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无水印OCR版 16D702-6、16MR606 城市照明设计与施工.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城市照明设计与施工
图集号:16D702-6、16R60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286号
主编单位:常州市城市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GJBT-1422
实行日期:二〇一七年一月一日b785d3eb812ac4d126b1698cf2af1c-1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根据建设部建质函[2006]71号“关于印发《二〇〇六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GB17467-2010
《LB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2015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7000.1-201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
《地下式变压器》JB/T10544-2006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者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电压为20kV及以下、容量在500kVA及以下的城市照明工程。
3图集内容
3.1户内、外配电装置
3.1.1变压器容量及电压等级:
(1)户内油浸变压器:200-500VA、20(10)/0.4kV.
(2)户内干式变压器:30~500kVA、20(10)/0.4kV.
(3)户外预装式变电站:50~500kVA、20(10)/0.4kV.
3.1.2变电所的位置应方便电源接取及接近负荷中心,并宜设在尘少、无腐蚀、无振动、干燥、便于出线的场所,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的相关规定。
3.1.3变电所的耐火等级不应小于二级,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不应小于二级,当其中有油浸变压器时不应小于一级。
其建筑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3.1.4变电所严禁通过与其无关的管道和线路。变电所内有供暖时,供暖管道上不应有阀门和中闽接头,管道与散热器的连接应采用焊接。
3.1.5变电所内电缆沟深度不应小于0.6m,电缆沟盖板宜采用热浸镀锌花纹钢板、钢筋混凝土盖板或树脂复合材料盖板电缆沟应有防水、排水措施。
3.1.6变电所的架空进出线应采用绝缘线缆,进户支架对地距离不应小于2.5血,导线穿越墙体时应采用绝缘套管.
3.1.7建筑物、构筑物应具备设备进场的安装条件。变压器及配电柜等基础、构架、预理件、预留孔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所有金属构件都应热浸镀锌处理。
3.1.8室外配电箱应有足够强度,在起吊、安装中防止变形和损坏的要求。箱体应采用户外型,顶部有一定落水斜度,通风口应按防雨型制作。
3.1.9配电箱应在明显位置悬挂安装警示标志牌,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规定.
3.1.10配电柜(箱、屏)内两导体间、导电体与操露的不带电的导体间允许最小电气间腺及爬电距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棵露载流部分与未经绝缘的金属体之问,电气间隙不得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得小于20mm.
3.1.11引入柜(箱、屏)内的电缆应排列整齐、避免交叉、固定牢靠,电缆回路编号清晰。铠装电缆在进入柜(箱、屏)后,应将钢带切断,切断处的端部应绑扎紧,并应将钢带接地。橡胶绝缘芯线应采用外套绝缘管保护.
3.1.12具体工程设计的变压器室尺寸应按照实际订货的变压器外形尺寸和相应的标准确定,并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3.1.13预装式变电站应设置在遵路红线内,便于维护管理;并宜设置在道路的城市电力通道一侧,方便电缆引接。
3.1.14地下式变压器可置于专用坑内,地面低压配电部分可根据要求制作成灯箱广告.
3.1.15变压器、箱式变电站施工及验收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
3.2缆线敷设
3.2.1电缆在敷设前应进行绝缘电阻测量,阻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要求。
3.2.2电缆接头和终端头整个制作过程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制作前应将线芯及绝缘表面擦拭干净,塑料电缆宜采用自粘带、粘胶带、胶粘剂、收缩管等村料密封,塑料护套表面应打毛,粘接表面应用溶剂除去油污,粘接应良好
3.2.3在经常受到振动的商架路、桥莱上敷设的电缆,应采取下列防振措施:
(1)缆线穿管敷设时宜采用弹性和延性较好的管材:
(2)电气线路穿越抗履缝时,宜采用金属导管靠近下部穿越,且在抗震缝两侧各设置一个柔性管接头;
(3)桥架在抗震缝两侧设置伸缩节,抗震缝两端设遭抗震支撑接点并与结构可靠连接。
(4)采用金属导管、电缆槽盒的线路,应使用刚性托架或支架固定.金属导管直线段每隔30如设置伸缩节.
(5)采用隔腹器和消能减震器时应满足强度和位移要求。
3.2.4路灯配电高压电缆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的有关规定。
3.2.5电缆埋设需攒穿马路或埋设深度无法达到规定要求,领根据现场情况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包封)处理,例如穿钢管.
3.3接地安全保护
3.3.1照明配电线路应设置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和接地故摩保护.
3.3.2钢灯杆、金靨配电箱(柜)等设备设在道路两侧,极易被人接触。为防止发生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必须切实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3.3接地装置应能耐受可预见的外界影响,如机械应力和腐蚀。
3.3.4电击防护应不受任何可预见的接地电阻变化的不利影响,如腐蚀、干燥或冰冻。
3.3.5配电变压器等电气装置安装在其供电的建筑物内的配变电室时,其所设接地装置应与建筑物基础钢筋可靠连接。
3.3.6保护配电变压器的避雷器其接地应与变压器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3.7户外箱式变电站、独立建筑的变电站及发电站、露天贮罐其周图应设置环形接地装置,
3.3.8变压器保护接地、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工作接地的接地方式,应根据14D504《接地装置安装》要求由工程设计确定,接地电阻满足其中最小值要求。
3.4道路照明灯具安装
3.4.1灯杆位置应选择合理,与架空线路、地下设施以及影响路灯维护的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的要求,并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1导线对建筑物(钢构件)的最小距离(m)c0cb1f1f1a9858b-13.4.2同一街道、广场、桥粱等的路灯,从光源中心到地面的安装高度、仰角、安装方向宜保持一致。灯具安装纵向中心线和灯臂纵向中心线应一致,灯具横向水平线应与地面平行3.4.3道路照明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70%,泛光灯灯具效率不应低于65%,配置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密闭式道路照明灯具,灯具光源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灯具电气腔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3.
3.4.4LD路灯的灯具效能、色度、电气及安全要求等应符合现行标准《LED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的规定3.4.5LED道路照明灯具应能够在-40℃~+50℃范围内正常工作,特殊场所还应满足具体使用场所的环境温度、湿度和腐蚀性等特殊要求。
3.4.6宜采用分体式道路照明用LED灯具,对可替换的LED部件或棋块光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照明用LD模块性能要求》GB/T24823和《普通照明用LBD模块安全要求》GB24819的规定.
3.4,7采用玻璃钢灯杆时,灯杆壁厚根据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3m,并应满足本地区最大风速的抗风强度要求.
3.4.8中杆灯的灯杆、灯盘、配线、升降电动机构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CJ/T457的规定.
3.4.9所有钢灯杆及非不锈钢的金属构件均应进行热镀锌处理,镀锌层厚度不应小于65μm,表面涂层处理应在钢杆热镀锌后进行,因校直等因素涂层破坏部位不得超过2处,且修整面积不得超过杆身表面积的5%。
3.4.10钢材、钢筋应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金属构件之间的连接焊缝由工程设计确定,钢灯杆地脚螺栓均为双螺母,灯杆地脚部分应采用選度等级C15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3.4.11灯杆柱脚是否采用加劲肋及加劲肋的规格、连接焊缝由工程设计确定。
3.4.12易发生内涝的城市,灯杆检修门至法兰盘的距离应根据往年内涝情况适当加大,图集中所给出的距离仅供参考,检修门其他部件的尺寸应做相应调整。
3.5景观照明灯具安装
3.5.1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景观小品、商业步行街、广场、公园、广告与标识等夜景照明灯具安装。
3.5.2室外照明装置的金属管、接线盒应达到相应的防护要求。防水接线盒至灯具的金属软管应有可挠、防水、防腐性能好的金属软管保护。软管长度不宜大于1.2m。
3.5.3灯具的选择应与使用场所相适应。在使用条件恶劣场所应使用Ⅲ类灯具,一般场所使用I类或Ⅱ类灯具。灯具防触电保护分类见表2.
3.5.4喷水池和类似场所(水下灯及防水灯具)的接地应可靠,并有明显标识,其电源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应全部检测合格,自电源引入灯具的导管必须采用绝缘导管,严禁采用金属或有金属保护层的导管。
3.5.5金属构架和灯具外幕可导电部分及金属软管的接地(PB)可靠,且有标识。灯具外露的电线或电缆应有柔性金属导管保护,钢材间应可靠连接,具体连接焊缝由工程设计定。灯杆柱脚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C15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78ada83fe551c85-13.5.6地埋灯具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7,
3.5.7水下景观灯具处在泳池区范围,灯具应使用Ⅲ类灯具,且防电击措施应采用额定电压不超过交流12V或直流30V的SLV。灯具防水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6895.19第7节游泳池和其他水池的相关规定。
3.5.8泳池的水下灯具之间应利用泳池结构水平钢筋贯通连接。无钢筋时,应在泳池浇制时敷设中8圆钢做等电位联结带,同时与灯具预理安装板焊接。喷水池、游泳池等水下灯具的安装做法可参见国标图集16D401-5《水下及潮湿环境电气设备设计与安装》
3.5.9除全塑灯具外,I类灯具一律随电源线敷设PB线,并与灯体内接地端子可靠连接。
3.5.10安装时请参照有关灯具的产品说明书及具体设计要求,并应选用国家认证产品。除特殊场所、特殊要求外,照明灯具在选用时应采用高效、长寿命、节能型光源;照明控制应采用灵活、节能的控制方式
3.6城市照明节能
3.6.1为了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城市照明工程自身条件采取3.6.2~3.6.7条中一种或几种措施达到节能目的。
3.6.2合理确定照明标准,认真进行照明设计与计算,选择最佳照明设计方策.
3.6.3根据使用条件和要求,应严格、合理选择照明器材3.6.4装设补偿电容,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线路电压质量。
3.6.5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合理确定路灯开闭时间.
3.6.6根据交通流量、路况等实际情况,尽可能实行半夜灯控制。
3.6.7制定维护计划,认真清扫灯具等照明设施,提高光源光通量利用率。
4施工要求
4.1城市照明工程施工是整个市政工程的一部分,施工时除了做好本专业工程施工外,更要做好与电力、通信、煤气、自来水等其他专业的配合.
4.2电缆沟槽、人(手)孔井、箱变、灯杆基础开挖填土应按设计要求及施工验收标准进行。
4.3砖砌体(如井、箱变基础等)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嵌填饱满密实,灰缝宽度均匀,壁面平整光洁。
4.4接地装置、地埋管线等隐蔽工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不满足施工质量标准的,不得进入下道施工工序,并做好记录.
4.5本图集中所有金属构件必须热镀锌,现场施工焊接应做好防腐处理。
5其他
5.1城市照明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和照明标准,在安全、节能、适用、美观、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做出实施城市照明的计划和方案。
5.2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区,当大于7度时由工程设计定
5.3本图集中除注明外,尺寸均以毫米(mm)为单位。16D702-6图集、16MR606图集内容索引:目录 1
总说明 4
室内、外配电装置与控制
10(20)kV单相馈线一次系统示例 1-1
10(20)kV三相馈线一次系统示例 1-2
20kV变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 1-3
20kV预装式变电站平面布置示意图 1-4
10kV地埋式变压器布置示意图 1-5
室外单相配电箱系统示例 1-6
室外配电箱箱体做法示意图 1-7
配电设备警示标志 1-8
电缆线路
电缆沟及电缆各种管线敷设做法图 2-1
电缆保护板做法图 2-3
电缆沿道路敷设示意图 2-4
电缆在高架路、桥上敷设做法图 2-5
高架路、桥上管线敷设预埋管件 2-13
高架路、桥面上过路管敷设示意图 2-14
电缆穿配电室墙安装做法图 2-15
电缆人孔井通用做法图 2-16
电缆手孔井通用做法图 2-17
电缆沟内电缆固定支架做法图 2-21
1kV塑料电缆中间接头制作安装图 2-22
接地安全保护
预装式变电站接地装置布置图 3-1
地下变电站接地装置布置图 3-3
室外配电箱接地装置平面图 3-4
预装式变电站及配电箱接地做法 3-5
跨越桥梁或建筑物伸缩缝做法图 3-6
利用高架桥梁接地做法图 3-8
利用桥桩基础钢筋接地做法图 3-9
道路照明接地装置做法示意图 3-10
高杆灯基础接地装置做法示意图 3-11
架空线路重复接地做法图 3-12
道路照明灯具安装
单、双挑圆锥形灯杆 4-1
投光灯锥形灯杆 4-3
花篮型中杆灯 4-4
框架型中杆灯 4-6
灯杆检修门 4-9
灯杆法兰盘 4-14
现浇混凝土灯杆基础 4-15
预制混凝土灯杆基础 4-19
路坎肩现浇混凝土基础示意图 4-20
U型槽现浇混凝土基础示意图 4-21
灯杆接线板、接线盒示意图 4-23
混凝土杆上路灯安装图 4-24
混凝土杆上路灯灯臂、拉梗做法图 4-25
混凝土杆上路灯灯架图 4-27
墙灯安装图 4-29
隧道灯安装示意图 4-30
高架防撞墙上路灯预埋件示意图 4-31
高架防撞墙上路灯基础预埋件 4-32
高架防撞墙上接线箱(箱体) 4-33
高架防撞墙上接线箱(箱门) 4-35
高架防撞墙上匝道灯盒安装图 4-36
景观照明灯具安装
硬质地面支架投光灯安装图 5-1
草坪地埋支架投光灯安装图 5-2
干挂石材墙身、地面投光灯安装图 5-3
平屋面支架投光灯安装图 5-4
泛光灯立柱安装图 5-5
硬质地面线形灯安装图 5-6
绿化带地面支架投光灯安装图 5-7
干挂墙面线形灯安装图 5-8
绿化带地面草坪灯安装图 5-10
石材铺装地面草坪灯安装图 5-11
石材铺装地埋灯安装图 5-12
干挂墙面点状灯具安装图 5-13
干挂石材墙身明装壁灯安装图 5-14
干挂墙面嵌入式侧壁灯安装图 5-15
顶棚嵌入式筒灯安装图 5-16
内透光窗帘盒线型灯安装图 5-17
瓦屋面投光灯(瓦楞灯)安装图 5-18
坡屋面条形灯安装图 5-19
硬质地面水下照明灯安装图 5-20
软质池底水下照明灯安装图 5-21
梯形台阶柔性灯带安装图 5-22
轮廓灯安装示意图 5-23
城市照明节能
城市照明节能设计 6-1
城市照明节能方案 6-4
城市照明器材 6-7
城市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6-10
城市照明运行中的控制节能措施 6-14




DG/TJ 08-2143-2014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上海市).pdf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DG/TJ08-2143-2014
12617-2014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Green design standard for public building
2014-06-24发布
2014-09-01实施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发布DG/TJ 08-2143-2014,DGTJ08-2143-2014,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设计标准,DG/TJ 08-2143-2014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上海市).pdf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13]391号文下达的《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第二批)》,由问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丛)有限公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任主编单位的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反复论证公共建筑可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并在多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设计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结构设计;8给水排水设计;9暖通空调设计;10电气设计。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0号,邮编:200092),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浦东新区建筑节能办公室
杨浦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虹口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上海筑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4
4.1一般规定…4
4.2建筑专业策划4
4.3结构专业策划……5
4.4给排水专业策划6
4.5暖通空调专业策划…6
4.6电气专业策划7
4.7绿色设计文件8
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9
5.1一般规定…9
5.2规划与建筑布局…9
5.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10
5.4室外环境10
5.5绿化与景观设计11
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613
6.1一般规定13
6.2室内环境14
6.3围护结构15
6.4建筑用料及装修16
7结构设计18
7.1一般规定18
7.2结构优化设计18
7.3结构材料选用19
8给水排水设计21
8.1一般规定21
8.2节水系统21
8.3节水、节能设备与器具22
8.4非传统水利用22
9暖通空调设计24
9.1一般规定24
9.2冷源与热源25
9.3空调水系统25
9.4空调风系统26
9.5暖通空调自动控制与检测27
10电气设计…28
10.1一般规定28
10.2供配电系统…28
103照明…30
10.4电气设备节能31
10.5计量与智能化32
附录A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技术组合方案34
附录B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的评价应用…39
本标准用词说明…49
引用标准名录·50
条文说明51




