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无水印带书签 19D701-2 母线槽安装图集(替代91D701-2、08D 701-2).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母线槽安装
图集号:19D701-2(替代91D701-2、08D701-2)
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GJBT-1563
实行日期:二〇二〇年十月一日3f40fd958f213f5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建质函〔2014]119号)进行编制。
1.2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7251.1-201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部分: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GB7251.6-201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9-2010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2019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内交流额定电压不高于1kV母线槽的安装,不适用于爆炸危险环境或具有腐蚀性等特殊场所。
3主要内容
3.1母线槽水平臂装火封堵材料不低于墙、楼板耐火极限要求,并参照《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51410-2020执行。
4.9母线槽外壳及支架,应做全长不少于2处与保护联结导体相连。水平为30m连接一次,垂直宜每层连接一次。连接导体的材质、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4.10母线槽的金属外壳不宜做保护接地导体(PE)。当母线槽的金属外壳作为保护接地导体(PE)时,其外壳导体应具有连续性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7251.1的规定。
4.11母线槽不宜敷设在腐蚀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下方。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母线槽与管道间距见表1:
表1母线槽与管道的最小净距(mm)93cf208922f5d9c5支吊架荷载、材料及选用
5.1支吊架的荷载计算基于“7.9密集型母线槽技术参数表”中相应规格的铜母线单位重量值,按照水平安装支吊架间距2m,垂直安装专用附件(弹簧支架)间距3.5m的条件进行荷载计算。荷载计算考虑制造、安装、使用等因素,荷载分项系数取值1.3,考虑中间一个支点失效,安全系数取值1.5。
仅考虑直线段,未考虑插接箱及膨胀节等功能单元。若以上使用条件改变,应重新计算核定。
5.2本图集仅考虑支吊架本身的强度与变形,有关梁、板、柱、钢架等构件的强度及变形影响,须经结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验算。支吊架在砌体上固定时,工程中应自行核算该砌体受支吊架作用后的局部受压和倾覆。混凝土构件上的预埋件由工程设计确定。
5.3除设计要求外,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熔焊母线槽支吊架,且不得热加工开孔。
5.4按本图集安装时所选用的支吊架部件的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其中槽钢按普通热轧槽钢作为强度计算依据,不得以轻型槽钢代替,否则必须进行强度校核。
支吊架部件所用钢材全部采用Q235-B钢。制作时钻孔不得用气烧,电焊条采用E43号,焊缝高度除注明外,均不得小于被焊件最小厚度,全长度满焊。自行制作的支吊架应经过除锈后防腐处理,防腐做法根据工程情况自行确定。
5.5按本图集安装时所选用的螺栓、螺柱、螺母、垫圈及锚栓等紧固件的机械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性能等级应为4.6级及以上,应采用镀锌标准件。锚栓选用扭矩控制式膨胀型锚栓,锚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0。与本图集设计条件不同时,应参照《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等标准自行核算。
5.6本图集材料表中的各种钢制零件或材料无特殊说明时,应采用热镀锌表面处理。
6修订说明
本图集是对91D701-2《封闭式母线安装》的修编。根据相关标准修订变化将图集名称修改为《母线槽安装》,对图集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取消当前已较少采用的产品及其安装方案。增加目前普遍采用的水平臂装、水平吊装与垂直安装的安装方案,母线槽安装示意图、部分吊架根部大样图、母线槽功能单元的安装要求、多种大跨距安装方式、防晃与抗震支吊架、母线测温系统、照明母线槽安装等内容。细化了母线槽与配电柜、变压器等设备的连接方式。
7使用说明
7.1本图集根据密集型母线槽参数编制,其他类型母线槽可参照选用。
7.2图集第6页对相应安装方式给出索引页码,便于查找使用。
7.3选用水平吊装方式时,应根据图集中吊杆的规格,从根部安装大样图中选取合适的方案。
7.4本图集提供的多种安装方案,安装人员可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选用。当选定安装方式并按其零部件图样制作支吊架时,应复核使用条件是否与本图集一致,若使用条件改变,应重新计算核定。
7.5本图集中抗震支吊架安装示意图仅供参考,详见16D707-1《建筑电气设施抗震安装》。
7.6本图集中距墙、柱等尺寸为建议安装距离,可视具体工程要求及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7.7本图集材料表仅体现该页面中的材料数量,供施工安装时参考使用。各种材料应根据实际情况,由施工安装单位进行统计。
7.8本图集中未标注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
7.9本图集中W为母线槽宽度,H为母线槽高度,如下图所示:734dd9d2a3e6451图集内容索引:目录1
编制说明…3
总体要求
母线槽安装示意图…6
母线槽水平安装间距要求………7
母线槽垂直安装间距要求…10
水平臂装
沿墙用混凝土填充固定水平臂装……11
沿混凝土墙(柱)锚栓固定水平臂装…………………16
沿混凝土墙(柱)预埋件固定水平臂装………24
沿混凝土柱侧面锚栓固定水平臂装…30
沿混凝土柱侧面预埋件固定水平臂装………36
沿突出柱的混凝土墙锚栓固定水平臂装…42
母线槽在混凝土柱上水平臂装…………44水平吊装
单根母线槽丝杆吊杆水平吊装……·47
单根母线槽型钢吊杆水平吊装…49
双根母线槽丝杆吊杆水平吊装…51
双根母线槽型钢吊杆水平吊装…58
多根母线槽丝杆吊杆水平吊装…····65
多根母线槽型钢吊杆水平吊装………·······70
母线槽在梁处的水平吊装…76
其他水平安装
单根母线槽在立柱上水平安装…·78
双根母线槽在立柱上水平安装…····79
大跨距柱间行车梁下吊装示意图……81
大跨距柱间公共管道梁上安装示意图…82
大跨距柱间H型钢梁下吊装示意图………83
防晃支吊架安装示意图…………84
抗震支吊架安装示意图…85
根部大样
10#丝杆吊杆根部大样图87
12#丝杆吊杆根部大样图88
14#丝杆吊杆根部大样图89
角钢吊杆根部大样图……90
槽钢吊杆根部大样图…91
吊杆穿楼板安装根部大样图…92
吊杆在工字钢梁上安装根部大样图……93
垂直安装
母线槽穿楼板处垂直安装…..94
沿墙混凝土填充固定弹簧支架垂直安装………98
沿混凝土墙锚栓固定弹簧支架垂直安装………………104
沿墙混凝土填充固定角钢支架垂直安装……110
沿混凝土墙锚栓固定槽钢支架垂直安装………………112
沿混凝土墙锚栓固定门型支架垂直安装……114
沿混凝土墙锚栓固定托臂支架垂直安装…………115
沿混凝土墙锚栓固定三角支架垂直安装…………119
连接、功能单元及其他
母线槽穿墙处防火封堵………·123
母线槽穿楼板处防火封堵……·124
母线槽与配电柜连接示意图…·····125
母线槽与变压器连接示意图…·126
分接单元固定与安装示意图….130
母线槽与电缆连接示意图…·131
母线槽与设备间钢管敷设示意图………·132
插接箱安装示意图……133
膨胀节安装示意图…….·134
母线槽测温系统安装示意图……………….135
照明及低电流母线槽
照明母线槽安装示意图…·136
照明母线槽灯具安装示意图………138
相关技术资料




彩色OCR带书签 20D804 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
图集号:20D804
统一编号:GJBT-1561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二〇二〇年七月一日04f5abbdbf31e8c2e2c0eb79f0142de87ad6552bf5b76本图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的电气设计与安装。
图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装配工艺,以装配式建筑中墙、板、柱、梁等部品、部件为线索,梳理和总结了电气设备、电气导管、防雷及接地装置等在这些部品、部件中的安装及连接详图,明确了预留预埋、节点构造及操作空间要求,设计和施工人员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直接采用。
图集还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建筑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公寓建筑为例,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土建专业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格式和图面表达方式,供设计参考。20D804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5
编制说明 7
电气设备及电气导管安装 14
预制叠合楼板、叠合梁上灯线盒、导管安装索引 14
墙上电气设备及导管安装索引 15
灯线盒及电气导管在叠合板内安装 16
灯线盒及电气导管在预制阳台板内安装 17
预制墙板内接线盒及导管安装立面示意图 18
电气导管在预制墙板与顶部叠合楼板间连接 19
电气导管在预制墙板与地面叠合板间连接 20
电气导管穿叠合梁敷设 21
设备箱在预制墙板上暗装示意图 22
轻质条板隔墙 实心 内电气导管敷设 23
电气导管引出钢筋桁架楼板做法 26
轻质条板隔墙 实心 内电气导管及接线盒安装 28
轻质条板隔墙 空心 内电气导管及接线盒安装 29
骨架组合墙体 轻钢龙骨 内接线盒及导管安装 30
设备箱在骨架组合墙体 轻钢龙骨 上暗装 31
电气导管连接示意图 32
集成卫生间预留条件示意图 33
防雷及接地安装 34
防雷安装索引 34
预制外挂女儿墙 分体 上防雷装置安装 35
预制外挂女儿墙 连体 上防雷装置安装 36
预制内嵌女儿墙上防雷装置安装 37
预制外挂墙板内金属栏杆、窗框防雷 38
预制内嵌外墙板内金属窗框、栏杆防雷 39
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上金属窗防雷 40
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上阳台金属栏杆防雷 41
预制空调板、阳台防雷 42
预制凸窗、金属外墙板防雷 43
玻璃幕墙与预制构件间防雷做法 44
预制柱内专用引下线连接安装 45
引下线在预制柱与现浇基础间的连接安装 47
接闪带、引下线与固定支架连接 48
引下线固定安装 49
金属压顶作接闪器与引下线连接安装 50
预埋连接板安装 51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筑电气设计示例 52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电气设计要点及图例 52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梁板布置示意图 53
住宅户内照明平面示意图 54
住宅户内插座平面示意图 55
住宅户内弱电平面示意图 56
屋面防雷平面示意图 57
中间层防侧击雷平面示意图 58
电气设备、导管预留预埋定位图 59
装配式框架结构建筑电气设计示例 60
装配式框架公寓电气设计要点及梁板布置示意图 60
公寓照明、插座平面示意图 61
公寓弱电平面示意图及电气设备、导管预留预埋定位图 62
屋面防雷平面示意图 63
BIM技术应用 64
BIM机电设计流程 64
预制构件BIM模型 65
预制构件内置钢筋BIM模型 66
电气设备、导管BIM模型 67
相关技术资料 68




彩色高清带书签 19CD202-5 建筑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系统电气设计与安装(一)图集(完整版).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集
建筑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系统电气设计与安装(一)
图集号:19CD202-5
统一编号:GJCT-195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节能减排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二〇一九年三月一日da73dc82262dd71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版)GB50016-20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5-2008
《低压熔断器第6部分:太阳能光伏系统保护用熔断体的补充要求》GB/T13539.6-2013
《低压电气装置第7-712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太阳能光伏(PV)电源系统》GB/T16895.32
《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GB/T20046-2006
《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代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2010
《光代建筑一体化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JGJ/T264-2012
《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电气设计规范》JGJ/T365-2015
《建筑用光伏构件通用技术要求》JG/T492-2016
《建筑用柔性薄膜光伏组件》JG/T535-2017
《建筑铜铟傢硒薄膜光代系统应用技术规程》T/CECS630-2019
1.2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者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编制本图集旨在进一步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广建筑铜铟稼硒(以下简称建筑CGS)薄膜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建筑CIGS薄膜光代发电电气系统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保证建筑ClGS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的电气安装质量,规范安装方法,确保其可靠、安全。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CGS薄膜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工程,以及在既有建筑上安装、改造,其输出电压等级为AC220/380V、装机容量一般不超过300kWp的并网或者独立光伏系统的电气设计与施工。容量超过300kWp的建筑CIGS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工程亦可参考此图集。
4主要内容
本图集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CGS光伏系统术语和符号、电气设计与施工一般规定、发电系统分类、光伏组件技术参数及要求、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容量设计方式、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容量设计方式,逆变器、汇流设备、交流并网柜、并网接入等技术的设计及原理,建筑CGS光代方阵负极接地、防雷与接地设计方式及要求。同时针对施工编制了布线方式、汇流设备安装及电缆槽盒安装、电缆槽盒接地及防火封堵措施和有关建筑CGS相关技术要求及工程案例。
5注意事项
本图集中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
(略)19CD202-5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4
编制说明 6
术语 7
符号 8
概述 9
建筑CIGS光伏系统电气设计与施工一般规定 9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14
建筑CIGS光伏组件电气性能 17
建筑CIGS薄膜光伏组件产品案例 18
建筑CIGS光伏组件安装分类 21
系统设计 22
建筑CIGS光伏系统电气设计流程 22
并网光伏系统容量设计 23
独立光伏系统容量设计 24
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系数 25
光伏汇流设备设计要求 26
直流线路最小电流值 28
光伏系统对地绝缘故障防护要求 29
并网逆变器类型选择 30
建筑CIGS光伏发电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31
光伏汇流箱电气原理图 33
方阵汇流箱电气原理图 34
建筑CIGS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35
交流并网柜电气原理图 36
~220/380V光伏并网接入系统方案 38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方案 40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方案 43
建筑CIGS光伏系统防雷设计要求 44
光伏方阵负极接地及对地绝缘故障检测 46
施工安装 47
屋顶层建筑CIGS幕墙防雷做法 47
中间层建筑CIGS幕墙防雷做法 48
建筑光伏组件接线盒示意图 49
室内汇流箱设备安装 50
光伏电缆槽盒在墙上安装 51
光伏电缆槽盒在龙骨上安装 52
光伏电缆槽盒接地线连接示意图 53
光伏电缆槽盒过防火墙安装 55
附录 56
光伏系统电力电缆选型示意图 56
光伏系统电力电缆选型框架图 57
光伏组串电缆载流量 58
光伏方阵电缆载流量 59
常用直流断路器主要技术参数 60
UOCMAX和ISCMAX的计算及防反二极管的散热设计 61
工程案例 62
7#楼光伏系统图 62
7#楼逆变器接线图 63
7#楼D-A立面组串连接图 64
7#楼1-5立面组串连接图 65
7#楼电缆槽盒D-A立面布置图 66
7#楼电缆槽盒1-5立面布置图 67




16MR607 城市道路─节能环保型聚氯乙烯市政护栏 城市道路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a683e75f9ea11c676f6a6bac94b8572d

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 11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一四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版)
《聚丙烯复合塑料隔离护栏》CECS 176: 2005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3适用范围
3.1本图集适用于城市道路人行护栏和分隔护栏的设计,但不包括绿化护栏、围墙护栏、河道护栏,也不涉及路基、桥梁、构筑物、天桥。
3.2本图集内容可供材料制作单位按图制造,施工单位照图施工及安装
4图集内容
4.1本图集市政护栏主要包括人行护栏、分隔护栏
4.2本图集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护栏布置图、构件大样图、连接件大样图、工程量表。




彩色高清 17T206地铁工程抗震支吊架设计与安装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彩色高清无水印完整版17T206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17年9月1日,统一编号:GJBT-1445,主编单位:天津市正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路安电气化监理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文号:建质函[2017]228号。8b7a1a1f54718ca1612c94cd86bd71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6]89号“关于印发《2016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476-2015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420:2015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地铁工程抗震支吊架的设计与安装。
3使用条件
3.1环境温度不低于-20℃。
3.2管径为DN65~DN200的刚性连接金属水管,管内介质温度不大于150℃。
3.3刚性材质排烟管道;矩形截面积大于等于0.382的刚性材质通风管道。
3.4重力不小于150N/m且宽度不大于800mm的刚性材质电缆桥架。
4名词术语
4.1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本图集中“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简称为“6度、7度、8度”。
4.2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图集内建筑属重点设防类建筑,简称乙类建筑。
4.3抗震连接构件:用于连接抗震斜撑的单独或组合的构件。
4.4抗震斜撑:通过斜撑,将地震水平作用力传递给建筑结构的构件。
4.5螺杆紧固件:能夹紧杆件并使其抗弯能力与稳固性能提高的装置。
4.6抗震支承: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斜撑和抗震连接构件组成的构件。
4.7抗震支吊架:与建筑结构体牢固连接,以地震力为主要荷载的抗震支撑设施。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
4.8侧向抗震支吊架:斜撑与管道横截面平行的抗震支吊架。
4.9纵向抗震支吊架:斜撑与管道横截面垂直的抗震支吊架。
4.10双向抗震支吊架:同时具有侧向和纵向抗震功能的抗震支吊架。
4.11单管(杆)抗震支吊架:由一根承重吊架和抗震斜撑组成的抗震支吊架。
4.12门型抗震支吊架:由两根及以上承重吊架和横梁、抗震斜撑组成的抗震支吊架。
4.13电缆桥架:包括电缆梯架、电缆托盘和电缆槽盒。
1)本图集给水、热水及消防管道抗震支吊架间距按新建工程刚性连接金属管道取值,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12.0m,纵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24.0m。
2)本图集通风及排烟管道抗震支吊架间距按新建工程普通刚性材质风管取值,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9.0m,纵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18.0m。
3)本图集电缆桥架抗震支吊架间距按新建工程刚性材质电缆桥架取值,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12.0m,纵向抗震支吊架间距为24.0m
1)水管质量,见表3。
①保温管道:按设计抗震支吊架间距内的管道自身质量、满管水的质量、60mm厚度保温层质量及以上三项之和10%的附加质量计算。保温材料容重按岩棉100kg/m3计算。
②不保温管道:按设计抗震支吊架间距内的管道自身质量、满管水的质量及以上两项之和10%的附加质量计算。
2)通风、排烟管道质量。包括风管自身质量、法兰质量、40mm厚度保温层质量及以上三项之和10%的附加质量计算。保温材料容重按玻璃棉制品70kg/m3计算。风管计算参数见表4。
3)电缆桥架质量,见表5。包括桥架自身质量、桥架内电缆质量。
4)管道、桥架质量不包括管道上设置的阀门等配件质量,当管线上设有阀门等配件时,应单独计算其质量。
6抗震支吊架设置
6.1每段水平直管道应在两端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
6.2当两个侧向抗震支吊架间距大于最大设计间距时,应在中间增设侧向抗震支吊架。
6.3每段水平直管道应至少设置一个纵向抗震支吊架,当两个纵向抗震支吊架距离大于最大设计间距时,应在中间增设纵向抗震支吊架。
6.4刚性连接的水平管道,两个相邻的抗震支吊架间允许纵向偏移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水管及电线套管不得大于最大侧向支吊架间距的1/16。
6.4.2风管、电缆桥架不得大于其宽度的两倍。
6.5水平管道应在离转弯处0.6范围内设置侧向抗震支吊架。
6.6当水平管道通过垂直管道与地面设备连接时,管道与设备之间应采用柔性连接,水平管道距垂直管道0.6m范围内设置侧向支撑。
6.7水平管道在安装柔性补偿器及伸缩节的两端应设置侧向及纵向抗震支吊架。
6.8沿墙敷设的管道当设有入墙的托架、支架且管卡能紧固管道四周时,可作为一个侧向抗震支撑。
6.9当管道上附件质量为9kg~25kg且与管道采用柔性连接时,或附件质量大于25kg时,应设置侧向及纵向抗震支撑。
7抗震支吊架计算
7.1根据管线设计布置抗震支吊架,并应符合《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要求。
7.2逐点划分各抗震支吊架重力荷载范围。
7.3计算确定非结构构件的重力G值。
7.4采用等效侧力法,按下式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8材料、防腐、耐火极限
8.1C型槽钢采用Q235钢,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槽钢壁厚t应满足:1.5mm≤t≤6mm,钢材的强度设计值按表6采用。
8.2螺杆机械性能等级为4.8,并应符合《螺杆》GB/T15389的规定。
8.3扩底型锚栓应符合《混凝土用机械锚栓》JG/T160及《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
8.4抗震连接构件采用Q235钢,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8.5当采用其他材质构件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满足强度与刚度的要求。
8.6构件应进行防腐处理,根据使用环境类别确定防腐等级,并应符合《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10125的规定。
8.7构件的耐火极限应依据安装位置处的耐火等级确定,并应符合《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的规定。
9制作、安装
9.1组成抗震支吊架的所有构件应采用成品构件,除C型槽钢全螺纹吊杆可进行现场切割外,不得对其他产品进行现场加工。
9.2抗震支吊架的构件、组件均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进行检测、测试。
9.3抗震支吊架的基座、连接件、锚固件、紧固件等应能将设施的地震作用全部传递到建筑主体结构上。
9.4固定于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支吊架,应采用具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后扩底锚栓。
9.5螺杆螺母应按设计扭矩锁紧,防止松动。螺杆螺母最小扭矩应符合表7的规定。
9.6锚栓锚固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
9.7锚栓的安装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
10其他
10.1本图集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以毫米(mm)计。
10.2本图集内的双向抗震支吊架,当其取消侧向支撑后可作为纵向抗震支吊架使用。
10.3抗震支吊架的安装还应符合国家其他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内容索引:总说明 1
常用C型槽钢规格及截面特性技术参数 8
管道抗震支吊架
单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DN65-DN150) 9
单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DN200) 10
单管双向抗震文吊架图( 6度、DN65-DN150) 11
单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DN200) 12
双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DN65-DN150) 13
双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DN65-DN150) 14
单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8度、DN65-DN150) 15
单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8度、DN200) 16
单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B度、DN65-DN150) 17
单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8度、DN200) 18
双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8度、DN65-DN150) 19
双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及8度、DN65-DN150) 20
矩形风管抗震支吊架
不保温风管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6度) 21
保温风管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6度) 22
矩形风管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23
矩形风管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24
不保温风管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7度、8度) 25
保温风管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7度、8度) 26
矩形风管单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27
矩形风管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28
矩形风管单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29
矩形风管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30
电缆桥架抗震支吊架
电缆桥架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6度) 31
电缆桥架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32
电缆桥架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33
电缆桥架抗震支吊架选用表( 7度、8度) 34
电缆桥架单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35
电缆桥架双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36
电缆桥架单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37
电缆桥架双侧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38
管线综合抗震支吊架
管线综合A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39
管线综合B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0
管线综合C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1
管线综合D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2
管线综合A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3
管线综合B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4
管线综合C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5
管线综合D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6度) 46
管线综合A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47
管线综合B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48
管线综合C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49
管线综合D型侧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50
管线综合A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51
管线综合B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52
管线综合C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53
管线综合D型双向抗震支吊架图( 7度、8度) 54
节点图
安装节点图(一) 55
安装节点图(二) 56
安装节点图(三) 57
安装节点图(四) 58
安装节点图(五) 59
安装节点图(六) 60
配件图(一) 61
配件图(二) 62




