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924-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masonry structures engineering
GB 50924-2014

主编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313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924-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2、6.2.4、8.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1月29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原材料;5 砌筑砂浆;6 砖砌体工程;7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8 石砌体工程;9 配筋砌体工程;10 填充墙砌体工程;11 冬期与雨期施工;12 安全与环保。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安市环城西路北段272号,邮政编码:710082)。
本规范主编单位: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陕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建工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天筑建材有限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潍坊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高宗祺 孙永民 王双林 王奇维 吴体 由世岐 郝宝林 张鸿勋 刘斌 和平 胡长明 赵瑞 杨申武 侯汝欣 赵向东 王蓉 张昌叙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肖绪文 周九仪 白生翔 王庆霖 苑振芳 吴松勤 张元勃 金睿 林文修 霍瑞琴 郑祥斌

1 总则

1.0.1 为保证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安全和节能环保,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砖、石、砌块等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

1.0.3 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砌体结构工程 masonry structure engineering
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及其他构件的结构工程。

2.0.2 配筋砌体工程 reinforced masonry engineering
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工程。配筋砌体工程包括配筋砖砌体、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配筋砌块砌体工程等。

2.0.3 顺砖 stretcher
砌筑时,条面朝外的砖;也称条砖。

2.0.4 丁砖 header
砌筑时,端面朝外的砖。

2.0.5 斜槎 stepped racking
墙体砌筑过程中,在临时间断部位所采用的一种斜坡状留槎形式。

2.0.6 直槎 serrated racking
墙体砌筑过程中,在临时间断处的上下层块体间进退尺寸不小于1/4块长的竖直留槎形式。

2.0.7 马牙槎 toothing indenting
砌体结构构造柱部位墙体的一种砌筑形式,每一进退的水平尺寸为60mm,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超过300mm。

2.0.8 皮数杆 story pole
用于控制每皮块体砌筑时的竖向尺寸以及各构件标高的标志杆。

2.0.9 钢筋砖过梁 reinforced brick lintel
用普通砖和砂浆砌成,底部配有钢筋的过梁。

2.0.10 芯柱 core column
在小砌块墙体的孔洞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柱,分为素混凝土芯柱和钢筋混凝土芯柱。

2.0.11 预拌砂浆 ready-mixed mortar
由专业生产厂生产的湿拌砂浆或干混砂浆。

2.0.12 薄层砂浆砌筑法 the method of thin-layer mortar masonry
采用专用砂浆砌筑墙体的一种方法,其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不大于5mm。

2.0.13 墙梁 wall beam
由钢筋混凝土托梁和梁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砌体墙组成的组合受力构件。

2.0.14 夹心墙 cavity wall with insulation
墙体中预留的连续空腔内填充保温或隔热材料,并在墙的内叶和外叶之间用防锈的金属拉结件连接形成的墙体,又称夹心复合墙或空腔墙。

2.0.15 相对含水率 comparatively percentage of moisture
块体含水率与吸水率的比值。

2.0.16 透明缝 transparent seam
砌体中相邻块体间的竖缝砌筑砂浆不饱满,且彼此未紧密接触而造成沿墙体厚度通透的竖向缝。

2.0.17 瞎缝 blind seam
砌体中相邻块体间无砌筑砂浆,又彼此接触的水平缝或竖向缝。

2.0.18 假缝 suppositions seam
为掩盖砌体灰缝内在质量缺陷,砌筑砌体时仅在靠近砌体表面处抹有砂浆,而内部无砂浆的竖向灰缝。

2.0.19 植筋 bonded rebars
以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将钢筋锚固于基材混凝土中。

.

3 基本规定

3.1 施工准备

3.1.1 施工前,应对施工图进行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并应形成会议纪要。

3.1.2 施工单位应编制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并应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3.1.3 施工前,应对现场道路、水电供给、材料供应及存放、机械设备、施工设施、安全防护、环保设施等进行检查。

3.1.4 砌体结构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进场原材料的见证取样复验;
2 砌筑砂浆及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3 砌块砌体应按设计及标准要求绘制排块图、节点组砌图;
4 检查砌筑施工操作人员的技能资格,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5 完成基槽、隐蔽工程、上道工序的验收,且经验收合格;
6 放线复核;
7 标志板、皮数杆设置;
8 施工方案要求砌筑的砌体样板已验收合格;
9 现场所用计量器具符合检定周期和检定标准规定。

3.1.5 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放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置和标高应引自基准点或设计指定点;
2 基础施工前,应在建筑物的主要轴线部位设置标志板;
3 砌筑基础前,应先用钢尺校核轴线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1.5的规定。

表3.1.5 放线尺寸的允许偏差

长度L、宽度B(m) 允许偏差(mm)
L(或B)≤30
30<L(或B)≤60
60<L(或B)≤90
L(或B)>90
±5
±10
±15
±20

3.1.6 砌入墙体内的各种建筑构配件、埋设件、钢筋网片与拉结筋应预制及加工,并应按不同型号、规格分别存放。

3.1.7 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气象资料,针对不利于施工的气象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控制措施

3.2.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有健全的质量、安全及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3.2.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图应经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当需变更时,应由原设计单位同意并提供有效设计变更文件。

3.2.3 砌体结构工程中所用材料的品种、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3.2.4 砌体结构工程质量全过程控制应形成记录文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工序按工艺要求,应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2 工程中工序间应进行交接验收和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检查合格后进行;
3 砌体结构的单位(子单位)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观感质量检查,并应对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进行测量。

3.2.5 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时,各分项工程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的检查方法及抽样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

3.3 技术规定

3.3.1 基础墙的防潮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宜采用1:2.5的水泥砂浆加防水剂铺设,其厚度可为20mm。抗震设防地区建筑物,不应采用卷材作基础墙的水平防潮层。

3.3.2 砌体结构施工中,在墙的转角处及交接处应设置皮数杆,皮数杆的间距不宜大于15m。

3.3.3 砌体的砌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接。当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L不应小于基础底的高差H,搭接长度范围内下层基础应扩大砌筑(图3.3.3);
2 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接槎;
3 出檐砌体应按层砌筑,同一砌筑层应先砌墙身后砌出檐;
4 当房屋相邻结构单元高差较大时,宜先砌筑高度较大部分,后砌筑高度较小部分。

1.jpg


图3.3.3 基础标高不同时的搭砌示意图(条形基础)

1-混凝土垫层;2-基础扩大部分

3.3.4 对设有钢筋混凝土抗风柱的房屋,应在柱顶与屋架间的支撑均已连接固定后,方可砌筑山墙。

3.3.5 基础砌完后,应及时双侧同步回填。当设计为单侧回填时,应在砌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

3.3.6 设计要求的洞口、沟槽或管道应在砌筑时预留或预埋,并应符合设计规定。未经设计同意,不得随意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对宽度大于300mm的洞口上部,应设置过梁。

3.3.7 当墙体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净宽度不应大于1m,其侧边距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
2 临时施工洞口顶部宜设置过梁,亦可在洞口上部采取逐层挑砖的方法封口,并应预埋水平拉结筋;
3 对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以上地震区建筑物的临时施工洞口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
4 墙梁构件的墙体部分不宜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当需留置时,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

3.3.8 砌体中的预埋铁件及钢筋的防腐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木砖应进行防腐处理,放置时木纹应与钉子垂直。

3.3.9 砌体的垂直度、表面平整度、灰缝厚度及砂浆饱满度,均应随时检查并在砂浆终凝前进行校正。砌筑完基础或每一楼层后,应校核砌体的轴线和标高。

3.3.10 搁置预制梁、板的砌体顶面应找平,安装时应坐浆。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宜采用1:3的水泥砂浆坐浆。

3.3.11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中,不得夹有砂浆、块体碎渣和其他杂物。

3.3.12 当砌筑垂直烟道、通气孔道、垃圾道时,宜采用桶式提升工具,随砌随提。当烟道、通气道、垃圾道采用水泥制品时,接缝处外侧宜带有槽口,安装时除坐浆外,尚应采用1:2水泥砂浆将槽口填封密实。

3.3.13 施工脚手架眼不得设置在下列墙体或部位:
1 120mm厚墙、清水墙、料石墙、独立柱和附墙柱;
2 过梁上部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3 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4 门窗洞口两侧石砌体300mm,其他砌体200mm范围内;转角处石砌体600mm,其他砌体450mm范围内;
5 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500mm范围内;
6 轻质墙体;
7 夹心复合墙外叶墙;
8 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3.3.14 当临时施工洞口补砌时,块材及砂浆的强度不应低于砌体材料强度;脚手眼应采用相同块材填塞,且应灰缝饱满。临时施工洞口、脚手眼补砌处的块材及补砌用块材应采用水湿润。

3.3.15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段的分段位置宜设在结构缝、构造柱或门窗洞口处。相邻施工段的砌筑高度差不得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也不宜大于4m。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

3.3.16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执行。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应低于B级,并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要求进行评定及检查。

.

4 原材料

4.1 一般规定

4.1.1 对工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应进行进场验收,检查其合格证书、产品检验报告等,并应符合设计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对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的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见证取样、送样复验;其中水泥的强度和安定性应按其批号分别进行见证取样、复验。

4.1.2 砖或小砌块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得倾倒和抛掷。进场后应按强度等级分类堆放整齐,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m。

4.2 水泥

4.2.1 砌筑砂浆所用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和《砌筑水泥》GB/T 3183的规定。水泥强度等级应根据砂浆品种及强度等级的要求进行选择,M1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32.5级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M15以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4.2.2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受不利环境影响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应按复验结果使用。

4.2.3 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4.2.4 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应设防潮垫层,并应保持干燥。

4.3 砂

4.3.1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和《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的规定。

4.3.2 砌筑砂浆用砂宜选用过筛中砂,毛石砌体宜选用粗砂。

4.3.3 水泥砂浆和强度等级不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砂中含泥量不应超过5%;强度等级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砂中含泥量不应超过10%。

4.3.4 人工砂、山砂、海砂及特细砂,应经试配并满足砌筑砂浆技术条件要求。

4.3.5 砂子进场时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

4.4 块材

4.4.1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砖,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烧结普通砖》GB 5101、《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 13544、《蒸压灰砂砖》GB 11945、《粉煤灰砖》JC 239、《蒸压粉煤灰多孔砖》GB 26541、《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 13545、《混凝土实心砖》GB/T 21144和《混凝土多孔砖》JC 943的规定。砌体结构工程用砖不得采用非蒸压粉煤灰砖及未掺加水泥的各类非蒸压砖。

4.4.2 用于清水墙、柱表面的砖,应边角整齐、色泽均匀。

4.4.3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小砌块,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 8239、《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1522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的规定。

4.4.4 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运输、装卸及堆放过程中应防止雨淋。

4.4.5 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施工的砌体结构块体材料,其外观几何尺寸允许偏差为±1mm。

4.4.6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石材,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

4.4.7 石砌体所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且石材表面应无水锈和杂物。

4.4.8 清水墙、柱的石材外露面,不应存在断裂、缺角等缺陷,并应色泽均匀。

4.5 钢筋

4.5.1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钢筋,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及《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的规定。

4.5.2 钢筋在运输、堆放和使用中,不得锈蚀和损伤;应避免被泥、油或其他对钢筋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所污染。

4.5.3 钢筋应按不同生产厂家、牌号及规格分批验收,分别存放,且应设牌标识。

4.6 石灰、石灰膏和粉煤灰

4.6.1 砌体结构工程中使用的生石灰及磨细生石灰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生石灰》JC/T 479的有关规定。

4.6.2 建筑生石灰、建筑生石灰粉制作石灰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生石灰熟化成石灰膏时,应采用孔径不大于3mm×3mm的网过滤,熟化时间不得少于7d;建筑生石灰粉的熟化时间不得少于2d;
2 沉淀池中贮存的石灰膏,应防止干燥、冻结和污染,严禁使用脱水硬化的石灰膏;
3 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砂浆中。

4.6.3 在砌筑砂浆中掺入粉煤灰时,宜采用干排灰。

4.6.4 建筑生石灰及建筑生石灰粉保管时应分类、分等级存放在干燥的仓库内,且不宜长期储存。

4.7 其他材料

4.7.1 砌体结构工程中使用的砂浆拌合用水及混凝土拌合、养护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4.7.2 砌体砂浆中使用的增塑剂、早强剂、缓凝剂、防水剂、防冻剂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和《砌筑砂浆增塑剂》JG/T 164的规定,并应根据设计要求与现场施工条件进行试配。

4.7.3 种植锚固筋的胶粘剂,应采用专门配制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改性乙烯基酯类胶粘剂或改性氨基甲酸酯胶粘剂,其基本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的规定。种植锚固件的胶粘剂,其填料应在工厂制胶时添加,不得在施工现场掺入。

4.7.4 夹心复合墙所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 50574和《装饰多孔砖夹心复合墙技术规程》JGJ/T 274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和防火性能要求。

.

5 砌筑砂浆

5.1 一般规定

5.1.1 工程中所用砌筑砂浆,应按设计要求对砌筑砂浆的种类、强度等级、性能及使用部位核对后使用,其中对设计有抗冻要求的砌筑砂浆,应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其结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的要求。

5.1.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中,所用砌筑砂浆宜选用预拌砂浆,当采用现场拌制时,应按砌筑砂浆设计配合比配制。对非烧结类块材,宜采用配套的专用砂浆。

5.1.3 不同种类的砌筑砂浆不得混合使用。

5.1.4 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当与预拌砂浆厂的试验结果不一致时,应以现场取样的试验结果为准。

5.2 预拌砂浆

5.2.1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预拌砂浆,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预拌砂浆》GB/T 25181、《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JC 890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3的规定。

5.2.2 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的产品应分别运输、储存和标识,不得混杂。

5.2.3 湿拌砂浆应采用专用搅拌车运输,湿拌砂浆运至施工现场后,应进行稠度检验,除直接使用外,应储存在不吸水的专用容器内,并应根据不同季节采取遮阳、保温和防雨雪措施。

5.2.4 湿拌砂浆在储存、使用过程中不应加水。当存放过程中出现少量泌水时,应拌和均匀后使用。

5.2.5 干混砂浆及其他专用砂浆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得淋水、受潮、靠近火源或高温。袋装砂浆应防止硬物划破包装袋。

5.2.6 干混砂浆及其他专用砂浆储存期不应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的干混砂浆在使用前应重新检验,合格后使用。

5.2.7 湿拌砂浆、干混砂浆及其他专用砂浆的使用时间应按厂方提供的说明书确定。

5.3 现场拌制砂浆

5.3.1 现场拌制砂浆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砌筑材料的性能,对工程中所用砌筑砂浆进行配合比设计,当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批次或组成材料有变更时,其配合比应重新确定。

5.3.2 配制砌筑砂浆时,各组分材料应采用质量计量。在配合比计量过程中,水泥及各种外加剂配料的允许偏差为±2%;砂、粉煤灰、石灰膏配料的允许偏差为±5%。砂子计量时,应扣除其含水量对配料的影响。

5.3.3 改善砌筑砂浆性能时,宜掺入砌筑砂浆增塑剂。

5.3.4 现场搅拌的砂浆应随拌随用,拌制的砂浆应在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在2h内使用完毕。对掺用缓凝剂的砂浆,其使用时间可根据其缓凝时间的试验结果确定。

5.4 砂浆拌合

5.4.1 砌筑砂浆的稠度宜符合表5.4.1的规定。

表5.4.1 砌筑砂浆的稠度

砌体种类 砂浆稠度(mm)
烧结普通砖砌体 70~90
混凝土实心砖、混凝土多孔砖砌体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蒸压灰砂砖砌体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
50~70
烧结多孔砖、空心砖砌体
轻骨料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
60~80
石砌体 30~50

5.4.2 砌筑砂浆的稠度、保水率、试配抗压强度应同时符合要求;当在砌筑砂浆中掺用有机塑化剂时,应有其砌体强度的形式检验报告,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5.4.3 现场拌制砌筑砂浆时,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自投料完起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应少于120s;
2 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应少于180s;
3 掺液体增塑剂的砂浆,应先将水泥、砂干拌混合均匀后,将混有增塑剂的拌合水倒入干混砂浆中继续搅拌;掺固体增塑剂的砂浆,应先将水泥、砂和增塑剂干拌混合均匀后,将拌合水倒入其中继续搅拌。从加水开始,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10s;
4 预拌砂浆及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的搅拌时间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5.5 砂浆试块制作及养护

5.5.1 砂浆试块应在现场取样制作。砂浆立方体试块制作及养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的规定。

5.5.2 砌筑砂浆的验收批,同一类型、强度等级的砂浆试块不应少于3组。

5.5.3 砂浆试块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作试块的稠度应与实际使用的稠度一致;
2 湿拌砂浆应在卸料过程中的中间部位随机取样;
3 现场拌制的砂浆,制作每组试块时应在同一搅拌盘内取样。同一搅拌盘内砂浆不得制作一组以上的砂浆试块。

.

6 砖砌体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且不应大于12mm。

6.1.2 与构造柱相邻部位砌体应砌成马牙槎,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每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凹凸尺寸宜为60mm。砌筑时,砌体与构造柱间应沿墙高每500mm设拉结钢筋,钢筋数量及伸入墙内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6.1.3 夹心复合墙用的拉结件形式、材料和防腐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定。

6.2 砌筑

6.2.1 混凝土砖、蒸压砖的生产龄期应达到28d后,方可用于砌体的施工。

6.2.2 当砌筑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时,砖应提前1d~2d适度湿润,不得采用干砖或吸水饱和状态的砖砌筑。砖湿润程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烧结类砖的相对含水率宜为60%~70%;
2 混凝土多孔砖及混凝土实心砖不宜浇水湿润,但在气候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宜在砌筑前对其浇水湿润;
3 其他非烧结类砖的相对含水率宜为40%~50%。

6.2.3 砖基础大放脚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宜采用二皮砖一收或二皮与一皮砖间隔一收的砌筑形式,退台宽度均应为60mm,退台处面层砖应丁砖砌筑。

6.2.4 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对不能同时砌筑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其中普通砖砌体的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h)的2/3(图6.2.4)。多孔砖砌体的斜槎长高比不应小于1/2。斜槎高度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高度。

1.jpg


图6.2.4 砖砌体斜槎砌筑示意图

6.2.5 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对非抗震设防及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应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应加设拉结钢筋(图6.2.5),其拉结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120mm墙厚应设置1φ6拉结钢筋;当墙厚为120mm时,应设置2φ6拉结钢筋;
2 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mm,且竖向间距偏差不应超过100mm;
3 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对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的地区,不应小于1000mm;
4 末端应设90°弯钩。

2.jpg


图6.2.5砖砌体直槎和拉结筋示意图

6.2.6 砌体组砌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组砌方式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三顺一丁(图6.2.6)。

3.jpg


图6.2.6 砌体组砌方式示意图

6.2.7 砖砌体的下列部位不得使用破损砖:
1 砖柱、砖垛、砖拱、砖碹、砖过梁、梁的支承处、砖挑层及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部位;
2 起拉结作用的丁砖;
3 清水砖墙的顺砖。

6.2.8 砖砌体在下列部位应使用丁砌层砌筑,且应使用整砖:
1 每层承重墙的最上一皮砖;
2 楼板、梁、柱及屋架的支承处;
3 砖砌体的台阶水平面上;
4 挑出层。

6.2.9 水池、水箱和有冻胀环境的地面以下工程部位不得使用多孔砖。

6.2.10 砌砖工程宜采用“三一”砌筑法。

6.2.11 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

6.2.12 多孔砖的孔洞应垂直于受压面砌筑。

6.2.13 砌体灰缝的砂浆应密实饱满,砖墙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砖柱的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饱满度不应小于90%;竖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不得用水冲浆灌缝。

6.2.14 砌体接槎时,应将接槎处的表面清理干净,洒水湿润,并应填实砂浆,保持灰缝平直。

6.2.15 拉结钢筋应预制加工成型,钢筋规格、数量及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且末端应设90°弯钩。埋入砌体中的拉结钢筋,应位置正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

6.2.16 厚度240mm及以下墙体可单面挂线砌筑;厚度为370mm及以上的墙体宜双面挂线砌筑;夹心复合墙应双面挂线砌筑。

6.2.17 砖柱和带壁柱墙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2 带擘柱墙的壁柱应与墙身同时咬槎砌筑;
3 异形柱、垛用砖,应根据排砖方案事先加工。

6.2.18 实心砖的弧拱式及平拱式过梁的灰缝应砌成楔形缝。灰缝的宽度,在拱底面不应小于5mm;在拱顶面不应大于15mm。平拱式过梁拱脚应伸入墙内不小于20mm,拱底应有1%起拱。

6.2.19 砖过梁底部的模板,应在灰缝砂浆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75%时,方可拆除。

6.2.20 采用板类保温(隔热)材料的夹心复合墙应沿墙高分段砌筑,每段墙体施工顺序应为:砌筑内叶墙、施工保温层、设置砂浆挡板并留置空气间层、砌筑外叶墙、设置拉结件,每段砌筑高度不应大于600mm(图6.2.20)。

4.jpg


图6.2.20 板类保温夹心复合墙施工顺序

1-内叶墙;2-保温板;3-外叶墙;4-预留空气间层;5-放置拉结件

6.2.21 采用絮状或散粒保温(隔热)材料的夹心复合墙应沿墙高分段砌筑,每段砌筑高度不宜大于600mm,可先砌内叶墙,再砌外叶墙,或内外叶墙同时砌筑,每段砌完随填保温材料。

6.2.22 夹心复合墙中内外叶墙的拉结件(图6.2.22)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与墙、柱其他拉结钢筋搁置在同一灰缝内,拉结件在灰缝内的埋入长度不应小于60mm;
2 不得将拉结件后放置或明露于墙体外侧,不得填满灰缝后将拉结件压入灰缝中;
3 已固定好的拉结件不得再移动;
4 当采用可调节拉结件时,应先将带扣眼的部分砌入内叶墙,待砌筑外叶墙时再铺设带扣件的部分,并应保持拉结件两部分位置水平。

5.jpg


图6.2.22 拉结件示意图

1-扣钉件;2-孔眼件;h-夹心墙总厚度;δ-保温层厚度;
h-50(30)-内(外)叶墙厚度分别为240(115)、190(90)对应的拉结件长度

6.2.23 在门窗洞口边,外叶墙应设阳槎与内叶墙搭接砌筑,且应沿竖向每隔300mm设置U形拉结筋。

6.2.24 外叶墙在底层墙体底部、每层圈梁处的墙体底部应设置泄水口,泄水口位置底层砖竖缝应为空缝,或应在竖缝内埋设10mm的导流管作为泄水口,泄水口间距宜为500mm。

6.2.25 砌筑夹心复合墙时,空腔侧墙面水平缝和竖缝应随砌随刮平,并防止砂浆和杂物落入两片墙之间的空腔内及保温板上。

6.2.26 砌筑装饰夹心复合墙时,外叶墙应随砌随划缝,深度宜为8mm~10mm;且应采用专门的勾缝剂勾凹圆或V形缝,灰缝应厚薄均匀、颜色一致。

6.2.27 砖砌体应随砌随清理干净凸出墙面的余灰。清水墙砌体应随砌随压缝,后期勾缝应深浅一致,深度宜为8mm~10mm,并应将墙面清扫干净。

6.2.28 砌筑水池、化粪池、窨井和检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计无要求时,应采用普通砖和水泥砂浆砌筑,并砌筑严实;
2 砌体应同时砌筑;当同时砌筑有困难时,接槎应砌成斜槎;
3 各种管道及附件,应在砌筑时按设计要求埋设。

6.2.29 正常施工条件下,砖砌体每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5m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

6.3 质量检查

6.3.1 砖、水泥、钢筋、预拌砂浆、专用砌筑砂浆、复合夹心墙的保温材料、外加剂等原材料进场时,应检查其质量合格证明;对有复检要求的原材料应送检,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及相应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6.3.2 砖的质量检查,应包括其品种、规格、尺寸、外观质量及强度等级,符合设计及产品标准要求后方可使用。

6.3.3 砖砌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 主控项目包括:
1) 砖强度等级;
2) 砂浆强度等级;
3) 斜槎留置;
4) 转角、交接处砌筑;
5) 直槎拉结钢筋及接槎处理;
6) 砂浆饱满度。
2 一般项目包括:
1) 轴线位移;
2) 每层及全高的墙面垂直度;
3) 组砌方式;
4) 水平灰缝厚度;
5) 竖向灰缝宽度;
6) 基础、墙、柱顶面标高;
7) 表面平整度;
8) 后塞口的门窗洞口尺寸;
9) 窗口偏移;
10) 水平灰缝平直度;
11) 清水墙游丁走缝。

6.3.4 砖砌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拉结钢筋及复合夹心墙拉结件进行隐蔽前的检查。

.

7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

7.1 一般规定

7.1.1 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小砌块的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的混凝土灌实。Cb20混凝土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孔混凝土》JC 861的规定。

7.1.2 防潮层以上的小砌块砌体,宜采用专用砂浆砌筑;当采用其他砌筑砂浆时,应采取改善砂浆和易性和粘结性的措施。

7.1.3 小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对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宜为自然含水率,当天气干燥炎热时,可提前浇水湿润;对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宜提前1d~2d浇水湿润。不得雨天施工,小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不得使用。

7.2 砌筑

7.2.1 砌筑墙体时,小砌块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

7.2.2 承重墙体使用的小砌块应完整、无破损、无裂缝。

7.2.3 小砌块表面的污物应在砌筑时清理干净,灌孔部位的小砌块,应清除掉底部孔洞周围的混凝土毛边。

7.2.4 当砌筑厚度大于190mm的小砌块墙体时,宜在墙体内外侧双面挂线。

7.2.5 小砌块应将生产时的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

7.2.6 小砌块墙内不得混砌黏土砖或其他墙体材料。当需局部嵌砌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适宜尺寸的配套预制混凝土砌块。

7.2.7 小砌块砌体应对孔错缝搭砌。搭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排孔小砌块的搭接长度应为块体长度的1/2,多排孔小砌块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
2 当个别部位不能满足搭砌要求时,应在此部位的水平灰缝中设φ4钢筋网片,且网片两端与该位置的竖缝距离不得小于400mm,或采用配块;
3 墙体竖向通缝不得超过2皮小砌块,独立柱不得有竖向通缝。

7.2.8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斜槎高度。临时施工洞口可预留直槎,但在补砌洞口时,应在直槎上下搭砌的小砌块孔洞内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的混凝土灌实(图7.2.8)。


图7.2.8 施工临时洞口直槎砌筑示意图

1-先砌洞口灌孔混凝土(随砌随灌); 2-后砌洞口灌孔混凝土(随砌随灌)

7.2.9 厚度为190mm的自承重小砌块墙体宜与承重墙同时砌筑。厚度小于190mm的自承重小砌块墙宜后砌,且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7.2.10 砌筑小砌块时,宜使用专用铺灰器铺放砂浆,且应随铺随砌。当未采用专用铺灰器时,砌筑时的一次铺灰长度不宜大于2块主规格块体的长度。水平灰缝应满铺下皮小砌块的全部壁肋或单排、多排孔小砌块的封底面;竖向灰缝宜将小砌块一个端面朝上满铺砂浆,上墙应挤紧,并应加浆插捣密实。

7.2.11 砌筑小砌块墙体时,对一般墙面,应及时用原浆勾缝,勾缝宜为凹缝,凹缝深度宜为2mm;对装饰夹心复合墙体的墙面,应采用勾缝砂浆进行加浆勾缝,勾缝宜为凹圆或V形缝,凹缝深度宜为4mm~5mm。

7.2.12 小砌块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且灰缝应横平竖直。

7.2.13 需移动砌体中的小砌块或砌筑完成的砌体被撞动时,应重新铺砌。

7.2.14 砌入墙内的构造钢筋网片和拉结筋应放置在水平灰缝的砂浆层中,不得有露筋现象。钢筋网片应采用点焊工艺制作,且纵横筋相交处不得重叠点焊,应控制在同一平面内。

7.2.15 直接安放钢筋混凝土梁、板或设置挑梁墙体的顶皮小砌块应正砌,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混凝土灌实孔洞,其灌实高度和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2.16 固定现浇圈梁、挑梁等构件侧模的水平拉杆、扁铁或螺栓所需的穿墙孔洞,宜在砌体灰缝中预留,或采用设有穿墙孔洞的异型小砌块,不得在小砌块上打洞。利用侧砌的小砌块孔洞进行支模时,模板拆除后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混凝上填实孔洞。

7.2.17 砌筑小砌块墙体应采用双排脚手架或工具式脚手架。当需在墙上设置脚手眼时,可采用辅助规格的小砌块侧砌,利用其孔洞作脚手眼,墙体完工后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的混凝土填实。

7.2.18 小砌块夹心复合墙的砌筑应符合本规范第6.2.20~6.2.26条的规定。

7.2.19 正常施工条件下,小砌块砌体每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4m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

7.3 混凝土芯柱

7.3.1 砌筑芯柱部位的墙体,应采用不封底的通孔小砌块。

7.3.2 每根芯柱的柱脚部位应采用带清扫口的U型、E型、C型或其他异型小砌块砌留操作孔。砌筑芯柱部位的砌块时,应随砌随刮去孔洞内壁凸出的砂浆,直至一个楼层高度,并应及时清除芯柱孔洞内掉落的砂浆及其他杂物。

7.3.3 芯柱混凝土宜采用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孔混凝土》JC 861的灌孔混凝土。

7.3.4 浇筑芯柱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清除孔洞内的杂物,并应用水冲洗,湿润孔壁;
2 当用模板封闭操作孔时,应有防止混凝土漏浆的措施;
3 砌筑砂浆强度大于1.0MPa后,方可浇筑芯柱混凝土,每层应连续浇筑;
4 浇筑芯柱混凝土前,应先浇50mm厚与芯柱混凝土配比相同的去石水泥砂浆,再浇筑混凝土;每浇筑500mm左右高度,应捣实一次,或边浇筑边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
5 应预先计算每个芯柱的混凝土用量,按计量浇筑混凝土;
6 芯柱与圈梁交接处,可在圈梁下50mm处留置施工缝。

7.3.5 芯柱混凝土在预制楼盖处应贯通,不得削弱芯柱截面尺寸。

7.3.6 芯柱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养护、成品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

7.4 质量检查

7.4.1 小砌块、水泥、钢筋、预拌砂浆、专用砌筑砂浆、复合夹心墙的保温材料、外加剂等原材料进场时,应检查其质量合格证书;对有复检要求的原材料应及时送检,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

7.4.2 小砌块的质量检查,应包括其品种、规格、尺寸、外观质量及强度等级,符合设计及产品标准要求后方可使用。

7.4.3 小砌块砌体工程施工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 主控项目包括:
1) 小砌块强度等级;
2) 砂浆强度等级;
3) 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
4) 砂浆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饱满度;
5) 转角、交接处砌筑;
6) 芯柱质量检查;
7) 斜槎留置。
2 一般项目包括:
1) 轴线位移;
2) 每层及全高的墙面垂直度;
3) 水平灰缝厚度;
4) 竖向灰缝宽度;
5) 基础、墙、柱顶面标高;
6) 表面平整度;
7) 后塞口的门窗洞口尺寸;
8) 窗口偏移;
9) 水平灰缝平直度;
10) 清水墙游丁走缝。

7.4.4 小砌块砌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进行隐蔽前的检查。

7.4.5 对小砌块砌体的芯柱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小砌块砌体的芯柱混凝土密实性,应采用锤击法进行检查,也可采用钻芯法或超声法进行检测;
2 楼盖处芯柱尺寸及芯柱设置应逐层检查。

.

8 石砌体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石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需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

8.1.2 梁、板类受弯构件石材,不应存在裂痕。梁的顶面和底面应为粗糙面,两侧面应为平整面;板的顶面和底面应为平整面,两侧面应为粗糙面。

8.1.3 石砌体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应饱满,叠砌面的粘灰面积应大于80%。

8.1.4 石砌体每天的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m。

8.1.5 石砌体勾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勾平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应与石面相平,并应把缝面压光;
2 勾凸缝时,应先用砂浆将灰缝补平,待初凝后再抹第二层砂浆,压实后应将其捋成宽度为40mm的凸缝;
3 勾凹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宜比石面深10mm,并把缝面压平溜光。

8.2 砌筑

Ⅰ毛石砌体

8.2.1 毛石砌体所用毛石应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无细长扁薄和尖锥,毛石应呈块状,其中部厚度不宜小于150mm。

8.2.2 毛石砌体宜分皮卧砌,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不得小于80mm,内外搭砌时,不得采用外面侧立石块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中间不得有铲口石、斧刃石和过桥石(图8.2.2);毛石砌体的第一皮及转角处、交接处和洞口处,应采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

1.jpg


图8.2.2 铲口石、斧刃石、过桥石示意

1-铲口石;2-斧刃石;3-过桥石

8.2.3 毛石砌体的灰缝应饱满密实,表面灰缝厚度不宜大于40mm,石块间不得有相互接触现象。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石块嵌实,不得采用先摆碎石后塞砂浆或于填碎石块的方法。

8.2.4 砌筑时,不应出现通缝、干缝、空缝和孔洞。

8.2.5 砌筑毛石基础的第一皮毛石时,应先在基坑底铺设砂浆,并将大面向下。阶梯形毛石基础的上级阶梯的石块应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的1/2,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

8.2.6 毛石基础砌筑时应拉垂线及水平线。

8.2.7 毛石砌体应设置拉结石,拉结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拉结石应均匀分布,相互错开,毛石基础同皮内宜每隔2m设置一块;毛石墙应每0.7m2墙面至少设置一块,且同皮内们中距不应大于2m;
2 当基础宽度或墙厚不大于400mm时,拉结石的长度应与基础宽度或墙厚相等;当基础宽度或墙厚大于400mm时,可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且其中一块的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宽度或墙厚的2/3。

8.2.8 毛石、料石和实心砖的组合墙中(图8.2.8),毛石、料石砌体与砖砌体应同时砌筑,并应每隔(4~6)皮砖用(2~3)皮丁砖与毛石砌体拉结砌合,毛石与实心砖的咬合尺寸应大于120mm,两种砌体间的空隙应采用砂浆填满。

2.jpg


图8.2.8 毛石与实心砖组合墙示意图

a-拉结砌合高度;b-拉结砌合宽度;c-毛石墙的设计厚度

Ⅱ料石砌体

8.2.9 各种砌筑用料石的宽度、厚度均不宜小于200mm,长度不宜大于厚度的4倍。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料石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9的规定。

82料石加工的允许偏差

料石种类 允许偏差
宽度、厚度(mm) 长度(mm)
细料石 ±3 ±5
粗料石 ±5 ±7
毛料石 ±10 ±15

8.2.10 料石砌体的水平灰缝应平直,竖向灰缝应宽窄一致,其中细料石砌体灰缝不宜大于5mm,粗料石和毛料石砌体灰缝不宜大于20mm。

8.2.11 料石墙砌筑方法可采用丁顺叠砌、二顺一丁、丁顺组砌、全顺叠砌。

8.2.12 料石墙的第一皮及每个楼层的最上一皮应丁砌。

8.3 挡土墙

8.3.1 砌筑挡土墙除应按本节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8.1~8.2节的规定。

8.3.2 砌筑毛石挡土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毛石的中部厚度不宜小于200mm;
2 每砌(3~4)皮宜为一个分层高度,每个分层高度应找平一次;
3 外露面的灰缝厚度不得大于40mm,两个分层高度间的错缝不得小于80mm。

8.3.3 料石挡土墙宜采用同皮内丁顺相间的砌筑形式。当中间部分用毛石填砌时,丁砌料石伸入毛石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

8.3.4 砌筑挡土墙,应按设计要求架立坡度样板收坡或收台,并应设置伸缩缝和泄水孔,泄水孔宜采取抽管或埋管方法留置。

8.3.5 挡土墙必须按设计规定留设泄水孔;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泄水孔应在挡土墙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均匀设置,在挡土墙每米高度范围内设置的泄水孔水平间距不应大于2m;
2 泄水孔直径不应小于50mm;
3 泄水孔与土体间应设置长宽不小于300mm、厚不小于200mm的卵石或碎石疏水层。

8.3.6 挡土墙内侧回填土应分层夯填密实,其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墙顶土面应有排水坡度。

8.4 质量检查

8.4.1 料石进场时应检查其品种、规格、颜色以及强度等级的检验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石材材质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缝。

8.4.2 应对现场二次加工的料石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8.2.9条的规定。

8.4.3 石砌体工程施工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 主控项目包括:
1) 石材强度等级;
2) 砂浆强度等级;
3) 灰缝的饱满度。
2 一般项目包括:
1) 轴线位置;
2) 基础和墙体顶面标高;
3) 砌体厚度;
4) 每层及全高的墙面垂直度;
5) 表面平整度;
6) 清水墙面水平灰缝平直度;
7) 组砌形式。

.

9 配筋砌体工程

9.1 一般规定

9.1.1 配筋砖砌体和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施工除应符合本章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第7章的规定。

9.1.2 配筋砖砌体构件、组合砌体构件和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构件的混凝土、砂浆的强度等级及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9.1.3 配筋砌体中钢筋的防腐应符合设计要求。

9.1.4 设置在砌体水平灰缝内的钢筋,应沿灰缝厚度居中放置。灰缝厚度应大于钢筋直径6mm以上;当设置钢筋网片时,应大于网片厚度4mm以上,但灰缝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5mm。砌体外露面砂浆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

9.1.5 伸入砌体内的拉结钢筋,从接缝处算起,不应小于500mm。对多孔砖墙和砌块墙不应小于700mm。

9.1.6 网状配筋砌体的钢筋网,不得用分离放置的单根钢筋代替。

9.2 配筋砖砌体施工

9.2.1 钢筋砖过梁内的钢筋应均匀、对称放置,过梁底面应铺1:2.5水泥砂浆层,其厚度不宜小于30mm,钢筋应埋入砂浆层中,两端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并应有90°弯钩埋入墙的竖缝内。钢筋砖过梁的第一皮砖应丁砌。

9.2.2 网状配筋砌体的钢筋网,宜采用焊接网片。

9.2.3 由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或配筋砂浆面层构成的组合砌体构件,其连接受力钢筋的拉结筋应在两端做成弯钩,并在砌筑砌体时正确埋入。

9.2.4 组合砌体构件的面层施工,应在砌体外围分段支设模板,每段支模高度宜在500mm以内,浇水润湿模板及砖砌体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或砂浆,并振捣密实;钢筋砂浆面层施工,可采用分层抹浆的方法,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9.2.5 墙体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其砌筑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1.2条规定。

9.2.6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砌体,应按先砌墙后浇筑构造柱混凝土的顺序施工。浇筑混凝土前应将砖砌体与模板浇水润湿,并清理模板内残留的杂物。

9.2.7 构造柱混凝土可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宜大于2m。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时,应采用小型插入式振动棒边浇筑边振捣的方法。

9.2.8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9.3 配筋砌块砌体施工

9.3.1 配筋砌块砌体的施工应采用专用砌筑砂浆和专用灌孔混凝土,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 860和《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孔混凝土》JC 861的有关规定。

9.3.2 芯柱的纵向钢筋应通过清扫口与基础圈梁、楼层圈梁、连系梁伸出的竖向钢筋绑扎搭接或焊接连接,搭接或焊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钢筋直径大于22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

9.3.3 芯柱竖向钢筋应居中设置,顶端固定后再浇筑芯柱混凝土。

9.3.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凹槽砌块的混凝土带中的锚固、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9.3.5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两平行钢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水平钢筋搭接时应上下搭接,并应加设短筋固定(图9.3.5)。水平钢筋两端宜锚入端部灌孔混凝土中。

1.jpg


图9.3.5 水平钢筋搭接示意图

1-水平搭接钢筋;2-搭接部位固定支架的兜筋;
3-固定支架加设的短筋

9.3.6 浇筑芯柱混凝土时,其连续浇筑高度不应大于1.8m。

9.3.7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工程中,芯柱的施工除应符合本章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本规范第7.3节的规定。

9.3.8 当剪力墙墙端设置钢筋混凝土柱作为边缘构件时,应按先砌砌块墙体,后浇筑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墙体中的水平钢筋应在柱中锚固,并应满足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

9.4 质量检查

9.4.1 配筋砌体施工质量检查,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和第7章相关规定。

9.4.2 配筋砌体工程施工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 主控项目包括:
1) 钢筋品种、规格、数量和设置部位;
2) 混凝土强度等级;
3) 马牙槎尺寸;
4) 马牙槎拉结筋;
5) 钢筋连接;
6) 钢筋锚固长度;
7) 钢筋搭接长度。
2 一般项目包括:
1) 构造柱中心线位置;
2) 构造柱层间错位;
3) 每层及全高的构造柱垂赢度;
4) 灰缝钢筋防腐;
5) 网状配筋规格;
6) 网状配筋位置;
7) 钢筋保护层厚度;
8) 凹槽水平钢筋间距。

9.4.3 混凝土构造柱拆模后,应对构造柱外观缺陷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

.

10 填充墙砌体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1.1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时,其产品龄期应大于28d;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含水率宜小于30%。

10.1.2 吸水率较小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及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施工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前不应对其浇水湿润;在气候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对吸水率较小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宜在砌筑前浇水湿润。

10.1.3 采用普通砂浆砌筑填充墙时,烧结空心砖、吸水率较大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提前1d~2d浇水湿润;蒸压加(混凝土砌块采用专用砂浆或普通砂浆砌筑时,应在砌筑当天对彻块砌筑面浇水湿润。块体湿润程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烧结空心砖的相对含水率宜为60%~70%;
2 吸水率较大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相对含水率宜为40%~50%。

10.1.4 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不应在下列部位或环境中使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
1 建筑物防潮层以下墙体;
2 长期浸水或化学侵蚀环境;
3 砌体表面温度高于80℃的部位;
4 长期处于有振动源环境的墙体。

10.1.5 在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处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墙体时,墙体底部宜现浇混凝土坎台,其高度宜为150mm。

10.1.6 填充墙的拉结筋当采用化学植筋的方式设置时,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进行拉结钢筋的施工,并应按本规范附录C的要求对拉结筋进行实体检测。

10.1.7 填充墙砌体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未经没计同意,不得随意改变连接构造方法。

10.1.8 在填充墙上钻孔、镂槽或切锯时,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得任意剔凿。

10.1.9 各种预留洞、预埋件、预埋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不得砌筑后剔凿。

10.1.10 抗震设防地区的填充砌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构造柱及水平连系梁,且填充砌体的门窗洞口部位,砌块砌筑时不应侧砌。

10.2 砌筑

Ⅰ一般规定

10.2.1 填充墙砌体砌筑,应在承重主体结构检验批验收合格后进行;填充墙顶部与承重主体结构之间的空隙部位,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砌筑。

10.2.2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采用整块砌块砌筑;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需断开时,应采用无齿锯切割,裁切长度不应小于砌块总长度的1/3。

10.2.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不同强度等级的同类砌块不得混砌,亦不应与其他墙体材料混砌。

Ⅱ烧结空心砖砌体

10.2.4 烧结空心砖墙应侧立砌筑,孔洞应呈水平方向。空心砖墙底部宜砌筑3皮普通砖,且门窗洞口两侧一砖范围内应采用烧结普通砖砌筑。

10.2.5 砌筑空心砖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且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竖缝应采用刮浆法,先抹砂浆后再砌筑。

10.2.6 砌筑时,墙体的第一皮空心砖应进行试摆。排砖时,不够半砖处应采用普通砖或配砖补砌,半砖以上的非整砖宜采用无齿锯加工制作。

10.2.7 烧结空心砖砌体组砌时,应上下错缝,交接处应咬槎搭砌,掉角严重的空心砖不宜使用。转角及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不得留直槎,留斜槎时,斜槎高度不宜大于1.2m。

10.2.8 外墙采用空心砖砌筑时,应采取防雨水渗漏的措施。

Ⅲ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10.2.9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砌筑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

10.2.10 当小砌块墙体孔洞中需填充隔热或隔声材料时,应砌一皮填充一皮,且应填满,不得捣实。

10.2.11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砌体,在纵横墙交接处及转角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10.2.12 当砌筑带保温夹心层的小砌块墙体时,应将保温夹心层一侧靠置室外,并应对孔错缝。左右相邻小砌块中的保温夹心层应互相衔接,上下皮保温夹心层间的水平灰缝处宜采用保温砂浆砌筑。

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

10.2.13 填充墙砌筑时应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且不应小于150mm。当不能满足时,在水平灰缝中应设置2φ6钢筋或φ4钢筋网片加强,加强筋从砌块搭接的错缝部位起,每侧搭接长度不宜小700mm。

10.2.1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砌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砌筑砂浆应采用专用粘结砂浆;
2 砌块不得用水浇湿,其灰缝厚度宜为2mm~4mm;
3 砌块与拉结筋的连接,应预先在相应位置的砌块上表面开设凹槽;砌筑时,钢筋应居中放置在凹槽砂浆内;
4 砌块砌筑过程中,当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有超过2mm的错边量时,应采用钢齿磨板和磨砂板磨平,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0.2.15 采用非专用粘结砂浆砌筑时,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不应超过15mm。

10.3 质量检查

10.3.1 填充墙砌体的质量检查,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3.1、6.3.2、7.4.1、7.4.2、9.4.3条的规定。

10.3.2 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 主控项目包括:
1) 块体强度等级;
2) 砂浆强度等级;
3) 与主体结构连接;
4) 植筋实体检测。
2 一般项目包括:
1) 轴线位置;
2) 每层墙面垂直度;
3) 表面平整度;
4) 后塞口的门窗洞口尺寸;
5) 窗口偏移;
6)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
7) 竖缝砂浆饱满度;
8) 拉结筋、网片位置;
9) 拉结筋、网片埋置长度;
10) 砌块搭砌长度;
11) 灰缝厚度;
12) 灰缝宽度。

.

11 冬期与雨期施工

11.1 冬期施工

Ⅰ一般规定

11.1.1 冬期施工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砌筑前,应清除块材表面污物和冰霜,遇水浸冻后的砖或砌块不得使用;
2 石灰膏应防止受冻,当遇冻结,应经融化后方可使用;
3 拌制砂浆所用砂,不得含有冰块和直径大于10mm的冻结块;
4 砂浆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冬期砌筑不得使用无水泥拌制的砂浆;
5 拌合砂浆宜采用两步投料法,水的温度不得超过80℃,砂的温度不得超过40℃,砂浆稠度宜较常温适当增大;
6 砌筑时砂浆温度不应低于5℃;
7 砌筑砂浆试块的留置,除应按常温规定要求外,尚应增设一组与砌体同条件养护的试块。

11.1.2 冬期施工过程中,施工记录除应按常规要求外,尚应包括室外温度、暖棚气温、砌筑砂浆温度及外加剂掺量。

11.1.3 不得使用已冻结的砂浆,严禁用热水掺入冻结砂浆内重新搅拌使用,且不宜在砌筑时的砂浆内掺水。

11.1.4 当混凝土小砌块冬期施工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低于M10时,其砂浆强度等级应比常温施工提高一级。

11.1.5 冬期施工搅拌砂浆的时间应比常温期增加(0.5~1.0)倍,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砂浆在搅拌、运输、存放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11.1.6 砌筑工程冬期施工用砂浆应选用外加剂法。

11.1.7 砌体施工时,应将各种材料按类别堆放,并应进行覆盖。

11.1.8 冬期施工过程中,对块材的浇水湿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烧结空心砖、吸水率较大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气温高于0℃条件下砌筑时,应浇水湿润,且应即时砌筑;在气温不高于0℃条件下砌筑时,不应浇水湿润,但应增大砂浆稠度;
2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及采用薄灰砌筑法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时,不应对其浇水湿润;
3 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建筑物,当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粉煤灰砖、烧结空心砖无法浇水湿润时,当无特殊措施,不得砌筑。

11.1.9 冬期施工的砖砌体应采用“三一”砌筑法施工。

11.1.10 冬期施工中,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砌筑后应在砌体表面覆盖保温材料,砌体表面不得留有砂浆。在继续砌筑前,应清理干净砌筑表面的杂物,然后再施工。

Ⅱ外加剂法

11.1.11 当最低气温不高于-15℃时,采用外加剂法砌筑承重砌体,其砂浆强度等级应按常温施工时的规定提高一级。

11.1.12 在氯盐砂浆中掺加砂浆增塑剂时,应先加氯盐溶液后再加砂浆增塑剂。

11.1.13 外加剂溶液应由专人配制,并应先配制成规定浓度溶液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按使用规定加入搅拌机中。

11.1.14 下列砌体工程,不得采用掺氯盐的砂浆:
1 对可能影响装饰效果的建筑物;
2 使用湿度大于80%的建筑物;
3 热工要求高的工程;
4 配筋、铁埋件无可靠的防腐处理措施的砌体;
5 接近高压电线的建筑物;
6 经常处于地下水位变化范围内,而又无防水措施的砌体;
7 经常受40℃以上高温影响的建筑物。

11.1.15 砖与砂浆的温度差值砌筑时宜控制在20℃以内,且不应超过30℃。

Ⅲ 暖棚法

11.1.16 地下工程、基础工程以及建筑面积不大义急需砌筑使用的砌体结构应采用暖棚法施工。

11.1.17 当采用暖棚法施工时,块体和砂浆在砌筑时的温度不应低于5℃。距离所砌结构底面0.5m处的棚内温度也不应低于5℃。

11.1.18 在暖棚内的砌体养护时间,应符合表11.1.18的规定。

表11.1.18 暖棚法砌体的养护时间

暖棚内温度(℃) 5 10 15 20
养护时间不少于(d) 6 5 4 3

11.1.19 采用暖棚法施丁,搭设的暖棚应牢固、整齐。宜在背风面设置一个出入口,并应采取保温避风措施。当需设两个出入口时,两个出入口不应对齐。

11.2 雨期施工

11.2.1 雨期施工应结合本地区特点,编制专项雨期施工方案,防雨应急材料应准备充足,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施工现场应做好排水措施,砌筑材料应防止雨水冲淋。

11.2.2 雨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露天作业遇大雨时应停工,对已砌筑砌体应及时进行覆盖;雨后继续施工时,应检查已完工砌体的垂直度和标高;
2 应加强原材料的存放和保护,不得久存受潮;
3 应加强雨期施工期间的砌体稳定性检查;
4 砌筑砂浆的拌合量不宜过多,拌好的砂浆应防止雨淋;
5 电气装置及机械设备应有防雨设施。

11.2.3 雨期施工时应防止基槽灌水和雨水冲刷砂浆,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

11.2.4 当块材表面存在水渍或明水时,不得用于砌筑。

11.2.5 夹心复合墙每日砌筑工作结束后,墙体上口应采用防雨布遮盖。

.