DB63/T 2147-2023 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景观规划与设计指南.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33084
ICS93.080.99 CCS P66 DB63 青 海 省 地方标准 DB63/T2147—2023 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 景观规划与设计指南 (报批稿) 2023-06-01发布 2023-07-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XXXX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5景观规划. 6景观设计 4 参考文献9 DB63/T—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建设工程造 价站、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青海格茫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忠宇、陈军锋、郭海、殷俊明、张秋信、张金保、龚晓琴、孙泰岩、熊海珍、 李凌云、刘家宏、黄硕峰、李海洋、贾兴利、方笑、崔喆、卢帮径、张一鸣、王强、陈力、魏宁、张俊 杰、王志华、谢达承.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II …




GB 50335-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pdf

资源简介/截图: 

1 总则
1.0.1 为贯彻我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和水污染防治对策,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污水资源化,保障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为再生利用目标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
1.0.3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城市境外调水与开发利用污水资源的关系,污水排放与污水再生利用的关系,以及集中与分散。新建与扩建、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调查论证,确保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得到充分利用。
1.0.4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应做好对用户的调查工作,明确用水对象的水质水量要求。工程设计之前,宜进行污水再生利用试验,或借鉴已建工程的运转经验,以选择合理的再生处理工艺
105污利用应确保水质水量安全可靠
1.0.6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 污水再生利用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water recycling污水再生利用为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统称,包括污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2.0.2 二级强化处理upgraded secondary treatment既能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机物,也能脱氨除磷的二级处理工艺。
2.0.3 深度处理advanced treatment
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深度处理通常由以下单元技术优化组合而成:混凝。沉淀(澄清、气浮) 、过滤、活性炭吸附、脱氨、离子交换、膜技术、膜一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臭氧氧化、消毒及自然净化系统等。2.0.4 再生水 reclamed water,recvcled water
再生水系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2.0.5 再生水厂reclamation plant,recyclingplantwaterwater生产再生水的水处理厂。
2.0.6 微孔过滤 micro-porous filter
孔径为 0.1~0.2um 的滤膜过滤装置的统称,简称微滤 (MF)。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中 第三版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编撰委员会 编著 2015年版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中 第三版
作者: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编撰委员会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医疗机构正在进行改扩建、新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对医疗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我国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医疗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的科学应用,2014年,在2012版基础上开展修编工作,由近百位行业专家和医院基建工作者共同编写第三版。
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该指南是医院建设领域最具前瞻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大型医院建设工具书,在全国医院建设各领域中具有指导意义。
医疗建筑是复杂和特殊的建筑类型,建设投资控制是医疗建筑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筑本身的品质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产品、设备的选择。有效减少浪费、降低建造成本及医院建筑产品的正确选用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院产品所凭借对建筑产品应用技术多年的研究与SPEC (建筑产品技术规格说明书)咨询业务的实践,针对医院建筑的特殊性结合工程项目设计、设计选型、施工中对材料与设备、质量标准把控和施工要点等内容进行了修编,为推动医院建设的发展贡献专业的知识力量与经验,为医院建设者提供重要参考。
该指南首次加入了由标准院BIM所负责编制的有关医院建设用BIM技术的内容。除了由浅入深地梳理介绍了BIM基本概念、应用方向和国家标准体系,“基于BIM的中国医院建设”等相关章节也对医院BIM应用实施做出了具体说明,包括阶段划分、技术要点、实施环境、操作建议等实质性内容。
目录
中册
第七章 医院消防系统
  第八章 医院电梯与扶梯系统
  第九章 医院园林景观与绿化建设
  第十章 医院标识导向系统
  第十一章 医用气体系统规划与安装
  第十二章 医院电离辐射防护与电磁屏蔽
  第十三章 医院物流输送系统
  第十四章 医用家具及病房护理设施
  第十五章 医院停车系统
  第十六章 医院建筑门、五金及其门控系统
  第三篇 医院重点科室与特殊用房建设
  第一章 医院洁净用房建设
  第二章 洁净手术部建设
  第三章 医院新型手术室建设
  第四章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
  第五章 临床营养科及营养配膳中心建设
  第六章 其他重点科室(部门)建设




湘2018J002-1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建筑景观分册

资源简介/截图: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湘2018J002-1
建筑、景观分册
组编单位: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教育厅
主编单位: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协助单位: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金海集团有限公司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民筑友科技产业集团建筑景观分册,湖南省,湘2018J002-1,芙蓉学校标准设计,湘2018J002-1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建筑景观分册1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芙蓉学校项目的建设工程。
2设计依据
2.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期对教育发展要求:“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图集以建设美丽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为目标,依据省政府组织实施的“湖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相关文件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等来进行编制,供芙蓉学校建设单位和设计企业遵照使用。
2.2工程建设标准
湖南省中小学校建设指南2018.5版本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2017
《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1-2017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范》JGJ113-2015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2017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1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3图集内容
本图集内容包含36班小学的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36班中学的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建设地点及用地条件均为虚拟建设用地
3.1.1.36班小学:
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约78916.88平方米;其中西、南、东两面临城市道路。总建筑面积30873.8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班,学生人数约1620人。计容建筑面积26090.22平方米,其中:1#图书行政楼1359.93平方米、2#教学楼2850.57平方米、3#实验楼2080.54平方米、4#艺术楼2080.54平方米、5#教学楼3924.98平方米、体育馆2666.50平方米食堂(不含地下车库面积)2000.90平方米、男生宿合2965.5平方米、女生宿舍2965.5平方米、教师周转房1695.26平方米、门卫、看台及附属连廊1500平方米。不计容建筑面积4783.58平方米,其中:食堂地下车库4370平方米,体育馆局部地下设备房413.58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含6个标准室外球场及一个250米田径场。地上建筑层数均不大于3层,建筑高度均小于16米。
3.1.2.36班中学:
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约98299.90平方米;其中西、南、东两面临城市道路。总建筑面积33132.75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班,学生人数约1800人.计容建筑面积28349.17平方米。其中:1#图书行政楼1554.00平方米、2#教学楼3106.05平方米、3#实验楼1979.71平方米、4#艺术楼1979.71平方米、5#教学楼5936.04平方米、体育馆2666.50平方米、食堂(不含地下车库)2000.9平方米、男生宿舍2965.50平方米、女生宿舍2965.50平方米、教师周转房1695.26平方米、门卫、看台及附属连廊1500平方米。不计容建筑面积4783.58平方米,其中:食堂地下车库4370平方米,体育馆局部地下设备房413.58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含6个标准室外球场及一个400米田径场。地上建筑层数均不大于4层,建筑高度均小于20米。
3.2总图功能布局原则
总体布局采用围合的概念,向心性的空间布局把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围绕中心展开,围合性的建筑布局创造了中央广场,适合进行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中央广场形成全天候步行系统,将学习、生活、运动三区连接,成为一体化校园。
学校总平面设计按教学、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动静分明。各区之间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教学楼布置在校园的静区,并保证良好的建筑朝向、日照和通风。校园内各建筑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符合城市规划等有关规定。各区域根据人行流线及场地走势形成具有空间秩序感和流动性的主体骨架。建筑以组群的形式围绕这一主体骨架展开,庭院广场、道路、绿化均围绕其布置,构成张驰有度的规划结构。
3.3总图交通组织原则
采用内外隔离、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设计。根据学生、老师的行为活动特点,组织高效、实用的校园人行流线。校外车辆在校园外围进行布置,避免对校园内环境的干扰,靠主入口处就近设置地面停车场。校内主要道路宽7米,可到达各个建筑周边,校内车辆由次入口进入,停入地下停车场,减少车流与人流的交汇;保障了校园中心区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了环境品质,构成人性化、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体系。
校园内布置学生步行通道,步行流线充分围绕教学、生活、运动展开,教学区以风雨走廊联系,教学区与生活区、运动区以步道联系,风雨走廊、步道使人流便捷、有序,最大限度的减少交叉干扰。
3.4单体功能布局
1.建筑设计采用标准模块(如教室、卫生间、楼梯间、宿舍等基本单元)及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遵循装配式建筑设计原则。
2.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和《湖南省装配式建筑统一模数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模数协调,满足预制构件、部品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
3.建筑平面的开间、进深、层高、洞口等尺寸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并结合部品部件生产与装配要求等确定。
4.建筑平面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爵求,平面布置应规则,承重构件布置应上下对齐贯通;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
5.教室细部设计上:(1)教室门须具有防火,隔音,智能关闭和信息反馈功能,(2)教室门口设置一块带时钟、课程表、门禁系统、等多功能的集成智能屏幕,(3)教室靠走廊外窗下设置设备带(4)教室设电子黑板:
6.体育馆设计上采用集约化设计,(1)剖面设计上:根据各功能对层高的需求将体育馆分成大空间和夹层区,充分利用体育馆空间,避免空间浪费;(2)平面设计上:功能多样化,赋予原有单一功能多种使用可能(如在篮球场中间划出羽毛球场区域,篮球场后设置活动式球门等),篮球场未使用时可兼作其他球场之用,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益,避免场地浪费,在增加球馆利用率的同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小球馆前期建设及后期维护费用。
3.5单体立面设计
建筑设计采用新中式风格,具有简洁、现代的特点,且无装饰性构件,通过材料虚实对比、材料质感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塑造舒适、活泼、健康的校园建筑形象。外观线条流畅、富有韵律。立面细节精美整体里显现节奏变化。建筑立面的光影与层次丰富,建筑显得坚实面富有时尚感。
富有质感但又不张扬。各栋建筑使用性质不尽相同,体现到建筑立面上有差异,通过相同元素的反复运用,使各栋在立面风格上得到了统一面又各具特质。芙蓉学校采用白色或红色为主色调,中小学校造型区别:小学为生态平屋顶,配置种植可供学生种植之用。中学采用中式抽象坡顶。3.6单体剖设计
小学建筑高度均在16米以下,剖面设计上,教学建筑标准层层高3.6米;宿舍标准层层高为3.0米;食堂层高4.8米;体育馆主体部分层高为12.0米,
中学建筑高度均在20米以下,剖面设计上,教学建筑标准层层高3.6米;宿舍标准层层高为3.0米;食堂层高4.8米;体育馆主体部分层高为12.0米,
3.7室内外装修标准
3.7.1外立面装修
整个教学区以灰白色涂料或红色涂料为主要立面材质;局部喷涂深灰色涂料。涂料应选用抗裂性好,抗污性强易于清洗、耐磨、损附着力强的材料。
3.7.2室内装修及构造
严格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执行,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以实用、耐久、经济为指导原则。
装修选材表建筑景观分册,湖南省,湘2018J002-1,芙蓉学校标准设计,湘2018J002-1 湖南省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建筑景观分册3.8无障碍设计
3.8.1总平面无障碍设计
1.基地广场的地面平整,防滑,不积水。地面有高差设置台阶时同时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
2.基地道路人行道路口设缘石坡道,人行道设台阶处同时布置轮椅坡道和扶手
3.共绿地入口与通路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地面平缓防滑,有高差时需布置轮椅坡道和扶手,
4.基地设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地面坡道不大于1:50,
5.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一2012的要求,同时与场地外的无障碍道路进行合理有效的连接。
3.8.2建筑单体无障碍设计
1.无障碍出入口及坡度
1)首层主要出入口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宽度及长度尺寸详见平面图。
2)无障碍出入口平台宽度在门完全开启状态下不应小于1.5m·
3)坡道坡度为/12,披道平整,面层不应采用光滑材料。
4)坡道起点、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米。
2.无障碍通道及门
1)除自动门外,门扇开启后的通行净宽度不宜小于900mm·
2)单扇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的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设宽度不小于400的墙面,
3)在门扇内外应留有直径不小于1.50M的轮椅回转空间.
4)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安装0.35m的护门板。
当采用玻璃门时,应有醒目的提示标志,
5)门槛高度及门内外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应以斜面过渡。
3.无障碍电梯(小学设于2#教学楼主入口处,中学设于5#教学楼主入口处)
1)候梯厅深宽不小于1.5m,轿厢最小规格深度不应小于1.40m,宽度不应小于1.10m·
2)在轿厢的侧壁上应设高0.90m~1.10m带官文的选层按钮,官文宜设置于按钮旁。
3)电梯门洞净宽度大于或等于0.90m,电梯门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m·4)清晰显示轿厢上、下运行方向和层数位置,轿厢上、下运行及到达应有清晰显示和报层音响。
5)每层电梯口应安装楼层标志,电梯口应设提示盲道,
6)轿厢三面壁上应设高850mm~900mm扶手。4.无障碍厕所及无障碍厕位
1)无障碍厕所及无障碍厕位详平面布置图
2)无障碍厕所及无障碍厕位,厕内回转直径不小于1.5米。
3)门应开启方便,通行净宽不应小于800mm+
4)地面应防滑,不积水。
5)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斜面过度.
3.9建筑节能设计
本工程合理布置总平面和注重单体建筑平面设计,尽量减少外墙面凹凸,采用筒洁的矩形平面,严格控制体型系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在保证室内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1.外墙节能设计:采用外墙内保温隔热系统,保温材料采用无机保温板(防火级别为A级)
2.屋面节能设计:保温材料采用难燃型挤塑聚苯板(防火级别为B1级)
3.架空楼板节能设计:采用外保温隔热系统,保温材料采用无机保温板(防火级别为A级)
4.外窗节能设计:采用断热铝合金L0w一E中空玻璃门窗;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O%,外窗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6一2008规定的6级,
5.节能措施与构造要求
1)外墙内保温系统包覆门窗框内侧洞口及女儿墙、挑檐等部位,以减小热桥影响和避免墙体温度烈缝。
2)做好屋面保温工程的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及基层,
3)保温屋面的天沟、檐沟,铺设保温层;有挑檐、女儿墙的保温屋面,保温层的铺设应延升到挑檐、女儿墙。
4)为提高门窗的气密性能,门窗的面板缝隙采取良好的密封措施。玻璃或非透明面板四周应采用弹性好,耐久的密封条密封或注密封胶密封,
3.10绿色建筑设计
3.10.1绿色建筑实施目标
本设计中通过对项目需求与环境条件的分析,实施各种绿色建筑设计措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节地、节能、节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一2014)的评价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所在当地标准,按照《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314-2015),采取对应的有效绿色建筑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绿色建筑一星级
3.10.2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1.规划
1)建筑体量采用板式设计,大部分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通透。
2)场地设计无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3)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滑坡及含氨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4)教学区、生活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不影响基地内及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5)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本期饮食、发电机房、配套等设施,垃圾站排放的有害气体,粉尘等经净化处理后排放;设置分类手机的垃圾站和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设于住区的下风向,且便于垃圾分类运输。空调的排热、排风等废气排放均考虑在隐蔽的地方,不对行人产生影响。场地内环境声昼间不大于55dB,夜间不大于45dB的规定,合理布局室外运动场地避免声千扰。
6)植物选择适应本地生态环境条件和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70%。并采用复层绿化,其覆土深度大于等于1.2m
7)项目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的规定
8)项目室外合理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箱。
2.建筑
1)建筑平面和造型
本工程注重单体建筑平面设计,尽量减少外墙面凹凸,采用筒洁的矩形平面,严格控制体型系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为体现建筑造型简约风格,增加建筑的挺拔感,采用竖向装饰线条来展现,同时利用竖向装饰起到阳效果。
2)建筑围护结构
(1).本工程小学屋面采用生态平屋面,中学采用坡屋面。
(2).外墙采用浅色涂料外墙
(3).本工程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Low一E中空玻璃门窗,降低外窗传热系数。
(4).外窗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6级,未设置玻璃幕墙。
3)节材措施
(1).建筑造型简洁,无装饰性构件,建筑平面方正、简洁、紧凑,
(2).建筑外墙、内部隔墙采用轻质装配式墙板,减轻楼板负荷。
(3)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构件及设施,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3.结构
本建筑场地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氧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容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柱采用现浇,装配式预制构件包含:钢柱、叠合梁、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外墙板等,设计阶段对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
材料采用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新型砌体材料,混凝土掺高效外加剂与掺合料。合理采用高强高性能钢筋和钢材:本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钢筋使用HRB400级钢筋.
建筑结构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量≤0.10%(质量分数)·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在保证性能的前途下,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的使用重量占同类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3%。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中废弃物取代原有同类产品中天然或人造原材料的比例不低于20%.
4.给排水
1)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2)排水采用雨、污分流。
3)室外雨水尽量以雨水下渗、减少雨水洪峰流量、控制面源污染为主。主要措施如下:
绿地为下凹式绿地,小区停车场、广场、庭院应尽量坡向绿地。
在建筑周围有绿地时建筑屋面雨水和非机动车路面雨水引入绿地入渗。
室外雨水口设置在绿地。
非地下室地区设置渗透式雨水口等渗透设施。
建筑基坑护坡应清除,并在地下室周边0.5米宽的范围回填碎石和粗砂,增加雨水向周边区域入渗的效果。
4)卫生器具及给水配件均采用节水型,便器不得使用一次冲水量大于6L的座便器,公共卫生间给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间,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开关冲洗阀,采用建设部推荐给水硬件设施等。
5)对于建筑内部,不同供水水质、不同用途的给水管道上应分别设置计量仪表;对于室外,不同水源、不同用途的给水管也应分别设置计量仪表,如绿化用水、商业用水、景观补水等给水管道上均应分别设置计量仪表。6)给水合理分区,尽量利用市政管道水压供水,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不大于0.35MP·采用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建筑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5.电气
1)无功功率补偿:采用与低压配电柜相同外形的低压分相自动补偿柜,为防电磁干扰,采用无源滤波电容补偿装置,
2)电缆按低压配电系统的额定电压、经济电流、数设环境及其与附近电气装置、设施之间能否产生有容的电磁感应等要求选择。
3)光源:一般场所为荧光灯或采用节能型光源
4)灯具选用节能型灯具
5)各主要场所的照度
消防控制室3001x
变配电室、水泵房、风机房200Ix
电梯机房1001x
电梯前室1501x
商业3001x
6)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采用声光控开关控制。
7)教室等公共场所设置一般照明,特殊位置设置局部照明,分别采用开关控制。
8)变压器采用技术先进、高效节能型的新型电力变压器。
6.暖通
平时使用(以及与排烟合用)的排风风机均选用双速风机,根据室内空气品质调节风机的运行转速,达到经济运行的效果项目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源机组的性能系数比《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一2015的规定要求提升6%。其中离心式冷水机组夏季制冷额定负荷能效比大于等于6.3;螺杆式冷水机组夏季制冷额定负荷能效比大于等于5.95;燃气真空热水锅炉冬季制热额定负荷效率大于等于0.91·内容索引:
第一部分
总说明
总说明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
36班小学建筑设计
36班中学建筑设计
第三部分
景观设计
小学景观说明
36班小学景观设计
中学景观说明
36班中学景观设计




