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无水印 18J820《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图示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完整无水印版18J820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18年8月1日,统一编号:GJBT-150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科技有限公司。8dbf2d1433bcad218J820图集适用于采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与建筑内装体集成化建造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住宅建筑设计。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人员使用。图集的编制,对使用者全面掌握行业标准《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很强的指导意义。a7293b8642c04fa18J820图集的编制是配合《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JGJ/T398-2017的颁布和执行,将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简明、清晰、准确的反映规范原意,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图集内容按《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章节的条文顺序排列编制,做到一一对应,共分为8个部分编制:1)总说明;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设计;5)建筑结构体;6)建筑内装体;7)围护结构;8)设备及管线。18J820图集总说明及条文图示所编内容全面,充分体现采用装配式建造的住宅建筑设计思路及技术要求。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条文与图示编制契合度高,图示反映条文原意并突出装配式住宅设计及建造技术的特点,易于设计人员通过图示正确执行行业标准《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JGJ/T398-2017。内容索引:目录……..1
编制说明……..2
1 总则……..1-1
2 术语……..2-1
3 基本规定……..3-1
4 建筑设计
4.1 平面与空间……..4-1
4.2 模数协调……..4-6
4.3 设计协同……..4-9
5 建筑结构体与主体部件
5.1 建筑结构体……..5-1
5.2 主体部件……..5-2
6 建筑内装体与内装部品
6.1 建筑内装体……..6-1
6.2 隔墙、吊顶和楼地面部品……..6-6
6.3 整体厨房、整体卫浴和整体收纳……..6-8
7 围护结构
7.1 一般规定……..7-1
7.2 外墙与门窗……..7-4
8 设备及管线
8.1 一般规定……..8-1
8.2 给水排水……..8-2
8.3 供暖、通风和空调……..8-6
8.4 电气……..8-10
相关技术资料……..61




彩色PDF《创建鲁班奖 工程细部做法指导》中国建筑业协会

资源简介/截图: c3e269018869425“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作为我国工程质量最高奖,她的创建已成为建筑业贯彻落实“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一2020年)的重要举措。通过创建鲁班奖向社会奉献了一大批安全、适用、美观、耐久、节能、环保的精品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在创建鲁班奖过程中,广大企业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创优经验,形成了许多先进的做法和科学的施工工艺。2011年,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专家编著出版了《创建鲁班奖工程实施指南》。该书的出版,对学习、借鉴、推广创精品工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受广大施工企业欢迎。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建筑业企业创精品工程,应广大企业要求,中国建筑业协会再次组织编辑出版了《创建鲁班奖工程细部做法指导》(房建工程类)一书,为《创建鲁班奖工程实施指南》的姊妹篇。本书是在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编制的企业标准《建筑工程创优细部做法工艺标准》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建筑企业在创精品工程中的先进做法,经过众多行业内专家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的。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建筑业企业创精品工程在高标准、规范化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书在编审过程中,认真总结、系统梳理了鲁班奖工程多年的创优经验,遵循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鲁班奖复查细则要求,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及绿色施工,对工程中独特的、创新的、具有实效的做法进行了现场观摩、量测、收集、筛选、总结和提炼。本书源于工程施工实际,主要内容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工程共5部分,195个细部节点,34万多字,410多张CAD图,480多幅实例图。每个细部节点按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方法、控制要点、质量要求、做法详图及实例图8个方面做了全面详细的描述,图文并茂、直观明了、便于理解,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广大建筑业企业深入开展创精品工程活动,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希望读者在学习使用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坚持科学管理,按照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结合工程实际参照选用。同时,随着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时间紧迫、作者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影响,本书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有些节点做法有待总结、提高和细化处理,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9c1b5b4e46cd94b




正式版带书签 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 .pdf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189-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2015-02-02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GB50189,GB50189-2015,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施工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规范,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节能设计,正式版带书签 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1.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保证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及电气系统的能耗。
1.0.4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0000m2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
1.0.5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
1.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透光幕墙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2.0.2建筑体形系数shape 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
2.0.3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
建筑某一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
2.0.4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
2.0.5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 transmittanc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
2.0.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
2.0.7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8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9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
2.0.10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 (heat)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11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performance
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净输入能量之比。
2.0.12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air volume of air duct system
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3/h)所消耗的电功率(W)。
3建筑与建筑热工
3.1一般规定
3.1.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建筑,或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2但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建筑;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2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
3.1.2代表城市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3.1.2确定。
表3.1.2代表城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3.1.3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减轻热岛效应。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3.1.4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3.1.5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3.1.6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3.2建筑设计
3.2.1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略)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1一般规定
4.1.1甲类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计算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4.1.2严寒A区和严寒B区的公共建筑宜设热水集中供暖系统,对于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建筑,不宜采用热风末端作为唯一的供暖方式;对于严寒区和寒冷地区的公共建筑,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等级、供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
4.1.3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在经济技术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用设计温度。
4.1.4当利用通风可以排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或其他污染物时,宜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复合通风的通风方式。
4.1.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系统:
1全年所需供冷、供暖时间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统不经济;
2需设空气调节的房间布置分散;
3设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建筑中,使用时间和要求不同的房间;
4需增设空调系统,而难以设置机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建筑。
4.1.6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略)内容索引:1总则1
2术语……2
3建筑与建筑热工4
3.1一般规定4
3.2建筑设计…5
3.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8
3.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14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7
4.1一般规定17
4.2冷源与热源…18
4.3输配系统26
4.4末端系统33
4.5监测、控制与计量34
5给水排水……37
5.1一般规定37
5.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37
5.3生活热水38
6电气……40
6.1一般规定40
6.2供配电系统…40
6.3照明40
6.4电能监测与计量…42
7可再生能源应用……43
7.1一般规定·43
7.2太阳能利用…43
7.3地源热泵系统44
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45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46
附录C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审核表53
附录D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55
本标准用词说明59
引用标准名录60
附:条文说明61




2021第十届“龙图杯”BIM获奖工程应用文集

资源简介/截图: thumb733442
10 2012-2021 2021寄瓶 第十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 获奖工程应用文集 GS 中国图学学会 CHINA GRAPHICS SOCIETY CHINA GRAPHICS SOCIETY 中国图学学会 官方二维码 学会简介 中国图学学会是由全国从事图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 分支机构 科技工作者及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 专业委员会 织,是经民政部依法登记的社团法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 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成部分.其前身是中国工程图学学会,成立于1980年.2010年 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 制图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名为中国图学学会.现任理事长为北 理论图学专业委员会 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教授.学会集中了我国图学界的 计算机图学专业委员会 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各地拥有会员12万余 应用图学专业委员会 人.学会是国际几何与图学学会会员单位.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 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 建会以来,学会始终围绕图学及相关学科,推进学术研究,开 数字媒体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科技期刊,促进图学科学普及,开展 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委员会 继续教育、技术培训与咨询,积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学会设有 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 19个专业委员会和分会,9个工作委员会,主办《图学学 动漫图学工程专业委员会 报》《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 图学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数字生专业委员会 (英文《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3本科技期刊. 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 近年来,学会在理事会的带领下,立足学科,依靠会员,开展 物联网图形学专业委员会 可视化与认知计算专业委员会 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学科发展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科 学普及、人才培养与举荐、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 分会 著成绩.中国图学大会等品牌学术会议为会员搭建丰富的交流平 土木工程图学分会 台.学会结合自身贴近工程实践、工程技术和工程服务的特点,率 工作委员会 先在全国开展了CAD及BM技能人才考评工作.2012年起,学 学术工作委员会 会每年举办“龙图杯”全国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和全国BIM 组织工作委员会 高峰论坛,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编辑工作委员会 国际联络工作委员会 学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 青年工作委员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 企业工作委员会 奖励工作委员会 图学学科发展工作委员会 中国图学学会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1006室 国图学多 联系电话:010-62165986 电子邮箱:cgs@cgn.net.cn 学会网址:.cgs.net.cn …




西安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2023版).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图册,安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筑,标准化,标准化管理,安全文明
西安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 (2023版) 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2023版) 编制说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全省、全市有关安全生产 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稳步推动工程建设安全发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安全生产法》(2021修正)等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编制了《西安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 (2023版)》(以下简称“本图册”》.本图册以规范管理行为、细化管理要求和标准为思路采用CAD图示、三维图片 示例、实景示例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行为、基坑工程、脚手架工程、模板支撑体系、临时用电、 机械设备、安全防护、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安全等九个部分内容,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出要求,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操作性及引领性. 资 本图册适用于西安市行政区域内在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 位等作为基础标准参照实施(未注明部分按照国家、部门、行业、省市相关要求执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水 平,有力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本图册在编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相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2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2023版) 编制单位 主编单位: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23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2023版) 西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中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天西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 …




高清带书签 12DX011《建筑电气制图标准》图示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图示
图集号:12DX011
统一编号:GJBT-1218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强电专业专家委员会、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弱电专业专家委员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12〕134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19eb132e6c89760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2]131号文“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而编制。
1.2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200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编制目的
基于新制定的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一2012(以下简称《标准》),本图集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和文字说明的方法对《标准》中的条文进行详实地解释,以便设计人员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标准》。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与一般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文件、竣工图、通用设计图、标准设计图。
4编制原则
4.1以《标准》的条文为依据,正确、形象地解释条文。
4.2采用实用的示例图解《标准》的条文,不便图示的辅以文字说明。
4.3图示中着重强调条文的解释和使用,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必要时介绍了条文的编制依据。
4.4为满足电气专业人员的设计需要,图示中对各类图样编制了制图规则说明。
4.5《标准》中已表达清楚的条文,本图集未列入。12DX011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录 5
编制说明 7
制图一般规则 10
基本规定 11
图线 11
参照代号 15
标注 18
常用符号 21
图形符号 21
图形符号(线型符号) 26
图形符号(设备标注) 27
文字符号 29
图样画法 30
一般规定 30
图号和图纸编排 31
图样布置 32
系统图 33
电路图 42
接线图(表) 47
电气平面图 48
电气总平面图 53
变配电所 55
说明 55
供配电系统图 56
35kV配电系统图 57
10kV供配电系统图 58
10/0.4kV变配电所S23低压配电系统图 60
动力配电箱系统图 62
照明配电箱系统图 64
照明平面图 65
弱电平面图 66
S23变配电所平面布置图 67
S23变配电所电缆路由图 68
S23变配电所A-A剖面图 69
S23变配电所B-B剖面图 70
S23变配电所接地平面图 71
输送泵房 72
说明 72
动力配电箱系统图 73
卸料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 75
输送泵控制电路图 79
泵房电缆图 81
泵房动力平面图 82
附录 83
部分常用图形符号新旧对比 83




高清带书签 09DX004 民用建筑工程电气初步设计深度图样(电 气设计图集).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民用建筑工程电气初步设计深度图样
图集号:09DX004
统一编号:GJBT-1114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9]121号
实行日期:二〇〇九年九月一日6df1d1369dee4181编制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9]81号文“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
1.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1.3《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6988.1-2008。
1.4《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2008。
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1.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9DX00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
2编制目的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为依据,《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为标准,力求简明扼要,以实际工程的建筑电气初步设计文件为例,对有关深度规定和制图标准予以细化和图样化。采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突出共性,为国内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电气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提供一种示范做法。
3适用范围
3.1本图集提供的图纸内容、表示深度和绘制方法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建筑电气专业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
3.2一般工业建筑工程(房屋建筑部分)的电气初步设计文件可参考使用。
3.3本图集中的工程实例只对深度内容进行表达,不宜作为其他工程的设计依据。
4主要内容
4.1本图集主要由电气初步设计说明、工程实例、其他共三部分组成。
4.1.1电气初步设计说明(放在国标网站上供图集用户下载)由强、弱电设计说明、消防电气设计说明三部分组成。
4.1.2工程实例由电气初步设计说明、系统图、平面图三部分组成。
4.1.3其他部分:依据设计深度规定,提供了部分其他弱电系统图、系统框图供设计、建设等有关单位参考。
4.2每部分均包括【深度规定条文】、【补充说明】和相应的工程样图。
4.2.1【深度规定条文】部分的文字是对《深度规定》原文(包括章节编号等)的直接引用,宇体均为黑体。
4.2.2【补充说明】为本图集提出的对初步设计图编制的补充要求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4.2.3图样部分:
1)图样中所标注比例为所选工程示例原图的比例。
2)图样中“附注”为所选工程示例原图中文字说明的内容。
3)图样中“提示”为对本图样的提示性说明。
4.3本图集附带电子文件
4.3.1将图样中的设计说明放在国标网站上,图集用户使用时需将文件复制到本地硬盘中,将属性中的只读选项去除即可。文件为.dwg格式,可直接引用或修改使用。
4.3.2文件所需字体文件为.sx格式,使用文件前请将此文件复制至相同路径或CAD软件的Fonts目录下。
4.3.3电气专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2009年版)。
5相关图集
5.1本系列图集由《民用建筑工程电气初步设计深度图样》和《民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组成。
5.2为方便各专业配套使用,除本图集外,规划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专业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图集。
5.3将较为重要的民用建筑设计中各专业互提资料、相互配合的内容已另编制成05DX005《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互提资料深度及图样》(略)09DX004图集PDF书签目录索引:目 录 2
编制说明 3
初步设计说明 4
深度规定条文 4
强电设计说明 6
弱电设计说明 11
消防电气设计说明 19
工程实例 22
高压供电系统图 22
低压配电系统图 23
低压配电干线系统图 24
变、配电所平面布置图 25
综合布线系统图 26
广播系统图、有线电视系统图 27
视频监控、车库管理系统图 2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图 29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图 30
一层主要干线平面布置图 31
火灾自动报警布置图 32
其他 33
同声传译系统图 33
侯诊呼应信号系统图 34
病房护理呼应信号系统图 35




清晰无水印 09DX003 民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 书签).pdf

资源简介/截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民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
图集号:09DX003
统一编号:GJBT-1113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2009]121号
实行日期:二〇〇九年九月一日732fd6dfa708be01编制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9]81号文“关于印发《2009年国家建设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
1.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1.3《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
1.4《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1部分一殷要求》GB/T6988.1-2008。
1.5《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20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1.7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DXO0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宇符号》。
2编制目的
在既符合有关深度规定和制图标准的要求,又力求简化的原则下,以实际工程的建筑电气施工文件为实例,对有关深度规定和制图标准予以细化和图样化。采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为国内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电气施工图的编制提供一种示范做法。
3适用范围
3.1本图集提供的图纸内容、表示深度和绘制方法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建筑电气专业施工图的编制。
3.2一般工业建筑工程(房屋建筑部分)的建筑电气施工图可参考使用。
3.3本图集中所选择工程实例只对深度内容进行表达,其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不作为其他工程的设计依据。
4主要内容
4.1为了统一建筑电气专业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依据现有的国家制图标准和图形符号,对电气专业的图面表示,如图幅、图线、文字、比例等做了绘制说明。
4,2本图集选用工程中设计量大面广的住宅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选用办公楼、锅炉房等作为典型的工程实例;依据设计深度规定,提供了部分弱电系统框图,供设计、监理、建设等有关单位参考。目录 2
编制说明 4
常用图例 6
住宅 9
图纸目录 9
施工设计说明 10
低压配电系统图(一) 13
低压配电系统图(二) 14
竖向配电系统图 15
电话、电视、网络系统图 16
多功能访客对讲系统图 17
表具数据远传系统图 18
住户配线箱接线图 19
地下层电气平面图 20
地下层弱电平面图 21
首层电气平面图 22
首层多功能访客对讲平面图 23
标准层电气平面图 24
标准层照明平面图 25
标准层电话、电视、网络平面图 26
标准层多功能访客对讲平面图 27
标准层表具数据远传平面图 28
设备层电气平面图 29
屋顶防雷平面图 30
主要设备表 31
总图 32
总平面图电气设计说明 32
住宅小区电气总平面图 33
住宅小区电气总平面局部图 34
办公楼 35
电气施工设计说明 35
弱电施工设计说明 42
竖向配电系统图 50
电力、照明、控制配电箱系统图 51
控制要求 52
电力平面图 53
照明平面图 54
电源插座平面图 5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框图 5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图 57
火灾自动报警平面图 58
有线电视系统框图 59
背景音乐广播系统框图 60
视频监控系统框图 61
综合布线系统框图 62
变配电 63
高压配电系统图 63
低压配电系统图 64
变配电室设备布置平剖面图 65
变配电室接地平面图 66
防雷、接地 67
防雷平面图 67
接地平面图说明 68
接地平面图 69
锅炉房 70
锅炉房设计说明 70
热水锅炉热工检测系统图 71
温度、压力、流量测量回路接线图 72
仪表管线系统图(一) 73
仪表管线系统图(二) 74
锅炉仪表平面图 75
主要设备表 76
其 他 77
多媒体公共显示系统框图 77
停车场管理系统图 78
停车场入口设备布置、管理图 79
停车场出口设备布置、管理图 80
附 录 81
附录1 施工图开始阶段,要求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81
附录2 现场踏勘提纲 81
附录3 施工图技术交底提纲 81
附录4 施工现场配合提纲 82




Q/GDW 12213-2022 可调节负荷资源接入调控机构技术规范

资源简介/截图: ICS29.240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12213—2022
可调节负荷资源接入调控机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djustable load resource access to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centers2022-01-29发布 2022-01-29实施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e17daa606f48894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可调节负荷资源与地区及以上调控机构开展业务交互时的技术要求,对可调节负荷资源的聚合商平台技术性能、资源调节能力、接入范围和技术管理要求进行统一明确的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负荷聚合商平台的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维护,提升负荷聚合商的技术管理水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149电网通用模型描述规范
GB/T31464电网运行准则
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DL/T476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T516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DL/T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
DL/T1306电力调度数据网技术规范
YD/T2145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网络管理接口定义指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14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家能源局国能安全〔2015)36号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等安全防护方案和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可调节负荷adjustable load
散在分布于电网末端具备功率调节潜力的负荷,具有点多面广、电压等级低、用户主体多样的特点,包括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智能楼宇空调、电采暖、冰(水)蓄冷、分布式发电、工业园区、大工业负荷和综合能源体等各种可连续调节和可中断控制的负荷类型。
3.2
负荷聚合商load resource aggregator
将某一区域中各类可调节负荷实时运行信息汇集,进行统一管控和运营的单位或者部门。聚合方式可以是单一聚合,如容量较大的大工业负荷;也可以多体聚合,如数量众多的分布式小负荷。聚合商可以是社会上各类第三方运营商,也可以是承担负荷聚合职责的地县级调控机构或电网营销部门等。3.3
聚合商平台aggregator operating platform
为满足聚合商运营业务需求在本地或互联网云端部署的满足相关安全防护等级要求的自动化业务系统,具备对各类可调节负荷资源的信息接入、实时监视、指令分解及下达、操作控制、统计查询、电量计量等功能,可以是车联网平台(电动汽车)、智慧能源服务平台(营销)、第三方独立主体聚合商和大用户等。
3.4
数据采集与监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
可实现对各类可调节负荷终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状态监视以及异常监视告警的功能应用。
3.5
负荷单体single load
单个的可调节负荷负荷终端,如单个充电桩、分布式储能、电锅炉、大工业负荷或其他负荷用户。
3.6
负荷聚合load aggregation
由若干负荷单体汇聚达到一定电力规模的聚合体,如某一区域聚合商汇聚的充电桩或分布式储能集群等,是一个虚拟的等值对象。
3.7
负荷调控系统load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system
基于调控机构调度控制系统平台部署的承担与聚合商平台间交互监视、控制和电力市场等相关数据的功能模块和系统级应用,是传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外延拓展。3.8
自动功率控制automatic power control(APC)
通过自动控制技术,通过调度侧向发电厂、大工业负荷或聚合商平台接入的可调节负荷下达实时调节指令,实现对电网调控范围内发电机、可调节负荷等源网荷储各环节资源有功的自动调节分配,达到满足电网实时平衡及频率调节等要求,维持系统频率和联络线交换功率在计划偏差范围内的闭环控制过程,是传统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延伸。
4总体原则
4.1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和因地制宜的总体要求开展技术接入能力的建设。
4.2聚合商应接入满足调节性能的优质负荷资源,聚合容量应超过调控机构设定的门槛。
4.3负荷单体在同一时间通过聚合商接入调控机构只能参与同一种类的调度业务。
4.4负荷接入及功率控制过程中应确保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终端设备安全,满足GB/T31464要求。
4.5应满足国家和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基本要求。
4.6应满足资源所接入的各调控机构的具体业务要求,并以上级调控机构要求为准。




高清无水印 通桥(2021)4301-Ⅰ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 桥墩(双线,直、曲线,Ag≤0.05g)

资源简介/截图: 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体桥墩
(双线,直、曲线,Ag≤0.05g)
图号:通桥(2021)4301-Ⅰ
审批文号:铁建设[2021]27号
编制单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2021年03月 北京cad9d8914e12059说明书
一、概述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安排,结合《通桥(2017)4301》在已建和在建高速铁路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图纸进行修订,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次修编补充了不设置墩身排水槽的方案,并对相关钢筋布置进行了补充。设计采用本图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本系列通用图共四册,本图为第一册,分册情况如表1。
通用图分册一览表 表1f14e5936ed5a44a二、设计依据
(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
(三)《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
(四)《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2017)
(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111-2006)
(六)《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
(七)《铁路混凝土结构厨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三、适用苑围
(一)为配合新建时速350k高速铁路无(有)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并考虑桥梁整体景观效果而设计,适用于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简支箱梁。
(二)按照一次建成双线、直线及曲线设计;适用的曲线半径R≥5500m;直曲线上线间距均采用5.0m。
(三)设计跨度及与其配合的梁图详见表2。跨度组合类型包括:32m+32m、24m+32m、24m(高)+32m.
设计跨度及梁图表2a4da4d87e9e9fff(四)本系列通用参考图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55s。本册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g≤0.05g·
(五)本图按T2环境设计。对材料的选定、施工工艺以及耐久性措施均参照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中的T2环境要求执行。
(六)本图设计墩高范围:H=3~20m。
(七)支座类型:按符合《通桥(2007)8360》盆式橡胶支座和球形钢支座设计,如采用其它支座需做相应检算。(略)




DBJ/T08-122-2016 道路交通标志牌与支撑结构标准图集(上海市 含配套CAD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
DBJT08-122-2016
图集号:2016沪G903
道路交通标志牌与支撑结构标准图集
2016-02-22发布
2016-06-01实施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50dd06443d03d6f pdf图集不够清晰,但附全套cad版图纸077ed5923977bc0




DB31/T 329.3-2021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3 分:金融机构

资源简介/截图: ICS13.320
CCS A91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31/T329.3—2021 代替 DB31/329.3—2015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3部分:金融机构 Security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critical facilities— Part 3: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21-12-07发布 2022-03-01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eab1dcad0ec3d31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上海市金融机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和施工,评审、检验、验收和运行维护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交易结算类的营业场所、银行自助设备、 自助银行、保管箱库、业务库和数据中心、数据机房、联网监控中心等金融机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与 管理。金融控股公司、新兴金融企业、金融外包服务单位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与管理按照本文件执 行,外币兑换点、典当行、拍卖行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与管理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7946 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10408.1 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10408.3 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GB10408.4 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GB10408.5 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GB10408.6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T10408.8 振动入侵探测器
GB12663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 控制指示设备
GB12899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
GB15208.1 微剂量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15209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
GB15210 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
GB15407 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
GB/T15408 安全防范系统供电技术要求
GB/T16676 银行安全防范报警监控联网系统技术要求
GB16796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7565—2007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T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30147 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
GB/T31070.3 楼寓对讲系统 第3部分:特定应用技术要求
GB/T32581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B/T37078—2018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B37481—2019 金库门通用技术要求
GB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6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38 银行安全防范要求
GA/T73—2015 机械防盗锁
GA/T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165—2016 防弹透明材料
GA308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36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T501 银行用保管箱
GA576 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669.1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A/T751 视频图像文字标注规范
GA/T761 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GA/T841 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的痕量毒品/炸药探测仪通用技术要求
GA844—2018 防砸透明材料
GA/T992 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设备技术要求
GA1003 银行自助服务亭技术要求
GA/T1031 泄漏电缆入侵探测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A/T1032 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
GA1051 枪支弹药专用保险柜
GA/T1067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液体物品安全检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GA1081 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GA/T1093 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A/T1127—2013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
GA/T1211 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1217 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
GA/T1260 人行出入口电控通道闸通用技术要求
GA/T1323 基于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的痕量炸药探测仪通用技术要求
GA/T1337—2016 银行自助设备防护舱安全性要求
GA/T1343—2016 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
GA1383 报警运营服务规范
GA/T1400.3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3部分:数据库技术要求
GA/T1400.4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 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求
GA/T1499—2018 卷帘门安全性要求
GA/T1758 安防拾音器通用技术要求
DB31/T329.8—2019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8部分:旅馆商务办公楼DB31/T329.10—2018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10部分:党政机关
DB31/T1086 入侵报警系统应用基本技术要求
DB31/T1099 单位(楼宇)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3 术语和定义
GB/T16676、GB50348、GA3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系统设计和施工
4.1 总体要求
4.1.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应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 交付使用。
4.1.2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施工程序应符合 GA/T75的规定。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设计、 施工、检验和验收等,应符合 GB50348的相关规定。
4.1.3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经检验或 认证合格。
4.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具备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联网功能,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 GB/T16676、DB31/T1099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4.1.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设计应同上海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 警接入资源时,其 网 络 接 口、性 能 要 求 应 符 合 GB/T28181、GA/T669.1、GA1383、GA/T1400.3、 GA/T1400.4、DB31/T1099等相关标准要求。
4.1.6 银行业营业场所、银行自助设备、自助银行、保管箱库及交易结算类营业场所重要部位应根据表 1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银行业业务库重要部位应根据表2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证 券业、保险业营业场所重要部位应根据表3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机房、联网监 控中心重要部位应根据表4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金融机构其他有现金交易的营业场所应根 据表1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金融机构其他无现金交易的营业场所应根据表3的要求设置安 全技术 防 范 系 统。 金 融 机 构 自 用 办 公 楼 及 办 公 场 所 应 根 据 DB31/T 329.8—2019 中 表 2 及 DB31/T329.10—2018 中表1的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金融机构内其他涉及重点单位重要部位 的,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设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4.1.7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建设,除执行本文件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及有关技术 标准、规范和规定。




