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BIM的【风口】来了?

image_print阅读模式

哈喽啊@猪猪的粉丝们

好久不见!

最近好吗?

225号深圳市住建局对设计交付标准开了一个宣讲会,在会上,邓文敏副处长提到了深圳市BIM基本情况、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求以及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一些实施规划

宣讲会上提到好几个重要的节点:

20220101日 率先开展BIM应用的重点项目  

新建(立项、核准备案)市区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市区重大项目、重点片区工程项目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

20220601日 率先开展BIM应用的重点项目实施BIM报批报建 

上述项目在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审批报建环节提交BIM模型,市区政府投资国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在招投标环节采用BIM电子招投标系统;

2022年末 基本建成BIM报批报建平台以及重点项目BIM模型与空间平台对接

基本建成BIM报批报建平台,基本实现BIM模型与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对接;全市半数以上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建立BIM模型,并导入空间平台;

20230101日 全市新建项目

全市所有新建(立项、核准备案)工程项目(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在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审批报建环节提交BIM模型;

2025年末 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完善相关BIM政策、标准、软件、实现BIMCIM全面对接

建立较为完善BIM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BIM软件系列,推进BIM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创新应用,形成较为安全、成熟的BIM技术应用生态环境;全市所有项目BIM模型并导入空间平台,对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为完成这五大目标分成七大任务分别进行展开,分别有以下七项:

①加强统筹规划   

市住房建设部门、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应统筹BIM技术应用工作,制定推进BIM技术应用的行动计划,制定促进BIM技术应用的政府规章;

②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统一制定全市BIM技术应用的基础标准,支持行业组织做好政府部门标准补位(支持信息交换、咨询服务、运维管理等相关配套团体标准),鼓励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制定交互协同、构件库建设等企业标准);

③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系列的研发应用 

科创、工信部门应当积极推动与BIM技术相关的建模软件、数据库、平台产品等的研发,提供成套应用解决方案。加大产品测试验证和推广应用,开展BIM研发应用企业的引进、孵化、上市、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打造集聚BIMCIM信息产业高端研发的支撑型产业园区;

工信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自主知识产权BIM软件、平台等纳入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发展改革、财政等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支持创新有关政策,支持采购纳入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的自主知识产权BIM产品。政府投资项目鼓励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软件、平台等产品;

④推动基于BIM的审批监管  

市政数部门应当升级改造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工程建设各环节报审的BIM技术应用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宜采用自主知识产权BIM软件报批报建;

市发改部门应当同市住建部门牵头制定政府投资项目BIM技术应用相关费用标准,在项目投资中列入BIM技术应用,全过程咨询等相关费用;

为保障BIM技术从源头落地,必须从立项规划建设各阶段提出BIM相关要求并落实BIM技术应用;

⑤促进建设项目各方主体的BIM技术应用 

对于建设单位,是BIM技术的主导,应当充分应用BIM技术促进各参建方和各阶段信息协同交互,最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建设单位应当主导工程建设项目BIM技术应用,实现建设各阶段信息传递和共享。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约定参建各方的BIM技术应用需求、交付标准和信息安全责任,创建的BIM模型应当保证信息要求全面完备,模型精细度符合标准要求;在竣工验收和档案归档时,应当提交与竣工图纸一致的BIM模型;在交付使用时,应当将BIM模型提交给运维单位。

市区建筑工务部门、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市属国有企业等单位应用搭建基于BIM技术应用的项目管理平台,采用全过程咨询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效能。

勘察单位应当在岩土工程领域推广应用BIM技术,研发基于BIM的勘察系统,构件地质空间信息模型,加强与工程设计协调关联。

设计单位应当推荐建筑师负责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工作模式,推进BIM正向设计,应用BIM技术进行方案比选、性能分析、设计优化和出图交付,保障图模一致,创建各专业BIM构件库,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施工单位应用构建施工BIM模型,应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项目深化设计,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等;

部品部件生产单位应当根据施工单位采购要求,建立标准化的BIM产品库,应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基于BIM的构件生产管理系统,提升智能化生产能力;

运维单位应当研究基于BIM的运维管理模式,采用点云扫描等工程实体三维测量技术,将新建项目竣工BIM模型成果、既有项目的竣工资料转换构建运维BIM模型,应用于资产、物业、运维、应急决策及预警管理等多方面。

⑥开展BIM技术的深度应用  

对于重点片区(前海、后海等区域,十九个重点片区)率先开展BIM技术全面深度应用,整合区域内各方面的时空数据与规划信息,将BIM技术与各类感知数据集成,与空间平台对接,在区域内开展动态运行数据监测、智能调度、预测分析等,推动区域智慧化运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数字政府建设。

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应当按要求落实辖区内各类新建工程项目实施BIM技术应用,制定既有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的BIM实施计划,2022年底将辖区内一半以上重要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导入空间平台,并同步进行辖区空间平台典型应用的开发建设,开展100个以上多场景智能化应用。

⑦深入融合智慧城市建设   

解决BIM数据散、乱、差的问题,实现统一渠道、统一数据、统一质量的BIM数据管理目标,加强BIM数据资产统筹管理,建立BIM数据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制定BIM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搭建全市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平台,明确BIM数据资产共享或协同应用的渠道和范围,探索BIM数据交易模式,实现BIM数据归集、清洗、共享和交易,对接CIM平台,构建高质量的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鼓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搭建区级BIM平台。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将各类BIM应用成果接入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数据创新应用。

纯属个人看法哈,仅供参考

由此可见,2022年深圳市对BIM的推动力度极大。从政策要求上来看,从立项报规报建从头至尾一步步落实BIM技术的应用。

 

从中看出了政府层面对BIM技术应用的重视;看到了2022年对积极发布BIM相关政策以及BIM标准,鼓励BIM相关软件开发;看到了对相关政府部门、对建设各主体单位、对城市各区域都有相关的BIM目标以及工作要求;这大概就是自2002年提出BIM概念20年后一个明显的【风口】吧!

