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MH / T 5010—2025
代替MH/ T 5010—2017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of civil airports
2025-06-26 发布 2025-08-01 施行
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
参编单位: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局
施行日期: 2025 年8 月1 日
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告
2025 年第14 号
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发布《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发布《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自2025 年8 月1 日起施行, 原《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 ( MH/ T 5010—2017) 同时废止。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25 年6 月26 日
前 言
为满足民用机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提高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质量和技术水
平, 中国民用航空局决定对《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17)
进行修订。修订工作由同济大学等单位承担。
本次修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施工和运维的研究进展和
经验, 同时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机场道面、公路路面的相关标准及研究成果。本次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修订了新建机场道面设计年限, 新增了旧道面沥青加铺层设计年限;
———修订了航空交通等级划分标准;
———调整了沥青道面设计流程;
———增加了沥青道面结构层最小厚度要求、加铺层最小厚度要求和沥青道面适
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优化了沥青道面设计指标, 修订了沥青道面结构设计参数和道基模量测试
计算方法;
———修订了沥青道面累积损伤因子计算模型;
———补充完善了道面工程材料的要求;
———修订了道面结构设计示例。
前 言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 编: 孙立军 苏 新
参编人员: 凌建明 谭忆秋 程怀磊 陈 长 赵鸿铎 陈凤晨 袁 捷
杨瑞康 徐慧宁 邵显智 董泽蛟 杨 山
主 审: 姜昌山
参审人员: 朱森林 蔡良才 郝培文 徐干成 王晓鸿 田 波 张天旺
周栋亮 薛忠军 季 节 于海臣 周 鑫 张 皓 罗 勇
本标准于1999 年首次发布, 2017 年第一次修订, 2025 年第二次修订。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 2
2? 1 术语………………………………………………………………………………………… 2
2? 2 符号………………………………………………………………………………………… 4
3 基本规定…………………………………………………………………………………………… 6
3? 1 设计年限…………………………………………………………………………………… 6
3? 2 设计流程…………………………………………………………………………………… 6
3? 3 航空交通等级……………………………………………………………………………… 7
3? 4 气候分区…………………………………………………………………………………… 8
3? 5 设计指标…………………………………………………………………………………… 9
3? 6 道面结构分区及厚度…………………………………………………………………… 10
4 结构组合设计…………………………………………………………………………………… 11
4? 1 一般规定………………………………………………………………………………… 11
4? 2 道面结构组合…………………………………………………………………………… 11
4? 3 道基与垫层……………………………………………………………………………… 13
4? 4 基层……………………………………………………………………………………… 16
4? 5 面层……………………………………………………………………………………… 18
4? 6 其他功能层……………………………………………………………………………… 19
4? 7 道肩……………………………………………………………………………………… 19
5 沥青混合料设计………………………………………………………………………………… 20
5? 1 一般规定………………………………………………………………………………… 20
5? 2 材料规格及技术要求…………………………………………………………………… 20
5? 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26
6 设计参数………………………………………………………………………………………… 33
6? 1 交通参数………………………………………………………………………………… 33
6? 2 道基模量………………………………………………………………………………… 33
6? 3 基层结构设计参数……………………………………………………………………… 35
— Ⅲ —
目 次
6? 4 面层和沥青稳定类基层结构设计参数………………………………………………… 37
7 新建沥青道面结构计算………………………………………………………………………… 39
7? 1 一般规定………………………………………………………………………………… 39
7? 2 沥青道面结构厚度确定………………………………………………………………… 40
7? 3 荷载重复作用次数计算………………………………………………………………… 40
7? 4 允许荷载重复作用次数计算…………………………………………………………… 40
7? 5 累积损伤因子计算……………………………………………………………………… 42
8 沥青加铺层设计………………………………………………………………………………… 44
8? 1 一般规定………………………………………………………………………………… 44