12 安全与环保

12.1 安全

12.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中,应按施工:方案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并应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12.1.2 施工机械的使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的有关规定,并应定期检查、维护。

12.1.3 采用升降机、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运输材料设备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 215和《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的有关规定,且一次提升总重量不得超过机械额定起重或提升能力,并应有防散落、抛洒措施。

12.1.4 车辆运输块材的装箱高度不得超出车厢,砂浆车内浆料应低于车厢上口0.1m。

12.1.5 安全通道应搭设可靠,并应有明显标识。

12.1.6 现场人员应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在建工程外侧应设置密目安全网。

12.1.7 采用滑槽向基槽或基坑内人工运送物料时,落差不宜超过5m。严禁向有人作业的基槽或基坑内抛掷物料。

12.1.8 距基槽或基坑边沿2.0m以内不得堆放物料;当在2.0m以外堆放物料时,堆置高度不应大于1.5m。

12.1.9 基础砌筑前应仔细检查基坑和基槽边坡的稳定性,当有塌方危险或支撑不牢固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作业人员出入基槽或基坑,应设上下坡道、踏步或梯子,并应有雨雪天防滑设施或措施。

12.1.10 砌筑用脚手架应按经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搭设,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验收合格后,不得随意拆除和改动脚手架。

12.1.11 作业人员在脚手架上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脚手架上砍砖时,应向内将碎砖打在脚手板上,不得向架外砍砖;
2 在脚手架上堆普通砖、多孔砖不得超过3层,空心砖或砌块不得超过2层;
3 翻拆脚手架前,应将脚手板上的杂物清理干净。

12.1.12 在建筑高处进行砌筑作业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的相关规定。不得在卸料平台上、脚手架上、升降机、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出入口位置进行块材的切割、打凿加工。不得站在墙顶操作和行走。工作完毕应将墙上和脚手架上多余的材料、工具清理干净。

12.1.13 楼层卸料和备料不应集中堆放,不得超过楼板的设计活荷载标准值。

12.1.14 作业楼层的周围应进行封闭围护,同时应设置防护栏及张挂安全网。楼层内的预留洞口、电梯口、楼梯口,应搭设防护栏杆,对大于1.5m的洞口,应设置围挡。预留孔洞应加盖封堵。

12.1.15 生石灰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水措施,且不应与易燃易爆物品共同存放、运输。

12.1.16 淋灰池、水池应有护墙或护栏。

12.1.17 未施工楼层板或屋面板的墙或柱,当可能遇到大风时,其允许自由高度不得超过表12.1.17的规定。当超过允许限值时,应采用临时支撑等有效措施。

12.1.18 现场加工区材料切割、打凿加工人员,砂浆搅拌作业人员以及搬运人员,应按相关要求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12.1.19 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的有关规定。

表12.1.17 墙和柱的允许自由高度(m)

墙(柱)厚   (mm) 1300<砌体密度≤1600(kg/m³) 砌体密度>1600(kg/m³)
风载(kN/㎡) 风载(kN/㎡)
0.3
(约7级风)
0.4
(约8级风)
0.5
(约9级风)
0.3
(约7级风)
0.4
(约8级风)
0.5
(约9级风)
190 1.4 1.1 0.7
240 2.2 1.7 1.1 2.8 2.1 1.4
370 4.2 3.2 2.1 5.2 3.9 2.6
490 7.0 5.2 3.5 8.6 6.5 4.3
620 11.4 8.6 5.7 14.0 10.5 7.0

注:1 本表通用于施工处相对标高H在10m范围内的情况。当10m<H≤15m、15m<H≤20m时,表中的允许自由高度应分别乘以0.9、0.8的系数;当H>20m时,应通过抗倾覆验算确定其允许自由高度。
2 当所砌筑的墙有横墙或其他结构与其连接,而且间距小于表内允许自由高度限值的2倍时,砌筑高度可不受本表的限制。

12.2 环境保护

12.2.1 施工现场应制定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应选择清洁环保的作业方式,减少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

12.2.2 施工现场拌制砂浆及混凝土时,搅拌机应有防风、隔声的封闭围护设施,并宜安装除尘装置,其噪声限值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2.2.3 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应存放在防潮且不易扬尘的专用库房。露天堆放的砂、石、水泥、粉状外加剂、石灰等材料,应进行覆盖。石灰膏应存放在专用储存池。

12.2.4 对施工现场道路、材料堆场地面宜进行硬化,并应经常洒水清扫,场地应清洁。

12.2.5 运输车辆应无遗洒,驶出工地前宜清洗车轮。

12.2.6 在砂浆搅拌、运输、使用过程中,遗漏的砂浆应回收处理。砂浆搅拌及清洗机械所产生的污水,应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放。

12.2.7 高处作业时不得扬洒物料、垃圾、粉尘以及废水。

12.2.8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作业区域垃圾应当天清理完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进行分类处理。

12.2.9 不可循环使用的建筑垃圾,应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并应清运至有关部门指定的地点。可循环使用的建筑垃圾,应回收再利用。

12.2.10 机械、车辆检修和更换油品时,应防止油品洒漏在地面或渗入土壤。废油应回收,不得将废油直接排入下水管道。

12.2.11 切割作业区域的机械应进行封闭围护,减少扬尘和噪声排放。

12.2.12 施工期间应制定减少扰民的措施。

附录A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级评定及检查

A.0.1 施工前及施工中对承担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总承包商及施工分包商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分别对其近期施工的工程及本工程施工情况按表A.0.1进行评定及检查。

A.0.2 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的有关要素检查结果低于相应质量控制等级要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之恢复到要求后,再进行正常施工。

A0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级评定(检查)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日期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施工总承包单位   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专业技术负责人  
设计或规范规定的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 检查情
况记录
现场质量管理 A级 监督检查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人员齐全,并持证上岗  
B级 监督检查制度基本健全,并能执行;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人员齐全,并持证上岗  
C级 有监督检查制度;施工方有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 检查情况记录
砂浆、混凝土强度 A级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小  
B级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较小  
C级 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大  
砂浆拌合方式 A级 机械拌合;配合比计量控制严格  
B级 机械拌合;配合比计量控制一般  
C级 机械或人工拌合;配合比计量控制较差  
建筑工人 A级 中级工以上,其中高级工不少于30%  
B级 高、中级工不少于70%  
C级 初级工以上  
核验等级  
处理意见  
会签栏 监理单位
(签章)
施工总承包单位
(签章)
施工单位
(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项目经理 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附录B 拉结钢筋的植筋施工方法

B.1 一般规定

B.1.1 植筋所用胶粘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4.7.3条的规定,寒冷地区所用的植筋胶粘剂,应具有耐冻融性能试验合格证书。

B.1.2 化学植筋宜采用下列施工工序(图B.1.2)。

1.jpg


图B.1.2 化学植筋的施工工序

B.2 植筋施工

B.2.1 植筋工程的施工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的有关规定。

B.2.2 拉结钢筋的植筋孔位应根据块体模数及填充墙的排块设计进行定位。

B.2.3 植筋孔壁应完整,不得有裂缝和局部损伤,植筋孔洞深度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的规定。

B.2.4 植筋孔洞成孔后,应用毛刷及吹风设备清除孔内粉尘,反复处理不应少于3次。

B.2.5 现场调配胶粘剂时,应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配合比和工艺要求进行配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B.2.6 注入胶粘剂时,不应妨碍孔洞的空气排出,注入量应按产品说明书确定,并以植入钢筋后有少许胶液溢出为宜。严禁采用钢筋蘸胶后直接塞入孔洞的方法植入。

B.2.7 注入植筋胶后,应立即插入钢筋,并应按单一方向边转边插,直至达到规定的深度。

B.2.8 钢筋植入后,在胶粘剂未达到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固化期前,不得扰动所植钢筋。

附录C 拉结钢筋的植筋施工质量检查

C.0.1 每一检验批抽检的锚固钢筋最小容量应符合表C.0.1的规定。

C0验批抽检锚固钢筋样本最小容量

检验批的容量 样本最小容量
≤90 5
91~150 8
151~280 13
281~500 20
501~1200 32
1201~3200 50

C.0.2 锚固钢筋拉拔试验的轴向受拉非破坏承载力检验值应为6.0kN。抽检钢筋在检验值作用下,基材应无裂缝,钢筋应无滑移和宏观裂损;持荷2min期间荷载值降低不应大于5%。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2《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4《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6《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 50574
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
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
9《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10《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
1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12《砌筑水泥》GB/T 3183
13《烧结普通砖》GB 5101
14《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
15《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16《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 8239
17《蒸压灰砂砖》GB 11945
18《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
19《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 13544
20《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 13545
21《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15229
22《混凝土实心砖》GB/T 21144
23《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
24《预拌砂浆》GB/T 25181
25《蒸压粉煤灰多孔砖》GB 26541
26《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
2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2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29《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30《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31《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
3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33《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
34《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
35《砌筑砂浆增塑剂》JG/T 164
36《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 215
37《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3
38《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
39《装饰多孔砖夹心复合墙技术规程》JGJ/T 274
40《粉煤灰砖》JC 239
41《建筑生石灰》JC/T 479
4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 860
43《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孔混凝土》JC 861
44《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JC 890
45《混凝土多孔砖》JC 943




D5置换材质的制作方法

D5有个材质模板,叫做置换材质,可能有一些小伙伴并不太清楚这玩意怎么用,其实这个就是让模型假装凹凸起来的一个计算方式,今天大蛇就简单说明一下,如何创建自己的置换材质

首先,选一个纹理贴图,可以是浮雕,树皮,沙地,文化石,砖墙等需要强烈凹凸质感的材质贴图

↓然后我们把他拖到ps里面新建图层并选择滤镜-3D-生成凹凸(高度)图

在弹出的窗口根据情况调节参数,左侧底图会跟随变化,这里的逻辑是:黑不变,白变高,越白越高,越黑越低

然后我们再新建一个图层,直接点击滤镜-3D-生成法线图↓(一般默认参数无需修改)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3张图,自上而下分别是法线贴图(光影凹凸)
置换高度贴图(假装模型凹凸)
底图本身

我们在D5里面将材质切换至置换模板


↓把刚刚的3张图放到对应的位置↓


↓完成!↓


↓大家能看到这玩意就真的凹凸起来了呢↓

其实平时这种置换材质用到的不是很多,但是用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咋回事,比如下面的这个D5制作的沙滩就用到了置换材质,是不是看起来还可以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完)




【Revit幕墙】这些步骤让你基本了解Revit幕墙功能!

Revit的幕墙功能不仅仅只是一个做幕墙的功能,它可以让我们创建更多复杂的墙、特殊的栏杆,本文仅说明软件幕墙基础功能!
1、了解幕墙的构件体系
幕墙具有部分普通墙所拥有的特性,比如底部和顶部约束、它们都可以编辑墙轮廓等。由于幕墙有一些另外的专有功能,所以它更不一样。幕墙体构件体系的关系看下图:

幕墙网格:幕墙网格将幕墙体分割成更小的块,幕墙网格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水平的。

竖梃:沿着幕墙网格的分隔构件。

幕墙嵌板:幕墙网格间的四边形板图元。
 
2、从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幕墙类型
幕墙的创建方式和普通墙是一样的。通过功能区面板的墙命令启动绘制墙功能,在类型选择器下端选择幕墙类型。
3、将空幕墙用幕墙网格分割
创建一个空幕墙,这个幕墙没有预先设置好分割和约束。这个空幕墙就是一个平板玻璃墙,用下面的命令为这个空幕墙进行手动分割。
添加幕墙网格:启动添加幕墙网格命令,将光标放置的靠近幕墙边缘或已经分割了的幕墙网格线,就会看到拟将添加的网格位置和方向,点击鼠标就完成网格线添加操作。
 
04 创建自动的标准分隔幕墙

实际项目应用中,规格标准的幕墙分隔比较普遍,而且量大,我们不可能一根一根地区添加网格线,这时候我们可以定义自动标准分隔的间距,快速完成标准幕墙创建。

定义幕墙网格线间距:在编辑幕墙类型属性界面,可以看到“竖直网格”和“水平网格”的布局控制参数,按需要进行设置就可以了。

添加竖梃:同样在类型属性界面了,可以找到“竖直竖梃”和“水平竖梃”部署设置参数。要注意看清楚,理解明白竖梃分为2种边界竖梃和内部竖梃的意义。
 
5、“自动嵌入普通墙”参数

Revit默认幕墙可以自动嵌入普通墙,模型效果与墙上开窗一样。删除了主体墙体,嵌入在墙上的幕墙也会被删除。“自动嵌入”功能只是一个开关参数。

6、如何创建矩形截面的竖梃类型

选中一根竖梃,和其他构件创建新类型一样,在编辑类型情况下,复制创建新的竖梃类型,取一个有意义的类型名称。下面我们来调整参数,以获得我们想要的竖梃效果。

(1) 确认竖梃轮廓的选择为“默认”;

(2) 调整矩形截面的厚度参数(指的是墙厚度方向);

(3) 关于竖梃的宽度,通过“边2上的宽度”和“边1上的宽度”决定。“边1”指的是左/下,“边2”指的是右/上,或者你自己操作体会吧!

(4) 可以通过调整偏移值参数,设置竖梃中心与墙中心线的偏移数量,获得竖梃的进退效果。

7、如何创建新的嵌板类型
默认的幕墙墙板有3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厚度、偏移和材质。其中偏移指的是嵌板中心与幕墙体墙中心线的偏移值。
 
 
8、必须会的选择技巧——循环选择

前面我们介绍了幕墙的构件构成,幕墙体图元是图元,幕墙体内的嵌板、竖梃和网格线都是可能需要编辑操作的,这些图元的选择有时让你有些头疼,我们如何能选到我们要操作的对象呢?这可不能凭运气哦!

通过TAB键,你可以循环可能选到的构件,从而选到你想要编辑的构件。操作方法就是,将光标放到可能选中你要的构件的位置,看一下高亮的对象是不是你要的,是你就点下你的鼠标左键,不是,你就敲击一下TAB键,你将看到另外的构件会高亮响应,这样当你要的构件高亮时点击鼠标左键就将它选中了。

9、右键点击竖梃,你会有惊奇发现哦
当你选择了一根竖梃,然后你在绘图区任何地方点击鼠标右键,软件将为你提供更多竖梃选择方式。
10、取消幕墙子图元的默认锁定状态以便编辑它们
创建了好的幕墙,默认它的子图元(嵌板、网格线和竖梃)是默认锁定的,你将无法进行一切编辑操作。如果需要移动、替换类型等操作,你需要将拟要编辑的图元选中,解除它们的默认锁定状态,就可以进行移动和替换类型等操作了。
11、将幕墙嵌板替换为墙或空嵌板

将幕墙嵌板替换为墙或空嵌板

幕墙的另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嵌板不仅仅能设置成玻璃板,它还可以被替换成普通墙和空。效果如下:

12、设置嵌板偏移值
当你将幕墙嵌板替换成各种各样的墙类型或特殊需要的嵌板后,完成面因为嵌板引用类型的厚度不一致,这时你需要调整嵌板的偏移值,以达到你预想的效果。
13、将嵌板替换为门

幕墙嵌板可以替换为门,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门是“幕墙嵌板”类型的门,而不是普通的门族,两者是完全不一样,不通用的。

“幕墙嵌板”类型的门大小会根据网格线间距自动适应,无需设置宽度和高度参数。

14、删除或添加网格线线段
默认情况下,幕墙网格是贯穿整个墙体的长或高的,当我们选择某一根幕墙网格线时,利用“添加/删除线段”功能可以删除或添加某段网格线,同时该段上的竖梃也会同时被删除或添加。
15、设置幕墙网格原点“对正”方式
当幕墙网格布局方式选择为“固定”间距方式,可以调整幕墙网格“对正”方式来调整网格整体偏移效果。
16、不要直接移动竖梃,要移动网格线
对于新手来说比较迷惑的是:幕墙竖梃是不可以直接移动的,如果需要移动竖梃,你需要移动它所依赖的网格线就可以了。
17、在角落处使用角竖梃
在幕墙墙角处,默认按照幕墙类型中的参数设置了竖梃类型(矩形),我们可以删除其中一道墙的交角处的竖梃,将另外一个替换为角竖梃就可以了。Revit提供了L形、V形和四边形角竖梃。
 
18、设置竖梃的连接方式

选择竖梃,你可以看到在它的两端各有一个双线“+”号一样的蓝色图标,点击图标可以切换该竖梃与相交竖梃的连接方式——即修改“谁断谁连”。

点击竖梃上的图标,点哪个,哪端变换。如果你需要两端同时变化,你可以点击工具栏“上下文选项卡”出的工具按钮:

其实在幕墙类型属性中有通用设置参数,使用时要看好!




北京地铁19号线01标段BIM应用,全套BIM模型及北京地铁BIM建模规范可下载

工程概况

1.工程介绍  

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土建施工01合同段,包括牡丹园站~终点区间、牡丹园站、北太平庄站~牡丹园站区间。其中区间均采用矿山法施工,车站采用PBA暗挖法施工。计划主体结构洞通日期2019年10月,全线通车日期:2020年12月20日。  

2.工程特点  

牡丹园站为地下两层三跨局部四跨岛式站台车站,有效站台宽度15m,车站总长299.7m,其中三跨段长200.2m、宽24.5m、高16.8m,四跨段长99.5m、宽33.8m、高16.8m,拱顶覆土约12m。车站主体采用PBA暗挖法施工,共设置3个出入口、3个风道,4个安全口(其中有2个安全口结合1、2号风道设置)以及4个与现有地铁10号线牡丹园站的换乘通道。  

3.BIM技术实施流程图  

Revit建模及族库搭建

1.周边环境及部分施工场地整体综合效果图  

1-2竖井场地临建建设 

地下管线综合及局部管线(所有标高信息、管径材质都是严格按勘测调查)

管道的的选择录用、属性编辑及相关定位信息  

车站1号竖井及横通道

车站2号竖井及横通道

车站竖井横通道钢筋模型截图

区间竖井横通道钢筋模型截图

2.族库搭建  

BIM模型的后期应用及效果

BIM模型建立只是基础,关键在于其信息的应用。项目将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也是检验BIM价值的关键期,随着设计图纸的陆续到位,项目将建立和完善车站主体结构和区间的施工模型,并全面落实BIM应用,主要要点如下:  

1.BIM模型的碰撞检测报告  

项目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建立BIM模型,通过对BIM模型的碰撞检查,可快、全、准地检查出BIM模型中错、漏、碰、缺等各种设计问题,通过与设计、监理等各方可视化沟通,最大限度降低可能的施工返工。  

2.钢筋算量模型及计算结果

项目部除了通过BIM模型对所有临建建设进行工程量计算、成本计价之外,还进行了竖井横通道钢筋算量的探索。众所周知,钢筋的使用量在施工材料成本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是业界一直努力追求在不影响结构安全下尽可能降低成本的控制方向,这就对钢筋使用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部为了测试BIM钢筋算量的可行性,以车站2、3号竖井及横通道为例,建立了相应的Revit钢筋算量模型,通过模型创建明细表,计算的结果与其它软件或人工计算的结果进行反复比对,发现精确模型的算量结果要比人工计算结果更方便、更省时、更准确,这既实现了与人工算量的相互印证,又对如何节约钢筋使用成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项目部驻地临建施工模拟  

在选择树里面选择相应的构件,添加相应的任务关系,并填写好表达的相关信息,可模拟出项目部施工的总计划,包括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费用及用时天数。特此,工程在开工之前,先使用BIM模型在电脑中进行虚拟施工模拟,提早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节省工期、减少返工。项目部首先将虚拟建造技术运用到临建施工,完整的模拟了整个施工过程,通过BIM模型与工期进度、人材机消耗数据进行挂接,可直观展示施工各阶段进度和资源配置情况,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对比,可生成资金、物资、劳力需求曲线,为项目部资源调配提供决策依据。  

4.三维技术交底  

锁口圈梁 

地脚螺栓  

为了加深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内容的理解,项目部从BIM工作站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制作“地铁项目施工工艺工法三维技术交底库”的思路,对本项目重、难点施工工序及复杂关键节点进行三维模拟,为公司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资料。目前,项目部已完成PDA八导洞施工工法(初稿)、锁口圈梁施工、地脚螺栓的精度控制工艺的三维技术交底,后期,项目部还将根据设计图纸的到位情况,及时补充完善更多的三维技术交底,还准备为施工现场技术主管配备平板电脑,通过直观的模型来检查、指导现场施工。  

BIM技术深度融合

1.BIM信息平台建设  

BIM协同平台

BIM—GIS数据库平台  

2.VR虚拟展示  

VR(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交互的三维环境,给人提供浸入式的体验。通过与BIM模型整合,不仅可以让参与者查看工程的整体概况和内部结构的每一个部件,还能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提高工程质量。项目部建立BIM—VR体验馆,目前项目部已经生成了本标段部分的VR模型,VR设备已经采购,使用VR头盔在模型中虚拟漫游,我们还将不断完善,探索VR相关软件的使用,模拟电击、高空坠落、洞口坠落、脚手架侧翻等效果,通过特定的虚拟场景设定,有效的进行现场安全教育,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3.BIM与人员定位、监控系统的深度融合  

众所周知,地下隧道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风险高,一旦发生事故救援比较困难。为了加强施工人员管理,保障施工人员安全,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项目部正在探索利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通过BIM模型与地下人员定位系统、监控系统深度融合。在隧道口安装RFID读卡器,每个配戴含有RFID芯片安全帽的人员一旦出入隧道,将自动识别人员信息。然后由每隔一定距离布设的RFID定位装置进行跟踪定位,并实时将人员和位置信息动态显示在BIM模型上,管理人员可以打开附近监控摄像头清楚掌握隧道内每个人的准确位置和活动轨迹,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项目部正在进行方案论证(预计花费15万元)。如果应用成功,我们还可以为进出场设备、材料配备RFID标识牌,这样就可实现所有的人、材、机洞内实时可视化监控等其它扩展性功能。  

作为该项目的承建单位,中铁七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BIM5D三端一云进行数据共享和集中分析,实现现场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跟踪管理、构件跟踪管理和进度跟踪管理,使工作留下记录,责任到人。工作的传达和执行也更加流畅了,沟通时间节省25%,汇报材料制作时间节省半小时,工作效率提高12%。利用BIM技术信息化、科学化施工管理手段和工具,实现了项目现场的创新施工管理。  

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BIM技术将成为未来施工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BIM技术面临发展成熟期和技术天花板,创新箭在弦上。BIM5D作为近年来国内BIM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中流砥柱,施工企业应用BIM5D将大有可为!  

BIM模型及北京地铁全套BIM建模规范可下载,见文章右上角,极有价值。




BIM精装应用-图纸篇

   上篇我们讲完模型的相关组成与部分应用,本篇讲述图纸篇,主要是样板和部分应用

   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revit中图纸并非像AutoCAD一样一根根线绘制出来,而是通过模型剖切而来!这一特性受到许多设计师的青睐,习惯revit的模式之后他们已经不愿再使用AutoCAD这种工具。作为设计企业可以出一套施工图纸是刚性需求,BIM精装的解决方案中也是把图纸作为头等问题,那么一套好的图纸是如何生产的呢?有一套好用的族(模型篇已经讲过)其次是一套好用的样板(本篇将进行分析)最后是能够操作revit软件中图纸部分的功能的设计师。三者叠加既可解决图纸应用的问题

   什么是视图样板?

   模型篇讲过族和模型的内容,模型建立好之后我们可以进入出图阶段,那么模型是如何变成合格的图纸呢?主要功劳在于视图样板,样板就像带有格式刷的杀猪刀,一刀下去便可观察猪的内部剖面结构(3维模型变2维图纸),还带有各种血色,但有人不想看到血腥画面,于是程序猿提供了一种障眼法,使得血色变成了绿色,骨肉统一显示成了植物,一切都是按照领导的“精明”要求进行替换。更妙的是,由于带有格式刷的功能,无论杀了什么猪,不管从哪儿下刀,呈现在眼前的画面都按照既定的规则展示,肉质看起来都一样鲜嫩!这使得管理者不必再纠结于人员的能力差异!样板一套,万众统一,真正让管理者管理规则,而不是管人,00后是真管不住了……

那一个精装项目我们应该有多少个样板呢?

不同的图纸我们需要不同的样板比如平面布置有一个,地面铺装有一个,立面图是一个,根据不同的图纸套用不同的样板就可以达到我们要的图纸效果了,控制显示,线性颜色等全部依靠样板设置。

模型篇说过族的重要性,本篇将说明样板的重要性,样板是与族匹配使用的,他的大部分功能就是为了出图,好的样板让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动调整图面的操作,即当我们选择样板套上之后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图纸图面效果,但出于项目差异化的问题,进行局部样板的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在调试样板时需要与自己公司的标准图纸作为基础,尽量达到自动化免人工介入。

样板该如何使用

    接下来讲一下样板控制图纸的具体操作,在样板中最重要的控制方式是可见性,在可见性设置中我们可以对模型类别,注释,过滤器分别进行设置。比如平面布置图是不显示嵌缝条的,所以在样板的模型类别的设置中需要将地面嵌缝条取消勾选,此时平面布置图中将不再显示地面嵌缝条。

而在地面铺装图中则需要显示地面嵌缝条,此时地面铺装图的样板的模型类别则需要将其勾选

通过2个图纸样板的可见性设置不同控制其显示构件的不同,这是样板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其次是样板中过滤器的设置

过滤器可以通过控制族的名称、类型名称、标记名称等相关参数来控制显示状态,通过过滤器控制族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但是规则会更加冗杂。样板套用后可以完成图纸显示的基础,还有关于标注包括材质尺寸、信息等标注需要用到revit的标注命令对其进行标注,标完成后套上图框即可收获一张完整的图纸。

图纸创建阶段还有以下典型的应用点

  1. 目录自动创建

    传统模式下我们的图纸目录需要专门去整理和编制,但在BIM流程中可以使用明细表功能自动统计图纸清单以形成一个项目的图纸明细表即图纸目录

而且这个明细表是根据图纸信息的改变自动变化的,这样就可以保证目录与图纸始终对应

2.图纸编号和顺序控制

   revit不比AutoCAD,R会自动按图号排序(不可干预),优秀的图号设置规则可免于每次输出都要手动调整顺序,AutoCAD时代看起来不错的图号编排逻辑在Revit中会暴露无遗,建议如果可以让系统处理的问题就不要人工参与,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多出的只有错误率。

3.材料表创建及其参数关联

  在revit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例如在线文档来收集各个供方用于当前项目的各类物料信息(成品构件、硬装材料、软装陈设等所有物品和材料),直接传递到revit族参数中,即可实现:在线物料表!保持与revit构件信息同步变更。同时材料信息可用于图纸标记,图、表信息不一致在AutoCAD环境下是经常发生的错误之一

4.节点的创建方法

   主要有节点套用法和高精模型法,前者将公司现有的节点图库整理成册后,按需导入到revit中,效果与AutoCAD中几乎无异,且效率适中!“龙厂“主要用这种方式;后者则是按照现实世界中的构造 1:1建模还原,装配式内装模型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配合剖面功能可以实现实际剖面效果!除此之外这种模式还能直接用模型输出构件BOM给工厂进行后期的加工应用。缺点也很明显:模型极度笨重,建模耗时。

本篇介绍了关于图纸部分的内容,模型、图纸结束后,下篇将介绍数据应用




PPR、PE-RT热熔承插焊接施工工法

PP-R管:

PP-R管材具有轻质、耐压、耐腐蚀、阻力小、使用寿命长、施工简便、清洁无毒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刚性相对较差、线膨胀系数大等缺点,在使用中易出现管道变形、接口渗漏等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安装等方面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

在PP-R管道里安装过程中,每一步的安装质量都是环环相扣的,严格控制每个控制点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体安装质量。

适用钢铁、化工、冶金、医药、电子、市政、电力、石油、化肥、染料等行业领域水处理系统,管径为DN15≤Φ≤DN160的PP-R管道热熔焊焊接的施工。

工艺原理:

PP-R管道连接方式主要有热熔连接、电熔连接、丝扣连接和法兰连接四种形式。

电熔连接是热熔连接方式的一种。是先将电熔管件套在管材上,然后用专用焊机按设定的参数(时间、电压等)给电熔管件通电,使内嵌电热丝的电熔管件的内表面及管子插入端的外表面熔化,冷却后管材和管件即熔合在一起。电熔连接的特点是快速、接头质量较好、外界因素干扰小,适用于大口径、操作空间受限、不易安装位置的连接。

丝扣连接是采用带有金属螺纹接头的PP-R管件进行连接的一种方法。法兰连接是采用PP-R法兰连接件及套入的金属法兰盘组成活套法兰进行连接的方法。丝扣和法兰连接主要适用在PP-R管道与钢管连接、与阀门等设备的连接部位以及管道上需经常拆卸的部位。这两种连接方式适用范围广、连接方便但密封性较差,操作不好容易在连接部分渗水。

同材质、同一牌号的加工而成PP-R管材、管件具有良好的热熔接性能,热熔承插连接连接时,采用专用热熔工具将连接部位表面加热至一定温度,使连接表面处于融融状态,在外加作用力协助下,管材与管件的承插面重新相互融合并在自然温度下重新冷却后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恢复PP-R管道原有性能的一种连接方式。

经热熔连接的PP-R管材、管件其连接处分子与分子完全熔合在一起,无明显的界面,故整个管道系统连一体。热熔连接部位的强度大于管材本身的强度,所以这种连接方式较电熔粘接、丝扣连接、法兰连接及其他连接方式更为可靠,且操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特别适用于直埋暗敷的安装场合。所以PP-R管道的热熔连接方式较其他塑料给水管具有独特的优点,也是解决长期以来困惑人们给水系统漏水安全的有效方法。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管道热熔施工工艺流程图: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图1管道热熔施工工艺流程图

2.管道热熔工艺曲线图:

图2管道热熔焊焊接工艺曲线图

3.操作要点:

施工准备:

1、施工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对图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业主、监理及设计人员联系,并作图纸会审,作好会审记录。熟悉PP-R管的一般性能,掌握必须的操作要点。

2、设计图纸的二次深化设计,建立空间视图。按设计要求合理划分预制分界点,同时做好相应技术交底。

3、依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合理布置加工预制的焊接设备、清洗剂、配电箱等。

4、依据材料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编制热熔焊焊接作业指导书。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设备选型及材料领用:

1、材料设备要求:到现场的管材、管件等须认真检查并经监理、业主验明材质,核对质保书,规格、型号等,合格后放能入库,并分别作好标识。

1)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纹、脱皮和明显的痕纹、凹陷,色泽应基本一致。

2)管材的端面应垂直于管材的轴线。管件应完整、无缺损、无变形。

3)管件和管材不应长期置于阳光下照射,为避免管子在储运时弯曲,堆放应平整。搬运管材和管件时,应小心轻放,避免油污,严禁剧烈撞击,与尖锐触碰和抛、摔、拖。

4)施工现场与材料存放处温差较大时,应于安装前将管件和管材在现场放置一定时间,使其温度接近施工现场环境温度。

5)选择同品牌生产的管材与管件,确保热熔焊接的效果。

2、管材规格用De表示其公称外径,管材的规格,壁厚及允许偏差参考值见下表。

表1 管材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GB/T 18742.2-2002)

3、热熔机分手持式与台车式,根据管径大小选择合适口径的热熔机,口径小的管材适合使用手持式熔接工具,台车式熔接机适用于大口径管预装配连接。热熔机选型关系到热熔时间的长短和热熔质量的好坏。尽量选用PP-R管供应商提供的热熔机或正规厂家出产的机器。

4、因台车式热熔机可拆分为手持式热熔机与车架两部分,本文以台车式热熔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3 手持式热熔机和台车式热熔机

表2 某品牌热熔机规格:

5.管材的切割

1、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长度并结合现场实际,用记号笔在PP-R管道上标注。

2、管道的切割采用专用切割工具、切割机或手工锯进行。如使用手工锯切割管材,应清除端口毛边、倒刺剔除,保证管道端口尽量平整,但该方法不予提倡。

3、管道切割完成后,应采用直角角尺对管道端面的平整度进行检查,其允许偏差应控制在5mm范围以内。

6.夹具安装

1、将PP-R管件或管材调节平整后用夹具紧固在焊接机架的固定端。当管段有效长度超过1500mm时,应采取加装如下图所示自制V型辅助托架进行支撑。

图4 焊接用V型辅助托架示意图

2、将经过切割加工的PP-R管材临时固定在焊接机架的活动端。当管道的有效长度超过1500mm时,应合理摆放V型辅助托架,并将管材置放其上,防止管材下垂,影响对口精度。

3、调整PP-R管材与管件,使其轴线同心尽可能重合,并用水平尺或角尺检查管道的平整度。

4、检查PP-R管材与管件的椭圆度,满足规范要求后,将紧固夹具螺栓拧紧。

7.预粘合管道间隙、同心度的检查

1、操作管道夹具,使需熔焊管段承口与插口预组对。

2、用水平尺检查两段管道预粘合后两侧的平整度,从而确定两段管道的同心度。其同心度最大不超过1mm。

3、承插连接的PP-R管材,应采用水性记号笔在插口上标记出相应的插入深度。

8.热熔粘合面清洗

1、对检验合格的管段,操作焊机手轮使管道夹具相互分离,对其进行清洗。

2、承插式热熔焊焊接的PP-R管材,应将需热熔区两边大约30mm内的承口和插口管道内外表面用丙酮或酒精擦洗干净,确保清洁、干燥、无油,清洗时注意保护插口处的标记线。

9.热熔焊接

1、依据材料的规格调节热熔焊机上的加热深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使其符合PP-R管道材料制造商所提供的加热技术数据的要求,下表供参考。

表3 承插口热熔焊技术参数表

注:1、该表仅供参考,PP-R管材的具体热熔数据参考各材料制造商技术文件,

2、加热时间应根据施工环境温度调整,若环境温度小于 5℃,加热时间应延长 50%。

2、将加热器放置在机架,用对加热板的加热模头进行清洗,干净后开启加热板电源使加热板升温。当电热板温度达到焊接温度260℃-280℃时,继续加热约10分钟使电热板温度均匀。对于有指示灯的热熔机,红灯代表加温,绿灯代表恒温,第一次达绿灯时不可使用,必须第二次达绿灯时方可使用,保证热熔时温度在 260℃-280℃ 。低于或高于该温度,都会造成连接处不能完全熔合,留下渗水隐患。

3、将加热板放置到焊机机架的轨道上,转动手轮,使需要加热PP-R管材和管件的插口及承口对准加热器,使PP-R管材外表面和管件内表面同时无旋转地插入熔接器的加热器的模头内,插入到记号笔标识的深度。加热时间符合表3的中的规定。

4、在对PP-R管道端面进行加热过程中,应使焊机系统保持一定的工作压力,以消除PP-R管材和管件回弹。

5、当加热时间到规定的时间后,操作焊机液压系统使活动端管道夹具反向运行,使被加热管道完全脱离加热板,同时迅速将加热板移除。

6、当使用手持热熔机加热时,管材及管件进入加热板模头时较为困难,应多人操作,控制好PP-R管材及管件的插入深度及倾斜角度。

10.管道连接

1、加热板移除后,迅速操作手轮,时间越短越好,使被加热管材插口及管件的端口在机械外力的作用下,迅速相互挤压融合进行热熔焊接,插口插入承口时必须保持平直,且插入深度必须达到标记线的位置,使接头处形成均匀的熔接圈即翻边,其外观成形见下图所示。

图5 热熔承插焊焊缝示意图

2、挤压融合时,承插连接时应均匀推进,并应观察管道端面的翻边宽度,两侧翻边的必须均匀连续,见下图。

图6 翻边示意图

3、从加热板的移除到两个管道的端面开始热熔焊接开始,切换时间必须控制在表3规定的工艺参数时间内。

4、在加工时间内,刚熔接好的接头允许立即校正,但力度要控制好,管材与管件尽量做到横平竖直。当采用手持式热熔机操作时,严禁旋转管材与管件。一旦过了加工时间,严禁强行校正。

11.管道冷却:

1、控制焊机的手轮,使管道夹具保持在焊接时工作位置,防止发生反弹现象,让热熔焊缝区域开始冷却。

2、管道的冷却时间应符合表3的时间要求。

3、在冷却时间内,严禁让刚加工好的接头处承受外力。

12.热熔焊缝外观质量检验

1、正常熔接时,在接合面应有一均匀的熔接圈,检查焊接后熔接圈是否为连续,均匀。

2、检查焊接后的熔接圈是否干净。

3、检查焊接后熔接圈有无气孔。

13.夹具拆除:

冷却时间符合要求后,应及时拆除管道夹具并放置在焊接机架规定的位置。

14.其他管件、管段的热熔焊接和管道的安装:

1、按照相同工序对其他的管道进行连接预制。

2、当管道采用法兰连接时,应符合下列工艺要求:

a.法兰盘先套在管道上

b.PP-R专用法兰连接与PP-R管材热熔连接步骤与上文相同。

c.校直两对应的连接件,使连接的两片法兰垂直于管道中心线,表面相互平行。

d.法兰的衬垫,应采用耐热无毒橡胶圈。

e.应使用相同规格的螺栓,安装方向一致。螺栓应对称紧固。紧固好的螺栓应露出螺母之外,宜齐平。螺栓螺帽宜采用镀锌件或不锈钢材料。

f.连接管道的长度应精确,当紧固螺栓时,不应使管道产生轴向拉力。

g.法兰连接部位应设置支吊架,减少应力,防止漏水现场发生。

图7 法兰连接示意图

1.PP-R专用法兰连接件 2. 熔接圈 3.PP-R管材 4.PP-R管专用活金属法兰盘 5.密封垫圈 6.金属管道用金属法兰盘 7.钢管或钢阀门

15.管道试压:

1、应在接口完成超过24h以后才能进行水压试验。

2、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热熔焊接、安装完成的PP-R管道进行压力试验;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按照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进行。

3、水压试验之前,管道应固定牢固,接头须明露。

4、管道压力试验时的介质应采用洁净的水。

16.其他工作施工:

管道试压完成并经监理、业主验收的合格后完成管道其他诸如隐蔽、保温等后续施工。

17.主要施工机具及材料:

在PP-R管道安装过程中,所需施工机具及材料较为简单。其主要为热熔焊机、配电箱、切割机、手工锯、少量等边角钢等。

表4 主要施工机具及材料表

PE-RT热熔承插焊接流程:

承插热熔连接的原理:

通过加热板上的焊头对管材外表面和管件内表面进行加热。

加热一定时间后,管材外表面和管件内表面熔融。

将管材插入管件承口一定深度,聚合物熔体熔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整体。

整个焊接过程不需要任何辅助材料。

热熔承插焊接的关键控制点:

焊接温度的控制;

环境温度(高温或低温)、风速、是否有灰尘;

焊头的设计;

管材管件的尺寸公差;焊接面是否清洁。

热熔承插焊接基本流程:

热熔承插焊接参数PE-RT:

质量控制:

在PP-R管道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PP-R管道的热熔焊焊接施工质量进行了控制:

1.施工环境温度控制

PP-R管道的焊接环境温度宜控制在5℃~40℃以内,相对湿度不超过80%。当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搭设加工棚或延长加热时间的方式来进行施工。

2.焊接现场施工过程控制

2.1在地面预制施工时,并采取洒水等措施对周围的扬尘进行控制。

2.2安排专人对预制加工场的垃圾。

2.3管道连接前应检查管内有无异物阻塞,施工临时停止时。应将管口临时封堵。

2.4严格按照PP-R管道热熔焊接工艺要求控制热熔焊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尤其是热熔时间、焊接压力、切换时间、冷却时间等四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5不允许直接在管材和管件上套丝,和金属管道连接的时候采用法兰连接,和丝扣管件连接时采用带金属嵌件的管件。

2.6安装中断或完毕的敞口处,一定要临时封闭好,以免杂物进入。

2.7焊接的时间太长,可能导致PP-R管融化。焊接时间过短,即PP-R管件和管件无法再往前推的时候就拔下来迅速的组对焊接上,以上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漏水现象。

2.8热熔机加热模头表面的镀漆缺少,也会在拔出PP-R管和管件时,出现拉丝的情况,进而产生渗漏现象。

3.热熔焊缝的外观质量控制

3.1冷却成型热熔焊缝必须连续均匀,其翻边宽度、高度必须符合工艺要求。

3.2冷却成型热熔焊缝处不得粘有尘土、黄、黑的迹象。

3.3冷却成型热熔焊缝不得有气孔。

4.在施工中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做好过程质量控制,依据PP-R管材制造商所提供的技术资料,结合《工业金属管道施工规范》GB50235-2010、《石油化工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SH/T3517-2013、《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T50349-2005等标准规范,编制了用于指导施工的《PP-R热熔焊焊接作业指导书》并形成了相应的管道安装记录、试压记录等技术文件资料。并设立如下质量控制重点:

(1)图纸会审;

(2)PP-R管道安装操作培训;

(3)材料进场的检查、报验;

(4)安装前设备检查、验收;

(5)PP-R管道施工过程的控制;

(6)管道试压;

安全措施:

1.防触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的要求进行操作,办理临时用电作业票后方可施工;

2.防坠落:高空作业时,应搭设相应的施工脚手架或其他吊架,焊接设备应固定牢固,施工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吊装系统临时固定措施牢固可靠,系统稳定;

3.防有害气体:PP-R管道施工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设施,控制酒精或丙酮在空气中浓度,防止中毒;

4.防中暑: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如搭设遮阳棚等);

5.防机械伤害:机械设备专人操作、专人维护;

6.防火灾:施工现场禁止烟火,当周围存在其他动火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7.防高温烫伤:在切换加热板操作时,双手应把持指定位置,谨防烫伤。

8.操作现场不得有明火,不得存放易燃液体,严禁对给水聚丙烯管材进行明火烘弯。

环保措施:

1.切割废料、边角料:定点堆放,及时清理回收;

2.清洗剂:施工用清洗剂应定点放置,擦洗完成后的布料应及时回收,统一处理;

3.试压用水:按照要求设计排放路径,通过管道排放到指定位置,做到循环利用;

4.防尘:施工现场周围应经常洒水、设置隔离临时幕墙。

工程实例:

喷淋系统改造成果图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暖通南社整理编辑。




BIM精装应用-模型篇

上篇综述大概描述了一下关于BIM精装的解决方案,此篇为模型篇,主要讲日常工作中模型层面的主要应用

  1. 软件介绍

    我们用来承载BIM精装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软件是revit,这里不讲软件的具体操作,需要重点说明的是revit在整个解决方案中充当的是平台角色(平台:模型+图纸+数据),将su、rhino、3dmax等各软件模型整合在revit中进行图纸绘制和数据处理的工作,即1+N的模式1就是revit,N是其它协同软件。可以说revit作为平台软件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数据梳理能力,比如提取数据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当下revit作为BIM平台软件的原因之一。

  1. 族——构件形体与数据的承载单元

     族是整个模型中最重要的基础元素!基于revit的BIM流程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就是族:形体表达、数据承载全靠它!大家可以理解为族就是一个建筑的一块砖或者一粒沙。所以大家记住决定模型质量高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族,族规范,模型才能规范,同时族是数据的载体,后期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比如算量将直接从族中提取族的信息准确丰富,数据处理才有意义。

比如:

(1)族中的编码与成本挂钩,可快速出具预算书,从而提高效率与准确度

(2)基于族数据可以开发自动审核模型,审核图纸的插件,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种种后期应用都来自高度标准化的族、数据,但目前市面上的族不仅稀缺,而且烂制。没有一套有效的规则约束的族是难以发挥效益的,甚至导致设计师无法开始BIM的工作流。

族的基础决定了一切上层应用,族的规则和规范就要涉及我们在综述篇说过的底层逻辑和规则了。

  1. 模型创建

   当我们有了一套标准的族之后就可以进行各专业的模型的创建,传统CAD是分专业的,同样BIM的模型也是要分专业的,专业大概分为 建筑、结构、精装、暖通、给排水、电气,其每一个专业在创建模型时都有相应的模型创建规范和标准,这里举例几个模型搭建规则,比如建筑专业,建筑的楼板边缘需要卡在墙内侧因为他只是一个找平层,

建筑砌墙高度只能在楼板下或者梁下,

这样做出来的模型数据才会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后期的算量数据才会准确。精装是一样的我们的墙,地,顶都有其相关的建模规范和准则,比如这个景观阳台的过门石模型节点。

模型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我们图纸的美观度和精确度,例如结构模型没有进行相同材质的链接时我们精装的图纸会产生乱线,当精装模型混乱时同样会导致图纸的混乱,我们按照既定规范创建模型一是为了图纸能达到标准,更重要的是为了数据的准确保证后期应用的精确度比如算量和清单。

  1. 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作为解决方案的一个亮点之一,我们推荐采用中心文件的协作模式,让各专业同时在一个revit文件中创建自己专业的模型,使用工作集配合,各专业的人可以不在一起,但是产出成果是在一起,revit实时更新的特性保证了各专业及时接收提资内容,增强各专业方案的准确性及时性,建模的整个过程像真正修一个大楼一样,这个建造过程的优势是可以不遵循现实施工的先后顺序,当建筑结构模型完成基础之后,精装就可以进行模型创建了,这种模式可以提前让各专业设计师进行方案的互通,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工作集功能还是解决图层、大模型卡顿、任务分配的理想方式之一

    revit协同模式一种是中心文件模模式, 一种是链接模式,这里我们首推中心文件模模式,中心模型不会导致链接丢失标注丢失等情况。但大型团队跨地区多专业协同时需要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大模型,但相比链接模式带来的风险(图元丢失),速度问题可以容忍。模型组织方式还需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

    网络协同方式主要有局域网、广域网、BIM360等方式。局域网则比较简单,将中心文件放置在局域网服务器路径下即可,适用于本地办公模式;广域网协同一般使用revitserver,也有通过VPN组网后当局域网用的方法,适用于非本地办公模式;BIM360则需要正版订阅!不管何种网络方式,效率最高又省心的是直接获取文件的方式,哪怕它速度上稍微欠缺一点。如果是先下载到本地再打开或链接的方式(间接获取),大概就是团队悲剧的开始……

  跨软件协同力荐RR组合,即rhino to revit 和revit to rhino,堪称建筑三维造型设计界劳斯莱斯!它们可以相互链接而不是导入,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相互参照,rhino的造型能力有目共睹,而近两年rhino还推出了rhino inside for revit,支持从revit直接唤起rhino,这也给我们的1+N方式提供了灵感。当然有人会想起sketchup,只能说的是至少目前来看,我们一点儿也不会推荐!原因在于SU原生创建能力revit足矣,而如果有那么多精力折腾各种su插件那为何不用rhino彻底根治呢?

  1. 可视化方案

    我们建议使用D5这类可以赋贴图的工具,还能将多种模型合模,即便是2023也不一定能解决材质问题,依然需要借助外部工具,enscape由于不便贴图,也常常限制了展示水平

线上过程展示类似于viewer.autodesk.com,市面上也有些同类产品,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还是自己公司开发的

    软装模型方面在2023版本中有较大改善,长久以来软装模型在revit中难以解决,2023版revit已对外部模型支持度较好,终于可以利用海量的3维模型,可以更好地展现软硬装方案与可视化体验,推荐使用流程:获取软装模型—-载入revit并放置—-渲染

未经任何处理的平面效果对比

2023终于挤出了一坨像样的牙膏——三维视觉感受有更好的品质,乱线几乎没有了,通过OBJ中间格式还能携带一些材质属性,左为SU导出的obj,max可能需要转换贴图再导出obj,低版本revit不支持导入或链接obj……

     当方案局部需要效果图级别的渲染时,如果D5这类工具不满足需求,那么还是建议将revit模型链接到MAX渲染,这是一种无缝衔接工作流,也是Autodesk推荐的流程,链接的模型会始终保持最新状态,渲染的效果图不会出现与方案不符的情况。甚至也可以链接到rhino等软件中,注意是链接不是导入,链接才能无缝衔接。




Dynamo按管道信息匹配管道类型

        一句废话没有,直奔主题。前一阵做一个项目,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是具体要求:

以水管为例就是要把项目中所有管道的管道类型修改成带有楼层,管道英文缩写(pipe),管道系统,管道材质,管径的名称的管道类型。而现在管道类型名称都是这样的:

    既然甲方爸爸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再怎么挣扎也显得苍白无力。项目中水,暖,电三专业有成千上万的管线(道),手动去改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下面是基于Dynamo的解决方案。

    先来分析一下对方的需求:楼层信息,因项目每层是独立文件,所有管线的楼层信息都是一样;管线英文缩写,水管,风管,桥架各不相同,分批处理即可;管线系统,通过管段属性读取;管道材质,根据设计说明选用合适材质,以管道为例,除污水管道采用PVC材质外其他均采用镀锌钢管材质,管道尺寸,通过管段属性读取。

    一个项目中有很多种管道系统,每个系统下又有很多尺寸的管道,那么把问题简单化来说就是对一个多维列表的数据处理。

1.管道分组

    首先来获取到项目中所有的管道:

获取管道的系统缩写字段的信息,并通过List.GroupByKey节点所有管道按照系统缩写关键字分组:

接着再把按照系统缩写分好组的管道再按照尺寸字段信息再次分组:

管道按照系统和 尺寸分组已完成。

2.构造出所要求的管道类型名称并分组:

输入一个数字作为楼层号,通过StringFromObject节点将其数据类型从数字(double)转换成字符串(char)与管道英文缩写PI,获取到的系统缩写,材质信息组合在一起。

再获取管道尺寸信息与前面的名称拼接,只是获取到的“25mm”需要从末尾删除两个字符变成所需要的“25”:

再将这些名称同上面一样的通过系统缩写尺寸分组:

这样就得到了所需要的管道类型名称。

3.将污水管道的管道类型的名称中材质信息改为PVC

由于污水管道的系统缩写都是“W”,就把名称中包含“W”的项筛选出来并用“PVC”来替代其中的“镀锌钢管”,获取到原列表中包含“W”的项的索引值,再按照索引值把替换后的项回填的元列表数据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List.ReplaceItemAtIndex并不是Dynamo自带节点,因为当Item输入项为列表时,默认会将整个列表作为替代项:

    它并不会如愿的将列表[1,2,3]变成[4,5,6],以我使用Python三脚猫的功夫的直觉告诉我在PythonScript中应该可以做一个for循环,几行代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奈何Python我还仅仅停留在能够阅读的小白阶段,还不会用于项目实践。好在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ClockWork节点包中的List.ReplaceItemAtIndex+节点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将指定系统的管道类型名称的材质信息改为指定材质,如将给水管道材质信息改为不锈钢,来满足一些个性化的需求。

4.根据名称复制出管道类型并赋值

由第一步分好组的管道,获取到管道类型,再获取到管道类型的唯一项。在这些管道类型的基础上复制出指定名称的管道类型,然后在把得到的新的管道类型赋予到每个管道上,由于每个管道类型对应着很多管道,这里的Element.SetParameterByName节点连缀选择最长:

程序运行效果:

    可以看到管道的类型已经按照要求修改,污水管道材质也已变成PVC,修改风管与电缆桥架的管线类型与此类似,不再赘述。动动手指,几秒钟就能完成大量的机械,枯燥,乏味的工作,是不是心动的感jio?

最后是整个程序的节点图: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说说而已,全靠自觉)。




机电项目样板–批量配置布管系统

        通常在拿到一个新项目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要根据项目实施标准定制符合要求的项目样板。包括标高、轴网、机电管线布管配置、机电管线系统及材质、过滤器配置、组织视图浏览器等一系列工作。

        机电管线布管配置都是以现有的管道类型和管件(弯头、三通、四通、过渡件、活接头),分别复制出副本,将管件配置到管道类型上并设置好尺寸。

先来看看在RevitAPI中与布管系统相关的概念:

  • 点击管道类型中的  “布管系统配置–编辑”按钮弹出的窗口就对应着RoutingPreferenceManager

  • 横向方框2中对应着RoutingPreferenceRule,可以增加和删除。

  • 竖向方框4中对应着RoutingPreferenceRuleGroupType,是枚举类型,包含以下项:

  • 竖向方框4中的尺寸对应着PrimarySizeCriterion,可以设置成None(无),ALL(全部),最小尺寸,最大尺寸。

那么来看下具体如何实现的吧:

获取到源管道类型中所配置的管件:

# 获取源管道类型配置的管件# By I am the one import clr
import System
clr.AddReference('ProtoGeometry')from Autodesk.DesignScript.Geometry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API')from Autodesk.Revit.DB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Nodes')import Revitclr.ImportExtensions(Revit.GeometryConversion)clr.ImportExtensions(Revit.Elements)
clr.AddReference('RevitServices')import RevitServicesfrom RevitServices.Persistence import DocumentManagerfrom RevitServices.Transactions import TransactionManager
doc = DocumentManager.Instance.CurrentDBDocument
MEPCur_Type = UnwrapElement(IN[0])RM = MEPCur_Type.RoutingPreferenceManagerenum = System.Enum.GetValues(RoutingPreferenceRuleGroupType)eles = []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EnsureInTransaction(doc)for e in enum[1:6]:  rule = RM.GetRule(e,0)  eles.append(doc.GetElement(rule.MEPPartId).ToDSType(False))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TransactionTaskDone()OUT = eles

复制出管道类型和管件类型,用到的是Clockwork节点包中的FamilyType.Duplicate,但复制管道类型时其输出为空,我便将其重写了:

import clr
import System
clr.AddReference('ProtoGeometry')from Autodesk.DesignScript.Geometry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API')from Autodesk.Revit.DB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Nodes')import Revitclr.ImportExtensions(Revit.GeometryConversion)clr.ImportExtensions(Revit.Elements)
clr.AddReference('RevitServices')import RevitServicesfrom RevitServices.Persistence import DocumentManagerfrom RevitServices.Transactions import TransactionManager
doc = DocumentManager.Instance.CurrentDBDocument
if isinstance(IN[1],list):  names = IN[1]else:  names = [IN[1]]MEPCur_Type = UnwrapElement(IN[0])eles = []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EnsureInTransaction(doc)for n in names:  eles.append(MEPCur_Type.Duplicate(n).ToDSType(False))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TransactionTaskDone()OUT = eles

将管件配置到管道类型:

# 批量配置布管系统# By I am the oneimport clr
import System
clr.AddReference('RevitAPI')from Autodesk.Revit.DB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Nodes')import Revitclr.ImportExtensions(Revit.GeometryConversion)clr.ImportExtensions(Revit.Elements)
clr.AddReference('RevitServices')import RevitServicesfrom RevitServices.Persistence import DocumentManagerfrom RevitServices.Transactions import TransactionManager
doc = DocumentManager.Instance.CurrentDBDocument
MepCur_Type = UnwrapElement(IN[0])fittings = UnwrapElement(IN[1])enum = System.Enum.GetValues(RoutingPreferenceRuleGroupType)
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EnsureInTransaction(doc)new_PSC = PrimarySizeCriterion.All()for f,m in zip(fittings,MepCur_Type):  Routing = m.RoutingPreferenceManager  for i, e in zip(f,enum[1:6]):    rule = RoutingPreferenceRule(i.Id," ")    rule.AddCriterion(new_PSC)    Routing.AddRule(e,rule)    Routing.RemoveRule(e,0)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TransactionTaskDone()OUT = MepCur_Type

    中间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点问题,不过后来换了个思路便解决了,感兴趣可以看在的Dynamo官方论坛上的问题出现和解决的过程,https://forum.dynamobim.com/t/how-to-change-the-elbow-crosses-unions-ect-in-mepcurvetypes-routingpreference-using-dynamo/66963

    风管类型配置布管系统与此类似,只是RoutingPreferenceRuleGroupType中多了“矩形到圆形”,“矩形到椭圆形”,“椭圆形到圆形”

对于电缆桥架和线管,就更加简单了,由于他们没有RoutingPreferenceManager的概念,就少去了很多的弯弯绕绕,自带节点SetParameterByName就能解决,输入端分别输入线管类型/电缆桥架类型和配件族类型即可,不再赘述。

批量配置布管系统效果演示:

欢迎阅读,分享,交流,批评指正。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说说而已,全靠自觉)。




机电项目样板–批量设置管道系统材质

        继上次在机电项目样板–批量新建过滤器中探究了通过Dynamo批量新建过滤器。但通过过滤器给机电管线赋予颜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滤器颜色仅作用于当前视图,切换到其他视图或新建视图管线颜色就会丢失。二是管线在脱离Revit软件在其他软件(如Navisworks、Fuzor、Enscape等)做应用时颜色也会丢失。所以通过滤器给机电管线添加颜色一般用于出图使用和给电缆桥架和线管添加颜色使用。而管道和风管添加颜色更常用的是通过管道系统材质来实现。

        下面分别使用节点包和写代码两种形式来实现批量设置管道系统材质的功能。

(一)批量设置管道系统材质–节点包

先后使用了clockwork、orchid、MEPover节点包。

使用clockwork节点包中,在样板中已有的管道系统基础上复制出新的管道系统:

使用Ochid节点包通过名称新建材质,并先后设置使用外观渲染为否、设置截面填充图案颜色、设置表面填充图案颜色、设置着色颜色。需注意的是通过SetparameterByName设置着色颜色时需要将颜色的RGB值换算为十进制数值:

设置管道系统的材质参数:

使用MEPover设置管道系统线颜色:

 

在测试使用Mechanical System Graphic Override set LineColor设置管道系统线颜色时意外发现一个Dynamo的小Bug,节点包在输入端规定了输入的RGB值的数据类型为整形,这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方式运行之后生成的5个管道系统线颜色均为255,0,255,数据匹配方式并不正确。

而在不规定RGB输入值数据类型时,正是想要得到的数据一一对应的结果。

演示效果:

(二)批量设置管道系统材质–写代码

这种方式与上面的逻辑相同,只是将设置材质表面填充图案颜色、截面填充图案颜色、着色颜色调用API重写:

设置材质图形颜色:

import clrclr.AddReference('RevitAPI')from Autodesk.Revit.DB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Nodes")import Revitclr.ImportExtensions(Revit.Elements)clr.ImportExtensions(Revit.GeometryConversion)
clr.AddReference("RevitServices")import RevitServicesfrom RevitServices.Persistence import DocumentManagerfrom RevitServices.Transactions import TransactionManager
doc = DocumentManager.Instance.CurrentDBDocument
if isinstance(IN[0],list):  mat = UnwrapElement(IN[0])else:  mat = [UnwrapElement(IN[0])]if isinstance(IN[1],list):  col = IN[1]else:  col = [IN[1]]def ToRevitColor(DynamoColor):  return Color(DynamoColor[0],DynamoColor[1],DynamoColor[2])  mats = []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EnsureInTransaction(doc)for m,c in zip(mat,col):  m.CutPatternColor = ToRevitColor(c)  m.SurfacePatternColor = ToRevitColor(c)  m.UseRenderAppearanceForShading = False  m.Color = ToRevitColor(c)  mats.append(m)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TransactionTaskDone()
OUT = mats

设置管道系统线颜色:

import clrclr.AddReference('RevitAPI')from Autodesk.Revit.DB import *
clr.AddReference("RevitNodes")import Revitclr.ImportExtensions(Revit.Elements)clr.ImportExtensions(Revit.GeometryConversion)
clr.AddReference("RevitServices")import RevitServicesfrom RevitServices.Persistence import DocumentManagerfrom RevitServices.Transactions import TransactionManager
doc = DocumentManager.Instance.CurrentDBDocument
if isinstance(IN[0],list):  sys = UnwrapElement(IN[0])else:  sys = [UnwrapElement(IN[0])]if isinstance(IN[1],list):  col = IN[1]else:  col = [IN[1]]def ToRevitColor(DynamoColor):  return Color(DynamoColor[0],DynamoColor[1],DynamoColor[2])  system = []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EnsureInTransaction(doc)for s,c in zip(sys,col):  s.LineColor = ToRevitColor(c)  system.append(s)TransactionManager.Instance.TransactionTaskDone()
OUT = system

完整节点:

演示效果:

通过上面的方式可以设置着色模式下的颜色显示,但却有个遗留的尾巴:不能解决真实模式下的显示问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希望有知道的小伙伴不吝赐教。

欢迎阅读,分享,交流,批评指正。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说说而已,全靠自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BIM模型下载

    医院建筑除了要满足功能设计方面的需求外,还要关注医疗流程、医患互动、先进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正因如此,从事医院建筑的设计师与其他同行相比,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使命和民生重任,也因此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心血。

项目名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2

开工时间:2015年12月

竣工时间:2017年2月

项目造价:11.4亿元


一、现代环境的营建

基地所在的五缘湾区是厦门市新兴的城市复合中心之一,是厦门岛上唯一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身的风水宝地。本地块位于海湾尽头、环湾景观步行道的终点,东侧为环湾步行道及沿海景观区,隔望五缘湾大桥。



