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上海,这次经市政府批准,执行BIM三年行动计划!(附历年上海BIM发展报告)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近日,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以下简称“三年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到2023年底,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形成以BIM三维设计和BIM数字化表达为主、二维设计为辅的新业态,既有建筑全面开展BIM建模和运维管理应用,BIM技术在建筑运维和智慧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逐步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应用和管理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年计划》制定背景
但是,BIM技术依然面临着观念认识、管理模式、市场机制、支撑体系等因素的制约阻碍,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仍以辅助性应用为主,尚未成为规划、设计、建造以及运维管理的基础性应用技术,引发建筑业变革的底层技术架构和创新应用体系尚未形成,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存在的瓶颈问题尚待研究突破。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网络技术和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BIM技术的发展即将进入革命性的新阶段。BIM技术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建筑技术的进步,持续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的创新发展战略,抓住“新基建”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机遇,突破关键瓶颈,促进BIM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提升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业持续转型升级,特制定本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BIM应用主要工作
智能
1、完善BIM技术应用取费机制
2、工程招标标推行增设BIM技术应用条款
3、完善BIM技术应用基础规范体系
二、探索构建BIM建设和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1、结合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推广,推行基于BIM技术的建造运维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推行BIM技术在工程生命周期使用。
2、探索建立基于BIM的区域管理体系。
3、探索建立BIM技术的超大城市建筑物精细化管理体系。
三、升级完善BIM标准和评价体系
1、开展标准规范体系的完善工作。
2、建立科学合理的BIM技术应用评价。
四、深化BIM新业态、新技术融合和创新
1、深化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融合。
2、深化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的融合。
3、深化BIM技术和新基建的融合。
4、针对薄弱环节,鼓励本土化的研发创新。
五、构建BIM人才高地
1、加强BIM技术基础应用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
2、加强长三角区域BIM技术人才交流。
3、建立BIM实训基地,培养符合型人才。
4、提升BIM示范企业标准扩大示范企业数量。
任务分解完成时间轴
2021年9月
1、在政府投资的复杂或异性大型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试点研究应用要求、配套费用和科目,提升政府投资项目BIM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投资效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开展标准规范体系的完善工作,梳理完成现有BIM技术的各类标准规范,并开展修编和新标准编制工作
1、完善工程招标的BIM技术应用示范文本、条款和评标办法,应当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推进增加BIM技术应用条款招标。
2、制定完成基于BIM的模型交付标准,模型出图规则、模型算量规则等基础标准和规范。
3、结合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推广,推行基于BIM技术的建造运维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使用,完成相关标准和指南编制,开展项目试点。
4、探索建立基于BIM的区域管理体系,在新建区域基础上,编制完成基于既有建筑快速建模的相关管理和数据标准,在陆家嘴,一江一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既有区域试点。
5、建立科学合理的BIM技术应用评价,通过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形成评价信息日常采集体系和评价平台,定期发布应用推广评价情况,初步形成BIM技术应用评价体系。
6、加强BIM技术基础应用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明确关键岗位BIM能力考核标准,增设注册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开展考核认定,开展校企合作和BIM学科专业建设。
7、加强长三角区域BIM技术人才交流,制定高端BIM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保健人才标准,积极运用本市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奖励政策,为引进高端BIM人才提供职称评定、落户、评优等方面保障,并开展认定启动工作。
1、完善BIM技术应用基础规则体系,建成基于BIM的辅助审查和监管系统。
2、在新建或部分新建区域,编制基于BIM的区域管理标准,应用导则和平台建设指南,在试点区域开展试点。
3、探索建立BIM技术的超大城市建筑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基于BIM精细化管理的数据采集和交付标准,对接“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行风险分类预警的全要素信息采集体系和平台,研究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建筑和城市运行的风险预警算法,并推行试点。
1、建立科学合理的BIM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和评价模型。建立成熟的BIM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型。
1、上海市BIM技术应用基础规范体系建成。
2、符合要求的规模以上国有投资项目全国推行基于BIM技术的建造运维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3、在累计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在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五个新城”等成规模新开发的区域推广示范点。
4、完成对试点区域的验收评估,并在全市其它区域逐步推广应用。
5、在修订现有标准规范、应用制单、示范文本基础上,完成BIM的数字化表达、交付审查、工程量计算、建筑构件设备、验收归档、项目运营管理、区域城运管理、城市运行管理等标准体系。
6、鼓励本市企业研发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和长江三角区域合作;制定扶持政策,带动自主知识产权BIM软硬件研发;推动实现国产化软件各项性能接近现有进口软件水平。
7、认定不少于30名BIM技术软硬件研发、BIM技术设计建造管理生化应用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拔尖人才,依托市场主体和项目,通过项目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国际合作交流、高峰论坛等方式,对BIM技术全过程引用进行总结提炼,培养一批精通全过程工程建设管理和BIM技术的符合型专业人才。
8、在招标投标、评优评先等方面明确具体激励措施,促进企业级BIM技术应用与创新转型升级;力争70%以上的设计,施工和咨询等企业的声场经营方式、人员能力等方面达到BIM深度应用示范企业标准,不少于5%的企业应用能力处于全国领先。
官方通知原文