正式版无水印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备案号J14915-2019
DB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P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in Sichuan Province
2020-04-08发布 2020-10-01实施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239190a7b26fd70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建筑与建筑热工
3.1一般规定
3.2建筑设计
3.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3.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1一般规
4.2冷源与热源
4.3空调、供暖水系统
4.4通风、空调风系统
5给水排水
5.1一般规定
5.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5.3生活热水
6电气
6.1一般规定
6.2供配电系统
6.3照明7可再生能源利用
7.1一般规定
7.2太阳能利用
7.3热泵系统
8建筑设备监控与能源管理
8.1一般规定
8.2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计量与监控
8.3给水排水系统的计量与监控
8.4电能计量
8.5建筑设备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
附录A气候分区图
附录B热当量体形系数计算方法…
附录C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附录D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审核表
附录E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1总则
1.0.1为了在四川省公共建筑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室内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工程应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1.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建筑功能与能耗特征,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节能措施实现建筑能耗和机电系统能效双控的目标。
1.0.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鼓励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方法,使建筑的设计能耗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1.0.5当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采用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方法时,应提交项目完整的设计输入参数、模拟计算模型及输出计算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
1.0.6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0000m2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
1.0.7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节能措施,宜说明其使用要求。
1.0.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及法规的规定。2术语
2.0.1高海拔严寒(寒冷)地区plateau-severe- cold(cold) climate zone
海拔高度在2000 m以上,气候严寒(寒冷)干燥,长冬无夏的地区,称为高海拔严寒(寒冷)地区本标准也简称为高寒地区。
2.0.2透光幕墙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2.0.3建筑体形系数shape 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
2.0.4热当量体形系数 thermal equivalent body coefficient
在高寒地区,考虑朝向布局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及冬季各朝向的得失热差异,对各朝向表面积进行修正计算得到的体形系数,也称之为热当量体形系数。
2.0.5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 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
建筑某一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
2.0.6太阳得热系数(SHGC)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7综合太阳得热系数(SHGC1) integrated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综合太阳得热系数为外窗(含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与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的乘积。当无外遮阳构件时,综合太阳得热系数等于外窗(含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
2.0.8可见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
2.0.9规定性指标设计法 prescriptive indicator design method
建筑与建筑热工性能、机电系统性能完全符合规定性指标限值的设计方法。
2.0.10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设计建筑不能完全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性指标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
2.0.11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方法 the performance-based-design method
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方法是指通过建筑与建筑热工的优化设计降低供冷、供暖负荷和照明负荷,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通过合理选择机电系统和采用高效设备,使机电系统能更灵活,更高效地满足使用需求,从而实现建筑能耗的预定控制目标。
2.0.12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13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plv)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14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比值。
2.0.15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16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ystem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performance
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净输入能量之比。
2.0.17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air volume of air duct system
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3/h)所消耗的电功率(W)
2.0.18建筑能耗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由外部输入的能源,包括维持建筑环境的用能(如供暖、制冷、通风、空调和照明等)和各类建筑内活动(如办公、家电、电梯、生活热水等)的用能。2.0.19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是一种智能化集成系统,一般具备下列功能: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收集运行信息;分析各类机电系统运行中能源传输、变换与消耗的特征,为系统优化控制提供决策依据;采用合理的控制算法和策略,确保机电设备及系统运行在高效率区,达到提高机电系统运行能效,减少建筑能耗的目的。
2.0.20能耗监测系统 consumption monitoring system
能耗监测系统是指通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2.0.21集热器瞬时效率截距 instantaneous efficiency intercept
归一化温差等于零时集热器的瞬时效率,即集热器效率与归一化温差的关系曲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
2.0.22集热器总热损系数 overall heat loss coefficien
集热器中吸热体对环境空气的平均传热系数,单位为W/(m2·K)




DBJ50 052-2020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s on public building energy saving(green building)
DBJ50-052-2020
主编单位: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0年9月1日
2020重庆213e1a528323f8e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执行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结合重庆市环境与资源特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公共建筑)的节能(绿色建筑)设计。
1.0.3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与资源条件、文化传承,在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公共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
1.0.4当公共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0,0003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专项论证。
1.0.5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按重庆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的相关规定,针对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提出相应的绿色施工要求,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
1.0.6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①66规定的绿色建筑基本级的技术要求。
1.0.7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绿色设计green design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3建筑体形系数shape factor
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
2.0.4凸窗bay window
突出外墙外表面的窗户。
2.0.5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
建筑某一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
2.0.6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 transmittanc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
2.0.7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投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
2.0.8中空百叶玻璃double glazing with shutter内置可调百叶的中空玻璃制品。
2.0.9墙体自保温self-insulation wall
以墙体材料自身的热工性能,通过采用特定的建筑构造,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指标满足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要求的构造方式。
2.0.10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断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
2.0.11参照建筑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谁建筑。
2.0.12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诚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诚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13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物质。
2.0.14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0.15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PLV)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16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DR-a]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heat quantity ratio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17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 coefficient of refrigeration performance
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净输入能量之比。
2.0.18地源热泵系统ground source heat pump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燬、空调或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0.19复合式冷热源系统hybrid cooling and heating source
地源热泵系统需要辅助散热或加热设备时,采用冷却塔或锅炉或与水冷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它冷热源设备组成的系统。
2.0.20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等。
2.0.21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对经过或未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集纳雨水,工业排水,生活排水进行适当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水。
2.0.22中水系统reclaimed water system
由中水原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中水供给等工程设施组成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筑物或建筑小区的功能配套设施之一。
2.0.2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扣除降雨量小于2mm降雨事件),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措施,场地内年累计经过渗透、蒸发、过滤、回用等方式得以控制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值。
2.0.24全装修decorated在交付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3基本规定
3.0.1建筑设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绿色发展要求。
3.0.2严禁使用国家及重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淘汰或禁止的技术,工艺、材料及制品。
3.0.3建筑设计宜遵循建筑模数协调原则,公共区域宜实施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3.0.4公共建筑应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措施应用,并符合下列规定:
1内隔墙非砌筑比例不小于50%;
2预制装配式楼板应用面积不低于单体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的60%。
3.0.5公共建筑的装饰装修宜采用装配化装修技术和工业化内装部品。
3.0.6公共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3.0.7公共建筑中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不应低于60%。
3.0.8主体结构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粼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等的规定。
3.0.9公共建筑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并满足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去除率的相关要求。
3.0.10公共建筑宜采用先进的智意化技术。4规划与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3的建筑,或单栋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m3但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3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建筑;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2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
4.1.2合理进行项目选址,确保场地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
2场地应避开滑坡、崩塌、断层、危岩、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的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
3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然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氢等放射性污染的危吉。
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1.4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减轻热岛效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2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
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4.1.5建筑设计应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开大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挖填方量平衡计算,合理控制土石方工程量;2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城市的设计防洪、防涝水位标高,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
3当市政道路标高高于基地标高时,应有防止客水进入基地的措施;当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基地时,宜设置边沟或排(截)洪沟,有组织进行地面排水。
4.1.6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4.1.7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4.1.8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风冷空调器时,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布置和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应考虑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位置,应稳定牢固,不应存在安全隐患,且不应影响立面效果,并便于安装、清洗和维护;
2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宜布置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的靠外墙处或屋面上,室外机的支承结构应与建筑主体同寿命;
3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有利于通风换热,在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内逐层布置室外机时,凹槽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m,室外机置于凹槽的深度不应大于4.2m;
4空调器(机组)室外机间的排风口不宜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0m;
5空调器(机组)室外机位置处采用的遮挡或装饰,不应导致排风不畅或进排风短路,避免散热条件恶化;
6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采取减振措施,室外机的噪声对相邻房间的影响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标准对环境噪声的规定。




DB34/T 3952-2021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安徽省地方标准
J15871-2021 DB34/T3952-2021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e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s
2021-06-08发布 2021-12-08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970d2f4b65ef88b前言
根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6年度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图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61275号)和《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皖市监函2019]10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吸收近年来编制组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5.建筑设计;6.结构设计7.墙板制作、运输与施工安装;8.工程验收;9.维修与维护等相关技术要求。
本规程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合肥工业大学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目次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2连接材料
4.3保温材料
4.4其他材料
5建筑设计…
5.1一般规定
5.2立面设计
5.3构造设计
6结构设计……
6.1一般规定
6.2作用与作用组合
63墙板设计
6.4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
6.5构造要求
7墙板制作、运输与施工安装
7.1一般规定
7.2墙板制作
7.3墙板运输与堆放
7.4墙板施工安装8工程验收
8.1一般规定
8,2安装与连接
9维修与维护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1总则
1.0.1为规范安徽省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工程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控、节能减排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和8度0.2g)的民用混凝土建筑用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设计、制作、运输与施工安装、工程验收和维修与维护。
1.0.3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安徽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典型设计图集-全八册合集下载

资源简介/截图: 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典型设计图集
意则分册(试行)
湖南省水利厅
2019年12月典型设计图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总则分册,湖南省,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典型设计图集 总则分册(试行)为提高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与生态化,充分发
挥工程综合效益,我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典型设计图集》(以下简称《图集》).
《图集》包括如下8个分册:
第1分册:总则;
第2分册:山塘工程;
第3分册:泵站工程;
第4分册:河坝工程;
第5分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第6分册:渠系及渠系小型附属建筑物工程;
第7分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第8分册:农村河道工程,本分册为《图集》之总则分册。
此部分对本《图集》一般要求及适用范围等做出了说明。
《图集》由湖南省水利厅委托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
《图集》主要供从事小型农村水利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设计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参考使用本图集,其使用本《图集》不得免除设计责任。各地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向湖南省水利厅反映。第一条《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典型设计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包括小型水源工程、渠系及渠
系建筑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河道工程等。《图集》分为总则、山塘工程、泵站工程、河坝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河道工程等8个分册。
第二条为规范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保障和提高工程设计、建设质量,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促进工程安全,节水节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图集。
第三条《图集》为参考文件,具体设计必须满足现行规程规范要求。
第四条《图集》明确了湖南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的一般技术要求。
第五条《图集》适用范围
1、可作为设计单位的设计参考。简化小农水前期设计工作,简化设计程序,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
2、作为行政管理单位的监管工具。简化行政审批方法,提高工程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
3、作为群众自建或施工单位的施工参考。规范小农水工程施工,简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4、作为社会监督工具。增强社会力量对小农水建设的参与度,增强助于群众对小农水建设施工的监督。
第六条《图集》指导文件
1、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湘发[2013]9号)
2、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湘政办发[2014]33号)
3、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支持和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湘水办[2013]47号)
4、《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2010.11)
第七条《图集》引用的规程规范
下列规程规范对于本图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
《灌区规划规范》(GB/T50509-2009)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17)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236-1999)
《高标准农田建设第1部分:总则》——(DB43/T876.1-2014)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通用图形符号标准》(SL556-2011)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201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201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灌溉用塑料管材和管件基本参数及技术条件》(GB/T23241-2009)
《农村水利技术术语》(SL56-2013)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
《水利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1033-2014)
《泵站设备安装及验收规范》(SL317-2015)
《泵站技术改造规程》(SL254-2000)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16)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金属阀门结构长度》(GB/T12221-2005)
《可曲挠橡胶接头》(GJ/T208-2005)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2013)
《CAD工程制图规则》(GB/T18229-2000)
第八条《图集》引用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6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第九条一般要求
1、《图集》适用于小型水源工程、渠系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河道工程等。
(1)小型水源工程包括山塘(容积小于10万m3)、河坝(流量小于1m3/s)、泵站(功率小于100kw)、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3)等;
(2)灌溉渠系工程包括小型灌区渠系、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3/s)及配套建筑物、田间输水
管道等;(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
(4)农村河塘工程包括承担灌溉、排满功能,流域控制面积在50k2以下的农村河道。
2、工程等级
根据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01-94《防洪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按V等5级制确定设计标准.
《图集》所涉及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按规模及作用,均在等级外。工程建设实践中,一般将工程等别按V等,主要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的等级均按5级制确定即可。




DB41/T 2351-2022 长输管道线路安全巡查规范.pdf

资源简介/截图: ICS 23.040.01
CCS E 98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351-2022
长输管道线路安全巡查规范
2022-10-17 发布
2023-01-16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c8a6bcfb581623b内容摘抄: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长输管道线路安全巡查的方式、人员要求和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在役长输管道的线路安全巡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TSGZ600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长输管道
产地、储存库、用户间的用于输送(油气)商品介质的管道。[来源:GB/T34275-2017,3.1]
3.2
(油气)商品介质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来源:GDT34275-2017,3.2]
4线路安全巡查
4.1巡查方式
使用单位应安排巡查人员徒步对管道沿线及管道附属设施进行巡查,也可采用无人机、巡检车或其他巡检设备进行辅助巡查。
4.2人员要求
使用单位应对巡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允许上岗。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背景,并定期参与相关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应按照T$GZ6001的要求,取得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证。
4.3巡查内容
4.3.1巡查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巡查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调压站、阀室、阀井是否进水、进杂物,是否有燃气泄漏现象,调压站、阀室的消防器材和燃气泄漏报警装置是否丢失或失效,门窗是香损坏或丢失,建筑物是香损坏:
b)管道有无移位、漂浮、裸露、外防腐层破损等现象,穿越、跨越、架空政设管道及其安全防护设施是香损坏或失:
c)事故后果严重区范围内是否有水土流失、埋深不足、冲沟、塌陷等:
d)检查护坡、堡坎等水工保护设施有无蝎陷、损毁、松动或人为破坏等现象。特别是雨后是否有水毁发生:
e)“三桩一牌”(里程桩阴保测试桩、标志桩/转角桩、加密桩/通信标石、警示牌)是否完好,是否缺失,管道其他附属设施是香损坏:
f)管道中心线两侧各100m范围内,是否有机械施工行为:
g)管道沿线是否有可凝人员或车辆出现,管道上方、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是否有新近翻挖动土迹象
h)管道上方及中心线两侧各5范围内是否有违章建(构)筑物、深根植物,以及其他安全净距不足及圈占情况:
i)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n范用内是否有新增建(构)筑物:
j)对管道沿线居民、用户及其他单位进行管道安全知识宜传:
k)其他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行为。
4.3.2事故后果严重区的确定原则及风险控制要求按照附录A。
4.3.3管道保护范用内,非管道使用单位组织的相关施工作业,当施工进行到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时,应由管道使用单位巡查人员实施全程监护,对于穿、跨越交叉项目,当施工进行到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范围内时,应由管道使用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实施全程监护。监护人员应每日如实填写监护记录。
4.3.4管道使用单位应定期对管道的阴极保护装置、电性能及紧急切断装置进行测试,测试和数据记录一般由巡查人员实施,评估由技术人员实施。测试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略)4.4问题处置
巡查人员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排除并按照相关制度上报使用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对管道存在的外部安全间题,管道使用单位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和人民政府及时将其排除。4.5记录保存
4.5.1巡查人员应按照使用单位质量体系要求填写相关记录并签字确认。每年度坑写的记录应按照项目分类汇总,交档案室存档。管道运行期间内的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4.5.2使用单位对管道相关记录进行信息化存储,宜采用下列方式:
a)使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或其他管理系统对管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
b)将涉及线路巡查及安全管理的所有资料扫描,以电子扫描版的形式储存。内容索引:目次




DB32/T 4301-2022 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1.080
CCS P20/29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32/T 4301-2022代替DGJ32/J 184—2016
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prefabricate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22-07-07 发布 2022-08-07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560b4a3e6e413da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相关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6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T 13475 绝热 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
GB/T 15227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
GB/T 21086 建筑幕墙
GB/T 26899 结构用集成材
GB/T 29907 建筑幕墙动态风压作用下水密性能检测方法
GB/T 50448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708 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
GB/T 7106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8484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JG/T 398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
JG/T 408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
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4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JGJ 169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355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
DGJ32/J16 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
DGJ32/TJ 143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范
DB32/T 4301-202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装配式建筑 assembl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3.2
装配式结构 prefabricated structure
以预制构件或部件为主要受力单元,经装配连接而成的建筑结构系统。
3.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
检测中使用压力及拉力试验机、地基基础静载荷试验系统等量测得到的数据。
3.4
装配式钢结构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e
将检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即时传输到检测业务系统和检测监管平台的过程。
3.5
装配式木结构 prefabricated timber structure
试验过程中采用量测得到的荷载、时间、位移等参数绘制形成的曲线,包括荷载与时间曲线、荷载
与位移曲线、位移与时间曲线。
3.6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grout sleeve splicing of rebars
在金属套筒中插入单根带肋钢筋并注入灌浆料拌合物,通过拌合物硬化形成整体并实现传力的钢筋
对接连接方式。
3.7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 rebar lapping in grout-filled hol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
接连接方式。
3.8
集中约束搭接连接rebar bundle lapping in grout-filled hole confined with spiral hoop
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构件中预留孔道,孔道外侧采用螺旋箍筋约束,在孔道中插入下层剪力墙的竖向钢筋束,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搭接连接方式。又称“改进型浆锚搭接连接”。
3.9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通过拉结件连接位于建筑外侧的外叶墙板、中间的保温层和内侧的内叶墙板体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
简称夹心保温墙板。
3.10
装配式装修 assembled decoration
采用干作业施工的建造方法,将工厂生产的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3.11
管线集成工程 pipeline assembled engineering decoration
装配式建筑中设备管线的总称,包括给水排水、电气等设备管线。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装配式预制部品、部件及建筑集成部品的生产企业应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现场施工安装
的企业应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4.1.2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取得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和施工许可证。
4.1.3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及建筑集成部品生产前,对非标准构件及建筑集成部品应进行深化设计,
深化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设计单位认可。
4.1.4 承担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
制度、可追溯制度。
4.1.5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掌握有关技术要求及细部构造,根据
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4.2 部件部品验收
4.2.1 工厂生产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标准部件或部品、建筑集成部品等应按工程项目形成生产技术资料。
生产技术资料应注明原材料的品种、规格、级别、检验报告编号。原材料进场验收记录、隐蔽验收记录
及对应影像资料、质量证明文件、检验报告生产企业存档保留备查。
4.2.2 工厂生产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标准部件或部品、建筑集成部品等出厂应附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及性能检验报告。
4.2.3 装配式建筑结构标准部件或部品、建筑集成部品进场时,应对规格、型号、外观质量、预埋件、
预留孔洞、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强度、钢筋配置等进行现场抽样检测,应
对集成保温、装修、水电安装的工程部件的结构连




DB/T 29-291-2021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DB/T 29-291-2021备案号:J16111-2022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
Tianj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sembling monolithic frame structure
2021-11-04 发布 2022-03-01 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a736f6550cf9995根据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下达的《市建委关于下达2018 年天津市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7]520 号)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 4.材料;5.结构设计基本规定;6.连接与预制构件设计;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8.预制构件制作与运输;9.安装与施工;10.工程验收。1 总 则
1.0.1 为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天津市的技术经济政策,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及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8度(0.20g)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
本规程不适用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本规程后续章节所述7度指7度(0.15g),8度指8度(0.20g)。
1.0.3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天津市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预制混凝土构件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1.2 预制混合梁 precast hybrid beams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由梁端部钢节点和中部混凝土梁通过可靠连接构造组合的梁。
2.1.3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frame 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框架柱、框架梁采用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
2.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框架柱、框架梁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混凝土框架结构。
2.1.5 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steel-concrete mixed frame structure
由钢梁和预制混凝土框架柱采用可靠的刚性节点连接方式连接起来的框架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
2.1.6 接缝 seam between precast component and concrete or grout cast-in-situ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或水泥基灌浆料之间的交接界面。
2.1.7 拼缝 gap between precast components
预制构件现场拼接时形成的预制构件之间的空隙。
2.1.8 混凝土粗糙面 concrete rough surface
采用特殊工具或工艺形成的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粗糙面。
2.1.9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rebar splicing by grout-filled coupling sleev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带肋钢筋并注入
水泥基灌浆料拌合物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
2.1.10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 rebar lapping in grout-filled hol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2.1.11 预制外挂墙板 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3 基本规定
3.0.1 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考虑建设、设计、构件制作和施工各方的基础条件与能力,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等专业之间的配合。
3.0.2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系列化和多样化。
3.0.3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设计规范》GB 50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 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对重要且复杂的连接节点应通过计算和专门试验加以确定。
3.0.4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
3.0.5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连接节点不应先于构件破坏。预制构件的拼接应考虑温度作用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不利影响,宜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3.0.6 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
2 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 应满足制作、堆放、运输、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7 预制构件及节点的防火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
3.0.8 预制竖向构件内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时,不得直接采用预制构件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防雷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相关设计要求。
3.0.9 预制外挂墙板的接缝构造应满足防火、防水、隔声等建筑功能要求。4 材 料
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 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基本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相 关规定。
4.1.2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40,且不应低于 C30。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后浇区和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1.3 钢筋的选用及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材的选用及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规定。
4.1.4 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的规定。
4.1.5 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 HPB300 钢筋或Q235B 圆钢制作。吊装用的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吊具的材料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选用。
4.2 连接材料
4.2.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 398 的规定,其主要性能指标尚应符合表4.2.1-1 和 4.2.1-2 的规定。4.2.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 408 的规定,并与钢筋套筒匹配。
4.2.3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能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448 的规定。
4.2.4 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 256 的规定。
4.2.5 预制构件连接用的预埋件及连接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接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6 连接预制构件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 和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等的规定。




DB/T29 245 2021 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pdf

资源简介/截图: d6f94926deb133bcc5aacb932f6aebc8

1总则
1.0.1 为加强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验,保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质量,促进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京津冀行政区域内工业与民用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验
1.0.3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京津冀三地各自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预制混凝土构件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成型的混凝土构件,包括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简称预制构
件。
2.0.2 预制板类构件 precast concrete floor component
水平使用的平面板型预制构件的统称。2.0.3 预制墙板类构件 precast concrete wall panel component
用于内外承重墙、外墙围护或内墙分隔作用的、竖向使用的板型预制构件的统称。2.0.4 预制梁柱类构件 precast concrete beam column truss component
混凝土梁或柱等细长杆型预制构件的统称。2.0.5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内外两层混凝土板采用连接件可靠连接,中间夹有保温材料的外墙板。简称夹心保温外墙板。
2.0.6 保温连接件 sandwich connector
用于连接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中内、外叶墙板的配件。按材料可划分为金属拉结件和非金属拉结件,金属拉结件一般采用不锈钢等材料制成,非金属拉结件一般采用纤维增强塑料等材料制成。
2.0.7 灌浆套筒 the grouting coupler for rebars splicing
预埋在预制构件中用作预制构件钢筋灌浆连接用的金属套筒
2.0.8 粗糙面 rough surface
采用特殊工具或工艺形成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实现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可靠结合。
2.0.9 成型钢筋 fabricated steel bar
采用专用设备,按照规定尺寸、形状预先加工成型的普通钢筋制品,包括钢筋骨架、网片、架等形式的钢筋产品。
2.0.10 严重缺陷 serious defect
对预制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2.0.11 一般缺陷 common defect
对预制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2.0.12 结构性能检验 inspec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针对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挠度、裂缝控制性能等各项指标所进行的检验。




SJG 105-2021 城市景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SJG
SJG105—2021
城市景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engineering
2021-12-24发布 2022-01-20实施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联合发布34eaf9d4f1c76ac1 总则
1.0.1 为规范深圳市景观照明工程建设及运营维护,保证建设质量,促进技术进 步,确保照明设施安全、稳定、经济、智能运行,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景观照明工程的设计、 施工、验收及运维。
1.0.3 城市景观照明工程建设及运维,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 家、行业和本省市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
2.0.1 景观照明 landscape lighting
泛指除体育场场地、建筑工地和道路、桥梁照明等功能性照明以外,所有室 外公共活动空间或景物的夜间景观的照明。
2.0.2 泛光照明 floodlighting
通常由投光灯来照射某一情景或目标,使其照度比其周围照度明显高的照明。
2.0.3 重点照明 accent lighting
为提高特定区域或目标的照度,使其比周围区域亮的照明。
2.0.4 内透光照明 lighting from interior lights
利用室内光线向室外透射的照明方式。
2.0.5 动态照明 dynamic lighing
通过对照明装置光输出的控制形成场景明暗、形态或色彩等变化的照明方式。
2.0.6 溢散光 spill light
照明装置发出的光线中照射到被照目标范围外的部分光线。
2.0.7 区域要素 district elements of urban lighting
能集中体现城市夜间活力与风貌的片区。
2.0.8 路径要素 path elements of urban lighting
城市中具备良好的夜景营造条件,夜间涉及大量人流、车流经过的城市路径 及其周边景观的总和。 2.0.9 节点要素 node elements of urban lighting
城市夜间人流聚集、开展活动的汇聚点。
2.0.10 地标要素 landmark elements of urban lighting
依托城市内载体条件最佳的建(构)筑物,形成的构成城市夜间印象的标志 物。
2.0.11 边界要素 edge elements of urban lighting
城市夜间对外(含各分区边界)进行区域整体性形象展示的门户区域。
2.0.12 媒体立面 media facade
利用光电技术,结合新媒体和艺术手段,以照明和影像呈现为主要表现方式 的信息传播载体。
3 2.0.13 生态敏感区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
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 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地区。包括河流水系、滨水地区、 山地丘陵、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沼泽、海岸湿地等 重要生态系统。
2.0.14 灯具效率 luminaire efficiency
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与灯具内所有光源发出的总光通 量之比,也称灯具光输出比。
2.0.15 特低电压(ELV) extra-low voltage (ELV)
相间电压或相对地电压不超过交流均方根值 50V 的电压。
2.0.16 安全特低电压系统 safety extra low voltage system SELV system
在正常条件下和单一故障条件下(包括其他电气回路的接地故障)电压不能 超过特低电压的电气系统。
2.0.17 接地故障 ground fault
带电导体和大地之间意外出现导电通路。
2.0.18 外露可导电部分 exposed-conductive-part
设备上能触及到的可导电部分,它在正常状况下不带电,但是在基本绝缘损 坏时会带电。
2.0.19 双重绝缘 double insulation
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
2.0.20 隔离变压器 isolating transformer
输入绕组和输出绕组之间具有保护隔离的变压器。
2.0.21 安全隔离变压器 safety isolating transformer
设计成提供 SELV(安全特低电压 )或 PELV(保护特低电压)的隔离变压器。
2.0.22 γ矫正 γ correct
对图像的伽马曲线进行编辑,以对图像进行非线性色调编辑的方法,检出图像 信号中的深色部分和浅色部分,并使两者比例增大,从而提高图像对比度效果。
2.0.23 联动控制 Dynamic Control
通过控制技术,使多个单独的景观照明载体按既定的控制策略进行控制,实 现整体有规律的控制。3 基本规定
3.0.1 景观照明设计应符合《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和各区域照明详细规划 的有关规定。
3.0.2 居住、交通、医疗、教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空间应限制景观照明。
3.0.3 山体公园景观照明应控制建设规模和强度,自然山体不得进行景观照明建 设。
3.0.4 生态敏感区内严禁进行景观照明建设。邻近生态敏感区的区域、机场片区 及其邻近片区严禁使用激光及探照灯,景观照明不得对动植物、夜间航行造成干 扰。
3.0.5 工程设计前,宜进行效果设计。效果设计应考虑区域、路径、节点、地标 和边界等要素,应优先保障功能照明,因地制宜建设景观照明,统筹协调,强化 整体性。
3.0.6 效果设计宜考虑多视点、动态观景的需求。
3.0.7 效果设计应与建筑、景观风貌相协调,充分兼顾白天及夜间的视觉效果。
3.0.8 景观照明设计应符合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和智能控制要求, 可采用 BIM 技术开展设计。
3.0.9 景观照明设计应控制景观照明的光色、动态、亮度,避免对室内、行人及 车辆行驶产生视觉干扰。
3.0.10 工程施工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
3.0.11 工程验收应结合景观照明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效果模拟及现场试验, 确保实施效果和安全。
3.0.12 工程建成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并同步开展运维工作,宜通过信息化运维平 台保持安全稳定运行。4 效果设计
4.1 区域要素
4.1.1 综合型特色照明区域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强调区域的整体性、和谐度,兼顾不同属性城市空间和各类照明载体差 异化,进行和谐统一、丰富多元的夜景照明建设;
2 宜避免对不同载体采用过于均质化、同质化的景观照明设计,宜通过因地 制宜的景观照明设计,提升各功能空间的夜间形象辨识度。
4.1.2 商业型特色照明区域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结合各类广告招牌、店铺招牌、城市家具、商业橱窗、商业内透照明等, 加强对重要商业空间的夜景形象塑造及商业氛围渲染;
2 宜重点做好对商业建筑入口、楼宇标识及附属广场的照明设计;
3 朝向居住区50m范围内的建筑物立面平均照明亮度不宜大于5cd/㎡;
4 建筑物入口、橱窗可采用重点照明突显特定目标,被照物的亮度与周围背 景亮度的对比度宜为3~5,且不宜超过10。
4.1.3 商务型特色照明区域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以内透光作为商务办公建筑夜景表现的主要方式;
2 采用动态光设计的,宜缓慢变化,并分时段进行控制;
3 宜重点做好对商务建筑入口、楼宇标识及附属广场的照明设计。
4.1.4 行政办公建筑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体现建筑庄重、简洁,不宜使用彩色光;
2 建筑物入口、特征构件、徽标或标识等被照部位的亮度与周围背景亮度的 对比度宜为3~5,且不宜超过10。
4.1.5 居住建筑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有利于形成城市天际线的特殊地段,居住建筑顶部可设置适当的景观照 明,其他居住建筑不宜设置景观照明;
2 居住建筑宜采用局部重点照明;
3 宜严格控制对居住区的光干扰影响。
4.1.6 度假型特色照明区域的景观照明设计应重点强化商业、酒店入口,以及配 套商业空间的广告、标识的照明设计。
4.2 路径要素
4.2.1 景观大道夜景廊道的景观照明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兼顾车行、步行及骑行视点下的夜景观赏效果;
2 宜采用统一的路灯选型,进行有主色调的景观照明设计;
3 宜将道路交叉口的可视界面作为夜景照明营造的重点;
4 宜兼顾廊道整体夜景效果及各区段的差异化夜景效果营造,增强城市不同 空间的夜间辨识度。 4.2.2 步行夜景廊道的景观照明设计宜加强对与人行步道直接相连的建筑空间 品质照明设计及夜景氛围营造,引导夜间公众活动。
4.2.3 滨水夜景廊道的景观照明设计宜充分考虑滨河两岸对望下的夜景效果。