2.
  创造环境:成为此地又一个具有标识性的现代医院建筑

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外墙材质主要采用铝板与玻璃。浅色的建筑色彩符合海滨城市的特色,流线型的建筑走势,遵从海湾地区的城市肌理。建筑体形张开双臂拥抱五缘湾海面,犹如双手捧起明珠,有力的标示了海湾的尽头。环湾步行道在此交汇,简洁流畅的建筑表皮与碧海蓝天印入眼前。这座立于海滨的建筑,不仅是一座观景的建筑,也是一座景观的建筑,融入并成为五缘湾卓越景观的一部分。

二、现代医学流程的优化

由于医疗流程对于平面功能及流线的要求极高,在不规则体型的约束下,我们将主要的医院功能布置在规则的柱网中,柱网系统之间的不规则部分成为公共空间及连廊、绿化、景观平台等。一方面保证了医疗功能性房间的使用,一方面灵活的公共空间可以削弱医疗建筑压抑沉闷的气氛。

通过绿化景观通廊,总体功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侧为核心医疗区,南侧则为特护区。核心医疗区A栋为医技、住院等,B栋为门诊、行政办公等。特护区位于基地的南端,沿海湾展开,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特护区域的独立性及安全性,利用科研教学专家楼及地面的微地形绿化景观将特护区域与其它区域分开。


2.  立体的交通体系

除专用车辆外,核心医疗区地面完全用于人行交通,以解决日常大量门急诊人流带来的交通压力。人行道路与入口景观的结合也是人性化设计的要素。

总体交通设计上将核心医疗区交通流线分为6类,在地面、地下1层、地下2层三个标高上立体的解决整体的流线。人行流线完全位于地面,出租车流线通过B1层专用通道进行组织,社会接送车辆与需停车车辆则于B1、B2层上下客、停车;同时,在五缘湾道设备用出口,在拥堵时可由此口离开地库。洁物污物车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进行分离。
3.  便捷的智能化系统

医院采用先进的全覆盖物流系统,将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气动管道传输系统、自动导引车输送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物流系统自动传输样本、药品等物资,不仅大大节约了医院人力成本,并且物流系统具有不受人为干预的特点,规避了样本丢失、误传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报告获取时间,为病人诊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三、现代就医体验的提升

室内设计总体延续建筑绿色设计理念,围绕医院“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以人为本”、“提供理想的医疗环境”等思想融入设计之中,打破传统的医院空间平淡乏味的印象,创造全新的就医环境。室内空间设计以“明亮通透、温馨自然、时尚简约”为主要设计导则;材质贴近自然,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本土材料,打造出自然清新、亲切宜人的室内氛围;色彩采用浅米色为主要基调,使空间简洁、明亮、温馨,同时局部点缀的蓝绿色,即与滨海医院的特点相呼应,又可以使病人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


2.  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楼宇间错落的绿化庭院:有效的解决了医院大体量中的自然采光通风问题,令人就医时宛如身处花园之中。多层次立体的绿化空间:限于有限的用地面积,除了在几个入口广场和沿街处布置了适量的绿化空间,我们还在屋顶布置了可供住院患者到达的绿化休憩空间,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延展面来创造良好的院区环境。

四、建筑设计的高完成度

项目采用建筑设计总包的工程设计管理模式,建筑师对工程项目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泛光照明等各分项设计均进行全过程的参与以及品质控制,为最终实现方案之初的设计理念与想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前沿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在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项目也采用了多项新材料、新技术,如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保证了建筑设计及施工能够精细、完美的呈现这座形体较为复杂的建筑。


(全套文件共包含全套Revit模型、汇报PPT、演示视频等),由施工单位中建X局提供,非设计单位模型。




(建质函[2016]247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年11月

前 言

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总负责人:李霆

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

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

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

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

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

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

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

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

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

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

1 总则

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境内和援外的民用建筑、工业厂房、仓库及其配套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计。

1.0.3 本规定是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本规定的基础上,设计深度尚应符合各类专项审查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要求。

1.0.4 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当有关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审查要求,且合同中没有做初步设计的约定时,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0.5 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具体应执行第2、3、4章条款):

1 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应满足方案审批或报批的需要

注:本规定仅适用于报批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对于投标方案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应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相关规定。

2 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应满足初步设计审批的需要。

3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注:对于将项目分别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深度应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

1.0.6 在设计中宜因地制宜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所应用图集的名称。

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时,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 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

1.0.7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同时满足本规定和设计合同的要求。

1.0.8 本规定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按本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

1.0.9 本规定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当多个专业由一人完成时,应分专业出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1.0.10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1.0.11当建设单位另行委托相关单位承担项目专项设计(包括二次设计)时,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提出专项设计的技术要求并对主体结构和整体安全负责。专项设计单位应依据本规定相关章节的要求以及主体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负责。

1.0.12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中宜在方案阶段进行“技术策划”,其深度应符合本规定相关章节的要求。预制构件生产之前应进行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包括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详图设计。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进行会签,确保其荷载、连接以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均符合主体结构设计的要求。

2 方案设计

2.1 一般要求

2.1.1 方案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对于涉及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人防等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应有相应的专门内容;

2 总平面图以及相关建筑设计图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燃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的设计图纸,具体见2.3.3条);

3 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 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及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

2.1.3 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文件。

  1. 技术策划报告,包括技术策划依据和要求、标准化设计要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围护系统、建筑内装体系、设备管线等内容;
  2. 技术配置表,装配式结构技术选用及技术要点;
  3. 经济性评估,包括项目规模、成本、质量、效率等内容;
  4. 预制构件生产策划,包括构件厂选择、构件制作及运输方案,经济性评估等。

2.2 设计说明书

2.2.1 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与工程设计有关的依据性文件的名称和文号,如选址及环境评价报告、用地红线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立项报告的批文、设计任务书或协议书等;

2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设计基础资料,如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抗震设防烈度、区域位置等;

4 简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如对总平面布置、环境协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当城市规划等部门对建筑高度有限制时,应说明建筑、构筑物的控制高度(包括最高和最低高度限值);

5 简述建设单位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功能项目和设备设施的配套情况;

6 工程规模(如总建筑面积、总投资、容纳人数等)、项目设计规模等级和设计标准(包括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防火类别、耐火等级、装修标准等);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各分项建筑面积(还要分别列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绿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分室内、室外和地上、地下),以及主要建筑或核心建筑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等项指标;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还应表述能反映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套数及每套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旅馆建筑中的客房数和床位数,医院建筑中的门诊人次和病床数等指标;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规划)另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或标准时,技术经济指标应按其规定执行。

2.2.2 总平面设计说明。

1概述场地区位、现状特点和周边环境情况及地质地貌特征,详尽阐述总体方案的构思意图和布局特点,以及在竖向设计、交通组织、防火设计、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 说明关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原有建筑和古树名木保留、利用、改造(改建)方面的总体设想。

2.2.3 建筑设计说明。

1 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思和特点;

2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建筑群体和单体的空间处理、平面和剖面关系、立面造型和环境营造、环境分析(如日照、通风、采光)、及立面主要材质色彩等;

3 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内部交通组织,包括各种出入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

4 建筑防火设计,包括总体消防、建筑单体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设计原则;

5 无障碍设计简要说明;

6 当建筑在声学、建筑光学、建筑安全防护与维护、电磁波屏蔽以及人防地下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时,应作相应说明;

7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建筑分类;

3)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及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8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2. 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3. 概述绿色设计的主要策略。

9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2. 项目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3. 概述装配式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

2.2.4 结构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周边环境,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2 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自然条件:风荷载、雪荷载、抗震设防烈度等,有条件时简述工程地质概况;

3)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书面要求;

4)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场地岩土工程初勘报告。

3 建筑分类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主要结构的抗震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人防地下室的抗力等级,有条件时说明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4 上部结构及地下室结构方案。

1)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

2)上部及地下室结构选型概述,上部及地下室结构布置说明(必要时附简图或结构方案比选);

3)阐述设计中拟采用的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等,简要说明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分析方法(必要时说明拟采用的进行结构分析的软件名称)及构造措施或试验方法;

4)特殊结构宜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述。

5 基础方案。

有条件时阐述基础选型及持力层,必要时说明对相邻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等。

6 主要结构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钢材牌号、砌体材料、其他特殊材料或产品(如成品拉索、铸钢件、成品支座、消能或减震产品等)的说明等。

7 需要特别说明的其他问题。

如是否需进行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节点试验等。对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或其他需要进行专项论证的项目应明确说明。

8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与结构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9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设计说明应有装配式结构设计专门内容。

2.2.5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2本工程拟设置的建筑电气系统。

3 变、配、发电系统。

1)负荷级别以及总负荷估算容量;

2)电源,城市电网拟提供电源的电压等级、回路数、容量;

3)拟设置的变、配、发电站数量和位置设置原则;

4)确定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的型式、电压等级,容量。

4智能化设计。

1)智能化各系统配置内容;

2)智能化各系统对城市公用设施的需求。

5电气节能及环保措施。

6绿色建筑电气设计。

7建筑电气专项设计。

8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电气设计说明应有装配式设计专门内容。

2.2.6 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2 本工程设置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

3 给水。

1)水源情况简述(包括自备水源及城镇给水管网);

2)给水系统:简述系统供水方式;估算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3)热水系统:简述热源,供应范围及系统供应方式;集中热水供应估算耗热量(系统及设计小时耗热量和设计小时热水量)

4)中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及用途。

5)循环冷却水系统、重复用水系统及采取的其他节水、节能减排采取的措施;

6)管道直饮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处理方法等。

7)其他给水系统(如非传统水源)的简介。

4 消防。

1)消防水源情况简述(城镇给水管网、自备水源等);

2)消防系统:简述消防系统种类,水消防系统供水方式,消防水箱、水池等容积,消防泵房的设置等;

3)消防用水量(设计流量、一次灭火用水量、火灾延续时间);

4)其他灭火系统、设施的设计要求等。

5排水。

1)排水体制(室内污、废水的排水合流或分流,室外生活排水和雨水的合流或分流),污、废水及雨水的排放出路;

2)给出雨水系统重现期等主要设计参数,估算污废水排水量、雨水量等;

3)生活排水雨水系统设计说明,雨水控制与综合利用设计说明;

4)污、废水的处理方法。

6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7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给排水设计说明应有装配式设计专门内容。

8 需要专项设计(包括二次设计)的系统。

9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及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范围;

2供暖、空气调节的室内外设计参数及设计标准;

3冷、热负荷的估算数据;

4供暖热源的选择及其参数;

5空气调节的冷源、热源选择及其参数;

6供暖、空气调节的系统形式,简述控制方式;

7通风系统简述;

8防排烟系统及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简述;

9节能设计要点;

10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11当项目为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应有装配式设计专门内容。

12废气排放处理和降噪、减振等环保措施;

13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8 热能动力设计说明。

1 供热。

1)简述热源概况及供热范围;

2)供热方式及供热参数;

3)供热负荷;

4)锅炉房及场区面积、区域供热时的换热站的面积;

5)热力管道的布置及敷设方式;

6)水源、水质、水压要求。

2 燃料供应。

1)燃料来源、种类及性能要求;

2)燃料供应范围;

3)燃料消耗量;

4)燃料供应方式;

5)废气排放、灰渣储存及运输方式。

3 其它动力站房。

1)站房内容、性质;

2)站房的面积及位置;

3)简述工艺系统形式;

4)用量。

4 节能、环保、消防及安全措施。

5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2.2.9 投资估算文件一般由编制说明、总投资估算表、单项工程综合估算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组成。

1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项目概况;

2)编制依据;

3)编制方法;

4)编制范围(包括和不包括的工程项目与费用);

5)其他必要说明的问题。

2 总投资估算表。

总投资估算表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组成。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编制内容可参照第3.10节有关概算文件的规定。

3 单项工程综合估算表。

单项工程综合估算表,由各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室外总体工程等专业的单位工程费用估算内容组成。

编制内容可参照第3.10节和第4.9节有关建筑工程概、预算文件的规定。

采用装配式建造的建筑应根据各地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定额进行编制。

2.3 设计图纸

2.3.1 总平面设计图纸。

1 场地的区域位置;

2 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坐标或定位尺寸);

3 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用地性质或建筑性质、层数等,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等);

4 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与各类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等)、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及建筑物总尺寸,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

5 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入口位置、层数、建筑高度、设计标高,以及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

7 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

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消防分析、地形分析、竖向设计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

2.3.2 建筑设计图纸。

1 平面图。

1)平面的总尺寸、开间、进深尺寸及结构受力体系中的柱网、承重墙位置和尺寸(也可用比例尺表示);

2)各主要使用房间的名称;

3)各层楼地面标高、屋面标高;

4)室内停车库的停车位和行车线路;

5)首层平面图应标明剖切线位置和编号,并应标示指北针;

6)必要时绘制主要用房的放大平面和室内布置;

7)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2 立面图。

1)体现建筑造型的特点,选择绘制有代表性的立面;

2)各主要部位和最高点的标高、主体建筑的总高度;

3)当与相邻建筑(或原有建筑)有直接关系时,应绘制相邻或原有建筑的局部立面图;

4)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3 剖面图。

1)剖面应剖在高度和层数不同、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

2)各层标高及室外地面标高,建筑的总高度;

3)当遇有高度控制时,标明建筑最高点的标高;

4)剖面编号、比例或比例尺。

4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以上有关图纸应示意对应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5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以上有关图纸应表达装配式建筑设计有关内容。(如平面中应表达装配技术使用部位、范围及采用的材料与构造方法,预制墙板的组合关系;预制墙板组合图、叠合楼板组合图等)。

2.3.3 热能动力设计图纸(当项目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燃气调压站时提供)。

1 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表;

2 工艺系统流程图;

3 工艺管网平面布置图。

3 初步设计

3.1 一般要求

3.1.1 初步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对于涉及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人防、装配式建筑等,其设计说明应有相应的专项内容;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 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4工程概算书;

5 有关专业计算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但应按本规定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

3.1.2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可单独成册);

6 概算书(应单独成册)。

3.2 设计总说明

3.2.1 工程设计依据。

1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文,如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立项报告、方案设计文件等审批文件的文号和名称;

2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 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 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 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 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 分期建设的情况;

3 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 总指标。

1 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和反映建筑功能规模的技术指标;

2 其他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3.2.4 设计要点综述。

1简述各专业的设计特点和系统组成;

  1.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简述采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要点。

3.2.5 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 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或高温水、燃料及充电桩等供应的协作问题;

2 总建筑面积、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 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 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的因素;

5 明确需要进行专项研究的内容。

注: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

3.3 总平面

3.3.1 在初步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

3.3.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摘述方案设计依据资料及批示中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有关主管部门对本工程批示的规划许可技术条件(用地性质、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城市绿线、用地红线、建筑物控制高度、建筑退让各类控制线距离、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日照标准、高压走廊、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数等),以及对总平面布局、周围环境、空间处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本工程地形图编制单位、日期,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4)凡设计总说明中已阐述的内容可从略。

2 场地概述。

1)说明场地所在地的名称及在城市中的位置(落实到乡镇区一级)(简述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供应情况,以及四邻原有和规划的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

2)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范围、高度,水域的位置、流向、水深,最高最低标高、总坡向、最大坡度和一般坡度等地貌特征);

3)描述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保留(包括名木、古迹、地形、植被等)、拆除的情况;

4)摘述与总平面设计有关的不利自然因素,如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地裂缝、岩溶、滑坡、地下水位标高与其他地质灾害。

3 总平面布置。

1)说明总平面设计构思及指导思想,说明如何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域文脉,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日照、通风、防火、卫生、交通及环境保护等要求进行总体布局,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要求以及技术安全、经济合理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要求。

2)说明功能分区、远近期结合、预留发展用地的设想;

3)说明建筑空间组织及其与四周环境的关系;

4)说明环境景观和绿地布置及其功能性、观赏性等;

5)说明无障碍设施的布置。

4 竖向设计。

1)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地形、排水、最高洪水位、最高潮水位、土方平衡等情况);

2)说明如何利用地形,综合考虑功能、安全、景观、排水等要求进行竖向布置;说明竖向布置方式(平坡式或台阶式)、地表雨水的收集利用及排除方式(明沟或暗管)等;如采用明沟系统,还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3)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石方工程量;

4)防灾措施,如针对洪水、內涝、滑坡、潮汐及特殊工程地质(湿陷性或膨胀性土)等的技术措施。

5 交通组织。

1)说明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2)说明基地人流和车流的组织、路网结构、出入口、停车场(库)的布置及停车数量的确定;

3)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

4)说明道路主要的设计技术条件(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最大及最小纵坡等)。

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3.2)。

表3.3.2 民用建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总用地面积

hm2

   

2

总建筑面积

m2

 

地上、地下部分应分列,不同功能性质部分应分列

3

建筑基底总面积

hm2

   

4

道路广场总面积

hm2

 

含停车场面积

5

绿地总面积

hm2

 

可加注公共绿地面积

6

容积率

   

(2)/(1)

7

建筑密度

%

 

(3)/(1)

8

绿地率

%

 

(5)/(1)

9

机动车停车泊位数

 

室内、外应分列

10

非机动车停放数量

   

注: 1 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时,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应按其执行;

2 计算容积率时,通常不包括±0.0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7 室外工程主要材料。

3.3.3 设计图纸。

1 区域位置图(根据需要绘制)。

2 总平面图。

1)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用地红线;

3)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的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间距;

4)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用虚线表示)与各类控制线的距离,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应标注坐标(或定位尺寸)、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及建筑物总尺寸、名称(或编号)、层数;

5)道路、广场的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停车场及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必要时加绘交通流线示意;

6)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的布置示意,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

7)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3.2);

9)说明栏内注写:尺寸单位、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单位、日期,坐标及高程系统名称(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说明其与测量坐标网的换算关系),补充图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

3 竖向布置图。

1)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值(或注尺寸);

2)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关键性标高(如道路出入口);

3)保留的地形、地物;

4)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名称(或编号)、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外设计标高、层数,有严格限制的建筑物、构筑物高度;

5)主要道路、广场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以及场地的控制性标高;

6)用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

7)指北针;

8)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

4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增加绘制交通、日照、土方图等,也可图纸合并。

3.4 建筑

3.4.1 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3.4.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建筑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项目批复文件、审查意见等的名称和文号。

2 设计概述。

1)表述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建筑总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层数和总高、建筑防火类别、耐火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地震基本烈度、主要结构选型、人防类别、面积和防护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屋面防水等级等;

2)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

3)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简述建筑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设施(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局,以及所采用的电梯、自动扶梯的功能、数量和吨位、速度等参数;

5)建筑防火设计,包括总体消防、建筑单体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疏散宽度计算

和防火构造等;

6)无障碍设计,包括基地总体上、建筑单体内的各种无障碍设施要求等;

7)人防设计,包括人防面积、设置部位、人防类别、防护等级、防护单元数量等;

8)当建筑在声学、建筑光学、建筑安全防护与维护、电磁波屏蔽等方面有特殊要求

时所采取的特殊技术措施;

9)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能反映建筑工程规模的总建筑面积以及诸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旅馆的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病床数、车库的停车位数量等;

10)简述建筑的外立面用料及色彩、屋面构造及用料、内部装修使用的主要或特殊建筑材料。

11)对具有特殊防护要求的门窗作必要的说明。

3 多子项工程中的简单子项可用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表3.4.2)作综合说明。

表3.4.2 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

项目名称

 

备注

编号

   

建筑总面积

 

地上、地下另外分列

建筑占地面积

   

建筑层数、总高

 

地上、地下分列

建筑防火类别

   

耐火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

   

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结构选型

   

人防类别和防护等级

 

说明平、战时功能

地下室防水等级

   

屋面防水等级

   

建筑构造及装修

墙体

   

地面

   

楼面

   

屋面

   

天窗

   

   

   

顶棚

   

内墙面

   

外墙面

   

注:建筑构造及装修项目可随工程内容增减。

4 对需分期建设的工程,说明分期建设内容和对续建、扩建的设想及相关措施。

5 幕墙工程和金属、玻璃和膜结构等特殊屋面工程(说明节能、抗风压、气密性、水密性、防水、防火、防护、隔声的设计要求、饰面材质色彩、涂层等主要的技术要求及其它需要专项设计、制作的工程内容的必要说明。

6 需提请审批时解决的问题或确定的事项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7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建筑分类及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限值;

3)简述建筑的节能设计,确定体型系数(按不同气候区要求)、窗墙比、屋顶透光部分比等主要参数,明确屋面、外墙(非透光幕墙)、外窗(透光幕墙)等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及节能构造措施。

8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2. 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3)评价与建筑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及相应的指标、做法说明;

4)简述相关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

9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和内装专项说明。

  1. 设计依据;
  2.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项目特点和定位;

3)装配式建筑评价与建筑专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选项;

4)简述相关装配式建筑设计相关的技术措施。

3.4.3 设计图纸。

1 平面图。

1)标明承重结构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和总尺寸, 注明各空间的名称和门窗编号, 住宅标注套型内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的使用面积;

2)绘出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配件,如非承重墙、壁柱、门窗(幕墙)、天窗、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中庭(及其上空)、夹层、平台、阳台、雨篷、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的位置;当围护结构为幕墙时,应标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

3)表示主要建筑设备的位置,如水池、卫生器具等与设备专业有关的设备的位置;

4)表示建筑平面或空间的防火分区和面积以及安全疏散的内容,宜单独成图;

5)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地面标高;

6)首层平面标注剖切线位置、编号及指北针;

7)绘出有特殊要求或标准的厅、室的室内布置,如家具的布置等;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绘制标准层、标准单元或标准间的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8)图纸名称、比例。

2 立面图。

应选择绘制主要立面,立面图上应标明:

1)两端的轴线和编号;

2)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可见部分,如门窗(消防救援窗)、幕墙、雨篷、檐口(女儿墙)、屋顶、平台、栏杆、坡道、台阶和主要装饰线脚等;

3)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屋顶高耸物、檐口(女儿墙)、室外地面等处主要标高或高度;

4)主要可见部位的饰面用料;

5)图纸名称、比例。

3 剖面图。

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如中庭与邻近的楼层或错层部位),剖面图应准确、清楚地绘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关部分内容,并应表示:

1)主要内、外承重墙、柱的轴线,轴线编号;

2)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吊顶、梁、柱、内外门窗、天窗、楼梯、电梯、平台、雨篷、阳台、地沟、地坑、台阶、坡道等;

3)各层楼地面和室外标高,以及建筑的总高度,各楼层之间尺寸及其它必需的尺寸等;

4)图纸名称、比例。

4 根据需要绘制局部的平面放大图或节点详图。

5 对于贴邻的原有建筑,应绘出其局部的平、立、剖面。

6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以上有关图纸应表示相关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内容。

7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设计图纸应表示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技术的内容。(如在平面图中用不同图例注明采用预制构件(柱、剪力墙、围护墙体、凸窗等)位置,立面图中预制构件板块的立面示意及拼缝的位置;表达预制外墙防水、保温、隔声、防火的典型构造大样和建筑构筑配件安装、以及卫生间等有水房间的地板、墙体防水节点大样等。

3.5 结构

3.5.1 在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有设计说明书、结构布置图和计算书。

3.5.2 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周边环境,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2 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冻土深度,基本雪压,气温(必要时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包括地震加速度值)等;

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可靠的地质参考资料;

4)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必要时提供);

5)风洞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

6)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

7)批准的上一阶段的设计文件;

8)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建筑分类等级。

应说明下列建筑分类等级及所依据的规范或批文: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建筑桩基设计等级

4)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5)主体结构类型及抗震等级;

6)地下室防水等级;

7) 人防地下室的设计类别、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和防核武器抗力级别;

8)建筑防火分类等级和耐火等级;

9)湿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物分类;

10)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

4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楼(屋)面活荷载、特殊设备荷载;

2)风荷载(包括地面粗糙度、有条件时说明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等);

3)雪荷载(必要时提供积雪分布系数等);

4)地震作用(包括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结构阻尼比、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等);

5)温度作用及地下室水浮力的有关设计参数;

6)特殊的荷载(作用)工况组合,包括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

5 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

1)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

2)上部及地下室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说明;对于复杂结构,应根据有关规定判定是否为超限工程。

3) 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特殊技术的说明,结构重要节点、支座的说明或简图;

4)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应明确抗浮措施;

5)结构特殊施工措施、施工要求及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6 地基基础设计。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应包括各主要土层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特征值(或桩基设计参数);地基液化判别,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登记和类型,膨胀土地基的膨缩等级,抗浮设防水位特殊地质条件(如溶洞)等说明,土及地下水对钢筋、钢材和混凝土的腐蚀性;

2)基础选型说明;

3)采用天然地基时应说明基础埋置深度和持力层情况;采用桩基时,应说明桩的类型、桩端持力层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承台埋深;采用地基处理时,应说明地基处理要求;

4)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5)必要时应说明对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市政设施和道路等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6)施工特殊要求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7 结构分析。

1)采用的结构分析程序名称、版本号、编制单位;复杂结构或重要建筑应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程序;

2)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整体计算嵌固部位,结构分析输入的主要参数,必要时附计算模型简图;

3)列出主要控制性计算结果,可以采用图表方式表示;对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结构超限情况判定。

8 主要结构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砌体强度等级、砂浆强度等级、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钢材牌号、预制构件连接材料、密封材料、特殊材料等。特殊材料或产品(如成品拉索、锚具、铸钢件、成品支座、消能减震器、高强螺栓等)的说明等。

9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1)必要时应提出的试验要求,如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节点试验等;

2)进一步的地质勘察要求、试桩要求等;

3)尚需建设单位进一步明确的要求;

4)对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其他专项论证的项目应明确说明;

5)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0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 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 按设计星级所有控制项、评分项及加分项的要求,阐述采用的各项措施。

11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应增加以下内容。

  1.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目标及结构技术总述;
  2. 预制构件分布情况说明;预制构件技术相关说明,包括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钢筋保护层等;结构典型连接方式(包括结构受力构件和非受力构件等连接);施工、吊装、临时支撑等特殊要求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等;
  3. 对预制构件脱模、翻转等要求

3.5.3 设计图纸。

1 基础平面图及主要基础构件的截面尺寸;

2 主要楼层结构平面布置图,注明主要的定位尺寸、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结构平面图不能表示清楚的结构或构件,可采用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等方法表示;

3 结构主要或关键性节点、支座示意图;

4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和宽度应在相应平面图中表示。

3.5.4 建筑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

1 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建筑分类等级、主要荷载(作用)取值、结构选型、布置和材料。

2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判别。

3 抗震性能目标:明确抗震性能等级,确定关键构件、普通构件和耗能构件,提出各类构件对应的性能水准;确定结构在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和罕遇地震(大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列表表示各类构件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具体性能水准。

4 有性能设计时,明确结构限值指标:对与有关规范限值不一致的取值应加以说明。

5 结构计算文件:应包括结构分析程序名称、版本号、编制单位;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包括楼板假定)、整体计算嵌固部位、结构分析输入的主要参数等;应有对应结构限值指标的各种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宜以曲线或表格形式表达。

6 静力弹性分析:应给出两种不同软件的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控制性结果;采用等效弹性法进行中、大震结构分析时,应明确对应的等效阻尼比、特征周期、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分项系数、内力调整系数等。

7 弹性时程分析:给出输入的双向或三向地震波时程记录、峰值加速度、天然波站台名称,并应将地震波转换成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进行比较;计算结果应整理成曲线,并应将弹性时程分析结果与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按规范规定确认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8 静力弹塑性分析:应说明分析方法、加载模式、塑性铰定义,给出能力谱和需求谱及性能点,给出中、大震下的等效阻尼比、层间位移角曲线、层剪力曲线、各类构件的出铰位置、状态及出铰顺序并加以分析。

9 弹塑性时程分析:说明分析方法、本构关系、层间位移角曲线、层剪力曲线、各类构件的损伤位置及状态及损伤顺序并加以分析。应将弹塑性时程分析与对应的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找出薄弱层及薄弱部位。

10 楼板应力分析:对楼板不连续或竖向构件不连续等特殊情况,给出大震下的楼板应力分析结果,验算楼板受剪承载力。

11关键节点、特殊构件及特殊作用工况下的计算分析。

12 大跨空间结构的稳定分析,必要时进行大震下考虑几何和材料双非线性的弹塑性分析。

13超长结构必要时,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给出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多维地震波输入的分析比较。

14 必要时,给出高层和大跨空间结构连续倒塌分析、徐变分析和施工模拟分析。

15 结构抗震加强措施及超限论证结论。

3.5.5 计算书。

计算书应包括荷载作用统计、结构整体计算、基础计算等必要的内容,计算书经校审后保存。

3.6 建筑电气

3.6.1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电气设备表、计算书。

3.6.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工程概况:应说明建筑的建设地点、自然环境、建筑类别、性质、面积、层数、高度、结构类型等;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部门(如:供电部门、消防部门、通信部门、公安部门等)认定的工程设计资料,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3)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资料;

4)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2 设计范围。

1)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的设计内容,以及与二次装修电气设计、照明专项设计、智能化专项设计等相关专项设计,以及其它工艺设计的分工与分工界面;

2)拟设置的建筑电气系统。

3变、配、发电系统。

1)确定负荷等级和各级别负荷容量;

2)确定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要求电源容量及回路数、专用线或非专用线、线路路由及敷设方式、近远期发展情况;

3)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容量确定原则及性能要求,有自备发电机时,说明启动、停机方式及与城市电网关系;

4)高、低压配电系统接线型式及运行方式:正常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关系;母线联络开关运行和切换方式;变压器之间低压侧联络方式;重要负荷的供电方式;

5)变、配、发电站的位置、数量及型式,设备技术条件和选型要求;

6)容量:包括设备安装容量、计算有功、无功、视在容量,变压器、发电机的台数、容量、负载率;

7)继电保护装置的设置;

8)操作电源和信号:说明高、低压设备的操作电源,以及运行信号装置配置情况;

9)电能计量装置:采用高压或低压;专用柜或非专用柜(满足供电部门要求和建设单位内部核算要求);监测仪表的配置情况;

10)功率因数补偿方式:说明功率因数是否达到供用电规则的要求,应补偿容量和采取的补偿方式和补偿后的结果;

11)谐波:说明谐波状况及治理措施。

4 配电系统。

1)供电方式;

2)供配电线路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高、低压进出线路的型号及敷设方式;选用导线、电缆、母干线的材质和类别;

3)开关、插座、配电箱、控制箱等配电设备选型及安装方式;

4)电动机启动及控制方式的选择。

5照明系统。

1)照明种类及主要场所照度标准、照明功率密度值等指标;

2)光源、灯具及附件的选择、照明灯具的安装及控制方式;若设置应急照明,应说明应急照明的照度值、电源型式、灯具配置、控制方式、持续时间等。

3)室外照明的种类(如路灯、庭园灯、草坪灯、地灯、泛光照明、水下照明等)、电压等级、光源选择及其控制方法等;

4)对有二次装修照明和照明专项设计的场所,应说明照明配电箱设计原则、容量及供电要求。

6 电气节能及环保措施。

1)拟采用的电气节能和环保措施;

2)表述电气节能、环保产品的选用情况。

7 绿色建筑电气设计。

1)绿色建筑电气设计概况;

2)建筑电气节能与能源利用设计内容;

3)建筑电气室内环境质量设计内容;

4)建筑电气运营管理设计内容。

8 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

1)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概况;

2)建筑电气设备、管线及附件等在预制构件中的敷设方式及处理原则;

3)电气专业在预制构件中预留空洞、沟槽、预埋管线等布置的设计原则;

9 防雷。

1)确定建筑物防雷类别、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2)防直接雷击、防侧击、防雷击电磁脉冲等的措施;

3)当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混凝土内钢筋做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当采用装配式时应说明引下线的设置方式及确保有效接地所采用的措施。

10 接地及安全措施。

1)各系统要求接地的种类及接地电阻要求;

2)等电位设置要求;

3)接地装置要求,当接地装置需作特殊处理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方法等;

4)安全接地及特殊接地的措施。

11 电气消防

1)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按建筑性质确定保护设置的方式、要求和系统组成;

确定监控点设置,设备参数配置要求;

传输、控制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2)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

确定监控点设置,设备参数配置要求;

传输、控制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3)防火门监控系统

确定监控点设置,设备参数配置要求;

传输、控制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按建筑性质确定系统形式及系统组成;

确定消防控制室的位置;

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器、手动报警按钮、控制台(柜)等设备的设置原则;

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要求,控制逻辑关系及控制显示要求;

火灾警报装置及消防通信设置要求;

消防主电源、备用电源供给方式,接地及接地电阻要求;

传输、控制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当有智能化系统集成要求时,应说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接口方式及联动关系;

应急照明的联动控制方式等。

5) 消防应急广播。

消防应急广播系统声学等级及指标要求;

确定广播分区原则和扬声器设置原则;

确定系统音源类型、系统结构及传输方式;

确定消防应急广播联动方式;

确定系统主电源、备用电源供给方式。

12 智能化设计。

1)智能化设计概况;

2)智能化各系统的系统形式及其系统组成;

3)智能化各系统的主机房、控制室位置;

4)智能化各系统的布线方案;

5)智能化各系统的点位配置标准;

6)智能化各系统的供电、防雷及接地等要求;

7)智能化各系统与其它专业设计的分工界面、接口条件。

13 机房工程。

1)确定智能化机房的位置、面积及通信接入要求;

2)当智能化机房有特殊荷载设备时,确定智能化机房的结构荷载要求;

3)确定智能化机房的空调形式及机房环境要求;

4)确定智能化机房的给水、排水及消防要求;

5)确定智能化机房用电容量要求;

6)确定智能化机房装修、电磁屏蔽、防雷接地等要求。

14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6.3设计图纸。

1电气总平面图(仅有单体设计时,可无此项内容)。

1)标示建筑物、构筑物名称、容量、高低压线路及其它系统线路走向、回路编号、导线及电缆型号规格及敷设方式、架空线杆位、路灯、庭园灯的杆位(路灯、庭园灯可不绘线路);

2)变、配、发电站位置、编号、容量;

3)比例、指北针。

2变、配电系统。

1)高、低压配电系统图:注明开关柜编号、型号及回路编号、一次回路设备型号、设备容量、计算电流、补偿容量、整定值、导体型号规格、用户名称;

2)平面布置图:应包括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母干线、发电机、控制屏、直流电源及信号屏等设备平面布置和主要尺寸,图纸应有比例;

3)标示房间层高、地沟位置、标高(相对标高)。

3 配电系统。

1) 主要干线平面布置图:应绘制主要干线所在楼层的干线路由平面图;

2) 配电干线系统图:以建筑物、构筑物为单位,自电源点开始至终端主配电箱止,按设备所处相应楼层绘制,应包括变、配电站变压器编号、容量、发电机编号、容量、终端主配电箱编号、容量。

4 防雷系统、接地系统。

一般不出图纸,特殊工程只出顶视平面图,接地平面图

5 电气消防

1)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图;

2)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图

3)防火门监控系统图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图;

消防控制室设备布置平面图。

5)消防应急广播

6智能化系统。

1)智能化各系统的系统图;

2)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主要干线所在楼层的干线路由平面图;

3)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主机房布置平面示意图;

3.6.4主要电气设备表。

注明主要电气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3.6.5计算书。

1用电设备负荷计算;

2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选型计算;

3典型回路电压损失计算;

4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5防雷类别的选取或计算;

6典型场所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计算;

7各系统计算结果尚应标示在设计说明或相应图纸中;

8因条件不具备不能进行计算的内容,应在初步设计中说明,并应在施工图设计时补算。

3.7 给水排水

3.7.1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工程给水排水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设备及主要材料表、计算书。

3.7.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摘录设计总说明所列批准文件和依据性资料中与本专业设计有关内容;

2)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设计依据的市政条件;

4)建设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5)建筑和有关专业提供的条件图和有关资料。

2 工程概况:项目位置,工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民用建筑的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建筑功能组成、建筑面积及体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以及能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指标(如旅馆的床位数,剧院、体育馆等的座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次和住院部的床位数等)

3 设计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用地红线(或建筑红线)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以及与需要专项(二次)设计的如二次装修、环保、消防及其他工艺设计的分工界面和相关联的设计内容。当采用装配式时明确给排水专业的管道、管件及附件等在预制构件中的敷设方式及处理原则;预制构件中预留空洞、沟槽、预埋管线等布置的设计原则。

4 建筑小区(室外)给水设计。

1)水源:

由城镇或小区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方位、接管管径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

当建自备水源时,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专项设计。

2)用水量:

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量、生产用水水量、其他项目用水定额及用水量(含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量、游泳池和中水系统补水量、洗衣房、锅炉房、水景用水、道路浇洒、汽车库和停车场地面冲洗、绿化浇洒和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等)、消防用水量标准及一次灭火用水量、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平均时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3)给水系统:

说明给水系统的划分及组合情况、分质、分区(分压)供水的情况及设备控制方法;当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调节设施的容量、材质、位置及加压设备选型;如系改建扩建工程,还应简介现有给水系统;

4)消防系统:说明各类形式消防设施的设计依据、设置范围、设计参数、供水方式、设备参数及运行要求等;

5)中水系统:说明中水系统设计依据,中水用途、水质要求、设计参数。

当市政提供中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方位、接管管径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当自建中水站时,应说明规模、工艺流程及处理设施、设备选型,并绘制水量平衡图(表);

6)循环冷却水系统:

说明根据用水设备对水量和计量、水质、水温、水压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有关的气象参数(如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和大气压力等)来选择采取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冷却构筑物和循环水泵的参数、稳定水质措施及设备控制方法等;

7)当采用其它循环用水系统时,应概述系统流程、净化工艺,复杂的系统应绘制水量平衡图;

8)各系统选用的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5 建筑小区(室外)排水设计。

1)现有排水条件简介:

当排入城市管渠或其他外部明沟时应说明管渠横断面尺寸大小、坡度、排入点的标高、位置或检查井编号。

当排入水体(江、河、湖、海等)时,还应说明对排放的要求,水体水文情况(流量、水位);

2)说明设计采用的排水制度、排水出路;如需要提升,则说明提升位置、规模、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构筑物形式、占地面积、事故排放的措施等;

3)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产、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量。

当污水需要处理时,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专项设计。

4)说明雨水系统设计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暴雨强度)、重现期、雨水排水量、雨水系统简介,雨水出路等;

5)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说明控制指标及规模;雨水用途、水质要求、设计重现期、年降雨量、年可回用雨水量、年用雨水量、系统选型、处理工艺及构筑物概况、加压设备及给水系统等;

6)各系统选用的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6 建筑室内给水设计。

1)水源:由市政或小区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的方位、引入管(接管)管径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

2)说明或用表格列出各种用水量定额、用水单位数、使用时数、小时变化系数、最高日用水量、平均时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注:此内容在第3.7.2条第4款第2)项中表示清楚时,则可不表示。

3)给水系统:说明给水系统的选择和给水方式,分质、分区(分压)供水要求和采取的措施,计量方式,设备控制方法,水箱和水池的容量、设置位置、材质,设备选型、防水质污染、保温、防结露和防腐蚀等措施;

4)消防系统:遵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分别对各类消防系统(如消火栓、自动喷水、水幕、雨淋喷水、水喷雾、细水雾、泡沫、消防炮、气体灭火等)的设计原则和依据,计算标准、设计参数、系统组成、控制方式;消防水池和水箱的容量、设置位置;建筑灭火器的配置;其他灭火系统如气体灭火系统的设置范围、灭火剂选择、设计储量以及主要设备选择等予以叙述;

5)热水系统:说明采取的热源、加热方式、水温、水质、热水供应方式、系统选择及设计耗热量、最大小时热水量、机组供热量等;说明设备选型、保温、防腐的技术措施等;当利用余热或太阳能时,尚应说明采用的依据、供应能力、系统形式、运行条件及技术措施等;

6)循环冷却水系统、重复用水系统、饮水供应等系统的设计参数及系统简介。当对水质、水压、水温等有特殊要求时,应说明采用的特殊技术措施,并列出设计数据及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7)各系统选用的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7 建筑室内排水设计。

1)排水系统:说明排水系统选择、生活和生产污(废)水排水量、室外排放条件;有毒有害污水的局部处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数据;

2)2)屋面雨水的排水系统选择及室外排放条件,采用的降雨强度、重现期和设计雨水量等。

3)各系统选用的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8 中水系统:同3.7.2-4-5条。

9 节水、节能减排措施:说明高效节水、节能减排器具和设备及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措施等。

10 对有隔振及防噪音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说明给排水设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11 对特殊地区(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冻土地区、软弱地基)的给水排水设施,说明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

12 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应说明前期、近期和远期结合的设计原则和依据性资料。

13 绿色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14 装配式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装配式建筑给排水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措施。(如卫生间排水形式,采用装配式时管材材质及接口方式,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预埋套管、管道安装方式和原则等。)

15各专篇(项)中给排水专业应阐述的问题;给排水专业需专项(二次)设计的系统及设计要求。

16存在的问题: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7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提供的技术资料等。

3.7.3 设计图纸(对于简单工程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可不出图)。

1 建筑小区(室外)应绘制给水排水总平面图。

1)自建水源的取水构筑物平面布置图、水处理厂(站)总平面布置及工艺流程断面图,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专项设计。

2)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道路等,并标出主要定位尺寸或坐标、标高,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等;

3)给水、排水管道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排水方向;绘出阀门井、消火栓井、水表井、检查井、化粪池等和其他给排水构筑物位置;

4)室外给水、排水管道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位置和控制标高;

5)消防系统、中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重复用水系统、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等管道的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

6)中水系统、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构筑物位置、系统管道与构筑物连接点处的控制标高。

2 建筑室内给水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原理图。

1)绘制给水排水首层(管道进出户层并绘制引入管和排出管)、地下室复杂的机房层、主要标准层、管道或设备复杂层的平面布置图;

2)绘制复杂设备机房的设备平面布置图。

3)应绘制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各类消防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热水系统、中水系统等系统原理图,标注主干管管径、水池(箱)底标高、建筑楼层编号及层面标高;

4)应绘制水处理流程图(或方框图)。

3.7.4设备及主要材料表。

列出设备及主要材料及器材的名称、性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

3.7.5 计算书。

1 各类生活、生产、消防等系统用水量和生活、生产排水量,园区、屋面雨水排水量,生活热水的设计小时耗热量等计算;

2 中水水量平衡计算;

3 有关的水力计算及热力计算;

4 主要设备选型和构筑物尺寸计算。

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8.1在初步设计阶段,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文件应有设计说明书,除小型、简单工程外,初步设计文件还应包括设计图纸、设备表及计算书。

3.8.2 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1)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与本专业有关的批准文件和建设单位提出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3)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4)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等。

2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建筑面积、规模、建筑防火类别、使用功能、层数、建筑高度等。

3设计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设计的内容、范围以及与有关专业的设计分工。

4设计计算参数。

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2)室内设计参数(参见表3.8.2);

表3.8.2 室内设计参数

房间名称

夏 季

冬 季

风速

m/s

新风量标准

m3 / h·人

噪声标准

dB(A)

温度 ℃

相对湿度 %

温度 ℃

相对湿度 %

     
               
               
               

注:温度、相对湿度采用基准值,如有设计精度要求时,按±℃、±%表示幅度。

5 供暖。

1)供暖热负荷;

2)叙述热源状况、热媒参数、热源系统工作压力、室外管线及系统补水定压方式;

3)供暖系统形式及管道敷设方式;

4)供暖热计量及室温控制,系统平衡、调节手段;

5)供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6 空调。

1)空调冷、热负荷;

2)空调系统冷源及冷媒选择,冷水、冷却水参数;

3)空调系统热源供给方式及参数;

4)各空调区域的空调方式,空调风系统简述,必要的气流组织说明;

5)空调水系统设备配置形式和水系统制式,系统平衡、调节手段;

6)洁净空调注明净化级别;

7)监测与控制简述;

8)管道、风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7 通风。

1)设置通风的区域及通风系统形式;

2)通风量或换气次数;

3)通风系统设备选择和风量平衡。

8 防排烟。

1)简述设置防排烟的区域及其方式;

2)防排烟系统风量确定;

3)防排烟系统及其设施配置;

4)控制方式简述;

5)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9 空调通风系统的防火、防爆措施。

10 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采用的各项措施、技术指标,包括有关节能设计标准中涉及的强制性条文的要求。

11 绿色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12 装配式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装配式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措施。(如采用装配式时管材材质及接口方式,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 预埋套管、管道安装方式和原则等。)

13 废气排放处理和降噪、减振等环保措施。

14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8.3 设备表。

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性能参数、数量等(参见表3.8.3)。

表3.8.3 设备表

设备编号

名 称

性能参数

单位

数量

安装位置

服务区域

备 注

               
               
               

注:1性能参数栏应注明主要技术数据,并注明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冷热源机组能效比或性能系数、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风机效率、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热回收设备的热回收效率及主要设备噪声值等;

2 安装位置栏注明主要设备的安装位置,设备数量较少的工程可不设此栏。

3.8.4 设计图纸。

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初步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图例、系统流程图、主要平面图。各种风道可绘单线图。

2 系统流程图包括冷热源系统、供暖系统、空调水系统、通风及空调风路系统、防排烟等系统的流程。应表示系统服务区域名称、设备和主要管道和风道所在区域和楼层,标注设备编号、主要风道尺寸和水管干管管径,表示系统主要附件,建筑楼层编号及标高。

注: 当通风及空调风路系统、防排烟等系统跨越楼层不多,系统简单,且在平面图中可较完整地表示系统时,可只绘制平面图,不绘制系统流程图。简单的供暖系统可不绘制流程图。

  1. 供暖平面图。

绘出散热器位置、供暖干管的入口及系统编号。

  1. 通风、空调、防排烟平面图。

1)绘出设备位置、管道和风道走向、风口位置,大型复杂工程还应注出主要干管控制标高和管径,管道交叉复杂处需绘制局部剖面;

2)多联式空调系统应绘制平面图,表示出冷媒管和冷凝水管走向。

5 冷热源机房平面图。

绘出主要设备位置、管道走向,标注设备编号等。

3.8.5 计算书。

对于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热负荷、冷负荷、通风和空调系统风量、空调冷热水量、冷却水量及主要设备的选择,应做初步计算。

3.9 热能动力

3.9.1 初步设计应有设计说明书,除小型、简单工程外,初步设计还应包括设计图纸、主要设备表、计算书。

3.9.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及年号和版本号);

2)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批准文件和依据性资料(水质分析、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冻土深度、燃料种类等);

3)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如总平面布置图、供热分区、热负荷及介质参数、发展要求等)。

2 设计范围。

1)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承担的设计范围和分工(当有其它单位共同设计时);

2)对今后发展或扩建的预留;

3)改建、扩建工程,应说明对原有建筑、结构、设备等的利用情况。

3 锅炉房。

1)热负荷的确定及锅炉形式的选择:确定计算热负荷,列出各热用户的热负荷表;确定供热介质及参数;确定锅炉形式、规格、台数,并说明备用情况及冬夏季运行台数;

2)热力系统:应说明热力系统,包括热水循环系统、蒸汽及凝结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给水系统、定压补水方式、排污系统、供热调节方式、各种水泵的台数及备用情况等;

3)燃料系统:说明燃料种类、燃料低位发热量﹑燃料来源,说明烟气排放;当燃料为煤时,说明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场地及储存时间,确定煤的处理设备、计量设备及输送设备,确定烟囱的高度、出口直径、材质及位置,鼓、引风设备的选择,确定烟气的除尘、脱硫设备,确定除渣设备;当燃料为油时,说明油的种类,简介燃油系统,说明油罐位置、大小、数量、油的储存时间和运输方式;当燃料为燃气时,说明燃气种类、燃气压力﹑燃气计量要求,确定调压站位置;

4)技术指标:列出建筑面积、供热量、供汽量、燃料消耗量、灰渣排放量、软化水消耗量,自来水消耗量及电容量等。

4 其它动力站房。

1)热交换站:说明加热、被加热介质及其参数,确定供热负荷,简述热水循环系统,确定热水循环系统的耗电输热比,简述蒸汽及凝结水系统、水处理系统、定压补水方式等,确定换热器及其他配套辅助设备;

2)柴油发电机房:确定柴油发电机容量,说明燃气系统、油耗及储油量,说明进风、排风、排烟方式;

3)燃气调压站:确定调压站位置,确定燃气用气量,简述调压站流程,确定调压器前后参数,选择调压器;

4)气体站房:说明各种气体的用途、用量和参数,简述供气系统,选择主要设备;

5)气体瓶组站:确定气体用途、用量,简述调压和供气方式、简述瓶组站流程,确定调压器前后参数,确定瓶组容量及数量。

5 室内管道:确定各种介质负荷及其参数,说明管道及附件的选择,说明管道敷设方式,选择管道的保温及保护材料。

6 室外管网:确定各种介质负荷及其参数,说明管道走向及敷设方式,选择管材及附件,说明防腐方式,选择管道的保温及保护材料。

7 节能、环保、消防、安全措施等。

8 绿色建筑设计:当项目设计为绿色建筑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9 需提请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9.3 设计图纸。

1 热力系统图:表示出热水循环系统、蒸汽及凝结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给水系统、定压补水方式、排污系统等内容;标明图例符号、主要管径、介质流向及设备编号(应与设备表中编号一致);标明就地安装测量仪表位置等;

2 锅炉房平面图:绘制锅炉房、辅助间及烟囱等的平面图,注明建筑轴线编号、尺寸、标高和房间名称;并布置主要设备,注明定位尺寸及设备编号(应与设备表中编号一致)。对较大型锅炉房根据情况绘制表示锅炉房及相关构筑物的尺寸及相对位置的区域布置图。

3 其它动力站房:其它动力站房绘制平面布置图及系统原理图。

4 室内外动力管道:室外动力管道根据需要绘制平面走向图。

3.9.4 主要设备表。

列出主要设备名称、性能参数、单位和数量等,对锅炉设备应注明锅炉效率。

3.9.5 计算书。

对于负荷、水电和燃料消耗量、主要管道管径、主要设备选择等,应做初步计算。

3.10 概算

3.10.1建设项目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份。概算文件应单独成册。设计概算文件由封面、签署页(扉页)、目录、编制说明、建设项目总概算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表、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单位工程概算书等内容组成。

3.10.2 封面、签署页(扉页)、目录,参照第3.1.2条。

3.10.3 概算编制说明

1 工程概括:简述建设项目的建设地点、设计规模、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建)和项目主要特征等。

2 编制依据:

1)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

2)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建设和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4)当地和主管部门颁布的概算定额、指标(或预算定额、综合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类似工程造价指标、工程费用定额和相关费用规定的文件等;

5)当地现行的建设工程价格信息;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概算的其他资料;

7)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费依据;

8)有关文件、合同、协议等;

9)建设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

3 概算编制范围。

4 资金来源。

5 其他特殊问题的说明。

6 概算成果说明

1)说明概算的总金额、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及列入项目概算总投资中的相关费用;

2)技术经济指标;

3)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3.10.4 建设项目总概算表

建设项目总概算表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及应列入项目概算总投资中的相关费用组成。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按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汇总组成。

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用地费、建设管理费、场地准备费及临时设施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招标代理服务费、市政公用设施费、研究试验费、前期工作咨询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工程保险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验费、专利及专有技术使用费、生产准备及开办费、联合试运转费等。

第三部分: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第四部分:应列入项目概算总投资中的相关费用。包括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3.10.5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表

列明费用项目名称、费用计算基数、费率、金额及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文件、文号。

3.10.6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按每一个单项工程内各单位工程概算汇总组成。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中要表明技术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包括计量指标单位、数量、单位造价。

3.10.7 单位工程概算书

单位工程概算书由建筑(土建)工程、装饰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室外总体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概算书组成。

建筑工程概算书根据第3.10.3条的编制依据,由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组成,并按规定计价。

装饰工程概算书根据第3.10.3条的编制依据,由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组成,并按规定计价。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由建筑电气、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弱电等专业组成。各专业概算书根据第3.10.3条的编制依据,由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组成,并按规定计价。

室外总体工程由场地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广场工程、围墙、大门、室外管线、园林绿化等项组成。各专业概算书应根据第3.10.3条的规定计价。

初步设计阶段,单位工程概算一般应考虑零星工程费。以上项目需包含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等费用。

 

4 施工图设计

4.1 一般要求

4.1.1施工图设计文件。

1 合同要求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设计图纸(含图纸目录、说明和必要的设备、材料表,见第4.2节至第4.8节)以及图纸总封面;对于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应有建筑节能设计的专项内容;涉及装配式建筑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及图纸应有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内容;

2 合同要求的工程预算书;

注:对于方案设计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的项目,若合同未要求编制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括工程概算书(见第3.10节)。

3 各专业计算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但应按本规定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并归档保存。

4.1.2 总封面标识内容。

1 项目名称;

2 设计单位名称;

3 项目的设计编号;

4 设计阶段;

5 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和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

6 设计日期(即设计文件交付日期)。

4.2 总平面

4.2.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

4.2.2 图纸目录。

应先列绘制的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和重复利用图。

4.2.3 设计说明。

一般工程分别写在有关的图纸上,复杂工程也可单独。如重复利用某工程的施工图图纸及其说明时,应详细注明其编制单位、工程名称、设计编号和编制日期;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3.3.2,该表也可列在总平面图上),说明地形图、初步设计批复文件等设计依据、基础资料,当无初步设计时说明参见3.3.2 设计说明书1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4.2.4 总平面图。

1 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2 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3 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用地红线等的位置;

4 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的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周边场地用地性质以及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地下建筑物等的位置、名称、性质、层数;

5 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

6 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道路、围墙、无障碍设施、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等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如有消防车道和扑救场地,需注明;

7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8 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编号表”;

9 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建筑正负零的绝对标高、坐标及高程系统(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注明与测量坐标网的相互关系)、补充图例等。

4.2.5 竖向布置图。

1 场地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2 场地四邻的道路、水面、地面的关键性标高;

3 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地下建筑的顶板面标高及覆土高度限制;

4 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的设计标高,以及景观设计中,水景、地形、台地、院落的控制性标高;

5 道路、坡道、排水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路面中心和排水沟顶及沟底)、纵坡度、纵坡距、关键性坐标,道路表明双面坡或单面坡、立道牙或平道牙,必要时标明道路平曲线及竖曲线要素;

6 挡土墙、护坡或土坎顶部和底部的主要设计标高及护坡坡度;

7 用坡向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设计坡向,当对场地平整要求严格或地形起伏较大时,宜用设计等高线表示,地形复杂时应增加剖面表示设计地形;

8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9 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等。

10 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建筑正负零的绝对标高、坐标及高程系统(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注明与测量坐标网的相互关系)、补充图例等。

4.2.6土石方图。

1 场地范围的坐标或注尺寸;

2 建筑物、构筑物、挡墙、台地、下沉广场、水系、土丘等位置(用细虚线表示);

3 一般用方格网法(也可采用断面法),20m×20m或40m×40m(也可采用其它方格网尺寸)方格网及其定位,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挖区的分界线,各方格土石方量、总土石方量;

4 土石方工程平衡表(见表4.2.7)。

表4.2.7 土石方工程平衡表

序 号

项 目

土石方量(m3

说 明

填方

挖方

1

场地平整

     

2

室内地坪填土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挖土、房屋及构筑物基础

     

3

道路、管线地沟、排水沟

   

包括路堤填土、路堑和路槽挖土

4

土方损益

   

指土壤经过挖填后的损益数

5

合 计

     

注:表列项目随工程内容增减。

4.2.7 管道综合图。

1 总平面布置;

2 场地范围的坐标(或注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用地红线等的位置;

3 保留、新建的各管线(管沟)、检查井、化粪池、储罐等的平面位置,注明各管线、化粪池、储罐等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和管线间距;

4 场外管线接入点的位置;

5 管线密集的地段宜适当增加断面图,表明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绿化之间及管线之间的距离,并注明主要交叉点上下管线的标高或间距;

6 指北针;

