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截图:
资源简介/截图:
三亚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公示稿) 一、规划背景 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构建高效便捷的紧凑型城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全省“三区 一中心”的总体要求和三亚城市发展定位,以及 2022 年市政府工 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要求,三亚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专项规划将配合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同步协调 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关系。 为了加强三亚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合理 使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统筹安排中心城区内各类地下工程的设 施布局,积极促进地下空间的建设发展,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次开展《三亚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专项规划》编制。 二、规划范围与年限 规划范围为三亚市中心城区,北至三亚绕城高速、南至三亚 湾、东至榆林港和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西至肖旗港,范围面积 170.27 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 2022—2035 年,规划目标年为 2035 年,目标年 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1 规划范围示意图 三、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结合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点要求,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评价、相关规划编制、制度建设、实施管理等支撑工作。在现有 地下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地下公共停车设施、节点型地下 道路、集约型管廊、地下商业等建设工作。 (二)远期目标 推进全市地下空间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市地 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基础性地下功能设施的建设,促 进地下空间各分项设施的多系统整合与集约化发展,完善地下市 政生命线网络与地下防灾网络,基本达到减缓城市交通矛盾、提 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 (三)远景目标 做好轨道交通预控工作,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推进轨交网络建 设,更新和激活地下空间。因地制宜建设骨干地下道路、地下干 支线管廊、地下雨水调蓄工程等大型地下系统性设施,大幅增强 城市韧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品质与魅力,树立中 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典范。 四、地下空间资源管制分区 (一)地下空间禁建区。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文 物保护单位、水源保护区等。除特殊要求和重大线性工程外,原 则上禁止地下空间开发。如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重大地下交通设施、 区域市政管网、穿山隧道、人防、军事设施、重大科研设施等其 他特殊地下工程设施,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选址论证。 (二)地下空间限建区。水域、农林等非建设用地,以及地 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地震断裂带、洪涝高风险区域、防护绿地等。 原则上不得进行非公益性地下空间开发,不宜开展大规模地下工 程建设,必要的地下工程建设需经相关论证和审查。 (三)地下空间适建区。规划区内适宜各类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的城市地下空间区域,可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地下空间 开发功能、规模和强度。 3 地下空间资源管制分区图 五、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一)地下空间总体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二轴、多节点“的地下空间发展结构。 一核:是指由抱坡片区、东岸总部商务启动区、海罗片区、 月川综合商务区、凤凰海岸片区组成的三亚地下空间发展功能核; 二轴:是指迎宾路地下空间发展主轴和凤凰路地下空间发展 次轴; 多节点:节点分为重要节点和次重要节点。重要节点主要为 抱坡片区、东岸总部商务启动区、月川综合商务区、海罗片区、 凤凰海岸片区;次重要节点主要为三亚湾新城片区、岭新南片区、 临春片区、南边海游艇聚集区。 地下空间规划结构图 (二)地下空间功能布局 结合三亚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发展特点,对地下空间开发功能 类型按一般、混合、综合功能等三个层次进行引导: 1.一般功能。地下空间的功能相对单一,如地下人防工程、 地下停车库、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仓储功能等。 2.混合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呈现多种功能相混合,鼓励地 下空间互相连通,以停车、商业等功能为主,兼顾人防要求。 3.综合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功能更加综合,并强调地下空 间的连通性,强化与交通枢纽及其他用地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 形成联系更为紧密的综合功能。 5 地下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图 (三)地下空间竖向管控 按照鼓励开发浅层(0~-10m)、适度开发次浅层(-10m~-30m)、 有条件利用次深层(-30m~-50m)、战略预留深层(-50m 以下) 的要求,对地下空间进行竖向管控,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协同开 发。 六、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一)地下车行交通设施 1.系统型地下道路。优化主城区进城快速通道:合理确定 快速通道的敷设形式,共设置互通立交 1 处,8 对平行匝道。地 下快速路为海润路(二横路~三亚站)地下段、凤凰路地下段(育 秀路~荔枝沟路、迎宾路~春光路、新风街节点、龙岭路节点), 共 5 处。 2.节点型地下道路。为解决道路交叉口的拥堵问题,共规 划 6 处节点型地下道路,包括:三亚河东路-金鸡岭街地道、三 亚河东路-迎宾路地道、凤凰路-育新路地道、榆亚路地下隧道工 程、吉阳大道-迎宾路交叉口地道、G223-亚龙湾路交叉口地道。 3.地下车行联络道。结合重点开发片区、交通枢纽等停车 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方案等,合理选择地下车行环路的布局、规 模和标准,并与周边地块做好接口控制,出入口间距控制。 (二)地下静态交通设施 1.结合绿地广场、交通场站,规划布置 40 处地下公共停车 场,应加强地下智慧停车系统的构建,实现停车资源的共享和高 效利用,因地制宜融入非机动车停车。 2.为解决学校周边停车难、道路堵的问题,可利用学校操 场等区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构建学校地下接送学生的交 通系统,充分考虑地下挖潜,复合开发。 3.可考虑采用自动驾驶全新模式与技术的应用,减少地面 快递交通需求量,净化地面交通环境,提高地面交通品质。 (三)地下交通枢纽 规划在三亚站北广场、港务局码头分别设置一处地下交通枢 纽,打造立体换乘、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 (四)地下轨道交通 建议进一步细化市域轨道的总体方案,城市轨道廊道的布局, 7 优化轨道交通的廊道管控要求,为远期轨道交通的实施预留空间 资源。 地下交通设施规划图 七、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一)地下管线系统 按“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进行地下管线廊道整合与统筹。 “大集中”:规划对位于浅层空间的各类市政管线进行统筹, 对各类市政干管归并,将市政干管较为集中的城市道路作为管线 廊道予以控制,实现浅层地下空间的廊道综合、共享、有序管理。 市政管线划分为三个廊道等级进行管控,即一级廊道、二级廊道、 常规廊道。 “小分散”:规划针对中心城区密路网地段,建议相邻道路适 当分散市政管线,以间隔敷设的形式布置,避免同一道路下方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