无水印版 17T203刚性悬挂接触网选用与安装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无水印完整版17T203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17年9月1日,统一编号:GJBT-1444,主编单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文号:建质函[2017]228号。7c3875c6f636b551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5]140号“关于印发《2015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2设计依据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汇流排》TB/T3252-201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TB/T2073-2010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地铁工程地下段矩形、圆形、马蹄形等形式隧道下和车站风管下刚性悬挂接触网、架空地线及接地跳线的选用与安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参照使用。
4使用对象及用途
本图集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性悬挂设计施工选用及参考图集,其中悬挂安装图部分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由施工单位照图施工;排热风道部分可作为设计和施工参考,根据不同的风道形式进行调整选用。
5设计选用
5.1本图集所采用刚性悬挂的配套设备及零部件须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格书的要求进行订货、施工与安装。
5.2本图集所采用零部件应严格按照《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TB/T2073的要求进行制造与安装。
5.3绝缘距离:系统额定电压为DC1500V,带电体距接地体的最小距离,静态为150mm,动态为100mm:绝缘子的泄漏距离不小于250mm
5.4接触网零部件中所采用的标准件如采用06Cr19Ni10N的螺栓和12Cr18Ni9的不锈钢螺母,其性能等级为A2-70级
5.5本图集所采用的所有锚栓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进行钻孔、清扫和安装。
5.6在隧道内安装各种零部件时应严格按照零件的使用说明和技术要求及紧固力矩值进行安装。
5.7本图集所有螺杆锚栓的选用均需满足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错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中的条文规定,并根据该规程做现场破坏性检验。
5.8接触网刚性悬挂汇流排之间、汇流排与汇流排终端等零件之间连接接头处采用双叠锁紧防松垫片,保证接头处的连接可靠、稳定,
5.9本图集中吊柱的选用需根据现场测量的隧道倾角和安装净空高度,按照结构安装图中相应的吊柱型号进行选择和工厂加工,
5.10施工时根据绝缘距离要求选择对应的螺栓。安装中若出现螺栓、型头螺栓等过长需锯掉部分端头等特殊情况时,应在锯掉处涂富锌漆防腐。
6材料及加工
6.1材料
6.1.1本图集所用钢材除特别注明外采用0235A,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当工作温度低于-20℃时,对于采用Q235型材的零部件,其材质应具备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6.1.2钢材表面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规定。
6.1.3本图集所用角钢、槽钢应符合《热轧型钢》GB/T706的规定,
6.1.4焊接材料应具有质量证明证书。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热强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理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GB/T12470的规定。焊缝厚度不得小于相焊构件最小厚度。
6.1.5紧固件机械性能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蝶钉和螺柱》CB/T3098.1和《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GB/T3098.2的规定
6.1.6热浸镀锌所用锌锭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锌锭》GB/T470的规定。
6.2加工、焊接
6.2.1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进行剪切、冲孔: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6℃时,不得进行折弯成型和冷矫正。
6.2.2焊接应符合《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相关要求:焊接质量等级为二级。
6.3防腐。本图集中对于Q235A的螺栓、螺母防腐措施为1级热浸镀锌,锌层重量不低于350g/m,厚度不小于50μm;对于注明2级镀锌的零部件均为2级热浸镀锌,锌层重量不低于500g/m2,厚度不小于70μm;对于注明3级镀锌的零部件均为3级热浸镀锌,锌层重量不低于550g/m2,厚度不小于80μm。所有钢结构构件采用热侵镀锌防腐,钢结构件的锌层附着量不低于610g/m2,即任何局部锌层厚度不低于86μm。
7其他
7.1本图集中“h”表示安装净空高度,即轨顶面至隧道顶或风管底面的距离。
7.2本图集未注明的单位和尺寸均以毫米(mm)计。内容索引:目录 1
总说明 2
车站混凝土结构风管下悬挂安装图 4
车站钢板风管下L型悬挂安装图 5
矩形隧道(净空≤4800mm)直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6
矩形隧道(净空≤4800mm)曲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7
矩形隧道(净空>4800mm)直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8
矩形隧道(净空>4800mm)曲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9
圆形隧道(净空<4400mm)悬挂安装图 10
圆形隧道(净空≥4400mm)悬挂安装图 11
马蹄形隧道(净空≤4800mm)直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12
马蹄形隧道(净空≤4800mm)曲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13
马蹄形隧道(净空>4800mm)直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14
马蹄形隧道(净空>4800mm)曲线区段悬挂安装图 15
车站结构风管上中心锚结安装图 16
中心锚结安装图(净空≤4700mm) 17
中心锚结安装图(4700mm<净空≤4900mm) 18
中心锚结安装图(净空>4900mm) 19
分段绝缘器处中心锚结安装图(4700mm<净空≤4900mm) 20
分段绝缘器处中心锚结安装图(净空>4900mm) 21
架空刚性悬挂锚段关节及道岔示意图 22
架空刚性悬挂非绝缘锚段关节电连接安装图 23
圆形隧道架空地线肩架安装图 24
架空地线单边下锚安装图(净空≤4800mm) 25
架空地线单边下锚安装图(净空>4800mm) 26
架空地线对向下锚安装图(净空≤4800mm) 27
架空地线对向下锚安装图(净空>4800mm) 28
接地跳线安装示意图 29
接地跳线安装材料表及选用说明 30
架空地线引下线安装图 31
单台隔离开关接地安装示意图 32
三台隔离开关接地安装示意图 33
刚柔过渡示意图 34
汇流排中间接头安装曲线图 35




彩色带书签 17T301 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计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计
图集号:17T301
统一编号:GJBT-1446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7]228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七年九月一日e9ab1a943da0b7f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二。一四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16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
《安全帽》GB2811-2007
《安全带》GB6095-2009
《安全网》GB5725-2009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15-2003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参照使用。
3主要内容
3.1本图集分8个部分:场地布置、临时用电、消防安全、安全防护、模架支撑、起重吊装吊具、绿色施工、信息化施工。
3.2场地布置:满足轨道交通工程办公、生活、施工作业条件,规范了办公区、生活区配备的基本要求。
3.3临时用电:汇集了箱式变电站、配电室及移动式发电机组防护,TN-S接零保护系统和防雷保护,配电线路防护,配电箱与开关箱防护,建筑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防护,照明支架安装防护,暗挖临时用电防护及外电线路防护的常用做法。
3.4消防安全:包括了办公区、生活区消防设施布置,明、暗挖施工区消防设施布置的做法,消防烟感报警系统及灭火器标识管理的做法。
3.5安全防护:包括洞口防护,临边防护,竖井钢梯及通道设置标准,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人工挖孔安全防护,暗挖施工安全防护,明挖基坑冠梁及围檩作业安全防护,盾构人行通道设置标准等做法。
3.6模架支撑:包括车站出入口斜坡段脚手架搭设,平直段双排落地式脚手架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搭设,暗挖标准断面工作台架搭设,移动作业平合台架搭设等细部做法。
3.7起重吊装吊具:包括散件吊装料斗和暗挖竖井渣土吊装料斗的做法。
3.8绿色施工:包括隔油池,油烟分离器,化粪池,车站装修阶段临时厕所,渣土冲洗沉淀池,场地硬化,封闭竖井及喷淋等除尘措施,竖井通道内风道安装等做法。
3.9信息化施工:包括视频监控、人员录入、动态信息管理等。
4其他
4.1本图集绿色施工、临时用电、模架支撑、安全防护、起重吊装部分图纸达到施工图深度,可供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直接选用并照图施工;部分洞口防护、信息化施工、场地布置、消防工程为做法示意图,仅供参考。
4.2本图集各种做法的选用应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用材料、方案和构造措施,宜优先选用定型化、工具式、标准化的构件或设备。
4.3施工现场选用本图集做法时,应结合各地相应管理要求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4.4未注明单位的尺寸以毫米(mm)计。(略)f42b759d51c38ed17T301图集PDF书签目录:封面 1
目录 6
总 说 明 9
场地布置说明 10
项目部总体布置示意图 13
项目部大门示意图 14
项目部围墙示意图 15
项目部宿舍布置示意图 16
项目部厨房、餐厅布置示意图 17
项目部厨房设施布置示意图 18
项目部食堂布置示意图 19
项目部卫生间示意图 20
工人生活区总体布置示意图 21
工人宿舍布置示意图 22
工地食堂平面布置示意图 24
工人生活区卫生间示意图 25
业校布置示意图 26
充电间、视频监控室示意图 27
浴室布置示意图 28
盥洗室/洗衣房布置示意图 29
“五板一图”宣传栏 30
标识牌 31
透视围挡 32
煤气穿墙导管 33
油烟分离器 34
隔油池构造图 35
化粪池 36
网格化化粪池构造图 37
三格化化粪池构造图 38
箱式变电站防护栏 39
发电机防护棚 40
配电箱防护棚 41
发电机TN-S系统做法 42
人工接地装置做法 43
配电箱与开关箱 44
隧道电瓶车充电箱 45
隧道用电线路架设 46
盾构施工隧道内高压电缆接线盒 47
盾构施工隧道内电缆敷设 48
生活区消防布置 49
生活区消防通道布置 50
宿舍消防烟感报警系统 51
暗挖车站竖井、横通道施工消防布置 52
地下车站消防布置 53
明挖基坑消火栓布置 54
消防井 55
地下消火栓设置图 56
地下消火栓保温图 57
易燃物品库房 58
易燃物品库房 59
临时氧气乙炔库 60
氧气乙炔车 61
灭火器标识 64
场地硬化图 65
明挖基坑周边场地硬化图 66
洗车台 67
施工现场洗车台布置 68
三级沉淀池 69
竖井平面布置图 70
竖井喷淋系统布置 72
竖井配套降压除尘设备 73
竖井配套降压除尘设备 74
暗挖车站通风设施布置 75
暗挖区间隧道通风设施布置 76
竖井及横通道硬质风管构造图 77
可移动式喷淋台简图 78
可移动式喷淋台节点大样图 79
可移动式喷淋台节点大样图 80
建筑工地临时厕所布置图 81
建筑工地临时厕所布置图 82
洞口防护 83
电梯井防护 86
临边防护 87
窗口防护 89
楼梯防护 90
竖井钢梯及通道设置标准 91
竖井基坑爬梯示意图 92
独立柱、承台移动式操作平台 93
人工挖孔安全防护 94
暗挖通道爬梯及通道顶部安全防护 95
暗挖通道爬梯示意图 97
移动式操作平台示意图 98
盾构人行通道设置标准 100
明挖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101
模架支撑说明 101
双排落地式脚手架 103
出入口斜坡段模板支撑脚手架 104
墩柱脚手架 105
斜坡段双排落地脚手架 106
装土吊具图 107
散料吊具图 108
监控系统说明 110
暗挖中控室设置要求 111
明挖中控室设置要求 112
竖井自动刷卡型通道系统 113
竖井自动刷卡型通道系统 114
暗挖竖井及横通道视频监控系统 115
暗挖导洞视频监控系统 116
明挖基坑视频监控系统 117
有线调度电话及应急广播系统 118
暗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19
暗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20
明挖施工有线调度电话及网络广播系统 121




高清无水印 2016SSZN-GJG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pdf

资源简介/截图: 高清无水印完整版《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 钢结构建筑》(2016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6年4月版).pdf2016SSZN-GJG图集 《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包括了多、高层钢结构或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建筑,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钢结构住宅等建筑类型。2016SSZN-GJG图集 《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将工程实施中的技术环节和国家标准规范中的具体规定有机对应并联系起来,以梳理技术的逻辑形成主线、指明了相应规范条款的含义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效指导广大钢结构建筑领域从业人员快速熟悉钢结构建筑的技术和标准应用。2d16ce0b34cbf7e2016SSZN-GJG图集 《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内容索引:
1 概述 1
1. 1 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 1
1. 2 钢结构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2
1. 3 钢结构建筑术语 5
2 多高层钢结构公建和住宅 8
2. 1 建筑设计 8
2. 2 结构设计 36
2. 3 建筑设备 (水、暖、电) 74
2. 4 内装部品与部件 105
2. 5 围护结构 123
2. 6 构件生产与运输 153
2. 7 施工 181
2. 8 施工质量验收 219
2. 9 运营与维护 255
3 门式刚架结构建筑 277
3. 1 建筑设计 277
3. 2 结构设计 281
3. 3 建筑设备 (水、暖、电) 301
3. 4 建筑部品与部件 301
3. 5 围护结构 301
3. 6 构件生产与运输 310
3. 7 施工 312
3. 8 施工质量验收 325
3. 9 运营与维护 328
4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建筑 340
4. 1 建筑设计 340
4. 2 结构设计 344
4. 3 建筑设备(水、暖、电) 356
4. 4 建筑部品与部件 356
4. 5 围护结构 356
4. 6 构件生产与运输 357
4. 7 施工 363
4. 8 施工质量验收 366
4. 9 运营与维护 368
5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建筑 369
5. 1 建筑设计 369
5. 2 结构设计 374
5. 3 建筑设备(水、暖、电) 383
5. 4 建筑部品与部件 383
5. 5 构件生产与运输 383
5. 6 施工 385
5. 7 施工质量验收 387
5. 8 运营与维护 389
6 附录A 钢结构建筑标准和规范 390
A. 1 工程标准 390
A. 2 协会标准 391
A. 3 地方标准 392
A. 4 产品标准 392
A. 5 标准图集 393
A. 6 企业标准 393
A. 7 其它 393




2016JSCS-7-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结构 高清版.pdf

资源简介/截图: 0e544bc5308923b2016JSCS-7-1图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民用建筑。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及策划、构件场内运输与装卸、构件存放、构件缺陷与修补、施工工艺流程、竖向结构施工、叠合类水平构件安装、非承重板类构件安装、预制楼梯及隔墙板安装、防水构造要求、成品保护、施工质量验收、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绿色施工、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2016JSCS-7-1图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措施邀请了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方面较有经验的全国各大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编制。汲取了各企业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遇到的问题进行规范与指导,为提高施工质量提供技术支持。2016JSCS-7-1图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专篇-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内容索引:1 总则 1
2 施工组织及策划 2
2.1 一般规定 2
2.2 施工组织 2
2.3 材料与部品机具 2
2.4 生产组织及计划管理 3
2.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3
2.6 试验管理 3
3 预制构件 4
3.1 预制构件现场运输与堆放 4
3.2 预制构件现场修补 4
4 结构施工 6
4.1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6
4.2 施工工艺流程 6
4.3 竖向结构施工 7
4.4 叠合类水平构件安装 22
4.5 预制楼梯及楼梯间防火隔墙板安装 26
4.6 接缝构造要求 29
4.7 成品保护 30
5 施工质量验收 32
5.1 一般规定 32
5.2 预制构件 32
5.3 安装与连接 34
5.4 验收注意事项 39
5.5 验收记录表 42
6 绿色安全施工 52
6.1 安全施工管理 52
6.2 绿色施工管理 55
6.3 成本管理与控制 57
7 附录A 相关标准 59




2016SSZN-MJG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木结构建筑)高清完整版

资源简介/截图: 2016SSZN-MJG图集《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木结构建筑)》按照概述、术语、相关主要配套材料性能要求、防火与防护、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方木原木结构、工程实例及附录的脉络进行编制,突出了木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特点。2016SSZN-MJG图集《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木结构建筑)》对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设计施工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有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并推动装配式建筑提供了技术支撑。03551c21254c63f2016SSZN-MJG 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木结构建筑)内容索引:
1 概述 1
1. 1 总述 1
1. 2 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应用现状 2
1. 3 我国木结构建筑加工制作技术的应用 4
1. 4 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未来发展趋势 5
1. 5 木结构建筑类型 6
1. 6 木结构建筑的选用 9
2 术语 12
2. 1 结构类型 12
2. 2 材料 13
2. 3 构件及连接件 15
2. 4 其他 16
3 材料及配件 19
3. 1 总述 19
3. 2 木材 20
3. 3 胶粘剂 42
3. 4 金属材料及连接件 45
3. 5 附图 50
4 防火与防护 53
4. 1 防火 53
4. 2 防护 63
5 轻型木结构 76
5. 1 建筑设计 76
5. 2 结构设计 83
5. 3 建筑设备 121
5. 4 室内装修与部品 132
5. 5 构件制作与安装 135
5. 6 验收与维护 160
6 胶合木结构 166
6. 1 建筑设计 166
6. 2 结构设计 166
6. 3 建筑设备 221
6. 4 室内装修与部品 221
6. 5 构件制作与安装 221
6. 6 验收与维护 235
7 方木原木结构 244
7. 1 建筑设计 244
7. 2 结构设计 248
7. 3 建筑设备 271
7. 4 室内装修与部品 271
7. 5 构件生产、运输与储存 271
7. 6 施工与安装 275
7. 7 验收与维护 297
8 工程实例 311
8. 1 游览小火车站(原木结构) 311
8. 2 梦加园(梁柱式胶合木结构) 315
8. 3 泰达悦海酒店公寓(轻型木结构) 320
9 附录 324
附录A 本指南主要编制依据 324
附录B 关于组织开展中加合作“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技术” 325
附录C 关于成立“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项目” 326
附录D 关于印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通知 327




2016SSZN-HNT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高清完整版

资源简介/截图: 2016SSZN-HNT图集《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系列图集,2016SSZN-HNT指南按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梳理相关标准条款内容,并将规范内容进行细化、说明,针对具体问题讲解标准条款的应用。本指南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技术发展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68e70b0488786b42016SSZN-HNT图集内容索引:
1 概述 1
1.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历史 1
1. 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现状 3
1. 3 相关说明 10
2 术语 11
2. 1 通用术语 11
2. 2 建筑术语 12
2. 3 结构术语 13
2. 4 机电设备术语 15
2. 5 地方标准术语 16
3 建筑设计 20
3. 1 一般规定 20
3. 2 设计参考流程 24
3. 3 技术策划 26
3. 4 模数协调 29
3. 5 平面设计 31
3. 6 立面及剖面设计 38
3. 7 节点构造 43
3. 8 设计协同 53
4 结构设计 56
4. 1 一般规定 56
4. 2 材料 63
4. 3 结构计算 68
4. 4 构件设计 69
4. 5 预制构件连接设计 83
5 机电设计 97
5. 1 一般规定(水、暖、电) 97
5. 2 给水排水系统及管线设计 98
5. 3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及管线设计 108
5. 4 电气系统及管线设计 117
6 围护结构 134
6. 1 一般规定 134
6. 2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 137
6. 3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147
6. 4 装配式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保温墙板 152
6. 5 非承重木骨架组合外墙 157
7 室内装修与部品 168
7. 1 一般规定 168
7. 2 室内装修 169
7. 3 内装部品 175
8 构件生产与运输 189
8. 1 一般规定 189
8. 2 模具 191
8. 3 钢筋和预埋件 193
8. 4 构件成型 197
8. 5 表面处理、标识及成品保护 200
8. 6 堆放及运输 201
8. 7 出厂要求 204
9 建筑施工 208
9. 1 一般规定 208
9. 2 专项技术 214
9. 3 环境保护 227
10 施工验收 228
10. 1 一般规定 228
10. 2 隐蔽工程 228
10. 3 预制构件 228
10. 4 安装与连接 239
10. 5 装配式结构 243
11 运营与维护 247
11. 1 建筑内部的维护 247
11. 2 建筑外部的维护 248
12 附录A 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 253
A. 1 工程标准 253
A. 2 地方标准 254
A. 3 产品标准 255
A. 4 企业标准 256
A. 5 在编标准 256




正式版带书签 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 .pdf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189-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2015-02-02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GB50189,GB50189-2015,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施工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规范,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节能设计,正式版带书签 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1.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保证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及电气系统的能耗。
1.0.4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0000m2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
1.0.5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
1.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透光幕墙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2.0.2建筑体形系数shape 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
2.0.3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
建筑某一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
2.0.4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
2.0.5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 transmittanc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
2.0.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
2.0.7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8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9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
2.0.10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 (heat)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11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performance
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净输入能量之比。
2.0.12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air volume of air duct system
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3/h)所消耗的电功率(W)。
3建筑与建筑热工
3.1一般规定
3.1.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建筑,或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2但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建筑;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2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
3.1.2代表城市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3.1.2确定。
表3.1.2代表城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3.1.3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减轻热岛效应。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3.1.4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3.1.5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3.1.6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3.2建筑设计
3.2.1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略)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1一般规定
4.1.1甲类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计算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4.1.2严寒A区和严寒B区的公共建筑宜设热水集中供暖系统,对于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建筑,不宜采用热风末端作为唯一的供暖方式;对于严寒区和寒冷地区的公共建筑,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等级、供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4.1.3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在经济技术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用设计温度。
4.1.4当利用通风可以排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或其他污染物时,宜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复合通风的通风方式。
4.1.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系统:
1全年所需供冷、供暖时间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统不经济;
2需设空气调节的房间布置分散;
3设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建筑中,使用时间和要求不同的房间;
4需增设空调系统,而难以设置机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建筑。
4.1.6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略)内容索引:1总则1
2术语……2
3建筑与建筑热工4
3.1一般规定4
3.2建筑设计…5
3.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8
3.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14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7
4.1一般规定17
4.2冷源与热源…18
4.3输配系统26
4.4末端系统33
4.5监测、控制与计量34
5给水排水……37
5.1一般规定37
5.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37
5.3生活热水38
6电气……40
6.1一般规定40
6.2供配电系统…40
6.3照明40
6.4电能监测与计量…42
7可再生能源应用……43
7.1一般规定·43
7.2太阳能利用…43
7.3地源热泵系统44
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45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46
附录C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审核表53
附录D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55
本标准用词说明59
引用标准名录60
附:条文说明61




