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 T 600—2025 目 次 前言 ………………………………………………………………………………………………………… Ⅱ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分类 ……………………………………………………………………………………………………… 2 5 技术要求 ………………………………………………………………………………………………… 2 6 试验方法 ………………………………………………………………………………………………… 5 7 检验规则 ………………………………………………………………………………………………… 9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2 附录 A(规范性) 热塑性粉末涂料特殊试样制备方法(塑料模压成型法) …………………………… 14 Ⅰ JT/ T 600—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JT/ T 600. 1—2004《公路用防腐蚀粉末涂料及涂层 第 1 部分:通则》、JT/ T 600. 2— 2004《公路用防腐蚀粉末涂料及涂层 第 2 部分:热塑性聚乙烯粉末涂料及涂层》、JT/ T 600. 3—2004 《公路用防腐蚀粉末涂料及涂层 第 3 部分:热塑性聚氯乙烯粉末涂料及涂层》和 JT/ T 600.4—2004《公 路用防腐蚀粉末涂料及涂层 第 4 部分:热固性聚酯粉末涂料及涂层》。 本文件以 JT/ T 600. 1—2004 为 主,整合了 JT/ T 600. 2—2004、JT/ T 600. 3—2004 和 JT/ T 600. 4—2004 的内容。 与 JT/ T 600. 1—2004 相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见第 1 章,JT/ T 600. 1—2004 的第 1 章); b) 增加了功能性聚酯基粉末的术语和定义(见 3. 1); c) 更改了产品的分类(见 4. 1,JT/ T 600. 1—2004 的第 3 章); d) 增加了涂层的分类(见 4. 2); e) 增加了粉末涂料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见 5. 1. 2); f ) 更改了粉末涂料涂层厚度的技术要求,其中增加了功能性聚酯基涂层、环氧涂层的涂层厚度技 术要求(见表 2,JT/ T 600. 1—2004 表 1 的序号 1); g) 更改了涂层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其中增加了涂层物理力学性能、涂层耐磨性能、环氧涂层的 涂层附着性能、耐循环盐雾腐蚀性能的技术要求,更改了涂层耐中性盐雾腐蚀性能、涂层耐湿 热性能的技术要求(见表 3,JT/ T 600. 1—2004 表 1); h) 更改了耐候性能涂层外观质量等级评定要求,其中增加了聚乙烯涂层、聚氯乙烯涂层拉伸强 度性能保留率的技术要求(见 5. 2. 4,JT/ T 600. 1—2004 的 4. 2. 3); i) 更改了液体试剂的种类[见 6. 2b),JT/ T 600. 1—2004 的 5. 2b)]; j) 删除了试验仪器和设备的要求(见 JT/ T 600. 1—2004 的 5. 3); k) 更改了涂层通用试样要求(见 6. 3. 1. 1,JT/ T 600. 1—2004 的 5. 4. 1. 1); l ) 更改了涂层特殊试样要求,其中增加了涂层耐磨性能、环氧涂层的涂层附着性能的试样要求 (见 6. 3. 1. 2,JT/ T 600. 1—2004 的 5. 4. 1. 2); m) 更改了涂层试验项目选用试样要求(见 6. 3. 2,JT/ T 600. 1—2004 的 5. 4. 2); n ) 增加了粉末涂料挥发物含量、密度、表观密度、粒度分布、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胶化时间、固化时 间的试验方法(见 6. 4. 1. 2 ~6. 4. 1. 8); o) 增加了涂层光泽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邵氏硬度、铅笔硬度、杯突试验、维卡软化温度、耐环 境应力开裂、涂层耐磨性能、环氧涂层附着性能、耐循环盐雾腐蚀性能的试验方法[见 6. 4. 2. 3 ~ 6.4.2.11、6.4.2.12.2b)、6.4.2.16.2]; p) 更改了涂层耐化学腐蚀性能、耐中性盐雾腐蚀性能、涂层耐湿热性能、耐候性能的试验方法(见 6.4.2.15、6.4.2.16.1、6.4.2.17、6.4.2.19,JT/ T 600.1—2004 的5.5.2.6 ~5.5.2.8、5.5.2.10); q) 增加了检验项目和出厂检验的判定规则(见 7. 2、7. 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 2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天津市交通 运输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格瑞米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辽宁顺通装配建造有限责任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智勇、马学锋、刘燕飞、李伟、周海峰、燕凌、陈伟清、彭雷、张美义、王金暖、 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