DBJ43/T 392-2022 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颐养中心建设标准.pdf (附条文说明)

资源简介/截图: UDC
DBJ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3/TXXX-20xx
P 备案号:XXXXX-20xx
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颐养中心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green complete residential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center in Hunan Province
2022一××一×× 发布
2022一××一×× 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DBJ43/T 392-2022,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湖南省,绿色完整,颐养中心,DBJ43/T 392-2022 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颐养中心建设标准.pdf(附条文说明)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湖南省2019年建设科技计划项日(第五批)的通知》(湘建科[2019]127号)要求,标准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选址、规模与总平面规划;4功能用房与面积指标;5建筑设计;6建筑设备:7专项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涉及专利管理办法》(建办标【2017】3号)文件要求,主编单位声明:本标准不涉及任何专利情况,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涉及到企业专利技术请及时与编制组联系。
本标准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治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治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地址:长沙市岳麓区节庆路7号;邮编:410205;联系电话:0731-82761771:电子邮箱:10553@cie-cn.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怡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勇 付列武 宋路明 乐文毅 叶恒棣 卢寒曙 朱晓春 罗定 李靖 李国政 李世超 吴晓亮 陈佳 曹淑娜 瞿飞 甄青 孙杰 章开颜 徐红梅 覃治洋 孙禹 赵学彬 肖丽 郭超 张柯 覃凡忠 谭陈扬 吴子仪 戴茜
主要审查人:向显军 文劲松 罗学农 谭迎风 毛湘瑾 祝玲 马庆内容目录: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选址、规模与总平面规划4
3.1选址4
3.2建设规模4
3.3规划布局5
3.4道路交通5
3.5场地与室外景观6
4功能用房与面积指标7
4.1社区颐养中心用房设置7
4.2社区颐养中心功能用房与面积指标.8
5建筑设计9
5.1一般规定9
5.2生活用房9
5.3医疗保健用房11
5.4公共活动用房12
5.5管理服务用房12
6建筑设备14
6.1给水排水14
6.2暖通空调14
6.3电气15
6.4智能化16
7专项要求18
7.1无障碍设计18
7.2出入口、通行与安全措施18
7.3室内环境.22
本标准用词说明25
引用标准名录26
附:条文说明27内容摘抄:1总则
1.0.1为适应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提升全省基层养老服务能力,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服于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是合理确定社区顾养中心建设水平的全省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社区顾养中心建设用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审查项目工程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工程建设的尺度。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社区颐养中心建设,既有养老设施的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1.0.3社区顾养中心的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养老与康养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要求。应适应当地养老服务发展状况,宜充分利用社区医院和基层社区服务以解决老年人护理难和就医难问题,并应避免养老设施服务半径过大、布局过度集中。
1.0.4社区顾养中心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湖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养老设施elderly Care Facilities
为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的设施,主要指老年照护机构、社区顾养中心等老年人照料设施。
2.0.2社区颐养中心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Center
为社区的介助、介护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配套养老服务机构。以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为基本服务范围,兼顾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2.0.3老年人the aged people
年满60周罗及以上的人。
2.0.4自理老年人self-help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需要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
2.0.5介助老年人device–help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部分行为半自理、需要依赖他人帮助。包含轻度失能和部分中度失能老年人。
2.0.6介护老年人under nursing aged people
生活行为完全不能自理、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包括失能(含重度失能和部分中度失能)、认知症老年人。
2.0.7护理型床位elderly Care Beds
在颐养中心中设置的为介助、介护老年人提供照料护理服务的床位。
2.0.8居家老年人照护服务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依托社区顾养中心,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一种社区养老服务形式。
2.0.9十五分钟生话圈居住区l5-min pedestrian-scale neighborhood
以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0人~100000人(约17000套32000套住宅),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3选址、规模与总平面规划
3.1选址
3.1.1社区颐养中心应按照就近、便捷原则设置。社区顾养中心的服务半径满足步行距离不宜大于500m、服务居住人口规模不宜大于25000人。
3.1.2社区颐养中心建设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布置在居住社区内相对中心区域。宜与社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邻。
2应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3周边应有便利的水、电、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等公用基础设施,主要出入口距离公共交通站点(包括公共汽车站点、轨道交通站点等)不宜大于300m,不应大于500m.
4宜邻近社区公园及避难场所,并宜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自然通风、采光日照、排水、和防灾等条件。
5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和储运区域、高压线路及其它有危险性的市政设施。
3.1.3新建社区颐养中心应与社区医院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3.2建设规模
3.2.1社区颐养中心应根据居住社区的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和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配置,护理型床位总床位数不宜小于1.6床2.5床/千人居住人口,且不宜小于24床。
3.2.2独立建设的社区顾养中心用地面积不宜小于44m/床。
3.2.3社区顾养中心建筑面积不宜小于35m/床。
3.2.4社区颐养中心建设用地应包括建筑、绿化、室外活动场地、晾晒场地和停车场等,绿地率和停车场用地面积不应低于当地城市规划要求。3.3规划布局
3.3.1社区顾养中心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管理便捷,宜独立占地、形成院落。
2宜与社区医院临近建设,并应与社区医院有安全便捷的人行通道。
3应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间距,满足采光、通风与消防要求。
4应加强防雨、雪、大风等措施。
3.3.2社区颐养中心宜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建设。当联合建设时应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的首层或带有首层专用门厅的连续楼层。
3.3.3独立建设的社区顾养中心应以低层或多层建筑为主,不宜超过三层,主要建筑物之间宜设置风雨廊。
3.3.4社区颐养中心主要居住和活动用房应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应避免噪声及废气对主要居住和活动用房的影响。
3.3.5社区顾养中心老年人主要活动用房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宜小于3h,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宜小于2h。
3.4道路交通
3.4.1周边交通与社区道路连接应满足消防、疏散、运输要求,并应避免车辆对人员通行的影响。
3.4.2场地主要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主干道。货物、垃圾运输宜设置单独出入口。救护车、消防车应能直达建筑物主出入口,不应在建筑出入口设置容易阻塞交通的设施。
3.4.3应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临近建筑物主出入口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且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停车位的数量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4功能用房与面积指标
4.1社区颐养中心用房设置
4.1.1社区顾养中心应包括老年人用房和管理服务用房,社区顾养中心的房间设置要求应符合表4.1.1的规定。(略)




DBJ43/T374-2021 湖南省城市景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UDC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 43/TXXX-2021 P备案号 JXXXXX-2021湖南省城市景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ndard in Hunan Province2021-XX-XX 发布 2021-XX-XX 实施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DBJ43/T374-2021,DBJ43/T374-2021 规范,发布稿,城市景观照明,城市景观照明技术标准,湖南省,DBJ43/T374-2021 湖南省城市景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发布稿)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54 设计………………………………………………………………………64.1 一般规定…………………………………………………………64.2 景明评价指标……………………………………………………84.3 景观照明设计……………………………………………………104.4 照明光源及其附件、灯具选择…………………………………124.5 景观照明节能……………………………………………………134.6 光污染限制………………………………………………………134.7 照明供配电及控制………………………………………………144.8 安全保护及接地…………………………………………………155.施工与验收………………………………………………………………175.1 一般规定…………………………………………………………175.2 材料、设备进场检查……………………………………………175.3 布线………………………………………………………………195.4 配电箱(柜)安装………………………………………………215.5 灯具安装…………………………………………………………225.6 工程调试…………………………………………………………25附录 A 景观照明工程验收备案及施工验收通用记录…………………28本标准用词说明…………………………………………………………32引用标准名录……………………………………………………………33附:条文说明………………………………………………………………34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景观照明工程的 设计、施工和验收,塑造城市夜间形象,丰富人民夜间生活,做到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使用安全、节能环保,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城市景观照明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 湖南省城市景观照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0.1 城市景观照明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通过人工光,以塑造城市夜间景观、丰富公众夜间生活为目的的照 明,包括建(构)筑物、广场、公园、广告标识等的装饰性照明和灯光造 景,简称景观照明。2.0.2 绿色照明 green lighting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 明电器产品,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 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2.0.3 泛光照明 floodlighting通常由投光灯来照射某一情景或目标,使其照度比其周围照度明显 高的照明。2.0.4 轮廓照明 outline lighting利用灯光直接勾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被照对象轮廓的照明方式。2.0.5 内透光照明 lighting from interior lights利用室内光线向室外投射的照明方式。2.0.6 配光曲线 luminou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urve描述灯具的发光强度在不同方向上变化的曲线,根据灯具的特点它 可以是一根或是一组曲线。通常配光曲线是以总光通量为1000lm来绘制, 因此当灯具的光通量不是1000 lm时,发光强度应根据光通量的比例加 以修正。2.0.7 眩光glare由于视野中的亮度分布或亮度范围的不适宜,或存在极端的对比, 以致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或目标的能力的视觉现象。
2.0.8 溢散光 spill light,spray light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线中照射到被照目标范围外的那部分光线。2.0.9 干扰光 obtrusive light由于光的数量、方向或光谱特性,在特定场合中可能使人产生不舒 适感、注意力分散或视觉能力下降的溢散光。2.0.10 光污染 light pollution指干扰光或过量的光辐射(含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辐射)对人 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总称。 2.0.11 色温 colour temperature当光源的色品与某一温度下黑体的色品相同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 为此光源的色温度。2.0.12 反射比 reflectance在入射光线的光谱组成、偏振状态和几何分布指定条件下,反射的光 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2.0.13 一般显色指数 general colour rendering index光源对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8种标准颜色样品特殊显色指数 的平均值,通称显色指数。2.0.14 灯具效率 luminaire efficiency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与灯具内所有光源发出 的总光通量之比,也称灯具光输出比。2.0.15 环境区域 environment zones为限制光污染,根据环境亮度状况和活动的场景,对相应地区所作 的划分。2.0.16 照度 illuminance入射在包含该点的面元上的光通量dΦ除以该面元面积dA所得之商。2.0.17 照度或亮度均匀度 uniformity of illuminance表示规定平面上的照度或亮度变化的量。
2.0.18 平均半柱面照度 average semi-cylindrical illuminance光源在给定的空间一点上一个假想的半个圆柱面上产生的平均照 度。圆柱体轴线通常是竖直的。该量的符号为 Esc。2.0.19 灯具的上射光通比 upward light ratio灯具安装就位时,其发出的位于水平方向及以上的光通量占灯具发 出的总光通量的百分比。2.0.20 庭院灯 garden luminaire通常安装在 2.5~6m 的灯杆上,用于常规照明的功能性灯具。其主 要部件由光源、灯具、灯杆、法兰盘、基础预埋件等部分组成。2.0.21 草坪灯 lawn luminaire通常安装高度不超过 1m,用于公园、绿地、步道照明的灯具。2.0.22 埋地灯 recessed ground (floor) luminaire完全或部分嵌入地表面的灯具。2.0.23 水下灯具 underwater luminaire能在一定压力下的水中长期使用的灯具。2.0.24 载体 supporter景观照明中光照射的目标物体,用于展示景观照明效果。




DBJ43/T 533-2022 湖南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TXXX-2021
备案号JXX-2021
湖南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landsca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in Hunan province
2021-XX-Xx发布2021-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43/T 533,DBJ43/T 533-2022,园林绿化工程,湖南省,质量综合评价标准,DBJ43/T 533-2022 湖南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标准1总则
1.0.1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促进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园林绿化工程在保修养护期满、移交使用前进行的工程质量综合评价。
1.0.3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与符号
2.1术语
2.1.1园林绿化工程Landscaping Project
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的绿化工程,以及对城市生态和景观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包括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和园林绿化附属工程。
2.1.2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scaping project quality
在园林绿化工程保修养护期满、移交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园林绿化工程综合管理评价、园林绿化种植工程评价、园林绿化附属工程评价和园林绿化整体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2.1.3园林绿化工程综合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ndscaping projects
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所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立项环评、规划设计、招标发包、施工报建、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结算及档案资料的分类整理等。
2.1.4园林绿化种植L程Landscaping Planting Project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以营造环境、保护环境和构成人类理想生活空间为目的,人工进行植物栽植或播种。包括土方工程、植物种植和植物养护等。
2.1.5园林绿化附属工程Landscaping subsidiary project
园林绿化工程中除园林绿化种植工程以外的部分,含园路、广场地面铺装工程,假山、叠石、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园林设施安装工程,园林建筑物、构筑物及小品工程,以及园林给排水、电气工程。
2.1.6园林绿化整体效果Landscaping overall effect
反映园林绿化工程整体呈现的效果,包括生态性、功能性和美学性。3基本规定
3.0.1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应包括基本项和一般项,基本项为定性评价,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一投项为定量评价,评定结果应为分值。基本项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的评价要求,一般项应按本标准第4章中的相关规定和附录B中的分值进行评分。
3.0.2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以综合评价值体现,总分为100分。评价应采用纸质文件审查和现场核查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并应包括以下四个评价类型:
1园林绿化工程综合管理评价,全部评价项均为基本项;
2园林绿化种植工程评价,约束性基本条件中的评价项为基本项,其余为一般项,一般项的总分值为60分;
3园林绿化附属工程评价,约束性基本条件中的评价项为基本项,其余为一般项,一般项的总分值为30分;
4园林绿化整体效果评价,均为一般项,总分值为10分。
3.0.3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综合评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相应的评价等级:
1当基本项全部达标且综合评价值E2≥80时,评价等级应确定为“优良”;
2当基本项全部达标且综合评价值60≤EH<80时,评价等级应确定为“合格”;
3当基本项未全部达标,或综合评价值E<60时,评价等级应确定为“不合格”。4评价内容与计算方法
4.1评价内容
4.1.1园林绿化工程综合管理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合同;
2开工报告;
3中标通知书;
4竣工验收资料;
5工程竣工图;
6工程自评报告;
7绿地管理技术档案;
8安全生产资料。




