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96—2025
代替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2025-08-20 发布2026-02-01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GBZ /T 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与GBZ /T 196—2007 相比,
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Z 2为GBZ 2.1和GBZ 2.2(见第2章,2007年版的第2章);
——删除了评价基本原则(见2007年版的4.2);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中的工程分析(见2007年版的3.6)、职业卫生调查(见2007年版的3.10)、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见2007年版的3.11);
——更改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见3.5,2007年版的3.5)和接触水平(见3.8,2007年版的3.9)的
定义;
——更改了评价程序的部分内容(见第7章,2007年版的第8章);
——更改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见第10章,2007年版的第10章)内容;
——更改了附录A、附录B(见附录A、附录B,2007年版的附录A、附录B);
——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C《工程分析》、附录D《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附录F《建设项
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表格式》(见2007年版的附录C、附录D和附录F);
——更改原附录E为附录D,并对内容做了更改(见附录D,2007年版的附录E);
——增加了《类比法主要内容》(见附录C);
——增加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归档资料》(见附录E)。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职业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
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石油集团石油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永青、汉锋、闫慧芳、王丹、叶萌、胡伟江、吕琳、邵华、毕心粼、张贻瑞。
本标准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7年首次发布为GBZ/T 196—2007;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目的、依据、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方案编制、报
告编制和质量控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 23466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
GB/T 38144 眼面部防护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全部内容)
GB 39800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T 500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5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GBZ/T 205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T 298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GBZ/T 196—2025
2
3.1
建设项目construction project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3.2
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s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4
职业病防护设施facility for occupational hazards control
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
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目的的设备、设施、装置和构(建)筑物的总称。
3.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pre-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影响、防护措施等进行预测性卫生学分析与评价,论证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
方面的可行性,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
3.6
评价单元assessment unit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评价的要求,将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或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
或区域。
3.7
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exposure
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
3.8
接触水平exposure level
职业活动中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和接触时间。
3.9
类比检测analogy detection
为对拟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预期接触水平进行评估,通过选择与拟建项目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型号、
设备布局、原辅材料、生产规模及职业病防护措施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现有企业(即“类比企业”),
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的方法。
4 评价目的
4.1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产业政策,从
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4.2 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危害程度,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提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4.3 从职业病防治角度评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
害防护对策建议。
4.4 判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5 评价依据
GBZ/T 196—2025
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依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和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资料、文件以及与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开展。
6 评价范围与内容
6.1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对项目投产后运行期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
危害及防治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建
设项目利旧及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内容。
6.2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选址、总体布局、产品及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及布局、建
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影响、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
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概算等内容的分析与评价。
7 评价程序
7.1 准备阶段
成立评价组,成员应包含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卫生工程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需要
开展类比检测的);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及现场调查;编制预评价方案并进行技术审核;
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收集的主要资料见附录A。
7.2 实施阶段
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现场调查、类比调查、类比检测(必要时),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7.3 完成阶段
汇总、分析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职
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核和评审,整理归档项目相关资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
序见附录B。
8 评价方法
8.1 工程分析法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建设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
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措施,结合生产制度和岗位劳动定员情况,分析工艺先进性水平,识别和分析建
设项目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存在环节、
岗位或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接触水平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情况。
8.2 类比法
通过对与建设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分析以及对
建设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职业病
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类比法主要内容见附录C。
GBZ/T 196—2025
4
8.3 检查表分析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
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
害。
8.4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法
依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
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流行病学等相关资料,依据GBZ 230 和GBZ/T 298 等国内外相关
标准,对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有关消除或减轻
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措施,使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8.5 其他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也可采用文献检索、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9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编制
9.1 概述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技术文件,应在充分
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
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9.2 评价方案内容
9.2.1 前言
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9.2.2 编制依据