高清带书签 SJT02-2022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示例图集(深圳 市).pdf

资源简介/截图: 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图集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示例
Design demonstra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图集号:SJT02-2022
批准部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批准文号:深建标〔2022)17号
主编单位: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信息模型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会
实行日期:二〇二二年九月一日b8f6d7428ab91d31编制依据
1.0.1本示例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深建标〔2020)2号)编制。
1.0.2本示例编制依据的主要工程建设标准和规定:
1.《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
2.《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2017
3.《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
4.《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51447-2021
5.《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2018
6.《房屋建筑统一编码与基本属性数据标准》JGJ/T496-2022
7.《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J/T15-142-2018
8.《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
9.《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建质函(2016)247号)
10.《深圳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1年版)
11.《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SJG114-2022
1.0.3当第1.0.2条所述工程建设标准、规定出现修订或有新增制定时,本示例与之关联内容须作相应调整。
2编制目的
2.0.1落实执行建筑工程信息模型(BIM)设计交付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筑工程BIM正向设计,统一BIM设计成果交付。
2.0.2提出基于BIM模型的设计出图样式,为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示例。
2.0.3实现建筑工程BIM设计交付标准、制图标准和分类编码标准等技术标准的无缝对接、实际关联与应用实施。
2.0.4助力提升BIM技术应用和发展水平,服务绿色智能建造,促进工程建设提质增效,赋能智慧运维管理,打造数字化智慧城市。
3适用范围
3.0.1本示例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工程采用BIM技术时的设计交付。
3.0.2既有建筑工程BIM设计交付,可参照执行。
4编制内容
4.0.1本示例共计12个技术版块,包括本编制说明,以及总体、总图、建筑、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电气、智能化、给排水、通风空调、燃气等专业(或专项)BIM设计交付内容和附件。
4.0.2本示例主要以某装配式住宅建筑项目作为示例。钢结构专业设计交付,则以某钢结构办公楼作为示例。
5编制原则
5.1一般原则
5.1.1根据《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第3.0.8条规定的“新建建筑工程BIM设计,宜为正向设计”,本示例BIM设计交付物,原则上均系涵盖全专业的BIM正向设计成果。
对于具体工程采用非BIM正向设计模式的,其交付物符合本示例的信息模型深度和表达形式。
5.1.2本示例按照《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进行专业划分,并以施工图设计阶段作为示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可在本示例基础上,根据《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规定和业主BIM应用需求,调整相关设计交付内容和信息模型深度等。
5.1.3本示例侧重对于各专业“模型”、“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工程图纸”等BIM设计交付物的表达深度和表达形式作出示例,而未对于制图图层、颜色、字体、文件(夹)命名等提出具体要求,颜色样例等二维制图表达内容可参照现行设计标准。
5.2模型相关原则
5.2.1本示例所示BIM模型包括项目级模型单元、功能级模型单元和构件级模型单元。
5.2.2各专业模型采用统一的轴网、标高和度量单位。各专业模型实现相互链接/参照,并可整合为一个整体模型,便于专业协同及出图。也可以采用中心模型方式,多专业或全部专业在一个模型上协同及出图。
5.2.3模型单元的几何表达,包含空间定位、空间占位和几何精度等要素。模型单元几何形体、必要尺寸和注释,通过模型中的视图表达。具体建模要求,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等有关规定。
5.2.4BIM模型除符合几何表达精度外,包含或关联非几何的属性信息,并满足下游专业对模型及信息的要求,从而确保设计模型顺畅传递至生产、算量、施工和运维等各阶段使用。
5.2.5建筑工程涉及场地现状地形地貌、结构局部复杂节点、出屋面防水节点等BIM模型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创建,本示例未予表达。
5.2.6本示例对BIM模型的创建软件类型、修改方式、专业间提资方法不做要求,具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5.2.7施工图设计阶段的BIM模型构建,考虑预留支吊架安装空间,为施工阶段深化设计提供条件。
5.3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相关原则
5.3.1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由BIM模型直接生成或与之自动关联。
5.3.2本示例仅示意每个专业部分常见的构件级模型单元(最小编号)属性信息表。
5.3.3所示属性信息表的内容及深度,均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要求。
5.4工程图纸相关原则
5.4.1图纸目录基于模型中图纸明细表或图纸清单直接导出。
5.4.2设计说明基于BIM软件环境编制。设计说明中所涉工程技术指标利用模型导出,信息与模型关联。
5.4.3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和场地竖向图基于模型视图生成。BIM软件水平或技术尚不成熟的,通用节点可不和模型关联。
5.4.4原理图和系统图基于模型视图生成,也可基于专业BIM软件绘制。所涉工程技术参数利用模型导出,信息与模型关联。
5.4.5工程量表和设备材料表基于模型生成,且数据一致。
5.4.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专项和钢结构专项的组合图、装配图和安装图基于模型视图生成。
5.4.7对于以“平立剖”图难以表达清晰的内容,可采用局部三维模型辅助表达,并在该模型视图上直接标注。
5.4.8工程图纸设计深度,满足《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SJG76-2020、《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等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6其他说明
6.0.1本示例对于模型、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设计要点,均以“图集说明”形式注释;对于工程图纸设计要点,均以“图纸表达要点说明”形式注释。
6.0.2本示例各专业图纸目录中备注“CAD出图”的,均为囿于当前BIM软件水平限制而暂按CAD设计及出图的图纸。本示例未展示该部分图纸。(略)图集PDF书签目录:00封面目录说明 1
01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及总体模型 7
001‏ – 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pdf 7
图纸 7
001‏ – 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 7
0 – 总体模型.pdf 8
图纸 8
0 – 总体模型 8
02总图 9
图纸 9
0001 – 总图模型 9
0002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0
0003 – 图纸目录 11
ZT-1-01 – 总图设计总说明 12
ZT-1-02 – 屋顶总平面图 13
ZT-1-03 – 首层及竖向总平面图 14
ZT-1-04 – 绿化总平面图 15
ZT-1-05 – 消防总平面图 16
ZT-2-01 – 室外给排水总平面图 17
ZT-2-02 – 室外雨水总平面图 18
ZT-3-01 – 室外电气总平面图 19
ZT-4-01 – 燃气总平面图 20
图集 21
图纸 21
ZT-5-01 – 室外管线综合总平面图 21
03建筑专业 22
00b – 建筑模型 22
图纸 22
00b – 建筑模型 22
00c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23
图纸 23
00c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23
001 – 图纸目录 24
图纸 24
001 – 图纸目录 24
JS-1-00a – 建筑设计说明 25
图纸 25
JS-1-00a – 建筑设计说明 25
JS-1-001 – 地下室平面图 26
图纸 26
JS-1-001 – 地下室平面图 26
JS-1-002 – 首层平面图 27
图纸 27
JS-1-002 – 首层平面图 27
JS-1-003 – 标准层平面图 28
图纸 28
JS-1-003 – 标准层平面图 28
JS-1-004 – 屋顶层平面图 29
图纸 29
JS-1-004 – 屋顶层平面图 29
JS-1-101 – 立面图 30
图纸 30
JS-1-101 – 立面图 30
JS-1-102 – 剖面图 31
图纸 31
JS-1-102 – 剖面图 31
JS-1-201 – 户型大样图 32
图纸 32
JS-1-201 – 户型大样图 32
JS-1-202 – 厨房大样图 33
图纸 33
JS-1-202 – 厨房大样图 33
JS-1-203 – 楼梯大样图 34
图纸 34
JS-1-203 – 楼梯大样图 34
JS-1-204 – 门窗大样图 35
图纸 35
JS-1-204 – 门窗大样图 35
JS-1-401 – 建筑砌体墙预留洞图 36
图纸 36
JS-1-401 – 建筑砌体墙预留洞图 36
04结构专业 (1) 37
图纸 37
00a – 结构模型 37
图纸 38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38
图纸 39
001 – 图纸目录 39
图纸 40
GS-1-00a – 结构设计说明 40
图纸 41
GS-1-101 – 桩基平面布置图 41
图纸 42
GS-1-201 – 标准层墙柱平面定位图 42
图纸 43
GS-1-202 – 标准层墙柱配筋图 43
图纸 44
GS-1-301 – 地下室结构平面布置图 44
图纸 45
GS-1-302 – 首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45
图纸 46
GS-1-303 – 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46
图纸 47
GS-1-305 – 屋顶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47
图纸 48
GS-1-401 – 标准层梁配筋图 48
图纸 49
GS-1-501 – 标准层板配筋图 49
图纸 50
GS-1-601 – 楼梯大样图 50
图纸 51
GS-1-801 – 结构墙预留孔洞图 51
图纸 52
GS-1-802 – 结构梁预留洞图 52
05装配式专业 53
图纸 53
00a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专项模型 53
06钢结构专业 63
STS-1-00a-钢结构模型.pdf 63
STS-1-00b-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pdf 64
STS-1-00c-图纸目录.pdf 65
STS-1-001-钢结构工程说明.pdf 66
STS-1-101-地下一层钢柱平面布置图.pdf 67
STS-1-201-首层钢结构平面图.pdf 68
STS-1-202-标准层钢结构平面图.pdf 69
STS-1-203-屋顶层钢结构平面图.pdf 70
STS-1-301-钢结构立面图.pdf 71
STS-1-401-钢结构剖面图.pdf 72
STS-1-402-钢楼梯剖面大样图.pdf 73
STS-1-501-钢结构节点大样图(一).pdf 74
STS-1-502-钢结构节点大样图(二).pdf 75
07电气专业 (1) 76
00a – 电气模型 76
图纸 76
00a – 电气模型 76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77
图纸 77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77
001 – 图纸目录 78
图纸 78
001 – 图纸目录 78
DS-1-00a – 强电设计说明 79
图纸 79
DS-1-00a – 强电设计说明 79
DS-1-00b –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说明 80
图纸 80
DS-1-00b – 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说明 80
DS-1-00d – 主要设备材料表 81
图纸 81
DS-1-00d – 主要设备材料表 81
DS-1-001 – 地下室电力平面图 82
图纸 82
DS-1-001 – 地下室电力平面图 82
DS-1-002 – 地下室照明平面图 83
图纸 83
DS-1-002 – 地下室照明平面图 83
DS-1-003 – 地下室基础接地平面图 84
图纸 84
DS-1-003 – 地下室基础接地平面图 84
DS-1-004 – 地下室火灾自动报警平面图 85
图纸 85
DS-1-004 – 地下室火灾自动报警平面图 85
DS-1-005 – 标准层电力平面图 86
图纸 86
DS-1-005 – 标准层电力平面图 86
DS-1-006 – 标准层照明平面图 87
图纸 87
DS-1-006 – 标准层照明平面图 87
DS-1-007 – 防雷平面图 88
图纸 88
DS-1-007 – 防雷平面图 88
DS-1-008 – 户型照明平面图 89
图纸 89
DS-1-008 – 户型照明平面图 89
DS-1-009 – 户型插座平面图 90
图纸 90
DS-1-009 – 户型插座平面图 90
DS-1-010 – 变配电房大样图 91
图纸 91
DS-1-010 – 变配电房大样图 91
DS-1-011 – 消防控制室大样图 92
图纸 92
DS-1-011 – 消防控制室大样图 92
DS-1-012 – 强电井大样图 93
图纸 93
DS-1-012 – 强电井大样图 93
08智能化专业 (1) 94
00a – 智能化模型 94
图纸 94
00a – 智能化模型 94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95
图纸 95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95
001 – 图纸目录 96
图纸 96
001 – 图纸目录 96
RDS-1-00a – 智能化设计说明 97
图纸 97
RDS-1-00a – 智能化设计说明 97
RD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98
图纸 98
RD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98
RDS-1-001 – 地下室智能化平面图 99
图纸 99
RDS-1-001 – 地下室智能化平面图 99
RDS-1-002 – 标准层智能化平面图 100
图纸 100
RDS-1-002 – 标准层智能化平面图 100
RDS-1-003 – 户型智能化平面图 101
图纸 101
RDS-1-003 – 户型智能化平面图 101
RDS-1-004 – 智能化机房大样图 102
图纸 102
RDS-1-004 – 智能化机房大样图 102
RDS-1-005 – 智能化井大样图 103
图纸 103
RDS-1-005 – 智能化井大样图 103
09给排水专业 (1) 104
00a – 给排水模型 104
图纸 104
00a – 给排水模型 104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05
图纸 105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05
001 – 图纸目录 106
图纸 106
001 – 图纸目录 106
SS-1-00a – 给排水设计说明 107
图纸 107
SS-1-00a – 给排水设计说明 107
S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08
图纸 108
S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08
SS-1-001 – 地下室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09
图纸 109
SS-1-001 – 地下室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09
SS-1-002 – 首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0
SS-1-002 – 首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0
SS-1-003 – 标准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1
SS-1-003 – 标准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1
SS-1-004 – 屋顶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2
SS-1-004 – 屋顶层给排水及消火栓平面图 112
SS-1-005 – 首层自动喷水平面图 113
SS-1-005 – 首层自动喷水平面图 113
SS-1-006 – 生活水泵房大样图 114
SS-1-006 – 生活水泵房大样图 114
SS-1-007 – 户型给排水大样图 115
SS-1-007 – 户型给排水大样图 115
10通风空调 116
00a – 通风空调模型 116
00a – 通风空调模型 116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17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17
NS-001 – 图纸目录 118
NS-001 – 图纸目录 118
NS-1-00a – 通风空调设计说明 119
NS-1-00a – 通风空调设计说明 119
N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20
NS-1-00c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20
NS-1-001 – 地下室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1
NS-1-001 – 地下室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1
NS-1-002 – 首层空调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2
NS-1-002 – 首层空调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2
NS-1-003 – 标准层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3
NS-1-003 – 标准层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3
NS-1-004 – 屋顶层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4
NS-1-004 – 屋顶层通风防排烟平面图 124
NS-1-005 – 风机房大样图 125
NS-1-005 – 风机房大样图 125
11燃气 126
‌00a – 燃气模型 126
‌00a – 燃气模型 126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27
‎00b – 主要构件级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 127
RS-001 – 图纸目录 128
RS-001 – 图纸目录 128
RS-1-00a – 燃气设计说明 129
RS-1-00a – 燃气设计说明 129
RS-1-00b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30
RS-1-00b – 主要设备材料表 130
RS-1-001 – 标准层燃气平面图 131
RS-1-001 – 标准层燃气平面图 131
RS-1-002 – 屋顶层燃气平面图 132
RS-1-002 – 屋顶层燃气平面图 132
RS-1-003 – 户型大样图 133
RS-1-003 – 户型大样图 133
12附件:管综 (1) 134
CS-1-001 – 管线综合平面图 134
CS-1-001 – 管线综合平面图 134
CS-1-002 – 管线综合剖面图 135
CS-1-002 – 管线综合剖面图 135
CS-1-003 – 净高分析图 136
CS-1-003 – 净高分析图 136




DB62/T-4128-2020 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规程.pdf

资源简介/截图: b305b7729eb8144078dd30083f9b836f

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以及公路工程档案验收与移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二级及以上公路新建、改扩建及养护大修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工作,其它公路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17678.1-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
GB/T18894-2016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31-2017
JGJ/T 185-200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JTG 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交办发(2010 382号)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 (交公路发(2010 65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路建设项目文件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document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竣工验收,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形成的工程准备阶段文件、项目管理文件、监理文件材料、施工文件材料、竣工图和交、竣工验收文件。3.2
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材料 seedtime document ofconstrution project工程开工以前,在立项、审批、用地、勘察、设计、招投标等工程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3
项目管理文件材料 project management document
项目管理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形成的有效的各类过程管理文件及材料
3.4
监理文件材料 project supervision document
监理单位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5
施工文件材料constructing document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
3.6
竣工图 as-built drawing
工程完工后,真实反映工程项目实体结果的图样。
3.7
交、竣工验收文件材料handingover document
建设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及材料。38公路工程档案highwayengineering archives公路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图纸、图表、声像资料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
3.9电子档案 electronic archives工程竣工文件材料以计算机转换成的电子文件,可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3.10
声像档案audio-visual archives
工程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历史记录。
3.11
整理arrangement
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程文件进行收集、分类、组卷、排序、编目,使之有序化的全过程。
3.12
案卷fle
由互有联系的若干文件组成的档案最小保管单位。
3.13
组卷fling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的组成案卷,亦称立卷。




DB62/T 3215-202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15-2021
备案号:J16150一202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fabr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precast members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s2021-12-10发布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20f723942f260771总则
1.0.1为规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储运和验收要求,促进构件生产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信息化,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质量验收、储运和成品保护。
1.0.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的制作、质量验收、储运和成品保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甘肃省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O.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
2.0.2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通过机械化设备及模具预先生产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预制构件通常在工厂进行预制,便于规模化生产、质量控制和检测,对于特殊构件或大型构件,由于道路、场地、运输受到限制,也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施工现场进行预制。
2.0.3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4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中间夹有保温材料,并通过拉结件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芯外墙板。
2.0.5连接套筒joint sleeve
在预制构件中预埋的用于连接受力钢筋的套筒,主要包括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套筒等。
2.0.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rebar splicing by grout-filled coupling sleev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连接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2.0.7浆锚搭接连接lapping in grout-filled hol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人需搭接的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2.0.8严重缺陷serious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0.9一般缺陷common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0.10质量证明文件quality certificate document
随同进厂材料、构配件、器具及半成品等一同提供用于证明其质量状况的有效文件。
2.0.11结构性能检验inspec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针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挠度、裂缝控制性能等各项指标所进行的检验。
2.0.12结构实体检验entitative inspection of structure
在结构实体上抽取试样,在现场进行检验或送至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的检验。
2.0.13吊架drop-hanger frame
在预制构件起吊过程中保持构件平衡和稳定所使用的专用吊架。3基本规定
3.0.1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建立全面完善的生产质量、安全、环境保证体系和试验检测手段,设置产品标识,提高生产精度,保障产品质量。
3.0.2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应符合构件生产的质量保证要求,应具备原材料、半成品试验检验能力,宜具备成品试验检验能力。
3.0.3预制构件生产前,应由有深化设计能力的设计单位或预制构件专业生产企业进行深化设计,形成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经原设计单位、委托方确认后方可实施。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如需变更,仍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3.0.4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环节的综合要求。
3.0.5预制构件生产前,应根据工程要求制订相应的生产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
3.0.6预制构件生产应建立首件验收制度,同类型首个构件应由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生产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0.7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岗位培训。
3.0.8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进行标识,并应对检验合格的预制构件出具合格证明文件。标识系统应满足唯一性、追溯性要求。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预制构件用原材料和配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其他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预制构件用原材料和配件应进行进厂检查和复检。检查项目包括品种、规格、数量、外观质量、包装方式、生产厂家和质量证明文件等。复检项目、批次和其他要求应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2混凝土
4.2.1预制构件所用混凝土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构件用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等的规定
4.2.2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4.2.3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或42.5R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代号、同一强度等级、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厂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200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5001为一批,每批次抽样数量不应少于一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2细骨料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3~3.2的中粗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3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碎石或卵石,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的规定,粉煤灰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中的I级或Ⅱ级各项技术性能及质量指标:
5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GJ63的规定;
6外加剂品种应通过试验室进行试配后确定,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预制混凝土用外加剂》JC/T2477等规定;
7拌制混凝土的其他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62/T 3214-202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标准

资源简介/截图: DB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3214-2021
备案号:J16149-2022
建筑工程施工项日信息化管理标准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building engineering2021-12-10发布 2022-04-01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f5daa99ecadd8bb1总则
1.0.1为提升甘肃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规范信息化建设及实施项目的建设行为,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内新建、扩建、改建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1.0.3甘肃省内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施工项目管理业务活动中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以促进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2.0.2施工顶目信息资源
construction proj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2.0.3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constrction projec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是指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2.0.4组织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2.0.5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拓展和维护的系统。
2.0.6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手段获取、存储、管理和传输信息的技
术,也称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
2.0.7信息资源开发利用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 formation resources
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的活动。
2.0.8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
依据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实现信息流通与共用的机制。2.0.9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10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
通过射频识别(RF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1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construction site
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工地围挡以内的区域,包括施工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2.0.12应用系统application system
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应用软件及硬件系统。
2.0.13应用集成integration of applications
将服务于企业的相互独立的应用软件整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应用系统。
2.0.14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
指实现应用系统之间共享数据,并且当应用系统中某些数据发生改变时,所有与这些数据有关的数据,会即时、准确、一致地随之变化。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组织应确定信息化需求和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根据自身项目管理能力,确定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目标。
3.1.2组织应根据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及管理目标梳理相关工作内容。
3.1.3组织应根据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项目信息化标准体系。
3.1.4组织应实行信息资源收集、信息化建设策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应用及过程改进的动态管理原理,确定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流程,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管理。
3.1.5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应符合以下原则:
1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2以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3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先导、标准化管理为依托:
4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目标;
5施工项目参与方共同参与,覆盖施工全过程:
6要持续完善和改进。
3.1.6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应以数据的信息化实现精确管理,以流程的信息化实现规范的业务处理,以协同决策的信息化改善组织运营。3.2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
3.2.1组织应确定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的工作职责和程序。
3.2.2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1管理范围的计划;
2管理范围的确定:
3管理范围的变更。
3.2.3组织应将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范围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4施工项目信息管理
4.1一般规定
4.1.1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涉及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检索、分发和存储等环节。
4.1,2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信息源,灵活运用信息处理工具,收集相关信息:
2搞好信息分类、加工整理和存储信息:
3采取技术措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做好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
4正确应用信息管理手段和经项目部确认的信息管理工具软件,搞好信息检索、传递和使用工作。
4.1.3组织应建立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信息,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地存储、传输信息,有效、适宜地使用信息,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职责;
2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程序:
3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实施办法:
4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绩效评估办法:
5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维护办法。
4.1.4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4.1.5组织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信息管理岗位,配备熟悉项目管理业务流程并经过培训的人员担任信息管理人员,开展项目的信息管理工作。
4.1.6项目信息管理人员应根据信息管理的要求,严格执行项目信息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信息质量。
4.1.7组织应定期召集项目信息管理人员和信息使用人员会议,分析和评估项目信息管理绩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4.1.8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施工项目管理要求:
2信息格式应统一规范;
3应实现信息效益最大化。
4.1.9信息管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信息计划管理:
2信息过程管理;
3信息安全管理:
4文件与档案管理:
5信息技术应用管理。




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下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pdf

