜组件 1.4.3 卷绕式膜组件 1.4.4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1.4.5 集装式膜组件 1.4.6 膜组件的特点比较 2 膜分离基本概念 2.1 微滤 2.1.1 液体过滤 2.1.2 气体过滤 2.2 超滤 2.2.1 超滤的基本原理 2.2.2 超滤膜的特性和种类 2.2.3 超滤装置 2.2.4 超滤的影响因素 2.2.5 超滤的工艺流程 2.3 纳滤 2.3.1 纳滤膜组件及其分离过程 2.3.2 纳滤膜分离过程的设计 2.3.3 影响纳滤膜分离的主要因素 2.4 反渗透 2.4.1 反渗透基本原理 2.4.2 反渗透膜 2.4.3 反渗透装置的设计 2.4.4 反渗透基本工艺流程 2.4.5 反渗透的预处理 2.5 渗析 2.6 离子交换膜 2.6.1 概述 1950年,Juda试制成功了具有高选择透过性的阳、阴离子交换膜,从而奠定了 电渗析技术的实用基础。 2.6.2 分离基本原理 2.6.3 EDR装置 2.7 气体膜2.8 渗透汽化 2.8.1 概述 2.8.2 分离基本原理 3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3.1 发酵用空气的微滤除菌 3.2 药液的微滤除菌 3.3 卡那霉素的超滤除热原 3.4 糖化酶的超滤浓缩 3.5 甲氧头孢菌素C发酵液的超滤分离菌丝体 3.6 6-氨基青霉烷酸的纳滤浓缩 3.7 链霉素的反渗透浓缩 4 膜分离技术在石化和化工领域的应用 4.1 环氧乙烷合成过程中气体膜回收乙烯 4.2 聚烯烃生产过程中气体膜回收烃类 4.2.1 聚合反应过程中气体膜回收烃类 4.2.2 树脂纯化过程中的烃类回收 4.3 从催化裂化干气中回收氢气和烯烃 4.4 合成氨和合成甲醇弛放气中气体膜回收氢气 4.5 无水乙醇的渗透汽化膜法制备 5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及污水回用中的应用 5.1 超滤技术 5.2 反渗透技术 5.3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5.3.1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5.3.2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征 5.3.3 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技术参数 5.3.4 膜污染及其控制 5.4 平板膜-生物反应器 参 考 文 献 第21章 离心机和过滤机 1 离心机 1.1 离心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2 离心机的选用要求和标准 1.3 离心机的选型 1.3.1 选型参数 1.3.2 性能指标 1.3.3 选型的基本原则 1.4 过滤离心机的选用 1.4.1 生产能力计算 1.4.2 三足式离心机和平板式离心机 1.4.3 上悬式离心机 1.4.4 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 1.4.5 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 1.4.6 离心力卸料离心机 1.4.7 其他类型的过滤离心机 1.5 沉降离心机的选用1.5.1 生产能力计算 1.5.2 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1.5.3 碟式分离机 1.5.4 其他类型的沉降离心机 1.6 物料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1.7 离心机的配套设备 1.8 离心机的采购 1.8.1 离心机的采购程序 1.8.2 离心机数据表 2 过滤机 2.1 过滤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2.2 过滤机的选用要求和标准规范 2.3 过滤机的选型 2.3.1 选型参数 2.3.2 选型的基本原则 2.4 过滤机的计算 2.4.1 恒压过滤 2.4.2 恒速过滤 2.4.3 先升压后恒压过滤 2.4.4 过滤常数测定 2.5 常用过滤机 2.5.1 转鼓真空过滤机 2.5.2 带式过滤机 2.5.3 盘式过滤机 2.5.4 叶滤机 2.5.5 筒式加压过滤机 2.5.6 压滤机 参 考 文 献 第22章 换热器 1 换热器的分类和选用 1.1 换热器的分类 1.1.1 按工艺功能分类 1.1.2 按传热方式和结构分类 1.2 换热器的选用 1.2.1 冷却器 1.2.2 加热器 1.2.3 再沸器 1.2.4 冷凝器 1.2.5 蒸发器 1.3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用 1.3.1 工艺条件 1.3.2 结构参数 1.3.3 换热器设计标准 2 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 