DBJ43/T356-2020 绿化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DBJ 43/T×××-2020
J××××-2020
绿化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Landscape Greening Lawn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2020 年*月*日发布 2020 年*月*日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43/T356-2020,DBJ43/T356-2020规范,发布稿,绿化草坪养护,绿化草坪建植,绿化草坪管理技术规程,DBJ43/T356-2020 绿化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发布稿)草坪作为一种重要的绿化形式,具有观赏、休闲、美化和调节环境小气候等多种功能,在各类绿地上广泛应用。绿化草坪是园林绿化景观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湖南省绿化草坪业发展迅速,但湖南省绿化草坪业起步晚,在绿化草坪设计、建植施工、养护管理及验收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草坪建植质量参次不齐,养护管理技术落后,常绿草坪缺乏且质量差而难以达到常绿的目的。
为规范绿化草坪设计、建植施工、养护管理及验收,提高草坪工程质量和养护管理水平,促进草坪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湖南省 2019 年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第八批)的通知》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先进规范、标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绿化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目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绿化草坪设计…………………………………………………………………………………………………… 5
3.1 一般要求…………………………………………………………………………………………………….. 5
3.2 设计程序…………………………………………………………………………………………………….. 5
3.3 设计要点…………………………………………………………………………………………………….. 6
4 绿化草坪建植…………………………………………………………………………………………………. 10
4.1 坪床准备……………………………………………………………………………………………………. 10
4.2 建植方式…………………………………………………………………………………………………… 10
4.3 绿化草坪建植质量验收……………………………………………………………………………… 12
5 绿化草坪养护管理………………………………………………………………………………………….. 14
5.1 一般要求……………………………………………………………………………………………………. 14
5.2 修剪………………………………………………………………………………………………………….. 14
5.3 灌溉………………………………………………………………………………………………………….. 15
5.4 施肥………………………………………………………………………………………………………….. 15
5.5 覆砂(土)……………………………………………………………………………………………….. 16
5.6 镇压………………………………………………………………………………………………………….. 17
5.7 通气………………………………………………………………………………………………………….. 17
5.8 杂草及其防治……………………………………………………………………………………………. 18
5.9 病虫害及其防治………………………………………………………………………………………… 18
5.10 更新复壮…………………………………………………………………………………………………. 19
5.11 养护管理等级标准……………………………………………………………………………………. 19
6 交播建植常绿草坪…………………………………………………………………………………………… 21
附录 A 湖南省常用草坪植物……………………………………………………………………………. 23
附录 B 湖南省常见杂草种类 ……………………………………………………………………………. 24
附录 C 湖南省常见草坪病害……………………………………………………………………………. 26
附录 D 湖南省常见危害草坪草昆虫……………………………………………………………………. 28
附录 E 湖南省绿化草坪养护管理年历……………………………………………………………… 30
附录 F 绿化草坪等级检测方法 ………………………………………………………………………… 31
本规程用词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用标准……………………………………………………………………………………………………………. 33
附:条文说明…………………………………………………………………………………………………….. 341 总 则
1.0.1 为规范绿化草坪建植和提高草坪养护管理水平,特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湖南省绿化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不适用于运动场草坪、水土保持草坪和缀花草坪。
1.0.3 绿化草坪设计、建植和养护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遵守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
2.0.1 草坪 lawn
以禾本科草或其他质地纤细的植被为覆盖,并以它们大量的根、匍匐茎或地下茎充满土壤表层的地被,是由草坪草的地上部分以及根系和表土层构成的整体。
2.0.2 绿化草坪 landscape green lawn
人工建植并养护的以禾本科草为主覆盖于绿化地面的地被,由草坪草植株和种植层构成的生态系统。
2.0.3 暖季型草坪草 warm-season lawn
最适生长温度在 25℃~35℃,适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草坪草。
2.0.4 冷季型草坪草 cool-season lawn
最适生长温度在15℃~25℃,适宜温带和寒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草坪草。
2.0.5 草坪质量 lawn quality
草坪草在其生长和使用期内功能的综合表现,它体现了草坪的建植技术与管理
水平,也体现了草坪的优劣程度。
2.0.6 草坪盖度 coverage of lawn
单位面积上草坪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草坪所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2.0.7 草坪密度 lawn density
单位面积上草坪植物个体或枝条数量。
2.0.8 叶片质地 leaf texture
叶片的宽窄、触感及光滑柔软程度,与草坪的观赏价值、耐践踏性能有关。
2.0.9 草坪色泽 lawn color
草坪植物反射日光后对人眼的颜色感觉,草坪颜色是表现草坪总体状况最好的指标之一。
2.0.10 草坪高度 lawn height
自然状态下,草层顶端至坪床表面的垂直距离。
2.0.11 草坪均一性 lawn uniformity
草坪草色泽、生长高度及密度均匀一致的程度。
2.0.12 草坪绿期 lawn green period
草坪群落中 80%的植物返青之日到 80%的植物呈现枯黄之日的持续日数。
2.0.13 根状茎 rhizome
草坪草地表以下生长的茎,其茎节可产生不定根和新枝。
2.0.14 匍匐茎 stolon
草坪草匍匐于地表生长的茎,茎节上可向下产生不定根,向上产生新枝。
2.0.15 茎基 crown
位于草坪草基部高度压缩的茎。
2.0.16 坪床 turf-bed
为建植草坪而准备的场地,完整的坪床由排灌系统和种植层组成。
2.0.17 草皮 sod
在搬运移植时,通过机具切割、铲起的不同规格和形状的草块,一般带有少量根际土壤或所着生的其他基质。
2.0.18 疏草 dethatch
采用专用设备疏除部分草坪草以降低草坪密度的作业方式。
2.0.19 交播 overseeding
暖季型草坪草秋冬季进入休眠期之前,播种冷季型草坪草来保持草坪冬季的绿色的作业方式。
2.0.20 铺砂(土)top dressing
将砂或适当混合基质后均匀施入坪床的作业方式。
2.0.21 镇压 rolling
用一定重量的器具对草坪进行滚压的作业方式。
2.0.21 垂直切割 vertical mowing
采用垂直切割器具对草坪坪面进行切割,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草茎分蘖的作业方式。
2.0.22 草坪杂草 lawn weeds
草坪中目标草种以外的草本植物。
2.0.23 草坪更新复壮 lawn renovation
使退化草坪恢复原有外观和功能的作业方式。
2.0.24 草坪打孔 lawn punching
采用专用打孔设备在草坪上打出孔洞的一种作业方式。
2.0.25 成坪 lawn establishment
新建草坪盖度达到85%以上的状态。
2.0.26 化学除草 chemical weed controlling
施用化学除草剂引起杂草生理异常导致其死亡,达到杀死杂草的防治方法。
2.0.27 芽前除草剂 pre-emergence herbicide
在杂草萌芽前用于土壤处理,防止杂草种子发芽的除草剂。




DBJ43/T524-2021 湖南省城市照明设施维护标准(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T XXX-2021
备案号 J XXXXX-2021
湖南省城市照明设施维护标准
Maintenance standard for urban lighting facilities in Hunan province
2021–xx–xx 发布 2021–xx–xx 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DBJ43/T524-2021,DBJ43/T524-2021规范,发布稿,城市照明,城市照明设施,城市设施维护标准,湖南省,DBJ43/T524-2021 湖南省城市照明设施维护标准(发布稿)目 次 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
3.1 基本原则………………………………………………………4
3.2 维护类型………………………………………………………5
3.3 维护目标…………………………………………………………7
3.4 时限规定…………………………………………………………84.设施维护………………………………………………………………13
4.1 一般规定…………………………………………………………13
4.2 灯具维护…………………………………………………………14
4.3 灯杆维护…………………………………………………………16
4.4 管线维护…………………………………………………………17
4.5 变配电设施维护…………………………………………………19
4.6 控制系统维护………………………………………………… 21
4.7 景观照明维护……………………………………………………22
4.8 其它维护…………………………………………………………23
5.维护台账管理…………………………………………………………25
6.安全文明作业…………………………………………………………27
附 录A——城市照明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 …………………………30
本标准用词说明 …………………………………………………………34
引用标准名录……………………………………………………………35
附:条文说明………………………………………………………………371 总 则
1.0.1 为提高城市照明的运维管理能力,减少能源消耗与运维成本,促进城市照明标准化维护管理,特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城市照明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城市居住区、乡村以及单位内道路和建筑中具有公共照明属性的照明,其维护与管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多功能灯杆的杆体与照明器具的维护应按本标准执行,多功能杆上其它设备与附属设施的维护应按相应的标准执行。
1.0.4 城市照明设施的维护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与管理规定。2 术语
2.0.1 城市照明 urban lighting
在城市规划区内,用于城市道路、隧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名胜古迹以及其它建(构)筑物的功能照明或者景观照明。
2.0.2 功能照明 function lighting
保障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安全与便利的人工照明。
2.0.3 景观照明 landscape lighting
通过人工光,以塑造城市夜间景观、丰富公众夜间生活为目的的照明,包括建(构)筑物、广场、公园、广告标识等的装饰性照明和灯光造景。
2.0.4 城市照明设施 urban lighting facilities
用于城市照明的光源、灯具及配件、灯杆、支架、配电箱、管线、工作井、变压器、配电室、配电与控制系统等设备。简称照明设施。
2.0.5 城市设施维护 urban facilities maintenance
以保证城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为目的的维修维护作业,简称设施维护。
2.0.6 维护系数 maintenance factor
照明装置使用一定时期后,在规定表面上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与该装置在同等条件下新安装时在同一表面上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之比。
2.0.7 光通量维持率 maintenance factor of lamp luminous flux
光源在其寿命期内给定时间点的光通量与初始光通量之比。
2.0.8 小修作业 minor repair work
为保持照明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对日常巡视所发现的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
2.0.9 中修作业 secondary repair work
对区域性或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以恢复原有照明系统技术状况。
2.0.10 大修作业 major repair work
城市照明设施达到一定使用年限后,通过日常维护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照明亮灯率和光通量维持率指标的要求,各类设施故障频繁、损坏严重,为保障照明设施正常高效运行,对相应的设施进行批量维修或更换
的维护模式。




DBJ43/T013-2020 湖南省多功能灯杆技术标准(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UDC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XX/TXXX-20XX P 备案号 JXXXXX-20XX
湖南省多功能灯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Multifunctional Lamp Pole in Hunan Province
20XX -XX-XX 发布 20XX -XX-XX 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880d6542efc86ad-1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湖南省 2019 年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第五批)的通知》(湘建科函〔2019〕127 号)要求,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简称“5G”)和物联网建设,标准编制组按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湖南省多功能灯杆应用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布设要求、
5.挂载设备要求、6.杆体及基础、7.附属设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涉及专利管理办法》(建办标[2017]3 号)文件要求,主编单位声明:本标准不涉及任何专利情况,本标准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涉及相关专利技术情况,请及时与主编单位联系。目次
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布设要求 ……………………………………………………………………………………………………..55 挂载设备要求 ………………………………………………………………………………………………66 杆体及基础 ………………………………………………………………………………………………….7
6.1 一般规定…………………………………………………………………………………………….7
6.2 材料选用…………………………………………………………………………………………….7
6.3 结构安全…………………………………………………………………………………………….8
6.4 基础……………………………………………………………………………………………………97 附属设施 ……………………………………………………………………………………………………10
7.1 综合机箱…………………………………………………………………………………………..10
7.2 供电………………………………………………………………………………………………….10
7.3 智能网关…………………………………………………………………………………………..11
7.4 管线………………………………………………………………………………………………….12
7.5 防雷与接地……………………………………………………………………………………….12
附录 A 不同场景的挂载设备配置………………………………………………………………….13
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1 总则
1.0.1 为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简称“5G”)和物联网建设,节约资源,节省投资,构建和谐有序的道路景观,使路灯和通信基础设施做到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经济合理、美观适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城市道路多功能灯杆的设计。在广场、商业步行街、景区、园区、住宅小区等区域建设多功能灯杆时,应满足本标准要求。
1.0.3 多功能灯杆应遵循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原则。
1.0.4 多功能灯杆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
2.0.1 多功能灯杆 multifunctional lamp pole
通过挂载各类设备提供照明、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信息交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的道路灯杆,包括杆体、挂载设备和附属设施。
2.0.2 杆体 body of pole
由竖向主杆、水平悬臂、连接配件组成的自立式钢结构。
2.0.3 杆体设备仓 pole device warehouse
设置在杆体内,为杆上挂载设备提供电力、网络等配套设备的专用仓室。
2.0.4 挂载设备 mounted devices
挂载在杆体上用于实现各类目标功能的不同设备,包括照明灯具、视频采集设备、移动通信基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信号灯、信息发布屏、传感器等。
2.0.5 视频采集设备 video capture device
支持远程控制查看现场情况,具有视频摄像、图像捕捉等视频数据采集功能的设备。
2.0.6 移动通信基站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移动通信系统中,连接固定部分与无线部分,并通过空中的无线传输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站)。通常情况下,一个移动通信基站由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天线、馈线、电源设备等组成。
2.0.7 信息发布屏 information display
可远程统一发布信息的显示屏,发布的信息包括公益广告、天气情况、环境信息等。
2.0.8 传感器 sensor
能感受被测量信息并将其按特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2.0.9 附属设施 ancillary facilities
为杆体、挂载设备提供支持和保护的配套设施,包括综合机箱、供电、智能网关、管线、防雷与接地等。
2.0.10 智能配电单元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具备分路计量、分路开关控制、远程监控等基本功能,为各类挂载设备提供供电服务的标准化设备。
2.0.11 智能网关 intelligent gateway
可集合光端机、路由器、交换机、协议栈等功能,实现信息采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远程控制和安全管控等,并具有感知网络接入、数据格式标准化的设备。
2.0.12 综合机箱 integrated chassis
挂载设备所需配套设施的专用机箱,在杆体以外独立设置。




DBJ43/T357-2020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稿)

