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青海省《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技术导则》DB63_T2470-2025

KCS 66.020 CCS B 60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2470—2025 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技术导则 2025-09-24 发布 2025-11-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3/T 2470—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林业工程监理中心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建林、张晓东、姚巧燕、周鑫、张国平、索南东主、马少忠、周发祥、 代云川、拉本、刘洋华、李国胜、武建斌、任庆恩、闫丽丽、孙燕、邓梅平、许发强、李梅。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DB43/T 2470—2025 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原则、分类、数据采集、构建技术、质量评价和监测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公园生态廊道的规划与构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759 自然保护区术语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9779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GB/T 39784 国家公园监测技术规程 LY/T 2908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第4部分:鸟类 LY/T 2933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第6部分:两栖类 LY/T 3216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第9部分:生态影响 NB/T 35034 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与评价规范 SL 606 水利水工程生态流量设计规范 DB43/T 1217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廊道 连接国家公园内不同生态系统、扩散和基因交流等活动的生态通道。 [来源:GB/T 31759-2015,定义4.20] 3.2 栖息地 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或繁殖后代的自然场所。 [来源:GB/T 31759-2015,定义4.21] DB43/T 2479-2025 3.3 保护物种 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易危和极危物种,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CITES)附录一和附录二中的物种,国家和地方保护名录中保护的物种和物种群,特有物种。 [来源:LY/T 2016-2012,定义3.2.1,和19-2022,定义3.2,有修改] 3.4 功能连接度 景观促进物种扩散和迁移的能力。 4 原则 4.1 完整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确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 4.2 连通性 根据山脉、河流、道路及自然景观特征设置生态廊道,保证物种的迁移和延续。 4.3 适应性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为物种提供适宜的迁移扩散路径,确保不同栖息地斑块之间的有效连接。 5 分类 5.1 陆生野生动物通道 适用于陆地上迁徙和扩散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包括有形通道、公路桥梁下的通道、隧道和涵洞等。 5.2 过鱼通道 适用于鱼类的迁移和繁殖,生态廊道包括鱼道和鱼梯,连接大江大河和湖泊的自然通道等。 5.3 鸟类通道 适用于鸟类迁徙和扩散的生态廊道,包括鸟类、昆虫和蝙蝠等栖息地。 6 数据采集 6.1 物种数据 6.1.1 调查范围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8.88 椰币
VIP免费
购买后自动出现下载链接,如有疑问请加微信 xycost
0

评论0

请先
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CAD设计图纸(配电+光伏+充电站部分)
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CAD设计图纸(配电+光伏+充电站部分)
8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