2.1 稳态传热方程 2.1.1 总传热系数2.1.2 有效平均温差 2.2 传热系数计算 2.2.1 管程传热膜系数[1] 2.2.2 壳程传热膜系数 2.3 压力降计算 2.3.1 管程压力降[5] 2.3.2 壳程压力降 2.4 换热器设计计算程序和计算举例 2.4.1 设计计算程序 2.4.2 计算举例 3 管壳式冷凝器 3.1 冷凝器的结构特征与选型 3.1.1 冷凝器型式的选择 3.1.2 管壳式冷凝器的局部结构 3.2 冷凝传热膜系数 3.2.1 管内冷凝传热膜系数 3.2.2 管外冷凝传热膜系数 3.2.3 多组分的冷凝传热 3.2.4 含不凝气的冷凝传热 3.3 冷凝器压力降计算 3.3.1 管程压力降 3.3.2 壳程压力降 3.3.3 计算举例 3.4 冷凝器计算举例 4 再沸器 4.1 再沸器型式的选用 4.2 釜式再沸器 4.2.1 设计要点 4.2.2 传热系数 4.2.3 管束的最大热负荷 4.2.4 计算举例 4.3 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4.3.1 设计要点 4.3.2 传热系数 4.3.3 压力降 4.3.4 设计举例 4.4 卧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4.4.1 选择要点 4.4.2 传热系数 4.4.3 压力降计算 5 翅片管 5.1 翅片管的应用 5.2 翅片管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5.2.1 传热方程 5.2.2 传热系数 5.3 翅片管排压力降计算6 套管和发夹式换热器 6.1 套管式换热器的特点 6.2 传热系数和压力降计算 6.2.1 传热系数 6.2.2 压力降计算 6.3 发夹式换热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6.3.1 发夹式换热器的优缺点 6.3.2 发夹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 7 板式及紧凑式换热器 7.1 板式换热器的分类和应用 7.2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 7.2.1 波纹板式换热器 7.2.2 螺旋板式换热器 7.3 无相变板式换热器压力降计算 7.3.1 波纹板式换热器 7.3.2 螺旋板式换热器 7.4 波纹板式换热器计算举例 7.5 板框式换热器的特点 7.6 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 7.7 板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8 蒸发器 8.1 单效蒸发器设计 8.2 多效蒸发器设计 9 空冷器 9.1 概述 9.1.1 空冷器的结构与型式 9.1.2 空冷器型号的表示方法及系列标准 9.2 空冷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 10 污垢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参考值 10.1 污垢系数(表22-37~表22-39) 10.2 总传热系数推荐值 10.2.1 管壳式换热器(表22-40~表22-44) 10.2.2 蛇管式换热器(表22-45~表22-49) 10.2.3 套管式换热器(表22-50~表22-53) 10.2.4 空冷器(表22-54、表22-55) 10.2.5 喷淋式换热器(表22-56、表22-57) 10.2.6 螺旋板式换热器(表22-58) 10.2.7 其他换热器(表22-59) 10.3 液体、气体的普朗特数(图22-53、图22-54、表22-60、表22-61)[42] 参 考 文 献 第23章 容器 1 容器的分类和选用 1.1 容器的分类 1.2 容器的选用 2 容器工艺设计 2.1 立式和卧式重力气-液分离器2.1.1 应用范围 2.1.2 立式重力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1.3 卧式重力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1.4 计算图表 2.2 立式和卧式丝网气-液分离器 2.2.1 应用范围 2.2.2 立式丝网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2.3 卧式丝网气-液分离器的设计 2.2.4 计算图表 2.3 液-液分离器 2.3.1 分散相液滴沉降速度 2.3.2 卧式沉降罐尺寸 2.3.3 立式沉降罐尺寸 2.4 聚结器在液-液分离容器中的应用 2.4.1 聚结分离技术机理 2.4.2 聚结分离的应用及设备 2.4.3 聚结器选型和设计原则 2.5 缓冲容器 2.5.1 应用范围 2.5.2 容积计算原则 3 容器的型式和内部结构部件 参 考 文 献 第24章 储罐 1 储罐设计的一般要求 