湖北省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撑架及模板补充定额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33499
湖北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文件 鄂建标定(2023)23号 关于发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承插型盘扣 式钢管支撑架及模板补充定额》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建设工程标准定额(造价) 管理站,各有关单位: 随着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在我省建设工程的广泛 使用,为满足计价需求,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经市场调研, 我站组织编制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 撑架及模板补充定额》(以下简称本补充定额),现予以发 布. 一、本补充定额适用于使用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撑架施 工的混凝土结构工程. 二、本补充定额自2023年7月1日起执行,与《湖北 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2018 版)配套使用.2023年7月1日前已进行招投标或已签订合 同的工程,仍按原约定执行. 三、本补充定额由湖北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负 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 附件: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撑架及模板 补充定额 2023年6月29日 湖北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办公室2023年6月29日印发 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承插型盘扣式 钢管支撑架及模板补充定额 说明 一、本补充定额由水平构件模板和模板支撑架两部分组 成. 二、本补充定额模板支撑架分为一般支撑架和超危支撑 架,超危支撑架指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 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建办质〔2018]31号)附件2规定(简称“超危支撑架条 件”)的模板支撑架,一般支撑架指不符合“超危支撑架条 件”的模板支撑架.超危支撑架有专家论证方案时按专家论 证专项方案计算. 三、超危支撑架支撑高度超过20m的,执行层高8m以 上超危支撑架定额时,人工乘以1.3系数. 四、梁、板的后浇带支撑架已综合考虑在支撑架定额中, 不再单独计算. 五、凡本说明未涉及的内容,执行《湖北省房屋建筑与 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2018版). …




JGJ336-2016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rar

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artificial panel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JGJ336-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6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206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人造板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336-2016,自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5.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7月9日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4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材料;4 建筑设计;5 结构设计;6 面板及其连接设计;7 支承结构设计;8 加工制作;9 安装施工;10 工程验收;11 保养和维修。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8)。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新山幕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

金刚幕墙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深圳市方大建科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创高幕墙门窗工程有限公司

特莱仕(上海)千思板制造有限公司

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中山市盛兴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公司

北京阿格通建材有限公司

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长青艾德利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长青祥和超薄石材有限公司

德国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瑞高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衡峰氟碳材料有限公司

尚亿金恒建筑能源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浙江海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斯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喜利得(中国)商贸有限公司

德国慧鱼集团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

台州市旗鱼幕墙科技有限公司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使人造板材幕墙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美观适用、节能环保,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地震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地震区的民用建筑用瓷板、陶板、微晶玻璃板、石材蜂窝复合板、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和纤维水泥板等外墙用人造板材幕墙工程。人造板材幕墙的应用高度不宜大于100m。

1.0.3  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人造板材幕墙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抗震设计的人造板材幕墙,在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在遭受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有轻微破坏,经一般修理后可继续使用;在遭受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幕墙面板支承构件不得脱落。

1.0.4  人造板材幕墙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人造板材幕墙  artificial panel curtain wall

面板材料为人造外墙板的建筑幕墙,包括瓷板幕墙、陶板幕墙、微晶玻璃板幕墙、石材蜂窝板幕墙、木纤维板幕墙和纤维水泥板幕墙。

2.1.2  人造外墙板  artificial panel for exterior application

采用人造材料或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复合制成的、适用于建筑幕墙使用的板材。

2.1.3  瓷板幕墙  porcelain plate curtain wall

以建筑幕墙用瓷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4  陶板幕墙  terracotta panel curtain wall

以建筑幕墙用陶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5  微晶玻璃幕墙  glass-ceramics curtain wall

以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6  石材蜂窝板幕墙  stone honeycomb composite panel cur-tain wall

以建筑装饰用石材蜂窝复合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7  木纤维板幕墙  high-pressure laminates-sheets curtain wall

以建筑幕墙用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8  纤维水泥板幕墙  fiber cement flat sheets curtain wall

以高密度无石棉纤维水泥板为面板的人造板材幕墙。

2.1.9  封闭式幕墙板缝  panel joint of sealed curtain wall

幕墙板块之间缝隙采取密封措施,包括注胶封闭式幕墙板缝和胶条封闭式幕墙板缝。

2.1.10  注胶封闭式幕墙板缝  sealant sealed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缝隙采用密封胶密封的封闭式幕墙面板接缝。

2.1.11  胶条封闭式幕墙板缝  gasket sealed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缝隙采用密封胶条镶嵌密封的封闭式幕墙面板接缝。

2.1.12  开放式幕墙板缝  panel joint of unsealed curtain wall

幕墙板块之间缝隙不采取密封措施的幕墙面板接缝,包括开缝式、遮挡式。

2.1.13  开缝式幕墙板缝  open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对接缝隙完全敞开,不采取任何密封措施,水平方向的气流可直接通过的幕墙面板接缝。

2.1.14  遮挡式幕墙板缝  sheltered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对接缝隙采取非气密性遮蔽构造的开放式幕墙面板接缝,其中包括搭接遮挡式和嵌条遮挡式。

2.1.15  搭接遮挡式幕墙板缝  lap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为非密封的平口或企口搭接缝隙,水平方向气流可绕行通过的开放式幕墙板缝。

2.1.16  嵌条遮挡式幕墙板缝  strip embedded panel joint

幕墙板块之间对接缝隙采用插条、压条等型材镶嵌遮蔽构造的开放式幕墙面板接缝。




DB14/T 2317-2021 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交付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80.10
CCS P 66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2317—2021
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建筑信息模型(BIM) 设计交付标准
2021-09-01 发布 2021-12-01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00b5babb9fdaea2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山西省公路工程建设领域设计阶段所要交付的交付物及交付 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BIM设计成果交付,涵盖路线、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专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1212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 51301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T 2420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JTG/T 2421 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全生命周期
公路工程从计划建设到使用过程终止所经历的所有阶段的总称,包括但不限于预可、工可、勘察、 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
3.2 模型单元
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抽象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述。
3.3 几何信息
构造物或构件的空间位置及自身形状的一组参数,通常还包含构件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
3.4 非几何信息
构造物或构件除几何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
3.5 模型深度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中所容纳信息的丰富程度,全称是Level Of Detail,简称LOD。
3.6 信息深度
在不同的模型深度下,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所容纳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单元大小和健全程度。
3.7 模型应用
针对特定的工程目标,利用信息模型中规定提供的数据,得到新的信息模型数据或结论的过程。
3.8 模型交付
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符合要求的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或设计成果交付业主单位或者委托方。
3.9 交付物
根据项目的应用需求,基于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而交付的成果。
4 一般规定
4.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设计成果交付以交付模型及模型携带的信息为主。
4.2 设计方应提前协调好 BIM 项目实施软件类型及版本,并对交付成果的文件数据格式做统一规定。
4.3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所包含的信息以及交付物应符合工程项目的使用需求,工程项目的使用需求与 工程性质、阶段、目的相关。
4.4 设计期的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符合设计需求,且考虑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4.5 交付物除遵循本标准规定之外,还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DB4401/T 130-2021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施工图审查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1.040CCS P 00 DB4401广 州 市 地 方 标 准DB4401/T 130—2021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施工图审查 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drawing review on city information modelling platform2021 – 12 – 15 发布 2021 – 12 – 31 实施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161d7a2a183a569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施工图 BIM 审查的范围和条文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专业及消防、人防、节能专项中的部分条文)、施工图设计模型单元属性审查信息要求及审查结果。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新建项目的施工图三维数字化设计信息模型的建立和审查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上实现计算机对模型审查的技术规范。
施工图三维数字化设计信息模型的审查,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文件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 50015—2019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 50038—200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67—201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84—201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96—2011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9—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189—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368—2005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974—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 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9—2016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信息模型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
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3.2
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platform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和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构建的各专项应用系统的总和,简称“CIM 平台”。
3.3
施工图三维数字化设计信息模型 3D digital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民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符合 CIM 平台和 BIM 审查规定的模型,简称“施工图设计模型”。
3.4
施工图 BIM 审查 BIM review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图三维数字化设计信息模型进行设计规范审查,简称“BIM 审查”。
3.5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 BIM review system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基于 BIM 三维模型的线上自动审查系统,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设计规范审查的系统,简称“BIM 审查系统”。
3.6
GDB 数据 Guangzhou data base data
以公开、标准的数据库格式记录广州地区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交付的 BIM 数据,以保证后续应用中对BIM 数据的无损读取的一种数据格式。
3.7
GDB 数据文件 GDB data file
用标准的数据库文件存储方式记录交付的 GDB 数据,以保证后续阶段对这种 BIM 数据的直接应用。
3.8
定位基点 position base point
在模型单元空间上设定的特征点,以便于布置或安装工程对象到 CIM 平台上时作对应换算。
4 通用要求
4.1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应分专业进行审查。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的审查功能应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 5 个专业,并涵盖消防、人防、节能 3 个专项。
4.2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应以 GDB 数据文件为主要审查对象。
4.3 本文件未记录的审查条文,应按原有审查方法进行相关审查工作。
4.4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的审查范围及条文拆解内容应与本文件第 5 章的表 1 至表 10 保持一致。
4.5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的模型单元属性审查信息应与本文件第 6 章的表 11 至表 19 保持一致。
4.6 施工图 BIM 审查系统应按照问题类型、法规/标准编号、强制类型、审查意见等相关要素,对审查不通过构件列表报告。




DBJT45/T 006-2019 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建模与交付指南.pdf

资源简介/截图: ICS93.080.01
P66 DBJT45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指南
DBJT45/T006一2019
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建模与交付指南
Guide for modeling and delivery of highway engineer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2019-12-17 发布
2020-02-01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发布c64570ee777b238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指南参与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信息管理中心、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速公路发展中心、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王长海、韦扬、周北、周铮、周宗泽、郑明德、韦作明、肖军军、蓝日彦、韩玉、梁才、覃延春、龙波、侯泽群、周东迎、彭欣、林婧、陈开群、胡涌、宾武、朱政敏、何廷全、文启军、王建军、马凤杰、刘亮、王侃。内容摘抄: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建模与交付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建模与交付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工作准备、模型建立、模型交付、成果归档及安全。本指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建设BIM设计应用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广西境内新建及改(扩)建的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的建模、实施和交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现行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7027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3662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
GB/T36957信息安全技术灾难恢复服务要求
GB/T5121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51269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51301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highway engineer 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在公路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用于后期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总称,简称模型。
3.2构件模型component model
构成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对象或组件,简称构件。
3.3几何信息geometr ical information
建筑信息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示。3.4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y information
建筑信息模型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信息的集合。
3.5模型细度level of model fineness
模型构件组织及其几何和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
3.6BlM协同平台BlM-based col laboration platform
基于BIM技术的多专业、多参与方之间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
3.7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lS)
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8交付物deliverable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的成果。
3.9交付方delivery party
BIM相关合约中的乙方,负责最终移交建筑信息模型的责任主体。
3.10接收方receiving party
BM相关合约中负责最终接收建筑信息模型的唯一责任主体,可以是建设单位,也可以是建设单位指定的合法责任主体。
4基本规定
4.1一般原则
4.1.1BIM可应用于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包含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改造和拆除等各个不同阶段,支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环境、节能等方面的模拟、检测和性能分析,可为工程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实施优化提供依据。
4.1.2公路工程项目BIM实施方应保证项目BIM信息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工程项目相关BIM应用成果的知识产权受相关法律及合同条款保护。
4.1.3BIM设计实施方应有效传递建筑信息模型,保证建筑信息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并根据设计各阶段工作深度和要求对设计信息模型进行及时修正和深化。
4.1.4BIM设计应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数据交互格式一致性原则:BIM数据交换标准应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应保证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损传递,确保最终BIM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建筑信息模型维护与实施过程同步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应及时按规定节点进行更新,以确保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的一致性;唯一性原则:在设计各阶段交付的BIM成果应保证模型、信息和编码的唯一性;可扩展性原则:BIM模型数据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格式交换和后期模型、信息的扩展与应用:交付原则:BIM的交付工作应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不同阶段应交付不同深度的模型和信息,接收方和交付方应共同负责和确认最终交付物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涉密原则:BIM模型和信息成果应符合相关涉密、保密法律法规要求,BIM成果交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接收方和交付方在保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4.2B1M应用软硬件环境及架构
4.2.1BIM技术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设计手段的技术革新,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过渡,实现精细化管理。
4.2.2设计企业开展BIM应用工作,应搭建BIM应用软硬件工作环境。在计算机硬件配置方面,应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合理地选择CPU、内存和显卡的配置,形成硬件梯度配置;在软件配置方面,可以根据项目类型、应用阶段和应用范围合理地选择软件配置。推荐硬件配置表参见附录A,推荐软件配置表参见附录B。
4.2.3BIM技术应用宜结合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构建基于BIM应用的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流程。
4.3应用模式
BIM技术应用模式是指在公路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或者某一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可分为全生命周期应用、阶段性应用、专项应用和专业应用:全生命周期应用:贯穿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BM技术应用,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及维修加固等阶段:阶段性应用:选择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期中某些阶段应用BIM技术:专项应用:选择公路工程中特定专业和部位,专项实施应用BIM技术:专业应用:为解决公路工程某个专业特定的技术难题而开展的应用。
4.4组织模式
4.4.1BIM应用企业需结合企业实际,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特点和业主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架构,具体的组织实施应符合GB/T51212的相关规定
4.4.2实施团队职责具体如下:
一一BIM领导岗位:主要负责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来组织制定企业BIM规划、协调BIM资源、制定BIM激励政策、批准有关BIM的重大投资、批准企业BIM标准等与实施相关的重大事项:BIM主管:全面负责企业BIM规划的实施,确定企业的BIM技术路线,筛选基于BIM技术的软硬件资源,组织和管理BIM工程师团队,协调各业务部门的BIM项目等
一一BIM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其主要职责是要对项目整体进行把控,做出BIM方案总体规划,明确项目如何实施BIM。以BIM项目为核心,对BIM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协调项目的BIM资源投入,协调第三方BIM顾问咨询团队资源,对BIM项目实施进行总体规划,管理专业间的BIM协作,掌控BIM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审核项目的BIM交付,协助BIM应用相关标准制定等;(略)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010.30
P07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177-2019
备案号J XXXX-XXXX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M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2019-09-30发布2019-10-30实施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d6679247a9cd9621总则
1.0.1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和规范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提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效率和管理能力,提高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BM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1.0.3装配式建筑工程B1M技术的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2.02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 formation modeling(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3建筑信息模型元素BIM 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
2.0.4几何信息geometric information(Gl)
建筑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达。
2.0.5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 information(NGl)
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模型信息的集合。
2.0.6建筑信息模型软件B1M5ofae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使用、管理的软件。简称BM软件。
2.0.7BIM构件BIM component
构成BIM模型的基本对象或组件。BIM构件是组成建模软件中BIM模型的基础元素,也是承载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最基础元素,在建模软件中构件可以是单个建筑逻辑的构件或多个建筑构件的集合。
2.0.8BIM构件资源库BIM component library
在M实施过程中开发、积累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构件集合。
2.0.9BIM协同平台BIM collaboration platform
针对项目建立的多专业、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具备工作成果的归档、共享、发布、上传、交付及审核功能。
2.0.10交付物deliverables
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各参与方应用M技术并按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经过审核或批准的设计交付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M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工程表格,以及综合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
2.0.11模型细度level of development(LOD)
模型中信息的详细程度,包括几何信息深度和非几何信息深度。3基本规定
3.0.1BM技术应用应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与交换,可支持对工程质量、安全、能耗、成本、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可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优化提供依据,为建设行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3.0.2BM技术应用宜涵盖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以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应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建立符合相应深度的可传递的建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及时修正和深化。
3.0.3BM在创建、应用和管理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保证信息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并宜采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对相关过程模型应用成果进行保护。
3.0.4装配式建筑B1M技术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对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各参与方项目承包范围和承包任务一致。
3.0.5BIM软件类型和版本以及不同专业软件的传递数据接口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并应对BIM交付成果文件(数据)格式、软件版本作统一规定。
3.0.6各阶段B1M及相关成果的维护应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且应做好各阶段模型数据的衔接和传递,同时按规定节点更新,以确保二者的一致性。
3.0.7关于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模型细度的要求详见本规范附录A。4资源配置要求
4.1BIM软件
4.1.1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应根据自身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及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选择符合工程特点、规模的一种或多种BIM软件。
4.1.2BM软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易用性、适用性以及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4.1.3BM软件应具有协同设计、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报表生成和定制开发等功能。
4.1.4B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规定。
4.2BIM协同工作平台
4.2.1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应建立BM协同工作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应符合实施单位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
4.2.2BM协同工作平台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4.2.3BM协同工作平台应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更新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等功能。
4.3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4.3.1装配式建筑构件细度应与BM模型细度等级相对应,且宜具有可打扩展性。
4.3.2装配式建筑构件库应对构件的内容、细度、命名原则、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
4.3.3装配式建筑构件和构件资源库是装配式建筑B1M实施单位的重要信息资产,实施单位应对实现构件创建、收集、存储、使用、废除等有效管理,形成可扩展的构件资源库管理机制。
4.4模型信息管理
4.4.1为方便项目协同、快速查阅和保存文件,应制定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及构件命名规则,并在各阶段中保持协调统一。
4.4.2BM资源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国家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3(GB/Γ51269-2017)的相关规定。
4.4.3建筑信息模型细度应遵循“适度”原则,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对BIM模型细度、模型信息含量和模型构件范围等进行精简。




彩色无水印 16DX012-1 BIM建筑电气常用构件参数.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图集号:16DX012-1
图集名称:BIM建筑电气常用构件参数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168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GJBT-1414
实行日期:二0一六年九月一日
e33b3e6e0e23775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而编制。
1.2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信息技术软件维护》GB/T20157-2006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配置管理》GB/T20158-2006
《工业基础类平台规范》GB/T25507-2010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
《建筑对象数字化定义》JG/T198-2007
《建筑产品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规范》JGJ/T236-201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BIM是完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类工作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BIM的核心是数据信息、信息化、信息传递、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BIM硬件技术应用将很快解决,BIM软件距离BM技术广泛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缺乏BIM建筑电气设计深度的标准和要求,BIM应用参差不齐,并没有真正的形成生产力。
BIM模型建立目的是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使用要求,形成满足各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BIM设计提交的成果可以是模型和由模型导出的图纸两种设计文件。BIM模型包含几何(尺寸)参数和属性(信息)参数。属性(信息)参数,主要为BIM电气设计计算、模拟和分析等的基本需求,是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的关键。当BIM电气模型的几何参数和属性参数达到一定深度,并具备健全的参数标准化,BIM电气模型的效能才能发挥一定作用,模型的信息传递才有意义。BIM全信息模型,将为营造未来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本图集编制目的创建全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族库),BIM基础数据库(族库)在建模过程中可以直接导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数据库(族库)可以根据需要更新和修改。
2.1执行相关标准,规范BM建筑电气设计,统一模型表达信息参数标准;
2.2提高模型承载信息的完整性,确定设备构件参数在B1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竣工图设计和运维的信息内容
2.3实现BM编码标准与设计交付标准的实际关联和实施应用;
2.4给出BM模型出图样式,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案例,便于引用和扩充;
2.5为BM在施工、运维和其他增值阶段提供基础性信息。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及一般工业建筑中B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工业建筑BM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可参考使用。
4编制原则
图集编制依据国家BM建筑设计标准,也参照其他国家BM建筑设计标准,同时考虑到国内现阶段BM建筑标准并不完善,图集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超前的做法和要求,需要在BIM建筑应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图集编制原则上参照传统标准设计框架,力求简练。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图例):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构件的几何参数、属性参数、3D图片、2D图形符号;BI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输出文件图纸表达示意等。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根据《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送审稿),通过筛选、整理和汇总。目的是规范建筑工程常用设备分类和编码,实现建筑工程信息的交换、共享,是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的基础。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主要采用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中的图形符号,但由于B1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设计的特殊性,为方便BIM设计并提高其效率,在二维图中使用的图形符号均采用有外框边界的图例。
建筑电气信息模型常用构件几何参数、属性参数等是本图集的核心。
BIM建筑电气设计几何参数主要包括:电气构件的外形尺寸(近似)。属性参数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全专业需求的专业间关联信息:构件、设备、管线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构件、设备、管线有关的系统关联关系参数;系统计算、模拟、分析需要的参数;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在设计、安装、质量和成本等中的施工信息。通过信息传递,BM竣工模型转换成BM运营维护模型,将为营造未来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创造基础信息条件等。3D(维)图片:电气构件的三维外形;2D(维)图形符号2D(维)图纸上的符号。
BIM建筑电气信息模型输出文件的图纸表达示意,是BIM电气设计提交成果由模型导出的图纸设计文件,要求完全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虽然三维模型设计文件表达的清晰度和建筑全信息是二维图纸设计文件无法比拟的,但是如何以三维模型设计文件表达代替二维图纸设计文件,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图集内容索引:目录 1
编制说明 3
建筑电气设计信息模型常用设备编码 5
建筑电气设计信息模型常用图形符号 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高压成套中置柜 1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低压成套柜 1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照明配电箱 1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成套用电设备 1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控制箱(柜) 1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变压器 1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低压柴油发电机组 1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机类 2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用电预留类 2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光源 22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照明灯具 2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翘板式开关 2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源插座 2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 2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线 2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配电线路类 2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光纤 2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双绞线 3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信息面板 3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通信线路类 32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点型感烟探测器 33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点型感温探测器 34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报警控制器 35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摄像机 36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DDC箱类 37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梯架 38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托盘 39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缆槽盒 40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防火电缆槽盒 41
BIM电气常用构件参数-电线、电缆配线管材 42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消防报警控制器 43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点型感烟探测器 44
BIM电气构件产品及参数实例点型感温探测器 45
点型感烟探测器构件参数交付标准示例 46
BIM电气设计图纸实例
BIM电气照明平面图 47
BIM电气电力平面图 48
BIM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平面图 49
BIM信息系统平面图 50
BIM安全防范系统平面 51