资源简介/截图: 1138页完整版《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编著: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 (2017)第267679号,ISBN:978-7-122-30923-5,责任编辑:周国庆 辛田,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978-7-122-30923-5,9787122309235,ISBN 9787122309235,下册,中石化,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化工工艺手册,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工设计手册,工艺设计手册,第五版,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下册 第五版》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五版)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含6篇53章。上册包括工厂设计、化工工艺流程 设计、化工单元工艺设计3篇;下册包括化工系统设计、配管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3篇。 《化工工 艺设计手册》在保持原有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在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实现了跃升,以化工工 艺流程设计、设备工艺设计、工艺系统设计的三大基本程序为核心,形成了化工企业工艺设计内容的完整序 列。本次修订反映了第四版出版以来化工工艺设计技术和方法上的新进展,除新增化工工艺流程设计一篇外, 其他各篇在专业内容和设计现代化方面都进行了充实,内容更为翔实和丰富。 本书可供化工、石油化工、医药、轻工等行业从事工艺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行业和有关 院校的师生参考。本附件为下册,上册地址:高清带书签PDF《化工工艺设计手册 上册 第五版》以下为《下册》内容目录:第30章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 1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设计基础 3 1.1 工艺设计包提交的内容 3 1.1.1 设计基础 3 1.1.2 工艺说明 3 1.1.3 工艺流程图 4 1.1.4 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 4 1.1.5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4 1.1.6 工艺设备表 5 1.1.7 主要工艺设备的工艺规格书 5 1.1.8 自动控制和仪表 5 1.1.9 管道设计 5 1.1.10 电气设计 5 1.1.11 泄放阀和安全阀 5 1.1.12 分析手册 5 1.1.13 工艺操作手册 5 1.2 P&ID设计需要的资料 5 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设计过程 9 2.1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A 版 (初步 条件版) 9 2.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B版 (内部 审核版) 9 2.3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C版 (用 户批准版) 10 2.4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0版 (设计版) 10 2.5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1版 (详细 设计1版) 10 2.6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2版 (详细 设计2版) 10 2.7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3版 (施工版) 10 3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管道编号 10 3.1 管道编号 11 3.1.1 需要编号的管道 11 3.1.2 不需要编号的管道 11 3.1.3 管道号的组成 11 3.2 管道编号的标注规则 11 3.2.1 一般要求 11 3.2.2 标注规则 11 3.3 管道特性表 12 3.3.1 管道特性表的填写方法 12 3.3.2 管道特性表的内容说明 12 4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校审提纲 12 5 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19 5.1 设计压力 19 5.1.1 术语说明 19 5.1.2 设计规范 20 5.1.3 设备设计压力的确定原则 20 5.1.4 各类系统中设备最高压力的 确定 20 5.1.5 管道设计压力的选取 22 5.2 设计温度 22 5.2.1 设备设计温度的确定 22 5.2.2 管道设计温度的确定 23 第31章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基本单元 典型设计 24 1 泵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24 1.1 离心泵的典型设计 24 1.2 往复泵的典型设计 25 2 容器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25 3 塔设备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27 3.1 蒸馏塔的典型设计 27 3.2 再沸器的典型设计 27 3.3 冷凝器和回流罐的典型设计 27 4 储罐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1 5 换热器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1 6 空冷器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2 7 加热炉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3 8 压缩机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33
9 除尘分离设备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设计 35 9.1 袋式过滤器除尘系统的典型设计 35 9.2 洗涤塔除尘系统的典型设计 35 10 其他 37 10.1 管道分界 37 10.2 控制阀组 37 10.3 两相流管道 37 10.4 锁与铅封 37 10.5 保温 37 10.6 伴热 37 10.7 夹套管 37 10.8 取样 38 参考文献 40 第32章 公用工程分配系统和辅助 系统设计 41 1 工业水系统 41 2 冷却水系统 41 3 锅炉给水系统 41 4 蒸汽系统 42 5 蒸汽冷凝水系统 42 6 工业和仪表用压缩空气系统 42 7 燃料气系统 42 8 燃料油系统 43 9 惰性气体系统 43 10 化学品注入系统 43 11 含油污水排放系统 43 12 物料排净系统 43 13 冷冻系统 44 14 附图 44 参考文献 44 第33章 管道流体力学计算 45 1 管道流体力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45 1.1 工艺管道设计原则 45 1.1.1 经济管径 45 1.1.2 压力降要求 45 1.1.3 工艺控制要求 46 1.1.4 限制管壁磨损 46 1.1.5 满足介质安全输送的规定 46 1.1.6 满足噪声控制要求 47 1.1.7 符合管材的标准规格 47 1.2 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 47 1.3 管道的流体力学计算方法 49 1.4 初步管径计算 50 2 管道压力降计算 52 2.1 流体阻力的分类 52 2.2 单相流管道的压力降计算 58 2.3 单相流管道的压力降计算 60 2.4 气液两相流管道的压力降计算 61 2.5 气液两相流管道的压力降计算 65 2.6 真空系统 65 3 管道流体力学计算的计算机应用 68 参考文献 68 第34章 安全泄放设施的工艺设计 69 1 安全阀工艺设计 69 1.1 概述 69 1.2 安全阀与容器的压力关系 69 1.3 安全阀的设置场合 70 1.4 超压原因及其泄放量的确定原则 70 1.5 安全阀所需泄放量的计算实例 78 1.6 安全阀的结构型式及分类 78 1.7 安全阀的选择 79 1.8 安全阀的安装及出入口管道的设计 原则 80 2 爆破片工艺设计 81 2.1 概述 81 2.2 爆破片的分类 82 2.3 爆破片的设置场合 82 2.4 爆破片的爆破压力 83 2.5 爆破片的选择 85 2.6 爆破片的安装原则 86 3 安全阀、爆破片泄放能力的计算 87 3.1 安全阀有效通过面积的计算 87 3.2 单个安全阀、爆破片泄放能力的 计算 87 4 呼吸阀工艺设计 91 4.1 呼吸阀的用途和分类 91 4.2 呼吸阀的计算 91 4.3 呼吸阀的选用和安装 93 参考文献 94 第35章 火炬系统设计 95 1 火炬系统概述 95 1.1 火炬作用 95 1.2 火炬系统设计范围、设计原则和设置 要求 95 1.2.1 火炬系统设计范围 95 1.2.2 火炬系统设计原则 95 1.2.3 火炬系统设置要求 96 1.3 火炬系统规范标准 96
1.4 火炬系统典型图 97 2 火炬气泄放系统设计 97 2.1 工艺装置至火炬系统排放条件 97 2.2 火炬气排放管网的组成 97 2.3 至火炬系统的排放系统管网设计 97 2.3.1 排放管道条件选择 97 2.3.2 管网系统设计 98 2.3.3 管道设计 98 2.4 火炬防辐射间距 99 2.5 火炬管网计算软件介绍 99 3 火炬主要设备 100 3.1 火炬的分类及选择 100 3.1.1 火炬的分类 100 3.1.2 火炬的选择 100 3.2 火炬头与筒体 102 3.2.1 高架火炬头 102 3.2.2 地面火炬 102 3.2.3 高架火炬头设计要求及计算 103 3.3 分液罐 105 3.3.1 分液罐的作用 105 3.3.2 分液罐的设计原则 105 3.4 水封罐 107 3.4.1 水封罐的作用 107 3.4.2 水封罐的设计原则 108 3.4.3 水封罐的计算 108 3.5 气体密封 109 3.6 其他设备 110 3.6.1 点火设备 110 3.6.2 排液泵 110 4 火炬系统安全设计 110 4.1 火炬的点火与燃烧情况监控 112 4.2 防止回火措施 113 4.2.1 气体吹扫 113 4.2.2 水封 113 4.3 防止火炬带液下火雨 114 5 火炬气回收系统及环保措施 114 5.1 火炬气回收系统 114 5.1.1 水封系统 114 5.1.2 火炬气压缩机组 114 5.2 火炬气回收环保措施 115 参考文献 115 第36章 典型管道配件的工艺设计 116 1 阀门的工艺设计 116 1.1 阀门的选用原则 116 1.1.1 选用时需考虑的因素 116 1.1.2 各种类型阀门的特点及适用 范围 116 1.1.3 阀门与管路的连接方式 117 1.2 阀门的设置 117 1.2.1 边界处阀门设置 117 1.2.2 根部阀的设置 118 1.2.3 双阀 118 1.2.4 公用工程站 119 1.2.5 塔 119 1.2.6 换热器 120 1.2.7 容器 121 1.2.8 压缩机 121 1.2.9 泵 121 2 管道限流孔板的工艺设计 122 2.1 管道限流孔板的应用场合 122 2.2 管道限流孔板的选型要点 123 2.2.1 分类 123 2.2.2 选型要点 123 2.2.3 孔数的确定 123 2.2.4 计算方法 123 3 管道过滤器的工艺设计 124 3.1 管道过滤器的分类 124 3.1.1 按用途分类 124 3.1.2 按结构分类 124 3.2 管道过滤器的安装 125 4 疏水器的工艺设计 125 4.1 疏水器的设置场合 125 4.2 疏水器的种类及主要技术性能 126 4.2.1 疏水器的种类 126 4.2.2 疏水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 性能 126 4.3 疏水器的选型 130 4.3.1 疏水器的选用要点 130 4.3.2 疏水器的分类 131 4.3.3 疏水器的规格参数确定 131 4.4 疏水器系统的设计要求 134 4.4.1 疏水器的入口管 134 4.4.2 疏水器的出口管 134 4.4.3 疏水器组的典型示意图 136 5 阻火器的工艺设计 136 5.1 阻火器的分类 137 5.2 阻火器的设置场合 137 5.3 阻火器的选用 137 5.4 阻火器安装的注意事项 138 6 盲板的工艺设计 138 6.1 盲板的分类及作用 138 6.2 盲板设置的场合 138 6.3 盲板设置应注意的事项 139 7 检流器的工艺设计 139 7.1 检流器的类型 139 7.2 检流器的设置场合 139
7.3 检流器的安装 140 8 人身防护设施的工艺设计 140 8.1 人身防护设施的应用范围 140 8.2 人身防护设施的设置场所 140 8.3 人身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 140 8.4 人身防护设施的性能数据 141 9 静态混合器的工艺设计 141 9.1 静态混合器的应用范围 141 9.2 静态混合器的类型 142 9.3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142 9.3.1 流型选择 142 9.3.2 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与长度的 关系 143 9.3.3 静态混合器的压力降计算 143 9.3.4 五类静态混合器参数表 144 9.4 静态混合器的安装要求 146 10 消声器的工艺设计 146 10.1 消声器的分类 146 10.2 消声器的选用原则 147 10.3 排气消声器的性能数据 147 11 气封的工艺设计 148 11.1 气封装置的作用和组成 148 11.2 气封装置的选择计算 149 12 液封的工艺设计 149 12.1 液封的类型 149 12.2 液封的设置 150 12.2.1 需要设置液封的场合 150 12.2.2 液封设置举例 150 12.3 设置液封的注意事项 152 12.4 液封高度的确定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5篇 配 管 设 计 第37章 装置 (车间) 布置设计 157 1 一般装置 (车间) 157 1.1 设计依据 157 1.1.1 标准、规范和规定 157 1.1.2 基础资料 157 1.2 装置 (车间)布置 157 1.2.1 装置 (车间)组成 157 1.2.2 装置 (车间)布置的原则 158 1.3 装置 (车间)布置的技术要素 158 1.3.1 装置 (车间)内各工段的安排 158 1.3.2 装置 (车间)布置 158 1.3.3 设备布置 159 1.3.4 罐区布置 161 1.3.5 外管架的设置 162 1.3.6 辅助和生活设施的布置 162 1.3.7 安全和卫生 162 1.4 装置 (车间)布置方法和步骤 163 1.5 装置 (车间)布置成品图 163 1.5.1 装置 (车间)平面布置图 163 1.5.2 装置 (车间)立面布置图 163 1.5.3 装置总平面图 163 1.5.4 设备布置分区索引图 164 1.6 典型设备布置 164 1.6.1 塔、立式容器和反应器 164 1.6.2 换热器和卧式容器 167 1.6.3 转动机械 168 1.6.4 其他设备 174 1.6.5 空冷器 176 1.6.6 加热炉 177 1.6.7 罐区 177 1.6.8 管廊 177 1.7 装置 (车间)布置图示例 179 2 医药工业洁净车间 181 2.1 常用设计规范和标准 181 2.2 洁净车间布置 181 2.2.1 洁净车间组成 181 2.2.2 洁净车间布置原则 182 2.2.3 主要生产区域布置要点 182 2.2.4 生产辅助用室布置要点 183 2.2.5 人员净化用室、生活用室布置 要点 184 2.2.6 物料净化用室布置要点 184 2.2.7 设备布置及安装 184 2.3 洁净车间布置示例 185 参考文献 185 第38章 管道布置和设计 186 1 管道设计基础 186 1.1 压力管道定义 186 1.2 压力管道设计类别、级别的划分 186 1.3 压力管道检验 187 1.4 常用标准规范 187 1.5 特殊说明 189
1.6 钢管壁厚 189 1.6.1 钢管壁厚表示方法 189 1.6.2 常用公称压力下管道壁厚选用 189 1.7 阀门型式选用 191 1.8 法兰型式选用 193 1.9 垫片型式选用 193 1.10 紧固件型式选用 194 1.11 法兰、垫片、紧固件选配 195 1.12 常用管道的类型、选材和用途 199 1.13 弯管最小弯曲半径 201 1.14 热力管道地沟的敷设尺寸 201 1.15 管道连接 201 1.16 管径当量换算 202 1.17 埋地管道 204 1.18 管道刷油面积计算 204 1.19 管道系统试验 205 1.20 管道留孔 205 1.21 管道坡度 205 1.22 管道间距 205 1.23 管架跨距 205 1.24 地漏的安装尺寸 214 1.25 车间排水量 216 1.26 支管上卫生设备配置数量 216 1.27 环焊缝间距 216 2 装置 (车间)内管道设计的依据和 要求 216 2.1 设计依据 216 2.2 基本要求 216 3 装置 (车间)内管道设计的分区原则和 绘制方法 216 4 管道设计的一般原则 217 5 主管设计 217 6 管道布置图的绘制 218 6.1 一般规定 218 6.2 设计规定 218 6.3 管道平立面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219 6.4 单元配管设计 221 6.4.1 塔的配管设计 221 6.4.2 立式容器的配管设计 221 6.4.3 泵的配管设计 222 6.4.4 冷换设备的配管设计 223 6.4.5 压缩机的配管设计 225 6.4.6 蒸汽轮机的配管设计 225 6.4.7 排放管的设计 225 6.4.8 取样管的设计 226 6.4.9 双阀的设计 226 6.4.10 一次仪表的安装和配管设计 226 6.4.11 防静电设计 230 6.5 公用工程管道的设计 231 6.5.1 蒸汽管道 231 6.5.2 上下水管道 232 6.5.3 压缩空气管道 232 6.6 洁净厂房的管道设计 232 6.6.1 设计规定 232 6.6.2 管道和管件材料规定 232 6.7 管道轴测图 233 6.7.1 图面表示 233 6.7.2 尺寸和方位的标注 233 6.7.3 装配用的特殊标记 234 6.7.4 隔热 (隔音)分界 235 6.7.5 轴测图上材料表填写要求 235 7 管道支吊架的编号和表示方法 236 7.1 管道支吊架的编号 236 7.2 管道支吊架在管道布置图中的表示 方法 236 7.3 管道支吊架的定位 236 8 管道等级号和管道材料等级表 236 8.1 管道等级号说明 (管道等级的编制 方法不一,下列说明也不一) 236 8.2 选用原则 236 9 配管图的校核 236 9.1 图面的校核 236 9.2 配管图与各专业设计条件的校核 236 9.2.1 与土建专业建筑图、结构图的 校核 236 9.2.2 与工艺流程图的校核 237 9.2.3 与设备安装图的校核 237 9.2.4 与仪表专业的校核 237 9.2.5 与暖风专业的校核 237 9.2.6 与电力专业的校核 237 9.2.7 与给排水专业的校核 237 10 计算机配管设计 238 10.1 计算机配管设计软件的功能和 应用 238 10.1.1 配管设计软件的功能 238 10.1.2 工程项目中配管设计人员的 组织 238 10.1.3 配管专业应用三维设计技术的 效果 239 10.1.4 主要设计软件 240 10.2 三维模型设计 240 第39章 金属管道和管件 243 1 金属管 243 1.1 钢管的外径和壁厚系列 243 1.2 钢管的技术参数 247 1.3 管螺纹 253
1.4 钢管 254 1.4.1 无缝钢管 254 1.4.2 焊接钢管 262 1.5 许用应力和焊缝系数 267 1.6 使用限制 269 1.7 铝和铝合金管 270 1.7.1 挤压无缝圆管 270 1.7.2 拉 (轧)无缝圆管 270 1.7.3 焊接圆管 270 1.7.4 化学成分 270 1.8 钛和钛合金管 271 1.9 铜和铜合金管 273 1.9.1 铜和铜合金拉制管 (GB/T1527—2006) 273 1.9.2 铜和铜合金挤制管 (YS/T662—2007) 274 1.10 铅和铅合金管 274 1.11 金属管常用规格、材料及适用 温度 276 2 标准管件 276 2.1 可锻铸铁管件 (GB/T3287— 2011) 276 2.2 对焊管件 276 2.2.1 弯头 276 2.2.2 异径管 280 2.2.3 等径三通、异径三通尺寸系列 284 2.2.4 管帽 284 2.2.5 对焊管件形位偏差 (ASME/ ANSIB16.9、B16.28) 287 2.3 翻边短节 288 2.4 管法兰 288 2.4.1 欧洲体系管法兰 288 2.4.2 美洲体系管法兰 293 2.4.3 法兰材料和标准 304 2.4.4 法兰压力-温度等级 305 2.5 螺纹、承插焊及其他管件 314 2.5.1 螺纹管件 (GB/T14383—2008、 ASMEB16.11) 314 2.5.2 承插焊管件 (GB/T14383—2008、 ASMEB16.11) 317 2.5.3 其他管件 321 2.6 垫片 330 2.6.1 欧洲体系垫片 330 2.6.2 美洲体系垫片 330 2.7 紧固件 331 2.7.1 欧洲体系紧固件 331 2.7.2 美洲体系紧固件 331 3 管道附件 331 3.1 过滤器 331 3.1.1 过滤器选用原则 331 3.1.2 过滤器常用标准和主要技术 参数 331 3.1.3 过滤器的结构型式和特性 331 3.2 阻火器 (SH/T3413—1999) 331 3.2.1 阻火器的选用原则 331 3.2.2 阻火器主要技术参数 331 3.2.3 阻火器结构长度 334 3.3 视镜 335 3.4 喷嘴 337 3.5 软管 (SH/T3412—2017) 337 3.5.1 金属软管 337 3.5.2 非金属软管 340 3.6 快速接头 341 3.7 取样冷却器 343 3.8 冲洗式液 (气)体取样阀 344 3.9 排液放空闸阀 345 3.10 呼吸阀、阻火呼吸阀 346 3.11 静态混合器 348 3.12 SQS系列汽水混合器 350 3.13 疏水阀 351 3.13.1 疏水阀的选用原则 351 3.13.2 疏水阀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352 3.13.3 疏水阀的主要特征 352 4 阀门 354 4.1 常用阀门的选用说明 354 4.2 阀门结构长度 354 4.2.1 结构长度基本系列 356 4.2.2 同型系列闸阀结构长度 356 4.2.3 等压系列结构长度 356 4.3 阀门材料 359 4.4 压力-温度等级 (GB/T9124— 2010) 359 4.5 阀门压力试验 (GB/T13927— 2008) 369 第40章 非金属管道和管件 370 1 非金属管道 370 1.1 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压力 (RTRP- FW)管 (JC/T552—2011) 370 1.1.1 承插胶粘直管、对接直管和 O 形 环承插连接直管 370 1.1.2 玻璃钢管和管件 (HG/T21633—91) 370 1.2 增强聚丙烯管和管件 (HG20539—92) 372 1.2.1 直管 372 1.2.2 管件 372 1.3 玻璃钢增强聚丙烯 (FRP/PP)复合管
(HG/T21579—1995) 378 1.3.1 承插式直管、法兰式直管 378 1.3.2 管件 379 1.4 玻璃钢增强硬聚氯乙烯 (FRP/PVC) 复合管 (HG/T21636—87) 380 1.4.1 硬聚氯乙烯复合直管 380 1.4.2 复合平焊法兰 380 1.5 塑料衬里复合管 (HG/T2437—2006) 381 1.5.1 螺纹法兰连接直管 381 1.5.2 管件 381 1.6 钢衬聚四氟乙烯 (CS/PTFE)推压管 (HG/T21562—94) 384 1.6.1 法兰式直管 384 1.6.2 管件 384 1.7 钢滚衬聚乙烯管 385 1.7.1 法兰式直管 385 1.7.2 管件 386 1.8 工业用硬聚氯乙烯管材 (GB/T4219.1—2008) 386 1.9 高密度聚乙烯管 387 1.9.1 高密度聚乙烯直管 387 1.9.2 高密度聚乙烯管件 388 1.10 无规聚丙烯 (PPR)管 396 1.10.1 无规聚丙烯直管 396 1.10.2 无规聚丙烯管件 397 1.11 其他 398 1.11.1 钢骨架高分子聚合物复合 软管 398 1.11.2 网孔钢管骨架增强复合塑 料管 399 1.11.3 聚四氟乙烯波纹软管尺寸 399 1.11.4 聚四氟乙烯膨胀节 399 2 非金属阀门 400 2.1 球阀 400 2.2 隔膜阀 401 2.3 截止阀 401 2.4 衬氟塑料旋塞阀 401 2.5 止回阀 401 2.6 蝶阀 403 2.6.1 衬氟塑料蝶阀 403 2.6.2 增强聚丙烯 (FRPP)蝶阀 407 第41章 管道应力分析设计 408 1 管道上作用的荷载及其分类 408 2 管道应力分析的内容 408 2.1 静力分析 408 2.2 动力分析 409 3 管道应力分析的目的 409 4 管道应力分析 409 4.1 管道应力分析方法 409 4.2 管道应力分析方法的选择 411 5 管道系统安全性的评定 411 5.1 管道系统内应力的评定 411 5.2 设备管口荷载的评定 412 6 管道系统应力分析的调整 417 6.1 调整支吊架 417 6.2 增加自然补偿 417 6.3 增设柔性补偿装置 417 6.4 冷紧 417 7 其他 418 7.1 金属直管的壁厚确定 418 7.2 管道跨距 418 参考文献 419 第42章 设备及管道的绝热、 伴热、 防腐和标识 420 1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 420 1.1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的功能及目的 420 1.2 绝热的要求及应用范围 420 1.3 绝热材料的要求 420 1.4 绝热计算 422 1.4.1 保温计算的工艺要求 422 1.4.2 保温层厚度计算 422 1.5 绝热层典型结构和典型图 424 2 管道伴热 426 2.1 管道伴热的类型及选用原则 426 2.2 管道伴热介质的温度确定原则 427 2.3 管道伴管伴热 427 2.4 管道夹套管伴热 427 2.5 管道电伴热 428 2.5.1 电伴热的加热方法 428 2.5.2 电伴热的应用范围 430 2.5.3 电伴热的类型 430 2.5.4 电伴热电缆的类型 430 2.5.5 电伴热加热电缆的表面温度 431 2.5.6 电伴热的典型图示 431 3 设备和管道的防腐 431 3.1 防腐涂料选用及要求 431 3.2 钢材表面腐蚀的分类 431 3.3 钢材表面预表面处理锈蚀等级 431 3.4 地上管道及设备防腐蚀 433 3.5 埋地管道及设备防腐蚀 434 3.6 设备及管道防腐施工的要求 435 3.6.1 设备及管道防腐施工的前期 要求 435
3.6.2 表面预处理方法 435 3.6.3 地上管道防腐蚀施工 436 3.6.4 埋地管道防腐蚀施工 436 4 设备和管道的表面色和标识 437 4.1 设备和管道表面色的设置要求及 规定 437 4.2 设备和管道表面色及标志色的标识 方法 437 4.2.1 设备标志的标识方法 437 4.2.2 管道标志的标识方法 437 4.3 设备和管道表面色及标志色一览表 438 4.3.1 设备的表面色和标志文字色 438 4.3.2 电气、仪表设备的表面色和标志 文字色 438 4.3.3 管道表面色 438 4.3.4 管道标志 438 4.3.5 阀门和管道附件的表面色 438 参考文献 439 第6篇 相关专业设计和设备选型 第43章 自动控制 443 1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文字代号和图形 符号 443 1.1 字母代号 443 1.2 被测变量和仪表功能字母组合示例 445 1.3 仪表及其安装位置的图形符号 446 1.4 逻辑功能块图例符号 447 1.5 控制、运算功能块图例符号 448 1.6 仪表连接线符号 452 1.7 分散控制/计算机用图例符号 452 1.7.1 分散控制/集中显示符号 452 1.7.2 计算机符号 452 1.7.3 逻辑和顺序控制符号 452 1.7.4 内部系统功能符号 453 1.7.5 标识符 453 1.8 应用举例及典型流程图 453 1.8.1 应用举例 453 1.8.2 典型流程图 455 2 DCS/SIS/PLC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456 2.1 DCS/SIS/PLC工程项目的执行 步骤 456 2.2 系统工程设计的执行步骤 458 2.2.1 项目人员配备 458 2.2.2 软件设计 458 2.2.3 软件生成 462 2.2.4 硬件设计及选定 462 2.2.5 网络结构选定 466 2.3 仪表选型 468 2.3.1 温度仪表 468 2.3.2 压力仪表 468 2.3.3 流量仪表 469 2.3.4 物位仪表 471 2.3.5 在线分析仪 471 2.3.6 其他仪表 472 3 安全仪表系统 472 4 控制系统 473 4.1 串级控制系统 474 4.1.1 原理 474 4.1.2 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74 4.2 均匀控制系统 475 4.3 比值控制系统 475 4.3.1 控制原理 475 4.3.2 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76 4.4 分程控制系统 476 4.4.1 控制原理 476 4.4.2 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77 4.5 选择性 (超驰)控制系统 477 4.5.1 控制原理 477 4.5.2 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77 4.6 前馈控制系统 478 4.6.1 控制原理 478 4.6.2 工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479 5 典型化工单元的控制 479 5.1 泵及压缩机的控制 479 5.1.1 离心泵的控制 479 5.1.2 容积式泵的控制 480 5.1.3 压缩机的喘振控制 480 5.2 传热设备的控制 485 5.2.1 一般传热设备的控制 486 5.2.2 复杂控制系统 486 5.3 乙烯裂解炉的控制 487 5.3.1 简单乙烯裂解炉控制方案 487 5.3.2 复杂乙烯裂解炉控制方案 489 5.4 精馏塔的控制 491 5.4.1 精馏塔的常规控制 491 5.4.2 精馏塔的压力控制系统 494 5.4.3 精馏塔的复杂控制系统 495 6 调节阀的选用要点 496
6.1 调节阀的作用 496 6.2 调节阀的分类 496 6.3 调节阀的附件 497 6.4 调节阀的固有流量特性 498 6.5 调节阀的泄漏等级 498 6.6 气开和气关 499 6.7 液体流量系数计算 499 6.8 气体和蒸汽流量系数计算 500 6.9 调节阀推荐流速 500 6.10 调节阀口径的选择 501 6.11 调节阀的手轮和阀组 501 6.12 调节阀的噪声 501 6.13 调节阀的气源要求 502 6.14 调节阀的安装 502 7 现场总线 503 7.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与分散 控制系统 (DCS) 503 7.2 现场总线主要特点 504 7.3 FFH1现场总线设计要点 504 7.4 PROFIBUS现场总线设计要点 505 7.4.1 PROFIBUSPA 网段 505 7.4.2 PROFIBUSDP网段 505 参考文献 505 第44章 电气设计 507 1 用电负荷分级及对电源系统的要求 507 1.1 用电负荷分级 507 1.2 对电源系统的要求 507 2 爆炸危险环境及电力装置设计 508 2.1 一般规定 508 2.2 气体环境危险区域 508 2.3 粉尘环境危险区域 509 2.4 电力装置设计 509 3 变电所布置的基本要求 509 3.1 对变电所位置的要求 509 3.2 对配电装置布置的要求 510 4 照明 510 4.1 照明方式和种类 510 4.1.1 照明方式 510 4.1.2 照明种类 510 4.2 光源种类 510 4.3 照度标准 510 5 电动机 511 5.1 Y 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511 5.2 YB系列隔爆型三相交流异步 电动机 524 5.2.1 Y要B求系列隔爆型电动机的选用 524 5.2.2 安装结构型式 524 5.2.3 端子接线盒 524 5.2.4 技术数据 525 5.2.5 安装和外形尺寸 527 5.2.6 订货说明 530 5.2.7 YB2系列电动机的技术数据 530 5.2.8 YB3系列电动机的技术数据 532 5.3 YA 系列增安型三相交流异步 电动机 535 5.3.1 技术数据 535 5.3.2 安装结构型式 538 5.3.3 安装和外形尺寸 538 5.3.4 订货说明 538 5.4 电动机的调速 542 5.4.1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542 5.4.2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543 5.5 电动机的节能 543 参考文献 544 第45章 电信设计 545 1 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要求 545 1.1 一般规定 545 1.2 火灾报警设备选型 547 2 工业电视系统的设计要求 547 2.1 一般规定 547 2.2 工业电视设备选型 548 3 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 549 3.1 一般规定 549 3.2 通信设备选型 550 第46章 给排水设计 551 1 给排水系统划分 551 1.1 系统划分 551 1.2 水量计算 551 1.3 污水、初期雨水的收集与储存系统 555 1.4 事故排水的收集与储存系统 555 2 给排水及消防管道设计 556 2.1 一般规定 556 2.1.1 设计压力 556 2.1.2 试验压力 556 2.2 管道设计 556 2.2.1 一般规定 556 2.2.2 压力流管道设计 557 2.2.3 重力流管道设计 557 2.2.4 埋地管道间距 557 2.2.5 管道埋深 558 2.2.6 地上给排水管道的涂色 558
2.2.7 管道的保温 559 2.3 管材选择 559 2.4 井类设计 559 2.4.1 一般规定 559 2.4.2 检查井的设置 560 2.4.3 水封井的设置 560 2.4.4 沉砂井的设置 560 2.4.5 跌水井的设置 560 2.4.6 阀门井和仪表井的设置 560 2.4.7 倒虹吸井的设置 560 2.4.8 化粪池的设置 561 2.4.9 保温井的设置 561 2.5 管道防腐 561 2.6 管道基础和支架设计 562 2.7 装置室外给排水附件选用 562 2.7.1 地漏 562 2.7.2 漏斗 562 2.7.3 清扫口 562 2.7.4 排气管 562 2.7.5 排气阀 562 2.7.6 泄水阀 562 3 生产装置消防设施设计 562 3.1 一般规定 562 3.2 消防设施的组成 563 3.3 消防水炮 563 3.4 消火栓 563 3.5 消防给水竖管 563 3.6 消防软管卷盘 564 3.7 固定消防冷却设施 564 3.8 固定干粉灭火设施 564 3.9 固定式泡沫灭火设施 564 3.10 移动式泡沫灭火设施 565 3.11 半固定泡沫灭火设施 565 3.12 灭火器 565 4 变配电间、控制室、仪表机柜间消防 设施设计 565 4.1 一般规定 565 4.2 灭火器设计 565 4.3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565 4.4 室外消火栓设计 565 5 循环冷却水系统 566 5.1 一般规定 566 5.2 系统组成 566 5.3 循环水场布置原则 566 5.4 循环水场平面布置设计 566 5.5 循环水场控制及配电要求 566 5.6 冷却塔设计 566 5.7 循环水泵选择 567 5.7.1 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确定 567 5.7.2 循环水泵的选型和有关规定 567 5.8 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设计 567 5.9 循环水水质分析项目 567 5.10 循环水管道 567 5.11 循环水场环境保护 567 6 装置区排水防渗设计 567 6.1 石油化工装置区给排水典型污染区 防治类别 567 6.2 石油化工装置区地下排水管道防渗 设计 568 参考文献 568 第47章 热力设计 569 1 锅炉房热负荷确定 569 1.1 根据热负荷曲线定规模 569 1.1.1 热负荷计算 569 1.1.2 关于热负荷的几个系数计算 570 1.1.3 热负荷的统计与整理 570 1.1.4 年持续热负荷曲线 570 1.2 根据热负荷资料计算定规模 571 1.2.1 最大计算热负荷Qmax 571 1.2.2 平均热负荷Qav 571 1.2.3 全年热负荷Qa 571 2 锅炉选型 571 2.1 锅炉类型选择原则 572 2.1.1 锅炉类型应能满足供热介质和 参数要求 572 2.1.2 应能有效地燃烧所采用的燃料 573 2.2 锅炉台数选择方法 574 3 锅炉设备 575 3.1 燃料及燃烧计算 575 3.1.1 燃料的成分 575 3.1.2 发热量 575 3.1.3 锅炉常用的燃烧 576 3.1.4 空气需要量及烟气量 576 3.2 锅炉机组的热平衡及燃料消耗量 计算 579 3.2.1 空气和烟气的比焓值 579 3.2.2 锅炉热平衡 580 3.2.3 燃料的消耗量 582 3.3 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582 3.3.1 工业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582 3.3.2 电加热锅炉产品型号组成 583 3.3.3 电站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583 4 锅炉机组通风 583 4.1 烟、风道设计要点 584 4.1.1 设计参数 584 4.1.2 烟、风道布置一般规定 584
4.1.3 烟道布置特点 584 4.1.4 冷风道 585 4.1.5 管道规格与材料 585 4.1.6 材料 586 4.1.7 道体及加固肋 588 4.1.8 异形件优化选型 588 4.2 烟、风道流速及断面尺寸计算 590 4.3 烟、风管道阻力计算 591 4.3.1 燃烧设备阻力 Δhfs 591 4.3.2 炉膛负压 Δhf 592 4.3.3 对流管束阻力 Δhconv 592 4.3.4 省煤器阻力 Δhec 592 4.3.5 空气预热器阻力 Δhah 592 4.3.6 锅炉本体气固分离器阻力 Δhgss 592 4.3.7 除尘器阻力 Δhc 592 4.3.8 风烟管道摩擦阻力 Δhd 592 4.3.9 局部阻力 Δhj 592 4.3.10 烟囱阻力 Δhch 592 4.3.11 烟囱自生通风力 592 4.3.12 风烟管道系统的计算总阻力 及其修正 593 4.4 烟囱的计算 593 4.4.1 烟囱出口内径计算 593 4.4.2 烟囱高度计算 594 4.4.3 烟气腐蚀性指数 595 4.5 鼓、引风机选择及计算 595 4.5.1 风机选择要点 595 4.5.2 鼓风机的计算 596 4.5.3 引风机的计算 596 4.5.4 风机轴功率计算 596 5 烟气净化 597 5.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97 5.1.1 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制 597 5.1.2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597 5.1.3 更严格的电站锅炉烟气污染物 排放限制要求 598 5.2 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计算 598 5.2.1 烟气污染物排放量 598 5.2.2 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计算 599 5.3 烟气处理技术 601 5.3.1 除尘 601 5.3.2 脱硝 604 5.3.3 脱硫 606 6 锅炉房水系统 609 6.1 锅炉给水系统 609 6.1.1 锅炉给水标准 609 6.1.2 除氧器 611 6.2 锅炉加药系统 612 6.2.1 锅炉给水加药计算 612 6.2.2 炉水水质调整 613 6.3 锅炉排污系统 613 6.3.1 锅炉连续排污计算 613 6.3.2 定期排污扩容器计算 614 6.4 锅炉水系统泵的选择 614 6.4.1 锅炉给水泵扬程计算 614 6.4.2 给水泵汽蚀余量校核计算 615 6.5 锅炉房给排水量计算 615 6.5.1 小时最大用水量 615 6.5.2 小时平均用水量 615 6.5.3 小时最大排水量 615 参考文献 616 第48章 设备设计和常用设备系列 617 1 容器系列 617 1.1 容器型式 617 1.2 立式薄壁常压容器 620 1.2.1 平底平盖型、斜底平盖型系列 620 1.2.2 平底锥盖型、斜底锥盖型系列 621 1.3 钢制立式圆筒形固定顶储罐系列 [HG21502.1—1992 (2014)] 623 1.3.1 设计参数 623 1.3.2 结构型式 623 1.3.3 基本参数及尺寸 623 1.3.4 型号标记 626 1.4 钢制立式圆筒形内浮顶储罐系列 [HG21502.2—1992 (2014)] 626 1.4.1 设计参数 626 1.4.2 基本参数及尺寸 626 1.4.3 型号标记 626 1.5 钢制低压湿式气柜 [HG/T21549— 1995 (2014),HG20517— 1992 (2014)] 627 1.5.1 设计参数 627 1.5.2 分类 628 1.5.3 主要基本参数的确定 628 1.5.4 气柜选用原则 628 1.5.5 标记 629 1.5.6 结构型式和主要尺寸 629 1.6 玻璃钢储罐标准系列 [HG/T 21504.1—1992 (2014)] 635 1.6.1 基本参数 635 1.6.2 结构型式 635 1.6.3 标准系列结构及主要尺寸 635 1.7 拼装式玻璃钢储罐标准系列 [HG/T21504.2—1992 (2014)] 641 1.7.1 基本参数 641
1.7.2 结构型式 641 1.8 钢制球形储罐 (GB/T17261—2011, GB/T12337—2014) 647 1.8.1 设计参数 647 1.8.2 结构型式 647 1.8.3 基本参数及尺寸 647 2 除尘器 650 2.1 除尘器的种类和选用 650 2.1.1 干式除尘器 650 2.1.2 湿式除尘器 650 2.1.3 除尘器的选用 650 2.2 干式净化设备 652 2.2.1 旋风除尘器 652 2.2.2 脉冲袋式除尘器 654 2.3 湿式净化设备 656 2.3.1 离心水膜除尘器 656 2.3.2 洗浴式除尘器 658 2.4 电除尘器 660 2.4.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660 2.4.2 DCJ系列静电除焦器 660 2.4.3 玻璃钢静电除雾器 661 3 搪玻璃设备 661 3.1 搪玻璃开式搅拌容器 (GB/T25027— 2010) 661 3.2 搪玻璃闭式搅拌容器 (GB/T25026— 2010) 668 3.3 搪玻璃开式储存容器 (HG/T2373— 2011) 674 3.4 搪玻璃闭式储存容器 (HG/T2374— 2011) 674 3.5 搪玻璃卧式储存容器 (HG/T2375— 2011) 683 3.6 搪玻璃碟片式冷凝器 (HG/T2056— 2011) 686 3.7 搪玻璃套筒式换热器 (HG/T2376— 2011) 686 3.8 搪玻璃蒸馏容器 (HG/T3126— 2009) 688 3.9 搪玻璃塔节 (HG/T3127—2009) 688 3.10 小型搪玻璃反应罐 692 3.11 搪玻璃列管式换热器 692 3.12 搪玻璃双锥形回转式真空干燥机 (HG/T 3684—2000) 693 3.13 搪玻璃 VD型振动流动真空干燥机 693 3.14 自动启闭搪玻璃过滤器 693 3.15 搪玻璃过滤器 693 3.16 搪玻璃水喷射泵 694 3.17 搪玻璃液面计 (HG/T2433— 2009) 694 3.18 多孔搪玻璃片式冷凝器 (HG/T 4298—2012) 696 3.19 搪玻璃薄膜蒸发器 (HG/T4299— 2012) 698 4 设备设计用计算机软件 702 4.1 SW6过程设备强度计算软件 702 4.1.1 软件包的内容和编制依据 702 4.1.2 软件包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703 4.2 PVCADV3化工设备 CAD施工图 软件包 703 4.2.1 软件包的内容 703 4.2.2 软件包的功能和特点 703 4.3 PVDS-V3.0压力容器设计技术条件 专家系统 704 4.3.1 软件包的内容和编制依据 704 4.3.2 软件包的功能和特点 704 5 塔附件及其他 704 5.1 泡罩、浮阀、填料、丝网除沫器和 吊柱 704 5.1.1 圆泡罩 704 5.1.2 阀及浮阀塔盘 706 5.1.3 填料 715 5.1.4 丝网除沫器 723 5.1.5 气液分布器 735 5.1.6 塔顶吊柱 (HG/T21639— 2005) 743 5.2 钢瓶 744 5.2.1 钢质无缝气瓶 (GB5099— 1994) 744 5.2.2 钢质焊接气瓶 (GB5100— 2011) 744 5.2.3 铝合金无缝气瓶 (GB11640— 2011) 744 5.2.4 液化石油气钢瓶 (GB5842— 2006) 748 6 热交换器系列 748 6.1 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 (GB/T28712.2— 2012) 748 6.1.1 基本参数 748 6.1.2 结构型式 753 6.2 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 (GB/T28712.4— 2012) 753 6.2.1 基本参数 753 6.2.2 结构型式 755 6.3 浮头式热交换器 (GB/T28712.1— 2012) 755 6.3.1 基本参数 755 6.3.2 结构型式 757 6.4 U 形管式热交换器 (GB/T28712.3—
2012) 757 6.4.1 基本参数 757 6.4.2 结构型式 760 6.5 钢制固定式薄管板列管换热器 [HG/T21503—1992 (2014)] 760 6.5.1 设计参数 760 6.5.2 主要材料 762 6.5.3 参数组合 762 6.5.4 结构型式 763 6.5.5 安装型式 764 6.5.6 允许壁温差 764 6.5.7 型号标记 769 6.6 板式换热器 769 6.6.1 基本参数 769 6.6.2 分类和结构型式 769 6.6.3 型号标记 771 6.6.4 板片和垫片主要材料 771 6.7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GB/T28712.5— 2012) 771 6.7.1 基本参数 771 6.7.2 结构型式和主要参数 772 6.7.3 不可拆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的参数 计算 779 6.8 空冷式热交换器 (GB/T28712.6—2012, NB/T47007—2010) 779 6.8.1 基本参数 779 6.8.2 结构型式 789 6.8.3 安装尺寸 802 6.8.4 型号标记 802 6.9 石墨换热器 804 6.9.1 浮头列管式石墨换热器 (HG/T3112—2011) 804 6.9.2 YKA 型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 (HG/T3113—1998) 812 6.9.3 矩形块孔式石墨换热器 (HG/T3187—2012) 814 6.9.4 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HG/T3188—2011) 814 7 化工设备选材基本原则 825 7.1 影响化工设备选材的主要因素 825 7.1.1 介质 825 7.1.2 温度 826 7.1.3 压力 826 7.1.4 流体速度 826 7.1.5 材料的相容性 826 7.1.6 制造加工的工艺性能 826 7.2 常用化工设备材料 826 7.2.1 材料分类 826 7.2.2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827 7.2.3 不锈钢 827 7.2.4 镍及镍合金 828 7.2.5 铜及铜合金 829 7.2.6 铝及铝合金 829 7.2.7 钛及钛合金 830 7.2.8 其他有色金属 830 7.2.9 非金属材料 830 7.2.10 化工设备常用国内材料与国外 材料相同或相近牌号对照 830 7.2.11 化工设备常用材料新旧牌号 对照 839 7.3 不同介质下化工设备选材参考 839 8 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 842 8.1 概述 842 8.2 常用工业酸腐蚀图表 843 8.2.1 醋酸腐蚀速率图 843 8.2.2 盐酸腐蚀速率图 844 8.2.3 氢氟酸腐蚀速率图 846 8.2.4 硝酸腐蚀速率图 847 8.2.5 硫酸腐蚀速率图 848 8.2.6 磷酸腐蚀速率图 851 8.2.7 甲酸腐蚀速率图 852 8.2.8 草酸腐蚀速率图 853 8.2.9 柠檬酸腐蚀速率图 853 8.2.10 氟硅酸腐蚀速率图 853 8.2.11 蚁酸腐蚀速率图 853 8.3 其他化工介质腐蚀图表 854 8.3.1 烧碱中腐蚀速率图 854 8.3.2 硫化氢腐蚀速率图 854 8.3.3 高温硫中腐蚀速率图 854 8.3.4 高温高压氢中腐蚀速率图 854 8.3.5 高温氢气和硫化氢共存时腐蚀 速率图 856 8.3.6 引起铬镍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 介质 856 8.3.7 产生应力腐蚀破裂的材料——— 环境组合 856 8.4 几种工业酸中耐腐蚀金属材料的 应用 861 9 压力容器典型失效模式 861 参考文献 864 第49章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865 1 供暖 865 1.1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 865 1.1.1 围护结构的热阻和最大传热 系数 865 1.1.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限值 866
1.1.3 基本耗热量计算 868 1.1.4 附加耗热量计算 871 1.1.5 由外部送入厂房的冷料和运输 工具的吸热量计算 872 1.1.6 通风耗热量计算 872 1.2 供暖系统的选择和计算 873 1.2.1 一般原则 873 1.2.2 散热器的选择和计算 873 1.2.3 供暖系统的基本型式 876 1.2.4 供暖管道设计原则和管径计算 877 1.2.5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884 1.2.6 防火防爆要求 885 2 通风与除尘 886 2.1 工艺生产设备散热、散湿及有害气体 散发量计算 886 2.1.1 散热量计算 886 2.1.2 散湿量计算 888 2.1.3 有害气体散发量计算 888 2.2 自然通风 890 2.2.1 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 890 2.2.2 自然通风的计算 891 2.3 机械通风 892 2.3.1 局部通风 892 2.3.2 全面通风 895 2.3.3 有害气体的高空排放 896 2.3.4 防火与防爆 897 2.3.5 防烟与排烟 900 2.3.6 通风管道和通风机 902 2.3.7 其他 905 2.4 除尘 906 2.4.1 防尘密闭罩排风量的确定 906 2.4.2 除尘风管 907 2.4.3 除尘设备 908 3 空气调节 910 3.1 空气设计参数 910 3.1.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910 3.1.2 室外空气设计参数 911 3.2 建筑布置和热工要求 911 3.3 室内热湿负荷计算 912 3.3.1 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 912 3.3.2 通过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 冷负荷 913 3.3.3 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热形成的 逐时冷负荷 913 3.3.4 新风带入的负荷 925 3.3.5 系统负荷 925 3.3.6 空调负荷的估算指标 926 3.4 空调系统设计 926 3.4.1 全空气空调系统 927 3.4.2 风机盘管系统 928 3.4.3 空调系统风速、消声和保温 930 3.5 水管系统设计 930 3.5.1 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 930 3.5.2 定水量系统和变水量系统 930 3.5.3 单式水泵供水系统和复式水泵 供水系统 930 3.5.4 同程式回水系统和异程式回水 系统 931 3.5.5 水管系统的设计计算 931 3.6 风量计算和气流组织 932 3.6.1 空调房间送风量计算 932 3.6.2 空调房间新风量计算 933 3.6.3 气流组织方式和适用范围 933 3.7 空气处理 935 3.7.1 表面式换热器 935 3.7.2 表面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937 3.8 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计 938 3.8.1 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选用 原则 938 3.8.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938 3.8.3 热泵 939 3.9 控制系统 939 4 空气净化 940 4.1 一般原则 940 4.1.1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确定 940 4.1.2 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设置原则 941 4.1.3 医药洁净室的温度和湿度设计 参数 941 4.1.4 洁净室内的噪声控制 941 4.1.5 洁净室内的新鲜空气量 941 4.2 洁净室设计的综合要求 942 4.3 洁净室正压控制 942 4.4 气流组织和送风量 943 4.5 空气净化处理 945 4.6 空气净化系统的基本形式 947 4.7 洁净室供暖通风系统 947 4.8 空气净化设备 948 4.8.1 空气过滤器 948 4.8.2 洁净工作台 951 4.8.3 层流罩 952 4.8.4 自净器 952 4.8.5 FFU 风机过滤装置 953 4.8.6 净化空调柜机 953 4.8.7 空气吹淋室 954 4.9 风管和附件 954 参考文献 955 第50章 分析化验楼设计和仪器 设备 956 1 分析化验楼的设计 956
1.1 分析化验楼的总体要求 956 1.2 分析化验楼的组成 956 1.3 分析化验楼的布置 956 1.4 仪器室的一般要求 957 1.5 分析化验楼的公用设施 957 1.6 分析化验楼的综合管线 958 1.7 IT 网络系统 958 1.8 LIMS系统 958 2 分析化验仪器设备 961 3 配套设备和家具 966 4 分析化验的发展趋势 974 5 设计标准和规范 975 参考文献 975 第51章 科学实验建筑 976 1 概述 976 1.1 术语 976 1.2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976 1.2.1 需求导向型规划设计 976 1.2.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976 1.2.3 实验室的 “可灵活设置”功能 977 1.2.4 实验室的绿色节能设计 977 2 通用实验室设计 977 2.1 选址要求 977 2.2 总图设计 977 2.3 平面设计 977 2.3.1 设计原则 977 2.3.2 建筑平面类型 978 2.3.3 实验室与研究室的平面布局 形式 978 2.4 照明设计 979 2.5 空调及通风系统设计 980 2.5.1 设计要点 980 2.5.2 空调及通风系统设计 980 2.6 管道设计 980 2.6.1 管道系统分类 980 2.6.2 管道系统布置原则 980 2.6.3 管道系统布置方式 980 2.7 实验室纯水系统 980 2.7.1 实验室纯水的分级 980 2.7.2 实验室纯水应用 982 2.8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 983 2.8.1 实验家具 983 2.8.2 通风柜 985 2.8.3 生物安全柜 985 2.8.4 常用仪器、设备示例 986 3 实验动物设施 994 3.1 选址要求 994 3.2 总图设计 994 3.3 实验动物分级 994 3.3.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分类 994 3.3.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 994 3.4 环境分类及环境技术指标要求 994 3.4.1 环境分类 994 3.4.2 环境技术指标要求 995 3.5 实验动物设施给水要求 997 3.6 实验动物设施排水要求 998 3.7 实验动物的热负荷 998 3.8 动物笼具 998 3.9 主要的动物房设备 999 3.9.1 独立通风笼具 999 3.9.2 隔离器 999 3.9.3 层流柜 1000 3.9.4 笼具清洗机 1000 3.9.5 开放式笼具 1001 参考文献 1004 第52章 制剂生产常用设备 1005 1 小容量液体注射剂生产设备 1005 1.1 注射剂生产设备 1005 1.1.1 QCL系列超声波洗瓶机 1005 1.1.2 SZA 系列热风循环式隧道 灭菌机 1005 1.1.3 AGF系列安瓿灌封机 1006 1.1.4 KHG 系列西林瓶灌装加塞机 1007 1.2 预灌装注射剂生产设备 1007 1.3 西林瓶粉针生产设备 1008 1.3.1 自动理瓶机 1008 1.3.2 西林瓶超声波洗瓶机 1009 1.3.3 隧道式层流灭菌干燥机 1010 1.3.4 西林瓶螺杆分装机 1010 1.3.5 西林瓶轧盖机 1010 1.3.6 西林瓶自动印字贴标机 1010 1.3.7 西林瓶液体灌装加塞机 1012 2 小容量液体口服制剂生产设备 1012 2.1 洗烘灌轧联动线 1012 2.2 QCK80型立式超声波洗瓶机 1012 2.3 ASMZ620/42型远红外灭菌 干燥机 1012 2.4 DGF16/24型口服液灌装轧盖机 1013 3 大容量液体注射剂生产设备 1013 3.1 玻璃瓶大输液生产设备 1013 3.1.1 联动线概述 1013 3.1.2 QJBC超声波粗洗机 1014 3.1.3 QJBJ型厢式精洗机 1014 3.1.4 GCQ 灌装加塞 (充氮)机 1015
3.1.5 G压C塞CY机型灌装抽真空加氮 1015 3.1.6 FGL型轧盖机 1016 3.1.7 TNZ型贴标机 1016 3.2 塑料瓶大输液生产设备 1017 3.2.1 ETMK-360型注塑机 1017 3.2.2 CPS-8型吹瓶机 1018 3.2.3 SPC系列直线式吹瓶机 1018 3.2.4 SPCX20旋转式吹瓶机 1019 3.2.5 QCJ32 (18)型塑料瓶 清洗机 1020 3.2.6 SGF18/32 (12/18)型塑料瓶 大输液灌封机 1020 3.2.7 SSYQ200型大输液塑料瓶洗 灌封一体机 1021 3.3 非 PVC膜软袋输液生产设备 1021 4 注射用水设备 1024 4.1 多效蒸馏水机 1024 4.2 纯蒸汽发生器 1024 4.3 注射用水储罐 1025 5 液体制剂配料系统 1027 5.1 配料罐 1027 5.1.1 PXB型配料罐 1028 5.1.2 PTJ型配料罐 1028 5.2 过滤器 1029 5.2.1 金属棒微孔过滤器 1029 5.2.2 微孔膜筒过滤器 1029 5.3 卫生级离心泵 1030 5.4 自动配液系统 1031 6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设备 1032 6.1 粉碎过筛设备 1032 6.1.1 GF-B系列高效粉碎机 1032 6.1.2 ZS系列振荡筛 1032 6.2 制粒设备 1033 6.2.1 湿法制粒机 1033 6.2.2 LGS系列干法制粒机 1034 6.3 干燥设备 1034 6.3.1 CT-C系列热风循环烘箱 1034 6.3.2 JCT-C系列药品专用烘箱 1035 6.3.3 FL型沸腾制粒干燥机 1036 6.3.4 LPG系列高速离心喷雾 干燥机 1037 6.3.5 XF系列沸腾干燥器 1037 6.3.6 BZJ-1000FⅡ型包衣造粒机 1038 6.3.7 H包B衣Z-设10备00型缓控释微粒制造和 1038 6.3.8 PGL-B系列喷雾干燥制粒机 1039 6.3.9 GFG系列高效沸腾干燥机 1040 6.4 整粒和总混设备 1041 6.4.1 YK 系列摇摆颗粒机 1041 6.4.2 ZL系列整粒机 1041 6.4.3 FZ/B系列粉碎整粒机 1042 6.4.4 JSH-B型多向运动混合机 1042 6.4.5 HZD系列自动提升料斗 混合机 1042 6.4.6 HGD系列固定式方锥混合机 1043 6.4.7 PH 系列三偏心混合机 1044 6.4.8 YZH 系列圆锥形混合机 1045 6.4.9 EBH 系列二维摆动混合机 1045 6.4.10 料斗清洗机 1045 6.4.11 TF系列固定提升转料机 1047 6.4.12 TD系列料斗提升加料机 1048 6.4.13 YT 系列移动式提升加料机 1049 6.4.14 TC系列层间提升机 1050 6.4.15 周转料桶 1050 6.5 压片机和胶囊充填机 1051 6.5.1 普通压片机 1051 6.5.2 GZPL系列高速压片机 1053 6.5.3 NJP系列全自动胶囊充填机 1053 6.5.4 药用金属检测机 1053 6.5.5 JPT-I型卧式胶囊筛选抛光机 1054 6.6 包衣机 1054 6.6.1 BGB系列高效包衣机 1054 6.6.2 BGW-C系列高效无孔包衣机 1055 6.7 包装设备 1056 6.7.1 DP系列铝塑泡罩包装机 1056 6.7.2 DH120智能型高速药品包装 生产线 1056 6.7.3 多功能装盒机 1057 6.7.4 平板式变频调速铝塑包装机 1057 6.8 SLX 塑瓶包装生产联动线 1058 6.8.1 中速自动理瓶机 1058 6.8.2 多通道电子数粒机 (24通道) 1058 6.8.3 干燥剂自动塞入机 1059 6.8.4 高速自动旋盖机 1059 6.8.5 铝箔封口机 1059 6.8.6 不干胶自动贴标机 1059 6.8.7 可选配置设备 1059 6.9 其他包装机 1061 6.9.1 DXDK40Ⅱ自动颗粒包装机 1061 6.9.2 DXDK40Ⅵ自动包装机 1062 6.9.3 DXDB40S水平式包装机 1063 6.9.4 DXDK40P自动片剂包装机 1063 6.9.5 DXDF40自动粉剂包装机 1063 6.9.6 DXDK300自动枕型包装机 1064 6.9.7 DXD340B单列背封 (条形袋) 自动包装机 1064 6.9.8 DXDK10DC多列背封颗粒自动
包装机 1065 6.9.9 DXDK10D (连续)自动多列 颗粒包装机 1066 6.9.10 全自动透明膜三维包装机 1066 6.9.11 GSXT系列粉体颗粒给料 系统 1067 7 软胶囊生产设备 1067 7.1 水浴式化胶罐 1067 7.2 RJNJ-2型软胶囊机 1068 7.3 YGJ-Ⅰ型软胶囊预干机 1068 7.4 XWJ-Ⅱ型软胶囊清洗机 1069 7.5 LWJ-Ⅰ型履带式全自动干燥机 1069 7.6 SLJ-Ⅱ型地面供料机 1070 7.7 FJ-Ⅰ型半自动软胶囊检丸机 1070 7.8 全自动无缝软胶丸机 1071 8 灭菌设备 1071 8.1 大输液水浴灭菌器 1071 8.2 安瓿水浴灭菌器 1073 8.3 PXS系列旋转式水浴灭菌器 1074 8.4 XG1.R系列软包装快冷灭菌器 1074 8.5 大输液快冷灭菌器 1075 8.6 安瓿检漏灭菌器 1076 8.7 机动门真空灭菌器 1077 8.8 EO 系列环氧乙烷灭菌器 1078 8.9 隧道微波灭菌器 1078 8.10 臭氧灭菌器 1080 9 全自动胶塞铝盖清洗机 1081 9.1 KJ系列胶塞/铝盖清洗机 1081 9.2 CDDA 系列全自动胶塞清洗机 1082 10 冻干机 1083 第53章 天然药物生产装备 1093 1 前处理装备 1093 1.1 洗药机 1093 1.2 浸润罐 1094 1.3 炒药机 1095 1.4 切药机 1095 1.5 药材干燥设备 1096 1.6 粉碎机 1096 1.7 气流粉碎机 1098 2 提取设备 1100 2.1 提取设备 1101 2.2 浓缩设备 1103 2.3 沉淀罐 1107 2.4 超临界萃取设备 1108 2.5 浸膏干燥设备 1110 3 制剂专用设备 1112 3.1 制丸机 1112 3.2 滴丸机 1113 3.3 颗粒包装机 1114