1.1 一般原则 1.2 储运系统的计量要求 1.3 储罐物料加热设计 1.3.1 储罐需设置加热器的情况 1.3.2 储罐物料加热温度应符合的要求 1.3.3 加热介质的选用 1.4 储罐物料储存温度 2 储罐选用 2.1 储罐容量 2.1.1 物料储罐容量设计 2.1.2 物料计算日储量 2.1.3 物料储存天数 2.1.4 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 2.2 储罐选型 2.3 储罐数量 2.3.1 原油和原料储罐的数量 2.3.2 中间原料储罐的数量 2.3.3 产品储罐的数量 2.3.4 重油(含燃料油)储罐的数量 2.3.5 润滑油类、电器用油类和液压油类储罐的数量 2.3.6 污油罐的数量 2.4 储罐系列2.4.1 拱顶罐系列 2.4.2 浮顶罐系列 2.4.3 内浮顶罐系列 2.4.4 卧式罐系列 2.4.5 球罐系列 3 常压和低压罐区 3.1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 3.1.2 储罐操作压力 3.1.3 储罐设计温度 3.2 储罐布置 3.2.1 罐组布置 3.2.2 防火堤和隔堤设置规定 3.3 储罐附件 3.3.1 储罐附件选用 3.3.2 储罐附件布置 3.4 罐区管道布置 3.5 储罐仪表选用一般要求 3.6 储罐氮封系统设置 3.6.1 储罐氮封控制原理 3.6.2 储罐氮封工艺流程 3.6.3 氮封系统示意流程图 3.7 储罐防雷、防静电 3.7.2 储罐防静电措施 3.8 储罐防腐蚀工程 3.8.1 一般要求 3.8.2 涂层保护设计 4 压力储罐区 4.1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 4.1.1 设计压力确定 4.1.2 设计温度确定 4.2 压力储罐区布置 4.2.1 压力储罐布置 4.2.2 液化烃储罐防火堤及隔堤的设置 4.3 压力储罐附件选用 4.4 压力储罐管道布置 4.5 压力储罐仪表选用一般要求 4.6 压力储罐安全防护 4.6.1 压力储罐的安全阀设置 4.6.2 压力储罐安全阀的选型 4.6.3 其他工艺要求 4.6.4 防雷防静电措施 4.7 液化烃球罐注水系统设计 4.7.1 注水水源 4.7.2 注水点位置 4.7.3 注水点的连接方式 4.7.4 注水泵排量确定及注水压力4.7.5 注水压力确定 4.7.6 注水系统示意流程图 参 考 文 献 第25章 工业炉 1 工业炉的炉型和设计要点 1.2 工业炉的设计要点 1.2.1 设计原则 1.2.2 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有关专业互提条件 1.2.3 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 2 工业炉的热效率和燃料消耗量 2.1 工业炉的热效率 2.2 工业炉的燃料消耗量 3 工业炉节能技术 3.1 主要节能措施 3.1.1 回收烟气余热,降低排烟温度 3.1.2 减少炉壁散热损失 3.1.3 减少空气过剩量 3.1.4 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3.2 余热回收技术 3.2.1 翅片管、钉头管的应用 3.2.2 余热锅炉的应用 3.2.3 空气预热器的应用 4 燃料和燃烧计算 4.1 燃料 4.1.1 固体燃料 4.1.2 液体燃料 4.1.3 气体燃料 4.2 燃烧计算 4.2.1 燃料发热量 4.2.2 燃烧所需空气量 4.2.3 燃料生成烟气量 4.2.4 烟气密度 5 燃烧室和燃烧装置 5.1 燃烧室的容积 5.1.1 一般燃烧室的容积 5.1.2 管式加热炉的炉膛容积 5.2 燃烧装置 5.2.1 固体燃料燃烧装置 5.2.2 液体燃料燃烧器 5.2.3 气体燃料燃烧器 6 工业炉传热计算 6.1 辐射段传热 6.2 对流段传热 6.3 炉壁散热损失 7 工业炉系统压力降和排烟系统 7.1 炉管内物料的压力降7.2 烟气系统压力降 7.3 烟囱设计 7.3.1 按抽力要求确定烟囱高度 7.3.2 按有害物质排放要求确定烟囱高度 7.3.3 其他参数确定 7.4 引风机的选用 8 炉衬材料 8.1 炉衬材料的基本要求 8.2 常用耐火隔热制品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2.1 黏土质耐火砖 8.2.2 高铝砖 8.2.3 黏土质隔热耐火砖 8.2.4 高铝质隔热耐火砖 8.2.5 低硅刚玉砖 8.2.6 一般刚玉制品 8.2.7 碳化硅耐火制品 电石炉用自焙炭砖用于砌筑大、中型电石炉炉底及熔池内衬。 