DBJT45/T 007-2019 公路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指南.pdf

资源简介/截图: ICS93.080.10
P66
DBJT45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指南
DBJT45/T007-2019
公路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指南
The appl ication guidel ine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ing of highway engineering in construction
2019-12-17 发布
2020-02-01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发布3f103f024439ae9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恒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广西公路检测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王建军、冯春萌、凌忠、韩玉、蓝日彦、林广泰、孙辉、程振庭、王长海、梅国雄、罗吉智、陆原恩、姚青云、马文安、张坤球、何廷全、郑克西、农先锋、王锐、陈赵文、冯学茂、梁才、宾武、李彩霞、陈孝强、蒋严波。内容摘抄:公路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公路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BIM应用实施体系、施工深化设计阶段BIM应用、施工阶段BIM应用、竣工阶段BIM应用、BIM协同应用和BIM应用软件及平台等。本指南适用于广西境内公路工程新建、改扩建和大修项目施工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0699一2014道路交通标志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highway engineer ing information model
以三维图形和数据库信息集成技术为基础,创建并利用几何数据和非几何数据对公路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模型。
3.2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几何数据geometric data of highway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模型内部几何形态和外部空间位置数据的集合。
3.3公路工程信息模型非几何数据non-geometr ic data of highway engineer ing information model
除几何数据之外所有数据的集合。
3.4公路工程模型构件component of highway engineer ing structure
表达公路工程特定位置的设施设备并赋予其具体属性信息的模型组件,构件可以是单个模型组件或多个模型组件的集合。3.5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application of highway engineer 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对模型信息的提取、检查、分析、更改等过程,如进度模拟、工作量统计等。
3.6公路工程信息模型详细度level of detail(LOD)of highway engineer ing information model
根据公路工程项目不同阶段以及项目的具体目的来确定的模型详细程度。
3.7公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del ivery of highway engineer 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合法的形式,把工程各阶段的信息模型按照一定要求处理,向下游单位传递至运营维护单位。
3.8总协调方general coordinator
受业主委托依据国家有关BIM方向的法律、法规,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建设工程BIM应用合同及其他建设工程合同,对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可为满足要求的建设单位相关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第三方咨询机构。
3.9BIM协同平台BlM-based col laboration platform
企业建立的多专业、多参与方之间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
3.10BlM协同应用BlM-based col laboration application
以协作方式完成BIM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使各专业内和专业间配合更加紧密,信息传递更加准确有效,重复性劳动减少,最终实现建模效率的提高。
3.11几何信息geometr ical information
反映建筑信息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中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的信息统称。
3.12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al information
除几何信息外的信息统称。
4总则
4.1本指南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4.2本指南应根据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及时扩充B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4.3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除应符合本应用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主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略)




DB11/T 1875-2021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附条文说明

资源简介/截图: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1875-2021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Safety operation regulations for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021-06-28发布
2021-10-01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5b712f61d45b109根据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京质监发[2018]20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普通工;5 筑路工;6 城市管道安装工;7 管道工(金属管道工);8 顶管工;9 木工(模板工);10 钢筋工;11 预应力钢筋张拉工;12 电焊工(焊工);13 混凝土工;14 建筑架子工;15 起重信号司索工;16 起重机械操作工;17 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18 构配件装配工;19 高处作业吊篮操作工;20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21 瓦工、抹灰工;22 爆破工;25 防水工;26 油漆工;27 锚喷工;26 防腐保温工;29 试验工;28 石工;29 测量放线工(测量工、工程测量员);30 建筑电工;31 动力机械操作工;32 挖掘铲运和基础施工机械操作工;33 桩基操作工;34 筑路机械操作工;35 混凝土机械操作工;36 运输机械操作工;37 盾构机操作工;38 中小型机械操作工;39 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内容索引: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普通工……………………. 5
4.1 人工挖土…………. 5
4.2 人工回填土……… 5
4.3 人工运材料……… 6
4.4 拆除构筑物……… 6
4.5 人工挖孔桩……… 7
5 筑路工……………………. 9
5.1 一般规定…………. 9
5.2 路基与基层……… 9
5.3 沥青洒布机喷洒沥青……………….. 9
5.4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9
5.5 水泥混凝土面层…………………… 10
6 城市管道安装工…….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混凝土管的运输、码放……………. 11
6.3 下管、稳管……. 11
6.4 接口、养护……. 12
6.5 管道勾头……….. 13
7 管道工(金属管道工)………………. 14
7.1 一般规定……….. 14
7.2 非标管件的现场加工与安装…………. 14
7.3 管材的运输、码放……………….. 14
7.4 钢管的除锈、防腐……………. 15
7.5 排管、下管……. 15
7.6 接口………………. 16
7.7 试压、吹扫、消毒、冲洗………… 16
8 顶管工………………….. 18
8.1 一般规定……….. 18
8.2 工作坑…………… 18
8.3 平台、立架、工作棚…………… 18
8.4 运管、下管……. 19
8.5 掏挖、运输土方……………….. 19
8.6 顶进………………. 20
8.7 中继顶压站……. 20
8.8 注浆………………. 21
9 木工(模板工)……. 22
9.1 一般规定…………. 22
9.2 模板安装与拆除…………….. 22
9.3 木工机械……….. 23
10 钢筋工………………… 26
10.1 一般规定……… 26
10.2 钢筋绑扎安装. 26
10.3 钢筋机械……… 26
11 预应力钢筋张拉工. 30
11.1 一般规定……… 30
11.2 先张法…………. 30
11.3 后张法…………. 30
12 电焊工(焊工)….. 32
12.1 一般规定……… 32
12.2 交直流焊机….. 33
12.3 氩弧焊机……… 33
12.4 点焊机…………. 34
12.5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34
12.6 埋弧焊机……… 35
12.7 对焊机…………. 35
12.8 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机…………. 35
12.9 气焊(割)设备………………… 36
13 混凝土工…………….. 38
13.1 一般规定……… 38
13.2 混凝土运输….. 38
13.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38
13.4 混凝土养护….. 39
14 建筑架子工…………. 40
14.1 一般规定……… 40
14.2 扣件式脚手架. 41
14.3 碗扣式脚手架. 42
14.4 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 42
14.5 满堂脚手架….. 43
14.6 脚手架拆除….. 43
15 起重信号司索工….. 44
15.1 一般规定……… 44
15.2 起重信号指挥. 44
15.3 起重司索作业. 45
15.4 双起重机抬吊作业……………… 47
16 起重机械操作工….. 48
16.1 一般规定……… 48
16.2 履带式起重机. 48
16.3 汽车式、轮胎式起重机…………… 49
16.4 塔式起重机….. 50
16.5 门式、桥式起重机………………. 51
16.6 电动葫芦……… 51
16.7 卷扬机…………. 52
16.8 井架、龙门架物料提升机………………. 53
17 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 54
18 构配件装配工……… 55
19 高处作业吊篮操作工……………………… 56
19.1 一般规定……… 56
19.2 操作检查……… 57
19.3 维修保养……… 58
20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 59
20.1 一般规定……… 59
20.2 吊篮安装……… 59
20.3 悬吊平台的安装………………….. 60
20.4 自检与验收….. 61
20.5 吊篮拆卸……… 62
21 瓦工、抹灰工……… 63
21.1 一般规定……… 63
21.2 材料运输及堆放…………………. 63
21.3 砌筑…………….. 63
21.4 抹灰、喷浆、喷涂………………… 64
22 爆破工………………… 65
23 防水工………………… 66
24 油漆工………………… 67
25 锚喷工………………… 68
26 防腐保温工…………. 69
26.1 防腐工…………. 69
26.2 保温工…………. 69
27 试验工………………… 71
28 石工……………………. 72
29 测量放线工(测量工、工程测量员)………… 73
30 建筑电工…………….. 74
30.1 一般规定……… 74
30.2 配电系统……… 75
30.3 施工照明……… 76
30.4 发电机…………. 77
30.5 钳形电流表….. 78
30.6 绝缘摇表……… 78
30.7 架空线路……… 78
30.8 电缆线路……… 80
31 动力机械操作工….. 81
31.1 一般规定……… 81
31.2 内燃机…………. 81
31.3 空气压缩机….. 81
31.4 发电机组……… 82
32 挖掘铲运和基础施工机械操作工………. 83
32.1 一般规定……… 83
32.2 推土机…………. 83
32.3 挖掘机…………. 84
32.4 平地机…………. 85
32.5 装载机…………. 85
33 桩机操作工…………. 86
34 筑路机械操作工….. 87
34.1 一般规定……… 87
34.2 稳定土拌合机. 87
34.3 沥青洒布机….. 87
34.4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88
34.5 压路机…………. 88
35 混凝土机械操作工. 89
35.1 一般规定……… 89
35.2 混凝土输送泵车……………….. 89
35.3 牵引式混凝土输送泵…………… 90
35.4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90
35.5 混凝土喷射机. 90
36 运输机械操作工….. 92
36.1 一般规定……. 92
36.2 载重汽车……… 92
36.3 自卸汽车……… 93
36.4 油罐车…………. 93
36.5 拖车车组……… 94
36.6 洒水车…………. 95
36.7 沥青罐车……… 95
36.8 机动翻斗车….. 95
36.9 叉车…………….. 96
36.10 电动车……….. 96
37 盾构机操作工……… 98
37.1 一般规定……… 98
37.2 操作室…………. 98
37.3 注浆…………….. 98
37.4 拼装…………….. 99
37.5 运输…………….. 99
37.6 进入前仓……. 100
38 中小型机械操作工……………….. 101
38.1 一般规定……. 101
38.2 水泵…………… 101
38.3 灰浆泵……….. 101
38.4 平板振动夯… 101
38.5 蛙式夯……….. 102
38.6 电动砂轮锯及砂轮机…………….. 102
38.7 混凝土切缝机…………………… 102
38.8 电镐…………… 103
38.9 震动冲击夯… 103
38.10 风镐…………. 104
39 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员…………… 105
本规程用词说明……….. 106
引用标准名录…………… 107
条文说明………………….. 1081 总 则
1.0.1 为消除和控制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规范施工作业人员操作行为和建筑机械设备操作要求,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拆除工程施工人员和建筑机械设备的作业安全管理。
1.0.3 市政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
2.0.1 人工挖孔桩 manual excavation pile
桩孔采用人工挖掘,孔内安放钢筋笼后浇注混凝土而成的桩。
2.0.2 检查井 inspection well
地下排水系统中连接上下游管道同时联通地面的构筑物,可供作业人员从地面出入,进行养护和维修 之用、且同时连接上下游管道,并联通地面的竖向构筑物。
2.0.3 城市管道安装工 urban pipeline installers
操作专用工具、设备,进行城市非金属管道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的人员
2.0.4 管道工 plumber
操作专用机械设备,进行金属管道加工和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的人员。
2.0.5 混凝土工 concretor;Concrete worker;concreter
将混凝土浇筑成构件、建筑物、构筑物的人员。
2.0.6 模板工 form fixer
从事模板结构搭建,模板施工的专业人员。
2.0.7 爆破工 blaster
使用爆破器材和炸药,爆破岩石、建筑物、构筑物的人员。
2.0.8 高处作业 high-altitude operation
在坠落高度基准面 2m 以上(含 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2.0.9 高处作业吊篮 hanging basket for operation at high altitude
悬挂机构架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提升机驱动悬吊平台通过钢丝绳沿立面上下运动的一种非常设悬 挂设备。
2.0.10 锚喷工 anchor shotcrete
从事锚杆安装与喷浆作业的工种的全称,包括两个施工工艺,即锚杆安装与喷浆工艺。
2.0.11 盾构机操作工 concrete machine operator
从事盾构施工工法作业的人员,主要包括盾构机操作室操作、注浆操作、管片拼装操作及土方运输人员。




GY-1-3-2018隧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rar

资源简介/截图:
9d21117dde1b4a03625998d46b10da6f-1

第一章隧道工程总体工艺概述
1隧道总体概述
1.1隧道定义
隧道是修筑在岩体、土体或水底,两端有出人口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行、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1.2矿山法的定义
矿山法是一种传统的施工工法,是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待隧道开挖成型后,逐步将临时支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厚衬砌作为永久性支护的施工方法。因借鉴矿山开拓巷道的方法,故名。矿山法通常是与钻眼,爆破技术联系在一起,所以也称为钻爆法。是山岭隧道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我国的铁路.水路、公路等地下通道也绝大多数采用此种方法修筑
1.3 矿山法的原理
现代矿山法的基本原理是,隧道开挖后受爆破影响,造成岩体破裂形成松弛状态,随时都有可能坍落。基于这种松弛荷载理论依据,其施工方法是按分部顺序采取分割式分块开挖,并要求边挖边撑以求安全,所以支撑复杂,木料耗用多。随着喷锚支护的出现,使分块数目得以减少,并进而发展成新奥法
1.4新奥法施工原理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核心,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新奥法施工方法包括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墙法、交叉中隔墙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等。




《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汇编 精本》郁达飞

资源简介/截图: e5415bb7929c99a目 录
第一章 钢结构建筑产业政策 ………………………………………………………………………………………1
第一节 国家建筑产业政策 …………………………………………………………………………………… 1
第二节 河北省建筑产业政策 ………………………………………………………………………………… 2
第三节 其他省市建筑产业政策 ……………………………………………………………………………… 5
第二章 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 ……………………………………………………………………………………21
第一节 国家标准 ……………………………………………………………………………………………22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22
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3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24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26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2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48
7.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86
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2002)…………………………………………………92
9.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2011)……………………………………………………94
10.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2006)……………………………………………………97
11.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99
12.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100
13.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101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105
15.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2012)………………………………………………………106
1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109
17.建筑防腐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24-2010)…………………………………………113
18.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15)……………………………………………………114
1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115
2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 (2003 年版) ) …………………………117
2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120
22.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GB 50322-2011)……………………………………………………121
2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122
24.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123
25.橡胶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376-2006)……………………………………………………124
26.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125
27.水泥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443-2007)……………………………………………………126
28.烧结砖瓦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528-2009)………………………………………………127
29.建筑卫生陶瓷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543-2009)…………………………………………127
30.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128
31.钢铁企业管道支架设计规范(GB 50709-2011)………………………………………………130
3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2012)………………………………………………………131
33.有色金属加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758-2012)……………………………………………133
34.秸秆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762-2012)………………………………………………………134
3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2015)………………………………………………135
36.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 50868-2013)……………………………………………………136
37.机械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规范(GB 50906-2013)………………………………………………137
38.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GB 50919-2013)……………………………………………139
39.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2014)…………………………………………………140
40.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141
41.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GB/T 23639-2009)………………………………………………143
42.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心板(GB/T 23932-2009)………………………………………………144
43.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T 50214-2013)……………………………………………………144
4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145
4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146
46.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2010)………………………………………………147
47.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148
48.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68-2011)………………………………………………………149
49.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150
5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151
51.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 50908-2013)…………………………………………………152
52.工业建筑涂装设计规范(GB/T 51082-2015)…………………………………………………153
5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00-2015)…………………………………………………154
54.火力发电厂节能设计规范(GB/T 51106-2015)………………………………………………154
5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5)……………………………………………………155
56.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建质〔2013〕87 号)……………………………156
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 912-2008)……………………………157
58.溶解乙炔(GB 6819-2004)……………………………………………………………………157
59.重要用途钢丝绳(GB 8918-2006)……………………………………………………………158
60.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 16912-2008)…………………………158
61.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2-2006)………………………………………………159
62.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 1 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159
63.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29-2007)………………………………………160
64.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2010)…………………………………………………161
65.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247-2008)………………………162
66.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699-1999)……………………………………………………………162
67.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163
68.热轧型钢(GB/T 706-2008)……………………………………………………………………163
69.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08-2006)………………………164
70.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09-2006)………………………164
7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 1228-2006)…………………………………………165
72.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 1229-2006)……………………………………………165
73.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 1230-2006)……………………………………………………165
74.钢结构用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2006)………………166
75.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166
76.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2101-2008)……………………167
77.锅炉钢结构设计规范(GB/T 22395-2008)……………………………………………………167
78.钢及钢产品 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2975-1998)………………………168
79.合金结构钢(GB/T 3077-1999)………………………………………………………………169
8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GB/T 3098.1-2010)…………………………………169
81.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GB/T 3274-2007)………………………170
8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2008)……………………………………171
83.耐候结构钢(GB/T 4171-2008)………………………………………………………………171
84. 氩(GB/T 4842-2006)…………………………………………………………………………172
85.碳钢焊条(GB/T 5117-2012)…………………………………………………………………173
86.低合金钢焊条(GB/T 5118-2012)……………………………………………………………173
8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14)…………………………………………………174
88.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 5293-1999)………………………………………………174
89.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2010)………………………………………………………175
90.六角头螺栓 C 级(GB/T 5780-2000)…………………………………………………………175
91.六角头螺栓 全螺纹 C 级(GB/T 5781-2000)………………………………………………175
92.六角头螺栓(GB/T 5782-2000)………………………………………………………………176
93.六角头螺栓 全螺纹(GB/T 5783-2000)………………………………………………………176
94.工业液体二氧化碳(GB/T 6052-2011)……………………………………………………… 177
95.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6728-2002)…………………177
96.焊接结构用铸钢件(GB/T 7659-2010)……………………………………………………… 178
97.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 8110-2008)………………………………178
98.结构用无缝钢管(GB/T 8162-2008)…………………………………………………………179
99.碳钢药芯焊丝(GB/T 10045-2001)……………………………………………………………179
100.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GB/T 10432.1-2010)……………………………………………180
101.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 10433-2002)……………………………………………180
102.热轧 H 型钢和部分 T 型钢(GB/T 11263-2010)…………………………………………… 181
103.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 11352-2009)………………………………………………182
104.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GB/T 12470-2003)………………………………………182
105.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2008)………………………………………………………183
106.工业用环氧氯丙烷(GB/T 13097-2007)……………………………………………………183
107.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2008)…………………………………………………………184
108.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1994)…………………………………………………………184
109.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GB/T 14977-2008)………………………………………185
110.桥梁缆索用热镀锌钢丝(GB/T 17101-2008)………………………………………………185
111.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17395-2008)……………………………186
112.低合金钢药芯焊丝(GB/T 17493-2008)……………………………………………………186
113.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GB/T 17505-1998)………………………………………187
114.建筑结构用钢板(GB/T 19879-2005)………………………………………………………188
115.钢和铁 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T 20066-2006)……………………188
116.钢 拉 杆(GB/T 20934-2007)…………………………………………………………………189
117.抗震结构用型钢(GB/T 28414-2012)………………………………………………………190
第二节 行业标准 ……………………………………………………………………………………………191
1.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191
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192
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12)………………………………………193
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193
5.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 195
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199
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 201
8.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202
9.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2009)…………………………………………………204
10.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 209-2010)………………………………………………… 205
11.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JGJ 227-2011)……………………………………208
12.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 255-2012)……………………………………………… 209
13.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83-2016)………………………………………………212
14.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2012 )………………………………………213
15.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2009)…………………………………………………214
16.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215
17.建筑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标准(JGJ/T 222-2011)………………………………………………216
18.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217
19.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T 249-2011)………………………………………………………218
20.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 251-2011)…………………………………………… 219
21.机械式停车库工程技术规范(JGJ/T 326-2014)………………………………………………220
22.交错桁架钢结构设计规程(JGJ/T 329-2015)…………………………………………………221
23.钢板剪力墙技术规程(JGJ/T 380-2015)………………………………………………………222
24.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 203-2007)…………………………………………223
25.汽车客运站节能评价方法(JT/T 868-2013)…………………………………………………224
26.汽车货运站(场)节能评价方法(JT/T 869-2013)………………………………………… 225
27.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 5131-2005)……………………………………225
28.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YD/T 5132-2005)……………………………………226
19.移动通信钢塔桅工程施工监理规范(YD 5133-2005)………………………………………227
30.广播电视钢塔桅防腐蚀保护涂装(GY 64-2010)……………………………………………228
31.广播电视钢塔桅制造技术条件(GY 65-2010)………………………………………………228
32.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GY 5001-2004)………………………………………………………229
33.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2003)………………………………………………229
34.钢塔桅结构防腐蚀设计标准(GY 5071-2004)……………………………………………… 230
35.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TB 10016-2006)…………………………………………………231
36.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232
37.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 6-2009)……………………………………………234
38.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235
39.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28-2014)…………………………………………236
40.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3-2005)…………………………………………237
41.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 238
42.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 -2006)……………………………240
43.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 81-2013)…………………………………………241
44.城镇燃气埋地钢制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 95-2013)…………………………………241
45.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技术规范(CJJ/T 185-2012)………………………………………………242
46.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 233-2015)……………………………………………243
47.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范(CJJ/T 235-2015)………………………………244
4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 482-2015)……………………………………………245
49.焊接 H 型钢(YB 3301-2005)………………………………………………………………… 246
50.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246
51.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 5022-2012)………………………………………247
52.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YB/T 152-1999)………………………………………249
53.镀锌钢绞线(YB/T 5004-2012)………………………………………………………………249
54.焊接用二氧化碳(HG/T 2537-1993)…………………………………………………………250
55.焊接切割用燃气 丙烯(HG/T 3661.1-1999)…………………………………………………250
56.焊剂切割用燃气 丙烷(HG/T 3661.2-1999)…………………………………………………251
57.焊接用混合气体 氩 – 二氧化碳(HG/T 3728-2004)…………………………………………251
第三节 地方标准 ……………………………………………………………………………………………252
一、河北省标准 …………………………………………………………………………………… 252
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 63-2011)………………………………………………252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 81-2009)………………………………………………252
3.钢网格结构螺栓球节点技术标准(DB13(J) 146-2012)………………………………… 253
4.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 75%)(DB13(J) 185-2015)………………………………254
5.约束混凝土、混凝土和型钢混合结构技术规程(DB13(J)/ T 83-2009)…………………255
6.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13(J)/ T 84-2009)…………………………………………256
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 T 113-2015)…………………………………………………256
8.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规范(DB13(J) 114-2013)…………………………………………257
9.绿色建筑技术标准(DB13(J)/ T 132-2012)…………………………………………………258
10.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滑移法施工技术规程(DB13(J)/ T 144-2012)………………………259
11.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 T 177-2015)…………………………260
12.EPS 模块工业建筑围护结构技术规程(DB13(J)/ T 192-2015)…………………………261
13.建筑模板组合支撑系统(DB13 / T 1457-2011)………………………………………………262
14.无缝钢管与焊接钢管鉴别 金相法(DB13 / T 1484-2011)…………………………………262
15.河北省中小学校舍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和审查要点(冀建质〔2012〕701 号)…………263
16.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冀建质〔2015〕100 号)
……………………………………………………………………………………………………264
二、其他省市标准 …………………………………………………………………………………265
1.(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687-2015)………………………………………265
2.(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1/891-2012)………………………………………266
3.(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11/ 938-2012)……………………………………………266
4.(上海市)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程(DG / TJ 08-008-2000)………………………………268
5.(上海市)轻型钢结构制作及安装验收规程(DG / TJ 08-010-2001)………………………269
6.(上海市)高层建筑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DG / TJ 08-015-2004)………………270
7.(上海市)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规程(DG/TJ 08-32-2008)…………………………………271
8.(上海市)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规程(DG/TJ 08-216-2007)…………………………………272
9.(上海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DG/TJ 08-2011-2001)………………………… 274
10.(上海市)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DG/TJ 08-2029-2007)………………………… 275
11.(上海市)轻型钢结构技术规程(DG/TJ 08-2089-2012)…………………………………276
12.(天津市)钢结构防火涂料工程施工验收规范(DB 29-134-2005)………………………278
13.(天津市)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DB 29-57-2003)………………………………………278
14.(天津市)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DB 29-140-2011)……………………………………279
15.(安徽省)钢结构建筑维护技术规程(DB 34/T1660-2012)………………………………280
16.(甘肃省)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 62/T25-3025-2005)……………………………281
第四节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 283
1.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 24:90)…………………………………………………283
2.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2012)……………………………………………………283
3.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77:96)……………………………………………………………284
4.塔桅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CECS 80-2006)………………………………………285
5.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286
6.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CECS 159:2004)……………………………………………287
7.建筑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 160:2004)……………………………………………………288
8.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CECS 188:2005)…………………………………………290
9.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 200:2006)…………………………………………………291
10.内衬(覆)不锈钢复合钢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205:2015)…………………………292
11.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212:2006)……………………………………………………292
12.栓钉焊接技术规程(CECS 226:2007)…………………………………………………………294
13.高层建筑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 230:2008)…………………………………294
14.铸钢节点应用技术规程(CECS 235:2008)……………………………………………………295
15.实心与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254:2012)……………………………………296
16.钢结构住宅设计规范(CECS 261:2009)………………………………………………………297
17.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73:2010)…………………………………………………299
18.钢管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0:2010)…………………………………………………………300
19.轻钢构架固模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CECS 283:2010)………………………………………301
20.波浪腹板钢结构应用技术规程(CECS 290:2011)……………………………………………302
21.波纹腹板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291:2011)…………………………………………………302
22.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验技术规程(CECS 300:2011)…………………………………………303
23.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 323:2012)……………………………………………304
24.既有村镇住宅功能评价标准(CECS 324:2012)………………………………………………305
25.钢结构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CECS 330:2013)………………………………………………305
26.集装箱模块化组合房屋技术规程(CECS 334:2013)…………………………………………306
27.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规程(CECS 343:2013)…………………………………………………307
28.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CECS 360:2013)……………………………………………………308
29.商务写字楼等级评价标准(CECS 368:2014)…………………………………………………309
30.绿色住区标准(CECS 377:2014)………………………………………………………………309
31.特殊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规程(CECS 408:2015)……………………………………………310
32.不锈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410:2015)………………………………………………………311
第五节 图集 ………………………………………………………………………………………………312
第三章 国外技术标准 …………………………………………………………………………………………314
第四章 钢结构建筑体系常用术语 ……………………………………………………………………………319
第一节 钢结构建筑一般术语 ……………………………………………………………………………319
第二节 钢结构设计术语 …………………………………………………………………………………322
第三节 钢结构材料、材料性能和结构抗力 ……………………………………………………………354
第四节 钢结构连接和构造 ………………………………………………………………………………358
第五节 钢结构施工和检测 ………………………………………………………………………………362
第六节 钢结构防腐与防火 ………………………………………………………………………………365
附录一 政府工作报告(2016)……………………………………………………………………………369
附录二 国家建筑产业政策汇总 …………………………………………………………………………384
附录三 河北省建筑产业政策汇总 …………………………………………………………………………426




