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 /T 8405-2021 模板早拆施工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模板早拆施工技术规程条文说明41403d503d4301d1 总 则
1.0.1 为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发展,推广模板早拆技术应用,在模板早拆设计与施 工中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编制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域内工业与民用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水平构件的模板早拆施工,不适用于预应力构件施工。
1.0.3 模板早拆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京津冀三地现行相关标 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模板早拆施工 early striking
在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施工质量及安全的基础上,利用混凝土早 期强度,保留结构所需支撑,拆除已经完成构件成型和荷载传递作用部分模架的 施工工艺。
2.0.2 早拆装置 early striking accessories
由支撑顶板、升降托架等组成,安装在支撑立杆顶部,可实现在不改变立杆 支撑初始状态情况下将龙骨、模板降下,水平构件荷载转由立杆顶端承担的转换 装置。
2.0.3 等效龄期(De)equivalent age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温度不断变化,在这一段时间内,其养护的效果与在标准 条件下养护达到的效果相同时所需的时间。
2.0.4 成熟度 maturity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养护温度和养护时间的乘积。
2.0.5 混凝土早期强度 early strength of concrete
尚未达到 100%设计强度的混凝土结构所具备的结构能力,包括抗压强度、抗 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2.0.6 保留支撑 the retained supporting
实施模板早拆施工工艺时,按混凝土水平构件早期结构能力所留置的支撑立 杆。
2.0.7 支撑间距 support length
实施早拆模板施工工艺时,按混凝土早期结构能力所确定的模架立杆纵横向 距离。
2.0.8 多层连支 multi-layer continuous supporting
在施层的荷载,通过支撑立杆逐层向下传递,形成其下多个楼层共同分担荷 载的受力状态。
2.0.9 当期强度 the current intensity
混凝土结构在某个龄期的抗压强度。
3 基本规定
3.0.1 模板早拆施工应根据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支撑体系材料和环境 条件等进行模板早拆设计,编制模板早拆施工方案。
3.0.2 第一次拆除模板前应对构件混凝土当期强度做出判定。判定应以同条件试 块抗压强度为依据。
3.0.3 模板第一次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板模板支撑立杆间距不应大于 2m,结构强度不应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 50%;
2 梁模板支撑立杆间距不应大于 8m,结构强度不应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 75%。
3.0.4 模板早拆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次模架拆除时,结构荷载向保留支撑传递的转换应可靠;保留支撑应 始终处于承受荷载状态;
2 模架第一次拆除过程中,严禁扰动保留支撑体系;
3 多层连支的最下层楼板,应具备承受上部传递的荷载和自身荷载的能力。
3.0.5 模板的安装、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规范》GB50666 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等标准 的规定执行。 3.0.6 冬期施工采用模板早拆技术所浇筑的混凝土,宜采用综合蓄热法。
4 构配件
4.0.1 模板早拆支撑立杆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 或《低 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 /T3091 中规定的 Q235 普通钢管,其材质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 的规定。当钢管为低合金钢时,杆件截面及 材料指标应满足模板早拆支撑的设计要求。杆件及连接节点加工应符合国家或行 业现行材料加工标准。
4.0.2 模板早拆的支撑体系,立杆宜选用钢管,水平约束可采用定长水平拉杆、 扣件钢管通长水平拉杆以及独立钢支撑式无拉杆方式,并应在立杆顶部配置早拆 装置。定长水平拉杆节点约束形式可选用销键式,见图 4.0.2-1~图 4.0.2-5。




DB13/T 5360-2021 水利工程项目划分导则

资源简介/截图: ICS 27.140
CCS P 55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5360—2021
水利工程项目划分导则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2021 – 01 – 21 发布 2021 – 02 – 21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3/T 5360,DB13/T 5360-2021,导则,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项目划分,DB13/T 5360-2021 水利工程项目划分导则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利工程项目划分依据、项目划分程序、项目划分原则、项目划分编码、工程项目
划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等水利工程及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其它工程可参照
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33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DL/T 516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JTG F8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 288 船闸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SL 17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 288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SL 588 水利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
SL 631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
SL 63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
SL 633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
SL 634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堤防工程
SL 635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工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SL 636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
SL 637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安装工程
SL 638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发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SL 639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升压变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SL 694 水利系统通信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SL 703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
DB13/T 2801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利工程项目划分 divis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为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便于施工质量管理,按照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依据工程结构、施工部署
将水利工程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序)工程。
3.2
单位工程 unit project
具有独立发挥作用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建筑物。
3.3
分部工程 separated part project
在一个单位工程内能组合发挥一种功能的建筑安装工程,是组成单位工程的部分。对单位工程安
全、功能或效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分部工程称为主要分部工程。
3.4
单元工程 separated item project
在分部工程中由几个工序(或工种)施工完成的最小综合体,是日常质量考核的基本单位。
3.5
关键部位单元工程 separated item project of critical position
对工程安全、效益或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单元工程。包括土建类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安装工程中属
于关键部位的单元工程。
3.6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 separated item project of crucial concealment
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开挖、地下洞室开挖、地基防渗、加固处理和排水等隐蔽工程中,对工程安全
或功能有严重影响的单元工程。
3.7
主要建筑物及主要单位工程 main structure & main unit project
主要建筑物,指其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如堤坝、泄洪建筑物、
输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及泵站等。属于主要建筑物的单位工程称为主要单位工程。
3.8
工序 working procedure
按施工的先后顺序将单元工程划分成的若干个具体施工过程或施工步骤。对单元工程质量影响较
大的工序称为主要工序。
3.9
水利枢纽工程 key water control project
由若干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构成,可独立或联合发挥作用,实现除害、兴利目标的一组建筑物的
组合体。
3.10
河道堤防工程 river embankment project
为稳定河槽,改善河流边界条件及水流流态,达到河道通水、行洪安全目的工程。
3.11
引水(渠道)工程 water diversion (channel) project
为满足工农业及生活需要,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水源地通过取水建筑物、输水建
筑物引水至需水地的一种水利工程。
3.12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danger removal and reinforcement project of reservoir
为保证水库运行安全,对病险水库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3.13
农业灌溉及灌区工程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orks
为解决农业灌溉水源问题而修建的渠系工程。按使用功能包括渠道工程、水闸、灌排站、桥梁等
渠系工程。
3.14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groundwater overdraft
为补充地下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在地下水超采区
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3.15
维修养护工程 maintenance works
为保持工程设计功能,对水利工程及设施进行养护、维持、恢复或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而采取
的工程措施。
4 基本规定
4.1 项目划分依据
4.1.1 项目划分遵循国家、相关行业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
4.1.2 项目划分应依照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4.1.3 项目划分应满足合同工程的质量评定需要,并考虑工程结构、施工部署、施工工艺、场地环境
及投资规模等。
4.2 项目划分基本程序
4.2.1 项目划分应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进行,并确定主要单位工程、主要分部工
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项目法人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应将项目划分说明及划分表
(见附录 A)书面报相应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认。
4.2.2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收到项目划分书面报告后,应在 7 个工作日内对项目划分进行确认(见附录
B),并将确认结果书面通知项目法人。大型工程可分阶段报送与确认。
4.2.3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对单位工程、主要分部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项
目划分进行调整时,项目法人应重新报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确认。
4.3 项目划分原则
4.3.1 项目划分应结合工程结构特点、施工部署及施工合同要求进行,划分结果应有利于施工质量控
制及施工质量管理。
4.3.2 单位工程项目划分宜按招标标段或工程结构划分。线性工程可结合行政管辖区域、投资等划分
单位工程。
4.3.3 分部工程项目划分宜按工程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长度、功能或施工部署划分。同一个单位工
程中,同类型的分部工程的工程量不宜相差太大,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投资不宜相差太大。每个单位
工程中的分部工程数量,一般不宜少于 5 个




DB62/T-4128-2020 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 b305b7729eb8144078dd30083f9b836f

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以及公路工程档案验收与移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二级及以上公路新建、改扩建及养护大修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其它公路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17678.1-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
GB/T18894-2016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31-2017
JGJ/T 185-200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JTG 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交办发(2010 382号)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 (交公路发(2010 65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路建设项目文件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document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准备阶段文件、项目管理文件、监理文件材料、施工文件材料、竣工图和交、竣工验收文件。3.2
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材料 seedtime document ofconstrution project工程开工以前,在立项、审批、用地、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工程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3
项目管理文件材料 project management document
项目管理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形成的有效的各类过程管理文件及材料
3.4
监理文件材料 project supervision document
监理单位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5
施工文件材料constructing document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6
竣工图 as-built drawing
工程完工后,真实反映工程项目实体结果的图样。
3.7
交、竣工验收文件材料handingover document
建设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38公路工程档案highwayengineering archives公路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图纸、图表、声像资料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
3.9电子档案 electronic archives工程竣工文件材料以计算机转换成的电子文件,可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3.10
声像档案audio-visual archives
工程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历史记录。
3.11
整理arrangement
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程文件进行收集、分类、组卷、排序、编目,使之有序化的全过程。
3.12
案卷fle
由互有联系的若干文件组成的档案最小保管单位。
3.13
组卷fling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的组成案卷,亦称立卷。




DB62/T 3203-20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03-2021
角聚号:J15891-20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Acceptance Rules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Equipped Steel Building
2021-06-04发布2021-09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34344de8f8064841 总 则1.0.1 为规范甘肃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统一甘肃省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施工质量验收,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9度、房屋高度不超过100m、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钢框架-支撑、钢框架-延性墙板、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剪力墙)等结构形式的低层、多层、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1.0.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我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assembled steel housing
以钢结构作为主要结构系统,配套的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品部(构)件采用集成方法设计、建造的住宅建筑。2.0.2 钢框架结构 steel frame structure
以钢梁和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刚接连接,由梁、柱承受竖向、水平荷载的框架结构。2.0.3 钢框架-延性墙板结构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re⁃fined ductility shear wall
由钢框架和延性墙板构件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延性墙板有带加劲肋的钢板剪力墙等。2.0.4 钢框架-支撑结构 steel braced frame 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支撑构件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钢支撑分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等。2.0.5 外围护系统 building envelope system
由建筑外墙、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合而成,用于分隔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部品部件的整体。2.0.6 混凝土叠合楼板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
预制混凝土底板吊装后,在其顶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而共同组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2.0.7 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 composite slabs with steel bar struss deck
钢筋桁架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
2.0.8 现浇泡沫混凝土轻钢龙骨复合墙体 composite wall of cast-in-place foamed concrete with light board keel
以轻钢龙骨为支撑,以固定在轻钢龙骨上的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外墙用非承重纤维增强水泥板或纤维增强硅酸钙板为面板,中间现浇泡沫混凝土的复合墙体。2.0.9 部(构)件 component(elem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制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它构件的统称。2.0.10 部品 part
由工厂生产,构成外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统称。2.0.11 设备与管线系统 facility and pipeline system
由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组合而成,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整体。2.0.12 内装系统 interior decoration system
由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和卫生间组合而成,满足建筑空间使用要求的整体。2.0.13 干式工法 non-wet construction
现场采用干作业施工工艺的建造方法。2.0.14 集成式卫生间 integrated bathroom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墙面(板)、吊顶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2.0.15 集成式厨房 integrated kitchen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2.0.16 协同设计 collaborative design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装修、运营维护等要求的一体化设计。
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应做到设计标准化、部品部(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3.0.2 承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加工、施工的企业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及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项目宜采用总承包模式,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统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实现全过程的协同。3.0.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用BIM技术按照集成设计原则,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燃气和装修等专业之间进行协同设计。3.0.4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宜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结构构件、建筑部品和设备管线等进行虚拟建造,对安全、质量、技 术、施工进度等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协同管理。3.0.5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及部品部件生产、监理等单位对施工图进行图纸会审;应有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必要时进行专家论证。3.0.6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应满足防火、防腐、防水和隔声等建筑整体性能和品质的要求。3.0.7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的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按表3.0.7的要求进行划分,表中未列项目均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附录B相同。4 主体结构
4.1 钢构件进场
Ⅰ 一般规定
4.1.1 所有进场待安装或待组装的钢构件及材料进场后应进行检查和验收。零部件加工、组装及预拼装、焊接、防腐涂料涂装、防火涂 料涂装都应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的要求。4.1.2 钢结构应根据设计图和其它有关技术文件进行深化设计,其内容包括设计说明、构件清单、布置图、加工详图、安装节点详图等。深化设计图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施工。4.1.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钢构件进场验收的检验批应与各分项工程检验批一致。4.1.4 钢结构主要构件进场时还应对外观质量、构件编号、外形几何尺寸和垂直度、平整度、扭曲情况进行验收。4.1.5 钢构件进场时,生产企业应提供下列资料:1 钢构件出厂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2 钢材、高强螺栓的出厂检验报告和复验报告;3 焊接探伤检测报告;4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清单;5 深化设计图。




DB62/T 3208-2021 行道树栽植与养护管理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08-2021
备案号:J16027-2021
行道树栽植与养护管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lant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street trees2021-09-14发布 2021-12-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ccf26a8b32ed1091总则
1.0.1为了规范行道树栽植与养护管理作业,提高甘肃省行道树的栽植与养护管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行道树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根据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结合甘肃省各市州实际,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对行道树的栽植工程、养护工程和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0.3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内行道树的栽植与养护管理。
1.0.4行道树的栽植与养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定义
2.0.1行道树street trees
指栽植于道路两侧,为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乔木。
2.0.2树穴tree pit
为满足树木生长需要而预留在道路两侧的穴池。
2.0.3分枝点高(枝下高)height of branching point
树干最低分支点到地面的垂直高度。
2.0.4胸径diameter of trunk
树木距地面1.3m处的树干直径。
2.0.5适生树种suitable tree species
本地乡土树种或已引种多年且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
2.0.6株距row spacing
相邻两株树木树干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2.0.7假植heeling in
裸根苗木不能及时栽植时,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临时性覆盖的措施。
2.0.8开心形行道树open centre street trees
无中央领导干,树冠自然开展的行道树。
2.0.9杯状形行道树cup shaped street trees
具有典型杯状形的三股六权十二枝冠形的行道树。
2.0.10自然冠形行道树natural crown street trees
按照树木自身生长规律形成具有特定树冠形状的行道树。3基本规定
3.1立地条件
3.1.1地上生长空间应符合以下规定:
1人行道宽度应在3m以上:
2人行道宽度小于3m时,沿街建筑高度应在两层以下:
3道路弯道内侧栽植行道树不应影响行车的安全视线:
4行道树树干中心与地面有关设施外缘最小距离(见表
3.1.1,且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的规定。3.1.2地下生长空间应符合以下规定:
1行道树树穴应留有树木根系生长的空间,树穴长×宽×深应不小于1.2m×1.2m×1.2m:
2树穴宜采用条形树穴或连通树穴,树穴上下口径应一致,宽×深应不小于1.2m×1.2m;
3树穴周围及穴底土壤应透水、透气,遇不透水层必须破除:
4行道树树干中心与各种地下管线边缘的水平间距应不小于1.5m。
3.1.3栽植土壤应符合以下规定:
1呈微酸性至微碱性,pH应在6.0-8.5范围内;
2有机质含量应大于15%:
3全盐含量应小于2%0:
4有效土层应大于1.2m,土质应疏松、不板结,且内无垃圾。3.2树种和苗木选择
3.2.1应为当地适生树种,且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3.2.2应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及道路设计要求选择行道树树种及苗木规格,且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树干通直、树形端正、冠大荫浓、根系发达、抗病虫害能力强、耐修剪:
2花果无毒、无刺激性气味、无飞絮,且落果对行人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
3不宜选用速生或浅根性树种:
4同一条道路或路段应选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苗木;
5不宜选用大规格苗木(胸径大于20cm)
6不宜选用嫁接苗木:
7严禁选用截干苗木。4栽植工程
4.1栽植前准备
4.1.1现场调查应符合以下规定:
1施工前应核实人行道路面树穴、土壤、沿街建筑物、架空线、地下管线及其他构(建)筑物等现状:
2施工时发现图纸与现场不符,施工单位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由原设计单位变更设计。
4.1.2苗木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苗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应选用干直、树冠完整、芽饱满、无损伤、无病虫害的健壮苗木:
3苗木胸径不应小于8cm,主干分枝3个以上,分枝点高应不低于2.8m;
4带土球苗木的土球直径应为苗木地径的8倍~10倍,土球厚度应为土球直径的4/5:
5对于外地调运的苗木,必须通过植物检验检疫:
6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
4.1.3苗木运输应符合以下要求:
1苗木必须轻装轻放,按序装车、卸车,应做到根部在车头,
树冠在车尾,不得对苗木根系和枝干造成伤害:带土球苗木不得造成土球震裂或散球:
2苗木运输时,应覆盖根部,并保持根部湿润,树干易磨损处应加软垫保护。4.1.4栽植树穴应符合以下规定:
1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不小于6m,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内侧距离应不小于0.75m:
2挖穴时树穴上下口径应一致,且忌呈锅底形;
3树穴内挖出的土壤应分别堆置于穴外两侧,废土、碎石和建筑垃圾等杂物应及时清运:
4栽植前应在树穴内施有机肥,施肥量为每穴2kg:
5未及时栽植的树穴应采取覆盖、警示等措施。
4.1.5栽植土壤必须进行土壤质量检侧,且应符合本标准第3.1.3条的规定:栽植土壤经检测不符合要求时,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良后检测仍不符合要求时,必须换土。
4.1.6栽植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以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栽植为主,也可于秋季落叶后栽植;
2苗木不应反季节栽植,确需反季节栽植时,苗木必须带土球,并做好修剪、遮阴和保湿等措施,及时栽植,保证成活。
4.1.7栽植前修剪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根据树种习性、树冠生长状况、栽植季节、挖掘方式、运输条件、栽植地条件及设计要求等因素确定修剪方案:
2经过整形的苗木,栽植前应剪除伤枝、病虫枝和枯枝:未经整形的苗木,可结合修剪进行适当疏枝:
3修剪时剪口应平滑,不留桩橛,剪口直径大于2cm时应及时涂抹伤口保护剂。




DB62/T 3213-2021 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62/T 3213-2021
甘肃省地方标准
备案号:J16152-2022
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
Standard for depth of design documentation for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ngineering2021-12-10发布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6c13ca7a6b1d7bf1总 则1.0.1 为加强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管理,保 证各阶段装配式建筑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新建、改建、扩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建筑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1.0.3 本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 版)》(建质函〔2016〕247号)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编制,是甘肃省 装配式建筑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本标准的基础 上,设计深度尚应符合各类专项审查的相关要求。1.0.4 建筑工程(包括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一般应分为方 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 的民用建筑工程,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且合同中没有做初步设计 的约定,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人施工图设计。1.0.5 装配式建筑工程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以下原则 进行 :1 方案设计文件应满足方案设计审批的需要。2 初步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 需要,应满足 初步设计审批的需要。3 施工图设计文件 应满足编制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设 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对于将项目分别发包 给几个设计单位或实施设计分包的情况,设计文件相互关联处的 深度应满足各承包或分包单位设计的需要。1.0.6 在设计中应正确选用国家、行业和地方建筑标准设计,并 在设计文件的图纸目录或施工图设计说明中注明所选用图集的名
称。重复利用其他工程的图纸,应详细了解原图利用的条件和内 容,并作必要的核算和修改,以满足新设计项目的需要。1.0.7 当设计合同对设计深度另有要求时,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 同时满足本标准和设计合同的要求。1.0.8 本标准对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具有通用性。对于具 体的工程项 目设计,应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设计范围按本标准的相 关条款执行。1.0.9 本标准不作为各专业设计分工的依据。当多个专业由一 人完成时,应分专业出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符合本标准要求。1.0.10 当建设单位另行委托相关单位承担项目专项设计(包括 二次设计)时,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提出专项设计的技术要求并对 主体结构和整体安全负责。专项设计单位应依据本标准相关章节 的要求以及主体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并对 设计内容负责。1.0.1 1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中宜在方案阶段进行“技术策划”, 其深度应符合本标准相关章节的要求。预制构件生产之前应进行 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包括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详图设计。主体 建筑设计单位应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进行会签,确保其荷载、连接 以及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均符合主体结构设计的要求。
2 方案设计2.1 一般要求2.1.1 方案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 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对 于涉及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人防、超限高层建筑等设计的专 业,其设计说明应有相应的专门内容。2 总平面图以及相关建筑设计图 纸(若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 域燃气调压站,应提供热能动力专业的设计图纸,具体见2.3.3条)。3 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 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封面:写明项 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 责人、项目总负 责人及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
2.1.3 装配式建筑如有技术策划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技术策划报告 ,包括技术策划依据和要求 、标准 化设计要 求、建筑结构体系、建筑围护系统、建筑内装体系、设备管线等内容。
2 技术配置表,装配式结构技术选用及技术要点。3 经济性评估,包括项目规模、成本、质量、效率等 内容。4 预制构件生产策划,包括构件厂选择、构件制作及运 输方 案、工程所在地吊装水平及运输能力、构件生产能力,经济性评估等。3 初步设计3.1 一般要求3.1.1 初步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 专业设计说明、对于涉及 建筑节能、环保、消防、人防、绿建、装配式建筑等 ,其设计说明应 有相应的专项内容;说明应包括对于装配式建筑应有的相应的专 项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标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 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 术应用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设计说 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等。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3 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4 工程概算书。5 有关专业计算 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 ,但 应按本标准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3.1.2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封面: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2 扉页: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 责人、项 目总负责人 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 目录。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可单 独成册)。6 概算书(应单独成册)。
3.2 设计总说明3.2.1 工程设计依据应包含下列内容:1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文,如该 项 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立项报告、方案设计文件等审批文件的文号和名称。2 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 标准的 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 、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 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5 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 、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 据资料。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3.2.2 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应包含下列内容:1 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 分期建设的情况。3 承担的设计范围与 分工。3.2.3 总指标应包含下列内容:1 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 和反映建筑功能规模的技术指标。
2 其他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3.2.4 设计要点综述应包含下列内容:1 简述各专业的设计特点和系统组 成。2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 的情况。3 当项目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建设时,简述采用的 装配式建筑 技术要点。3.2.5 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包含下列内容: 1 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或高温水、燃料及
充电桩等供应的协作问题。2 总建筑面积、总概算 (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4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 的因素。5 明 确需要进行专项研究的内容,若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 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4 施工图设计4.1 一般要求4.1.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合同要求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设计 图纸以及图纸总封面; 对于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专业,其设计说明应有建筑节能设计的 专项内容;装配式建筑应有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说明,包括各专业 相关主要内容,还应包含以下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标 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 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说明;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 设计说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预制构件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预制构件验收措施;主要的装配式应用情况平 面示意简图。2合同要求的工程预算书。 各专业计算书:计算书不属于必须交付的设计文件 ,但应 按本标准相关条款的要求编制并归档保存。4.1.2 总封面标识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 项 目名称。2 设计单位名 称。3 项 目的设计编号 。
4 设计阶段。5 编制单位法 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和项 目总负责人的姓 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6 设计文件交付日期 。
4.2 总平面4.2.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目 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吊装场地机位平面布置 图,装配式应用情况平面示意图)、计算书等。4.2.2 图纸 目录应先列新绘制的图纸,后列选用的标准图和重复 利用图。4.2.3 设计说明应包含以下内容:1 一般工程分别写在有关的图 纸上。2 如重复利用某工程的施工图图纸及 其说明时,应详细注明 其编制单位、工程名称、设计编号和编制 日期;列出主要技术经济 指标表,说明地形图、初步设计批复文件等设计依据、基础资料。 4.2.4 总平面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1 保留的地形和地物。2 测量坐标网、坐标值 。3 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 (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控制 线、用地红线等的位置。4 场地四邻原有及 规划的道路、绿化带等的位置(主要坐标 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地下建筑物等的位置、 名称、层数。5 建筑 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 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6 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等)、围墙 、 无障碍设施 、排水沟、挡土墙 、护坡等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 寸)。如有消防车道和扑救场地,需注明。
7 指北针或风玫瑰图。8 建筑物、构筑物使用 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 编号表”。




DB62/T 3201-2021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01-2021
备案号:J15889-2021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retrofitting of existing office building
2021-06-04发布2021-09-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20eecb72fb048ea1总 则1.0.1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建筑舒适度,规范和引导甘肃省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推进甘肃省绿色建筑发展,编制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评估、策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1.0.3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既有办公建筑现状、改造目标和甘肃省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工程场地条件等特点,采用适宜的技术,提升既有办公建筑的综合性能。1.0.4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及甘肃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2 术 语2.0.1 绿色改造 green retrofitting
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办公环境、提升建筑使用功能等为目标,通过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提升既有办公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适度、使用功能和环保性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更新、加固、维护,以使改造后的办公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活动。2.0.2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设计活动。2.0.3 改造前评估 pre-assessment for retrofitting
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资料审阅、软件模拟等方法,对既有办公建筑现状进行检测、评估的活动。2.0.4 改造策划 retrofitting planning
依据改造前评估的结论,结合项目绿色改造目标,研究确定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等活动。2.0.5 改造后评估 post-assessment for retrofitting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后,对单项改造措施效果和综合性能进行检测、评估的活动。2.0.6 综合效能调适 commissioning
在办公建筑绿色改造的全过程中,对建筑各个系统在现场检查、平衡调适验证、设备性能测试及自控功能验证、系统联合运转、综合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
3 评估与策划
3.1 一般规定
3.1.1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造模式、功能需求、建筑周边利益相关者意见等因素,进行改造前评估、改造策划,并对改造效果进行改造后评估。3.1.2 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宜根据改造目标,按照建筑各专业开展局部或全面的评估与策划,主要包括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改造后评估应针对整体建筑进行,但需重点关注改造部分。3.1.3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可采用现场查勘、问卷调查、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方法,确定办公建筑的现状及运行效果。3.1.4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应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1 项目概况;2 评估依据;3 评估内容;4 评估过程和结果;5 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 3.1.5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策划阶段,宜出具策划报告,策划报告可包括下列内容:1 项目现状与改造内容;2 项目改造目标;
3 绿色改造方案;4 绿色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资源可利用性、经济性、社会效益、风险控制等);
5 环境保护措施;6 改造策划结论与建议。3.1.6 若既有办公建筑涉及绿色改造的部分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不全时,应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为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提供依据。4 绿色改造设计
4.1 规划与建筑
4.1.1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规划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1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场地应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超标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危害,当不满足时应进行相应的治理;2 进行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的场地内不应有排放污染超标的污染源,当无法排除超标的污染源时,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3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日照标准的相关要求,且不应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4 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应符合国家和甘肃省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4.1.2 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场地交通设计宜通过统筹规划,使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清晰合理,使用方便,满足交通和消防需求。 2 场地内的停车场地和停车设施应布置合理、方便快捷、设施完备,宜采取下列措施:1) 自行车停车位宜设置遮阳、防雨设施;2) 机动车宜采用地下停车库、立体停车库等节约用地的方式;3) 宜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对外开放;4) 宜在场地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5) 宜设置停车库(场)智能管理系统。