7 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

4.2.8 绿化及建筑小品布置图。

1总平面布置;

2 绿地(含水面)、人行步道及硬质铺地的定位;

3 建筑小品的位置(坐标或定位尺寸)、设计标高、详图索引;

4 指北针;

5 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等。

4.2.9 详图。

道路横断面、路面结构、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池壁、广场、运动场地、活动场地、停车场地面、围墙等详图。

4.2.10设计图纸的增减。

1 当工程设计内容简单时,竖向布置图可与总平面图合并;

2 当路网复杂时,可增绘道路平面图;

3土石方图和管线综合图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是否出图;

4 当绿化或景观环境另行委托设计时,可根据需要绘制绿化及建筑小品的示意性和控制性布置图。

4.2.11 计算书。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计算公式、计算过程、有关满足日照要求的分析资料及成果资料等。

4.3 建筑

4.3.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

4.3.2 图纸目录。

先列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

4.3.3 设计说明。

1 依据性文件名称和文号,如批文、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及设计合同等。

2 项目概况。

内容一般应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项目设计规模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建筑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人防工程类别和防护等级、人防建筑面积、屋面防水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主要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等,以及能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包括套型总建筑面积等))、旅馆的客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床位数、车库的停车泊位数等。

3 设计标高。

工程的相对标高与总图绝对标高的关系。

4 用料说明和室内外装修。

1)墙体、墙身防潮层、地下室防水、屋面、外墙面、勒脚、散水、台阶、坡道、油漆、涂料等处的材料和做法,墙体、保温等主要材料的性能要求,可用文字说明或部分文字说明,部分直接在图上引注或加注索引号,其中应包括节能材料的说明;

表4.3.3-1 室内装修做法表

部位

名称

楼、地面

踢脚板

墙裙

内墙面

顶棚

备 注

门厅

           

走廊

           
             
             

注:表列项目可增减。

2)室内装修部分除用文字说明以外亦可用表格形式表达(见表4.3.3-1),在表上填写相应的做法或代号;较复杂或较高级的民用建筑应另行委托室内装修设计;凡属二次装修的部分,可不列装修做法表和进行室内施工图设计,但对原建筑设计、结构和设备设计有较大改动时,应征得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同意。

5 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做法说明及对特殊建筑造型和必要的建筑构造的说明。

6 门窗表(见表4.3.3-2)及门窗性能(防火、隔声、防护、抗风压、保温、隔热、气密性、水密性等)、窗框材质和颜色、玻璃品种和规格、五金件等的设计要求。

表4.3.3-2 门窗表

类别

设计编号

洞口尺寸(mm)

樘数

采用标准图集及编号

备注

图集代号

编号

             
             
             

             
             
             

注:1 采用非标准图集的门窗应绘制门窗立面图及开启方式;

2 单独的门窗表应加注门窗的性能参数、型材类别、玻璃种类及热工性能。

7 幕墙工程(玻璃、金属、石材等)及特殊屋面工程(金属、玻璃、膜结构等)的特点,节能、抗风压、气密性、水密性、防水、防火、防护、隔声的设计要求、饰面材质、涂层等主要的技术要求,并明确与专项设计的工作及责任界面。

8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步道)选择及性能说明(功能、额定载重量、额定速度、停站数、提升高度等)。

9 建筑设计防火设计说明,包括总体消防、建筑单体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疏散人数和宽度计算、防火构造、消防救援窗设置等;

10无障碍设计说明,包括基地总体上、建筑单体内的各种无障碍设施要求等;

11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2)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建筑分类及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限值;

3)建筑的节能设计概况、围护结构的屋面(包括天窗)、外墙(非透光幕墙)、外窗(透光幕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分户墙和户间楼板(居住建筑)等构造组成和节能技术措施,明确外门、外窗和建筑幕墙的气密性等级;

4)建筑体形系数计算(按不同气候分区城市的要求)、窗墙面积比(包括屋顶透光部分面积)计算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计算,确定设计值。

12根据工程需要采取的安全防范和防盗要求及具体措施,隔声减振减噪、防污染、防射线等的要求和措施。

13需要专业公司进行深化设计的部分,对分包单位明确设计要求,确定技术接口的深度。

14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2. 绿色建筑设计的项目特点与定位;
  3. 建筑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4. 采用绿色建筑设计选项的技术措施。

15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

  1. 装配式建筑设计概况及设计依据;
  2. 建筑专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选项内容,拟采用的技术措施,如标准化设计要点、预制部位及预制率计算等技术应用说明;
  3. 一体化装修设计的范围及技术内容;
  4. 装配式建筑特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16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4.3.4 平面图。

1 承重墙、柱及其定位轴线和轴线编号,轴线总尺寸(或外包总尺寸)、轴线间尺寸(柱距、跨度)、门窗洞口尺寸、分段尺寸;

2内外门窗位置、编号,门的开启方向,注明房间名称或编号,库房(储藏)注明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3 墙身厚度(包括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柱与壁柱截面尺寸(必要时)及其与轴线关系尺寸,当围护结构为幕墙时,标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及平面凹凸变化的轮廓尺寸;玻璃幕墙部分标注立面分格间距的中心尺寸;

4 变形缝位置、尺寸及做法索引;

5 主要建筑设备和固定家具的位置及相关做法索引,如卫生器具、雨水管、水池、台、橱、柜、隔断等;

6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步道及传送带(注明规格)、楼梯(爬梯)位置,以及楼梯上下方向示意和编号索引;

7 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的位置、尺寸和做法索引,如中庭、天窗、地沟、地坑、重要设备或设备基础的位置尺寸、各种平台、夹层、人孔、阳台、雨篷、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

8 楼地面预留孔洞和通气管道、管线竖井、烟囱、垃圾道等位置、尺寸和做法索引,以及墙体(主要为填充墙,承重砌体墙)预留洞的位置、尺寸与标高或高度等;

9 车库的停车位、无障碍车位和通行路线;

10 特殊工艺要求的土建配合尺寸及工业建筑中的地面荷载、起重设备的起重量、行车轨距和轨顶标高等;

11 建筑中用于检修维护的天桥、栅顶、马道等的位置、尺寸、材料和做法索引。

12 室外地面标高、首层地面标高、各楼层标高、地下室各层标高;

13 首层平面标注剖切线位置、编号及指北针或风玫瑰;

14 有关平面节点详图或详图索引号;

15 每层建筑面积、防火分区面积、防火分区分隔位置及安全出口位置示意,图中标注计算疏散宽度及最远疏散点到达安全出口的距离(宜单独成图);当整层仅为一个防火分区,可不注防火分区面积,或以示意图(简图)形式在各层平面中表示。

16 住宅平面图中标注各房间使用面积、阳台面积;

17 屋面平面应有女儿墙、檐口、天沟、坡度、坡向、雨水口、屋脊(分水线)、变形缝、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天窗及挡风板、屋面上人孔、检修梯、室外消防楼梯、出屋面管道井及其他构筑物,必要的详图索引号、标高等;表述内容单一的屋面可缩小比例绘制;

18 根据工程性质及复杂程度,必要时可选择绘制局部放大平面图;

19 建筑平面较长较大时,可分区绘制,但须在各分区平面图适当位置上绘出分区组合示意图,并明显表示本分区部位编号;

20 图纸名称、比例;

21 图纸的省略:如系对称平面,对称部分的内部尺寸可省略,对称轴部位用对称符号表示,但轴线号不得省略;楼层平面除轴线间等主要尺寸及轴线编号外,与首层相同的尺寸可省略;楼层标准层可共用同一平面,但需注明层次范围及各层的标高。

22 装配式建筑应在平面中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如预制夹心外墙、 预制墙体、预制楼梯、叠合阳台等)位置,并标注构件截面尺寸及其与轴线关系尺寸;预制构件大样图,为了控制尺寸及一体化装修相关的预埋点位。

4.3.5 立面图。

1 两端轴线编号,立面转折较复杂时可用展开立面表示,但应准确注明转角处的轴线编号;

2 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的位置,如女儿墙顶、檐口、柱、变形缝、室外楼梯和垂直爬梯、室外空调机搁板、外遮阳构件、阳台、栏杆、台阶、坡道、花台、雨篷、烟囱、勒脚、门窗(消防救援窗)、幕墙、洞口、门头、雨水管,以及其他装饰构件、线脚和粉刷分格线等,当为预制构件或成品部件时,按照建筑制图标准规定的不同图例示意,装配式建筑立面应反映出预制构件的分块拼缝,包括拼缝分布位置及宽度等;

3 建筑的总高度、楼层位置辅助线、楼层数、楼层层高和标高以及关键控制标高的标注,如女儿墙或檐口标高等;外墙的留洞应注尺寸与标高或高度尺寸(宽×高×深及定位关系尺寸);

4 平、剖面未能表示出来的屋顶、檐口、女儿墙、窗台以及其他装饰构件、线脚等的标高或尺寸;

  1. 在平面图上表达不清的窗编号;
  2. 各部分装饰用料、色彩的名称或代号;
  3. 剖面图上无法表达的构造节点详图索引;

8 图纸名称、比例;

9 各个方向的立面应绘齐全,但差异小、左右对称的立面可简略;内部院落或看不到的局部立面,可在相关剖面图上表示,若剖面图未能表示完全时,则需单独绘出。

4.3.6 剖面图。

1 剖视位置应选在层高不同、层数不同、内外部空间比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建筑空间局部不同处以及平面、立面均表达不清的部位,可绘制局部剖面;

2 墙、柱、轴线和轴线编号;

3 剖切到或可见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室外地面、底层地(楼)面、地坑、地沟、各层楼板、夹层、平台、吊顶、屋架、屋顶、出屋顶烟囱、天窗、挡风板、檐口、女儿墙、幕墙、爬梯、门、窗、外遮阳构件、楼梯、台阶、坡道、散水、平台、阳台、雨篷、洞口及其他装修等可见的内容;

4 高度尺寸;

外部尺寸:门、窗、洞口高度、层间高度、室内外高差、女儿墙高度、阳台栏杆高度、总高度;

内部尺寸:地坑(沟)深度、隔断、内窗、洞口、平台、吊顶等;

5 标高;

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的标高,如室内地面、楼面(含地下室)、平台、雨棚、吊顶、屋面板、屋面檐口、女儿墙顶、高出屋面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屋面特殊构件等的标高,室外地面标高;

6 节点构造详图索引号;

7 图纸名称、比例。

4.3.7 详图。

1 内外墙、屋面等节点,绘出不同构造层次,表达节能设计内容,标注各材料名称及具体技术要求,注明细部和厚度尺寸等;

2 楼梯、电梯、厨房、卫生间、阳台、管沟、设备基础等局部平面放大和构造详图,注明相关的轴线和轴线编号以及细部尺寸,设施的布置和定位、相互的构造关系及具体技术要求等,应提供预制外墙构件之间拼缝防水和保温的构造做法。

3 其他需要表示的建筑部位及构配件详图

4 室内外装饰方面的构造、线脚、图案等;标注材料及细部尺寸、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等;

5 门、窗、幕墙绘制立面图,标注洞口和分格尺寸,对开启位置、面积大小和开启方式,用料材质、颜色等做出规定和标注;

6 对另行专项委托的幕墙工程、金属、玻璃、膜结构等特殊屋面工程和特殊门窗等,应标注构件定位和建筑控制尺寸;

4.3.8 对贴邻的原有建筑,应绘出其局部的平、立、剖面,标注相关尺寸,并索引新建筑与原有建筑结合处的详图号。

4.3.9计算书。

1 建筑节能计算书。

1)根据不同气候分区地区的要求进行建筑的体形系数计算;

2)根据建筑类别,计算各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屋顶透光部分面积比,确定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的热工性能满足规范的限值要求;

3)根据不同气候分区城市的要求对屋面、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等围护结构部位进行热工性能计算;

4)当规范允许的个别限值超过要求,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使围护结构总体热工性能满足节能要求。

2 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提出进行视线、声学、安全疏散等方面的计算依据、技术要求。

4.3.10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

相关的平、立、剖面图应包括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内容、并绘制相关的构造详图。

4.3.11增加保温节能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与消防相统一。

4.4 结构

4.4.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包含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

4.4.2 图纸目录。

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和标准图。

4.4.3 结构设计总说明。

每一单项工程应编写一份结构设计总说明,对多子项工程应编写统一的结构设计总说明。当工程以钢结构为主或包含较多的钢结构时,应编制钢结构设计总说明。当工程较简单时,亦可将总说明的内容分散写在相关部分的图纸中。

结构设计总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周边环境(如轨道交通),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结构类型、结构规则性判别,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3)当采用装配式结构时,应说明结构类型及采用的预制构件类型等。

2 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基本雪压,气温(必要时提供),抗震设防烈度等;

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必要时提供);

5)风洞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

6)相关节点和构件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

7)振动台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

8)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

9)初步设计的审查、批复文件;

10)对于超限高层建筑,应有建筑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文件;

11)采用桩基时应按相关规范进行承载力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

12)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图纸说明。

1)图纸中标高、尺寸的单位;

2)设计0.000m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

3)当图纸按工程分区编号时,应有图纸编号说明;

4)常用构件代码及构件编号说明;

5)各类钢筋代码说明,型钢代码及其截面尺寸标记说明;

6)混凝土结构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时,应注明所采用的标准图名称及编号或提供标准图。

4 建筑分类等级。

应说明下列建筑分类等级及所依据的规范或批文: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4)主体结构类型及抗震等级;

5)地下水位标高和地下室防水等级;

6)人防地下室的设计类别、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和防核武器抗力级别;

7)建筑防火分类等级和耐火等级;

8)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

9)湿陷性黄土场地建筑物分类;

10)对超限建筑,注明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及各类构件的抗震性能水准。

5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及设计参数。

1)楼(屋)面面层荷载、吊挂(含吊顶)荷载;

2)墙体荷载、特殊设备荷载;

3)栏杆荷载;

4)楼(屋)面活荷载;

5)风荷载(包括地面粗糙度、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等);

6)雪荷载(包括积雪分布系数等);

7)地震作用(包括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结构阻尼比、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等);

8)温度作用及地下室水浮力的有关设计参数。

6 设计计算程序。

1)结构整体计算及其他计算所采用的程序名称、版本号、编制单位;

2)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多、高层建筑整体计算的嵌固部位和底部加强区范围等。

7 主要结构材料。

1)结构材料性能指标;

2)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标高及部位说明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密度等级;注明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采用预搅拌混凝土的要求;

3)砌体的种类及其强度等级、干容重,砌筑砂浆的种类及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采用预搅拌砂浆的要求;

4)钢筋种类及使用部位、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及其对应产品标准,其他特殊要求(如强屈比等);

5)成品拉索、预应力结构的锚具、成品支座(如各类橡胶支座、钢支座、隔震支座等)、阻尼器等特殊产品的技术参数;

6)钢结构所用的材料见第4.4.3条第10款。

7)装配式结构连接材料的种类及要求(装配式结构连接材料的种类及要求(包括连接套筒、浆锚金属波纹管、冷挤压接头性能等级要求、预制夹心外墙内的拉结件、套筒灌浆料、水泥基灌浆料性能指标,螺栓材料及规格、接缝材料及其他连接方式所使用的材料)。

8 基础及地下室工程。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各主要土层的压缩模量及承载力特征值等;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抗液化措施及要求,地基土的冰冻深度、场地土的特殊地质条件等;

2)注明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时应简述桩型、桩径、桩长、桩端持力层及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设计所采用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必要时尚应包括竖向抗拔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地基承载力的检验要求(如静载试验、桩基的试桩及检测要求)等;

3)地下室抗浮(防水)设计水位及抗浮措施,施工期间的降水要求及终止降水的条件等;

4)基坑、承台坑回填要求;

5)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6)当有人防地下室时,应图示人防部分与非人防部分的分界范围。

7)各类地基基础检测要求。

9 钢筋混凝土工程。

1)各类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及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2)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连接方式及要求;各类构件的钢筋锚固要求;

3)预应力构件采用后张法时的孔道做法及布置要求、灌浆要求等;预应力构件张拉端、固定端构造要求及做法,锚具防护要求等;

4)预应力结构的张拉控制应力,张拉顺序,张拉条件(如张拉时的混凝土强度等),必要的张拉测试要求等;

5)梁、板的起拱要求及拆模条件;

6)后浇带或后浇块的施工要求(包括补浇时间要求);

7)特殊构件施工缝的位置及处理要求;

8)预留孔洞的统一要求(如补强加固要求),各类预埋件的统一要求;

9)防雷接地要求。

10 钢结构工程。

1)概述采用钢结构的部位及结构形式、主要跨度等;

2)钢结构材料: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必要时提出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成份要求及其它要求,如Z向性能、碳当量、耐候性能、交货状态等;

3)焊接方法及材料:各种钢材的焊接方法及对所采用焊材的要求;

4)螺栓材料:注明螺栓种类、性能等级,高强螺栓的接触面处理方法、摩擦面抗滑移系数,以及各类螺栓所对应的产品标准;

5)焊钉种类及对应的产品标准;

6)应注明钢构件的成形方式(热轧、焊接、冷弯、冷压、热弯、铸造等),圆钢管种类(无缝管、直缝焊管等);

7)压型钢板的截面形式及产品标准;

8)焊缝质量等级及焊缝质量检查要求;

9)钢构件制作要求;

10)钢结构安装要求,对跨度较大的钢构件必要时提出起拱要求;

11)涂装要求:注明除锈方法及除锈等级以及对应的标准;注明防腐底漆的种类、干漆膜最小厚度和产品要求;当存在中间漆和面漆时,也应分别注明其种类、干漆膜最小厚度和要求;注明各类钢构件所要求的耐火极限、防火涂料类型及产品要求;注明防腐年限及定期维护要求;

12)钢结构主体与围护结构的连接要求;

13)必要时,应提出结构检测要求和特殊节点的试验要求。

11 砌体工程。

1)砌体墙的材料种类、厚度、成墙后的墙重限制;

2)砌体填充墙与框架梁、柱、剪力墙的连接要求或注明所引用的标准图;

3)砌体墙上门窗洞口过梁要求或注明所引用的标准图;

4)需要设置的构造柱、圈梁(拉梁)要求及附图或注明所引用的标准图。

12 检测(观测)要求。

1)沉降观测要求;

2)大跨结构及特殊结构的检测、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健康监测要求;

3)高层、超高层结构应根据情况补充日照变形观测等特殊变形要求观测要求;

4)基桩的检测。

13 施工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14 有基坑时应对基坑设计提出技术要求。

15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建筑体型规则性划分规定说明建筑体型的规则性。

2)说明设计使用的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及用量比例。如:预搅拌混凝土的适用范围、预搅拌砂浆的使用情况、钢筋选用原则以及设计使用高强度材料的名称及范围、设计使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的名称和范围;说明设计所采用的工程化建筑预制构件名称及其应用范围。

16 当项目按装配式结构要求建设时,应有装配式结构设计专项说明:

1)设计依据及配套图集

①装配式结构采用的的主要法规和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②配套的相关图集(包括图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③采用的材料及性能要求。

④预制构件详图及加工图。

2)预制构件的生产和检验要求。

3)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堆放要求。

4)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要求。

5)装配式结构验收要求。

4.4.4 基础平面图。

1 绘出定位轴线、基础构件(包括承台、基础梁等)的位置、尺寸、底标高、构件编号,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绘出放坡示意图;表示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及宽度。

2 标明砌体结构墙与墙垛、柱的位置与尺寸、编号;混凝土结构可另绘结构墙、柱平面定位图,并注明截面变化关系尺寸。

3 标明地沟、地坑和已定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尺寸、标高,预留孔与预埋件的位置、尺寸、标高。

4 需进行沉降观测时注明观测点位置(宜附测点构造详图)。

5 基础设计说明应包括基础持力层及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持力层验槽要求,基底及基槽回填土的处理措施与要求,以及对施工的有关要求等。

6 采用桩基时应绘出桩位平面位置、定位尺寸及桩编号;先做试桩时,应单独绘制试桩定位平面图。

7 当采用人工复合地基时,应绘出复合地基的处理范围和深度,置换桩的平面布置及其材料和性能要求、构造详图;注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控制值等有关参数和检测要求。

当复合地基另由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时,基础设计方应对经处理的地基提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控制值的要求及相应的检测要求。

4.4.5 基础详图。

1 砌体结构无筋扩展基础应绘出剖面、基础圈梁、防潮层位置,并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

2 扩展基础应绘出平、剖面及配筋、基础垫层,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等。

3 桩基应绘出桩详图、承台详图及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详图。桩详图包括桩顶标高、桩长、桩身截面尺寸、配筋、预制桩的接头详图,并说明地质概况、桩持力层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成桩的施工要求、桩基的检测要求,注明单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必要时尚应包括竖向抗拔承载力及水平承载力)。先做试桩时,应单独绘制试桩详图并提出试桩要求。承台详图包括平面、剖面、垫层、配筋,标注总尺寸、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

4 筏基、箱基可参照相应图集表示,但应绘出承重墙、柱的位置。当要求设后浇带时应表示其平面位置并绘制构造详图。对箱基和地下室基础,应绘出钢筋混凝土墙的平面、剖面及其配筋,当预留孔洞、预埋件较多或复杂时,可另绘墙的模板图。

5 基础梁可按相应图集表示。

注:对形状简单、规则的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基础梁和承台板,也可用列表方法表示。

4.4.6 结构平面图。

1 一般建筑的结构平面图,均应有各层结构平面图及屋面结构平面图(钢结构平面图要求见第4.4.10条),具体内容为:

1)绘出定位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位置及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和楼面结构标高;

2)装配式建筑墙柱结构布置图中用不同的填充符号标明预制构件和现浇构件,采用预制构件时注明预制构件的编号,给出预制构件编号与型号对应关系以及详图索引号。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预制梁、洞口过梁的位置和型号、梁底标高;

3)现浇板应注明板厚、板面标高、配筋(亦可另绘放大的配筋图,必要时应将现浇楼面模板图和配筋图分别绘制),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有预留孔、埋件、已定设备基础时应示出规格与位置,洞边加强措施,当预留孔、埋件、设备基础复杂时亦可另绘详图;必要时尚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及宽度;电梯间机房尚应表示吊钩平面位置与详图;

4)砌体结构有圈梁时应注明位置、编号、标高,可用小比例绘制单线平面示意图;

5)楼梯间可绘斜线注明编号与所在详图号;

6)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内容与楼层平面类同,当结构找坡时应标注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的板面标高,当屋面上有留洞或其他设施时应绘出其位置、尺寸与详图,女儿墙或女儿墙构造柱的位置、编号及详图;

7)当选用标准图中节点或另绘节点构造详图时,应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8) 人防地下室平面中应标明人防区和非人防区,注明人防墙名称(如临空墙)与编号。

2 单层空旷房屋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应有以下内容:

1)构件布置应表示定位轴线,墙、柱、天桥、过梁、门樘、雨篷、柱间支撑、连系梁等的布置、编号、构件标高及详图索引号,并加注有关说明等;必要时应绘制剖面、立面结构布置图;

2)屋面结构布置图应表示定位轴线、屋面结构构件的位置及编号、支撑系统布置及编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节点详图索引号,有关的说明等。

4.4.7 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

1 现浇构件(现浇梁、板、柱及墙等详图)应绘出:

1)纵剖面、长度、定位尺寸、标高及配筋,梁和板的支座(可利用标准图中的纵剖面图);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绘出预应力筋定位图并提出锚固及张拉要求;

2)横剖面、定位尺寸、断面尺寸、配筋(可利用标准图中的横剖面图);

3)必要时绘制墙体立面图;

4)若钢筋较复杂不易表示清楚时,宜将钢筋分离绘出;

5)对构件受力有影响的预留洞、预埋件,应注明其位置、尺寸、标高、洞边配筋及预埋件编号等;

6)曲梁或平面折线梁宜绘制放大平面图,必要时可绘展开详图;

7)一般的现浇结构的梁、柱、墙可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法”绘制,标注文字较密时,纵、横向梁宜分二幅平面绘制;

8) 除总说明已叙述外需特别说明的附加内容,尤其是与所选用标准图不同的要求(如钢筋锚固要求、构造要求等);

9)对建筑非结构构件及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绘制连接或锚固详图。

注:非结构构件自身的抗震设计,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2 预制构件应绘出:

1)构件模板图,应表示模板尺寸、预留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预埋件编号、必要的标高等;后张预应力构件尚需表示预留孔道的定位尺寸、张拉端、锚固端等;

2)构件配筋图:纵剖面表示钢筋形式、箍筋直径与间距,配筋复杂时宜将非预应力筋分离绘出;横剖面注明断面尺寸、钢筋规格、位置、数量等;

3)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注:对形状简单、规则的现浇或预制构件,在满足上述规定前提下,可用列表法绘制。

4.4.8 混凝土结构节点构造详图。

1 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绘制节点构造详图(可引用标准设计、通用图集中的详图)。

2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节点,梁、柱与墙体锚拉等详图应绘出平、剖面,注明相互定位关系,构件代号、连接材料、附加钢筋(或埋件)的规格、型号、性能、数量,并注明连接方法以及对施工安装、后浇混凝土的有关要求等。

3 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4.4.9 其他图纸。

1 楼梯图:应绘出每层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及剖面图,注明尺寸、构件代号、标高;梯梁、梯板详图(可用列表法绘制)。

2 预埋件:应绘出其平面、侧面或剖面,注明尺寸、钢材和锚筋的规格、型号、性能、焊接要求。

3 特种结构和构筑物:如水池、水箱、烟囱、烟道、管架、地沟、挡土墙、筒仓、大型或特殊要求的设备基础、工作平台等,均宜单独绘图;应绘出平面、特征部位剖面及配筋,注明定位关系、尺寸、标高、材料品种和规格、型号、性能。

4.4.10 钢结构设计施工图。

钢结构设计施工图的内容和深度应能满足进行钢结构制作详图设计的要求。钢结构制作详图一般应由具有钢结构专项设计资质的加工制作单位完成,也可由具有该项资质的其他单位完成,其设计深度由制作单位确定。钢结构设计施工图不包括钢结构制作详图的内容。

钢结构设计施工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钢结构设计总说明:以钢结构为主或钢结构(包括钢骨结构)较多的工程,应单独编制钢结构(包括钢骨结构)设计总说明,应包括第4.4.3条结构设计总说明中有关钢结构的内容。

2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应表达钢柱的平面位置及其与下部混凝土构件的连结构造详图。

3 结构平面(包括各层楼面、屋面)布置图:应注明定位关系、标高、构件(可用粗单线绘制)的位置、构件编号及截面型式和尺寸、节点详图索引号等;必要时应绘制檩条、墙梁布置图和关键剖面图;空间网架应绘制上、下弦杆及腹杆平面图和关键剖面图,平面图中应有杆件编号及截面型式和尺寸、节点编号及型式和尺寸。

4 构件与节点详图。

1)简单的钢梁、柱可用统一详图和列表法表示,注明构件钢材牌号、必要的尺寸、规格,绘制各种类型连接节点详图(可引用标准图);

2)格构式构件应绘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或立面展开图(对弧形构件),注明定位尺寸、总尺寸、分尺寸,注明单构件型号、规格,绘制节点详图和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详图;

3)节点详图应包括:连接板厚度及必要的尺寸、焊缝要求,螺栓的型号及其布置,焊钉布置等。

4.4.11 计算书。

1 采用手算的结构计算书,应给出构件平面布置简图和计算简图、荷载取值的计算或说明;结构计算书内容宜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采用计算图表及不常用的计算公式,应注明其来源出处,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

2 当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时,应在计算书中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名称、代号、版本及编制单位,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电算结果应经分析认可;总体输入信息、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简图和输出结果应整理成册。

3 采用结构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时,宜根据图集的说明,结合工程进行必要的核算工作,且应作为结构计算书的内容。

4 所有计算书应校审,并由设计、校对、审核人(必要时包括审定人)在计算书封面上签字,作为技术文件归档。

5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设计时,应计算设计采用的高强度材料和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用量比例。

4.5 建筑电气

4.5.1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业设计文件图纸部分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主要设备表,电气计算部分出计算书。

4.5.2图纸目录:应分别以系统图、平面图等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和标准图。

4.5.3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初步(或方案)设计审批定案的主要指标;

2设计依据(内容见第3.6.2条第1款);

3设计范围;

4设计内容(应包括建筑电气各系统的主要指标);

5各系统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包括线路选型、敷设方式及设备安装等);

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7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8电气节能及环保措施;

9 绿色建筑电气设计;

1)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建筑电气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3)建筑电气设计所达到的绿色建筑技术指标。

10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11智能化设计。

1)智能化系统设计概况;

2)智能化各系统的供电、防雷及接地等要求;

3)智能化各系统与其它专业设计的分工界面、接口条件。

12其它专项设计、深化设计

1)其它专项设计、深化设计概况;

2)建筑电气与其它专项、深化设计的分工界面及接口要求。

4.5.4图例符号(应包括设备选型、规格及安装等信息)。

4.5.5电气总平面图(仅有单体设计时,可无此项内容)。

1 标注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层数,注明各处标高、道路、地形等高线和用户的安装容量。

2 标注变、配电站位置、编号;变压器台数、容量;发电机台数、容量;室外配电箱的编号、型号;室外照明灯具的规格、型号、容量。

3 架空线路应标注:线路规格及走向,回路编号,杆位编号,档数、档距、杆高、拉线、重复接地、避雷器等(附标准图集选择表)。

4 电缆线路应标注:线路走向、回路编号、敷设方式、人(手)孔型号、位置。

5 比例、指北针。

6 图中未表达清楚的内容可随图作补充说明。

4.5.6变、配电站设计图。

1 高、低压配电系统图(一次线路图)。

图中应标明变压器、发电机的型号、规格;母线的型号、规格;标明开关、断路器、互感器、继电器、电工仪表(包括计量仪表)等的型号、规格、整定值(此部分也可标注在图中表格中)。

图下方表格标注:开关柜编号、开关柜型号、回路编号、设备容量、计算电流、导体型号及规格、敷设方法、用户名称、二次原理图方案号,(当选用分隔式开关柜时,可增加小室高度或模数等相应栏目)。

2 平、剖面图。

按比例绘制变压器、发电机、开关柜、控制柜、直流及信号柜、补偿柜、支架、地沟、接地装置等平面布置、安装尺寸等,以及变、配电站的典型剖面,当选用标准图时,应标注标准图编号、页次;标注进出线回路编号、敷设安装方法,图纸应有设备明细表、主要轴线、尺寸、标高、比例。

3 继电保护及信号原理图。

继电保护及信号二次原理方案号,宜选用标准图、通用图。当需要对所选用标准图或通用图进行修改时,仅需绘制修改部分并说明修改要求。

控制柜、直流电源及信号柜、操作电源均应选用标准产品,图中标示相关产品型号、规格和要求。

4 配电干线系统图。

以建筑物、构筑物为单位,自电源点开始至终端配电箱止,按设备所处相应楼层绘制,应包括变、配电站变压器编号、容量、发电机编号、容量、各处终端配电箱编号、容量,自电源点引出回路编号。

5 相应图纸说明。

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可随图作相应说明。

4.5.7配电、照明设计图。

1 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图,应标注配电箱编号、型号,进线回路编号;标注各元器件型号、规格、整定值;配出回路编号、导线型号规格、负荷名称等,(对于单相负荷应标明相别),对有控制要求的回路应提供控制原理图或控制要求;当数量较少时,上述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内容在平面图上标注完整的,可不单独出配电箱(或控制箱)系统图。

2 配电平面图应包括建筑门窗、墙体、轴线、主要尺寸、房间名称、工艺设备编号及容量;布置配电箱、控制箱,并注明编号;绘制线路始、终位置(包括控制线路),标注回路编号、敷设方式(需强调时);凡需专项设计场所,其配电和控制设计图随专项设计,但配电平面图上应相应标注预留的配电箱,并标注预留容量;图纸应有比例。

3 照明平面图应包括建筑门窗、墙体、轴线、主要尺寸、标注房间名称、绘制配电箱、灯具、开关、插座、线路等平面布置,标明配电箱编号,干线、分支线回路编号;凡需二次装修部位,其照明平面图及配电箱系统图由二次装修设计,但配电或照明平面图上应相应标注预留的照明配电箱,并标注预留容量;图纸应有比例。

4 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可随图作相应说明。

4.5.8建筑设备控制原理图。

1建筑电气设备控制原理图,有标准图集的可直接标注图集方案号或者页次。

1)控制原理图应注明设备明细表;

2)选用标准图集时若有不同处应做说明。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系统集成设计图

1)监控系统方框图、绘至DDC站止。

2)随图说明相关建筑设备监控(测)要求、点数,DDC站位置。

4.5.9防雷、接地及安全设计图。

1 绘制建筑物顶层平面,应有主要轴线号、尺寸、标高、标注接闪杆、接闪器、引下线位置。注明材料型号规格、所涉及的标准图编号、页次,图纸应标注比例。

2 绘制接地平面图(可与防雷顶层平面重合),绘制接地线、接地极、测试点、断接卡等的平面位置、标明材料型号、规格、相对尺寸等及涉及的标准图编号、页次,图纸应标注比例。

3 当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作为防雷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时,应标注连接方式,接地电阻测试点,预埋件位置及敷设方式,注明所涉及的标准图编号、页次。

4 随图说明可包括:防雷类别和采取的防雷措施(包括防侧击雷、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高电位引入);接地装置型式、接地极材料要求、敷设要求、接地电阻值要求;当利用桩基、基础内钢筋作接地极时,应采取的措施。

5 除防雷接地外的其它电气系统的工作或安全接地的要求,如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应在接地平面图中叙述清楚,交待不清楚的应绘制相应图纸。

4.5.10电气消防

1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应绘制系统图,以及各监测点名称、位置等。

2)一次部分绘制并标注在配电箱系统图上。

3)在平面图上应标注或说明监控线路型号、规格及敷设要求。

2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

1)应绘制系统图,以及各监测点名称、位置等。

2)电气火灾探测器绘制并标注在配电箱系统图上。

3)在平面图上应标注或说明监控线路型号、规格及敷设要求。

3 防火门监控系统。

1)防火门监控系统图、施工说明。

2)各层平面图,应包括设备及器件布点、连线,线路型号、规格及敷设要求

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图、施工说明、报警及联动控制要求。

2)各层平面图,应包括设备及器件布点、连线,线路型号、规格及敷设要求

5消防应急广播。

1)消防应急广播系统图、施工说明。

2)各层平面图,应包括设备及器件布点、连线,线路型号、规格及敷设要求

4.5.11智能化各系统设计。

1)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系统框图;

2)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干线桥架走向平面图;

3)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竖井布置分布图。

4.5.12主要电气设备表。

注明主要电气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4.5.13计算书。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计算书,计算内容同初设要求。

4.5.14当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时,应明确装配式建筑设计电气专项内容:

    1. 明确装配式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及依据。
    2. 对预埋在建筑预制墙及现浇墙内的电气预埋箱、盒、孔洞、沟槽及管线等要有做法标注及详细定位。
    3. 预埋管、线、盒及预留孔洞、沟槽及电气构件间的连接做法。
    4. 墙内预留电气设备时的隔声及防火措施;设备管线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水、防火、隔声、保温等措施。
    5. 采用预制结构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应绘制预制结构柱内防雷引下线间连接大样,标注所采用防雷引下线钢筋、连接件规格以及详细作法。

4.6 给水排水

4.6.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施工图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设备及主要材料表、计算书。

4.6.2 图纸目录:绘制设计图纸目录、选用的标准图目录及重复利用图纸目录。

4.6.3 设计总说明

1 设计总说明:

设计总说明可分为设计说明、施工说明两部分。

1)设计依据:

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文件(注明文号);

设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本专业设计所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工程可利用的市政条件或设计依据的市政条件:说明接入的市政给水管根数、接入位置、管径、压力,或生活、生产、室内、外消防给水来源情况;说明污、废水排至市政排水管或排放需要达到的水质要求、污废水预处理措施,需要进行污水处理或中水回用时需要达到的水质标准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建筑和有关专业提供的条件图和有关资料。

2)工程概况:内容参照初步设计;

3)设计范围:内容参照初步设计;

4)给水排水系统简介:

主要的技术指标(如最高日用水量、平均时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各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设计压力,最高日生活污水排水量,雨水暴雨强度公式及排水设计重现期、设计雨水流量,设计小时耗热量、热水用水量、循环冷却水量及补水量,各消防系统的设计参数、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总用水量等);

设计采用的系统简介、系统运行控制方法等;

5)说明主要设备、管材、器材、阀门等的选型;

6)说明管道敷设、设备、管道基础,管道支吊架及支座,管道、设备的防腐蚀、防冻和防结露、保温,管道、设备的试压和冲洗等;

7)专篇中如建筑节能、节水、环保、人防、卫生防疫等给水排水所涉及的内容;

8)绿色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

绿色建筑设计的项目特点与定位;

给排水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及技术措施;

需在其他子项或专项设计、二次深化设计中完成的内容(如中水处理、雨水收集回用等),以及相应设计参数、技术要求。

9)需专项设计及二次深化设计的系统应提出设计要求。

10)凡不能用图示表达的施工要求,均应以设计说明表述;

11)有特殊需要说明的可分列在有关图纸上。

2 图例。

4.6.4 建筑小区(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

1 绘制各建筑物的外形、名称、位置、标高、道路及其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坡向,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

2 绘制给排水管网及构筑物的位置(坐标或定位尺寸);备注构筑物的主要尺寸。

3 对较复杂工程,可将给水、排水(雨水、污废水)总平面图分开绘制,以便于施工(简单工程可绘在一张图上)。

4 标明给水管管径、阀门井、水表井消火栓(井)、消防水泵接合器(井)等。

5排水管标注主要检查井编号、水流坡向、管径,标注管道接口处市政管网(检查井)的位置、标高、管径等。

4.6.5 室外排水管道高程表或纵断面图。

1排水管道绘制高程表,将排水管道的主要检查井编号、井距、管径、坡度、设计地面标高、管内底标高、管道埋深等写在表内。

简单的工程,可将上述内容(管道埋深除外)直接标注在平面图上,不列表。

2对地形复杂的排水管道以及管道交叉较多的给排水管道,宜绘制管道纵断面图。图中应表示出主要检查井编号、井距、管径、坡度、设计地面标高、管道标高(给水管道注管中心,排水管道注管内底)、管道埋深、管材、接口型式、管道基础、管道平面示意,并标出交叉管的管径、位置、标高;纵断面图比例宜为竖向1:50或1:100,横向1:500(或与总平面图的比例一致)。

4.6.6 自备水源取水工程

自备水源取水工程,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专项设计。

4.6.7 雨水控制与利用及各净化建筑物、构筑物平、剖面及详图。

分别绘制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剖面及详图,图中表示出工艺设备布置、各细部尺寸、标高、构造、管径及管道穿池壁预埋管管径或加套管的尺寸、位置、结构形式和引用详图。

4.6.8 水泵房平面、剖面图。

1 平面图。

应绘出水泵基础外框及编号、管道位置,列出设备及主要材料表,标出管径、阀件、起吊设备、计量设备等位置、尺寸。如需设真空泵或其他引水设备时,要绘出有关的管道系统和平面位置及排水设备。

2 剖面图。

绘出水泵基础剖面尺寸、标高,水泵轴线、管道、阀门安装标高,防水套管位置及标高。简单的泵房,用系统轴测图能交待清楚时,可不绘剖面图。

3管径较大时宜绘制双线图。

4.6.9 水塔(箱)、水池配管及详图。

分别绘出水塔(箱)、水池的形状、工艺尺寸、进水、出水、泄水、溢水、透气、水位计、水位信号传输器等平面、剖面图或系统轴测图及详图,标注管径、标高、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消防储备水位等及贮水容积。

4.6.10 循环水构筑物的平面、剖面及系统图。

有循环水系统时,应绘出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构筑物(包括用水设备、冷却塔等)、循环水泵房及各种循环管道的平面、剖面及系统图(或展开系统原理图)(当绘制系统轴测图时,可不绘制剖面图),并标注相关设计参数。

4.6.11 污水处理。

如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专项设计。

4.6.12 建筑室内给水排水图纸。

1 平面图。

1)应绘出与给水排水、消防给水管道布置有关各层的平面,内容包括主要轴线编号、房间名称、用水点位置,注明各种管道系统编号(或图例);

2)应绘出给水排水、消防给水管道平面布置、立管位置及编号,管道穿剪力墙处定位尺寸、标高、预留孔洞尺寸及其他必要的定位尺寸,管道穿越建筑物地下室外墙或有防水要求的构(建)筑物的防水套管形式、套管管径、定位尺寸、标高等;

3)当采用展开系统原理图时,应标注管道管径、标高,在给排水管道安装高度变化处用符号表示清楚,并分别标出标高(排水横管应标注管道坡度、起点或终点标高),管道密集处应在该平面中画横断面图将管道布置定位表示清楚;

4)底层(首层)等平面应注明引入管、排出管、水泵接合器管道等管径、标高及与建筑物的定位尺寸,还应绘出指北针。引入管应标注管道设计流量和水压值。

5)标出各楼层建筑平面标高(如卫生设备间平面标高有不同时,应另加注或用文字说明)和层数,建筑灭火器放置地点(也可在总说明中交待清楚);

6)若管道种类较多,可分别绘制给排水平面图和消防给水平面图;

7)需要专项设计(含二次深化设计)时,应在平面图上注明位置,预留孔洞,设备与管道接口位置及技术参数。

2 系统图。

系统图可按系统原理图或系统轴测图绘制。

1)系统原理图。

对于给水排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等,采用原理图或展开系统原理图将设计内容表达清楚时,绘制(展开)系统原理图。

图中标明立管和横管的管径、立管编号、楼层标高、层数、室内外地面标高、仪表及阀门、各系统进出水管编号、各楼层卫生设备和工艺用水设备的连接,排水管还应标注立管检查口,通风帽等距地(板)高度及排水横管上的竖向转弯和清扫口等。

2)系统轴测图。

对于给水排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也可按比例分别绘出各种管道系统轴测图。图中标明管道走向、管径、仪表及阀门、伸缩节、固定支架、控制点标高和管道坡度(设计说明中已交待者,图中可不标注管道坡度)、各系统进出水管编号、立管编号、各楼层卫生设备和工艺用水设备的连接点位置。

复杂的连接点应局部放大绘制;在系统轴测图上,应注明建筑楼层标高、层数、室内外地面标高;引入管道应标注管道设计流量和水压值;

3)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平面图中已将管道管径、标高、喷头间距和位置标注清楚时,可简化绘制从水流指示器至末端试水装置(试水阀)等阀件之间的管道和喷头;

4)简单管段在平面上注明管径、坡度、走向、进出水管位置及标高,引入管设计流量和水压值,可不绘制系统图。

3 局部放大图。

对于给排水设备用房及管道较多处,如水泵房、水池、水箱间、热交换器站、卫生间、水处理间、游泳池、水景、冷却塔布置、冷却循环水泵房、热泵热水、太阳能热水、雨水利用设备间、报警阀组、管井、气体消防贮瓶间等,当平面图不能交待清楚时,应绘出局部放大平面图;可绘出其平面图、剖面图(或轴测图、卫生间管道也可绘制展开图),或注明引用的详图、标准图号。

管径较大且系统复杂的设备用房宜绘制双线图。

4.6.13设备及主要材料表。

给出使用的设备、主要材料、器材的名称、性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等。

4.6.14计算书。

根据初步设计审批意见进行施工图阶段设计计算。

4.6.15当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时,应明确装配式建筑设计给排水专项内容:

  1. 明确装配式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2. 对预埋在建筑预制墙及现浇墙内的预留孔洞、沟槽及管线等要有做法标注及详细定位。
  3. 预埋管、线、孔洞、沟槽间的连接做法。
  4. 墙内预留给排水设备时的隔声及防水措施;管线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水、防火、隔声、保温等措施。
  5. 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7.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与施工说明、设备表、设计图纸、计算书。

4.7.2 图纸目录。

先列新绘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

4.7.3 设计说明和施工说明。

1 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与本专业有关的批准文件和建设单位提出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等(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等。

2)施工说明: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建筑面积、规模、建筑防火类别、使用功能、层数、建筑高度等。

3)设计内容和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设计的内容、范围以及与有关专业的设计分工。当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承担设计时,应明确交接配合的设计分工范围。

4)室内外设计参数(同3.8.2条第4款)。

5)供暖。

供暖热负荷、折合耗热量指标;

热源设置情况,热媒参数、热源系统工作压力及供暖系统总阻力;

供暖系统水处理方式、补水定压方式、定压值(气压罐定压时注明工作压力值)等;

注:气压罐定压时,工作压力值指补水泵启泵压力、补水泵停泵压力、电磁阀开启压力和安全阀开启压力;

设置供暖的房间及供暖系统形式、管道敷设方式;

供暖热计量及室温控制,供暖系统平衡、调节手段;

供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等。

6)空调。

空调冷、热负荷,折合耗冷、耗热量指标;

空调冷、热源设置情况,热媒、冷媒及冷却水参数,系统工作压力等;

空调系统水处理方式、补水定压方式、定压值(气压罐定压时注明工作压力值)

等;

各空调区域的空调方式,空调风系统简述等;

空调水系统设备配置形式和水系统制式,水系统平衡、调节手段等;

洁净空调净化级别及空调送风方式。

7)通风。

设置通风的区域及通风系统形式;

通风量或换气次数;

通风系统设备选择和风量平衡。

8)监测与控制要求,有自动监控时,确定各系统自动监控原则(就地或集中监控),

说明系统的使用操作要点等。

9)防排烟。

简述设置防排烟的区域及其方式;

防排烟系统风量确定;

防排烟系统及其设施配置;

控制方式简述;

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10)空调通风系统的防火、防爆措施。

11)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采用的各项措施、技术指标,包括有关节能设计标准中涉及的强制性条文

的要求。

12)绿色建筑设计。

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

和措施。

13)废气排放处理措施。

14)设备降噪、减振要求,管道和风道减振做法要求等。

15)需专项设计及二次深化设计的内容应提出设计要求。

2 施工说明。

施工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中使用的管道、风道、保温材料等材料选型及做法;

2)设备表和图例没有列出或没有标明性能参数的仪表、管道附件等的选型;

3)系统工作压力和试压要求;

4)图中尺寸、标高的标注方法;

5)施工安装要求及注意事项,大型设备安装要求及预留进、出运输通道。

6)采用的标准图集,施工及验收依据。

3 图例。

4 当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承担设计时,应明确交接配合的设计分工范围。

4.7.4 设备表(参见表3.8.3),施工图阶段性能参数栏应注明详细的技术数据。

4.7.5 平面图。

1 绘出建筑轮廓、主要轴线号、轴线尺寸、室内外地面标高、房间名称,底层平面图上绘出指北针。

2 供暖平面绘出散热器位置,注明片数或长度、供暖干管及立管位置、编号、管道的阀门、放气、泄水、固定支架、伸缩器、入口装置、管沟及检查孔位置,注明管道管径及标高。

3 通风、空调、防排烟风道平面用双线绘出风道,复杂的平面应标出气流方向。标注风道尺寸(圆形风道注管径、矩形风道注宽×高)、主要风道定位尺寸、标高及风口尺寸,各种设备及风口安装的定位尺寸和编号,消声器、调节阀、防火阀等各种部件位置,标注风口设计风量(当区域内各风口设计风量相同时也可按区域标注设计风量)。

4 风道平面应表示出防火分区,排烟风道平面还应表示出防烟分区。

5 空调管道平面单线绘出空调冷热水、冷媒、冷凝水等管道,绘出立管位置和编号,绘出管道的阀门、放气、泄水、固定支架、伸缩器等,注明管道管径、标高及主要定位尺寸。

6 多联式空调系统应绘制冷媒管和冷凝水管。

7需另做二次装修的房间或区域,可按常规进行设计,宜按房间或区域标出设计风量。风道可绘制单线图,不标注详细定位尺寸,并注明按配合装修设计图施工。

8 与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相关的工艺或局部的建筑使用功能未确定时,设计可预留通风空调系统设置的必要条件,如土建机房、井道及配电等。在工艺或局部的建筑使用功能确定后再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

4.7.6 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平面图和剖面图。

1 机房图应根据需要增大比例,绘出通风、空调、制冷设备(如冷水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器、冷热水泵、冷却水泵、通风机、消声器、水箱等)的轮廓位置及编号,注明设备外形尺寸和基础距离墙或轴线的尺寸。

2 绘出连接设备的风道、管道及走向,注明尺寸和定位尺寸、管径、标高,并绘制管道附件(各种仪表、阀门、柔性短管、过滤器等)。

3当平面图不能表达复杂管道、风道相对关系及竖向位置时,应绘制剖面图。

4 剖面图应绘出对应于机房平面图的设备、设备基础、管道和附件,注明设备和附件编号以及详图索引编号,标注竖向尺寸和标高,当平面图设备、风道、管道等尺寸和定位尺寸标注不清时,应在剖面图标注。

4.7.7 系统图、立管或竖风道图。

1 分户热计量的户内供暖系统或小型供暖系统,当平面图不能表示清楚时应绘制系统透视图,比例宜与平面图一致,按45°或30°轴侧投影绘制;多层、高层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绘制供暖立管图,并编号。上述图纸应注明管径、坡度、标高、散热器型号和数量。

2 冷热源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复杂的或平面表达不清的风系统应绘制系统流程图。系统流程图应绘出设备、阀门、计量和现场观测仪表、配件,标注介质流向、管径及设备编号。流程图可不按比例绘制,但管路分支及与设备的连接顺序应与平面图相符。

3 空调冷热水分支水路采用竖向输送时,应绘制立管图,并编号,注明管径、标高及所接设备编号。

4 供暖、空调冷热水立管图应标注伸缩器、固定支架的位置。

5 空调、通风、制冷系统有自动监控要求时,宜绘制控制原理图,图中以图例绘出设备、传感器及执行器位置;说明控制要求和必要的控制参数。

6 对于层数较多、分段加压、分段排烟或中途竖井转换的防排烟系统,或平面表达不清竖向关系的风系统,应绘制系统示意或竖风道图。

4.7.8 通风、空调剖面图和详图。

1 风道或管道与设备连接交叉复杂的部位,应绘剖面图或局部剖面。

2 绘出风道、管道、风口、设备等与建筑梁、板、柱及地面的尺寸关系。

3 注明风道、管道、风口等的尺寸和标高,气流方向及详图索引编号。

4 供暖、通风、空调、制冷系统的各种设备及零部件施工安装,应注明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的图名图号。凡无现成图纸可选,且需要交待设计意图的,均需绘制详图。简单的详图,可就图引出,绘制局部详图。

4.7.9 室外管网设计深度要求见第4.8.7条。

4.7.10 计算书。

1 采用计算程序计算时,计算书应注明软件名称、版本及鉴定情况,打印出相应的简图、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

2 以下计算内容应形成计算书:

1)供暖房间耗热量计算及建筑物供暖总耗热量计算,热源设备选择计算;

2) 空调房间冷热负荷计算(冷负荷按逐项逐时计算),并应有各项输入值及计算汇总表;建筑物供暖供冷总负荷计算,冷热源设备选择计算;

3)供暖系统的管径及水力计算,循环水泵选择计算;

4)空调冷热水系统最不利环路管径及水力计算,循环水泵选择计算。

3 以下内容应进行计算:

1)供暖系统设备、附件等选择计算,如散热器、膨胀水箱或定压补水装置、伸缩器、疏水器等;

2)空调系统设备、附件等选择计算,如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多联式空调系统设备、变风量末端装置、空气热回收装置、消声器、膨胀水箱或定压补水装置、冷却塔等;

3)空调、通风、防排烟系统风量、系统阻力计算,通风、防排烟系统设备选型计算;

4)空调系统必要的气流组织设计与计算。

4 必须有满足工程所在省、市有关部门要求的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等的计算内容。

4.7.11当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时,应明确装配式建筑设计暖通空调专项内容:

1 明确装配式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2 对预埋在建筑预制墙及现浇墙内的预留风管、孔洞、沟槽等要有做法标注及详细定位。

3 预埋风管、线、孔洞、沟槽间的连接做法。

4 墙内预留暖通空调设备时的隔声及防水措施;管线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水、防火、隔声、保温等措施。

5 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4.8 热能动力

4.8.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热能动力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和施工说明、设备及主要材料表、设计图纸、计算书。

4.8.2 图纸目录。

先列新绘制的设计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通用图或重复利用图。

4.8.3 设计说明、施工说明与运行控制说明。

1 设计说明:

1)列出设计依据(内容见第3.9.2条第1款),当施工图设计与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有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及调整内容;

2)概述系统设计,列出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包括各类供热负荷及各种气体用量、设计容量、运行介质参数、热水循环系统的耗电输热比,燃料消耗量、灰渣量﹑水电用量等。说明系统运行的特殊要求及维护管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3)设计所采用的图例符号;

4)节能设计,在节能设计条款中阐述设计采用的节能措施,包括有关节能标准、规范中强制性条文和以“必须”、“应”等规范用语规定的非强制性条文提出的要求;

5) 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各项措施(当项目设计按绿色建筑设计时);

6)环保、消防及安全措施。应明确排烟、除尘、除渣、排污、减噪等方面的各项环保措施。应明确有关锅炉房、可燃气体站房及可燃气、液体的安全措施,如防火、防爆、泄压、消防等措施。当设计条款中涉及法规、技术标准提出的强制性条文的内容时,以“必须”、“应”等规范用语表示其内容。

2施工说明。

  1. 本工程采用的施工及验收依据;
  2. 设备安装:设备安装应与土建施工配合及设备基础应与到货设备核对尺寸的要求;设备安装时,应避免设备或材料集中在楼板上,以防楼板超载;利用梁柱起吊设备时,必须复核梁柱强度的要求;
  3. 安装较大型设备时,需要预留安装通道的要求;

4)管道安装:工艺管道、风、烟管道的管材及附件的选用,管道的连接方式,管道的安装坡度及坡向,管道弯头的选用,管道的支吊架要求,管道的滑动支吊架间距表,管道的补偿器和建筑物入口装置等,管道施工应与土建配合预留埋件、预留孔洞、预留套管等要求;

5)系统的工作压力和试压要求;

6)防腐、保温、保护、涂色:设备、管道的防腐措施、保温材料种类,设备、管道的保护及涂色要求;

7)图中尺寸、标高的标注方法;

8)图例。

3 运行控制说明。

需要时,对设备的运行控制要求进行说明。

4.8.4 锅炉房图。

1 热力系统图。

表示出热水循环系统、蒸汽及凝结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给水系统、定压补水方式、排污系统等内容;标明图例符号(也可以在设计说明中加)、管径、介质流向及设备编号(应与设备表中编号一致);标明就地安装测量仪表位置等。

2 设备平面布置图。

绘制锅炉房、辅助间的平面图,注明建筑轴线编号、尺寸、标高和房间名称;并绘出设备布置图,注明设备定位尺寸及设备编号(应与设备表中编号一致)。对较大型锅炉房根据情况绘制表示锅炉房、煤、渣、灰场(池)、室外油罐等的区域布置图。

3 管道布置图。

绘制工艺管道及风、烟等管道平面图,注明阀门、补偿器、固定支架的安装位置及就地安装一次测量仪表位置,注明各种管道尺寸。当管道系统不太复杂时,管道布置图可与设备平面布置图绘在一起。

4 剖面图。

绘制工艺管道、风、烟等管道布置及设备剖面图,注明阀门、补偿器、固定支架的安装位置及就地安装一次测量仪表位置,注明各种管道管径尺寸及安装标高、坡度及坡向,注明设备定位尺寸及设备编号(应与设备表中编号一致)。

5 其它图纸。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绘制机械化运输平、剖面布置图、设备安装详图、水箱及油箱开孔图、非标准设备制作图等。