高清OCR带书签 06D704-2 中小型剧场舞台灯光设计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中小剧场舞台灯光设计
图集号:06D704-2
统一编号:GJBT-939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谁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强电专业专家委员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6]169号
实行日期:二〇〇六年九月一日60a3e32bc054b071设计依据
建设部建质函[2006]71号文“关于印发·2006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规范》GY5045-2006。
《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Y5070-200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中、小剧场舞台灯光系统的新建或改建工程的施工设计。
3设计说明
3.1照度、色温、显色指数
3.1,1新建中、小剧场舞台灯光的照度可按能转播电视节目的要求进行设计。
1)舞台演区基本光:在1.5m处的垂直照度不宜低于1500lx;
2)演区主光的垂直照度为:1800~2250Ix;
3)演区辅助光的垂直照度为:1200~1800lx;
4)演区背景光的照度为:800~1000lx。
3.1.2舞台演区光的色温应为:3050±150K.
3.1.3舞台演区光的显色指数不宜小于85。
3.2刷场分类
3.2.1中小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分为:
1)中型801~1200座;
2)小型300800座.
3.2.2剧场建筑按等级分:
1)刷场建筑按等级可分为特、甲、乙、丙四个等级,特等刷场的技术要
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甲、乙、丙等刷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主体结构耐火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1100年,丙等25
50年;
②耐火等级:甲、乙、丙等副场均不得低于二级,
3.3本图集的主要内容:
33.1本图集为中小刷场的四种形式。舞台均为常用的镜框式舞台。其中,1型刷场为1000座(改建工程,台口宽由14m改建为16m);2型剧场为870座;3型剧场为600座;4型剧场为300座.
3.3.2舞台灯光供电:
1)舞台灯光的供电电源为:AC220/380V、50Hz;
2)接地型式:TN-S系统,接地宜采用综合接地,共用接地装置,综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3)为了避免干扰其他用电设备,舞台灯光应由单独变压器供电,且变压器接线组别为DYn11。其容量按下式估算:
Ps=Pe·Kx
式中:Pe一总负荷容量(kW);
K×一需用系数;需用系数Kx取0.50.8.
3.3.3需要电视转播或拍摄电影的剧场,在观众厅两侧或门厅某处装设容量不小于10kW,电压为220/380V三相四线制的供电点、
3.3.4在舞合天幕地排灯区附逝设N线截面积不小于相线裁面积的三相专用电源:甲等刷场不得小于150A,乙等刷场不得小于100A,丙等剧场不得小于75A。
3.3.5舞台灯光的悬吊装置,主要采用电动水平吊杆的形式,灯具吊杆可以是普通水平吊杆,也可以是多功能水平吊杆。普通水平吊杆只能吊普通舞台灯具,而多功能吊杆既可以吊普通舞台灯具还可以吊机械灯具、换色器、电脑灯等。
3.3.6灯光吊杆前后与相邻吊杆之间的间距按不小于0.5m设计.
3.3.7舞台景物吊杆主要采用电动水平吊杆。景物吊杆之间的间距按0.2~0.3m设计.
3.3.8.舞台上所有吊杆钢丝绳吊点的间距不大于5m。吊点数量不小于4个.
3.3.9舞台上吊杆的长度为台口宽度加46m.
3.3.10舞台上所有电动吊杆均装设上、下假位;松断绳保护:过载保护;防冲顶保护。
3.3.11舞台上所有电动吊杆在运行时应有声、光誉示信号。
3.3.12面光桥:
1)第一道面光的位置,应使光轴射到台口线与台面的夹角为40°~50°。
2)第二道面光的位置,应使光轴射到大台唇边沿或升降乐池前边沿与台面的夹角为40°~50°.
3)设有升降乐池或有固定乐池且能盖上以延长演区的中小剧场,可以设第二道面光桥,一般中小刷场设一道面光桥即可。
3.3.13面光桥的宽度,除灯具占用的空间外,其通行和工作通道的宽度:
1)甲等刷场不得小于1.2m,乙、丙等剧场不得小于1m,
2).面光桥的高度,不宜低于2m。
3)面光桥的长度,不应小于台口的宽度。下部应设50mm高的挡板,灯具射光口净高宜为0.8心1.2m。射光口必须设金属护网,固定护网的构件不得遮挡光柱射向表演区。护网孔径宜为3545mm,铅丝直径不应大于1mm,
4)面光桥挂灯杆的净高宜为1m。
3.3.14耳光室:
1)一般中小刷场设一道耳光即可,耳光室的位置应使灯具光轴经台口边沿,射向表演区的的投影与舞台中轴线的夹角不应大于45,并应使边座魂众能看到台口侧边框。
2)耳光室宜分层设置,第一层底部应高出舞台面2.5m,耳光室每层净高不应低于2.1m,射光口净宽:甲、乙等副场不应小于1.2m,丙等剧场不应小于1m.耳光射光口应设金属护网。护网材质与面光桥一样。
3.3.15逍光室:
1)迫光室应设在楼座观众厅的后部,左右各1个,面积不宜小于8m2,进深和宽度均不得小于2.5m;射光口的宽度、高度及下沿距地距离应根据所选追光灯型号而定:追光室的净高不应小于2.2m,且室内应设机械排风。
2)不设追光室的剧场,可在楼座观众厅的后部或其他合适的地方预留追光电源,容量不小于3kW.
3.3.16舞合灯光常用灯具:
环带透镜聚光灯(螺纹透镜聚光灯或称影视聚光灯)、文光☆(散光灯)·回光灯、长焦聚光灯(椭球灯)、简子灯、天排灯、地排灯、期光条灯等。
3.3.17除普通舞台灯具外,还有机械灯(机械环带透镜聚光灯、机檬回光灯等)、电脑灯、轮廊灯、追光灯等,
3.3.18电动水平吊杆(含多功能吊杆)的提升机构(卷扬机、减速箱)安装在舞台两侧最上层的天桥上·滑轮安装在灯桥层上,为了便于安装和维修,在灯精层上设有维修走道。灯精层的高度不宜小于2m.
3.3.19舞合调光设备:
1)801八1200座的中型剧场可选择240360回路的固定式调光柜.控制台可选择中型电脑调光控制台。
2)300800座的小型剧场可选择192~240回路的固定式调光柜.控制台可选择小型电脑调光控制台,
3)调光柜所在的机房(即调光器室)应注意通风散热。
4)调光设备应能承受来自电网或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同时,调光设备本身产生的干扰应符合《电子调光设备无线电要扰特性的阀值及测量方法》GB15734、《电磁兼容阀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的有关规定。
5)除调光回路外,各灯区宜配置1八3路直通电源。
3.3.20灯光配线:
1)由调光柜引至灯具的线路宜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至少应为阻燃电缆),阻撚电缆为铜芯三芯等截面电缆(不应采用多回路共用N线),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宜为4mm2.其中-芯为相线,一芯N线,另-芯为PE线。
2)灯光电缆应敷设在电缆桥架内或穿镀锌钢管数设,且应与音频、视频及其他弱电电缆分开戴设.
3.3,21中、小剧场舞台灯光的用电量约为:180~240kW.根据各剧场的实际情况而定(此数值可供前期设计参考)。
3.3.22中、小剧场灯光散热量约为:120~168kW(可作为提供给空调专业的参考值)。
3.3.23本图集4个剧场示例的参考技术指标:
1)1型剧场:
①1000座中型刷场.
②舞合台口宽X高为16mx8.2m,舞台宽x深为23.5mx16m.
③有可盖盖板的乐池。
④两道面光天桥,一道耳光。
⑤魂众厅后有两个追光室.
⑤灯光配电及调光赛室设在舞台正下方。调光控制室在观众厅后面。
⑦观众席有一层和二层楼座.
⑧可放宽银幕电影。
2)2型剧场:
①870座中型刷场。
②舞台台☐宽X高为15mx8m,舞台宽x深为27mx21.6m。
③一道面光天桥,一道耳光。
④灯光配电及调光柜室设在舞台左侧。调光控制室在观众厅后面。
⑤观众席只有一层。
⑤可放宽银幕电彭。
3)3型剧场:
①舞台台口宽X高为16mx9m,舞台宽x深为28.4mx21m.
②有升降乐池,
③有后舞合.
④两道面光天桥,两道耳光。
⑤有一道灯光菠桥,有假台口。
⑥舞台两侧有灯光吊笼。
⑦观众厅后有1个大的追光室。
⑧调光器室设在舞台右侧的二层,调光控制室在观众厅后面,另外,在观众厅一层有一个灯光控制点。
⑨魂众席有一层、二层和三层楼座。
可放宽银幕电影。
4)4型剧场:
①300座小型剧场.
②舞台台口宽X高为13.4mx8m,舞台宽x深为24mx12m.一道面光天桥,一道耳光。
④灯光配电及调光器室设在耳光的前室。调光控制室在观众厅后面。
⑤魂众席有一层和二层包厢。
3.3.24灯光网络控制
1)灯光网络控制,可控制刷场或音乐厅,也可控制多功能厅.
①灯光网络控制系统是采用以光纤作为主干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DMX和无线作为网络备用传输控制,整个控制系统严格遵循TCP/P通讯协议及USITT DMX512/1990.
②整个网终信号系统由控制室网络工作站,通过以光纤线为主于道传输,与调光器室的工作站相莲接,完成整个控制信号的流程.。
③灯光控制系统信号以灯光控制室为中心形成星型分布,根据剧场的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网终工作点,各个信号点汇集于调光器室,通过光纤信号线;
与控制室进行信号互通,传输控制命令。同时监控信号反馈到灯光总服务器通过灯光服务器软件进行系统监控、设置等功能。光纤DMX编码/解码器作为信号输出终端,实现以太网控制信号与DMX信号的相互转换。
④配置网络手提PDA信息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终对灯光网络内的设备进行无线对光、监控。
⑤网络控制台等所有控制设备,通过网线或DMX(通过网络转换器)两种传输方式,以光纤作为主干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同时电脑控制台、换色器控制台及所有带有标准DMX信号的设备都可以通过编码器的编码功能把DMX信号变为网络信号进行远距离传输.
3.3.25剧场的场灯宜采用调光控制,且宜采用环境调光设备进行控制。与环境调光箱配套的可有4个控制面板。其中,一个装在调光控制室,一个装在电影放映室,一个装在舞台监督处,一个装在值班或请洁人员便于操作且安全的地方。
3.3.26刷场内观众厅的荧光灯为可调光的。但可调光荧光灯应同时配有相应的节能可调电子镇流器。(略)06D704-2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5
编制说明 8
1型剧场平面图 13
1型剧场剖面图 14
1型剧场舞台吊杆布置图 15
1型剧场舞台灯光布置图 16
1型剧场观众厅灯光布置图 17
1型剧场灯光控制室布置图 18
1型剧场舞台灯光主要设备材料表 19
1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一) 20
1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二) 21
1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三) 22
1型剧场舞台地下室灯光布线图 23
1型剧场一层灯光插座布线图 24
1型剧场二层灯光插座布线图(一) 25
1型剧场二层灯光布线图(二) 26
1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一) 27
1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二) 28
1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三) 29
1型剧场灯栅土建要求图 30
1型剧场灯栅剖面图 31
2型剧场平面图 32
2型剧场剖面图 33
2型剧场舞台吊杆布置图 34
2型剧场舞台灯光布置图 35
2型剧场观众厅灯光布置图 36
2型剧场舞台灯光主要设备材料表 37
2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一) 38
2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二) 39
2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三) 40
2型剧场灯光系统图 41
2型剧场一层变配电室调光柜布置图 42
2型剧场一层灯光布线图 43
2型剧场二层灯光布线图(一) 44
2型剧场二层灯光布线图(二) 45
2型剧场二层灯光布线图(三) 46
2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一) 47
2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二) 48
2型剧场三层灯光布线图(三) 49
2型剧场一层土建要求图 50
2型剧场三层土建要求图(一) 51
2型剧场三层土建要求图(二) 52
2型剧场吊杆控制室设备布置图 53
2型剧场吊杆安装示意图 54
3型剧场平面图 55
3型剧场灯光立面管线图 56
3型剧场舞台上空灯光布置图 57
3型剧场观众厅上空灯光布置图 58
3型剧场舞台地面灯光布置图 59
3型剧场舞台上空灯光回路分配图 60
3型剧场观众厅上空灯光回路分配图 61
3型剧场灯光地面管线图 62
3型剧场灯光楼座管线图(一) 63
3型剧场灯光楼座管线图(二) 64
3型剧场一层天桥管线平面图 65
3型剧场二层天桥管线平面图 66
3型剧场灯栅层管线平面图 67
3型剧场耳光管线布置及调光控制室布置图 68
3型剧场调光控制系统图 69
3型剧场调光器室布置图 70
4型剧场平面图 71
4型剧场剖面图 72
4型剧场舞台吊杆布置图 73
4型剧场舞台灯光布置图 74
4型剧场观众厅灯光布置图 75
4型剧场舞台灯光主要设备材料表 76
4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一) 77
4型剧场调光系统图(二) 78
4型剧场灯光系统图 79
4型剧场舞台一层灯光布线图 80
4型剧场二层天桥预埋件条件图 81
4型剧场二层天桥提升机安装土建条件图 82
4型剧场二层天桥1-1、2-2、3-3剖面图 83
4型剧场灯栅土建条件图 84
4型剧场灯栅1-1剖面图 85
4型剧场灯栅2-2剖面图 86
吊挂提升设备安装示意图 87
4型剧场观众厅二层灯光布线图 88
4型剧场观众厅二层土建条件图 89
4型剧场耳光架及面光桥土建条件图 90
4型剧场舞台吊杆控制系统框图 91
4型剧场舞台吊杆控制系统接线图 92
复合吊杆安装示意图 93
景吊杆安装示意图 94
收缩大幕机安装示意图 95
舞台灯光网络控制系统原理图(一) 96
舞台灯光网络控制系统原理图(二) 97
舞台灯光网络控制系统原理图(三) 98
舞台灯光网络控制系统原理图(四) 99
电脑灯控制示意图 100
相关技术资料 101




2023版《建筑结构综合计算手册》.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32952
目录第一本目录(共三本) 第一章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一节构造规定 射久性设计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钢筋的错固 3.1受拉钢筋的错固P23.2受压钢筋的错固P33.3简支梁端部下部纵筋的错固P3 4.钢筋的连接 4.1绑扎搭接P4 4.2机械连接P5 5.次要受弯构件的配筋率 5 第二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1.二阶效应 6 1.1P一△效应的计算P6 1.2P-6效应的计算P7 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 2.1受弯构件受压区有效翼缘计算宽度P8 2.2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P9 2.3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P13 2.4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P22 3.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26 3.1受弯构件斜截面计算P26 3.2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计算P28 3.3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计算P29 3.4圆形截面构件斜截面计算P30 4.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31 4.1纯扭构件P31 4.2弯、剪、扭构件(M、V、T)P34 4.3压、扭构件(N、T)P37 4.4拉、扭构件(N、T)P38 5.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39 5.1不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板冲切P39 5.2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板冲切P41 6.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44 42 6.1素混凝土的局压P42 6.2配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的局压P42 7.墙、连梁承载力计算及构造要求 44 7.1墙承载力计算P44 7.2洞口连梁承载力计算P47 7.3其他构造规定P47 第三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8 1.裂缝控制验算. 148 1.1钢筋混凝土构件P48 1.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P50 2.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55 2.1钢筋混凝土构件P55 2.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P56 第四节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58 1.局部配筋 58 1.1附加横向钢筋P58 1.2折梁内折角处增设的箍筋P58 2.牛腿 59 2.1牛腿的裂缝控制要求P59 2.2纵向受力钢筋P59 3.吊环 60 4.预埋件. 61 4.1由错板直锚筋组成的预埋件P61 4.2由错板弯折锚筋直错筋组成的预埋件P62 且录 5.顶层端节点梁上部纵筋 62 6.深受弯构件 63 7.水平叠合构件 65 7.1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h1<0.4h)P657.2施工阶段无支撑(h1≥0.4h)P67 第五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68 1.结构计算的一般规定 ..68 1.1次弯矩P68 1.2内力重分布设计(梁弯矩调幅)P68 1.3预应力传递长度(先张法)P68 1.4受弯承载力控制P69 2.应力计算 69 2.1张拉控制应力P69 2.2预应力构件使用阶段的应力计算(受弯构件)P70 2.3预应力构件施工阶段的应力验算P71 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72 3.1应力设计值P72 3.2受拉区普通钢筋配置.P72…