DB62/T 3212-2021 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12-2021
备案号:J16148-2022
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Design documentation standard for building and municipal excavation engineering2021-12-10发布 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9cc6f727c89f814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的有关技术政策,实现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的标准化,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内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的设计文件编制。
1.0.3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应做到内容完整齐全,文字简明扼要,图件清晰准确,比例协调,形式统一,文图相符。设计文件的文字、标点、术语、代号、符号、数字和计量单位均应符合有关标准
1.0.4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的设计文件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1.1建筑工程building engineering
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各项技术工作的总称。
2.1.2市政工程municipal engineering
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及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与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称。
2.1.3基坑excavations
为进行建(构)筑物地下部分的施工由地面向下开挖出的空间。
2.1.4基坑工程excavation engineering
为挖除建(构)筑物地下结构处的土方,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施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而采取的围护、支撑、降水、加固、挖土与回填等工程措施的总称。
2.1.5基坑支护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for excavations
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2.1.6支护结构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支挡或加固基坑侧壁的结构。2.1.7地下水控制groundwater control
为保证支护结构、基坑开挖、地下结构的正常施工,防止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所采用的截水、降水、排水、回灌等措施。
2.1.8降水dewatering
为防止地下水通过基坑侧壁与坑底流入基坑,用抽水井或渗水井降低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的方法。
2.1.9截水帷幕curtain for cutting off drains
用以阻隔或减少地下水通过基坑侧壁与坑底流入基坑和控制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的幕墙状竖向截水体。3基本规定
3.0.1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62/T25-3111进行划分。
3.0.2与永久性边坡相结合的基坑工程设计时,回填后对永久性边坡有影响的应满足永久性工程设计要求。
3.0.3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特点、建(构)筑物基础型式、基坑深度、施工条件、工期造价等因素,精心设计,做到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保护环境。
3.0.4建筑与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等,并应签章齐全。
3.0.5设计说明应包含以下内容:
1基坑工程概况:
2基坑周边已有建筑及市政管线等环境条件;
3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设计依据:
5基坑安全等级划分及设计参数:
6支护结构设计、地表水及地下水控制设计:
7施工技术要求;
8质量检测要求:
9基坑监测技术要求;
10工程风险提示及应急处置措施建议。4设计说明
4.0.1基坑工程概况部分宜包含以下内容:
1基坑所处地理位置,基坑规模、周长、面积、地下室层数、开挖深度、设计基坑运营时间等:
2基础形式,底板、承台、连梁及垫层的尺寸、标高等;
3正负零标高、绝对标高、自然地面起算标高的相互关系。
4.0.2基坑周边已有建筑及市政管线等环境条件部分宜包含以下内容:
1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类别与等级、层数、结构型式、基础型式、基础埋深、与基坑平面位置关系、建设及竣工时间、目前结构完损情况,其中对于基坑周边房屋密集的地区,建设单位宜对基坑周边可能受损坏的邻近建筑委托具有资质的房屋安全鉴定单位进行房屋安全鉴定;
2邻近道路(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街巷道路)的类别与等级、交通负载量、道路结构特征、与基坑平面位置关系、完损情况;
3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的类型与等级、结构特征、埋置深度、与基坑平面位置关系、完损情况;
4邻近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已建、规划、地上、地下)结构外边线与基坑相对位置关系;
5施工平面布置可能产生的地面超载等。