8? 2 旧道面检测与评价……………………………………………………………………… 45
8? 3 加铺前旧道面的处治…………………………………………………………………… 46
8? 4 沥青加铺道面结构组合与计算………………………………………………………… 48
8? 5 不停航沥青加铺设计措施……………………………………………………………… 51
附录A 气候分区方法……………………………………………………………………………… 52
A? 1 气候分区的确定与修正………………………………………………………………… 52
A? 2 代表性城市参考值……………………………………………………………………… 53
附录B 道基临界高度和模量参考表……………………………………………………………… 55
附录C 道面设计用飞机参数表…………………………………………………………………… 62
附录D 重复作用次数和累积损伤因子计算方法………………………………………………… 67
D? 1 单轴起落架构型………………………………………………………………………… 67
D? 2 多轴和复杂起落架构型………………………………………………………………… 71
附录E 道面结构设计示例………………………………………………………………………… 72
E? 1 设计背景………………………………………………………………………………… 72
E? 2 粒料或沥青稳定类基层沥青道面结构厚度设计示例………………………………… 73
E? 3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道面结构厚度设计示例………………………………… 78
附录F 试验方法…………………………………………………………………………………… 84
F? 1 道基CBR 值确定………………………………………………………………………… 84
F? 2 沥青材料抗紫外老化试验……………………………………………………………… 85
F? 3 沥青混合类材料单轴贯入抗剪强度试验方法………………………………………… 87
标准用词说明………………………………………………………………………………………… 90
引用标准名录………………………………………………………………………………………… 91
— Ⅳ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1 总 则
1? 0? 1 为满足我国民用机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规范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 制订本规范。
1? 0?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运输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 的沥青道面设
计。通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可参照执行。
1? 0? 3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根据机场用途、飞机特性及运行情况、机场所处气候条件以及道基道面材料供应情况,
结合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建设和养护条件以及工程经验, 进行道基、道面结构和材料一
体化设计;
2 遵循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等理念;
3 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1? 0? 4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应包括道面结构组合设计、材料设计以及结构厚度设计等内容,
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定设计方案。
1? 0? 5 特殊气候、地质或使用需求等条件下的机场沥青道面设计, 除符合本规范外, 宜进行专
项研究。
1? 0? 6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 1 —
1 总 则
2 术语、符号
2? 1 术语
2? 1? 1 沥青道面asphalt pavement
置于道基上, 由沥青混合料面层、基层和功能层(如设置) 组成的供飞机起降、滑行和停
放的铺装结构。
2? 1? 2 设计年限design life
在正常设计、施工、使用和养护条件下, 道面不需要结构性维修的预定使用年限。
2? 1? 3 沥青面层asphalt mixture course
由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 直接承受飞机荷载作用的结构层。当为多层结构时, 自上而
下分为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
2? 1? 4 基层base course
承受由面层传递下来的荷载作用, 并将其向下传递的道面结构层, 可分为上基层和下基层。
2? 1? 5 道基subgrade
基层(垫层) 以下受飞机荷载作用影响的天然、人工填筑或改良的土(岩) 体。
2? 1? 6 垫层cushion
位于道基顶部并用于改善基层和道基工作状态的填筑层或改良土层。
2? 1? 7 道床pavement⁃bed
受飞机荷载作用显著影响的道基部分, 分为上道床和下道床, 其厚度与航空交通等级等因
素有关。
2? 1? 8 沥青加铺层asphalt pavement overlay
为提高旧水泥混凝土道面或沥青道面的承载力或改善道面表面功能而加铺的沥青混合料
面层。
2? 1? 9 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CBR)
用标准圆形压头以规定的速率分别压入试验材料和标准碎石, 当贯入量达到2? 5 mm 时两者
所施加单位压力的比值。
— 2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2? 1? 10 改性沥青modified asphalt
为改善性能, 通过掺加橡胶、树脂、热塑性弹性聚合物等外掺剂制成的沥青。
2? 1? 11 砂粒式沥青混合料sand aggregate asphalt mixture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4? 75 mm 的沥青混合料。
2? 1? 12 细粒式沥青混合料fine aggregate asphalt mixture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9? 5 mm 或13? 2 mm 的沥青混合料。
2? 1? 13 中粒式沥青混合料medium aggregate asphalt mixture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6 mm 或19 mm 的沥青混合料。