4.8.5 其它动力站房图。

1 管道系统图(或透视图)。

对热交换站、气体站房、柴油发电机房等应绘制系统图,图纸内容和深度参照锅炉房部分;对燃气调压站和瓶组站绘制系统图,并注明标高。

2 设备及管道平面图、剖面图。

绘制设备及管道平面图,当管道系统较复杂时,还应绘制设备及管道布置剖面图,图纸内容和深度参照锅炉房部分。

4.8.6 室内管道图。

1 管道系统图(或透视图)。

应绘制管道系统图(或透视图),包括各种附件、就地测量仪表,注明管径、坡度及管道标高(透视图中)。

2 平面图。

绘制建筑物平面图,标出轴线编号、尺寸、标高和房间名称;并绘制有关用气(汽)设备外形轮廓尺寸及编号,绘制动力管道、入口装置及各种附件,注明管道管径,若有补偿器、固定支架,应绘制其安装位置及定位尺寸。

3 安装详图(或局部放大图)。

当管道安装采用标准图或通用图时可以不绘管道安装详图,但应在图纸目录中列出标准图、通用图图册名称及索引的图名、图号,其它情况应绘制安装详图。

4.8.7 室外管网图。

1 平面图。

绘制建筑红线范围内的总图平面,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坎坡、水系等,并标注名称、定位尺寸或坐标;标注指北针;标注设计建筑物室内±0.00绝对标高和室外地面主要区域的绝对标高;标注各单体建筑物的热(冷)负荷、阻力及入口调压装置的相关参数。

绘制管道布置图,图中包括补偿器、固定支架、阀门、检查井、排水井等;标注管道、设备、设施的定位尺寸或坐标,标注管段编号(或节点编号)、管道规格、管线长度及管道介质代号,标注补偿器类型、补偿器的补偿量(方形补偿器时其尺寸)、固定支架编号等。

2 纵断面图(比例:纵向为1:500或1:1000,竖向为1:50)。

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应绘制管道纵断面展开图。

当地沟敷设时,所要标出内容为:管段编号(或节点编号)、设计地面标高、沟顶标高、沟底标高、管道标高、地沟断面尺寸、管段平面长度、坡度及坡向。

当架空敷设时,所要标出内容为:管段编号(或节点编号)、设计地面标高、柱顶标高、管道标高、管段平面长度、坡度及坡向。

当直埋敷设时,所要标出内容为:管段编号(或节点编号)、设计地面标高、管道标高、填砂沟底标高、管段平面长度、坡度及坡向。

管道纵断面图中还应表示出关断阀﹑放气阀、泄水阀、疏水装置和就地安装测量仪表等。

简单项目及地势平坦处,可不绘制管道纵断面图而在管道平面图主要控制点直接标注或列表说明上述各种数据。

3 横断面图。

当地沟敷设时,管道横断面图应表示出管道直径、保温层厚度、地沟断面尺寸、管中心间距、管子与沟壁、沟底距离、支座尺寸及覆土深度等;

当架空敷设时,管道横断面图应表示出管道直径、保温层厚度、管中心间距、支座尺寸等。

当直埋敷设时,管道横断面图应表示出管道直径、保温层厚度、填砂沟槽尺寸、管中心间距、填砂层厚度及埋深等。

采用标准图、通用图时可不绘管道横断面图,但应注明标准图、通用图名称及索引的图名、图号。

4 节点详图。

必要时应绘制检查井、分支节点、管道及附件的节点详图。

4.8.8 设备及主要材料表。

应列出设备及主要材料的名称、性能参数、单位和数量、备用情况等,对锅炉设备应注明锅炉效率。

4.8.9 计算书。

1 锅炉房的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热负荷计算;

2)主要设备选型计算;

3)管道的管径及水力计算;

4)管道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

5)汽、水、电、燃料的消耗量计算;

6)炉渣量的计算;

7)煤、渣、油等的场地计算。

注:小型锅炉房可简化计算。

2其他动力站房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各种介质的负荷计算;

2)设备选型计算;

3)管道的管径及水力计算。

3 室内管道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绘计算草图并作管径及水力计算;

2)附件选型计算;

3)高温介质时管道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

注:当系统较简单时,可在计算草图上注明计算数据不另作计算书。

4 室外管网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绘计算草图,并作管径及水力计算;

2)根据水力计算绘制水压图;

3)调压装置的选型计算;

4)架空敷设及地沟敷设管道的不平衡支架的受力计算;

5)应包括工程所在省、市有关部门要求的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安全、环保等计算内容。

6)直埋敷设时管道对固定墩的推力计算;

7)管道的热膨胀计算和补偿器的选择计算;

8)直埋供热管道若作预处理时,预拉伸、预热等计算。

注:管网简单时可简化计算。

4.9 预算

4.9.1 施工图预算文件包括封面、签署页(扉页)、目录、编制说明、建设项目总预算表、单项工程综合预算表、单位工程预算书。

4.9.2 封面、签署页(扉页)、目录,参照第4.1.2条。

4.9.3 预算编制说明

1 工程概括:简述建设项目的建设地点、设计规模、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建)和项目主要特征等。

2 编制依据:

1)设计图纸及批准的工程概算;

2)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建设和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程;

3)当地和主管部门现行的预算定额(或综合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和有关费用规定的文件等;

4)当地现行的建设工程价格信息;

5)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预算的其他资料;

6)有关文件、合同、协议等;

7)建设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

3 预算编制范围。

4 其他特殊问题的说明。

5 技术经济指标。

4.9.4 建设项目总预算表

建设项目总预算表由各单项工程综合预算组成。

4.9.5 单项工程综合预算表

单项工程综合预算表由各单位工程预算汇总组成。

4.9.6 单位工程预算书

单位工程预算书的内容及编制要求参照第3.10.7条。

5专项设计

5.1 建筑幕墙设计

5.1.1 本节规定适用于建筑幕墙中的玻璃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等工程的设计。其他类型幕墙的设计可参照本节规定执行。

5.1.2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一般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二个阶段进行。

5.1.3 在初步设计阶段,幕墙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力学计算书,其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面、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力学计算书。

1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地点、工程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主体结构形式、幕墙工程概述、幕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设计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结构设计文件、风洞试验报告(若有)、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主要荷载(作用)取值:竖向荷载、风荷载、活荷载、地震作用;

4)主要材料:包括铝型材、钢材、石材、玻璃、金属板、人造板材、五金材料、密封材料等的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及技术要求;

5)设计指标:设计指标:包括幕墙的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综合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反射比等热工和光学指标要求、防火、防雷等级及做法,可开启面积比的控制值的说明。

6)幕墙结构形式描述,相关设备对幕墙的使用要求。

5 设计图纸;

1 )平面图:主要包括主要轴线、主体结构柱、梁等的轮廓线及幕墙边缘轮廓线、

标明幕墙编号、幕墙平面所在层数、标高等关键信息;

2) 立面图:主要包括:主要立面、主要控制轴线编号、主要立面分格尺寸、各楼层及建筑顶底标高、立面分格与楼层标高之间的控制尺寸、开启窗位置、消防逃生窗的位置等、幕墙类型、幕墙材料、有关大样索引。

3)剖面图:主要包括:幕墙表面弧度、转折等定位尺寸、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幕墙类型之间的关系、与内部装饰之间的关系、剖切位置的轴线号、有关节点详图索引。

4)大样图: 反映主要幕墙系统局部立面;

5)节点构造图:反映主要幕墙系统的构造作法、装配关系、外形尺寸和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及相互关系。

6 力学计算书

1 )主要类型幕墙的力学计算;

2) 各类型幕墙的支反力。

5.1.4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幕墙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计算书,其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面、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计算书。

1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工程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建设监理单位(如确定);建筑物栋数、幕墙顶标高、建筑层数、幕墙面积、主要幕墙类型描述等;幕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主体结构形式。

2)设计依据;

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结构、节能等的设计文件;

风洞试验报告(若有);

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建筑所在地的基本风压值、雪荷载值、地震设防烈度、地面粗糙度。

4)主要材料;

主要材料应说明材质、规格、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及技术要求。

选用的新材料,则必须在图纸中详细注明该材料的技术要求。

5)主要性能指标。

包括幕墙的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综合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反射比等热工和光学指标要求,以及可开启面积比的控制值;

明确幕墙的隔声、耐撞击、承重力等幕墙相关规范规定的幕墙性能指标要求。

6)防火设计;

7)防雷设计,

8)预埋件或后置埋件要求;

9) 设计对施工工艺的要求;

10) 幕墙使用及维护要求。

5 设计图纸;

1)平面图;

标注出建筑轴线,主体结构柱位置、主体边梁及与幕墙相关的结构梁的轮廓线及清晰的幕墙边缘轮廓线;

注明主要建筑功能的平面布局、房间使用功能等与幕墙相关的信息;

详细标注轴线总尺寸、轴线间尺寸、幕墙外轮廓尺寸、门窗或洞口尺寸等;

表示幕墙平面所在层数、标高等关键信息,对于标准层平面可共用一张平面图,但须表明层次范围与标高;

标注幕墙平面分格尺寸、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标注出轴线、柱、结构梁、主要坐标控制点等位置的控制尺寸;

图纸名称、比例。

2)立面图;

应绘制所有幕墙立面图,标注主要幕墙材料名称、材质及规格(或代号);

立面图应标明两端轴线编号和主要控制轴线编号;

立面转折较多且造型复杂的立面,应绘制立面展开图,在转折位置应注明转折线及转折角度等信息,并准确注明转角处或关键部位的轴线与立面交接的位置;

应反映各幕墙系统的立面分格、开启窗位置、通风百叶窗位置、消防逃生窗的位置、清洗辅助装置位置等等;

应反映立面外轮廓线及突出幕墙的雨篷、格栅、装饰条等的轮廓位置;

应准确标注建筑总高度、楼层位置辅助线、楼层数和标高以及关键控制标高;

可根据复杂性,必要时另附立面图的大样索引图;

图纸名称、比例。

3)剖面图;

剖视位置应选在层高不同、层数不同、内外部空间比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建筑空间局部不同处以及平面、立面均表达不清的部位,可绘制局部剖面;

应准确绘制幕墙、墙、柱、轴线、轴线编号等信息;

应准确标注建筑总高度、楼层位置辅助线、楼层数和标高以及关键控制标高;

节点详图索引;

图纸名称、比例。

4)局部大样图;

包括各类幕墙系统的局部大样;防火分区、变形缝区、转角等重要部位的局部大样;复杂立面根据需要可全部展开局部大样;

局部大样图应包含局部立面展开图,局部的平面图,墙身详图;

应准确绘制幕墙的平立面分格,标注幕墙材料名称、材质及规格(或代号)

应准确标注幕墙的外形尺寸、与主体结构的关系尺寸、与轴线及建筑层高的定位尺寸,异形幕墙可由空间坐标尺寸定位;

节点详图索引;

图纸名称、比例。

5)节点详图;

包含不限于各类幕墙系统节点构造、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节点详图、不同幕墙的交接处的节点详图、上下收口、阴阳转接处节点详图、开启窗、百叶窗的节点详图、幕墙防火、防雷节点详图、变形缝构造节点详图等,复杂部位宜以三维图补充表达构造细部;

标注各部件外型尺寸、主要的装配尺寸及定位控制尺寸,标注材料名称、材质及规格(或代号);

图纸名称、比例。

6)型材截面图

主要铝合金型材的外形尺寸,厚度尺寸;

注明铝合金型材的密度、材质及表面处理方式;

图纸名称、比例。

7) 计算书。

幕墙计算书包含结构计算书和节能计算书两部分;

幕墙结构计算结果应准确并满足规范各项限值的要求,内容应完整齐全,条理分明,各项计算应列出计算步骤,计算书中的文字和图表要清晰明了,计算书应整理成册。

结构计算书中,应相应绘出幕墙计算单元示意图、计算简图,型材截面列出起控制作用部位的荷载取值及荷载或内力组合值。

可采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在设计计算书中注明所采用计算程序的名称、版本号等信息。

设计计算书应校审,并由设计、校对、审核人(必要时包括审定人)在计算书封面上签字,作为技术文件进行审查和归档。

5.2基坑与边坡工程设计

5.2.1 在初步设计阶段,深基坑专项设计文件中应有设计说明、设计图纸。

5.2.2 基坑工程设计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设计依据:

1)建筑用地红线图,场地地形图及地下工程建筑初步设计和结构初步设计图;

2)场地岩土工程(初勘)勘察报告;

3)基坑周边环境资料;

4)建设单位提出的与基坑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以及甲方特殊约定的书面要求;

5)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6)基坑支护设计使用年限。

3 基坑分类等级。

1)基坑设计等级;

2)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

4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土压力、水压力;

2)基坑周边在建和已有的建(构)筑物荷载;

3)基坑周边施工荷载和材料堆载;

4)基坑周边道路车辆荷载。

5 设计计算软件:基坑设计计算所采用的程序名称和版本号。

6 基坑设计选用主要材料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

2)钢筋、钢绞线,型钢等材料的种类、牌号和质量等级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各种钢材的焊接方法及对所采用的焊材的要求;

3)水泥型号、等级;

7 支护方案的比选和技术经济比较。

8 地下水控制设计。

9 施工要点。

10 基坑的监测要求。

11支护结构质量的检测要求。

12基坑的应急预案。

13 对基坑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估。

5.2.3 设计图纸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基坑周边环境图。

1)注明基坑周边地下管线的类型、埋置深度及管线与开挖线的距离;

2)注明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和周边道路交通负载量;

3)注明地下室外墙线与红线、基坑开挖线及周边构筑物的关系。

2 基坑周边地层展开图。

3 基坑平面布置图。

1)绘制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基础边线的位置关系、支护计算分段等;

2)绘制内支撑的定位轴线和内支撑位置,标注必要的定位尺寸;

3)绘制支护体系的支护类型。

4 主要的基坑剖面图和立面图。

5 支撑平面布置图。

6 基坑降水(排水)平面布置图、降水井构造图。

7 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5.2.4 在施工图阶段,基坑支护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设计施工图纸和计算书。

5.2.5 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设计依据。

1)建筑用地红线图,场地地形图及地下工程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2)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3)基坑周边环境资料;

4)建设单位提出的与基坑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

5)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6)基坑支护设计使用年限。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岩土工程条件;

2)工程勘察报告中用于基坑设计的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3)水文地质参数。

4 基坑分类等级。

1)基坑设计等级;

2)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

5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土压力、水压力;

2)基坑周边在建和已有的建(构)筑物荷载;

3)基坑周边施工荷载和材料堆载;

4)基坑周边道路车辆荷载。

6 设计计算程序:基坑设计计算所采用的程序名称和版本号。

7 基坑设计选用主要材料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的基本要求;

2)钢筋、钢绞线、型钢等材料的种类、牌号和质量等级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各

(原文:钢筋、钢绞线种类、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及所对….)

种钢材的焊接方法及对所采用的焊材的要求;

3)水泥型号、等级

8 地下水控制设计。

9 基坑施工要点及应急抢险预案。

1)土方开挖方式、开挖顺序、运输路线、分层厚度、分段长度、对称均匀开挖的必要性;

2)施工注意事项,施工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

3)根据基坑设计及地质资料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分析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抢险方案。

10 基坑监测要求:说明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允许变形值及报警值。

11 支护结构质量检测要求。

5.2.6 基坑设计施工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基坑周边环境图。

  1. 注明基坑周边地下管线的类型、埋置深度与截面尺寸以及管线与开挖线的距离;

2)注明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和周边道路交通负载量;

3)注明地下室外墙线与红线、基坑开挖线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关系。

2 基坑周边地层展开图。

3 基坑平面布置图。

1)绘制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基础边线的位置关系,标注支护结构计算分段;

2)绘制内支撑和立柱的定位轴线,标注必要的定位尺寸,支撑截面尺寸,并标注内支撑梁面标高。

4 基坑支护结构剖面图和立面图。

5 支撑平面布置图。

有换撑时,应提供换撑平面图:注明换撑材料和做法,有后浇带时应注明后浇带换撑做法。

6 构件详图。

7 基坑监测布置图:注明监测点位置和监测要求。

8 基坑降水(排水)平面图:

注明降水井的平面位置、降水井数量和单井出水量,降水井和观测井、排水沟和集水坑大样图。

9 其他图纸(必要时提供)。

  1. 预埋件。应绘制其平面、侧面或剖面,注明尺寸、钢材和锚筋的规格、型号、 性能和焊接要求。
  2. 栈桥结构图。应绘制栈桥平面布置图、纵剖面、横剖面 和构件大样。
  3. 土方开挖图。应绘制基坑出土顺序和出土走向。
  4. 施工工序流程图。

5.2.7施工图阶段的计算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1 说明主要计算内容

2 应注明所采用的计算软件名称、代号和版本。

3 应注明各技术参数及其取值依据,列出计算公式,给出计算结果;软件计算应注明原始输入数据、打印计算成果;

4 计算书整理成册后并签字盖章。

5.3 建筑智能化设计

5.3.1 智能化专项设计根据需要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深化设计四个阶段。

1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符合1.0.5的要求;

2 深化设计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施工和调试的需要;

3 设计单位应配合深化设计单位了解系统的情况及要求,审核深化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

5.3.2 方案设计文件。

1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智能化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系统造价估算。

  1. 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况:

应说明建筑类别、性质、功能、组成、面积(或体积)、层数、高度以及能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指标等;

应说明本项目需设置的机房数量、类型、功能、面积、位置要求及指标。

2)设计依据:

建设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设计范围:本工程拟设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一般应包括系统分类、系统名称,表述方式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层级分类的要求和顺序;

4)设计内容:内容一般应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架构,各子系统的系统概述、功能、结构、组成以及技术要求。

5.3.3 初步设计文件

1 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智能化设计文件一般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

2 图纸目录。

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和标准图。先列系统图,后列平面图。

3 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况:见5.3.2方案设计;

2)设计依据:

已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注明文号说明);

建设单位提供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本专业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工程可利用的市政条件或设计依据的市政条件;

建筑和有关专业提供的条件图和有关资料。

3)设计范围:见5.3.2方案设计;

4)设计内容: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系统组成、系统结构、设计原则、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机房位置;

5)节能及环保措施;

6)相关专业及市政相关部门的技术接口要求。

4 设计图纸。

1)封面、图纸目录、各子系统的系统框图或系统图;

2)智能化技术用房的位置及布置图;

3)系统框图或系统图应包含系统名称、组成单元、框架体系、图例等;

4)图例应注明主要设备的图例、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安装要求等。

5 系统概算。

1)确定各子系统规模;

2)确定各子系统概算,包括单位、数量、系统造价。

5.3.4 施工图设计文件

1 工程概况。5.3.3初步设计。

2 智能化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及点表。

3 图纸目录。见5.3.3初步设计。

4 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应将经初步(或方案)设计审批定案的主要指标录入;

见5.3.3初步设计。

2)设计依据:

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注明文号或说明);

5.3.3初步设计。

3)设计范围:见5.3.3初步设计。

4)设计内容:应包括智能化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用途、结构、功能、功能、设计原则、系统点表、系统及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

5)各系统的施工要求和注意事项(包括布线、设备安装等);

6)设备主要技术要求及控制精度要求(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7)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等要求(亦可附在相应图纸上);

8)节能及环保措施;

9)与相关专业及市政相关部门的技术接口要求及专业分工界面说明;

10)各分系统间联动控制和信号传输的设计要求;

11)对承包商深化设计图纸的审核要求。

12)凡不能用图示表达的施工要求,均应以设计说明表述;

13)有特殊需要说明的可集中或分列在有关图纸上。

5 图例。

1)注明主要设备的图例、名称、数量、安装要求。

2)注明线型的图例、名称、规格、配套设备名称、敷设要求。

6 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分子系统注明主要设备及材料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

7 智能化总平面图。

1)标注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层数或标高、道路、地形等高线和用户的安装容量;

2)标注各建筑进线间及总配线间的位置、编号;室外前端设备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说明等;

3)室外设备应注明设备的安装、通信、防雷、防水及供电要求,宜提供安装详图;

4)室外立杆应注明杆位编号、杆高、壁厚、杆件形式、拉线、重复接地、避雷器等(附标准图集选择表),宜提供安装详图;

5)室外线缆应注明数量、类型、线路走向、敷设方式、人(手)孔规格、位置、编号及引用详图;

6)室外线管注明管径、埋设深度或敷设的标高,标注管道长度;

7)比例、指北针;

8)图中未表达清楚的内容可附图作统一说明。

8 设计图纸。

1)系统图应表达系统结构、主要设备的数量和类型、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线缆类型及规格、图例;

2)平面图应包括设备位置、线缆数量、线缆管槽路由、线型、管槽规格、敷设方式、图例;

3)图中应表示出轴线号、管槽距、管槽尺寸、设计地面标高、管槽标高(标注管槽底)、管材、接口型式、管道平面示意,并标出交叉管槽的尺寸、位置、标高;纵断面图比例宜为竖向1:50或1:100,横向1:500(或与平面图的比例一致)。对平面管槽复杂的位置,应绘制管槽横断面图。

4)在平面图上不能完全表达设计意图以及做法复杂容易引起施工误解时,应绘制做法详图,包括设备安装详图、机房安装详图等;

5)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可随图作相应说明或补充其他图表。

9 系统预算。

1) 确定各子系统主要设备材料清单;

2)确定各子系统预算,包括单位、主要性能参数、数量、系统造价。

10 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设计图。

1)系统图、集成型式及要求;

2)各系统联动要求、接口型式要求、通信协议要求。

11 通信网络系统设计图。

1)根据工程性质、功能和近远期用户需求确定电话系统形式;

2)当设置电话交换机时,确定电话机房的位置、电话中继线数量及配套相关专业技术要求;

3)传输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4)中继线路引入位置和方式的确定;

5)通信接入机房外线接入预埋管、手(人)孔图;

6)防雷接地、工作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要求。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图。

1)系统图应确定组网方式、网络出口、网络互连及网络安全要求。建筑群项目,应提供各单体系统联网的要求;

2)信息中心配置要求;

注明主要设备图例、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安装要求。

3)平面图应确定交换机的安装位置、类型及数量。

13 布线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布线系统的组成以及设置标准;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布线系统结构体系、配线设备类型,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14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组成以及设置标准;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组成,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4)确定卫星接收天线的位置、数量、基座类型及做法;

5)确定接收卫星的名称及卫星接收节目,确定有线电视节目源;

15 公共广播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系统设置标准;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公共广播的声学要求、音源设置要求及末端扬声器的设置原则;

4)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16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系统功能、信息发布屏类型和位置;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4)设备安装详图;

17会议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会议系统建设标准和系统功能;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18 时钟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子钟位置和形式;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19专业工作业务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专业工作业务系统类型和功能;

2)系统图、平面图;

3)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20 物业运营管理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功能和管理模式确定系统功能和软件架构图。

21 智能卡应用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功能和管理模式确定智能卡应用范围和一卡通功能;

2)系统图;

3)确定网络结构、卡片类型。

22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图。

1)系统图、平面图、监控原理图、监控点表;

2)系统图应体现控制器与被控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控制关系;

3)平面图应体现控制器位置、线缆敷设要求,绘至控制器止;

4)监控原理图有标准图集的可直接标注图集方案号或者页次,应体现被控设备的工艺要求、应说明监测点及控制点的名称和类型、应明确控制逻辑要求,应注明设备明细表,外接端子表;

5)监控点表应体现监控点的位置、名称、类型、数量以及控制器的配置方式;

6)监控系统模拟屏的布局图;

7)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可随图作相应说明;

8)应满足电气、供排水、暖通等专业对控制工艺的要求。

23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的性质、规模确定风险等级、系统架构、组成及功能要求;

2)确定安全防范区域的划分原则及设防方法;

3)系统图、设计说明、平面图、不间断电源配电图;

4)确定机房位置、机房设备平面布局,确定控制台、显示屏详图;

5)传输线缆选择及敷设要求;

6)确定视频安防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管理、访客管理、对讲、车库管理、电子巡查等系统设备位置、数量及类型;

7)确定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图像分辨率、存储时间及存储容量;

8)图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可随图做相应说明;

9)应满足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对控制工艺的要求。

注明主要设备图例、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安装要求。

24 机房工程设计图。

1)说明智能化主机房(主要为消防监控中心机房、安防监控中心机房、信息中心设备机房、通信接入设备机房、弱电间)设置位置、面积、机房等级要求及智能化系统设置的位置;

2)说明机房装修、消防、配电、不间断电源、空调通风、防雷接地、漏水监测、机房监控要求;

3)绘制机房设备布置图,机房装修平面、立面及剖面图,屏幕墙及控制台详图,配电系统(含不间断电源)及平面图,防雷接地系统及布置图,漏水监测系统及布置图、机房监控系统系统及布置图、综合布线系统及平面图;

4)图例说明;

注明主要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安装要求。

25 其它系统设计图。

1)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和近期需求、远期发展确定专业工作业务系统类型和功能;

2)系统图、设计说明、平面图;

3)确定末端设备规格,传输线缆的选择和敷设要求;

4)图例说明:注明主要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安装要求。

26 设备清单。

1)分子系统编制设备清单;

2)清单编制内容应包括序号、设备名称、主要技术参数、单位、数量及单价。

27 技术需求书。

1)技术需求书应包含工程概述、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建设目标以及系统设计等内容;

2)系统设计应分系统阐述,包含系统概述、系统功能、系统结构、布点原则、主要设备性能参数等内容。

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5.4.1 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

  1. 图纸目录及数量表、设计说明;
  2. 合同要求的全部设计图纸;
  3. 与预制构件现场安装相关的施工验算。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但应归档保存。
  4. 预制构件加工图由施工图设计单位设计,也可由他其它单位设计经施工图设计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文件按本规定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并归档保存。

5.4.2 封面标识内容。

1 项目名称;

2 设计单位名称;

3 项目的设计编号;

4 设计阶段;`

5 编制单位授权盖章;

6 设计日期(即设计文件交付日期)。

5.4.3 图纸目录

1 图纸目录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通用图纸和标准图;

2 图纸目录中预制构件部分宜列出构件的所在楼栋、构件轮廓尺寸、构件数量、体积、重量、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配件数量的相关参数。

5.4.4 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结构体系;

2)预制构件的使用范围及预制构件的使用位置;

3)单体建筑所包含的预制构件类型;

4)工程项目外架采用的形式;

5)工程项目选用的模板体系。

2 设计依据

1)构件加工图设计依据的工程施工图设计全称;

2)建设单位提出的与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

3)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图纸说明

1)图纸编号按照分类编制时,应有图纸编号说明;

2)预制构件的编号,应有构件编号及编号原则说明;

3)宜对图纸的功能及突出表达的内容做简要的说明;

4 预制构件设计构造

1)预制构件的基本构造、材料基本组成;

2)标明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及种类、钢材级别、连接的方式;

3)各类型构件表面成型处理的基本要求;

4)防雷接地引下线的做法;

5 预制构件主材要求

1)混凝土

①各类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且应注明各类构件对应楼层的强度等级;

②预制构件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③预制构件采用特种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及控制指标;

2)钢筋

①钢筋种类、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及对应的产品标准,有特殊要求单独注明;

②各类构件受力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③预应力预制构件的张拉控制应力、张拉顺序、张拉条件、对于张拉的测试要求等;

④钢筋加工的技术要求及控制重点;

⑤钢筋的标注原则。

3)预埋件

①钢材的牌号和质量等级,以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对应的控制指标及执行标准;

②预埋铁件的除锈方法及除锈等级以及对应的标准,有特殊用途埋件的处理要求(如埋件镀锌,及禁止锚筋冷加工等);

③钢材的焊接方法及相应的技术要求;

④注明螺栓的种类、性能等级,以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

⑤焊缝质量等级及焊缝质量检查要求;

⑥其他埋件应注明材料的种类、类别、性能、有耐久性要求的应标明使用年限,以及执行的对应标准;

⑦应注明埋件的尺寸控制偏差或执行的相关标准;

4)其他

①保温材料的规格、材料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要求;

②夹心保温构件、表面附着材料的构件,应明确拉接件的材料性能、布置原则、锚固深度、以及产品的操作要求;需要拉接件生产厂家补充的内容应明确技术要求,确定技术接口的深度;

③对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套筒和灌浆料及钢筋浆锚搭接的约束筋和其采用的水泥基灌浆料提出要求。

6 预制构件生产技术要求

1)应要求构件加工单位根据设计规定及施工要求编制生产加工方案,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和生产工艺,模板方案和模板计划等;

2)模具的材料、质量要求、执行标准;对成型有特殊要求的构件宜有相应的要求或标准。面砖或石材饰面的材料要求;

3)构件加工隐蔽工程检查的内容或执行的相关标准;

4)生产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预制构件养护的要求或执行标准,构件脱模起吊的要求;

5)预制构件质量检验执行的标准,对有特殊要求的应单独说明;

6)预制构件成品保护的要求。

7 预制构件的堆放与运输

1)应要求制定堆放与运输专项方案;

2)预制构件堆放的场地及堆放方式的要求;

3)构件堆放的技术要求与措施;

4)构件运输的要求与措施;

5)异形构件的堆放与运输应提出明确要求及注意事项。

8 现场施工要求

1)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要求

①现浇部位预留埋件的埋设要求;

②构件吊具、吊装螺栓、吊装角度的基本要求;

③安装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的基本要求;

④构件吊装顺序的基本要求(如先吊装竖向构件再吊装水平构件,外挂板宜从低层向高层安装等);

2)预制构件连接

①主体装配的建筑中,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约束浆锚连接,以及其他涉及结构钢筋连接方式的操作要求,以及执行的相应标准。

②装饰性挂板,以及其他构件连接的操作要求或执行的标准。

3)预制构件防水做法的要求

①构件板缝防水施工的基本要求;

②板缝防水的注意要点(如密封胶的最小厚度,密封胶对接处的处理等);

5.4.5 设计图纸

1 预制构件平面布置图

1)绘制轴线,轴线总尺寸(或外包总尺寸),轴线间尺寸(柱距、跨距)、预制构件与轴线的尺寸、现浇带与轴线的尺寸、门窗洞口的尺寸;当预制构件种类较多时,宜分别绘制竖向承重构件平面图、水平承重构件平面图、非承重装饰构件平面图、屋面层平面图、预埋件平面布置图;预制构件部分与现场后浇部分应采用不同图例表示。

2)竖向承重构件平面图应标明预制构件(剪力墙内外墙板、柱、PCF板)的编号、数量、安装方向、预留洞口位置及尺寸、转换层插筋定位、楼层的层高及标高、详图索引;

3)水平承重构件平面图应标明预制构件(叠合板、楼梯、阳台、空调板、梁)的编号、数量、安装方向、楼板板顶标高、叠合板与现浇层的高度、预留洞口定位及尺寸、机电预留定位、详图索引;

4)非承重装饰构件平面图应标明预制构件(混凝土外挂板、空心条板、装饰板等)的编号、数量、安装方向、详图索引;

5)屋面层平面与楼层平面类同;

6)埋件平面布置图应标明埋件编号、数量、埋件定位、详图索引;

7)复杂的工程项目,必要时增加局部平面详图;

8)选用图集节点时,应注明索引图号;

9)图纸名称、比例。

2 预制构件装配立面图

1)建筑两端轴线编号;

2)各立面预制构件的布置位置、编号、层高线。复杂的框架或框剪结构应分别绘制主体结构立面及外装饰板立面图;

3)埋件布置在平面中表达不清的,可增加埋件立面布置图;

4)图纸名称、比例。

3 模板图

1)绘制预制构件主视图、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门窗洞口剖面图,主视图依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可绘制构件正面图,也可绘制背面图;

2)标明预制构件与结构层高线或轴线间的距离,当主要视图中不便于表达时,可通过缩略示意图的方式表达;

3)标注预制构件的外轮廓尺寸、缺口尺寸、看线的分布尺寸、预埋件的定位尺寸;

4)各视图中应标注预制构件表面的工艺要求(如模板面、人工压光面、粗糙面),表面有特殊要求应标明饰面做法(如清水混凝土、彩色混凝土、喷砂、瓷砖、石材等)有瓷砖或石材饰面的构件应绘制排版图;

5)预留埋件及预留孔应分别用不同的图例表达,并在构件视图中标明埋件编号;

6)构件信息表应包括构件编号、数量、混凝土体积、构件重量、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强度;

7)埋件信息表应包括埋件编号、名称、规格、单块板数量;

8)说明中应包括符号说明及注释;

9)注明索引图号;

10)图纸名称、比例。

4 配筋图

1)绘制预制构件配筋的主视图、剖面图,当采用夹心保温构件时,应分别绘制内叶板配筋图、外叶板配筋图。

2)标注钢筋与构件外边线的定位尺寸、钢筋间距、钢筋外露长度。钢筋连接用套灌浆套筒、浆锚搭接约束筋及其他钢筋连接用预留必须明确标注尺寸及外露长度,叠合类构件应标明外露桁架钢筋的高度;

3)钢筋应按类别及尺寸不同分别编号,在视图中引出标注;

4)配筋表应标明编号、直径、级别、钢筋加工尺寸、单块板中钢筋重量、备注。需要直螺纹连接的钢筋应标明套丝长度及精度等级。

5)图纸名称、比例、说明。

5 通用详图

1)预埋件图

①预埋件详图。绘制内容包括材料要求、规格、尺寸、焊缝高度、套丝长度、精度等级、埋件名称、尺寸标注;

②埋件布置图。表达埋件的局部埋设大样及要求,包括埋设位置、埋设深度、外露高度、加强措施、局部构造做法;

③有特殊要求的埋件应在说明中注释;

④埋件的名称、比例。

2)通用索引图

①节点详图表达装配式结构构件拼接处的防水、保温、隔声、防火、预制构件连接节点、预制构件与现浇部位的连接构造节点等局部大样图;

②预制构件的局部剖切大样图、引出节点大样图;

③被索引的图纸名称、比例。

6 其他图纸

1)夹心保温墙板应绘制拉接件排布图,标注埋件定位尺寸;

2)不同类别的拉接件应分别标注名称、数量;

3)带有保温层的预制构件宜绘制保温材料排版图,分块编号,并标明定位尺寸;

7 计算书

1)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存储、吊装和安装定位、连接施工等阶段的施工验算;

2)固定连接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在最不利工况下的施工验算;

3)夹心保温墙板拉接件的施工及正常使用工况下的验算。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2 本规定的适用范围根据“建设部令第160号”《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和“建市〔2007〕86号”《工程建设设计资质标准》中规定的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允许承接业务范围确定,包括“建设部令第160号”第三十八条和“建市〔2007〕86号”附件3-21-1中规定的除景观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建筑装饰设计以外的所有内容。

1.0.3 民用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文件用于办理工程建设的有关手续,施工图设计文件用于施工,都是必不可少的。初步设计文件用于审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和/或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批);若无审批需求,初步设计文件也无出图的必要。因此,对于无审批需求的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且合同中有不做初步设计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在此情况下方案设计文件的深度满足第2章的要求即可。

1.0.4-3 将项目分别发包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通常包括建筑主体由一个单位设计,而幕墙、室内装修、局部钢结构构件、某项设备系统等内容由其他单位承担设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方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将成为另一方施工图设计的依据,且各方的设计文件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之处。作为设计依据,相关内容的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满足有关承包方或分包方的需要。

1.0.8 所谓“合理的取舍”,是指当设计合同规定的设计内容或设计范围少于本规定对于设计深度要求的内容时,可不执行本规定的相关条款。例如,某工程施工图设计合同规定的设计内容或范围不包括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热能动力设计和预算编制时,该工程设计可不执行本规定第4.7节、4.8节和第4.9节的所有条款;合同规定的设计内容或设计范围所涉及的本规定条款,只能取不能舍。

1.0.9 对于某些设计内容,如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柴油发电机等,不同的设计单位可能由不同的专业承担设计。对此本规定不作限制。有的设计单位多个专业由一人完成,各专业设计内容在一张图上表示,给行业管理、审图、造价、施工等造成不便,所以要求按国家有关专业分工的规定各专业分别出图。

但不论哪个专业承担这些内容的设计,其设计文件深度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1.0.10此条依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十六条、国务院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和国务院662令《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的相关要求制定。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特殊材料、专用设备、工艺生产线等外,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商、供应商。

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662令《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设计文件中选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特殊材料、专用设备、工艺生产线等外,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商、供应商。

《深度规定》编制过程中调研了解到,设计文件标注型号起到了提供设计选型的参考档次、造价估算依据以及设计参数指标表达的作用,建设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项目的建设程序,以及设计文件所提供的规格、型号、性能技术指标等参数,招标选择相应产品的生产商、供应商。编制组也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及国务院第279号、第662号令所做的“……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商、供应商”规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院自身管理的范畴,在此予以强调。

1.0.11 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常用内容如下:建筑装饰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幕墙工程、基坑工程、轻型房屋钢结构工程风景园林工程消防设施工程、环境工程照明工程

2 方案设计

2.1.1-2 一般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含各专业设计说明及投资估算的内容)和总平面、建筑设计图纸。但是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大型区域锅炉集中供热工程,也属于民用建筑的配套工程。有的一个锅炉房供热面积达700多万平方米。因此对这样规模大的工程,就应该作多方案比较,绘制必要的图纸,甚至在建设单位的要求下要作投资估算(由热能动力本专业作一个简单的报价即可)。对于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两台14MW或单台29MW以上的热水锅炉房)主要图纸应有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表、工艺系统图、工艺管网平面布置图等。

2.2.1 2.3.1在已颁发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等标准中,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名称及部分术语并不统一。本规定依据下述原则选用:凡《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已规定者,均按其执行(下列术语后所引条款号均为该标准的条款号);该标准未规定者,尽量与近年编制的标准相一致,并力求准确。例如:

1 容积率(第5.0.9条)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时,通常不包括±0.0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注: 地下、架空层是否记入总建筑面积按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2.0.11条说明)。

2 建筑密度(第5.0.10条)

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3 公共绿地(第4.13.3条,参照第4.3.9条)

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4 绿地总面积

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包括公共绿地、建筑物所属绿地、道路绿地、水域等。不包括屋顶、晒台、墙面及室内的绿化。

注:生态停车场面积折算绿地面积的比例按各地规定执行。

5 绿地率(第5.0.18条)

一定地块内绿地总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6 道路广场总面积(参照第4.3.7条)

一定地块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用地面积的总和。

7 建筑控制线。(《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2.0.9条)

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

8 建筑坐标

原称施工坐标。

2.2.1-6 项目设计规模等级应按照《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建市〔2007〕86号)确定。项目设计规模等级一般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等三个等级。建筑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等级划分见《工程设计质标标准》附件3-21-1、3-21-2。

2.2.2-1 “等方面”包括灾害地区或地段应有防灾设计,如地震区要考虑避难场地的设置。

2.2.3 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的需要。根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的要求,当项目设计为绿色建筑时,需要编制绿色设计专篇。

2.2.4-1 “特殊结构及造型”是指:结构转换层、连体结构、特殊的立面或屋面形状等;

2.2.4-2 “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的书面要求”是指: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人防地下室抗力等级,特殊的功能要求(如放射线防护要求),特殊的活荷载(如大型会展中心),特殊的吊挂荷载及设备荷载,特殊的抗震要求(如隔震或消能减震)等。

2.2.5建筑电气的设计内容以往俗称“强电”、“弱电”,我国实行的“建筑电气注册工程师”制度,并无“强电”、“弱电”之分,统称为建筑电气。近年来,建筑电气专业领域越来越普遍用“智能化”这个称呼替代原来的“弱电”这个称呼,因此此次修编将原来的“弱电”均改称为“智能化”。

智能化专项设计不同于建筑电气设计中所包含的智能化设计,智能化专项设计是依托建筑电气及其它相关专业,针对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的更高需求的设计,类似于装修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一栋智能建筑没有智能化专项设计是无法胜任其所承担的建筑智能功能的,但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域(建设方、智能化专项设计方、施工方等等)差别很大,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建设方一开始就委托智能化专项设计介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由建筑电气的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化专项设计提出要求是合适的,也是可行的,后期智能化专项设计介入后再对其设计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建筑电气设计与建筑电气的其它专项设计的关系也是如此。

智能化专项等专项设计是不同于常规的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在方案说明中,应说明其设计内容,提供业主及有关部门审核、审查,最后决定取舍。

方案设计阶段,一般只提供建筑电气设计说明,该说明应能表述该建筑需要强调的项目概况和电气系统基本情况,以及对城市公用事业(包括供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同时应明确该建筑的电气设施,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内容,提供有关部门审查。

2.2.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电气消防系统的设计内容在此款中描述。

2.2.5-4 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是建筑电气设计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设计内容及初步方案应在方案设计阶段予以说明。

2.2.5-7由于建筑电气的智能化专项设计等各项专项设计本身的专业性较强,且与建筑的专业业务类型密切相关。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业就应提出建筑电气各项专项设计的内容,提请建设方委托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通过专项设计方式完成设计,建设方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决定设计内容。

2.2.5-8 由于智能化本身的专业性较强,且智能化设置的要求与建筑的专业业务类型密切相关。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业就应提出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的内容,提请建设方委托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通过专项设计方式完成智能化设计,建设方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决定设计内容。

2.2.6 给水排水专业方案设计说明,简述本专业设计的系统,给出主要设计参数,并配合其他专业确定设备用房、主要管井等,不可漏项。涉及专项设计内容时给出设计分界,特别需强调的如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内容时,适当细化。

3 初步设计

3.1.1-1 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内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初步设计文件单列某些专门内容(如消防、环保、节能等内容)的综合专篇,但有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如设计说明),应有上述内容专门章节。

3.1.1-5 有关专业计算书是内部作业文件,当主管部门组织设计文件审查要求提供计算书时,应按要求提供相关的计算书。

3.3.2 同2.2.1条文说明。

3.3.2-3-1)“等要求”包括灾害地区或地段应有防灾设计,如地震区要考虑避难场地的设置。

3.4.2-5具有专项设计资质的专业公司完成的专项设计应该符合自身的国家和地方的规范标准及规定,满足主体建筑设计方提出的技术要求,同时满足建筑的风格与效果要求。)

3.4.2-6 当某些特定项目因功能要求造成部分消防设计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须加以说明,并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消防性能化设计。

3.5.2-1-2)、3.5.2-2-6)分别同2.2.4-1、2.2.4-2条文说明。

3.5.2-4-5)提供温度作用计算参数,这是由于超长结构越来越多、超长越来越严重,温度作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需要定量计算。与温度有关的设计参数一般包括温升、温降和施工条件能达到的结构合拢温度等。

3.5.2.5-5 特殊结构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健康监测等。

3.5.2-7-1)“两种不同的计算程序”是指两个不同软件编制单位编制的程序,同时应尽可能选择两种计算模型不同的程序。

3.5.2-7-2)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应包括楼板、剪力墙、钢结构支座等的计算模型。

3.5.2-7-3)“主要控制性计算结果”是指设计规范(规程)规定的控制性限值等设计审查所必须的计算结果,如:包括结构周期、平扭系数、周期比、楼层侧向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位移角、位移比、结构总质量、有效质量系数、层间抗剪承载力比值、转换层上下楼层侧向刚度比、墙柱最大轴压比及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墙柱分别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和剪力的比值、结构舒适度指标。多层砌体结构在竖向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墙体构件的强度分析结果;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或钢结构应包括结构自振周期,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和各层层间位移角,超高层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与平均值的比值,振型数和质量参与系数,结构总重量,总地震作用,剪力系数(剪重比),总风力,风和地震作用下的总覆力矩及墙体和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的比例,,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的比值,采用时程法采用的波形、时程法和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比较等;大跨度结构的挠度、主要构件的应力比、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等。计算结果及分析可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形式。计算结果超限时应进行分析和说明,必要时提出施工图设计时拟采取的措施。3.5.2-2宜注明勘探报告的阶段要求。

3.5.2-8 要求说明的内容应与设计图纸相对应。

3.5.2-9-3)“尚需建设单位进一步明确的要求”一般包括电梯、扶梯及特殊设备订货样本。

3.5.4 建筑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与初步设计文件之一的“设计说明书”两个文件编写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应予以区别。

3.5.4-1)同3.5.2相关内容。当地震动参数取值或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有关规范不一致时,应加以说明(地震作用应包括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的动参数)。

3.5.4-2)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进行判别,宜列成表格。

3.5.4-3)具体性能水准如:小震弹性、中震抗剪不屈服、中震正截面屈服、大震屈服等。

3.5.4-4)一般包括周期比、位移比、楼层侧向刚度比,层间抗剪承载力比值,位移角,顶点风振加速度,剪重比、刚重比、轴压比、框架及剪力墙地震作用分担比、大跨结构的挠度等。

3.5.4-5)宜以曲线表达的计算结果有:各层的层间位移角、最小剪重比、扭转位移比、楼层侧向刚度比、层间抗剪承载力比值、框架地震作用分担比等。

3.5.4-8)加载模式应不少于两种,加载方向不少于4个方向(如±X,±Y)。对于不需要做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工程,可不列入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内容。

3.5.4-9)对于不需做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工程,可不列入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内容。

3.5.4-15)结构各种分析结果应能达到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针对结构分析中暴露出来的薄弱层、薄弱部位必须提出对应的加强措施并对其有效性加以论证。3.6.1过去设计文件所要求列出的“主要电气设备及材料表”,其中“材料”的统计繁锁且复杂,而其指导意义也不大,故按照当前实际情况,现设计文件只要求列出主要电气设备表。主要电气设备一般包括变压器、开关柜、发电机及应急电源设备、落地安装的配电箱,插接式母线等,以及其它系统主要设备。提供的设备技术条件应能满足招标的需要

3.6.1建筑电气专业的设计文件只要求列出主要电气设备表。主要电气设备一般包括变压器、开关柜、发电机及应急电源设备、落地安装的配电箱,插接式母线等,以及其它系统主要设备。提供的设备技术条件应能满足招标的需要。

3.6.2-2二次装修电气设计是指装修范围内包括配电、控制、照明等所有的电气设计;照明专项设计是指体育场馆的比赛照明、室外景观照明、建筑物立面照明等设计;其它工艺设计是指厨房、洗衣房、数据机房、广电机房、医疗机房等其它专业机房或工艺的设计。建筑电气所涉及的系统,初步统计有二、三十种之多,应根据工程的规模重要程度、复杂程度等,表述本工程需要设置的电气系统,供建设单位选择和供有关部门审查,最后确定取舍后作为施工图设计依据。当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设计单位时,应说明各设计单位的设计内容以及各设计单位之间的设计分工与界面。

3.6.2-3 民用建筑电气变、配、发电系统的确定,应根据建筑物的情况,依据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确定各类型负荷等级及其相应所需容量。

本条中所述内容,可以综合成表格形式表示。

3.6.2-4导线、电缆、母干线等的类别是指阻燃、耐火、低烟无卤、矿物绝缘等特性要求。

3.6.2-5 照明设计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正常运行所需照明和非正常情况下的照明,非正常情况,一般指供电系统故障(事故)停电和其他灾害(主要是指火灾)时应提供人员疏散或需要暂时继续工作时的照明。

照明系统所需供电负荷等级,已在供配电系统项目交待,而照明应按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要求,确定照度值、功率密度值及其它特殊要求等。

3.6.2-9在建筑电气各系统中,很多系统均涉及到不同的接地要求。现行规范推荐建筑物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故需将接地系统作单独说明。

3.6.2-14智能化设计中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组成,参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3.6.2-16建筑电气专业在初步设计审批时应确定项目的各项设计原则和外部条件,例如供电协议,当在该设计阶段未能获得项目的供电协议时,需在设计审批时提出,要求予以解决,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供电系统的施工图设计。

3.6.3-1当有室外景观专项设计时,电气总平面图不需包括路灯、庭院灯的设计内容。

3.6.3-4特殊工程是指单独采用滚球法或避雷带网格法不能满足防雷要求的工程,或者是仅利用天然接地体不能满足接地要求的工程。

3.6.4主要电气设备表中只需列出主要电气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其它电气设备和材料的统计见概算设计文件。

3.6.5 计算书主要为负荷计算和变压器选型计算等,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故在此不作硬性要求。计算方法、方式由设计人员自定。

3.6.5-6 需计算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的场所应包括《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6章所列举的场所,同类场所有多个的,只需计算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

3.7.2-1-2 设计依据:设计手册、统一技术措施等只能作为设计参考,不能作为设计依据;地方标准只能作为当地的设计依据,其他地区也只能作为设计参考。

3.7.2-2工程概况:对扩建或改建项目,应说明扩建或改建项目设计原则和依据性资料,扩建或改建与原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新扩建项目与原工程总体之间的关系。

3.7.2-3 应明确设计范围。建筑给水排水,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为不同的设计子项,分别设计、出图。室内设计以距建筑物外墙1.5~3米为界(给水阀门井或第一个排水检查井)。室外部分为建筑红线内的小区总图外线。

需要专项设计或二次设计的系统如二次装修设计(指装修范围内包括给水、排水、喷洒等所有的给水排水及消防给水设计的深化、修改与调整);消防专项设计(气体灭火、水喷雾及高压细水雾、大空间消防、超细干粉等特殊消防设计);环保专项设计(污水处理);抗震支吊架及其它需要二次设计的系统(满管压力流(虹吸)排水系统、雨水控制与利用、游泳池水处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整体卫浴、公共厨房给水排水、洗衣房、中水处理机房及其它专业机房或工艺的设计)等。

3.7.2-4-1当建自备水源时,一般不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内容。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另行委托设计。简单工程可参照下述要求,简单说明水源的水质、水温、水文、水文地质及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及净化处理工艺,说明各构筑物的工艺设计参数、结构型式、基本尺寸、设备选型、数量、主要性能参数、运行要求等。

3.7.2-4-4 消防系统如系改建、扩建工程时,也应简介现有消防水源、水池、水箱、消防供水管网等情况。

3.7.2-4-5 中水处理站工艺复杂,且可选用处理工艺多样,可进行二次设计。

3.7.2-4-6建筑小区(室外)循环冷却水系统主要为工业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可参考《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及《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

3.7.2-4-7其它循环用水系统,如游泳池循环水系统、园区水系的循环系统、工业项目生产循环用水系统等。

3.7.2-5-3当生活、生产等污水需要处理时,一般不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内容,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由有市政或环保设计资质的公司另行设计。简单工程可参照上述要求,简单说明污水水质、处理规模、处理方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概况以及处理后达到的标准等。

3.7.2-5-5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系统,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落实“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主要是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雨水基础设施,如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及雨水的收集、调蓄、净化与利用等。

雨水的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设计应由建筑总图、环境景观、给水排水等专业协同设计。当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面积较大时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3.7.2-8 参照3.7.2-4-5条文说明。

3.7.2-13 绿色建筑系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50分为一星级,60分为二星级,80分为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该标准的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对给水排水专业,主要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同时对节能、节材、室内环境、运营管理等项目加以控制。包含了水资源利用、给水排水系统设置、节水器具与设备选用、非传统水源利用及创新与提高均提出了要求。

设计中应按要求逐项进行阐述,对相应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并提供详细数据,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3.7.2-6-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常有湿式、干式、预作用等系统,还有水幕、雨淋、水喷雾、高压细水雾及泡沫系统等。

消防专篇中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上海市规定的基本要点,供参考。

(一)文字描述部分

1、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网供水时,应说明市政供水干管的方位、管径大小及根数、能提供的水压;采用天然水源时,应说明水源的水质及供水能力、取水设施;采用消防水池供水时,应说明消防水池的设置位置,有效容量及补水量的确定,取水设施及其技术保障措施。

2、室外消防给水和室外消火栓系统。包括室外消防用水量标准、一次灭火用水量、总用水量的确定,室外消防给水管径的大小、环通情况,室外消火栓的间距、数量,系统供水方式、设备选型及控制方式等情况。

3、室内消火栓系统。包括室内消火栓的设置场所、用水量的确定,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及消火栓的布置,系统供水方式、设备选型及控制方式,消防水箱的容量、设置位置及技术保障措施。

4、自动喷水灭火设施。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的场所,设计原则、设计参数、用水量的确定、系统组成、控制方式、消防水箱的容量、设置位置、技术保障措施以及主要设备选择等。

5、其他自动灭火设施。包括自动灭火设施的设置场所、设计原则、设计参数、系统组成、控制方式以及主要设备选择等。

6、消防水泵房。包括设置位置、结构型式、耐火等级,设备选型、数量、主要性能参数和运行要求。

(二)设计图纸部分

1、消防给水总平面图

采用市政管网供水时,应清晰标注市政供水干管的方位、管径大小,在基地内形成室外消防供水管道平面位置、管径大小,室外消火栓的位置。

采用消防水池供水时,提供消防水池和消防水泵房平面图,标注有效容量及补水量。

2、各消防给水系统的系统图。

3、其他灭火系统的系统图。

3.7.3-3-1应绘制主要设备机房(如水池、水泵房、热交换站、水箱间、水处理间、游泳池、水景、冷却塔、热泵热水、太阳能和屋面雨水利用等)平面设备和管道布置图,需要二次设计的,预留平面位置即可。在平面图中已表示清楚者,可不另出图。

3.7.4设备及主要材料表包含主要设备及主要材料、器材等。

主要设备应包括设计选用的各类泵组、热水锅炉(机组)、换热器、冷却塔、水箱(罐)等;主要材料、器材是指编制概算或采购时对性能或技术参数有特殊要求的器材,如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喷洒头、特殊阀门(报警阀、信号阀、温控阀、减压阀、止回阀、安全阀、泄压阀等)、紫外线消毒器、雨水斗、水表及卫生洁具等。对一般通用材料,如管材、普通阀门(含止回阀)、管件、压力表、温度表等,可在设计总说明、图例中表明名称(符号)、材质、性能参数等要求,可不列入设备及主要材料表中。

3.8.4 为统一用词,各种水管、蒸汽管、制冷剂管、其他工艺气体管统称为“管道”,对应称谓为“立管”、“支管”。风管、烟气管称为“风道”,对应称谓为“竖风道”、“支风道”。

3.9.2-4-2)有关柴油发电机组的内容,经研究后,修改为热能动力专业只负责编写油系统和排烟部分内容,设备选型和平面布置由电气专业编写。但各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不同,仍按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

4 施工图设计

4.1.1-1 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内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单列建筑节能设计内容的综合专篇,但有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如设计说明),应有上述内容的专门章节。

4.1.1-2 工程预算书不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包括的内容。但当合同明确要求编制工程预算书,且合同规定的设计费中包括单独收取的工程预算书编制费时,设计方应按本规定的要求向建设单位提供工程预算书。

4.1.1-2注 工程概算书是初步设计应包括的内容,不能因为一阶段设计(即方案设计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而删减此内容。但如果一阶段设计合同要求编制预算书,再编制概算书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本规定要求:对于一阶段设计,如果设计单位不提供预算书,就应提供概算书。在本次修订工作中,曾收到关于删除此注的反馈意见。对此修订组专门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本规定的部门沟通,最终决定保留此注。

4.1.1-3 各专业计算书是内部作业文件,当主管部门组织设计文件审查要求提供计算书时,应按要求提供相关的计算书。

4.1.2 总封面的格式可由设计单位自行设计,标识的内容应包括(可不限于)本规定所列的内容。

4.2.4 同2.2.1条文说明。

4.3.3-2 同2.2.1-6条文说明。

4.3.3-7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的幕墙工程均单独委托具备专业设计资质的幕墙公司进行专项设计、制作和安装。承担项目设计主体的建筑设计方在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该对幕墙的设计提出总体的技术要求,幕墙公司的设计在符合幕墙本身和应用材料的各项规范、标准及规定前提下,应该满足主体建筑设计方提出的这些要求内容,负责在施工中落实,并做到建成的幕墙满足建筑的风格与效果要求。

4.4.3-2-9)在一定条件下的桩基工程,可先行桩基工程施工,再进行施工后检验。4.4.3-5-7)要求提供温度作用计算参数,这是由于超长结构越来越多、超长越来越严重,温度作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需要定量计算。与温度有关的设计参数一般包括温升、温降和施工条件能达到的结构合拢温度等。