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 工程有限公司.pdf

资源简介/截图: 2659页完整版《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编著: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编 CIP号:第266835号,ISBN:978-7-122-30906-8 ,责任编辑:周国庆 辛田,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978-7-122-30906-8,9787122309068,ISBN 9787122309068,上册,中石化,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工设计手册,第五版,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五版)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含6篇53章。上 册包括工厂设计、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化工单元工艺设计3篇;下册包括化工 系统设计、配管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3篇。《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第五版)在保持原有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在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的系统性、完 整性上实现了跃升,以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工艺设计、工艺系统设计的三 大基本程序为核心,形成了化工企业工艺设计内容的完整序列。本次修订反映 了第四版出版以来化工工艺设计技术和方法上的新进展,除新增化工工艺流程 设计一篇外,其他各篇在专业内容和设计现代化方面都进行了充实,内容更为 翔实和丰富。 本手册可供化工、石油化工、医药、轻工等行业从事工艺设计的工程技术 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行业和有关院校的师生参考。《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由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原上海医药工业设计 院)倾力打造,凝结了公司几代资深技术专家和设计大师们几十年从事化工、 石油化工、医药工程等领域技术开发、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 程管理的智慧结晶和技术积淀,自1986年首次出版以来,广受化工工艺设计人 员欢迎,已成为化工工艺设计人员的必备手册,成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 化工工艺设计工具书。手册第四版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 等奖”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类)一等奖”。 本次修订主要反映第四版出版以来化工工艺设计技术和方法上的新进展, 并以持续提升、精益求精的理念对第四版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延续手 册“精品图书”的一贯风格,努力把手册推向新的高度。值得欣喜的是,手册第 五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成为手册一个新的起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公司面临市 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和环保绿色高附加值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创新开发提升工 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以往更为重要,尤为迫切。为此,本次修订增设了化工 工艺流程设计一篇,从过程工程着手,阐明化工工艺设计主要程序和内容,并 具体说明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及化 工装置工艺节能技术和综合能耗的计算。 本次修订在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实现了跃升,形成了工厂设计、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化工单元工艺设计、化工系统设计、配管设计、 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六大篇,并以工艺设计的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工 艺设计、工艺系统设计的三大基本程序为核心,形成了化工企业工艺设计内容 的完整序列。 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近年来工程业务成果 和丰富实践经验,除新增化工工艺流程设计一篇外,其他各篇在专业内容和设 计现代化方面都进行了充实,从原来的37章增加至现在的53章,内容更为翔实 和丰富。第1篇 工厂设计 第1章 典型的化工企业构成 1 化工企业的常规构成 1.1 化工企业的组织机构 1.2 化工企业的基本工程组成 2 化工企业建设的园区化 2.1 化工园区的基本构成条件 2.2 化工园区的主要优势 2.3 生态工业园 第2章 化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1 化工设计主要过程概述 2 项目前期阶段 2.1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2.1.1 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2.1.2 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1.3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 2.2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2.3 技术采购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 技术开发阶段 3.1 技术路线选择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1.1 技术路线比对 3.1.2 技术路线的选择 3.2 研究开发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2.1 研究开发的分类 3.2.2 几项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3.3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工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 3.3.1 工艺专业需完成的工作 3.3.2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工艺专业需提出的条件 4 工艺设计包开发阶段 4.1 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 4.1.1 设计基础 4.1.2 工艺说明 4.1.3 物料平衡 4.1.4 消耗量 4.1.5 界区条件表 4.1.6 卫生、安全、环保说明 4.1.7 分析化验项目表 4.1.8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 4.1.9 建议的设备布置图及说明 4.1.10 工艺设备一览表 4.1.11 工艺设备 4.1.12 自控仪表4.1.13 特殊管道 4.1.14 主要安全泄放设施数据表 4.1.15 有关专利文件目录 4.2 工艺手册 4.2.1 工艺说明 4.2.2 正常操作程序 4.2.3 开车准备工作程序 4.2.4 开车程序 4.2.5 正常停车程序 4.2.6 事故处理原则 4.2.7 催化剂装卸 4.2.8 采样 4.2.9 工艺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4.2.10 环境保护 4.2.11 设备检查与维护 4.3 分析化验手册 5 总体设计阶段 5.1 总体设计原则及总的工作内容 5.1.1 总体设计原则与目的 5.1.2 总体设计的工作内容 5.2 总体院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5.2.1 建设规模的确定 5.2.2 产品方案的确定 5.2.3 全厂工艺总流程及公用系统平衡简述 5.2.4 原料、燃料和辅助物料供应 5.2.5 主项表、设计分工的确定 5.2.6 全厂管理体制和总定员 5.2.7 中心化验室 5.3 装置院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5.3.1 装置概况说明 5.3.2 装置组成说明 5.3.3 工艺流程简述 5.3.4 产品、副产品、原料、催化剂、化学品、 公用物料的技术规格 5.3.5 消耗(或产出)定额和消耗(或产出)量 5.3.6 界区条件 5.4 总体设计阶段总体院与装置院的条件关系表 6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 6.1 基础工程设计开工条件与文件深度 6.2 基础工程设计文件中工艺专业设计文件 6.2.1 工艺部分 6.2.2 分析化验 6.3 基础工程设计文件中工艺专业的工作内容 6.3.1 工艺部分 6.3.2 分析化验 7 工厂基础工程设计7.1 工厂基础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2 工艺专业相关设计工作 7.2.1 全工厂性设计 7.2.2 各工艺装置基础工程设计 7.2.3 中心化验室基础工程设计 8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 8.1 详细工程设计文件的组成 8.1.1 工艺部分 8.1.2 分析化验 8.2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工艺专业的工作 8.2.1 工艺部分 8.2.2 分析化验 9 设计条件和图纸会签 9.1 设计条件的交接 9.1.1 公司外部条件 9.1.2 公司内部条件的交接 9.2 设计图纸会签 9.2.1 基础工程设计(初步设计)图纸会签 9.2.2 详细工程设计(施工图)图纸会签 10 常用工具 10.1 工艺设计中常用的手册和指南 10.2 工艺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10.2.1 Aspen ONE Engineering 10.2.2 SimSci PRO/Ⅱ 10.2.3 HTRI 10.2.4 FRI Device Rating Program 10.2.5 CFD软件 10.2.6 Smart Plant P&ID 10.2.7 CRANE 第3章 工厂和装置的物料、能量和公用工程平衡 1 工厂的物料、燃料和公用工程平衡 1.1 物料平衡 1.2 燃料平衡 1.3 公用工程平衡 1.3.1 蒸汽及凝水系统平衡 1.3.2 水平衡 1.3.3 风平衡 2 装置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第4章 厂址选择和工厂布置 1 厂址选择 1.1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2 工业企业厂址的基本条件 1.2.1 场地条件 1.2.2 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2.3 供排水条件 1.2.4 供电条件1.2.5 交通运输条件 1.3 厂址选择的工作阶段 1.3.1 准备阶段 1.3.2 现场工作阶段 1.3.3 编制报告阶段 2 工厂布置 2.1 工厂布置的基本任务 2.2 工厂总平面布置 2.2.1 工厂总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 2.2.2 总平面布置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3 竖向布置 2.3.1 竖向布置的基本任务 2.3.2 竖向布置的技术要求 2.3.3 竖向布置方式 2.3.4 土石方工程计算 2.4 管线综合布置 2.4.1 管线综合布置的工作内容 2.4.2 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3 工厂运输设计 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3.2 水路运输的基本技术条件 3.3 准轨铁路运输的主要技术条件 3.3.1 铁路设计的基本技术条件 3.3.2 工业企业站场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3.3.3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3.4 公路运输的主要技术条件 3.4.1 工厂道路分类 3.4.2 厂外道路 3.4.3 厂内道路 4 工厂绿化 4.1 一般要求 4.2 绿化布置 5 常用参考资料 5.1 新建厂设计基础资料收集提纲(表4-24) 5.2 改扩建项目设计基础资料收集提纲(表4-25) 5.3 常用规范 第5章 工程经济 1 概述 2 投资估算 2.1 国内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2 引进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3 中外合资企业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2.3.1 投资估算的特点和要求 2.3.2 估算文件的组成和内容 2.3.3 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 2.3.4 投资估算表2.4 工艺装置的投资估算 2.4.1 概算法 2.4.2 指数法 3 资金筹措 4 产品成本估算 5 财务评价 5.1 报表形式 5.1.1 基本报表 5.1.2 辅助报表 5.2 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 5.3 不确定性分析 5.3.1 盈亏平衡分析 5.3.2 敏感性分析 5.3.3 概率分析 5.4 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 5.5 中外合资企业项目的经济评价 6 国民经济评价 6.1 报表形式 6.1.1 基本报表 6.1.2 辅助报表 6.2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 7 设计概算 7.1 设计概算的编制要求 7.2 总概算 7.2.1 编制方法和要求 7.2.2 总概算项目设置内容 7.3 综合概算 7.4 单位工程概算 7.4.1 建筑工程 7.4.2 设备工程 7.4.3 安装工程 7.5 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7.6 引进项目投资编制办法 7.6.1 引进项目价格计算基础 7.6.2 引进项目费用内容 7.6.3 引进项目费用支付 7.6.4 引进项目的合同价款计算方法 7.6.5 单机设备引进和材料引进费用的计算 7.6.6 国内运杂费 7.6.7 引进项目及引进设备、材料安装费 7.6.8 引进项目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7.6.9 引进设备、材料费用有关名词解释 8 化工建设设备材料划分 8.1 工艺及辅助生产设备与材料 8.1.1 设备范围 8.1.2 材料范围8.2 工业炉设备与材料 8.2.1 设备范围 8.2.2 材料范围 8.3 自控设备与材料 8.3.1 设备范围 8.3.2 材料范围 8.4 电气设备与材料 8.4.1 设备范围 8.4.2 材料范围 8.5 电信设备与材料 8.5.1 设备范围 8.5.2 材料范围 8.6 给排水、污水处理设备与材料 8.6.1 设备范围 8.6.2 材料范围 8.7 采暖通风设备与材料 8.7.1 设备范围 8.7.2 材料范围 8.8 劳动安全卫生设备与材料 8.8.1 设备范围 8.8.2 材料范围 8.9 消防设备与材料 8.9.1 设备范围 8.9.2 材料范围 8.10 环境监测设备与材料 8.10.1 设备范围 8.10.2 材料范围 8.11 分析化验设备与材料 8.11.1 设备范围 8.11.2 材料范围 8.12 橡胶设备与材料 8.12.1 设备范围 8.12.2 材料范围 8.13 医药设备与材料 8.13.1 设备范围 8.13.2 材料范围 9 费用控制 9.1 费用控制实施步骤 9.2 项目设计阶段费用控制 9.3 采购阶段费用控制 9.4 施工阶段费用控制 10 工程结算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保护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和文件 2 环保标准2.1 有关环境质量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常用标准 2.3 常用设计规范和规定 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处理参数 4 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4.1 工艺技术选择 4.2 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 4.3 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 4.4 固体废物排放控制 4.5 噪声控制 4.6 水体污染紧急防控措施 4.6.2 事故排水储存计算 5 废气处理技术 5.1 大气污染物来源与分类 5.2 石化、化工及制药企业主要大气污染源 5.3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 5.3.1 除尘方法 5.3.2 吸收法 5.3.3 吸附法 5.3.4 燃烧法 5.3.5 催化净化 5.3.6 冷凝法 5.3.7 生物处理法 6 废水处理技术 6.1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6.2 废水处理基本原则 6.3 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6.3.1 中和 6.3.2 隔油 6.3.3 气浮 6.3.4 萃取、吹脱和汽提 6.3.5 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 6.3.6 化学沉淀 6.3.7 有机废水生化处理 6.4 节水减排与污水再生利用 6.4.1 节水减排途径 6.4.2 污水再生利用 7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7.1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7.2 化工、石化及制药企业部分固体废物的基本参数 7.2.1 液态废物及其基本参数 7.2.2 固态废物参数 7.3 固体废物治理基本方法 7.3.1 固体废物管理基本原则 7.3.2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7.3.3 固化/稳定化7.3.4 热处理 7.3.5 填埋法 8 噪声控制 8.1 噪声的分类和来源 8.2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 8.2.1 吸声法 8.2.2 隔声法 8.2.3 消声法 8.3 噪声源防护距离估算 9 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第7章 劳动安全卫生 1 概述 2 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1 法律、法规与标准综述 2.2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3 建设项目中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分析 3.1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3.2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3.3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分类 3.4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 3.5 建设项目涉及危险、有害因素和有害程度辨析手段 3.6 重大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3.7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8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作业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4 劳动安全卫生的对策措施 4.1 基本要求和原则 4.2 劳动安全对策措施 4.3 劳动卫生对策措施 4.4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对策措施 5 健康、安全和环保 5.1 几种安全性研究方法 5.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6 危险性分析与可操作性HAZOP研究 6.1 HAZOP研究的概况 6.2 工程项目HAZOP的研究 6.3 HAZOP研究的应用实例 7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分析 7.1 SIL分析的概述 7.2 工程项目的SIL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工程设计项目专篇编制规定 1 消防设计专篇编制规定 1.1 项目前期 1.2 项目设计阶段 1.2.5 省市消防专篇编制规定2 环境保护专篇编制规定 2.1 项目前期 2.2 项目设计阶段 3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规定 4 职业安全卫生设计专篇编制规范 4.1 项目前期 4.2 项目设计阶段 4.2.1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 5 节能专篇编制规定 5.1 项目前期 5.2 项目设计阶段 6 抗震设防专篇编制规定 6.1 石油化工工厂基础工程设计内容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PMP-STD- EM2004—2016) 6.2 石油化工装置基础工程设计内容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PMD-STD- EM2003—2016) 参考文献 第9章 工程设计常用安全卫生标准规范和有关资料 1 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 1.1 火灾危险性分类 1.1.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1.2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2 爆炸危险环境划分 1.2.1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 1.2.2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 2 防火防爆与防雷防静电设计规定 2.1 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 2.2 厂房和仓库的层数、面积防火限制 2.3 防火间距 2.3.1 厂际防火间距 2.3.2 厂房的防火间距 2.3.3 仓库的防火间距 2.3.4 储罐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 2.3.5 防火间距起止点的计算规定 2.4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与抗爆 2.4.1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 2.4.2 建筑物的抗爆设计 2.5 厂房和仓库的安全疏散 2.5.1 厂房的安全疏散 2.5.2 仓库的安全疏散 2.5.3 消防和疏散通道 2.5.4 消防电梯 2.5.5 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 2.5.6 防烟和排烟设施 2.6 防雷规定 2.6.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2.6.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7 防静电规定 2.7.2 石油化工粉体料仓防静电燃爆设计规范(GB 50813—2012) 2.7.3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 20675—90) 2.7.4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 3097) 2.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2.9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2.9.1 灭火器的配置 2.9.2 灭火器 3 工厂安全卫生防护设计 3.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3.2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2.1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2.2 车间的防尘、防毒设计 3.2.3 化工车间的通风换气 3.3 工作场所物理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3.1 噪声 3.3.2 振动 3.3.3 高温作业 3.4 车间卫生设计 3.4.1 防噪声设计 3.4.2 防振设计 3.4.3 防高温作业设计 3.4.4 车间卫生设施设计 3.5 工厂与周边居民区的卫生防护距离 4 洁净厂房设计 4.1 洁净度分级 4.1.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13) 4.2 医药工业生产洁净厂房设计要求 5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5.1 环境质量标准 5.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5.1.2 水质标准 5.1.3 噪声 5.2 排放标准 5.2.1 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5.2.2 噪声污染排放标准 6.3 助燃性气体 6.4 遇水燃烧物质 6.5 遇空气自燃物质 6.6 各种粉尘的爆炸下限 6.7 各种物质的电阻率 6.8 液体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6.9 固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阻率 7 建设工程常用规范 7.1 工程设计常用规范7.2 工程施工、验收常用规范 参考文献 第2篇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第10章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1 过程工程 1.1 过程工业 1.2 过程工程 1.2.1 从化学工程到过程工程 1.2.2 过程工程 1.3 精细化学品及产品工程 1.3.1 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兴起 1.3.2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特点 1.3.3 产品工程 1.3.4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的关系 2 过程工程的分析和综合 2.1 过程系统 2.2 过程系统模拟和分析 2.3 过程系统综合和集成 2.4 过程系统优化 3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3.1 过程工程研究对象的多尺度和多阶段特性 3.2 实现过程工程综合的方法 3.3 过程工程和化工工艺设计 参考文献 第11章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 1.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 1.1.1 概述 1.1.2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和化工企业建设项目各主要程序及相互关系 1.2 机会研究 1.2.1 研究课题的产生 1.2.2 选择开发课题应遵循的原则 1.2.3 研究课题的种类 1.2.4 信息研究 1.2.5 探索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1.3 工艺开发(基础研究) 1.3.1 工艺开发试验(小试) 1.3.2 工艺开发的主要内容 1.4 工程开发(过程研究) 1.4.1 工程开发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2 模型试验 1.4.3 中间试验(中试) 1.4.4 化工中试装置工艺设计的特点 1.4.5 工艺设计包(工艺包) 1.5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评价和全过程 1.5.1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评价1.5.2 化工过程技术开发的全过程 1.5.3 概念设计 1.6 工程公司在化工过程开发中的地位作用 2 工艺开发放大的方法 2.1 逐级经验放大法 2.2 数学模拟法 2.2.1 数学模型 2.2.2 数学模拟法的应用 2.3 部分解析法 2.4 相似放大法 2.4.1 冷模试验的理论基础 2.4.2 相似现象 2.4.3 相似理论 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3.1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工艺基础 3.1.1 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模式 3.1.2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 3.1.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1.4 化工单元操作和节能 3.1.5 化工过程系统能量集成和节能 3.2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3.3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举例 3.3.1 10万吨/年异丁烯装置分离和产品精制工 艺设计基础条件 3.3.2 工艺基础分析 3.3.3 工艺方框流程图 3.3.4 工艺流程草图 3.3.5 工艺模拟流程图 3.3.6 工艺流程图 3.4 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第12章 化工装置工艺节能技术和综合能耗计算 1 化学工业节能的三个方面 1.1 结构节能 1.1.1 产业结构 1.1.2 产品结构 1.1.3 企业结构 1.1.4 地区结构 1.2 管理节能 1.3 技术节能 1.3.1 工艺节能 1.3.2 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节能 1.3.3 化工过程系统节能和能量集成 1.3.4 控制节能 2 化工单元操作工艺节能典型举例——蒸馏过程的工艺节能技术 2.1 蒸馏操作过程和操作工艺的最优化2.1.1 采用最佳回流比 2.1.2 选择最佳进料位置 2.1.3 选择最佳进料状态 2.2 多股进料 2.3 侧线出料 2.4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2.4.1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原理 2.4.2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流程 2.4.3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设置 2.4.4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应用范围 2.4.5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的工业应用 2.5 热泵精馏 2.5.1 热泵精馏的原理 2.5.2 闭式热泵精馏 2.5.3 开式热泵精馏 2.5.4 分割式热泵精馏 2.5.5 蒸汽喷射式热泵精馏 2.5.6 蒸汽吸收式热泵精馏 2.6 多效精馏 2.6.1 多效精馏的原理 2.6.2 多效精馏的流程 2.6.3 多效精馏的节能效果和效数 2.6.4 多效精馏的应用准则 2.6.5 多效精馏的应用实例——甲醇-水分离 2.7 热耦精馏 2.7.1 热耦精馏的基本概念 2.7.2 热耦精馏的应用 2.7.3 热耦精馏流程的适用范围 2.7.4 差压热耦合蒸馏技术 2.8 附加回流及蒸发精馏节能技术 2.8.1 SRV精馏原理 2.8.2 SRV精馏的应用 3 化工装置能耗的计算 3.1 化工装置能耗的构成 3.1.1 化工装置总能耗的构成 3.1.2 乙烯装置能耗构成的剖析 3.2 化工装置能耗统计的计算方法 3.2.1 化工装置能耗的计算公式 3.2.2 燃料、电和耗能工质及蒸汽的能源折算值 3.2.3 化工装置能耗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3.3 蒸汽能源折算值的计算方法 3.3.1 蒸汽能源折算值的几种取值方法 3.4 数据表 3.4.1 蒸汽有效能数据表 3.4.2 蒸汽能源折算值数据表 参考文献第13章 物化数据 1 常见气体的物性参数 1.1 几种气体的物性参数(表13-1) 1.2 气体的黏度 1.2.1 一般气体在常压下的黏度(图13-1) 1.2.3 烃蒸气在常压下的黏度(图13-3) 1.2.5 二原子气体的黏度(图13-5) 1.3 气体及蒸气的比热容 1.3.1 气体的比热容(图13-6) 1.3.2 烷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7) 1.3.3 烯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8) 1.3.4 二烯烃、炔烃、二氯乙烷和乙腈蒸气的比热容(图13-9) 1.3.5 环戊烷系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0) 1.3.6 环己烷系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1) 1.3.7 芳香烃蒸气的比热容(图13-12) 1.3.8 气体cp-cV(图13-13) 1.3.9 烃类蒸气的绝热系数cp/cV(图13-14) 1.3.10 有机化合物的摩尔热容(表13-2) 1.4 气体的扩散系数 1.4.1 一些物质在几种气体中的扩散系数(表13-3) 1.4.2 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表13-4) 1.5 气体的热导率 1.5.1 二烯烃、炔烃和醇类气体的热导率(图13-15) 1.5.2 芳香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16) 1.5.3 常用气体的热导率(图13-17) 1.5.4 高压下有机化合物气体的热导率(图13-18) 1.5.5 氢的热导率(图13-19) 1.5.6 二原子气体的热导率(图13-20) 1.5.7 氨的热导率(图13-21) 1.5.8 二氧化碳的热导率(图13-22) 1.5.9 氯气的热导率(表13-5) 1.5.10 制冷剂蒸气的热导率(图13-23) 1.5.11 正烷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24) 1.5.12 异烷烃和烯烃气体的热导率(图13-25) 2 水的物性参数 2.1 饱和水的物性参数(表13-6) 2.2 饱和水蒸气的物性参数(表13-7) 2.3 饱和水蒸气的蒸汽压(-20~100℃)(表13-8) 2.4 过热水蒸气的密度、比热容、热导率和黏度(图13-26~图13-29) 2.5 水蒸气焓熵图(图13-30) 2.6 水蒸气温熵图(图13-31) 3 空气的物性参数 3.1 干空气的物性参数(表13-9) 3.2 干空气密度和饱和水蒸气含量(表13-10) 3.3 空气湿焓图(图13-32) 4 常见液体的物性参数4.1 某些盐类水溶液的沸点(表13-11) 4.2 液体的相对密度和密度 4.2.1 部分油品的相对密度(表13-12) 4.2.2 部分液体的相对密度(表13-13) 4.2.3 醇类的相对密度(图13-33) 4.2.4 常见无机物水溶液的相对密度(表13-14) 4.2.5 烷烃的相对密度(图13-34) 4.2.6 烯烃和二烯烃的相对密度(图13-35) 4.2.7 芳香烃的相对密度(图13-36) 4.2.8 常用溶剂的相对密度(图13-37) 4.2.9 有机液体的相对密度(图13-38) 4.2.10 乙腈和氢氧化钠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39) 4.2.11 浓硫酸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0) 4.2.12 稀硫酸、硝酸和盐酸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1) 4.2.13 氯化钙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图13-42) 4.2.14 氨水溶液的密度(表13-15) 4.2.15 液氨(及蒸气)的密度(表13-16) 4.3 液体的比热容 4.3.1 一般液体的比热容(图13-43) 4.3.2 烷烃、烯烃、二烯烃液体的比热容(图13-44) 4.3.3 芳香烃液体的比热容(图13-45) 4.3.4 溶剂和醇类液体的比热容(图13-46) 4.3.5 氨水的比热容(表13-17) 4.3.6 常用酸、碱水溶液的比热容(图13-47) 4.3.7 制冷剂液体的比热容(图13-48) 4.3.8 氯化钙水溶液的比热容(图13-49) 4.3.9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比热容(表13-18) 4.4 液体和水溶液的体积膨胀系数(表13-19) 4.5 液体的黏度 4.5.1 黏度换算(图13-50) 4.5.2 一般液体的黏度(图13-51) 4.5.3 烷烃液体的黏度(图13-52) 4.5.4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液体的黏度(图13-53) 4.5.5 芳香烃和环己烷液体的黏度 4.5.6 有机化合物液体的黏度(图13-55) 4.5.7 液体烃的黏度(常压及中压)(图13-56) 4.5.8 硫酸水溶液的黏度(图13-57) 4.5.9 氯化钙水溶液的黏度(图13-58) 4.5.10 氢氧化钠水溶液的黏度(图13-59) 4.5.11 盐类水溶液的相对黏度(图13-60) 4.5.12 盐酸和氨水溶液的黏度(图13-61和图13-62) 4.5.13 液氯的黏度(表13-20) 4.5.14 硝酸的相对黏度(表13-21) 4.6 液体的扩散系数 4.6.1 某些无机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表13-22) 4.6.2 某些液体的自扩散系数(表13-23)4.6.3 某些液体二组分扩散系数(表13-24) 4.7 液体的表面张力 4.7.1 某些无机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表13-25) 4.7.2 烷烃的表面张力(图13-63) 4.7.3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的表面张力(图13-64) 4.7.4 芳香烃的表面张力(图13-65) 4.7.5 醇类、二甘醇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图13-66) 4.7.6 一般液体的表面张力(图13-67) 4.7.7 烃类混合物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68) 4.7.8 烷烃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69) 4.7.9 烯烃等物质表面张力和液气密度差关系(图13-70) 4.7.10 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20℃)(表13-26) 4.8 标准电极电位(表13-27) 4.9 液体的热导率 4.9.1 烷烃液体的热导率(图13-71) 4.9.2 烯烃、二烯烃和炔烃液体热导率(图13-72) 4.9.3 芳香烃液体的热导率(图13-73) 4.9.4 醇类液体的热导率(图13-74) 4.9.5 部分液体的热导率(图13-75) 4.9.6 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钾溶液的热导率(表13-28) 4.9.7 液体制冷剂的热导率(饱和状态)(图13-76) 4.9.8 氨水溶液的热导率(图13-77) 4.10 溶解度 4.10.1 无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表13-29) 4.10.2 一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表13-30) 4.10.3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78) 4.10.4 氢氧化钠和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79) 4.10.5 碳酸氢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图13-80) 4.10.6 硫化氢在一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一)(图13-81) 4.10.7 硫化氢在一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二)(图13-82) 4.10.8 硫化氢在二乙醇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图13-83) 4.10.9 几种常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表13-31) 5 汽液平衡蒸气压力 5.1 醇、醛、酮和醚类的蒸气压(图13-84) 5.2 烷基酸和胺类的蒸气压(图13-85) 5.3 芳香烃、酚类的蒸气压(图13-86) 5.4 芳香烃、卤素和氮化合物的蒸气压(图13-87) 5.5 卤代烃的蒸气压(图13-88) 5.6 烷烃、烯烃和二烯烃的蒸气压(图13-89) 5.7 硝酸水溶液的蒸气压(表13-32) 5.8 发烟硫酸液面上SO3的蒸气压(表13-33) 5.9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水蒸气的分压(表13-34) 5.10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SO3的分压(表13-35) 5.11 硫酸水溶液液面上H2SO4的分压(表13-36) 5.12 硫酸水溶液的总蒸气压(表13-37) 5.13 盐酸水溶液的蒸气压(表13-38)5.14 盐酸水溶液中HCL的蒸气压(表13-39) 5.15 几种化学品的蒸气压(图13-90) 6 一些化合物的热力学常数 6.1 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 6.1.1 无机物的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101325Pa,25℃) 6.1.2 有机物的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101325Pa,25℃)(表13-41) 6.2 燃烧热 6.2.1 有机物燃烧热 6.2.2 几种无机物的燃烧热(101325Pa,18℃)(表13-43) 6.3 溶解热及水溶液生成热 6.3.1 常用无机物溶于水的溶解热(18℃)(表13-44) 6.3.2 某些常用物质的水溶液生成热(表13-45) 6.4 蒸发潜热 6.4.1 某些液体的蒸发潜热(表13-46) 6.4.2 烷烃的蒸发潜热(图13-91) 6.4.3 烯烃和二烯烃的蒸发潜热(图13-92) 6.4.4 芳香烃的蒸发潜热(图13-93) 6.4.5 溶剂的蒸发潜热(图13-94) 6.4.6 正构烷烃的蒸发潜热与温度、压力关系(图13-95) 6.4.7 正构烷烃在减压时的蒸发潜热(图13-96) 6.5 熔融热和酸碱中和热 6.5.1 元素和无机物的熔融热(101325Pa)(表13-47) 6.5.2 有机物的熔融热(101325Pa)(表13-48) 6.5.3 酸碱中和热(表13-49) 6.6 升华热和吸附热 6.6.1 某些物质的升华热(表13-50) 6.6.2 活性炭和硅胶的积分吸附热(表13-51) 6.6.3 不同类型活性炭上CO2的积分吸附热(表13-52) 7 固体物料的物性参数 7.1 某些固体物料的密度、热导率、比热容和热扩散率(表13-53) 7.2 某些材料的辐射黑度(表13-54) 8 常用有机化合物的物化数据(表13-55和表13-56) 9 高温载热体 9.1 有机高温载热体 9.1.1 道生油物性数据(表13-57) 9.1.2 YD系列导热油 9.1.3 三一牌系列导热油物性数据 9.1.4 X6D系列导热油 9.1.5 氢化三联苯导热油 9.1.6 Therminol系列导热油 9.1.7 NeoSK-Oil系列导热油 9.2 无机高温载热体 9.2.1 熔融金属物性参数(表13-77) 9.2.2 熔盐物性参数(表13-78和表13-79) 9.2.3 烟道气物性参数(表13-80) 10 物化数据计算10.1 纯组分特性 10.1.1 临界温度 10.1.2 临界压力(Lyderson法) 10.1.3 临界体积 10.1.4 临界压缩系数 10.1.5 偏心因子 10.1.6 Riedel常数 10.1.7 势能常数 10.1.8 沸点 10.2 蒸气压 10.2.1 纯液体的蒸气压 10.2.2 与不凝性气体共存时的蒸气压 10.3 气体和液体的p-V-T关系 10.3.1 Pitzer-Curl法 10.3.2 液体密度 10.3.3 液体的体膨胀系数和压缩系数 10.4 流体相平衡 10.4.1 气液平衡系统 10.4.2 液液平衡系统 10.4.3 液相活度系统 10.5 热容和热焓 10.5.1 气体的比热容 10.5.2 液体的比热容 10.5.3 固体在常温下的比热容 10.5.4 理想气体的焓及熵 10.5.5 气体和液体的比焓 10.6 蒸发潜热、生成热及燃烧热 10.6.1 蒸发潜热 10.6.2 正常沸点下的蒸发潜热 10.6.3 蒸发潜热与温度的关系 10.6.4 熔融热 10.6.5 升华热 10.6.6 溶解热 10.6.7 理想气体的生成热 10.6.8 燃烧热 10.7 表面张力 10.7.1 纯物质的表面张力 10.7.2 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10.7.3 非水溶液混合物的表面张力 10.7.4 含水溶液表面张力 10.8 黏度 10.8.1 气体黏度 10.8.2 液体黏度 10.9 热导率 10.9.1 气体的热导率 10.9.2 液体热导率10.9.3 液-固悬浮体的热导率 10.9.4 金属热导率 10.10 扩散系数 10.10.1 气体的扩散系数 10.10.2 液体的扩散系数 10.11 纯物质特性常数表(表13-119) 11 模拟系统数据库和数据估算系统 11.1 数据库 11.1.1 纯组分数据库 11.1.2 其他数据库 11.2 热力学性质模型和物理参数估算 11.2.1 热力学性质模型 11.2.2 物理性质参数估算(表13-121) 12 常用单位换算(表13-122~表13-142)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化工单元工艺设计 第14章 反 应 器 1 概述 1.1 反应器设计和化学反应工程 1.2 反应器的基本类型 1.3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1.4 反应器设计数学模型的组成 2 化学反应动力学 2.1 本征反应动力学 2.1.1 反应速率 2.1.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2.1.3 单一反应 2.1.4 复杂反应 2.2 表观动力学(宏观动力学) 2.2.1 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2.2.2 气-液反应动力学 3 停留时间分布和流体流动模式 3.1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 3.2 返混 3.3 流动模型 3.3.1 平推流和全混流模型 3.3.2 多釜串联模型 3.3.3 轴向分散模型 4 均相反应器 4.1 间歇釜式反应器 4.2 平推流反应器 4.3 全混釜式反应器 4.4 循环反应器 4.5 组合反应器 4.6 非等温情况的能量衡算 4.6.1 间歇釜式反应器4.6.2 平推流反应器 4.6.3 全混釜式反应器及其热稳定性 5 固定床反应器 5.1 粒子几何特性和床层空隙率 5.2 床层压力降 5.3 床层的传质 5.4 床层的传热 5.4.1 粒子和流体间传热 5.4.2 固定床的有效热导率 5.4.3 固定床和器壁间的传热膜系数 5.5 薄层催化剂反应器的计算 5.6 等温床的计算 5.7 绝热床的计算 5.8 拟均相二维模型和非均相模型 6 流化床反应器 6.1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行为 6.1.1 几个重要参数 6.1.2 床层的膨胀 6.1.3 气体分布器 6.1.4 气泡 6.1.5 粒子捕集 6.2 流化床的传热 6.3 流化床的传质 6.4 流化床的数学模型 7 气液反应器 7.1 气液反应器的选择原则 7.2 反应器的组合 7.3 汽液反应器中的传递过程 7.3.1 鼓泡流型 7.3.2 分布器开孔率 7.3.3 气泡尺寸 7.3.4 气含率 7.3.5 比表面积 7.3.6 传质系数的计算 7.3.7 扩散系数DAL和DBL 7.3.8 气体溶解度 7.3.9 气液鼓泡层的传热 7.4 气液鼓泡反应器设计计算 7.4.1 设计计算步骤 7.4.2 经验处理原则 8 计算举例 参 考 文 献 第15章 发酵 1 发酵罐的设计 1.1 好氧发酵罐的结构型式 1.1.1 机械搅拌自吸式发酵罐1.1.2 空气带升环流式发酵罐 1.1.3 高位塔式发酵罐 1.2 厌氧发酵罐的结构型式 1.3 标准式发酵罐 1.3.1 罐的几何尺寸 1.3.2 通气和搅拌 1.3.3 搅拌器几何尺寸和搅拌功率的计算 1.3.4 传热 1.3.5 变速搅拌 1.4 发酵罐的能量消耗和节能 1.4.1 概述 1.4.2 通气和搅拌 1.4.3 无菌压缩空气的制备 1.4.4 发酵液的冷却 1.4.5 发酵车间供电电压 2 发酵罐及其系统 2.1 发酵空气处理系统 2.1.1 预空气过滤器的选型设计 2.1.2 空气压缩机选型 2.1.3 压缩空气的冷却和分水装置设计 2.1.4 总空气过滤器 2.1.5 空气终端过滤器 2.1.6 空压站的管道设计 2.1.7 发酵车间的管道系统设计 2.2 培养基的灭菌 2.2.1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2.2.2 培养基的连续灭菌 2.2.3 培养基灭菌形式比较 2.3 管道和阀门 2.3.1 配料 2.3.2 接种 2.3.3 抗生素专用阀门 2.4 测量仪表和控制 3 设计实例 3.1 范围和用途 3.2 生化反应罐 3.3 抗生素发酵罐 3.3.1 红霉素发酵罐 3.3.2 赤霉素发酵罐 3.3.3 泰乐菌素发酵罐 参 考 文 献 第16章 液体搅拌 1 液体搅拌机理 1.1 均相液液混合 1.2 固液悬浮搅拌 1.3 非均相液液分散1.4 气液分散和混合 1.5 高黏度流体搅拌 2 搅拌器的结构类型 2.1 推进式搅拌器 2.2 开启涡轮式搅拌器 2.3 圆盘涡轮式搅拌器 2.4 桨式搅拌器 2.5 锚式和框式搅拌器 2.6 螺带式搅拌器 2.7 螺杆式搅拌器 2.8 三叶后掠式搅拌器 2.9 新型轴流式搅拌器 2.10 新型径流式搅拌器 2.11 大型结晶罐用组合搅拌器 3 搅拌容器的内部构件 3.1 挡板 3.2 导流筒 4 搅拌器选型和转速计算 4.1 均相液液混合 4.2 固液悬浮搅拌 4.3 非均相液液分散 4.4 气液分散 4.5 搅拌转速的确定 5 搅拌功率计算 5.1 搅拌功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5.2 高速桨叶的功率特征数 5.3 无挡板或低速桨叶的功率特征数 5.4 电机功率的选择 5.5 计算举例 6 搅拌操作的传热计算 6.1 传热介质侧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1.1 盘管中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1.2 夹套中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6.2 搅拌容器内流体的传热膜系数 7 搅拌工艺设计的放大技术 8 非牛顿型流体搅拌 9 搅拌节能 参 考 文 献 第17章 蒸馏和吸收 1 蒸馏过程 1.1 汽液平衡关系的表达 1.2 汽液平衡的热力学关系式 1.2.1 理想系统 1.2.2 非理想系统 1.3 活度系数的计算 1.3.1 Van Larr和Margules方程1.3.2 Scatchard-Hildebrand方程 1.3.3 Wilson方程 1.3.4 NRTL方程 1.3.5 UNIF AC方程 1.3.6 含有缔合组分的汽液平衡计算 1.4 汽液平衡关系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参 考 文 献 2 蒸馏过程的计算 2.1 简捷法 2.1.1 MT图解法 2.1.2 简捷计算法 2.2 严格法 2.2.1 设计数据的规定和最终计算结果 2.2.2 三对角矩阵法的数学模型 2.2.3 三对角矩阵法的计算步骤和框图 2.2.4 有关说明 参 考 文 献 3 蒸馏过程的传质速率 3.1 板式塔板效率的推算[15,19~21] 3.1.1 塔板效率的定义 3.1.2 塔板效率的经验关联式 3.2 填料塔等板高度的计算 3.2.1 幕赫法[22] 3.2.2 格兰维尔法[23] 参 考 文 献 4 气体吸收 4.1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 4.2 吸收过程的计算 4.2.1 吸收剂用量 4.2.2 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4.3 板式塔吸收、解吸过程的计算 4.3.1 理论板数 4.3.2 板效率 4.4 变温吸收过程 4.4.1 吸收热效应 4.4.2 热效应影响的处理方法 4.4.3 操作变量的影响 4.4.4 设备结构上的考虑 4.5 多组分吸收 4.5.1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图解法 4.5.2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Kremser-Brown法 4.6 化学吸收 参 考 文 献 5 塔设备设计 5.1 填料塔设计 5.1.1 填料类型和特性参数5.1.2 流体力学计算 5.1.3 塔内构件的设计 5.2 板式塔设计 5.2.1 塔径估算 5.2.2 塔板布置、降液管及溢流堰设计 5.2.3 筛板设计和流体力学计算 5.2.4 浮阀塔板设计和流体力学计算 参 考 文 献 6 计算应用软件 6.1 蒸馏和吸收过程模拟计算软件 6.2 塔器水力学计算软件 6.2.1 FRI DRP软件 6.2.2 KG-TOWER软件 第18章 液液萃取 1 概述 2 液液相平衡及相图 2.1 液液相平衡关系 2.3 萃取剂的选择 3 液液萃取过程计算 3.1 单级萃取[1,2] 3.2 多级错流萃取[1,2] 3.3 多级逆流萃取[1,2] 3.4 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 3.5 其他萃取方法 3.6 软件计算 4 液液萃取设备 4.1 萃取设备分类 4.2 常用萃取设备 4.2.1 混合澄清槽 4.2.2 塔设备 4.2.3 离心萃取器 4.3 萃取设备比较及选型 5 填料萃取塔设计计算 5.1 设计概述 5.1.1 设计特点 5.1.2 设计计算步骤 5.2 塔径设计计算 5.3 塔高设计计算 5.4 计算举例 6 转盘萃取塔设计计算 6.1 结构和操作原理 6.2 数学模型 6.2.1 水力学模型 6.2.2 传质特性 6.3 塔高设计计算举例 6.4 设计和运行中的问题分析6.5 新型转盘萃取塔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 7 萃取技术新进展 7.1 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 工艺及设备 7.1.3 特点及应用 7.2 膜萃取 7.2.1 基本理论 7.2.2 设备 7.2.3 特点及应用 7.3 双水相萃取 7.3.1 基本理论 7.3.2 过程及设备 7.3.3 特点及应用 7.4 外场强化萃取过程 7.5 萃取新型设备 7.5.1 MSPI 7.5.2 塔式混合澄清萃取器 7.5.3 ECR转盘萃取塔 符 号 说 明 参 考 文 献 第19章 吸附及变压吸附 1 吸附的基本原理 1.1 吸附现象 1.2 吸附平衡 1.3 吸附速率 1.4 吸附等温线 2 吸附剂 2.1 常用吸附剂种类 2.2 天然吸附剂 2.3 合成吸附剂 2.4 吸附剂的物性 3 吸附工艺及装置 3.1 吸附分离工艺 3.2 固定床吸附器 3.3 固定床吸附器内的吸附传递过程 3.4 吸附负荷曲线和穿透曲线 4 变压吸附 4.1 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 4.2 循环吸附工艺 4.2.1 变温循环工艺 4.2.2 变压循环工艺 4.2.3 惰性气吹扫循环工艺 4.2.4 其他循环工艺 4.3 变压吸附操作原理 4.4 变压吸附的循环流程4.5 吸附分离的应用 4.6 吸附剂的选择 4.7 变压吸附装置的工艺设计 参 考 文 献 第20章 膜分离设备 1 概述 1.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特性 1.3 膜材料 1.3.1 膜的分类和应用 1.3.2 膜材料 1.4 膜组件 1.4.1 板框式膜组件 1.4.2 圆管式膜组件 1.4.3 卷绕式膜组件 1.4.4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1.4.5 集装式膜组件 1.4.6 膜组件的特点比较 2 膜分离基本概念 2.1 微滤 2.1.1 液体过滤 2.1.2 气体过滤 2.2 超滤 2.2.1 超滤的基本原理 2.2.2 超滤膜的特性和种类 2.2.3 超滤装置 2.2.4 超滤的影响因素 2.2.5 超滤的工艺流程 2.3 纳滤 2.3.1 纳滤膜组件及其分离过程 2.3.2 纳滤膜分离过程的设计 2.3.3 影响纳滤膜分离的主要因素 2.4 反渗透 2.4.1 反渗透基本原理 2.4.2 反渗透膜 2.4.3 反渗透装置的设计 2.4.4 反渗透基本工艺流程 2.4.5 反渗透的预处理 2.5 渗析 2.6 离子交换膜 2.6.1 概述 1950年,Juda试制成功了具有高选择透过性的阳、阴离子交换膜,从而奠定了 电渗析技术的实用基础。 2.6.2 分离基本原理 2.6.3 EDR装置 2.7 气体膜2.8 渗透汽化 2.8.1 概述 2.8.2 分离基本原理 3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3.1 发酵用空气的微滤除菌 3.2 药液的微滤除菌 3.3 卡那霉素的超滤除热原 3.4 糖化酶的超滤浓缩 3.5 甲氧头孢菌素C发酵液的超滤分离菌丝体 3.6 6-氨基青霉烷酸的纳滤浓缩 3.7 链霉素的反渗透浓缩 4 膜分离技术在石化和化工领域的应用 4.1 环氧乙烷合成过程中气体膜回收乙烯 4.2 聚烯烃生产过程中气体膜回收烃类 4.2.1 聚合反应过程中气体膜回收烃类 4.2.2 树脂纯化过程中的烃类回收 4.3 从催化裂化干气中回收氢气和烯烃 4.4 合成氨和合成甲醇弛放气中气体膜回收氢气 4.5 无水乙醇的渗透汽化膜法制备 5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及污水回用中的应用 5.1 超滤技术 5.2 反渗透技术 5.3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5.3.1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5.3.2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征 5.3.3 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技术参数 5.3.4 膜污染及其控制 5.4 平板膜-生物反应器 参 考 文 献 第21章 离心机和过滤机 1 离心机 1.1 离心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2 离心机的选用要求和标准 1.3 离心机的选型 1.3.1 选型参数 1.3.2 性能指标 1.3.3 选型的基本原则 1.4 过滤离心机的选用 1.4.1 生产能力计算 1.4.2 三足式离心机和平板式离心机 1.4.3 上悬式离心机 1.4.4 卧式刮刀卸料离心机 1.4.5 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 1.4.6 离心力卸料离心机 1.4.7 其他类型的过滤离心机 1.5 沉降离心机的选用1.5.1 生产能力计算 1.5.2 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1.5.3 碟式分离机 1.5.4 其他类型的沉降离心机 1.6 物料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1.7 离心机的配套设备 1.8 离心机的采购 1.8.1 离心机的采购程序 1.8.2 离心机数据表 2 过滤机 2.1 过滤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2.2 过滤机的选用要求和标准规范 2.3 过滤机的选型 2.3.1 选型参数 2.3.2 选型的基本原则 2.4 过滤机的计算 2.4.1 恒压过滤 2.4.2 恒速过滤 2.4.3 先升压后恒压过滤 2.4.4 过滤常数测定 2.5 常用过滤机 2.5.1 转鼓真空过滤机 2.5.2 带式过滤机 2.5.3 盘式过滤机 2.5.4 叶滤机 2.5.5 筒式加压过滤机 2.5.6 压滤机 参 考 文 献 第22章 换热器 1 换热器的分类和选用 1.1 换热器的分类 1.1.1 按工艺功能分类 1.1.2 按传热方式和结构分类 1.2 换热器的选用 1.2.1 冷却器 1.2.2 加热器 1.2.3 再沸器 1.2.4 冷凝器 1.2.5 蒸发器 1.3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用 1.3.1 工艺条件 1.3.2 结构参数 1.3.3 换热器设计标准 2 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 2.1 稳态传热方程 2.1.1 总传热系数2.1.2 有效平均温差 2.2 传热系数计算 2.2.1 管程传热膜系数[1] 2.2.2 壳程传热膜系数 2.3 压力降计算 2.3.1 管程压力降[5] 2.3.2 壳程压力降 2.4 换热器设计计算程序和计算举例 2.4.1 设计计算程序 2.4.2 计算举例 3 管壳式冷凝器 3.1 冷凝器的结构特征与选型 3.1.1 冷凝器型式的选择 3.1.2 管壳式冷凝器的局部结构 3.2 冷凝传热膜系数 3.2.1 管内冷凝传热膜系数 3.2.2 管外冷凝传热膜系数 3.2.3 多组分的冷凝传热 3.2.4 含不凝气的冷凝传热 3.3 冷凝器压力降计算 3.3.1 管程压力降 3.3.2 壳程压力降 3.3.3 计算举例 3.4 冷凝器计算举例 4 再沸器 4.1 再沸器型式的选用 4.2 釜式再沸器 4.2.1 设计要点 4.2.2 传热系数 4.2.3 管束的最大热负荷 4.2.4 计算举例 4.3 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4.3.1 设计要点 4.3.2 传热系数 4.3.3 压力降 4.3.4 设计举例 4.4 卧式热虹吸式再沸器 4.4.1 选择要点 4.4.2 传热系数 4.4.3 压力降计算 5 翅片管 5.1 翅片管的应用 5.2 翅片管的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 5.2.1 传热方程 5.2.2 传热系数 5.3 翅片管排压力降计算6 套管和发夹式换热器 6.1 套管式换热器的特点 6.2 传热系数和压力降计算 6.2.1 传热系数 6.2.2 压力降计算 6.3 发夹式换热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6.3.1 发夹式换热器的优缺点 6.3.2 发夹式换热器的适用范围 7 板式及紧凑式换热器 7.1 板式换热器的分类和应用 7.2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 7.2.1 波纹板式换热器 7.2.2 螺旋板式换热器 7.3 无相变板式换热器压力降计算 7.3.1 波纹板式换热器 7.3.2 螺旋板式换热器 7.4 波纹板式换热器计算举例 7.5 板框式换热器的特点 7.6 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 7.7 板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8 蒸发器 8.1 单效蒸发器设计 8.2 多效蒸发器设计 9 空冷器 9.1 概述 9.1.1 空冷器的结构与型式 9.1.2 空冷器型号的表示方法及系列标准 9.2 空冷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 10 污垢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参考值 10.1 污垢系数(表22-37~表22-39) 10.2 总传热系数推荐值 10.2.1 管壳式换热器(表22-40~表22-44) 10.2.2 蛇管式换热器(表22-45~表22-49) 10.2.3 套管式换热器(表22-50~表22-53) 10.2.4 空冷器(表22-54、表22-55) 10.2.5 喷淋式换热器(表22-56、表22-57) 10.2.6 螺旋板式换热器(表22-58) 10.2.7 其他换热器(表22-59) 10.3 液体、气体的普朗特数(图22-53、图22-54、表22-60、表22-61)[42] 参 考 文 献 第23章 容器 1 容器的分类和选用 1.1 容器的分类 1.2 容器的选用 2 容器工艺设计 2.1 立式和卧式重力气-液分离器2.1.1 应用范围 2.1.2 立式重力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1.3 卧式重力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1.4 计算图表 2.2 立式和卧式丝网气-液分离器 2.2.1 应用范围 2.2.2 立式丝网气-液分离器的尺寸设计 2.2.3 卧式丝网气-液分离器的设计 2.2.4 计算图表 2.3 液-液分离器 2.3.1 分散相液滴沉降速度 2.3.2 卧式沉降罐尺寸 2.3.3 立式沉降罐尺寸 2.4 聚结器在液-液分离容器中的应用 2.4.1 聚结分离技术机理 2.4.2 聚结分离的应用及设备 2.4.3 聚结器选型和设计原则 2.5 缓冲容器 2.5.1 应用范围 2.5.2 容积计算原则 3 容器的型式和内部结构部件 参 考 文 献 第24章 储罐 1 储罐设计的一般要求 1.1 一般原则 1.2 储运系统的计量要求 1.3 储罐物料加热设计 1.3.1 储罐需设置加热器的情况 1.3.2 储罐物料加热温度应符合的要求 1.3.3 加热介质的选用 1.4 储罐物料储存温度 2 储罐选用 2.1 储罐容量 2.1.1 物料储罐容量设计 2.1.2 物料计算日储量 2.1.3 物料储存天数 2.1.4 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 2.2 储罐选型 2.3 储罐数量 2.3.1 原油和原料储罐的数量 2.3.2 中间原料储罐的数量 2.3.3 产品储罐的数量 2.3.4 重油(含燃料油)储罐的数量 2.3.5 润滑油类、电器用油类和液压油类储罐的数量 2.3.6 污油罐的数量 2.4 储罐系列2.4.1 拱顶罐系列 2.4.2 浮顶罐系列 2.4.3 内浮顶罐系列 2.4.4 卧式罐系列 2.4.5 球罐系列 3 常压和低压罐区 3.1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 3.1.2 储罐操作压力 3.1.3 储罐设计温度 3.2 储罐布置 3.2.1 罐组布置 3.2.2 防火堤和隔堤设置规定 3.3 储罐附件 3.3.1 储罐附件选用 3.3.2 储罐附件布置 3.4 罐区管道布置 3.5 储罐仪表选用一般要求 3.6 储罐氮封系统设置 3.6.1 储罐氮封控制原理 3.6.2 储罐氮封工艺流程 3.6.3 氮封系统示意流程图 3.7 储罐防雷、防静电 3.7.2 储罐防静电措施 3.8 储罐防腐蚀工程 3.8.1 一般要求 3.8.2 涂层保护设计 4 压力储罐区 4.1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 4.1.1 设计压力确定 4.1.2 设计温度确定 4.2 压力储罐区布置 4.2.1 压力储罐布置 4.2.2 液化烃储罐防火堤及隔堤的设置 4.3 压力储罐附件选用 4.4 压力储罐管道布置 4.5 压力储罐仪表选用一般要求 4.6 压力储罐安全防护 4.6.1 压力储罐的安全阀设置 4.6.2 压力储罐安全阀的选型 4.6.3 其他工艺要求 4.6.4 防雷防静电措施 4.7 液化烃球罐注水系统设计 4.7.1 注水水源 4.7.2 注水点位置 4.7.3 注水点的连接方式 4.7.4 注水泵排量确定及注水压力4.7.5 注水压力确定 4.7.6 注水系统示意流程图 参 考 文 献 第25章 工业炉 1 工业炉的炉型和设计要点 1.2 工业炉的设计要点 1.2.1 设计原则 1.2.2 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有关专业互提条件 1.2.3 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 2 工业炉的热效率和燃料消耗量 2.1 工业炉的热效率 2.2 工业炉的燃料消耗量 3 工业炉节能技术 3.1 主要节能措施 3.1.1 回收烟气余热,降低排烟温度 3.1.2 减少炉壁散热损失 3.1.3 减少空气过剩量 3.1.4 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3.2 余热回收技术 3.2.1 翅片管、钉头管的应用 3.2.2 余热锅炉的应用 3.2.3 空气预热器的应用 4 燃料和燃烧计算 4.1 燃料 4.1.1 固体燃料 4.1.2 液体燃料 4.1.3 气体燃料 4.2 燃烧计算 4.2.1 燃料发热量 4.2.2 燃烧所需空气量 4.2.3 燃料生成烟气量 4.2.4 烟气密度 5 燃烧室和燃烧装置 5.1 燃烧室的容积 5.1.1 一般燃烧室的容积 5.1.2 管式加热炉的炉膛容积 5.2 燃烧装置 5.2.1 固体燃料燃烧装置 5.2.2 液体燃料燃烧器 5.2.3 气体燃料燃烧器 6 工业炉传热计算 6.1 辐射段传热 6.2 对流段传热 6.3 炉壁散热损失 7 工业炉系统压力降和排烟系统 7.1 炉管内物料的压力降7.2 烟气系统压力降 7.3 烟囱设计 7.3.1 按抽力要求确定烟囱高度 7.3.2 按有害物质排放要求确定烟囱高度 7.3.3 其他参数确定 7.4 引风机的选用 8 炉衬材料 8.1 炉衬材料的基本要求 8.2 常用耐火隔热制品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2.1 黏土质耐火砖 8.2.2 高铝砖 8.2.3 黏土质隔热耐火砖 8.2.4 高铝质隔热耐火砖 8.2.5 低硅刚玉砖 8.2.6 一般刚玉制品 8.2.7 碳化硅耐火制品 电石炉用自焙炭砖用于砌筑大、中型电石炉炉底及熔池内衬。 8.2.9 高铬砖 8.3 常用隔热制品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3.1 硅藻土隔热制品 8.3.2 膨胀蛭石及膨胀蛭石制品 8.3.3 膨胀珍珠岩及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 8.3.4 岩棉及岩棉制品 8.3.5 矿渣棉及矿渣棉制品 8.3.6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 8.3.7 硅酸钙绝热制品 8.3.8 轻质氧化铝制品 8.3.9 常用隔热制品的物理性能及使用范围 8.4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8.4.1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种类及使用温度 8.4.2 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形态分类及用途 8.4.3 绝热用硅酸铝棉制品主要性能(表25-49) 8.4.4 常用耐火纤维折叠式模块结构 8.4.5 派罗块纤维模块 8.5 常用不定形耐火、隔热材料的用途和使用温度 8.5.1 致密不定形耐火材料 8.5.2 隔热不定形耐火材料 8.5.3 耐火陶瓷纤维不定形材料 8.5.4 耐火泥浆和表面涂层 9 一般加热炉的工艺计算电算化程序 9.1 工艺计算电算化程序介绍 9.2 程序框图 参 考 文 献 第26章 干 燥 器 1 干燥器的分类和选型 1.1 干燥器的分类1.2 干燥器的选型 2 干燥过程计算 2.1 干燥速率曲线 2.2 恒速干燥阶段的计算 2.2.1 按X-t干燥曲线的计算方法 2.2.2 按R-t干燥速率曲线的计算方法 2.2.3 按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2.3 降速干燥阶段的计算 2.4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2.4.1 预热器的热量消耗 2.4.2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2.4.3 热量衡算的应用示例 3 箱式(间歇式)干燥器 3.1 平行流式箱式干燥器 3.2 穿流式箱式干燥器 3.3 真空箱式干燥器 4 隧道式干燥器 4.1 隧道式带式通风干燥器 4.2 洞道式干燥器 5 喷雾干燥器 5.1 喷雾干燥器的分类 5.2 喷雾干燥室的设计 5.3 雾化器 5.3.1 雾化器的类型 5.3.2 雾化器的选用原则 5.4 SZDB-40型无菌系统喷雾干燥机 5.5 P型喷雾干燥器系列产品 5.6 PA、PB、PC、PD系列喷雾干燥装置技术参数 5.7 喷雾干燥计算举例 5.8 喷雾干燥的闭路循环系统 5.9 喷雾干燥的应用 6 气流干燥器 6.1 特性和运行参数 6.2 分类 6.3 直管型气流干燥器 6.4 脉冲型气流干燥器 6.5 倒锥式气流干燥器 6.6 套管式气流干燥器 6.7 旋风型气流干燥器 6.8 旋转气流干燥器 6.9 环形干燥器 6.10 文丘里气流干燥器 6.11 低熔点物料气流干燥器 6.12 气流干燥计算 7 流化床干燥器 7.1 流化床干燥器的特点7.2 流化床干燥器类型 7.2.1 沸腾造粒包衣干燥器 7.2.2 强化沸腾干燥器 7.2.3 卧式多室流化床干燥器 7.2.4 双级流化床干燥器 7.2.5 喷动床干燥器 7.2.6 闭路循环流化床干燥器 7.2.7 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 7.2.8 振动流化床干燥(冷却)器 8 立式通风移动床干燥器 8.1 特点 8.2 计算举例 9 回转干燥器 9.1 直接或间接加热式回转干燥器 9.1.1 技术参数 9.1.2 计算举例 9.2 穿流式回转干燥器 9.2.1 结构 9.2.2 特点 9.2.3 计算举例 10 真空干燥器 10.1 特点 10.2 双锥回转型真空干燥器 10.3 耙式真空干燥器 10.4 附属设备 10.5 回转真空干燥联合机 11 槽型搅拌干燥器 11.1 特点 11.2 结构类型 11.2.1 楔形翼片型搅拌干燥器 11.2.2 桨叶干燥器 11.2.3 单轴圆板型和单轴环型搅拌干燥器 11.2.4 单轴圆盘型搅拌干燥器 11.2.5 单轴清扫齿型搅拌干燥器 11.3 槽型搅拌干燥器的应用(表26-49和表26-50) 12 滚筒干燥器 12.1 进料方式 12.2 一般技术参数 12.3 滚筒干燥器的应用 12.4 单筒型转筒干燥器 13 真空冷冻干燥 14 远红外线干燥器 14.1 远红外线干燥器的结构和分类 14.2 干燥炉的长度 14.3 干燥炉的功率 15 高频干燥器和微波干燥器15.1 高频干燥器 15.2 微波灭菌干燥器 15.3 平板型微波干燥器 15.4 计算举例 参 考 文 献 第27章 泵 1 泵的选用 1.1 泵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1.2 工业用泵的选用要求和相关标准 1.2.1 工业用泵的特点和选用要求 1.2.2 工业装置对泵的要求 1.2.3 工业用泵常用的标准规范 1.3 泵的选型 1.3.1 选型参数的确定 1.3.2 泵类型、系列和型号的确定 1.3.3 原动机的确定 1.3.4 轴封型式的确定 1.3.5 联轴器的选用 1.3.6 液力偶合器 1.4 机械密封的选用 1.4.1 选型参数 1.4.2 机械密封型式的确定 1.4.3 密封管路系统的选择 1.4.4 API 610中有关机械密封的内容介绍 1.4.5 特殊介质的密封选型 1.5 泵的轴承和润滑 1.5.1 离心泵的轴承和润滑 1.5.2 往复泵的润滑 1.5.3 电动机的轴承和润滑 1.5.4 压力润滑油系统 1.6 泵的冷却 1.7 泵的串联和并联 1.8 流量调节 1.9 泵的配管要求 2 泵的结构、性能和工作范围 2.1 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1.1 离心泵 2.1.2 高速泵和旋壳泵 2.1.3 液力回收透平 2.1.4 轴流泵和混流泵 2.1.5 漩涡泵 2.1.6 容积式泵 2.1.7 往复泵 2.1.8 计量泵 2.2 泵的性能换算 2.2.1 泵叶轮切割2.2.2 泵转速改变 2.2.3 介质密度改变 2.2.4 介质黏度变化 2.3 泵的工作范围 2.3.1 离心泵的工作范围和型谱 2.3.2 容积式泵的工作范围 2.4 泵的汽蚀 2.4.1 装置汽蚀余量和必需汽蚀余量 2.4.2 叶片式泵防止汽蚀产生的方法 2.4.3 容积式泵和叶片式泵的汽蚀特性比较 3 特殊介质的输送 3.1 黏性液体 3.2 含气液体 3.3 含固体颗粒的液体 3.4 易气化液体 3.5 不允许泄漏的液体 3.6 腐蚀性介质 4 真空泵 4.1 真空泵的性能指标和选型 4.1.1 真空泵的性能指标 4.1.2 空气泄漏量的估算 4.1.3 真空泵的分类及工作压力范围 4.1.4 真空泵的选用 4.2 真空泵的类型和参数范围 5 泵的采购 5.1 泵的采购程序 5.2 泵的数据表 5.2.1 离心泵数据表 5.2.2 转子泵数据表 5.2.3 计量泵数据表 5.2.4 往复泵数据表 5.2.5 无密封离心泵数据表 参 考 文 献 第28章 压缩和膨胀机械 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计算 1.1 等温压缩 1.2 绝热压缩 1.3 多变压缩 2 真实气体的压缩 2.1 临界常数和压缩系数 2.2 真实气体的压缩计算 3 压缩机的选用 3.1 压缩机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3.2 压缩机的选用要求和相关标准 3.2.1 化工、石化装置对压缩机的要求 3.2.2 压缩机的特点及其比较3.2.3 压缩机的常用标准和规范 3.3 压缩机的主要参数和结构类型 3.3.1 选型参数的确定 3.3.2 压缩机类型的确定 3.4 往复式压缩机 3.4.1 往复式压缩机的分类 3.4.2 往复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4.3 往复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4.4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艺计算 3.4.5 往复式压缩机的变工况计算 3.4.6 往复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4.7 往复式压缩机制造商 3.5 离心式压缩机 3.5.1 离心式压缩机的分类 3.5.2 离心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5.3 离心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5.4 离心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5.5 离心式压缩机的工艺计算 3.5.6 离心式压缩机的性能换算 3.5.7 离心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5.8 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及其控制 3.5.9 离心式压缩机制造商 3.6 轴流式压缩机 3.6.1 轴流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6.2 轴流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6.3 轴流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6.4 轴流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6.5 轴流式压缩机的喘振及其控制 3.7 螺杆式压缩机 3.7.1 螺杆式压缩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7.2 螺杆式压缩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3.7.3 螺杆式压缩机的特性和操作性能 3.7.4 螺杆式压缩机的气量调节 3.8 其他结构型式的压缩机 3.8.1 液环式压缩机 3.8.2 罗茨鼓风机 3.8.3 通风机 4 膨胀机械 4.1 工业汽轮机 4.1.1 工业汽轮机的分类 4.1.2 汽轮机的选用参数和主要性能指标 4.1.3 汽轮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1.4 汽轮机的工艺计算 4.1.5 汽轮机的调节和保安系统 4.2 燃气轮机 4.2.1 燃气轮机的分类4.2.2 燃气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2.3 燃气轮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3 膨胀机 4.3.1 膨胀机的分类 4.3.2 膨胀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3.3 膨胀机选型的基本原则 4.3.4 膨胀机的调节 5 制冷机 5.1 活塞式制冷机 5.1.1 制冷剂 5.1.2 选用计算 5.1.3 辅助设备的选择 5.1.4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及机组的生产厂 5.2 离心式制冷机 5.3 螺杆式制冷机 5.3.1 工作原理 5.3.2 工作流程 5.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5.4.1 工作原理 5.4.2 工作流程 5.4.3 制冷量的调节方法 5.4.4 溴化锂制冷机的生产厂 6 压缩机轴封 6.1 密封种类的选择 6.1.1 密封种类及原理 6.1.2 密封种类的选择及应用 6.2 干气密封类型、系列和型号的选择 6.2.1 干气密封的分类 6.2.2 干气密封类型的选择(表28-15) 6.2.3 干气密封系列和型号 6.2.4 干气密封材料的选择 6.2.5 干气密封控制系统 7 机器的振动和噪声控制 7.1 机器的振动及其控制 7.2 机器的噪声及其控制 8 采购 8.1 采购程序 8.2 数据表 8.2.1 往复式压缩机数据表(表28-21) 8.2.2 离心压缩机数据表(表28-22) 8.2.3 特殊用途汽轮机数据表(表28-23) 8.2.4 回转式正位移压缩机数据表(表28-24) 参 考 文 献 第29章 物 流 工 程 1 气力输送 1.1 术语的定义1.2 气力输送特点 1.2.1 流动状态 1.2.2 气力输送状态的分类 1.3 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 1.4 气力输送主要设备的选择 1.4.1 气源设备 1.4.2 供料装置 1.4.3 输送管道和管件 1.4.4 分离和除尘设备 1.5 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选择 1.6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1.7 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1.8 计算举例 2 栓流气刀式气力输送装置 3 空气槽输送机 3.1 结构和特点 3.2 设计计算 4 成件物料气力输送 4.1 成件物料气力输送的工艺计算 4.2 周期工作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计算 4.3 连续工作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计算 4.4 计算举例 5 液固相物流输送 5.1 浆体管道水力学计算 5.2 浆体制备和输送设备 5.3 计算举例 6 仓储设施及物流设备 6.1 起重机械 6.2 仓储设备 6.2.1 仓库面积计算方法 6.2.2 叉车用的特殊机具 6.2.3 仓库站台的设计要求 6.2.4 叉车作业仓库的设计 6.2.5 高层货架仓库的物料搬运设备 6.2.6 叉车 6.2.7 高度调节板 6.2.8 电梯 7 固体物料输送设备 7.1 移动式胶带输送机 7.2 常用斗式提升机 7.3 螺旋输送机 7.4 振动输送机 7.5 通用型埋刮板输送机 7.6 旋转给料器 7.7 阀门 7.8 固体物料输送设备的设计要求8 粉碎机、分级筛 8.1 粉碎机 8.2 分级机 9 计量、包装设备 9.1 计量设备 9.2 包装设备 10 料仓 10.1 料仓的特点 10.2 物料在料仓中的流动形态 10.3 料仓的结构 10.4 料仓的卸料辅助措施 10.5 料仓的安全防护措施 参 考 文 献