8.2.9 高铬砖 8.3 常用隔热制品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3.1 硅藻土隔热制品 8.3.2 膨胀蛭石及膨胀蛭石制品 8.3.3 膨胀珍珠岩及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 8.3.4 岩棉及岩棉制品 8.3.5 矿渣棉及矿渣棉制品 8.3.6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 8.3.7 硅酸钙绝热制品 8.3.8 轻质氧化铝制品 8.3.9 常用隔热制品的物理性能及使用范围 8.4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8.4.1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种类及使用温度 8.4.2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形态分类及用途 8.4.3 绝热用硅酸铝棉制品主要性能(表25-49) 8.4.4 常用耐火纤维折叠式模块结构 8.4.5 派罗块纤维模块 8.5 常用不定形耐火、隔热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5.1 致密不定形耐火材料 8.5.2 隔热不定形耐火材料 8.5.3 耐火陶瓷纤维不定形材料 8.5.4 耐火泥浆和表面涂层 9 一般加热炉的工艺计算电算化程序 9.1 工艺计算电算化程序介绍 9.2 程序框图 参 考 文 献 第26章 干 燥 器 1 干燥器的分类和选型 1.1 干燥器的分类1.2 干燥器的选型 2 干燥过程计算 2.1 干燥速率曲线 2.2 恒速干燥阶段的计算 2.2.1 按X-t干燥曲线的计算方法 2.2.2 按R-t干燥速率曲线的计算方法 2.2.3 按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2.3 降速干燥阶段的计算 2.4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2.4.1 预热器的热量消耗 2.4.2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2.4.3 热量衡算的应用示例 3 箱式(间歇式)干燥器 3.1 平行流式箱式干燥器 3.2 穿流式箱式干燥器 3.3 真空箱式干燥器 4 隧道式干燥器 4.1 隧道式带式通风干燥器 4.2 洞道式干燥器 5 喷雾干燥器 5.1 喷雾干燥器的分类 5.2 喷雾干燥室的设计 5.3 雾化器 5.3.1 雾化器的类型 5.3.2 雾化器的选用原则 5.4 SZDB-40型无菌系统喷雾干燥机 5.5 P型喷雾干燥器系列产品 5.6 PA、PB、PC、PD系列喷雾干燥装置技术参数 5.7 喷雾干燥计算举例 5.8 喷雾干燥的闭路循环系统 5.9 喷雾干燥的应用 6 气流干燥器 6.1 特性和运行参数 6.2 分类 6.3 直管型气流干燥器 6.4 脉冲型气流干燥器 6.5 倒锥式气流干燥器 6.6 套管式气流干燥器 6.7 旋风型气流干燥器 6.8 旋转气流干燥器 6.9 环形干燥器 6.10 文丘里气流干燥器 6.11 低熔点物料气流干燥器 6.12 气流干燥计算 7 流化床干燥器 7.1 流化床干燥器的特点7.2 流化床干燥器类型 7.2.1 沸腾造粒包衣干燥器 7.2.2 强化沸腾干燥器 7.2.3 卧式多室流化床干燥器 7.2.4 双级流化床干燥器 7.2.5 喷动床干燥器 7.2.6 闭路循环流化床干燥器 7.2.7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 7.2.8 振动流化床干燥(冷却)器 8 立式通风移动床干燥器 8.1 特点 8.2 计算举例 9 回转干燥器 9.1 直接或间接加热式回转干燥器 9.1.1 技术参数 9.1.2 计算举例 9.2 穿流式回转干燥器 9.2.1 结构 9.2.2 特点 9.2.3 计算举例 10 真空干燥器 10.1 特点 10.2 双锥回转型真空干燥器 10.3 耙式真空干燥器 10.4 附属设备 10.5 回转真空干燥联合机 11 槽型搅拌干燥器 11.1 特点 11.2 结构类型 11.2.1 楔形翼片型搅拌干燥器 11.2.2 桨叶干燥器 11.2.3 单轴圆板型和单轴环型搅拌干燥器 11.2.4 单轴圆盘型搅拌干燥器 11.2.5 单轴清扫齿型搅拌干燥器 11.3 槽型搅拌干燥器的应用(表26-49和表26-50) 12 滚筒干燥器 12.1 进料方式 12.2 一般技术参数 12.3 滚筒干燥器的应用 12.4 单筒型转筒干燥器 13 真空冷冻干燥 14 远红外线干燥器 14.1 远红外线干燥器的结构和分类 14.2 干燥炉的长度 14.3 干燥炉的功率 15 高频干燥器和微波干燥器15.1 高频干燥器 15.2 微波灭菌干燥器 15.3 平板型微波干燥器 15.4 计算举例 参 考 文 献 第27章 泵 1 泵的选用 1.1 泵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2 工业用泵的选用要求和相关标准 1.2.1 工业用泵的特点和选用要求 1.2.2 工业装置对泵的要求 1.2.3 工业用泵常用的标准规范 1.3 泵的选型 1.3.1 选型参数的确定 1.3.2 泵类型、系列和型号的确定 1.3.3 原动机的确定 1.3.4 轴封型式的确定 1.3.5 联轴器的选用 1.3.6 液力偶合器 1.4 