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9.2.3 评价范围及内容
明确评价涉及的范围和评价的具体内容。
9.2.4 项目初步分析
简述初步工程分析内容、识别分析职业病危害、筛选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等。
9.2.5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内容和项目初步分析结果明确选用的评价方法。如采用类比法,应进行建设项目与类比项
目的可比性分析。如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依据GBZ 159 等相关标准,制定检测方案。
9.2.6 组织计划
主要包括评价程序(以文字或框图表示)、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10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
GBZ/T 196—2025
5
10.1 基本要求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表述简洁、用语规范、结论明确,需以数
字或图片表达的内容,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
报告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10.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章节及内容
10.2.1 总论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意义、任务由来等项目背景介绍;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标
准和技术规范,基础技术资料等评价依据;以及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
评价单元划分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10.2.2 现有企业概况
适用于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内容为概述现有企业的建厂时间、所
属行业、企业规模、职工人数、生产工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等基本情况;说明与建设项目相
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以及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等职业病危害现状,以及职业卫生
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发病及病人处置情况
等职业病防治的现状。
10.2.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0.2.3.1 工程概况分析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名称、项目性质、生产规模、拟建地
点、环境概况、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装置、辅助装置、公用工程、总图运输以及生产制度、
岗位设置及定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按下列要求进行分析。
a) 项目名称:应与委托单位提供的建设项目立项文件所用名称一致。
b) 项目性质:建设项目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
c) 生产规模: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分别列出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
d) 拟建地点:建设项目拟建地点应按行政区划说明地理位置(经纬度)并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位
置图。
e) 环境概况: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风向、风速、
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气候特征(气候分区、特殊气候带、
局地环流)以及是否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周边是否布置有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等
情况。
f) 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用文字及图表简要说明,列出建设项目全部工程范围及各子项名称
和主要工程内容,必要时列出与职业病防护关系密切的主要设备一览表,包括:
1) 生产装置:列出装置名称、生产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2) 辅助装置:列出为生产配套的各辅助装置名称、生产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3) 公用工程:包括给水、排水、供热、供电、供燃气工程等内容;
4) 总图运输:包括原料及辅料形态、燃料仓库、储罐、堆场以及码头工程、运输工程等内容;
5) 对于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阐述工程依托或利旧的情况。
g) 生产制度:包括单班制及轮班制等,每日、每周生产作业时间分别以小时/日(h/d)、小时/
周(h/w)为单位,同时说明全年作业天数。
h) 岗位设置及定员:包括生产作业岗位、辅助岗位的名称及人数(单独列出女工人数),管理岗
位的名称及人数。有劳务派遣和(或)外委作业的,明确岗位名称及人数。
GBZ/T 196—2025
6
i)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工程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工程总投资、职业病防治经费概算等。
10.2.3.2 选址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概况确定是否
进行选址分析与评价。下列情况应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分析与评价。
a)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或建设项目周边环境有害因素可能影响建设项
目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
b) 建设项目未避开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的,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具体的综合预防控制措
施进行分析与评价。
c) 建设项目未避开可能产生或存在危害健康的场所和设施,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气体输
送管道,以及水、土壤可能已被原工业企业污染的地区时,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控制措施
进行分析与评价。
d) 建设项目周边布置有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分析是否存在不同有害因素之间的交叉污
染和联合作用。
10.2.3.3 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的分析
与评价。
a) 总体布局包括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从建筑卫生学和相关的勘察规划设计等方面概述布置原
则、厂区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分区(生产区、非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建(构)筑物位置、道
路、卫生防护、绿化等内容,并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图。在总平面布置图和竖向布置图中
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的位置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
b) 依据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结果,对照GBZ 1 和GB 50187 等相关标
准要求,分析与评价拟采取的总体布局的符合性。
10.2.3.4 产品及原辅材料分析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建设项目的产品、原料、
辅料等的分析。
a) 列出生产装置、辅助装置以及公用工程拟使用原料、辅料的名称、用量、形态及成分分析,产
品、副产品、中间品的名称和产量、形态,以及物料储运情况。
b) 参考物质安全数据说明书,必要时开展成分定性分析,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对可能
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标明依据。
10.2.3.5 生产工艺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并分析建设项目工艺原理、工艺过程等,
识别建设项目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用框图表示工艺流程,标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相应位置。依据GBZ 1、GB 5083 和GB/T 12801 等相关标准,评价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机械化、密
闭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符合性。
10.2.3.6 生产设备及布局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并分析建设项目主要生产设备(包括生
产装置/设备、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等生产设备)的名称、数量、规格、参数及布局,识别建设项目生
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GBZ 1、GB 5083 和GB/T 12801 等相关标准,评价生产设备
及布局的符合性和合理性。
GBZ/T 196—2025
7
10.2.3.7 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并分析建设项目的供暖、通风、空气调
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墙体、墙面和地面建筑材料等建筑卫生学内容。依据GBZ 1、GB 5083、GB/T
12801、GB 50019、GB 50033、GB/T 50034 和GB 50073 等相关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建筑卫生学的符合
性。
10.2.3.8 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并分析建设项目的辅助用室,包括车间
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在特殊作业、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室)、生活用室(休息室、
就餐场所、厕所)、妇女卫生室等;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结果,确定不同车间的车间卫生
特征等级。依据GBZ 1 和GB 50187 等相关标准,评价建设项目辅助用室的符合性。
10.2.4 类比企业(项目)调查与分析
采用类比法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报告设置本章节。内容包括:类比企业(项目)的
可比性分析;类比调查和检测结果,包括类比企业(项目)的职业病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各岗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接触水平、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发病情况等,以及资料不确定度评估;在汇
总分析类比调查与类比检测资料的基础上,汇总经验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10.2.5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10.2.5.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按评价单元识别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和来源,明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种(岗位)及其工作地点、作业内容与方式、接触时间
与频度,以及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侵入途径等。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
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还应对
生产环境、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他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10.2.5.2 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效应分析