下册链接:https://xycost.com/archives/210689




JTG/T3911-04-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四车道3x6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四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4—2021
跨径:3×6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桥梁宽度:2×12.7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bb410279c9bcb3b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60双向四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ΠG3362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一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I级:
(4)桥梁宽度:2×12.75m;
(5)跨径布置:3×6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1)普通混凝土
(1)水泥采用不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所用砂、石料、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3)混凝土细集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
(4)外加剂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
2)自密实混凝土
(1)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的规定。
(2)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其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
(3)细集料宜采用级配1Ⅱ区的中砂。
(4)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距离不宜超过5m。
(5)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表4-1的规定。




JT/T 647-2016 公路绿化设计制图

资源简介/截图: ICS03.220.20:13.020
R04 JT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647-2016代替JT/T647-2005
公路绿化设计制图
Drawings for highway revegetation design
2016-12-30发布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24aed5cc7b11d30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绿化设计制图的一般要求、图例图示和图样画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绿化设计的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5016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858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CJJ/T67风景园林制图标准
3一般要求
3.1工程设计中.公路绿化设计图纸应单独绘制。
3.2设计应以图样表示,不得以文字代梦绘图。如需要对某部分进行说明时,说明文字应通俗易懂,简清明断。
3.3同一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中.图例、术语、绘图表示方法应一致。
3.4图纸编号应满足下列要求:
a)方案设计图纸可采用“F-01”;
b)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图纸应按公路建设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编号。
3.5图幅应满足下列要求:
a)图纸幅面应符合CB50162的规定;
b)同一册图纸规格宜统一,如需要可增加图幅规格,但不宜超过3种规格。
3.6工程计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工程计量应符合CB50858的规定;
b)同一册图纸中,同一计量单位的量钢应一致。
3.7图纸编排应满足下列要求:
a)图纸应按封面、扉页、目录、说明、图例、工程数量汇总表、典型路段绿化布置示意图、分项工程数量表、分项工程设计图的顺序排列。
b)效果图宜放在相应分项工程总平面图之前。
c)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按分项工程顺序排列图纸:
1)绿化备选植物图例;
2)典型路段绿化布置示意图;
3)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图;
4)边坡植物防护设计图;5)护坡道(含碎落台)及隔离栅内侧绿化带绿化设计图;
6)互通式立交绿化设计图;
7)沿线设施绿化设计图;
8)隧道洞口绿化设计图;
9)其他绿化设计图。
d)施工图设计应按本节c)条规定的分项工程顺序排列图纸,各分项工程图纸排列顺序为:
1)总平面图;
2)分区索引图;
3)分区平面图;
4)竖向设计图;
5)施工放线图;
6)节点做法详图;
7)其他设计图。
3.8字体及书写方法应满足下列要求:
a)方案设计可使用艺术字体表现图面效果,但文字应易于辨识;
b)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图纸字体及书写方法应符合GB50162的规定。
3.9图线应满足下列要求:
a)图线的宽度应符合GB/T50001的要求。线宽(b)宜为0.7mm或1.0mm;
b)公路绿化专业制图,常用的各种线型宜符合表1的规定。3.10制图比例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制图比例的标注应符合GB/T50001的规定;
b)总平面图分区索引图比例宜采用1:1000或1:2000;
c)竖向设计图比例宜采用1:500或1:1000;
d)分区平面图、施工放线图比例宜采用1:200、1:300、1:500;
e)节点做法详图比例宜采用1:10、1:20、1:25、1:50,一般采用1:20。
4图例图示
4.1公路绿化设计图例图示按CJ/T67的有关规定执行。
4.2C/T67中未规定的图例图示,宜根据该标准的原则和所列图例的规律进行派生,图例图示的形象应以简明、清晰、美观为原则。
4.3图例图示的尺度应根据图纸的比例、设计的深度和图面效果确定。
4.4图例图示可进一步用字母、数字、文字等加以补充。




JTG/T3911-05-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六车道3x3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六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5一2021
跨径:3×3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桥梁宽度:2×16.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e040fed814c084f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30双向六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一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一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一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4)桥梁宽度:2×16.5m:
(5)跨径布置:3×3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1)普通混凝土
(1)水泥采用不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所用砂、石料、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3)混凝土细集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
()外加剂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




JTG/T3911-02-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四车道3x4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四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2—2021
跨径:3×4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桥梁宽度:2×12.7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9981262f99d9ba1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40双向四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一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一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一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一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I级:
(4)桥梁宽度:2×12.75m;
(5)跨径布置:3×4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1)普通混凝土
(1)水泥采用不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所用砂、石料、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3)混凝土细集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
()外加剂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
2)自密实混凝土
(1)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JTG/T3911-07-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六车道3x5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六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7—2021
跨径:3×5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I级
桥梁宽度:2×16.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f9ef26717a55197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50双向六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一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ΠG3362—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一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4)桥梁宽度:2×16.5m:
(5)跨径布置:3×5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一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1)普通混凝土
(1)水泥采用不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所用砂、石料、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3)混凝土细集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
()外加剂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




JTG/T3911-01-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四车道3x3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四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1—2021
跨径:3×3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桥梁宽度:2×12.7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24b8ba991510224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30m双向四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一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ΠG3362一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一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一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4)桥梁宽度:2×12.75m;
(5)跨径布置:3×3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1)普通混凝土
(1)水泥采用不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所用砂、石料、水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的有关规定。
(2)混凝土粗集料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3)混凝土细集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
()外加剂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
2)自密实混凝土
(1)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广西省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信号控制工程设计标准 图集

资源简介/截图: e55af85a06cd7db总说明1 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制(修)订项目第一批计划的通知》(桂建标[2017]19号)进行编制。2 设计依据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 14886
《道路交通信号灯》 GB 14887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068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 51038
《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GB/T 16311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18833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 23827
《道路预成形标线带》 GB/T 24717
《路面标线用玻璃珠》 GB/T 24722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 GB/T 36670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GB/T 51328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
《路面标线涂料》 JT/T 280
《路面防滑涂料》 JT/T 712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JTG/T 367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3 适用范围
3.1 本图集适用于我区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控制工程设计,包括常用的各类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控制设施杆件的结构构造。不适用于龙门架、智能交通显示屏等特殊交通设施 及施工区域的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3.2 本图集提供的标志立柱和标志牌结构大样图,我区非沿海地区一般城市选用计算参数的风速值为22m/s,沿海地区(如钦州、北海、防城港等)选用风速值为27.1m/s,各地市 可根据区位风速值选用大样,特殊情况下应另行验算标志结 构设计。标志结构基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不小于160kPa。对于膨胀土、高液限土等特殊地质情况,应按相关规范另行设计交通标志结构构造。
3.3 本图集提供的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和工程数量示例,仅作为设计参考,不能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4 总体设计
4.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总体设计应符合“安全、畅通、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
4.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应与道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并应与当地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4.3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级应分为A、B、C、D四级。不同等级对标志、标线、隔离和防护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适用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的规定。 5 交通标线
5.1 交通标线的分类
交通标线按功能应分为三类:指示标线、禁止标线和警 告标线。指示标线应包括有:车行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待转区线、路口导向线、导向车道线、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预告线标线、车距确认标线、道路出入口标线、港湾式停靠站标线、停车位标线、导向箭头、路面文字标记等;禁止标 线应包括有: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禁止停车线、停止线、停车让行线、减速让行线、导流线、专用车道线等;警告标线应包括有:减速标线、立面标记、轮廓标、突起路标等。
5.2 布设原则
通过合理布设标线、导向箭头,确保车流分道行驶,使交通标线与交通标志相配合,科学合理地诱导交通流,达到交通有序,安全和通畅的目的。
5.3 交通标线设计
5.3.1 支路及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应设置交通标线,村道及其他道路宜设置交通标线。
5.3.2 应符合道路设计要求,充分体现道路总体设计的意图。
5.3.3 应与交通实际运行特点相适应。
5.3.4 应与交通标志设置配合使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也可单独使用。
5.3.5 应保证交通标线在使用期间的视认性,及时对交通标线进行维护。 总 说 明
5.3.6 应根据道路横断面车行道布置方案用车行道边缘线、车行道分界线或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等标线划分车道。
5.3.7 应根据交通管理功能对专用车道施划不同车种专用车道线。
5.3.8 应根据交通管理需要施划停车位标线以及在路侧施划禁止路边停放车辆线、在港湾式公交车站位置应施划港湾式停靠站标线。
5.3.9 应根据交通管理需要在交叉口范围内施划人行横道线、停止线、车行道分界线、导向箭头及待行区线等。在匝道出 入口及其他特殊地点施划出入口标线;在收费广场或出口匝道 的适当位置施划减速标线;在经常发生超车、易肇事或其他有 需要的路段设置车距确认标线。
5.3.10 应根据道路的设计速度确定车行道分界线、导向箭头的尺寸和路面文字标记的高度。 5.4 交通标线的材料要求
5.4.1 交通标线涂料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道路预 成 形 标 线 带 》 GB/T 24717、《路 面 标 线 涂 料 》JT/T280、《路面防滑涂料》JT/T 712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1 材料应耐久、耐磨耗、耐腐蚀,与路面黏结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辨别性和防滑性;
2 为满足夜间行车的视觉效果,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性,交通标线应采用热熔反光型材料一次性施划;
3 车行道边缘线、车行道分界线、导向箭头、减速标线等均应采用白色热熔反光涂料;车距确认标线及文字标记应采用白色热熔反光涂料;立面标记应采用黄黑热熔反光涂料。
5.4.2 交通标线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标线外观质量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颜色均匀、边缘整齐、线型规则、线条流畅;标线涂层厚度应均匀,无明显 起泡、皱纹、斑点、开裂、发粘、脱落、泛花等缺陷;反光标线的面撒玻璃珠应均匀,性能和粒径分布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的要求;
2 标线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的横向允许误差应为±30mm。标线的宽度允许误差应为0mm~5mm;标线设置角度的允许误差应为±3°;
3 热熔型标线分为普通型和突起型。普通型标线的厚度 范围应为0.7mm~2.5mm;突起型标线的厚度范围应为3.0mm~7.0mm。
4 标线涂料材料密度应为1.8g/m2~2.3g/m2,软化点应为90°C~125°C,涂膜冷凝后应无皱纹、斑点、起泡、裂纹及表 面无发粘现象,涂膜的颜色和外观应与标准板差异不大。涂料的玻璃珠含量应为18%~25%,流动度应为35mm±10mm。其 它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中的相关规定;5 标线的光度性能在正常使用期间,反射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夜间水下视认要求。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80mcd·m-2·lx-1,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50mcd·m-2·lx-1;
6 标线应使用抗滑材料,抗滑值应不小于45BPN。5.5 交通标线施工注意事项
5.5.1 施工前应先将道路表面上的污物、松散的石子和其它 杂质清除,并应保持设置标线的路面表面清洁干燥。
5.5.2 喷涂工作宜在白天进行。当天气潮湿,灰尘过多,风
速过大或温度低于10°C时,喷涂路面标线工作应暂时停止。
5.5.3 玻璃珠的撒布应经试验并获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后可 实施。撒布玻璃珠应在涂料喷涂后立即进行,以0.3kg/ m2的用量加压均匀撒布在所有的标线上。
5.6 交通标线验收要求
5.6.1 路面标线的颜色、形状和标线划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的规定。
5.6.2 路面标线的设置位置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说明和图纸的要求。
5.6.3 标线线形应流畅,与道路线形相协调,曲线圆滑,不得出现折线。
5.6.4 反光标线玻璃珠应撒布均匀,附着牢固,反光均匀。
5.6.5 标线涂料表面不应出现网状裂缝、断裂裂缝、起泡、 变色、剥落、纵向有长的起筋或拉槽等现象。
6 交通标志
6.1 交通标志的分类
交通标志应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类。主标志包含警 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及作 业区标志。辅助标志是附设在主标志下,起辅助说明作用的标志。目录目录¨¨¨¨¨¨¨¨¨¨¨¨¨¨¨¨¨¨¨¨¨1
总说明¨¨¨¨¨¨¨¨¨¨¨¨¨¨¨¨¨¨¨¨5
交通标志标线大样设计
道路交通标线大样图(一)¨¨¨¨¨¨¨¨¨¨¨12
道路交通标线大样图(二)¨¨¨¨¨¨¨¨¨¨¨13
公交停靠站标志标线大样图¨¨¨¨¨¨¨¨¨¨¨14
3.0m和6.0m导向箭头大样图¨¨¨¨¨¨¨¨¨¨¨15
4.5m和9.0m导向箭头大样图¨¨¨¨¨¨¨¨¨¨¨16
道路交通标志版面大样图¨¨¨¨¨¨¨¨¨¨¨¨17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版面大样图¨¨¨¨¨¨¨¨¨¨18
指路标志版面大样图(一)¨¨¨¨¨¨¨¨¨¨¨19
指路标志版面大样图(二)¨¨¨¨¨¨¨¨¨¨¨20
指路标志版面大样图(三)¨¨¨¨¨¨¨¨¨¨¨21
指路标志版面大样图(四)¨¨¨¨¨¨¨¨¨¨¨22
指路标志版面大样图(五)¨¨¨¨¨¨¨¨¨¨¨23
立交主线右侧出口预告标志牌版面大样图¨¨¨¨¨24
立交主线地点方向距离标志牌版面大样图¨¨¨¨¨25
立交主线地点方向标志牌版面大样图(一)¨¨¨¨26
立交主线地点方向标志牌版面大样图(二)¨¨¨¨27
主线互通式立体交叉标志牌版面大样图(一)¨¨¨28
主线互通式立体交叉标志牌版面大样图(二)¨¨¨29
主线出口、区域限制速度标志牌版面大样图¨¨¨¨30交通标志结构设计
人行横道标志结构设计图¨¨¨¨¨¨¨¨¨¨¨¨31
指示标志结构设计图(正方形)¨¨¨¨¨¨¨¨¨32
指示标志结构设计图(圆形)¨¨¨¨¨¨¨¨¨¨33
警告标志结构设计图¨¨¨¨¨¨¨¨¨¨¨¨¨¨34
禁令标志结构设计图¨¨¨¨¨¨¨¨¨¨¨¨¨¨35
指示(禁令)标志组合结构设计图¨¨¨¨¨¨¨¨36
警告标志与辅助标志组合结构设计图¨¨¨¨¨¨¨37
禁令标志与指示标志组合结构设计图¨¨¨¨¨¨¨38
指示标志与线形诱导标组合结构设计图¨¨¨¨¨¨39
注意行人悬臂标志结构设计图(一)¨¨¨¨¨¨¨40
注意行人悬臂标志结构设计图(二)¨¨¨¨¨¨¨41
注意行人悬臂标志结构设计图(三)¨¨¨¨¨¨¨42
单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一)¨¨¨43
单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二)¨¨¨44
单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三)¨¨¨45
双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一)¨¨¨46
双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二)¨¨¨47
双悬臂式限速禁鸣禁停标志结构设计图(三)¨¨¨48
2.2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一)¨¨¨¨¨49
2.2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二)¨¨¨¨¨50
2.2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三)¨¨¨¨¨51
2.8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一)¨¨¨¨¨52
2.8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二)¨¨¨¨¨53
2.8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三)¨¨¨¨¨54
3.6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一)¨¨¨¨¨55
3.6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二)¨¨¨¨¨56
3.6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三)¨¨¨¨¨57
4.4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一)¨¨¨¨¨58
4.4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二)¨¨¨¨¨59
4.4m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三)¨¨¨¨¨60
5.2+2.2m双悬臂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一)61
5.2+2.2m双悬臂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二)62
5.2+2.2m双悬臂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三)63
5.2+2.2m双悬臂车道行驶方向标志结构设计图(四)64
4.8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一)¨¨¨¨¨¨¨¨¨65
4.8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二)¨¨¨¨¨¨¨¨¨66
4.8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三)¨¨¨¨¨¨¨¨¨67
5.5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一)¨¨¨¨¨¨¨¨¨68
5.5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二)¨¨¨¨¨¨¨¨¨69
5.5m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三)¨¨¨¨¨¨¨¨¨709.2m高匝道分流鼻处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一) ¨¨71
9.2m高匝道分流鼻处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二) ¨¨72
9.2m高匝道分流鼻处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三) ¨¨73
9.2m高匝道分流鼻处指路标志结构设计图(四) ¨¨74
主线地点方向距离标志结构设计图(一) ¨¨¨¨¨75
主线地点方向距离标志结构设计图(二) ¨¨¨¨¨76
主线地点方向距离标志结构设计图(三) ¨¨¨¨¨77
主线地点方向距离标志结构设计图(四) ¨¨¨¨¨78
侧分带出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一) ¨¨¨¨¨¨¨¨79
侧分带出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二) ¨¨¨¨¨¨¨¨80
侧分带出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三) ¨¨¨¨¨¨¨¨81
侧分带出口标志结构设计图(四) ¨¨¨¨¨¨¨¨82
侧分带入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一) ¨¨¨¨¨¨¨¨83
侧分带入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二) ¨¨¨¨¨¨¨¨84
侧分带入口标志结构设计图(三) ¨¨¨¨¨¨¨¨85
II类基础结构设计图 ¨¨¨¨¨¨¨¨¨¨¨¨¨¨86
III类基础结构设计图¨¨¨¨¨¨¨¨¨¨¨¨¨¨87
IV类基础结构设计图 ¨¨¨¨¨¨¨¨¨¨¨¨¨¨88
标志板连接大样图 ¨¨¨¨¨¨¨¨¨¨¨¨¨¨¨89
螺栓、横梁帽大样图 ¨¨¨¨¨¨¨¨¨¨¨¨¨¨90
交通控制
交通信号灯示意图 ¨¨¨¨¨¨¨¨¨¨¨¨¨¨¨91
交通信号灯支撑杆大样图 ¨¨¨¨¨¨¨¨¨¨¨¨92
交通信号灯基础大样图 ¨¨¨¨¨¨¨¨¨¨¨¨¨93
人行横道信号灯支撑杆大样图 ¨¨¨¨¨¨¨¨¨¨94
人行横道信号灯基础大样图 ¨¨¨¨¨¨¨¨¨¨¨95
监控摄像机及基础大样图(一) ¨¨¨¨¨¨¨¨¨96
监控摄像机及基础大样图(二) ¨¨¨¨¨¨¨¨¨97
检查井大样图 ¨¨¨¨¨¨¨¨¨¨¨¨¨¨¨¨¨98
交通电缆管道大样图 ¨¨¨¨¨¨¨¨¨¨¨¨¨¨99
其它
Ⅰ型分隔栏大样图 ¨¨¨¨¨¨¨¨¨¨¨¨¨¨100
Ⅱ型分隔栏大样图 ¨¨¨¨¨¨¨¨¨¨¨¨¨¨101
反光防撞桶和道口标柱大样图 ¨¨¨¨¨¨¨¨¨102
附着式轮廓标大样图 ¨¨¨¨¨¨¨¨¨¨¨¨¨103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示例
十字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一)¨¨¨¨¨¨104
十字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二)¨¨¨¨¨¨105
T 字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一)¨¨¨¨¨¨106
T 字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二)¨¨¨¨¨¨107支路只准右转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一)¨¨108
支路只准右转交叉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二)¨¨109
环形交叉口标志标线示例图¨¨¨¨¨¨¨¨¨¨¨110
出入口交通标志标线示例图¨¨¨¨¨¨¨¨¨¨¨111
平行式入口交通标线示例图¨¨¨¨¨¨¨¨¨¨¨112
直接式入口交通标线示例图¨¨¨¨¨¨¨¨¨¨¨113
平行式出口交通标线示例图¨¨¨¨¨¨¨¨¨¨¨114
直接式出口交通标线示例图¨¨¨¨¨¨¨¨¨¨¨115
十字交叉口交通控制示例图(一)¨¨¨¨¨¨¨¨116
十字交叉口交通控制示例图(二)¨¨¨¨¨¨¨¨117
T 字交叉口交通控制示例图(一)¨¨¨¨¨¨¨¨118
T 字交叉口交通控制示例图(二)¨¨¨¨¨¨¨¨119
工程数量表
交通标线工程数量表(一)¨¨¨¨¨¨¨¨¨¨¨120
交通标线工程数量表(二)¨¨¨¨¨¨¨¨¨¨¨121
交通标志工程数量表(一)¨¨¨¨¨¨¨¨¨¨¨122
交通标志工程数量表(二)¨¨¨¨¨¨¨¨¨¨¨123
交通标志工程数量表(三)¨¨¨¨¨¨¨¨¨¨¨124
交通信号控制工程数量表(一)¨¨¨¨¨¨¨¨¨125
交通信号控制工程数量表(二)¨¨¨¨¨¨¨¨¨126
交通监控系统工程数量表(一)¨¨¨¨¨¨¨¨¨127
交通监控系统工程数量表(二)¨¨¨¨¨¨¨¨¨128
交通视频流量检测工程数量表¨¨¨¨¨¨¨¨¨¨129
网络传输工程数量表¨¨¨¨¨¨¨¨¨¨¨¨¨¨130
电子警察系统工程数量表¨¨¨¨¨¨¨¨¨¨¨¨131
变道抓拍系统工程数量表¨¨¨¨¨¨¨¨¨¨¨¨132
违停抓拍系统工程数量表¨¨¨¨¨¨¨¨¨¨¨¨133
高空视频监控系统¨¨¨¨¨¨¨¨¨¨¨¨¨¨¨134
公交专用道抓拍系统工程数量表¨¨¨¨¨¨¨¨¨135
交通管道工程数量表¨¨¨¨¨¨¨¨¨¨¨¨¨¨136