机械密封的选用 1.4.1 选型参数 1.4.2 机械密封型式的确定 1.4.3 密封管路系统的选择 1.4.4 API 610中有关机械密封的内容介绍 1.4.5 特殊介质的密封选型 1.5 泵的轴承和润滑 1.5.1 离心泵的轴承和润滑 1.5.2 往复泵的润滑 1.5.3 电动机的轴承和润滑 1.5.4 压力润滑油系统 1.6 泵的冷却 1.7 泵的串联和并联 1.8 流量调节 1.9 泵的配管要求 2 泵的结构、性能和工作范围 2.1 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1.1 离心泵 2.1.2 高速泵和旋壳泵 2.1.3 液力回收透平 2.1.4 轴流泵和混流泵 2.1.5 漩涡泵 2.1.6 容积式泵 2.1.7 往复泵 2.1.8 计量泵 2.2 泵的性能换算 2.2.1 泵叶轮切割2.2.2 泵转速改变 2.2.3 介质密度改变 2.2.4 介质黏度变化 2.3 泵的工作范围 2.3.1 离心泵的工作范围和型谱 2.3.2 容积式泵的工作范围 2.4 泵的汽蚀 2.4.1 装置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 2.4.2 叶片式泵防止汽蚀产生的方法 2.4.3 容积式泵和叶片式泵的汽蚀特性比较 3 特殊介质的输送 3.1 黏性液体 3.2 含气液体 3.3 含固体颗粒的液体 3.4 易气化液体 3.5 不允许泄漏的液体 3.6 腐蚀性介质 4 真空泵 4.1 真空泵的性能指标和选型 4.1.1 真空泵的性能指标 4.1.2 空气泄漏量的估算 4.1.3 真空泵的分类及工作压力范围 4.1.4 真空泵的选用 4.2 真空泵的类型和参数范围 5 泵的采购 5.1 泵的采购程序 5.2 泵的数据表 5.2.1 离心泵数据表 5.2.2 转子泵数据表 5.2.3 计量泵数据表 5.2.4 往复泵数据表 5.2.5 无密封离心泵数据表 参 考 文 献 第28章 压缩和膨胀机械 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计算 1.1 等温压缩 1.2 绝热压缩 1.3 多变压缩 2 真实气体的压缩 2.1 临界常数和压缩系数 2.2 真实气体的压缩计算 3 压缩机的选用 3.1 压缩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3.2 压缩机的选用要求和相关标准 3.2.1 化工、石化装置对压缩机的要求 3.2.2 压缩机的特点及其比较3.2.3 压缩机的常用标准和规范 3.3 压缩机的主要参数和结构类型 3.3.1 选型参数的确定 3.3.2 压缩机类型的确定 3.4 往复式压缩机 3.4.1 往复式压缩机的分类 3.4.2 往复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4.3 往复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4.4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艺计算 3.4.5 往复式压缩机的变工况计算 3.4.6 往复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4.7 往复式压缩机制造商 3.5 离心式压缩机 3.5.1 离心式压缩机的分类 3.5.2 离心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5.3 离心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5.4 离心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5.5 离心式压缩机的工艺计算 3.5.6 离心式压缩机的性能换算 3.5.7 离心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5.8 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及其控制 3.5.9 离心式压缩机制造商 3.6 轴流式压缩机 3.6.1 轴流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6.2 轴流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6.3 轴流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6.4 轴流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6.5 轴流式压缩机的喘振及其控制 3.7 螺杆式压缩机 3.7.1 螺杆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7.2 螺杆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7.3 