资源简介/截图: DBJ 湖 南 省 工 程 建 设 地 方 标 准DBJ43/T×××-2020 J×××-2020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Hunan Province2020-×-×-发布 2020-×-×-实施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DBJ43/T357-2020,DBJ43/T357-2020规范,发布稿,湖南省,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施工,DBJ43/T357-2020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稿)本标准是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湖南省 2019 年建设科技计 划项目(第四批)的通知》(湘建科函〔2019〕113 号),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组织,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 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会同有关单位在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和原地方标准《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43/T314-2015 的基础 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项目试评等工作,总 结了近年来《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 43/T314-2015 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 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对具体内容 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广泛听取了建材企业、设计、科研、管理、施 工、咨询等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安全耐久;5.健康 舒适;6.生活便利;7.资源节约;8.环境宜居;9.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2. 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3.增加了绿色建筑等级;4.拓展了绿色建筑内 涵;5.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6.在标准条文后分控制项和评分项设置相应评 价评分表,并明确各条文的评价要点及得分细则,简化评价方式;7. 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对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GB/T 50378-2014 的修改作相应修改。目 次1 则…………………………………………………………………………………………………………………………………………….12 语…………………………………………………………………………………………………………………………………………….2 3 基本规定……………………………………………………………………………………………………………………………………4 3.1 一般规定…………………………………………………………………………………………………………………………43.2 评价与等级划分…………………………………………………………………………………………………………….44 安全耐久……………………………………………………………………………………………………………………..74.1 控制项……………………………………………………………………………………………………………………………. 74.2 评分项……………………………………………………………………………………………………………………………. 7Ⅰ安全…………………………………………………………………………………………………………………………. 7Ⅱ耐久…………………………………………………………………………………………………………………………. 85 健康舒适………………………………………………………………………………………………………………………………….10 5.1 控制项………………………………………………………………………………………………………………………….105.2 评分项…………………………………………………………………………………………………………………………. 11Ⅰ 室内空气品质……………………………………………………………………………………………………… 11Ⅱ 水质………………………………………………………………………………………………………………………11Ⅲ 声环境与光环境………………………………………………………………………………………………….. 11Ⅳ 室内热湿环境……………………………………………………………………………………………………… 126 生活便利………………………………………………………………………………………………………………………………….14 6.1 控制项………………………………………………………………………………………………………………………….146.2 评分项………………………………………………………………………………………………………………………….14Ⅰ出行与无障碍……………………………………………………………………………………………………….. 14Ⅱ服务设施……………………………………………………………………………………………………………….. 14Ⅲ智慧运行……………………………………………………………………………………………………………….. 15Ⅳ物业管理……………………………………………………………………………………………………………….. 147 资源节约………………………………………………………………………………………………………………………………….18 7.1 控制项………………………………………………………………………………………………………………………….. 187.2 评分项………………………………………………………………………………………………………………………….. 19Ⅰ节地与土地利用……………………………………………………………………………………………………. 19Ⅱ节能与能源利用……………………………………………………………………………………………………. 20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2Ⅳ节材与绿色建材……………………………………………………………………………………………………. 23 5
8 环境宜居………………………………………………………………………………………………………………………………..25 8.1 控制项………………………………………………………………………………………………………………………….. 258.2 评分项………………………………………………………………………………………………………………………….. 25Ⅰ场地生态与景观……………………………………………………………………………………………………. 25Ⅱ室外物理环境……………………………………………………………………………………………………….. 269 提高与创新…………………………………………………………………………………………………………………………….. 28 9.1 一般规定………………………………………………………………………………………………………………………289.2 加分项………………………………………………………………………………………………………………………….28附录 A 基本级及星级绿色建筑控制项评价表…………………………………………………………………………. 30附录 B 星级绿色建筑评价评分表……………………………………………………………………………………………..42附录 C 绿色建筑评价汇总表……………………………………………………………………………………………………..63附录 D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部分项目可感知性表………………………………………………………………………64本标准用词说明…………………………………………………………………………………………………………………………. 76 引用标准名录…………………………………………………………………………………………………………………………….. 77 附:条文说明…………………………………………………………………………………………………………………………….. 781 总则1.0.1 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范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贯彻落 实绿色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体 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GB/T50378,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 资源、经济与文化等特点对建筑物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 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应与场地的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 加以组织和利用。1.0.5 绿色建筑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湖南省现 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0.2 绿色性能 green performance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 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2.0.3 全装修 decorated在交付前,居住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 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 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2.0.4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 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5 绿色建材 green building material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 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2.0.6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 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工程施工活动。2.0.7 通风架空率 ventilation area ratio架空层中,净高超过 2.5m 的可穿越式通风部分的建筑面积占建筑基地面积 的比率(%)。2.0.8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 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9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10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11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12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 材料。2.0.13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2.0.14 利废建材 building materials produced from waste是指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废弃物等作为原料生产出的建筑 材料,即“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高清带书签《2009 JSCS-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规划· 建筑· 景观》.pdf

资源简介/截图: a8a9d9ca4c18fd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一套大型的、以指导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为主的技术文件,是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版)的首次修编。在此,特向“2003年版技术措施”的编写组和审查组全体成员以及参编单位致以真挚的敬意,并由衷感谢他们作为“2009年版技术措施”的顾问组成员对本次修编工作所给予的积极支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共有《规划·建筑·景观》、《结构体系》、《地基与基础》、《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及《防空地下室》十一个分册。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供全国各设计单位参照使用,也可供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教学、科研、施工、监理等人员参考。
《规划·建筑·景观》分册修编,由2003版的两大部分调整为三大部分,即将原来的景观章节形成独立的部分。本次修编后的内容与2003版相比,变动较大,增加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按新标准、规范(程)核对、修改和补充了新技术的内容,力求全面地反映近年来建筑设计与技术发展的成果,为工程建设服务。2009年版《规划·建筑·景观》分册主要修编内容如下:
1.各章节条文和数据随相关标准、规范的新编或修编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2.第一一部分“总平面设计”中,增加了部分常用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将“道路”、“停车场”合为一节;将“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合为一节。
3.第二部分“建筑设计”中,将2003版措施的“个体设计”改为“基本规定”,并增加了“无标定人数的建筑”、“安全防护”、“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等相关内容:根据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09]46号),在墙体、幕墙、屋面章节中增加了相关内容;根据最新修编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地下室、墙体、幕墙、采光顶、室内装修工程设计、屋面、门窗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内容;将“幕墙”与“采光顶”合为一独立章节,并增加了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种植屋面”、“金属屋面”的相关内容;增加了避难层、避震疏散场所、屋顶停机坪等相关内容;增加了制冷机房、柴油发电机房、中水处理站等设备用房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防水材料选用的相关内容。
4.第三部分“景观设计”中,按景观设计的要求,增加并充实了所需内容,编排方式符合各阶段设计的要求;增加了景观竖向设计、各种种植屋面类型的要求,以及景观设计中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
5.本分册编制的内容及编排方式力求从建筑设计需求出发,同类技术经编者的总结、归纳、提炼,尽量使之图表化,以便查找、记忆。
2009年版《规划·建筑·景观》分册除上述特点外还有几点说明:
1.本分册中所列出的凡与标准、规范一致的数据,均为最低标准,设计时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酌情提高标准;凡与标准规范不一致的数据,均为根据实际经验,建议的较合适数据,仅供参考。
2.为了提供更多的、具体的构造做法,本分册引用了大量现行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本分册中均简称为“国标图集”)作为各部分内容的补充、延伸。但由于国标图集随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程)的变化或技术的发展会不断修编,因此本分册中所引用的图集名称及图集号也会有变更。新(修)编图集的信息均会及时在每年出版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免费提供)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上发布。
3.为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2009年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8号),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财建〔2009]397号)等文件,由此可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将进入大力发展的阶段。
基于目前《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及相关国标图集均在编制中,为了使建筑师对此技术有一初步了解,在本分册出版印刷前增补编写了相关内容,放入附录中,供设计时参考。
4.本分册在修编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同行的大力支持、帮助、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5.由于本分册内容广、工作量大、时间与水平有限,一定还存在很多问题,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不断修订和完善。前言 4
目录 7
第一部分 总平面设计 13
1 总则 14
2 基地总孚面 15
3 竖向设计 24
4 道路及停车场 32
5 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41
6 管线综台 44
附录1 部分城市日照间距的规定摘录 47
附录2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 摘录汇总 53
第二部分 建筑设计 55
1 总则 56
2 基本规定 57
3 地下室 79
4 墙体 97
5 幕墙、, 果洮取 114
6 室内装修工程设计 131
7 屋面 156
8 楼梯、台阶、坡道 171
9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187
10 门窗 203
11 其他部位 226
12 厨房 230
13 卫生间 235
14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241
15 设备用房 257
附录1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268
附录2 《房产测量规范》G B /T 17 9 8 6 . 1— 2 o 0 O 摘录 269
附录3 《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摘录 272
附录4 防水材料简介 274
附录5 防水材料选用要点 280
第三部分 景观设计 283
1 总则 284
2 景观设计 285
附录1 常用绿化植物名录 297
附录2 种植屋面选用植物表 307
附录A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309
附录B 主要依据的设计标准、规范目录 322




DG/TJ08 2057-2020 公交场站规划用地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 25235287e8b7cf0b071d9742f88186b3

1 总 则
1.0.1 为保障城市道路公交场站等设施建设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使上海市公交场站的规划、设计、建设符合卓越的全球城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符合城市公交现代化运营组织和管理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汽电车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停保场的用地及建设。
1.0.3 公交场站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交通专项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
1.0.4 公交场站的规划设计应有利于保障公共交通畅通和安全节约资源和用地。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可进行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应适应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5 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专业规划和地区交通组织的要求,与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或与地区开发建设配套的公交场站的建设,应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使用。
1.0.6 公交场站在规划选址阶段宜根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作为交通组织和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
1.0.7 公交场站用地标准应考虑区域差别化,选址区域划分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1.0.8 公交场站规划用地及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G/TJ 08-2336-2020 绿道建设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绿道建设技术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reerway
DG/TJ08—2336—2020
J15503—2021
主编单位: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1年5月1日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上海bab852a1d3cd49f1总则
1.0.1为规范上海市绿道建设,有效提高绿道建设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绿道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和养护管理。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术语
2.0.1绿道greenway
绿道是指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包括绿廊、绿道游径系统、标识系统、配套服务设施等组成部分。
2.0.2绿廊green corridor
绿道系统内绿带、绿地、林地、行道树和水体等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生态区域,是绿道系统的主要构成和支撑。
2.0.3绿道游径系统greenway trail system
绿道系统内供行人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步行骑行综合道三种类型。
2.0.4设施带public facilities area
绿道系统内可设置公共设施的区域。
2.0.5慢行(天)桥pedestrian overpass
绿道系统内架空于地面、水面修建的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
2.0.6慢行地道pedestrian underpass
绿道系统内从地下穿越道路或铁路线的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
2.0.7绿道连接线greenway connection
绿道系统内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2.0.8标识系统signage system
绿道系统内具有引导指示、解说、安全警示等功能的设施,包括指示标识、解说标识及警示标识三种类型。
2.0.9配套服务设施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绿道系统内配套设置的,保障绿道系统正常运行的设施的总称,包括环卫设施、照明设施、安全监控设施等。
2.0.10驿站courier station
绿道系统内供使用者途中临时休憩、交通换乘等为主要功能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综合载体。3基本规定
3.0.1绿道分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个级别,外环内的中心城绿道为独立系统,各级绿道应有效衔接,实现网络化布局。
3.0.2绿道根据所在区域不同,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种类型。
3.0.3绿道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生态廊道、河流水系、林荫道、公园绿地等本底资源,保护物种迁徙通道,减少对原有动植物资源和景观的破坏。
3.0.4绿道选线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绿道专项规划的要求,串联全市重要生态空间节点,连接主要城镇、公共开放空间等节点,联系城乡居民点和生态景观资源。
3.0.5绿道应仅供行人与自行车通行,且与机动车道分离。绿道内应因地制宜设置安保、照明等配套服务设施,并对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更换,保证绿道运行安全。
3.0.6绿道应使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施,降低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4绿道设计
4.1控制指标
4.1.1安全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动车禁止进人绿道。绿道游径系统与机动车道应设置有效的隔离设施或标识,包括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或交通标线等。
2靠近水体区域的绿道游径系统应设置防护围栏、救生圈与警示标识。
3无防护设施的人工驳岸,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应小于0.7m;无防护设施的驳岸顶端与常水位垂直距离应小于0.5mo
4借用城市道路的绿道游径系统,应设置机动车限速标志。
5应在弯道、桥梁(地下通道)、陡坡、交叉路口等危险地段设置警示标志。
6绿道应合理设置视频监控、报警装置等安保设施。
4.1.2服务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条绿道游径系统的总长度不应低于0.5km。
2绿道驿站应与沿线景点紧密结合,中心城区相邻驿站的间距应不大于8km,驿站可包括配套服务、游憩健身、展示、安保、环卫等设施。
3绿道应根据长度和类型合理设置自行车租赁点、休闲坐凳、公厕、废物箱、照明、安保等配套服务设施。4.1.3管理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借用市政人行道作为绿道连接线,其单段长度不应超过1km,累计长度不应超过绿道总长度的10%。
2绿化植物栽植土壤的有效土层应不小于30cm,其中乔木类有效土层应不小于150cm,灌木类有效土层应不小于60cm,草坪地被有效土层应不小于30cm;树木栽植成活率不应低于95%,名贵树种栽植成活率应达到100%。
3市级、区级绿道养护标准应根据绿道体量、年均服务量、周边绿地等级等情况综合设置养护标准。社区级绿道养护标准应不低于一级绿地的养护标准。
4.2绿廊
4.2.1绿廊应以现有绿化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
4.2.2绿廊设计应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营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
4.2.3绿道游径系统两侧的绿廊,宜采用自然花境、林下自然花丛等布置方式。
4.2.4中心城区(外环以内)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5m,对于绿化设施欠缺的地段可适当降低标准,但不应小于2m;郊区(外环以外)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8m。




DG/TJ08-2116-2020 内河航道工程设计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内河航道工程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design of nand waterway engineer ing
DG/TJ082116-2020
J12229—2021
主编单位: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1年8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上海d1f0cee7c1f27081总则
1.0.1为适应本市内河水运发展需求,统一内河航道工程技术要求,在现行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内河航道的特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除黄浦江航道以外的本市内河航道(含船闸、过河建筑物、临河建筑物等)的规划、设计和遇航条件影响评价。
1.0.3对由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取消货运功能的航道(不包括湖区),其规划、设计和通航条件影响评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1.0.4内河航道的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内河港口布局规划和航水系蓝线划结合水利规划,遵循以航运为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满足航运水利环保、节能要求,注重航道生态顾景观,发挥综合效益。
1.0.5内河航应按批准的航道等级进行设计,通航尺度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船闸和过、临河建筑物等不易扩建、改建的永性工程和一次建成比较合理的工程,应按远期航道技术等级航运发展长远需求进行设计。
10.6内河航道的规划、设计和通航条件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限制性航道restricted channel
因水面狭窄、断面系数小,船舶航行阻力明显增加,对船舶航行有明显限制作用的航道。在本标准中指断面系数小等于
10的航道。
2.0.2非限制性航道non-restricted channel
除限制性航道以外的航道。在本标准中指断面系数大于10的航道。
2.0.3闸控航道lock-controlled- channe
水位受闸控制的航道。
2.0.4开敞航道 non-lock contjolled channel
水位不受闸控制的航道
2.0.5通航水域navigable wate
具备一定通航条件、可供航行的水域。主要包括:现状条件下的航道水域;为满足航运发展需求规划为航道的水域
2.0.6航道断面系数cross-section- coefficient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过水断面面积与设计船型在设计吃水时的解横剖面浸水面积之比值。
2.0.7航道尺度 channel dimensions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航道的最小水深、底宽和弯曲半径的总称
2.0.8航道水深navigable depth
航道范围内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至航道设计底高程的垂直距离。
2.0.9航道底宽navigable width
垂直于航道中心线、最小设计航道水深范围内航道底边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0.10航道弯曲半径curvature radi us of channel
弯曲段航道中心线的圆弧半径。
2.0.11船闸有效尺度 useful dimensions of ship lock
船闸闸室有效长度、有效宽度和门槛最小水深的总称。
2.0.12闸室有效长度 length of ship lock
船闸闸室内可供船舶安全停泊的长度。
2.0.13闸室有效宽度useful width of ship lock
船闸闸室内可供船舶安全停泊的宽度。
2.0.14门槛最小水深 minimum water depth above sill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至门槛顶部的垂直距离
2.0.15通航净空尺度dimensions of nagation clearance
水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净空高度和净空宽度的总称
2.0.16通航净空宽度navigable clearance width
水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孔墩柱之间的内空范围内,可供船舶安全航行的有效宽度,包括通航净宽和上底宽。
2.0.17通航净空高度 dearance height
通航净空宽度范围内,从过河建筑物结构最低点至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之间的垂直距离,包括通航净高和侧高,不包括水上过河建筑物自重引起的工后沉降和地面整体沉降。
2.0.18表船型 typical ship type
确定通航尺度,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优选确定的设计载重可达到相应吨级的船型。
2.0.19代表船队 typical fleet
为确定通航尺度,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优选确定的由代表船型的船舶组成的船队。
2.0.20船舶设计吃水 designed draft of ship
船舶处于设计载重量状态时的吃水。2.0.21候闸区 waiting area of ship lock within approach channd
设置在船闸上、下游引航道两侧,用于船舶等候过闸临时停泊的水域和设施
2.0.22前港 waiting area of ship lack beyond approach channd
设置在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外,供过闸高峰时段超出候闸区能力的船舶、船队等候过闸临时停泊的水域和设施
2.0.23护岸前沿线 front line of revet ment
临航道水域侧,护岸主体结构顶部的前沿线,对于斜坡式护岸,护岸前沿线即为压顶或坡肩的前沿线对于设有一级挡墙的护岸,即为挡墙顶部的前沿线;对于设有多级挡墙的护岸,为从水域侧起算,第一级挡墙顶部的前沿线
2.0.24航道水系规划控制线 lines of channel and river planning
经批准的航道水系蓝线规划航道水系蓝线和航道陆域用地控制线的总称。
2.0.25航道水系蓝线 line of ehannel and river planning
经批准的航道水系线规划中航道水系的护岸控制线。
2.0.26航道陆域用控制线 control line of channd planning
经批准的航造水系蓝线规划中位于航道水系蓝线后方,从规划层面控制航道沿线新建建筑物保证航道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线
2.0.2航道水系蓝线宽度planning width of channel
经批准的航道水系蓝线规划中航道水系两侧蓝线(护岸控制之间的距离,又称航道规划面宽
2.0.28航道陆域用地控制宽度 land control width of dharnd planning
经批准的航道水系蓝线规划中同一侧航道陆域用地控制线与航道水系蓝线之间的宽度
2.0.29河道蓝线lines of river planning
由河道中心线、两岸河口线和陆域控制线组成的河道规划控制线