JTG/T3911-03-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四车道3x50m通用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通用图
General Drawing of Prefabricated I-Type Composite Beam Bridge
双向四车道上部结构
编号:JTG/T3911-03—2021
跨径:3×50m
斜交角:0°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I级
桥梁宽度:2×12.75m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bc66bc120852988738b508c7a961de1设计范围
本册图纸内容为3×50双向四车道工字组合连续梁桥上部结构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钢主梁构造,混凝土桥面板构造,护栏、支座、伸缩装置、排水等附属设施构造设计。本册图纸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桥,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
2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一2015):
(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一2017):
(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2008):
(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一2020):
(10)《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
3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2)设计车速:100km/h:
(3)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Ⅰ级;
(4)桥梁宽度:2×12.75m;
(5)跨径布置:3×50m;
(6)设计基准期:100年:
(7)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8)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9)桥面横坡:2.0%。
4主要材料
所有原材料应具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书,并应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批次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4.1混凝土
预制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采用C55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混凝土护栏采用C50混凝土。本册图纸中混凝土均不得掺加粉煤灰。




武汉市交通设施标准化图集(武汉市市政设施工程大队)2019-02.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16467
武汉市交通设施标准化图册 设施工程大队 2019年02月 一、相关规范及依据 二、交通标志 三、交通标线 四、隔离护栏 e 五、安防设施 六、共杆设计 相关规范及依据 相关国家、省、部级规范: 市级相关文件依据: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武汉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指引》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武汉军运会十条重点保障线路路面综合提升方 GB51038-2015》 案《导则》 《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 武汉军运会三环线道路路面提升方案《导则》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武汉军运会基础道路路面综合提升导则 《公路防撞桶GB/T28650-2012》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标准建设道路桥梁 《交通分隔栏JT/T1033-2016》 配套设施的通知》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 说明:具体安装方式、设置点位,需根据设计图纸确定. 2017》 ■其它相关国家、省市规范、规定 …




DB37/T 5183-2021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7/T5183—2021
J15751—2021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士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ssembled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s2021-04-16发布 2021-07-01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35e6024f36520541总则
1.0.1为规范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适用于层数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大于12m的低层房屋建筑。
1.0.3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建筑的设计、制作、施工和验收。
1.0.4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设计、制作、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Technical system of assembled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是以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为竖向构件,以叠合板及现浇圈梁为水平构件形成的结构体系,简称CS装配结构体系。
2.1.2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Integrative thermal insulation wall of cold-fommed thin-walled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是以冷弯薄壁型钢为主要受力支撑体系,以固定在薄壁型钢两侧的覆盖板为辅助受力支撑体并传递荷载,以浇筑于由型钢和面板组成的空腔内的发泡水泥为保温隔声防火功能结构层,三者共同组成的墙体,简称CS预制墙体。
2.1.3带支架预应力混凝上叠合板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bracket
带支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作为底板与叠合层浇筑的混凝土形成整体受弯构件,简称ZDB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2.1.4冷弯薄壁型钢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在室温下将薄钢板通过辊轧或冲压弯折成的各种截面的型钢。
2.1.5墙架柱Wall stud
组成墙体单元的冷弯薄壁型钢竖向构件。
2.1.6钢丝网片Steel wire netting由钢丝编制成的网状材料。适用于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保温一体化墙体。
2.1.7 NS500纳米隔热保温漆NS500 nanometer thermal insulation paint
NS500纳米隔热保温漆是一款高效的隔热节能、断热阻热、绝热、保温、保冷、防结露、防冷凝水,热屏蔽型纳米超轻质隔热保温漆料。
2.1.8CU、UU组合柱CU compasite column
CU组合柱是由C形截面轻钢与U形截面轻钢通过自攻钉连接组成的箱型构件;UU组合柱是由两个U形截面轻钢通过自攻钉连接组成的箱型构件。
2.1.9混凝土面板Concrete face
位于CS预制墙体两侧,厚度为30mm的混凝土层,内置钢丝网片并与轻钢连接。
2.1.10斜撑钢带Diagonal bracing steel strip
由钢板切割成一定宽度的板带,可用于支撑中的拉条或传递拉力的构件。
2.1.11底导轨Bottom guide rail
通过自攻螺钉与墙架柱底部连接的冷弯薄壁型钢。
2.1.12圈梁Ring beam
在CS建筑体系墙体顶或基础顶面标高处,沿CS预制墙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状的按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梁式构件。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C预制墙体由混凝土面板、发泡水泥、冷弯薄瞳型钢、钢丝网片组成,其基木构造应符合图3.1.1的规定。3.1.2CS预制墙体中混凝士面板厚度不宜小于30mm。
3.1.3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常用的截面类型可采用图3.1.3-1、图3.1.3-2所示截面。3.1.4CS预制墙体两端分别为C形截面轻钢与U形截面轻钢,“一”字墙连接采用CU形截面轻钢组合形成CU组合柱再通过自攻钉进行连接;“丁”字墙连接采用UU形截面轻钢组合形成UU组合柱再通过自攻钉进行连接。自攻钉中心间距不宜大于200mm,距边不宜大于100mm,见图3.1.4-1、图3.1.4-2、图3.1.4-3。3.2建筑设计
3.2.1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同时要考虑装配式建筑特点,满足构件尺寸协调要求,便于制作和施工安装,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宜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3.2.2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有关规定,并应充分考虑构、配件和设备的模数化、标准化和定型化。
3.2.3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设计时宜避免偏心过大,当偏心较大时应计算由偏心而导致的扭转对结构的影响;不宜在房屋角部开设洞口和在一侧开设过大的洞口。
3.2.4厨房、卫生间应采取防潮、防水措施。
3.2.5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3.2.6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应超过山东省标准规定的限值,当不能满足该限值时,可适当调整S预制墙体保温层厚度,不同保温厚度的墙体,相应的传热系数见表3.2.6。3.2.7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热工设计应考虑到冷弯薄壁型钢、吊点构件及保温板因混凝土压缩的影响,保温层导热系数应乘以修正系数0.95。
3.2.8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和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等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
3.2.9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中为提高轻钢保温节能性、防止结露,需采用NS500纳米无机高耐候长效隔热保温漆进行喷涂,喷涂厚度3mm~4mm
3.3结构设计
3.3.1结构布置应与建筑布置相协调,不宜采用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当结构沿竖向存在刚度突变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3.3.2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2抗侧力结构沿竖向应均匀变化,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结构布置应考虑温度作用、地震作用或不均匀沉降等效应的不利影响,当设置伸缩缝、防震缝或沉降缝时,应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4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宜符合规则、对称要求,对不规则结构宜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采取抗震措施。4材料
4.0.1CS预制墙体混凝上面板及其CU、UU组合柱中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其力学性能指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
4.0.2用于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承重结构的钢材,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C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235级、Q345级钢材,或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CB/Γ2518规定的550级钢材。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但应符合相应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4.0.3发泡水泥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轻质保温材料,其材料导热系数要求不应大于0.048W/(m·K),抗压强度不宜小于3.0MPa,耐久性与主体工程同寿命。
4.0.4冷弯薄壁型钢的强度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
4.0.5普通螺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的规定,其机械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的规定。普通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规定执行。
4.0.6自攻螺钉、自钻自攻螺钉、射钉技术要求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4.0.7在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图纸和材料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的钢材的牌号、质量等级、供货条件等以及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材的牌号)等,必要时尚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的附加保证项目。




DB37/T 5028-2022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13214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 DB37/T5028-2022 前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通知》(鲁建标字(2022)8号)的要求,规程 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修订了《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DB37/T5028-2015. 本规程共分11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组织机构与准 备工作,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工程变 更、索赔及施工合同争议处理,驻厂监理,信息管理等.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了基本规定; 2修改了住宅工程质量控制及分户质量验收的相关规定; 3调整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内容: 4完善了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机构的考核内容等. 本规程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贵管理,山东省建设监理与咨询协会负贵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有意见和建议 给山东省建设监理与咨询协会(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卧龙路128号,邮编:250001,电话: 0531-87087166 电子邮箱:sdsjlgzgc@163.).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监理与咨询协会 山东省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营特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兆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恒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同力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青岛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信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青岛高园建设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新世纪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徐友全陈刚张济金吴民纪森 李建王丽萍唐菲韦利屈增涛 陈金双李世钧庄文光杜鹏张泽 赵成亮赵民义 主要审查人员:温健周学军段辉文万成粮宋亦工 石玉仁王洪林潘东军郑付波 5 目次 1总则.….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3 4组织机构与准备工作…… 4.1一般规定 .4 4.2项目监理机构… .4 4.3项目调研… 4.4监理设施设备与资料收集建档 .7 4.5合同交底与合同分析. 7 4.6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 ….8 4.7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 ….9 4.8施工组织设计审查 ….10 4.9第一次工地会议…… 4.10开工条件… .11 5工程质量控制……. ..12 5.1一般规定… .12 5.2现场质量控制方法… .12 5.3质量事前控制. 13 5.4质量事中控制 .14 5.5竣工预验收及竣工验收… ..16 5.6质量问题、质量缺陷、质量事故的处理… .16 5.7住宅工程质量控制及分户质量验收 .17 6工程造价控制 .19 6.1一般规定…… .19 6.2工程计量 ..19 6.3工程经济…




DL/T 5452-2012 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标准编号:DL/T5452-2012

实施日期: 2012-03-01

标准大小:1.74 MB

标准简介:《DL/T5452-2012 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2012年第1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10kV及以上的变电工程(含变电站、开关站、串补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

发布日期:2012-01-04
实施日期:2012-03-01
所属行业:行业标准-电力(DL)
中国标准分类:P62(输、变电工程)
国际标准分类:27.100(电站综合)
归口单位:能源行业电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起草人:梁政平;李宝金
目录
2设计总说明”
2.1概述
2.2站址概况
2.5初步设计相关文件
3电力系统
3.1概述 ■••••
3.3建设规模
3.5电力系统图纸
5系统及电气二次
5.2系统调度自动化
5.3通信
5.4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5.5监控系统
5.6直流电源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5.7辅助系统
5.8二次设备布置
5.9附图
5.10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土建部分
6.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6.2建筑
6.3结构
6.4土建部分图纸
6.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7水工及暖通部分
7.1站区供、排水条件
7.2给水系统
7.3排水系统
7.4防洪排涝
7.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7.6水工及暖通部分图纸
7.7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8消防部分
8.1概述
8.4消防部分图纸
9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9.1环境保护
9.2水土保持
9.3节能减排
10劳动安全卫生 j
11施工条件及大件设备运输方案

  1. 1施工条件
    13概算部分
    13.1概述
    13.2编制原则和依据㈤
    13.4概算表及附件
    14主控室、计算机室屏位布置图:应表示主控制室控制屏
    15继电器小室屏位布置ffl :应表示控制屏、保护屏等二次设
    16直流蓄电池室布置图:应表示蓄电池布置方式、布置尺
    17摄像设善布点示意图:在总平面图中标注需要监视的主
    18时钟同步系统结构、布置、接口示意图:应表示全站时钟



浙江造价站:施工过程结算疑难问题如何解决?

来源:浙江造价总站

 

关于印发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若干问题问答的通知

浙建站计〔2020〕9号

各市造价管理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的实施意见》(浙建〔2020〕5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我站整理汇总了推行施工过程结算涉及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签订、价款支付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经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同意,现将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若干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引导发承包双方顺利开展施工过程结算工作。

各地在推行施工过程结算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联系我站计价管理室,联系电话:0571-88058129

  附件:

  1.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若干问题问答(一)
  2.施工过程结算合同专用条款使用说明(一)

  关于印发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若干问题问答的通知PDF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

2020年8月4日


    附件1:推行施工过程结算若干问题问答(一)

    1.如何解决质量验收与过程结算的矛盾,如过程结算已足额支付工程价款,但在最后工程竣工验收时未通过,如何处理?

    答:《意见》第一条明确:“分段对质量合格的已完成工程进行价款结算的活动”,在施工过程中质检机构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跟踪管理,同步办理过程结算相关手续,如工程竣工验收未通过可按合同约定暂停办理竣工结算。

    2.工程进度款与过程结算价款如何支付?

    答:根据浙建﹝2020﹞7号文件精神,工程进度款(含预付款)支付比例应不低于80%;根据浙建﹝2020﹞5号文件精神,过程结算价款应按合同约定的比例足额支付。

    3.过程结算中的变更部分,在价款支付时如何处理?

    答:根据《意见》精神,涉及合同价款调整的工程变更、索赔、补充协议、人材机价差调整等应在过程结算中同步办理支付。

    4.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是否适合实行施工过程结算?

    答:对已完成初步设计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施工部分,可参照《意见》实行施工过程结算并在合同中约定过程结算节点、支付方式和计价方法。

    5.建设单位如何做好施工过程结算管理?

    答:《意见》第四条明确:“鼓励建设单位对实行施工过程结算的工程推行全过程造价咨询”。实行施工过程结算的项目,建设单位可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开展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咨询,咨询机构承担工程施工的招投标活动以及招标控制价编制、工程量清单核对和工程变更(含施工图会审纪要)签证、工程索赔、价款支付、过程结算、竣工结算审核等工作,招标工程量清单应当在施工合同签订后1-2个月完成核对工作。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规模与内容实施,并做好投资控制,建设过程中重大设计变更未经审批不得实施,不得出现超概支付的情形。

    6.实行施工过程结算的项目,涉及标化工地增加费、优质工程增加费在分段结算中应如何计取?

    答:标化工地增加费、优质工程增加费的计取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可在竣工结算时统一计取。

    7.市政工程项目如何划分施工过程结算周期节点?

     答:《意见》第六条:“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结算节点可采用分段、分单项或分专业合理划分”。道路工程、给排水燃气工程、隧道工程、河道护岸工程、综合管廊工程等市政工程可按施工段合理划分过程结算周期节点;水处理构筑物工程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参照建筑工程划分过程结算周期节点;桥梁工程可按下部结构、上部结构、附属工程划分过程结算周期节点。

    8.《意见》第十一条“……竣工结算审核时间不超过28天”是否包含最后一次过程结算的审核时间?

    答:竣工结算审核时间不包括最后一次过程结算的审核时间。

    9.施工过程结算若涉及工程延误情况,人工、材料价差该如何处理?

    答:按合同约定的过程结算节点计划工期计算价差,工程延误部分的价差按现行计价依据动态管理规定,由责任方承担。

    10.《意见》第十条:“向施工单位及时足额支付本期已完工程施工过程结算价款”。第十二条“对已完过程结算部分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若在后期结算审核时发现前期施工过程结算文件存在错误,该如何处理?

    答:要切实做好过程结算,就要把过程结算当作最终结算来对待,对经双(三)方确认签字后生效的结算文件一般不作调整。如过程结算文件存在重大错误,咨询单位承担相应责任,建设单位可在签订造价咨询委托合同时予以约定。

    11.对过程结算提供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收费标准应执行哪个文件?

     答:《意见》第十五条:“根据2018年1月15日《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公布浙江省定价目录的通告》(浙价法﹝2018﹞2号)规定,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已于2018年3月1日起实行市场调节价,原《浙江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通知》(浙价服﹝2009﹞84号)已废止”,因此全过程造价咨询的收费标准将通过市场自我调节的形式体现。项目建设单位和造价咨询机构应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复杂程度和委托咨询内容,约定咨询服务费计算方法。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费应遵循“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向施工企业转嫁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费用,增加施工企业负担。实行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加强委托造价咨询服务合同管理,严格咨询服务质量和工作时限考核,提高造价咨询服务绩效,有效推动施工过程结算开展。

       12.推行过程结算的工程项目,招标文件应如何约定?    

        答: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投标人前附表10.4特别说明)中明确工程价款结算方式是采用施工过程分段结算,并约定分段的节点。

   附件2:施工过程结算合同专用条款使用说明(一)

    1.如何在专用条款中明确《实施意见》的执行?

    答:专用条款1.3 法律,适用于合同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的实施意见》(浙建〔2020〕5号)。

    2.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支付比例和支付期限?

    答:专用条款6.1.6关于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支付比例和支付期限的约定:预付比例为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总额的30%,其余与进度款同期支付,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预付款不做抵扣;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的使用按通用条款执行。

    3.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工期延误费用?

    答:专用条款7.5工期延误中约定:在过程结算时不考虑因工期延误引起的逾期违约金,在竣工结算时统一按总工期计算逾期竣工违约金。

    4.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调整?

    答:专用条款11.1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调整,采用第3种方式:其他价格调整方式。合同当事人应约定:

    (1)基准价为〔   年   月〕〔造价信息(正刊)〕对应的人工、材料价格。

    (2)风险范围及幅度的约定:人工费的风险幅度    (一般为5%);材料价格的风险幅度       (一般为5%)

    (3)价格调整设定的合同分段工期:

     建筑工程,桩基工程完工时间     年     月   日,地下室工程完工时间    年     月   日,地上主体结构工程完工时间   年     月    日,装修和安装工程完工时间   年     月    日(合同要求竣工时间)。或其他分段方式的分段工期    。

    道路工程、给排水燃气工程、隧道工程、河道护岸工程、综合管廊工程等市政工程,按施工段划分的分段工期: 。

    桥梁工程,下部结构完工时间    年     月    日,上部结构完工时间   年     月    日,附属工程完工时间   年     月    日(合同要求竣工时间)。或其他分段方式的分段工期。

    (4)按形象部位分段结算工程,按照合同约定的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经监理人确认的分段结算工程的开始施工时间和结束施工时间,作为价差调整计算工期;根据分段结算节点工期对应月份(按日历月计)市场信息价算术平均值,分段计量调整价差。

    (5)因发包人原因造成节点工期延误的,超过合同要求节点工期的延误期间价格上涨造成的价差由发包人承担,反之,价格下降造成的价差则由承包人受益。

      因承包人原因造成节点工期延误的,超过合同要求节点工期的延误期间价格上涨造成的价差由承包人承担,反之,价格下降造成的价差则由发包人受益。

    (6)价格调整部分只计取税金,不得计取其他任何费用。

      信息价使用原则按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正刊信息价(优先顺序):项目所在地(县、区)造价部门发布信息价,地市造价部门发布信息价,《浙江造价信息》信息价。

     5.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工程预付款的支付?

     答:合同当事人应在专用条款12.2预付款中约定,包工包料工程,预付款支付比例一般为10%-20%(不包括安全文明施工基本费);跨年度施工工程,预付款按年度支付。

    6.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约定进度款审核和支付?

    答:专用条款12.4.4进度款审核和支付中约定: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当期按12.1、12.3款计量工程量价款的(不低于80%)工程价款。

    7.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过程结算和竣工结算申请?

    答:合同当事人可在专用条款14.1中约定过程结算和竣工结算申请:

    (1)承包人上报过程结算,编制依据应明确结算编制范围及其内容,施工图部分应以设计图纸为基础,明确图纸结算范围,对图纸范围内未完工且未列入结算的内容,应予以说明;列入过程结算的联系单应列清单,并将联系单作为结算书附件报审。

    (2)措施费分段计算方式:采用总价计算的措施项目费可依据施工过程结算当期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比例计算,采用单价计算的措施项目费可按当期完成的工程施工措施工作量进行计量及计价。

    (3)涉及合同价款调整的工程变更、索赔、补充协议、人材机价差调整等在过程结算中同步申请办理。

    (4)承包人上报竣工结算,应提交过程结算报告、争议问题资料及相关索赔报告等资料。

    8.如何在专用条款中约定过程结算和竣工结算审核内容?