2? 1? 14 粗粒式沥青混合料course aggregate asphalt mixture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26? 5 mm 或31? 5 mm 的沥青混合料。
2? 1? 15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trix (mastic) asphalt (SMA)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 组成的沥青玛蹄脂
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 组成一体的沥青混合料。
2? 1? 16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sphalt treated base mixture (ATB)
由沥青、填料与规定级配的粗集料、细集料拌和制成的用于道面基层的沥青混合料。
2? 1? 17 沥青含量content of asphalt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比值。
2? 1? 18 马歇尔稳定度Marshall stability
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时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2? 1? 19 动稳定度dynamic stability
沥青混合料进行轮辙试验时, 变形进入稳定期后每产生1 mm 轮辙, 试验轮行走的次数。
2? 1? 20 荷载重复作用次数cumulative loading repetition
设计年限内, 考虑起落架横向分布效应后, 道面上承受的主起落架轮载累计作用次数。
2? 1? 21 累积损伤因子cumulative damage factor (CDF)
设计年限内, 各机型在道面上特定位置的实际荷载重复作用次数与容许荷载重复作用次数
的比值之和。
2? 1? 22 道面状况指数pavement condition index (PCI)
表征道面表观损坏程度的量化技术指标。
2? 1? 23 结构状况指数structural condition index (SCI)
表征道面结构性损坏程度的量化技术指标。
— 3 —
2 术语、符号
2? 2 符 号
Bm———道基土的平均稠度(%);
wL———不利季节道床影响深度内道基土采用100 g 锥的实测液限(%);
wP———不利季节道床影响深度内道基土的实测塑限(%);
wm———不利季节道床影响深度内道基土的实测平均含水率(%);
H0———不利季节道基相对高度;
H1———干燥状态的道基临界高度(m);
H2———中湿状态的道基临界高度(m);
H3———潮湿状态的道基临界高度(m);
Ns———设计年限内每种机型累计运行架次;
Ni———第i 年每种机型年运行架次;
Pt———各机型主起落架上的单轮轮载(kN);
ρ ———主起落架荷载分配系数;
G———各机型飞机的重量(kN);
nc———各机型主起落架的总轮数;
q———飞机主起落架轮胎压力(MPa);
E0———道基弹模量(MPa);
EA———沥青混合料模量(MPa);
EB———基层模量(MPa);
μ ———泊松比;
εh ———沥青面层底最大水平拉应变;
σt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层底的最大水平拉应力(MPa);
fr———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弯拉强度(MPa);
Nj———第j 类飞机的允许荷载重复作用次数;
εv ———道基顶面的最大竖向压应变;
RD———沥青面层总轮辙量(mm);
Ti———沥青道面第i 分层的温度(℃);
τi ———第i 沥青分层最大剪应力(MPa);
t———沥青道面结构厚度(cm);
tj———沥青加铺层厚度(cm);
nj———轮辙控制的第j 类机型的荷载重复作用次数;
— 4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V———飞机在道面上的滑行速度(km/ h);
[τ]i———第i 分层沥青混合料60℃抗剪强度(MPa);
MAATa ———年平均气温(℃);
σMAAT ———年平均气温标准差(℃);
fsp———劈裂强度(MPa);
F———控制旧水泥混凝土道面开裂程度的系数;
Cb———旧水泥混凝土道面损坏折减系数;
he———旧水泥混凝土道面厚度(cm);
k0———道基顶面反应模量(MN/ m3);
ns———C 类及以上的各类飞机的年运行总架次;
C0———旧沥青道面损坏折减数。
— 5 —
2 术语、符号
3 基本规定
3? 1 设计年限
3? 1? 1 新建民用机场沥青道面的设计年限应不小于20 年。经专项研究和论证, 设计年限可采用
30 年。
【条文说明】国外主要设计规范建议的沥青道面设计年限为20 年。本次修订将新建机场沥青道
面设计年限规定为不低于20 年。在沥青道面设计年限内, 允许进行功能性修复。功能性修复一
般指在设计年限内针对沥青道面的平整度、抗滑性能或粗糙度等功能性能的衰减而进行的整体
修复。预防性养护、因施工或材料原因引起的局部病害修复等不属于功能性修复。
经过专项研究和论证, 包括结构专项设计、材料专项设计和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等, 新建
机场沥青道面的设计年限可采用30 年。
3? 1? 2 旧道面沥青加铺层的设计年限应为10~15 年。
【条文说明】根据我国道面加铺层的实际使用状况, 新增加对沥青加铺层设计年限的规定。旧道
面沥青加铺层的设计年限宜采用15 年, 以降低后续养护维修对机场运行的干扰。即将搬迁机场
的旧道面沥青加铺层可根据特定使用要求经论证确定, 应不小于10 年。
3? 2 设计流程
3? 2? 1 沥青道面设计应综合考虑航空交通需求、机场所处气候条件、飞机特性、飞机起降频次
及运行情况、道基道面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成本等因素, 进行优化设计。
3? 2? 2 设计阶段参照图3? 2? 2 所示流程进行道面设计。宜按照图3? 2? 2 所示流程开展道面结构
组合设计中所涉及的道面结构材料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道面结构和材料一体化设计。
【条文说明】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是影响道面结构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 沥青道面设计遵循结
构、材料一体化的设计原则。有条件时宜从立项后进行材料设计, 进行材料性能试验, 并根据
试验结果进行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与优化。