4.4.3-7-1)“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是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第3.4节所规定的要求。

4.4.3-9-2)钢筋连接方式及要求:机械连接时应说明等级,焊接连接时应说明焊材。

4.4.3-10-11)“涂装要求”,由于防腐涂料和超薄型防火涂料种类较多且品质差距较大,应当注明产品要求或产品标准,注明干漆膜厚度,必要时可注明防腐年限。在钢结构表面可不适用防腐漆的防火涂料,在使用前应提供该产品的性能说明和评估报告。

4.4.3-13 结构特殊施工措施、施工要求等。“施工需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指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拆模或支撑的条件,拆模或支撑的顺序,基坑开挖对相邻既有建筑的影响,地下室施工期间的抗浮措施(要求),大跨结构吊装要求等影响安全的事项。必要时应说明施工需遵守的主要施工规范和规程。

4.4.3-14)深基坑支护设计除满足支护结构本身的质量安全及施工要求外,尚需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施工,也不得影响主体结构构件如桩、承台、地下室墙体等的质量安全。

4.4.4-5 必要时说明基础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抗渗等级、垫层材料、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预制柱杯口基础,尚应说明杯口填充材料。

4.4.5-3 桩详图及其连接,若有标准图集,应允许采用,但应要求符合该图集使用条件。

4.4.5-5 柱下条形基础梁可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设计图集。

4.4.10 原来的术语“钢结构施工详图”改称“钢结构制作详图”。因为设计单位通常承担的钢结构设计也有施工图设计阶段,这样“钢结构设计施工图”与“钢结构施工详图”极易混淆并引起建设单位的误解,因此将“钢结构施工详图”改称“钢结构制作详图”。

规定“钢结构制作详图……,其设计深度由制作单位确定”,是因为钢结构制作详图只需满足加工制作的要求即可,且钢结构制作详图与制作工艺有关,而各钢结构制作单位的制作工艺不尽相同,故对“钢结构制作详图的设计深度”不做具体的规定。

若设计合同未明确要求编制钢结构制作详图,则钢结构设计内容仅为钢结构设计施工图,不包括钢结构制作详图。

4.4.10-4-2)“格构式构件”一般包括桁架(张弦梁)、格构式拱、柱、支撑等。

4.4.12-2 电算结果包括:振型、周期、扭转周期比、位移、扭转位移比、层刚度比、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偏差、楼层受剪承载力比、质量参与系数、水平荷载作用下基底剪力及地震剪力系数(剪重比)、水平荷载作用下基地倾覆力矩等;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柱脚反力(桩基及底板计算依据)的图形输出;底层及控制层柱子轴压比图形输出;各层配筋图形输出;时程分析的主要结果;可用文字及图形表示;砖混结构的墙脚荷载和各层抗震计算图形输出。

4.5.1电气计算书为内部资料,仅作为存档备查用,不是交付的设计文件的一部分。

4.5.3 施工图阶段的建筑电气设计说明,应将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审查所确定应设置的电气系统进行分项说明。如:建筑概况,变配电系统的负荷等级、容量、变配电站、发电站的设置、电信系统的设置情况,防雷、接地及安全等,以及各系统的设备选型线路敷设、订货要求等,应在说明中有所交待。电气节能措施,应交待节能产品的应用以及防止电气污染,减少损耗等有关内容。

4.5.3-10当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订货单位时,应说明相关的技术接口要求。

4.5.3-11智能化各系统及其子系统内容繁多,本款内容可分系统和分子系统分别说明。

4.5.3-12建筑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化专项及其他专项、深化设计的具体审核内容及审核方式由审核人员根据合同相关条文予以执行。

4.5.5-2 本条中的部分内容由外单位负责设计、出图时暂不能确定的内容,例如供电局负责设计的公变部分的变压器容量等,在电气总平面图中不需表达,但应加以说明。当有室外景观专项设计时,电气总平面图不需包括路灯、庭院灯的设计内容。

4.5.5-4 当电缆敷设方式、人(手)孔型号等选用标注图时,应标注标准图选用表。

4.5.6-3 继电保护及信号原理应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图集和企业定型产品,设计可只交待对成套产品的要求。

4.5.7 配电、照明平面图上电专业只标注配电箱编号和回路编号现在已是全国都认可的做法,不在系统图和平面图上重复标注相别、型号、规格、敷设方式等内容,可避免系统图与平面图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施工方便。

4.5.7-2 此处“专项设计”指的是洗衣机房的洗衣工艺设计、厨房的厨房工艺设计等专项设计内容,其一般不包含在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内容内,而是另外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设计,因此这方面的电气设计内容,也应由专业设计公司负责。

4.5.7-3 应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6章所列举的场所,列出照度值和照明功率密度值的实际计算值,以及其它需控制的节能指标。

装修区域平面及配电箱系统设计均由装修设计完成。

4.5.8-2 当施工图设计阶段,智能化专项设计已介入时,此部分内容宜纳入智能化专项设计中。

4.5.11智能化各系统及子系统内容繁多,干线桥架走向图可分系统和分子系统汇总表示。

4.5.12主要电气设备表中只需列出主要电气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其它电气设备和材料的统计见预算设计文件。

4.6.1 设备及主要材料表内容参照3.7.4条。

4.6.2 对设计选用的标准图应按现行版本选用。给出图集号及选用页数。

4.6.3-1-1 设计依据参照3.7.2-1条。

4.6.3-1-4小区内有多栋建筑物时可绘制“建(构)筑物消防流量一览表”。当生活给水系统等分区供水或多个供水系统时,应给出(可列表)各分区或系统的秒设计流量及设计压力。

4.6.3-1-8绿色建筑设计内容,除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相关要求外,还应满足当地的规程、规范的要求。

对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说明应简明表述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重要指标等信息,以方便审核人员验证设计文件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除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和对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之外的其他说明内容可采用表格的形式。

给水排水

编号

内容

说明

相关设计文件

 

……

   

6.2.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或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按使用用途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水施-x

 

……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水排水在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见下表。

编号

内容

4.1.3

场地内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及以上。

5.2.12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 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5.2.15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所需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5.2.16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1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比例不低于20%;

2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空调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低于20%;

3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量比例不低于1%。

6.1.1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6.1.2

给水排水系统设置合理、完善、安全。

6.1.3

采用节水器具。

6.2.1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

6.2.2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6.2.3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或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得8分。

6.2.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或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6.2.5

公共浴室采取节水措施:

 1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

 2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

6.2.6

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3级及以上。

6.2.7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

6.2.8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

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或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6.2.9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其他用水中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不低于50%。

6.2.10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6.2.11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6.2.12

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

 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

2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8.2.3

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

 1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

 2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使用率在50%以上。

11.2.10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11.2.12

采取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

4.6.3-1-9 需要专项设计或二次设计的系统见3.7.2-3说明。主体设计院应提出的技术要求,并配合有相应设计资质的专项设计公司(其采用的设计软件应有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认证)预留机房等面积、给水排水管道、其他专业条件。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甲类建筑)及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对给水排水工程,主要是管道及其抗震支吊架、设备、设施抗震设计等,由主体设计单位提出,由有设计资质的公司(产品供应商)进行二次设计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优化、施工。

对专项设计内容,业主可委托主体设计院设计也可另行委托设计。对二次深化设计成果,本着谁委托谁负责的原则,主体设计院委托时应对设计成果进行校核确认。必要时,与主体设计同时出图。

4.6.4-2 构筑物指化粪池、隔油池等。

4.6.4-4给水管的埋设深度或敷设的标高可在设计说明中表述。复杂项目可标注管道长度,并绘制节点图,注明节点结构。设计中选用的标准图可在图中标注或在设计说明中阐述。

4.6.4-5 4.6.5 为控制排水管道埋深及便于施工,建筑小区内对起控制作用主要排水检查井进行编号标注即可。如起点、变径、变坡处、转折处、排水管道交汇处、连接排水构筑物进出井、出户井等。

简单工程可参照上述要求。系统较大时,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由有市政设计资质的公司另行设计。

4.6.6自备水源取水工程,因工艺复杂,超出一般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范围,应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由有市政设计资质的公司另行设计。

4.6.7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计,一般应进行专项设计。

简单工程可按下列要求设计。除满足3.7.2-3要求外,应给出以下详图:

1、雨水调蓄池的接管详图。

2、雨水井、雨水口、提升、收集设施、渗排水设施的接管详图。

3、雨水回用设施的详图。

4.6.8-3 管径较大可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一般指管径≥300~500mm。如房间管道较大、安装较宽松时,可按管径≥500mm执行。管道绘制双线图目的是满足施工要求。

4.6.11对建筑小区内简单的污水处理工程,可由专业公司二次设计,主体设计院预留位置及提出设计要求,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

4.6.12-1-7 进行专项设计(二次深化设计)时,应委托有设计资质的公司进行专项设计(二次深化设计),其采用的设计软件应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主体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成果进行校核。委托有设计资质的公司时,可以分包出图,无设计资质的公司的设计参考图,设计主体单位应对设计成果进行校核、确认并出图。

4.6.12-2-1当用系统原理图能表达清楚时,可只给出系统原理图或展开系统原理图,施工单位根据系统原理图适当深化。

对热水系统管径较大时,给出伸缩节、固定支架等。

4.6.12-2-1/2 展开系统原理图和轴测图,图中如各层(或某几层)卫生设备及用水点接管(分支管段)情况完全相同时,在展开系统原理图上可只绘一个有代表性楼层的接管图,其他各层注明同该层即可。

4.6.12-1-4 在平面图中引入管处标注管道设计流量和水压值,便于总图外线设计。也可标注在系统图中。设计说明能阐述清楚时也可在设计总说明中给出。

4.6.13 同3.7.4条文说明。

4.6.20 计算书是设计的基础,给排水设计师应按规范等要求认真计算,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计算书作为内部技术资料,各单位应存档备查。

4.7.5-8 本条所述工艺,指厨房、洗衣房及洁净手术室等涉及的功能、流程。

4.8.5 同3.9.2-4-2)条文说明。

5 专项设计

5.3.1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智能化工程施工招标之前完成,深化设计应在智能化工程施工招标之后完成;

建筑智能化除火灾自动报警及火灾应急广播两个系统外均包含在专项设计范围内。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未来管理的模式及应用水平,建筑智能化与各专业紧密关联(如:机房位置及面积的确定,电量及供电位置的确定,机电设备的监控方案等),应与建筑设计同期进行设计,并保持进度一致。

智能化专项设计文件应能满足预算专业编制各设计阶段预算文件的要求,满足智能化专业招标的要求。

5.3.2-1 系统造价估算为本工程拟设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造价。系统造价估算方法采用单位指标法计算。估算以“单位面积造价”为基础,单位为“元/平方米”,单位面积造价为经验值。智能化系统工程根据单位面积所需要的造价计算出建筑总造价。例如:对于单体建筑可以按照单位面积所需要的投资额乘以建筑总面积计算出建筑总造价,对于综合体建筑可以分为不同业态的单位面积造价乘以各业态的建筑总面积计算出综合体建筑总造价。

5.3.2-2-a) 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旅馆的床位数,剧院、体育场馆等的座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数和住院部的床位数,停车场停放车辆数等。

5.3.2-2-b)方案阶段应规划本项目的智能化专业机房设置的数量和位置,还应规划机房的功能和面积,作为提给建筑以及其它专业的设计条件。智能化机房应包括消防控制室、安防及智能化控制中心、信息中心机房、弱电间以及其它辅助功能用房等。

5.3.3-2-4)设计原则应包含布点原则。

5.3.3-2-6)市政相关部门的技术接口指电信运营商通信接入方式的要求,包括宽带、电话、有线电视。相关专业指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园林绿化等机电设备专业。

5.3.3-3-2)机房位置通过园区总平面图表示;机房布置图应包括消控、安防、智能化及数据中心机房及弱电间内部布置图。

5.3.3-4-1)子系统规模指系统规划的点数及系统设备组成。

5.3.3-4-2)子系统数量指系统规划的点数。系统概算方法采用单位指标法计算,概算以单点造价为基础,单位为“元/点”,单点造价为经验值。对于单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根据每个子系统所需要的单点造价计算出各子系统的造价,再根据各子系统的造价计算出建筑总造价。

5.3.4-4 设计说明宜采用设计总说明的方式简单描述,也可采用分系统各自说明的方式详细描述。

5.3.4-9-2)根据主要设备材料清单编制系统预算。

5.3.4-13-1)布线系统的设置标准指布线链路上的设备、线缆的标准。

5.3.4-13-2)当系统终端点位未确定前,宜采用终端接入箱(CP)的方式表示绘制系统平面图,具体点位可在深化设计阶段根据装修方案确定。

5.3.4-15公共广播包含业务广播和应急广播功能,可以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分别设置或合并设置,业务广播可以兼做应急广播。

5.3.4-19对于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工作业务系统,应根据业务特征提供专业工作业务系统图、平面图及设计说明。例如:

1)办公建筑应根据业务特征提供专业工作业务系统图、平面图及设计说明;

2)商业建筑应提供商场管理拓扑图,POS机、客流统计等系统图;

3)酒店建筑应提供酒店管理拓扑图、客房控制系统图及平面图、VOD点播系统图;

4)医疗建筑应提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用排队叫号系统、远程视频示教系统、病房呼叫系统、重症探视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等系统架构图或系统图;

5)体育建筑应提供场地扩声、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现场影像采集及回放、电视转播和现场评论、售检票、升旗控制、储物柜管理、比赛集成管理等系统架构图或系统图;

6)文化建筑、教育建筑、交通建筑、媒体建筑等其他建筑类型,应根据建筑的业务特征提供专业工作业务系统架构图或系统图、平面图及设计说明。

5.3.4-22 承包商按照监控原理图定制控制箱时,应提供控制箱布置图及接线图供审核。

5.3.4-26 设备清单编制应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可以委托设计人或预算编制单位完成。

5.3.4-27 招标用户技术需求书应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可以委托设计人或设计顾问(或咨询)单位完成。

5.3.5 深化设计阶段应在招标工作完成后进行,由中标人完成深化设计图纸,也可以委托设计人完成。

5.3.5-1 深化设计文件应符合施工图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用户技术需求书以及招标清单。

5.3.5-4 安装详图包括材料和设备安装示意图,控制台、箱、柜内部设备安装示意图,应表示出材料和设备布置的位置、形式、接线和线路排布要求,应达到可以指导材料及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验收以及维护所需的要求。




多种三维格式转换,渲染出图、轻量化浏览、动画制作、VR,白嫖使用!

SimLab Composer
【软件名称】:SimLab Composer
【文件大小】:267MB
【安装环境】:Windows
【官方网址】:https://www.simlab-soft.com/
软件补丁下载后请于24小时内删除!
 
Simlab Composer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场景图形设计软件,集3D场景构建,渲染,共享和动画等多功能于一体,这是最常用的模型格式转换工具,支持数十种3D模型格式互相转换!

【图片为自动机翻,个别有错】
 
当然该软件不仅仅能转换模型,还拥有完整的3D工作流,可以帮助用户轻松构建3D场景并进行渲染输出,允许用户轻松创建显示设计机器的动作或房屋的演练的动画。
 
SimLab Composer 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支持多种三维软件同步插件,能够快速同步模型到SimLab Composer进行渲染出图、动画制作,输出VR等!

【支持主流三维软件集成】
 
SimLab Composer还能够建立和分享3DPDF文件,用户能够通过 WebGL 或 Android 平台、iPad 共享 3D 场景,实时展现现场变化,随时访问最终模型!

【支持Revit等主流三维模型PDF浏览】
 
软件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功能模块,导入后就可以进行文件的渲染操作了,涵盖全部的流程,任意的3D场景都能够很好的进行构建,包括共享、渲染、烘焙、动画,自动化、模拟和展览等功能,还允许您导入本机和标准3D文件格式以更快更方便的构建场景,但可以将其导出到许多场景中。

SimLab Composer功能视频

 

本文以Revit软件插件为例,如何将Revit模型快速同步到SimLab Composer软件中,进行渲染、动画、VR交互!

软件菜单主要分上下2大模块,上方主要和文件导入导出、场景灯光、渲染出图、VR设置等相关

下方主要是材质、动画序列、天气设置等相关

01

       安装Revit同步插件

官网下载同步插件,软件支持多种主流三维软件同步插件!

打开Revit软件对模型进行同步:

快速同步Revit模型,完成轻量化转化!

支持构件树,支持链接模型同步等功能

 

同步模型后,可以做渲染出图、动画制作、格式转化、VR功能!

获取软件10.8版本+安装补丁,请点右上角下载。本文来源BIM蓝图




【幕墙知识】一篇文章把幕墙预埋件设计计算说明白

幕墙预埋件

预埋件,顾名思义是预先埋设于主体实体结构(混凝土梁、柱)中的金属构件,是幕墙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幕墙的框支承结构通过连接件固定于预埋件上,实现幕墙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平板预埋件的设计,主要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中规定,在各地的幕墙规范中也有篇幅做要求。

 

 

【基于Rhinoinside.Revit快速放置预埋件设计】

 

本文从材料选择等5个方面做梳理,并提供常规幕墙用平板预埋件和悬挑3米雨篷用埋件案例计算,供参考!

 

◆材料选择   ◆加工埋设  ◆埋件计算  ◆锚固修正 ◆构造要求 

◆计算案例(常规幕墙与悬挑雨篷)

 

材料选择

 

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宜采用Q235、Q345级钢。锚筋应采用HRB400(带肋)或HPB300(光圆)级钢筋,不应采用冷加工钢筋。

 

加工埋设

 

直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型焊。当锚筋直径不大于20mm时,宜采用压力埋孤焊;当锚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穿孔塞焊。当采用手工焊时,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且对300MPa级钢筋不宜小于0.5,对其他钢筋不宜小于0.6,为锚筋直径。

 图一:T型手工电弧焊的构造要求  图二:穿孔塞焊的构造要求

 

锚筋与锚板焊接时,锚筋为HPB300级钢筋宜采用E43型焊条,锚筋为HRB400级钢筋宜采用E55型焊条;压力埋弧焊宜采用HJ431型焊剂或其他性能相近的焊剂。

 

表面处理:对于预埋件的表面处理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材料本色加工,埋设到主体梁上后,室外侧板面做防锈处理,通常为涂刷两遍防锈漆,一遍银粉漆。这样做的好处是类同于梁柱结构的主钢筋位于混凝土内,拥有良好的握裹力。

       

热浸镀锌+防腐处理一步到位

 

埋设:预埋件的锚筋应放置在构件的外排主筋的内侧。与主体均压环或避雷钢筋通过焊接或绑扎可靠连接。

 

埋件计算

 

锚板厚度

应根据其受力情况计算确定,不宜小于锚筋直径的0.6倍。常规幕墙工程的锚板厚度可取8mm~12mm。

锚筋的总截面面积As

于幕墙采用最为常规的预埋件,同时受剪力、法向拉力和弯矩共同作用,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7.2条

 

 

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修正

 

1、修正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3.2条的规定:

 

2、修正二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3.3条的规定:当纵向受拉普通钢筋末端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弯钩或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投影长度)可取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图8.3.3)和技术要求符合表8.3.3的规定。

采用第8.3.3条的修正后,不应再考虑第8.3.2条的修正。

构造要求

 

计算案例

 

一、常规幕墙用平板预埋件

1、埋件设计大样图

2、设计资料

项目地点:宁波

钢筋直径: D10

钢筋级别:

fy = 300.00 N/mm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fc = 14.30 N/mm2

ft = 1.43 N/mm2

直锚筋布置: 2 × 3

锚板厚度: t = 10 mm

直锚筋横向间距: b = 100 mm

直锚筋纵向间距: b1 = 110 mm

外层锚筋中心到锚板边缘的距离: a = 50 mm

拉力设计值: N = 2.4 kN

剪力设计值: V = 3.4 kN

弯矩设计值: M = 0.25 kN·m

预埋件受力类型: 拉弯剪

考虑抗震: 是

 

3、计算结果

依据以上计算,锚筋长度取240mm,本项目梁宽250mm,满足要求。

注:现建筑梁宽200mm居多,依据浙江省《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DB33/T 1240-2021附录A.0.8规定: 锚筋的计算总截面面积As与实际配筋总截面面积A的比值小于或等于表A.0.8中的数值时,包括弯钩或锚固头在内的锚固长度(投影长度)La可取15d,且不应小于180mm。表A.0.8中,带肋钢筋对应C30砼等级时系数为0.43,As/A=0.07,远小于0.43。结合A.0.5-2,锚筋锚固长度取200mm。

 

二、悬挑铝板雨篷钢结构预埋件计算书

1、设计示意图

2、设计资料

项目地点:杭州

雨蓬悬挑长度:3000mm

雨蓬主梁间距:1500 mm

钢筋直径: D16

钢筋级别:

fy = 300.00 N/mm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fc = 14.30 N/mm2

ft = 1.43 N/mm2

直锚筋布置: 3 × 3

锚板厚度: t = 16 mm

直锚筋横向间距: b = 125 mm

直锚筋纵向间距: b1 = 125 mm

外层锚筋中心到锚板边缘的距离: a = 60 mm

拉力设计值: N = 5.00 kN

剪力设计值: V = 15.00 kN

弯矩设计值: M = 28.00 kN·m

预埋件受力类型: 拉弯剪

考虑抗震: 是

 

3、计算结果

 

当混凝土梁宽度不足时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3.3条的规定,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进行折减计算,可取为基本锚固长度的60%:为372mm。这就要求混凝土梁宽不能小于400mm,如若条件不能满足,考虑双夹板埋件。保证设计内力不超过混凝土的冲切承载力,雨篷、采光顶的受力情况较幕墙复杂,在预埋件的计算时严格遵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5版执行。




如何更好地编写项目特征?

一、简明扼要、避免歧义

项目特征是对特定的清单项目的工作内容的具体要求,因此必须把内容描述清楚、全面、不遗漏,同时也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减去无实际意义的描述,不仅要让编制人看得明白,也要让业主及其他工程参与人员一目了然,一看就能知道清单项目的主要内容,而不需要到特征栏中去把内容一个一个找出来。

例1如下,以供比较:繁琐的“1、有梁式整板基础,2、混凝土强度等级:C30,3、混凝土拌和料要求:商品砼”;简明扼要的“C30商品砼有梁式整板基础”,如此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且编写完整清楚。

项目特征不仅要简明扼要,而且关键是要避免歧义。特征内容一定要是唯一的,不能各有各的理解,否则无论投标报价还是结算审计都会出现因理解不同而扯皮,造成业主或承包人的经济损失。

例2:原特征描述为“020103003塑胶面层;5mm厚聚氨酯塑胶面层画线”,对于投标人来说,本清单是指“5mm厚聚氨酯塑胶面层”还是指“”就难以把握,以致于影响投标报价,在结算时会索赔“塑胶面层”或“画线”的费用,现改为“020103003塑胶面层;5mm厚聚氨酯塑胶面层,画线”,仅加一个逗号,就充分说明这个清单包括塑胶面层和画线的这2个工作内容,报价及结算时就不会生因理解不同而发生扯皮现象,保证了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合法利益。

二、内容明确,不规定施工方法

特征内容明确后,我认为不能给投标人规定施工方法,因为施工方法因施工条件、施工工序、施工经验等各种考虑的角度不同有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不同的投标报价,不能因为清单编制人拟定了施工方法而限制投标人采取他认为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法,只要能完成相应的清单内容就行,与“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是一样的道理。

例3:在土方工程中《指引》要求明确土方运距,因此有些清单编制人就根据经验写明为“运距150m”(假定)并按此标底价,而投标人根据实地调查及经验认为实际运距与150m不符时,在投标报价就会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来相应提高或减少运距报价。清单编制人确定的运距无论远近是否合理,承包商在实际施工时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翻,运距增加了向业主索赔(不平衡报价很高),运距减少了业主却不能相应扣回运距差价(不平衡报价很低),因此土方运距特征宜改为“由投标人自行确定”。

例4:在现浇砼工程中《指引》要求明确砼拌合料要求,因此有些清单编制人就根据商品砼的材质特点写明为“泵送商品砼”,其实“商品砼”是拌合要求,而“泵送”是施工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是否采用商品砼一般是城市建设主管部或业主从城市、交通运输、质量保证等前提下考虑的,是合理的和应该明确的,但采用泵送砼或非泵送砼却是投标人的施工方法,只要是商品砼都是符合要求的,投标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机械设备情况自主决定是否采用泵送砼或非泵送砼,当机械设备强或利用闲置设备时,承包商可以采购较便宜的非泵送砼进行施工以节约成本,相应的投标报价可以有更多的让利空间,同样节约了业主的建设成本,对承包商和业主均有好处,因此明确要求采用泵送商品砼对节约承包商和业主的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精神的;相反,若规定采用“非泵送砼”而施工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泵送砼,往往引起的增加。因此,规定施工方法是不明智的和不可取的。

三、结合计价表,方便计价

在实际工作中清单编制人与标底编制人往往是同一个人,因此在编清单时一般应同时考虑如何方便快捷地套用计价表来提高工作效率。

例5:现在,有许多编制清单的人,在编写楼梯块料贴面清单时严格按《指引》的计算规则计算清单工程量,计价时再计算实际贴面工程,也就是计算了两次工程量,其实完全可以在项目特征中明确工程量是按计价表的相关规则计算的,既减少的工程量计算次数,又可以避免投标人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时不合理地调整计价数量,造成不平衡报价,若发生设计变量,往往给业主造成损失,给承包人不当得利。

例6:模板工程一般均为措施费,造价计算时一般都按含量计算,而模板支撑是按高度要划分的,《指引》中也要求明确柱高及梁板标高,如果完全死搬硬套地根据《指引》要求描述项目特征,清单项目会很多很繁,柱梁板实体报价无差别且对模板含量分析又没有益处,因此本人在处理柱梁板清单时,柱按不同结构周长和不同支模高度合并计算(按“周长1.6米内、支模3.6米内”、“周长1.6米内、支模5.0米内”、“周长2.5米内、支模3.6米内”、“周长2.5米内、支模5.0米内”等等分别列项)、梁板按不同厚度及不同支模高度合并计算(按“板厚200内、支模3.6米内”、“板厚200内、支模5.0米内”、“板厚200外、支模3.6米内”、“板厚200外、支模5.0米内”等等分别列项),既减少了清单项目量又可以方便地分析出模板含量且不影响工程计价。

四、打包处理,合并计价

《指引》中砼、钢筋、模板、预埋铁件等是分别编列清单的,一般也应按《指引》要求进行清单编列,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要根据工程特点灵活处理,可以将砼、钢筋、模板、预埋铁件等打包处理,合并计价。

例7:厂房工程的预制砼屋架既可以在工地现场预制又可以购买成品,砼、钢筋、模板、预埋铁件等打包处理合并为一个清单项目,无论是否考虑现场预制均可按一个清单项目计价(与第三条异曲同工,可满足“不规定施工方法”的要求),结算时也无须按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拆分或合并,减少争议。




钢结构厂房施工,12个安全问题要注意!

 在钢结构工程日益发展的时期,钢结构厂房、钢结构车棚、钢结构住宅、钢结构加层、平台等等,钢结构的常见系数逐渐增加。其中钢结构厂房,更是倍受青睐。但不得不说,钢结构厂房的优势就放在那里,大家自然是无法抗拒的想要去使用它。那么,在设计钢结构厂房时,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钢结构厂房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1.承重:承受施工荷载、雨水、粉尘、雪压、维修荷载。金属屋面板的承重性能与板型的截面特性、材质的强度厚度、传力方式、檩条(副檩条)的间距有关。

2.采光:钢结构厂房的建筑面积一般都比较大,白天可以通过天窗改善室内照明,节省能源。在金属屋面的特定位置布置采光板或采光玻璃,应考虑天窗的使用寿命与金属屋面板协调,在天窗与金属屋面板的连接处做好防水处理。

3.防潮:特别是在夏季多雨季节,防止在金属屋面底层和金属屋面层内有水蒸气凝结,排走金属屋面层内的水汽。解决方案是在金属屋面层内填充保温棉:金属屋面底板上铺置防水膜,金属屋面板上有可通风的节点。

4.防雷:夏季多雷雨,钢结构厂房在设计时,需要把雷电引到地面上,防止雷电击穿金属屋面进入室内。

5.防火:在钢结构厂房使用过程中,火灾是一大隐患。钢结构厂房发生火灾时金属屋面材料不会燃烧,火苗不会穿透金属屋面板。

6.防渗:除了做好防漏工作,钢结构厂房还必须防止雨水从外面渗到金属屋面板内。雨水主要是通过搭接缝隙或节点进入金属屋面。要达到防渗的功能,需在螺钉口使用密封垫圈后采用隐藏式固定,在板的搭接处用密封胶或焊接处理,最好是用通长的板以消除搭接,在各种节点部位腹胀严密的防水处理。

7.隔音:一般的钢结构厂房大多都用于生产车间。在生产建造过程中,难免会有噪声产生,钢结构厂房为阻止声音从室外传到室内或从室内传到室外。在金属屋面层内填充隔音材料(通常由保温棉充当),隔音效果以金属屋面层两侧的声强差分贝表示。隔音效果与隔音材料的密度、厚度有关。应注意:隔音材料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阻隔效果不一样。

8.保温:做好夏季的雨水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冬季的保温。阻止热量在钢结构厂房金属屋面的两侧传递,使室内气温稳定。保温功能通过在金属屋面板下填充保温材料(常用的有玻璃棉、岩棉)实现,保温效果以U值表示,单位是W/M2K。保温性能由以下因素决定:保温棉的原料、密度、厚度;保温棉的湿度,金属屋面板与下层结构的连接方式(要防止“冷桥”现象);金属屋面层对热辐射的反复能力。

9.抗风压:抵抗当地最大风压,金属屋面板不会被负风压拉脱。

10.通风:室内外进行空气交换,在金属屋面上设置通风口。

11.美观:金属屋面外表有良好的质感,悦目的颜色。

12.防冰柱:防止雨雪在檐口处形成冰柱。

钢结构形式的厂房需要预防的很多,但只要设计的好,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二联供空气源机组安装知识

二联供空气源系统由主机、风机盘管、集分水器和地暖管路以及连接管路组成。

机组原理:

机组工作在制冷模式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蒸汽进入翅片管式换热器,向空气放热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体,又经过节流装置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汽液混合物(低于冷却水温度),并在套管换热器中将冷却水温冷却,最后回流至压缩机完成循环。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机组制冷工制热模式的切换通过四通换向阀完成。

机组工作在制热模式时,压缩机排除的高温高压蒸汽进入套管换热器,与冷却水管路发生热交换,将冷却水加热,然后流经节流装置,变成低温低压的汽液混合物(低于环境温度),再进入翅片管式换热器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最后回流至压缩机。

机组制热工制热模式的切换通过四通换向阀完成。

风机盘管原理:

空调水管路的冷水进入风机盘管,与流过风盘的空气换热,将空气冷却,水经回水管道回流到主机。

风机盘管分类按照国家标准GB/T19232-2003《风机盘管机组》第4部分分类的规定。

集分水器和地暖盘管:

集分水器将供暖主干管的水按个支路需要进行流量分配,同时,还要将各分支回路的水流汇集到回水主道路中,实现循环运行。

为便于调节控制,集分水器各分支环路配置了调节阀,承担流量分配和调节任务。

机组选型及安装施工:

机组及相关设备选配:

a.机组选型:

机型选配时,一般根据概算指标来进行估算。所谓空调负荷概算指标是指折算到建筑物每平米空调面积(建筑面积)所需制冷机的负荷值。根据需要安装空调采暖的建筑物的种类和建筑面积,按下表选取相应指标计算所需冷(热)负荷。

房间冷(热)负荷=房间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

考虑到所有房间并非同时供冷,计算建筑总冷负荷时应乘以一个同时使用系数

建筑总冷负荷=同时使用系数×∑房间冷负荷

根据所计算得到冷(热)负荷,查阅不同机器的制冷(制热)功率,选择合适的机型和数量。

风机盘管选型:

风机盘管的选型步骤大致如下:

要明确所选风机盘管的形式、规格和风口位置等要求。例如是明装还是暗装,是侧送风还是下送风,接一段风管还是直接出风,要把建筑形式和用户的功能结合起来进行选型。在选用风机盘管时,要选用与设计负荷相匹配的设备。要注意风机盘管是在干工况还是湿工况下运行。大多数情况,风机盘管有足够的潜热容量,可满足设计需要。

然后确定风机盘管的数量、水量、所需水温及压降等参数。例如设置一台容量比较大的风机盘管还是设置两台或多台比较小的风机盘管都需要综合考虑。

要明确所选用风机盘管的接水管为左出还是右出(与管路布置有关)

要明确所配套的风机电动机的轴承是否采用含油轴泵。若选用不含油轴泵,使用中则在一定时期内要按规定定期加油。

集分水器:

集分水器应根据回路多少选择集、分水头数量。

循环管道选择:

(1)确定相应于制冷量的冷冻水流量:

Q=W×860/5000

Q:冷冻水流量(m³/h)

W:空调设备的制冷量(kW)

然后根据下表确定适合的管径:

循环管道选择:(水系统中水流速的推荐值)

安装施工及注意事项:

主机安装:

主机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物的位置;

多台主机安装时,每台机组之间应间隔1.2m-1.5m的维修空间;

机组的出风口方向一致,但不应吹向另一台机组的蒸发器;

机组安装一定要做好防雷、防台措施;

机组安装位置应避免距离卧室太近;

机组应做好减震措施。

管路安装:

风机盘管分设在各个房间内,按其并联于供水干管和回水干管的各机组的循环管路,总长是否相等,可分为异程式与同程式两种。如图:

同程式:各并联环路管长相等,阻力大致相同,流量分配较平衡,可减少初次调整的困难,但初投相对较大。

异程式:管路配置简单,管材省,但各并联环路管长不相等,因而阻力不等,流量分配不平衡,增加了初次调整的困难 。

施工流程:

管路安装材料:

(1)水管路的材质一般用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

①焊接钢管管长一般为4-9m,并带有一个管接头(管箍)。其最大规格为DN600,管径小于DN80的用螺纹连接,大于DN80的一般做焊接处理。

②无缝钢管最大规格为DN200,通常作焊接处理。

阀门:管路中用到的主要是阀门 ,市场上阀门主要有以下几款:

阀门类别一览:

螺纹连接配件:

用于螺纹连接的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管路保温施工工艺:

检查材料是否满足要求:

保温不好的案例:

风机盘管安装·吊装:

风机盘管连接注意事项:

(1)风盘与分支管路连接处应使用金属软接头;

(2)风盘进、出水管路前均安装手动阀门,进水管路手动阀门与风盘之间加装电磁阀;

(3)风盘安装时应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安装结束后清理接水盘灰尘,防止堵塞冷凝水管;

(4)注意风盘吊装高度,太低会影响建筑后期吊顶的高度。

地暖铺设和集分水器安装:

常规地暖施工层次剖面图:

卫生清理,建筑垃圾及灰尘:

绝热层的铺设:

绝热层的铺设应平整,绝热层相互间的接缝应严密。

直接与土壤接触的或有潮气侵入的地面,在铺放绝热层之前应先铺一层防潮层。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mm)

重视边角隔热层的设置和就位。

设置伸缩缝:

在与内外墙、柱及过门等交接处应敷设不间断的伸缩缝,伸缩缝连接处应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不小于10mm;伸缩缝与墙、柱应有可靠的固定方式,与地面绝热层连接应紧密,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20mm。伸缩缝宜采用聚苯乙烯或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

当地面面积超过30㎡或边长超过6m时,应按不大于6m间距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小于8mm(一般工地我们做10mm)。伸缩缝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或内满填弹性膨胀膏。

伸缩缝应从绝热层的上边缘到填充层的上边缘整个截面上隔开。

卫生间施工:

卫生间应做两层隔离层,作法可参见《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附录 A。 卫生间过门处应设置止水墙,在止水墙内侧应配合土建专业作防水,以防止卫生间积水渗入绝热层,并沿绝热层渗入其它区域。加热管穿止水墙处应设防水套管,防水套管两端应加密封。做完防水闭水试验并经过验收。

地暖管铺设:

与设计回路相符;

管道铺设间距与设计相符,通常管道间距取180mm,单根管长不超过80m;

管道与墙体之间距离在100mm-150mm;

不允许出现管道交叉;

分水器到地面部分必须加保温套管。

铺设钢丝网:

钢丝网(200*200)用管卡固定;

管卡位置钉于钢丝网四角与中间位置,每片钢丝网卡钉数量不得少于8个;

不得出现钢丝网翘起现象;

钢丝网必须铺设在管道上部。

分水器安装:

为保证将来维修,分水器安装位置必须保证可整体拆卸;

分水器安装时上沿高度不低于600mm;

分水器路数应与设计回路相符;

分水器附近应有一个三孔插座;

分水器的进回水两端应安装压力表和自动排气阀;

集分水器安装完毕后用反射膜进行包裹保护。

热电执行器安装:

与温度控制面板连接是否与施工方案相符;

与分水器连接是否紧密;开启、关闭是否正常。

工程安装示意图:

1.地暖热水工程安装示意图

2.空调地暖工程安装示意图

标准工程材料清单:

地暖热水一体机安装辅材清单:

故障原因及处理:

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作者:科希曼。暖通南社整理编辑。




工程签证9大技巧,你都掌握了吗?

签证

现场签证,不包含在施工合同和图纸中,也不像设计变更文件有一定的程序和正式手续。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需要签证的工程量。那么,施工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处理好工程签证,顺利拿到钱呢?一定要注意这九大技巧!

一现场签证的主要内容

1、现场经济签证包括:

(1)零星用工。施工现场发生的与主体工程施工无关的用工,如定额费用以外的搬运、拆除用工等。

(2)零星工程。

(3)临时设施增补项目。

(4)隐蔽工程签证。

(5)窝工,非施工单位原因停工造成的人员、机械经济损失。如停水、停电,业主材料不足或不及时,设计图纸修改等。

(6)议价材料价格认价单。结算资料汇编规定允许计取议价价差的材料,需要在施工前确定材料价格。

(7)其它需要签证的费用。

2、工期签证包括:停水、停电签证;非施工单位原因停工造成的工期拖延。

二现场签证的重要作用

工程结算主要依据有: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图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定额以及阶段资料汇编等法规性文件,而现场签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了施工现场发生的特殊费用,直接关系到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对一些投标报价包死的工程,结算时更是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进行调整。现场签证是记录现场发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现场签证的分析、审核,可作为索赔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并依据正确的索赔费用。

三工程签证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场签证的处理是工程施工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另一方面是参加建设的各方(包括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不够重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当签证的未签证,如零星工程,零星用工等,发生的时候应当及时办理。很多业主在施工中随意性较大,施工中长改变一些部位,既无设计变更,也不办现场签证,待结算时发生补签困难,引起纠纷。

2、有一些施工单位不清楚哪些费用需要签证,缺少签证意识,进行不规范的现场签证。

一般情况下,现场签证需要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三方共同签字才能生效,缺少任何一方都属于不规范的签证,不能作为结算和索赔的依据。

  3、违反规定的签证,有些现场管理人员不了解合同当中工程发生的有关规定,产生了一些违反规定的签证,这类签证是不能被认可的。

四把好现场签证关是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一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熟悉合同,应特别注意有关成本控制的条款。因为在很多合同中,业主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约定一些特殊条款,比如,有一个项目要求合同和现场签证必须有总监签字才能生效,无总监签字的现场签证是不能作为结算和索赔的依据。

2、及时处理,一方面由于工程建设自身的特点,很多工序会被下一道工序覆盖,如基础土方工程,还有一些在施工过程中拆除,如临时设施。另一方面参加建设的各方人员都有可能变动。因此,现场签证应做到一事一签,一次一签,及时处理、及时审核,并填签证费用审核表,计算费用,上报业主,和业主多沟通,当好业主的参谋。

3、严格签证,这是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利用我们的知识,严格分析现场签证就能避免违反规定的签证出现,该签证的就签证,不该签证的就不签证。应当有监理工程师的签字,并熟悉定额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审核签证是否合理、正确,以免最后浪费精力和成本。

五工程量签证要把握好总体原则

1、涉及费用签证的填写要有利于计价,方便结算。不同计价模式下填列的内容要注意:

(1)如果有签证结算协议,填列内容要与协议约定计价口径一致;

(2)如无签证协议,按原合同计价条款或参考原协议计价方式计价。

(3)签证的方式要尽量围绕计价依据(如定额)的计算规则办理。

2、各种合同类型签证内容

(1)可调价格合同至少要签到量;

(2)固定单价合同至少要签到量、单价;

(3)固定总价合同同至少要签到量、价、费;

(4)成本加酬金合同同至少要签到工、料(材料规格要注明)、机(机械台班配合人工问题)、费;

(5)如能附图的尽量附图;

(6)签证中还要注明列入税前造价或税后造价。

六签证填写的优先次序

1、能够直接签总价的最好不要签单价;

2、能够直接签单价的最好不要签工程量;

3、能够直接签结果(包括直接签工程量)的最好不要签事实;

4、能够签文字形式的最好不要附图;

其他需要填写的内容主要有:何时、何地、何因;工作内容;组织设计(人工、机械);工程量(有数量和计算式,必要时附图);有无甲供材料;签证的描述要求客观,准确,隐避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位、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

如果被隐蔽部位工程量在图纸上不确定,还要标明几何尺寸,并附上简图,施工以外的现场签证,必须写明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据,不能笼统地签注工程量和。

签证发生后应根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审核应严格执行国家定额及相关规定。

七如何对待甲方拒签

1、在编制签证之前,首先要熟悉合同的有关约定,针对重点问题展开签证理由。

同时,应当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陈述理由和罗列签证内容,这样既容易获得签证,又使签证人感觉不用承担风险,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容易接受并签证,否则,对方会不愿意接受并拒签。

2、如果遇到对方有意不讲道理地拒签,实践中可以采用收发文的形式送达甲方(叫一般工作人员去办理)。

不需要强逼甲方在签证单上签字,只需要在收发文本上签字,这样九可以证明已经收到我方地发文,即使甲方不在签证单签字,超过法定时间,签证也自动生效。

3、工程签证的内容应尽量保证详细,包括签证的原因(含引用资料的编号)、位置、尺寸、数量、日期、所用材料、结算方式、结算单价等等,签证单后必须附造成本次签证的原始资料,如技术核定单、设计变更、业主联系单等等,否则甲方可能不予签证。

八填写工程签证的注意事项

1、签证单一定要详细而简洁,不能说的云里雾里,要让看的人明白签证的内容是什么;

2、签证单就是乙方对于合同内未规定增加部分或者是合同内变更东西,说白了就是乙方为甲方做东西,向甲方要钱的凭据,所以要根据现场事实求是的报,不能漏报,多报;

3、乙方在签签证单时要把价格写上,量反映上,审计时能够一目了然!

签证要说明依据(设计变更、会议纪要等)、计算公式及说明、单价分析,还要附带照片等;

4、根据施工合同规定哪些属于签证的范围首先要明确,以免糊里糊涂的办理签证给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你是对自己和别人不负责任,在很多时候设计变更和工程联系单都能作为结算依据时,就不能重复办理签证,以免让别人反感,但不能反映结算内容时必须办理签证;

5、避免现场签证日期与实际不符。好多问题,都是双方口头商定而不及时签证,事后才突击补办签证手续,这就违背了“任何定额材料指导价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规定。有些施工单位故意把完成工程量的时间往后推,在签证日期上做文章,以获得不合理的利润;

6、在办理材料单价的签证时,应注意弄清哪些材料需要办理签证以及如何办好,对于所签证的材料单价应注明是否包括采保费、运输费且不必计算损耗,避免结算时重复计算,在签证中要如实签明材料的名称、规格、厂家、单价、时间等;

7、分清直接费和只计税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计算工程量或一些特殊的项目,往往以双方商定的具体金额来签证解决。签证中要注明是直接费还是计税不计费,因为直接费可以取费,而后者只能收取税金; 

8、工程签证时间控制:工程签证原则上在相应工程结束后7天内完成,隐蔽工程的签证原则上在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完成。

九现场签证需要把握的四大措施

(一)组织措施

现场签证,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1、现场签证必须要有各方主体(业主、监理、施工等)代表签字,同时签证单由几方建设主体各保留一份,结算时由业主亲自交给审计单位,签证单应连续编号。

2、现场签证的内容、数量、项目、原因、部位、日期、结算方式、结算单价等要明确。

3、现场签证一定要及时,不要拖延到结算时才补签。对于一些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及时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

(二) 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重视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现场签证应清楚明确,否则会为结算留下隐患。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的签证,要具体数据清晰明确;发生的措施费用是在施工单位范围之外签证要留好证据;发生的项目风险不属于承包商应考虑的范围内的,也要作好记录。

2、隐蔽工程环节。在实施和施工方案控制过程中,尤其要把好隐蔽工程量签认关。隐蔽工程签证是指施工完以后即将被覆盖的工程部分签证。此类签证资料一旦缺少将难以完成结算。因此,应特别注意搞好以下几方面的记录:

①基坑换土、材质、深度、宽度记录;

②孔桩填芯深度;

③基槽开挖验槽记录等,签证必须真实和及时,不能事后补签。

(三)经济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由于场地变化、业主要求、环境变化等可能造成工程实际造价与合同造价产生差额的各类签证。主要包括业主违约,非承包商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及工程环境变化、合同缺陷等。因其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复杂,需要切实把握好有关定额、文件规定,尤其要严格控制签证范围和内容。

1、工期延误赔偿的相关签证。按索赔程序原则审核索赔的成立条件,分清责任,认可合理索赔,监理签证、业主审定。

2、材料单价的签证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办理材料单价签证时,应注意弄清哪些材料需要办理签证以及如何办好;对于所签证的材料单价是否包括材料采购保管费、运输费的应注明,避免结算时重复结算,对于需要办理签证的材料单价,最好双方一起作市场调查,如实签明材料名称、规格、厂家、单价、时间等。

(四)合同措施

合同措施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合同签订时的管理,若招标文件中对合同主要条款,特别是工程结算方式或价格调整方式描述不够清楚的地方,建议尽可能在合同中明确如下内容:

①工程遗漏项目的补充原则;

②工程量调整的原则和计算方法;

③材料价格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④工程保险、履约担保等风险防范的内容;

⑤综合单价调整的原则和计价方法;

⑥措施费用调整的原则和范围;

⑦工期变化对综合单价影响的调整原则等;

2、遇有设计变更或施工图有错误,如承包商已经开工、下料或购料时,此类签证只需签变更项目或修正项目,原图纸不变的不用重复签证;已下料或购料的,要签写清楚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变更日期、运输情况、到场情况、有无回收或代用情况等。

3、停工损失。由非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停电、停水超过规定的时间范围,造成的窝工、材料租赁、机械租赁等停工的损失;对于由于业资金不到位,致使长时间停工造成的损失,双方应按合同规定的时内以书面形式签证停工的起止日期,现场实际停工工日数与工日单价,现场停工机械的型号、数量、规格、单价等,并列出明细表;对于定额没有规定,如何界定和补偿,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实际情况或参考相同类定额和有关规定来决定。

总之,对现场签证把关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整个控制过程是甲、乙双方的一个博奕过程,作为施工单位现场签证人员要加强自律意识,对施工过程中涉及合同价之外的责任事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签认证明,确保施工承包商的既有利益,同时也不损害投资建设项目业主的利益。




给排水安装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应用

 1.1、界线划分

1) 给水管道

A. 室内外界线:阀或外墙皮1.5m;

B. 与市政管道界线以水表井为界,无水表井者,以与市政管道碰头点为界。

2) 排水管道

A. 室内外以出户第一个排水检查井为界;

B. 室外管道与市政管道界线以与市政管道碰头井为界。

1.2、给排水管道工程量

1) 各类给排水管道分材质、管径,按施工图所示中心线长度以”10m”为计量单位,不扣除阀门、管件、器具组成和井类所占长度。

2) 室内管道安装(室内铸铁给水管及DN≥200的排水管道除外)定额内已包括了管卡(座)、托钩、支吊架制安及除锈刷漆,以及碳钢管、铸铁排水管除锈刷底漆内容,不再另行计算。

3) 室外给水碳钢管已包括除锈刷底漆,其面漆或防腐层按设计要求另计。排水铸铁管已包括沥青漆防腐,不再另行计算。

4) 给水铸铁管(包括采用给水铸铁管材的雨水管)按出厂已带有沥青防腐涂层考虑,若实际发生现场防腐或加强防腐时,按设计要求另行计算。

5) 室内外给排水管道均已包括水压(或灌水)试验、给水管道消毒冲洗,不再另行计算。

【管道需另计项】

1) 室外管道、室内给水铸铁管及DN≥200的排水管道需另计管道支架;

2) 给水铸铁管按管材出厂带有沥青防腐涂层考虑,如需现场防腐或加强防腐可按设计要求另计;室外排水铸铁管的防腐已经包括。

1.3、给排水管道安装定额应用

1)室外管道安装不分地上与埋设,均使用同一定额;          

2)室外管道支架按第八册第一章管道支架项目执行;

3)室内给水铝塑复合管、塑料管等,若设计要求嵌墙或楼(地)面暗敷时,定额人工乘以系数0.80,同时按实调整管件及管卡、扣座、支架等材料用量;

4)设置于管道间、管廊、已封闭的地沟、吊顶内的管道系统(含阀门、法兰、支架、刷油、绝热等全部工程),定额人工乘以系数1.3。

5)钢套管和防水套管执行第六册相应项目;

6)对于热熔连接的(PP-R)塑铝稳态复合管安装,可按消耗量定额第八册中室内、外塑料给水管(热、电熔连接)项目,定额人工乘以系数1.10。

7)补充定额中补充有一些新材质的管道安装,如果有超出最大规格的管道,可执行第六册相应项目。

2、卫生洁具安装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应用

2.1、 卫生洁具简介

【重点通过教材中的安装图了解各卫生器具的安装情况】

1)便溺器具:大便器、小便器、冲洗设备。

2)盥洗、沐浴器具:洗脸盆、浴盆、盥洗槽、淋浴器等。

3)洗涤器具:洗涤盆、化验盆、污水盆、地漏。

2.2、卫生洁具安装工程量计算规则

1) 各种卫生器具安装以”10组(套)”为计量单位,已按标准图综合了卫生器具与给水管、排水管连接的人工与材料用量,以及短管、支托架等零星刷漆工料,不再另行计算。

2) 蹲式大便器安装已包括了固定大便器的垫砖,但不包括大便器蹲台的砌筑。

3) 大便槽、小便槽自动冲洗水箱安装以”10套”为计量单位,已包括了水箱托架的制作安装,不再另行计算。

4) 小便槽冲洗管制作与安装以”10m”为计量单位,不包括阀门安装,其工程量可按相应定额另行计算。

5) 脚踏开关安装,已包括了弯管与喷头的安装,不再另行计算。

6) 水嘴、地漏、地面扫除口安装以”10个”为计量单位。

2.3、卫生器具与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界线划分

与给水管分界点一般为给水水平管与器具进水分支管的交接处;与排水管分界处一般为存水弯与排水管道的交接处。详细见教材表8-5所示。

2.4、卫生器具安装定额应用

1) 各卫生器具安装定额的编制均参照了《全国通用标准》中的有关标准图,分别编列有浴盆、洗脸盆、洗涤盆与化验盆、淋浴器、各式大小便器及冲洗水箱、排水拴、地漏、扫除口、水龙头等项目。

2) 定额中的浴盆安装项目适用于各种型号的浴盆,定额中不包括支座和周边的砌砖及瓷砖粘贴,应按工程消耗量定额另行计算。

3) 成品水力按摩浴盆包括配套小型循环设备(过滤罐、水泵、按摩泵、气泵等)安装,其循环管路材料、配件等按生产厂家成套供货考虑。定额内未包括相关的检查接线工作,应按第二册另计。

4) 洗脸盆、洗手盆、洗涤盆适用于各种型号,洗脸盆肘式开关安装不分单双把,均使用同一项目。

5) 洗脸盆、淋浴器组成安装定额中分别列有钢管组成与铜管制品子目,其区别在于上水管连接时前者按标准图尺寸切管、套丝现场组成,后者一般是在器具进水阀(角阀)之后的部分均采用与器具配套的铜质(镀铬)成品短管与管件、配件(也称铜活)连接安装,有些器具的下水配件也是如此(如立式与理发洗脸盆安装),使用中应加以区分。

6) 与卫生器具配套的感应器安装、卫生间干手器等按第二册执行。

7) 定额内各分支管材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换算。




D5侘寂家居客厅场景


粉丝想要的场景,本来是用来做材质方便预览的。打包分享,场景不好,勿喷。




搞定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

混凝土裂缝问题是长期困扰着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一大难题,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大体积建筑中出现裂缝是很常见的现象,因此工程人员对裂缝问题非常关注。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裂缝的产生原因、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裂缝出现以后的各种修复加固措施,供从事工程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01

裂缝可能危及结构安全

裂缝问题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混凝土结构而言,裂缝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大量科研和实践都证明了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出现时荷载常为极限荷载的15%~25%。

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上结构一般是带裂缝工作的,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范围为0.02~0.05mm,裂缝宽度小于0.05mm 的属无害裂缝,对防水、防腐蚀与承重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我国现行规范对一般正常使用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控制标准为0.3mm。因此就经济及科学观点,一定程度的裂缝是可以接受的。

但有的裂缝会造成结构承载能力降低,结构可靠度下降;有的虽对承载力无多大影响,但会出现诸如混凝上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加速和混凝土碳化,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或发生渗漏,影响使用。

当裂缝宽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还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因此,如何对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进行评价、鉴定、修复,对结构的使用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裂缝原因与类型

裂缝形成的原因一般分成两类: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

【结构性裂缝】

由于直接施加的各种静力和动力荷载所引起的裂缝。由于结构承载力不足应力达到限值引起的,是结构开始破坏的特征。这种裂缝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不对这类裂缝进行处理将对结构的安全带来隐患。

【非结构性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收缩、不均匀沉降等间接作用, 结构的变形受到约束而引起的裂缝。这种裂缝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不大,可根据结构耐久性、抗渗、抗震、使用等方面要求采取修补措施。

在实际工程结构中,由于荷载所引起的裂缝只占总数的20%左右,而由于间接作用所产生的裂缝,大约占裂缝总数的80%。

裂缝成因复杂,对结构的影响差异也较大。只有在弄清结构受力状态和裂缝对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相应的修复措施。

03

裂缝调查与分析

裂缝成因调查包括对材质与施工质量、设计计算与构造、使用环境与荷载等方面的调查,是为裂缝分析提供依据的。

通过裂缝现状观测、成因调查判明是结构性裂缝还是非结构性裂缝。

裂缝的宽度、长度保持恒定不变的属于稳定裂缝,只要其宽度不大,符合规范要求,其危险性较小,属安全构件。

裂缝的宽度和长度随时间不断扩展,说明钢筋应力可能接近或达到流限,对承载力有严重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措施。

04

裂缝的检测

裂缝检测就是裂缝现状检查,通过现状检测并绘制裂缝分布图,为进行裂缝分析和危害性评定提供依据。

裂缝外观检测常用的仪器有刻度放大镜、裂缝对比卡等,裂缝深度主要采用超声波法探测或直接钻芯法检测。检测的一般步骤如下:

01 绘制裂缝分布图

先画出产生裂缝构件的形状, 然后将裂缝的位置、长度标于图上,并对每条裂缝进行编号和注明裂缝出现时间。

为便于研究分析,裂缝图应根据构件逐一绘制展开图,并在图上标明方位。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在构件有裂缝的表面画上方格,方格尺寸依据构件的大小以200~500mm 为宜,在裂缝的一侧用毛笔或粉笔沿裂缝画线,然后依据同样的位置翻样到记录本上,对于特殊形状的裂缝还要拍照和摄像。

02 测定裂缝宽度

测定时把裂缝全长分为四等分,中央点和两端,以及中央点和中间的第三分点。测定裂缝方向上的垂直宽度,使用带有刻度的专用显微镜,将刻度与缝口垂直,量出缝口宽度,记下读数并标于图上。

也可以采用裂缝卡通过放大镜估计裂缝宽度,但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裂缝长度可用钢尺测量,在裂缝的端部要有标志,标上年月日,以观测裂缝的发展。

在测定裂缝长度和宽度的同时,须同时确认保护层厚度,保护层混凝土厚度不宜用錾凿开时,可用钢筋探测器找出其厚度。

03 测定裂缝深度

检测裂缝的深度通常用超声波法,通过所测得的声时与探头之间的关系推算出裂缝的深度。

用超声波测试裂缝深度,要在避开钢筋的位置上进行,且仅对一些受力裂缝比较合适,因为这种裂缝两边的混凝土一般是完全分离的。如果两边的混凝土并未完全分离,用超声波检测是不太准确的。

对于裂缝不深且其走向大致成一直线的构件,可以采用直接取芯的方法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是在有裂缝的位置,沿深度方向钻取混凝土芯样,这样可以在芯样侧面直接测量裂缝深度,其缺点是对构件有一定的破损。

04 裂缝发展情况观测

对于活动裂缝,应进行定期观测,专用仪器有接触式引伸仪、振弦式应变仪等,最简单的办法是骑缝涂抹石膏饼观察。

在典型裂缝位置处抹50mm左右见方的石膏饼,观察石膏饼是否沿原裂缝开裂,就可确定裂缝是否在继续发展。石膏饼开裂宽度大,说明裂缝增长也大,将裂缝的变化情况亦记于图上。通过以上观测绘制形成的裂缝图,即可作为裂缝分析的依据。

05

裂缝修复措施

裂缝处理的原则:

1)首先应能保证裂缝处理后结构原有的承载能力、整体性以及防水、抗渗性能;

2)其次要考虑温度、收缩应力较长时间的影响,以免处理后再出现新的裂缝;

3)再次应防止进一步的人为损伤结构和构件,尽量避免大动大补,并尽可能保持原结构的外观。

裂缝的类型不同,修复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裂缝一般的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01 表面修补

通过密封裂缝表面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久性。适用于对结构承载力无影响的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微细裂缝(一般宽度小于0.2mm)。

修补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密封性、抗渗性和耐老化性,与混凝土的变形要相适应, 大面积处理时应注意防止空鼓、起皮。

表面修补法主要有表面涂抹环氧树脂、聚氨酯、聚合物砂浆等,表面粘贴常采用玻璃丝布、碳纤维布、土工膜。

修补处理前应将裂缝附近的灰尘浮渣清除干净,采用表层粘贴封闭时应对结构面进行打磨处理。

02 内部修复

采用压浆泵将粘合剂及密封剂浆液灌入裂缝深部,由于胶结料在裂缝内部凝结、硬化而起到补缝作用,从而达到恢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防水性的目的。

灌浆材料一般要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且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水泥和化学材料,可按裂缝的性质、宽度、施工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

一般对宽度大于0.5mm 的裂缝,可采用水泥灌浆;对宽度小于0.5mm 的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化学灌浆材料主要为环氧树脂和聚氨酯等。

压力灌浆分为低压注入和高压注入两种方式,应根据修复的结构类型和裂缝种类选择适合的注入方式。

低压注入适合宽度较细,深度较浅的建筑物裂缝;高压注入适合宽度较宽,深度很深的建筑物裂缝。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YJ – 自动压力灌浆技术”,是一项包括材料、机具、施工的综合技术,利用低压原理,依靠内部弹簧压力和毛细管作用将树脂注入微细裂缝。

03 加固补强

结构加固补强是为了防止裂缝再出现和扩展,保证结构安全。结构补强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加大截面法、外包角钢法、粘钢法、粘贴碳纤维法以及预应力加固法等。

加固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结构功能降低及加固原因,结合结构特点、当地具体条件、新的功能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

与修补处理不同,由于加固处理目的在于恢复因裂缝降低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改变,因此必须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计算承载力,提出合理的详细的方案。

06

结语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类型很多,成因复杂,在实践中,应根据裂缝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修复处理,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最终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和耐久的目的。




如何快速计算工程量?