    答:合同当事人应在专用条款14.2中约定过程结算和竣工结算审核:

    (1)承包人申请施工过程结算的,完成合同约定节点内容,达到合同约定质量标准,发包人参照竣工结算办理相应流程,应在    天内(一般不超过28个工作日)完成过程结算审核工作,并及时足额向承包人支付当期审定过程结算造价的工程款。

    (2)承包人申请施工竣工结算的,完成合同约定内容,通过竣工验收,发包人按照竣工结算办理相应流程,应在    天内(一般不超过28天)完成竣工结算审核工作。

    (3)经双方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是竣工结算文件组成部分,对已完过程结算部分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在施工过程结算中无争议的,在施工过程结算当期完成价款;有争议的,争议部分可在工程竣工后统一协商解决。

来源:浙江造价站



【BIM 技术前沿】Revit 2024 版本新增功能和加强特性完整介绍

大家好!欧特克一年一度的升版更新又迎来了高潮时刻。目前,面向 AEC 行业的各款 BIM 软件都已陆续更新到了全新的 2024 版本。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Revit 全新的 2024 版本中,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吧。

本次 2024 版本中,Revit 在设计效率、模拟与分析、互操作性、云数据和设计优化以及文档效率等六个方面,总计新增和加强了六十多个功能特性。

 

其中,在设计效率方面共计新增和加强了三十个左右的功能特性,包括:主页上的我的见解、深色主题、新样例模型和项目模版、在项目浏览器中搜索、地形实体、“配色系统” 对话框、纹理视觉样式、Revit 到 Twinmotion 的增强功能、剪切几何图形增强功能、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等众多内容。

 

而在模拟与分析方面则新增和加强了十二个功能特性,包括:增强的分析荷载、机构面荷载的填充图案和颜色、自定义物理—分析图元关联、连接自动化规则的详细结果报告、在三维视图中按图元创建能量分析模型、MEP 预制构件的流量和压力计算等内容。

在云数据和互操作性方面新增和加强了七个功能特性,包括:链接协调模型、云模型协作缓存管理、访问协调模型对象属性、协调模型的捕捉点等内容。

 

在设计优化方面也新增和加强了七个功能特性,包括:Dynamo 更新至 2.17、Dynamo 播放器、改进了钢结构连接 SDK 文档等内容。

 

最后在文档效率方面新增和加强了十个功能特性,包括:对齐表面填充图案、钢筋图形上的钢筋弯曲详图、明细表中的钢筋弯曲详图、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绘制顺序改进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初步了解一下 Revit 2024 版本中的主要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仍然照老规矩,按核心平台、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四大板块来分别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在 2024 版本中新增和加强的 Revit 功能特性吧。

 

一、核心平台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现代化用户界面

全新的 Revit 2024 版本中对用户界面做出了重大调整,新增了 2000 多个图标并替换为新的现代化版本。这些更改提高了浅色主题和深色主题下的上下文选项卡和选项栏的可见性。

 

2、现代化用户界面

Revit 2024 版本中支持第一级用户界面的深色主题,包括 “属性” 选项板、项目浏览器、选项栏、视图控制栏和状态栏。还可以从功能区和 “选项” 对话框中,将绘图区域(画布)主题设置为 “深色” 或 “浅色”。

用户可以从功能区使用 “视图” 选项卡下的 “画布主题” 按钮更改当前绘图区域主题,然后选择所需主题:“浅色” 或 “深色”。

 

3、主页中 “我的见解”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我的见解” 会发送到 Revit 主页,以便为用户提供有关软件使用情况的见解以及用于改善体验的建议。

我的见解” 会将有关软件使用情况的数据引入 Revit 主页。分析数据并提供个性化见解,这可能有助于用户改善体验。对产品所生成的见解可能包括:

  • 应用程序性能和文件统计报告
  • 命令摘要使用情况报告
  • 命令和功能建议
  • 学习路径提示

4、新样例模型和项目模版

Revit 2024 版本终于更新了各专业的样例模型。使用新的样例模型,可了解新功能和工作流。同时,更新后的项目模板使启动项目和开发自己的模板也会变得更为容易些。

新的样例模型是使用 Revit 2024 所创建的多用途项目案例。该模型显示了用于创建项目的图元数示例。为了提供完整的模型,它还包含施工图文档样例以及协调的结构、机电、场地和点云文件。

 

5、云模型协作缓存管理

为了使云模型缓存更易于管理,用户可以在 Revit 2024 版本中的 “选项” 对话框里指定文件夹路径。

 

6、对象表面填充图案

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使用 “对齐” 工具来对齐形状编辑图元上的表面填充图案。该功能可以对齐整个表面的填充图案,也可以单独对齐三角化面。

7、绘图顺序改进

2024 版本中,族里的二维图元在族编辑器、项目中以及输出为 PDF / 打印时的绘制顺序在视觉上是相同的。

在以前的老版本中,二维图元在族编辑器、项目和打印 / PDF 输出中的显示方式不一致。新版本对此行为的改进可确保图元在所有位置的显示都是一致的。

现在,Revit 2024 二维图元的 “绘制顺序” 控件在族编辑器中可用于所有族类别。以前,仅当使用详图族、注释族或轮廓族时,绘制顺序控件才可用。

8、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

在 2024 版本中,使用 Revit 修订云线明细表功能可以快速管理修订云线参数信息

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以便更好地查看和管理项目中的所有修订云线,并查看它们所属的视图或图纸。这样,可以轻松查看项目中的每个修订并进行修改,也可以直接编辑明细表字段(如有必要)。

 

9、链接协调模型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在项目的各个规程和阶段的模型之间直观地进行交叉检查。在三维视图中,可以直观地比较在 Revit 或其他建模工具中创建的协作模型,以便于协调。

链接 Navisworks 文件(NWD 或 NWC 文件)或链接到可在 Autodesk Docs 中查看的文件格式。可以直接链接到 Autodesk Docs 中的视图,而无需将文件下载到本地资源。链接自 Autodesk Docs 的视图使用 Autodesk Docs 帐户的权限来管理访问,从而在 IP 保护非常重要时更轻松地使用协作工作流。协调模型视图是为 Revit 模型提供上下文的轻量级表示。

 

10、协调模型的捕捉点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使用捕捉点可以方便地在上下文中建模、基于协调模型点测量两个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或更好地定位协调模型。

 

11、协调模型的 “管理链接” 对话框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管理链接” 对话框里提供了一个新的
“协调模型” 选项卡。信息被排列成网格结构,以提供对链接协调模型的更容易理解。

用户可以使用
“放置实例” 选项修改协调模型的放置。也可以使用此对话框中的 “添加” 按钮,从本地源或 Autodesk Docs 链接另一个协调模型。

12、访问协调模型对象属性

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选择各个协调对象并访问其属性。如果是链接自 Autodesk Docs 的 Revit 协调模型中对象的属性,也会在 “属性” 选项板中提供。

 

13、在项目浏览器中搜索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搜索” 功能现在位于 “项目浏览器” 的顶部。搜索会自动开始,并随用户键入的内容而更新相关结果。匹配的关键字会在 “项目浏览器” 中的所有层次结构级别的过滤后列表中亮显。

 

14、放置多个视图和明细表

Revit 2024 可以通过从项目浏览器拖动多个视图和明细表或从 “选择视图” 对话框中选择多个项目,并同时将它们放置在图纸上。

可以使用 “选择视图” 对话框中的搜索功能,来轻松查找要放置在图纸上的视图或明细表。选择后,视图和明细表将平铺在光标上,以便更轻松地在图纸上进行排列。

 

15、直接从绘图区域打开图纸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直接从视图绘图区域的快捷菜单打开图纸。如果活动视图是图纸,则 “打开图纸” 工具会处于启用状态。对于可以放置在多张图纸上的视图,系统会要求用户在打开多张图纸之前进行确认。

 

16、“配色系统” 对话框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使用第三方配色系统或用户定义的配色系统来指定颜色。

用户从可用配色系统中,选择一种要用于 “Windows 颜色” 对话框的色彩。

 

17、调整放置在图纸上的明细表中所有行的大小

Revit 2024 可以调整放置在图纸上的明细表中所有行的大小,以清晰地表示其内容(包括文字、图像或图形)。

为此,可以在 “明细表图形属性” 选项板中将 “调整行大小” 参数设置为 “全部”,然后为 “行高” 参数输入所需的值。

 

18、在 Revit LT 和 Design Automation API 中链接和导入 PDF

现在 2024 版本中,可以在 Revit LT 和 Design Automation API 中链接和导入 PDF 文件。

 

19、其它可调整大小的对话框

在 Revit
2024 中,许多以前固定大小的对话框现在可以调整大小,从而可以更轻松地使用任何分辨率的长列表和名称。这其中包括 21 个对话框已得到增强,因此可以在使用它们时调整其大小。

  • 贴花类型
  • 拼写检查
  • 注释记号
  • 新图例视图
  • 新绘图视图
  • 新建平面
  • 保存选择
  • 荷载选择
  • 详细程度
  • 半色调/底图
  • 创建分组
  • 导出图像
  • 系统颜色方案
  • 导入线宽
  • 工作平面
  • 插入二维图元
  • 电子传递
  • 起始视图
  • 选择的图元 ID
  • 编辑标签

20、对项目参数排序

Revit 2024 在类型和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可以对项目参数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排序。项目参数在以前的老版本中是按创建的日期/时间排序,现在新版本中,项目参数在类型和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则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序的。

 

21、范围框高度参数

Revit 2024 可以设置范围框放置后的高度。范围框有一个 “高度” 参数,在将范围框放置到模型中后,可从 “属性” 选项板调整该参数。

 

22、移动对齐到图纸功能增强

在新的 2024 版本中,Revit “将视图移动到与图纸对齐” 命令已通用为
“将视图移到与图纸对准” 功能,并扩展为支持移动以下基于图纸的图元:

  • 意见
  • 时间表
  • 配电盘一览表
  • 详细信息组
  • 注释元素
  • 详图元素
  • 修订云线和标记
  • 图像

 

23、导出 “族类型” 参数

一旦构建了族并定义了族类型,就可以使用
“族类型” 导出工具生成文本文件。在 Revit
2024 中,族类型参数数据将包含在导出中,有助于轻松创建族类型目录。

24、Dynamo 更新至 2.17

Revit 2024 中的 Dynamo 已更新至 2.17 版本,它提供了由机器学习、设置的导入和导出、图形导入到工作空间等提供支持的节点建议。其亮点功能包括:

  • 增强了节点自动完成
  • 具有导入/ 导出和展开的新 Dynamo 设置
  • 更新了产品内节点文档
  • 将图形插入到打开的工作空间中
  • 观察三维节点显示几何图形,即使节点预览处于关闭状态
  • 组样式的默认字体大小
  • 查找连接的节点

 

25、Dynamo 播放器

在适用于 Revit 2024 的 Dynamo 播放器中,可以查看图形问题和依存关系、添加图像输出,并试用新的样例图形。其改进功能包括:

  • 新的
    “问题管理器” 可显示
    Dynamo 运行的警告
  • 向 Dynamo 播放器和衍生式设计用户公开图形依赖关系
  • 提供了两个新的样例图
  • 在 Dynamo 播放器中,图像可用作输出

 

 

二、建筑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地形实体

在 Revit 2024 版本的建筑板块中,地形系列功能可谓是该版本的一大重要增强特性。通过该加强功能可以将地形图元创建为实体几何图形。

地形实体图元可用于创建地形模型和表示场地条件。地形实体可以创建自导入的 CAD 或 CSV 文件。还能通过绘制边界并在边界内添加高程点来创建地形实体。地形实体支持指定材质的表面填充图案,并且可以由其他模型几何图形进行剪切。由于该功能的增强,由此衍生出其余七个相关的新功能特性。

 

2、场地设计—地形实体属性

可以将地形实体构建为具有不同实例和类型属性的系统族,以表示不同类型的曲面剖面。即道路和人行道、填土、石板、运动场、水体等。

因此,每种类型都可以显示不同的复合层配置和表示等高线间隔的不同方式。地形实体可以设置为楼板边缘族,例如,楼板边缘可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进行建模。地形实体的实例属性报告了相关参数,包括坡度、周长、面积、体积、高程和厚度等。

 

3、场地设计—剪切几何图形增强功能

建筑地坪功能现已取消。但在升级的 2024 版本中,现有的边界仍然可以编辑,只是无法创建新边界。若要表现挖掘或隧道,可使用使用内建空心体量族的切割工具来执行布尔运算。

此外,可以剪切具有多个类别图元的地形实体,包括其他地形实体、天花板、楼板、楼板边缘、屋顶、封檐带、檐沟、屋顶拱腹、结构基础、墙、墙饰条、体量空心形式。

4、场地设计—细分地形实体

该功能可以定义要从原始地形实体表面偏移的地形实体区域。例如,可以使用细分在地形实体上绘制停车场道路或交通岛。使用细分的实例属性,可为地形实体指定其他材质。

创建细分不会生成单独的表面。细分从原始表面正向偏移,且厚度必须大于零,并将反映对父地形实体所做的更改。

5、场地设计—分级区域

Revit 2024 版本可以统计场地上的挖方和填方体积,以帮助确定场地开发过程中地形修改的成本。使用 “分级区域” 功能可以将挖方和填方体积分析应用于地形实体。

 

6、场地设计—显示形状编辑控制点

Revit 2024 可以在预高亮显示和选择期间预览地形实体控制点的显示。如果遇到性能问题,可关闭点切换的显示。该切换可用作
“形状编辑” 工具的下拉面板。
使用 “修改” 子图元工具编辑地形实体时,可访问这些点。

7、场地设计—附加功能

现在 2024 版本中,楼板边缘族可以应用于地形实体的边缘。例如,楼板边缘可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进行建模。

栏杆扶手现在可以用作地形实体图元的主体。此外,它还可以承载
“场地构件”、“停车场” 和 “基于楼板的图元” 类别中的图元。

楼板边缘族可以应用于地形实体的边缘。例如,楼板边缘可以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缘进行建模。

8、纹理视觉样式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使用新的 “纹理” 视觉样式,也可应用渲染材质的纹理,而不应用照明效果。

 

9、纹理视觉样式

Revit 2024 版本中,“自动同步” 功能已添加到 “Twinmotion” 下拉菜单中。启用后,“自动同步”支持将活动 Revit 模型中的更改自动同步到 Twinmotion 或 Unreal Engine 中的直接链接连接。

三维视图需要处于活动状态才能启用 “自动同步”,然后 “自动同步” 功能会与该三维视图相关联。在三维视图中启用 “自动同步” 后,此视图中的所有可见几何图形会自动保持同步。

运用该功能可以访问最新版的 Twinmotion 2023.1 版本。该版本已于 2023 年 4 月正式发布。

10、运用日光研究(以秒为单位)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使用以秒为单位测量的较小时间间隔来运行日光研究。用户可以使用 15、30、45 或 60 秒时间间隔的更高精度,来研究阴影。

 

11、从功能区访问日光设置

Revit 2024 中若要快速访问 “日光设置” 对话框,可以直接从 “日光研究” 选项卡上访问 “预设和数据” 面板上的新按钮。

 

12、从功能区访问日光设置

Revit 2024 可在 “透视” 视图中将太阳沿其路径拖动,并编辑拖放操作。

 

13、Insight 技术预览

从设计的前期阶段开始,“Insight – 技术预览” 就会为建筑师提供有关隐含碳影响的洞察。但若要访问 Insight 技术预览:碳洞察,用户必须通过 Autodesk Desktop Access 应用程序或 Autodesk 帐户,在 Revit 中安装碳洞察附加模块。


 

三、结构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

在 Revit 2024 中,现在可以选择如何对齐钢筋集中的钢筋,并使钢筋集中的钢筋与在 “对齐/闭合” 约束中选定的平面平行。要设置自由形式钢筋集的对齐选项,可使用画布内切换,或在结构钢筋的 “属性” 选项板中使用 “钢筋对齐” 参数。

 

2、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

Revit 2024 中,通过按空格键,可以切换对齐分布的自由形式钢筋的箍筋方向。这仅适用于该集中的闭合箍筋。

 

3、钢筋图形上的钢筋弯曲详图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将弯曲详图添加到钢筋图形中,以创建准确的钢筋弯曲和安装说明。用户可以使用功能区中的专用工具,在平面视图、剖面视图和立面视图中的视图裁剪区域内外放置弯曲详图。修改钢筋弯曲详图的参数,以便最好地满足钢筋图形需求。

 

4、明细表中的钢筋弯曲详图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通过添加钢筋弯曲明细表(包括准确表示钢筋几何图形的形状弯曲详图)来创建清晰的预制说明。用户可以选择是显示钢筋形状参数名称,还是显示段长度的实际值。但与图像类似,仅当明细表放置在图纸上时,弯曲详图才可见。

 

5、自定义物理—分析图元关联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在图元之间创建多个关联,以更好地协调物理模型和分析模型之间的更新。用户可以将多个分析面板或构件关联到单个物理对象(反之亦然)。例如,关联多个分析面板以表示单个物理楼板、多个与单个多跨度分析构件关联的梁等。

 

6、增强的分析荷载

Revit 2024 中,结构工程师现在可以在主体对象的已定义区域上,将结构荷载应用于分析构件和面板。还可以将荷载复制到其他主体。现在,全新的 2024 版本中还有新工具可用于应用点、线和面荷载。

 

7、结构面荷载的填充图案和颜色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直接用分析模型数据(结构荷载),在平面视图中记录面荷载填充图案。对面荷载使用彩色填充图案时,可以更轻松地在平面视图和三维视图中区分这些荷载并对其建模。荷载可以复制到其他主体。

 

8、连接自动化规则的详细结果报告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在详细报告中所生成的信息可用于更好地管理钢结构连接。用户可以轻松识别和跟踪已放置的连接、已存在连接的情况以及没有适用连接的情况。

 

9、改进了钢结构连接 SDK 文档

Revit 2024 版本中的 API 文档包含用于扩展钢结构连接功能的详细指南,以及新的 API 样例。

 

10、Revit 到 Robot 链接的功能增强

由于 Revit 目前被推荐为物理和分析模型协调的中心,并且其分析模型几何图形可以准确且完全通用,因此 Revit 与 Robot 互操作性的性质也已得到调整。真正的双向几何交换集中在分析模型及其材料和截面属性上。Revit 的分析驱动建模方法为分析建模引入了新的增强结构建模功能。

Revit 2024 版本引入了一种定义结构荷载的新方法。点荷载、线性荷载和面荷载由分析杆件和嵌板承载,用户可以将它们约束到图元的几何图形中。所有新的载荷定义都将完全转移到机器人结构分析模型中。

 

四、机电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在三维视图中按图元创建能量分析模型

能量分析的新功能简化了工作流程,尤其是在使用链接的建筑模型时。现在 2024 版本中,剖面框、视图过滤器或
“可见性/图形替换”
可用于在三维视图中显示图元,并在生成能量分析模型时仅包含这些图元。这基本上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方法来控制 EAM 创建中使用的元素,该方法独立于房间边界设置。

 

2、电气分析组件的需求负荷与需求系数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为每个分析负荷指定负荷分类,并为电气分析组件应用需求系数。系统为每个 “电气设备负荷” 和 “基于电气面积的负荷类型” 设置 “负荷分类”。然后将计算每个电气分析组件的供电负荷和供电电流,并在系统浏览器中显示。

 

3、为非重合负荷定义负荷集

Revit 2024 还增强了电气负荷分析功能,该功能在 23 版本中首次为电气工程师引入。工程师现在 2024 版本中可以将负荷集中的最小负荷标识为备份负荷。

4、保持注释方向已添加到风道末端

Revit 2024 可载入的 MEP 构件属于常规类别(管件、照明设备、喷水装置等)。用户使用 “保持注释方向” 的族参数和 “风道末端” 类别可以显示注释符号。

用户在创建族时可指定族类别决定所激活的族参数。这些族参数的设置会影响部件的表现,同时也标识了构件类型。在族编辑器中,可以在 “设置” 菜单中找到 “族类别和族参数” 设置。根据族类别和族所基于的样板类型(基于主体、常规模型、详图构件、常规标记等)的不同,将适用不同的族参数。上表列出了各个族类别,并指出了适用的族参数。

5、设计风管系统基于网络的计算

为了集成设计和预制工作流,Revit 2024 可以基于网络的流量和压降计算可用于设计风管系统。用户号可使用 “机械设置” 对话框中的 “网络” 选项卡,为风管系统启用计算引擎。启用后,计算会在后台运行,以便用户可以继续工作。

 

6、MEP 预制构件的流量和压力计算

Revit 2024 为了集成设计和预制工作流,已将流量和压降计算添加到预制构件的直段中,并且这些结果也仅适用于直段。

7、MEP 预制风管系统加劲板

Revit 2024 中的 “系统”
选项卡里新增了一个全新的 “MEP 预制风管系统加强筋” 的命令。此命令允许机电预制详图设计师可以将加劲板添加到模型中的单个风管系统并在预制风管系统上手动逐个放置风管系统加劲板。

目前,加强筋族可放置在预制风管系统的直段上并以其为主体。放置后,当用户进行修改时,主体加劲板实例将随风管管段一起移动并调整大小。

 

8、可见性过滤器中的高程参数

在 Revit
2024 中,用户可以访问其他高程参数,以控制 MEP 构件在视图中的可见性。

这些对立面参数的改进将有助于用户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更有效地记录倾斜 MEP 段上的安装。

 

9、管道壁厚作为内置参数

Revit
2024 可以将壁厚作为管道的内置参数。此壁厚参数可用于管道标记和明细表。

也可以在视图过滤器中使用此壁厚参数来控制视图中管道的外观。

 

10、隐藏主体上附有隔热层的风管和管道

在 Revit 的早期版本中,隐藏带有隔热层的风管和管道时,隔热层仍然可见。但现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隐藏风管或管道主体上的隔热层,隔热层都会被隐藏。

 

五、升级信息

Revit 2024 的某些新功能和已更改功能会导致升级后的模型出现以下这些行为。用户可以先查看这些信息,然后再升级模型。

1、对房间、空间和面积标记的更新

从早期版本升级到 Revit 2024 时,如果不带房间、空间或面积的引线的标记位于相关边界之外,则在升级时会启用引线。标记会报告关联房间、面积或空间的数据。

 

2、支持 Dynamo
Player Classic

从 Revit 2024 开始,所有用户都将体验刷新的 Dynamo 播放器应用程序。Player Classic 不再可以通过编辑设置文件进行访问。

 

 

六、开发工具增强

1、Revit 宏安全增强功能

默认情况下,Revit 2024 通过禁用应用程序宏和文档宏,可以避免恶意代码以静默方式运行。系统启用宏可以通知用户潜在安全风险时的新警告。

 

2、面向开发人员的 API 增强功能

Revit 2024 版本中,由于图元 ID 范围从 32 位升级到了 64 位,因此用户可以处理更复杂的 Revit 模型。用户可以访问 Revit Group Reload 和方法选项的类,访问模型中未使用的元素 ID 列表。并显示项目中链接模型的属性且设置图形替代。另外,还可以公开并调整三维族中详图项目的绘制顺序位置。

 

 

七、发行说明

1、Revit 安装要求

  • Revit 2024 版本只能安装在基于 Windows 10 和 11 的 64 位操作系统上

  • 如果在Windows 10 上安装Revit 2024 之前,.Net 版本未更新到 .Net 4.8,则请用户在安装 Revit 2024 之后须重新启动操作系统以更新 .Net  版本,从而便确保 Revit 2024 可正常运行

  • 默认安装不会包含任何可选组件。用户可通过 Autodesk Account 进行展开和自定义安装,欧特克会提供各个国家的素材库供用户下载安装

  • Revit 2024 会安装运行软件所需的一组有限核心内容(族模板、模板和样例文件)。使用
    “载入 Autodesk 族”
    功能时,其他内容可以通过 “自定义安装” 添加、从 Autodesk Account 下载或直接从 Revit 中添加到项目

  • Revit 不支持
    “安装修复” 和 “重新安装” 工作流

  • “Revit 卸载”
    会删除所有 Revit 专用组件,共享组件可能需要单独卸载

 

 

 




DBJ/T 13-263-2017 福建省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63-20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863-2017
福建省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Build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ujian
2017-05-23发布2017-11-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49f312056a7fb04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推进福建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运行维护管理,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实际效果,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绿色民用建筑的运行维护管理。
1.0.3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运行维护管理措施、技术文件和合同文件的技术条款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1.0.4绿色建筑综合效能调适、交付、运行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调试test
竣工阶段通过对建筑设备系统进行测试、调整和平衡,使其满足无运行负荷静态的设计要求。
2.0.3综合效能调适commissioning
通过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综合效果验收和季节性工况验证,以确保系统实现不同负荷工况运行和用户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
2.0.4被动技术措施passive technology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极少量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的技术措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2.0.5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对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供暖、空调、给排水等设备的能源使用状况进行监测、控制、统计、评估等的软硬件系统。
2.0.6既有建筑再调适retro-commissioning
对既有建筑各个系统进行详细诊断、修改和完善,确保建筑舒适性,提高能效,降低用能系统的能耗。2.0.7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8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9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0.10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3基本规定
3.0.1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应包括建筑综合效能调适、交付、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内容。
3.0.2绿色建筑运行应充分考虑各时段气候状况和建筑所处状态,优先使用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技术措施。
3.0.3绿色建筑运行维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现行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中的有关规定。
3.0.4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编制针对性的绿色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手册,并至少应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绿化等管理制度。
3.0.5绿色建筑运行维护应由产权人委托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的物业服务单位或其他部门机构实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至少具有I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至少具有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具有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0.6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宜购买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
3.0.7宜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M)技术辅助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管理。
3.0.8绿色建筑运行维护管理效果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进行评价。4综合效能调适与交付
4.1一般规定
4.1.1在工程交工前,建筑设备系统应进行有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调适。
4.1.2综合效能调适应包括夏季工况、冬季工况以及过渡季工况的性能验证和调适。
4.1.3建设单位交付给运行维护管理单位时,应同步提供综合效能调适的过程资料和报告。综合效能调适报告应包含该项目系统的详细介绍、调适工作流程、风平衡记录、系统联合运行报告、综合效能调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日志及解决方案,以及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手册和培训记录。
4.2综合效能调适的组织
4.2.1综合效能调适宜由建设单位组织,在调适顾问的指导下,由施工单位实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和主要设备供应商共同组成调适团队参与配合。
4.2.2综合效能调适顾问应编制综合效能调适方案,并向成员介绍调适计划、职责范围、综合效能调适过程所需资料清单。
4.2.3调适计划应由综合效能调适顾问负责编制,在汇总团队成员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形成最终的调适计划,并作为最终综合效能调适报告的附件,提交业主方备案保存。
4.2.4调适资料清单应包含系统相关的设计图纸、参数、风平衡计算表、施工过程记录、设备样本以及系统自控逻辑等技术资料。
4.2.5调适问题日志宜由调适团队在调适过程中建立,并定期更新。
4.2.6培训记录应由综合效能调适团队建立并交由业主保管,用以记录对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
4.3综合效能调适的技术要求
4.3.1综合效能调适应包括现场检查、平衡调试验证、设备性能测试及自控功能验证、系统联合运转和综合效果验收等过程。
4.3.2综合效能调适应对现场主要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抽样要求为主要设备全数检查,末端设备的抽查数量不得少于50%。每个系统均应进行检查。检查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B第B.O.1条执行。
4.3.3综合效能调适应对水系统和风系统进行平衡调适验证,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抽样要求为主管路和次级管路全数平衡验证,二级管路平衡验证不少于30%,末端风口平衡验证不少于10%。平衡验证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B第B.0.2条执行。
2验证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和现行地方标准《福建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13-83的相关要求。
4.3.4综合效能调适应对主要设备实际性能进行测试,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抽样要求为主要设备全数测试。测试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B第B.0.3条执行。
2实际性能测试与名义性能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整改。
4.3.5综合效能调适应对自控功能进行验证,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自控功能验证应包括点对点验证、控制逻辑验证和软件功能验证。验证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B第B.0.4条执行。
2自控功能验证结果应符合设计和实际使用要求。
4.3.6综合效能调适应对系统进行联合运转及不同工况验证,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系统联合运转应包括夏季工况、冬季工况以及过渡季工况。联合运转和工况验证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B第B.0.5条执行。
2系统联合运转调适结果应符合设计和实际使用要求。
4.3.7系统联合运转结束后,应出具相应的系统联合运转报告。报告应包括系统的施工质量检查和检测报告、设备性能检验报告、自控功能验证报告和系统间相互配合调适运转报告。
4.4交付与资料移交
4.4.1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向运行维护管理单位进行正式交付与资料移交,并符合以下要求:
1移交的资料应齐全、真实;
2应包含所有资料的电子档版本。
4.4.2建筑交付时,应移交绿色建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运行维护方案,并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2运行维护人员要求;
3运行维护资金安排计划;
4必要的检测和测评报告。
4.4.3建筑交付时,应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方、运行维护管理单位、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自控承包商和调适顾问单位等参加。