DG/TJ08-211-2020 假山叠石工程施工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假山叠石工程施工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rockery laying
DG/TJ 082112020
J 12724—2021
主编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业)工程管理站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1年月1日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上海3de74fb8c4cb8461总则
1.0.1为加强本市假山叠石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假山叠石工程的施工和验收。
1.0.3假山叠石工程的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术语
2.0.1假山工程mar- made rockery engineering
用自然山石或玻璃纤维强化水泥(GRC)、碳纤维增强混凝(CFRC)等复合材料构筑而成的模拟自然山体的园林工程
2.0.2叠石假山pile stone rockery
采用自然山石进行堆叠、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夸张和提炼,由人工再造的山体。
2.0.3中空叠石假山 hollow pile rocke
山体中间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架空,外围用自然山石堆叠封闭而形成的山体。
2.0.4倚墙叠石假山 stonp-rockeryde on wall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的一侧用自然山石装饰堆砌而成的山体。
2.0.5塑石假山 rockery
将水泥混合砂浆、钢丝网、GRC、CFRC等材料通过艺术手法模拟自然建造而成的山体。
2.0.6置看工程stone engineering
以自然山石或CFRC等材料作独立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出模仿自然露岩景观的、体量较小而分散的园林工程。
2.0.7壁山 stones fixed on wall
以定制的铁件爬钉将自然山石固定或悬挂于墙体上的假山。
2.0.8峰石 peak stone
多为整块、体量大、造型奇特、色彩突出能独自成景的自然山石。2.0.9料石 dressed stone
自然开采的山石,经人工挑选,其石质大小纹理、色泽等符合造景布置或假山叠石需要的块石。
2.0.10面掌石palm stone
用于假山正面的无损伤、外形尚佳并富有自然山形肌理的山石。
2.0.11花驳 barge
花驳即自然式山石驳岸。对于小型水体和大水体的小局部,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或有植被的缓坡驳岸。自然山石驳岸可制成岩、矶、崖、岫等形状,通常采取上伸、下收、挑等形式。
2.0.12空腔结构cavity structure
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焊接而成具一定功能的空间结构。




DG/TJ 08-2102-2019 文明施工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 b256fea8f5b1876b9d17e109155de03e

总则
1.0.1 为响应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升上海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本着“各履其职、各尽所能”的原则,依据文明施工相关法规,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修缮等施工活动的文明施工管理,以及因故中止施工的现场日常管理。不适用于应急抢险、应急救援工程的施工管理。
1.0.3 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应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投入和落实,实行专款专用。
1.0.4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文明施工设施应符合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智能化要求,做到可周转、可重复使用,并满足环保、安全、美观要求。
1.0.5 施工现场应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进场人员证件和证书的真实、齐全、有效。
1.0.6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均应穿着具有反光标识的背心,夜间施工及市政道路施工的人员必须穿着具有反光标识的工作服,管理人员宜穿着具有企业标识的工作服。
1.0.7 现场安全帽宜实施颜色分类管理。项目管理人员为橙色,监理人员为白色,安全监督人员为蓝色,特种作业人员为红色,其他作业人员为黄色。
1.0.8 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应在施工现场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现场安全文明管理能力。
1.0.9 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应建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施工现场应成立由建设单位牵头的突发事件防控协调小组,编制疾病疫情、食物中毒等应急防控预案,明确岗位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并落实专岗专人对接属地社区主管部门和疾控部门,同时向属地监督机构报备。1.0.10 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实施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差别化管理,重点区域管理标准应高于一般区域1.0.11 本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文明施工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建设工程和建筑物、构筑物拆除等活动中,按照规定采取措施,保障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和维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并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施工活动。2.0.2 建设工程 civilized construction
本标准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性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工程。2.0.3 重点区域 key area
本市文明施工重点区域是指外环线以内区域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要区域。市建设、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景观要求等提出其他重点区域划分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0.4 实名制管理real-name system administration
施工企业通过“上海市建设工程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系统”对管理人员和签订劳动合同的建筑工人进行个人信息采集、进退场登记,并进行建筑工人用工考勤、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个人信息档案的用工管理。
2.0.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0.6 覆罩法施工 covering shrouding construction method为降噪防尘和改善市容环境而使用钢结构或标准化产品覆罩在作业面上、使作业活动处于全封闭状态的施工。覆罩方式有




CJJT222-2015喷泉水景工程技术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d12a106eb64a19c29dabd488baff5e89 CJJT 222-2015 喷泉水景工程技术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工作;术语;基本规定;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管理。

1 总则
1.0.1 为使喷泉水景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城镇、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室内外喷泉水景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管理。
1.0.3 喷泉水景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喷泉水景 fountain scenery
以喷泉为主要景观元素营造的水景景观。2.02 水喷泉 opening fountain
水体直接暴露在外,人能看到水池、水面及喷水设备的喷泉,也称为敞露式喷泉。
2.0.3 早喷泉 covering fountain
水池和喷水设备均被覆盖,地面上只留有喷水口的喷泉2.04水早喷泉 opening-dry fcuntain
水喷泉和旱喷泉相结合的综合性喷泉
2.0.5 景观用水 water for water scenic use
用于营造景观水体和各种水景构筑物的用水的总称2.0.6 娱乐性景观用水 water for recreational water scenic use
人体可接触或部分接触的水景景观用水,如:水景河道、儿童戏水池、人可涉入的其他水体等。
2.07 观赏性景观用水 water for ornamentation water scenic use
非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景景观用水,如:不设娱乐设施的景观河道、人工湖泊及其他观赏性景观用水。2.0.8 高压人工造雾 artificial water-mist with high pressure常温清水经净化加压后,通过高压配水管网从特制喷头的喷口喷出直径为微米级的水粒,在空气中云集,形成白色雾状的景观。2.09 高压人工造雾装置 device of artificial water-mist withhigh pressure
能够对常温清水净化并加压产生高压人工造雾的设备
2.0.10 水火相融景观 water scenery mingling with gushing fire喷水与喷火同时出现的喷泉水景景观。




CJJ/T 311-2020 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技术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f67993a2b8b60d8f03ef880903f35920

1总则
1.0.1为规范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1.0.3采用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的工程,应符合主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雨水综合利用原则,并应与规划、建筑、结构、电气及园林景观等专业相互配合
1.0.4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语
2.1.1 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 modular system for rainwater storage
由塑料储水模块箱体或硅砂模块井组装成的具有高孔隙率的储水设施的总称,简称模块储水池设施
2.1.2 回用模块储水池 modular reuse system for rainwater用于收集储存雨水,为雨水利用需求的工程提供可利用的非传统性水源的水池。
2.1.3调蓄模块储水池modular attenuation system for rainwater
用于削减给定区域暴雨峰值径流雨水流量,降雨过后采用重力或水泵提升排入市政雨水排水管道系统或相关水域的临时贮存雨水的水池。
2.1.4 渗透模块储水池 modular permeation system for rain
water
能将收集储存的雨水渗透到周围的土壤内,涵养地下水的模块储水池。
2.1.5 朔料储水模块 thermoplastic box
以聚丙烯 (PP)塑料或聚乙烯 (PE) 塑料为主要原料,经注塑成型法生产的柱 (板) 状结构且具有高孔隙率的储水箱体,是塑料储水池的最小组成储水单元,以下简称塑料模块2.1.6 硅砂模块井 silica sand modular well
由硅砂透水砌块或硅砂不透水砌块砌筑成的六角形筒体2.1.7 硅砂透水模块 silica sand permeable block
以硅砂和细石为骨料制成的具有透水功能的模块




CJJ/T 91-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 CJJ/T 91-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8c78743b550226e9bfcaa65e06e007a5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和规范园林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园林行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学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采用园林基本术语及其定义,除应符合木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通用术语
2.0.I 元林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garden architecture
综合运用牛物科学技术、T程技术利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白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利艺术。
2.0.2 园林garden and park
在一定地城内运用T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竹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们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2.0.3 绿化greening,planting
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浙动。
2.0.4 城绿化 urban greening,urban planting栈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2.0.5 城市绿地 urban green space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坏境,为居民提供游烈场地利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高清无水印 通桥(2021)4301-Ⅲ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 桥墩(双线,直、曲线、0.1g<Ag≤0.15g)

资源简介/截图: 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体桥墩
(双线,直、曲线,0.1g<Ag≤0.15g)
图号:通桥(2021)4301-Ⅲ
编制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审批文号:铁建设[2021]27号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2021年03月 北京6a6b8a614a38e2e说明书
一、概述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安排,结合《通桥(2017)4301》在已建和在建高速铁路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图纸进行修订,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次修编补充了不设置墩身排水槽的方案,并对相关钢筋布置进行了补充。设计采用本图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本系列通用图共四册,本图为第三册,分册情况如表1。
通用图分册一览表 表1
第一册通桥(2021)4301-Ⅰ Ag≤0.05g(双线,直、曲线)
第二册通桥(2021)4301-Ⅱ 0.05g<Ag≤0.1g(双线,直、曲线)
第三册通桥(2021)4301-Ⅲ 0.1g<Ag≤0.15g(双线,直、曲线)
第四册通桥(2021)4301-Ⅳ 0.15g<Ag≤0.2g(双线,直、曲线)
二、设计依据
(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
(三)《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
(四)《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2017)
(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111-2006)
(六)《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
(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三、适用范围
(一)为配合新建时速350k高速铁路无(有)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并考虑桥梁整体景观效果而设计,适用于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简支箱梁。
(二)按照一次建成双线、直线及曲线设计:适用的曲线半径R≥5500m;直曲线上线间距均采用5.0m。
(三)设计跨度及与其配合的梁图详见表2。跨度组合类型包括:32m+32m、24m+32m、24m(高)+32m。
设计跨度及梁图 表23f315cf1264301b(四)本系列通用参考图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55S。本册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五)本图按T2环境设计。对材料的选定、施工工艺以及耐久性措施均参照现行《铁路混景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中的T2环境要求执行。
(六)本图设计墩高范围:H=3~20m。
(七)支座类型:按符合《通桥(2007)8360》盆式橡胶支座和球形钢支座设计,如采用其它支座需做相应检算。
(八)本图按桥墩位于无缝线路固定区设计。
(九)本图设计时按一个桥墩上一孔梁设固定支座,另一孔梁设活动支座考虑。
(十)设计各跨度组合的直、曲线桥墩尺寸相同。
(十一)本图桥墩截面设计为两种形式,一种在桥墩外轮廓的横向中心设置竖向排水凹槽,另一种不设置此排水凹槽。使用时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合理选用。
(十二)设计单位应针对具体工点情况和通用参考图适用范围,正确选用本图,并对工程设计质量负责。项目设计超出通用图适用范围时,设计单位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四、设计原则
(一)恒载:包括梁重和二期恒载。二期恒载包括:梁上线路设备、防护墙(有砟为挡砟墙)、电缆槽、接触网柱、栏杆、遮板、声屏障、防水层及保护层等,分别按所采用的梁图提供的数值计算。
(二)活载:按照《铁路列车荷载图式》(TB/T3466-2016)采用“ZK荷载”。
1.双线荷载作用时按100%计,不予折减。桥墩最不利活载图式见表3。
2.桥墩项帽结构设计考虑列车活载的动力作用,墩身结构设计不考虑列车活载的动力作用。
3.曲线上离心力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第7.2.11条规定,按下式计算:6cef2d2011f693e4.列车横向摇摆力,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第4.3.12条,按80kN水平作用于钢轨项面计算。本图只计一线上的横向摇摆力。
5.制动力或牵引力的计算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第7.2.13条规定计算,即:制动力或牵引力按列车竖向静活载的10%计算,当与离心力或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同时计算时,则按竖向静活载的7%计算。本图按区间双线桥考虑,采用单线的制动力或牵引力。
(三)风荷载强度W:有车时W=1100Pa:无车时W=1900Pa:施工时W=500Pa。设计时考虑设置声屏障,声屏障按高出轨项以上3.0m计。本设计取上述最不利者。
(四)无缝线路作用于墩台项的纵向水平力
1.设计时考虑无缝线路作用于桥墩顶的纵向力一一伸缩力、挠曲力和断轨力,并按桥墩位于无缝线路固定区考虑。当桥墩位于无缝线路伸缩区或当桥墩与大跨度桥梁相邻时,需根据实际受力另行检算。伸缩力、挠曲力按主力考虑,断轨力按特殊荷载考虑。
2.伸缩力、挠曲力和断轨力的取值按《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采用。对于简支梁桥,当相邻桥墩纵向水平线刚度差小于较小墩的50%时,根据桥上轨道类型,伸缩力分别按《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附录F中表F.0.6-1、F.0.6-2取值;挠曲力分别按附录F中表F.0.6-4、表F.0.6-6取值。
3.无缝线路作用于桥墩项的纵向力组合原则以及考虑无缝线路作用而增加的荷载组合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TB10002-2017)第4.3.13条采用。
(五)本设计未考虑流水压力、冰压力和船只或排筏、汽车等撞击力影响,遇此情况需另行检算。
(六)墩顶水平线刚度
1.设计时桥墩墩顶最小纵向水平线刚度K最小(kN/c·双线)必须满足表4要求。
2.不考虑基础作用时,各墩高桥墩墩项纵、横向水平线刚度见表5。
(七)设计时已检算部分运梁车运梁和架桥机架梁时的荷载,运架梁设备型号如表6所示,施工时尚应根据实际采用的运、架梁设备对桥墩进行施工荷载检算。
(八)顶帽和托盘的设计
1.垫石尺寸:按盆式橡胶支座设计确定。为了满足项梁、维修和更换支座需要,支承垫石按高度为35Cm设计。
2.项帽尺寸:项帽为纵向宽度为3.0m、横向宽度均为7.8m的圆端形截面,由墩身至顶帽以圆弧过渡。项帽项设置排水坡,项帽与墩身相互间不设飞檐。
(九)墩身截面设计
1.墩身采用圆端形截面,并根据墩身高度分别采用直坡等截面和变坡变截面。
2.墩身按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当验算地震力时,考虑钢筋受力。
(1)混凝土墩身截面合力偏心距e须满足《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第5.2.1条:(略)




高清无水印 通桥(2021)4301-Ⅳ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 桥墩(双线,直、曲线、0.15g<Ag≤0.2g)