工程工程量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它是编制施工图的重要因素,工程量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准确性。其次,工程量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和安排材料和构件、物资供应的重要数据。另外,它还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对大部分工程预算而言,计算工程量耗用的时间占全部施工图预算编制工作的60%-70%以上,如果用造价套项,则所占的比例更大,为9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各种技巧,快速、准确地计算工程量是工程预算从业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工程量图形算量软件的出现对减轻造价工作者劳动强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鉴于算量软件还不普及的情况下,手工算量的技巧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下面是笔者谈谈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手工算量的经验和技巧,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在工程量计算中有一些反复使用的基数。对于这些基数,我们应在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量以前先计算出来,供在后面计算时直接利用,而不必每次都计算,以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这些基数主要为“三线一面”,即“外墙外边线”、“外墙中心线”、“内墙净长线”和“建筑面积”。对于“三线”的长度,如遇墙厚不一或各层平面布局不同时,应按墙厚、层分别统计。另外“室内净面积”“首层建筑面积”和“内墙面净长线”也是经常利用的基数。

1.建筑面积(S建筑面积)和首层建筑面积(S首层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本身也是一些分部分项的计算指标,如脚手架项目、垂直运输项目等,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工程量都为S建筑面积。S首层建筑面积可以作为平整场地、地面垫层、找平层、面层、防水层等项目工程量的基数,如北京市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中,曾经把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按S=1.4S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2.室内净面积(S室内净面积)。

室内净面积可以作为室内回填土方、地面找平层、垫层、面层和天棚抹灰等的基数。利用这个基数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如果地面是做块料面层时,地面面层的工程量S应在S室内净面积的基础上,加口处的块料面积;二是,天棚若为斜天棚,则应在室内净面积的基础上乘坡度系数。

3.外墙外边线的长(L外墙外边线)。

外墙外边线是计算散水、外墙面(裙)装饰、外脚手架等项目的基数。

(1)散水的计算。按国家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散水是按实际面积计算,如果建筑物的外形是一种非四边形的多边线,而我们仍按逐块累加的方法计算的话,则很难计算。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计算,如散水宽度为B,则散水面积工程量S散水=L外墙外边线×B+4B2,这个公式不但适用于矩形的建筑外形,还适用于非矩形的建筑外形。

(2)外墙面(裙)装饰面积计算。如建筑物外墙面(裙)高度为H,则外墙面(裙)装饰面积S=L外墙外边线×H.

(3)外脚手架的工程量计算。外脚手架的工程量S=L外墙外边线×H,H为檐高。

4.外墙中心线(L外墙中心线)。 

外墙中心线是外墙基础沟槽土方、外墙基础体积、外墙基础防潮层等项目工程量的计算基数。

(1)外墙基础沟槽土方,V=L外墙中心线×S沟槽横断面积。

(2)外墙基础体积,V=L外墙中心线×S沟槽横断面积。中 华 考 试 网

(3)外墙体积,V=L外墙中心线×H×δ,H为墙高,δ为墙厚。

(4)外墙基础防潮层面积,S=L外墙中心线×δ,δ为外墙基础厚。

5.内墙净长线(L内墙净长线)。

内墙净长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计算内墙体积上,内墙体积V=L外墙中心线×H×δ,H为墙高,δ为墙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像利用外墙中心线一样,把内墙净长线用在计算内墙沟槽土方体积和内墙基础体积上,原因是内墙净长线不等于内墙基础净长线,前者在数值上较后者大。

6.内墙面净长线(L内墙面净长线)。

内墙面净长线不同于内墙净长线,外墙的内面也称为内墙面。用内墙面净长线来计算踢脚线和内墙面抹灰工程量很方便。

(1)踢脚线L的计算。根据国家定额规定,踢脚线的工程量为室内净空周长,即房间内墙面的长度,即L=L内墙面净长线。不过,防腐耐酸章节的踢脚线,则不能按此方法计算。

(2)内墙面抹灰面积S.如前所述,内墙面不同于内墙墙面,如果仅仅用内墙净长线计算,则会出现工程量漏算的情况。利用内墙面净长线计算内墙面抹灰,则S=L内墙面净长线×H,H为内墙面净高。当然,我们在计算时,亦可几种基数交叉和配合使用。如我们计算出内墙面净长线,则可根据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室内净面积S室内净面积,利用外墙外边线计算出首层建筑面积等。

合理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是快速准确计算工程量的关键之一。计算工程量时,有些项目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计算顺序安排不当,就会使有些数据重复计算,增大计算工程量、降低计算速度。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尽量少翻阅图纸、资料,以求快速、方便。对于一般工程,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应为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装饰,先内部后外部。在计算建筑和装饰部分时也要对计算顺序进行合理安排。

1.计算建筑部分时,应按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木门窗工程、砌筑工程这样一个顺序,而不能按定额的章节顺序来计算,否则会对某些项目反复计算,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例如,我们先算出了混凝土工程中的梁、柱的体积和门窗面积,那么,在计算砌筑工程需要扣除墙体内混凝土构件体积和门窗部分在墙体内所占体积时,可以利用前面计算的梁、柱的体积和门窗部分所占的体积。利用这些数字时,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要看梁、柱等混凝土构件是否在所计算的墙体内,如在墙体内,则扣除,否则,不扣除;二是当梁、柱宽不同于墙厚时,即梁、柱不完全在墙体内时,只能部分扣除,而不能扣除整个混凝土构件的体积。同样,在计算回填土方和土方运输时,砖基础的体积也可以为后面的计算所利用。

当然,在计算各分部的各项目工程量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技巧。如计算混凝土工程部分时,一般应采用由下向上,先混凝土、模板后钢筋,分层计算按层统计,最后汇总的顺序。砌筑工程可从整体上分层计算,每层的量可采取“整算零扣”的方法。

2.计算装饰部分时,要先地面、天棚,后墙面。先算地面工程量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地面的面积,计算出平面天棚和斜天棚的面积。计算墙面扣除门窗及洞口面积时,可利用先前算出的面积。当以房间为单元计算抹灰工程量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门窗要扣两次面积。

3.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时,要按预制构件的施工顺序计算。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都要计算损耗量。因此,我们在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时,首先根据施工图计算预算量,再依次根据定额规定的损耗率计算制作工程量、运输工程量、安装工程量,最后计算预制构件灌缝工程量。利用这个顺序计算,除了计算的快速和准确外,还能保证预制构件计算项目的科学性,不会漏项。

1.预制混凝土构件表。该表主要用于统计和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工程量以及钢筋、模板用量。计算时应按结构施工图顺序每图单独列表,以防漏算。在计算结构工程量时,宜一次算出并填入相应表内,并注意标出对应位置,以便在计算相应墙体工程量时扣除。其中,相同型号的预制构件只计算一次,另统计出该构件的各层数量和总数。(预制混凝土构件表表式略)

2.门窗表。该表应在计算主体工程前先行完成。根据设计图特点,列表统计各种门窗的数量、单个面积、总面积、型号、材质、作法,以供列项用,并分别列出各层以及不同墙厚位置的数量与面积,供计算内外墙砌筑工程量和抹灰工程量。(门窗表表式略)

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各地都编有预算手册,利用预算手册可使一些烦琐、零星的计算变成查表计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以节约时间。例如,在计算砖基础工程量时,某一砖基础高1.2m,基础墙宽度为240mm,长10m,大放脚为等高六层,如果直接计算则很麻烦,特别是大放脚部分。计算时我们利用公式“基础断面积=基础墙宽度×基础高度+大放脚增加断面积”得到:

S=1.2×0.24+42×0.0625×0.126=0.619(㎡)

如果我们利用预算手册中“等高、不等高砖基础大放脚折加高度和大放脚增加断面积表”,查到折加高度和增加面积分别为1.378m和0.3308㎡,则:

S=0.24×(1.2+1.378)=0.619(㎡)或S=1.2×0.24+0.3308=0.619(㎡)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利用预算手册可以使有些本来很复杂的计算变得简便。

对于采用标准的人孔板、洗涤池、小便池、晒衣架等,这些部分经常碰到,每个部分需计算的项目很多,计算时又很烦琐,因此,我们平时可以把相应的单位工程量计算出来,写在图集上,需要用时直接使用。

总之,建筑工程预算的工程量计算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认真、细致,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技巧去简化计算,以减少劳动强度,节约时间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预算工作对我们的要求。




铜水管的安装方法

       供水管最薄弱的环节是接口处。留意过去常用的镀锌钢管的供水管,接口处的锈蚀总是特别严重。由于XX发布了住宅建设中供水管材禁用镀锌管的规定,各种管材纷纷登场。市场上管材各种各样,接口配件却以铜质居多。 

  由于管道的配件的材质不同,物理和机械性能相异,连接的牢固度自然又受到额外的挑战。由于适配性的问题,塑料管也很容易发生渗漏。而埋墙式水管一旦出现渗漏和爆裂,维修和保养工作工程巨大,装潢一新的居室面目全非,对装潢公司和消费者而言,翻修供水管道都会是一场麻烦。

  但如果供水管选用铜管,再配以铜制接口配件,那么供水管接口的弱点就会成优点。因为使用与接头材料相同的铜管,两者的连接强度将好于两种异类材料相接,连接部位发生渗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下面向你介绍两种简单而便捷的铜管安装方式:卡套式连接和焊接。

  卡套式连接于本世纪起源于英格兰,非常适合于家庭安装。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安全,经济,清洁,快速并能承受足够的压力。这种方式是通过压缩管子上的密封或压环用机械方法进行连结的。选择使用卡套式连接方式只需使用最简单的工具如扳手就可完成。如安装后万一发生渗漏也易于维修,只需直接拧紧螺母即可,而不用放干水流和拆卸水管。

  另外一种安装方式是焊接式,其中又分为锡焊和铜焊。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金属填料不同。两种焊接都是在接头处加热,加入焊料溶解,将溶解的焊料吸入连接处。

  两种焊接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准确度量铜管,并切割铜管;

  2、除去毛边,并清洁表面;

       3、使用正确,适量的焊料;

  4、加热铜管,并使用适量焊料;

  5、让接头冷却,除去多余焊料。

 




常用给排水管材选用详解,详细!

一、硬聚氯乙烯(PVC-U)给水管

硬聚氯乙烯(PVC-U)管是国内外发展最早、产量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塑料管材。自二十世纪40年代起由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相继开发、推广。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市政的排水和给水工程中。据调查,PVC-U管中大约45%用于各种排水领域,其中主要是建筑物排水管,30%左右用于供水领域,15%左右用于各种护套管。

1、建材知识

PVC-U管的主要特性

耐化学腐蚀好,不生锈;

具有自熄性和阻燃性;

耐老化性能好,可在-15℃~60℃之间使用30~50年;

内壁光滑,内壁表面张力小,很难形成积垢,流体输送能力比铸铁管高43.7%;

比重轻,约为铁管的1/5,施工安装便利,安装工作量仅为钢管的1/2,故劳动强度低、工期短;

电性能良好,体积电阻1~31015Ω·cm,击穿电压23~28kV/mm;

管材韧性低,线膨胀系数不大,使用温度范围窄。

PVC-U管刚性好,并可达到建筑材料难燃性能的要求,使用寿命长。接口方式可采用粘接或胶圈柔性接口连接,安装较为简便。

分类

PVC-U管一般可分为压力管和非压力管。

压力管主要用于城乡供水管、建筑给水管和低压农业灌溉管。

非压力管主要用作建筑排水管和城镇排水管和电线套管。

建筑排水管可区分为:实壁管、内螺旋实壁管、双壁内螺旋管、芯层发泡管等。

城镇排水管又可区分为:实壁管、双壁波纹管、径向加筋管等。

PVC-U给水管材挤出成型工艺如下

进料+挤出+冷却定型+牵引+喷码+切割→成品

主要由挤出机将混配料加热,塑化熔融后稳定地输送到挤出机头,由机头成型出管坯,在牵引装置作用下通过真空定型和冷却装置达到所要求的几何形状切断(然后经在线扩口),堆放、收藏。

PVC-U管材生产的主要设备是包括挤出机、机头、定径冷却套、冷却槽、牵引机、喷码机、切割机、扩口机、料架等组成。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60、dn200、dn225、dn250、dn280、dn315;

(2)公称压力等级:PN1.00   PN1.25   PN1.60;

建筑物内应采用PN1.6 MPa管材;

管材线膨胀系数:0.07 mm/m.℃;同材质管件;自熄。

3、连接方式

胶粘承插接口(dn≤110)

橡胶圈承插柔性连接(dn≥63)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CECS 41:2004

标准图号:02SS405-1《硬聚氯乙烯(PVC-U)给水管安装》

5、材料技巧

与水箱及给水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金属管段过渡

室内埋地管道的埋深不宜小于300mm

二、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给水管

1、建材知识

聚丙烯可分为均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共聚聚丙烯又分为分嵌段共聚聚丙烯(PPC)和无规共聚聚丙烯(PP-R)无规共聚聚丙烯,又称三型聚丙烯,是主链上无规则地分布着丙烯及其它共聚单体链段的共聚物。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是欧洲新近开发出来的新型塑料管道产品,PP-R原料属聚烯烃,其分子中仅有碳、氢元素,无毒性、卫生性能可靠。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

系统设计工作压力:Ps≤0.8 MPa宜采用S 5系列;

0.8<Ps≤1.0 MPa宜采用S4系列;

管材线膨胀系数:0.14~0.16  mm/m℃;同材质管件;易燃。

3、连接方式

热熔连接(安装部位狭窄处可采用电熔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GB/T 18742.2-2017

《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49-2005

标准图号:02SS405-2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给水管安装》

5、材料技巧

与水箱及给水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金属管段过渡

试验压力为系统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9 MPa

管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应≤1.0 MPa

三、铝塑复合给水管

1、建材知识

铝塑复合管是最早替代铸铁管的供水管,其基本构成应为五层,即由内而外依次为塑料、热熔胶、铝合金、热熔胶、塑料。现在国内铝塑管质量领先地区:佛山地区。国内比较出名的品牌分别为:日丰,峰泰,美丰。第一种是内外层为聚乙烯,第二种是内层为交联聚乙烯,外层为聚乙烯,第三种是内外层均为交联聚乙烯,中部层均为铝层。铝塑复合管损耗小,可任意剪裁、易安装、施工方便,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内外壁不易腐蚀,因内壁光滑,对流体阻力很小,可随意弯曲。配件为纯铜,价格昂贵,铜件内径小于铝塑复合管内径,口径流量小,且安装不好遇热胀冷缩易漏水。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种类有:

搭接焊铝塑复合管

聚乙烯/铝合金/聚乙烯(PAP)

对接焊铝塑复合管

聚乙烯/铝合金/交联聚乙烯(XPAP1)

交联聚乙烯/铝合金/交联聚乙烯(XPAP2)

聚乙烯/铝合金/聚乙烯(PAP3)

管材线膨胀系数:0.025 mm/m℃;金属管件;自熄。

3、连接方式

卡压式连接(不锈钢接头)

卡套式连接(铸铜接头dn≤32)

螺旋挤压式连接(铸铜接头dn≤32)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铝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05:2000

标准图号:02SS405-3《铝塑复合给水管安装》

5、材料技巧

与水箱及给水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金属管段过渡

四、交联聚乙烯(PE-X)给水管

1、建材知识

PE-X是PE材料的改性,即将PE原有的线性分子链,通过枝接形成枝形分子链(交联),而提高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PE在改性前(交联前)属于可熔可溶的材料,而改性后变为不可熔不可溶的材料(现在所知的所有溶剂都无法将PE-X溶解)。PE的使用温度≤50℃,而改性后,PE-X的使用的温度为≤95℃,同时σ(许用应力)也大幅度提高。这种管材目前在世界地暖行业是占主导地位的水暖管材。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

系统工作压力:Ps≤0.6 MPa,宜采用S 6.3或S 5系列

管材线膨胀系数:0.20 mm/m℃;金属管件;

低温抗冲性能优良,易燃。

3、连接方式

卡箍式连接(卡套式)(铜锻压管件或不锈钢铸管件,紫铜环卡箍)

卡压式连接(不锈钢管件)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98-2003

标准图号:02SS405-4《交联聚乙烯 (PE-X)给水管安装》

5、材料技巧

与水箱及给水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金属管段过渡

五、铜管(无缝紫铜管)

1、建材知识

紫铜管,有色金属管一种。是压制的和拉制的无缝管。低温强度高。常用于制造换热设备(如冷凝器等)。也用于制氧设备中装配低温管路。直径小的铜管常用于输送有压力的液体(如润滑系统、油压系统等)和用作仪表的测压管等。铜管具备坚固、耐腐蚀的特性,而成为现代承包商在所有住宅商品房的自来水管道、供热、制冷管道安装的首选。

2、常用规格

公称通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25、DN150、DN200、 DN250、DN300

管材线膨胀系数:0.0176 mm/m℃

3、连接方式

1)薄壁铜管

①承插式钎焊接口 DN15~DN300

②卡套式接口 DN15~DN50

③压接(卡压)式接口 DN15~DN50

2)厚壁铜管

①螺纹连接 DN20~DN150

②沟槽式连接 DN50~DN300

③活套法兰连接 DN50~DN300方式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铜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71:2004

标准图号:03S407-1《建筑给水金属管道安装-铜管》

5、材料技巧

系统工作压力1.0MPa、1.6MPa

铜管嵌墙或埋地敷设时宜塑覆(铜管外壁塑覆材料为聚乙烯)

六、薄壁不锈钢管

1、建材知识

奥氏体薄壁不锈钢管材,是指壁厚与外径之比不大于6%的不锈钢管道。薄壁不锈钢管管材中铬与氧气、氧化剂反应后,产生钝化作用,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坚韧的致密钝化膜Cr2O3,起抗腐蚀的保护覆膜作用。不锈钢管具有强度高,抗腐蚀性能强、韧性好,抗振动冲击和抗震性能优,低温不变脆,输水过程中可确保输水水质的纯净,且经久耐用又可再生做装潢材料利用。

2、常用规格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Ⅰ系列)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Ⅱ系列)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25、DN150、DN200

公称直径:DN100、DN125、DN150、DN200

3、连接方式

卡压式接口

环压式接口

①承插氩弧焊接口

②压缩式接口≤DN50

③对接氩弧焊接口

④卡箍法兰式连接≥DN100

沟槽式卡箍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53:2018

标准文号:04S407-2《建筑给水金属管道安装-薄壁不锈钢管》

5、材料技巧

卡压式接口DN≤50可按Ⅱ系列选用,DN>50选用Ⅰ系列;

工作压力应≤1.6MPa;

不宜与其它材质管材、管件、附件相接,若相接应采取设置转换接头等防止电化学腐蚀的措施;

嵌墙敷设时宜采用覆塑薄壁不锈钢管

七、热浸镀锌钢管

1、建材知识

热镀锌是使熔融金属与铁基体反应而产生合金层,从而使基体和镀层二者相结合。热镀锌是先将钢铁制件进行酸洗,为了去除钢铁制件表面的氧化铁,酸洗后,通过氯化铵或氯化锌水溶液或氯化铵和氯化锌混合水溶液槽中进行清洗,然后送入热浸镀槽中。热镀锌具有镀层均匀,附着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2、常用规格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50、DN200、DN250、DN300 

3、连接方式

DN≤80mm螺纹连接;

DN≥100mm沟槽式卡箍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1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2018

八、焊接钢管

1、建材知识

焊接钢管是指用钢带或钢板弯曲变形为圆形、方形等形状后再焊接成的、表面有接缝的钢管,焊接钢管采用的坯料是钢板或带钢。焊接钢管比无缝钢管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2、常用规格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50、DN200、DN250、DN300、DN350、DN400、DN500、DN600、DN700、DN800、DN900、DN1000、DN1200

3、连接方式

DN≤80mm螺纹连接;

DN≥100mm焊接或法兰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DN≤80mm螺纹连接;

DN≥100mm焊接或法兰连接《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2008

5、材料技巧

一般用于循环冷却水管道、压力排水管道及厂房、高层建筑雨水管道。

九、氯化聚氯乙烯(PVC-C)给水管

1、建材知识

以氯化聚氯乙烯树脂为原料制成的管道管件,其显著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坚固耐用、耐腐蚀、耐酸碱、耐老化,具有低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和良好的阻燃性及优越的卫生性能。CPVC管道符合我国所有塑料冷热水管的卫生标准,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在国外,CPVC用于制造居家用冷、热水输送管及管件已十分普遍。其管道热损耗低、不挂水滴、无水垢聚集,在82℃温度与0.7MPa压力下可持续应用,并得到XX基金会可饮用水的认证。此外,由于CPVC的燃点大大高于木材,达450℃以上,国外已将CPVC用于制造消防喷淋管系统。目前,国内也开始在消防系统中使用CPVC管道。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

多层建筑可采用S6.3系列,高层建筑应采用S5系列(给水主干管及泵房配管不宜采用);

室外埋地管道工作压力≤1.0MPa可采用S6.3系列,>1.0MPa应采用S5系列。

管材线膨胀系数:0.06mm/m.℃;同材质管件;自熄。

3、连接方式

胶粘承插接口

4、适用规范、标准

《冷热水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GB/T18993-2016

《建筑给水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36:2016

十、聚乙烯(PE)给水管(PE80、PE100)

1、建材知识

聚乙烯 (PE)给水管内壁光滑,且不随使用时间变化,摩擦阻力小,节省能源,压力损失比钢管约小30%,可选用比钢管小的口径。卫生性能好,无添加剂,没有污染饮用水的可能性,ISO标准定级聚乙烯材料为0级(最低级),不生霉材料,与其他一些常用塑料材料相比,聚乙烯的耐霉菌性能要高很多,长期使用也不积垢。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

系统工作压力:Ps≤0.6 MPa宜采用S 6.3或S 5系列;

管材线膨胀系数:0.20 mm/m.℃;同材质管件;

低温抗冲性能优良,易燃。

3、连接方式

dn≤63承插热熔连接

dn>63对接热熔连接

dn≤160电熔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 13663-2017

《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98-2003

5、材料技巧

与20℃、50年、概率预测97.5%的静液压强度σLPL(MPa)

PE80为8.00~9.99

PE100为10.0~11.19

十一、耐热聚乙烯(PE-RT)给水管

1、建材知识

耐热聚乙烯作为塑料类管材,其与钢管、铁管等传统金属管材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连接可靠性,同时还具有节能、不结垢、安装简单和施工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地板采暖系统内部管道的各方面要求。由此可见,未来耐热聚乙烯管材在城市采暖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对于耐热聚乙烯管材性能与加工工艺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

系统工作压力:Ps≤0.6 MPa宜采用S 6.3或S 5系列;

管材线膨胀系数:0.20 mm/m℃;同材质管件;

低温抗冲性能优良,易燃。

3、连接方式

电熔连接

热熔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  CJ/T175-2016

《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98-2003

十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工程塑料给水管

1、建材知识

造管材的材料为丙烯睛一丁二烯一苯乙烯的混配料,其中以ABS树脂为主,仅加入为提高其物理、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所需的添加剂,添加剂应分散均匀。丙烯腊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密度(kg/m3)为:1000≤ρ≤l070。丙烯腊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原料中丙烯睛应大于20(质量分数),其它组成不大于5%(质量分数)。原料应制成管材,按GB/T 18252规定进行试验,最小要求强度MRS≥14 MPa,总体使用(设计)系数C最小值为1. 6。ABS管及管件的生产应符合GB/T 20207的规定。用于输送饮用水的氯化聚氯乙烯管道系统应符合GB/T 17219-1998的要求。根据材料的耐化学性及卫生性,适用于承压给排水输送、污水处理与水处理、石油、化工、电力电子、冶金、采矿、电镀、造纸、食品饮料、空调、医药等工业及建筑领域粉体、液体和气体等流体的输送。

2、常用规格

公称外径:dn20、dn25、dn32、dn40、dn50、dn63、dn75、dn90、dn110、dn125、dn140、dn160、dn180、dn200、dn225、dn250、dn280、dn315、dn355、dn400;

管材线膨胀系数:0.11 mm/m℃;同材质管件;易燃。

3、连接方式

胶粘承插接口

法兰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压力管道系统  第1部分:管材》GB/T20207.1-2006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压力管道系统  第1部分:管件》GB/T20207.2-2006

5、材料技巧

主要用于污、废水处理及游泳池水处理系统配管。

十三、钢衬(涂)塑复合给水管

1、建材知识

钢塑复合管,产品以无缝钢管、焊接钢管为基管,内壁涂装高附着力、防腐、食品级卫生型的聚乙烯粉末涂或环氧树脂涂料。口径范围 DN15–DN1200可带法兰及带压槽涂装。长度 6m、9m、12m及不定尺长度涂层壁厚 100微米~500微米之间,通常为350微米。卫生无毒、不积垢,不滋生微生物、保证流体品质。耐化学腐蚀、耐土壤和海洋生物腐蚀,耐阴极剥离。安装工艺成熟、方便快捷、与普通镀锌管连接雷同。耐候性好,适用沙漠、盐碱等苛刻环境。管壁光滑、提高输送效率、使用寿命长。常见的钢塑复合管有:钢衬聚丙烯复合管(GSF.PP),钢衬聚氯乙烯复合管(GSF.PVC),钢衬聚乙烯复合管(GSF.PE),钢衬聚四氟乙烯复合管(GSF.F4)。

2、常用规格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25、DN150

外层镀锌钢管;

内衬聚乙烯(PE)、聚丙烯(PP-R)、交联聚乙烯(PE-X)、耐热聚乙烯(PE-RT)、硬聚氯乙烯(PVC-U)塑料管或内涂聚乙烯、环氧树脂;

衬(涂)塑可锻铸铁管件;

系统工作压力≤1.0MPa。

3、连接方式

系统工作压力Ps≤1.0 MPa,DN≤65时采用螺纹连接,DN≥80采用法兰或沟槽式卡箍连接;

系统工作压力PS>1.0 MPa且PS≤1.6MPa,应采用衬塑无缝钢管,法兰或沟槽式卡箍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钢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25:2001

5、材料技巧

与阀门、给水栓及其他管材连接时,应采用专用过渡件。

埋地敷设时,在管外壁刷冷底子油一道,石油沥青两道,外加保护层。

十四、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

1、建材知识

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执行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192-2017,是在钢管内壁复合薄壁不锈钢管,这种双金属复合钢管大大提高钢管在输水、输热水、输煤气、输天然气、输油过程中的耐腐蚀性能,表面光滑,流体阻力小,又保留了钢管机械强度高,可采用焊接、沟漕、螺纹连接,密封性好的优点,克服了镀锌钢管易腐蚀,采用热熔连接的塑料管易漏水和老化的缺陷,是输气、输水、输油钢管的升级换代的理想产品。

2、常用规格

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50、DN200

外层镀锌钢管

内衬薄壁不锈钢管

3、连接方式

系统工作压力Ps≤1.0 MPa,DN≤65时采用螺纹连接,DN≥80采用法兰或沟槽式卡箍连接。

4、适用规范、标准

《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CJ/T192-2004。

5、材料技巧

系统工作压力≤2.0MPa。

备注:

管道防腐――埋地铸铁管宜在管外壁刷冷底子油一道,石油沥青两道;埋地钢管(含热镀锌钢管、钢塑复合管)宜在管外壁刷冷底子油一道,石油沥青两道外加保护层(当土壤腐蚀性较强时可采用加强级防腐或特加强级防腐);

明装热镀锌钢管刷银粉漆两道或调和漆两道(消防管);

明装焊接钢管、无缝钢管刷防锈漆两道,调和漆两道(屋面雨水排水管道可刷沥青漆两道)。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合集:人防工程篇

人民防空在我国简称“人防”。它是动员和组织城市居民采取“走”、“藏”、“消”,以阻碍敌人空袭兵器发挥和消除空袭后果为手段的防空。走就是疏散,在临战前组织城市人口疏散和重要经济传递空袭的搬迁,以避免和减少空袭时的不必要损失;藏就是隐蔽,在敌人对我实施空袭时,及时发放和传递空袭警报,组织留城人员和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转入地下,减少损失;消就是消除空袭造成的后果,组织队伍和人民群众消除沾染、清障通道、抢救伤员、抢修通信、供水、供电等系统,保证城市生活、生产的稳定,更好地支持反侵略战争。

人防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种质量通病随处可见,今天分享人防工程中机电安装部分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施工依据:人防工程施工须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GB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有关设计和施工规范施工。参考为【07FG01–05】系列人防图集合订本、《防空地下室构造》(07FJ02)、《防空地下室给排水设施安装》(07FS02)等。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一

现象:防毒通道、密闭通道、洗消间、简易洗消间、扩散室、活室、滤毒室等染毒区未设置洗消排水口及洗消污水集水井。

分析:规范规定“密闭门以外需要冲洗的地段及房间应设直径不小于75mm的洗消排水口”,排水口可采用铜制管堵、防爆地漏(如下图)。这里密闭门以外需要冲洗的地段及房间主要指活门室、扩散室、防毒通道、滤毒室、简易洗消间、洗消间。

防治措施:在上述染毒区应设置收集洗消污水的排水口、排水管。排水管引入单设的洗消污水集水井。有的施工图中部分房间的洗消排水口漏设,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到位,施工时要特别注意。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二

现象:洗消排水口高出地坪表面,无法使洗消污水排尽或影响密闭门的开启。

分析:洗消排水口标高应同地漏。平时洗消排水口应用铜质管堵将排水口封堵。洗消排水口的顶面应低于室内地坪5-10mm,洗消排水口铜制管堵面标高应低于土建完成面3-5mm。室内地坪应向洗消排水口作泛水,排水管道应设固定支架并控制好坡度。

防治措施:洗消排水口应在底板钢筋绑扎阶段一次预埋到位,不得预埋木盒和熟料套管等。当用防爆地漏时,应将防爆地漏直接预埋在混凝土内,不得预留。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三

现象:洗消排水管采用排水铸铁管或排水PVC管。

分析:由于这类管材质地较脆,在冲击波的作用下,易破裂,且PVC管在光辐射作用下易老化。所以,凡穿越防护密闭区域的这类管材应采用DN80热镀锌钢管。镀锌管不应焊接,以免破坏表面镀锌层。若确需焊接应做好二次镀锌的工作。人防口部的排水管道多采用镀锌钢管,在施工中常见用钢筋或支架与镀锌管直接焊接进行固定的现象,应予以纠正。

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操作,在隐蔽前监理单位逐一检查。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四

现象:给排水、消防、喷淋等管道穿越人防临空墙、密闭墙、外墙时预埋套管不符合规范要求。

分析:当给排水、消防、喷淋等管道穿越上述防护结构时,应按(下图)预埋防水穿墙套管。穿墙套管一般有三种形式:

(1)普通不带密闭肋、抗力片的穿墙套管,主要运用在普通的内墙内;

(2)带密闭肋的穿墙套管。这种套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柔性防水套管,主要运用在对防震要求较高的外墙内,另外一种是刚性防水套管,主要运用在一般外墙以及无抗力要求的密闭墙内。穿墙套管伸出墙面段大于40mm。

(3)带密闭肋、抗力片的穿墙套管。这一类主要运用在有抗力要求的临空墙、顶板、相邻单元隔墙内。穿墙套管中间带密闭肋,两侧分别设固定法兰。密闭肋应居中,抗力片面应与结构完成面平。密闭翼环、法兰宽为100mm,厚度不小于10mm。穿墙套管内径应大于穿墙管外径的30—40mm,便于用密封材料填塞密实。片面认为套管管径比工作管管径大2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防治措施:施工时要注意设计图纸要求或引用图集,根据图集的不同,对于外墙采用带抗力片的套管做法也不相同。如带抗力要求的套管只在受抗力冲击波作用的一侧制作抗力片,施工时要注意区别。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五

现象:随意预留或打孔洞穿越临空墙、密闭墙、楼板。

分析:凡穿越上述墙体的给排水管应按图纸或图集要求制作预埋套管,并按规范要求做好防护密闭连接。与人民防空工程无关的管道不宜穿过人防防护结构。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规定,如因条件限制需要必须穿过时,只允许公称直径不大于150mm的给水、消防、采暖、空调冷媒管道穿过,并且应在维护结构内侧加设阀门。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不应穿过人防围护结构。

防治措施:很多地下室结构住宅、办公室等建造,住宅建筑的生活污水和办公楼的雨水等污废水管排经地下室,考虑到上部建筑战时容易遭到破坏,为保证人防工程围护结构的整体强度及其密闭性,应尽量把与防空地下室无关管道设在人防工程的防护范围之外,土建可采用顶板局部降低、设管道夹层、设管道井等方法处理。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六

现象:消火栓箱嵌埋在人防外墙、临空墙、密闭墙内。

分析:由于消火栓箱嵌埋在人防外墙、临空墙、密闭墙内而减小了墙体厚度,影响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和密闭性能。

防治措施:消防栓箱采用壁挂式明装。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七

现象:未设置防爆波阀门或设置错误。

分析:当给水管、消火栓管、喷淋管、机械排水管、透气管、输油管等从出入口引入时,应在围护结构的内侧设置放爆波阀门;当从围护结构引入时,应在围护结构的内侧设置防爆波阀门;穿越防护单元隔墙和上下防护单元的防护密闭楼板时,应在防护密闭隔墙和防护密闭楼板两侧的管道上设置公称压力不小于1MPa的阀门。但因平时使用要求不允许设置阀门的,可在该位置设置可拆除的法兰短管。透气管道在穿过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时,应在其内侧设防爆波阀门。压力排出管及透气管应在管线穿越外墙或顶板处的内侧设置防爆波阀门。当收集上部非人防区消防废水的排水管需穿越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时,其地漏应采用防爆地漏,且在管道穿越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内侧设置防爆波阀门。

防治措施:所有进、出人防地下室的管道及其穿过的人防围护结构,均应采取防护密闭措施,即在工程内侧安装防爆波阀门,另外,若在底板预埋排水管道通向人防工程外侧的,在工程外侧的洗消集水井内也应安装防爆波阀门,在人防内侧设置阀门井安装防护阀,防护阀应采用闸阀。防护阀安装前均应做好试压记录。这些管道上设置防护阀门是为了防止冲击波和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毒剂沿管道进入未遭破坏的人防工程内部。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八

现象:防火阀、密闭阀门、防护阀门不设单独吊、支架。

分析:防火阀的工作温度可达280℃以上,在高温烟气状态下,排烟风管扭曲会直接影响防火阀,故设单独吊、支架固定防火阀,以防止其移位变形。密闭阀门本体重量大,需要独立吊支架承重。防护阀门本体重量大,且战时要抗击冲击波,需要独立吊支架承重和固定。

防治措施:施工时加强各工序的检查和专业间的配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九

现象:用普通地漏、普通清扫口代替防爆地漏和防爆清扫口。

分析:防爆地漏和防爆清扫口是战时的配件,有排水功能,还有防护密闭功能;普通地漏、普通清扫口不具有防护密闭功能,在冲击波作用下会瞬时毁坏,将直接影响生命和财产的安危。施工和监理人员不理解防护要求,也不熟悉防爆地漏和防爆清扫口配件,就极易发生上述现象。如果没有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防治措施:施工和监理人员要理解人防工程防护要求,熟悉防爆地漏和防爆清扫口等配件的正确做法,并按要求施工。

工程质量通病一

现象:无桩基人防地下室底板钢筋未形成接地网及防护密闭门门框未接地,各种配电箱内电气接地未直接从接地网引入。

 分析:在无桩基人防地下室底板上下层周边钢筋每个角点须电焊,并沿工程宽度方向每5m焊一点,沿长度方向每10-20m焊一点,组成焊接钢筋网。在焊接钢筋网上的钢筋搭接处须电焊,若顶、底板为梁板结构,则主梁主筋(至少二根)与板的横向钢筋每5-8m电焊一点,并做好接地电阻测试,如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时,应另行加设接地装置。每扇防护密闭门门框角钢应用25×4扁铁与底板上层钢筋电焊,此上层钢筋至少有一点与焊接钢筋网电焊连接。各种配电箱内电气接地应用40×4扁铁直接从接地钢筋网引入。

防治措施:仔细阅读图纸,熟悉人防工程接地要求。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二

现象:电气管线直接从人防区引人非人防区,或防护单元之间未做防护密闭措施。

 分析:在底板中穿过临空墙、密闭墙和临战封堵处的电气管线,应引至墙体两侧,在墙体内安装密闭盒,两个密闭盒用镀锌钢管连接,钢管中间设密闭肋,密闭肋应用3-4mm钢板并和镀锌管双面满焊,当钢管直径小于32mm时,密闭盒可采用86型接线盒代替,钢管直径为32-50mm时,应用厚3mm钢板焊接成250×180×120mm密闭盒。两个密闭盒应相互错开以保证墙体厚度,密闭盒不能作为灯具、配电箱接线盒用。

防治措施:区分人防电气施工操作工艺与建筑工程要求的区别,按照设计图纸正确施工。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三

现象:有防护密闭要求或暗敷在混凝土墙内的电气管线的材质采用薄壁管。

分析:平战结合工程,导线宜采用钢管敷设。埋设在混凝土内电气管线管材应用厚壁管(壁厚大于2mm的称厚壁钢管),在密闭段区域内的管材应用镀锌钢管。

防治措施:在人防工程中敷设的电气导线管,密闭段必须采取防护、密闭措施进行处理,施工时时刻牢记人防工程“防护”和“密闭”的要求。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四

现象:在人防临空墙、密闭墙、楼板、临战封堵处穿越的电缆桥架、母线槽施工不符合规范要求。

分析:穿过围护结构、的各种电气(动力、照明、电话、消防、报警等)管线和预留用管,应分别做好防护密闭和密闭处理。当工程内电缆或导线数量较多又集中时,可采用电缆桥架敷设的方式,但电缆桥架不得直接穿过维护结构、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因电缆桥架直接穿过上述墙体时,不能做到完善的防护、密闭处理,所以穿过时桥架应断开改为线缆穿管敷设,在围护结构、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中预埋套管,套管中间设密闭肋(图二十五),以符合防护密闭要求。

防治措施:预埋套管应满足一根套管穿一根电缆,以便穿线后做好密闭措施。当工程使用母线槽时,母线槽在上述墙体处应使用密闭型密集绝缘母线槽密闭段。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五

现象:当人民防空工程作为人员掩蔽部时,未设置呼唤按钮,或各个出入口都设置、或未将呼唤按钮直接预埋在混凝土内。

分析:呼唤按钮是供外部人员进入人防工事先与内部人员联络的手段,外部人员要进人人防,必须由防毒通道进入。在防护密闭门外按呼唤音响按钮,经内部值班人员允许后,值勤人员始能开门允许人员进入人防内,因此只要设置在战时排风口部防护密闭门外的墙体上,并将产品直接预埋在混凝土墙内。

防治措施:防爆呼唤按钮要在工程施工时设置到位,严禁竣工后随意在墙体上打眼设置。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六

现象:线敷设未充分考虑防空地下室今后增加通信、报警等设施时的预埋备用管,投入使用后随意在密闭墙、临空墙上凿孔,破坏墙体的防护和密闭性能。

分析:为考虑防空地下室今后增加通信、报警等设施时的管线敷设,应预埋备用管,以避免今后在密闭墙、临空墙上凿孔,破坏墙体的防护和密闭性能。人民防空工程应在各个人员出入口和连接通道的防护密闭门、密闭门门框墙上预埋4-6根管径为50-80mm的镀锌钢管作为备用管,并在中间设密闭肋,管中心距墙、顶、门框角钢的距离不小于100mm,管口出结构墙70mm。

防治措施:口部预埋管道应按设计图纸一次性预埋到位,同时充分满足人防防护(密闭)门的启闭空间,不得影响人防门向外90°的开启角度。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七

现象:从人防区引至非人防区的照明线路未在人防区内侧加装熔断器。

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战时遭受空袭时,室外灯具被破坏,由于照明回路发生短路而影响室内照明,因此字防空地下室内部引至人防门以外的照明回路,应在该人防门内侧单独设置熔断器等短路保护装置或设置单独照明回路。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八

现象:防空地下室各种电气箱布置不符要求。

分析:为人防战时服务的配电箱、控制箱、照明箱均应设置在人防清洁内,不得设在非人防区或密闭通道、防毒通道等染毒区。如嵌墙壁暗装时,不得设在临空墙、密闭墙,外墙等处而降低墙体厚度,以免影响工事的防护能力和密闭性能,若必须设置在此类墙体时应采取挂墙式明装。从低压配电室至每个防护单元内应有防护措施。

防治措施:各自独立设置每个单元的战时配电回路,防止战时一个防护单元被破坏而影响其他防护单元的正常供电。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九

现象:人防地下室各出人口未设置应急照明灯。

防治措施:平战结合工程应考虑人员进出的安全,特别是停电后出入口口部窄小又都有门槛,在人多情况下易发生事故,应在转角处、交叉口、出人口设置应急照明灯。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十

现象:当人防地下室作为人员掩蔽部时,未设置通风方式信装置,或设置不合理。

分析:防空地下室指挥人员要根据战时室外空气污染情况或上级部门指令,对工事内部的通风方式作出决定,为及时转换通风方式,需设置通风方式信号装置系统,包括控制箱、指示灯箱和呼唤按钮三个部分。指示灯箱应设置在进风机房和人员出入口连通口,最后一道密闭门内侧上方,指导人员出入。当人防工事不作为人员掩蔽部时,则不需设置通风方式信号装置。

防治措施:控制箱、知识灯箱和呼唤按钮必须按照要求设置到位,其中呼唤按钮属人防专用产品,应使用人防主管部门备案的定点生产厂家的产品,并在墙体内预埋。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十一

现象:穿越围护结构、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的电气管线未进行防护密闭处理或密闭处理。电缆、电线引入经过防爆波电缆井,套管穿越井壁未做防护密闭处理,未加装密闭翼环和抗力片。

分析:围护结构、防护密闭隔墙、密闭隔墙的电气管线(包括电话、通信、火灾报警等弱电线路)及预留备用穿线钢管,应进行防护密闭或密闭处理。穿墙短管必须设置密闭翼环,管材选用厚度不小于2.5mm热镀锌钢管,密闭翼环采用厚度大于3mm的钢板制作,翼高宜为30-50mm,密闭翼环与穿墙短管结合部位应满焊接。穿墙短管两端伸出墙面长度为50mm左右。当密闭穿墙短管做套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套管与电缆或护套线之间应用密封材料填充密实,并应在管口两端进行密闭处理,填料长度为管径的3-5倍,且不得小于100mm,电缆或护套线在套管内不得有接头,套管内径应比电缆或护套线外径大30-40mm(如下图) 。

电缆、电线引入经过防爆波电缆井、套管穿越井壁时,应采取防护密闭措施,应按要求增加密闭翼环和抗力片。

防治措施:施工图一般不重复施工规范条文,设计说明只讲明应执行的规范、图集,如果在中间验收中稍不留神,那么这类施工细节就会被疏漏,施工前注意仔细阅读图纸和图集做法,施工中严格按防护要求操作,以满足防护密闭的要求。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结合施工单位的情况,对人防施工要点提前交待,督促施工单位尽早熟悉《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防空地下室电气设计》,并在各工序复检中严格把关。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一

现象:风管穿越临空墙、密闭墙、楼板时随意预留混凝土洞。

分析:凡穿越上述墙体的管道都应按规范要求做好防护密闭处理,这是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关键重点内容。如果不按相关规定预留混凝土孔洞将导致事后无法按规范要求进行有效的防护密闭处理。

防治措施:若供平时使用的风管,应在洞口四周预埋钢板或在洞口内外侧四周预埋角铁框,以便临战封堵。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10mm,角钢可采用∟80× 80× 8mm若供战时使用的风管,应在人防出入口部临空墙、密闭墙上预埋密闭短管。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二

现象:战时进、排风管,在临空墙、密闭墙预埋的密闭短管管径、厚度不符合要求,预埋时短管变形。

分析:人防口部进、排风管道穿临空墙、密闭墙时应预埋通风穿墙短管,通风穿墙短管处墙体开孔处钢筋需做加固处理。穿墙短管与混凝土接触部分不得油漆,因为管道与混凝土接触部分油漆将会影响混凝土与管道的黏结力。在人防临空墙、密闭墙部分(包括顶板起密闭作用的)通风预埋短管一般按相关图集制作安装,临空墙预埋短管管材应采用厚钢板机械卷制成型,不应采用无缝钢管。密闭短管中间应设密闭肋,密闭肋厚度为5mm,宽度为50mm,密闭肋与短管应双面满焊,临空墙预埋管管材的厚度应不小于6mm,密闭墙预埋管管材的厚度应不小于3mm,其厚度应根据预埋管的管径大小确定,使预埋管不致变形即可(如下图)。

防治措施:通风短管预埋时中心线应水平,密闭肋应居中,应适当采取加固措施。预埋位置要充分考虑低于顶板、满足安装尺寸并不影响人防门的启闭。对于今后需要焊接法兰片的管道,应确保七距离土建墙体完成面大于100mm,以便于今后的焊接工作以及阀门手柄的正常启闭。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三

现象:排风口部自动排气阀和相关的通风短管或密闭阀未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错开布置。

防治措施:为有利于防毒通道或洗消间的充分换气,自动排气阀门、防爆超压排气阀门和相关的通风短管或密闭阀应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错开布置。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四

现象:当人防工事作为人员掩蔽部时,工事未设置超压测压管或室外端设置在扩散室内,室内端设置在滤毒室内或两端未出顶板。

分析:当人防工程作为人员掩蔽部时,战时滤毒式通风为防止人员进出工程时外部有毒气体或放射性毒剂等进入工程内,工程应保持30-50Pa超压,为测定室内外压差值需设置超压测压装置,若工程未设置超压测压管或室外端在扩散室内,室内端设置在滤毒室内或两端未出顶板都为错误。

防治措施:人防工程超压测压管为DN15镀锌钢管,应采用直接预埋的方式预埋与顶板混凝土内,管两端应垂直向下,两端预留位置应准确无误,室内端应设在值班室或风机房内,室外短应设在防护密闭门外或扩散室、活门室外通道,直接和大气相同。管道变向转弯处宜采用专用弯头,两端管口距墙、顶板不小于100mm。室内端应绞好丝扣并上束节。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五

现象:管道、预埋穿墙管直径与所连接的管道或手动密闭阀门等设备的连接管管径不匹配。

分析:部分通风施工图在标注人防战时口部进、排风管道(圆形风管部分)管径时采用的是公称直径,如DN300,400……是根据管路中安装手动密闭阀门等设备的公称直径标注,而管道、预埋穿墙管直径应与所连接的管道或手动密闭阀门、自动排气活门(YF型、PS型)、防爆超压排气阀门(FCS型)的接管管径相一致。

防治措施:预埋接管外径参见下表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六

现象:清洁式通风、滤毒式通风系统未设置两道密闭,或者两道密闭均设置在染毒区。

分析:当人防工程作为人员掩蔽部时,为了保证染毒物质不进入清洁区,防空地下室清洁通风和滤毒通风的进、排风系统防护密闭按照规范要求,钢板风管必须设置两道密闭阀门,最后一道密闭阀门必须设在清洁区,如进风系统设在风机房内。

防治措施:清洁式通风系统应在染毒区设第一道密闭阀,在清洁区设第二道密闭阀。滤毒式送风系统在过滤吸收器前设第一道密闭阀,在清洁区设第二道密闭阀。如图排风系统当只设一个防毒通道时,应在清洁区设自动排气阀门或放爆超压排气阀门。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七

现象:有防护密闭功能要求的通风管道,采用材料和施工工艺错误。

分析:为了防止染毒物通过通风管路进入工程清洁区,从清洁区的一道密闭阀至消波活门的管道及配件,应采用厚度为3mm满焊钢板风管,其焊缝应饱满、均匀、严密,不能采用一般咬口连接的薄镀锌钢板。自动排气阀门、防爆超压排气阀门安装同理,但与防爆超压排气阀连接变径管6mm厚度的满焊钢板风管。若将临空墙、密闭墙中预埋短管作套管用,冲击波和毒剂便会轻易进入人防工程内部。

防治措施:战时焊接风管及其法兰的制作方法:战时焊接风管是指有密闭要求的风管部分,一般是指工程口部至工程内侧的密闭阀门部分,应采用厚度为3mm的钢板焊接制作。焊接风管上所有连接法兰应采用带有密封槽,厚度为8mm的车制法兰,法兰接触面应平整,法兰垫料应采用单层、整圈无接口,厚度为4mm平板橡胶密封圈,以达到必要的强度和密闭要求。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八

现象:设有滤毒通风的人员掩蔽部,在其送风系统上未设侧压管、取样管或设置位置错误。

分析:在滤毒器、过滤吸收器进出风口处均应设置测压管,并且在连接管路上设置气体浓度的取样管,通过滤尘器和过滤吸收器阻力变化,及时掌握滤尘和滤毒能力(如下图)。清洁式管路上应在其两道密闭阀之间滤毒器前后各设置一根取样管,测压管和取样管应和风管同时制作。有的施工图无此要求,或者测压管、取样管遗漏、设置位置不正确。

防治措施:测压管、取样管是人防工程战时通风的必要设施,土建钢筋绑扎时,按照专业图纸正确预留预埋到位。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九

现象:自动排气阀门、(防爆)超压排气活门未按照规范要求安装。

分析:自动排气阀门、(防爆)超压排气活门安装时必须保证穿墙管法兰面和在轴线视线上的杠杆垂直,(防爆)超压排气活门内挡圈位置正确,不能倒置。防爆超压排气活门、自动排气阀门安装应保证活门开启方向必须朝向排气方向,活门启闭灵活,关闭后阀盘与密封圈贴合紧密。

防治措施:自动排气阀门、(防爆)超压排气活门安装时,通过重锤的位置判断是否安装正确。重锤位置应位于最低处(因为室内超压值是靠重锤来调节的,当室内超压消失时靠重锤关闭阀门,故重锤位置应位于最低处)。

通风工程质量通病十

现象:通风密闭阀门安装未按照规范要求 。

分析:通风密闭阀门安装时应保证标志压力通径的箭头与受冲击波方向一致。因冲击波总是从室外沿管道至室内,因此,进风系统阀门箭头和气流方向一致,排风系统阀门箭头和气流方向相反。现场通常出现在排风口部密闭阀安装方向错误及铭牌掉落等问题。

防治措施:密闭阀门安装应注意阀门的安装位置便于阀门手柄的操作,满足手柄的正常转动。同时,密闭阀门应采用吊钩或支架固定,吊钩不得吊在手柄或锁紧位置。




批量添加族参数再认识

    最近有小伙伴有和批量添加族参数(上)中一样的给族批量添加参数需求,这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拿到的是下面这样的数据,一一对应的参数名,参数分组和参数类型。一个族里面要添加200多个参数,也是活久见了。

一共231个参数名,涉及到9种参数分组和17种参数类型。

一开始写出的程序是这样的: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Parameter.AddParameter这个节点,由于是一个族,对应多个参数分组和参数类型,需设置连缀为最长。才能保证参数分组和参数类型正确。

        但总感觉这样的程序有些不尽人意,手动输入的工作量还是很大,而且还是从n多项里面去挑选。

后来查了一下API,原来参数分组和参数类型都是枚举类型。那么就可以通过表格数据去与拿到的所有枚举数据去匹配,从而省掉前面手动输入参数分组和参数类型的操作。

但报了下面的错误:

于是查看了其数据类型:

但此节点接受的数据类型为string字符串类型:

于是将程序改为下图:

        问题虽然解决了,事后想起来仍觉得不对劲,既然参数组和参数类型接受的数据类型为字符串。我将表格数据的字符串与获取到的枚举类型转化为字符串去匹配,岂不多此一举。不是直接用表格数据的字符串类型就可以了吗?