上册链接:https://xycost.com/archives/210687




DB37/T 5217-2022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应用技术规程

资源简介/截图: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应用
技术规程
DB 37/TXXXX-202X
条文说明72e17acaa561c831 总 则
1.0.1 为规范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规程适用于混凝土建筑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施工、质量验收及保养维修。
1.0.3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施工、质量验收及保养维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内、外叶墙板预制,中间夹保温材料,通过拉结件相连组成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围护墙板,简称预制夹心外挂墙板。
2.1.2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系统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system
由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连接节点、防水密封构造、外饰面材料等组成,具有规定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适应主体结构位移能力、防水性能、防火性能等,起围护或装饰作用的外围护结构系统,简称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
2.1.3 有机类保温板 organic thermal insulation board
由有机材料为基材制成的保温板称为有机类保温板,如聚苯乙烯板和硬泡聚氨酯板等。
2.1.4 无机类保温板 inorganic thermal insulation board
由无机材料制成的保温板称为无机类保温板,如发泡水泥板和泡沫玻璃板等。
2.1.5 拉结件 connector
用于连接预制夹心外挂墙板中内、外叶混凝土墙板的元件。
2.1.6 点支承 point support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通过不少于两个独立支承点传递荷载,并通过支承点的位移实现预制夹心外挂墙板适应主体结构变形能力的柔性支承方式。
2.1.7 线支承 linear support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边缘局部与主体结构通过现浇段连接的支承方式。
2.1.8 节点连接件 panel connector
位于预制夹心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处,分别与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预埋件和支承墙板的主体结构构件相连,能够传递二者之间的荷载与作用并具有设定的变形能力的连接件。
2.1.9 构造防水 constructional waterproofing
墙板接缝处通过采用构造措施阻断室外水侵入室内的方式。
2.1.10 材料防水 material waterproofing
墙板接缝处通过设置密封材料或铺设柔性防水材料阻断室外水侵入室内的方式。
2.1.11 密封胶 sealant
以非成型状态嵌入墙板接缝中,与接缝表面粘结,能够承受接缝位移以达到气密、水密作用的密封材料。
2.1.12 气密条 waterproof strip
设置在墙板侧边四周的橡胶条。3 基本规定
3.0.1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应统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及运营维护全过程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
3.0.2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的性能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体型以及所在地的地理、气候和环境等条件进行。
3.0.3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宜采用围护、保温与装饰一体化设计,并与相关设备及管线协调。
3.0.4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设计、生产、安装、维护等环节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0.5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和节点连接件的设计工作年限应与主体结构相同,拉结件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工作年限的要求。
3.0.6 在自重、风荷载和温度作用下,预制夹心外挂墙板、节点连接件、接缝密封胶等应不受损坏。在风荷载作用下,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面外变形和裂缝控制应满足相应要求。
3.0.7 在地震作用下,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的抗震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作用时,预制夹心外挂墙板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2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作用时,节点连接件应不受损坏,预制夹心外挂墙板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
3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作用时,预制夹心外挂墙板不应脱落;
4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特殊要求的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可设置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3.0.8 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预制夹心外挂墙板应具有相应的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
3.0.9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系统的气密性能应符合建筑节能设计要求,有供暖、空气调节要求的建筑物,其气密性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板整体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 21086 所规定的 2级,其分级指标值不应大于 2.0m3/(m2·h)。2 外门窗的气密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的有关规定。
3 仅作为外墙装饰构件的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气密性能可不作要求。4 材 料
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有关规定。轻骨料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 的有关规定。
4.1.2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当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时,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LC25。当采用清水混凝土或装饰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40。
4.1.3 冷轧带肋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轧带肋钢筋》GB/T 13788 和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 的有关规定,冷拔低碳钢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 19 的有关规定。
4.1.4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纵向钢筋宜采用钢筋焊接网。当采用钢筋焊接网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的有关规定。
4.2 预埋件及连接材料
4.2.1 预埋件锚板、锚筋及吊环材料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
4.2.2 节点连接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和《耐候结构钢》GB/T 4171 的有关规定。
4.2.3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的有关规定。
4.2.4 预制夹心外挂墙板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 HPB300 级钢筋或 Q235B 圆钢制作。吊装用內埋式螺母或吊杆及配套吊具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及产品应用技术文件的规定。




