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问题防治手册(建筑工程)

image_print阅读模式

资源简介/截图:

资源简介/截图: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问题防治手册 (建筑工程) (2022年第一版) 二〇二二年七月 前 言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效益源泉,项目管理的品质直接关系 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发展要求,标准化 管理跨度和生产链条必将相应地延伸。 项目技术质量基础管理标准化是对项目管理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积 累和总结,通过在相同或相识的管理模块内进行管理复制,使项目管理实现 从粗放式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转变,是规范基础管理行为、提 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项目标准化管理,将复杂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问题 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项目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 提升项目基础管理水平。 强化项目技术质量基础管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执行集团“一创五强”,认真落实“六专行动”,持续提升项目 基础管理,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明确项目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分解,优化项目技术质量业务流程,促 进项目基础管理横向联动及纵向贯通。 三是强化底线管理和精益管理,全面推进管理成果的共建共享,规范项 目基础管理行为、提升管理品质。 编制组经过内部研讨、系统设计、流程梳理与优化创新、持续完善与规 范评审等环节,形成了第一版项目技术质量基础管理标准化系列指导手册, 作为规范局属各项目部技术质量基础管理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为各级 绩效评价和检查考核提供了基本依据。 本手册组织单位:中建八局科技质量部 本手册编制单位:中建八局东北公司 中建八局南方公司 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主 要 编 制 人:潘东旭 安 鹏 潘 翔 马德龙 张 璐 王 波 王祝涛 顾文华 邢 玉 霍 健 马延金 朱黎明 孔令杰 姜 尚 刘国春 刘 锁 张浩天 滕 飞 孙大川 齐 坚 韦志亚 李荣河 卿 健 熊喜林 主 要 审 核 人:李忠卫 邓程来 周光毅 黄 贵 毕 磊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2022年 7 月 第一章 现浇混凝土工程常见问题防治 1.1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 1.1.1 表现及典型特征 现浇楼板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较常见的外观缺陷,裂缝不仅会降低楼板抗渗性能,而且会 引起钢筋锈蚀,加速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结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图1.1-1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 1.1.2 主要产生原因 1 未按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楼板表面失水过快。 2 拆模过早或模板支撑系统刚度不够。底层支撑顶板模板的地基未夯实发生沉降。 3 施工速度过快,上荷过早,局部堆载过大,塔吊吊运钢筋、模板、架管或施工机械等物 料时冲击楼板。 4 楼板内线管多层重叠布设,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减小。 5 施工时楼板负弯矩钢筋被踩弯、导致保护层过厚,承载力下降。 1.1.3 防治及应对措施 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 砂率。 2 加强养护。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覆盖棉毡,认真养护;在高温、干燥及刮风天气, 浇灌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浇筑后应及早喷水养护,或设挡风设施。混凝土浇筑 完毕后 8~12h 内,应对混凝土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 7d,加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少 于 14d。 3 终凝前 2~3h用磨光机进行二次抹压,消除细微裂缝,并在表面进行人工或机械拉毛, 保证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无裂纹,最后保湿养护。 4 可加强二次振捣的方法来消除裂缝;如硬化可向裂缝撒上水泥加水湿润、嵌实,再覆盖 养护。 5 控制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时间,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隔层拆除;拆模试块强度 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快拆体系面板的拆除时间要控制混凝土强度不低于设计值的 50%。 6 已浇筑的混凝土楼板,常温下 24h内且强度达到 1.2MPa以前,不得上人作业。继续施 工后应严格控制施工荷载,楼板上吊运材料应做到少吊轻放,分散布置,材料堆放处应事先铺 设木垫板,位置应提前在施工方案中明确,避开楼板跨中位置,且其板面下模板支撑必须牢固, 有足够的抗冲击承载力,施工操作过程中应避免重物冲击楼板。 7 按图纸要求埋设线管,线管应固定在板厚的中间位置,线管固定点间距不大于 1m,并 应尽量避免线管交叉重叠,三根及以上管线不得在同一处交叉重叠,两根管线交叉时,应在其 上下部增设 φ4@40mm,宽度不应小于 300mm的钢筋网片。管线之间净距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 得小于 25mm,管线的垫块间距不宜大于 800mm。 8 楼板负弯矩钢筋处应按施工方案要求设置足够刚度的通长钢筋马凳,马凳底部应有防 锈措施。 9 浇筑楼板混凝土时,用 2m刮杠及时找平,在混凝土收水前,用木抹子搓压两遍后,随 1 即覆盖好塑料薄膜。具备机械赶压条件时,提倡使用机械赶压。 10 应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的水胶比和塌落度,现场严禁加水。 11 后浇带的模板应与周边模板分开独立设置,不得先拆后顶,待后浇带混凝土达到设计 强度后才能拆除,以保证后浇带所在跨度内的模板和支撑体系不受扰动。 12 浇筑前必须铺设施工人员操作通道,不得随意踩踏钢筋。水平泵送混凝土管道必须设 专用支架架起,不得扰动钢筋和模板。润管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竖向结构接浆 厚度不应大于 30mm,严禁润管砂浆直接铺到楼板上,多余水泥砂浆应收集后运出。 1.2 孔洞、露筋等外观质量缺陷 1.2.1 表现及典型特征 孔洞现象: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露筋现象:是指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图1.2-1 板底露筋、柱根部孔洞 1.2.2 主要产生原因 1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 密实又下料。 2 振动棒操作员个人负责区域过大或相互交叉作业、混凝土浇捣顺序混乱,造成部分区域 漏振。或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插入点间距过大,致使混凝土未振捣密实。 3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不畅,未振捣密实。 4 工人私自在混凝土中加水,造成混凝土离析。 5 钢筋因施工中未采取有效措施固定被踩踏偏位。 6 没有垫块或垫块设置不足。 7 柱筋偏位未及时纠偏。 8 梁底钢筋过密或分布不均。 9 梁板钢筋跳绑、漏绑严重。 1.2.3 防治及应对措施 1 按区域大小和浇筑速度合理配置振捣手人数;振捣手作业区域不应重叠;浇捣顺序和振 捣顺序应有一定规律性,便于振捣手记忆。振捣插入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 1.4倍。 2 对于梁柱节点钢筋较多的框架结构,宜先浇筑柱混凝土后绑扎梁板钢筋。对钢筋间距过 小的部位应采用粗骨料粒径较小的混凝土浇捣,并采用小直径振动棒辅助作业,防止漏振。对 特殊部位如预留洞口、预埋管等处,应在两侧同时振捣,并适当延长振捣时间。 3 浇筑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分层厚度由振捣方式确定。当混凝土自由倾落高 度大于 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溜槽等工具。对于 3m以上的柱子,可在模板中部侧面开洞 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 2m,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洞口用模板封闭严密,并用 柱箍箍牢。 4 严禁在混凝土中随意加水。 5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垫块设置是否正确。 6 要求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7 梁、柱、墙筋应采取有效定位措施,如增加定位卡等措施。 2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5.88 椰币
VIP免费
购买后自动出现下载链接,如有疑问请加微信 xycost
0

评论0

请先
新22J10 无障碍设计
新22J10 无障碍设计
9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