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7.060 CCS Z 06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1396—2024 海堤生态性评价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features of sea dike 2024 – 11 – 07 发布 2024 – 12 – 07 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T 1396—202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资源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 院)、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鑫、陈培雄、曾剑、韩宇、王琪、黄君宝、员鹏、蔡家新、甘建军、陈思杨、 刘希真、许恒韬、唐泓淏、陈刚、谢东风。 I DB33/T 1396—2024 海堤生态性评价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堤生态性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指标、指标计算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海堤生态性的评价。保护核电站、化工园区、港口等特殊工程项目专用海堤的生态性 评价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7501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GB/T 51015—2014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堤(海塘) sea dike 为防御风暴潮(洪)水和波浪对防护区的危害而修筑的堤防工程。 [来源:GB/T 51015—2014,2.0.1] 3.2 海堤生态性评价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features of sea dike 通过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建筑材料生态性、植被覆盖率、堤后生态空间占比等指标对海堤的生态状 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活动。 3.3 堤脚线 foot line of dike 海堤坡面根部(含堤脚)与滩面或地面的交界线。 4 总体要求 4.1 评价范围 海堤生态性评价应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评价范围应包括滨海带、海堤带、陆域带三 个空间区域,具体见图1,各空间区域的范围为: 1 DB33/T 1396—2024 —— 滨海带:1 级海堤为迎水坡堤脚线向海侧宽度不小于300 m 的区域,2、3 级海堤为宽度不小于 200 m 的区域,4、5 级海堤为宽度不小于 100 m 的区域,海堤的分级标准按照GB/T 51015—2014 执行; —— 海堤带:海堤迎水坡堤脚线与背水坡堤脚线之间的区域; —— 陆域带:海堤背水坡堤脚线向陆侧宽度不小于50 m 的区域,若区域内有绿地、农田和水系的, 应将其全部纳入。 滨海带 海堤带 陆域带 图1 海堤生态性评价范围 4.2 评价对象 以单个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堤身结构相似、自然属性相近、防潮标准和管理单位一致的连续堤段 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4.3 评价方法 海堤生态性评价宜遵循全面性、客观性、适用性的原则,根据评价工作的需求,结合被评价海堤的 不同特点,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加权平均法、关键指标法等方法开展综合评价。 4.4 评价程序 海堤生态性评价程序宜包括确定工作需求、识别评价范围、界定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 标体系、实施评价工作、得出评价结论、形成评价报告等步骤。 4.5 资料要求 通过收集、现场调查等方式全面获取海堤设计建设的相关信息和海堤工程区域地形地貌、海洋水文、 生态环境等评价所需的基础资料。资料时效性和可靠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 除指标计算特殊要求外,资料应能客观反映当前海岸状况; —— 如需使用历史资料,除指标计算特殊要求外,宜采用近三年内调查获取的资料; ——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要的,应开展必要的现场补充调查,调查方法应符合GB/T 17501、 GB/T 12763.2 和 GB/T 12763.6 的要求。 5 评价指标 海堤生态性评价指标见表1,指标分级标准见附录A。 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