资源简介/截图: 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体桥墩
(双线,直、曲线,0.15g<Ag≤0.2g)
图号:通桥(2021)4301-Ⅳ
编制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审批文号:铁建设[2021]27号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2021年03月 北京1412e05b6615180一、概述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安排,结合《通桥(2017)4301》在已建和在建高速铁路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图纸进行修订,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次修编补充了不设置墩身排水槽的方案,并对相关钢筋布置进行了补充。设计采用本图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本系列通用图共四册,本图为第四册,分册情况如表1。
通用图分册一览表 表138756657a373313二、设计依据
(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
(三)《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
(四)《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2017)
(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111-2006)
(六)《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
(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三、适用范围
(一)为配合新建时速350k高速铁路无(有)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并考虑桥梁整体景观效果而设计,适用于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简支箱梁。
(二)按照一次建成双线、直线及曲线设计:适用的曲线半径R≥5500m;直曲线上线间距均采用5.0m。
(三)设计跨度及与其配合的梁图详见表2。跨度组合类型包括:32m+32m、24m+32m、24m(高)+32m。
设计跨度及梁图 表2cb05e7df1014aac(四)本系列通用参考图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55s。本册适用于地震动峰值枷速度0.15g(五)本图按T2环境设计。对材料的选定、施工工艺以及耐久性措施均参照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中的T2环境要求执行。
(六)本图设计墩高范围:H=了~20m。
(七)支座类型:按符合《通桥(2007)8360》盆式橡胶支座和球形钢支座设计,如采用其它支座需做相应检算。
(八)本图按桥墩位于无缝线路固定区设计。
(九)本图设计时按一个桥墩上一孔梁设固定支座,另一孔梁设活动支座考虑。
(十)设计各跨度组合的直、曲线桥墩尺寸相同。
(十一)本图桥墩截面设计为两种形式,一种在桥墩外轮廓的横向中心设置竖向排水凹槽,另一种不设置此排水凹槽。使用时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合理选用。
(十二)设计单位应针对具体工点情况和通用参考图适用范围,正确选用本图,并对工程设计质量负责。项目设计超出通用图适用范围时,设计单位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四、设计原则
(一)恒载:包括梁重和二期恒载。二期恒载包括:梁上线路设备、防护墙(有砟为挡砟墙)、电缆槽、接触网柱、栏杆、遮板、声屏障、防水层及保护层等,分别按所采用的梁图提供的数值计算。
(二)活载:按照《铁路列车荷载图式》(TB/T3466-2016)采用“ZK荷载”。
1.双线荷载作用时按100%计,不予折减。桥墩最不利活载图式见表3。
2.桥墩项帽结构设计考虑列车活载的动力作用,墩身结构设计不考虑列车活载的动力作用。
3.曲线上离心力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第7.2.11条规定,按下式计算:
(略)




高清无水印 通桥(2021)4301-Ⅰ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 桥墩(双线,直、曲线,Ag≤0.05g)

资源简介/截图: 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体桥墩
(双线,直、曲线,Ag≤0.05g)
图号:通桥(2021)4301-Ⅰ
审批文号:铁建设[2021]27号
编制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2021年03月 北京cad9d8914e12059说明书
一、概述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安排,结合《通桥(2017)4301》在已建和在建高速铁路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图纸进行修订,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次修编补充了不设置墩身排水槽的方案,并对相关钢筋布置进行了补充。设计采用本图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本系列通用图共四册,本图为第一册,分册情况如表1。
通用图分册一览表 表1f14e5936ed5a44a二、设计依据
(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
(三)《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
(四)《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2017)
(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111-2006)
(六)《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
(七)《铁路混凝土结构厨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三、适用苑围
(一)为配合新建时速350k高速铁路无(有)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并考虑桥梁整体景观效果而设计,适用于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简支箱梁。
(二)按照一次建成双线、直线及曲线设计;适用的曲线半径R≥5500m;直曲线上线间距均采用5.0m。
(三)设计跨度及与其配合的梁图详见表2。跨度组合类型包括:32m+32m、24m+32m、24m(高)+32m.
设计跨度及梁图表2a4da4d87e9e9fff(四)本系列通用参考图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55s。本册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05g·
(五)本图按T2环境设计。对材料的选定、施工工艺以及耐久性措施均参照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中的T2环境要求执行。
(六)本图设计墩高范围:H=3~20m。
(七)支座类型:按符合《通桥(2007)8360》盆式橡胶支座和球形钢支座设计,如采用其它支座需做相应检算。(略)




DB42/T 1891-2022 人防工程防护及防化通风设备安装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3.020
CCS P 18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42/T 1891—2022
人防工程防护及防化通风设备安装标准
Code of practice for installation of protection and chemical protection
ventilation equipment in civil air-defence works
2022-06-28 发布 2022-08-28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0a70447c32d3fa0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防工程防护及防化通风设备的设计、安装、检测及维护的一般规定及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新建、改建、扩建的5级、6级各类人防工程。地铁区间防护门框、门扇安装
技术要求应由人防专业设计根据其构造给出,防护设备安装单位应依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295 空气过滤器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34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75 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 55019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RFJ 01-2014 人民防空工程设备设施标注和着色标准
RFJ01-2015 人民防空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价标准
RFJ 04-200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试验测试与质量检测标准
RFJ 001-2018 人民防空工程复合材料(连续玄武岩纤维)防护设备质量检测标准
RFJ 003-2021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产品与安装质量检测标准(暂行)
RFJ 004-2021 人民防空工程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防护设备质量检测标准(暂行)
RFJ 013-2010 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50038、GB 50225、RFJ 013-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防工程 civil air defence works
即指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
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3.2
防护设备 protective equipment
为防止冲击波、毒剂等通过而设置于孔口或管线上的设备。
3.3
防护门 blast door
能阻挡冲击波通过的门。
3.4
防护密闭门 airtight blast door
既能阻挡冲击波又能阻挡毒剂通过的门。
[来源:GB 50038-2005,2.1.35]
3.5
密闭门 airtight door
能阻挡毒剂通过的门。
[来源:GB 50038-2005,2.1.36]
3.6
防护密闭封堵板 airtight blast shutter
临战安装、具有防护密闭功能的封堵组件。
3.7
隔绝式防护 isolated type protection
依靠防护密闭设施,将工程内部与外界受染空气隔绝的防护方式。
[来源:RFJ 013-2010,2.0.11]
3.8
防爆波活门 blast valve
简称活门。装于通风口或排烟口处,在冲击波到来时能迅速自动关闭的防冲击设备。
3.9
自动排气活门 automatic exhaust valve
超压自动排气活门的简称。靠活门两侧空气压差作用自动启闭的具有抗冲击波余压功能的排风活
门。能直接抗冲击波作用压力的自动排气活门,称防爆自动排气活门。
3.10
密闭阀门 airtight valve
保障通风系统密闭防毒的专用阀门。包括手动式和手、电动两用式密闭阀门。
[来源:GB 50038-2005,2.1.53] 2
3.11
气密测量管 air tightness measuring tube
预埋在工程口部各道密闭隔墙上用以测定口部气密性或取样用的穿墙短管。
[来源:RFJ 013-2010,2.0.1]
3.12
增压管 booster tube
清洁式进风与滤毒式进风呈并联的进风系统中,位于通风机出口管与清洁式进风管上两密闭阀门之
间的连接管。
[来源:RFJ 013-2010,2.0.2]
3.13
测压管 pressure measuring tube
工程主体内的测压装置与外界大气之间的连接管。
[来源:RFJ 013-2010,2.0.3]
3.14
过滤吸收器 filter absorber
滤除受染气流中的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灰尘的过滤器。
[来源:RFJ 013-2010,2.0.17]
3.15
防爆地漏 blastproof floor drain
战时能防止冲击波和毒剂等进入人防工程室内的地漏。
[来源:GB 50038-2005,2.1.57]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人防工程和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人民防空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总体要求,并遵循场地安全、交
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设计应根据人防工程种类,合理采取相应的防护、防化措施。防护、防化设
施使用应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4.1.2 人防工程防护、防化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
4.1.3 人防工程应保证其密闭性,人防围护结构,即人防底板、人防外墙、临空墙、门框墙、密闭隔
墙、人防顶板等围护结构均宜采用防水混凝土进行浇筑。
4.1.4 工程口部、防护密闭段、采光井、水库、水封井、防毒井、防爆井等有防护密闭要求的部位,
应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人防工程所有部位不允许后开洞。
4.1.5 施工缝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顶板、底板不宜设施工缝,顶拱、底拱不宜设纵向施工缝;
b) 侧墙的水平施工缝应设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 500mm 的墙体上;当侧墙上有孔洞时,施工缝
距孔洞边缘不宜小于 300mm;
c) 当采用先墙后拱法时,水平施工缝宜设在起拱线以下 300 mm~500mm 处;当采用先拱后墙法时,
水平施工缝可设在起拱线处,但必须采取防水措施;
d) 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
4.1.6 人防工程战时防护通风设计应按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的系统。
4.1.7 人防工程战时防护通风设计应与上部建筑的通风系统分开设置。
4.1.8 人防工程战时防护通风设计选用的设备及材料,除应满足防护和使用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防
潮、卫生及平时使用时的防火要求,且便于施工安装和维修。
4.1.9 人防工程战时防护通风设计,宜根据房间功能,分别对设备、设备房间及管道系统采取相应的
减噪措施。
4.1.10 人防工程选用的滤尘、滤毒等防化设备应是经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认证、具有人防专用设备生
产资质厂家生产、在湖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备案,列入国家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人民防空专用设备产品
目录》并经相关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
4.1.11 引入人防工程的空调水管和采暖管道,在穿过人防围护结构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护密闭措施,并
应尽可能避开人防工程的重要部位(如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等),防护密闭措施应符合本文件第 4.5.5~
4.5.8 条的规定。
4.1.12 电气设计除应满足战时用电的需要外,还应满足平时用电的需要。
4.1.13 电气设备应选用防潮性能好的定型产品。
4.2 建筑设计
4.2.1 防护、防化设备安装的防火要求
4.2.1.1 人防工程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房间内部装修等应符合 GB 50098
和 GB 50016 的规定。
4.2.1.2 设置在人防工程内的汽车库、修车库,其防火设计应按 GB 50067 的规定执行。
4.2.1.3 防火分区的划分宜与防护单元相结合。
4.2.1.4 人防防护、防化设置应满足平时防火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a) 防火墙被防护、防化设备破坏其完整性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处理,如加装防火门、窗、防火卷
帘或采取防火封堵措施等,加装的防火措施应有利于平时和战时两种工况下的快速转换;相同
工况下需要同时朝向同方向开启的防火门和防护设备不应套装在一起;
b) 柴油发电机房与电站控制室之间的密闭观察窗除应符合防护密闭要求外,还应达到甲级防火窗
的性能;
c) 柴油发电机房与电站控制室之间的连接通道处,应设置一道常闭甲级防火门;
d) 柴油发电机房的贮油间,墙上应设置向疏散方向开启的防火门,其地面应低于与其相连接的房
间(或走道)地面 150 mm~200mm 或设门槛;
e) 平时通行和疏散通道上的人防门及平时通风井口的人防门应设置固定支撑,保证平时状态下能
完全开启,不影响防火疏散和进风、排风。
4.2.1.5 穿过防火墙或设置有防火门的隔墙处的管道和管线沟,应采用 A 级防火材料将空隙填塞紧密。
4.2.1.6 当采用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密闭门代替甲级防火门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防护防火门、防
护防火密闭门或防火密闭门,其耐火性能应符合甲级防火门的要求,且不应用于平战结合公共场所的安
全疏散出入口处。
4.2.2 防护、防化设备安装的装修要求
4.2.2.1 装修工程应根据使用功能等要求,采用节能、环保型装修材料,且应符合 GB50016、GB 50325
的规定。
4.2.2.2 人防工程的内部装修应按 GB 50222 的规定执行。
4.2.2.3 防护、防化设备的油漆应根据战时及平时的功能需要,并按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原则
确定,其色彩、饰面材料的处理上应有利于改善人防工程的环境条件。
4.2.2.4 人防工程室内的装饰不应降低人防工程的抗力要求,不应影响防护、防化设备的战时功能和
平时检修。
4.2.2.5 防空地下室的顶板不应抹灰。平时设置吊顶时,应采用轻质、坚固的龙骨,吊顶饰面材料应
方便拆卸。密闭通道、防毒通道、洗消间、简易洗消间、滤毒室、扩散室等战时染毒区域,其墙面、顶
面、地面均应平整光洁,易于清洗。
4.2.2.6 设置地漏的房间和通道,其地面坡度不应小于 0.5%,坡向地漏,且其地面应比相连的无地漏
房间(或通道)的地面低 20 mm。
4.2.2.7 柴油发电机房、通风机房、水泵间及其它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房间,应根据其噪声强度和周围
房间的使用要求,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减震等措施。
4.2.2.8 防护、防化设备的钢材表面应作涂料防护,并应符合 RFJ 01-2014 的规定。
4.2.3 防护、防化设备安装的工程内部构造要求
4.2.3.1 人防工程的围护结构防水等级及技术要求应符合 GB 50108 的规定,并应设排水设施;出入口、
窗井、下沉庭院、风井等应有防止涌水、倒灌的措施。
4.2.3.2 当有无障碍要求时,防护设备的安装应符合 GB 55019 的规定。
4.2.3.3 人防门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开向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门扇开启后,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
平台的疏散宽度。
4.2.3.4 无障碍通行的路线上,人防门不应设挡块和门槛,门洞净宽不应小于 1.2m,门口有高差时,
高度不应大于 15mm,并应以斜面过渡,斜面的纵向坡度不应大于 1:10。
4.2.3.5 单扇人防门开启(最小 90°开启)要求门前门洞宽度+500 mm 范围内无阻挡,门洞上方要求
400mm 范围内无阻挡。双扇人防门开启(最小 90°开启)要求门洞半宽+600 mm 范围内无阻挡,门洞上方要求 500 mm 范围内无阻挡。门开启后应根据选取门的类型考虑 500 mm~1000 mm 的门扇停放空间。人防门的安装应避免对平时功能和消防安全产生破坏。
4.2.3.6 生活饮用水水池(箱)的材质、衬砌材料和内壁涂料不应影响水质。
4.2.3.7 通风机房、吊装设备及暗装通风管道系统的调节阀、检修口、清扫口应满足运行时操作和检
修的要求。
4.2.3.8 当人防电站控制室及人防战时配电室开间大于 7.0m 时,至少应设 2 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
入口的防火门门洞净宽及通道的大小应满足运输配电柜的需要,否则应预留运输条件。
4.2.3.9 人防工程出入口、吊装孔、检修口上方宜设有防坠落设施(如周围加装栏杆、设置防坠网等)。
4.2.3.10 人防集水坑的设置除满足人防防护要求外,还应不影响平时人员通行和无障碍要求。
4.2.3.11 从室外地面至多层地下室底层的外附壁式防爆波电缆井,宜在井内每层地下室的层高处设置
钢筋混凝土楼板及人孔,防止人员高空坠落。
4.2.3.12 吊装孔作为人防运输大型设备的运输口,宜设置于建筑物投影范围之外,不影响平时人员通
行和无障碍要求,吊装孔内应有防坠落措施。
4.2.3.13 人防风井应具有防洪、防雨、防小动物进出和人员攀爬及防坠落措施。风井宜与地面景观结
合设计,不应影响平时消防和安全。




DB42/T 1564-2020 植物专类园设计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020
CCS P 53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15642020
植物专类园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pecified plant gardens
2020-09-01发布2020-12-01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a38ba4f004dc91f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植物专类园设计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保育设计、科普设计和配套设计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各类植物专类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
GBT20501.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T2549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8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36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192公园设计规范
LY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SZDB195-2016园林绿地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专类园specified plant garden
具有开展植物专类种质资源收集、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展示、科普教育、园林游赏等功能的植物保育园区。
3.2
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将物种迁出原地,并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3.3
引种驯化introduct ion and domesticated
将植物从其自然分布区域迁移到异地种植,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使其适应迁移地自然条件或人工栽培条件,能完成正常生长和发有的过程。
3.4
植物生境plant habitat
植物个体、种群、群落等生长的具体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5
郁闭度crown density
群植乔木树冠垂直投花面积与栽植地而积之比。
3.6
植保plant protect ion
植物保护的简称,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通过预防和治理以减轻或消灭生物因素对植物危害的工作。
3.7
科普径popular science route
按照植物科普展示目的,借助道路系统,将两个或多个科普点以一定展示序列进行串联,令科普受众获得既定科普教育体验的参观路线。
3.8
阳性植物heliophytes
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3.9
耐阴植物shade-tolerant plant
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尤其是成熟植株,但也能受适度的阴蔽条件,或是在生有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阴。
3.10
阴性植物sciopytes
长期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并能受荫蔽条件的植物。
3.11
旱生植物xerophyte具有适应干早或缺乏适应水分环境能力的植物。
3.12
中生植物mesophyte
适宜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生境的植物。
3.13
湿生植物hygrophyte
适宜生活在水分饱和或周期性水淹的地段,具有抗水淹能力,且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的植物。
4一般规定
4.1设计原则
4.1.1科学性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以生物学、生态学、园艺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
4.1.2保育优先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满足植物资源的收集与迁地保护需要,为植物存活与生长营造适宜的生境。
4.1.3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苑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进行合理提升和优化,为植物生长繁有提供适宜的生境。
4.1.4多样性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对专类植物进行系统性收集、保育和展示,体现植物专类园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规多样性。
4.1.5功能性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苑分考忠植物物种保育、植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科普教育、园林游赏等功能。
4.1.6特色性原则
植物专类园设计应展示植物物种资源、自然景观风貌、传统文化等地带性特色,以及专类植物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成果。
4.2选址
4.2.1植物专类园选址应以批准的植物园总体设计为依据,结合植物专类园建设规模的需要,预留发展空间。
4.2.2植物专类园选址宜从光照、土壤、地质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选择植物园内栽培条件较好的区域,以适应植物生长习性、生物学特性等需求。
4.2.3保育有珍稀频危植物的植物专类园宜避开人流密集的区域。
4.2.4植物专类园应有相对独立的区域和空间,不宜与植物园的其他功能区在空间上出现交叠。