— 6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图3? 2? 2 沥青道面设计流程
3? 3 航空交通等级
3? 3? 1 设计年限内的航空交通量, 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和航空交通发展需求等因素逐年预测, 并
根据跑道运行方式分配到道面各部位。
3? 3? 2 航空交通等级应根据运行机型及设计年限内年平均运行架次, 按照表3? 3? 2 中的标准
确定。
表3? 3? 2 航空交通等级划分标准
航空交通等级运行机型设计年限内年平均运行架次
特轻运行A 类机型—
轻运行B 类及以下机型—
中主要运行C 类及以下机型单条跑道C 类机型的年平均运行架次不大于20 000 架次
重主要运行C 类及以上机型
单条跑道C 类及以上机型的年平均运行架次为
20 000~100 000 架次
特重运行有E 类机型单条跑道C 类及以上机型的年平均运行架次超过100 000 架次
注: 1 跑道运行架次包括起飞架次和着陆架次。
2 一组近距平行跑道的航空交通等级按照该组跑道的总运行架次划分。
3 滑行道按照相关跑道运行架次划分。
4 机位滑行通道及相关机坪可按照所在部位的运行架次划分。
— 7 —
3 基本规定
3? 4 气候分区
3? 4? 1 沥青道面的气候分区应根据机场所在地或场址周边气象台站最近至少10 年的气象记录,
按照附录A 方法确定。不具备近10 年气象记录条件时, 可参考附录A? 2 相近城市数值确定。
【条文说明】本规范气候分区参照了我国民用机场沥青道面使用过程中主要病害特点及其成因,
并参考了《太阳能资源测量总辐射》(GB/ T 3115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以及加拿大民航《道面结构设计培训手册》(Pavement Structural Design Training Manual) (ATR-
021) 的有关内容。
3? 4? 2 沥青道面的高温分区应根据机场所在地统计年限内最热月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 按照表
3? 4? 2 确定。
表3? 4? 2 高温分区
气候分区统计年限内最热月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T (℃)
夏炎热区T>30
夏热区20
夏凉区T≤20
3? 4? 3 沥青道面的低温分区应根据机场所在地99% 可靠度的冬季极端日最低气温, 按照表
3? 4? 3 确定。
表3? 4? 3 低温分区
气候分区99%可靠度的冬季极端日最低气温(℃)
冬严寒区T≤-37
冬寒区-37
冬冷区-21? 5
冬温区T>-9
【条文说明】以机场所在地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总量两个指标作为气候分区的依据存在
较多问题, 本规范以温度指标作为气候分区的指标, 年降水总量对沥青道面的影响通过提高沥
青道面抗水损害的标准进行考虑。
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和美国SHRP 计划沥青材料气候分区的相
— 8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关内容, 确定气候分区标准时以机场所在地统计年限内最热月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作为高温分
区指标, 99%可靠度的极端日最高气温作为高温辅助指标; 以具有99% 可靠度的极端日最低气
温作为低温分区指标, 99%可靠度下的小时降温速率作为低温辅助指标。
3? 4? 4 基于太阳辐射量的沥青道面气候分区, 宜根据该地区平均日太阳辐射强度幅值, 按照表
3? 4? 4 确定。
表3? 4? 4 太阳辐射量划分
气候分区平均日太阳辐射强度幅值R (W/ m2)
太阳辐射极强烈区R≥830
太阳辐射强烈区680≤R<830
太阳辐射一般区R<680
【条文说明】本规范以《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GB/ T 31155) 中的太阳能资源等级划分标准
为依据, 采用《太阳能资源测量总辐射》( GB/ T 31156) 的辐射能测试技术为方法, 以平均太
阳辐射强度幅值作为划分工程所在地太阳辐射强烈程度的指标, 根据“ 极丰富” 与“ 很丰富”
的临界条件计算得到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幅值830 W/ m2, 将我国太阳辐射区域分为太阳辐射极
强烈区与太阳辐射强烈区。根据“很丰富” 与“丰富” 的临界条件计算得到日平均太阳辐射强
度幅值680 W/ m2, 将我国太阳辐射区域分为太阳辐射强烈区与太阳辐射一般区。
3? 5 设计指标
3? 5? 1 沥青道面结构的设计指标是累积损伤因子(CDF)。道面结构设计时应针对表3? 5? 1 中的
道面结构控制损坏模式, 根据相应的力学指标逐一计算累积疲劳损伤因子, 进行结构设计。
表3? 5? 1 沥青道面的损坏模式和力学设计指标
基层结构类型控制的损坏模式力学设计指标
粒料类或沥青稳定类基层
沥青层疲劳开裂沥青层内最大水平拉应变
沥青道面轮辙道基顶面最大竖向压应变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贫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基层
基层疲劳开裂基层底面最大水平拉应力
沥青道面轮辙沥青层竖向剪应力
3? 5? 2 达到设计年限时, 累积损伤因子(CDF) 值应不大于1? 05。
【条文说明】CDF 是包含沥青道面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当CDF = 1 时, 沥青道面将在达到设计
— 9 —
3 基本规定
年限时损坏; 当CDF < 1 时, 沥青道面在达到设计年限时尚未损坏; 当CDF > 1 时, 沥青道面
将在设计年限前损坏。在实际工程中, 结构存在变异性, 可允许一定偏差。因此, 将CDF 的标
准确定为不大于1? 05。
3? 6 道面结构分区及厚度
3? 6? 1 沥青道面结构可根据所处位置, 按照表3? 6? 1 分为Ⅰ、Ⅱ、Ⅲ和Ⅳ等4 个区域。
表3? 6? 1 沥青道面结构分区及道面结构厚度
沥青道面结构分区区域内容区域道面结构厚度
Ⅰ 跑道端部, 以及飞机全重通过的
滑行道、站坪、等待坪、除冰坪
全厚度t
Ⅱ 跑道中部, 快速出口滑行道可适当减薄, 宜不低于0? 9t
Ⅲ 过夜机坪, 维修机坪, 通过
维修机坪的滑行道
可适当减薄, 宜不低于0? 8t
Ⅳ 防吹坪, 道肩
防吹坪、跑道道肩一般为0? 35t~0? 4t,
站坪、停机坪、滑行道的道肩一般为0? 3t,
并满足防冻厚度要求
注: 1 t 为按实际的飞机荷载计算得到的结构厚度。
2 未设置平行滑行道的跑道, 中部沥青道面结构厚度应按Ⅰ区设计。
【条文说明】跑道端部的长度范围一般指跑道全长的1/5~1/4。