 

记得我曾说过,我在等BIM的风口来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风口来临时,说不定我这只猪有机会飞起来。可果然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这【风口】出现的不太是时候啦。

 

去年地产暴雷后,接二连三看到就是地产裁员,设计院降薪扣年终奖裁员等等惨况,说明行情今不如昔啦。

 

BIM像想逆流而上的鱼,能不能成功?那么提及了很久的数字孪生、智慧城市能成功不?去年提出来的元宇宙,有希望吗?我不敢断言,我认为后者的技术基础都是BIM,如果BIM不成功,那么后者虚。

 

不管行业环境如何,因为BIM才想继续在这个行业,因为BIM才有了自己的公众号,所以当然很希望BIM是成功的。

我的公众号大部分粉丝是我刚开始发BIM相关推文时候吸引过来了,会发现我写的BIM相关推文里,是在走以及支持走BIM正向设计路线的,同时是希望可以实现一模多用,提高效率的工作模式。

在宣讲会中也有提及,鼓励BIM正向设计。从我自己了解情况来看,深圳市没有多少单位可以实现从报规报建开始就能实现BIM正向设计的工作,那就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实施,刚开始带来的项目应用更多就是二维图纸+三维模型,对因为政策会让参建各方主体迅速进行工具改革抱有怀疑的态度。

 

同时对参建各方主体都有各自对应的技术BIM模型,那么各方主体的数据信息无法集成传递,那么这个每个阶段模型都绘制一次,是否就存在了人力时间浪费?即使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对BIM模型所需要赋予的信息不一样,是否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虑一模多用呢?

BIM正向设计推行落实已经是个难题,再加上一模多用,信息传递集成,是难上加难了?我想是吧!

BIM正向设计如果单纯是工具之间的转化就好办了,但是不一样呀!

 

BIM正向设计就CAD传统设计之间相比为啥不能更好上道:

①效率和周期压力

前提条件:设计师掌握BIM正向设计技能以及施工图设计技能,一个项目,同样的设计周期,同样的项目收益等其他相同项目基本情况;

那么结果会选择传统施工图设计方式,传统施工图设计方式已经相对BIM正向设计工作方式成熟,各专业交互时候,有各自熟悉的套路;

而若选择BIM正向设计,三维模型的搭建,对各专业设计人员技术要求高,在各专业交互时,也会增加各专业一些额外的工作量(如构件信息、三维模型图面表达等等),那么在同样的效益面前,谁又会愿意多花时间做这个工作量呢?

这个工作量并不少,对于现在项目高周转项目周期要求,绘图的效率就更为重要。二维事情就可以解决的,上升一个维度,在建筑设计师眼里就是不必要。

下面是个经典讲述正向与传统设计工作花费时间的曲线图关系:

 

②成本压力

搭建BIM团队成本包含人员培训成本+设备购买成本+软件购置成本+学习时间成本等等,目前设计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容易面临较高的人员流失,容易会让企业面临很大风险;

③费用压力

目前BIM正向设计可为项目提前解决以前项目设计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是设计企业付出了成本却给业主带来了价值,在实际项目中,业主一般情况下只支付了传统设计的费用,以至于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之间不对等;

④软件压力

市面上的BIM软件琳琅满目,但实际上100%能满足BIM正向设计的要求的基本上是没有的,以至于使用BIM软件进行设计工作,相比起CAD,是非常不方便;

⑤审图压力

每个地方审查流程机制不一样会对BIM正向设计的成果审核的便利性不一样。像之前做深圳一个项目的正向设计,每次提资、出图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比设计工作来的轻松,这也是软件平台开发还不是太完善的影响;

⑥设计方式压力

从传统粗放式设计到BIM精细化设计,工作方式转变,对设计人员的适应性要求高;

(也许还有很多原因吧……

总的来说,BIM现在的点评是个不太好用的东西,而且还是个让大家赚不了啥钱的东西。以至于大家兴致都不太高,在国家及政府推动下,希望会有所好转吧!

 

还是那句,不管怎么样,都希望BIM能成吧!

好嘞,就是听完宣讲会啰里巴嗦说说一些自己想法。如果你刚好有时间就听听猪猪的啰嗦吧!笔芯啦!

 

转眼间,2月又要结束啦,这段时间疫情又反复啦,大家要保护好自己啊!这段时间好多朋友在找工作噢,猪祝大家早日找到心仪工作噢!下个月又要继续加油啦!@猪猪的粉丝们

END

1

评论0

请先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治理手册 2020年版-书籍手册 - 电力电气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治理手册 2020年版-书籍手册 - 电力电气
10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