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253:BIM插件之国内BIM算量软件对比》
一、软件介绍
新点比目云5D算量 |
平台二次开发,可应用已有模型,进行revit模型构件映射,完成工程量计算; 2、目前暂不支持cad翻模,全手工建模; 3、提供一键智能布置圈梁等二次构件,垫层土方砖模等基础构件,外墙脚手架、建筑面积等零星构件; 4、计算方面:可按实物量出量也可用自动挂接相应的清单定额,但自动挂接做法可用度低,对正确划分工程量还需花一定的调整时间,所有构件均采用体积扣减体积的模式,没有详细过程; 5、三维方面:沿承revit三维特点,无其他; 6、提供多样化报表,供用户在出量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7、二次开发构件自动调整工具,满足建模过程中的调整模型 |
广联达BIM算量 |
1、一款revit模型文件格式转换软件,本身不具备算量功能,工程量计算需要借助其传统的算量平台完成计算; 2本身创建的一些构件导入后能否用于算量还需存在进一步的验证 |
鲁班BIM算量 |
1、鲁班BIM个应用。 2、二维CAD建模软件的设计成果。 3、内置全国各地清单、定额、计算规则,可直观显示三维效果,展示构件空间关系,还可高效计算工程量,用于造价、成本管理。 4、基于云技术的在线检查,可以随时随地对创建的模型进行检查,减少建模错误和遗漏。 |
晨曦BIM算量 |
1支持任何设计院基于revit模型算量; 2、支持cad图纸的轴网、柱、梁、墙、基础(基础梁、独立基础)等构件,快速将二维构件转换为三维模型; 3、对于不便翻模的构件,支持按当前程或整个楼层一键智能布置构件,可布置构件类型多; 4、计算方面:提供自动套清单定额和手动调用,构件计算过程同手工习惯一致,异形和特殊构件的计算模式采用体积扣减体积,核查直观; 5、三维方面:除沿承三维特点外还二次开发了区域三维、楼层三维等工具,便于更快查看三维,并且每个构件都以实体的形态体现,如内墙面等装饰构件; 6、报表输出:集合revit本身的明细表,及二次开发的算量报表,满足用户在应用过程中的各类需求,适合全国; 7、集成一模通用,土建、钢筋、安装均可共用一个模型进行布置和算量; 8、调整方面:二次开发多类构件调整工具和模型检查工具,满足建模过程中的快速调整模型 |
斯维尔BIM算量 |
1、基于revit平台二次开发,可应用已有模型,进行revit模型构件映射,完成工程量计算; 2、目前暂不支持cad翻模,全手工建模; 3、对于不便翻模的构件,支持按当前程或整个楼层一键智能布置构件; 4、计算方面:可按实物量出量也可用自动挂接相应的清单定额,但自动挂接做法可用度低,对正确划分工程量还需花一定的调整时间,所有构件均采用体积扣减体积的模式,没有详细过程; 5、三维方面:沿承revit三维特点,无其他; 6、提供多样化报表,供用户在出量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7、二次开发构件自动调整工具,满足建模过程中的调整模型 |
算量 |
1.比目云有的他们都有,可说是完全照搬他们的软件功能 2.有翻模功能,翻模功能与翻模大师雷同 |
二、软件劣势
新点比目云5D算量 |
1、功能布置大体上与斯维尔相同,前期两者是一体的,后期分开后,斯维尔多了钢筋转换计算,比目云目前还没有钢筋布置和计算功能; 2、大部分智能布置的构件都没有三维实体体现,除圈梁构造柱过梁窗台外都存在一个问题,构件布置后将无法进行二次调整,如装饰构件都是应用线+文字的组合方式体现,没有实体面,不方便进行二次修改高度和三维查看; 3、用于模型调整的工具不多,手动调整的时间还是花费很多; |
广联达BIM算量 |
1、需要将Revit模型转成广联达自有平台模型,中间可能会有数据丢失,无法保证出量和Revit模型一致; 2、转换模型的要求极高,对构建的名称等有严格要求,适用性较差; 3、软件版本按省出售,没有全国版本;
|
鲁班BIM算量 |
1、需要将Revit模型转成鲁班自有平台模型,中间可能会有数据丢失,无法保证出量和Revit模型一致; 2、转换模型的要求极高,对构建的名称等有严格要求,适用性较差; 3、软件版本按省出售,没有全国版本; |
晨曦BIM算量 |
1、目前必须套用清单定额才能出量,不方便; 2、目前还不能输出实物量; 3、有些工具需要构件分类后才可使用 |
斯维尔BIM算量 |
1、钢筋布置与计算操作过程繁琐,需与原三维算量软件经过转换后才能得到钢筋工程量; 2、大部分智能布置的构件都没有三维实体体现,除圈梁构造柱过梁窗台外都存在一个问题,构件布置后将无法进行二次调整,如装饰构件都是应用线+文字的组合方式体现,没有实体面,不方便进行二次修改高度和三维查看; 3、用于模型调整的工具不多,手动调整的时间还是花费很多; |
三、总结
技术衔接,并做到了一模通用,土建、钢筋与安装可通用一个模型进行算量,在算量和研发功能方面,充分考虑了用户平常的操作习惯和出量要求进行二次研发,同时注重模型调整和工程量出量,融入专业知识和细节,实现了实用性高和快速便捷等两方面的特点。
技术衔接还有待验证,偏重于快速出量环节,未注重会引起量偏差的模型调整等细节。
技术衔接,目前能实现土建、安装可通用一个模型,钢筋还不能布置,偏重于快速出量环节,未注重会引起量偏差的模型调整等细节。
做到完美衔接有待验证。
工程量计算需要借助其传统的算量平台完成计算。
,则事倍功半。
内容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