3? 6? 2 沥青道面横断面结构厚度减薄应结合施工可行性和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并符合如下
规定:
1 对于未设置平行滑行道的跑道, 跑道端部横断面两侧沥青道面不应减薄;
2 跑道与滑行道的连接弯道及增补面范围内的沥青道面结构不应减薄;
3 沥青道面宽度30 m 以上的跑道, 其横断面中间30 m 以外两侧道面可进行减薄设计;
4 季节性冰冻地区, 减薄沥青道面结构区域应满足最小防冻厚度要求。
— 10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4 结构组合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 1? 1 沥青道面结构组合包括沥青面层和基层。
4? 1? 2 道面结构组合设计应综合考虑航空交通量、道基承载力、环境条件、当地材料供应、工
程造价以及各结构层受力特点等因素, 遵循道面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原则。
4? 1? 3 道面结构层材料应结合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合理选择。道面结构相邻层的刚度应相互协
调, 并通过设计验算。
4? 2 道面结构组合
4? 2? 1 沥青道面的面层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 基层可选择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水泥混凝土
类、沥青稳定类和粒料类材料, 下基层和垫层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或粒料类材料。再
生材料经论证可以用于基层、下基层和垫层。
4? 2? 2 当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或水泥混凝土基层时, 宜通过合理设计的基层材料、合理的沥
青层厚度或增设应力吸收层等措施, 减缓基层的收缩开裂、道面结构的反射裂缝和轮辙。
4? 2? 3 沥青道面结构组合可按表4? 2? 3 选择。
— 11 —
4 结构组合设计
表4? 2? 3 沥青道面结构组合
结构组合航空交通量等级
面层组合上基层下基层特重、重中轻、特轻
两层式
≤150 mm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水泥混凝土、
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
沥青稳定类
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 √
粒料类× √ √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 √
沥青稳定类√ √ √
粒料类× × √
粒料类× × √
三层式
>150 mm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水泥混凝土、
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
沥青稳定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 ×
粒料类× √ √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 √ ×
沥青稳定类√ √ ×
粒料类× √ ×
注: 1 √表示推荐采用, ×表示不推荐采用。
2 对于两层面层式快速出口滑行道, 当使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水泥混凝土、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上基层时, 下
基层可使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或粒料类材料。
4? 2? 4 沥青道面各结构层采用的最小厚度应满足表4? 2? 4 要求。当航空交通等级为特轻时, 结
构层最小厚度可参照航空交通等级为轻时的取值, 或根据实际航空交通量论证确定。
表4? 2? 4 结构层最小厚度(mm)
结构层
航空交通等级
特重、重中轻
沥青面层200 150 100
基层
沥青稳定类基层350 350 200
粒料类基层— 350 200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水泥混凝土、
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300 200 150
垫层200 200 100
— 12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4? 3 道基与垫层
4? 3? 1 沥青道面的道基应密实、均匀、稳定, 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4? 3? 2 沥青道面的道床应符合如下规定:
1 不同航空交通等级对应的道床厚度宜按表4? 3? 2-1 确定;
表4? 3? 2-1 不同航空交通等级对应的道床厚度
航空交通等级道床厚度(m) 上道床厚度(m) 下道床厚度(m)
特重1? 5 0? 5 1? 0
重1? 2 0? 4 0? 8
中1? 0 0? 3 0? 7
轻、特轻0? 8 0? 3 0? 5
2 道床填料的CBR 值应满足表4? 3? 2-2 中的要求;
表4? 3? 2-2 道床填料CBR 要求
填挖类型道床分区
航空交通等级
特重、重、中轻、特轻
填方
上道床≥8% ≥5%
下道床≥5% ≥3%
挖方及零方
上道床≥8% ≥5%
下道床≥4% —
3 当道基材料不满足表4? 3? 2-2 中的要求时, 或存在排水不良、冻胀等现象时, 应采用稳
定处理、更换合适的道基材料等方式进行处理;
4 当道基土的膨胀率大于3%时, 应采取换填、稳定和压实等措施, 并加强排水设计;
5 道床压实度应满足表4? 3? 2-3 中的要求。
— 13 —
4 结构组合设计
表4? 3? 2-3 道床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道床分区
航空交通等级
特重、重、中轻、特轻
填方
上道床≥96% ≥96%
下道床≥96% ≥95%
挖方及零方
上道床≥96% ≥94%
下道床≥94% —
注: 1 挖方区及零方部位, 如碾压后或者处理后的道床顶面回弹模量达到30 MPa 以上, 则下道床的压实度可降低
1% ~2%。
2 表中压实度为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百分数。
4? 3? 3 道基干湿类型应符合如下规定:
1 道基的干湿类型可根据道基土的平均稠度(Bm), 按表4? 3? 3-1 中的标准确定。
表4? 3? 3-1 道基干湿类型的平均稠度值范围