DBJ/T 13-46-2013 福建省古建筑屋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46-201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0197-2013
福建省古建筑屋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roof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fujian province
2013—01-24发布20130430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T 13-46,DBJ/T 13-46-2013,古建筑屋面施工及验收,福建省,规程,DBJ/T 13-46-2013 福建省古建筑屋面施工及验收规程1总则
1.0.1加强福建省古建筑工程屋面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古建筑屋面施工质量验收,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古建筑及仿古建筑中以木结构或现浇钢筋混凝土为基层,以本瓦、筒瓦、望砖为面层材料的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
1.0.3古建筑及仿古建筑中屋面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望板Roof Boarding
指古建筑中铺于椽条上的木屋面板,通常有横、顺两种做法。横望板:望板的铺设方向与椽条垂直。顺望板:望板的铺设方向与椽条同向。
2.0.2望砖Roofing Bricks
古建筑中将粘土烧制的红色方形斗底砖铺设于屋面木基层上,用于防火、防雨水渗漏,该类斗底砖称为望砖基层。厚度10mm的望砖又称为望瓦,望瓦基层做法同望砖基层,但不得用于上人屋面。望砖面层通常仅施工于连廊或披榭等配套用房的二层连接屋面,且常为平屋面。
2.0.3椽条Roof Rafters
指古建筑中铺于屋面檩条上、与檩条垂直布置的方木或圆木构件,分为扁椽和圆椽两种。也称为椽板。扁椽:三面刨光。圆椽:与望板接触面做“金盘”。其中翼角翘飞椽的“撤”向,专指建筑物立面曲线,“扭”向专指建筑物的平面曲线。
2.0.4飞檬flying-rafter
飞檬指置于檐椽外端之上,使屋檐继续向外伸挑的方木椽。其中翼角翘飞椽的“撒向,专指建筑物立面曲线,“扭”向专指建筑物的平面曲线。
2.0.5屋脊ridge
屋脊指古建筑中相临两个屋面在高处相交时使用粘土、灰塑或琉璃构筑的分水线。按部位划分有正脊、垂脊、围脊和戗脊:按形式划分有龙吻脊、纹头脊、甘蔗脊、雌毛脊、哺鸡脊。3基本规定
3.0.1屋面望板、椽条的材质、规格、加工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木材应有含水率检测报告。
3.0.2选用的望砖应有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3.0.3本瓦必须铺置牢固、整齐,瓦脚挂牢;瓦头排齐,檐口应成一直线;瓦屋面完工后严禁上人任意走动、脚踏或堆放物品。
3.0.4屋面工程各分项工程宜按屋面面积每500m2~1000m2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m2应按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的抽检数量按下列各子分部工程的规定执行:
1基层、瓦面与板面工程应按屋面面积每100m㎡抽查一处,每处应为10m㎡,且不得少于3处。
2细部构造工程的各分项工程每个检验批应全数进行检验。
3.0.5古建筑屋面工程的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应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各分项的主控项目,应达到本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明显影响使用,且检查点最大偏差值不得超过允许偏差值的50%。当评定质量不符合本规程的规定时,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进行处理。
3.0.6防水、防腐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4屋面椽条基层
4.1屋面椽条基层施工
4.1.1椽条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构件尺寸及各部位的细部做法。
4.1.2椽条数量应按以下规定确定:
1建筑物每开间正身椽条数量取双数,椽当坐中;
2当设计未规定时,椽条与椽当之比宜为1:1~1.5;
3翼角椽数量宜取单数,按建筑物廊(檐)步架尺寸加檐平出尺寸总和除以一椽径另加一椽当尺寸,得数以“宜密不宜稀”的原则取单数得翼角椽数量。
4.1.3椽条制作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根据椽条的尺寸、数量加工规格椽材。
2各种椽材在“盘头、绞掌”工序前应留出适当余量。
3方椽按尺寸下料,要求表面方正直顺、尺寸准确;圆椽加工要求按传统弹放八卦线(或样板线)刮圆,并做出“金盘”,圆椽表面应浑圆直顺、尺寸准确、“金盘”宽窄均匀一致。
4制作完成的翼角翘飞椽应在椽头迎面标注各自的位置编号。
5制作好的椽条应分类码放,并做好防雨、防火措施。
4.1.4檩平面、标高复核应根据设计图纸对现场大木构架的举、步架尺寸及各檩(桁)的标高进行核对。
4.1.5橡条铺钉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椽条应先铺钉建筑物正身部分,再铺钉建筑物翼角部分。
2正身部分的铺钉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在建筑物正身两端各铺钉一根尺寸控制椽,并拉线控制椽条的安装位置;
2)在建筑物两坡中心分别铺钉两条通长椽条;3)由中心向两端依次铺钉椽条,在安装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整修檩、橡,以保证椽头、椽身的高低一致。
3翼角部分的铺钉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在翼角的中间先按位置预钉一根翼角椽:
2)在老角梁和连檐上排列计算并固定翼角椽后尾控制线和翼角椽椽花线:
3)按线铺钉翼角橡;
4)按线铺钉翼角翘飞椽。
4.2屋面椽条基层质量验收
I主控项目
4.2.1椽条的材质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目测观察。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4.2.2木材必须有含水率检测报告。
检验方法:核查木材含水率检测报告。
检验数量:抽查。
4.2.3椽条安装的坡度曲线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传统做法。
检验方法:拉线尺量检查。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4.2.4安装后的椽条外形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拉线尺量检查。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Ⅱ一般项目
4.2.5各类椽子制作圆椽应浑圆顺直,扁枋椽应方正顺直,表面平整,无机械加工痕迹。
检验方法:目测观察,尺量检查。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4.2.6椽类构件安装应椽当均匀,侧面垂直,钉置牢固,出檐椽




DBJ 13-197-2017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13-197-20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822-2017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s in Fujian
2017-07-07发布2018-01-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DBJ 13-197,DBJ 13-197-2017,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13-197-2017 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推动福建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民用建筑的设计。
1.0.3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建筑全寿命期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2.0.2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3被动技术措施passive technology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极少量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的技术措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2.0.4主动技术措施active technology
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的方式,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环境性能的技术措施。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技术措施。
2.0.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
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6下凹式绿地depressed green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也称下沉式绿地。2.0.7人均公共绿地per capita public green space按照居住区内居住人数计算得出的满足规定日照要求的、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人均集中绿地。其中集中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2.0.8风速放大系数wind speed amplification
建筑物周围离地面高1.5m处最大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
2.0.9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10通风架空率ventilation area ratio
架空层中,净高超过2.5m的可穿越式通风部分的建筑面积占建筑基底面积的比率。
2.0.11光污染light pollution
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中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表面反射光线的数量或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2.0.12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
在室内参考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己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13不舒适眩光discomfort glare
在视野中由于光亮度的分布不适宜,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不舒适的视觉条件。
2.0.14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15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0.16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17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18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3基本规定
3.0.1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项目所在地气候、资源、经济和人文等条件,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建筑遮阳、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雨水利用等福建省绿色建筑适宜技术和产品。适宜技术和产品可按照本标准附录A选用。
3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协同工作。
4宜在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
3.0.2本标准的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的专业条文均由一般规定和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组成。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以符合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为前提;三星级绿色建筑应结合本标准提出的各项技术措施进行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
3.0.3福建省绿色建筑均应符合本标准所有一般规定的设计要求;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相应星级设计要求,或按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计算得出的各专业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得分均分别不应小于50分、60分。
3.0.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应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绿色建筑目标、实施策略等。
3.0.5项目方案设计文件应包含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专篇应包括下列内容:
1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绿色建筑方案技术分析;
4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3.0.6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各专业图纸中应包含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应明确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构造措施和设备性能表。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依据:
2工程概况;
3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应分别按照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专业编写;
4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中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措施。
3.0.7项目施工图审查报审时,建设单位应同步提交施工图、绿色建筑设计报审表、绿色建筑模拟及计算分析报告、相关检测报告等施工图设计文件。绿色建筑设计报审表可按本标准附录执行。
3.0.8民用建筑设计应符合本标准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其中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应符合本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要求。
3.0.9单栋建筑或建筑群所涉及的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利用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整体性指标,应按其所属的工程范围进行总体设计。4总平面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场地的规划设计应符合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等建设控制要求。
4.1.2应依据场地资源条件,采用适宜的场地资源利用技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4.1.3场地内规划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时,应与周边区域共享、互补,做到集约化建设。
4.1.4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肌理相协调,并应避免对周边物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1.5建筑工程设计前,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氢浓度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下列防氢工程措施:
1当土壤氢浓度不大于20000Bq/m3时,可不采取防氢措施;
2当土壤氨浓度大于20000Bq/m3,且小于30000Bq/m3时,应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
3当土壤氢浓度大于30000Bq/m3,且小于50000Bq/m3时,除应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外,还必须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中的一级防水要求,对基础进行处理;
4当土壤氡浓度大于50000Bq/m3,应采取建筑物综合防氨措施,除应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更换回填土。
4.1.6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设计前应查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明确设计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污染源。若出现新的污染源则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推荐的隔离污染源方法,在设计文件中提出相应的隔离方法及防护措施。
4.1.7进行整体布局与建筑单体设计时,日照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受遮挡的住宅建筑每套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的满窗日照时间应满足表4.1.7的规定;




无CDE不BIM? 聊一聊Common Data Environment

BIM的本质诉求不是模型

而是项目信息的有序组织

CDE是国内BIM发展被忽略的一个名词

所以这篇文章聊一聊Common Data Environment

封面来源:gofore.com

本文约有9700字,阅读需要约35分钟

前言

本文写了很久,因为用一篇文章来讲明白CDE是什么的难度无异于用同样的篇幅讲明白BIM是什么。和BIM一样,CDE也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简单的名词与定义可方便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也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区。复杂的定义可以说明技术的本质,但也会让人感觉繁琐而远离这个技术。

在反复修改了很多次之后,我还是把这篇文章又写成了近万字的长文。但即使如此我感觉也没能描述清楚CDE是什么,因为比起技术,CDE更像是一种项目管理的意识形态。

– 01 –  

CDE概述

如果翻阅世界主要国家的BIM标准,我们会发现这些标准对BIM的陈述都是围绕着Common Data Environment(CDE)展开:CDE在整个BIM的流程中占据核心的位置。

CDE在BIM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和IFC、LOD(LONI)等一样重要的名词,但在国内却很少被提到,甚至还没有统一的翻译。或者说国内一直有类似于“CDE”的表述存在,但还未形成像国外那样系统性的方法论、标准、产品体系。

CDE在BIM体系中的位置,图片来源:PAS 1192-2 

 

国外的东西不代表就是好。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用一篇文章来系统性的聊一聊这个在BIM体系里非常重要但在国内却较少提及的Common Data Environment。

– 02 –  

CDE发展史

像以前的文章一样,在正式介绍CDE前,我们简单介绍下CDE的发展史,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名词。

2.1 项目信息管理诉求

CDE出现的最大原因便是建设过程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诉求:建筑是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的专业、参与和使用方众多,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庞大,而且这些信息随着建设、使用过程又是动态变化且需多方协调的。

建筑行业对信息管理的诉求 

所以建筑行业一直在寻找一系列的方法,用来把生产过程的信息有效管理起来、提升信息使用和协作效率的方式,避免因信息偏差与错误造成的生产浪费。

2.2 方法的发展

这个探索的过程大致按照两个逻辑主线开展着:一个是信息与信息之间,一个是信息自身内部:

1、信息与信息之间:

这是我们广义理解的信息管理,大致的意思就是如何把项目的各类信息(文档)进行有效的归类、管理,以方便使用和协作。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主要国家一方面开始用编码的方式对建筑生产对象进行分类、编号,例如每个材料、每个施工对象都有一个统一的编码;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BIMBOX的《空间基因:建筑信息编码简史》,点击图片阅读原文,图片来源:BIMBOX

另一方面行业对建设过程所需生产的信息对象也进行规范化,例如把信息分为图纸、变更、方案、报告等。

这样一来,项目信息便形成了结构化的形式,不同管理人员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应用、协作、更新、维护。

文档分类与归类,图片来源:BIMBOX,点击图片阅读BIMBOX《空间基因:建筑信息编码简史》

2、信息自身内部:

除了信息与信息之间需要结构化的形式,信息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同样的规范。

例如图纸:图纸与图纸之间可以通过结构化进行梳理,但是一张图纸内部本身也包含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更为重要的直接工程信息。为了更方便和准确的从一张图纸中获取工程信息,欧美主要国家也对信息里面内容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还是以图纸为例,英国在1969年就发布了针对制图规范化的BS 1192:1969,即通过对图纸内容表达方式的统一,例如绘图原则、视图设置、注释等,确保各方能在同一个图形文件中快速、准确获取相同的信息。

BS 1192-1:1984,计算机制图规范,图片来源:BSI官网

随着商业计算机和CAD的出现,英国时隔15年后对1192进行了升级:在1984年发布了针对计算机制图而更新的BS 1192系列。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三维CAD的流行,BS 1192在1990年进行了再次更新,对三维制图进行了规范。

同编码标准一样,除了英国以外的主流国家均有类似的标准发布。这些标准的本质都是对工程信息的主要来源: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的自身内部信息结构进行规范统一。不仅图形信息,主要工程文档类型均有类似的管理标准,例如对特定文档的目录、包含内容、制式等。

 

3、信息管理的方法

长久以来,建设工程行业一直通过编码、文档等管理标准的集成应用,来对项目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这两条技术逻辑线与管理方法的融合,最后形成了像BS 1192-2007这样的标准,也就是CDE的形态。

本文后面将提到的BS 1192-2007便是编码、图纸、文档、流程标准的集成(参照本文第2.5节:CDE名称的出现)。考虑到BS 1192-2007是ISO 19650的前身,所以我们现在说的”BIM”其实在很久之前就以编码、制图规范、信息管理、标准化流程等形式存在了。

 

2.3 工具的发展

顺着方法的发展,行业对应的工具也顺应发展着。

一方面是生产信息的工具本身,这些工具除了自身开发的功能外,对标准的要求也做了大量的适配。例如CAD中的图层、注释等表达方式,制图构件库的分类、展示、以及编码、命名、信息录入等内置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匹配当时的制图规范要求。

另一方面是针对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管理,行业开始出现文档管理系统(DMS)。在没有计算机时,管理人员通过编码和便签对纸质文档进行有序归类,方便管理和查阅。计算机出现后,纸质文档开始逐步电子化。

没有计算机时的文档管理,图片来源:ViewPoint.com

随着电子文档的增多,文档管理系统开始出现,但这时的文档管理系统主要是把纸质文档管理的动作电子化,工作方式没有显著改变。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独立商业网络的发展,电子文档的存储和传递方式开始逐渐丰富:网页、FTP、邮件、OA、各类存储载体等。这个时候,部分文档管理系统也开始反向对建筑行业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提出要求,而一部分流程又被吸收到了前面所说的标准中。

ProjectWise前身TeamMate对文档的管理流程和包含内容,图片来源:Bentley Communities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已经有40多年历史现在还广泛使用的ViewPoint、有30多年历史的TeamMate(ProjectWise前身)等。如果翻阅ViewPoint、ProjectWise等产品的历史文档,都还能找到对1192历史系列标准的支撑说明。

所以产品和方法一直是处于相辅相成的发展状态。

 

2.4 方法和工具的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关于工程信息管理的方法、标准、产品开始越来越融合。方法论和配套产品开始逐渐固化并细分。

首先,行业逐渐把项目信息类型做了对应的分类,不同的项目信息类型对应的管理方式也不同。BS 1192-5:1990开始将建筑信息分为了三大类:

  • 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指二三维CAD、GIS等用数字方式表达空间位置和形状)

  • 非图形信息(Non-graphic information,Documentation):我们广义理解的各类文档

  • 数据(Data):数字与数字等数据信息。

BS 1192-5: 1990(BS 1192:2007和ISO 19650-1的爷爷辈标准), 图片来源:BSI官网

其次,行业对不同信息类型的阶段做了区分:信息在不同阶段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可参考本文第3.3节:CDE工作场景)。

BS 1192对信息的4个阶段定义,图片来源:BS 1192:2007

与方法论配套的产品也在一直进化着,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和不同阶段,开始有了产品区分(可参考本文第4.1节:CDE产品概述)。

因为内置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支撑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方法论,这些产品也和我们理解的传统网盘有了明显的区分 (很多人会误把CDE等同于网盘)。

 

2.5 CDE名称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到2007年,英国在这一年对BS 1192进行了再次升级,使其变成了广义的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标准:《建筑,工程和施工信息的协同生产-实务守则》(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ode of practice)。

按照BS 1192:2007的导言,其内容涉及了以下几个标准:

  • ISO 82045-5 文档管理标准

  • ISO 12006-2 编码标准

  • ISO 13567-2 CAD制图规范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CDE)便是在BS 1192-2007中第一次被提及:BS 1192-2007把前面所提到行业几十年对项目信息管理所探索的方法、标准、工具囊括到了这个叫“CDE”的名词里

BS 1192-2007对CDE的定义如下:CDE是一个确保项目各方信息源统一的方法。(A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to allow information to be
shared between all members of the project team.)。BS
1192-2007原文强调了 “Approach”,所以CDE是一个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平台。

 

2.6 BIM Level 2 / ISO 19650

CDE最早出现时并不是针对BIM的技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BIM逐渐成为项目信息的重要来源,加之英国又开始推动本土BIM标准的国际化,CDE开始逐渐成为BIM的底层技术。

拓展阅读:英国的BIM顶层设计,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其实不止是英国,全球主要国家的BIM体系在发展中都出现了类似“CDE”形态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方法、标准来对项目信息进行协作与管理。

美国早期BIM标准也在描绘类似于CDE的形态,图片来源:NBIMS v1.0

但随着BIM Level 2的强制令的推行,和英国BIM标准的国际化,英国所提出的“CDE”开始变成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个名词:Autodesk,Bentley,Oracle等国际主流软件公司,均开始用CDE这个名词来描述其对应的信息管理产品。

CDE名词逐渐被国际接受,用来描述项目信息管理所对应的方法、标准和产品,图片来源:buildingSMART

 

– 03 –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花这么多篇幅讲历史主要是为了说明两个论点:

1、CDE不是人造的技术,它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几十年工程管理诉求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产品和标准体系,只不过恰巧取了一个名字叫“CDE”

2、大部分人对CDE的认知是一个网盘或者协同平台,但CDE不局限于此:一方面CDE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产品做支撑;另一方面,没有方法论、流程、标准的支撑,单纯的CDE产品体系发挥不了作用

表达完这两个论点,开始正式进入到CDE的介绍。

 

3.1 CDE定义

其实和BIM一样,不同的人心目中对CDE有着不同理解与认知。按照CDE的起源和发展历程,ISO 19650对CDE的定义应该血统最正:在项目或资产管理中,对来自所有信息源信息的收集、管理、传递的过程。(Agre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any given project or asset, for
collecting, managing and disseminating each information container through a
managed process.)。

简而言之,CDE是项目在建设和运营阶段信息管理所需要用到的一系列方法和一系列工具

简单的名词与定义可方便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也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区。越复杂的定义越能说明技术的本质,但也会让人越远离这个技术。所以这里简单又复杂地提炼几个CDE要点:

1、CDE作为BIM的基础性技术,并不代表只涉及BIM模型相关的内容,还包含文档、图纸、影像资料、数据等一切工程信息。实际上ISO 19650就是项目信息管理标准,国外现在把项目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动作都会归类到“BIM”里。

2、CDE对应的并不只是一个软件,就像“BIM”不是一个软件一样。CDE背后对应的是一个软件体系: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管理阶段需要不同的软件做支撑。

3、CDE不止是软件,单纯的软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有配套的方法,这个配套的方法与标准体系也是CDE的一部分

 

3.2 CDE包含内容

1、首先CDE对项目信息类型进行了分类,顺着BS 1192-5:1990对项目信息的分类,ISO 19650将建设过程所涉及的信息分类进行了固化:

  • 文档(Documentation):我们广义理解的各类文档,包括方案、日报、影像资料等,可以整体理解为工程电子资料;

  • 几何/图形信息(Geometrical Information):二三维CAD、BIM、GIS等图形信息

  • 数据信息(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所有用数字和字母表达的信息,也就是数据。

项目信息类型分类,图片来源:ISO 19650-1

 

 

2、其次,CDE对信息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分类,每种工程信息的生产与应用都包含了4个阶段:

工作状态(Work in Progress):信息在自身手中编辑工作时的状态;

共享状态(Shared):信息共享给其他人进行协作编辑、审核时的状态;

发布状态(Published):信息的里程碑版本,正式从一个团队手上移交给其他团队的状态;

存档状态(Archive):里程碑文件的存档,供未来回溯查阅使用。

项目信息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4个阶段,图片来源:ISO 19650-1

 

3、CDE定义了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

三类工程信息在四个阶段的管理会涉及到不同的工具,同时也会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流程与要求,例如从一开始的EIR到BEP,再到其中的Data
Segration & Federation、MPDT、TIDP、MIDP、编码、MetaData(元数据)、Attributes(数据)等,都是CDE管理所涉及的方法。

CDE的项目信息管理流程,图片来源:PAS 1192-2

与CDE相关的配套支撑工作,图片来源:PAS 1192-2

为了避免这篇文章太过复杂(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英文单词),本篇文章将跳过对这些名词的阐述,先从工具与工作场景对CDE进行解释。未来JoyBiM会对ISO
19650以及CDE中所有涉及的名词与方法论进行阐述,最终把ISO
19650的逻辑线串联成一个闭环。

拓展阅读:Employe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3.3 CDE工作场景

为了更好的阐述CDE是什么,这里直接用CDE的工作场景来进行阐述。(备注:下面提到的软件都可以看做是CDE的体系,但仅是举例,并不是唯一工具。)

1.文档(Documentation)

拿一个项目在编写施工技术方案的过程作为工作场景:

总包技术部的技术人员首先会通过Word软件编制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方案。这时这个技术方案文档便处于“工作状态(Work in Progress),存储在自己的电脑上;

然后技术方案需要有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审核、讨论,这时技术员将技术方案文档从个人电脑存储到了OneDrive并在SharePoint上发布,形成了“共享状态(Shared)”

由于技术方案众多,技术员在SharePoint上给方案做了对应的文档分类、编号、命名、版本、内容概述、涉及人员等方面的备注(这个就是元数据的一种形式),方便后期对文档的统一管理;

发布完成后,各个部门与领导班子通过SharePoint与Office 365的协作功能,对方案进行审核与协同编辑,所有协同编辑的内容会留痕,并且大家对审核一直进行逐一回复和销项;

不同部门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核、批注、修改和销项,图片来源:基于SharePoint的Office 365协作图片(实际项目截图,文字做了模糊处理)

所有问题销项后,技术方案可以报送监理与业主,于是项目在SharePoint快速走完内部审批流程,将技术方案变成”发布状态(Published),正式上传至业主指定的Aconnex进行审批。

有关这个文档的所有操作都会留痕,所有版本随时可追溯。文档被赋予元数据(可以理解为属性),方便对文档进行结构化管理。

最终方案审批通过并按方案执行完毕后,技术方案变成“存档”状态(Archived),在指定的媒介中进行保存。

以上的这些工作会有固定的管理方法论作为支撑:如TIDP、MIDP等(文档交付规划、计划)。

2.几何/图形信息(Geometrical Information)

几何信息的CDE工作方式与文档类似,例如针对设计工作:

设计团队的某个专业首先在Revit环境中开展自身的设计工作(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

设计成果到一定阶段后便将模型在一个服务器环境或者BIM
360 Design或BIM 360 Coordinate中发布,开展跨专业的协同设计(Shared阶段);

协同且设计完成后,设计成果在Aconnex上向业主移交,变成Published状态。此时业主把设计模型移交总包或分包,总包或分包又进行到另一个阶段深化设计的Working in Progress、Shared、Published的状态。对应的工作环境可能从BIM 360 变成了ProjectWise。

最终所有的模型和执行完毕,都进入到“存档”状态。

与文档类似,几何信息管理也有固定的管理方法论作为支撑:MPDT,Data Segregation & Federation、TIDP、MIDP(模型拆分、整合、职责、交付计划)、Information Exchange(信息交互原则)等工作。

3.数据信息(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数据包含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监控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填写的生产数据,这些数据因为获取设备和工具的不同,分布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

为了更好集成应用数据,项目建立了SQL数据库,获取各类数据源,并按照管理需求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结构化数据。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Shared阶段。

项目将数据库接口开放,并集成到PowerBI、或BIM 360、Aconex的数据集成展示功能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Published阶段。

最终,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整体建设数据备份打包,形成Archive阶段。

数据管理也有配套的方法论: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数据来源、以什么方式呈现、做什么应用,项目都会在BEP中的Attribute Data中提前规划好并明确流程机制。

不同阶段不同信息类型所涉及到的CDE工具

为了方便对CDE的理解,我从总包角度画了一张图,阐述不同阶段不同信息类型所涉及到的工具。但也要再次强调,里面所有的工具都可以国产替换,CDE是一个体系,工具只是实现这个体系的载体。

 

3.4 CDE的作用和意义

讲完CDE的工作场景,很多人会意识到里面的很多应用便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内容:CDE其实就是把我们日常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各种习惯进行了规范,整理成了一个标准。

基于CDE管理的项目信息在不同维度的作用,图片来源:ISO 19650-2

ISO 19650里有一张图,阐明如果所有的项目信息都按照统一的结构化方式进行管理,对建筑行业可以产生几个维度的作用。

第一个维度:确保项目管理过程各方信息源的统一,提升信息协作的效率。同时将信息结构化,方便查阅和使用与项目管理;

第二个维度:不同项目信息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结构化管理,可作为未来项目、企业管理的决策依据,成为显性化的知识

第三个维度:结构化的信息是未来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均需要结构化的信息做支撑。

所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个微小的工作,其实就是建筑行业未来走向智能化的基础。

拓展阅读:人工智能需要什么样的BIM,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3.5 CDE总结

由于配套的是项目和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体系,项目和资产管理的特性造成了CDE字面意义上看似简单但实际庞大而复杂。

如果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CDE的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CDE可以理解为项目和资产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

  • CDE不局限于建设过程,也包含运维阶段,CDE对应的是广义的“项目管理”

  • CDE是BIM的底层技术之一,但CDE不局限于模型,还包含文档和数据

  • CDE不是一个平台也不是一产品,CDE对应的是一个产品体系:不同的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需要用到不同工具

  • CDE不只是产品,还需要有配套的方法、标准体系支撑

这张图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和第三段话是说明一个项目针对不同的场景会用到不同的CDE工具,第二段是说明CDE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的标准配置。图片来源:《英国建筑标准院:2020
BIM Report》

 

 

– 04 –  

典型CDE产品形体介绍

方法与标准都需要有工具来支撑,CDE也是。配合产品的介绍,可能会让大家对CDE有更直观的认知。

 

4.1 CDE产品概述

本文尝试着按照不同项目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的CDE产品做了一个分类,但这个分类只是依据个人的理解,并不一定准确。

各阶段针对不同信息类型的CDE产品(部分)

所以CDE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有不同的工具做支撑。和BIM一样,我们在项目实施时喜欢问“选用的什么BIM平台”,但实际上BIM在解决不同问题也是用的不同的工具。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项目用的什么CDE/BIM平台”,这个平台一般是指由业主方建立、面向所有参建单位Published阶段信息管理的平台,例如ProjectWise、Aconex、BIM
360 Docs等,这个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平台。

除了业主单位建立的大统一平台外,所有参建团队针对其不同类型的信息管理会用到不同的内部CDE工具(Work in Progress和Shared阶段)。

CDE产品市场占用率排名,数据来源《英国建筑标准院:2020 BIM Report》(这张图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困惑,因为里面有网盘类的产品存在,具体可参考可参考本文第4.2-4.7节的详细CDE产品介绍)

 

以施工单位为例:

施工单位内部的文档协作可以是“内部服务器+Office/WPS”,也可以是“OneDrive/SharePoint+Office”。

施工单位内部的模型协作可以是“内部服务器+Revit与Navisworks”;和外部参建单位可以是“BIM 360 Design+Coordinate”,或者建立一个外网可访问的“服务器+
Revit与Navisworks”。

施工单位数据协作可以是“SQL数据库+PowerBI”。

所有的信息最终会发布到业主方的平台进行共享与应用。

再次引用这张图

 

我还尝试着将目前市场上的CDE产品形态也做了一个分类。

4.2 ProjectWise类CDE

ProjectWise可以算是最CDE的CDE产品。因为ProjectWise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一部分CDE的理论体系。而ProjectWise所覆盖可管理的文档类型和阶段最为全面。