注:缺少第4~8页,介意勿付费下载




DBJ/T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

资源简介/截图: 广东省标准GD
DBJ/T15-182-20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080一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alteration of existing concrete structures in buildings
(预览版)
2020-03-12发布
2020-06-01实施
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a6339310c590c28 根据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5 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 划>的通知》 (粤建科函 (2015)2367号)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变更广东 省标准<既有建筑物改造结构设计规范>名称和编制单位的函》的要求,由广州华特建筑结构 设计事务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开展了专题研究,总结了广东省内在既有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 验,参考国内外设计标准和文献资料,完成了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既有混 凝土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 加固设计、改造方法及其设计规定、新旧结构连接设计、变形监测与质量检验。 本规范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州华特建筑结构设计事务 所、华南理 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内容索引: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2
3基本规定…7
3.1一般规定…….4
3.2设计基础资料.5
3.3后续使用年限5
3.4荷载6
3.5结构参数与结构分析….7
3.6结构承载力计算…7
3.7变形与裂缝控制….8
3.8抗震设计10
3.9耐久性设计11
3.10改造过程中的防倒塌设计11
3.11材料12
4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加固设计14
4.1改造前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鉴定14
4.2改造后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评估…15
4.3既有混凝土结构及地基基础的加固设计…16
5改造方法及其设计规定.20
5.1一般规定.20
5.2楼层结构改造….20
5.3结构托换改造……25
5.4整体升高改造……26
5.5保护性改造….30
5.6加层改造……30
5.7扩建改造….31
6新旧结构连接设计….34
6.1一般规定34
6.2新加构件与既有支承结构的连接….35
6.3加固构件与既有支承结构的连接…36
6.4包柱式梁与既有柱的连接…39
6.5包柱式柱帽与既有柱的连接……44
6.6构造规定…46
7变形监测与质量检验….52
7.1变形监测.52
7.2质量检验.52
附录A微型嵌岩钢管灌注桩的设计.54
本规范用词说明….57
引用标准名录.58
附:条文说明59




彩色高清 苏TZJ01-2022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pdf

资源简介/截图: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则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
图集号:苏TZJ01一2022
编者: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
批准部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22年3月15日fd512e74bc2812b1总说明
1.1为了完善既有多层住宅的使用功能,提升居住品质和城市风貌,规范和指导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建设,根据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制定本图则。
1.2编制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
《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
《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既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390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
《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
《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T/ASC03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时,应按新版标准对本图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1.3适用范围
本图则适用于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供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4编制原则
遵循通用化、标准化和装配化的原则,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1,5本图则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说明、电梯选用表、立面效果图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整体集成化电梯。
1.6本图则列出了常见的三种加装电梯平面位置类型,见表1.6.1,设计人员可根据既有多层住宅具体平面形式选用。
表1.6.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组合选用表76ab91a74f68dc6-11.7本图则包含半层停靠和平层停靠两种加装电梯停靠类型
1.7.1半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楼梯休息平合处,从电梯停靠处步行上或下半层到达入户门。
1.7.2平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各层楼面,从电梯停靠处可以平层到达入户门。
1.8本图则加装电梯建造类型采用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和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两种。
1.8.1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指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组合完成的建造类型,模块指完成某或某些子功能的标准结构单元。如图1.8.1所示。
1.8.2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指将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及设备与管线系统由工厂集成生产为标准单元节,在现场整体吊装完成的建造类型。如图1.8.2所示。7046b6dd4a64d1f1.9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实施的前置条件:
1.9.1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项目条件应符合相关主管部门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要求。
1.9.2设计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对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外围环境(绿化及消防车道)、建筑基础、室外管线等进行勘察。
1.9.3其他条件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
2总平面图
2.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超出原用地红线范围。
2.2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按照相关规定控制建筑间距,并符合国家、江苏省现行标准对日照的规定。
2.3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结合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减少加装电梯对周边现状住户的通风、采光、噪声、视线及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2.4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影响消防车道的通行。加装电梯的井道、电梯厅及连廊等与原周边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2.5加装电梯的首层紧邻小区车行道时不应设置贯通门,否则应设置护栏、绿化带等安全防护设施。
3建筑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加装电梯可与既有多层住宅的楼梯间、外廊等部位连接。
3.1.2加装电梯的门窗、连廊等部位,其安全防护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和《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的相关规定。
3.1.3加装电梯不应紧邻卧室布置。当受条件限制,电梯紧邻兼起居的卧室布置时,应采取隔声、减振的构造措施。
3.1.4加装电梯应选择无机房电梯。
3.2井道、轿厢与电梯参数:
3.2.1井道及轿厢尺寸必须符合《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第1部分:Ⅰ、Ⅱ、Ⅲ、V类电梯》GB/T7025.1中第Ⅰ、Ⅱ类电梯的要求,并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规定。
3.2.2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小于1.0咖/s,载重量不宜小于450kg。当有适老化改造需求时,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大于1.5m/s。
3.2.3电梯的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0m×1.1m,当为无障碍电梯时,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4m×1.1m。
3.2.4电梯门净宽不应小于0.8m。
3.2.5轿厢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侧壁宜设置0.85m~0.9m高的扶手。
3.3电梯厅及室外入口设计:
3.3.1电梯厅净深不应小于1.5m。当电梯厅和楼梯共用平台时,平台净深不应小于2.1m,且电梯厅宽度应与电梯井同宽。通向楼梯的洞口宽度应大于1.2m,且不应小于梯段净宽。
3.3.2寒冷地区电梯厅应封闭设置,并具备通风、采光条件。
3.3.3加装电梯若选用平层停靠形式,宜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3.3.4室外入口应设雨棚,室外台阶、坡道、连廊及电梯厅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
3.4消防设计:
3.4.1加装电梯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3.4.2加装电梯应保证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畅通,以便相关人员无阻碍地抵达实施紧急操作的位置和层站等处。
3.4.3加装电梯与楼梯间外墙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降低原楼梯间的疏散条件,电梯井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相关规定。
2楼梯间的防排烟标准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的规定。
3楼梯间、电梯厅、连廊的外窗或开口与住宅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3.4.4加装电梯单元外门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2m。
3.4.5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围护结构墙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
3.4.6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井道的室内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相关规定。
3.4.7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并应符合《电梯层门耐火试验完整性、隔
热性和热通量测定法》GB/T27903规定的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3.4.8钢结构金属构件应采用防火涂料涂覆,耐火性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3.5防水设计:
3.5.1加装电梯井道及连廊屋面应采取有组织排水,电梯井道底坑、电梯井道首层与地面交接处及散开连廊应有排水措施。
3.5.2加装电梯与既有多层住宅屋面、楼面设缝处应做防水处理。
3.5.3电梯外墙选用的轻质板材应设置防水措施。
3.5.4为防止雨水浸入对电梯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应选择具备遇水自动切断电源和自动平层安全停运功能的电梯。
3.6外立面装饰设计:
3.6.1本图则立面风格分为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及类型四供参考选用,详见本图则第13~16页立面效果图示。
3.6.2风格控制:加装电梯应结合原小区住宅立面风格,参照本图则相应的立面风格类型设计。
3.6.3色彩控制:加装电梯的外立面色彩应与原小区住宅协调统一。
3.6.4立面材料:加装电梯外立面结合原住宅风格,可选用玻璃、铝板或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外墙涂料等饰面材料,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本图则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立面材料以铝板为例,类型四立面材料以玻璃幕墙为例。当立面采用其他材料时,立面及构造设计可参考选用。
3.6.5电梯外墙应选用轻质板材,当井道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时,应采用钢化夹胶中空玻璃,保证电梯机械设备的环境温度及安全防护要求,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0.30.
4结构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加装电梯的结构形式宜选用质量轻、施工便捷的钢结构形式。
4.1,2加装电梯结构宜与既有建筑相连,连接方式宜采用弱连接,并采取措施减少加装电梯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对既有建筑进行安全性评估,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应采取加固措施。若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加装电梯结构应能独立承担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缝宽不应小于150mm,
4.13加装电梯结构的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4.1.4电梯结构设计、制作、安装、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
4.1.5电梯自身正常使用安全和抗震安全应由电梯生产厂家负责,其使用年限不宜少于15年
4.1.6加装电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应低于乙级,并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地基基础沉降变形验算。
4.1.7加装电梯设计前应进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收集既有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
2调查既有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程度、施工质量、维护和安全状况以及地基变形情况,从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地基变形三个方面分析加装电梯的可行性。
3既有建筑中与加建电梯相关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检测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和加固应符合《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和《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的相关规定。
4.1.8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且既有建筑为砌体结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加装电梯前,应对既有建筑进行鉴定和加固:
1早期建造,未进行抗震设计,也无抗震措施。
2承重墙体拆改情况较严重,也未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3承重墙最小尺寸、圈梁和构造柱设置等主要抗震措施不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
或虽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20和砌体结构砂浆强度低于2.5MPa。
4地基变形造成房屋整体倾斜率超过规范允许值、承重墙体开裂或沉降尚未稳定。
4.1.9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要求。加装电梯钢结构耐火等级为二级,柱、支撑的耐火极限为2.5h,梁的耐火极限为1.5h。柱、支撑的防火涂料采用厚涂型,涂料厚度为7mm~50m;当梁的防火涂料采用薄涂型(或超薄型)时,涂料厚度不应大于7mm(或3mm)。
选用的防火涂料应与防腐底、面漆相容,并有良好的结合能力。
4.1.10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保护层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钢结构构件制作完毕应进行表面除锈处理,应采用抛丸除锈处理,除锈等级不低于S2以,现场补漆应用风动或电动工具除锈,除锈等级不低于St3,表面粗糙度Rz为40μm~70μm。防腐蚀面涂料宜选用氯化橡胶、脂肪族聚氨酯、聚氯乙烯含氟萤丹、氯磺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乙烯、丙烯酸聚氨酯、丙烯酸环氧等涂料,对涂层的耐磨、耐久和抗渗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选用树脂玻璃鳞片涂料。防腐蚀底涂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锌、铝和含锌、铝金属层的钢材,其表面应采用环氧底涂料封闭,底涂料的颜料应采用锌黄类。在有机富锌或无机富锌底涂料上,宜采用环氧云铁或环氧铁红的涂料。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的相关规定,且不小于280μm。
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所处环境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和维修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采用防腐蚀方案。除采用防腐蚀涂料外,各种工艺形成的锌、铝等金属保护层、阴极保护措施、耐候钢等各项措施均应符合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4.1.11加建电梯钢结构应由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建造时制定全寿命周期内的结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使用后按照该维护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主要检查结构材料锈蚀、焊缝开裂与螺栓松脱情况、构件变形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维护。
4.2基础设计:
4.2.1加装电梯基础应根据地勘报告进行设计。应查明既有建筑基础形式、埋深、尺寸、土层分布和沉降以及室外管线情况,不得对既有建筑造成不利影响,且应避开地下管网。
应结合场地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确定基础形式。在加装电梯的基础设计与施工中,未采取措施时不应损伤既有建筑基础。
4.2.2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结构相连时,应考虑加装电梯和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差,采取措施避免差异沉降对既有建筑的影响。
4.2.3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建筑脱开时,应控制加装电梯的最终沉降量,避免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并在设计中考虑新旧建筑间的沉降差。
4.2.4电梯基坑施工前应摸清加装电梯位置地下管网现状,与管线产权单位联系,制定详细的管网保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4.2.5加装电梯结构应严格控制地基变形量,其基础计算沉降量不宜大于50m,整体倾斜率不应大于0.002。
4.2.6加装电梯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埋置深度从基坑周边室外较低点地坪起算,
天然地基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5,桩基础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8;若由于场地条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抗倾覆计算,且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4.2.7加装电梯基础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无法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截面较小的树根桩、锚杆静压桩(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等加固地基,或采用旋喷桩、压密注浆等措施加固地基。确定地基加固方案时,应分析评价施工可行性以及施工工艺对既有建筑附加变形的影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应符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8加装电梯的基础宜与既有建筑基础脱开。当受客观条件限制,加装电梯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需要相连时,设计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基础承载力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老基础的连接可靠和变形协调。
4.3结构设计:
4.3.1加装电梯结构应根据电梯额定载荷、层数,项目所在地区风荷载、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作用等进行设计;电梯及连廊恒载应根据实际建筑要求取值,走廊活荷载取值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相关规定。
4.32计算加装电梯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风荷载体型系数4取值不应小于1.4。加装电梯结构应考虑由脉动风引起的风振影响,当电梯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0.25s时,可不考虑风振影响。增设电梯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项点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不应大于0.20m/s2。
4.3.3在风荷载、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加装电梯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400。
4.3.4加装电梯结构及构件应按照使用年限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使其耐久性达到现行标准的要求。
4.3.5加装电梯结构体系及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加装电梯结构应采用钢框架或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抗震等级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2沿井道四角应布置钢框柱。当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时,跨度超过2m的廊道宜在廊道处增设钢框柱,钢框柱通高至顶层结构;当新旧结构间沉降差很小时,廊道处钢梁应采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与既有建筑相连
3沿井道四周按廊道标高应布置钢框梁。
4沿电梯井道周边、电梯门洞顶、顶部动力设备作用位置、井道顶部应布置层间、屋顶钢梁,其布置、标高及截面形式满足电梯产品技术条件要求。
5走廊平台楼面应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屋面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
6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时,应采取措施加强钢梁与既有建筑连接节点的水平刚度。
4.3.6加装电梯钢结构,其结构、构件、节点、连接等设计均应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及《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的相关规定执行。
4.3.7钢柱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柱应采用刚接柱脚,柱脚通过底板锚栓固定于混凝土柱墩上,混凝土柱墩应能承受钢柱脚传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2按柱脚轴力和弯矩计算所需锚栓面积,锚栓面积不宜小于钢柱下端截面积的20%,锚栓公称直径d不应小于20mm,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d.
3钢柱底部的剪力可由底板与混凝土之间摩擦力传递,摩擦系数取0.4;当剪力大于底板下的摩擦力时,应设置抗剪键,由抗剪键承受全部剪力。
4.3.8加装电梯井道底层应在电梯基坑出地面以上设置高度不低于1.2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墙厚不宜小于200mm。
4.3.9加装电梯结构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宜模数化、标准化、简单化。
4.4新旧结构连接:
4.4.1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连接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件。
3锚固件、连接件、连接螺栓、连接焊缝均应满足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要求。
4.4.2既有建筑上后置埋件的锚栓基层应为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倍锚栓有效锚固深度,且不小于100m。
4.4.3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后扩底锚栓,或采用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锚栓直径不应小于12mm,有效锚固深度应按锚栓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有效锚固深度采用,且对承受拉力的锚栓不得小于8d,(d为锚栓公称直径),对承受剪力的锚栓不得小于6.5d。锚栓设计及抗拔承载力的检验,应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相关规定执行。
4.4.4当在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锚栓时,应采用后扩底锚栓或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且仅允许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场地类别为I、Ⅱ类的建筑物。
4.4.5钻孔前应探明构件钢筋位置,避开受力钢筋,不得损伤原构件钢筋。
4,4.6加装电梯钢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应采用弱连接,连接形式可根据两者沉降差异采用不同形式。沉降差异较小(不超过20mm)时,宜采用普通螺栓通过节点板连接,节点板上可设竖向长圆孔;对于跨度较大的连廊,端部宜设置橡胶垫。沉降差异较大(超过20m)时,需待加装电梯主体施工完成且沉降稳定后采用以上形式连接。
4.5既有建筑局部加固措施:
4.5.1加装电梯需要对既有建筑墙体做局部开洞处理时,应对原结构做局部承载力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4.5.2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与原窗洞宽度相同时,宜采用外包型钢框补强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角钢最小尺寸为40mm×4mm,缀板最小尺寸为40mm×4mm,通过M10锚栓锚于墙体内,角钢及其缀板间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5的聚合物砂浆填塞,以保证其与砌体墙紧贴。
4.5.3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大于原窗洞宽度时,宜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抱框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抱框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12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抱框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m。
4.5.4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截断原楼层圈梁时,宜通过门边增设构造柱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构造柱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2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构造柱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原截断圈梁处钢筋应锚入新增构造柱内,门洞顶新增过梁,过梁高度不小于120mm。
4.5.5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后两侧墙体受压和受剪承载力不足时,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等措施进行补强,补强设计应满足《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相关要求。
4.6材料及构造要求:
4.6.1加装电梯钢结构,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所用钢材牌号应采用Q235B、C、D级碳素结构钢。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疏、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还应具有碳含量、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材性能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规定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截面形式有热轧型钢、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均应按《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应规定采用,热轧H型钢应符合《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11263的规定,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应符合《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焊接质量:对0235钢应采用43型焊条。所用的焊缝金属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
由焊接材料及焊接工序所形成的焊缝,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原构件的等级。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或《热强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焊丝或焊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S293、《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12470、《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811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3螺栓:加装电梯走廊与既有建筑相连处节点应采用普通螺栓,其余节点可采用高强度螺栓或普通螺栓。连接节点处的高强度螺栓宜采用10.9级,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的规定,普通螺栓宜采用C级4.6级,螺栓、螺母和垫圈尺寸及技术条件应符合《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1型六角螺母C级》GB/T41和《平垫圈C级》GB/T95的规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均应符合《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清除油污及浮锈并进行喷砂(丸)处理。锚栓应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CB/T700规定的Q235B钢材制成。
4.6.2加固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加固所用材料(砌体、水泥、钢材等)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砌体结构加固所用浇筑材料和粘结材料,应考虑新旧两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宜采用粘结力强、收缩性小、微膨胀的混凝土和砂浆。
3砌体结构外加面层用的水泥砂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普通水泥砂浆或强度等级不低于M5.0的水泥复合砂浆。
4砌体结构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砌筑砂浆。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5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所掺的粉煤灰应是I级灰,烧失量不应大于5%;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5。
6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采用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抗震设防区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
7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板、型钢、扁钢和钢管,宜采用Q235级钢。
8结构加固用的型钢、钢板、钢僦之间的焊缝规格尺寸应由计算确定,焊缝的构造工艺要求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外露钢件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防腐和防火处理。
9当砌体结构锚固件和拉结件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植筋的设计、施工、检验等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相关规定。当植筋需后焊时,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相关要求进行施焊保护。
当锚固件为钢螺杆时,应采用全螺纹的螺杆,不得采用锚入部位无螺纹的螺杆,螺杆的钢材等级宜为Q235级。
4.6.3加装电梯钢结构,其受力构件及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1钢框柱、钢框梁宜采用方钢管,或采用H型钢,方钢管截面不宜小于150m×150mm×6mm。
2钢框柱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宜为一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其余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角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三级,焊缝端部应采用引弧板施焊,材质与焊件相同,板厚8mm,引出长度不小于25mm,
3采用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主要区域如下:
1)柱与底板连接焊缝:均采用坡口对接焊缝;
2)H型钢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翼缘采用对接焊缝,腹板采用角焊缝;
3)矩形钢管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采用对接焊缝;
4)钢梁、钢柱拼接对接焊缝为坡口全熔透焊缝。
4对于钢框柱的拼接,宜使拼接点高于框架梁顶面以上1.3m或柱净高的一半,取两者的较小值。梁柱节点宜由工厂焊接完成。
5钢柱柱脚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0mm,柱脚加劲肋厚度不宜小于16mm,
6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少于150mm。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小于100mm。
5机电设计
5.1加装电梯的负荷等级及供配电方式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等江苏省现行标准的规定。
5.2电梯配电箱应安装在靠近电梯附近的公共区域,配电箱处应加门锁确保其用电安全可靠性,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3×,并应考虑安装单独的计量表计(供电部门提供)。
5.3电梯的动力电源应设独立的隔离电器。轿厢、电梯机房、井道照明、通风、维修插座、报警装置等,其用电可从电梯动力电源隔离电器前取得,并应装设隔离电器和短路保护电器。应配置电梯自动应急平层装置,有储能装置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可以运行到就近楼层,并打开电梯轿厢门。
5.4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室内外各种电气线路应避免对原建筑室内、室外的给水、排水、雨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电管网,通信网终等系统产生影响。若无法避免,应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间距要求进行敷设,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处理。
5.5电梯轿厢内应设置紧急报警、应急呼叫和视频监控装置;电梯轿厢内宜设置对讲设备或专用电话,电梯前室宜设置视频监控摄像机;以上设备的线缆应一起接至小区的安保控制中心或小区物业管理室(值班室),新增管线宜使用原有弱电共同管沟排布。
5.6对于附设在建筑物外侧的电梯,电梯顶部应设置接闪器,并与该楼顶部的防雷装置连接。
5.7采用TN-C-S系统形式的电梯电源线路,在进户处应做重复接地,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重复接地后应独立接入户内供配电设备。
5.8应尽量利用电梯基坑内的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独立的接地系统电阻值实测不应大于100,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实测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D,否则应补打人工接地装置。人工连接体及连接线敷设深度应大于0.8m及以上,以降低跨步电压;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与原楼的接地装置连通。
5.9当加装电梯采用钢结构形式时,应利用钢柱等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
6整体集成化电梯
6.1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应进行集成设计,各体系应具有系统性、适应性与多样性,部件部品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
6.21钢结构系统由钢结构电梯井道、电梯导轨及导轨支架、层门、机电设备支架等四部分组成。各部件与钢结构井道的安装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相关规定。
6.2.2围护系统包括井道窗、井道外墙、并道屋面等,其安全防护、防水、保温隔热等性能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6.2.3设备与管线系统应与主体井道同步埋设,应选用装配化集成部品。
6.3整体集成化电梯除结构搭接处预留现场施工的预制墙板及预制饰面板外,各单元节均应在出厂前组装到位,搭接处预留的墙板、饰面板及门窗待现场整体集成化井道组装到位后进行安装。
6.4整体集成化电梯可根据运输条件、吊装能力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一个单元节,单元节现场组装。
6.5整体集成化电梯施工要求:
6.5.1整体集成化电梯在吊装过程中,应实时进行垂直度的校核,确保井道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H/1000(H为钢结构井道的高度)。
6.5.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运输应采取加设支撑、设置柔性材料隔垫、棱角等措施防止装配式一体化电梯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振动,出现挤压、碰撞等损坏。
6.5.3整体集成化电梯的吊点应经计算确定,给出吊点位置和构造设计,吊点数量不少于4个。整体集成化电梯吊运应避开人员高峰时段,吊索吊具与构件要拧固结实,起吊速度应当控制,避免大幅度摆动。
6.5.4紧固件包括螺钉、普通钉子、射钉、螺栓、拉铆钉和扣合件等。其材料性能、种类、形式以及表面处理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粘结密封所用的粘胶、胶带、硅胶等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提供质保书或试验论证资料。
7验收
7.1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多层住宅加固必须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S0210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7.2加装电梯必须按照《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电梯试验方法》GB/T10059、《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等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8其他
8.1本图则所注尺寸除注明外,均以毫米()为单位。
8.2本图则未尽事直,应按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执行。苏TZJ01-2022图集内容:目录1
编制说明2~12
电梯选用表13
立面效果图示1417
平面选型表18~20
加装电梯平面图21~25
加装电梯立面图26~37
加装电梯剖面图38~39
部品部件40~41
工程做法选用表42~45
节点构造详图46~52
基础平面示意图53~56
钢框架平面示意图57~58
钢结构节点详图59~64
既有建筑墙体开洞加固措施65~67
无圈梁构造柱的外墙加构造柱和圈梁68
配电系统图及材料表69
配电平面图.70
防雷、接地平面图71
整体集成化电梯示意图72~75