道基干湿类型砂质土黏质土粉质土
干燥Bm≥1? 20 Bm≥1? 10 Bm≥1? 05
中湿1? 00≤Bm <1? 20 0? 95≤Bm <1? 10 0? 90≤Bm <1? 05
潮湿0? 85≤Bm <1? 00 0? 80≤Bm <0? 95 0? 75≤Bm <0? 90
过湿Bm <0? 85 Bm <0? 80 Bm <0? 75
2 道基土的平均稠度Bm 应按式(4? 3? 3) 计算。
Bm = (wL – wm) / (wL – wP ) (4? 3? 3)
式中: Bm———道基土的平均稠度(%);
wL———不利季节道床范围内道基土采用100 g 锥的实测液限(%), 按《公路土工试验规
程》(JTG 3430) 中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方法(T0118) 执行;
wP———不利季节道床范围内道基土的实测塑限(%), 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 中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方法(T0118) 执行;
wm———不利季节道床范围内道基土的实测平均含水率(%)。
3 道基的干湿类型可根据道基顶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距离, 按表4? 3? 3-2
确定。
— 14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表4? 3? 3-2 道基干湿类型
道基干湿类型一般特征
干燥H0 >H1, 道基干燥稳定, 沥青道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影响
中湿H2
潮湿H3
过湿H0≤H3, 道基极不稳定, 冰冻区春融翻浆
注: 1 H0为不利季节道基相对高度。
2 地表积水水位指不利季节积水20 d 以上的水位。
3 H1、H2、H3分别为干燥、中湿、潮湿状态的道基临界高度, 可根据当地资料及经验确定; 缺乏资料时, 可参照附
录B 取值。
【条文说明】一般情况下, 宜采用平均稠度作为道基干湿类型的判别依据, 对于粒料类等无法测
定平均稠度的材料, 采用道基顶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作为判别依据。
4? 3? 4 道基土填料设计应按《民用机场岩土工程设计规范》(MH/ T 5027) 执行。
4? 3? 5 垫层应符合如下规定:
1 道基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地段和季节性冰冻地区可能产生冻胀的地段, 道面结构中应
设置垫层。
【条文说明】垫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道基的温度和湿度状况, 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不受冻胀翻浆影响。按所起作用不同, 垫层可分为排水层、隔离层、隔温层、防冻层等。
2 垫层宜就地取材, 可采用中粗砂、砂砾、碎石或工业废渣等材料, 以及水泥、石灰或石
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石或土类等材料。过湿地段和冰冻地区的潮湿地段不宜采用石灰稳定土。
3 垫层材料的CBR 值应不小于15%, 其最大粒径应不大于压实层厚的三分之一, 通过
0? 075 mm 筛孔的材料的塑性指数应小于6。
4 垫层厚度应满足表4? 2? 4 要求, 垫层宽度应每侧比基层宽出300 mm。垫层压实应符合表
4? 3? 5 中的规定。
表4? 3? 5 垫层压实技术要求
材料类型压实技术指标压实技术要求(%)
级配碎石
级配砾石
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
工业废渣
压实度≥96
中粗砂碾压后表观质量目视无明显轮迹
— 15 —
4 结构组合设计
4? 3? 6 防冻垫层厚度及材料应符合如下规定:
1 季节性冻土地区沥青道面应按表4? 3? 6 验算防冻厚度。沥青道面结构厚度不满足表
4? 3? 6 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时, 应增设防冻垫层, 使其满足最小防冻厚度的要求。
表4? 3? 6 道基、沥青道面结构最小防冻厚度(mm)
道基干湿类型
当地标准冻深
500~900 900~1 300 1 300~1 800 >1 800
中湿地段300 ~ 500 700~1 000 900~1 200 1 000~1 300
潮湿地段600~ 900 800~1 100 1 000~1 300 1 200~1 500
注: 1 冻深大或地下水位高的挖方地段, 或基层、垫层为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 宜采用高值; 冻深小或填方地段, 或基层、
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 可采用低值。
2 冻深小于0? 5 m 的地区, 可不设防冻垫层。
【条文说明】沥青道面最小防冻厚度的技术要求参考了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的有关规定, 并根据民航的使用经验进行了相应提高。当地标准冻深的定义参照《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为“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 年的
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 防冻垫层宜采用粒料类材料, 其通过0? 075 mm 筛孔的细粒含量宜不大于5%, 最大粒径
不超过53 mm。
4? 4 基 层
4? 4? 1 基层按照材料类型分为粒料类基层、沥青稳定类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碾压混
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和水泥混凝土基层。
4? 4? 2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水稳定性, 冰冻地区道面的基层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
当道面处于永冻区时, 应采用抗冻性好的基层材料, 并对季节性融沉深度进行专题论证。
4? 4? 3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应符合如下规定:
1 水泥稳定类材料可用于沥青道面基层。航空交通等级为特重、重或中时, 水泥稳定类基