螺杆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7.4 螺杆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8 其他结构型式的压缩机 3.8.1 液环式压缩机 3.8.2 罗茨鼓风机 3.8.3 通风机 4 膨胀机械 4.1 工业汽轮机 4.1.1 工业汽轮机的分类 4.1.2 汽轮机的选用参数和主要性能指标 4.1.3 汽轮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1.4 汽轮机的工艺计算 4.1.5 汽轮机的调节和保安系统 4.2 燃气轮机 4.2.1 燃气轮机的分类4.2.2 燃气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2.3 燃气轮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3 膨胀机 4.3.1 膨胀机的分类 4.3.2 膨胀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3.3 膨胀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3.4 膨胀机的调节 5 制冷机 5.1 活塞式制冷机 5.1.1 制冷剂 5.1.2 选用计算 5.1.3 辅助设备的选择 5.1.4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及机组的生产厂 5.2 离心式制冷机 5.3 螺杆式制冷机 5.3.1 工作原理 5.3.2 工作流程 5.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5.4.1 工作原理 5.4.2 工作流程 5.4.3 制冷量的调节方法 5.4.4 溴化锂制冷机的生产厂 6 压缩机轴封 6.1 密封种类的选择 6.1.1 密封种类及原理 6.1.2 密封种类的选择及应用 6.2 干气密封类型、系列和型号的选择 6.2.1 干气密封的分类 6.2.2 干气密封类型的选择(表28-15) 6.2.3 干气密封系列和型号 6.2.4 干气密封材料的选择 6.2.5 干气密封控制系统 7 机器的振动和噪声控制 7.1 机器的振动及其控制 7.2 机器的噪声及其控制 8 采购 8.1 采购程序 8.2 数据表 8.2.1 往复式压缩机数据表(表28-21) 8.2.2 离心压缩机数据表(表28-22) 8.2.3 特殊用途汽轮机数据表(表28-23) 8.2.4 回转式正位移压缩机数据表(表28-24) 参 考 文 献 第29章 物 流 工 程 1 气力输送 1.1 术语的定义1.2 气力输送特点 1.2.1 流动状态 1.2.2 气力输送状态的分类 1.3 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 1.4 气力输送主要设备的选择 1.4.1 气源设备 1.4.2 供料装置 1.4.3 输送管道和管件 1.4.4 分离和除尘设备 1.5 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选择 1.6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1.7 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1.8 计算举例 2 栓流气刀式气力输送装置 3 空气槽输送机 3.1 结构和特点 3.2 设计计算 4 成件物料气力输送 4.1 成件物料气力输送的工艺计算 4.2 周期工作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计算 4.3 连续工作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计算 4.4 计算举例 5 液固相物流输送 5.1 浆体管道水力学计算 5.2 浆体制备和输送设备 5.3 计算举例 6 仓储设施及物流设备 6.1 起重机械 6.2 仓储设备 6.2.1 仓库面积计算方法 6.2.2 叉车用的特殊机具 6.2.3 仓库站台的设计要求 6.2.4 叉车作业仓库的设计 6.2.5 高层货架仓库的物料搬运设备 6.2.6 叉车 6.2.7 高度调节板 6.2.8 电梯 7 固体物料输送设备 7.1 移动式胶带输送机 7.2 常用斗式提升机 7.3 螺旋输送机 7.4 振动输送机 7.5 通用型埋刮板输送机 7.6 旋转给料器 7.7 阀门 7.8 固体物料输送设备的设计要求8 粉碎机、分级筛 8.1 粉碎机 8.2 分级机 9 计量、包装设备 9.1 计量设备 9.2 包装设备 10 料仓 10.1 料仓的特点 10.2 物料在料仓中的流动形态 10.3 料仓的结构 10.4 料仓的卸料辅助措施 10.5 料仓的安全防护措施 参 考 文 献

下册链接:https://xycost.com/archives/210689