接着又将程序改写为:

真是兜兜转转,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原始的问题。批量添加参数后:

        国际项目,拿到的数据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并且能够直接使用的,但对国内项目还是需要知道参数组和参数类型的中英文对照才能用起来更加丝滑。这一点九哥早已有文章做了详尽的阐述,详见显示ParameterType和Parameter Group中文标签这篇文章。

        但获取到的参数类型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仍有个别错位的情况。我将其整理出来放在文末。也可后台回复“表格”获取源文件。

参数类型

ParameterType 参数类型(中文)
Text 文字
Integer 整数
Number 数值
Length 长度
Area 面积
Volume 体积
Angle 角度
URL URL
Material 材质
YesNo 是/否
Force
LinearForce 线分布力
AreaForce 面分布力
Moment 力矩
NumberOfPoles 极数
FixtureUnit 卫浴装置当量
LoadClassification 负荷分类
Image 图像
MultilineText 多行文字
HVACDensity 密度
HVACEnergy 能量
HVACFriction 摩擦
HVACPower 功率
HVACPowerDensity 功率密度
HVACPressure 压力
HVACTemperature 温度
HVACVelocity 速度
HVACAirflow 风量
HVACDuctSize 风管尺寸
HVACCrossSection 横截面
HVACHeatGain 热增益
ElectricalCurrent 电流
ElectricalPotential 电压
ElectricalFrequency 频率
ElectricalIlluminance 照度
ElectricalLuminousFlux 光通量
ElectricalPower 功率
HVACRoughness 粗糙度
ElectricalApparentPower 视在功率
ElectricalPowerDensity 功率密度
PipingDensity 密度
PipingFlow 流量
PipingFriction 摩擦
PipingPressure 压力
PipingTemperature 温度
PipingVelocity 速度
PipingViscosity 动态粘度
PipeSize 管道尺寸
PipingRoughness 粗糙度
Stress 应力
UnitWeight 容重
ThermalExpansion 热膨胀系数
LinearMoment 线性弯矩
ForcePerLength 点弹性系数
ForceLengthPerAngle 弹性转动刚度
LinearForcePerLength 线弹性系数
LinearForceLengthPerAngle 弹性转动线刚度
AreaForcePerLength 面弹性系数
PipingVolume 体积
HVACViscosity 动态粘度
HVACCoefficientOfHeatTransfer 传热系数
HVACAirflowDensity 气流密度
Slope 坡度
HVACCoolingLoad 冷负荷
HVACCoolingLoadDividedByArea 冷负荷除以面积
HVACCoolingLoadDividedByVolume 冷负荷除以体积
HVACHeatingLoad 热负荷
HVACHeatingLoadDividedByArea 热负荷除以面积
HVACHeatingLoadDividedByVolume 热负荷除以体积
HVACAirflowDividedByVolume 风量除以体积
HVACAirflowDividedByCoolingLoad 风量除以冷负荷
HVACAreaDividedByCoolingLoad 面积除以冷负荷
WireSize 线径
HVACSlope 坡度
PipingSlope 坡度
Currency 货币
ElectricalEfficacy 效力
ElectricalWattage 瓦特
ColorTemperature 色温
ElectricalLuminousIntensity 发光强度
ElectricalLuminance 亮度
HVACAreaDividedByHeatingLoad 面积除以热负荷
HVACFactor 系数
ElectricalTemperature 温度
ElectricalCableTraySize 电缆桥架尺寸
ElectricalConduitSize 线管尺寸
ReinforcementVolume 钢筋体积
ReinforcementLength 钢筋长度
ElectricalDemandFactor 需求系数
HVACDuctInsulationThickness 风管隔热层厚度
HVACDuctLiningThickness 风管内衬厚度
PipeInsulationThickness 管道隔热层厚度
HVACThermalResistance 热阻
HVACThermalMass 热质量
Acceleration 加速度
BarDiameter 钢筋直径
CrackWidth 裂痕宽度
DisplacementDeflection 位移/偏移
Energy 能量
StructuralFrequency 频率
Mass 体量
MassPerUnitLength 质量/单位长度
MomentOfInertia 惯性矩
SurfaceArea 表面积/单位长度
Period 周期
Pulsation 角频率
ReinforcementArea 钢筋面积
ReinforcementAreaPerUnitLength 钢筋面积/单位长度
ReinforcementCover 钢筋保护层
ReinforcementSpacing 钢筋间距
Rotation 旋转
SectionArea 截面面积
SectionDimension 截面尺寸
SectionModulus 截面模量
SectionProperty 截面属性
StructuralVelocity 速度
WarpingConstant 翘曲常数
Weight 重量
WeightPerUnitLength 重量/单位长度
HVACThermalConductivity 热传导率
HVACSpecificHeat 比热
HVACSpecificHeatOfVaporization 蒸汽比热
HVACPermeability 渗透性
ElectricalResistivity 电阻率
MassDensity 质量密度
MassPerUnitArea 质量/单位面积
PipeDimension 管道尺寸标注
PipeMass 体量
PipeMassPerUnitLength 质量/单位长度
HVACTemperatureDifference 温度差异
PipingTemperatureDifference 温度差异
ElectricalTemperatureDifference 温度差异

参数分组

BuiltInParameterGroup 内置参数组(中文)
PG_GEO_LOCATION 地理位置
PG_STRUCTURAL_SECTION_GEOMETRY 结构剖面几何图形
PG_ENERGY_ANALYSIS_BLDG_CONS_MTL_THERMAL_PROPS 材质热属性
PG_ENERGY_ANALYSIS_ROOM_SPACE_DATA 房间/空间数据
PG_ENERGY_ANALYSIS_BUILDING_DATA 建筑数据
PG_COUPLER_ARRAY
PG_ENERGY_ANALYSIS_ADVANCED 高级
PG_RELEASES_MEMBER_FORCES 释放/杆件力
PG_SECONDARY_END 次端点
PG_PRIMARY_END 主端点
PG_MOMENTS 力矩
PG_FORCES
PG_FABRICATION_PRODUCT_DATA 预制产品数据
PG_REFERENCE 参照
PG_GEOMETRY_POSITIONING 几何图形位置
PG_DIVISION_GEOMETRY 分区几何图形
PG_SEGMENTS_FITTINGS 管段和管件
PG_CONTINUOUSRAIL_END_TOP_EXTENSION 延伸(结束/顶部)
PG_CONTINUOUSRAIL_BEGIN_BOTTOM_EXTENSION 延伸(起始/底部)
PG_STAIRS_WINDERS 转角
PG_STAIRS_SUPPORTS 支撑
PG_STAIRS_OPEN_END_CONNECTION 终点连接
PG_RAILING_SYSTEM_SECONDARY_FAMILY_HANDRAILS 扶手 2
PG_TERMINTATION 终端
PG_STAIRS_TREADS_RISERS 踏板/踢面
PG_STAIRS_CALCULATOR_RULES 计算规则
PG_SPLIT_PROFILE_DIMENSIONS 直径     (长度单位或厚度的百分比)
PG_LENGTH 长度
PG_NODES 节点
PG_ANALYTICAL_PROPERTIES 分析属性
PG_ANALYTICAL_ALIGNMENT 分析平差
PG_SYSTEMTYPE_RISEDROP 上升/下降
PG_LINING 内衬
PG_INSULATION 绝缘层
PG_OVERALL_LEGEND 整个图例
PG_VISIBILITY 可见性
PG_SUPPORT 支座
PG_RAILING_SYSTEM_SEGMENT_V_GRID V 网格
PG_RAILING_SYSTEM_SEGMENT_U_GRID U 网格
PG_RAILING_SYSTEM_SEGMENT_POSTS 支柱
PG_RAILING_SYSTEM_SEGMENT_PATTERN_REMAINDER 图案余数
PG_RAILING_SYSTEM_SEGMENT_PATTERN_REPEAT 图案重复
PG_RAILING_SYSTEM_FAMILY_SEGMENT_PATTERN 线段图案(默认)
PG_RAILING_SYSTEM_FAMILY_HANDRAILS 扶手 1
PG_RAILING_SYSTEM_FAMILY_TOP_RAIL 顶部扶栏
PG_CONCEPTUAL_ENERGY_DATA_BUILDING_SERVICES 能量模型 – 建筑设备
PG_DATA 数据
PG_ELECTRICAL_CIRCUITING 电气 – 线路
PG_GENERAL 常规
PG_FLEXIBLE 自适应构件
PG_ENERGY_ANALYSIS_CONCEPTUAL_MODEL 能量分析模型
PG_ENERGY_ANALYSIS_DETAILED_MODEL 详图模型
PG_ENERGY_ANALYSIS_DETAILED_AND_CONCEPTUAL_MODELS 基本
PG_FITTING 管件
PG_CONCEPTUAL_ENERGY_DATA 概念能量数据
PG_AREA 面积
PG_ADSK_MODEL_PROPERTIES 模型属性
PG_CURTAIN_GRID_V V 网格
PG_CURTAIN_GRID_U U 网格
PG_DISPLAY 显示
PG_ANALYSIS_RESULTS 分析结果
PG_SLAB_SHAPE_EDIT 编辑板形状
PG_LIGHT_PHOTOMETRICS 光域
PG_PATTERN_APPLICATION 填充图案应用
PG_GREEN_BUILDING 绿色建筑属性
PG_PROFILE_2 轮廓 2
PG_PROFILE_1 轮廓 1
PG_PROFILE 轮廓
PG_TRUSS_FAMILY_BOTTOM_CHORD 下弦杆
PG_TRUSS_FAMILY_TOP_CHORD 上弦杆
PG_TRUSS_FAMILY_DIAG_WEB 斜腹杆
PG_TRUSS_FAMILY_VERT_WEB 竖向腹杆
PG_TITLE 标题文字
PG_FIRE_PROTECTION 消防系统
PG_ROTATION_ABOUT 转动
PG_TRANSLATION_IN 平动
PG_ANALYTICAL_MODEL 分析模型
PG_REBAR_ARRAY 钢筋集
PG_REBAR_SYSTEM_LAYERS 图层
PG_CURTAIN_GRID 网格
PG_CURTAIN_MULLION_2 网格 2 竖梃
PG_CURTAIN_MULLION_HORIZ 水平竖梃
PG_CURTAIN_MULLION_1 网格 1 竖梃
PG_CURTAIN_MULLION_VERT 垂直竖梃
PG_CURTAIN_GRID_2 网格 2
PG_CURTAIN_GRID_HORIZ 水平网格
PG_CURTAIN_GRID_1 网格 1
PG_CURTAIN_GRID_VERT 垂直网格
PG_IFC IFC 参数
PG_AELECTRICAL 电气
PG_ENERGY_ANALYSIS 能量分析
PG_STRUCTURAL_ANALYSIS 结构分析
PG_MECHANICAL_AIRFLOW 机械 – 流量
PG_MECHANICAL_LOADS 机械 – 负荷
PG_ELECTRICAL_LOADS 电气 – 负荷
PG_ELECTRICAL_LIGHTING 电气 – 照明
PG_TEXT 文字
PG_VIEW_CAMERA 相机
PG_VIEW_EXTENTS 范围
PG_PATTERN 填充图案
PG_CONSTRAINTS 约束
PG_PHASING 阶段化
PG_MECHANICAL 机械
PG_STRUCTURAL 结构
PG_PLUMBING 卫浴
PG_ELECTRICAL 电气工程
PG_STAIR_STRINGERS 梯边梁
PG_STAIR_RISERS 踢面
PG_STAIR_TREADS 踏板
PG_UNDERLAY 基线
PG_MATERIALS 材质和装饰
PG_GRAPHICS 图形
PG_CONSTRUCTION 构造
PG_GEOMETRY 尺寸标注
PG_IDENTITY_DATA 标识数据
INVALID 其他

欢迎阅读,分享,交流,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于IAmTheOne




DN、De和Φ,这里解释的很清楚!

01  DN是指管道的公称直径  

通常用来描述:镀锌钢管

公称直径可用公制mm表示,也可用英制in表示。管路附件也用公称直径表示,意义同有缝管。它与英制单位的对应关系如下: 

公称通径(nominal diameter),又称平均外径(meanoutside diameter)。这是缘自金属管的管璧很薄,管外径与管内径相差无几,所以取管的外径与管的内径之平均值当作管径称呼。

DN是公称通径,公称通径(或叫公称直径),就是各种管子与管路附件的通用口径。公称通径是供参考用的一个方便的圆整数,与加工尺寸仅呈不严格的关系。同一公称直径的管子与管路附件均能相互连接,具有互换性。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管道外径或内径,虽然其数值跟管道内径较为接近或相等。

例如:焊接钢管按厚度可分为薄壁钢管、普通钢管和加厚钢管。其公称直径不是外径,也不是内径,而是近似普通钢管内径的一个名义尺寸。每一公称直径,对应一个外径,其内径数值随厚度不同而不同。

 02   De主要是指管道外径  

主要用于描述:无缝钢管、PVC等塑料管道、和其它需要明确壁厚的管材

一般采用De标注的,均需要标注成外径X壁厚的形式。

拿镀锌焊接钢管为例,用DN、De两种标注方法如下: 

DN20 De25X2.5mm

DN25 De32X3mm

DN32 De40X4mm

DN40 De50X4mm

我们习惯于使用DN来标注焊接钢管,在不涉及到壁厚的情况下很少使用De来标注管道;但是标注塑料管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还是跟行业习惯有关,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简略称呼的20、25、32等管道均是指De,而不是指DN。

另外据在现场的实践经验:

a、两种管道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外乎:丝扣连接及法兰连接。 

b、镀锌钢管、PPR管均能采用以上两种连接,只是小于50的管道用丝扣较方便,大于50的用法兰比较可靠。

ps:如果是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管道相连,要考虑是否会产生原电池反应,否则会加速活跃金属材料管道的腐蚀速度,最好要用法兰连接,并用橡胶垫片类的绝缘材质将两种金属分隔开,包括螺栓都要用垫片分隔,避免接触。

Φ还能表示管材的外径,但是此时应该在其后面乘以壁厚。

 03   Φ表示普通圆的直径

当然了,Φ还能表示管材的外径,但是此时应该在其后面乘以壁厚。如:Φ25×3,表示外径为25mm,壁厚为3mm的管材。

对无缝钢管或者有色金属管道,应标注“外径×壁厚”。如:Φ107×4,其中Φ可省略。

中国、ISO和日本的部分钢管标注采用壁厚尺寸表示钢管壁厚系列。对于这类钢管,表示方法为管外径×壁厚。如:Φ60.5×3.8

DN 、De、Dg、Φ 的区别

DN Nominal diameter

De external diameter

Dg diameter gong(汉语拼音“公”的声母) 这下你就明白了,Dg 是国产货, 有中国特色的国产货,现在都不用了。

  DN 、De、Dg 、Φ的关系  

De 量的是管道外壁的直径

DN 是 De 减一半管壁的厚度得的数 

Dg 一般没人用

Φ表示普通圆的直径

管径应以 mm 为单位,管径的表达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煤气输送钢管(镀锌或非镀锌)、铸铁管等管材,管径宜以公称直 径DN表示;

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直缝或螺旋缝)、铜管、不锈钢管等管材,管径宜以外径×壁厚Φ表示;

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管、陶土管、耐酸陶瓷管、缸瓦管等管材, 管径宜以内径 d 表示;

塑料管材,管径宜按产品标准的方法表示;

当设计均用公称直径 DN 表示管径时,应有公称直径 DN 与相应产品规格对照表。

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规格用 de(公称外径)×e(公称壁厚)表示(GB 5836.1-92),给水用聚丙烯(PP)管材规格用 de×e 表示(公称外径×壁厚) 塑料管在工程图上的标示。

公制标示 ( metric dimension size )

以DN表示 一般称为“公称尺寸”,它不是管外径、也不是管内径。是外径与内径的平均值,我们称平均内径。

例如:外径 63mm 的塑料管之公制标示 ( mm dimension size ) DN50

ISO 公制标示 ( ISO metric dimension size )

以 Da 表示 PVC 管,ABS 管之管外径

以 De 表示 PP 管,PE 管之管外径

例如:外径 63mm 的塑料管之公制标示 ( mm dimension size ) 

Da63 对 PVC 管,ABS 管而言。

总结:De、DN、d、ф的各自表示范围!

De– PPR、PE管、聚丙烯管 外径 

DN– 聚乙烯(PVC)管、铸铁管、钢塑复合管、镀锌钢管公称直径 

d — 混凝土管公称直径 

ф– 无缝钢管或者有色金属管道应标注“外径×壁厚




给排水阀门、管道施工禁忌及措施

禁忌1: 施工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及制品,缺少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标准的技术质量鉴定文件或产品合格证。后果: 工程质量不合格,存在事故隐患,不能按期交付使用,必须返工修理;造成工期拖延,人工和物资投入增加。措施: 给排水及暖卫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设备及制品,应有符合国家或部颁发现行标准的技术质量鉴定文件或产品合格证;应标明其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国家质量标准代号、出厂日期、生产厂家名称及地点、出厂产品检验证明或代号。

禁忌2: 阀门安装前不按规定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后果 :系统运行中阀门开关不灵活,关闭不严及出现漏水(汽)的现象,造成返工修理,甚至影响正常供水(汽)。措施: 阀门安装前,应做耐压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验应以每批(同牌号、同规格、同型号)数量中抽查10%,且不少于一个。对于安装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应逐个作强度和严密性试验。阀门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压力应符合《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规定。

禁忌3 :安装阀门的规格、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例如阀门的公称压力小于系统试验压力;给水支管当管径小于或等于50mm时采用闸阀;热水采暖的干、立管采用截止阀;消防水泵吸水管采用蝶阀。后果 :影响阀门正常开闭及调节阻力、压力等功能。甚至造成系统运行中,阀门损坏被迫修理。措施 :熟悉各类阀门的应用范围,按设计的要求选择阀门的规格和型号。阀门的公称压力要满足系统试验压力的要求。按施工规范要求:给水支管管径小于或等于50mm应采用截止阀;当管径大于50mm应采用闸阀。热水采暖干、立控制阀应采用闸阀,消防水泵吸水管不应采用蝶阀。

禁忌4 :阀门安装方法错误。例如截止阀或止回阀水(汽)流向与标志相反,阀杆朝下安装,水平安装的止回阀采取垂直安装,明杆闸阀或蝶阀手柄没有开、闭空间,暗装阀门的阀杆不朝向检查门。后果:阀门失灵,开关检修困难,阀杆朝下往往造成漏水。措施:严格按阀门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明杆闸阀留足阀杆伸长开启高度,蝶阀充分考虑手柄转动空间,各种阀门杆不能低于水平位置,更不能向下。暗装阀门不但要设置满足阀门开闭需要的检查门,同时阀杆应朝向检查门。

禁忌5 :蝶阀法兰盘用普通阀门法兰盘。后果: 蝶阀法兰盘与普通阀门法兰盘尺寸大小不一,有的法兰内径小,而蝶阀的阀瓣大,造成打不开或硬性打开而使阀门损坏。措施: 要按照蝶阀法兰的实际尺寸加工法兰盘。

禁忌6 :建筑结构施工中没有预留孔洞和预埋件,或预留孔洞尺寸偏小和预埋件没做标记。后果:暖卫工程施工中,剔凿建筑结构,甚至切断受力钢筋,影响建筑物安全性能。措施:认真熟悉暖卫工程施工图纸,根据管道及支吊架安装的需要,主动认真配合建筑结构施工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具体参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禁忌7:管道焊接时,对口后管子错口不在一个中心线上,对口不留间隙,厚壁管不铲坡口,焊缝的宽度、高度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后果:管子错口不在一中心线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及观感质量。对口不留间隙,厚壁管不铲坡口,焊缝的宽度、高度不符合要求时焊接达不到强度的要求。措施:焊接管道对口后,管子不能错口,要在一个中心线上,对口应留间隙,厚壁管要铲坡口,另外焊缝的宽度、高度应按照规范要求焊接。

禁忌8: 管道直接埋设在冻土和没有处理的松土上,管道支墩间距和位置不当,甚至采用干码砖形式。后果:管道由于支承不稳固,在回填土夯实过程中遭受损坏,造成返工修理。措施:管道不得埋设在冻土和没有处理的松土上,支墩间距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支垫要牢靠,特别是管道接口处,不应承受剪切力。砖支墩要用水泥沙浆砌筑,保证完整、牢固。

禁忌9: 固定管道支架的膨胀螺栓材质低劣,安装膨胀螺栓的孔径过大或者膨胀螺栓安装在砖墙甚至轻质墙体上。后果: 管道支架松动,管道发生变形,甚至脱落。措施: 膨胀螺栓必须选择合格的产品,必要时应抽样进行试验检查,安装膨胀螺栓的孔径不应大于膨胀螺栓外径2mm,膨胀螺栓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上。

禁忌10: 管道连接的法兰盘及衬垫强度不够,连接螺栓短或直径细。热力管道使用橡胶垫,冷水管道使用石棉垫,以及采用双层垫或斜面垫,法兰衬垫突人管内。后果: 法兰盘连接处不严密,甚至损坏,出现渗漏现象。法兰衬垫突入管内,会增加水流阻力。措施: 管道用法兰盘及衬垫必须满足管道设计工作压力的要求。采暖和热水供应管道的法兰衬垫,宜采用橡胶石棉垫;给排水管道的法兰衬垫,宜采用橡胶垫。法兰的衬垫不得突入管内,其外圆到法兰螺栓孔为宜。法兰中间不得放置斜面垫或几个衬垫,连接法兰的螺栓直径比法兰盘孔径宜小于2mm,螺栓杆突出螺母长度宜为螺母厚度的1/2。

禁忌11: 管道系统水压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时,仅观察压力值和水位变化,对渗漏检查不够。后果: 管道系统运行后发生渗漏现象,影响正常使用。措施: 管道系统依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进行试验时,除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压力值或水位变化,特别要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渗漏问题。

禁忌12: 污水、雨水、冷凝水管不做闭水试验便做隐蔽。后果: 可能造成漏水,并造成用户损失。措施: 闭水试验工作应严格按规范检查验收。地下埋设、吊顶内、管子间等暗装污水、雨水、冷凝水管等要达到确保不渗不漏。

禁忌13: 管道系统竣工前冲洗不认真,流量和速度达不到管道冲洗要求。甚至以水压强度试验泄水代替冲洗。后果: 水质达不到管道系统运行要求,往往还会造成管道截面减少或堵塞。措施: 用系统内最大设汁流量或不应小于3m/s的水流速度进行冲洗。应以排出口水色、透明度与入口水的水色、透明度目测一致为合格。

禁忌14: 冬期施工在负温度下进行水压试验。后果:由于水压试验时管内很快结冰,使管冻坏。措施:尽量在冬施前进行水压试验,并且试压后要将水吹净,特别是阀门内的水必须清除于净,否则阀门将会冻裂。工程必须在冬季进行水压试验时,要保持室内正温度下进行,试压后要将水吹净。在不能进行水压试验时,可用压缩空气进行试验。 




消防喷淋系统施工方案及调试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干管安装→立管安装→分层干支管安装→管道试压→管道冲洗→通水调试→交工验收

二、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相应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图集等。

2、人员准备:主要以管工、焊工为主、起重工、油漆工等工种配合。

3、材料准备:包括施工用料和施工措施用料,根据材料计划备好用料及时送到现场,能达到配套及陆续供应。

4、施工机械准备:包括电焊机、砂轮切割机、坡口机、空气压缩机、电动试压泵、气焊工具、手提砂轮机等应及时提供。焊接、矫正后进行。

5、认真熟悉图纸,结合现场情况复核管道的坐标、标高是否位置得当,如有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研究解决,办理洽商手续。

6、检查预留及预埋是否正确,临时剔凿应与设计土建协调好。

7、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工种交叉作业干扰,影响施工。

三、支架预制、安装

1、首先将型钢刷一遍防锈漆,制作前认真核对图纸设计要求、支架图集及材料材质、规格。

2、放样所用量具应符合计量标准,最好用划针来划线,以保证准确性。

3、型钢和板材切割尽量采用机械切割方法,如采用气割时,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气割后应除去熔渣和飞溅物,型钢和板材应采用台钻打眼。

4、支架制作焊接坡口尺寸应符合工艺要求。

5、支架的制作应根据结构形式、焊接方法和焊接顺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拼装顺序。

6、板材、型材的拼接,应在组装进行,构件的组装应在部件组装、

7、支架制作质量检验合格后,应将焊点焊渣除去再刷一遍防锈漆后才可进行安装。

8、支架安装先从主管安装后安装支管,安装前先按图纸标高将所有支架过水平后再带线固定在梁上。

四、喷淋管网安装

管网安装

管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管道在安装之前先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议选定一个样板间,将样板间所有管道安装结束且油漆全部完成后通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验收认可后再进行系统整体安装。

(2)管网安装前应校直管子,并应清除管子内部的杂物;安装时应随时清除已安装管道内部的杂物。

(3)在具腐蚀性的场所安装管网前,应按设计要求对管子、管件等进行防腐处理。

(4)管网安装,当管公称直径小于100mm时,应采用螺纹连接;当管子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00mm时,可采用卡箍连接,连接后,均不得减小管道的通水横断面面积。

①、螺纹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管子宜采用机械切割,切割面不得有飞边、毛刺;管子螺纹密封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螺纹基本尺寸要求》、《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管路旋入端螺纹尺寸系列》的有关规定;

B.当管道变径时,宜采用异径接头;在管道弯头处不得采用补芯;当需要采用补芯时,三通上可用1个,四通上不应超过2个;公称直径大于50mm的管道不宜采用活接头;

C.螺纹连接的密封填料应均匀附着在管道的螺纹部分;拧紧螺纹时,不得将填料挤入管道内;连接后,应将连接处外部清理干净。

②、沟槽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安装前准备

a)安装机械:开孔机、滚槽机、钢管切割机

b)材料准备:待装管子(符合国家标准)、扳手、游标卡尺、水平仪、润滑剂、水榔头、安装脚手架等。

c)按设计要求装好待装管子的支架、托架。

B.滚槽

a)用切管机将钢管按所需长度切割,切口应平整,切口处若有毛刺,应用砂轮打磨。

b)将需加工沟槽的钢管架设在滚槽机和滚槽机尾架上。

c)在钢管上放置水平仪,用水平仪量测,使钢管处于水平位置。

d)将钢管端面与滚槽机止面贴紧,使钢管中轴线与滚槽机止面呈90度。

e)启动滚槽机电机。徐徐压下千斤顶,使上压轮均匀滚压钢管至设定沟槽深度为止,停机。

f)用游标卡尺检查沟槽的深度,确认符合标准要求。

C.安装

a)安装必须遵循先装大口径、总管、立管、后装小口径、分管的原则。安装过程中不可跳装、分段装,必须按顺序连续安装,以免出现段与段之间连接困难和影响管路整体性能。

b)准备好符合要求的沟槽管段,配件和附件。

c)检查橡胶密封圈是否损伤,将其套上一根钢管端部,两端处应有一定间隙,间隙应符合标准要求。

d)将橡胶密封圈套上另一根钢管端部,是橡胶密封圈位于接口中间部位,并在其周边涂抹润滑剂。

e)检查管道中轴线。

f)在接口位置橡胶密封圈外侧安上下卡箍,并将卡箍凸边卡进沟槽内。

用手力压紧上下卡箍的耳部,并用木榔头槌紧卡箍凸缘处,将上下卡箍靠紧。

在卡箍螺孔位置,穿上螺栓,并均匀轮换拧紧螺母,防止橡胶密封圈起皱。

D.开孔、安装机械三通

a)安装机械三通,机械四通的钢管应在接头支管部位用开孔机开孔。

b)用链条将开孔机固定于钢管预定开孔位置处。

c)启动电机转动钻头。

d)操作设置在立柱顶部的手轮,转动手轮缓慢向下,并适量添加开孔钻头润滑剂,完成钻头在钢管上开孔。

e)清理钻落金属块和开孔部位残渣,孔洞有毛刺,须有砂轮机打磨光滑。

f)将机械三通,卡箍置于钢管孔洞上下,注意机械三通,橡胶密封圈与孔洞间隙均匀,紧固螺栓到位。

③、焊接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A.不同管径的管道焊接,如两管径相差不超过小管径15%,可将大管端部直径缩小,与小管对口焊接。如管径相差超过小管径15%,应将大管端部抽条加工成锥形,或用钢板特制的异径管。

B.管道的对口焊缝或弯部位不得焊接支管。

C.弯曲部位不得有焊缝。

D.接口焊缝距管道支、吊架边缘应不小于50mm。

管道焊接完后,应做外观检查。焊缝或热影响区表面不允许有裂纹、弧坑、夹渣或气孔。

A.管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管道的中心线与梁、柱、楼板等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

B.管道应固定牢固;管道支架或吊架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

C.管道支架、吊架、防晃支架的型式、材质、加工尺寸及焊接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管道支架、吊架的安装位置不应妨碍喷头的喷水效果;管道支架、吊架、与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m;与末端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50mm; 

E.配水支管上每一直管段、相邻两喷头这间的设置的吊架均不宜少于1个;当喷头之间距离小于1.8m时,可隔段设置吊架,但吊架的间距不宜大于3.6m;

F.当管子的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50mm时,每段配水干管或配水管设置防晃支架不应少于1个;当管道改变方向时,应增设防晃支架; 

G.竖直安装的配水干管应在其始端和终端设防晃支架或采用管卡固定,其安装位置距地面或楼面的距离宜为1.5~1.8m。

H.管道穿过建筑物的变形缝时,应设置柔性短管。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加设套管,套管长度不得小于墙体厚度,或应高出楼面或地面50mm;管道的焊接环缝不得位于套管内。套管与管道的间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I.管道横向安装宜设0.002~0.005的坡度,从管道井立管坡向末端排水管;当局部区域难以利用排水管将水排净时,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当喷头数量不于或等于5只时,可在管道低凹处加设堵头;当喷头数量大于5只时,宜装设带阀门的排水管。

J.配水干管、配水管应做红色或红色环圈标志。

K.管网在安装完毕时,应将管道的敞口封闭。

五、喷头安装

1、喷头安装应在系统试压,冲洗合格后进行。喷洒头一般在吊顶板装完后进行安装,安装时应采用专用扳手。

2、喷头安装时宜采用专用的弯头、三通,严禁利用喷头的框架施拧。

3、喷头安装时,不得对喷头进行拆装,改动,并严禁给喷头附加任何装饰性涂层。安装在易受机械损伤处的喷头,应加设防护罩。喷洒头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氯乙烯带。

4、喷头的框架、溅水盘产生变形或释放原件损伤时,应采用规格、型号相同的喷头更换。

5、当喷头的公称直径小于10mm时,应在配水干管或配水管上安装过滤器。

6、喷头溅水盘高于梁底、通风管道腹面的最大垂直距离:

7、下垂型喷头溅水盘安装与楼板、屋顶板的距离不宜小于7.5cm,不宜大于30cm。

8、喷头安装时,溅水盘与吊顶、门、窗、洞口或墙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9、当喷头溅水盘高于附近梁底或高于宽度小于1.2m的通风管道腹面时,喷头溅水盘高于梁底、通风管道腹面的最大垂直距离应符合规定。

10、当通风管道宽度大于1.0m时,喷头应安装在其腹面以下部位。

11、当喷头安装在不到顶的隔断附近时,喷头与隔断的水平距离和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规定。

六、水流指示器安装

1、水流指示器的安装应在管道试压和冲洗合格后进行,水流指示器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要求。

2、水流指示器应竖直安装在水平管道上侧,其动作方向应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后的水流指示器浆片、膜片应动作灵活,不应与管壁发生碰擦。

3、信号阀应靠近水流指示器安装,与水流指示器间距不小于300㎜。

七、水力警铃安装

水力警铃应安装在公共通道或值班室附近的外墙上,且应安装检修,测试用的阀门、水力警铃和报警阀的连接应采用镀锌钢管,安装后水力警铃启动压力不应小于0.05Mpa。

八、阀门安装

1、安装阀门前应核对阀门的材质、规格、类型及压力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进行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合格。

(1)填料用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填装方法是否正确,开闭是否灵活。

(2)阀门必须进行严密性试验,低压阀门(PN≤1.6MPa),每批中抽查10%,中压阀门 (1.6MPa<PN≤8Mpa)应逐个进行检查。

(3)严密性试验前应抹净接合面上的油脂等涂料,试验应用洁净水进行,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25倍。

(4)试验方式符合制造厂的规定,截止阀的试验,水应自阀瓣的上方引入;对闸阀的试验,应将阀关闭,对各密封面进行检查。

(5)试验合格后,应将体腔内积水排净,并在阀体上作明显标记,分类妥善保管。

(6)下列阀门安装前,必须解体检查:

①、用于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450℃的阀门;

②、安全阀和节流阀;

③、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阀门。

(7)试验不合格的阀门,须解体检查研磨,重新试验,对不能使用的应在阀体处明显标记,并退库处理。

2、法兰或螺纹阀门,应在并阀状态下安装,焊接阀门应在开启状态下安装。

3、系统中的控制阀必须安装启闭标志,隐蔽处的控制阀应有指示其位置的标志。对有方向性的阀门,应按介质流向确定其安装方向,切勿倒装。

4、水平管道上的阀门,其阀杆及传动装置动作应灵活,无卡涩现象;阀体内清洁,无异物堵塞。

5、报警阀应有水流方向的永久性标志。

6、排气阀应在系统管网试压、冲洗合格后安装于配水干管顶部,且应确保不得渗漏。

7、压力开关宜竖直安装在通往水力警铃的管道上,且不应在安装中拆动。

8、末端试水装置安装在分区管网末端或系统管网末端。

九、湿式报警阀安装

1、报警阀组的安装应先安装水源控制阀、报警阀,然后应再进行报警阀辅助管的连接。水源控制阀、报警阀与配水干管的连接,应使水流方向一致。

2、报警阀组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明显位置,距室内地面高度宜为1.2m;两侧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室内地面应有排水设施。

3、压力表应安装在便于观测的位置;排水管和试验阀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4、水源控制阀安装应便于操作,且应有明显开闭标志和可靠的锁定设施。

5、应使报警阀前后的管道中能顺利充满水;压力波动时,水力警铃不应发生误报警。

十、喷淋管网系统试压及冲洗

1、管网安装完毕后,应对其进行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和冲洗。

2、对不能参与试压的设备、仪表、阀门及附件的加以隔离或拆除。

3、喷洒管道水压试验可分层分段进行,上水时最高点要有排气装置,高低点各装一块压力表,上满水后检查管路有无泄漏,如有法兰、阀门等部位泄露,应在加压前紧固,升压后再出现泄漏时做好标记,卸压后处理。必要时泄水处理。

4、水压试验压力应根据工作压力确定。当系统工作压力等于或小于 1MPa时,试验压力采用 1.4 MPa;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MPa时,试验压力采用工作压力再加0.4MPa。试压时稳压30min,目测管网应无泄漏和变形,且压力下降不大于0.05MPa。试压合格后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5、水压严密性试验应在水压强度试验和管网冲洗合格后进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稳压24h,应无泄漏。

6、管网冲洗应在试压合格后分段进行。室内部分的冲洗应按配水干管、配水管、配水支管的顺序进行。

7、管网冲洗宜用水进行。冲洗前,应对系统的仪表采取保护措施。止回阀和报警阀等应拆除,冲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复位。

8、冲洗前,应对管道支架、吊架进行检查、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9、管网冲洗的水流速度不宜小于3m/s;管网冲洗应连续进行,当出口处的水的颜色、透明度与入处水的颜色基本一致时,冲洗方可结束。

10、管网冲洗的水流方向应与灭火进管网的水流方向一致。

11、管网冲洗结束后,应将管网的水排除干净。

十一、消防泵房设备安装

1、设备基础施工及验收:按土建图纸设计的基础位置及结构复核基础尺寸、坐标及标高,根据水泵厂家提供的水泵地脚螺栓尺寸图纸配合土建预埋地脚螺栓套管待水泵就位后再进行二次浇筑,完成后再进行二次复核位置是否准确。

2、水泵就位与初平:将水泵放于基础上,然后穿上地脚螺栓并带螺帽(外露工丝)底座下放置垫铁(每组2块),以水平尺初步找平,再往地脚螺栓内浇筑混凝土。

3、精平与抹平:待混凝土凝固期满进行精平并拧紧地脚螺栓螺帽,每组垫铁以点焊固定,基础表面打毛,水冲洗后以水泥浆抹平。

十二、系统调试

1、一般规定

(1)系统调试应在系统施工完成后进行。

(2)系统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 

 A.消防水池、消防水箱已储备设计要求的水量; 

B.系统供电正常; 

C.消防气压给水设备的水位、气压符合设计要求; 

D.湿式喷水灭火系统管网内已充满水阀门均无泄漏; 

E.与系统配套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2、调试内容和要求

(1)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 

A.水源测试; 

B.消防水泵调试; 

C.稳压泵调试; 

D.报警阀调试; 

E.排水装置调试;

F.联动试验。

(2)水源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设计院要求核实消防水箱的容积、设置高度及消防储水不作它用的技术措施; 

B.按设计要求核实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和供水能力,并通过移动式消防水泵做供水试验进行验证。

(3)消防水泵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启动消防水泵时,消防水泵应在5min内投入正常运行;

B.以备用电源切换时,消防水泵应在1.5min内投入正常运行。

C.稳压泵调试时,模拟设计启动条件,稳压泵应立即启动,当达到系统设计压力时,稳压泵应自动停止运行。

(4)报警阀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湿式报警阀调试时,在其试水装置处放水,报警阀应及时动作;

B.水力警铃应发出报警信号,水流指示器应输出报警阀电信号,压力开关应接通电路报警,并应启动消防水泵;

(5)排水装置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开启排水装置的主排水阀,应按系统最大设计灭火水量做排水试验,并使压力达到稳定;

B.试验过程中,从系统排出的水应全部从室内排水系统排走。

(6)联动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专用测试仪表或其它方式,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各种探测器输入模似火灾信号,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启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B.启动一只喷头或以0.94~1.5L/s的流量从末端试水装置处放水,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水力警铃和消防水泵等应及时动作并发出相应的信号。

十三、管道油漆

所有管道在安装前应进行校直,待安装调试后首先对管道表面进行清理再刷二遍油漆。支架在安装前先进行一遍油漆,安装调试后,对受损部分进行补刷,最后再刷一遍油漆。

十四、其他注意事项

1、管道安装宜有坡度,配水支管以4‰的坡度坡向干管,配水干管以2‰的坡度坡向末端放水口或立管放水口。

2、管道吊架与喷头的距离应大于等于300mm,吊架与末端喷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750mm。

3、管道涂刷油漆时,要保证不得将油漆涂到喷头的感温无件上(管道要涂刷红色油漆,或红色色环。

4、直立型标准喷头的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为75-150mm,有吊顶的隐蔽型喷头的安装高度应根据装修要求的吊顶高度确定。

5、在宽度大于1.2m的风管或整排管道下方应安装下垂型的补充喷头。

6、穿越人防防护单元隔墙的管道应做密闭套管,并应在管道上设置防爆波阀门。

7、喷淋管道配水支管控制的喷头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8、埋地管道需进行防腐,防腐形式采用“三布四油”。

9、有需要进行管道保温的,其保温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要求,不采取保温措施但又需采取防冻措施的管道应采用管线伴热的方式防冻。

 




【BIM项目实施全套文件】天安金融中心项目BIM应用(获奖作品可下载)

天安金融中心项目处于世博会地区会展及商务区A片区的核心位置,是后世博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项目西北面向黄浦江,东南面向城市绿地,拥有绝佳的景观视野与绿化环境。周边与绿谷综合商务区相邻,同时拥有世博会奔驰演艺中心以及中华艺术宫等地标建筑。

本项目为天安财产保险公司的总部大楼,是为满足保险公司集团总部办公、技术、培训、会议、研究、形象展示、员工活动功能及发展要求并兼具价值增值潜力而建设的“5A”甲级写字楼。项目总用地面积73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985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445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5270平方米;主楼18层,建筑高度79.99米,裙房6层,建筑高度28.3米。

设计理念

项目办公主体塔楼沿国展路与博展路布置,远眺黄浦江。立面竖向线条取意黄浦江水的流动形态,引江水入建筑。建筑在拥有厚重金融历史感的同时,也具有细水长流的隐喻,充满蒸蒸日上的动态感。竖向线条最终汇聚到塔顶,形成水聚天心的格局和居高临下之磅礴气势。

亮点设计

这个具有“水聚天心”格局的塔楼顶部圆弧三层通高空中办公大堂,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汇聚空间形态,突出并展现金融企业精神与行业地位,在世博A片区林立的办公建筑中脱颖而出,在黄浦江上熠熠生辉。

细部设计

办公塔楼挺拔的切面石材凸显厚重质感,镶嵌古铜金属形成材质对比的精致感;转角窗扇将45度基地朝向修正的同时,避免了高密的办公楼栋间的视线冲突,也形成不同角度建筑形象的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商业主入口处富有韵律的双层呼吸玻璃幕墙设计打造了一个钻石般晶莹剔透的入口形象;立面石材至上而下延续至办公主入口处截面的戏剧性变化,在细节中刻画出庄重典雅、百年隽永的金融企业形象。

一体化设计

建筑、室内、景观及泛光照明的一体化的设计,将建筑立面的竖向切角线条及圆弧元素深入到室内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将建筑自身的独特符号在建筑室内空间扩展延续,由外至内一气呵成,整体舒展,独具匠心。

建筑的材质、色彩与周边同类型建筑差异性共存,建筑整体秉承稳重典雅不失简约而又独具亮点的设计风格,通过创新细致设计手法形成新的区域视觉焦点。

(全套文件共包含全套Revit模型、汇报PPT、演示视频等)




弹性质感涂料系统施工工艺

一、施工条件

1、基底:

合格基底有五个基本特性:坚固、平整、干燥、中性、清洁

1)基底強度需达5㎏F/㎝2以上,不掉粉,不起砂,无空鼓、起层、开裂和剥离现象

2)基底含水率10﹪以下

3)基底干燥至少20天以上,PH值≤10

4)基底要求为抹灰面,平整度误差3mm以下

2、天气

1)气温10℃以上

2)空气湿度85﹪以下

3)风速5m/秒以下

二、施工方法

1、基层处理

1)将水泥砂浆基底批刮至整体平整,基面要求无空鼓、无裂缝、阴阳角垂直方正;

2)新的墙体应留置一段适度的时间(冬季大于28天,夏季大于21天),用湿度仪测试墙体湿度,要求小于或等于10% ;用PH试纸测试墙体酸碱度,要求小于或等于10,如PH值大于是10,必须进行弱酸处理;

3)清除污垢、松散物;将砂浆表面的污垢,包括油污及其它脏物清除干净,松散物及水泥浆必须铲除;要求目测无污垢,松散物和其他障碍物;

4)注意建筑物表面的颜色,如果颜色很深,表示其水份含量仍很高;在涂刷前最好用湿度仪检测一下。

5)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较大的裂缝和凹陷,但需注意,若是其材质过分粗糙,因其吸水率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涂刷效果和涂刷面积。

2、批刮外墙专用腻子

待墙体上修补的部位干燥两周(14天)即可进行外墙专用的腻子的施工。建议使用外墙专用腻子粗细搭配进行墙体的批刮。作为外墙基层的找平材料,作为墙体最后的收光作用。具有优异的耐水性,附着力强、粘结力高及易刮涂等特点。

施工要点:用批刮工具满刮腻子,每次厚度控制在1mm左右。待腻子实干后方可进行下一道腻子的批刮,批嵌最后一道腻子时要避免接茬。根据墙面平整度,腻子批刮次数为一般为一遍或两遍为宜。

最终效果:整个基面平整、光滑、无污染,用2m长的铝合金靠尺检查,误差在2mm内。

3、打磨

最后一遍腻子干燥后即可进行打磨,打磨砂纸一般选用240~360目为宜。

最终效果:平整、光滑、无砂眼、无刮刀痕等。

4、清除粉尘及墙体养护

打磨完后即将墙体上的粉尘物清除干净,然后用清水将墙体腻子层进行洒水养护,要求早晚各洒水两遍养护3天以上。

5、涂刷白色水性抗碱底漆

辊涂封闭底漆必须待腻子实干后,方能上底漆。

1)检查被滚涂面,要求无刮痕、无浮灰,平整、光滑;

2)按产品说明比例配制白色水性抗碱底漆;

3)在滚筒上蘸少量已配好的底漆在被涂墙面上轻缓平稳地来回滚动,直下避免歪扭蛇行;

4)保持涂层厚度均匀一致、无漏滚涂;

最终效果:表面平滑,无滚涂痕迹、厚薄一致、无漏滚涂。

6、批涂批砂质感涂料

1)检查底漆涂层,用400~600目耐水砂纸将凸出的灰层和砂粒打磨平整,再将浮灰清除,并用底漆对被打磨处进行修补,确保底漆涂层的完整;

2)底漆干透后,用分色纸粘贴所要装饰部位的边界,用不锈钢灰刀把质感涂料批到墙上,厚度以粗砂径大小或稍小为宜,让粗砂稍突出,尽量批平整、均匀,尽量做到一次成功。做完后将分色纸撕掉。

7、水性防尘罩面涂料

砂质感涂料造型工序施工完成后要待干48小时(温度25℃、湿度≦85%)方可上罩面涂料。罩面漆可根据客户要求而定。

最终效果:涂膜均匀、颜色光泽均匀一致、无漏涂、无流挂等。

砂质感涂料也可调色,但在表面罩墙面漆可增强其抗污性及其耐侯性

8、完工清理

机具清理

1)每次施工完毕,滾筒、毛刷需清洗干净、甩干,并挂于指定的位置。

2)用于水性涂料施工的工具应浸泡水中清洗。

3)其他工具和设备,如电线、灯、梯架等施工完毕,要及时收回,不得隨意放置。

4)机械设备及时清理干净,及时检修。

场地清理

1)施工结束后,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卫生,被污染的非施工部位及设备清理干净,不得破坏。

2)墙面用于保护的报纸等应在拆架前清理干净,集中收集下楼,不得乱扔。




清单计价必修绝学之模板算量

 一、说明

1、现浇混凝土模板,定额按不同构件,分别以:

组合钢模板、钢支撑、木支撑;(编制标底时可用此项)

复合木模板、钢支撑、木支撑;(钢框+12mm厚竹胶板)

胶合板模板、钢支撑、木支撑;(塑料套管穿对拉螺栓)

木模板、木支撑 编制。

2、现场预制混凝土模板,定额按不同构件分别以组合钢模板、复合木模板、木模板,并配制相应的混凝土地膜、砖地膜、砖胎膜编制。

3、现浇混凝土梁、板、柱、墙是按支模高度(地面支撑点至模底或支模顶)3.6m编制的,支模高度超过3.6m时,另行模板支撑超高部分的工程量。

若立模高度超过3.6m时,应从3.6m以上,按每超过3m增加一次计算套用定额项目。

超高支撑增加次数=(立模高度-3.6m)/3计算,不足3米者也按1次计算。

超高每增3m的工程量,梁、板是按超高构件全部混凝土的接触面积计算的;柱和墙是按超高部分的混凝土接触面积计算的。

二、工程量计算规则

1、现浇混凝土及预制工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应区别模板的材质,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的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2、定额附录中的混凝土模板含量参考表,系根据代表性工程测算而得,只能作为投标报价和编制标底时的参考。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

3、现浇混凝土基础的模板工程量,按以下规定计算:

(1)现浇混凝土带形基础的模板,按其展开高度乘以基础长度,以平方米计算;基础与基础相交时重叠的模板面积不扣除;直形基础端头的模板,也不增加。

(2)杯形基础和高杯基础杯口内的模板,并入相应基础模板工程量内。杯形基础杯口高度大于杯口长边长度的,套用高杯基础定额项目。

4、现浇混凝土柱模板,按柱四周展开宽度乘以柱高,以平方米计算。

(1)柱、梁相交时,不扣除梁头所占柱模板面积。

(2)柱、板相交时,不扣除板厚所占柱模板面积。

现浇混凝土柱模板工程量=柱截面周长×柱高

[例10-15]如图所示,现浇混凝土框架柱20根,组合钢模板,钢支撑,计算钢模板工程量,确定定额项目。

解:①现浇混凝土框架柱钢模板工程量

=0.45×4×4.50×20=162.00m2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

现浇混凝土框架矩形柱组合钢模板,钢支撑

套10-4-84 定额基价=251.33元/10m2

②超高次数:4.5-3.6=0.90m≈1次

混凝土框架柱钢支撑一次超高工程量=0.45×4 ×20 ×(4.50-3.60)=32.40m2

超高工程量=32.40×1=32.40m2

柱支撑高度超过3.6m钢支撑每超高3m

套10-4-102 定额基价=34.90元/10m

5、构造柱模板,按混凝土外露宽度,乘以柱高以平方米计算。

(1)构造柱与砌体交错咬茬连接时,按混凝土外露面的最大宽度计算。构造柱与墙的接触面不计算模板面积。

构造柱与砖墙咬口模板工程量=混凝土外露面的最大宽度×柱高

(2)构造柱模板子目,已综合考虑了各种形式的构造柱和实际支模大于混凝土外露面积等因素,适用于先砌砌体,后支模、浇筑混凝土的夹墙柱情况。

6、现浇混凝土梁(包括基础梁)模板,按梁三面展开宽度乘以梁长,以平方米计算。

现浇混凝土梁模板工程量=(梁底宽+梁侧高× 2)×梁长

(1)单梁,支座处的模扳不扣除,端头处的模板不增加。

(2)梁与梁相交时,不扣除次梁梁头所占主梁模板面积。

(3)梁与板连接时,梁侧壁模板算至板下坪。

[例10-16]某现浇花篮梁,梁端有现浇梁垫,尺寸如图10—7所示。木模板,木支撑,计算梁模板、支撑工程量,确定定额项目。

①梁模板工程量

断面支模长度=[0.25+(0.21+(0.122+0.072)1/2+0.08+0.12+0.14)×2]=1.627m

1.627*(5.24-0.24)+(0.25+0.5*2)*0.24*2+0.60×0.20×4=9.335m2

异形梁木模板,木支撑 套10-4-123

定额基价=379.76元/10m2

②梁支撑超高工程量=9.335m2

超高次数:(4.80-0.50-3.60)÷3.00≈1次

木支撑每增加3m 套10-4-131

定额基价=73.86元/10m2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

7、现浇混凝土墙模板,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1)墙与柱连接时,柱侧壁按展开宽度,并入墙模板面积内计算。

(2)墙与梁相交时,不扣除梁头所占墙的模板面积。

(3)现浇混凝土墙模板中的对拉螺栓,定额按周转使用编制。若工程需要,对拉螺栓(或对拉钢片)与混凝土一起整浇时,按定额“附注”执行;对拉螺栓的端头处理,另行单独计算。

8、现浇混凝土板的模板,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1)伸入梁、墙内的板头,不计算模板面积。

(2)周边带翻檐的板(如卫生间混凝土防水带等),底板的板厚部分不计算模板面积;翻檐两侧的模板,按翻檐净高度,并入板的模板工程量内计算。

(3)板与柱相交时,不扣除柱所占板的模板面积。但柱与墙相连时,柱与墙等厚部分(柱的墙内部分)的模板面积,应予扣除。

[例10-18]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有梁板,如图所示,胶合板模板,钢支撑,计算有梁板模板工程量,确定定额项目。

解:①板模板工程量=(2.60×3-0.24)×(2.4×3-0.24)+(2.4×3 + 0.24)×(0.50-0.12)×4+(2.60×3+0.24)×(0.40-0.12)×4=72.93m2

有梁板胶合板模板,钢支撑 套10-4-160

定额基价=171.10元/10m2

②有梁板支撑超高工程量=72.93m2

超高次数:(5.20-0.12-3.60)÷3.00≈1次

钢支撑每增加3m 套10-4-176

额基价=31.52元/10m2

9、现浇混凝土密肋板模板,按有梁板模板计算;斜板、折板模板,按平板模板计算;预制板板缝大于40mm时的模板,按平板后浇带模板计算。各种现浇混凝土板的倾斜度大于15°时,其模板子目的人工乘以系数1.30,其他不变。

10、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上单孔面积在0.3m2以内的孔洞,不予扣除,洞侧壁模板亦不增加;单孔面积在0.3m2以外时,应予扣除,洞侧壁模板面积并入墙、板模板工程量内计算。

11、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及框架剪力墙分别按梁、板、柱、墙有关规定计算;附墙柱并入墙内工程量计算。

12、轻体框架柱(壁式柱)子目已综合轻体框架中的梁、墙、柱内容,但不包括电梯井壁、单梁、挑梁。轻体框架工程量按框架外露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轻体框架模板工程量=框架外露面积

13、现浇混凝土悬挑板的翻檐,其模板工程量按翻檐净高计算,执行10-4-211子目;若翻檐高度超过300mm时,执行10-4-206子目。

14、混凝土后浇带二次支模工程量按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积计算,套用后浇带项目。

后浇带二次支模工程量=后浇带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面积

15、现浇钢筋混凝土悬挑板(雨篷、阳台)按图示外挑部分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挑出墙外的牛腿梁及板边模板不另计算。

雨篷、阳台模板工程量=外挑部分水平投影面积

16、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以图示露明面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不扣除小于500mm楼梯井所占面积。楼梯的踏步、踏步板、平台梁等侧面模板,不另计算。

混凝土楼梯模板工程量=钢筋混凝土楼梯工程量

17、混凝土台阶(不包括梯带),按图示台阶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台阶端头两侧不另计算模板面积。

混凝土台阶模板工程量=台阶水平投影面积

18、现浇混凝土小型池槽按构件外围体积计算,池槽内、外侧及底部的模板不另计算。

现浇混凝土小型池槽模板工程量=池槽外围体积

19、现浇混凝土柱、梁、墙、板的模板支撑超高:

(1)现浇混凝土柱、梁、墙、板的模板支撑,定额按支模高度3.60m编制。支模高度超过3.60m时,执行相应“每增3m”子目(不足3m,按3m计算),计算模板支撑超高。

(2)构造柱、圈梁、大钢模板墙,不计算模板支撑超高。

(3)支模高度

柱、墙:地(楼)面支撑点至构件顶坪;

梁:地(楼)面支撑点至梁底;

板:地(楼)面支撑点至板底坪。

(4)梁、板(水平构件)模板支撑超高的工程量计算如下式:

超高次数=(支模高度-3.6)÷3(遇小数进为1)

超高工程量(m2)=超高构件的全部模板面积×超高次数

(5)柱、墙(竖直构件)模板支撑超高的工程量计算如下式:

超高次数分段计算:自3.60m以上,第一个3m为超高1次,第二个3m为超高2次,依次类推;不足3m,按3m计算。

超高工程量(m2)=&m;(相应模板面积×超高次数)

(6)墙、板后浇带的模板支撑超高,并入墙、板支撑超高工程量内计算。

2、现场预制混凝土构件模板工程量,按以下规定计算:

(1)现场预制混凝土模板工程量,除注明者外均按混凝土实体体积以立方米计算。

现场预制混凝土模板工程量=混凝土工程量

(2)预制桩按桩体积(不扣除桩尖虚体积部分)计算。

预制桩模板工程量=混凝土工程量

3、构筑物混凝土模板工程量,按以下规定计算:

(1)构筑物工程的水塔、贮水(油)池、贮仓的模板工程量按混凝土与模板的接触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2)大型池槽等分别按基础、墙、板、梁、柱等有关规定计算并套用相应定额项目。

(3)液压滑升钢模板施工的烟囱、倒锥壳水塔支筒、水箱、筒仓等均按混凝土体积,以立方米计算。

(4)倒锥壳水塔的水箱提升按不同容积以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