层材料宜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 集料最大公称粒径应不大于31? 5 mm。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
度、7 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4? 4? 3-1 中的要求。水泥稳定类材料的水泥剂量宜
为2? 5% ~6? 0%, 强度不满足要求时应调整级配。
— 16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表4? 4? 3-1 水泥稳定材料的压实度及7 d 无侧限抗压强度
层位
航空交通等级为特重、重或中时
压实度(%) 7 d 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上基层≥98 4? 0~7? 0
下基层≥97 3? 0~5? 0
注: 1 表中压实度系按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
2 表中试验可采用静压法。
2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粒料可用于沥青道面的下基层, 其压实度、7 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
代表值应满足表4? 4? 3-2 的要求。
表4? 4? 3-2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粒料的压实度及7 d 无侧限抗压强度
压实度(%) 7 d 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97 ≥0? 80
注: 表中压实度系按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
4? 4? 4 粒料和沥青稳定类基层应符合如下规定:
1 粒料和沥青稳定类基层厚度应满足表4? 2? 4 和表4? 4? 6 中的要求;
2 级配碎石用于上基层时, 其压实度应不小于重型击实标准条件下的97%, CBR 值应不小
于100%;
3 级配碎石用于下基层时, 其压实度应不小于重型击实标准条件下的96%, CBR 值应不小
于90%;
4 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用于下基层时, 其压实度应不小于重型击实标准条件下的96%,
CBR 值应不小于80%。
4? 4? 5 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如下规定:
1 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基层厚度应满足表4? 2? 4 和表4? 4? 6 中的要求;
2 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基层掺加粉煤灰时, 粉煤灰的掺入量宜为水泥质量的20% ~40%;
3 贫混凝土中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宜不大于31? 5 mm, 水泥剂量宜不少于170 kg/ m3, 7 d
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0 MPa;
4 碾压混凝土中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宜不大于26? 5 mm, 水泥剂量宜不少于280 kg/ m3,
7 d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5 MPa;
— 17 —
4 结构组合设计
5 水泥混凝土基层可参照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 的规定执行。
4? 4? 6 基层压实最小层厚应符合表4? 4? 6 的规定。当厚度超出施工设备的压实能力时, 应分层
铺筑。
表4? 4? 6 基层压实最小层厚度
材料种类集料最大公称粒径(mm) 基层压实最小层厚度, 不小于(mm)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19? 0 50
26? 5 80
31? 5 100
37? 5 120
沥青贯入碎石/ 40
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31? 5、26? 5 120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37? 5、31? 5、26? 5、19? 0 150
53? 0 180
级配碎石
级配砾石
未筛分碎石、天然砂砾
37? 5、31? 5、26? 5 100
53? 0 120
填隙碎石
37? 5 100
53? 0 100
63? 0 120
4? 5 面 层
4? 5? 1 面层应密实、耐久、平整、抗滑, 应具有抗高温轮辙、抗低温开裂、抗水损害以及防止
雨水渗入基层等功能。
4? 5? 2 面层应具有与飞机荷载、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厚度和抗力, 具有满足功能要求和承受
复杂应力的能力。
4? 5? 3 面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可按表4? 5? 3 选择。AC 型混合料和SMA 型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
宜不小于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 5 ~3? 0 倍。不同粒径沥青混合料的层厚应符合表4? 5? 3 中的
规定。
— 18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表4? 5? 3 沥青混合料分类
沥青混合料类型
最大粒径
(mm)
最大公称粒径
(mm)
最小厚度
(mm)
AC
砂粒式
细粒式
中粒式
粗粒式
AC⁃5 9? 5 4? 75 15
AC⁃10 13? 2 9? 5 25
AC⁃13 16 13? 2 35
AC⁃16 19 16 40
AC⁃20 26? 5 19 50
AC⁃25 31? 5 26? 5 75
SMA 细粒式SMA⁃13 16 13? 2 40
中粒式SMA⁃16 19 16 50
注: 砂粒式AC⁃5 沥青混合料主要用于应力吸收层。
4? 5? 4 面层的施工压实度应不小于98%。
4? 6 其他功能层
4? 6? 1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粒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可设置透层和封层。
4? 6? 2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碾压或贫混凝土基层、水泥混凝土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应设置