JT/T 1397-2021 公路桥梁速度锁定装置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40
P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 1397-2021
公路桥梁速度锁定装置
Lock-up device for highway bridges2021-10-29发布 202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发布9de8efda60fd4dc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符号
4结构形式、规格和型号
5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慢速性能试验
附录(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快速性能试验
附录(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模拟动力性能试验
附录D(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模拟地震波性能试验·
附录(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超载性能试验
附录(规范性附录)速度锁定装置疲劳性能试验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桥梁速度锁定装置的结构形式、规格和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桥梁用速度锁定装置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67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
GB/T 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1220不锈钢棒
GB/T 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077合金结构钢
GB/T 4472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的测定
GB/T 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7955桥梁球型支座
HG/T 2366一2015二甲基硅油
J/926桥梁用黏滞流体阻尼器
NB/T 47013.3一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NB/T 47013.4一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术语和定义、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速度锁定装置(velocity)lock-up device(LUD)
一般由速度锁定构件与锚固部件组合而成,以传递冲击荷载为目的的传力装置。
注:速度锁定装置也称速度锁定器或冲击力传递装置。
3.1.2速度锁定velocity lock-up
速度锁定装置在传递冲击荷载的过程中,当相对运动速度超出预先设定的锁定速度范围时,将提供
较大的拉/压输出力。
注:当由温度和/或时间相美效应(如材料的收缩徐变、变等)导致低速相对运动时,引起的输出力很小(一般小于设计锁定力的10%)。由温度和/或时间相关效应(如材料的收缩徐变,变等)引起的运动速度(一般小于0.01m/s)比冲击荷载造成的运动速度往往小儿个数量级,因此锁定速度一般可设定在0.5mm/s-5mm/s范围内。3.1.3速度锁定构件lock-up member
速度锁定装置中实现运动速度超出设定锁定速度时,提供设计锁定力输出功能的关键传力部件。
3.1.4锁定力lock-up force
活塞在缸体内做相对运动时,速度锁定构件产生的输出力。
3.1.5设计锁定力design lock-up force
速度锁定构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允许产生的最大输出力。
3.1.6填充介质filled medium
填充于速度锁定构件缸体内部的介质,一般采用二甲基硅油或硅酮类化合物。
3.1.7初始长度initial length
速度锁定装置活塞位于缸体内居中位置时,两端轴承间的中心距。
3.1.8设计行程design stroke
速度锁定构件处于初始长度时,允许产生最大伸长量和缩短量。
3.1.9运动速度movement velocity
速度锁定构件活塞与缸体的相对运动速度。
3.1.10锁定位移lock-up displacement
速度锁定构件在规定时间内加载到设计锁定力过程中活塞与缸体的相对运动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