DB37/T 4329-2021 人民防空工程绿色施工导则

资源简介/截图: ICS 95.020
CCS P 18 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4329—2021
人民防空工程绿色施工导则
Directives for green construction of civil air defence works
2021-03-11 发布 2021-04-11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84cad92e3e387b9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简称“人防工程”)绿色施工的施工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环 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新技术应 用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等人防工程的绿色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 18588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限量
GB/T 18870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T 50743 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CJ/T 16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JGJ 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DB37/ 1922 山东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民防空工程 civil air defence works
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 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3.2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 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来源:GB/T 50640—2010,2.0.1]
3.3 施工单位 construction units
承担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具有独立组织机构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
3.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 注: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来源:GB 50555—2010,2.1.14]
4 施工管理
4.1 基本原则
4.1.1 应规范人防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提高人防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做 到“四节一环保”、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4.1.2 应坚持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1.3 施工单位应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增强绿色低碳理念,为人防工程绿色施工创 造有利条件。
4.2 管理文件建立
4.2.1 应制定绿色施工培训制度,并形成绿色施工培训实施记录表(参见附录 A)。
4.2.2 应制定绿色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以及防尘、防毒、防辐射等应对职业危害的保护制度和应 急预案。
4.2.3 应制定环境保护制度、环境管理计划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预案,以及树木与文物保护措施 和应急预案。
4.2.4 应制定绿色材料使用、周转材料利用、材料消耗控制与回收等节材制度,以及可回收废料的回 收管理办法。
4.2.5 应制定传统水源和非传统水源的利用、节约等节水制度,以及供水管网维护制度和用水管理办 法。
4.2.6 应制定施工工艺专项降噪、临时设施降耗、施工用电和照明节能等制度,以及针对能源浪费的 预防措施和纠正办法。
4.2.7 应制定施工用地保护等节地制度,以及施工平面布置规划和土地资源保护方案。
4.2.8 应制定施工自检、互检、交接检、专检等检查制度,以及施工评价制度。
4.2.9 当疫情发生时,应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




【BIM 技术前沿】Revit 2024 版本新增功能和加强特性完整介绍

大家好!欧特克一年一度的升版更新又迎来了高潮时刻。目前,面向 AEC 行业的各款 BIM 软件都已陆续更新到了全新的 2024 版本。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Revit 全新的 2024 版本中,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吧。

本次 2024 版本中,Revit 在设计效率、模拟与分析、互操作性、云数据和设计优化以及文档效率等六个方面,总计新增和加强了六十多个功能特性。

 

其中,在设计效率方面共计新增和加强了三十个左右的功能特性,包括:主页上的我的见解、深色主题、新样例模型和项目模版、在项目浏览器中搜索、地形实体、“配色系统” 对话框、纹理视觉样式、Revit 到 Twinmotion 的增强功能、剪切几何图形增强功能、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等众多内容。

 

而在模拟与分析方面则新增和加强了十二个功能特性,包括:增强的分析荷载、机构面荷载的填充图案和颜色、自定义物理—分析图元关联、连接自动化规则的详细结果报告、在三维视图中按图元创建能量分析模型、MEP 预制构件的流量和压力计算等内容。

在云数据和互操作性方面新增和加强了七个功能特性,包括:链接协调模型、云模型协作缓存管理、访问协调模型对象属性、协调模型的捕捉点等内容。

 

在设计优化方面也新增和加强了七个功能特性,包括:Dynamo 更新至 2.17、Dynamo 播放器、改进了钢结构连接 SDK 文档等内容。

 

最后在文档效率方面新增和加强了十个功能特性,包括:对齐表面填充图案、钢筋图形上的钢筋弯曲详图、明细表中的钢筋弯曲详图、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绘制顺序改进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初步了解一下 Revit 2024 版本中的主要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仍然照老规矩,按核心平台、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四大板块来分别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在 2024 版本中新增和加强的 Revit 功能特性吧。

 

一、核心平台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现代化用户界面

全新的 Revit 2024 版本中对用户界面做出了重大调整,新增了 2000 多个图标并替换为新的现代化版本。这些更改提高了浅色主题和深色主题下的上下文选项卡和选项栏的可见性。

 

2、现代化用户界面

Revit 2024 版本中支持第一级用户界面的深色主题,包括 “属性” 选项板、项目浏览器、选项栏、视图控制栏和状态栏。还可以从功能区和 “选项” 对话框中,将绘图区域(画布)主题设置为 “深色” 或 “浅色”。

用户可以从功能区使用 “视图” 选项卡下的 “画布主题” 按钮更改当前绘图区域主题,然后选择所需主题:“浅色” 或 “深色”。

 

3、主页中 “我的见解”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我的见解” 会发送到 Revit 主页,以便为用户提供有关软件使用情况的见解以及用于改善体验的建议。

我的见解” 会将有关软件使用情况的数据引入 Revit 主页。分析数据并提供个性化见解,这可能有助于用户改善体验。对产品所生成的见解可能包括:

  • 应用程序性能和文件统计报告
  • 命令摘要使用情况报告
  • 命令和功能建议
  • 学习路径提示

4、新样例模型和项目模版

Revit 2024 版本终于更新了各专业的样例模型。使用新的样例模型,可了解新功能和工作流。同时,更新后的项目模板使启动项目和开发自己的模板也会变得更为容易些。

新的样例模型是使用 Revit 2024 所创建的多用途项目案例。该模型显示了用于创建项目的图元数示例。为了提供完整的模型,它还包含施工图文档样例以及协调的结构、机电、场地和点云文件。

 

5、云模型协作缓存管理

为了使云模型缓存更易于管理,用户可以在 Revit 2024 版本中的 “选项” 对话框里指定文件夹路径。

 

6、对象表面填充图案

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使用 “对齐” 工具来对齐形状编辑图元上的表面填充图案。该功能可以对齐整个表面的填充图案,也可以单独对齐三角化面。

7、绘图顺序改进

2024 版本中,族里的二维图元在族编辑器、项目中以及输出为 PDF / 打印时的绘制顺序在视觉上是相同的。

在以前的老版本中,二维图元在族编辑器、项目和打印 / PDF 输出中的显示方式不一致。新版本对此行为的改进可确保图元在所有位置的显示都是一致的。

现在,Revit 2024 二维图元的 “绘制顺序” 控件在族编辑器中可用于所有族类别。以前,仅当使用详图族、注释族或轮廓族时,绘制顺序控件才可用。

8、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

在 2024 版本中,使用 Revit 修订云线明细表功能可以快速管理修订云线参数信息

创建修订云线明细表,以便更好地查看和管理项目中的所有修订云线,并查看它们所属的视图或图纸。这样,可以轻松查看项目中的每个修订并进行修改,也可以直接编辑明细表字段(如有必要)。

 

9、链接协调模型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在项目的各个规程和阶段的模型之间直观地进行交叉检查。在三维视图中,可以直观地比较在 Revit 或其他建模工具中创建的协作模型,以便于协调。

链接 Navisworks 文件(NWD 或 NWC 文件)或链接到可在 Autodesk Docs 中查看的文件格式。可以直接链接到 Autodesk Docs 中的视图,而无需将文件下载到本地资源。链接自 Autodesk Docs 的视图使用 Autodesk Docs 帐户的权限来管理访问,从而在 IP 保护非常重要时更轻松地使用协作工作流。协调模型视图是为 Revit 模型提供上下文的轻量级表示。

 

10、协调模型的捕捉点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使用捕捉点可以方便地在上下文中建模、基于协调模型点测量两个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或更好地定位协调模型。

 

11、协调模型的 “管理链接” 对话框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管理链接” 对话框里提供了一个新的
“协调模型” 选项卡。信息被排列成网格结构,以提供对链接协调模型的更容易理解。

用户可以使用
“放置实例” 选项修改协调模型的放置。也可以使用此对话框中的 “添加” 按钮,从本地源或 Autodesk Docs 链接另一个协调模型。

12、访问协调模型对象属性

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选择各个协调对象并访问其属性。如果是链接自 Autodesk Docs 的 Revit 协调模型中对象的属性,也会在 “属性” 选项板中提供。

 

13、在项目浏览器中搜索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搜索” 功能现在位于 “项目浏览器” 的顶部。搜索会自动开始,并随用户键入的内容而更新相关结果。匹配的关键字会在 “项目浏览器” 中的所有层次结构级别的过滤后列表中亮显。

 

14、放置多个视图和明细表

Revit 2024 可以通过从项目浏览器拖动多个视图和明细表或从 “选择视图” 对话框中选择多个项目,并同时将它们放置在图纸上。

可以使用 “选择视图” 对话框中的搜索功能,来轻松查找要放置在图纸上的视图或明细表。选择后,视图和明细表将平铺在光标上,以便更轻松地在图纸上进行排列。

 

15、直接从绘图区域打开图纸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直接从视图绘图区域的快捷菜单打开图纸。如果活动视图是图纸,则 “打开图纸” 工具会处于启用状态。对于可以放置在多张图纸上的视图,系统会要求用户在打开多张图纸之前进行确认。

 

16、“配色系统” 对话框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使用第三方配色系统或用户定义的配色系统来指定颜色。

用户从可用配色系统中,选择一种要用于 “Windows 颜色” 对话框的色彩。

 

17、调整放置在图纸上的明细表中所有行的大小

Revit 2024 可以调整放置在图纸上的明细表中所有行的大小,以清晰地表示其内容(包括文字、图像或图形)。

为此,可以在 “明细表图形属性” 选项板中将 “调整行大小” 参数设置为 “全部”,然后为 “行高” 参数输入所需的值。

 

18、在 Revit LT 和 Design Automation API 中链接和导入 PDF

现在 2024 版本中,可以在 Revit LT 和 Design Automation API 中链接和导入 PDF 文件。

 

19、其它可调整大小的对话框

在 Revit
2024 中,许多以前固定大小的对话框现在可以调整大小,从而可以更轻松地使用任何分辨率的长列表和名称。这其中包括 21 个对话框已得到增强,因此可以在使用它们时调整其大小。

  • 贴花类型
  • 拼写检查
  • 注释记号
  • 新图例视图
  • 新绘图视图
  • 新建平面
  • 保存选择
  • 荷载选择
  • 详细程度
  • 半色调/底图
  • 创建分组
  • 导出图像
  • 系统颜色方案
  • 导入线宽
  • 工作平面
  • 插入二维图元
  • 电子传递
  • 起始视图
  • 选择的图元 ID
  • 编辑标签

20、对项目参数排序

Revit 2024 在类型和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可以对项目参数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排序。项目参数在以前的老版本中是按创建的日期/时间排序,现在新版本中,项目参数在类型和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则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序的。

 

21、范围框高度参数

Revit 2024 可以设置范围框放置后的高度。范围框有一个 “高度” 参数,在将范围框放置到模型中后,可从 “属性” 选项板调整该参数。

 

22、移动对齐到图纸功能增强

在新的 2024 版本中,Revit “将视图移动到与图纸对齐” 命令已通用为
“将视图移到与图纸对准” 功能,并扩展为支持移动以下基于图纸的图元:

  • 意见
  • 时间表
  • 配电盘一览表
  • 详细信息组
  • 注释元素
  • 详图元素
  • 修订云线和标记
  • 图像

 

23、导出 “族类型” 参数

一旦构建了族并定义了族类型,就可以使用
“族类型” 导出工具生成文本文件。在 Revit
2024 中,族类型参数数据将包含在导出中,有助于轻松创建族类型目录。

24、Dynamo 更新至 2.17

Revit 2024 中的 Dynamo 已更新至 2.17 版本,它提供了由机器学习、设置的导入和导出、图形导入到工作空间等提供支持的节点建议。其亮点功能包括:

  • 增强了节点自动完成
  • 具有导入/ 导出和展开的新 Dynamo 设置
  • 更新了产品内节点文档
  • 将图形插入到打开的工作空间中
  • 观察三维节点显示几何图形,即使节点预览处于关闭状态
  • 组样式的默认字体大小
  • 查找连接的节点

 

25、Dynamo 播放器

在适用于 Revit 2024 的 Dynamo 播放器中,可以查看图形问题和依存关系、添加图像输出,并试用新的样例图形。其改进功能包括:

  • 新的
    “问题管理器” 可显示
    Dynamo 运行的警告
  • 向 Dynamo 播放器和衍生式设计用户公开图形依赖关系
  • 提供了两个新的样例图
  • 在 Dynamo 播放器中,图像可用作输出

 

 

二、建筑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地形实体

在 Revit 2024 版本的建筑板块中,地形系列功能可谓是该版本的一大重要增强特性。通过该加强功能可以将地形图元创建为实体几何图形。

地形实体图元可用于创建地形模型和表示场地条件。地形实体可以创建自导入的 CAD 或 CSV 文件。还能通过绘制边界并在边界内添加高程点来创建地形实体。地形实体支持指定材质的表面填充图案,并且可以由其他模型几何图形进行剪切。由于该功能的增强,由此衍生出其余七个相关的新功能特性。

 

2、场地设计—地形实体属性

可以将地形实体构建为具有不同实例和类型属性的系统族,以表示不同类型的曲面剖面。即道路和人行道、填土、石板、运动场、水体等。

因此,每种类型都可以显示不同的复合层配置和表示等高线间隔的不同方式。地形实体可以设置为楼板边缘族,例如,楼板边缘可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进行建模。地形实体的实例属性报告了相关参数,包括坡度、周长、面积、体积、高程和厚度等。

 

3、场地设计—剪切几何图形增强功能

建筑地坪功能现已取消。但在升级的 2024 版本中,现有的边界仍然可以编辑,只是无法创建新边界。若要表现挖掘或隧道,可使用使用内建空心体量族的切割工具来执行布尔运算。

此外,可以剪切具有多个类别图元的地形实体,包括其他地形实体、天花板、楼板、楼板边缘、屋顶、封檐带、檐沟、屋顶拱腹、结构基础、墙、墙饰条、体量空心形式。

4、场地设计—细分地形实体

该功能可以定义要从原始地形实体表面偏移的地形实体区域。例如,可以使用细分在地形实体上绘制停车场道路或交通岛。使用细分的实例属性,可为地形实体指定其他材质。

创建细分不会生成单独的表面。细分从原始表面正向偏移,且厚度必须大于零,并将反映对父地形实体所做的更改。

5、场地设计—分级区域

Revit 2024 版本可以统计场地上的挖方和填方体积,以帮助确定场地开发过程中地形修改的成本。使用 “分级区域” 功能可以将挖方和填方体积分析应用于地形实体。

 

6、场地设计—显示形状编辑控制点

Revit 2024 可以在预高亮显示和选择期间预览地形实体控制点的显示。如果遇到性能问题,可关闭点切换的显示。该切换可用作
“形状编辑” 工具的下拉面板。
使用 “修改” 子图元工具编辑地形实体时,可访问这些点。

7、场地设计—附加功能

现在 2024 版本中,楼板边缘族可以应用于地形实体的边缘。例如,楼板边缘可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进行建模。

栏杆扶手现在可以用作地形实体图元的主体。此外,它还可以承载
“场地构件”、“停车场” 和 “基于楼板的图元” 类别中的图元。

楼板边缘族可以应用于地形实体的边缘。例如,楼板边缘可以用于对场地上的路缘边缘进行建模。

8、纹理视觉样式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使用新的 “纹理” 视觉样式,也可应用渲染材质的纹理,而不应用照明效果。

 

9、纹理视觉样式

Revit 2024 版本中,“自动同步” 功能已添加到 “Twinmotion” 下拉菜单中。启用后,“自动同步”支持将活动 Revit 模型中的更改自动同步到 Twinmotion 或 Unreal Engine 中的直接链接连接。

三维视图需要处于活动状态才能启用 “自动同步”,然后 “自动同步” 功能会与该三维视图相关联。在三维视图中启用 “自动同步” 后,此视图中的所有可见几何图形会自动保持同步。

运用该功能可以访问最新版的 Twinmotion 2023.1 版本。该版本已于 2023 年 4 月正式发布。

10、运用日光研究(以秒为单位)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可以使用以秒为单位测量的较小时间间隔来运行日光研究。用户可以使用 15、30、45 或 60 秒时间间隔的更高精度,来研究阴影。

 

11、从功能区访问日光设置

Revit 2024 中若要快速访问 “日光设置” 对话框,可以直接从 “日光研究” 选项卡上访问 “预设和数据” 面板上的新按钮。

 

12、从功能区访问日光设置

Revit 2024 可在 “透视” 视图中将太阳沿其路径拖动,并编辑拖放操作。

 

13、Insight 技术预览

从设计的前期阶段开始,“Insight – 技术预览” 就会为建筑师提供有关隐含碳影响的洞察。但若要访问 Insight 技术预览:碳洞察,用户必须通过 Autodesk Desktop Access 应用程序或 Autodesk 帐户,在 Revit 中安装碳洞察附加模块。


 

三、结构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

在 Revit 2024 中,现在可以选择如何对齐钢筋集中的钢筋,并使钢筋集中的钢筋与在 “对齐/闭合” 约束中选定的平面平行。要设置自由形式钢筋集的对齐选项,可使用画布内切换,或在结构钢筋的 “属性” 选项板中使用 “钢筋对齐” 参数。

 

2、自由形式钢筋的更多路径对齐选项

Revit 2024 中,通过按空格键,可以切换对齐分布的自由形式钢筋的箍筋方向。这仅适用于该集中的闭合箍筋。

 

3、钢筋图形上的钢筋弯曲详图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将弯曲详图添加到钢筋图形中,以创建准确的钢筋弯曲和安装说明。用户可以使用功能区中的专用工具,在平面视图、剖面视图和立面视图中的视图裁剪区域内外放置弯曲详图。修改钢筋弯曲详图的参数,以便最好地满足钢筋图形需求。

 

4、明细表中的钢筋弯曲详图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通过添加钢筋弯曲明细表(包括准确表示钢筋几何图形的形状弯曲详图)来创建清晰的预制说明。用户可以选择是显示钢筋形状参数名称,还是显示段长度的实际值。但与图像类似,仅当明细表放置在图纸上时,弯曲详图才可见。

 

5、自定义物理—分析图元关联

在 Revit 2024 中,可以在图元之间创建多个关联,以更好地协调物理模型和分析模型之间的更新。用户可以将多个分析面板或构件关联到单个物理对象(反之亦然)。例如,关联多个分析面板以表示单个物理楼板、多个与单个多跨度分析构件关联的梁等。

 

6、增强的分析荷载

Revit 2024 中,结构工程师现在可以在主体对象的已定义区域上,将结构荷载应用于分析构件和面板。还可以将荷载复制到其他主体。现在,全新的 2024 版本中还有新工具可用于应用点、线和面荷载。

 

7、结构面荷载的填充图案和颜色

在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直接用分析模型数据(结构荷载),在平面视图中记录面荷载填充图案。对面荷载使用彩色填充图案时,可以更轻松地在平面视图和三维视图中区分这些荷载并对其建模。荷载可以复制到其他主体。

 

8、连接自动化规则的详细结果报告

现在 2024 版本中,Revit 在详细报告中所生成的信息可用于更好地管理钢结构连接。用户可以轻松识别和跟踪已放置的连接、已存在连接的情况以及没有适用连接的情况。

 

9、改进了钢结构连接 SDK 文档

Revit 2024 版本中的 API 文档包含用于扩展钢结构连接功能的详细指南,以及新的 API 样例。

 

10、Revit 到 Robot 链接的功能增强

由于 Revit 目前被推荐为物理和分析模型协调的中心,并且其分析模型几何图形可以准确且完全通用,因此 Revit 与 Robot 互操作性的性质也已得到调整。真正的双向几何交换集中在分析模型及其材料和截面属性上。Revit 的分析驱动建模方法为分析建模引入了新的增强结构建模功能。

Revit 2024 版本引入了一种定义结构荷载的新方法。点荷载、线性荷载和面荷载由分析杆件和嵌板承载,用户可以将它们约束到图元的几何图形中。所有新的载荷定义都将完全转移到机器人结构分析模型中。

 

四、机电专业新增功能与加强特性

1、在三维视图中按图元创建能量分析模型

能量分析的新功能简化了工作流程,尤其是在使用链接的建筑模型时。现在 2024 版本中,剖面框、视图过滤器或
“可见性/图形替换”
可用于在三维视图中显示图元,并在生成能量分析模型时仅包含这些图元。这基本上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方法来控制 EAM 创建中使用的元素,该方法独立于房间边界设置。

 

2、电气分析组件的需求负荷与需求系数

Revit 2024 版本中,可以为每个分析负荷指定负荷分类,并为电气分析组件应用需求系数。系统为每个 “电气设备负荷” 和 “基于电气面积的负荷类型” 设置 “负荷分类”。然后将计算每个电气分析组件的供电负荷和供电电流,并在系统浏览器中显示。

 

3、为非重合负荷定义负荷集

Revit 2024 还增强了电气负荷分析功能,该功能在 23 版本中首次为电气工程师引入。工程师现在 2024 版本中可以将负荷集中的最小负荷标识为备份负荷。

4、保持注释方向已添加到风道末端

Revit 2024 可载入的 MEP 构件属于常规类别(管件、照明设备、喷水装置等)。用户使用 “保持注释方向” 的族参数和 “风道末端” 类别可以显示注释符号。

用户在创建族时可指定族类别决定所激活的族参数。这些族参数的设置会影响部件的表现,同时也标识了构件类型。在族编辑器中,可以在 “设置” 菜单中找到 “族类别和族参数” 设置。根据族类别和族所基于的样板类型(基于主体、常规模型、详图构件、常规标记等)的不同,将适用不同的族参数。上表列出了各个族类别,并指出了适用的族参数。

5、设计风管系统基于网络的计算

为了集成设计和预制工作流,Revit 2024 可以基于网络的流量和压降计算可用于设计风管系统。用户号可使用 “机械设置” 对话框中的 “网络” 选项卡,为风管系统启用计算引擎。启用后,计算会在后台运行,以便用户可以继续工作。

 

6、MEP 预制构件的流量和压力计算

Revit 2024 为了集成设计和预制工作流,已将流量和压降计算添加到预制构件的直段中,并且这些结果也仅适用于直段。

7、MEP 预制风管系统加劲板

Revit 2024 中的 “系统”
选项卡里新增了一个全新的 “MEP 预制风管系统加强筋” 的命令。此命令允许机电预制详图设计师可以将加劲板添加到模型中的单个风管系统并在预制风管系统上手动逐个放置风管系统加劲板。

目前,加强筋族可放置在预制风管系统的直段上并以其为主体。放置后,当用户进行修改时,主体加劲板实例将随风管管段一起移动并调整大小。

 

8、可见性过滤器中的高程参数

在 Revit
2024 中,用户可以访问其他高程参数,以控制 MEP 构件在视图中的可见性。

这些对立面参数的改进将有助于用户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更有效地记录倾斜 MEP 段上的安装。

 

9、管道壁厚作为内置参数

Revit
2024 可以将壁厚作为管道的内置参数。此壁厚参数可用于管道标记和明细表。

也可以在视图过滤器中使用此壁厚参数来控制视图中管道的外观。

 

10、隐藏主体上附有隔热层的风管和管道

在 Revit 的早期版本中,隐藏带有隔热层的风管和管道时,隔热层仍然可见。但现在 Revit
2024 版本中,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隐藏风管或管道主体上的隔热层,隔热层都会被隐藏。

 

五、升级信息

Revit 2024 的某些新功能和已更改功能会导致升级后的模型出现以下这些行为。用户可以先查看这些信息,然后再升级模型。

1、对房间、空间和面积标记的更新

从早期版本升级到 Revit 2024 时,如果不带房间、空间或面积的引线的标记位于相关边界之外,则在升级时会启用引线。标记会报告关联房间、面积或空间的数据。

 