封层或其他应力吸收层。封层可采用同步沥青碎石, 应力吸收层可采用砂粒式沥青混合料。
4? 6? 3 沥青层之间应喷洒黏层油, 宜采用与上层沥青混合料相同的基质热沥青、改性热沥青或
者改性乳化沥青。
4? 7 道 肩
4? 7? 1 道肩结构应包括面层、基层, 可根据使用要求和具体情况设置。
4? 7? 2 道肩结构应能承受飞机气流吹蚀并防止地面物质损坏飞机发动机, 跑道道肩结构还应能
承受可能通行的车辆荷载。
4? 7? 3 道肩设计应考虑道面基层和下基层的排水, 采用的基层和下基层的厚度可逐渐变薄, 避
免道面下积水。
4? 7? 4 道肩面层宜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 19 —
4 结构组合设计
5 沥青混合料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 1? 1 沥青混合料设计应综合考虑航空交通量、道基承载力、环境条件、地方材料供应、成本
以及各结构层受力特点等因素, 进行设计。
5? 1? 2 飞机荷载作用区域沥青面层混合料宜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
5? 2 材料规格及技术要求
5? 2? 1 沥青材料应符合如下规定:
1 沥青类型宜根据航空交通等级及所在地的气候分区, 按照表5? 2? 1-1 确定;
2 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 2? 1-2 至表5? 2? 1-4 中的规定, 试验方法参照《公路工程沥青
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
表5? 2? 1-1 机场沥青道面适用的沥青类型
气候分区
(高温指标—低温指标)
航空交通
等级
沥青结合料
石油沥青
改性沥青
SBS 改性沥青类等级要求用于改性的基质沥青
夏炎热—冬严寒
夏热—冬严寒
夏炎热—冬寒
夏热—冬寒
特重、
重、中A⁃90、A⁃70
轻、特轻A⁃110、A⁃90
(Ⅰ⁃B、Ⅰ⁃C) A⁃110、A⁃90、A⁃70
夏炎热—冬冷
夏炎热—冬温
夏热—冬冷
夏热—冬温
特重、
重、中A⁃70、A⁃50
轻、特轻A⁃90、A⁃70
(Ⅰ⁃C、Ⅰ⁃D) A⁃90、A⁃70
— 20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续表
气候分区
(高温指标—低温指标)
航空交通
等级
沥青结合料
石油沥青
改性沥青
SBS 改性沥青类等级要求用于改性的基质沥青
夏凉—冬寒
特重、
重、中A⁃110、A⁃90 (Ⅰ⁃B、Ⅰ⁃C)
轻、特轻A⁃110 (Ⅰ⁃A、Ⅰ⁃B)
A⁃130、A⁃110、A⁃90
注: 沥青道面也可采用以SBS、PE 等高分子聚合物、废旧轮胎橡胶粉、环氧树脂等材料作为改性剂的改性沥青。改性沥
青也可采用沥青PG 分级指标。
表5? 2? 1-2 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项目
沥青标号
A⁃130 A⁃110 A⁃90 A⁃70 A⁃50
试验方法
25℃针入度(0? 1 mm) 120~140 100~120 80~100 60~80 40~60 JTG E20 T 0604
软化点(℃) ≥40 ≥43 ≥45 ≥46 ≥49 JTG E20 T 0606
15℃延度(cm) ≥100 ≥80 JTG E20 T 0605
10℃延度(cm) ≥50 ≥50 ≥50 ≥50 ≥40 JTG E20 T 0605
60℃动力粘度(Pa·s) ≥60 ≥120 ≥160 ≥180 ≥200 JTG E20 T 0620
蜡含量(蒸馏法) (%) ≤2? 2 JTG E20 T 0615
闪点(℃) ≥230 ≥245 ≥260 JTG E20 T 0611
溶解度(%) ≥99? 0 JTG E20 T 0607
旋转薄膜(RTFOT) 或者薄膜(TFOT) 加热试验
质量变化(%) ≤0? 8 JTG E20 T 0610
JTG E20 T 0609
残留针入度比(%) ≥54 ≥55 ≥57 ≥61 ≥63 JTG E20 T 0604
15℃残留延度(cm) ≥35 ≥30 ≥20 ≥15 ≥10 JTG E20 T 0605
10℃残留延度(cm) ≥12 ≥10 ≥8 ≥6 ≥4 JTG E20 T 0605
表5? 2?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项目SBS 类(Ⅰ类) SBR 类(Ⅱ类) EVA、PE 类(Ⅲ类)
Ⅰ⁃A Ⅰ⁃B Ⅰ⁃C Ⅰ⁃D Ⅱ⁃A Ⅱ⁃B Ⅱ⁃C Ⅲ⁃A Ⅲ⁃B Ⅲ⁃C Ⅲ⁃D
试验方法
25℃针入度
(0? 1 mm) >100 80~100 60~80 40~60 >100 80~100 60~80 >80 60~80 40~60 30~40 JTG E20
T 0604
— 21 —
5 沥青混合料设计
续表
项目SBS 类(Ⅰ类) SBR 类(Ⅱ类) EVA、PE 类(Ⅲ类)
Ⅰ⁃A Ⅰ⁃B Ⅰ⁃C Ⅰ⁃D Ⅱ⁃A Ⅱ⁃B Ⅱ⁃C Ⅲ⁃A Ⅲ⁃B Ⅲ⁃C Ⅲ⁃D
试验方法
5℃延度(cm) ≥45 ≥35 ≥25 ≥20 ≥60 ≥50 ≥40 — JTG E20
T 0605
软化点(℃) ≥55 ≥60 ≥65 ≥75 ≥45 ≥48 ≥52 ≥50 ≥52 ≥56 ≥60 JTG E20
T 0606
135℃运动粘度
(Pa·s) ≤3
JTG E20
T 0625/
T 0619
闪点(℃) ≥230 JTG E20
T 0611
25℃弹性恢复
(%) ≥60 ≥65 ≥70 ≥75 — — JTG E20
T 0662
粘韧性
(N·m) — ≥5 — JTG E20
T 0624
韧性
(N·m) — ≥2? 5 — JTG E20
T 0624
贮存稳定性48 h
软化点差(℃) ≤2 —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JTG E20
T 0661
旋转薄膜(RTFOT) 或者薄膜(TFOT) 加热试验
质量变化率
绝对值(%) ≤0? 8
JTG E20
T 0609/
T 0610
25℃针入度比
(%) ≥50 ≥55 ≥60 ≥65 ≥50 ≥55 ≥60 ≥50 ≥55 ≥58 ≥60 JTG E20
T 0604
5℃延度(cm) ≥30 ≥25 ≥20 ≥15 ≥30 ≥20 ≥10 — — — — JTG E20
T 0605
— 22 —
民用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MH/ T 5010—2025)
表5? 2? 1-4 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25℃针入度(0? 1 mm) 30~50 JTG E20 T 0604
软化点(℃) ≥80 JTG E20 T 0606&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