描述并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健康影响、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和职业接触限值。无国内职
业接触限值的可以列出国外相关限值或半数致死量等毒理学资料。建设项目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
的,列出相关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措施等信息。
10.2.5.3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分析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分析建设项目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情况及
预期接触水平。对照GBZ 2.1 和GBZ 2.2 等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各类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种(岗
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接触水平的符合性。对没有检测数据资料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根据定性定
量分析方法,推测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接触水平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10.2.6 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评价单元分别列出拟采取的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防暑、防寒、防潮、防非电离辐射和
防生物因素等职业病防护设施。依据GBZ 1、GBZ/T 194、GB/T 16758 和GB/T 50087 等相关标准,评
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符合性和合理性。
10.2.7 应急救援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GBZ/T 196—2025
8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描述并分析拟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组
织机构及人员、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报警装置、
事故通风设施、风向标等)、应急救援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依据GBZ 1、GBZ/T 223、GBZ/T 205
和GB/T 38144 等相关标准,评价应急救援措施的符合性和合理性。
10.2.8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分析与评价
按工种(岗位)和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列出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主要包括防尘、
防毒、防噪声、防振动、防暑、防寒、防潮、防辐射和防生物因素等。依据GB 39800、GB/T 18664、
GB/T 23466 和GBZ/T 195 等相关标准,评价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符合性和合理性。
10.2.9 职业卫生管理的分析与评价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GBZ 1、GBZ 158、GBZ 188 和GBZ/T 225 等相关标准,分析与评
价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职业病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
生档案、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及评价、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卫生
培训、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概算等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符
合性。其中,职业病防治经费概算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
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建设项目职业病
危害评价等费用,以及总额及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等内容。
10.2.10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在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防护措施等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职
业病危害的特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程度,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
制点,作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管理的重点。
10.2.11 职业病防治措施的补充建议
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
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补充建议,作为职业病
防护设施设计的参考依据。
10.2.12 结论与建议
汇总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
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等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预测工作场所、工种(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范围,判
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别;明确建设项目在采取了预评价报告提出的职业病防治措施补充建议后,在
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
10.2.13 预评价报告格式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格式见附录D。
11 质量控制
11.1 评价能力评估
建设单位对承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评价组能力进行评估。
11.2 资料审核评估
GBZ/T 196—2025
9
评价组对收集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评估。
11.3 方案审核
建设单位组织评价方案的审核。包括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方案、进度安排
以及人员分工等内容的审核,以确保评价方案符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11.4 职业卫生调查
评价组严格按照评价方案开展调查,内容应全面、真实地反映被调查对象实际情况。使用受控的调
查表开展调查。调查记录规范填写,并经被调查单位陪同人员确认。对调查记录内容做到当天审核,对
缺失或存疑的内容要在次日及时补充与核实。所有调查获取的资料信息、记录表格等均按要求归档保存,
以保证调查过程可溯源,并注意对获取的资料进行保密。
11.5 报告审核与评审
评价组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符合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做
好记录;建设单位依据职业卫生相关规定组织专家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
11.6 档案
建设单位建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档案,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
价工作过程获取的资料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过程书面报告等。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按要
求保存相关档案,以保证评价工作全过程均有据可查。评价报告的存档资料应同时保存电子文本和纸质
文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主要归档资料见附录E。
GBZ/T 196—2025
10
附录A
(资料性)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A.1 项目的立项文件:
a) 项目建议书;
b) 可行性研究资料;
c) 项目备案证明等其他相关文件。
A.2 项目的技术资料:
a) 建设项目概况;
b) 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等;
c) 生产工艺;
d) 生产设备;
e)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f) 有关设计图纸(建设项目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竖向布置图等);
g) 有关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资料(改、扩建项目);
h) 有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改、扩建项目);
i) 其他项目有关资料。
A.3 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GBZ/T 196—2025
11
附录B
(资料性)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
图B.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图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立评价组
1 收集有关资料(法规、标准、技术资料)
2 初步工程分析
3 确定评价单元,筛选重点评价因子
调查分析
拟订预评价方案
确定预评价方案
方案审核
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
险评估,筛选重点评价项目
建设项目工程
分析
职业卫生调查
(现场、类比)
汇总、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
提出对策和建议
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编制预评价报告
提交正式报告
报告评审
GBZ/T 196—2025
12
附录C
(资料性)
类比法主要内容
C.1 类比项目的选择
阐明类比项目与拟评价建设项目的可比性,包括自然环境状况、产品及原辅材料、生产规模、劳动
定员、生产制度、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职业病防护措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相似性。
C.2 类比调查内容
类比项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 企业概况:建设时间、建设地点、生产规模、主要生产装置、劳动定员、工作制度等;
b) 生产工艺:包括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生产设备等;
c) 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
d) 近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历年的职业病发病或职业相关健康损伤的发生情况,职业禁忌证、
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人的处置情况;
e) 近年的检测报告或现状评价报告;
f) 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C.3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应收集类比项目近1 年~3 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资料,如资料不全应对类比项目职业病危
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必要时可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性检测。
C.4 类比调查与检测资料应用
在汇总分析类比调查与类比检测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类比项目的职业病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发病情况等,分析可借鉴经验及存在问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