2、支持 Dynamo
Player Classic

从 Revit 2024 开始,所有用户都将体验刷新的 Dynamo 播放器应用程序。Player Classic 不再可以通过编辑设置文件进行访问。

 

 

六、开发工具增强

1、Revit 宏安全增强功能

默认情况下,Revit 2024 通过禁用应用程序宏和文档宏,可以避免恶意代码以静默方式运行。系统启用宏可以通知用户潜在安全风险时的新警告。

 

2、面向开发人员的 API 增强功能

Revit 2024 版本中,由于图元 ID 范围从 32 位升级到了 64 位,因此用户可以处理更复杂的 Revit 模型。用户可以访问 Revit Group Reload 和方法选项的类,访问模型中未使用的元素 ID 列表。并显示项目中链接模型的属性且设置图形替代。另外,还可以公开并调整三维族中详图项目的绘制顺序位置。

 

 

七、发行说明

1、Revit 安装要求

  • Revit 2024 版本只能安装在基于 Windows 10 和 11 的 64 位操作系统上

  • 如果在Windows 10 上安装Revit 2024 之前,.Net 版本未更新到 .Net 4.8,则请用户在安装 Revit 2024 之后须重新启动操作系统以更新 .Net  版本,从而便确保 Revit 2024 可正常运行

  • 默认安装不会包含任何可选组件。用户可通过 Autodesk Account 进行展开和自定义安装,欧特克会提供各个国家的素材库供用户下载安装

  • Revit 2024 会安装运行软件所需的一组有限核心内容(族模板、模板和样例文件)。使用
    “载入 Autodesk 族”
    功能时,其他内容可以通过 “自定义安装” 添加、从 Autodesk Account 下载或直接从 Revit 中添加到项目

  • Revit 不支持
    “安装修复” 和 “重新安装” 工作流

  • “Revit 卸载”
    会删除所有 Revit 专用组件,共享组件可能需要单独卸载

 

 

 




高清无水印 闽2022-J-51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构 图集(福建省DBJT13-120).pdf

资源简介/截图: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设计图集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构造图集
统一编号:DBJT13-120
图 集 号:闽2022-J-51
主编单位: 永富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市城乡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机电沿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023年 04月 01日DBJT13-120,复合墙体,福建省,纤维增强硅酸钙板,装配式,装配式图集,闽2022-J-51,高清无水印 闽2022-J-51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构造图集(福建省DBJT13-120).pdf为规范我省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促进我省装配式复合墙体的推广应用,做到安全适用、质量保证、经济合理,制定本图集。本图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采用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作非承重内隔墙工程的设计。
1编制依据
《碳素结构钢》GB/T700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3880
《铝合金建筑型材》GB5237.1~GB5237.6
《建筑用轻钢龙骨》GB/T11981
《硅酮建筑密封胶》GB/T14683
《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19686
《石材用建筑密封胶》GB/T23261
《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GB/T29906
《挤塑聚苯板(X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GB/T30595
《建筑抗震设计规则》GB50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50087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
《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JGJ/T157
《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160
《建筑隔墙用轻质通用技术要求》JG/T169
《内装修墙面装修》13J502-1
《福建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305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3-62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建筑采用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作非承重内隔墙工程的设计。
3主要内容
木图集主要内容包括: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纤维增强硅酸钙夹芯复合条板的产品性能指标及相关的墙体构造节点进行介绍。
4主要材料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分为两类:墙板、条板。
4.0.1轻钢龙骨构件应符合《建筑用轻钢龙骨》GB/T11981的规定,并应进行防腐处理,可采用镀锌或表面涂层等防腐措施。
当采用镀锌防腐时,双面镀层重量不应低于125g/m2;对于高腐蚀性环境或特殊建筑物,双面镀层重量不应低于275g/m2。
4.0.2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并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性能要求DBJT13-120,复合墙体,福建省,纤维增强硅酸钙板,装配式,装配式图集,闽2022-J-51,高清无水印 闽2022-J-51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构造图集(福建省DBJT13-120).pdf4.0.3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钢龙骨式复合墙体》JGT544的规定。
4.0.4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的耐火极限DBJT13-120,复合墙体,福建省,纤维增强硅酸钙板,装配式,装配式图集,闽2022-J-51,高清无水印 闽2022-J-51 装配式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体构造图集(福建省DBJT13-120).pdf(略)闽2022-J-51图集内容索引:目录1~2
设计说明.····3~10
A轻钢龙骨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复合墙板
平面索引图………..A1
剖面索引图A2
隔墙龙骨布置立面示意图·A3
隔墙龙骨与面板布置图···A4
隔墙安装示意···A5
接缝处理··A6
穿管道做法.·…·.A7
T形、L形、十字形及端墙节点···A8
隔墙与其他墙体的连接节点··A9
伸缩缝构造做法···A10
滑动连接节点A11
内隔墙异型连接点.·A12
隔声墙安装示意·A13
隔声墙与主体结构节点··A14
隔声墙组合示意图·····A15
内隔墙与吊项构造………A16
隔声墙与主体结构连接节点A17
隔墙与地面连接节点···A18
B纤维增强硅酸钙夹芯复合条板
平面索引图······B1
内隔墙立面、剖面索引图···B2
门窗洞口立面剖面索引图····B3
内隔墙竖向接板立面图··B4
内隔墙门、窗洞口立面···B5
内隔墙门、窗洞口立面·B6
条板规格B7
内隔墙平面图B8
连接节点……B9
连接节点…··B10
双层条板连接节点··B11
墙、柱连接节点……B12
墙、柱连接节点B13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B14
梁、板连接节点···B15
梁、板、楼地面连接节点..··B16
抗震构造节点…B17
抗震构造节点·B18




无CDE不BIM? 聊一聊Common Data Environment

BIM的本质诉求不是模型

而是项目信息的有序组织

CDE是国内BIM发展被忽略的一个名词

所以这篇文章聊一聊Common Data Environment

封面来源:gofore.com

本文约有9700字,阅读需要约35分钟

前言

本文写了很久,因为用一篇文章来讲明白CDE是什么的难度无异于用同样的篇幅讲明白BIM是什么。和BIM一样,CDE也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简单的名词与定义可方便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也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区。复杂的定义可以说明技术的本质,但也会让人感觉繁琐而远离这个技术。

在反复修改了很多次之后,我还是把这篇文章又写成了近万字的长文。但即使如此我感觉也没能描述清楚CDE是什么,因为比起技术,CDE更像是一种项目管理的意识形态。

– 01 –  

CDE概述

如果翻阅世界主要国家的BIM标准,我们会发现这些标准对BIM的陈述都是围绕着Common Data Environment(CDE)展开:CDE在整个BIM的流程中占据核心的位置。

CDE在BIM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和IFC、LOD(LONI)等一样重要的名词,但在国内却很少被提到,甚至还没有统一的翻译。或者说国内一直有类似于“CDE”的表述存在,但还未形成像国外那样系统性的方法论、标准、产品体系。

CDE在BIM体系中的位置,图片来源:PAS 1192-2 

 

国外的东西不代表就是好。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用一篇文章来系统性的聊一聊这个在BIM体系里非常重要但在国内却较少提及的Common Data Environment。

– 02 –  

CDE发展史

像以前的文章一样,在正式介绍CDE前,我们简单介绍下CDE的发展史,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名词。

2.1 项目信息管理诉求

CDE出现的最大原因便是建设过程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诉求:建筑是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的专业、参与和使用方众多,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庞大,而且这些信息随着建设、使用过程又是动态变化且需多方协调的。

建筑行业对信息管理的诉求 

所以建筑行业一直在寻找一系列的方法,用来把生产过程的信息有效管理起来、提升信息使用和协作效率的方式,避免因信息偏差与错误造成的生产浪费。

2.2 方法的发展

这个探索的过程大致按照两个逻辑主线开展着:一个是信息与信息之间,一个是信息自身内部:

1、信息与信息之间:

这是我们广义理解的信息管理,大致的意思就是如何把项目的各类信息(文档)进行有效的归类、管理,以方便使用和协作。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主要国家一方面开始用编码的方式对建筑生产对象进行分类、编号,例如每个材料、每个施工对象都有一个统一的编码;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BIMBOX的《空间基因:建筑信息编码简史》,点击图片阅读原文,图片来源:BIMBOX

另一方面行业对建设过程所需生产的信息对象也进行规范化,例如把信息分为图纸、变更、方案、报告等。

这样一来,项目信息便形成了结构化的形式,不同管理人员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应用、协作、更新、维护。

文档分类与归类,图片来源:BIMBOX,点击图片阅读BIMBOX《空间基因:建筑信息编码简史》

2、信息自身内部:

除了信息与信息之间需要结构化的形式,信息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同样的规范。

例如图纸:图纸与图纸之间可以通过结构化进行梳理,但是一张图纸内部本身也包含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更为重要的直接工程信息。为了更方便和准确的从一张图纸中获取工程信息,欧美主要国家也对信息里面内容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还是以图纸为例,英国在1969年就发布了针对制图规范化的BS 1192:1969,即通过对图纸内容表达方式的统一,例如绘图原则、视图设置、注释等,确保各方能在同一个图形文件中快速、准确获取相同的信息。

BS 1192-1:1984,计算机制图规范,图片来源:BSI官网

随着商业计算机和CAD的出现,英国时隔15年后对1192进行了升级:在1984年发布了针对计算机制图而更新的BS 1192系列。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三维CAD的流行,BS 1192在1990年进行了再次更新,对三维制图进行了规范。

同编码标准一样,除了英国以外的主流国家均有类似的标准发布。这些标准的本质都是对工程信息的主要来源: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的自身内部信息结构进行规范统一。不仅图形信息,主要工程文档类型均有类似的管理标准,例如对特定文档的目录、包含内容、制式等。

 

3、信息管理的方法

长久以来,建设工程行业一直通过编码、文档等管理标准的集成应用,来对项目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管理。这两条技术逻辑线与管理方法的融合,最后形成了像BS 1192-2007这样的标准,也就是CDE的形态。

本文后面将提到的BS 1192-2007便是编码、图纸、文档、流程标准的集成(参照本文第2.5节:CDE名称的出现)。考虑到BS 1192-2007是ISO 19650的前身,所以我们现在说的”BIM”其实在很久之前就以编码、制图规范、信息管理、标准化流程等形式存在了。

 

2.3 工具的发展

顺着方法的发展,行业对应的工具也顺应发展着。

一方面是生产信息的工具本身,这些工具除了自身开发的功能外,对标准的要求也做了大量的适配。例如CAD中的图层、注释等表达方式,制图构件库的分类、展示、以及编码、命名、信息录入等内置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匹配当时的制图规范要求。

另一方面是针对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管理,行业开始出现文档管理系统(DMS)。在没有计算机时,管理人员通过编码和便签对纸质文档进行有序归类,方便管理和查阅。计算机出现后,纸质文档开始逐步电子化。

没有计算机时的文档管理,图片来源:ViewPoint.com

随着电子文档的增多,文档管理系统开始出现,但这时的文档管理系统主要是把纸质文档管理的动作电子化,工作方式没有显著改变。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独立商业网络的发展,电子文档的存储和传递方式开始逐渐丰富:网页、FTP、邮件、OA、各类存储载体等。这个时候,部分文档管理系统也开始反向对建筑行业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提出要求,而一部分流程又被吸收到了前面所说的标准中。

ProjectWise前身TeamMate对文档的管理流程和包含内容,图片来源:Bentley Communities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已经有40多年历史现在还广泛使用的ViewPoint、有30多年历史的TeamMate(ProjectWise前身)等。如果翻阅ViewPoint、ProjectWise等产品的历史文档,都还能找到对1192历史系列标准的支撑说明。

所以产品和方法一直是处于相辅相成的发展状态。

 

2.4 方法和工具的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关于工程信息管理的方法、标准、产品开始越来越融合。方法论和配套产品开始逐渐固化并细分。

首先,行业逐渐把项目信息类型做了对应的分类,不同的项目信息类型对应的管理方式也不同。BS 1192-5:1990开始将建筑信息分为了三大类:

  • 图形信息(Graphic information):指二三维CAD、GIS等用数字方式表达空间位置和形状)

  • 非图形信息(Non-graphic information,Documentation):我们广义理解的各类文档

  • 数据(Data):数字与数字等数据信息。

BS 1192-5: 1990(BS 1192:2007和ISO 19650-1的爷爷辈标准), 图片来源:BSI官网

其次,行业对不同信息类型的阶段做了区分:信息在不同阶段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可参考本文第3.3节:CDE工作场景)。

BS 1192对信息的4个阶段定义,图片来源:BS 1192:2007

与方法论配套的产品也在一直进化着,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和不同阶段,开始有了产品区分(可参考本文第4.1节:CDE产品概述)。

因为内置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支撑项目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方法论,这些产品也和我们理解的传统网盘有了明显的区分 (很多人会误把CDE等同于网盘)。

 

2.5 CDE名称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到2007年,英国在这一年对BS 1192进行了再次升级,使其变成了广义的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标准:《建筑,工程和施工信息的协同生产-实务守则》(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ode of practice)。

按照BS 1192:2007的导言,其内容涉及了以下几个标准:

  • ISO 82045-5 文档管理标准

  • ISO 12006-2 编码标准

  • ISO 13567-2 CAD制图规范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CDE)便是在BS 1192-2007中第一次被提及:BS 1192-2007把前面所提到行业几十年对项目信息管理所探索的方法、标准、工具囊括到了这个叫“CDE”的名词里

BS 1192-2007对CDE的定义如下:CDE是一个确保项目各方信息源统一的方法。(A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to allow information to be
shared between all members of the project team.)。BS
1192-2007原文强调了 “Approach”,所以CDE是一个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平台。

 

2.6 BIM Level 2 / ISO 19650

CDE最早出现时并不是针对BIM的技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BIM逐渐成为项目信息的重要来源,加之英国又开始推动本土BIM标准的国际化,CDE开始逐渐成为BIM的底层技术。

拓展阅读:英国的BIM顶层设计,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其实不止是英国,全球主要国家的BIM体系在发展中都出现了类似“CDE”形态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方法、标准来对项目信息进行协作与管理。

美国早期BIM标准也在描绘类似于CDE的形态,图片来源:NBIMS v1.0

但随着BIM Level 2的强制令的推行,和英国BIM标准的国际化,英国所提出的“CDE”开始变成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一个名词:Autodesk,Bentley,Oracle等国际主流软件公司,均开始用CDE这个名词来描述其对应的信息管理产品。

CDE名词逐渐被国际接受,用来描述项目信息管理所对应的方法、标准和产品,图片来源:buildingSMART

 

– 03 –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花这么多篇幅讲历史主要是为了说明两个论点:

1、CDE不是人造的技术,它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几十年工程管理诉求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产品和标准体系,只不过恰巧取了一个名字叫“CDE”

2、大部分人对CDE的认知是一个网盘或者协同平台,但CDE不局限于此:一方面CDE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产品做支撑;另一方面,没有方法论、流程、标准的支撑,单纯的CDE产品体系发挥不了作用

表达完这两个论点,开始正式进入到CDE的介绍。

 

3.1 CDE定义

其实和BIM一样,不同的人心目中对CDE有着不同理解与认知。按照CDE的起源和发展历程,ISO 19650对CDE的定义应该血统最正:在项目或资产管理中,对来自所有信息源信息的收集、管理、传递的过程。(Agreed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any given project or asset, for
collecting, managing and disseminating each information container through a
managed process.)。

简而言之,CDE是项目在建设和运营阶段信息管理所需要用到的一系列方法和一系列工具

简单的名词与定义可方便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也容易造成理解的误区。越复杂的定义越能说明技术的本质,但也会让人越远离这个技术。所以这里简单又复杂地提炼几个CDE要点:

1、CDE作为BIM的基础性技术,并不代表只涉及BIM模型相关的内容,还包含文档、图纸、影像资料、数据等一切工程信息。实际上ISO 19650就是项目信息管理标准,国外现在把项目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动作都会归类到“BIM”里。

2、CDE对应的并不只是一个软件,就像“BIM”不是一个软件一样。CDE背后对应的是一个软件体系: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管理阶段需要不同的软件做支撑。

3、CDE不止是软件,单纯的软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有配套的方法,这个配套的方法与标准体系也是CDE的一部分

 

3.2 CDE包含内容

1、首先CDE对项目信息类型进行了分类,顺着BS 1192-5:1990对项目信息的分类,ISO 19650将建设过程所涉及的信息分类进行了固化:

  • 文档(Documentation):我们广义理解的各类文档,包括方案、日报、影像资料等,可以整体理解为工程电子资料;

  • 几何/图形信息(Geometrical Information):二三维CAD、BIM、GIS等图形信息

  • 数据信息(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所有用数字和字母表达的信息,也就是数据。

项目信息类型分类,图片来源:ISO 19650-1

 

 

2、其次,CDE对信息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分类,每种工程信息的生产与应用都包含了4个阶段:

工作状态(Work in Progress):信息在自身手中编辑工作时的状态;

共享状态(Shared):信息共享给其他人进行协作编辑、审核时的状态;

发布状态(Published):信息的里程碑版本,正式从一个团队手上移交给其他团队的状态;

存档状态(Archive):里程碑文件的存档,供未来回溯查阅使用。

项目信息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4个阶段,图片来源:ISO 19650-1

 

3、CDE定义了不同类型的信息在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

三类工程信息在四个阶段的管理会涉及到不同的工具,同时也会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流程与要求,例如从一开始的EIR到BEP,再到其中的Data
Segration & Federation、MPDT、TIDP、MIDP、编码、MetaData(元数据)、Attributes(数据)等,都是CDE管理所涉及的方法。

CDE的项目信息管理流程,图片来源:PAS 1192-2

与CDE相关的配套支撑工作,图片来源:PAS 1192-2

为了避免这篇文章太过复杂(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英文单词),本篇文章将跳过对这些名词的阐述,先从工具与工作场景对CDE进行解释。未来JoyBiM会对ISO
19650以及CDE中所有涉及的名词与方法论进行阐述,最终把ISO
19650的逻辑线串联成一个闭环。

拓展阅读:Employe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3.3 CDE工作场景

为了更好的阐述CDE是什么,这里直接用CDE的工作场景来进行阐述。(备注:下面提到的软件都可以看做是CDE的体系,但仅是举例,并不是唯一工具。)

1.文档(Documentation)

拿一个项目在编写施工技术方案的过程作为工作场景:

总包技术部的技术人员首先会通过Word软件编制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方案。这时这个技术方案文档便处于“工作状态(Work in Progress),存储在自己的电脑上;

然后技术方案需要有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审核、讨论,这时技术员将技术方案文档从个人电脑存储到了OneDrive并在SharePoint上发布,形成了“共享状态(Shared)”

由于技术方案众多,技术员在SharePoint上给方案做了对应的文档分类、编号、命名、版本、内容概述、涉及人员等方面的备注(这个就是元数据的一种形式),方便后期对文档的统一管理;

发布完成后,各个部门与领导班子通过SharePoint与Office 365的协作功能,对方案进行审核与协同编辑,所有协同编辑的内容会留痕,并且大家对审核一直进行逐一回复和销项;

不同部门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核、批注、修改和销项,图片来源:基于SharePoint的Office 365协作图片(实际项目截图,文字做了模糊处理)

所有问题销项后,技术方案可以报送监理与业主,于是项目在SharePoint快速走完内部审批流程,将技术方案变成”发布状态(Published),正式上传至业主指定的Aconnex进行审批。

有关这个文档的所有操作都会留痕,所有版本随时可追溯。文档被赋予元数据(可以理解为属性),方便对文档进行结构化管理。

最终方案审批通过并按方案执行完毕后,技术方案变成“存档”状态(Archived),在指定的媒介中进行保存。

以上的这些工作会有固定的管理方法论作为支撑:如TIDP、MIDP等(文档交付规划、计划)。

2.几何/图形信息(Geometrical Information)

几何信息的CDE工作方式与文档类似,例如针对设计工作:

设计团队的某个专业首先在Revit环境中开展自身的设计工作(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

设计成果到一定阶段后便将模型在一个服务器环境或者BIM
360 Design或BIM 360 Coordinate中发布,开展跨专业的协同设计(Shared阶段);

协同且设计完成后,设计成果在Aconnex上向业主移交,变成Published状态。此时业主把设计模型移交总包或分包,总包或分包又进行到另一个阶段深化设计的Working in Progress、Shared、Published的状态。对应的工作环境可能从BIM 360 变成了ProjectWise。

最终所有的模型和执行完毕,都进入到“存档”状态。

与文档类似,几何信息管理也有固定的管理方法论作为支撑:MPDT,Data Segregation & Federation、TIDP、MIDP(模型拆分、整合、职责、交付计划)、Information Exchange(信息交互原则)等工作。

3.数据信息(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数据包含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监控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填写的生产数据,这些数据因为获取设备和工具的不同,分布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

为了更好集成应用数据,项目建立了SQL数据库,获取各类数据源,并按照管理需求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结构化数据。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Shared阶段。

项目将数据库接口开放,并集成到PowerBI、或BIM 360、Aconex的数据集成展示功能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数据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Published阶段。

最终,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整体建设数据备份打包,形成Archive阶段。

数据管理也有配套的方法论:项目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数据来源、以什么方式呈现、做什么应用,项目都会在BEP中的Attribute Data中提前规划好并明确流程机制。

不同阶段不同信息类型所涉及到的CDE工具

为了方便对CDE的理解,我从总包角度画了一张图,阐述不同阶段不同信息类型所涉及到的工具。但也要再次强调,里面所有的工具都可以国产替换,CDE是一个体系,工具只是实现这个体系的载体。

 

3.4 CDE的作用和意义

讲完CDE的工作场景,很多人会意识到里面的很多应用便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内容:CDE其实就是把我们日常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各种习惯进行了规范,整理成了一个标准。

基于CDE管理的项目信息在不同维度的作用,图片来源:ISO 19650-2

ISO 19650里有一张图,阐明如果所有的项目信息都按照统一的结构化方式进行管理,对建筑行业可以产生几个维度的作用。

第一个维度:确保项目管理过程各方信息源的统一,提升信息协作的效率。同时将信息结构化,方便查阅和使用与项目管理;

第二个维度:不同项目信息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结构化管理,可作为未来项目、企业管理的决策依据,成为显性化的知识

第三个维度:结构化的信息是未来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均需要结构化的信息做支撑。

所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个微小的工作,其实就是建筑行业未来走向智能化的基础。

拓展阅读:人工智能需要什么样的BIM,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3.5 CDE总结

由于配套的是项目和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体系,项目和资产管理的特性造成了CDE字面意义上看似简单但实际庞大而复杂。

如果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CDE的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 CDE可以理解为项目和资产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

  • CDE不局限于建设过程,也包含运维阶段,CDE对应的是广义的“项目管理”

  • CDE是BIM的底层技术之一,但CDE不局限于模型,还包含文档和数据

  • CDE不是一个平台也不是一产品,CDE对应的是一个产品体系:不同的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需要用到不同工具

  • CDE不只是产品,还需要有配套的方法、标准体系支撑

这张图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和第三段话是说明一个项目针对不同的场景会用到不同的CDE工具,第二段是说明CDE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的标准配置。图片来源:《英国建筑标准院:2020
BIM Report》

 

 

– 04 –  

典型CDE产品形体介绍

方法与标准都需要有工具来支撑,CDE也是。配合产品的介绍,可能会让大家对CDE有更直观的认知。

 

4.1 CDE产品概述

本文尝试着按照不同项目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的CDE产品做了一个分类,但这个分类只是依据个人的理解,并不一定准确。

各阶段针对不同信息类型的CDE产品(部分)

所以CDE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有不同的工具做支撑。和BIM一样,我们在项目实施时喜欢问“选用的什么BIM平台”,但实际上BIM在解决不同问题也是用的不同的工具。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项目用的什么CDE/BIM平台”,这个平台一般是指由业主方建立、面向所有参建单位Published阶段信息管理的平台,例如ProjectWise、Aconex、BIM
360 Docs等,这个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平台。

除了业主单位建立的大统一平台外,所有参建团队针对其不同类型的信息管理会用到不同的内部CDE工具(Work in Progress和Shared阶段)。

CDE产品市场占用率排名,数据来源《英国建筑标准院:2020 BIM Report》(这张图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困惑,因为里面有网盘类的产品存在,具体可参考可参考本文第4.2-4.7节的详细CDE产品介绍)

 

以施工单位为例:

施工单位内部的文档协作可以是“内部服务器+Office/WPS”,也可以是“OneDrive/SharePoint+Office”。

施工单位内部的模型协作可以是“内部服务器+Revit与Navisworks”;和外部参建单位可以是“BIM 360 Design+Coordinate”,或者建立一个外网可访问的“服务器+
Revit与Navisworks”。

施工单位数据协作可以是“SQL数据库+PowerBI”。

所有的信息最终会发布到业主方的平台进行共享与应用。

再次引用这张图

 

我还尝试着将目前市场上的CDE产品形态也做了一个分类。

4.2 ProjectWise类CDE

ProjectWise可以算是最CDE的CDE产品。因为ProjectWise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一部分CDE的理论体系。而ProjectWise所覆盖可管理的文档类型和阶段最为全面。

因为几十年的发展,以及ProjectWise对各类主流文档、CAD软件的协同编辑插件研发,使得其不仅可以作为各个参建单位各类文档类型在Working
in Progress和Shared阶段的CDE,也可以做面向所有参建方所有文档在Published阶段的综合性CDE。

ProjectWise架构,图片来源:ProjectWise官网

所以ProjectWise比较符合我们所说的大一统的平台,但实际上ProjectWise针对不同信息类型在不同阶段的管理,采用的是不同的模块与插件。同时,即使功能最多,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来支持,项目可能只是买了一个昂贵的网盘。

 

4.3 ACC/BIM 360类CDE

Autodesk Construction
Cloud(ACC,可以理解为BIM 360系列产品的升级)是一个比较新的CDE形态,相对符合国内人员对“平台”尤其是“BIM平台”的认知。

ACC大致的架构是,基于一个引擎底层Forge,所有信息通过Forge引擎转化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并通过BIM 360 Docs作为用户浏览Forge信息的载体,同时具备基本的工作协同功能。

BIM 360 Docs上的项目信息作为整体项目的数据底层,用不同的模块开展相关的应用,从而支撑不同业务实施。例如360 Design用于协同设计、360 Plan用于进度成本管理、360 Build用于现场管理、BIM 360 OPS用于运维和资产管理。

ACC架构,图片来源:Autodesk官网

ACC作为CDE本身也是各个业务开展的工具,业务实施的数据直接在CDE中变成项目信息的一部分,共同的数据底层提升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数据关联性和数据传递性,更好地支持项目层面、区域层面、公司层面的协作,提升生产效率。而应用数据后期成为Autodesk Construction IQ的决策依据。

拓展阅读:Autodesk University 2019

 

4.4 Asite/Aconex类CDE

ASite、Acconex之类的CDE主要是面向业主的CDE,针对参建各方基于Published阶段的文档进行管理,不具备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的文档协作功能,但会基于文档开展一部分与项目管理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

如业主指定ASite、Acconex等作为项目CDE,参建单位往往还需配置不同文档和图形在Working in Progress阶段的CDE,例如SharePoint、BIM 360 Design等。

Aconex模块,图片来源Aconex官网

 

4.5 OneDrive/SharePoint类CDE

项目信息不仅仅是图纸、模型和数据,我们日常工作的所有文档实际上都是项目信息管理的对象,且均需要协作。所以,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其实就是CDE的组成部分。例如OneDrive+Office365/SharePoint其实就是目前行业针对日常文档协作与管理的CDE。

SharePoint架构

 