DB42/T 1714-2021 湖北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1.020
CCS P 50
DB42 湖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1714—2021
湖北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ponge city in Hubei province
2021 – 07 – 20 发布 2021 – 11 – 20 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合发布dcf03e0b7520ba3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术语和定义、规划设计指标、规划指引、设计指引及评价指引。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行政管辖区内各城市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其他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336 建筑中水设计标准
GB 5034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0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2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 50513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GB 50693 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 51192 公园设计规范
GB 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 5134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 25993 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
GB/T 5080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34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
CJ/T 400 再生骨料地面砖和透水砖
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194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T 91 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CJJ/T 190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HJ 522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代码(试行)
JG/T 376 砂基透水砖
JGJ 155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索引:
前言 …………………………………………………………………… III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规划设计指标……………………………………………………………. 45 规划指引……………………………………………………………….. 56 设计指引……………………………………………………………….. 87 评价指引………………………………………………………………. 19
附录 A(资料性) 湖北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划图 ………………………………… 21
附录 B(资料性) 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范围 ……………………………………… 22
附录 C(资料性)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指引 …………………………….. 24
附录 D(资料性) 常用海绵型材料设备…………………………………………. 25
附录 E(资料性) 湖北省低影响开发设施植物选用指引 …………………………….. 29
附录 F(资料性) 海绵城市常用参数及计算方法 ………………………………….. 35
附录 G(资料性) 湖北省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9
附录 H(资料性) 湖北省城市土壤渗透系数 ……………………………………… 42




GB 51202-2016 冰雪景观建筑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GB51202-2016 冰雪景观建筑技术标准,建筑,建筑技术,标准规范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P GB51202-2016 冰雪景观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ce and snow landscape buildings 2016-10-25发布 2017-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冰雪景观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ce and snow landscape buildings GB51202-201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7年7月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冰雪景观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ce and snow landscape buildings GB51202-201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 开本:850X1168毫米1/32印张:3%字数:103千字 2017年3月第一版2017年3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9.00元 统一书号:1511228952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lp://.cabp..cn 网上书店:.china-building..cn …




DBJ51/T 152-2020 四川省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备案号J15378-2020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51/T152-2020
四川省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rainage asphalt pavement of
urban road in Sichuan Province2020-09-23发布
2021-01-01实施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af1ab55f2d31e381 总 则
1.0.1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排水 系统设计、材料、配合比设计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1.0.2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工程。
1.0.3 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遵循因地制宜、合理 选材的原则。
1.0.4 修建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时,除本标准已有明确规定 外,还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排水沥青路面 drainage asphalt pavement
指压实后空隙率在18%以上,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 道的沥青路面类型。由于排水沥青路面具有大空隙结构,降雨情 况下雨水可通过渗入路面内部并横向排出,从而消除严重影响行 车安全的路表水膜,并具有降低交通噪声等特征。
2.1.2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 drainage asphalt mixture
指压实后空隙率在 18%以上,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 道的沥青混合料 ,它是一种以单一粒径碎石为主、按照嵌挤机理 形成的具有骨架一空隙结构的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2.1.3 高赫度改性添加剂 high viscosity additive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经过一定工艺合 成并制备成为 均匀粒子状的改性材料 ,以增强沥青绝对砧度 、增强沥青与集料 之间的私结性能为目的,可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直接投放并 快速实现改性 ,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强度 、水稳性、高低温和抗 飞散 、耐疲劳等多种性能。
2.1.4 高赫度改性沥青 high viscosity asphalt
60“C毛细管动力砧度值不小于 20 kPa·5的改性沥青。
2.1.5 熔融指数 melting index
在190“c温度和2.16kg压力下,高勃度改性添加剂熔体在 10min内通过标准毛细管的质量,以9/10min计。
2.1.6 防水豁结层 waterproof adhesive layer
排水沥青路面防水赫结层 ,又称为应力吸收 防水勃结功能层。 排水沥青混合料由粗集料骨架构成 ,路面荷载应力释放传递能量 损失小,对下卧层吸收和消化应力要求高;并且排水沥青混合料 的大空隙特点导致层间接触面积小 ,勃结层需要具备更高的勃附 能力和预防下卧层裂纹导致水浸人破坏的功能。因此 ,排水沥青 路面防水豁结层具有多功能的结构特点。3 结构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包括结构厚度设 计 、防水薪结层设计 、结构组合设计 、透水标线设计 、路面性 能设计。
3.1.2 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宜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 分析。
3.1.3 城镇道路排水沥青路面包括单层式排水沥青路面、双层 式排水沥青路面和全透式沥青路面。对需要减小降雨时的路表径 流量和降低道路两侧噪声的各类新建、改建道路,宜选用单层式 排水沥青路面;对需要缓解暴雨时城市排水系统负担的各类新建、 改建道路 ,宜选用双层式排水沥青路面 ;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 等于7×10一sc而5的公园、小区道路,停车场,广场和中、轻型 荷载道路 ,可选用全透式沥青路面。
3.1.4 在冷接缝和其他易飞散的路段 ,应采用增强抗飞散能力 的技术措施。
3.1.5 结构组合设计时应考虑结合路面的防水、排水系统综合 设计。
3.1.6 排水沥青路面应遵循环保优先的取材原则 ,注重 自然及 生态环境保护。3.2 结构厚度设计
3.2.1 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应与沥青结构层设计厚度相匹配, 排水沥青混合料下卧层沥青混合料最佳压实层厚度不宜小于混合 料最大公称粒径的 3倍。排水沥青混合料最佳压实厚度不宜小于 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
3.2.2 单层排水沥青路面厚度以 40 一50 mm为主,单层排水沥 青面层下卧层横坡应大于表面层横坡。
3.2.3 双层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排水功能层由小粒径排水沥青 混合料上层和大粒径排水沥青混合料下层组成 ,上层厚度宜为 20一30mm,下层厚度宜为 35一50mm。
3.2.4 全透式沥青路面结构最小厚度设计宜符合表 3.2.4的 规 定 。4 排水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沥青路面超高段、多车道 、陡坡大径 流排水以及边缘排水系统结构设计。4.1.2 排水沥青路面排水系统应计算饱和条件下的排水能力和 排水汇流点储存能力。
4.1.3 排水沥青路面下卧层及基层应优化层间 自由水和两侧浸 水的排水系统设计,防止排水设施的倒灌破坏。
4.1.4 水文与水力计算应符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现行 国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和现行行业标准《公 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的相关规定。
4.2 边缘排水系统设计
4.2.1 排水沥青路面边缘排水系统按照路面结构分为全透式和 浅层式边缘排水系统,沥青结构层与基层之间应设计层间自由水 排水盲沟或预埋渗水管道。
4.2.2 排水沥青路面边缘排水系统按照结构位置分为内置式和 表层式结构,排水结构分为明沟、暗沟和盲沟,全透式边缘不宜 设计明沟结构。边缘排水系统结构设计应根据排水需要 、路侧安 全与景观协调、施工条件等因素优化,断面尺寸可根据工程经验 或经水力水文计算确定。
4.2.3 明沟边缘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下卧层顶面排水的最大饱和排水能力,以及不得产生回流倒灌。明沟排水的断面可选用矩 形、浅碟形等结构,明沟结构设计,宜按图 4.2.3一1和图 4.2.3一2 的规定确定。




DBJ51/T 174-2021 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 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备案号J16002-2021
DB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P
DBJ51/T174-2021
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城市地下
综合管廊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urban subterranean corrugated steel
utility tunnel in Sichuan Province2021-09-01发布
2022-01-01实施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fd8b9384c887322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安全适用 、经
济合理、技术先进 、耐用环保、便于施工和维护,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装
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1.0.3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适度
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应满足在运输、施工和使
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
1.0.4 装配式钢结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
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钢结构综合管廊 corrugated steel utility tunnel
用波纹钢结构管、波纹板片等钢质结构构件组成的综合管廊。
2.1.2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结构 prefabricated corrugated steel utility tunnel
工厂内制造、现场拼装工艺施工成为整体的钢结构综合管廊。
2.1.3 闭口截面钢结构 structures with closed conduit
断面形式为圆形、椭圆形、管拱形等封闭形式的钢结构。
2.1.4 开口截面钢结构 structures with open conduit
断面半拱形、高弧拱等拱脚处与基础连接的非封闭形式的钢结构。
2.1.5 闭口拱形管廊 pipe一arched utility tunnel
由底部曲率半径大于侧部曲率半径的闭口截面结构建成的管廊,如簸箕形、马蹄形管廊。
2.1.6 开口拱形管廊 arched utility tunnel
由开 口截面波纹钢板建成的管廊,如半圆形 、高圆形管廊。
2. 1.7 结构性回填 engineered back fill
为保障钢结构物的柔性运动,在结构物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回填的技术措施。
2.1.8 最小覆土厚度 minimum depth of soil cover
能够保证结构稳定性且发挥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的覆土厚度最小值。
2.1.9 防火分区 fire compartment
在综合管廊内部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阻火包等防火设施进行防火分隔,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2.1.10 监控系统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system
使用采集、监视和处理设备,通过收集、处理综合管廊运行状态及附属设施设备的工作状态等信息,对相应设施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以保障综合管廊正常运行的系统。
2.1.11 设施保护区 protection area of the municipal tunnel
在综合管廊上方投影以及综合管廊地面设施周边划定的为保障综合管廊安全运营的区域。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可用于容纳给水、再生水、电力、雨水、污水、天然气、热力及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
3.0.2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适用于以下情况:
1 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工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地段;
2 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 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过江隧道等区域;
3 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工程管线以及开挖空间受限等区段;
4 重要的公共空间。
3.0.3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以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为依据,统一设计、施工和维护 ,并应满足工程管线的使用和运营维护要求。
3.0.4 老旧城区采用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时,宜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和道路及地下主要管线改造环境景观等建设,并与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协调衔接。
3.0.5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内容应包括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和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设计。
3.0.6 纳人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的城市工程管线应进行专项管线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及现行地方标准《四川省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DBJ51/T 077的有关规定。
3.0.7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吊装口、通风口、逃生口、人员出人口、管线分支口、污 (雨 )水检查井、热力固定支架 (墩)等节点设计应统筹考虑,宜集中设置。
3.0.8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节点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接缝及开洞处应采用防水密封措施,防水密封材料耐久性应与主体工程同寿命,并应满足行业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3.0.9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主体结构应进行防腐处理。
3.0.10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100年。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对结构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对构件出现的耐久性缺陷应及时处理。
3.0.n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体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3.0.12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乙类。
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GB/T 51336、《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的有关规定。4 材料与产品
4.1 主体材料
4.1.1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适宜的钢材性能和牌号。
4.1.2 钢材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和 《碳素结构钢》GB/T 700 的要求,抗拉强度不小于350 MPao
4.1.3 钢构件所用的钢板、钢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 3274 的规定,其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汀709、《冷弯波纹钢管》GB/T 34567 和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涵洞通道用波纹钢管 (板 )》JT/T 791的规定。
4.1.4 采用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时,其性能、尺寸、外形、重量及容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献 连续热镀锌薄钢板及钢带》GB/T 2518的规定。
4.1.5 型钢法兰材料采用碳素结构钢时,其尺寸、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热轧型钢》GB/T 706 的规定。
4.1.6 装配式钢结构综合管廊采用波纹钢板件时,波形尺寸规格 (图4.1.6)应符合表 4.1.6的规定.




正式版 DBJ51/T 151-2020 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附 文说明).pdf

资源简介/截图: 备案号J15377-2020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51/T151-2020
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Sichuan Province
2020-09-23发布
2021-01-01实施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b542ca93113866a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川建标发〔2018〕921号)的要求,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11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与小区;5城市绿地与广场;6城市道路与隧道;7城市水体;8施工管理;9运营管理;10效果评价;11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海绵城市工程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扩大优质生态产品建设,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指导和规范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与隧道、城市水体等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价。本标准不适用于流域类综合性工程的评价,但流域类综合性工程中的单项工程可按本标准的相应工程类型进行评价。
1.0.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应以建设效果为导向,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和系统治理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价。
1.0.4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海绵城市sponge city
通过规划及设施建设,使得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洪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内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模式。
2.0.2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和利用,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场地内累积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值。
2.0.4年径流污染削减率reduction rate of annual rainfall runoff pollution
区域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污染物(以SS计)的平均削减率的乘积。
2.0.5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材料间缝隙透水,一般指铺装材料本身不透水,而是通过材料之间施工时预留的缝隙透水。该类透水铺装具有抗堵塞能力强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有冻胀风险的寒冷地区。
2.0.14城市水体urban water
城市开发边界内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自然或人工水体。
按水体流态,城市水体一般又分为静态水体(如湖泊、坑塘等)和动态水体(如河流、溪流等)。
2.0.15立体绿化vertical greening
在各类建筑物及其构件内的多层次、多功能绿化,包括建筑物的竖向绿化(墙面、阳台、窗台)、屋顶绿化(屋顶、露台、平台)、室内绿化,以改善局部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美化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活动。
2.0.16径流量runoff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管渠至受纳水体的流量的统称。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在排水工程中径流量指降水超出一定区域内地面渗透、滞蓄能力后多余水量产生的地面径流量。
2.0.17内涝防治系统local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用于进行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使地面、道路等地区的积水深度不超过一定的标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大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应以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与隧道、城市水体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包括用地红线范围内与海绵效应相关的建(构)筑物及配套设施。
3.1.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内容包括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等方面,同时还应包括海绵设施的景观效果、适宜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3.1.3评价对象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上位规划中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3.1.4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分为预评价和工程评价两阶段。
预评价是对工程的设计阶段进行评价,应在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工程评价是对工程的设计阶段、施工管理、运营管理、建成效果、技术创新等进行评价,应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评价前,可不进行预评价。
3.1.5申请评价方应根据评价的阶段,提交工程的技术分析报告、测试资料、技术图纸等证明资料。申请评价方应对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1.6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技术分析报告和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评价等级。内容索引: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3.1一般规定5
3.2评价与等级划分6
4建筑与小区···9
4.1控制项…9
4.2评分项……10
5城市绿地与广场17
5.1控制项17
5.2评分项17
6城市道路与隧道24
6.1控制项…·24
6.2评分项……24
7城市水体………29
7.1控制项…29
7.2评分项…29
8施工管理…34
8.1控制项…34
8.2评分项………34
9运营管理…36
9.1控制项…36
9.2评分项……36
10效果评价…39
10.1控制项·39
10.2评分项·39
11提高与创新………42
11.1一般规定………42
11.2加分项…….…42
附录A评价方法……44
附录B低影响开发设施污染物去除率……51
附录C四川省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推荐名录…53
附录D低影响开发设施养护分级/分区……70
本标准用词说明…·75
引用标准名录……77
附:条文说明…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