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深入指导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我们组织编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现予以发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而装配式建筑是建设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30%。按此要求,在建设领域推进装配式建筑,既是落实国家宏观战略要求的需要,更是完成工程建设领域工作任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已由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顶层设计逐步成型,各地方具体政策指导措施正在有序推进。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参与企业对标准化方法与体系的建立缺乏认识,建筑通用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内容不清晰;在设计、生产、施工、维护全过程中,尚未贯彻与落实标准化技术等。
基于此,编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简称《发展指南》),指引行业将标准化方法作为贯穿于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的主线,让标准化的思维深入人心,得到各方更好的全面理解,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实现并发挥标准化的作用,将标准化的原则作为开启整个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的关键钥匙。
装配式建筑由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四大系统集成,各系统及系统间基于部品部件通过一定的规则集成组装而成。其核心是企业生产的标准化部品部件;而“通过一定的规则”是指由部品部件装配成建筑后,整体建筑需要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各方面的性能目标。这就需要建立规则,保证这个“组装”不是无序的、随意的,而是为实现既定性能目标建立的整套的通用性“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技术体系”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需要的整套技术的集成,不同层级的目标就会建立不同层级的技术体系。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指以建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目的的成套技术的集成,涵盖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四大系统的系列部品部件及其集成技术,贯穿建造的全过程。
《发展指南》按照适用、经济、绿色、安全、美观原则,展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未来,以标准化部品部件为根本,提炼出部品部件共性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标准化要素,指导部品部件去实现标准化。以模块化方法统领建筑集成,并采用一体化建造、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将全专业、全过程串联在一起,保证技术体系的落地实施。
《发展指南》编制的具体内容以建筑师统领的标准化设计为龙头,以形成标准化的部品部件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这是技术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核心和主线。
《发展指南》为研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不同层级)的各类企业提供指引,指导企业研发系列化部品部件,以整体建筑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发展指南》为建设管理部门在制定技术政策、选择技术体系发展路径等方面提供参考,指导建设管理部门抓住标准化主线推进绿色建造和发展,推进工程建设管理精准化,推进建设服务精确化。
《发展指南》在以下各方面为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1 在建筑系统集成方面,主要强调装配式建筑应进行标准化设计,并提出了建筑师统领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为实现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奠定基础。
2 在结构系统方面,主要从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方面提出通用技术要求,重点研究墙板类构件、柱类构件、梁类构件、楼板类构件、预制楼梯等构件的标准化指导。
3 在外围护系统方面,以非承重外围护系统的通用要求为总体目标,围绕技术体系关键要点,结合系统分类和装配化特点,提出了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要求,明确了外围护系统部品的连接做法,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标准化指导。
4 在内装系统方面,主要从一体化装修的角度出发,从内装模数协调入手,重点对墙面和隔墙、吊顶、楼地面、内门窗、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整体收纳等提供标准化指导。
5 在设备与管线系统方面,主要从系统集成角度出发,重点提出设备与管线系统的标准化原则,并从空间使用、接口、标准化集成等方面提供标准化指导。
6 在一体化建造方面,结合工程总承包建造模式体现出的建造组织化、系统化、精细化特点,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设计-采购-生产-施工”建造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梳理采用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实施装配式建筑建造全过程的最佳技术途径。
7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阐述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分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各阶段软件和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分别提出了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施工阶段、运维管理阶段以及政府监管的信息化管理要点。
《发展指南》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其他类型的装配式建筑可参考。
《发展指南》的编制工作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凝聚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辛勤劳动,编制的内容汇聚了业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各位领导、有关单位和专家致以真挚的谢意。
由于《发展指南》内容涉及面广,编制时间仓促,难免存在缺点和问题,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修改完善。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
邮编:100048
联系电话:010-68799100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编写组
二〇一九年七月
《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编审名单
编写组负责人:刘东卫、郁银泉、文林峰
编写组成员:高志强、周祥茵、武 振、伍止超、马 涛、李晓明、王凌云、肖 明、魏素巍、李晓峰、刘若南、夏绪勇、田春雨、郝 伟、曹 爽、苗 青、李 然、王 赞、冯海悦、赵 钿、李 文、冯仕章、王世星、满孝新、马恩成、刘云龙、苏衍江、白聪敏、樊则森、田 炜、李 浩、马文文、朱 茜、杜志杰、徐小童、何晓微、樊 骅、彭 雄、周 寻、郑 阳、陆小彪
审查组组长:周绪红
审查组副组长:赵冠谦
审查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水浩然、李 桦、杨思忠、汪 杰、张守峰、张宗军、赵中宇、黄秋平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参编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标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和能科技人居有限公司
东易日盛装饰集团
中科建(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住建部官网、国标平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继续浏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南省BIM中心):住建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