4.6 网盘类CDE

其实即使介绍到这里,很多人对CDE的认知可能还是绕不开“网盘”。事实上根据英国建筑标准院的调研,市场占有率最高的CDE里也包含了“网盘”类的产品:ViewPoint、Dropbox、OneDrive、Google
Drive等。

但CDE与网盘有着本质的区别:“网盘”需要具备按照标准开展项目信息管理的能力才能称为“CDE”,例如元数据、版本追踪、协同工作、流程审批等。

事实上,这些 “网盘”都是发布了针对建筑行业的专属版本后,才被归类到“CDE”:例如Viewpoint的for Project、Dropbox的Construction版、Google Drive+WorkSpace等。

国外大部分”网盘”公司都推出了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流程和业务场景的专属版本,例如DropBox的Construction版,所以往往被作为Publish阶段的CDE使用,图片来源: DropBox

 

4.7 其他CDE形态

任何对文档、图形、数据其中一项的信息源统一的管理工具都算是CDE。例如CIC协会认为监控、监测类的IoT数据可以归类为图形和数据信息,所以类似于国内智慧工地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CDE的形态。

香港把类似于“智慧工地”的产品(Digital Works Supervision System,DWSS)看做是CDE的一部分,针对数据和图像信息在Shared和Published阶段的CDE(下篇文章会聊智慧工地这个话题),图片来源:香港MES

 

同时CDE不局限于建设过程,运维过程也需要有CDE,因为运维过程也会产生文档、数据等信息。这也是为什么EcoDomus这个运维产品也被认为是CDE的原因。

EcoDomus作为运维阶段的CDE,图片来源:EcoDomus官网

– 05 –  

国内CDE现状

在“BIM”出现后,国内一直有CDE意识形态的产品存在:“BIM协同平台”、“项目协同平台”、“数字项目平台”、包括“智慧工地”等,这些“平台”类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对文档、图形、数据的管理诉求,所以可以看做是具备CDE的特性。

但从目前五花八门的“平台”类型和产品形态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具备了“CDE”的意识形态,但还没能把这个意识形态总结成一个方法体系。

CDE虽然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但是这个发展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方法论、产品体系、应用实践不断交互打磨出来的。所以CDE出现的意义是将管理的共性需求梳理出来:把一系列的管理诉求结合技术现状总结成了一套规范的方法,然后再反过来促进产品的发展。

但国内的“平台”类产品目前似乎都面临着一个困境:跳过了总结共性方法的阶段,直接用工具来匹配各种不同甚至畸形的管理需求,以致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产品。大部分“平台”类产品从一开始就要面对五花八门的定制化需求。

还是用这张图举例,国内的“平台”似乎要做一个能集成上面所有产品的东西

同时,国内外 “平台”类的产品似乎在往两个方向发展:

  • 一个往大而全的方向走,因为需要满足不同管理者的不同需求,所以越来越重;(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下篇文章会顺着CDE来对比国内外“智慧工”做法的不同,下下篇文章会继续衍生来聊聊建筑行业软件产业问题。到时再回过头来讨论下这个观点)

  • 一个往细分的方向发展,通过方法和标准把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串联在一起,所以每个管理对象都发展出了极其专业的工具,同时逐渐形成的建筑行业的软件产业。

建筑行业软件产业生态,都可以看做是CDE的组成部分,不同产品用标准和流程串联到一起,图片来源:Autodesk

所以“CDE”这个名词其实超越了产品,产品只是一个依托,更重要的是方法论。如果没有方法的支撑,单纯的CDE平台意义不大。

前文提到了国内的“BIM协同平台”、“智慧工地”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CDE的意识形态,如果把“BIM协同平台”、“智慧工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CDE所包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看,似乎就能明白国内CDE目前的现状。

 

– 06 –  

从CDE衍生出的思考

建筑行业所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名词都在描绘一个“自动化”、“智慧化”的美好未来。但是“智慧”无法仅依靠硬件的躯壳和软件的算法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决策基础。

CDE便是在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同时、将项目信息转化为“结构性信息”(Structured Information)的过程。统一的“结构性信息”是建筑行业实现“智慧化”的基础。

香港大学对CDE与建筑行业自动化的描绘,图片来源:inno.emsd.gov.hk

技术的制约:人。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很多信息技术在应用层面推广到一定阶段后,大家都会发现,阻碍技术发展的其实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抛开核心底层技术,我们很多科研和应用的热点,本质上还是处于造“躯壳”的阶段,缺少了能让“躯壳”真正动起来的基础性工作。

CDE便是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代表。




广东电网公司配网工程标准设计和典型造价(2017版)08第八 册 配网通信

资源简介/截图:
2017版,典型造价,广东电网,标准设计,第八册,配网工程,配网通信,广东电网公司配网工程标准设计和典型造价(2017版)08第八册 配网通信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网标准设计2017版
第八册 配网通信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11月

1. 编制目的
配电通信网是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的基础,也是为未来智能配电网、配电网运营水平提高的支撑。为推进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通信网建设,实现配电通信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服务”的要求,特编本册标准图集。
本图册在南网标准设计V2.0的基础上对通信部分内容进行深化和细化,结合配网通信建设需求,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编制了配网光纤通信、配网无线LTE专网、中压线路载波和卫星通信模块。< br />2. 编制依据
1)《南方电网配网自动化规划导则》
2)DL/T 5391 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
3)DL/T 5429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4)Q/CSG1204016.1 南方电网数据网络技术规范
5)Q/CSG1203010 南方电网配电网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6)Q/GD-100-001-2005 电力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规范
7)广东电网公司电力通信光缆验收规范
8)广电计[2016]85号《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配电网规划技术导则》
9)广东电网公司配网自动化标准设计V1.0
10)南方电网公司10kV和35kV标准设计V2.0< br />3. 技术原则
配电通信网以光纤通信网为基础,无线专网、无线公网为辅助、载波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作为补充。配电通信网包括骨干层和接入层,骨干层采用光纤通信网,覆盖变电站,用作汇接接入层的设备。配网接入层覆盖所有配网通信业务节点,接入层设备因地制宜选择,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配网业务节点应配置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没有光缆但有无线专网覆盖的配网业务节点应配置无线专网终端;不具备光缆、无线专网接入条件,但有无线公网信号的配网业务节点宜使用无线公网终端;以上通信方式均不适用的配网业务节点可使用载波通信方式或卫星通信方式。
配网光纤通信网络接入层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时,配网光缆拓扑宜采用成环设计和建设,形成通道自愈保护,以满足“N-1”的可靠性要求。其起始点应设置在变电站,以“环状”形态覆盖“三遥”节点和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节点。若无法实现以两个变电站为起始点,可考虑以在一个变电站以自进自出的方式实现“环状”形态覆盖。
3.1 设备配置
1)配网光纤通信网接入层应配置二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并且具备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
2)各个35kV以上变电站和调度主站端设置商业三层以太网汇聚交换机,并且具备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
3.2 工作电源
1)配电自动化三遥点通信设备,额定电压为DC48V,由配电房内直流电源系统负责提供电源,从直流模块馈线回路引单独电源至通信柜电源分配单元,通信设备供电回路与自动化设备供电回路以及开关操作供电回路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2)对没有配网自动化设备的业务节点,应与其他有通信需求的业务设备(如计量自动化设备)取电方式一致。
3)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直接接入电源,不允许在设备外引入电压转换装置进行电压转换适配。
3.3 设备安装
1)汇聚层节点设备部署在35kV及以上变电站内,配网通信光纤配线屏独立组屏,采用座式安装,屏内按照需要配置若干48芯ODF单元;交换机及路由器设备则酌情设置独立的配网通信设备屏,机房空间紧张的可将设备安装在主网通信设备屏柜内。
2)接入层节点部署在室内配电自动化三遥点配电房或开关站,通信设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ODF单元)宜独立组屏,采用座式安装。
3.4 光缆敷设
1)站内通信光缆:全线采用管道光缆(GYFTZY)穿入∅32PE护管内敷设。
2)电缆沟、电缆管井内通信光缆:全线采用管道光缆(GYFTZY)穿入∅32PE保护管内敷设。
3)架空光缆:全线采用ADSS光缆沿杆塔架设。
4)光缆有一定数量的余长部分,应将余长光缆缠绕绑扎,固定在房内适当位置和变电站竖井或电缆沟道墙壁上。
5)用作光缆穿管的PE保护管加工弯曲后不应有裂纹或显著的凹瘪现象,其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10%,每根保护管的弯头不应超过4个,直角弯不应超过3个。弯曲半径一般取为管子外径的10倍,且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管口应无毛刺和尖锐棱角,并做成喇叭形或磨光。
6)硬质塑料保护管的连接可采用套接或插接,其插入深度宜为管子内径的1.1~1.8倍。在插入面上应涂以胶合剂粘牢密封,采用套接时,套管两端应封焊。
7)光缆敷设时,必须注意牵引力的控制,并选择采用合理牵引方式、位置和牵引设备的容量。

4. 模块使用的边界条件
(1)本标准设计仅涉及配电房、开关站内的配网终端通信设备及配网线路光缆部分的设计。为实现配网终端与地调主站通信的各主网变电站内通信子站设备、地调主站通信设备不在本标准设计内。
(2)不包括综合测控通信单元、计量自动化装置等业务侧设备的设计,仅提供通信设备及光缆部分设计。
(3)仅提供单一站点或线路配网通信模块供拼接,不涉及整网通信网络的组网设计。< br />5. 模块及图纸命名规则
(1)配网通信设备模块及图纸命名规则:< br />①、②代号:详见图纸目录< br />(2)光缆敷设模块及图纸命名规则:< br />7. 设计深度规定
配网光纤通信专项工程或含配网光纤通信建设内容的配网常规基建工程设计深度除遵循“南方电网基建[2016]47号 关于发布基建工程设计管理质量控制文件(配网部分)的通知”和“广电建[2012]254号 关于印发广东电网公司20kV及以下配网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试行)的通知”之外,还需符合如下深度要求:
(1)应有“光缆路径图”,宜以电子地图为背景进行绘制,并采用适当比例,对光缆沿途的敷设条件进行详细标注。
(2)应有“配网光缆拓扑图”,应表示对应节点之间的光缆互联情况,该图同时表达节点自动化设备配置情况。
(3)应有“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应表示对应节点的数据网设备配置及互联情况。
(4)宜有“通信柜设备安装及接线图”,“配电房通信系统连接图”,“配电房通信屏柜布置图”,“配网光缆排管敷设图”等,该部分可参考套用本标准设计模块图纸。< br />本图册组织单位、主编单位、审核单位:
组织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主编单位:广东南海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审核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br />├─0 本册说明
│ 第八册 配网通信.doc
│ 第八册 配网通信模块目录.doc

├─1 图纸
│ │ 配网通信标设模块划分及图纸目录.xls
│ │
│ ├─第三篇 配网无线LTE专网通信
│ │ ├─CAD
│ │ │ GDP-10B-BZ-WX-01_无线LTE专网系统结构示意图.dwg
│ │ │ GDP-10B-BZ-WX-02_无线LTE专网站端设备连接结构图.dwg
│ │ │ GDP-10B-BZ-WX-03_无线LTE专网定向天线6米抱杆结构图.dwg
│ │ │ GDP-10B-BZ-WX-04_无线LTE专网定向天线4米抱杆结构图.dwg
│ │ │ GDP-10B-BZ-WX-05_无线LTE专网全向天线6米抱杆结构图.dwg
│ │ │
│ │ └─PDF
│ │ GDP-10B-BZ-WX-01_无线LTE专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Model (1).pdf
│ │ GDP-10B-BZ-WX-02_无线LTE专网站端设备连接结构图 Model (1).pdf
│ │ GDP-10B-BZ-WX-03_无线LTE专网定向天线6米抱杆结构图 Model (1).pdf
│ │ GDP-10B-BZ-WX-04_无线LTE专网定向天线4米抱杆结构图 Model (1).pdf
│ │ GDP-10B-BZ-WX-05_无线LTE专网全向天线6米抱杆结构图 Model (1).pdf
│ │
│ ├─第二篇 配网光纤通信
│ │ ├─CAD
│ │ │ GDP-10B-AJ-GX-01_站内设备、机柜及光缆标签标识.dwg
│ │ │ GDP-10B-BZ-GX-01_汇聚节点交换机安装及接线图(独立组屏).dwg
│ │ │ GDP-10B-BZ-GX-02_汇聚节点交换机安装及接线图(共屏安装).dwg
│ │ │ GDP-10B-BZ-GX-03_变电站内ODF屏柜安装及接线图.dwg
│ │ │ GDP-10B-DLX-GX-01_户外开关箱通信系统连接图.dwg
│ │ │ GDP-10B-DLX-GX-02_户外开关箱通信设备面板及安装图.dwg
│ │ │ GDP-10B-NZ-GX-01_配电房通信系统连接图.dwg
│ │ │ GDP-10B-NZ-GX-02_配电房通信柜设备安装及接线图.dwg
│ │ │ GDP-10B-NZ-GX-03_TZI、TZII配电房通信屏柜布置图.dwg
│ │ │ GDP-10B-NZ-GX-04_TZIII配电房、KZ开关站通信屏柜布置图.dwg
│ │ │ GDP-10B-NZ-GX-05_配电房通信柜安装及接地连接图.dwg
│ │ │ GDP-10B-NZ-GX-06_户内光纤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一).dwg
│ │ │ GDP-10B-NZ-GX-07_户内光纤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二).dwg
│ │ │ GDP-10B-NZ-GX-08_ODF单元安装及布线图.dwg
│ │ │ GDP-10B-WL-GX-01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光纤组网).dwg
│ │ │ GDP-10B-WL-GX-02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MSTP组网).dwg
│ │ │ GDP-10B-WL-GX-03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混合组网).dwg
│ │ │ GDP-10B-WL-GX-04_配网光缆拓扑图.dwg
│ │ │ GDP-10B-ZZ-GX-01_配电通信网总体架构示意图.dwg
│ │ │ GDP-10B-ZZ-GX-02_核心节点设备连接示意图.dwg
│ │ │ GDP-10B-ZZ-GX-03_核心节点设备安装及接线图.dwg
│ │ │ GDP-10B-ZZ-GX-04_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技术架构图.dwg
│ │ │ GDP-10B-ZZ-GX-05_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dwg
│ │ │ GDP-10D-GL-AJH-01_光缆标识牌.dwg
│ │ │ GDP-10D-GL-AJH-02_光缆接头名称牌、光缆标识吊牌.dwg
│ │ │ GDP-10D-GL-AJH-03_光缆标志桩.dwg
│ │ │ GDP-10D-GL-DG-01_配网光缆顶管施工示意图.dwg
│ │ │ GDP-10D-GL-FSG-01_配网光缆沿电缆沟壁敷设图.dwg
│ │ │ GDP-10D-GL-FSJ-01_配网光缆沿电缆井支架敷设图.dwg
│ │ │ GDP-10D-GL-FSY-01_配网光缆沿预埋管敷设图.dwg
│ │ │ GDP-10D-GL-JT-01_管道光缆接头盒安装图.dwg
│ │ │ GDP-10D-GL-PC-01_配网光缆1孔行车排管敷设图.dwg
│ │ │ GDP-10D-GL-PCZJ-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车转角井.dwg
│ │ │ GDP-10D-GL-PCZX-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车直线井.dwg
│ │ │ GDP-10D-GL-PR-01_配网光缆1孔行人排管敷设图.dwg
│ │ │ GDP-10D-GL-PRZJ-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人转角井.dwg
│ │ │ GDP-10D-GL-PRZX-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人直线井.dwg
│ │ │ GDP-10D-GL-YL-01_管道光缆余缆壁挂安装图.dwg
│ │ │ GDP-10D-GL-YPC-01_配网光缆1孔行车排管敷设图(沿原有电缆路径).dwg
│ │ │ GDP-10D-GL-YPR-01_配网光缆1孔行人排管敷设图(沿原有电缆路径).dwg
│ │ │ GDP-10D-GL-ZTJ-01_配网光缆保护子管套接安装图.dwg
│ │ │ GDP-10K-AS-BJ-01_杆用余缆架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2_杆用支座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3_塔用余缆架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4_小夹板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5_耐张塔用紧固夹具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6_直线塔用紧固夹具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7_保护钢管固定夹具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8_杆用紧固夹具加工图.dwg
│ │ │ GDP-10K-AS-BJ-09_橡胶型杆用引下夹具.dwg
│ │ │ GDP-10K-AS-BJ-10_橡胶型塔用引下夹具.dwg
│ │ │ GDP-10K-AS-DG-01_杆上ADSS光缆引下安装图.dwg
│ │ │ GDP-10K-AS-GTX-01_水泥杆户外配网光纤通信箱安装图.dwg
│ │ │ GDP-10K-AS-NDG-01_耐张杆ADSS光缆安装图.dwg
│ │ │ GDP-10K-AS-NTT-01_耐张塔ADSS光缆安装图.dwg
│ │ │ GDP-10K-AS-TT-01_塔上ADSS光缆引下安装图.dwg
│ │ │ GDP-10K-AS-TTX-01_铁塔户外配网光纤通信箱安装图.dwg
│ │ │ GDP-10K-AS-ZDG-01_直线杆ADSS光缆安装图.dwg
│ │ │ GDP-10K-AS-ZTT-01_直线塔ADSS光缆安装图.dwg
│ │ │ GDP-10K-JD-GX-04_柱上开关通信系统连接图.dwg
│ │ │ GDP-10K-JD-GX-05_柱上开关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一).dwg
│ │ │ GDP-10K-JD-GX-06_柱上开关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二).dwg
│ │ │
│ │ └─PDF
│ │ GDP-10B-AJ-GX-01_站内设备、机柜及光缆标签标识 Model (1).pdf
│ │ GDP-10B-BZ-GX-01_汇聚节点交换机安装及接线图(独立组屏) Model (1).pdf
│ │ GDP-10B-BZ-GX-02_汇聚节点交换机安装及接线图(共屏安装) Model (1).pdf
│ │ GDP-10B-BZ-GX-03_变电站内ODF屏柜安装及接线图 Model (1).pdf
│ │ GDP-10B-DLX-GX-01_户外开关箱通信系统连接图 Model (1).pdf
│ │ GDP-10B-DLX-GX-02_户外开关箱通信设备面板及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1_配电房通信系统连接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2_配电房通信柜设备安装及接线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3_TZI、TZII配电房通信屏柜布置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4_TZIII配电房、KZ开关站通信屏柜布置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5_配电房通信柜安装及接地连接图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6_户内光纤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一)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7_户内光纤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二) Model (1).pdf
│ │ GDP-10B-NZ-GX-08_ODF单元安装及布线图 Model (1).pdf
│ │ GDP-10B-WL-GX-01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光纤组网) Model (1).pdf
│ │ GDP-10B-WL-GX-02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MSTP组网) Model (1).pdf
│ │ GDP-10B-WL-GX-03_配电数据网网络拓扑图(混合组网) Model (1).pdf
│ │ GDP-10B-WL-GX-04_配网光缆拓扑图 Model (1).pdf
│ │ GDP-10B-ZZ-GX-01_配电通信网总体架构示意图 Model (1).pdf
│ │ GDP-10B-ZZ-GX-02_核心节点设备连接示意图 Model (1).pdf
│ │ GDP-10B-ZZ-GX-03_核心节点设备安装及接线图 Model (1).pdf
│ │ GDP-10B-ZZ-GX-04_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技术架构图 Model (1).pdf
│ │ GDP-10B-ZZ-GX-05_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AJH-01_光缆标识牌 Model (1).pdf
│ │ GDP-10D-GL-AJH-02_光缆接头名称牌、光缆标识吊牌 Model (1).pdf
│ │ GDP-10D-GL-AJH-03_光缆标志桩 Model (1).pdf
│ │ GDP-10D-GL-DG-01_配网光缆顶管施工示意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FSG-01_配网光缆沿电缆沟壁敷设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FSJ-01_配网光缆沿电缆井支架敷设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FSY-01_配网光缆沿预埋管敷设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JT-01_管道光缆接头盒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PC-01_配网光缆1孔行车排管敷设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PCZJ-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车转角井 Model (1).pdf
│ │ GDP-10D-GL-PCZX-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车直线井 Model (1).pdf
│ │ GDP-10D-GL-PR-01_配网光缆1孔行人排管敷设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PRZJ-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人转角井 Model (1).pdf
│ │ GDP-10D-GL-PRZX-01_配网光缆1孔排管行人直线井 Model (1).pdf
│ │ GDP-10D-GL-YL-01_管道光缆余缆壁挂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D-GL-YPC-01_配网光缆1孔行车排管敷设图(沿原有电缆路径) Model (1).pdf
│ │ GDP-10D-GL-YPR-01_配网光缆1孔行人排管敷设图(沿原有电缆路径) Model (1).pdf
│ │ GDP-10D-GL-ZTJ-01_配网光缆保护子管套接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1_杆用余缆架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2_杆用支座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3_塔用余缆架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4_小夹板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5_耐张塔用紧固夹具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6_直线塔用紧固夹具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7_保护钢管固定夹具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8_杆用紧固夹具加工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BJ-09_橡胶型杆用引下夹具 Model (1).pdf
│ │ GDP-10K-AS-BJ-10_橡胶型塔用引下夹具 Model (1).pdf
│ │ GDP-10K-AS-DG-01_杆上ADSS光缆引下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GTX-01_水泥杆户外配网光纤通信箱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NDG-01_耐张杆ADSS光缆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NTT-01_耐张塔ADSS光缆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TT-01_塔上ADSS光缆引下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TTX-01_铁塔户外配网光纤通信箱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ZDG-01_直线杆ADSS光缆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AS-ZTT-01_直线塔ADSS光缆安装图 Model (1).pdf
│ │ GDP-10K-JD-GX-04_柱上开关通信系统连接图 Model (1).pdf
│ │ GDP-10K-JD-GX-05_柱上开关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一) Model (1).pdf
│ │ GDP-10K-JD-GX-06_柱上开关通信箱面板及安装图(方案二) Model (1).pdf
│ │
│ ├─第五篇 卫星通信
│ │ ├─CAD
│ │ │ GDP-10B-BD-01_北斗卫星配网通讯系统连接图.dwg
│ │ │ GDP-10B-BD-02_北斗通讯管理机安装及接线图.dwg
│ │ │ GDP-10B-BD-03_户外北斗通讯终端安装图.dwg
│ │ │
│ │ └─PDF
│ │ GDP-10B-BD-01_北斗卫星配网通讯系统连接图 Model (1).pdf
│ │ GDP-10B-BD-02_北斗通讯管理机安装及接线图 Model (1).pdf
│ │ GDP-10B-BD-03_户外北斗通讯终端安装图 Model (1).pdf
│ │
│ └─第四篇 中压载波通信
│ ├─CAD
│ │ GDP-10B-ZB-01_中压载波网络拓扑图.dwg
│ │ GDP-10B-ZB-02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注入式电感耦合).dwg
│ │ GDP-10B-ZB-03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卡接式电感耦合).dwg
│ │ GDP-10B-ZB-04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一体化电容耦合).dwg
│ │ GDP-10B-ZB-05_中压载波设备安装图(一体化电容耦合).dwg
│ │
│ └─PDF
│ GDP-10B-ZB-01_中压载波网络拓扑图 Model (1).pdf
│ GDP-10B-ZB-02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注入式电感耦合) Model (1).pdf
│ GDP-10B-ZB-03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卡接式电感耦合) Model (1).pdf
│ GDP-10B-ZB-04_中压载波设备连接图(一体化电容耦合) Model (1).pdf
│ GDP-10B-ZB-05_中压载波设备安装图(一体化电容耦合) Model (1).pdf

├─3 典型造价
│ 01.GDP-10B-ZZ-GX-03总览.pdf
│ 02.GDP-10B-NZ-GX-02总览.pdf
│ 03.GDP-10B-NZ-GX-06总览.pdf
│ 04.GDP-10B-NZ-GX-07总览.pdf
│ 05.GDP-10B-DLX-GX-02总览.pdf
│ 06.GDP-10K-JD-GX-05总览.pdf
│ 07.GDP-10K-JD-GX-06总览.pdf
│ 08.GDP-10B-BZ-GX-01总览.pdf
│ 09.GDP-10B-BZ-GX-02总览.pdf
│ 10.GDP-10B-BZ-GX-03总览.pdf
│ 11.GDP-10D-GL-YPR-01总览.pdf
│ 12.GDP-10D-GL-YPC-01(MPP管Φ110)总览.pdf
│ 13.GDP-10D-GL-YPC-01(MPP管Φ160)总览.pdf
│ 14.GDP-10D-GL-PR-01(MPP管Φ110)总览.pdf
│ 15.GDP-10D-GL-PR-01(MPP管Φ160)总览.pdf
│ 16.GDP-10D-GL-PC-01(MPP管Φ110)总览.pdf
│ 17.GDP-10D-GL-PC-01(MPP管Φ160)总览.pdf
│ 18.GDP-10D-GL-DG-01(MPP管Φ110)总览.pdf
│ 19.GDP-10D-GL-DG-01(MPP管Φ160)总览.pdf
│ 20.GDP-10D-GL-PRZX-01总览.pdf
│ 21.GDP-10D-GL-PRZJ-01总览.pdf
│ 22.GDP-10D-GL-PCZX-01总览.pdf
│ 23.GDP-10D-GL-PCZJ-01总览.pdf
│ 24.GDP-10D-GL-FSY-01总览.pdf
│ 25.GDP-10D-GL-FSJ-01总览.pdf
│ 26.GDP-10D-GL-FSG-01总览.pdf
│ 27.GDP-10D-GL-ZTJ-01总览.pdf
│ 28.GDP-10D-GL-YL-01总览.pdf
│ 29.GDP-10D-GL-JT-01总览.pdf
│ 30.GDP-10K-AS-DG-01总览.pdf
│ 31.GDP-10K-AS-ZDG-01(单悬垂)总览.pdf
│ 32.GDP-10K-AS-ZDG-01(双悬垂)总览.pdf
│ 33.GDP-10K-AS-NDG-01总览.pdf
│ 34.GDP-10K-AS-TT-01总览.pdf
│ 35.GDP-10K-AS-ZTT-01(单悬垂)总览.pdf
│ 36.GDP-10K-AS-ZTT-01(双悬垂)总览.pdf
│ 37.GDP-10K-AS-NTT-01总览.pdf
│ 38.GDP-10K-AS-TTX-01(通信箱600x400x350)总览.pdf
│ 39.GDP-10K-AS-TTX-01(通信箱400x600x300)总览.pdf
│ 40.GDP-10K-AS-GTX-01(通信箱600x400x350)总览.pdf
│ 41.GDP-10K-AS-GTX-01(通信箱400x600x300)总览.pdf
│ 42.GDP-10D-GL-AJH-01总览.pdf
│ 43.GDP-10D-GL-AJH-02总览.pdf
│ 44.GDP-10D-GL-AJH-03总览.pdf
│ 45.GDP-10B-BZ-WX-03总览.pdf
│ 46.GDP-10B-BZ-WX-04总览.pdf
│ 47.GDP-10B-BZ-WX-05总览.pdf
│ 48.GDP-10B-ZB-02总览.pdf
│ 49.GDP-10B-ZB-03总览.pdf
│ 50.GDP-10B-ZB-05总览.pdf
│ 51.GDP-10B-BD-02总览.pdf
│ 52.GDP-10B-BD-03(铁塔单侧安装)总览.pdf
│ 53.GDP-10B-BD-03(水泥杆安装)总览.pdf
│ 第八册、配网通信典型造价说明.docx

└─4 修编说明
第八册 配网通信本次修编说明.docx< br /><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