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截图:
《民用机场工程监测技术规范》(MH/T 5087-2025)是为规范民用机场工程监测工作、保障建设与运营安全而制定的行业标准。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1. 总则
- 目的:提升机场关键设施监测能力,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指导科学施工与安全运营。
- 适用范围:新建、改扩建民用运输机场(含军民合用民用部分)建设期和运营期监测,通用机场可参照执行。
- 原则:监测方案需针对工程特点,统筹建设期与运营期需求,采用自动化技术,确保数据连续有效。
2. 术语与符号
- 关键术语:明确定义工程监测、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值、监测控制值等概念。
- 符号说明:如B(矿山法开挖宽度)、D(盾构法直径)、H(填方高度)等。
3. 基本规定
- 监测方案制定:需包含工程概况、监测对象、项目选择、频率、预警值、成果形式等。
- 技术要求:
- 建设期与运营期监测坐标系统保持一致,基准点宜延续使用。
- 监测设施需保护,数据需连续有效。
- 异常情况(数据异常、地震、暴雨等)需加密监测。
- 系统整合:多监测系统宜接入统一数据平台,支持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
4. 地下水监测
- 监测范围:涵盖工程区及相邻水文地质单元,填海工程需考虑潮水位影响。
- 监测项目:水位、流向、流速、水温、水质、孔隙水压力等。
- 频率要求:
- 建设期:动态监测1-15天/次,边坡3天/次。
- 运营期:每月1次,暴雨后加密。
- 特殊要求:填海工程需监测地下水位与潮水位关系,监测断面不少于3个。
5. 地基与场地监测
- 监测对象:
- 软弱土、高填方、地下工程影响区、通信导航设施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区等。
- 监测点布置:
- 跑道/滑行道沿中心线布点,间距50-100m;机坪按方格网布置。
- 分层沉降点数量为表面点的5%-10%,深度至压缩层底。
- 频率与判定:
- 填方地基:填筑期每周1次,完工后每2周1次。
- 运营期:第1年每月1次,第3年起每年1次。
- 沉降稳定标准以工后沉降预测为主,速率作参考。
6. 边坡监测
- 监测范围:高度≥20m的边坡、不良地质区边坡、曾发生滑坡的边坡。
- 监测项目:
- 坡体:表面位移、深层位移、地下水位、裂缝等。
- 支挡结构:墙顶位移、锚杆轴力、土压力等。
- 预警值:
- 坡顶水平位移预警值4‰H(≤40mm),控制值5‰H(≤50mm)。
- 锚杆轴力预警值为设计值的80%,控制值100%。
- 频率:施工期每周1次,暴雨后加密;运营期前6个月每月1次,后续每3-6个月1次。
7. 飞行区建(构)筑物监测
- 道面监测:
- 自动化监测应变、温度、振动,传感器埋设于板角或中性面。
- 特重交通机场需监测动态响应(频率≥50Hz)。
- 桥梁监测:
- 重点监测挠度、应变、裂缝、支座位移,技术状况≥3类桥梁需持续监测。
- 毗邻轨道工程时监测墩台沉降。
- 下穿通道:
- 暗挖施工期每天1-2次监测地表变形,运营期每年1次。
- 监测断面间距5-20m(敏感区域取小值)。
8. 施工影响监测
- 振动监测:
- 质点峰值速率和主振频率控制值参考《爆破安全规程》,道面允许速率70-120mm/s。
- 监测点布置于振源最近道面板或建(构)筑物敏感部位。
- 暗挖与降水监测:
- 盾构法监测频率根据开挖面距离调整(L=3D时每天1次)。
- 降水影响区需监测沉降、裂缝,频率随降深调整。
9. 监测方法
- 技术选择:
- 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InSAR、GNSS(精度≥2.5mm)。
- 应力应变监测用振弦式/光纤传感器(精度≥0.5%F.S)。
- 振动监测用加速度传感器(频响0-100Hz)。
- 设备要求:需满足电磁兼容、易折性(飞行区)、耐久性,预埋设备考虑冗余。
10. 监测成果与应用
- 数据分析:
- 绘制变形-时间曲线、频谱分析,预测趋势。
- 道面施工时机以工后沉降≤200mm、差异沉降≤1‰为控制标准。
- 预警机制:
- 预警值按设计或经验设定,达到控制值需紧急措施。
- 系统平台需具备实时预警、数据可视化、多源融合功能。
- 成果形式:包括日报、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存档数据需完整可追溯。
附录
- 附录A:建设期与运营期监测项目对照表,明确各对象的核心监测指标。
- 附录B:常用监测设备清单(如测斜仪、孔隙水压力计、光纤传感器等)。
核心意义
本规范系统整合了机场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强调自动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覆盖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为提升机场基础设施安全性和运维效率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