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截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217-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359-2020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structure
2020-07-29发布2020-11-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1总则
1.0.1为使空心楼盖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空心楼盖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slab
采用内置填充体,经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空腔楼板。
2.1.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由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和支承梁等水平构件形成的楼盖。
2.1.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cast-in-situ concrete Hollow floor structure
由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和竖向构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筒中筒结构等。
2.1.4刚性支承楼盖rigid edge supported floor structure
由墙或抗弯刚度较大的梁作为楼板竖向支承的楼盖。
2.1.5柔性支承楼盖flexible edge supported floor structure
由抗弯刚度较小的梁作为楼板竖向支承的楼盖。
2.1.6填充体filler
埋置于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置换部分混凝土以达到减轻结构自重的物体。按形状和成型方式可分为:管状成型的填充管、棒状成型的填充棒、箱状成型的填充箱等。
2.1.7内置填充体embedded filler
埋置于现浇混凝土楼板中,表面均不外露的填充体。
2.1.8一次性填充体disposable filler
埋置于现浇混凝土楼板中,不可取出的填充体。
2.1.9可重复使用填充体reusable filler
埋置于现浇混凝土楼板中,在楼板混凝土初凝后可以将主材取出重复使用的填充体。
2.1.10体积空心率volumetric void ratio
现浇混凝土楼板区格内填充体的体积与楼板体积的比值。填充体的体积包括了填充体材料的体积和内部空腔的体积。
2.1.11表观密度apparent density
自然状态下填充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1.12肋rib
同一柱网内相邻填充体侧面之间、端面之间形成的混凝土区域。
2.1.13肋间距rib spacing
相邻两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1.14翼缘厚度flange depth
填充体上、下表面分别至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顶面、底面的距离。
2.1.15拟板法analogue slab method
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等效为实心板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的计算方法。
2.1.16拟梁法analogue cross beam method
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等效为双向交叉梁系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的计算方法。
2.1.17经验系数法empirical coefficient method
用弯矩分配系数计算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各板带控制截面弯矩的计算方法。
2.1.18等代框架法equivalent frame method
在两个方向将柔性支承楼盖等效成以柱轴线为中心的连续框架分别进行内力分析的计算方法。3材料
3.1混凝土及普通钢筋
3.1.1用于空心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楼盖不宜低于C25;预应力混凝土楼盖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3.1.2空心楼盖的普通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O0和HRBF500钢筋。
3.2预应力筋及锚固系统
3.2.1空心楼盖的预应力筋宜优先选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必要时也可选用钢丝束等性能可靠的预应力筋,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顶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等有关规定。
3.2.2预应力可采用有粘结、无粘结、缓粘结等技术体系,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92、《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和《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87的有关规定。
3.2.3预应力锚固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有关规定。
3.3填充体
3.3.1工程应选用轻质、强度高、低破损率的填充体,填充体应优先选用节能环保的材料。3.3.2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体及其原材料除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用成孔芯模JG/T352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充体应具有可靠的密闭性,不应采用易渗漏水泥浆的制品;
2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内的一次性填充体材料,其氯化物和碱的总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放射性核素的限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正常使用环境下不应产生有损人身健康及环境的有害成分,火灾时防火等级要求时间内不得产生析出楼板的有毒气体。
3.3.3填充管、棒的规格尺寸应根据具体工程需要确定,外径(外边)可取100mm~500mm,长度可取500mm~1800mm。填充管、棒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3.3的规定。填充管、棒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应平整,无明显贯通性裂缝、孔洞、飞边毛刺。应具有可靠的密封性,不允许有镂空网眼和破损穿孔;
2填充管管端应封堵密实、牢固;
3填充管、棒有外裹封闭层时,封裹层应耐冲击和抗振捣,表面应整齐、密实、粘附应牢固、无裂缝和破损;
4当填充管、棒采用两根或多根组合时,相互之间应连接牢固可靠,防止脱落、错位和滑移。4场地与地基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场地的选择与治理应符合国家及重庆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应选择建筑场地抗震有利地段及一般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应选择危险地段。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4.1.3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危岩崩塌以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采空区可能引起塌陷等不良地质地段,未经处理不应选作建设场地。
4.1.4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验算应符合国家及重庆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位于边坡上的基础,其相应验算应符合重庆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5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4.2场地
4.2.1场地类别的划分除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原则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效应评价
1)按建(构)筑物结构单体作为抗震评价单元;2)当存在地下室,主体建筑未与地下室脱开时,应将主体建筑与地下室作为一个抗震评价单元;
3)当建筑物存在地下室时,地勘报告应按基坑边坡与主体建筑脱开和不脱开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2覆盖层厚度确定
1)地勘报告应按拟建项目场平后确定覆盖层厚度;
2)覆盖层厚度计算时,地面标高以设计地坪标高作为起算标高。
4.2.2坡地建筑应根据边坡岩土构成、边坡高度、建筑与边坡关系等因素验算场地稳定性,不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应采取有效加固措施。
4.3地基
4.3.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基:以中风化岩石作持力层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基础。
4.3.2当采用压实填土地基时,填土应考虑其稳定性、均匀性、密实性,并应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
4.3.3地基主要持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4.3.4岩石地基应充分考虑岩层产状、岩层特性的变化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