因为几十年的发展,以及ProjectWise对各类主流文档、CAD软件的协同编辑插件研发,使得其不仅可以作为各个参建单位各类文档类型在Working
in Progress和Shared阶段的CDE,也可以做面向所有参建方所有文档在Published阶段的综合性CDE。

ProjectWise架构,图片来源:ProjectWise官网

所以ProjectWise比较符合我们所说的大一统的平台,但实际上ProjectWise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的管理,采用的是不同的模块与插件。同时,即使功能最多,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来支持,项目可能只是买了一个昂贵的网盘。

 

4.3 ACC/BIM 360类CDE

Autodesk Construction
Cloud(ACC,可以理解为BIM 360系列产品的升级)是一个比较新的CDE形态,相对符合国内人员对“平台”尤其是“BIM平台”的认知。

ACC大致的架构是,基于一个引擎底层Forge,所有信息通过Forge引擎转化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并通过BIM 360 Docs作为用户浏览Forge信息的载体,同时具备基本的工作协同功能。

BIM 360 Docs上的项目信息作为整体项目的数据底层,用不同的模块开展相关的应用,从而支撑不同业务实施。例如360 Design用于协同设计、360 Plan用于进度成本管理、360 Build用于现场管理、BIM 360 OPS用于运维和资产管理。

ACC架构,图片来源:Autodesk官网

ACC作为CDE本身也是各个业务开展的工具,业务实施的数据直接在CDE中变成项目信息的一部分,共同的数据底层提升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数据关联性和数据传递性,更好地支持项目层面、区域层面、公司层面的协作,提升生产效率。而应用数据后期成为Autodesk Construction IQ的决策依据。

拓展阅读:Autodesk University 2019

 

4.4 Asite/Aconex类CDE

ASite、Acconex之类的CDE主要是面向业主的CDE,针对参建各方基于Published阶段的文档进行管理,不具备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的文档协作功能,但会基于文档开展一部分与项目管理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

如业主指定ASite、Acconex等作为项目CDE,参建单位往往还需配置不同文档和图形在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的CDE,例如SharePoint、BIM 360 Design等。

Aconex模块,图片来源Aconex官网

 

4.5 OneDrive/SharePoint类CDE

项目信息不仅仅是图纸、模型和数据,我们日常工作的所有文档实际上都是项目信息管理的对象,且均需要协作。所以,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其实就是CDE的组成部分。例如OneDrive+Office365/SharePoint其实就是目前行业针对日常文档协作与管理的CDE。

SharePoint架构

 

4.6 网盘类CDE

其实即使介绍到这里,很多人对CDE的认知可能还是绕不开“网盘”。事实上根据英国建筑标准院的调研,市场占有率最高的CDE里也包含了“网盘”类的产品:ViewPoint、Dropbox、OneDrive、Google
Drive等。

但CDE与网盘有着本质的区别:“网盘”需要具备按照标准开展项目信息管理的能力才能称为“CDE”,例如元数据、版本追踪、协同工作、流程审批等。

事实上,这些 “网盘”都是发布了针对建筑行业的专属版本后,才被归类到“CDE”:例如Viewpoint的for Project、Dropbox的Construction版、Google Drive+WorkSpace等。

国外大部分”网盘”公司都推出了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流程和业务场景的专属版本,例如DropBox的Construction版,所以往往被作为Publish阶段的CDE使用,图片来源: DropBox

 

4.7 其他CDE形态

任何对文档、图形、数据其中一项的信息源统一的管理工具都算是CDE。例如CIC协会认为监控、监测类的IoT数据可以归类为图形和数据信息,所以类似于国内智慧工地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CDE的形态。

香港把类似于“智慧工地”的产品(Digital Works Supervision System,DWSS)看做是CDE的一部分,针对数据和图像信息在Shared和Published阶段的CDE(下篇文章会聊智慧工地这个话题),图片来源:香港MES

 

同时CDE不局限于建设过程,运维过程也需要有CDE,因为运维过程也会产生文档、数据等信息。这也是为什么EcoDomus这个运维产品也被认为是CDE的原因。

EcoDomus作为运维阶段的CDE,图片来源:EcoDomus官网

– 05 –  

国内CDE现状

在“BIM”出现后,国内一直有CDE意识形态的产品存在:“BIM协同平台”、“项目协同平台”、“数字项目平台”、包括“智慧工地”等,这些“平台”类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对文档、图形、数据的管理诉求,所以可以看做是具备CDE的特性。

但从目前五花八门的“平台”类型和产品形态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具备了“CDE”的意识形态,但还没能把这个意识形态总结成一个方法体系。

CDE虽然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但是这个发展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方法论、产品体系、应用实践不断交互打磨出来的。所以CDE出现的意义是将管理的共性需求梳理出来:把一系列的管理诉求结合技术现状总结成了一套规范的方法,然后再反过来促进产品的发展。

但国内的“平台”类产品目前似乎都面临着一个困境:跳过了总结共性方法的阶段,直接用工具来匹配各种不同甚至畸形的管理需求,以致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产品。大部分“平台”类产品从一开始就要面对五花八门的定制化需求。

还是用这张图举例,国内的“平台”似乎要做一个能集成上面所有产品的东西

同时,国内外 “平台”类的产品似乎在往两个方向发展:

  • 一个往大而全的方向走,因为需要满足不同管理者的不同需求,所以越来越重;(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下篇文章会顺着CDE来对比国内外“智慧工”做法的不同,下下篇文章会继续衍生来聊聊建筑行业软件产业问题。到时再回过头来讨论下这个观点)

  • 一个往细分的方向发展,通过方法和标准把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串联在一起,所以每个管理对象都发展出了极其专业的工具,同时逐渐形成的建筑行业的软件产业。

建筑行业软件产业生态,都可以看做是CDE的组成部分,不同产品用标准和流程串联到一起,图片来源:Autodesk

所以“CDE”这个名词其实超越了产品,产品只是一个依托,更重要的是方法论。如果没有方法的支撑,单纯的CDE平台意义不大。

前文提到了国内的“BIM协同平台”、“智慧工地”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CDE的意识形态,如果把“BIM协同平台”、“智慧工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CDE所包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看,似乎就能明白国内CDE目前的现状。

 

– 06 –  

从CDE衍生出的思考

建筑行业所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名词都在描绘一个“自动化”、“智慧化”的美好未来。但是“智慧”无法仅依靠硬件的躯壳和软件的算法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决策基础。

CDE便是在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同时、将项目信息转化为“结构性信息”(Structured Information)的过程。统一的“结构性信息”是建筑行业实现“智慧化”的基础。

香港大学对CDE与建筑行业自动化的描绘,图片来源:inno.emsd.gov.hk

技术的制约:人。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很多信息技术在应用层面推广到一定阶段后,大家都会发现,阻碍技术发展的其实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抛开核心底层技术,我们很多科研和应用的热点,本质上还是处于造“躯壳”的阶段,缺少了能让“躯壳”真正动起来的基础性工作。

CDE便是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代表。




DB36/T 1137-2019 桥梁工程BIM技术应用指南

资源简介/截图: ICS93.040
P28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137-2019
桥梁工程BIM技术应用指南
Guide for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bridge engineering
2019-07-03发布2020-01-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b117e8d2ed585b2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桥梁工程D应用的术语与定义、桥梁工程信息模型总体要求、桥梁工程信息模型的技术要求、桥梁工程D应用的实施路线、B应用的目标、B模型质量控制、不同阶段的B技术应用、B技术扩展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和大修的桥梁全生命周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B技术应用,适用于桥梁工程范围是跨河桥梁、跨海桥梁、跨线桥梁、公路立交桥梁、高速公路桥梁、市政桥梁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D/T51269建筑信息摸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T5121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CJJ99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JTGH11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3术语与定义
3.1
桥梁信息模型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以三维图形和数据库信息集成技术为基础,创建并利用几何数据和非几何数据对桥梁工程项目进行全寿命期管理的信息模型。
3.2
桥梁工程信息摸型几何数据geometric data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桥梁工程信息摸型几何数据是模型内部几何形态和外部空间位置数据的集合。
3.3
桥梁工程信息摸型非几何数据non geometric data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桥梁工程信息摸型非几何数据是指除几何数据之外所有数据的集合。
3.4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枸件compon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表达桥梁工程项目特定位置的设施设备并赋予其具体属性信息的模型组件,构件可以是单个模型组件或多个模型组件的集合。3.5
桥梁工程信息摸型应用applica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桥梁工程项目全寿命期内,对模型信息进行提取、检查、分析、更改等过程,如碰撞检测、工作量统计等。
3.6
桥梁工程信总模型交付delivery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形式,把项目各阶段的信息模型按照一定要求处理,向下游单位传递直至运营维护单位。
4桥梁工程信息摸型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应保证B模型准确性,设计单位在模型交付前应对模型进行检查,确保模型准确反映真实的工程状态;
b)BIM模型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应有效传递;
c)BIM摸型拉满足各专业模型等级深度;
d)BIM摸型和与之对应的信息表格和相关文件共同表达的内容深度,应符合现行《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的要求;
e)图纸和信息表格宜由BII模型生成。交付物中的图纸、表格、文档和动画等应尽可能利用BIM模型直接生成;
f)数据表格内容应与B模型中的信息一致。交付物中的各类信息表格,如工程统计表等,应根据BIM模型中的信息来生成,并能转化成为通用的文件格式以便后续使用;
g)BIM模型建模坐标应与真实工程坐标一致。一些分区模型、构件模型未采用真实工程坐标时,宜采用原点(0,0,0)作为特征点,并在工程使用周期内不得变动;
h)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宜采用较低的建模精细度,能满足工程量计算、施工深化等BM应用要求。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 GB55032-2022在线版,可搜索, 全文强条,高清无水印PDF可下载

前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32-2022,自2023年3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同时废止下列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强制性条文:
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50210-2018第3.1.4、6.1.11、6.1.12、7.1.12、11.1.12条。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第5.0.8、6.0.6条。
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 50618-2011第3.0.3、3.0.4、3.0.10、3.0.13、4.1.1、4.2.1、4.4.10、5.4.1条。
四、《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 190-2010第3.0.4、3.0.6、3.0.8、5.4.1、5.4.2、5.7.4条。
本规范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2年7月15日
    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016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
关于规范种类。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覆盖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工程项目类规范(简称项目规范)和通用技术类规范(简称通用规范)两种类型。项目规范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通用规范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各专业通用技术为对象,以勘察、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通用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项目规范为主干,通用规范是对各类项目共性的、通用的专业性关键技术措施的规定。
关于五大要素指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各项要素是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和效率提升的基本规定,是支撑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项目的规模要求主要规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应具备完整的生产或服务能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项目的布局要求主要规定了产业布局、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总体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及与规模相协调的统筹性技术要求,应考虑供给能力合理分布,提高相关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项目的功能要求主要规定项目构成和用途,明确项目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项目发挥预期作用的保障。项目的性能要求主要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水平或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体现建设工程项目的适用性,明确项目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水平。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基本技术规定,是落实城乡建设安全、绿色、韧性、智慧、宜居、公平、有效率等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
关于规范实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具有强制约束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其中,对于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指不改变现有使用功能),当条件不具备、执行现行规范确有困难时,应不低于原建造时的标准。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配套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保障达到强制性规范要求的成熟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也应当执行。在满足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规定的项目功能、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可合理选用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使项目功能、性能更加优化或达到更高水平。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要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协调配套,各项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相关技术水平。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后,现行相关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应及时修订,且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中有关规定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不一致的,以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为准。

1 总则

条文说明
1.0.1 为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活动,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执行本规范。
1.0.3 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条文说明

2 基本规定

2.0.1 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责任人及岗位职责,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

2.0.2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化文件,文件中应明确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材料管理、分包管理、施工管理、资料管理和验收管理等要求。
2.0.3 工程项目各方的工程建设合同,应明确具体质量标准、各方质量控制的权利与责任。
2.0.4 勘察、设计文件应符合工程特点和合同要求,应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质量风险,设计深度应符合施工要求,并应经过质量管理程序审批。
2.0.5 工程项目各方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确需修改的应报建设单位同意,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文件,并应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2.0.6 施工进度计划应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批后执行。施工中不得任意压缩工期,进度计划的重大调整应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并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2.0.7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应准确齐全、真实有效,且具有可追溯性。当部分资料缺失时,应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相应的实体检验或抽样试验,并应出具检测报告,作为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一部分。
2.0.8 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施工前应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当需变更时应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2.0.9 未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具备相应质量管理能力的单位独立履行监理职责。
2.0.10 施工现场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合同约定,制定技能工人配备方案,其中中级工及以上占比应符合项目所在地区施工现场建筑工人配备标准。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方案应报监理单位审查后实施。
2.0.11 施工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应进行全员质量培训,并应考核合格。质量培训应保留培训记录。应对人员教育培训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1 一般规定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3.1.1 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施工图纸及其他有关设计文件应合格有效。施工前应进行勘察说明、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并应保留记录。
3.1.2 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进行质量策划,应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及管理职责、质量管理与协调的程序、质量控制点、质量风险、实施质量目标的控制措施,并应根据工程进展实施动态管理。
3.1.3 工程质量策划中应在下列部位和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
    1 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
    2 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
    3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部位和环节;
    4 隐蔽工程验收。
3.1.4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现场条件、质量风险和技术要求编制,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当需变更时应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3.1.5 施工前应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作业条件、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质量标准以及安全与环保措施等,并应保留相关记录。
3.1.6 分项工程施工,应实施样板示范制度,以多种形式直观展示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做法与要求。
3.1.7 施工使用的测量与计量设备、仪器应经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监理单位应定期检查设备、仪器的检定和校准报告。
条文说明

3.2 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质量控制

3.2.1 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进场检验。涉及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重要材料、产品应按各专业相关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3.2.2 对涉及结构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及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检验。见证检验应在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督下现场取样、送检,检测试样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2.3 进口产品应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并附有中文说明书和商检证明,经进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2.4 施工现场的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在运输和储存时应采取确保其质量和性能不受影响的储存及防护措施。
条文说明

3.3 工艺质量控制

3.3.1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其复测成果应经监理单位查验合格,并应对控制网进行定期校核。重要线位、控制点和定位点测设完成后应经复测无误后方可使用。

3.3.2 施工单位应保留工程测量原始观测数据的现场记录及测量成果交付记录,并应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3.3.3 监理人员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巡视、平行检验,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旁站,并应及时记录检查情况。
3.3.4 施工工序间的衔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应进行自检,并应保留检查记录;
    2 各专业工种之间的相关工序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应保留检查记录;

    3 对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中提出检查要求的重要工序,应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并签字确认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应留存现场影像资料,形成验收文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3.3.5 基坑、基槽、沟槽开挖后,建设单位应会同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实地验槽,并应会签验槽记录。
3.3.6 主体结构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时,套筒灌浆连接应采用由接头型式检验确定的相匹配的灌浆套筒、灌浆料,灌浆应密实饱满。

3.3.7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既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涉及主体结构和承重结构变动时,应在施工前委托原结构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或由鉴定单位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鉴定,依据鉴定结果确定设计方案;
    2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外墙的连接应牢固,保温系统各层之间的连接应牢固;
    3 建筑外门窗应安装牢固,推拉门窗扇应配备防脱落装置;
    4 临空处设置的用于防护的栏杆以及无障碍设施的安全抓杆应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
    5 重量较大的灯具,以及电风扇、投影仪、音响等有振动荷载的设备仪器,不应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3.3.8 屋面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道工序完成后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2 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应在保温层和防水层施工前安设完毕;
    3 屋面保温层和防水层完工后,不得进行凿孔、打洞或重物冲击等有损屋面的作业;
    4 屋面瓦材必须铺置牢固,在大风及地震设防地区或屋面坡度大于100%时,应采取固定加强措施。
3.3.9 设备、管道及其支吊架等的安装位置、尺寸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法和质量应满足设计及使用功能要求。
3.3.10 地下管道防腐层应完整连续,新建管道阴极保护设计、施工应与管道设计、施工同时进行,阴极保护应经检测合格,并同时投入使用。
3.3.11 管道清扫冲洗、强度试验及严密性试验和室内消火栓系统试射试验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试验方案,应按设计要求确定试验方法、试验压力和合格标准,应制定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
3.3.12 隧道工程施工应对线路中线、高程进行检核,隧道的衬砌结构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3.3.13 工程中包含的机械、电气和自动化系统与设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试运行,并能正常使用。

3.4 施工检测质量控制

3.4.1 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检测项目和数量应符合抽样检验要求。非建设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3.4.2 工程施工前应制定工程试验及检测方案,并应经监理单位审核通过后实施。
3.4.3 施工过程质量检测试样,除确定工艺参数可制作模拟试样外,均应从现场相应的施工部位制取。
3.4.4 检测机构应独立出具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检测机构应对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报告严禁抽撤、替换或修改。
3.4.5 检测机构严禁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4 施工质量验收

4.1 一般规定

4.1.1 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施工质量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批应根据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工程量、楼层、施工段划分,检验批抽样数量应符合有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
    2 分项工程应根据工种、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划分,建筑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附录B的规定,市政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3 分部工程应根据专业性质、工程部位划分,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附录B的规定,市政工程分部工程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4 单位工程应为具备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对市政道路、桥梁、管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应根据合同段,并结合使用功能划分单位工程。

4.1.2 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制定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方案,并应由监理单位审核通过后实施。施工现场情况与附录不同时,应按实际情况进行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确定。
4.1.3 应建立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在建(构)筑物的明显位置设置有关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永久性标牌。
4.1.4 工程资料文件的形成和积累应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全面反映工程建设活动和工程实际情况。工程资料文件应随工程建设进度同步形成。
4.1.5 工程资料归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工程文件立卷后向建设单位移交;
    2 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类别和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要求,将全部工程文件收集齐全、整理立卷,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4.2 验收要求

条文说明
4.2.1 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合同约定。
4.2.2 检验批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和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应全部合格;
    3 一般项目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 应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验收记录。
4.2.3 当检验批施工质量不符合验收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 经返工或返修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2 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 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认可能够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4.2.4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含检验批的质量应验收合格;
    2 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真实。
4.2.5 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应验收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真实;
    3 有关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抽样检验结果应符合要求;
    4 观感质量应符合要求。
4.2.6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应全部验收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真实;
    3 所含分部工程中有关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检验资料应完整;
    4 主要使用功能的抽查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
    5 观感质量应符合要求。
4.2.7 当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确认能够满足安全及使用功能要求时,应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的要求予以验收。
4.2.8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功能要求的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4.3 验收组织

条文说明
4.3.1 检验批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专业工长等进行验收。
4.3.2 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4.3.3 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的验收,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应参加主体结构、节能分部工程的验收。
4.3.4 单位工程完工后,各相关单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1 勘察单位应编制勘察工程质量检查报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向建设单位提交;
    2 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进行检查,并应编制设计工程质量检查报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向建设单位提交;
    3 施工单位应自检合格,并应编制工程竣工报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向建设单位提交;
    4 监理单位应在自检合格后组织工程竣工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应编制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向建设单位提交;
    5 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预验收合格后组织监理、施工、设计、勘察单位等相关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5 质量保修与维护

条文说明
5.0.1 建筑工程应编制工程使用说明书,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工程设计合理使用年限、性能指标及保修期限;
    3 主体结构位置示意图、房屋上下水布置示意图、房屋电气线路布置示意图及复杂设备的使用说明;
    4 使用维护注意事项。
5.0.2 建设单位应建立质量回访和质量投诉处理机制。施工单位应履行保修义务,并应与建设单位签署施工质量保修书,施工质量保修书中应明确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
5.0.3 当工程在保修期内出现一般质量缺陷时,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发出保修通知,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勘察、制定保修方案,并及时进行修复。
5.0.4 当工程在保修期内出现涉及结构安全或影响使用功能的严重质量缺陷时.应由原设计单位或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保修设计方案,施工单位实施保修。保修完成后,工程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5.0.5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受委托的其他单位在保修期内应明确保修和质量投诉受理部门、人员及联系方式,并建立相关工作记录文件。
条文说明

附录A 建筑工程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A.0.1 建筑工程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附录B 室外工程的划分

条文说明

B.0.1 室外工程的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的划分应符合表B.0.1的规定。

条文说明

附录C 市政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C.0.1 市政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表C.0.1的规定。









    注:0#段是指位于墩顶及墩顶邻近梁段,一般采用落地支架或托架施工。
条文说明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的通知-交财审发〔20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

现将《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交通运输部

2023年1月17日 

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工作,保障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公路水路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和国有企业(含驻外单位,以下统称交通运输单位)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

本办法所称国有企业是指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所属单位投资设立的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以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管理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项目,是指以新增工程效益或者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建、续建、改扩建、迁建和大型维修改造工程建设项目。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指交通运输单位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机构(以下简称内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本单位或所属单位基本建设项目开展审计监督的行为。

第五条 内审机构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可以直接实施或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

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的,内审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要求选择社会审计机构,并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第六条 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包括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以及专项审计等。

本办法所称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的审计;跟踪审计是指对基本建设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审计;专项审计是指对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某一事项或某一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的审计。

内审机构应依法依规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根据管理需要,可开展跟踪审计、专项审计等。

第七条 被审计单位应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包括电子资料,下同),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同时提供必要的审计工作条件。

第八条 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经费应纳入交通运输单位预算,按规定管理使用。

第九条 交通运输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关系和职责分级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工作。

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应接受审计机关、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实行计划管理。内审机构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投资计划)、工期安排、投资规模等情况,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审计计划应与审计机关、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的审计安排相衔接,避免重复审计。

第二章 审计内容

第十一条 内审机构实施审计时,根据管理需要和审计类型确定审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两个方面。

第十二条 财务管理审计主要内容:

(一)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满足建设管理要求,是否有利于质量、造价、进度、环保、安全控制。

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是否符合规定,职责权限是否明晰。财务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科目设置、会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财务规定。

(二)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计划及时到位,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进度需要,是否弄虚作假骗取投资补助,是否违规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是否按规定实行资本金制度。资金管理、使用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结余财政资金是否按规定管理(办理)。

(三)前期工作经费、征地拆迁工作经费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征地拆迁及安置补偿资金是否按规定专项核算,及时拨付。

(四)预付工程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支付和扣回。进度款支付、保证金预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保证金预留比例和金额计算是否准确,使用和退回是否合法合规。

(五)工程价款结算(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法,是否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计价规定、结算方式和时间。预备费的使用是否规范。

(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计提和缴纳税费。

(七)项目建设管理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手续是否完备。

(八)财务费用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合规,贷款形成的资本化利息计算是否合理准确。

(九)形成资产是否全面、准确,是否及时入账并账实相符。资产分类是否满足相关要求。资产计价、使用和处置是否符合规定。转出投资及待核销基建支出核算是否准确。

(十)竣工决算报告编报是否规范,竣工财务决算编报是否及时,报表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成本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口径及有关财务制度正确归集。

(十一)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资金筹集、使用及核算是否规范、有效。基本建设项目投入运营效果,是否达到设定的产出、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绩效目标。

(十二)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第十三条 业务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用地(用海)、环保、施工及消防等事项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或备案。

(二)征地拆迁范围是否合规,补偿标准是否合法合规,补偿金额计算是否准确。委托地方政府承担征地拆迁工作的,是否签订协议并有效执行。

(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及设备采购等事项是否进行了招标投标,招标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涉及政府采购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组织采购。招标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依法落实招标自主权,招标文件编制和发布是否规范,招标人代表条件和行为是否规范,评标报告审查是否严格。

(四)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及设备采购等事项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合同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完备,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是否得到全面履行。价格、质量、进度等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规定。有无支解发包、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

(五)材料、设备等是否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规定进行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和结余处理等是否合规、有效。

(六)工程计量是否真实合法。工程价款支付是否严格按合同条款办理,有无超计量支付。工程结算手续是否齐全。工程暂估价的确定是否规范。

(七)项目原合同外新增工程是否合规。

(八)材料价格调整是否符合规定和合同约定,是否履行相关程序。调整材料数量、价格、交工时间、每期计量金额是否准确。

(九)是否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内容实施,有无超标准、超规模、超概(预)算建设现象。概算调整是否履行规定程序。是否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实际工程量与图纸是否相符。

(十)工程质量是否验收合格。有无因设计失误、监理履职不到位、施工管理控制不严等造成损失浪费、进度滞后、质量隐患等问题。工程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是否存在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现象、是否未按规定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安全生产费用。

(十一)设计变更、建设内容变更等事项,变更理由是否真实合理,变更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履行规定程序。

(十二)尾工工程及预留费用是否真实,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控制在概算确定的范围内,尾工工程投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预留费用的金额和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十三)项目是否按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是否有效执行。

(十四)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是否存在长期未整改、整改不到位、虚假整改等问题。

(十五)档案管理是否合法合规。

(十六)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第三章 审计结果运用和问题整改

第十四条 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完结,由内审机构直接实施的审计,内审机构所在交通运输单位应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可下达审计决定;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的审计,社会审计机构或购买审计服务的交通运输单位应出具书面审计报告,交通运输单位可下达审计决定。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内审机构所在单位申请审计复核。

第十五条  除合同已有约定外,建设单位不应直接将审计结果作为其与施工单位结算的依据。

第十六条 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要求时间内完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按时报送整改情况。

第十七条  内审机构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到位。

第十八条  内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应积极推进审计和整改结果公开。

第四章 罚则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审计职责的,其上一级单位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约谈、通报等方式责成其改正。

内审机构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漏秘密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基本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及设备供应、咨询等参建单位,不配合审计工作、拒绝提供资料、提供虚假资料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对相关情况予以核实,并依规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审计人员违反执业准则的,委托审计单位应将问题移送有关主管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被审计单位拒不纠正审计发现问题,或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应依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其他单位的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交通运输单位可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本单位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公路水运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交财审发〔2017〕196号)同时废止。

相关文件解读:《公路水路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办法》解读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220KV变电站分册

前言

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是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部统一组织,内蒙古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为技术牵头单位,委托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220kV输电线路分册》。主要包括:220kV输电线路铁塔通用技术导则和设计方案。
在借鉴国家电网公司通用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蒙西地区海拔、风速、气温等地理、地形、气象特点和已有220kV线路工程设计建设成果和经验,结合技术发展方向,完成220kV输电线路通用设计技术方案。其中220kV包括 2个气象区。共8个子模块,112 种杆塔。
为方便有关设计人员使用,除常规的设计说明、图纸外。还编制通用设计使用说明。使用说明对通用设计的使用条件、方案选用、组合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次通用设计220kV输电线路分册中所涉及的部分模块铁塔结构图图纸采用电子版发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要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碧桂园《装修工程设计图纸基本知识》.pdf

资源简介/截图:
COUNTRY 碧桂園 GARDEN 装修工程设计图纸基本知识 工程管理中心 朱湖广 2016年7月

目录

二碧桂围“劳斯莱斯”产品命名原则说明
装修设计图纸基本知识

三、别墅精装修设计标准交楼标准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1. “劳斯莱斯”产品命名原则说明

GARDEN 碧桂園 洋房命名原则:
别墅命名原则:

洋房 精工 凸窗版,平窗版用P 层数
别墅 精工 南入口,北入口用N 全石材风格
YJ140T-4(11X)
BJ260S(3-1S)
面积段 衍生版本号 现代风格
面积段 带地下室 1电梯2户的11层以下带电梯
地上层数 产品有首选版和备选版之分

精工系列洋房命名原则:
精工系列别墅命名原则:

针对精工系列洋房命名以”YJ(精工系列)140(面积段)层数风格”的组合形式;T表示落地、凸窗版,P表示平窗版;
同时,1电梯2户的11层以下带电梯产品有首选版和备选版之分,-1表示首选版(即电梯与楼梯分离形式),-2表示备用版(即电梯与楼梯相通形式)。

针对精工系列别墅命名以”BJ(精工系列)260(面积段)入口方向(层数风格)”的组合形式;大写字母S/N表示南/北入口,括号里数字表示地面层数,层数后-1表示带地下室。

另外,C表示西班牙,S表示全石材版;-b表示边套,应用于项目需要侧立面较丰富版。

若项目选用表中未罗列的11层以下带电梯版本,则在对应版本基础上调整层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