高清无水印 湘2017G901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 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图集号:湘2017G901,主编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东楚建设有限公司。f404f2dd439acd51编制背景与意义
《中国地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并且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抗震设防水准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内的抗震区域大幅度增加,这部分区域的既有民用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老旧重点保护性建筑等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都将面临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本图巢对混漿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杭理和总结,并加以示例的方式,拟对湖南省内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
2主要设计依据
2.1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混漿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混凝士结构加围设计规范》GB50367-201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337-2015《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JGJ/T279-2012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
2.2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图集主要有: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13G311-1
《房屋魏筑抗震加固》(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09SG619-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二)(医疗建筑抗震加固)12G619-2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四)((砌体结构住宅抗震加面)11SG619-4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13SG619-5
3本图集主要内容
本图集包括混凝土抗晨加固总说明,介绍的加固方法有:增设钢薇混凝土套、增设铜构套、增设剪力墙、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增设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粘贴朝板或碳纤维布、加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体外预应力加固、绕丝法加围、增设支点加固和抗震墙培体加固,
4适用范围
本图巢适用于湖南省内抗震设防烈度6、7度地区,经抗震鉴定后爵要进行扰震加固的既有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既有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抗震墙增结构。建筑类型主要以中小学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礼堂、及医疗建筑为主,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
本图集列举出较为典型的加固方法及构造措龙,具体的工程设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及构造做法。加固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单位和设计单位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确定.
抗震验算时,乙类、丙类建筑应按不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对于重点设防类房屋(乙类),其抗晨措施应按高于本地区抗晨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
6建筑后续使用年限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第1.0.4条规定,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爵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6.1在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时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
6.2在20世纪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6.3在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6.4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筒称A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7加固工作程序
7.1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围工作必须遵循以下程序:
现场检测·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加固方案选定一加固初步设计一初步设计审查+加固龙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脸收7.2现场检测
主要是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测定主要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及配筋。
7.3建筑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7.3.1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变更洽商、竣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实测。
7.3.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程度、施工质量与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和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并对现有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抗震加围时一并处理。
7.3.3鉴定时应根据其设防烈度重点检测下列薄弱部位:6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楼梯间非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
7度时,除应按6度区的要求检查外,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框架跨数以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
7.3.4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现状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采用相应逐级鉴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A类多((高)层铜筋混凝土房屋,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级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中的各项规定时,应允许不进行抗震验算而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屈服晋度系数和综合抗農能力指数的方法做出判断。
B类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所属的抗震等级进行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并应通过内力调整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或按照类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计入构造影响对综合抗震能力进行评定。
7.3.5对现有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能应作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并提出鉴定报告;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并授出鉴定报告·抗震鉴定报告应明确现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加固方案以及对加固设计的相关要求
7.4加固设计
7.4.1一般规定
(1)抗震加国时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案,分别采用主要用以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主要用以增强结构(构件)变形能力、用以改变结构体系,用以增强现有抗侧力体系及用以加强构造措施的加固方案。
(2)加围后的框架应避免形成短柱、短梁、或羅梁爵柱。
(3)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加固后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计算和取值·
7.4.2加固设计原则
(1)加图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围或构件加固,如强房屋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围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本层刚度超出相邻下一层30%时即可视为结构刚度突变。本层受剪承载力超出相邻下一层20%时,可视为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当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时,相邻下一层也需要加固。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笔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项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带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对其进行加周。
(6)当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或填充墙布置不合理,对结构墓体和度不利时,可测整填充塘布置,或通过拆除填充墙、改用轻质墙体以达到减小荷载的目的。
(7)当结构的加固费用占同类新建工程费用的70%以上时,宜拆除重迷。
7.4.3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
(1)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
(2)对抗震薄弱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位,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此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加围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4)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5)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及使用功能的影响。
7.4.4加固方法的选择
铜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图方法:
(1)单向框架应加固,或改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
(2)单跨框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在不大于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最大间距且不大于24m的间距内增设抗震墙、翼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或将对应轴线的单跨框架改为多跨框架。
(3)框架梁柱配筋不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4)框架柱轴压比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浇钢筋混景士套等加固.
(5)房屋刚度较弱、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也可设置支撑加固,
(6)当框架梁柱实际受膏承载力的关系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等加固框架柱;也可通过罕遘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确定对策。
(7)铜筋混凝土抗震墙配筋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加厚原有墙体或增设端柱、墙体等,
(8)当楼梯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粘贴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灌注水泥基灌浆料等补强。
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增设拉筋连接;填充墙体与椹架梁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在墙项增设铜夹套等与梁拉结;楼梯间的填充墙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房屋中等易倒塌部位,如窗间培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泥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当隔墙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无拉结女儿墙等超过规定的高度时,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用减小悬挑长度的措施。
7.4.5加固验算
(1)现有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时应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当抗晨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构件裁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2)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其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
(3)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应允许不计入地晨作用变化的影响。
(4)结构构件的计算裁面尺寸,应采用实际有效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5)原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采用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且取值一般不高于原设计强度等级,
(6)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根据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进行验算,
(7)抗加固验算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采用加围后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作为衡量抗震能力的指标:第二种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方法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抗震验算。当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固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并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農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
6年版)的方法验算时,应防止加图后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8)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时,宜计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对各类建筑所规定的结构经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C类建筑结构,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结构,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A、B类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下列“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些系数”替代:
1)A类建筑,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晨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抗農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值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原有构件对待。
2)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
(9)构件承载力应根据加围后的情况按《建筑抗震加围技术规程》JGJ116-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规定的方法计算。A类建筑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对于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结构构件地震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材料性能指标是不同的,应与鉴定时所采用的参数一致,不能相混。
7.5地基基础
7.5.1抗震加固方案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图工程量,多采用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及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当建筑位于不利场地是,还应计入不利场地的影响,
7.5.2抗農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值应按加围后的情况进行计算,面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7.5.3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做下列处理: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及以上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等措施。扩大基础原底面积时,应考虑新加部分与原基础间应力应变滞后的影响,且新增加的荟础底面积宜此计算值提高10%或采取可靠措施消除或减少应力应变滞后的影响。基础加固应尽量在进行上部结构加固改造之前完成。
(3)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对乙类和丙类设防的建筑,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时,对乙类设防的B类建筑,宜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7.5.4本图巢未给出基础加固做法,基础加围参见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地基基础及结构整体加固改造)》08SG311-2.
7.6加固施工
7.6.1加固施工应采取播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龙工。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所有穿楼板铜筋,钻孔时均不得切断和损伤原楼板钢筋。
7.6.2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原混凝土构件表面应凿毛、清洗干净并充分润湿,必要时刷界面剂。8材料及相关要求
8.1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级.
配制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8.1.1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的碎石和卵石。其最大粒径:现场拌和混凝土不宜大于20mm;喷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短纤维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7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肉成的粗骨料。
8.1.2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喷射混凝土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1.3结构加周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煤灰应为I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8.1.4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短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铝粉作为混凝土的膨胀剂
8.1.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高一级时,可直接按原羅度等级计算,否则也应折减其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
8.2钢筋:
8.2.1新增构件的钢筋宜采用非光圆钢筋,其强度应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8.2.2宜选用RB335级或HPB300级普通铜筋;当有工程经验时,可使用ⅢB400级铜筋;对体外预应力加固,宜使用UPS15.2-1860低松驰无粘结钢绞线。
8.2.3钢舫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助钢筋》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舫》GB13014-20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国家标准未注明钢薇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2.4钢筋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2.5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识或未经检验的钢筋以及再生钢筋。
8.3钢材的焊接连接应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未注明的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4当结构加图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圆钢筋,其锚固深度L应按新型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确定。等代连接筋等钢筋植筋前应先测定梁柱等构件钢筋位置,植筋时避开原有钢筋,以避免伤害原有结构。植筋用的钢篱,其质量应符合本说明第8.2条的规定,8.5锚筋、锚栓在铜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锚同深度h:值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图技术规程》JGJ145-2013选用.
8.6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的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篾效应的加长型后扩底锚检,且仅允许用于I、Ⅱ类场地的建筑物;也可采用适应开裂混凝土性能的定型化学锚栓,但不得用于设防烈度高于7度的建筑物。在者虑地震作用的结构中,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作为承重构件的连接件。
8.7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8结构加目用胶粘剂宜按其基本性能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级胶,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按用途分别适用于纤维复合材、钢板或型钢和锚固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9采用其他加围材料,应结合原结构整体状况,充分者虑加固区域混凝土强度、龄期、浇筑质量、体量大小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加固材料,并确保加固材料具有合理的适用寿命。
8.10设计应明确结构加围后的用途。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9加固示例主要计算公式
9.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A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可采用平面结构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第二级鉴定,B类铜筋混凝土房屋,当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内容索引:目录01
总说明04
A增设钢筋混凝土套
增设钢筋混凝土套抗震加固说明.…A-01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套平面示意图.…A-03
框架柱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04
框架柱新增受力钢筋在楼盖及屋盖处的锚固…A-10
框架柱基础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1
原抗震墙墙体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2
框架梁增设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A-15
B增设钢构套
增设钢构套抗震加固说明…B-01框架结构增设钢构套平面示意图.…B-02
框架柱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3
框架柱基础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6
框架梁增设钢构套节点详图…B-07
C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说明…C-01
框架结构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C04
框架柱粘贴纤维布加固.…C-05
简支梁粘贴纤维布加固…C-06
框架梁粘贴纤维布加固…C-07
简支梁粘钢加固…C-15
简支梁综合法加固…C-16中框架梁正截面粘钢加固,…C-17
原抗震墙墙体粘钢加固…C-23
D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抗震加固说明…D-01
框架结构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D-02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柱D-03
钢绞线网片一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梁…D-05
E填充墙抗震加固
填充墙抗震加固说明…B-01
框架结构填充墙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B-03
连接节点大样B-04
F绕丝及增设支点
绕丝加固法说明…F-01
增设支点加固法说明…。…F-02
框架柱绕丝加固、框架梁增设支点加固平面示意图…F-03
框架柱绕丝加固……F-04
框架梁斜向支撑加固……F-05
G外加预应力
体外预应力加固说明…G-01
框架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平面示意图…G-03横向张拉双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G-04
横向张拉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框架柱G-06
预制梁体外预应力拉杆加固…G-08
框架梁体外预应力加固…G-11
梁端部锚固块构造G-15
穿楼板锚固块构造0-16
H增设钢筋混凝土柱
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加固说明……H-01
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平面示意图…H-02
新增钢筋混凝土边柱与原梁连接节点…H-03
新增钢筋混凝土角柱与原梁连接节点…H-04
!增设剪力墙
增设剪力墙抗震加固说明…I-01
框架结构增设剪力墙平面示意图.……I-02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与梁柱连接节点详图I-03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边缘构件遇梁做法…I-09
J新增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
新增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抗震加固说明…J-01
框架结构增设钢支撑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03
单斜杆钢支撑布置图…J-04
人字形钢支撑布置图……J-05新增钢支撑连接节点详图…J-06
框架结构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屈曲约束支撑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09
防屈曲支撑人字形布置图…J-l0
屈曲约束支撑单斜撑布置图…J-11
屈曲约束支撑X形布置图…J-12
屈曲约束支撑连接节点详图…J-13
外贴混凝土框架梁柱与原框架连接节点J-19
框架结构增设钢柱+屈曲约束支撑
抗震加固平面示意图…J-20屈曲约束支撑支撑单斜撑布置图…J-21
屈曲约束支撑人字形、X形布置图…J-22
屈曲约束支撑与钢梁、钢柱节点连接…J-23
屈曲约束支撑与钢梁节点连接….J-24
新增钢柱与混凝士柱连接节点……J-25
示例
某教学楼抗震加固示例…K-01




高清无水印 湘2017G902 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砌体结构(湖南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图集号:湘2017G902,主编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东楚建设有限公司.77ded809cf581371编制背景与意义
《中国地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实施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并且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抗震设防水准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内的抗震区城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区城的既有民用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老旧重点保护性建筑等抗震设齿要求较高的建筑都将面临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本图巢对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加以示例的方式,拟对湖南省内既有民用建筑抗震加固设计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
2主要设计依据
2.1本图集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颈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颈体结构如固设计规范》GB50702-2011
《混凝土结构加周设计规范》GB50367-201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周技术规程》JGJ337-2015
2.2本图樂依据的现行国家标准图集主要有
《砖混结构加围与修复》15G611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13G311-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09SG619-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二)(医疗建筑抗震加固)12G619-2
《房屋建筑抗震加围》(四)(动体结构住宅抗震加固)11SG619-4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13SG619-5
3本图集主要内容
本图集包括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外加圈梁一钢;混凝土柱加固、新增抗農墙加固、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围和钢板一的体组合结构加固方法。
4适用范围
本图巢适用于湖南省内抗震设防烈度6、7度地区,经抗震鉴定后爵要进行扰震加面的既有的体房屋结构。建筑类型以既有民用建筑为主,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评定。古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鉴定,本图集以典型工程为例,介绍经抗震鉴定后的加围设计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加固构造示意,具体的工程设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及构造做法。加固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单位和设计单位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并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農设防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确定.
抗震验算时,乙类、丙类建筑应按不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本图巢对于重点设防类房屋(乙类),其抗震措施已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使用时不需要再提高一度查本图集的相关规定。
6建筑后续使用年限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223-2009中第1.0.4条规定,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6.1在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厨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
6.2在20世纪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6.3在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6.4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筒称A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简称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
7加固工作程序
7.1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工作必须遵循以下程序:
现场检测一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一加固方案选定一加固初步设计一初步设计审查+加固龙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7.2现场检测
主要是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进行现场调查,测定主要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及配筋。
7.3建筑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7.3.1现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和抗農鉴定,应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变更治商、竣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或实测,
7.3.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程度、施工质量与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和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并对现有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抗震加围时一并处理,
7.3.3现有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培体实际达到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的筑质量、培体交接处的连接以及女儿墙、楼梯问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应重点检查;7~8度时,尚应检查墙体布置的规则性,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检查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等。
7.3.4现有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应按房屋高度和层数、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墙体材料的实际强度、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的可性、局部易损易倒部位构件自身及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的可靠性以及墙体抗震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对整栋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当砌体房屋层数超过规定时,应评定为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仅有出入口和人流通道处的女儿墙、出屋面烟囱等不符合规定时,应评为局部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7.3.5A类多层斑体房屋应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两级鉴定:在第一级鉴定中,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应根据纵、横墙间距进行简化验算,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应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计入构造影响作出判断。
B类多层约体房屋,在整体性连接构造的检查中尚应包括构造柱的设置情况,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底部剪力法等方法进行验算,并可按照A类砌体建筑计入构造影响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
7.3.6对现有建筑整体性抗震性能应作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并提出鉴定报告,抗震鉴定报告应明确现有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加围方案以及对加固设计的相关要求。
7.4上部结构加固设计
7.4.1一般规定
(1)加固后建筑抗震承载力应沿楼层竖向比较均匀,防止相邻楼层间抗農承载力相差较大而出现薄弱层;同一楼层中,自承重培体加国后的抗震能力不应超过承重培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2)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及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进行计算;当选用区段加固的方案时,应对楼梯间的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3)A类、B类多层砌体建筑总层数、总高度应符合表12~表17的限制:C类多层颈体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确定其总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7.4.2加固设计原则
(1)加围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构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房屋整体性、改善构件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围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本层刚度大于相邻下一层30%时即可视为结构刚度突变。本层受剪承载力大于相邻下一层20%时,可祝为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闷受剪承载力突变),当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时,相邻下一层也箭要加固,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的基础。
(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项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加图。
(6)当结构的加固费用占同类新建工程费用的70%以上时,宜拆除重建。
7.4.3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
(1)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围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
(2)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加固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4)加围方業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5)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7.4.4一般抗震加固方法
(1)当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建筑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设抗震墙,或在原墙面增加面层;也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
(2)对于材料强度严重不足的墙体,可采取拆除重砌的方法,重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小对下部结构与基础的影响。
(3)对一般抗震承载能力不足的砌体结构,可采用增设砂浆面层或板墙加固的方法;要求面层加固的厚度不宜过大时,可采用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方法。
(4)当培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可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增设现浇铜筋混凝土框形闭合。
(5)当纵横墙交接处无拉结筋或拉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采用钢拉杆、长锚杆、外加柱、外加圆梁或纵横墙面均增加面层等加周方法。
(6)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等措施:对腐蚀变质的构件应更换:对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应增设下弦拉杆。
(7)当构造柱或芯柱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设置外加柱;当培体采用双面铜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培加固,且在培体交接处设置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构造柱。当层高较高时,对纵墙承重体系的外纵墙,无构造柱的承重窗间墙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组合柱,(8)当圈梁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设置圈梁;外塘图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内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铜筋混凝土板墙加如围,且在楼层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置梁。
(9)教学楼、医疗办公楼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闷,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7.4.5易倒塌部位的加固
(1)窗间培寬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等加固。
(2)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晨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加固,跨度不小于6的大梁,不应由独立砖柱支承。
(3)支承悬挑构件的培体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宜在悬挑构件端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钢柱或砌体组合柱加固,并对悬挑构件进行复核。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取减少悬挑长度的措施。
(4)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筋或铜拉杆加围:当隔培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铜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5)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面层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有可靠连接,下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围措施相连,
(6)出屋面的烟囱、无拉结女儿墙、门脸等超过规范规定的高度时,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7.4.6高度、层数超限时的加固
(1)当砌体总高度及层数均超过规定限值时,应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案,如板墙加固、新增抗震墙等。
(2)当层数满足规定限值,总高度超过规定限值的1.2倍及以上时,宜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围方案。
(3)当层数满足规定限值,总高度没有超过规定限值的1.2倍时,可不改变结构体系,但应采取高于一殷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效措施。
(4)当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改变结构体系或减少层数;乙类设防的房屋,也可以改变用途按丙类设防使用,并符合丙类设防的层数限制。
7.4.7楼梯闵、电梯阀的加固
(1)在砌体两端的楼梯间,楼梯间山墙宜采用双面板墙或双面铜网砂浆面层加固,另一侧楼梯间横墙可采用单面板墙、双面板墙或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2)在砌体中部的楼梯间,可在楼梯间外侧采用单面板培,或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楼梯闷墙体,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双面板墙加固。
(3)在砌体建筑中的电梯间,可在电梯间外侧采用单面板墙加目电梯间墙体。没有设置构造柱的电梯间四角,可采用在电梯间四角设置构造柱并在楼层对应处设置圈梁枷固.
7.4.8加固验算
(1)应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晨验算。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进行载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2)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其加周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对局部抗震加固的结构,当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雪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可不计入其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3)结构构件的计算裁面尺寸,应采用实际有效的裁面尺寸,
(4)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采用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5)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计入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带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6)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围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并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
采用《建筑抗度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方法验算时,应防止加周后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7)采用现行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方法验算时,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A类建筑,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加固后的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仍按“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值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原有构件对待。2)B类建筑,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规定采用;加围后的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
3)C类建筑,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有关规定执行
(8)构件承载力应根据加固后的情况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规定的方法计算。A类建筑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
对于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结构构件地震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材料性能指标是不同的,应与鉴定时所采用的参数一致,不能相混。
7.5地基基础加固设计
7.5.1抗震加固方案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用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及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当建筑位于不利场地时,还应计入不利场地的影响。
7.5.2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地面压力值应按加固后的情况进行计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
7.5.3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做下列处理: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糟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及以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扩大基础原底面积时,应考虑新旧基础问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新增加的基础底面积应不小于计算值的1.15倍。
(3)当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宜采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摩能力的措施。
7.6加固施工
加固施工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所有穿楼板钢筋,钻孔时均不得切断和损伤原楼板铜筋。
8材料及相关要求
8.1颈体结构加固用的块体(块材),应采用与原构件同品种块体;块体质量不应低于一等品,其强度等级应按原设计的块体等级确定,且不应低于MU10.
8.2的体结构外加面层的水泥砂浆,若设计为普通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若设计为水泥复合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8.3颈体结构加固用的预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但对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预筑砂浆。加围用的砌筑砂浆,其抗压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使用的砂浆抗压强度等级提
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8.4颈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级·配制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的碎石和卵石,其最大粒径:现场拌和混凝土不宜20mm;喷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m;短纤维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7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4.2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喷射混凝土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2006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8.4.3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可使用商品混凝土,但所掺的粉茱灰应为I级灰,且烧失量不应大于5%.
8.4.4当结构加固工程选用聚合物混凝土、徽膨胀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短纤维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时,应在施工前进行试配,经检验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铝粉作为混凝土的膨胀剂。
8.5钢筋:
8.5.1新增构件的钢筋宜采用非光圆钢筋,其强度应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
8.5.2宜选用HRB335级热轧带肋钢筋或PB300级热轧钢筋,当有工程经验时,可使用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8.5.3钢筋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铜筋》GB1498.2-2007、《钢筋混漿土用余热处理铜筋》GB13014-20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国家标准未注明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5.4钢筋的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5.5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识或未经检验的钢筋以及再生钢筋。
8.6钢材的焊接连接应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舷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规程的要求,未注明的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的有关规定,
8.7当结构加围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圆钢筋,其锚围深度L。应按新型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确定,等代连接筋等铜筋植筋前应先测定梁柱等构件钢筋位置,植筋时避开原有钢筋,以避免伤喜原有结构。植筋用的钢筋,其质量应符合本说明第8.5条的规定,
8.8锚筋、锚栓在铜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锚固深度h值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选用。
8.9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的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加长型后扩底锚栓,且仅允许用于I、Ⅱ类场地的建筑物:也可采用适应开裂混景土性能的定型化学锚栓,但不得用于设防烈度高于7度的建筑物。在考虑地震作用的结构中,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作为承重构件的连接件,
8.10纤维复合材用的纤维必须为连续纤维,其品种和性能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11结构加固用胶粘剂宜按其基本性能分为A级胶和B级胶:对重要结构、悬挑构件、承受动力作用的结构、构件,应采用A级胶:对一般结构可采用A级胶或B敏胶,结构加固用胶粘剂按用途分别适用于纤维复合材、钢板或型钢和锚固件,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要求.
8.12采用其他加固材料,应结合屎结构整体状况,充分考虑加图区域混凝土强度、龄期、浇筑质量、体量大小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加固材料,并确保加固材料具有合理的适用寿命,
8.13设计应明确结构加固后的用途。在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内容索引:目录…01
总说明…03
A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说明…A-01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设计示例…A-03
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平面示意…A-11
①节点、外加圈梁构造柱处节点详图…A-12
转角处节点、纲筋网片拉结筋示意图…A-13
楼面处和顶部节点详图…A-14
基础及女儿墙节点详图…A-15
门窗洞口做法A-16
楼(屋)面板支承长度不够时及女儿墙的加固4-17
楼板整体加固平面图……A-18预制板侧边与外墙连接详图.…A-19
楼梯加固示意图……A-20
B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说明…B-01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设计示例.…B-03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平面示意…B-10
①②节点及外加圈梁构造柱处节点详图…B-11
转角处节点详图……B-12
节点制面、钢筋网片及拉结筋示意图…B-13
楼面处和女儿墙节点详图B-14
基础及项部做法……B-15
门窗洞口做法…B-16C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说明…C-01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设计示例..C-05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平面示意…C-10
新增构造柱①节点详图C-11
新增构造柱②节点详图…C-12
加钢筋混凝土柱基础做法…C-13
阁梁与墙体的连接详图…,C-14
横墙钢拉杆平面示意…C-15
钢筋混景士圈梁中钢拉杆端头做法C-16
D新增抗震墙加固D-01
新满抗受草充区视开不科D-02
新增抗震墙加固平面示意……D-08
“拉结螺栓十混凝土带”方案详图……D-09
“拉结螺栓+钢筋网片”方案详图…D-10
“钢筋网片+钢筋混凝土内柱”方案详图…D-11
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详图…D-12E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说明说明…B-01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设计示意…B-03
①②③④⑤节点详图…B-04
钢绞线网布置示意图、钢绞线锚固节点详图…B-05
F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
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说明…F-01
钢板一砌体组合结构加固设计示意…F-02
①②③④节点详图.……F-03
加固钢板柱楼面处和项部节点详图…F-04
圈梁加固节点及基础详图……F-05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高清完整版).pdf

