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CCS B 04 D B 5 0 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50/T 1633—2024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技术规范 2024—07—15 发布 2024—10—15 实施 重 庆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DB50/T 163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海华、张丰庆、胡静、李娇、杨宝佳、段欣利、梁友鹏、蔡万春、蒋中波、 唐晓华、余晓兰、毛玉霞。 I DB50/T 1633—2024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的前期资料准备、调查采样与样品检测、评价方法与步 骤、成果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NY/T 1121(所有部分)土壤检测 DB50/T 796 重庆土壤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GB/T 30600、GB/T 3346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前期资料准备 4.1 图件资料 包括但不限于国土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 设计(含变更)图和竣工图、数字高程图、地貌类型分区图、坡位图。 4.2 文本资料 包括但不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含变更)方案、项目建设采取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措施、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土壤普查报告、近3年农业统计年鉴。 5 调查采样与样品检测 5.1 调查样点布设 单个项目至少布设4个调查样点,跨乡镇的项目1个乡镇布设不少于2个调查样点。 调查样点布设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 5.2 调查内容 包括调查样点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土壤情况、土壤利用等。调查内容见附录A。 1 DB50/T 1633—2024 5.3 样品采集与检测 土壤样品采集按照NY/T 1121(所有部分)规定的方法进行。 土壤样品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容重、酸碱度、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检测方法按照NY/T 1121 (所有部分)规定的方法进行。 6 评价方法与步骤 6.1 确定评价单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上图入库的图斑。 6.2 划分评价区域 根据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与 GB/T 33469,重庆所属一级农业区为西南区,包括四川盆地农林区、渝 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秦岭大巴山林农区 3 个二级农业区,各区县所属的二级农业区划分应符合附 录 B 的规定。 6.3 选取评价指标 包括基础性指标、区域补充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包括: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地、 质地构型、容重、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清洁程度、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 程度、生物多样性等14个指标;区域补充性指标包括酸碱度、海拔等2个指标。 6.4 确定指标权重 按照 GB/T 33469 规定执行,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 6.5 指标隶属度及隶属度函数 按照GB/T 33469的规定执行,隶属度及隶属度函数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6.6 获取调查样点评价指标值 容重、酸碱度、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通过取土测定;地形部位、海拔、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 地、质地构型、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程度、生物多样性根据样点调查获取。 6.7 赋值评价单元 6.7.1 酸碱度、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田块整治区域采用空间插值或分地类以点带面赋值,其他 区域采用土壤属性图关联赋值。 6.7.2 容重、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地、质地构型,田块整治区域采用以点带面赋值,其他区域采用 土壤属性图、土壤类型图关联赋值。 6.7.3 地形部位通过与坡位图、地貌类型图叠加归并赋值。 6.7.4 海拔通过与数字高程图叠加赋值。 6.7.5 灌溉能力、排水能力通过与竣工图叠加关联,结合样点调查赋值。 6.7.6 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采用以点带面赋值。 6.7.7 生物多样性通过与土壤有机质建立模型关联赋值。 6.7.8 障碍因素通过与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建立模型关联,结合样点调查赋值。 6.8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2 DB50/T 1633—2024 按照GB/T 33469的规定执行。计算公式为: P (Ci Fi) 式中: P ——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Ci ——第i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Fi——第i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6.9 划分等级 按照GB/T 33469的规定执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6.10 计算项目耕地质量等级 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计算公式为: (DiSi) D S 式中: D ——项目耕地质量等级; Di ——i等级地; Si ——i等级地耕地面积; S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 7 成果编制 7.1 文字成果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单位,编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分析建设前 后耕地质量主要性状与产能情况,比较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差异,评估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建设成效, 提出进一步开展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的对策、建议等。 7.2 图表成果 包括: ——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等级分布图; ——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样点分布图; ——耕地质量主要性状专题图,包括但不限于酸碱度、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 ——耕地质量等级统计表; ——项目调查采样过录表。 7.3 数据库成果 7.3.1 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属性表、评价单元数据属性表、评价指标得分属性表、调查样点信息属性表。 数据库属性结构描述表见附录 F。 7.3.2 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 采用高斯—克吕格(Gauss-Kruger)投影。 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