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造价圈看到了焦亮老师的一篇文章《新方向?建筑企业的数字化“求生指南”!》,文章中提到,当前建筑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弱,成本管控已成为当下的潮流。其中还提到了“提升项目成本管控的关键在于前期估的准,执行控的住”,这也与当下行业推崇的“大商务管理”的理念异曲同工。
近年来,随着非标的增多(合同、清单),单单的定额已经已很难适应当下的实际,利益趋势下的非技术性争议越来越多。焦老师的“前期估得准”、“大商务管理”中的“细化分析、中间深入提质”就显得极其重要。这绝不是个简单的概念,是实实在在的施工、预算、成本的‘三位一体’,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铺垫,很难做到。

当下,很多省市陆续发布了新定额,尽管如此,新工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定额与实际不匹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亏损严重,有的利润很高,一旦碰上利润很高的,审核方依然会寻找各种理由变着法子扣减。所以,定额结算的工程,提高警觉,“细化分析、中间深入提质”做好预控,就显得极其重要。下面就四川2020定额“聚苯板线条”的预控和大家一起讨论。
“中间提质”——线条定额的分析
主材的含量
四川定额的线条,分成品与现场制作两种。制作按延长米,安装按平方米。仔细分析,定额有它不尽合理的地方:
①线条的制作按的是延长米,但没有大小断面之分。定额的板材含量为1.573m³/100m。如按6%的损耗率考虑(河北定额的损耗率是6%),则定额板材的含量为:1.573÷1.06≈1.484m³,由此可见,定额考虑的线条断面水平约为0.0148㎡/m。
②由于定额不分断面大小,图1中30×50的线条,其断面只有0.0015㎡,板材用量只有定额含量的≈1/10。如按定额执行,那么它的利润则高得离谱。图2中的线条,如按100×50计算,断面为0.005㎡,为定额含量的1/3左右(33.69%);即使按100×80计算,断面为0.008㎡,也只有定额含量的1/2左右(54%)。从定额含量去分析,不问断面大小,定额显然不尽合理,会给结算争议埋下伏笔。
线条的安装
预控与成本警觉
成本警觉:工程的外墙挤塑板线条较多(图4)。这么多的工程量,已经影响到了工程的平方米造价。
然而,除了上述的30×50线条与定额的差异太大外,争议并非就此这么一点,如不做好预控,许多的节点依然会有无休止的争议。(见图5、6)
再说“前期估得准”
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清单报价的,依据招标文件,结合施工部署,根据自身的成本报价,而不是一味的套定额。
对于定额结算的,因立场的完全不同,尤其面对以审减额作为提成的第三咨询方,这类的争议很难统一,就更应做好事前的预控:
1、首先掌握施工部署,按合同精神做好确切的施工方案。注意过程的跟踪,适时办好确认类签证。收集整理好一手的基础资料。资料齐全,为根源之所在;
2、注意指标数据的掌握,提高成本警觉,有大局观。这么多的线条(占建筑面积的比例很大),不可掉以轻心。应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很多的时候,预算、决算、索赔早已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个系统工程。
3、在与对方的日常的接触过程中,注意掌握相关的信息(如预算审核时),知己知彼,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乃为上策。因为日常过程的时间、空间都较为富裕,技术性(请教定额站之类)、非技术性(协商…)的处理相对好办许多,因为正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多少不论会考虑一点你的感受。
总之,预防和过程的控制最为重要,如把问题都堆积到最后的结算时,要资料没资料,要协商没时间没空间(急着结算回款),将很被动。
基础为本
结算对账博弈的除了定额就是施工工艺,很多时候,对定额、成本的理解深度,取决于你基础的厚度。预结算、成本、签证、合同的准备等,首先在于前期的准备,需要的是更多的先见之明。焦老师的“前期估得准、以始为终…”、“大商务管理”的“研究项目特点及其他客观因素;研究项目价值、成本与功能的内在关系;细化分析、中间深入提质…”等观点,其核心都是指向施工、预算、成本的‘三位一体’,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