资源简介/截图: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GB/T 51408-2021》为国家标准,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b7e8dd96fb935f09bcdd19ecce6ce5e0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 年工 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 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多层与高层建筑 ,大跨屋盖建筑 ,多层砌体 建筑和底部框 架一抗震墙砌体建筑 ,核电厂建筑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村镇 民居建筑等。1 总 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 … (2)
2.2 符号 ······················································…… (3)
3 基本规定 ···················································…… (10)
3.1 一般规定 ················································…… (10 )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 (10)
3.3 试验和观测 ·············································…… (11)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 (12)
4.1 一般规定 ················································…… (12 )
4.2 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人 ······························…… (13 )
4.3 地震作用计算·············································…… (15)
4.4 构件截面设计·············································…… (19)
4.5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 … (23 )
4.6 隔震层设计 ·············································… … (24 )
4.7 下部结构设计·············································…… (28 )
5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 (30 )
5.1 一般规定 ················································… … (30 )
5.2 隔震支座检验·············································…… (31 )
5.3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 (31 )
5.4 隔离缝 ···················································…… (32 )
5.5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 (32)
5.6 伸缩缝 ···················································…… (33)
5.7 检修及隔震标识 ··········································…… (3 )6 多层与高层建筑 ··········································…… (34)
6.1 一般规定 ················································… … (34)
6.2 隔震层设计 ·············································…… (35 )
6.3 结构设计 ················································…… (36)
7 大跨屋盖建筑 ·············································…… (45)
7.1 一般规定 ················································…… (45 )
7.2 隔震层设计 ···········································… …‘’(46 )
7.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 (46)
7.4 支承结构设计 ·············································…… (47 )
8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建筑 ·········…… (49)
8.1 一般规定 ················································…… (49 )
8.2 隔震层设计 ·············································…… (50 )
8.3 结构设计 ················································…… (50 )
9 核电厂建筑 ················································…… (52)
9.1 一般规定 ················································… … (52)
9.2 隔震设计 ················································… … (53)
9.3 楼层反应谱 ·············································… … (5 )
9.4 隔震支座的要求 ··········································… … (55)
9.5 橡胶隔震支座的检验规则 ······························… … (56 )
9.6 地震监测与报警 ··········································… … (57)
10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58)
10.1 一般规定 ················································… … (58 )
10.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 (59)
10.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 … (60 )
n 村镇民居建筑 ·············································…… (62)
11.1 一般规定 ················································… … (62 )
n.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 … (62 )
附录A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 (66)
附录B 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 (70)附录 C 隔震支座连接设计 ·································…… (72)
附录 D 隔震支座力学分析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 …… (7)
附录 E 既有建筑加固墙体和柱的托换方法 ············…… (82)
本标准用词说明 ················································…… (89)
引用标准名录 ···················································…… (90)
附:条文说明 ·············································……,··… (91




高清PDF《既有建筑改造技术创新与实践》杨学林、祝文畏、 王擎忠 2017版

资源简介/截图: 3c7fd826b7e85f7本书以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闸述既有建筑增层(含既有建筑地下逆作开挖增层)、倾斜纠偏、水平或竖向移位、托换加固等改造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与工程应用实践。
本书适合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行业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参考。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技术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既有建筑维护、加固和改造的需求量年增长近50%,这种需求量急剧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当前巨大的既有建筑存量。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各种建(构)筑物总面积在500亿m2以上,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服役期大多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急需进行加固改造;20世纪70~80年代建设的城市老旧房屋,有的与当前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居住需求不相适应,需要通过增层、扩面并结合建筑节能改造、抗震加固等手段,提升其使用功能和品质。同时,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心城区商业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和大型综合体建设与既有建(构)筑物使用、历史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运用平移、托换、顶升、增层、纠倾等多种特种技术手段加以综合改造和利用。从国际经验看,建筑业发展通常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大规模新建阶段、新建与既有建筑改造并重阶段、既有建筑改造为主的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进入大规模加固改造阶段,目前已处于第三阶段。我国建筑业发展当 前正面临转型升级,并将逐步进入新建与既有建筑改造并重的新常态。
既有建筑改造具有投入小、产出大、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广泛等特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技术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书以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阐述既有建筑增层(含既有建筑地下逆作开挖增层)、倾斜纠偏、水平或竖向移位、托换加固等改造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与工程应用实践。内容索引:第1章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概述……1
1.1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的背景……….1
1.1.1既有建筑改造技术发展现状…1
1.1.2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加固原则和方法…….…2
1.1.3·消能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4
1.2既有建筑纠倾技术…4
1.2.1既有建筑纠倾技术发展现状……4
1.2.2建筑纠倾方法
1.3既有建筑增层技术…………9
1.3.1既有建筑增层技术的意义及发展现状….9
1.3.2建筑增层技术的方法分类……11
1.3.3增层建筑的地基与基础……12
1.3.4增层结构非比例阻尼地震反应分析……14
1.4既有建筑物移位技术….17
1.4.1既有建筑物移位技术的意义与发展现状17
1.4.2建筑物移位分类……20
1.5既有建筑托换技术………20
1.5.1既有建筑托换技术发展现状……20
1.5.2建筑托换技术的分类…22
1.6改造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与相关设计参数取值……24
1.6.1改造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24
1.6.2不同使用年限对应的地震作用计算27
1.6.3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对应的抗震构造措施…27
1.6.4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对应的楼面活荷载以及风压、雪压的合理取值……29
1.7承重构件托换过程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化分析……301.7.1移位过程中约束释放引起的结构内力调整分析………30
1.7.2移位过程顶升差异对结构的内力影响分析……36
1.8既有建筑地下逆作开挖增建地下空间关键技术……40
1.8.1既有建筑增建地下空间的工程意义……40
1.8.2工艺原理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43
1.8.3竖向支承体系(基础托换系统)设计计算……46
1.8.4新增基础底板及地下室墙、柱设计…51
1.8.5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52
参考文献53
第2章秦山核电国光宾馆控沉与顶升纠倾55
2.1工程概况…55
2.1.1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及主体倾斜概况55
2.1.2工程地质概况57
2.2·结构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59
2.3基础控沉设计…60
2.4建筑物纠倾设计……63
2.4.1纠倾方案比选…63
2.4.2顶升纠偏量计算66
2.4.3顶升千斤顶布置方案设计682.4.4顶升阶段托换节点设计……71
2.5顶升工况下上部结构整体分析……….77
2.6顶升阶段上部结构的限位设计……78
2.6.1侧向限位装置设计…78
2.6.2抗倾覆设计…81
2.7框支转换部位的临时加强措施……83
2.8P1C协调纠偏顶升控制与施工85
2.8.1施工流程设计………85
2.8.2顶升前期准备工作…85
2.8.3工程称重…85
2.8.4工程试顶升…….87
2.8.5-顶升过程控制与误差累积消除……….87
2.8.6墙、柱恢复连接……88
2.9纠倾成果………89
参考文献…89
第3章杭州天工艺苑增层工程……90
3.1工程概况……90
3.1.1既有建筑上部结构体系及布置概况……90
3.1.2工程地质条件及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概况…91
3.2工程实施需解决的技术难点……………94
3.3基础托换加固设计…96
3.4原板柱结构加固设计…99
3.4.1柱加固
3.4.2剪力墙加固…101
3.4.3框架梁加固1023.4.4柱托板加固103
3.5新增结构设计104
3.6新增结构与原结构的连接设计105
3.7新旧体系不同阻尼比的混合结构抗震设计110
3.8·子结构拟动力试验119
3.8.1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缺陷119
3.8.2子结构拟动力试验119
3.8.3模型设计120
3.8.4试验加载122
3.8.5试验结果及分析124
3.8.6试验结论131
参考文献132
第4章某既有高层建筑下方逆作开挖增建地下停车库工程……133
4.1工程概况133
4.1.1既有建筑上部结构体系及布置概况133
4.1.2工程地质条件及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概况135
4.1.3既有建筑下方增建地下二层概况136
4.2项目实施难点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1384.3作业流程及典型工况设计….141
4.4·基坑围护结构设计….148
4.4.1一基坑围护特点……148
4.4.2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及施工要求…148
4,4.3进一步控制基坑变形的措施……….149
4.5竖向支承体系(基础托换系统)设计………150
4.5.1原有工程桩质量情况分析…150
4.5.2新增错杆静压钢管桩设计…………151
4.5.3桩间临时水平钢支撑设计………151
4.5.4高承台桩压曲稳定分析………*154
4.5.5深厚软土地基深开挖对既有桩基承载力的影响……155
4.5.6基坑侧向变形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156
4.6新增地下二层墙、柱托换设计……158
4.6.1“一柱一桩”的柱托换…158
4.6.2“一柱二桩”的柱托换…….159
4.6.3地下二层外墙托换设计………….160
4.6.4地下二层核心筒剪力墙托换设计…161
4.6.5承台与原工程桩及钢管桩之间的连接构造设计………165
4.7监测方案及要求……167
4.7.1基坑围护监测…167
4.7.2主体结构监测…167
第5章某既有多层浅基建筑逆作开挖增建地下室工程……169
5.1工程概况………169
5.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71
5.3竖向支承结构体系设计1725.4周边围护结构设计176
5.5增建地下室的作业流程及典型工况设计……178
5.6监测方案及要求………180
5.6.1基坑围护监测……180
5.6.2主体结构监测…181
第6章杭州京江桥·东辅道桥平移工程………182
6.1项目概况……182
6.2本工程技术难点…184
6.3平移流程(典型工况)设计……185
6.4平移托换桁架设计计算…187
6.5顶推系统设计…191
6.5.1顶推钢牛腿及配套设备设计…………192
6.5.2移位方式比选以及推力设计…193
6.5.3水平推力作用下桥墩稳定验算…………195
6.6桥梁不均匀移位内力分析……195
6.7同步移位控制与施工……199
6.8现场监测…….209
6.8.1-托换桁架加载试验监测…209
6.8.2平移监测……211
6.8.3同步落梁监测…………212
参考文献……217
第7章杭州汇和商城屋面整体顶升和拔柱改造工程………218
7.1工程概况218
7.2工程实施的技术难点………220
7.3屋面结构整体顶升设计2217.3.1,顶升流程设计221
7.3.2顶升装置设计221
7.3.3跟随装置设计222
7.4顶升阶段屋面结构侧向稳定控制措施223
7.5屋面结构整体顶升工况内力复核226
7.6拔柱改造设计228
7.6.1拔柱改造流程工况228
7.6.2拔柱前后内力分析…231
7.6.3拔柱后屋面大跨度框架梁的加固设计232
7.7楼板的开洞与封闭239
7.7.1楼板封闭239
7.7.2楼板开洞施工239
7.8施工与监测240
7.8.1千斤顶选型与布置240
7.8.2P1C同步顶升控制242
7.8.3框架柱截断和就位连接243
7.8.4工程监测244
参考文献245第8章浙江某高层住宅建筑承重构件整层置换工程……246
8.1工程概况………246
8.2工程实施的技术难点……247
8.3竖向托换系统和置换流程………….248
8.3.1竖向托换系统设计………248
8.3.2托换节点验算……….249
8.3.3托换支撑计算……254
8.3.4置换流程设计……….255
8.3.5置换过程结构内力分析………255
8.4水平抗侧支撑体系设计…….260
8.5施工措施……262
8.6监测…………269
8.6.1监测内容…269
8.6.2监测结果分析..269
参考文献….273
第9章某34层高层建筑基础控沉与地基应力解除法纠倾……274
9.1工程概况……274
9.1.1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及主体倾斜概况………….274
9.1.2工程地质条件………277
9.2结构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278
9.3工程实施的难点……279
9.4基础控沉和纠倾流程设计…………280
9.5基础承载力补强与控沉设计…281
9.5.1控沉桩设计……282
9.5.2控沉桩孔口加固设计…2829.5.3控沉桩预加载持荷封桩设计……284
9.6纠倾设计……………285
9.6.1纠倾的目标和原理……286
9.6.2迫降纠倾流程设计………286
9.6.3应力解除孔布置及揭土工艺设计………287
9.6.4纠倾过程的外挑筏板稳定加强设计…………288
9.7结构加固设计………292
9.7.1筏板冲切破坏区域与载荷试验压桩孔加固……293
9.7.2筏板叠浇加固…294
9.7.3地下室剪力墙加固………295
9.7.4相邻地下车库加固……………295
9.8控沉与纠倾协同施工……297
9.9现场监测及控沉、纠倾监测成果分析306
9.9.1监测内容与频率…306
9.9.2控沉、纠倾监测成果分析…………306
参考文献……310
第10章深厚人工块石填海地基基础托换控沉工程…………311
10.1工程概况…….31110.1.1不均匀沉降和倾斜情况描述…………311
10.1.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14
10.1.3结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317
10.2工程实施的技术难点…………………318
10.3沉降控制设计……318
10.3.1应急控沉止倾设计319
10.3.2基础补桩托换控沉设计……320
10.3.3地下室加固设计………320
10.4施工流程设计…325
10.5深厚块石塘渣层灌注桩施工与托换………325
10.6·现场监测与控沉效果分析…329
第11章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耗能减震增层………332
11.1工程概况……332
11.2工程实施的难点………336
11.3结构增层的消能减震设计………337
11.3.1增层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流程…337
11.3.2消能减震设计目标确定…….337
11.3.3附加阻尼比确定以及减震前后整体参数分析…338
11.3.4耗能减震装置的设计与布置…340
11.4消能减震效果分析…345
11.4.1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弹性分析…….345
11.4,2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弹塑性分析……355
11.5减震装置深化设计……361
11.5.1减震装置连接设计……361
11.5.2阻尼器支撑刚度验算及强度校核361
参考文献…………364




GB 55021-2021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pdf 2022年4月1日实

资源简介/截图: 站内已添加正式版,下载地址:正式版带书签 GB55021–2021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pdfPDF格式,GB55021-2021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2022年4月1日实施。废止的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第 3.0.4(1、 2、3)、4.1.2、4.1.3、4.1.4、4.2.4、5.1.2、5.1.4、5.1.5、5.2.12、6.1.2、6.1.4、6.1.5、6.2.10、7.1.2、7.1.4、7.1.5、9.1.2、9.1.5 条(款)
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19 第3.1.1 条
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 第5.2.3、5.3.3、5.4.3、5.5.3 条
4. 《 建 筑 边 坡 工 程 鉴 定 与 加 固 技 术 规 范 》 GB50843-2013 第 3.1.3、4.1.1、5.1.1、9.1.1 条
5.《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12第 3.0.2、3.0.4、3.0.8、3.0.9、3.0.11、5.3.1 条
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第3.1.8、4.3.1、4.3.3、4.4.2、4.5.3 条
7.《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2011 第3.1.9、4.5.2、4.6.1、4.6.2、4.6.3 条
8.《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1367-2019 第 3.1.8条
9.《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 第 3.0.1、3.0.5、4.2.2、4.4.2、4.5.2、8.2.1、8.2.4、8.3.4、8.4.2、12.1.2、12.1.3 条
10.《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 第4.3.15 条
11.《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第1.0.3、1.0.4、3.0.1、3.0.3、3.0.6、5.3.1、5.3.7、6.3.7 条1总则
1.0.1为保障既有建筑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防止并减少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和更新活动中的工程事故,提高既有建筑安全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和加固必须执行本规范。
1.0.3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应遵循先检测、鉴定,后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的原则。
1.0.4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2基本规定
2.0.1既有建筑应定期进行安全性检查,并应依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0.2既有建筑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鉴定:
1达到设计工作年限需要继续使用
2改建、扩建、移位以及建筑用途或使用环境改变前;
3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遭受灾害或事故后;
5存在较严重的质量缺陷或损伤、疲劳、变形振动影响、毗邻工程施工影响;
6日常使用中发现安全隐患
7有要求需进行质量评价时
2.0.3既有建筑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加固:
1经安全性鉴定确认需要提高结构构件的安全性;
2经抗震鉴定确认需要加强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0.4既有建筑的鉴定与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既有建筑的鉴定应同时进行安全性鉴定和抗震鉴定;
2既有建筑的加固应进行承载能力加固和抗震能力加固,且应以修复建筑物安全使用功能、延长其工作年限为目标;
3既有建筑应满足防倒塌的整体牢固性,以及紧急状态时人员从建筑中撤离等安全性应急功能要求。
2.0.5既有建筑的加固必须采用质量合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的材料、产品和设备。
2.0.6既有建筑的加固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固设计;不得将鉴定报告直接用于施工。
2.0.7既有建筑的加固施工必须进行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和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允许投入使用。内容索引:1总则1
2基本规定2
3调查、检测与监测4
3.1一般规定4
3.2场地和地基基础4
3.3主体结构5
4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6
4.1一般规定6
4.2构件层次安全性鉴定7
4.3子系统层次安全性鉴定9
4.4鉴定系统层次安全性鉴定10
5既有建筑抗震鉴定…11
5.般规定…11
5.2场地与地基基础11
5.3主体结构抗震能力验算12
5.4主体结构抗震措施鉴定13
6既有建筑加固15
6.1一般规定15
6.2材料…16
6.3地基基础加固17
6.4主体结构整体加固18
6.5混凝土构件加固19
6.6钢构件加固…22
6.7砌体构件加固…24
6.8木构件加固26
6.9结构锚固技术27
附录A纤维复合材安全性能指标28
附录B结构加固用胶安全性能指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